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人才的培养

技术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3-06-05 10:1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人才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人才的培养

第1篇

动漫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动漫产业人才成长造就了优良的人文环境。“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夏文化为动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宝库和浓郁的人文氛围,传统的文化教育为动漫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自古拥有数不胜数的中国绘画艺术人才和汉语言人才。始于中国唐朝的“皮影戏”是动画的雏形产品,17世纪就被外国传教士引入到欧洲演出,曾经风靡整个欧洲。

(2)中国民族传统手绘水墨动画经典享誉世界。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厂率先创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之后相继推出《鹿铃》、《牧笛》、《山水情》等一系列经典水墨动画短片。中国在20世纪后期出品了250多部动画片,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新世纪中国动画带来了契机。中国优秀杰出的国画家层出不穷,当时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由万氏兄弟1941年出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日本动画大家手冡治虫看了《铁扇公主》之后,深受启发,走上动画创作之路,创出了世界精品动画《铁臂阿童木》。

(3)我国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伴随动漫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发展极为迅速。20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专业。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有1200多所,近1900所高校开设了与动漫相关课程,每年毕业的动画人才数以万计。随着动漫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也增长迅速。随着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的规范,将进一步开发人才培训体系,有计划打造专业对口,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

(4)良好的动漫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和强化了动漫技术人才培养。2004年我国政府颁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后,加大了动漫产业的发展,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7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中国原创动漫作品创作。迄今,我国在北京、湖南、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河北、福建、江西、贵州、黑龙江、辽宁14个省设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在广州、深圳、常州、无锡、南京等14个城市建立了动漫产业。我国已有百余个本土漫画、动漫演出、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项目得到了扶持。据中国投资咨询网《2011—2012动漫产业分析》显示,中国动漫产业2011年总产值已达1000亿元。国产电视动画597部,22万分钟;动漫企业1万余家,动漫从业人员50余万人。中国动漫产业相比日、美等国起步要晚,但作为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极具爆发力和发展潜力。动漫产业7年来创造了58.25%的平均增速,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优良的动漫产业发展态势和政府政策扶持,加速和强化动漫产业人才的培养。

(5)京、津、中原地区及珠江三角区经济高速发展,有利于引进和培养动漫产业人才。我国京、津、中原、珠三角区经济高速发展,人文地理环境优越,诸多动漫企业的发展和动漫产业示范园的创立,极为有利于培养和引进动漫产业人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s)

(1)盲目的动漫技术人才培养状态,造成人才结构明显失衡。目前,国内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属于无计划状态,动漫人才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动漫既是技术,又是文化,更是产业。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意技术、文化、经济三方面相结合的素质提升。众所周知,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因受客观存在的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制约而发展缓慢。动画本身是具有多元艺术性和技术性集合的综合专业,急功近利培养人才的状态,导致我国动漫产业低端制作人才的畸形膨胀。人才结构十分单一,中、高端动漫人才缺乏已经开始制约企业发展,动漫原创能力很差。从目前国内动画作品看,人才培养导向基本是倾向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是倒向重制作、轻艺术,丢失了复合型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现在,企业和社会职业培训资金大多是自己投入,缺乏长远眼光而囿于眼前利益,只求满足短期人力资源供需,有的社会培训机构由于不堪重负半途而废。所以我国动漫企业普遍缺乏成熟的人才继续培养机制,也使不少大学动漫专业毕业生失去了继续培养成才的条件和机会。

(2)院校动画教育观念偏颇,专业定向培养笼统,师资严重缺乏,偏离目标培养方向。源于全球动画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近10年间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动画教育机构。许多工科院校在美术类、综合类院校开办动画专业之后,相继创办动画专业或者类似动画专业的多媒体本科专业,目前已经达到千余所,在校大学生数十万人。其实大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概念,主要是偏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是一种“数学技术”下网络、影视、广告等实用美术领域的多媒体技术专业。它严重缺失了绘画基础知识、物理运动规律,特别是未注重动画前期创作和创意的培养这一关键环节。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电脑操作技能,但不能与动漫产业市场需求接轨,从业走向去了游戏、广告、艺术设计公司等。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最后不得不放弃专业改行。全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由于专业划分笼统,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院校和人才就业的校企合作没有较好地结合,缺乏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互动,需要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实践的深化来反思。在动漫发展中保持清醒和冷静,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动画教育的特殊性,建立严谨的专业定位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的动画人才,这才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动漫专业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地膨胀,师资力量的短缺日趋明显。动漫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创意思路,这就要求动漫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复合型动漫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化发展。遵循动漫教育规律,优化专业定位定向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各大院校近2000所学校设立的动漫专业90%以上仅仅是泛指动漫设计制作专业,以至于向动漫企业输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上岗就业即成为空谈。在我国动漫产业链上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动画设计师”,更需要把“创意”变成产品的“动画编剧”、“创意人才”、“角色设计”、“影视剪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定位定向的专业技术人才。

