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学就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考取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系,是否需要加试?对美术成绩是否有要求?
贾海燕:报考我校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并不需要加试美术,我们学校对美术成绩没有特殊要求,直接按照高考的分数高低来录取。当然,报考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美术有一定兴趣,入学后学校将零基础培养,相信这一点应该能激起很多学生的兴趣吧。
《职业》:作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王牌专业之一,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次就业比例如何?其中就业、读研、留学的情况又是怎样?
贾海燕:建筑学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专业,连年一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我们的学生很受欢迎,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供需比平均在1:10以上。
目前建筑学招两个班级,每个班级23人,因为就业形势很不错,所以北京生源学生读研的比例不是很高,大概在10%左右,出国的学生大概也在10%左右。
《职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应该怎样努力,才能为日后的就业敲开门?
贾海燕:在校期间学生要多参加及组织各项学校及学院的活动,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其次是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在校期间不仅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基础课程也要足够的重视。工作以后的建筑设计相对于学校的设计练习来说,是规模的扩展和功能的拓宽。因此在校期间要掌握做事的步骤和方法,对相关的规范、法律等进行了解,积累经验。再次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实习去接触社会,不是为了所谓的“体验生活”,而是学着放低姿态,带着在社会中的历练走进职场,企业也能体察到你的目标和梦想,遇到挫折时的坚持不懈,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具体的行动和投入程度。
《职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行业、岗位?
贾海燕:毕业生可以在城乡建设系统中从事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工业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主要岗位是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规划设计等。
《职业》: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报考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贾海燕:近几年,随着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报考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招生及研究生招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本科生的最低分数是547(北京市一本线477),平均分572。
扎堆现象是有可能发生的,要避免和疏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还需要家长及考生要认清这样的形势,对美术最好有兴趣。建筑学院无论是专业、学风还是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是要求严格的,建筑设计是不能有分毫的差池,否则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需要有一个很严谨的学习态度。
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对建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以适应我国建筑学现行教育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学;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室内设计课程是我国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课程的学习以空间处理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室内设计要紧紧依靠建筑专业的要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建筑学专业开展室内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建筑学本身的教学内涵。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和最具体的载体,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入,[1]在这种意义上,室内设计可看作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处理也是建筑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今的建筑设计,建筑师更多考虑建筑外部的因素,比如建筑物的体积感和立面效果、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的关系,这些研究是必需的,但这样厚此薄彼的做法对于完整的建筑教育来说非常不利。通过学习,让学生跳出建筑学本身的局限,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思考建筑学,使其设计的建筑空间更深入、细致,更具感染力,使室内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逐渐提高中国建筑整体质量和艺术品位。[2]同时,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建筑设计,建立起环境设计的整体观,提出综合能力更强、更有价值的建筑设计方案。(2)建筑学专业扩大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众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室内设计人才市场素质参差不齐,这对优秀室内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建筑学发展到现在其教学体系已相对成熟,如果室内设计能依靠这些有利因素,从而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变换和改造的能力,为社会提供大批室内设计人才,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及就业方向,缓解近年建筑行业就业紧张的局面。
2.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现状
目前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难以达到其本来的教学目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出现各自分离,具体表现如下:(1)在教学教法上,沿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用美学的思想来指导设计,没有从建筑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导致所授课程内容对建筑设计的帮助不大。(2)学生对室内设计课程不重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分离,让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建筑和室内之间的密切关系,做方案时仅仅片面地追求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和立面的美观性,有的学生甚至把室内设计理解为装修,从而导致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完成作业应付老师,而没有真正的感受该课程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3.对策与措施
对于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作为核心问题,分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联系与区别。改革措施具体如下:(1)授课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首先,将学生先修课程中与本课程授课内容中相重叠的部分进行排查,然后适当地简化处理。如之前开设的《住宅设计原理》课程就与《室内设计》课程中讲授的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进行的室内设计知识点相重叠,而《室内设计》课程所讲授的空间的组织与序列等知识点又包含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内,这些重叠部分我们大可点到即止。
其次,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和建筑设计相比,室内设计是对内部空间进行更加细致的处理,因此,授课中应该从他们擅长的理性思维入手,把室内空间、室内界面、室内造型元素及部件的装饰设计等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形成清晰又有条理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掌握。(2)深化“空间”、“尺度”概念的理解“空间”是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时,要从专业优势出发,不断强调、深化“空间”概念,要求学生从人体功能学出发,分别感受室内外空间的差异,并对空间细部进行深刻研究。建筑设计多用1:500-1:200的比例,而室内设计比例增大至1:50,以便能进行更细致的功能空间设计,考验学生在细部上的把握及处理能力,这个“尺度”的转换是做好室内设计的关键。在这项教学上,可通过让学生测绘学生宿舍或教室,近距离感受宿舍和教室空间,强化学生不同空间尺度的感受,形成正确的室内“尺度”概念。(3)合理地运用多样的教学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大量建筑室内设计经典案例的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的介绍给学生,如经典案例的设计图纸及现场照片、室内设计相关的纪录片、《梦想改造家》、《交换空间》等轻松且实用的节目录像等。通过观看这些案例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室内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汲取经验,更好的展现室内设计对建筑空间的指导意义。(4)加强实践教学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建筑设计相比较,两者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室内设计更为细致,与人的生活更加紧密。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建材、家居展览及施工现场,教师现场授课,让学生了解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和发展动向。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找出教学中的特色与不足,关注室内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的建筑学人才,适应当前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发展。
参与文献:
[1]许丽,隋杰礼.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马英:北京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建筑学院)在2012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排名中,建筑学学科名列第9。
建筑学院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这在全国其他同类土建类院校中所占比例很高。从大一开始,设计基础专业课就有实践动手环节;二年级在专业设计课上要完成两个独立的设计题目,比如图书馆设计、教堂设计等,每个设计持续八周;大四时,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选题背景的设计题目。在上述每个学期设计题目中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专用周,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注重学生对专业实践软件的掌握与应用,建筑学院长期以来与欧特克公司进行合作,成立欧特克在华北地区的培训点,不仅定期培训学生的前沿软件的学习与操作,也同时培训各地学校相关教师等,并在低年级开设相应软件课程,如较早教授学生Autodesk Rivet 等软件画图。同时还要求学生自学一些参数化建模等软件。
《职业》: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代表性实践活动有哪些?
