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05 10:1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大学生 诚信教育

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分析

(一)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大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各类调查中显示基本上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少有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自己的为人处事中非常重要,是自己的原则,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讲诚信需视具体情况而定,面对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判断。

(二)大学生将诚信划分为理想认识与现实操作两个层面。各类调查结果表明,当诚信作为一种理想道德操守时被大学生认为是重要的,但诚信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时并没有充分被体现,这体现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知行不一。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较多大学生来讲,诚信不是作为一种一以贯之的品质修养,而是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主观性。

(三)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在一些诚信的专项调查中,如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开展的对“上海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中,有67.0%的学生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但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仍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在赞成作弊的学生中,居然有高达95.2%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这些学生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从这项十分有代表性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的概念认识不清。

(四)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强烈的功利倾向。大学生在选择是否诚信时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大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二、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发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在于历史积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应认识到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社会中的失信之风和不完善的信用体制,历史与现实积淀等负面影响,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诚信度下滑。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等有关诚信的警言名句,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格言古训,导致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潜意识里诚信意识的匮乏,历史积淀中的带有“世袭”观念的残余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不文明之事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缭乱的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经营者的拖欠赖帐、偷税漏税,走私骗汇;一些单位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社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加之,大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教育”:老实人总是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遵循诚信法则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端不良的影响和诱惑。

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规范实施,在公民诚信体制上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没有达到很好的统一。一时之间,在现代社会之中坚守诚信未必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之类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上风。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二)长期教育中,学校、家庭重智育而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环境和手段不利于学生培养诚信的品格。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强调智育教育,即取得高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此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来讲可以缓行。学校教育中,智育的首席位置乃德育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学校也在不断开展德育教育,但往往也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不够重视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对教育者来讲,更多的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对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不够。另外,教师台上红色旋律,台下失信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培养出学生诚信的品格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对子女的榜样作用。有的家长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停;有的家长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家教,如何培养孩子诚信?从深层次上来说,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各种现实不良现象的趋从代替了对价值理念的引导。

(三)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甚微。众所周知,近几年不仅是高校,各类各级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大有从娃娃抓起之势,然而收效不佳。笔者认为现有的诚信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学校不够重视教师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高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由于高校德育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范畴,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三、当前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在教书育人中,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创建诚信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的“德才兼备”。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道德建设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笔者认为,在教书育人中狠抓诚信教育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再好的约束代替不了广大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道德建设,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高校出台了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并且还仅限于研究生。高校诚信道德建设仅靠正面教育缺乏约束机制,那么诚信将仅存在于理想认识中。建立规范、科学、操作行强的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应当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诚信道德建设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决不让投机者得逞,也决不让守信者吃亏。在诚信制度中,违背了诚信原则,不仅要受到遣责,而且要受到惩罚,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是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中体现出来,则必然能起到约束的效果。

2.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可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使之成为其学习工作的第二张身份证,比如针对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拖欠的现象,研究和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

(三)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诚信道德修养,如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班级,实施无人监考、开展诚信论坛、评选“诚信标兵”等,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与此同时,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

(四)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的诚信制度,建立由诚信管理系统、诚信评价系统、诚信监督系统组成的诚信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还可以建立个人的诚信查询系统,最终把社会建立成一个人人都讲诚信的诚信系统。个人诚信、信用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监督,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诚信服务中介机构提供诚信测评、管理、监督的服务。学校的诚信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J].高教探索,2005,(04).

[2]刘允正.何新生.以德治校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

[3]华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第2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从总体上看,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 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 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

【关键词】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本页关键词】自然科学 工程 财会 会计期刊征稿

【正文】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从总体上看,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 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 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但是, 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今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新的问题, 不应忽视。其主要表现是:1.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价值观扭曲目前, 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他们往往将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相联系。在知识学习中, 学生们特别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从而, 大学校园内出现了辅修热、外语热、计算机热、考研热、出国热等等。当然, 这无可厚非。但这样一种过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 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于狭窄、功利, 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普遍下降, 出现了一些专业成绩好, 公民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个人主义思想较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行为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 表现得无所适从。加之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 从市场领域渗透到人际关系上, 加剧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化、孤立化和情感淡化倾向, 致使一些大学生注重个人利益, 自主观念意识增强, 却冲淡了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3.考试作弊泛化, 诚信失范, 社会公德意识差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数量的急剧攀升, 高校疏于管理, 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已形成了风气, 考试不作弊就等于吃亏。因此, 在大学校园里, 每逢一场考试下来教室以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夹带, 甚至伪造证件, 雇佣“”代考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有些学生不讲信用, 随意拖欠学费, 不偿还助学贷款等大学生诚信失范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另外,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讲社会公德, 诸如卫生习惯差、酗酒、斗殴、语言不文明、不爱护公共财物、浪费严重; 不尊重老师和同学, 在课堂上聊天、吃东西、听音乐、接打电话、互发短信取乐等。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文章来源】/article/65/3199.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3篇