(3)动漫技术人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难以解决动漫原创技术人才培养。当今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动漫市场长期曾被日、美所占领。我国动漫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但是主营业务大多还是为国际动漫企业代工,缺少创新的实力和动力。在近年政府的强力扶植下,我国动漫开始由代工走向原创,随之而来的是人才需求和教育培训行业需求严重脱节。但社会上大多动漫培训机构和各类短训班基本上是进行PS,Flash和3D软件的计算机操作培训,最终培训出来的都是企业后期低端操作工,没有实质解决动画原创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另外,社会培训机构在教师和硬件设施方面大多是不齐备或有缺陷的。目前,动漫培训两级分化严重,培养的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奇缺,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因此,要想使本土公司形成规模化经营,必须因地制宜,迅速建立一种新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4)大众动漫影视传播狭窄,助推民族动漫文化不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国产动画影片85部,完成制作并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有16部,影院公映只有12部。2010年国内动画电影总票房约4.71亿元,而其中进口片为3.06亿元,达65%。不少动漫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动漫产业每年的市场空间在200亿元左右,由于市场追逐急功近利,无论是播出市场还是衍生品消费市场,根本没有产品培育期,民族品牌的打造也就无人问津。传统的精典民族水墨动画和国产动画片不是中国3亿儿童不愿看,而是电视台根本不播出。不是爱看穿洋装卷卷发的“喜羊羊”,而是无法看到“铁扇公主”、“哪咤”和“孙悟空”。广电总局在助推民族动漫文化方面应从战略高度,加大传播渠道(如定台定频)。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视观众只要打开电视,无论何时何频道都在播放“阿童木”,可见日本的动漫产品的轰炸效应让人难以忘怀。近年我们在多个方面呼喊支柱产业经济的到来,却在全民助推动漫文化方面显得不力。

(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动漫专业法律维权服务薄弱。在动漫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各种侵权行为给动漫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培养动漫产业的专业法律人才,更好地为动漫的创作提供全面、专业、及时的维权服务已是迫在眉睫。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政府扶持和推动国内动漫产业力度不断提升。伴随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正式启动了振兴国产动漫的“5155”工程,促进了国产动漫产品的发行和消费。21世纪始,国家加快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步伐,相继出台《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2004—200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电总局鼓励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优秀国产动画片,并给予播放奖励、补贴。近7年,为发挥动漫基地的示范和集聚作用,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建立数十个动画生产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为国产动画发展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2)中国动漫市场拥有亿元以上发展潜力,价值空间巨大,发展时机带来人才培育好时机。据信息产业部预测,未来2~3年,中国动漫市场容量可达1000亿元以上,动漫产业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所以,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动漫专业人才已具有良好的战略时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动漫受众人数是5亿多人,国内2000家省、市电视频道,其中动画专业频道4个、少儿频道25个、少儿栏目289个,年需求量已达26万分钟。按目前工作量预测加上动漫衍生品,人才总需求量至少要15万人左右,而目前实际从业者只有万余人。

(3)民族水墨动漫品牌仍具发展空间,具备示范效应的动漫实验教育模式比较成熟。1978年已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之路”的中国动画响誉世界,制作技术的极大提高、艺术风格的独特创新带来了新世纪中国动画的繁荣。但是由于手绘水墨动画手工绘制技艺复杂、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学技术的成功应用,我国众多动漫人才不断探索传统水墨动画数字化创新道路,已初步研究和创造出部分作品。打造民族水墨动画品牌,便成为一代新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探索改革动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各方人士提出了许多较好的模式和思路。但是,具备示范效应的动漫实验性教育模式目前尚不具备,大多仍依赖各高等院校自主探索和摸索,这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又一挑战。

(4)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的科学发展大局,创建了又一动漫发展好时机。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多方面和全过程。国家的这种定位,提供了动漫产业又一崭新的发展机遇,是加紧培育新一代中国动漫人的好时机。

(5)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及时抓好青少年的动漫文化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战略角度思考要从娃娃抓起。从15岁开始的年龄段是青少年对知识追求、对动漫渴望及感悟动画真谛的最佳时期。因此对我国约2.08亿人数的中、小学在校生大力推广和引导动漫创意、绘画教育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像2011年要求全国小学教育必须开设毛笔书法课一样,在中、小学生的美术和素质教育中纳入动漫文化教育。

(6)数字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动漫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数字技术,它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艺术形象,它的出现为动漫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巨大的创意空间。CG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操作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国动漫制作企业的生产流程大部分已经数字化,数字动画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形成一个以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产业。因此,坚定数字动漫发展方向便能获得更为广泛的人才市场。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动漫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制约了动漫产业人才的开发与成长。动漫企业运作资金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投入,众多的动漫企业只能依靠增加播放时间获取补贴和收益。大多动漫企业难以收回巨额投资成本,资金周转不畅,难以形成动漫产业链。而日本动画业建立了一套固定运作模式,经由“播出”、“相关产品”、“出口”三个环节而获取最大利润,已经在全球市场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许多动画甚至在前期策划时(开播前)就由玩具开发商直接参与投资,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0%是日本制作。企业的资金运营困境难以为动漫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短期利益直接制约了今后动漫人才的培养。

(2)来自国外动漫企业的竞争威胁。规模庞大的美、日动漫产业在世界动漫市场占有霸主地位,如今美国动漫产业的产值达2000多亿元,而日本动漫产品占据了世界动漫市场65%的份额。日本动漫原创优势突出,不仅针对少年儿童,在青年及老年消费阶层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说,全日本的国民都参与了动漫的发展,而我们国家动漫被国人贴上“低幼”标签。另外,还有后来居上的韩国动漫产业异军突起,自1990年起步12年间跃居世界第三,卡通流氓兔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面对日、美、韩动漫大国的竞争,只有创出独立民族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动漫强国。

(3)现有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单一,不能培养出高端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现有的动漫培训机构和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动漫产业制作环节的绘画和电脑制作等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的院校只是学历教育,毕业生根本无法到动漫企业就业,缺乏创意、导演、营销、法律等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举措。由此,产生了学动漫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象。由于动漫企业效益差,不利于动漫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提升,不利于留住和引进人才。