马英:建筑大学有一个品牌活动叫“全国建筑学专业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它是由我校与清华大学作为联合发起方,由各校轮流主办,邀请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建筑类院校参与的大规模、持续性联合毕业设计教学交流活动。自2007年始办以来,每届参与师生已超过百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每届选题都涉及复杂的城市与建筑综合问题,比如重庆十八梯改造,南京城南旧城区改造等。通过这种“实题、实地、实操”的方式,让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多接触真实的社会实践问题,提前进入职业状态。今年的毕业设计活动由浙江大学主办,选题地点在杭州,题目是“从西湖到西溪——杭州新西泠印社建筑设计(八校联合)”。
从2010年开始,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安排到一流的国企实习。建筑大学的学生实践单位大多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职业》:从北京建筑大学走出的建筑学名人有哪些?
马英:建筑大学学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数是进入设计院,建筑学毕业生就业率几乎为98%。
建筑大学不仅培养出了很多踏实苦干的普通建筑设计师,也培养出了享誉国际的设计大师,比如马岩松。在加拿大多伦多他因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中标,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目前我们学校共培养了九名著名的勘察设计大师。
《职业》:国内外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上有什么不同?
马英:国内外建筑学专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制上,中国的建筑学本科是五年制,硕士三年,人才培养时间过长。而国外比如英美的学生学三年就有一个出口,五年又是一个出口,六年就可完成硕士学位,而国内的学生读硕士需要八年。但同样年限读完出来工作时我们和他们的竞争力却相差不多。
《职业》:您认为优秀建筑设计师应必备哪些素质?
马英:学校的培养和设计院的要求肯定不可能完全一致,各个设计院不同的规模、性质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从我个人的理解,设计院要的学生能干活、能静心工作、有效率、不浮躁。在这点上,建筑大学学生反响不错。
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设计灵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协作能力。有人曾说建筑师接触的人最广,他们既接触很高层的人物,又会接触到最底层的建筑工人,如业主、规划管理部门、施工队等,因此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设计师还要有宽广的视角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比如手绘能力、计算机能力等。此外,历史、地理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也要熟悉。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就业现状;高端人才流动性;女性歧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形势不断向前发展,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势普遍较好,由于建筑、房地产等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成为近几年高校应届求职大军中的宠儿。然而,在这大好形势的背后,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做一分析。
一、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总体就业形势较好
根据调查,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火爆,带动相关行业尤其是建筑行业的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建筑类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看好,社会需求量在各学科类别中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生较受欢迎。
在全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学等专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紧缺专业。据近几年许多人才市场统计建筑类人才供需两旺,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才。如太原人才市场公布数据显示,在2010年3月,现场招聘涉及房产、建筑类的企业达到了近200家,不仅占到了所有参会企业的近10%,而且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三倍。房产建筑人才中,无论是普通劳动力、技术工人,还是中高层管理人才都有很大需求。太原人才市场统计显示,3月,2000多家用人单位为求职者提供约1.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房产建筑类是3月企业用人需求量最多的岗位。建筑类行业所需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业设计、给水排水、城市规划等。因为需求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的不断增加和人才需求数量的不断上涨,人才市场还定期为建筑行业人才设立了专场招聘会。
据统计,全国各大建筑类院校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超过90%,哪些全国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98%。以我校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虽然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但由于对建筑类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和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高位稳定运行,2010年度我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8.02%位居河北省属高校前三;2011年度达97.52%位居全省第二;截至2012年4月底,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78%。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建筑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数量的增加方面,另外在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上有具有一定优势。大型建筑企业、设计院、高校等单位及政府部门工作对建筑类毕业生也是非常青睐,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还有部分毕业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为所动,寻求向高端人才发展,选择考研深造来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如近几年我院的土木工程、建筑学、热能与动力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毕业生考研率一直比较高,导致直接就业毕业生人数减少,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
二、建筑行业高端人才缺乏
尽管目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建筑类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应该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全方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建筑人才的要求是无论起点高低,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勤劳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多方面知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的日渐成熟,建筑市场内中低端人才供需矛盾正在逐渐缓解。而高端人才的在建筑行业中的需求正在增大,但由于高级人才培养周期和梯度问题导致目前建筑行业高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共3893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7.3%。其中,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是154.6万,占全行业就业人员的4%左右。整个专业技术队伍中高级职称约为4.1%,中级职称24.7%左右,初级职称则占到71.2%左右。在技术工人中,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到0.3%。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占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总共约为9%,远远低于全国行业18%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必须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翻番。根据预测实际需求至少是400万,缺口很大。由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造成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与国际差距较大。我国建筑产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为25%-30%,而发达国家为70%-80%。高端人才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不足及中低端人才供给增加都使得对建筑类应届毕业生需求增幅放缓,也使他们在就业中的选择机会减少,逐步感受到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建筑类毕业生就业流动性较强