家庭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大学前的全面式保护

现今中国教育现状其实与中国传统教育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以前经济落后,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保证家庭的温饱,而自身知识水平的欠缺也决定着其本身不能通过新思维和创业这种先进方式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些有着关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满意工作;但没有关系的人们就没有了发展的途径,而在中国与关系背景同样维系自身命运的就只有文化知识和学历的高低了。家长对学生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妥当安置,而这种全面式保护,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生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更不具备社会所需的生存能力,使其对父母过于依赖,很难融入社会,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

2.大学后的放松式家庭管理

一些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入大学就是实现了望子成龙的愿望,对其要求做到有求必应,而在家庭教育上也进行了放松式教育。殊不知,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只是具备了知识储备,其思想上还没有达到自律的境界。因此,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一味放任,只会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较远,这种远距离也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其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家长,这种关系的疏远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削减了家长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看到现今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上的引导和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这种一味强调学习的呆板模式,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在大学中存在太多的诱惑,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活中,都被限制着不能痛快玩,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不去进行基础性实用知识的学习。另外,由于距离的问题,家长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做到全方面的管理和照顾,一些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出现问题;同时,这种距离感也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实际作用,这使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在大学里失去了束缚,思想上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昭示了怎样做到大学生的合理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从孩子出生之初,就与父母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道德素质高低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顺利实行,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三、面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家庭教育能够更合理、更正确的进行下去,保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更健康的心理,同时有着更强的独立处事的能力,这就不仅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同时家庭教育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通过简单的叙述对相应问题给与一定的解决措施。

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与觉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本身就有典范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必定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要想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家长本身也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为其树立好的楷模;同时,家长良好的素养,也保证了学生在为人处事中与人相处融洽,在办事上重信诺,而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道德准则和如何做人的真谛,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提升。其次,家长在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觉悟,要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做到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生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上也相对健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处境,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高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在鼓励教研的同时,对学生思想教育也要抓牢,而单一的高校思想教育是不全面的,同时这样的思想教育本身也并没多大实际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联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给予不同层次的教育与辅导,这种基础了解不仅是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让家长对远在外地的孩子在校的学习、思想等情况有个全面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成长状况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对于如何共同教育孩子,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达成初步共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在大学中在处事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这也正是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乐见的成果。

3.缩小父母与大学生的心理差距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若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由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让学生容易对家长产生隔阂甚至排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学生处于叛逆期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此,家长在教育时只能以指引和教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规劝,而不能通过一味的强制命令,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还倡导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朋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大教育共同作用,拥有良好的人格和素养,拥有较高的处世和生存能力,这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冬岩,魏沧波,佟秀莲.论“学生工作、思政课、家庭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施.理论导报,2012,(1).

[2]李想,吴庆禹,李梦阳.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教育.黑龙江史志,2010,(22).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度 诚信行为 诚信认知

诚信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社会文明的规范,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诚信”问题,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诚信度现状的调查,探究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在校加强诚信建设、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校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部分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测试量表,对500名学生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获取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率96%。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诚信度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结构分布

表1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分布在20-23岁,校学生的平均年龄20.82岁,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6%女生占44%,城市的学生占20%乡镇的占80%。

2.1.2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约59%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写作抄袭等不正当行为反应是视而不见,只有5%的同学会检举揭发。有40%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可以理解,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道德生活中的诚信:约6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求职中的违约行为是可以理解,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约10%的学生选择毁约。

经济生活中的诚信: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毕业生不按时还贷可以理解,有35%的学生在欠他人钱物时选择“别人催促时再还”,10%的学生不想还。

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在校有40%的同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利用,有31%的同学认为,世上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自己。

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态度的分值明显比诚信动机的高,说明在校大学生诚信行为与诚信认知相脱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1.3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大学生诚信度分析

