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时间:2023-06-05 10:1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团结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族团结教育

第1篇

教师在新疆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神圣的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师资队伍在数量上要增加,范围上要拓展。比如,有的高校民族学生占到40%,有的甚至更多。他们来自新疆各地,然而新疆的南北疆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交通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偏远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收入微薄,家庭负担沉重,思想压力大,与外界接触少,汉语水平相对低,交往能力相对差;有的学生居住在城镇,家庭富裕,交通便利,与外界交往频繁,思想活跃,汉语水平相对好;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很多学生对大学极其向往,把其当做心中的象牙塔。进入大学这样一个既陌生又憧憬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生活,难免会发现理想中的大学与梦想中的象牙塔有着一定的差距。大学的管理模式与中小学不一样,大学里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学里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里有很多的社团,也有很多需要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刻。因而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难进入角色和融入校园,在思想认识、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人际交往和稳定情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说,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所要引导和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数量、问题相对多、难度相对大、频率比较高的特点。因而,要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数量,并且还需扩大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处、民族团结教育的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办公室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班主任,而且还应包括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在行政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师,尤其是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还可有选择性地集中培养一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和各社团中的优秀分子辅助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需要每个家庭和社会上的单位、部门共同参与。

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在质量上要提升。一般认为从事思政教育或其他专业的担任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就足以胜任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任。在新疆高校中聚集了汉、维、哈、蒙、回、锡伯、俄罗斯、柯尔克孜等族的学生,他们是家中学历的最高者,进入大学校园带来了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团结教育说到底还是一种认同教育,即各族人民对本族和他族的两两认同,以及各民族人民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认同。它的内容丰富,涉及五观的树立、四认同的形成、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不断碰撞之后逐步融合的过程,最终达到巩固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和多方的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可见,从事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使命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因而,在师资队伍的质量上要不断提升。

第一,在思想上,要做到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政治理论过硬、时刻保持警惕性,要有大局意识、服务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热情、耐心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处于困惑中的各民族大学生,切实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做到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第二,在文化素养上,由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各民族大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消费观还未完全成形,自我认识不是十分准确,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薄弱,对社会充满着好奇,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受到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时难以找到倾诉的对象,情绪不稳定,学习和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大学生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在校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需要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从事民族团结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支撑,还需从理解并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审美和传统特征等等,还需具备较强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观察,捕捉信息,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处理紧急事件,掌握并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选派部分教师去他校进修学习和参观,借鉴先进方法,吸收经验教训,提升业务水平。派部分教师深入基层锻炼,了解当地实情,增强认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进而更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

二、民族团结教育形式

新疆高校基于民族团结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的明确性,因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和专业知识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时,邀请有关部门和相关教师做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题报告,发放学校学生管理条例,组织认真学习并开展讨论,对院校的相关规定有个清楚的认识。开展专业上的交流会,请部分老师和大二、大三的一些同学参加,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引导学生对专业有个清楚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耐心开导,部分问题也可提交学院,由学院出面进行解决。

在班干部名额的分配比例上,可以根据情况考虑,各民族都可参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学校、学院各学生部门的纳新活动,积极争取成为其中一员,就算失败也不气馁,至少自己努力过,并逐渐发现自己适合哪些部门,从而学会较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能更好地约束自己,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校园生活,增加锻炼自己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根据专业情况开展班级联谊活动,比如同一专业的汉族班与民族班、汉语言专业的民族班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汉族班等,由班干部和同学们自己策划,班级和学院资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进行表演,不仅给学生们一个个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也增加各民族的交流的空间,为自主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各自在学习中遇到的不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等提供了一个桥梁。进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鼓励并引导一些同学参与校、院和各部门组织的一些比赛或娱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特长,还可以增长的见识以及应变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在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分配上,班主任应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了解学生及家庭的真实情况,不偏袒和伤害任何一名同学。为部分学生做好勤工俭学的联系工作,并帮助落实相关事宜的安排。联系相关部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调研等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交流合作。同时发现存在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助学方面,学校和校园根据学生的情况,与部分单位或部门联系,给予适当的安排。