(4)原创国产动漫作品能力不强,难以匹敌国外市场竞争。由于国内动漫行业过分追逐功利和规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逐渐淡忘,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是无法形成市场,难以匹敌国外市场竞争。

动漫发展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充分落实国家发展动漫政策,启动、完善系统的动漫人才培养工程。发展动漫产业,政府从国家高度统领、引导和扶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政策导向、制度完善、网络构建等多方面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助推力度。当前,充分抓好国家推动动漫发展的政策,有效形成动漫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挥国内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启动有计划、分层次进行的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社会培训等动漫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适宜当下和长远时期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2)促进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应同时实施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步骤。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实施路径:第一,短期运作机制:从国家到各省市成立系统的行业动漫培训机构。采取政府扶植,各省行业定点,净化市场培养环境。谈具体点就是在行业定点机构进行集训,应对企业的动漫人才需求。这项工作的难点是行业牵头到位和各级政府的扶植。在行业统领下,增加动漫人才职业能力开发机会,明确各环节动漫人才培养技能标准,建立动漫职业能力评价认证体系,形成动漫人才职业化。每个省都应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和方案,规范现有动漫企业、学校培养思路,以取得预定效果。第二,中期运作机制:就是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按动画专业技术要求,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定向培养。要避免动画教育体系培养方向模糊,促进动漫教育规范、良性发展。动漫教育应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定位培养;加强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自由学习的氛围。采取有效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功教育,并且实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订单式教育和培养策略。应借鉴国外优秀院校成熟的培养模式,让在校学生跟产业界的项目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一种趋势,浙江义乌某职业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网络销售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义乌小商品去进行实践性学习。目前,我国已开设动漫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千余所。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优势,校正培养模式,定能为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造就强大的生力军。第三,长期战略运作机制:无论是高校的动漫学历教育还是短平快的社会培训,都应遵循动漫人才成长的规律,明确各自定位,决不能一蹴而就。从长期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开设动漫美术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即动漫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链接中等职业教育直至高等专业教育,形成中国动漫人才培养的教育链,这将会对今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3)增强动漫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国家《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支持动漫人才培养,增强动漫产业发展活动,必须积极利用海外优势教育资源。目前“海外留学”是一种培养动漫教师和优秀人才较好的路径。日本动漫人才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既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又有各种形式的短期讲座和培训班,特别在大学的动漫专业开设中,都得到了不少著名动漫大师、动漫原创作者和动漫编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因此,加大对动漫人才的海外留学和海外交流,十分有利于我国动漫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学习日、美等国先进的动画教育理念,动漫人才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数字软件,还要注重研习传统文化,弘杨传统文化。人才开发应重在实践,把理性观念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传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动漫人才培育之路。加大对动漫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发,逐步构建动漫人才职业化。2012年2月教育部和文化部启动“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各知名高校共同举办示范试验班这一新的举措,是进一步研发动漫人才的全新模式。

第2篇

有所为有所不为

始建于1959年、前身隶属原国家农业机械部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发展的综合院校。强化原有基础,坚持特色发展,不简单跟风,将市场需求与学校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学院历届领导牢牢记在心里的一点。

建校50多年来,学院始终服务于江苏和无锡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围绕其“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如数控技术、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是面向核心产业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是面向关联产业的,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工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是面向附加产业的。按照“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以数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为核心,规划、建设了7个专业群,形成了“同心多角”的专业体系。

强化特色,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服务于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要求,依据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在机电类主体专业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进行专业的优化改造,满足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强化物联网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以研发生产性“智能工厂”为重点,将“感知工业”、“感知物流”进行整合,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实时感知和质量追溯”等难题,并形成核心技术,助推无锡物装备制造业和联网产业的发展。

学院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师资、课程等是内涵建设的重点。为保证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学院在师资培训、实践基地等方面不惜巨资,每年投入实践基地的费用达1000万元,每个学科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甚至是普通教师都有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而在其他方面则厉行俭约,如新校区的行政楼是由教室改造的,实训基地的很多设备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学校只需加以保养。

要就业更要发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以“肯干、能干、实干”享誉省内外,近10年来,学校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对学院来说,就业率已经不成问题,现在着重考虑的是就业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根据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院系统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多年来教改的基础上,综合学习和借鉴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的职教课程开发技术,通过国内职教专家指导并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针对专业教学要求改革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保证这些课程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精简部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较远的理论教学内容,凸显了高职基础课程的类型特色。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科技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规定学生必须获得9个素质教育学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高职教育是育人、不是制器的观点,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从学生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并开展经常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建立了10多个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阳光屋”捐助中心和“爱心基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007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了文学、哲学、科学、美学、心理学等90多门人文选修课和高级职称教师文化素质“星期二讲堂”,并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友开讲座、作报告,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办62个工种及职业资格考级考证培训、鉴定;设立科研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后投入经费实施,目前已有275项完成或结题。随着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好成绩,近五年有8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2007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51项,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连年名列第一。

促联合 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离开与行业、企业的联接,职业教育就和培养学科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无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知这一点,始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美国肯纳金属集团等19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工商企业、上市公司与学院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了价值5600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学院也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通过专业咨询、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优先提供毕业生等方式与企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学院建有“无锡太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进行“四技”服务,合同额每年达到500余万元;并为无锡地区1所本科和14所中高职院校、100多家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每年达30000多人次,被无锡市评为“政产学研先进集体”。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企业文化,十几条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的校园主干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使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浸润在校园浓郁的职教氛围里。