关键词:SWOT 地方高校 建筑学专业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活动的蓬勃发展,为与之关系紧密的建筑类专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筑学专业,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筑学专业涉及领域广泛,要求从业者具有知识面广泛,以及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感性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建筑学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对开设院校和师资以及外界教学环境有更高要求。
地方建筑学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譬如专业发展以及滞后于传统建筑院校,缺乏基础较好的生源和综合素质强的师资,学校专业定位以及专业教学特色的建立等诸多问题上与重点院校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更应该积极应对市场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培养方向定位,着力体现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建筑学专业活力,提高建筑学专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拟通过分析陕西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优、劣势,探讨地方性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策略。
二、优、劣势分析
陕西理工学院位于陕西南部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汉中市,正处于汉水流域上游,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它优越的自然、特殊的地理环境彰显着个性。学校也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本校建筑学专业也以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为学习典范,希望借鉴这类院校的成熟经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
由于本校地处汉中,虽然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是相对其他传统建筑院校,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建筑学专业开设仅10年,与其他老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加上地处三线城市,无论是师资力量的补充还是生源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本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策略
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对地方高校建筑专业来说,是极好的机遇,建筑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建筑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上升,很多院校相继开设建筑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加上国家对陕南地区的重视,利用利好政策,发挥本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地域唯一性优势,着力为本地城市建设服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增强专业竞争力,反哺社会。
首先,注重利用区域优势,培养学生崇尚自然、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勇于创新,既尊重人文精神,同时也以文脉传承作为教学特色,由此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促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以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寻找增长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克服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建立符合本院校实际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式。
再者,教师通过注重陕南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自身能力的增长,扩充教师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利用“广义建筑学”教学方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它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此,本校建筑学专业需要审时度势、保持行业敏锐度,增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既延续历史文脉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承前启后,服务社会,探索有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增强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是我们发展的宗旨。
(校级科研项目基金SLGKY12~19,陕南移民背景下城镇聚落的生态重构与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新建筑,2000(1):8~11
【关键词】毕业设计;暑期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6SJD760070)。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37-01
建筑系的整个教学过程由各个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每个阶段都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表达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不是整个设计生涯的终结,而是毕业生就业或者读研深造的过渡,应该渡过的一个纽带阶段。五年制的建筑学毕业设计课程安排大多是一个学年,从大四下学期有完整的半个学年进行毕业实习。但是四年制的必须将前四年的大部分课程压缩至三年,且最后一年既要完成实习又要搞定毕业设计和就业问题,因此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仅为半年不到的时间。这个在时间分配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来实习时间过短,二来毕业设计的安排也过于紧张。因此经过三年的教学工作,笔者欲就该问题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毕业设计和暑期实践教学现阶段暴露出的问题
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安排,自大四前的暑期开始直至十月份的教学安排都是暑期实践,该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目前的实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主要有如下的问题:一来四年制的院校建筑学学生大比例会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那么备考时间和实习时间产生严重的冲突,致使他们在该阶段重心都在备考上,暑期实践只是个幌子,为了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顺利毕业而已;二来实习时间过短,一般好点的设计院对实习生有一定的要求,最主要实习时间不能短于三个月,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找理想的实习单位也较为困难;三来学生实习过于分散,校内指导教师数量有限,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跟踪很难到位,管理困难,最后仅通过答辩和提交实习报告、实习图纸的方式来考核,考核太过程序化,实习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真正的要求。
毕业设计是从本学年十二月份开始到次年五月份,但是十二月底是选题阶段,目前大部分院校都采取民主互选制度,但是从选题结束到次年三月份学生都是处于一个闲置状态,一般学生真正投入毕设的时间仅有三个月时间,还要排除中间找工作面试等奔波的时间。
二、毕业设计和暑期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教学计划的更正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四年制与五年制的时间差异的问题,不能完全照搬五年制的教学进度安排,对于部分课程应予以提前,如毕业实习,不一定只有这种毕业生最后阶段实习安排,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安排,学生可以将实习时间融入到每个可能的暑期或者寒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那么每位学生可以安排一个指导教师,只要他们有实习意愿或者有实习时间都可以记入最终的实习效果考核中,尤其针对计划考研的同学,可以提前和指导教师商量可行的实习计划。对于毕业设计整个进程也应予以提前,在教学计划中予以灵活化,不能单一标准进行考核。
2.加强过程考核