与校友和社会中的一些单位、公司等加强联系,设定更多的助学、奖学项目,部分项目增加名额或助学力度,以帮助部分学生能够继续学习,确保安心地完成学业。在校园文化方面,在校、院和班级中不断深入地进行关于民族团结的教育,校、院的学生组织部门和社团根据情况,积极做好吸收新鲜血液并精心培养。与一些单位合作,认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吸引、鼓励同学们参与活动,根据情况设定奖励名额及金额。在传统节日时,开展相关的文艺活动,学校发放一定金额的餐票,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文艺活动和到宿舍进行节日的慰问,与同学们共度佳节。对出现的一些好人好事,根据情况通过校园广播或大会进行表扬。将一些传统节日、立志语言、招生考试信息等在电子屏幕上进行展示;将各民族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的人的事迹通过广播进行宣传,贴在校园的一些墙上,也可将这些人的画像及事迹贴在墙上,或将这些人的雕像摆放在校园的一些地方。以创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们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加强对各民族之间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利于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加强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鼓励从事心理教育方面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考试,积极支持参与一些院校和机构组织的心理培训活动。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心理教育

1“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概念的界定

1.1“心理教育”的概念

心理教育即以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高校心理教育概念的外延至少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为了发挥大脑的潜力,后者是为了防止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大脑的侵袭。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做得相对较好,因为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硬性要求,规定了开设的课程名称、学时和评价要求。所以,有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教育划等号,显然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并非都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它更多是通过环境的创设、气氛的营造、活动的开展等隐性课程来加以实施。

1.2“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概念

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就是将心理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即心理教育主动配合民族团结教育,给民族团结教育增力,使民族团结教育做得更好、效率更高。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另一种解释为心理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到底哪一种解释更为恰当,其实不必认真探究,因为两种解释都不可否认,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突出目标是民族团结教育,心理教育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载体。

2提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依据

2.1依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1]。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明确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1]

2.2依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动荡,特别是国内“”对校园渗透脚步的加快,民族团结教育也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2.3依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契合性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和心理教育虽然各自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它们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都服务或服从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其次,民族团结教育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再次,民族团结教育如借鉴和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2]。

3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3.1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观即对心理活动产生的原理和本质的理解。由于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心理观与世界观一样,也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心理学中的“心理”与哲学中的“精神”或“意识”概念基本相同。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一样,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不依赖于物质实在的,甚至认为心理现象是世界的唯一存在。唯物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样,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物质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科学的心理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科学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正常的大脑,二是客观现实的刺激。在心理教育中,我们要从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分析入手,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对心理活动发生的机制有透彻的理解,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的科学论断深信不疑,从而,为巩固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心理学基础。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我们要十分重视世界观对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影响和作用。世界观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为必然受到其世界观的支配。当前,“”破坏民族团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青少年灌输极端宗教思想。他们竭力地宣扬“灵魂”的存在,鼓吹“灵魂永存”、“灵魂可转世”等谬论,其险恶用心就是企图利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来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蒙蔽青少年的双眼,让青少年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心甘情愿地跟随他们从事暴力恐怖等违法犯罪活动。所以,如果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可以提高他们抵御极端宗教拉拢和腐蚀的免疫力。因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而无神论者是不会接受任何宗教思想的,极端宗教势力则更无可乘之机。

3.2让大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心理过程

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结合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向大学生阐明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从而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民族团结的心理系统。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组成的,且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亦然。认知过程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一个人要做到民族团结,首先要对民族团结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学好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踊跃参与相关活动,积极思考,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以及“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情感过程是民族团结的心理“桥梁”。民族团结从认识转化为行动必须经过情感的催化。所以,大学生民族团结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思维阶段,还必须增加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此,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注重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情商,增强民族团结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意志过程是民族团结的心理目标。意志是与复杂行动相伴随的心理活动,任何有困难的随意行动都需要意志的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大学生形成民族团结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毅力和恒心,促进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3让大学生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格也叫个性心理差异,即心理过程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特点。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在支配因素,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式和性质。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须做到:第一,要激发他们民族团结的需要和动机;第二,要塑造他们与民族团结相适应的性格特征;第三,要培养他们实施民族团结的应用能力;第四,要提升他们民族团结的自我意识水平。