第3篇

关键词: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388-02

软件工程涵盖了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集成、交付、维护等在内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作为软件技术人员,要掌握软件基本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独立开发软件的方法,掌握并了解软件度量和管理的方法,要了解如何去安排项目的组织和进度,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项目策划和软件开发。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正遭遇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瓶颈,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软件人才,且人才规模不足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软件架构、项目管理、文案管理、测试等方面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1 不断调整与组织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1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一直都主导以“学科”为主线,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间联系的逻辑性及严密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实践应用,而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与之相背离。因此,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课程结构上,要强调综合性及实践性,旨在培养人才的工程意识、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合理安排课程比例,设置综合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块作为必修课,另外设置多个知识相互独立、内容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构建起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内在相关性和完整性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整合并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目前学校软件工程教学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意识所设课程门类繁多且课程教材,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无法跟上如今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步伐,无法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平台网络化,系统构建化、方法对象化等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态势。

因此,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一是要把相邻的教学科目加以整合,把一些小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进一门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整体学科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二是以项目为单位,综合相关的软件专业知识,构建起综合项目开发、项目设计的应用型教材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的渗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去。第三,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融入教师的最新可以成果和科研经验,介绍最新的科研发展态势及最新技术的应用。

1.3 加强实训课程及创新训练课程

软件工程所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其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与课程实验、毕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将基础训练课、项目训练课与创新训练课相融合,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相结合,实行分阶段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训练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行并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基础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开放式的项目训练课程,指导学生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实践并模拟运行,充分运用工程知识和操作技能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那些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悟性较高的学生,可提供设计型及创新型的课程供其进行选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锻炼自身的创新实践锻炼。

2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

2.1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世纪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软件工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时间比例分配,让学生在理解原始理论的基础上,切实地强化练习,主动动手上机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软件工程技术水平,充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考虑将企业实际开发的项目引入教学中,开发以项目为背景设置的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在不断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与巩固。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入新技术,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比较广的知识,以跟上社会的整体技术发展趋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 地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2.2 聘请企业专家,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

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最终是面对企业需求的,一直以来,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都鼓励于社会,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需求接上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业结束后无法胜任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展职务。这一切都源于学生不了解企业,单纯地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将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在实现方式上,可考虑聘请一些国内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或者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授课指导顾问,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贴近实践需求的教学和学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学生对企业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另外,还可聘请IT技术顾问作专题讲座,及时传达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态势及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加深对业内发展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应对社会需求。

2.3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深入到企业内部实地参与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一方面,企业面临软件技术人才的短期及人才输入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面对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寻求与一些知名的IT企业如摩托罗拉、中兴、华为、AMD、旺宏等的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教学与实习基地,系统拟定学生的实习计划。首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软件工程人员的职务架构,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发工具、软件平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态势,使得学生在了解业内需求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及职务定位。其次,开展假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型模块的开发工作,使学生掌握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及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知识及技能的局限性,以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身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第三,安排学生在企业中的毕业实习,使其参与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锻炼其独立设计与开发项目的能力。安排教师常驻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上好信息技术第一课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计算机的文化、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成功的精彩的第一堂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我设计了演示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计算机的用途等,同时展示老师们制作的网页、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作品,以此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离他们并不远,信息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好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张家港教育网站,打开《合兴初中》网页,同学们熟悉的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三、采取分层教学

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践能力;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Word公式编辑时,我要求学生为数学老师出几道题目;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我要求学生到黄山旅游,并下载几张“迎客松”的图片;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五、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探索的余地

如讲Word表格修饰这一知识点时,讲完了修饰边框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边框粗细”、“边框颜色”、“设置单元格底纹”等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依照以前所学的方法,自己想办法解决。同学们通过比较,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试验,很快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和思考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比被动接受老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六、多元化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激励、调节、鉴定等功能。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在上课时,当一个学生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他的操作后,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敢于动手大胆操作的勇气;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热情鼓励他,耐心辅导,即使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他。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第5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加工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主要依据、基本准则、优化步骤以及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具体原因有:

1.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

2.高职理念的不断更新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其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

3.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还相当严峻,为应对这些挑战,消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种种障碍和问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又能分步到位、由点带面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结合以上原因,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正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依据及原则

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观念、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

根据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城建〔2010〕79号)、《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三、优化整合具体步骤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学习目标与职业教育不符,学习的应用性不强,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在工作中用不上,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源于企业,源于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高技能人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 合理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按照“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贯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合理整合课程,优化“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 “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和职业技能比赛竞争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法。在第二课堂中,完成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拓展技能培训、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内容。虽然教学时数不计入教学计划,但有第二课堂学习的学分要求,取不到相应学分不能毕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5.改进评价方法,推行全面素质评价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多方位考察、多元化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实施态度、知识、技能、素养多维度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学院评估阶段的建设,我们已基本整合理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相关的措施,制订了科学的教学计划,改革了课程体系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8-101.

