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

时间:2023-06-05 10:1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际成本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际成本法

第1篇

关键词:存货 实际成本 发出计价 税务筹划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81-02

税务筹划也称税收筹划或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自身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前筹划与安排,从不同纳税方案中选择对企业最为有利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税务筹划与偷漏税、避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漏税是违法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避税是非违法的,说白了就是钻法律的漏洞,国家要通过完善税制、堵塞漏洞的方式来反避税;而税务筹划是合法的,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政策、法规明确的许可导向,在可供选择的纳税方案中选择纳税负担最低的方案来处理企业相关的财务活动。

税务筹划与会计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税负不同的纳税方案。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税务筹划的过程就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通过对可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出对企业最为有利的,既能保证企业依法纳税,又能使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纳税方案。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的日常核算方法可以分为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两种。实际成本法下存货计价的税务筹划,尤其是存货发出计价的税务筹划,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节税效益。这是因为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销货成本及期末存货价值,从而对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应纳所得税额产生影响,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空间。

一、实际成本法下存货发出计价的相关规定

财政部2006年颁布、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准则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这与现行税法的规定是一致的。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存货的税务处理规定: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任选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以先收入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并按照这种假定的实物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收入存货时,在相关的存货明细账中逐笔登记收入存货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收入的存货先发出为计算原则,逐笔登记并计算发出存货及结存存货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先进先出法的优点是成本核算及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市价,能较为恰当地表现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价值;缺点是当存货收发业务频繁时,核算工作量较大。

2.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也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以期初库存存货的数量及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为权数计算存货的单位成本,并据以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期末库存存货成本=期末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库存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平时在存货明细账中只登记存货发出、结存的数量,而不登记发出、结存存货的单价和成本,简化了日常存货的核算工作;缺点是由于加权平均单价只有到月末才能确定,因而平时在账面上无法及时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3.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也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收入存货后,立即以本次收入存货的数量和收货前库存存货的数量为权数计算新的加权平均单价,并以此作为下次发出存货计价依据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的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库存存货成本+本次收入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每次发出存货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发出前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移动平均法的优点是能够随时提供存货收入、发出、结存的数量和成本,有利于存货的日常管理;缺点是每收入一次存货就要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于存货收发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4.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也称个别认定法或具体辨认法,是以每批存货收入时的实际成本为依据,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入库的每一批存货要分别进行存放,并按照批次分别标明单价,当发出存货时,按照所发出的存货上标注的该批存货的实际单价计算发出成本。个别计价法是所有存货计价方法中唯一一种将存货的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统一起来的方法,因而最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实物流动及其影响;但这种方法要求对收入、发出、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工作量大,操作较为困难,因此一般只适用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用途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

二、实际成本法下存货发出计价的税务筹划

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成本和发出存货成本,从而对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应纳所得税产生影响。下面以A企业为例对实际成本法下不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

A企业2009年5月1日甲商品期初结存2000件,单价100元;

5月3日购入甲商品3000件,单价110元;

5月8日发出甲商品4000件;

5月15日购入甲商品5000件,单价120元;

5月26日发出甲商品3000件;

A企业2009年5月营业收入为300万元,假定其他费用不予考虑,该企业所得税率为25%。

(一)不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下当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计算

由于个别计价法一般只适用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用途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所以这里不对个别计价法进行分析计算。

1.先进先出法:

当月发出存货成本=(2000×100+2000×110)+(1000×110+2 000×120)=770000(元)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3000×120=360000(元)

2.加权平均法: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2000×100+3000×110+5000×120)÷(2000+3000+5000)=1130000÷10000=113(元)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3000×113=339000(元)

当月发出存货成本=1130000-339000=791000(元)

3.移动平均法:

5月3日加权平均单位成本=(2000×100+3000×110)÷(2000+3000)=530000÷5000=106(元)

5月8日发出存货成本=106×4000=424000(元)

5月8日结存存货成本=530000-424000=106000(元)

5月15日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06000+5000×120)÷(1000+5 000)=706000÷6000≈117.67(元)

5月26日发出存货成本=117.67×3000=353010(元)

5月26日结存存货成本=706000-353010=352990(元)

当月发出存货成本=424000+353010=777010(元)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352990(元)

(二)不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下当月所得税税负的计算(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当月营业成本不同,使得当月利润总额不同,进而使得当期所得税费用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采用加权平均法的所得税费用最低,为552250元;其次是移动平均法,为555747.5元;所得税费用最高的是先进先出法,为557500元;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所得税费用5250元。

(三)实际成本法下存货发出计价的税务筹划

从上例不难看出,实际成本法下存货发出计价采用的方法不同,会造成期末库存存货成本与当期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结果不同(二者高低成反比),进而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费用产生不同影响。当期末库存存货成本较大时,当期发出存货成本偏小,当期利润总额偏高,所得税费用较大;当期末库存存货成本较小时,当期发出存货成本偏大,当期利润总额偏低,所得税费用则较小。

具体说来,当市场物价呈上升趋势时,如上例,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会使期末库存存货成本偏高,当期发出存货成本偏低,当期利润增大,所得税费用增加;而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的期末库存存货成本较低,当期发出存货成本较高,当期利润较小,所得税费用减少;采用移动平均法的核算结果居中。反之,当市场物价呈下降趋势时,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则会使期末库存存货成本偏低,当期发出存货成本偏高,当期利润较小,所得税费用减少;而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核算的所得税费用则高于先进先出法(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所以在物价呈下降趋势时,建议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能够相对减少当期所得税费用;在物价呈上升趋势时,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所以建议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以相对减少当期所得税费用。

三、实际成本法下存货发出计价税务筹划应考虑的因素

1.存货自身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存货自身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是利用存货发出计价进行税务筹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对于那些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用途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由于只能采用个别计价法进行核算,所以没有进行税务筹划的余地;而对于那些周转很快、库存积压很少的存货来说,无论采用哪种计价方法计算出的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及期末结存存货成本都差别不大,对所得税的影响自然也差别不大,所以没有进行税务筹划的必要。因此,对于上述两种存货,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进行税务筹划没有意义。

2.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相关法规的要求。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进行税务筹划还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相关法规的规定。现行会计准则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所以即使在物价上升时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所得税税负水平最低,也不能予以采用。此外,企业还需注意,按照所得税法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审批,不得自行随意调整。

3.物价变动趋势。当物价呈持续下降趋势时,宜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当物价呈持续上升趋势时,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当物价上下波动不定时,宜采用移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以避免由于利润忽高忽低所造成的应纳所得税额的波动。

4.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对某些地区或某些类型的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可以享受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则应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如果企业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或处在所得税的免税地,则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的利润越多,意味着其享受到的免税额也就越多。因此,这段时期内企业应当作出与平时相反的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即选择能够使企业期末库存存货成本较高而当期发出存货成本较低的计价方法进行核算,从而使得当期利润总额增加,以享受更多的免税优惠。如果企业可以享受优惠税率,则进行税务筹划时,应考虑如何将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优惠税率适用的范围以内,从而降低企业的税负。