3.4让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

斯大林在《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斯大林的这段文字是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对“民族”这一概念最完整的解释。由此可见,民族这个共同体是由五个共同特征所支撑的,其中,“共同心理素质”亦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既然各民族存在心理特征的差异,我们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就不能无视这个差异。如果一味地强调全人类或中华民族的心理共性,忽视每个具体民族的心理个性,必然会在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时缺乏针对性,从而使民族团结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学习民族学、民族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我国各民族的心理特征有基本的了解,为民族团结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5让大学生掌握族际交往的技巧

交往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和发展友谊的前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须建立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除具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般规律之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族际交往技巧的专门指导。比如,在族际交往中,必须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否则,就容易因误会而产生隔阂,甚至矛盾。

4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具体策略

4.1独立开设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程

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要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向大学生系统传授民族团结心理学知识。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程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列,如民族心理学、宗教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交往心理学等;假如受条件限制,不能以课程群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也可以只开设“民族团结心理学”课程,将上述教学内容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程既可以开成必修课,也可以开成选修课。

4.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族团结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助推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达成。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那些民族团结意识淡漠、民族团结情感麻木、民族团结意志薄弱者,大多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民族团结心理教育,首先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要增加一条重要标准———“能够与各民族和谐相处”。要让每个大学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假如不能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拒绝与其他民族交往、人为地制造民族隔阂与矛盾,不仅仅是思想政治问题,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切实加以改变。其次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辟“民族团结心理”章节,对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和发展规律作深入的分析,否则,不足以凸显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4.3在班级工作中贯穿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内容

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中也应重视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要刻意地营造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浓厚氛围,促进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形成。比如,可开展民汉学生“结对子”活动,使民汉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让各族学生互相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让各族学生混合居住,以增进各族学生的相互了解,努力缩短心理距离;经常举办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让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介绍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色、风俗习惯、英雄人物、巅峰之作,并穿插民族才艺表演,使各族学生产生相互欣赏和敬佩之情。

4.4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以作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举办民族团结教育心理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团结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性;组建民族团结心理社团,以发挥学生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举办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心理剧汇演,以增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团结心理小课题研究,以引导学生对民族团结心理的认识向更加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8,12.

[2]朱忠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9):51-52.

第3篇

关键词:民族预科 音乐鉴赏 民族团结

作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地区的繁荣。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少数民族的自身民族文化认同及主流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民族预科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的音乐鉴赏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因此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1.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色,形成民族自豪感

音乐鉴赏一般分为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两部分。针对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我加大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比重。对自己国家的、本民族的音乐都不了解,不懂得欣赏和热爱,又怎样去传承和发展呢?经过前期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有所了解,但都只知道皮毛。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其起源、发展及历史重要性做深入讲解。比如藏族学生大都会跳“堆谐”,但不知道公元10世纪《堆谐》舞蹈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的藏戏剧目《西容仲孜》在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当我向学生讲解后,他们都非常惊讶,没有想到这些古老的艺术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的民族拥有这么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当我念了外国专家对侗族大歌的评价,让学生观看了侗族大歌在国外演出的盛况,并且告诉学生,因为侗族大歌,才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观点时,学生都由衷地鼓起掌来,那种民族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他们才能理解。

2.教学手段突出对话与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国家的历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不论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些中华艺术的瑰宝既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作为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和发展。

利用民族预科班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环节。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来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从起源、发展、现状,到特点、意义,有时还要唱上一段、跳上一段,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跟着学唱、学跳。在这一问一答,一唱一跳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各个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和交流。

3.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深挖细讲,形成民族责任感

因为国家的重视,一些快要失传的民间音乐得到拯救和发展,又经过大力宣传,以前不为人知的优秀音乐逐渐被大众所知晓。比如说起蒙古族的“呼麦”艺术许多学生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呼麦”这种高超的演唱技法在我国曾经失传,没有人会演唱了。蒙古族的布贺朝鲁去蒙古人民共和国拜访了“呼麦”大师松迪,并向他学习,回国后发表了多篇介绍“呼麦”的文章,这项绝技在我国才又起死回生。这样的故事要告诉学生,还有很多艺术种类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也要让学生知晓,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每个学生懂的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亡,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和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4.多欣赏优秀的作品,引起学生共鸣