第6篇

关键词:基层水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水利资源的日益紧张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日益加强,国家和社会对于水利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所以做好基层水利单位的日常建设,发挥其最大功效成为了基层水利单位的重要工作。针对水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做好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完成基层水利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1 现阶段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阶段的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因为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1.1 技术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人性化管理

在现阶段的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特别是岗位设置后,部分基层水利单位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技术人才的兴趣、情感和专长了解不够深入,只是单纯地要求技术人才去适应岗位,很少考虑人才自身的要求、优势和条件。按岗位和才能相符原则配置技术人才还存在一定差距,有时甚至出现人才安排“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对基层水利单位的整体工作产生了影响。虽然近几年基层水利单位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采用一些措施改进工作方法,但这一现象依然没有完全得到改变。

1.2 技术人才培养完成的后续机制欠缺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完成后的基层技术人才难留住。农田灌溉和水力发电是基层水利单位重要任务,而渠道维护和电气运行则是这项工作的基础,许多站、厂和养护段都在交通不太便利的乡村,工作房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导致这些单位的渠道维护、电气运行等岗位“人才贫贫”。虽然近年来部分水利单位在基层养护段新建工作房,为生活区配备必需的硬件设施等,但依然难以满足人才的实际需要。二是人才培养完成后的职务晋升有论资排辈现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称评定工作是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但大多水利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评审时,仍然重点依据推荐评审人员的工作年限等基本条件,对实际工作能力、业绩贡献等因素的考虑并不多。这样的职务推荐评审方式减弱了技术人才参加技术培养工作的热情。

1.3 技术人才培养建设缺乏整体的统筹机制

在传统技术人才管理模式下,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工作机制依然欠缺。表现在梯队建设不均衡,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缺乏统筹性和连续性,对技术人才队伍的年龄分布,专业分布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专业梯队建设的不均衡,有些专业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有些专业通道拥挤,竞争激烈,产生职务晋升的“瓶颈效应”。这就会造成一方面需要技术人才的岗位难以得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2 利用创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做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针对基层水利单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与后勤保障部门等协调工作,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创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做好以下的工作。

2.1 利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好人性化理念的建立工作

在进行水利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新的工作理念的引进是做好培养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一种优秀的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可以体现在以下的两个层面。一是在改变传统培养工作中双方的师徒关系,而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让双方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使两者在工作中可以利用协调共商的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岗位聘用时准确分析技术人才的不同特性,与技术人才做好沟通与协商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与技术人才进行交流,了解技术人才对自身的认识,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与适应度,对自己专业规划的想法,运用专业能力、性格气质、心理素质测试等手段,通过对业绩贡献分析,充分了解技术人才所处位置,全面分析他们的优势、劣势、工作环境,结合其自身愿望,进行岗位聘用。

2.2 利用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后续机制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建立完善的后续管理机制,加强技术人才参加新工艺,新技术学习的热情。这些后续管理机制包括了以下的两项工作措施。一是协调后勤管理部门做好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生活保障工作。改善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生活居住环境,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使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可以安心于基层技术工作,这是技术人才培养后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项工作中,除了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生活补助等相关待遇外,还应该积极地协调单位的后勤保障部门做好基层技术人员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保证基层技术人员的正常生活。二是做好职称评聘标准的制度和执行工作。水利技术职称推荐评审标准的制定应以其职业技术能力水平及业绩贡献为主要考核目标。预留一些高级岗位,以培养工作能力强、有新工艺新技术业绩贡献人才,全面顾及其发展方向,保持晋升道路的顺畅。这样,既能避免单位出现技术人才高、中、初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又能引导基层水利人才钻研业务、苦练技能,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基层水利单位在进行职称推荐评审时,严格执行推荐评审标准,保证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获得应具有的职称,实现人才培养和职称评审工作目标的双实现。

2.3 设计人才数据库管控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统筹机制

在进行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时,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基层水管站配合对本单位现有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专业水平、岗位需求等进行调研,掌握技术人才的详细资料,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人才管理数据库,以便进行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在人才数据库中,利用统计功能规划出本单位一个阶段内各岗位需要培养人才的数量、年龄、学历、工作能力等要素。之后再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在单位的内部人员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工作。并制定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做好技术人才的供求预测。这样各部门协作并利用人才数据库辅助完成的人才培养统筹机制既可以为单位每一个有需要的岗位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又可以避免出现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情况,节约培养成本。

3 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战略性 新兴产业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保持强劲发展势力,就必须依靠人才队伍,既需要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又需要能承担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而高校现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存在某些问题,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因些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这个问题。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变化最快,创新性最强,涉及技术领域最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对前沿技术掌握较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对某一领域有系统了解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普遍需要;层次高、应用能力强、具有一线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呈上升趋势;辅助专业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总的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素质全面的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

2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应更为紧密地结合行业特点,但目前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下面从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 从高校自身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1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仅满足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且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不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知识疑点的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学生不会主动了解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缺乏对本专业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会主动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及个性化的创新精神,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1.2 实践能力较低

现在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实践能力较低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差;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即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2.2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2.1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人才的一种重要素质,也是人才的一种才智。在与企业内外接触中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激烈社会竞争中最为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组织内外矛盾的发生、工作误会的产生,还能够促成谈判的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征,也是和谐共事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人才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2.2 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

团队协作精神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团队整体项目。作为企业中的一员,需要发扬全方向的协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养成合作习惯。

2.2.3 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专业知识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知识应用能力强,所掌握知识的融合度高。专业知识素养高,有助于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用人来看,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融合度不足。

3 开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局面的思路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因而如何解决能够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头等问题。

3.1 增设新专业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组全球信息产业,高校只有把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多、应用范围广,高校现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高校需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增设新专业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3.2 调整思路,促进教学改革

3.2.1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合时代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专业培养计划方面进行大胆探索。①需要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原则,及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整体;②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需要体现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想;③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向社会”等方式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④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培养和开设强化班,促进个性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2.2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同时注重创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学科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课程设置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课程,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教材建设本着“选”、“编”结合的原则,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3.2.3 提升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建设