总之,实际成本法下企业在利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方法,减轻企业的税负,使企业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凤元.税收筹划中会计政策选择的运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6)

2.廉洪波,马静.论税务筹划与避税、偷漏税的本质区别[J].工业技术经济,2001(5)

3.王霞,姚捷,金思毅.中级财务会计[F].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ERP理论 案例教学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已成为大多数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其蕴含的众多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成果对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主动适应这一重大变化,尝试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ERP理论与实验课程探索新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然而在ERP系统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结合ERP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以抛砖引玉,和各位同行探讨。

一、超越数字:应用型会计本科ERP理论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的发展,会计的技术核算职能将会进一步弱化,会计也已远远超越数字本身的范畴而演变为企业资源的信息系统,如何为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可靠和决策有用的信息将成为会计的主要功能。ERP系统是大多数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在ERP实验教学中,由于ERP软件实验结果的快速自动生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ERP系统所蕴含的的管理理论,更谈不上利用ERP生成的会计信息管理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加强ERP理论的教与学。

与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相比,应用型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ERP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商业实践中转化为效益,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这是ERP理论教学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

ERP所涉及的理论非常广泛,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如果把这些知识用“填鸭式”的教学法讲授给学生,学生可能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现实中的商业事件作为教学手段,适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处理新业务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积极思考。

二、温故知新:实际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特点分析

ERP理论中涉及的财务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知识点,学生在专业基础阶段都已经学过,如何将所学知识通过ERP管理软件在商业实践中应用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应通过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上升为理论。通过案例叙述还原商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商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下面以笔者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个案例分析某公司是如何选择成本核算政策的。

案例背景:某公司是特大型制造企业,下属多家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每年的采购资金达30亿元。在信息化工作开展前对原材料的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限于手工核算的局限,材料成本差异只能按大类进行核算。由于核算粗放,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存在人为任意性,从而使得各下属单位内部效益的核算受到影响,下属单位的意见很大,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打算在ERP系统实施中将原材料的核算改为实际成本法。

(一)问题一:手工会计下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

对于本案例,首先要弄清楚:基于传统手工会计理论,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有何特点,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会对企业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此引出案例的问题一:分析基于手工会计理论的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的特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按实际成本法计价的材料成本相对比较真实、准确,对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一般采用实际成本进行原材料的日常收发核算,但实际成本难以从账簿上反映材料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按计划成本法计价则便于考核各类材料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可以剔除材料价格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简化材料的计价和明晰分类账的登记工作;缺点是材料成本的计算准确性相对较差。

通过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就可以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在ERP信息技术的新环境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有何特点呢?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比较有难度了,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管理学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知识分析新环境下核算方法的新特点。

(二)问题二:ERP环境下实际成本法的新特点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采用实际成本法,业务的频繁和核算的复杂不再是难题。在ERP系统,所有的基础数据随着物流信息输入,财务人员不需要另行输入,资金流数据来源于物流信息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在ERP系统中,物流信息和资金信息的集成采用“事务处理”方法,与成本相关的业务中,初始设置采购系统时设置采购业务的数据项包括编码、会计科目及借贷关系等(如表1所示)。在ERP采购模块输入物流信息时,财务模块根据实务处理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大大简化了原始数据输入以及会计凭证录入的工作,并且减少了数据间不一致的现象。另外,采用实际成本法时,每一张出入库单据在确认时由系统自动进行记账,可以省掉计划成本法下材料差异分摊的过程,节约期末结账的时间。

其次,采用实际成本法可以提高实际成本控制水平。企业管理者通过ERP系统,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各产品、各生产车间、各部门的实际发生物料成本,实现成本的事中实时控制;可以改变有些企业为了填写成本数据,在核算产品总成本后再分摊到物料上去的做法。

(三)问题三:ERP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的新特点

首先,ERP系统中使用计划成本法的关键是细化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度。本案例中,该公司采用的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异”按照大类核算,并且分配不合理,导致产品成本核算不精确,这也是公司打算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的主要原因。在ERP系统中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对出入库单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每一笔业务进行明细处理,从而分析每一笔业务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细化材料成本差异可以使计划成本尽可能接近实际成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其次,计划成本在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ERP系统中,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都将被计算机替代,使用计划成本法可以在事前控制物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及各项费用,并且在事后分析各项材料成本差异,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真正的变革与创新。

三、突破创新:ERP环境下成本核算的解决方案

在案例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案例阅读、资料查阅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收获。下面是笔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结的几点ERP环境下成本核算的解决方案:(1)ERP条件下,提高企业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应采用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方法。(2)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突出:以企业财务管理需求为起点解决从会计政策的选择―软件的初始设置―系统的日常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全过程的使用问题。(3)ERP环境下采用计划成本法,可以用预算控制价格作为计划价格,这也符合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材料采购科目的余额作为衡量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的依据。另外,按材料的具体规格品种设置材料采购差异明细科目,准确核算材料成本。(4)ERP环境下采用实际成本法,为了加强企业存货管理,应当制定相应制度以便控制采购价格和采购费用。如设置单独的价格审核机构负责控制采购价格和审批采购计划。

四、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与讲解,学生了解到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孰优孰劣,是否适合某企业的发展不可一概而论,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才是最优的。ERP系统中成本核算方法选择适当,可使企业真正做到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事后考评管理。教师通过综合型案例教学,既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管类和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人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 会计准则 现状 对策

科学的企业管理在会计上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科学地制定标准成本、严格地执行预算和差异分析来体现,这是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标准成本法的应用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标准成本法的作用

标准成本法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

(一)它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

从目前的状况看,管理层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非常重视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主要经营目标的考核,简便易行的目标成本法自然成为企业负责人主要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但目标成本法从原理上讲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在有效作业条件下所需要的直接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等因素,制定标准成本,需要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商定,因此,标准成本的制定有科学的依据,能够实现企业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符合企业发展的潮流。

(二)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简单的核算方法

采购环节,采购部门材料入库时按标准成本计价,材料采购成本核算大大简化。生产环节,车间领用的直接材料、消耗的直接人工按实际数量乘以标准单价,借记生产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进行计算并结转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产品完工时按产成品实际数量乘以标准成本,贷记生产成本;在整个生产环节材料的领用、工序的移动、任务的完成都使用标准成本。销售环节,只要得到产品出库的品种、数量,就很容易计算得到销售成本。对于所有物料、产成品等在流转环节都使用标准成本,产生的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极大地减少了会计核算及财产清查的工作量。

另外,在标准成本法中,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是分别列示的,相关账户均可直接按标准成本入账,不必等到实际成本计算完成后再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大大简化了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