课堂上,我选择了多个国家、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给学生们听,并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波洛涅兹》、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作品。学生了解到这些经典的作品,音乐素材就来自当地的民间音乐,每首作品中都融入了这个国家民间音乐的特色,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还有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巴托克的《管弦乐队协奏曲》,这些不朽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国作品,不管是声乐还是舞蹈,多选择表现民族团结、热爱祖国这样的作品。例如《洗衣歌》、《映山红》、《花儿为什这样红》、《情深谊长》等等。不光听,还要把背后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比如《我爱你中国》、《红旗飘飘》、《国家》、《中国人》等,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听,易唱易学,很受学生喜欢。不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还是流行的,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积极的,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去听、去想、去理解。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再单一的强调音乐鉴赏课的美育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其在德育教育上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团结各个民族的朋友,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文为河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课题《民族预科班音乐鉴赏课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号:S2011Q14

参考文献:

[1]柯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9,(02).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2006,(03).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程;民族团结;共融性

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是国家和平稳定的根本,而少数民族预科的存在更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语文课程的老师,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研究背景,我们充分认识到仅仅是单纯的汉语文教学是不能满足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要求的。文学作品欣赏、语言表达方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语文课程中的关键词。

目前,预科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同行重视,而语文课程在预科教育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这门课程架起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沟通的桥梁,宣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事迹,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将各民族凝聚在一起。预科教育协会召开了数届研究会及讨论会,每届研究会就预科教育教学、思政管理、办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教育部也组织多次会议,就预科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研究。

但是单一的汉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在少数民族预科开设的语文课程,教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尤其是双语预科学生,即拥有少数民族文字,并一直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汉语言文字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使他们在预科学习期间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汉语不仅能使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拥有与更多人交流的途径,也在学习的过程中

了解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汉语教学中注入德育因素,一方面教授汉语知识,另一方面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注入汉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识记、辨析汉字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汉文化的历史,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更能促进多元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认可。

该研究的难点与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少数民族预科层次中,汉语文教育现有的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

目前的汉语教材,主要针对生词、语法、阅读等方面进行编撰,内容上比较单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种,仅通过死记硬背很难领会汉语的精髓。

在现有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历史、风俗的元素,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使汉语的学习更具有语言背景。该部分研究主要从现有教材入手,分析总结汉语文教材的新内涵,以及汉语言文化教育能够从其文字、文学、文化常识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渗透使少数民族学生更深切地认识中华文化,培养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这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事业进程;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之大业。

二、汉语文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又不同于外国留学生

该部分研究一方面总结分析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特殊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一方面指出现有语文课程教学上的优势与缺陷。现有语文课程从教材上来讲考虑到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涵括,但是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还有待提升。而优势在于选取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优秀篇章。然而,由于教学时间较短,而教材内容过多,只能有选择性地选取部分篇章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队伍个人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思考怎样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材将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程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

三、汉语文教育中包含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能够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起到德育和美育的作用

该部分研究主要是思考少数民族预科的汉语文教育如何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挖掘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程的内涵,而不

是要抛弃其本身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教导语言的功能,与多元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可、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相互融合。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该注意到目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主要分为民考民与民考汉两种类型,因此在教学

模式的设计中需要因材施教。将语文课程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更需要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把握好量与度的平衡也是难点之一。在该研究中,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调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具体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考察调查法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难点、疑问等情况进行调查访问,以便收集能反映课题研究对象的实际资料。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民族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邓晓琳.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10.

[3]文雯.少数民族预科二年制新疆班语文教学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第5篇

>> 克拉玛依区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究与思考 低段合唱教学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谈增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几个抓手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探究 行动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浅议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中小学生廉洁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多元文化视域下对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全面推进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摘要)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理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特征研究 浅析提升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浅谈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微课应用的有效途径研究 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对盲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研究 推进中小学有效教学实施的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卢贵子.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谈.[EB/OL].http://6

1.154.104.67/u/czy1105/Blog.aspx/t-25388.