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是提升基础课实验室的规模,逐步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一流的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将传统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改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室或开放式的新型实验室;将现有的实验中心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乃至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大型学科实验平台的共享及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学资源的提升着重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体现实用性、优质性和开放共享的特色,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资源,建设数字资源中心;促进教学参考资源平台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重点推进视频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实验课程的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建设国际课程共享教室。

3.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3]:理念创新原则,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建立;功能全面性原则,应包含监控内容、监控标准、监控机构和监控方法等内容;导向性原则,体现出规范中有导向,导向过程中又形成新规范;全程性原则,能实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进行实施过程的监控,事后进行整改和反馈过程的监控;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本校实际和体现学科或专业的特点;激励性原则,有奖有罚;反馈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教学过程的信息。

3.3 优化学科专业

高校需按照“依托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兴专业、适度外延专业类别、协调发展、加强建设”[4]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整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的,合理增设新的学科专业;探索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或停办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结合本校的特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4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打造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省级、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3(23):225-227.

[2]王镭.教材要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摘要)[J].中国物资,1989.

第8篇

关键词: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4-0126-02

当前我国电子类高新企业的崛起,对电子电路应用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显得十分突出。如何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当前中职院校探求的问题。

一、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电子类企业成倍的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然而传统的电子类教学培养,只能满足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人才的就业和知识内容的更新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当前电子电路的设计、分析和试验的过程中,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在许多中职学校电子电路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还是老旧版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材与教学内容不符,而教学内容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应用需求不同。另外,当前电子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发展,大量的数字化、智能化元器件的使用方便而快捷,但如果在学校的基础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所学与实用的电子元器件不同,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重新学习,会给学生的学习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训是检验电子电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基础课程的重要过程,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实验素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将来就业,在工作岗位中进行技术革新等都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因此,从当前电子类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和改革力度,使中职教育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但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以下将结合中职学生特点,谈谈中职学校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理论多于实践,实训条件不足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政策中,都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虽然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些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这是在全国各类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多于实践,考试多于实践,对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应用极其不利,这也是当前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本问题还在于实训条件不足,实训的力度不足。如,学校本身没有对口实训的基地,没有条件供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训练。另外,没有对口的实习企业,学生学到的理论没有地方进行检验和实践,时间久了自然也是丢的丢,忘的忘,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如,学生在学习了整流滤波电路后,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直流电源的实践活动,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性训练,当学生在工作中应用到时往往又会生疏起来。

(二)传统教学方法占据多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能力不足电子电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探讨学习精神的配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观念,以及学校师资队伍不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说得多,学生听得多,师生之间互动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有实践教学,大多也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实践的流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在实践过程中,也都是在教师统一的指导下进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在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利于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有差距

随着我国电子类企业的起步、转型和不断地发展,电子元器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内容与电子设备的数据特点更新很多,而许多中职学校还在用着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版本,教材更新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应用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只是在表层上讲到了各类电子器件及电路的设计、使用方式,但对于产生的效应以及相关的问题的最新研究都没有涉及。如,以往介绍晶体管器件时仅仅介绍了场效应管、晶闸管相关方面的内容,对新型器件等方面没有具体地介绍,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改善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发展的措施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看,改善电路电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发展的方法十分有必要。

(一)理论与实践同行,加强实训教学

从中职类学校的学生特点来看,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相对来说都较弱,如果只依靠传统教学的说教,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开展。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通过建立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实训教学。另一方面,采取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建立与企业的对接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合作的企业边工作边学习,并由老师带领全程指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未来的就业积累实践经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开展项目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子电路学科涉及内容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目的,但与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也十分不利。要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跟踪教学与强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并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开展了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参与一个特定项目的设施、实施和管理的过程,并从中经历整个项目的所有环节,从而获得经验和技能,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比传统教学方法要好很多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解决问题、参与设计实施的实践能力。

(三)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强化教学合一

电子电路类设备电子元件多,涉及学科内容众多,工作原理以及所具有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如,在模拟电路的教学中,就讲到了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知识,这也是电子电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与应用,就尝试应用了任务驱动模式,通过二极管的识别、检测以及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制作与检测等内容的学习,例实创设情况、动手制作和测试等方式,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合一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电子电路工程涉及的内容多,又十分抽象,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难以理解具体的形象与功用,并且与当前电子科技的生产实用严重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实践,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电子类设备在日常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合教学与社会对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要加强实训教学、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以及进入工厂企业进行工作导向型教学、案例教学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同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技术教师;技术教材;培训示范基地;优惠政策;学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短缺,加之,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农业实用技术人员奇缺,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政治经济稳定、长治久安。要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奇缺的问题,使农民安居乐业,关键是要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农民一旦掌握了解决幸福生存并致富的本领,他们大多数就会安心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和聚居,而不用外出奔波打工,这就需要好的农业实用技术学校、教师、教材和优惠的政策,技校层次为好,而无需花太多的钱去取得太高的学历文凭,事实上,现在大多数中专、大学生往往很难安心长期务农,只要少数大学生就够了!这也许正如研究生学历人员,不可能安心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那样。为此,我们研究出如下几点构想及可行的建议:

1. 我国应该在重点的县、乡或镇开办1~2所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学校,大力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近年来,农村、林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中专教育有了一定发展,然而技校层次的教育几乎没有,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普及不力,制约着农村、林区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在每个县、乡或镇开办1~2所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学校,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如:养鱼、种蘑菇、木耳、经济农作物和植树、果树种植等,学员达到技校水平就可以了,文化程度太高了的农民,往往就难以长期务农!只要通过学习,农民能够解决幸福生存并富家,生源就不用愁。