二、我国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标准成本的基本要求就是产品结构要合理,单位消耗要科学,单价要合理,这就要求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的取得对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对行业、市场和历史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成本。在执行标准成本法时,不仅要求构成产成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人工以及使用的设备、工艺流程等各项因素都要有标准,而且需要对其实行科学化的管理,还要有健全的原始记录以及完备的计量、检验、检测制度等,需要完善各项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使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数量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比较精细,通常需技术测定的帮助,而会计工作和技术测定相结合比较困难。

(二)会计准则不支持标准成本法

按我国的财务会计要求,存货在取得时按实际的取得成本入账。如果企业按照计划成本进行存货成本核算的,企业对存货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将材料或产成品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按我国对成本归集的要求,成本归集适用制造成本法,而标准成本法适用变动成本法,二者的成本内容相差了一个固定制造费用,进而引起当期利润的差异,尤其是在产销失衡时影响更大。

三、我国标准成本法应用的相应对策

(一)观念的更新

一般认为,在组织中通常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经常发生的、可直接影响日常经营活动的“急性问题”;另一类是长期存在的、会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问题”。解决“急性问题”多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要打破现状,则必须解决“慢性问题”。在各级组织中,人们往往重视解决“急性问题”而忽视解决“慢性问题”,因为“慢性问题”是组织中长期形成的、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人们对其存在已“习以为常”,以至于已经适应了它,通常不可能发现它或即使发现也不愿意去解决它。标准成本法的应用在企业属于“慢性问题”,在我国,人们已经习惯了简单易行的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相对而言,标准成本法的制定、实施和维护给企业带来的具体而现实的要求和约束。事实上,社会中的标准无处不在,标准的主要意义在于,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二)会计准则的协调

标准成本法是国际流行的ERP成本核算管理模块普遍采用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包括会计软件在内的各种管理软件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于国内的大部分ERP软件来说,由于我国存货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可以用标准成本计价,软件是按照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研发的,大都不具有标准成本体系。换句话说,会计准则不支持ERP中的标准成本法。因此,会计的发展要顺应信息化潮流,首先要求财政部门将标准成本体系纳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解决好使用标准成本法的存货的计量、会计科目的设置、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以及税务处理问题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简化账务处理手续;从管理上讲,可以将各项成本差异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甚至个人,促进企业成本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企业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直接提供了数据准备,从而更好地发挥标准成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含义内容 标准成本法的劣势 应用

一、标准成本法的含义

在西方的会计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为标准成本法,其指的是将标准成本事先制定,并作为基础,采用实际成本跟其对比,从而对成本差异进行核算的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其对于经济绩效的评价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是通过记录成本过程,来对成本形成整个过程进行反映,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二、标准成本法包含的内容

成本中心的制定。标准成本的首要问题便是制定成本中心,以衡量其绩效,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对于某种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经过的并且有投入、产出的单元均为成本中心,一级成本中心一般为一个厂,二级成本中心为分厂,三级成本中心为作业区。划定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标准,制定成本项目后,按一定的程序便可核算出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及成本差异,这样便解决了在制品留法不合理的难题。

三、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1)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有效性。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经济活动一般应用标准成本进行调节及控制,并在过后采通过对比其跟实际成本差异,来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实处,有机结合成本预算的决策、核算控制及考核。在标准成本实施中,产品计价及销售成本计价都是通过标准成本来实现的,其能实现对成本差异的记录,以降低成本计算工作量,将日常账务的处理简化。

(2)标准成本管理中,能够为企业提供科学成本目标。在企业发展中,管理层应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加强对经营目标的考查。在经营目标中,成本管理考核非常重要,因此,在标准成本制定时,需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对有效作业进行考虑,并计算所需要的人工、材料的数量,并对材料及人工费用进行预算,考虑生产正常进行时所应分摊的各项制造费用。根据标准成本所制定的标准,应结合企业费用开销及资源消耗,对其进行限制,这样能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加强对各种费用及消耗的控制,根据成本标准来进行支出控制,以明确资金状况,及时将超过标准的部分,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并增强定期考核的力度,为成本的降低提供一定的方向。作为一种定价的基础,采用标准成本,跟实际成本相比,其更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能及时体现市场定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标准成本控制方法为企业带来了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其具有核算简单,且数据清晰,一目了然的特点。企业的采购部门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结构以及企业各种资料,来合理采购原材料,材料入库时按标准成本计价,材料采购成本核算大大简化。

(4)企业设置标准项目不宜过多,能够恰当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便是好事,设置的标准项目过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整个成本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过程丧失灵活性。首先所确立的标准成本要具有科学性,一方面,所确立的标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制定的标准成本要参考企业历史数据,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计算。然后标准成本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类型和特点,并在此的基础上进行并尽可能保证企业全员参与,从而减少标准成本的执行阻力,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四、标准成本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1)标准成本制度,是在电算化程度和计量管理水平提高后形成的,因为标准成本系统的维持需耗费大量资源,包括人、物及财产等,这不利于企业成本的管理,也不利于其技术资金投入。另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以及时间的变化,标准成本制度会落后,因此需对其进行再次修订。

(2)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产品类型较多,或者是其原材料及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在采用标准成本时具有一定的缺陷,很容易导致整体及个体成本分配的矛盾,使得企业在效率提高及分配的公平性之间陷入困境。

(3)在科学计算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标准成本,是一种预先成本,企业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或者控制的事情,导致企业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差异较大,因此,管理者在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的过程中,需将精力都投入在核算实际成本工作当中,这样很容易对成本管理工作造成疏忽,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结束语:

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虽然有其劣势,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正确运用,其标准成本法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要借鉴西方标准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 但是也不能照搬,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的标准成本法,充分发挥其利用,那么标准成本法便可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挣值分析方法中的错误与解决方案[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5).

第5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成本控制 作业中心 控制流程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技术和企业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与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相比,作业成本法能更精确地完成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从而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服务。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制造费用的比例较高时,作业成本法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小批量、多品种、更新快”生产型企业而言,作业成本法尤为适用。然而,随着作业成本法运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一个突出的问题逐渐显现,这就是如何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系统?无疑,作业成本法显著提高了企业成本核算的精确度。但是,在成本管理工作上,仅仅进行准确的核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大多数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中采用的标准成本、目标成本等成本控制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并广泛运用,但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却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要使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得到广大企业的真正认可并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就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