[4]杨亚军.民族团结教育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形式应多样化[J].民族论坛,2010(4).

[5]麦然.浅谈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J].民族论坛,2005(8).

[6]王玉芬.耕耘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百花园[J].中国民族教育,2009(5).

[7]民族团结教育区域联动机制建设的实践与研究.[EB/

OL]http://.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0

20.

[8]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EB/OL]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85/info

1251340351515485.htm.

[9]王玉芬.耕耘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百花园[J].中国民族教育,2009(5).

第6篇

西盟县民族小学 陶琳

2018年6月20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安排我陪同李蓝兰老师赴昆明云南民族中学参加云南省第三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说课比赛。

李蓝兰老师抽签到了小学二组,小学二组一共有22位老师参加说课比赛,大家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赛老师们的说课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们精美的课件制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

来自大理州实验小学的李秋慧老师的《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大理白族扎染》,她身着扎染布料制成的连衣裙,清新脱俗,让人眼前一亮,她首先出示了白族扎染艺术的图片和制作视频,引入了课题,接下来的说课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最后播放了学生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扎染制作的视频,让我有了想学习白族扎染的冲动。

来自玉溪第三小学的刘绍芬老师的《走进回乡》向我们介绍了回族的服饰、节日、饮食、清真寺建筑等图片,播放了回语教学视频,并介绍了玉溪大营回族乡,播放国家关心民族宗教信仰的新闻视频,最后出示了一幅孩子们的小手剪影围着中国地图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语言简练明了,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刘老师的这节说课让我充分了解了回族文化。

来自保山市施甸县示范小学的谢有荣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饕餮盛宴《别具风味的饮食》,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导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流程和方法,其中介绍了“契丹文化”、“清真文化”和“布朗族火烧肉制作”图片,并带孩子们参与调查回族饮食文化和契丹后裔饮食文化,让孩子们回家制作美食带到学校分享,课后的延伸呈现了一出舞台剧。谢老师的板书以一棵大树为形象:树根为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风俗习惯;树干是尊重包容;枝叶为东南西北各地饮食。听完谢老师的说课,不禁觉得饥肠辘辘,馋涎欲滴。

来自丽江华坪县小学的叶丽姣老师以一身隆重的花傈僳服饰惊艳了说课舞台,以此引入了她的说课内容《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她的教学过程首先介绍了花傈僳的服饰,视频播放请花傈僳族学生入场展示了花傈僳服饰,讲关于花傈僳族故事,然后请学生观察课件里花傈僳服饰的图片,了解各部分的名称,游戏竞猜服饰名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介绍了民族服饰传承人、纺织原料、纺织工具并把实物带到说课现场。最后一场穿服装比赛视频把说课带入到了,叶老师也跳起了花傈僳舞蹈结束了她的说课。

四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较高,参赛教师都比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说课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现非常明显,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在此次说课竞赛过程中,参赛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语言准确精炼、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的处理,知识的拓展和巩固上,多数教师都有创新,别具一格。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多采用先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补充一些历史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去探讨、分析、合作、探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五、在学以致用方面,多数教师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参加本次说课比赛我的最大感受是:

说课赛场真可谓龙争虎斗,虽说这说课表面上看来仿佛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单打独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学校、一个区域集体教研活动的动态,前台展示的显然是后台的集体素质,无不凸显着各地教研的最新成果和教师所掌握的最新理念。

古人说,窥其一斑,可见全豹。说课赛场上有的选手采用了课后说课,渗透了教育反思,而且说课内容也在不断整合,生成性资源也在不断涌进这块神奇的处女地。绝大多数选手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课件,信息技术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结合点,课堂教学视频也大胆地走进了说课程序,以教学课例解剖的方式在进行着微观分析;更精彩地是多位选手“无意”选用的同一课题,呈现的“同课异构”,精当地阐释了什么叫做“百家争鸣”,什么叫做匠心独运。而争鸣的结果是,燕啼莺歌,春曲婉转。