教学目标不光只关注最终的教学效果,每个过程阶段中学生的进步也是一个考核重点,尤其对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这两个耗时较长的课程来说,更要加强过程考核的力度,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考核指标,分前中后期,如过程成果、交流记录、实习日志等,并且组织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检查、以茶座的方式进行过程交流,提出每个过程中的大的质量要求,强化过程导向性。
3.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校内指导教师在整个实习及毕业设计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落实指导教师的职责,要做好校内校外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管理实行严格管理、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学生的特殊性也要予以特殊考虑。校内指导教师团队要有个领头羊,综合业务水平较佳,能带动其他教师更好的落实自己的职责,并做好监督表率工作。
4.将毕业设计与暑期实践相结合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保证整个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其目标导向都是一致的,因此可考虑摒弃以往完全割裂的教学模式,将这两个过程融合一体,合为一个阶段来展开。如毕业设计选题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或者实习阶段的实际课题来开展设计研究工作,指导过程可以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利用现代的科技通讯手段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培养,这样既可以延长毕业实习的时间,学生能在毕业实习的过程当中做好毕业设计工作,能将设计的成果转化为实习内容,也可以使得毕业设计更具实践的色彩。
三、毕业设计和暑期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助于拓宽学生就业机会
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相互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延长实习时间,可以让学生与实习单位有更多的适应期,更能体现个人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将意向的实习单位作为“准就业”的单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兴趣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更能逐步与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建立起较好的合作机制,可以拓展实习基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有助于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建筑学学生学习最后的阶段该经历的,对于四年制建筑专业毕竟时间较短,通过融合能更高效的提升时间利用率,更能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毕业设计和实习不同于其它课程设计,是开放式管理,学生不再拘泥于校园,更要求指导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和企业校外指导教师取得较好的沟通,协同做好指导工作。实践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指导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前沿知识,及时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因此指导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校企合作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是结合实际项目的课题,所以指导过程中要跟进设计进度,协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个不光是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更能促进教师脱离课本,投入实际。同时指导过程中也能培养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为其教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湘东,李雪華,倪欣,建筑类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
[2]吴巍,祁焱华,王红英.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校企合作的实践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2(04).
[3]特伦斯·科瑞,刘己舟,何坤,程昆.建筑系本科五年级毕业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及其理论研究[J].建筑教育.2014(08).
1.相同的学科源头东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从发展来说都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与建筑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专业不仅在工作对象上相似,从学科传统上寻找,它们的源头都是建筑学。虽然景观设计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还很年轻,但从事这两个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是相通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安排土地这件事上,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一直贯穿其中,只是这项工作由不同身份的人员从事着,没有正式称为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是由建筑师扮演了这个角色。早期的建筑师承担了城市的选址布局、市政设施的构筑、建筑物的营造、甚至建筑内外装饰,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化等营造人居环境的职责。我们可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获知,包括目前园林专业的工作范畴,原本也隶属于建筑学,也是由当时的建筑师承担的。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由梁思成发起,设置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称为造园专业,后来移至北京林业大学,改名为园林。因此,园林的早期经验就已植根于建筑学的传统中,包括后来分流出的与园林专业因学科定义发生过学术争论的景观设计专业,其基本概念和方法都包含在建筑学的范畴里面。
2.不同侧重的专业理论体系环境设计始于二战后,并迅速在欧美发展且受到重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是20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各大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含有的设计历史理论课程基本上都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艺术设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源于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发展及其理论成果在中国比较滞后,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因此目前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与思想基础基本上是欧美传入,或受其影响非常深刻。在这种设计理论思想的影响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往中国景观或园林设计方向发展,在追求造园意境方面是与农林院校、建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是两个专业的学科的教育体系不相同。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其设计历史理论课程都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史、外国古典园林史、园林历史与理论,但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前者偏向西方理性的形式与装饰化的艺术设计,后者偏向中国儒家学派含蓄委婉的场地设计。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设计表达能力。在教学上,形成了在农林院校绿化设计会偏重一些,而在工科院校,工程技术、空间设计思维会偏重些,而在艺术学院,则美学的要求则更高些的现象。
二、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的分析,在具有相同学科渊源,但同时又存在不同侧重点的教学体系的支撑下,艺术学院环艺专业景观(园林)设计方向的教学应该朝着发挥专业特色优点,克服缺点,即重视园林历史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避免流于形式的、缺乏功能考虑的装饰艺术设计的思路进行改革。