二、作业成本法下引入标准成本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而不是直接从资源耗费到产品。这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观的显著区别。正是这个区别,使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工作与传统的成本控制存在较大的差别。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系统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大批量、品种少”的生产方式下,标准成本系统是非常有效且广泛应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产品标准成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在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现代企业中,直接使用产品标准成本的作法已不太可能。这是因为,传统的标准成本是基于成本对象(产品)的稳定性而建立起来的,而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往往具有“批量少、品种多、变化快”的生产特点,其最终产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产品标准成本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这给成本控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然而,我们发现,基于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流程的理解,在作业成本法下引入标准成本控制方法并不是没有可能。尽管“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企业无法完全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但一般说来,只要其产品的目标市场和生产技术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其产品所需作业却往往是稳定的,即,产品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与作业的稳定性并存。这种条件下,可以将作业视为一种稳定的“中间产品”,则其标准成本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将作业成本而非产品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并按照传统标准成本法的思路对其进行成本控制是完全可行的。只要实现了对作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事实上也就能实现对最终产品成本的控制。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流程设计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理解,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此时成本控制的中心环节在“作业”,而非“产品”。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标准成本法,为成本控制对象(作业中心)制定标准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对各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进行控制,并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具体而言,成本控制流程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见图1)。

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实施成本控制的首要工作是进行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由于在传统成本控制体系中根本没有这项工作,因而它在实践中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作业成本法的作用不仅是精确完成成本核算,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其提升为作业管理,以提高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效率。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升企业作业链的效率,为成本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事实上,从广义的角度看,作业链分析与再造本身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在进行作业链分析与再造过程中,需要识别并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然后采用技术分析等手段,尽可能去除非增值作业,改善低效作业;另外,还需要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尽量实现作业之间环环相扣,无断开或重叠,提高作业链的整体效率。

2.明确成本控制对象

在完成作业链分析与再造之后,需要明确成本控制中心(也可称作责任中心),这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准备。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确定责任中心时,应尽量使成本开支的决定者(或实施者)与成本开支的责任承担者保持一致。通常,成本控制人员会将作业中心直接设定为责任中心。但是必须注意到,在划分作业中心时,往往会将成本动因相同的几种作业归入同一个作业中心,而这几种作业可能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门分别提供的,此时该作业中心的成本由几个部门共同负责,成本控制难度就会较大。因此,尽管出于简化成本核算的需要,可以将若干种作业并入同一个作业中心,但范围不宜过大,特别是当几种作业由不同部门分别提供时,最好能将其分设为不同的成本中心,以便于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果在作业中心的确定环节已充分注意到上述问题,此时责任中心的划分及选择就比较简单了,一般的,责任中心的确定应符合企业生产循环的特点,最好能以生产流程中确定的作业中心直接作为责任中心,即,实现责任中心与作业中心的一一对应。

3.制定各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

以作业中心为对象,为其制定标准成本。作业中心标准成本的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观下的标准成本基本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则由“作业消耗资源”与“产品消耗作业”两个环节的效率共同决定(见图2)。

由图2可知,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可分解为两个层次:作业标准单价与标准作业量。作业标准单价则可进一步分解为单位作业资源耗用标准数量与资源标准单价的乘积。由此可知,要确定作业标准单价,需要事先合理确定单位作业的资源耗用标准数量与资源标准单价,二者的制定原理与方法与传统成本系统中标准成本的制定程序完全一样。

标准作业量则取决于单位产品对作业的标准耗用量与产品产量,其中的关键是合理制定单位产品对作业的标准耗用量,它主要由“产品消耗资源”环节的效率决定。

4.成本差异分析

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将其与该中心的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成本差异分解,寻找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成本差异的分解见下式:

成本差异=作业中心实际成本—作业中心标准成本=单位作业实际价格×作业实际数量—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标准数量=(单位作业实际价格—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实际数量+(作业实际数量—作业标准数量)×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价差+作业量差

作业价差的产生是由于单位作业实际价格相对于单位作业标准价格发生了偏离。具体原因则需追溯到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效率与资源价格两方面。例如,当出现正的作业价差时,可能是由于作业消耗资源的效率下降或资源价格失控。

作业量差的产生则来源于作业实际数量相对于作业标准数量的偏离,归根到底则是单位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偏离了标准消耗。

5.寻找对策

经过成本差异分析,明确了各作业中心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然后可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其基本方法与传统的标准成本系统相似。但要注意的是,当成本差异出现时,尽管很可能是成本控制环节的问题,但也可能是由于标准本身制定不合理所致。特别是在“小批量、少品种”生产型企业中,产品变化快,它对作业的耗用标准事实上很难准确制定,因此,及时地调整和修正标准,应成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系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最后,我们对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循环进行一个简要说明。图1所示的5个程序构成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循环周期。但是在实践中,只要企业的生产组织流程和作业链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企业在实施了作业链分析和改造以及完成了成本控制中心的选择后,可以在以后的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反复进行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就可以了,因此,程序1与程序2并不需要经常进行;而程序3到程序5的成本控制工作在每个生产循环中都需要重复进行。因此,我们将包括程序1到程序5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流程称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大循环,而将程序3到程序5的成本控制称为小循环。小循环发生若干次后,如果生产组织形式及技术特点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就需要实施一次成本控制大循环,然后又是在新的基础上的若干次小循环。如此反复进行。

总之,在现代生产环境中,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企业管理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与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同,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应以“作业”为成本控制对象,通过对作业中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来发现成本失控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潘飞,童卫华,文东华,程明.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会计——案例研究[M].200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2-134

[2]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内部改进与价值评估的企业方略[M].200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56-63

[3]穆林娟,潘爱香.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J]. 会计研究,2004(5):62-66.

第6篇

关键词:机械类企业;成本核算;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94-01

一、成本核算概念及主要方法简述

1.概念

成本核算是一项管理活动,它按照费用的性质及发生地点不同,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汇总和核算,并且最终计算出该期间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产品的单位成本。

2.主要方法

(1)品种法。将产品的品种作为成本核算的主要标准,按照产品的品种不同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析。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2)分批法。以产品的批别为标准进行产品费用的归集和处理。

(3)分步法。以产品的生产阶段和生产步骤作为成本核算的标准。

(4)分类法。以产品不同的“类别”作为成本费用核算的标准。

(5)ABC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业成本法(ABC)法被很多国家采用。它将“作业”作为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能够更加合理进行期间费用的分配,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合理化。

二、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成本费用是企业利润的抵减项目,对成本费用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有利于对企业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控制,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2.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成本在产品的定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成本的核算有利于产品的定价。产品的成本低,则可以降低价格水平;产品的成本较高,则需要制定较高的价格水平。最终有利于企业分析自身产品的竞争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核算是控制的前提,通过对成本费用的准确核算,有利于为控制提供科学的资料,从而有利于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三、机械类企业各成本核算方法的弊端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难以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机械类企业当前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建立在批量生产、品种单一以及卖方市场的基础上的。主要的成本核算方法即前文所述的品种法、分批法以及分步法。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加以归集成成本。将制造费用等按照生产工时进行分配。

1.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制造费用时主要运用资源动因以及作业动因。作业成本法强调所发生费用的合理性,但是忽视了所发生费用与产出的相关性。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虽然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结果相对准确,但是对于单位成本及期间费用的核算仍然存在不足。而且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而计算的一种成本,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这就忽视了企业外部供应方、消费者等外部因素的考虑。