沉钩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现说课以来,说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多彩,千奇百妙的电子演讲稿,科学灵动的课件,深入浅出的人文性讲解,精彩的专家点评,无不演义的是一场场生动的教育话剧,是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不断发展的话剧。

第7篇

 

活动目的: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民族民族团结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制定雄先中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时间:2018年12月15日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活动内容:

1、跳一段民族团结舞蹈。要求组织幼儿园学生跳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教育活动。各校充分利用课间操、音乐课等时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学唱、学跳、演唱活动,将民族歌舞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引进课外活动。

2、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增进民族师生的相互交融和鱼水之情;教育小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3、看一部民族团结电教片。要求三年级观看民族团结教育电教片,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共同关注民族团结、描绘民族团结、参与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进一步坚定师生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美好校园的信心和决心。

4、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四年级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 通过举行座谈会的形式积极研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探讨做好学校民族团结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利用座谈会积极化解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苗头,切实维护学校各民族学生团结稳定。

5、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组织五年级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召开“民族团结、从我做起”、“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通过召开座谈会使学校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统一思想,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理念,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办一期民族团结主题板报或墙报。六年级发动全体师生参与,组织安排班级利用黑板报或墙报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精神,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中。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发挥各自优点,做到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在黑板报或板报设计中。

7、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七年级为学生推荐民族团结的好书,增长学生的民族知识,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和睦相处。

8、组织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作文或演讲比赛。八年级开展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作文比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读书和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促使教师加强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8篇

文章标题:县民族团结运动会开幕词

同志们:

五月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五月是花的海洋,我们迎来了bh民族团结的盛会--bh县第__届民族团结民族运动会,借此机会,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支持bh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此次运动会的各族运动员、裁判员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4个民族团结教育月。23年来,我县历届党委、政府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加快bh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每年都以主题鲜明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形式,集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民族观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已蔚成风气,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县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坚持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发展,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本着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并且以月促年,常抓不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2005年,我县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06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一周年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实施第一年、自治州体育发展年。宗旨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增强群众体育意识,以运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行列。在全面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我县结合巴州群众体育“四项工程”,开展“送体育器材,送健身方法,送健身指导,送比赛活动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的体育四进四送活动,希望通过这次运动会的召开,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形势!

在这次比赛中希望全体裁判员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全体参赛单位要发扬“团结、拼搏、奉献、开拓、务实、进取”的bh精神,公平竞争,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充分展示bh县各族儿女奋发有为的崭新风貌。

现在,我宣布:bh县第__届民族团结运动会开幕!

《县民族团结运动会开幕词》来源于,欢迎阅读县民族团结运动会开幕词。

第9篇

近日,我浏览了一则四川大学某位教授的博文,现摘录如下:我曾教过几位维吾尔族学生。老实说,这几位同学的成绩并不好,几次补考都未通过,不管问什么,他们的答卷通常都是抄几句政治口号,如是数次,使我感到他们另有一重心结没有打开。后来从另外一位老师那儿,听到他们的一个解释:“你们教的都是汉人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有什么意思?”当时并没有跟这几位同学做过深入交流,现在想来非常后悔。

读罢,心中五味陈杂,不禁掩卷长叹!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位维吾尔族同学的抱怨并不只是少数几人的“误会”。蒙古族作家席慕蓉也曾说,在她所读到的中国历史课本中,“不论是‘匈奴’‘突厥’‘回鹘’,还是‘蒙古’,好像都是单独和片段的存在”,成为被隐藏起来的历史的“背面”。她特别提到,有次在看到出售的拨浪鼓上印着忽必烈的头像,一经拨动,小鼓槌就打在忽必烈的脸上,“我慌乱已极,好像自己也在被击打着一样” 。我看这篇文章,读到这里,如遭电击:这种屈辱感,像我这样一个“汉人”是很难意识到的,可是一旦有人指出,将心比心,自然发生同感。虽然上述的事例表面上是针对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的,但是,仔细思忖,这种片段式的指责却增添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负。