1.建立人居环境设计整体的思路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思路的确立,旨在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整体环境要素放在一起综合思考,而不是单一、孤立地就建筑室内外装饰、室外环境设计。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装饰设计其分量并不比室外园林设计轻,但是如果只留意园林而不去关心园中的建筑,甚至整个江南地区苏杭一带的街道、宅院,其园林的存在便缺乏依据与说服力,也有悖于江南地区宅园一体的事实。而传统园林专业教育中,偏重生态的自然环境设计,关乎园林以外的部分比重太小,比如园林建筑设计,学生可以完成建筑外观的设计创作,但是涉及到室内的装饰材料选择,工程装饰构造、风格设计等问题,就难以深入下去。相反的是,环艺专业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建筑及其室内的设计。因此建立整体的人居环境设计思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加强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历史的学习与理解在参与实际项目中引导学生融入传统园林设计的文化精髓,有目的地进行具有代表本土文化的园林设计创作训练,弥补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重效果而轻内涵的缺点。园林一直以追求意境为最高境界,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本土历史文化,并以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既写实又写意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3.培养建筑空间思维应该把环境设计专业中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设计、装饰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各种体现形式美的元素、动静态五官感觉渗透到园林设计中,从而提高整个环境下园林包括景观建筑在内的艺术效果。对空间设计的把握一直是景观专业学生的弱项,把从建筑学专业和环艺专业中室内设计的教学思路借鉴到园林景观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专业为例,该课程名为“景观设计”,设于第7学期,60学时,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并列为三大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作为这三门核心课程的前期准备,第5学期还设有若干学时的“空间设计方法”课程。
4.系统的课题设计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由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的限制,环艺专业缺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这类课程教学,学生对规划方法和规范的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水准与就业竞争力。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务必给学生增加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课题设计设置中,一般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小庭院、别墅庭院做起,然后再到规模较大的公园、居住区绿地设计,在此基础上,补充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规划、城市广场设计,甚至是一些风景区的规划设计,适当增加规划原理知识点以训练学生的规划逻辑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系列课程的整合与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内的景观设计方向的课程由于整个专业的学分学时限制,不可能完全开设出与正规的风景园林专业或景观设计专业相同的课程。景观设计方向的系列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时候应该避免重复。如开设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就没有必要再开景观设计学基础之类内容相似的课程,浪费有限的教学学时。因此,应以开设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植物与应用(植物景观设计)、中外园林历史这三门核心课程为佳。结合环艺专业传统课程如中外建筑史、空间设计、建筑模型、3DMAX等的搭配,使其能够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和优点。景观设计方向的课程设置,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可以去掉某些针对性不够的课程,如家具设计。因为这门课程在不少院校是作为一个专业单独列出来的,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有针对性地重点开设与室内外装饰设计相关的课程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师。把课程体系做深、做精,把节省出来的教学学时,用于开设景观建筑课程。其原因,一是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如前所述的基本建筑的装饰与艺术设计方法,弥补了景观设计方向的对基本建筑设计造型的需要;二是该课程弥补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室内强、建筑外观造型弱的不足,有利于毕业设计选题的深化及完成(课程体系优化可参考表1)。通过整合与优化,合理配置,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时给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关键词] 建筑执业制度;教育评估;注册考试;地方高校;建筑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26-03
1 地方高校建筑学发展的问题
“现代建筑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比欧洲晚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27 年才由原中央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建筑系,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中仅有十几所大学设有建筑系[1]。”自20 世纪7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学一跃成为热门专业,各校争相开设,到2012年全国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已经有228所之多。其中,有些学校建筑学专业实力雄厚,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老八校(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8 所院校);而有些学校,如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明显竞争力不足。除少数有一定资源优势的院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新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从师资条件、办学资源、生源质量到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都与名校有较大差距,学科发展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优势和特色。
1.1 教育目标趋同
“地方高校与重点名校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地方高校基本模仿重点名校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甚至建筑设计课的题目类型、内容、教法都与重点名校大同小异。”[2]
以老八校为代表的重点名校建筑学的目标定位,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方案能力的尖子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领导者。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尖端人才,适应了国家重点城市建设的需要。但地方高校也以此为培养目标,似乎脱离了生源、办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其自身的地域性特征考虑不足。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对建筑人才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需求,除高尖端人才外,地方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地方高校的建筑学教育应把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实际社会需求做为重点。
1.2 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缺乏是地方高校建筑教育的显著弱点。(1)硬件条件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都缺乏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使得其建筑学教学场地、设备等各项条件跟不上,对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2)软件力量薄弱:一是师资数量不足,有的学校师生比甚至达到了1∶20 以上;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够高,缺少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和高精端人才这样的领头羊,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较少;三是科研水平明显滞后,特别是在围绕服务地域性经济发展、解决建筑专业技术难题、形成实用性技术等方面做的很少。
2 建筑执业制度的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建筑学专业率先推行执业制度,它包括4项内容:教育评估、职业训练、注册考试和注册管理。
“1992 年,我国开始开展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对通过专业评估的高校毕业生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而对未通过评估的则颁发工学学士学位,以此作为对专业办学的师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行业认可。”[3]截止2008年,全国通过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高校仅为38所。