2.目标成本法的局限

目标成本法在分析市场前景的基础上设定目标成本,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阶段进行前馈式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是产品生产开始前相关部门在分析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成本。一般表现为当前市场上产品的售价扣除掉合理的利润和税费后所允许的最大成本发生额。目标成本法以时间平台为基础对产品生命周转成本的研发设计阶段开展了事前成本管理。但是这种方法也忽视了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及消费者成本的影响。

3.标准成本法

在标准成本法下,成本费用的计划、核算和控制得以结合,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标准成本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在成本计算过程中,标准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充分考虑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但是却忽视了企业在研发设计和销售阶段所发生的费用。另外,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也存在局限。由此可知,根据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以及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均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机械类企业按照各自的特点,寻找一种适合成本管理的核算方法。四、优化机械类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策略

分析机械类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知,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立足于资源禀赋,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性,同时均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因而具有一定的动态属性。但是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核算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需要接多种核算方法加以综合,优化当前的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结合,标准成本法是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成本核算系统,它变相的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了比较。然而,新的经济形势下,作业成本法对标准成本法提出了挑战。在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润、生产能力和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另外,还应当成立成本费用中心,强化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和预算。在成本费用中心的构建上应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智慧。根据不同部门的责任与任务,成本费用中心对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逐项化解细分,从而充分探寻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费用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在事前审批环节以及事后偏差纠正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对企业的成本费用实现有效的控制。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各企业竞争条件旗鼓相当的条件下,谁的产品价格低谁就更有优势。如果企业做不到成本的有效控制,那么必然会在新时期下的市场激烈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机械类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群策群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确保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浪潮,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给传统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传统会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互联网+会计”对传统会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理论的冲击;对传统计划成本法的冲击;对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等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文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 传统会计 冲击 影响

席卷而来的“互联网+”浪潮,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对传统会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一、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一)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冲击。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当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的四个方面都面临冲击。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很多网络公司都是临时的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可能几台电脑、几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日常业务。传统的会计主体要到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后才能合法经营,会计主体的消失也一定要去工商部门进行注销。有时网络公司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结合成一体,当特定的目标完成后则立即解散,对此类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解散的公司,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就被破坏了,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前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是指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生产经营下去,不会破产或清算。有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资产的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就有了依据。在传统会计中,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的条件下适用清算会计。而在互联网环境中,虚拟公司可能会随时终止经营,持续经营假设就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适用新的理论体系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虚拟公司的一笔业务可能很快完成,也可能在某项交易结束后虚拟公司就解散了,若是这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的虚拟公司,仍要人为地划分会计分期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随时进行统计和生成相应报表,对于进行会计分期也并不十分必要。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传统会计中,我国以人民币作为计量本位币,以外币为主要业务往来的可以先采用外币作为计量本位币,但编制报表时仍要折算成人民币。在互联网环境中,突破了r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和频繁,同时各国货币的汇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时还以人民币作为计量本位币的话,会计信息收集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公认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对传统计划成本法的冲击。计划成本法是存货发出方法中的一种,是将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超支记在该科目借方,节约记在该科目贷方,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计划成本法虽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在最后发出存货时,仍要调整为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联系。实务中是这样做的: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最终发出的成本是按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的调整得出。这种方法需要做较多的前期工作,会计处理相对困难一些。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完全有条件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而不需要在先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法等计价方法中做出选择。

(三)对传统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法的冲击。历史成本法是传统计量属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原则,历史成本是指在进行资产计价时根据它的历史购置成本计价,不考虑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在会计分录、账簿及报表中反映的都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还用历史成本法就会使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公司的交易基本都涉及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价格变动非常频繁,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相关资产的信息,历史成本反映的是一种过去的静态的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实时地获得相关信息,不再需要以历史成本法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完全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变现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四)对传统减值准备的冲击。传统会计中对一些资产,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实行以备抵法进行会计处理,先计提减值,实际发生损失时冲减减值准备。对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都记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该科目是损益类科目,在利润表中反映,一经计提,会计利润就会减少。税法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各项减值准备的认可是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所以在申报所得税时要进行纳税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在互联网环境下,可实时地反映发生的减值损失,提前计提减值准备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了。

二、对传统会计人员的冲击

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会计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可以在云端共享,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会计人员可以随时获得会计信息,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有助于会计人员构建包括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重要理论在内的完备的专业体系,向管理会计师转型。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储备提出了全新要求。一方面,会计人员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努力锻造专业硬实力;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掌握必备工具。会计人员只有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在飞速变革的“互联网+会计”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传统数据载体的冲击

传统会计技术是由原始凭证加工成记账凭证再到账簿进而生成会计报表,是以纸张作为会计数据的载体,在互联网运行环境下,硬盘、内存、软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成为财务数据的新载体。在核算技术上,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在单位之间的快速传递,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电子档案将逐步取代纸质凭证,大量的会计资料以电子形式生成、传递和保存,会计工作将逐步实现无纸化。特别是利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强大的识别、分析、比较、汇总功能,会计信息由人工识别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由单一信息整合为系统信息,由多次录入信息改进为一次性编报信息,会计信息的准确信、时效性、集成度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四、对传统会计服务模式的冲击

传统会计的服务模式以线下服务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利用电算化软件和互联网平台,会计服务机构可以将主要以线下业务为主发展为以线上业务为主,打破了会计服务的区域限制,实现了实时记账和实时财务咨询,将为客户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会计服务。目前网络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等第三方会计审计服务模式初现,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服务模式。

五、对传统原始凭证中纸质发票的冲击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4个地区,自2015年8月1日起开展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电子发票试运行工作,当增值税发票链上互联网后,电子发票将成为主流。电子发票的启用和试点运行,对节能型社会及绿色发展有极大贡献。相对于纸质发票,电子发票有很多优点,当交易产生时,电子发票系统即可自动产生对应的电子发票,也将同步实时交付交易双方和税务管理部门,将来可以实现交易、税收缴纳的信息化、自动化。

六、对策及建议

针对“互联网+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好应对。

(一)适应互联网新环境,适当修订相关准则规范。榱耸视互联网新环境,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对会计的新要求,应及时修订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比如在互联网环境下,持续经营是否仍然是一个必要的会计假设,可否有不同的会计假设存在;历史成本法可否不再成为最普遍使用的计量属性,在互联网及相关会计管理软件的使用环境中,完全可以做到及时地反映各对象的成本,采用实际成本法。

(二)会计从业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会计人员带来了最直接的挑战。不懂互联网,不懂电脑技术与会计的结合,将慢慢地被时代淘汰,面对新技术、新领域,会计从业人员要做的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面对网络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服务等第三方会计审计服务模式、面对以会计信息化应用为基础的财务一体化进程等,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尽快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新挑战,做个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会计人。利用在线联机考试、远程培训教育等已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确保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首先要保证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安全的认识;其次要及时修补系统漏洞,防止黑客侵入,导致数据丢失;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最后在日常操作中,尽量做到每天备份数据,这样即使发生意外,也能找回相应的会计数据。

总之,“互联网+会计”给传统会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的冲击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会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相应对策,同时也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用好“互联网+会计”,更好地为将来的经济建设服务。S

参考文献:

[1]钱玉娟.“互联网+”产业转型新坐标[J].中国经济信息,2015,(6).