调查显示,女生的诚信度比男生的诚信度要高。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是造成男女生诚信度高低的又一原因,女生性格多文静、温柔,她们认真好学、责任心强、严于律己,女生的自觉性和自制性高于男生。

表2显示,在校大学生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比在城市的学生诚信度要高。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成长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再者,城市的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比乡镇的多,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比乡镇的学生大。

2.2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表3可知,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诚信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素质。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传统价值观缺失,诚信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和法制制度缺失的影响。

2.2.1社会环境的影响

2.2.1.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没有形成“诚实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导致诚信意识淡薄,这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2.2.1.2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于人际关系中,必然造成道德上的唯利是图,公德意识淡漠,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其次,社会上假冒伪劣商品的充斥、偷税漏税现象的层出不穷、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等,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发起了严重的挑战,增加了大学生不诚信因素。

2.2.2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

2.2.2.1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脱节

大学生在谈到诚信问题都会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讲出一番大道理。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又往往会做出失信行为,使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严重脱节。

2.2.2.2功利主义思想、从众心理严重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功利主义思想明显,从众心理普遍,任性好强、心态浮躁、缺乏积极态度和应有的自我约束力。

2.2.2.3不良心态作祟

不平衡心态,面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人侥幸成功,自己内心不平,有些原本诚实守信的学生失去了本色,放任自己的失信行为随波逐流。

2.2.3传统诚信价值观缺失

随社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开始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现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出现淡化甚至丢失的想象,大学生也不例外。

2.2.4学校道德教育知行脱节

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高等学校仅局限于(或偏重于)道德知识的教学,存在把德育智育化的倾向,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主要的评价方式。

2.2.5诚信法律制度不健全

近年,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校大学生存在诚信行为与诚信认知相脱节想象。

3.1.2在校大学生对于诚信问题存在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

3.1.3在校男生的诚信度低于女生,城市学生低于乡镇。

3.1.4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是影响诚信度的重要因素。

3.2建议

3.2.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心,提高道德自律。

3.2.2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构建诚信校园,严明校纪校规,加强惩戒,通过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3.2.3改革诚信教育体制,创新诚信教育方法,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

3.2.4创建良好的诚信道德环境,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的诚信制度,学校建立诚信评价体系,个人诚信档案等规范在校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豫凌.大学生负诚信心理分析[J].教育教学(下旬刊),2007.

[2]苏英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应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第5篇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约、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1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可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直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约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己熬到头了,可以轻松地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己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通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2中国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内容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内容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内容来倡导学生节约,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可以通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内容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可以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内容,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约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可以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己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提供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通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第6篇

摘 要: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当前在校大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投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随机访问的

>>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与策略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研究 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治理视角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精力投入调查研究 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与启示 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饮食现状调查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14.

[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质性探析[J].江苏高教,2009(2):66-67.

[3]杨叔子,王筠.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7(4):1-3.

[4]谢纷晖.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0:19-20.

[5]Schaufeli W B,Salanova M,Gonzalez Roma V,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3:71-72.

[6]王为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投入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65-169.

[7]熊炳奇.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N].东方早报,2011-04-27(A21).

[8]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6):67-71.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YGJ1321)。

通讯作者:谭雪红

第7篇

1.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但缺乏政治意识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能够从作品中反映他们观察到的社会,并通过作品中的观察与表达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殊性使一部分学生受西方观念影响较多,他们所追求的是表达自我,彰显自己的才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院校学生中很难产生认同感,他们对于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很难产生共鸣。由于艺术院校学生接触社会较早,所以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在弱化,更有甚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追求与艺术创作对立起来,认为思政教育会压抑艺术创作的个性。

2.审美创新能力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大部分艺术院校学生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形成并确立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以及网络文化接受能力和接受度较高,在他们专业学习和创作中常常能够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以及艺术观念的表达呈多元化的发展,认同并接受新的艺术事物能力较强,比如对于行为艺术、先锋艺术等艺术形式更能够接受。在社会经济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同样需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但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理论文化学习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较大,对人文课程和文史知识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是为了学分才去上课。因此,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3.创业意识较强,存在个人主义倾向

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个性开放,思路灵活,敢于实践,所以他们往往在大学低年级就会开始创业实践。很多艺术生从小就独自离家在外参加艺术培训班、艺术高考班,相当于提前接触社会,对于社会的经济法则了解较早,所以他们的经济意识会比普通大学学生表现得更强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艺术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突出,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是为了奖学金加分或是有偿奖励等原因,功利性较强。艺术专业学生对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存在理解上的一定偏差,集体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较综合类院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艺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剖析