2. 组织、培养、选拔、聘用农业实用技术教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农林等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学校师资的培养、选配、聘用和进修工作。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农村、林区实用职业技术学校农林类专业师资的主要基地,各主管部门应使它们积极承担相关师资的培养任务。各省、市应有计划地选择一、二所条件较好的本科高等农林院校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系、专业或班,取得经验后,再根据需要扩展。另外,从社会上聘任专、兼职教师,是农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不仅是解决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师资短缺矛盾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增进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及农林、科技等部门应积极支持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抽调部分适宜做教学工作的科技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凡到县以下(含县城)学校任兼职教师的,工资(含津贴、奖金等)由原单位照发,各地可根据经济情况给予适当补贴。调到学校任专职教师的,应享受同级或高1~2级的教师待遇。要特别注意组织、聘用一些有某一专长的老农民和致富能人担任临时教授!建立并依靠以县、乡、村为单位建立“三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信息库。

3. 组织编写农业实用技术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也是学员获得农业科学知识的载体和提高实践技能的主要工具 ,它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 ,系统而简明扼要地表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农业实用技术内容。扫盲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 ,又要体现职业性、实用性。编写时 ,除了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外 ,还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着眼,适合应用的原则;贴近学员,便于自学的原则;围绕目标,突出主题的原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原则;螺旋上升,反复巩固原则;紧贴实际,题材丰富原则。要特别注意把一些典型农民的致富经验编写成为实用案例或教材加以推广。教材一定要重实践部分,简化理论部分。

4. 建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

要建有标准化、规模化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多个,教学研究之用。使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充分发挥基地的规模效益,最好能够形成基地连大户,大户带散户,强村带弱村,好村带差村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产业化。也可以安排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基地合一建设,但初投资就大大得多。

5. 给予农业实用技术学校、基地免税等优惠政策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基地及人才开发培训经费应由地方政府列入当地人才开发经费总预算中,统筹考虑,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自愿结合的多途径融资机制。要拓宽经费来源途径,通过县级补助一点、老板赞助一点、农民交纳一点、基地自负一点的办法大力筹措培训经费,保证学校教得起、基地办得起、企业拿得起、农民学得起;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省、地区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落实专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办好有一定规模的县级农校和有品牌的产业化培训基地建设。要整合部门资源,把凡是涉及到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各项资金捆绑起来,统一调度、统一使用、专款专用,克服部门各自为阵、培训“撒胡椒面”的现象。

6. 招收初中以上毕业生和具有相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

应主要招收应届或往届普通全日制农林初中毕业生及有二年以上农林生产实践经验的农村普通高中毕业生等,年龄在50岁以下,其具体招生、考试和录取办法以及学制,可以暂由学校制定,报主管机构批准。

7. 学员毕业后要给予其承包一定面积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条件

鼓励和支持各类毕业实用人才申请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新技术试验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承包租赁试验田、山林、乡镇企业或自办实体,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偿服务,保护其合法收入,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鼓励和支持他们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科技、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在审批、办证和贷款等方面,应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优惠和支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资格证书制度。取得资格证书的实用技术人才可优先参加有关培训,优先得到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获得资格证书作为选拔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强化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激励机制。适当放宽农民技术职称的申报条件,农村实用人才可申报农民技术职称,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实际技能考核为主,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技校以上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可申报初、中、高级农民技术职称。

8. 科学对待、引导“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一些有农务经验的城市人口,返归农村,将工业技术用于农业,必然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制定一些鼓励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科学发展逆城市化现象,有助于我国农村向新型城市化方向发展;可以解决部分拥在城里无所事事的就业问题;可以培养锻炼一大批热爱农民,城乡结合的市民;它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于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凡城市居民愿意到郊区、农村居住的,本人申请,经过当地派出所、居委会审查批准,可以迁移户口,接受当地同意接受后,可以享受当地农民待遇,譬如:一亩三分地种植等;在农村造自己住的房;可以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分红、征地补偿、回迁安置房等收益。要特别支持、鼓励城市居民到郊区、农村居住并投资、带技术、项目到当地建设、开发,带领村民致富,譬如:食用蘑菇、木耳和魔芋及四季葡萄的种植;中草药人参、党参、、金银花等的大批种植;新型玩具生产厂;生物保健药品生产厂;农土特产品加工厂等等,发挥他们的特长。

9. 与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活动

国外发达国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生产与生活并重,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并且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发达国家农民已基本扫除文盲,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如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毕业生;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74.8%。有些国家农民的收入比工人高得多,如:美国和日本的农民。应该向他们学习相关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第10篇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科技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是我国攀登计算机科学高峰的主力军,这就对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技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要求的特点,明确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12篇

关键词:通信原理;实验内容;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17-02

通信原理实验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大学电子与信息类理科专业几乎都设置了该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在当今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通信理论与相关的实验必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对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及实验环节要求必然要进行教学改革[2]。本文对通信原理实验内容的设置及实验环节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综合性通信技术人才。为了合理地设计通信原理实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我们对国内十几所知名重点大学进行了调研,归纳起来,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使用的设备有以下几种,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并对通信原理实验内容配置与培养高质量综合型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通信原理实验箱在通信原理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通信原理实验箱是近十几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一种供通信原理实验用的一种实验设备,不同的厂家所研究的设备也有差异,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由于设备的研发是针对通信原理实验进行的,因此,可以反映通信原理的主要知识点[3],并且能够直观方便地让学生通过测试观察到各点的波形,虽然这些实验仅仅是验证性的实验,但对于建立基本概念、对通信原理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厂家研制的实验设备也可以体现出设计型,但是主要以模块为单元,利用不同的模块组合进行设计型实验,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出不同模块的组合与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通信原理实验的设计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设计型实验环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内容也受到已有模块的约束。