1995 年,我国开始进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并以注册建筑师资格作为图纸把关的标准,以设计院拥有的注册建筑师人数作为设计院资质的评判标准。注册建筑师也因此一证难求。
可以看出,执业制度与专业的办学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评估是对建筑学专业办学水平的直接检验,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通过注册建筑师考试则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后续标准,是高校办学效果的现实考量。
执业制度对专业发展如此重要,然而综观这十几年来的注册建筑师考试,可以发现我国建筑学专业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
2.1 课程体系不足
目前注册考试中的一些科目,比如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设计业务管理等,在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并未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2 技术课不深入
根据注册建筑师的要求,建筑师应该对建筑材料、结构、设备、施工等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具有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可以在工作中协调各专业相互配合,是具有较全面素质的项目负责人。而在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建筑教育中, 建筑技术课的课时少,各技术课程之间联系弱,且技术与设计脱节,学生很难在五年之内形成全面系统的技术概念,这使得技术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2.3 设计课重形式、轻功能
根据注册建筑师的要求,设计者应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这些事关建筑设计方案全局的设计矛盾。而考试正暴露出设计者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全局来处理各种设计矛盾。
目前在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往往对建筑形式、外观和表现手法过分追求,而对各种技术性问题则考虑不多,建筑设计不够完整和深入,对正常的设计思维过程的顺序与方法有所影响。学生很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功能、重效果轻逻辑的思想。作为外来学科,几十年来,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的是西方古典学院派体系,现在执业制度出现了,它必须走向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从传统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走向合格的职业建筑师人才培养。
执业制度的推行正是一个契机,地方高校可以在建筑学专业领域内进行一场教育的变革,寻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以执业制度为引导的专业教育之路。这也正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差异性发展,形成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
3 以执业制度为要求对地方高校建筑学专 业办学进行调整
3.1 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执业制度为指导,专业办学的目标应当与注册建筑师职业教育接轨,与社会需求、就业需求接轨。应针对教学培养内容中的不足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建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基本的美学素养,能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方案设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相关科学知识,具有完整的技术概念;了解建筑学相关学科知识,具备项目策划、开发管理等多种相关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建筑学专业设计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地方的,主要为地方的高等或中等层次的建筑设计单位和规划部门输送人才。
3.2 建筑设计课程的调整
建筑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直接决定学生设计能力的高低,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设计课中,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都被涉及,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各种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针对注册建筑师强调全局性处理设计矛盾的要求,在设计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把握住三点:(1)强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比例及尺度感,能顺畅的处理流线,具有形体处理的基本美学素质。(2)培养科学的设计观。应认识到建筑学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建筑设计应该是功能、技术、美学在特定条件下的结合,虽有主次,却不应偏废任何一方。不应把建筑设计当作纯粹的艺术创作,防止把形式放在第一位,而造成功能和技术的缺失,损害了建筑设计的完整性。(3)注意设计课和技术课的结合。建筑设计课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结构设计、构造设计、水暖电设计等内容,使设计内容与技术内容整合,发挥技术的实际用途。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必须请结构、设备等专业技术课教师给予点评。让建筑设计方案不仅可看,而且可行。
3.3 课程体系的完善
根据注册考试科目适当增设相应的课程,如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建筑法规等课程。以注册考试的内容完善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3.4 加大技术课程比重
对照注册建筑师考试之中的建筑材料、设备、结构、施工等科目, 在本科教学内容、侧重面、要求、深度等方面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增加技术课课时,形成完整的技术课体系。
3.5 实践环节加强
建筑学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极其重要,应围绕职业建筑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保证每学年都有足够学时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很好的转化为实际。还可以采用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建筑设计竞赛、投标等,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加强能力的锻炼。强化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两大实践环节,通过综合性、职业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完善职业素养。
3.6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提供保障
“所谓‘双师型’师资,指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行业职业能力和将这一能力应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4]
在专业定位于面向执业制度、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然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一方面应该增加校内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通过参与各类学术交流、项目实践,使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和科研实践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时,也应该向具有执业资格的高水平人才倾斜,充实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在本地实力较强的设计院聘请一些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的建筑师作为客座教授,与他们进行科研课题合作或联合指导学生。只有建立了一支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行业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为面向执业制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论
建筑学是一门结合了艺术和工程的学科,也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应用型学科。近年来推行的执业制度反映出我国工程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是我国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5]。建筑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早调整办学方向。特别是对地方高校而言,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培育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远发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新建筑,2000,(1):8-11.
[2]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83-87.