上文分析的艺术院校中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种种表现,并不代表艺术院校的全部学生,在个体的身上也表现出程度差别。同时,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明显,思想修养也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说,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培训,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较为匮乏,而艺术领域由于其本身学科的特殊性,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普遍更接受西方的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缺乏了解。艺术专业学生往往触觉十分敏感,善于捕捉发现社会现实问题,产生疑问,但由于他们在常识、传统道德、人文素养等理论水平较低,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受负面信息影响,会对一些正面教育的理论产生动摇,政治意识逐渐淡薄。

2.社会现实环境巨大变化的影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艺术领域的外来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受商业化影响,在艺术市场中原本无价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具有明确目标的复制甚至抄袭行为,甚至有部分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重利轻义,忽视了艺术的社会责任,这些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将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艺术高校学生来说,艺术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

3.教育管理制度薄弱

虽然现在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思政、史论、社科类课程列为必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考核过程中,教学教务部门对于这些课程普遍要求较低,教学照本宣科,考试开卷测试,而且现在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因此学生的思政教育成为了“走过场”“面子工程”,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必修课”,只要加强思政、史论、社科等人文相关课程的教育培养,才能切实提高艺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更应该推行全员育人的模式,尤其是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也更为有效。

三、提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举措

1.注重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对于艺术类学生显然已经不适合,所以艺术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依据学生特点,以生为本设计打造。既要符合学生的出生年代特点,关注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又要避免说教和命令。如果将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更大。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一定比简单机械地说教有用。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实效,切实提高艺术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表达自我的意愿强烈,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依据学生特性,利用多种渠道,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3.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并进行了自我完善。志愿服务凝聚人、感动人、传递真善美的特性,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8篇

 二、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教育内容

 正确的婚恋观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生观的重要部分。“90”后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的恋爱心理几个因素:

(1)纯洁的恋爱动机:恋爱是男女间的私事,但同时又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恋爱目的应该是为了寻找一个能与自己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终生伴侣。而绝不能是把其作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手段与交易。

(2)一致的思想感情追求: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的爱情的基础,男女之爱包含丰富的内容,既有本能的不可抗拒的性冲动,又有人类的崇高的情感和理性;既有欲望,又有克制。爱情是、激情及理智的结合,是生理、心理、美感、道德的体验,并不单纯是性的吸引,是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形成的重要的社会情感,这是人类的爱情与动物的的本质区别。

(3)健康的理智感: 爱情从根本上说,是和理智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因此,恋爱是一个逐步认识对方,发展感情的过程,而不是转瞬即逝的激情或一时的感情的冲动。

2、正确的恋爱态度:

(1)真正的爱情需要真诚:爱情是纯洁的,具有美化心灵,净化人格的巨大力量。因此,爱情需要真诚。恋爱双方以诚相待,互相奉上纯洁的心灵与真挚的感情,不能存在任何不良目的与动机,甚至互相欺骗。

(2)高尚的爱情需要专一:爱情专一,是指男女双方一旦确立了恋爱关系,就要经得起时间、空间和条件变化的考验,专心和精心地培养感情,并以此约束自己,不能以恋爱自由为借口,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甚至脚踏两只船。

(3)美满的爱情需要互相尊重、理解: 相互尊重是爱情的基础,青年朋友在恋爱过程中要学会信息对方。尊重对方的工作、学习、家庭;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特长;尊重双方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培育平等、纯洁、高尚、美好的爱情。

3、学会调适热恋中的性冲动: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随着感情的发展,会产生强烈的性冲动,这是青年性成熟的必然表现,也是恋爱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反映。大学生要有效地调适热恋中的性冲动,就要克服性无知导致的性愚昧和性放纵导致爱情悲剧两种错误观念。