第8篇

关键词:A上市企业;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一般计算程序

首先,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的耗费;其次,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并建立作业成本库;再次,确定作业成本动因,并确定各成本动因的分配率。最后,分配作业成本,并计算汇总各成本目标的成本。

二、A上市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本身的问题。在作业成本的实施过程中,其计量和分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成本动因的选择主要依靠执行者的经验来确定,缺乏一个客观谨慎的选择依据,选择的成本动因可能会与实际信息脱节;作业中心没有涉及到直接成本的核算;作业成本法不是完美无缺的成本计算系统,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还有许多无能为力的地方。产品成本的构成越精确、所需成本动因划分就越细,在实施作业成本法中工作难度加大,程序复杂而难以理解,增加作业成本系统的维持成本,忽视更为重要的成本信息。

(二)成本动因太多。成本动因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反映作业对资源消耗的计量指标,也是企业成本分析的基础。A上市企业在成本动因的确认和选择上,制造部和产品线上的成本动因过于复杂,在追求全面的过程中导致了作业中心过于分散,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复杂程度,同时也加大了维持作业成本系统在企业的运行成本。冗杂的成本信息加大了管理者的理解难度。

(三)缺乏对作业中心内部和成本生产过程的管理。A上市企业将各种成本因素、间接费用的预测、成本因素的分析和利用纳入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效率变量、数量变化和比例变量。过多注重成本因素的月变化情况,忽视了作业中心和成本库之间的协调性,没有对控制成本产生和削减成本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作业的生产能力固定的情况下,实际生产数量的不同会因为生产的时间差异造成产品负担的成本不同,从而造成在各会计期间单位产品成本的核算结果不同,给企业成本定价带来困难。

(四)过度强调标准成本。A上市企业最初想通过一个成本因素作为管理的基础和目标,实行完全化标准成本管理,一头独大的成本管理弱化了其他作业中心的控制作用。在完全化标准成本管理下,企业更多关注实际成本数据和标准成本做比较,在具体分配成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重企业成本控制,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三、A上市企业优化运用作业成本法的策略

A上市企业2005年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来,改变了以前的成本核算模式,带动了整个企业思维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大大增强。A上市企业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和应用仍存在许多不足,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作业成本法在实施中注入的一些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由于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A上市企业的管理者和作业成本系统的执行者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作业素质。在领导层,作业成本系统的推行必须取得企业最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安排精兵强将专门负责改革工作,做到明确分工、分清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及时到位;在执行中,实施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认、作业的分解、业区流程的分析和改进都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参与,这对作业成本执行者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

(二)优化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任何驱动因素,成本动因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联系紧密,一些成本因素不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很难引起重视。为避免成本动因太多、作业中心分散而忽视更为重要的成本信息,A上市企业应注重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的环节中确定关键的成本因素,这样才能保证作业成本法的可操作性。在各个作业中心,为避免作业中心太多而造成分配标准的复杂性,可以在不同的作业中心选择一个相关度最高的,以此来作为作业动因的分配基础,建立起费用发生以及费用的分配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使企业成本计算更加准确。

(三)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为了进一步完善作业成本项目的实施,及时发现作业成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作业成本项目的实施效果,A上市企业应在成本科项目组织事业部的每月成本例会,要求各个产品线核算员参加。建立成本例会可以及时发现成本控制重点,为成本费用的节约提供信息。

(四)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相结合。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在实际的生产流程中,以实际的成本与标准成本做比较作,再对成本差异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中,A上市企业最初对作业成本法的期望较高,过度强调标准成本未能达到成本管理预期。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不是独立的: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对于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同时计算作业的生产能力标准,根据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进行成本计算,通过作业实际与作业标准对比,进行成本差异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公立医院 成本管理

一、背景

自2010年相关部门《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成为医院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为贯彻落实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质量,探索我国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外医院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已经趋向成熟,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优越性。因此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经验,将成本作业法引用到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对医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提升提供参考。

二、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其在公立医院中应用原理

(一)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成本进行计算和管理的方法,以作业为媒介,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分配到的服务、产品及顾客中的成本算法。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了解到计量作业成本以及成本对象的准确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是在传统成本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有效将发生成本环节进行还原,减少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率,并将组织的经营活动内容和环节细化成为一系列的作业,以此作为媒介将成本和服务有效连接起来。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根据作业成本法原理,将成本动因作为依据,将所有成本细化到各个作业环节和内容中,再将作业成本细化到各个核算对象中。

(二)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中的应用原理

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对医院的作业成本进行计算过程中,将医院的作业项目作为核算对象,对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进行还原。因此需对医院的作业项目进行划分,明确作业成本动因,并建立相应的成本库并确定其成本动因,将作业及其成本动因进行归集,并以成本动因为依据,对医院的各个作业进行成本分配,实现各个服务项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主要以作业作为划分中心,以成本动因作为归集、分配依据,实现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中的应用。

三、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的应用的必要性和运用方法

(一)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成本作业法应用于医院成本管理中可以反映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成本作业法进行核算可以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制约工作效率的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问题,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作业成本法可以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制度法规的颁布实施,医院对于成本核算的要求更高,有效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为医院的成本计算提供更加合理、更加详细的核算方法,并为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最后,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加强医院成本控制,降低医院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可以核算出各个作业环节和内容的成本耗费,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中存在问题,并针对性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成本控制力度,有效降低医院的成本耗费。

(二)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中应用

1、合理划分作业,明确作业动因

首先掌握医院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制度,对其核算流程、核算对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范围和核算内容。将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进行细化分解,合理划分作业,明确组成医疗服务的各个作业,即确定作业库中包括的所有作业,所有作业的成本构成此项作业库的总成本。例如在公立医院的手术科室中,根据手术科室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进行作业库的归集和具体作业的划分,主要有妇产科手术类、骨科手术类、脑外科手术类、普外科手术类,将四个手术类分别归集为四个作业库,再以此作为基础进行作业划分,细化到每个作业中,从而明确各个作业动因。

2、建立成本库及明确成本动因

医院在提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成本消耗,因此,确定作业成本,明确成本库及成本动因可以对成本进行追踪还原,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将以往的成本数据作为参考,对作业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将核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以往的成本数据,从而确定作业成本。成本动因即为成本耗费发生的因素,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掌握作业详细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作业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从而可以针对性进行整改或调整,提高作业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控制成本的力度。通过确定单位作业成本,明确成本库及成本动因,使成本库的设置合理化、科学化。