2009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在高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之间历史悠久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学习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传授知识,更要抓住根本,把握住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要求;既要让青少年了解到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共享信念的意义和价值,又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认同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虽然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了中高考升学考试范围之内,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是工具性的存在,并不能真正彰显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理性存在。如果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单纯地以练习题的形式教授“民族团结”课程,很显然不能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初衷,而只能使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产生距离感和畏惧感,甚至把它看做是一种考试负担。民族团结教育本身是一种观念的培养,如何避免学生们带着压力去学习民族团结内容,仅仅将其当做得分工具进行死记硬背,而不去深究理论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是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公民教育的落实和国家认同的构建,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领土统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民众的公民身份感缺失、国家认同意识淡漠,就会导致认同危机,催生极端的族群认同和狭隘的地域认同,甚至滋生民族分裂主义和地区分离主义,从而危及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比重,在公民教育中着力培养公民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是真正让民族团结的意识根植于每个公民内心。

基于此,有人提议,可以借鉴“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的“双语”教育,在中学里进行一种“双史”乃至“多史”教育。其主要做法是,除了编写一种全国性的“中国史”教材外,还应以地区或族群为单位,编写若干部“族群史”(或以单一族群为主,或以某一地区的多个族群为主)。在“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中国史”的同时,要兼习一部本地区的“族群史”;在“汉族”地区,学生也应选修一门“族群史”,其目标是在一个“中国史”的大框架下,容纳多个不同视角,且使其彼此对话。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增加族群之间的信任,教会人们对不同族群的宽容与和睦之道,真正把维护民族团结化作自觉行为。我想,通过这种学习,不同族群或能更多一些“了解之同情”。有助于我们纠正民族团结教育形如秋蝉般热闹,却难入腠理之偏狭,才能推动建立在价值振兴基础上的民族复兴!

第10篇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克拉玛依市;途径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6.1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郭亚华,郑向才.克拉玛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的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6(6)62-65.

新疆克拉玛依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共有包括汉、维吾尔等民族在内的3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74 796人,占25.3%。[1]

2016年9月1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再次强调了“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一条生命线”的理念,[2]针对克拉玛依市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到教育、政协、房产、民宗、宣传、社区等部门和单位进行调研,从民族嵌入式居住格局、中小学校合班合校等五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几点建议。

一、克拉玛依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概述

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1.“教育月”常态化。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清真寺、进家庭。

2.“结对子”多样化。“结对子”班级、“结对子”学校、“结对子”生产班组等已成为克拉玛依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特色活动。

3.“扶贫帮困”日常化。领导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联系、走访,建立困难群体救助活动日常化,通过帮助一家人,教育一批人。

4.“教育培训”制度化。大力实施“民汉合校”和“民汉合园”工程。2016年,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民汉合校工作已全部完成。

克拉玛依市民族团结工作总体向好,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肉孜麦麦提・巴克,克拉玛依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朱小明、波尼亚明・巴依尼扎尔等先进人物。

二、克拉玛依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2月,中央提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并在此后的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被重申和完善,标志着我国民族团结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近年来,克拉玛依市积极推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民族团结日益深入人心,为推进克拉玛依各项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受各种不利于民族团结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然存在问题。

1.各民族混住杂居模式没有完全形成

克拉玛依市推行的各民族嵌入式居住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形成、单位整体搬迁、政策引导不够等原因,仍然存在少数社区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现象。如芳草家园社区嘉和园小区80%的住户为少数民族;克拉玛依区建设的公租房,入住者90%是少数民族;①清真寺周边社区的穆斯林居民非常集中,因为,穆斯林民众多选择居住在靠近清真寺的社区。这样的情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克拉玛依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居住格局并没有真正形成。

2.全面推行双语教育、合校、合班政策存在一定难度

虽然,双语教育、合校合班等政策的推进确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助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各民族对民族团结、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理解不足,尤其是一些反对在各中小学校中施行双语教育、合校合班的学生家长对此问题的理解存在偏误。除了政府、学校等各级单位部门之外,家庭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克拉玛依市推进双语教育、民汉合校、统一编班、开设内初班等工作以来,竭力营造各族学生互帮、互学、互助的氛围,但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教学、民汉合校合班有抵触情绪,并通过公开信、刷微信等方式表达不满,给学校施压。