第9篇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微博、QQ已是当下最流行的交流工具。但是,互联网的普及势必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比如:网络上瘾,信息泛滥,乃至网络犯罪等,这些现象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群体。有的大学生也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所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比如:令人震惊的“艳照门”、“视频主任”与“微博开房局长”事件都在考验着网民群体的价值观,而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就是学生。现在网络的影响力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它不仅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并且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高校的首要教育任务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网络的盛兴,“网络道德教育”这个新名词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活跃、多元,看待问题不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同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现在大学生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很大,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教育者重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第一,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教育。单一的形式使得学生把课堂的德育教育忽视,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只要是思政课就逃课的现象。作为教育者不要总抱怨学生不爱学习、品德败坏,要从自身找原因,学生不爱听课的原因是什么?现阶段,学生迷恋网络,那么网络的吸引力是什么?为什么教育者不能充分的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为了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有很多高校开创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先河,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通了学生互动信息平台,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渠道。现在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正是试验阶段,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影响力较小,网站的整体数量少,从事网络行为管理的人员少等等。

第二,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缺乏针对性。传统的教育内容是单一的,而且涵盖的信息量很小,而网络则是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的。就比如“我爸是李刚”事件,网络传播的速度惊人,短短时间全国轰动,这就是网络的传播影响力。网络教学内容表现在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现阶段,各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没有做到科学化和系统化,主要问题是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缺乏针对性。作为高校要有高度的网络敏感性,对网络上的信息要及时了解,在课堂上要经常和学生探讨当下网络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偏颇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三,教育方法落后。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讲读、黑板上列举的条条框框,更重要的要通过网络多媒体与学生互动,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在沿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还在“一意孤行”的进行灌输教育。可喜的是,部分高校在德育教育改革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实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在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教育,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灌输教育,而且网络道德教育注重启发和个别教育。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而不是根据书本的理念对学生灌输。教育方法落后还表现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忽视从网络生活中收集德育材料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一)发挥网络道德教育中各要素的独特作用

第一,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它对大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网络品格”能够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高校要积极建立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培养,通过有效的途径,把网络道德作为重要的内容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现在很多学校根据国外学校的成功经验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美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求学生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的学习和短期培训,并顺利通过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

第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第三,切实发挥科技的助推作用。学生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好过我们的教师。学校要要发挥网络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依靠高科技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构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文化

大学生出现网络道德问题并不是互联网的普及的错。事情都有两面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网络视一种科技、一种生产力,并没有真正的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来发展。所以,教育必须跳出唯知识技术的窠臼,要担起挽救网络道德危机的使命。高校的网络教育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学校必须要把教育理念提升到文化层面,也就是说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慢慢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在教育的内容方面,网络教育要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自我的监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诱惑面前不屈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监控是一种良好的行为特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要不断的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讨论、网络教育等活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从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校友资源;在校大学生;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本论文说的“校友”是从狭义上来说的,论文的展开是基于校友的主体是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是准校友的认知前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友资源作为高校办学重要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经分析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高校校友资源重要价值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及策略的分析。随着高校校友工作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校友工作的瓶颈不是毕业,而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友工作要从在校学生做起,未雨绸缪,培养校友感情。有研究者指出,在校生也是校友资源的一部分,做好在校生的工作,将会为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其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将远甚于毕业后才开展校友工作。“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

一项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就读学校的一种认同感,对自己所读学校满意的学生不足10%。经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增强“校友”特别是“准校友”这一身份的人对学校的认同感,是校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校友资源的理念决定于其人才定位,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决定于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校友工作实际上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于高校而言,校友工作的定位应是基于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校友工作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学校软实力的提升,也就是因认同的力量,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影响大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原因探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校友”是“准备好的现成资源”。现如今,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一项重要根源来自于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在此不妨对影响大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因素做一分析。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实现了产业化,原来的义务主体教育模式变为现在的权利主体教育。学生归属感下降,个人利益至上,服膺消费主义大潮下日益泛滥的世俗价值观,消解、藐视甚至对抗权威。第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学教育的导向出现了问题。许多大学的办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倾向,办学理念不明确,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 只是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一味追求就业率,对社会需求亦步亦趋,不能合理配置学科和课程设置,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角色的认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这直接导致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保证,大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个性,难以逃脱“毕业即失业”的宿命。客观地说,当前不少大学生,拥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品质”。

三、大学的责任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根据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可以从大学应担负的责任和大学生主体精神的觉醒两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大学生的总体发展倾向是积极的,应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从大学生真实的需要出发,实施关心的教育模式,进行合乎道德的教育。这里的道德有两层意义:第一,教育人们使之成为有道德的人;第二,提供一个经得起道德检验的教育。以今天流行的道德观来衡量,我们一般不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学科设置的选择视为道德选择,但是,正如大卫.诺顿所言:“如果人格发展是一种道德目的,那么很明显,所有这些选择都是道德选择,因为他们都在影响人格的发展”。诚然,如果我们想使每一个校友都学会关心,回馈母校,那么学校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功。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它指引其他目的。