[3]秦佑国.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论坛――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和评估[J].时代建筑,2007,(3):48-53.
摘要:文章针对我校当前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教学方法中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从而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对我国建筑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与市场规律
学校的学生作为产品在人才市场中出现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应对目标市场。决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第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市场会影响一个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比如两所层次一样的大学,如果其目标市场不一致,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也会不一致。建筑人才是建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其目标市场为建筑市场,所以为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契合用人市场的要求,那就应该按照建筑市场的需求定向地培养人才。
2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的需求
2.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也对建筑类的毕业生有了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在人才市场上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2.2从建筑学教学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
2.2.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
在新的需求背景下,我国应该培养出能够与市场需求相互适应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任何时候,扎实的专业基础都是实现就业的必要保障与前提,所以现阶段的教学还要寻求知识的多样化,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或掌握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土木工程、造价预算等辅助专业。
2.2.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
现阶段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与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说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力度对现阶段大学生专业教育非常重要。此外建筑师资格考试应该纳入教学大纲中,并且要增加课程与调整课程学时比例,实现建筑法规的加强。
2.2.3加强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其建筑设计趋于片面性。同时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建筑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建筑教学需要和市场发展相互适应。
3从工程实践入手提高综合能力
上述可知,把建筑学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改革课程设置,规划适当课程和做好相应教学规划。具体方法如下: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有目的地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独立性,比如说将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评分环节和调整老师指导方式,从而更有力地监控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为方便落实建筑学专业的改革方案,以课程设计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把一些与之相关联的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作为辅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1教学实践环节与科研相结合
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纵向课题和一些横向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科研工作,如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建筑测绘、建筑绘图、分析与撰写实习报告等。尽量使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较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2建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根据学校条件、专业要求确定校企结合形式和实践研究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实习,既保证设计单位的生产要求,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3对建筑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方法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在兄弟院校交流学习,促进建筑学教学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4结论
关键词:建筑学美术课程教学
美术课程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21世纪的今天,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综合性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传统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已经落后和陈旧,要想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改变原有的建筑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索一种符合新时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 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美术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美术教育一直是建筑学领域的重要部分,建筑与美术是同时并进的。首先,我们来看建筑审美。人不同于动物,不仅能够按照尺寸建造房子、作坊、学校等,还能在建造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创造出美。自从人们有意识建造房屋,这种艺术形态范畴的审美观念就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了。再看建筑创作。建筑的创作需要通过美术造型训练,从视觉要素来看,造型训练在于分析形体、研究形体,从中领会到形体的一种内在美,这是建筑师的能力表现。悉尼歌剧院外形像是帆船,但又有贝壳的样子,这是建筑师从贝壳和帆船的造型中衍生出的一种再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才构建出悉尼歌剧院这座举世闻名的优秀建筑。
(二) 美术教育与建筑学专业的关系
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都属于视觉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用造型手段再现物象,绘画教学安排都有素描、色彩这两门课程,且教学进展安排也都相似。但是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建筑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而不是培养建筑画家的,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美术创作型人才的,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单纯学习美术的,因此课时量比较大,建筑美术教学是知识基础课,课时量比较小,因而两者的课程内容、学时有所不同,并且生源的美术素质有别。
(三) 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视觉审美是人的直觉对物体的感受,人们除了对建筑的功能看重之外,其次就是对它形态美的关注了。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决定了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建筑形态美是由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体现的,单调呆板的建筑是不会引人注意的,杂乱无序的建筑又让人觉得心烦气躁,所以形式美的规律即是多样化的统一。建筑和视觉艺术一样都是讲究构图的,构图过程中都讲究对称、比例、节奏、序列、符号、模式语言、均衡等等,绘画和建筑的技术部分又都是需要材料来表达的。所以,建筑和美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 当前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模式
由于各建筑学院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院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以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都还没有摆脱掉旧的模式的束缚,很多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沿袭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就需要分析建筑学中的美术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可以继续发扬,如果不能就要找出原因进行及时改革。
(二)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素描课沿用的是全因素素描的教学内容,总课时是462学时,内容包括素描、色彩、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美术史以及美术实习,美术教学等,总共是两年,分为四个学期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对于学制五年制的本科建筑院校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仅有200学时左右的建筑院校学生就是不适合了。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继而寻找合适的教材方可。