3、根据作业动因进行归集到相应成本库,计算作业成本

首先明确各个作业的成本耗费,计算其在会计期间总成本,从而确定每个作业的实际成本耗费。结合公立医院手术科室,按手术类别登记手术项目的手术材料耗费、设备折旧费、医护人员经费及水暖电费等,从而确定手术项目的实际成本耗费。将作业动因作为依据归集到相应成本库,目的主要是确定作业成本耗费,即根据作业动因将各个单位作业成本实际耗费进行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库,计算出作业成本。

总而言之,在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首先要充分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并对医院的成本管理和医院的作业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确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期间,才能够将作业成本法成功运用到医院的成本管理中,帮助医院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丁字账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一、引言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现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而“丁字账”作为一个工具,能够将经济业务的发展过程清晰、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其简化思路的功能不容小觑。

二、计划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存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法计价,并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月末,再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的一种核算方法。为进行相关核算,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三个科目,可通过“丁字账”将其核算程序反映如下:

由此看出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本质上还是实际成本。只是将实际成本分为计划成本和差异两部分。上图可直观地将“材料采购”(实际成本)=“原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这一数学等式理解为:如果差异反映在“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借方,与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同方向,自然是“超支”;反之为“节约”。

原材料之所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其意义在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反映其计划与实际的差异体现在“超支”还是“节约”。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举一些生活实例,如:父母给我们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费(计划成本),但是根据每个同学的消费观的不同,将会产生“超支”或“节约”的情况,以此类例子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材料成本差异”的账户。

计划成本法贯穿于原材料收、发、存的全过程,当然,原材料发出时也要按计划成本,为与实际成本相匹配,差异也需要随之结转,这就需要将差异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应结转,由此引入“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差异率=■×100%

=■×100%,在此基础上,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负担的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综上所述,可根据丁字账反映的核算程序归纳如下:

第一,采购时,按实际成本付款,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借方;

第二,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账户借方,“材料采购”账户贷方;

第三,期末结转,验收入库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节约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

第四,平时发出材料时,一律用计划成本;

第五,期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三、丁字账的具体应用

【例1・单选题】企业月初“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24 000元,本月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76 000元,本月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5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月初贷方余额3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超支差4 300元,则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 )元。

A.-3000 B.3 000 C.-3450 D.3 450

板书分析如下: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150 000×2%=3 000,由此得知,正确选项为B。

【例2】甲公司购入L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3 000 000元,增值税税额5100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为3 200 000元,已验收入库,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要求编制会计分录。

对材料成本差异分析如下:

据此,会计分录如下所示:

借:材料采购 3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 000

贷:银行存款 3 510 000

借:原材料 3 200 000

贷:材料采购 3 200 000

借:材料采购 200 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0 000

四、结语

丁字账作为一个核算工具,不仅克服实用账户复杂、繁琐,难以搬上讲台的缺点,而且还具有全面、直观、系统反映经济业务连续性的特点,对指导学习者学习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熟练运用丁字账,对授课及听课学习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大件制造型企业 成本会计 模式 趋势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中的“现行成本”,是与已入账的历史成本相对的,一般是指在结账日或编表日反映当时市场价值或公允价值的某种金额。

(一)完全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不但期末财务报表要调整为现行成本,有关的账簿也要调整为现行成本,日常核算要不断地在新的现行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这种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概念往往是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概念对照使用的。

(二)现行成本/历史币值会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只有期末财务报表要调整为现行成本,有关的账簿仍保留历史成本,日常核算仍坚持历史成本原则。这种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概念通常是与另一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的概念对照使用的。

(三)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期末财务报表不但要调整为现行成本,而且有关项目还要按一般购买力水平进行调整,日常核算可以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也可以调整为现行成本。这种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概念是在探索新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过程中提出的,仍属于理论研究的范围。在通货膨胀会计范围内,一般是用上述第二类概念。这类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特点是:用现行成本替代历史成本;只针对非货币性资产项目进行调整;货币性项目和投入资本仍保持历史成本金额;销售收入、营业费用(除折旧费外)、所得税、现金股利等项目的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之间的差异很小或无差异,因此这些项目的历史成本被视为现行成本;由于销售成本牵涉到期初、期末存货,因此需要按现行成本进行调整;计算已实现持有资产利得和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并在损益表中分别列示。

大件制造型企业成本计算方法

(一)制造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

根据马克思价值理论学说,成本是指商品价值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W=c+v+m,其中c+v即为补偿价值,构成产品成本。在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中只包含与产品制造直接相关的物化劳动消耗(C)和活劳动耗费(v),不包括与产品制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的期间费用;变动成本法中的产品成本是变动成本,它具有同产品的实际形成和增减变化直接相关的特征,成本中C和v只是制造成本法成本中的a和v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都是以c+v为理论依据的。现阶段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仍要求企业按制造成本法提供会计信息,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企业为满足外部信息者的需求一般是按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利润,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但企业内部管理又需要运用变动成本法来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期间成本等,以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资料,发挥企业管理职能作用。因此,将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起来,日常按变动成本法组织核算,期末利用营业净利润差额简算法,计算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分期营业净利润差额,将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成本利润信息,调整为制造成本法模式反映的成本利润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

按变动成本法组织成本的日常核算。首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将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作为变动成本。制造费用包括很多项目,可采用逐项分析的方法,分别将它们确认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大修理费、租金、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作为固定成本,其他费用如机物料消耗、水电费、废品损失等作为变动成本。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将制造费用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可不分解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次,按照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可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分别成本项目归集生产费用,再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等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期末,将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调整为按制造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将日常核算使用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调整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具体的调整步骤为:

第一步: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当月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销售的部分+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未销售的部分+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第二步:分别用当月实现的已销产品数量、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的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乘以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将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到当月已销售的产品、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部分(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月末在产品中去。

第三步: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当月已销产品成本、当月已销售的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及以前月份完工在本月实现销售的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以前月份的资料计算)求和,计算得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当月已销产品成本。

第四步: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部分(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及以前月份完工本月末销售产品(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以前月份资料计算)求和,计算得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库存产品成品成本。

第五步:计算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即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求和即可。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把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好地完成其对内和对外的职责,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制造成本法与责任成本法的结合

制造成本法是以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其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法是以成本责任中心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其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制造成本法侧重于成本的事后核算,而责任成本法则侧重于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制造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以制造成本计算为基础,对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按各责任中心分为可控成本和非可控成本。在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时,对于制造成本法下的直接费用项目,成本计划应以产品成本计划为基础归集后分解到相关的责任中心;对于制造成本法下的间接费用项目,成本计划应以各责任中心成本计划为基础归集后分锯到相关的产品。而实际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则同时按产品和责任中心进行核算。

(三)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结合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以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法侧重于成本核算与分析。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则是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核算和分析进行成本管理,该法侧重于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实质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引人标准成本。在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时,对可以进行成本追踪的资源耗费项目,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对需要进行成本分配的资源耗费项目,如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最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或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四)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结合