其次,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决定论原则的立场上来看,我们应该将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分为愿意、能够利用学校教育帮助的以及不愿意、不能利用这种帮助的,而不能把他们机械地分为从外界获得帮助的和未获得帮助的。因为这种帮助不是无条件的,直接的,而是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内部因素才起作用。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对待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建立在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学校对他们施加的影响,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全部接受的基础上的。对于学校这个社会组织来说,任何的提示,建议和计算装置都可以作为人继续自我教育的资源,但必须发挥自身内部因素的作用,否则都是徒劳。从主体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来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的、结果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问题的关键是,必须促进大学生主体自身的文化觉醒,关注他们主体能动性的自我调节,建立健全对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有效的定位,实现自我认同。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日常学习中,在加强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就业竞争软实力,这不仅是解决一时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自己一种持续的职业能力。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意义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学会自主学习。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在自己身上学到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这也是“教育自助”的真正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校友: 高校办学的重要资源[J]. 宁波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

[2]贺美英,郭,钱锡康. 对高校校友资

源的再认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25(6):78-82

[3]李居忠. 关于高校校友资源若干问题

的思考[Z].第十二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

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122-124.

[4][美]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 教育的另

第1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整合、教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加强,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道路。但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中职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走下坡路,生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道德缺陷。中职学生还未成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人生阅历有限,对职业的了解很少。多数学生是因为未考上高中不得已来到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或深或浅地为自己打上了失败者的印记,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多存在自暴自弃的心态,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信心与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职业理想,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过一天算一天。这样的学生显然是与现代生产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变生源现状、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和。

一是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在教学方法、内容上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和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训教学少,这是德育教学的通病。德育教学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特色不够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懂得一定的道德规则,却又在现实中经常手足无措。

二是德育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错位和偏差。不少教师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可以采用一样的德育教育模式,没有认识到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独特之处。

三是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 “低层次”的教育,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教育也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接受的道德约束急剧减弱甚至消失。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也使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走向简单化和极端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良好的道德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德育应该是快乐的、有用的,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1.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教育机制

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全员德育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争做时代的主人,争当人民公仆,树立建设祖国、奉献社会、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觉行动。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法制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法制参观,让学生知法守法。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突出特色,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德育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为基础,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离开职业和专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将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为延伸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充分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结合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德育课程的内涵,使之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持久到位的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做好德育工作相结合, 对校园内花草树林、名言警句等环境因素赋予德育教育的内涵,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能够不断地、经常性地受到熏陶。注重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成立心理咨询室,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活动外,还可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过这种活动来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挖掘潜能,促进心理成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道德意识,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养成道德自律。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与建设,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使网络成为贴近学生的德育新阵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局面。

3.挖掘潜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增强其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 增强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律己意识, 使他们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示范者和引路人。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切实发挥疏导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的潜能,用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重视和关心教师队伍建设,适当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组织氛围,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

第12篇

【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诚信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影响着社会的诚信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诚信”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延安精神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坚持正确方向等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应用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使教育的实施者和对象把诚信品质修养提升至坚守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成长和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的高度。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大学生诚信现状

(1)诚信意识知行不一

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将“诚信原则”、诚实、守信等理念和要求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大学生在关于价值观、人格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论述中将诚信要求和表现作为重要指标,可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在“知”的层面实现了基本认知和应用。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诚信意识外显的主流,但编造理由逃避上课、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现象却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足以说明基本掌握诚信要求的大学生未能形成诚信价值判断并在任何时间和实践中加以落实。

(2)诚信品质内化不足

在校大学生通常将“自身修养”和“素质”与诚信相连,意即失信、谎言等行为是降低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重要评判。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评优、助学金评定、信用贷款中表现出来的拉关系、造假、恶意拖欠等行为说明,在经济利益驱使和相关监督、惩戒机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学生会非常轻易地选择放弃应该坚守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品质是思想、品行和认识的外显,“二者相较取其轻”的判断说明诚信品质所要求的意志、信念和认识并非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形成个人外化的道德特征和倾向。