(三)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在各个院校都有所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能够使教学资源共享,也能够将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存在着形式僵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很多建筑院校的美术教学在阶段性的观摩和讲评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虽然是建筑院校的美术教育,但临摹和写生同等重要,临摹也是提高绘画的一种方法,不能只强调写生而忽视临摹。与专业的美术教育不同,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 建筑学学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很多建筑学学生没有弄清楚美术与建筑的关系,美术与建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真正的建筑工作者必须具备技术过硬的手绘表现能力方行。但是建筑学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工程,对美术和建筑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建筑学学生不用学好美术也照样能在建筑部门工作,很多建筑学学生认为学会建筑施工是重要的,而对美术课不感兴趣,认为美术课只要及格就行了,不认为学好美术是建筑专业学生该做的事情。
三、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 教学内容
1.以素描为基础
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是画家对客观世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研究,感性与理性互动,全面把握对象并通过素描语言再现对象的过程。素描作为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大都采用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两种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表现力和主观审美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中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设计是我们的目的地,素描是我们的出发地,设计素描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2.注重速写训练
速写是绘画的基础能力之一。速写能在短时间内简明扼要的勾勒出对象的形体、神态等,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功之一,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速写作为建筑设计的一种语言,能够主动的捕捉对象,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速写是感受生活,收集建筑素材的有力手段。速写是产生灵感的基础,也是记录灵感的手段。建筑学学生应该深入生活,大胆实践,加强素描基础训练,掌握一定透视原理,提高默写能力,最终提高速写能力。
3.运用色彩教学
适当减少色彩写生内容增加色彩构成内容,革新色彩构成内容的教学方法。应该着重于思维方式训练,通过思维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新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增加主题性设计内容,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突出装饰绘画的作用,装饰性绘画在处理色彩关系上有更宽阔的自由度。
(二) 教学手段
1.互动式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原则:(1)互动式触摸教学,让学生在黑暗中触摸形体,体会出黑暗中的形体的不同质感和肌理。(2)进行互动式的联想课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异想天开以及反向性思维的奇思妙想,让学生自由言说,充分讨论。(3)为进行审美素养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经典艺术品进行艺术批评和点评等。(4)结束之后让学生写讨论心得。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和解放,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宽阔的灵活空间。
2.集中授课方案
建筑专业集中授课方法,是指将建筑类专业的绘画课程部分(包括美术、设计初步、设计技法)集中时间,连续强化训练,以提高教与学双方的效能。集中授课法旨在探索一种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对专业有学习兴趣和信心,集中授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教学实践中和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进行的。集中授课可以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思考,专心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会受其他学科的影响;集中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美术;通过集中授课强化训练使绘画技能技巧明显提高。
结语
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美术教学,建筑美术教学有着自己突出的专业特点。建筑学美术教师应加强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能一味沿袭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应开拓思路,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综合化,而后运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他们学习建筑专业美术课程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蔡雪辉,殷宪玲. 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的思考与构想[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7,(02) .
[2]符宗荣. 建筑美术教学改革之断想[J]. 高等建筑教育, 1999,(S1) .
[3]张妮媛. 建筑学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02) .
在本学院范围内进行十佳教师评选,由同学们投票角逐出最优秀的十名教师,由这十名教师代表学院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讲座,学术部主要负责举办讲座的筹划工作。讲座的题材要符合现实社会和同学们日常生活以及大家多感兴趣的话题,讲座的形式要新颖,同时要有建筑学院自己的风格。
通过这个活动,希望更多的师生了解我们建筑学院,认识我们建筑学院,也为我们自己树立起一个品牌。
(2)院内座谈活动
学术沙龙活动主要是针对新老生的交流座谈,以解决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座谈可以分为大一新生的专业认识或者转系情况的了解,大二对分专业的考虑,大三对考研情况的了解,大四关于就业的座谈。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们介绍他们的工作学习经验。
(3)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为目的。我们可以定期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专业最前沿的东西,可以以影片的形式,生动有趣而又不缺乏知识性。比如介绍101大楼,看先生的一些简介,或者解决结构问题上出现的一些新技术等等,相信同学们都应该很有兴趣。
学术沙龙的另一方面是还可以举办一些展览,面向全校师生。比如我们结构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建筑系的许多优秀建筑模型,这也是让全校师生了解我们的一个重要窗口。
举办院内乃至全校的辩论大赛,这是我们建筑学院的强项,希望可以继续发扬广大。
(4)跨院系讲座
与在学科知识上有重合的院系共同举办一些讲座,比如建筑系跟美术系,土木工程系与机械材料物理系等等,选好两个学科之间的切合点,可以同时调动两个院系的学生,这样活动的成功率就大大上升了。并且对提高同学们的知识面和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5)走进农村
汉阳大学的校训是“爱之实践”,爱,主要听说汉阳大学也是一个教会学校,而且说到爱心,本人确实也在周围韩国人坚韧的性格但温顺的品行中有所体会,“实践”的校训重心,在建筑学院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视对社会发展环境地了解,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及表现能力地锻炼和培养。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顺应它的实践为主要目的而实现的不断地循序更新。这不光表现在它整个教学体系的组成上,也体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师讲义的主题设计上。汉阳大学具有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从韩国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学专业发展以来,成为韩国产业化专业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来培养了1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韩国的建筑设计,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几乎占韩国建筑界活动者的40%。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汉阳大学是基根于亚洲又积极吸收模仿欧美等著名大学的先进教育体系,再根据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运用和发展。采用多种教师聘任制度,定期与扩招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较为先进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科教育开始汉阳大学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两手紧顾的原则指导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根据社会上多角色的需要状况,通过调节师资,安排学生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