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各有自己的应用特点,将四种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模式的总体设计是:在不违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以标准成本作为控制生产费用发生的标准,以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为核算的基础,以责任成本作为核算的核心,以产品制造成本作为核算的最终“产品”。具体而言,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把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四种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模式下,在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基础上,再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具体核算过程中,在不改变总账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总账科目,调整明细科目,对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按标准成本记入有关账户。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通过有关差异账户核算。

大件制造型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作业成本法将成为成本计算方法的主流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把成本分配给作业,再根据产品耗用的作业量分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遵循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逻辑,按作业汇集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并按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将这些加工成本分配至所有经过该作业的实体单位,直接材料则按批别及个别产品归于有关订单批次。作业成本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模式,转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模式,这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许多缺陷,可以提供准确而相关的成本信息,而且对成本控制提供了方便条件。因为作业成本法必须按成本产生的动因分配间接制造费用,这就迫使管理人员去寻找间接成本产生的动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剔除那些不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将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控制在最低水平。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是为了存货估价而将已经发生的费用分摊到成本计算对象,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为了管理决策,通过对所有作业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作业成本法实现从数量基础到作业基础的变革,是成本会计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二)新的经济环境将催生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环境使成本核算的内容得到创新,成本核算必须要面对现行会计确认范围之外的人力资源成本、无形资产成本、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与创新的成本核算内容相对应的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将在成本管理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不仅如此,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为主,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改善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等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将从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本实践。

(三)复合成本计算方法将是成本计算方法发展的重要方面

现代成本管理已经从传统成本管理阶段走向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获取优势的重要工具。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全面性长远性分析。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特别强调采用单一的“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实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在产品成本计算内容上删除与产品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从而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但是单一的制造成本法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制造成本法是依据已经发生过的有关费用凭证来计算成本的,单一的制造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考评;另一方面,企业进行成本预测或成本决策时,多离不开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相关数据。单一的制造成本法生成的信息数据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形成复合成本计算方法或多维成本计算模式,是成本计算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王富强,李建素.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现在和未来[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11)

3.吴丽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

第12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

近年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业成本法之所以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认可,这与其科学性以及对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是分不开的,相对于传统成本法中对于制造费用的核算,作业成本法不再是片面的分摊而是真正做到了溯本追源,从而更加准确地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因此,要使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得到广大企业的真正认可并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就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核算法义称ABC管理法。它以某一具体事项为对象,进行数量分析,以该对象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的比重为依据,按比重大小的顺序排列,并根据一定的比重或累计比重标准,将各组成部分分为ABC三类,A类是管理的重点,B类是次重点,C类是一般。它的特点是既能集中精力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管理,又能兼顾一般问题,从而做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包括作业成本汁算和作业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理是: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产生,成本与费用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资源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几类。作业成本计算法并不改变企业所耗资源的总额,作业成本计算法改变的只是资源总额在各种产品之问的分配额以及资源总额在存货和销售成本之间的分配额。(2)把资源分配到作业,开列作业成本单,归集成本池成本。这一步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确认作业所包含的资源种类,也就是确认作业所包含的成本要素(项目);二是确立各类资源的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各类对象(作业),据此计算出作业中该成本要素的成本额,开列作业成本单,汇总各成本要素,得出作业成本池的总成本额。(3)选择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池的总成本分配到产品,并开列产品成本单。这一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认各作业的作业动困,并统计作业动因的总数,据此分别计算各作业的单位作业动因的制造费用分配率;二是统计符产品所耗作业量(或作业动因数)计算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开列产品成本单。

二、成本控制设计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理解,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具体而言,成本控制流程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见图1)。

图1 成本控制流程示意图

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实施成本控制的首要工作是进行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由于在传统成本控制体系中根本没有这项工作,因而它在实践中最容易被忽视。从广义的角度看,作业链分析与再造本身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识别并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然后采用技术分析等手段,尽可能去除非增值作业,改善低效作业;另外,还需要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尽量实现作业之间环环相扣,无断开或重叠,提高作业链的整体效率。

2.明确成本控制对象。在完成作业链分析与再造之后,需要明确成本控制中心,这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准备。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确定责任中心时,应尽量使成本开支的决定者(或实施者)与成本开支的责任承担者保持一致。通常,成本控制人员会将作业中心直接设定为责任中心。因此,尽管出于简化成本核算的需要,可以将若干种作业并入同一个作业中心,但范围不宜过大,特别是当几种作业由不同部门分别提供时,最好能将其分设为不同的成本中心,以便于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定各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以作业中心为对象,为其制定标准成本。作业中心标准成本的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观下的标准成本基本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则由“作业消耗资源”与“产品消耗作业”两个环节的效率共同决定。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可分解为两个层次:作业标准单价与标准作业量。作业标准单价则可进一步分解为单位作业资源耗用标准数量与资源标准单价的乘积。由此可知,要确定作业标准单价,需要事先合理确定单位作业的资源耗用标准数量与资源标准单价,二者的制定原理与方法与传统成本系统中标准成本的制定程序完全一样。标准作业量则取决于单位产品对作业的标准耗用量与产品产量,其中的关键是合理制定单位产品对作业的标准耗用量,它主要由“产品消耗资源”环节的效率决定。

4.成本差异分析。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将其与该中心的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成本差异分解,寻找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成本差异的分解见下式:成本差异=作业中心实际成本-作业中心标准成本=单位作业实际价格×作业实际数量-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标准数量=(单位作业实际价格-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实际数量+(作业实际数量-作业标准数量)×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价差+作业量差。作业价差的产生是由于单位作业实际价格相对于单位作业标准价格发生了偏离。具体原因则需追溯到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效率与资源价格两方面。作业量差的产生则来源于作业实际数量相对于作业标准数量的偏离,归根到底则是单位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偏离了标准消耗。

5.寻找对策。经过成本差异分析,明确了各作业中心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然后可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其基本方法与传统的标准成本系统相似。因此,及时地调整和修正标准,应成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系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最后,我们对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循环进行一个简要说明。图1所示的5个程序构成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循环周期。但是在实践中,只要企业的生产组织流程和作业链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企业在实施了作业链分析和改造以及完成了成本控制中心的选择后,可以在以后的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反复进行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就可以了,因此,程序1与程序2并不需要经常进行;而程序3到程序5的成本控制工作在每个生产循环中都需要重复进行。因此,我们将包括程序1到程序5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流程称为基于作业咸本法的成本控制大循环,而将程序3到程序5的成本控制称为小循环。小循环发生若干次后,如果生产组织形式及技术特点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就需要实施一次成本控制大循环,然后又是在新的基础上的若干次小循环。如此反复进行。

在现代生产环境中,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企业管理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与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同,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应以“作业”为成本控制对象,通过对作业中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来发现成本失控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参 考 文 献

[1]潘飞,童卫华,文东华,程明.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会计——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2~13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