(3)诚信行为自律不强

当前大学生通过信用贷款、创业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的个人诚信表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生源地信用贷款拖欠、合同履约消极、就业过程随意违约等现象也大量存在。《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报道称,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未还,银行耗费人力追债后还呼吁“大学生应该严格自律、信守承诺!”。诚信行为虽然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但在征信体系以及信用惩戒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对失信、违约等行为中的付出和结果说明,在自律层面的约束在失信后果无任何消极、实质影响时已经崩溃殆尽。

2、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的学校诚信教育贯穿于德育育人的始终,以各类宣传渠道作为主阵地,结合学风创建、贫困学生帮扶、学生评优、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创建,通过主题宣讲、讨论、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类有益的教育活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内容多理念少信念

目前常见的诚信教育中,关于诚信标准、诚信与成才、诚信与成功以及诚信缺失的启示等主题占据主流,通常结合校纪遵守、人际交往、诚实择业等方面进行,反映了原则性、判断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逻辑,但缺失了规范、标准、原则在个人价值中的内化过程,形成固化、稳定的个人信念。

(2)教育方法重灌输轻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各类渠道大量宣传等是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主要方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成为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诚信教育变成了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会怎么样,但未能解决学生如何做,为什么的问题。从结果来看,诚信教育千方百计说尽守诚信,但学生也会茫然无助失信于人而不自觉。

(3)教育实效有引导缺个性

当前的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生活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但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习内容、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部分学科专业对应的社会职责等对诚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研究个体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也必不可少。

二、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弘扬延安精神,将其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实现五个方面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3、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4、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提升道德品行;5、个人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高度统一。

三、延安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应将诚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内化至与理想信念高度统一,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把诚信品质上升到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层面。

1、教育实施主体

(1)坚持正确方向,正人先正己,肃清校园诚信环境

教师本身的“德”、“才”水平在课堂、主题活动等主动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示范性作用。然而,校园环境在当前校外政治、经济环境中不良诱惑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学术抄袭”、“弄虚作假”、“功利主义”等现象屡有所现。在施教和个人实践中出现“双重标准”的原因深究起来可以归结到正确方向认识不足,立场不坚定,落实到诚信教育,作为教育实施者本身也只认识到诚信在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层面的规范作用,并未认识到诚信缺失之于学生道德诚信乃至全社会诚信风尚的冲击。

(2)坚持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分类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研究教育内容、方法、对象,寻找内在规律和特点,整合和优化资源和渠道,把诚信教育的德育要求提到学生主体认知内化,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至学生自我塑造,把诚信规范转移至学生成长过程,重视学生内在修养需求,把提出问题和标准转至解决问题。学生家庭环境、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等作为相应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渠道等设计的着力点,寻找学生在接受、认知和践行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果的最大化。例如,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素养相连,贫困学生接受资助、贷款与征信约束结合,学生就业则强化重信用、守承诺。

2、教育对象

(1)以理想信念的高度将诚信品质贯穿至个人成长

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的根本,是一切个人行动和判断的方向和指南。虽然大学诚信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开展,大学校园和学生中却大量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行为,一方面说明教育实效亟待加强,但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诚信品质的外显要求在目前仅仅呈现在规范的履行和要求的满足。诚信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违反了纪律而不是伤筋动骨的个人德性评判。个人成长是自我完善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品质应成为学生坚守的信念,永远不能偏离和违背,否则,个人的成长将会与社会价值的要求背道而驰。

(2)以自身修养的提升将诚信认识统一到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人才,进入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良好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得提升和完善,另一方面过硬的政治素质、正确的道德取向等个人德性修养的内容则是个人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认识保障。大学生的诚信认识不能停留在生活中不撒谎、人际中不欺骗、学习中不抄袭,而应该将诚信认识同国家治理、个人信誉、事业成功等关系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认识到全社会的诚信正气乃至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个人诚信品质的要求。

(3)以价值追求的实现将诚信品质内化至求真奉献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施教和受教的目的始终统一到追求真知,价值实现。广阔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用武之地,但激烈的全球竞争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例,全球合作中任何一方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损坏个人信誉,行业实力、国家声望均会受到重创,因此,个人的诚信品质只有始终坚持社会要求的价值追求才能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石维富.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和诚信教育思路探索[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8. 

[2] 吕伟珊. 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16. 

[3] 刘 涛, 等.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经济视角, 2015.3. 

[4] 侯媛媛. “三严三实”是延安精神的当代实践[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