二、自行研制的通信原理设备有其独特之处

有些学校根据实验环节的需求自行研制了一些实验设备,不同学校研制的设备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学校体现在模块设计型,与上述通信原理实验设备厂家研制的有些类似,主要利用模块之间的连接或组合进行设计型实验。有些学校利用FPGA芯片作为硬件基础,全部实验内容都反映在软件的设计内容上,对应基础性实验,教师已经做好了软件,实验过程就是让学生进行波形的测试,从而完成验证型基础性实验。对于设计型实验,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硬件平台进行软件设计,这些软件包括VHDL、Verilog等硬件描述语言,学生从编程调试到仿真分析以及下载实现,都充分体现了软件和硬件设计过程。设计型实验环节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软件编程、波形测试、调试分析及硬件设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Matlab仿真软件在通信原理实验中的应用

利用Matlab进行通信原理的仿真实验,也是一种对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法[4],通信原理中的很多知识点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分析和仿真。模拟、数字调制和解调、波形成形、信噪比与误码率曲线、噪声特性等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选择不同的参数可以对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利用Labview软件进行通信原理仿真实验

美国NI公司Labview软件仿真实验,由于软件设计相对比较灵活,利用该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几乎可以完成通信原理中的所有知识点的实验,利用该软件进行编程实验,可以体现出方便、灵活的优点,电路设计可进行不同参数的设定,从而得到不同的设计结果。其难点主要体现在软件的编程和调试方面。其缺点是编程模块的参数选择对设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选择不同的参数输出信号或波形有较大的变化,当在未知输出情况下,直接希望得到正确的输出会有些困难,往往是已知输出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设计参数从而得到正确的输出信号或波形。

五、NI公司的USRP无线传输设备在通信原理实验中的应用

有些高校配置了美国NI公司研制的USRP无线通信传输设备,利用该设备进行通信原理实验,需要安装USRP驱动软件,同时也需要Labview软件工作环境,能够完成比纯Labview更多功能的实验内容,USRP设备的应用需要进行初始化参数的配置,带有FPGA下载芯片功能,软件设计过程的多种电路可以应用下载功能完成硬件电路的过程实现。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实现无线通信,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通信的过程,如果设计程序有问题,则不能完成通信过程。对于具有通信功能的实验或接收电路,如果软件编程有问题、硬件设置或硬件连接有问题,则无法实现数据通信过程。必须设法找到软件编程问题的所在,排除故障才能完成实验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在这些实验中,程序调试过程不仅需要寻找软件编程错误,还要排除硬件配置错误等故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调试、测试和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其局限性,该类实验局限于一种编程语言,对于提高学生硬件设计及硬件调试能力还需要其他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环节支撑。

六、基于FPGA硬件电路的设计型实验

基于FPGA的通信原理电路设计性实验,是目前大部分学校配置的实践性环节,FPGA是目前硬件电路设计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与通信原理电路结合则构成通信原理关键知识点的掌握与硬件设计过程。这将会提高学生硬件电路的设计、调试、测试、故障分析与故障排除的综合能力。虽然FPGA不属于通信原理的内容,早期的电路设计是利用分离元件或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目前大部分电路设计较少使用,要想引入通信原理的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实验环节,无疑应该加入基于FPGA的通信原理电路设计实验环节。需要指出的是,通信原理实验是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体现出其关键的知识点,而不应该无止境地扩展或引深其设计内容,比如FPGA通信原理电路设计,应体现出通信原理中的关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主要是信源编码与译码、信道编码与译码、模拟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与解调、数字复用与分用、帧同步、波形成型等。

七、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通信原理实验内容的配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于大学本科学生来说,实验内容不能过于简单,它不是毕业设计,不能太简单,也不宜安排题目过大的设计型实验。否则,将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验证型实验要注意到通信原理的基础关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通信原理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制定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要注意到难度适当和工作量合理。实验内容的配置,遵循的原则是既要安排基础知识点,又要注意高端难度知识点,既要有验证型又要有设计型,既要配置软件编程又要考虑硬件设计,做到普通学生能够掌握一般知识点,拔尖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般知识点,还要利用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发挥其设计与研发的优势。实验内容的配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5],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通信的过程,如果设计程序有问题,则不能完成通信过程。对于具有通信功能的实验或接收电路,如果软件编程有问题,硬件设置或硬件连接有问题,则无法实现数据通信过程。必须设法找到软件编程问题的所在,排除故障才能完成实验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在这些实验中,程序调试过程不仅需要寻找软件编程错误,还要排除硬件配置错误等故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调试、测试和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一般学生还是拔尖学生,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综合性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总之,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通信的过程,如果设计程序有问题,则不能完成通信过程。对于具有通信功能的实验或接收电路,如果软件编程有问题,硬件设置或硬件连接有问题,则无法实现数据通信过程。必须设法找到软件编程问题的所在,排除故障才能完成实验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在这些实验中,程序调试过程不仅需要寻找软件编程错误,还要排除硬件配置错误等故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调试、测试和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实验内容的配置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实验环节要使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多种类型的实验融合[1];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考虑一般学生,还要考虑拔尖学生;实验内容不仅有软件编程调试,还要有硬件设计和测试;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闫艳霞,姜利英.通信原理实验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2]陈芳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2).

[3]沈文丽,余燕平,贾波.通信原理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