3.各族群众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隔断或拉远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社会的交往。许多汉族群众几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对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知之甚少,相互之间沟通、来往的少了,特别是“7・5”“ 7・28”等事件的发生,在部分群众的内心造成的创伤、误解和戒备心理的弥合、消除还需要时间。

4.石油人“三同”传统没有很好地继承

老一代石油人在克拉玛依的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优秀传统和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朴素情怀,但这些传统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

如何能将“三同”的传统继承发扬并在当代以一种新的方式持续下去,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希望我们能在继承“三同”传统的同时,继续为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探寻找新的途径。

三、从“小”抓起,促进克拉玛依市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与社会问题密切联系的。[3]14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民族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操之过急,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着眼大处、着手小处,从小抓起、以小促大,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以一个个微行动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

第11篇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给我们企业发展稳定的大局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深入抓好淡化宗教色彩、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下面我从该项工作的现状及应从哪些方面做好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要始终不渝的把教育引导工作作为淡化宗教色彩的手段之一

要加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宣贯,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员工受教育。把学习宣贯与学习效果统一起来,杜绝只求教育数量、不求教育质量,只看教育宏观、不看教育细节,只看工作表现、不看思想认识,只做上班期间工作、忽视工作外行为的等各类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学习教育活动与既定学习效果的统一,使员工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个人应该达到的要求,最终实现自觉遵守各类规定,并坚决与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二、要进一步从制度上细化对各族员工的要求,明确哪种具体行为是企业不允许的,一旦违反应该如何处理等

使各族员工充分认识到,此类问题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违犯,坚决不会姑息,必将严肃处理。从而,为员工的的各类行为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依据。

三、要建立单岗岗位排查制度

重点关注一人上班这样的岗位,这就要求把这样的岗位作为关注的重点,积极引导这些岗位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多到他们家里去家访,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其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中,放在学习上,坚决避免因为沟通交流少等原因,而被不良的思潮所利用。

四、要开展维护稳定、淡化宗教色彩的各种活动

今后各类宣教活动、文体活动等,要把民族团结、淡化宗教色彩等内容贯穿其中,使各族员工遵守企业规定,同时积极投入到维护社会稳定、淡化宗教色彩、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中来。在团结、和谐、思想高度统一的氛围中,投身企业的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五、要发挥支部作用,“六六六”工作法落到实处

“六必谈六必讲六必访”中的谈、讲、访我们要做到全覆盖,对如何谈、讲、访,何种情况谁来谈、讲、访,用什么方式谈、讲、访,谈、讲、访应达到何种效果等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六六六”工作法真正落到实处,有了更加和谐、团结、稳定的局面,员工才会更加主动地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宗教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第12篇

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原为丰县第二中学,位于县城北关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进一步解决全县27个少数民族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和学校特色发展问题,199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第二中学的基础上创建丰县民族中学。丰县民族中学自创建以来,坚持民族教育特色,挖掘民族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工作突出。成绩优异,学校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级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称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县域内及周边县市的广大少数民族学生以能到丰县民族中学就读为荣。多年来,我校各民族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共同学习和工作,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学校先后申报民族团结教育市级以上课题五项,现已结题三项,其中学校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专项课题“环境·课程·活动三位一体构建民族特色学校研究”于2009年9月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后,学校立即成立了以谢丽光校长为组长的核心研究小组,下设三个子课题组,分别从校园环境建设、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的活动三个方面就我校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研究。我校教师在长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和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摸索出一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导师制、伙伴制、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等等。此外,广大师生还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目前学校课题研究氛围十分浓厚,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

几年来,在“环境·课程·活动三位—体构建民族特色学校”方面,硕果不断。现将措施、方法介绍给大家,以求各位同仁给予指导。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环境建设是以育人为目的,以校园环境建设为手段,以校园美化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学校硬环境(教学楼、教室、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场地、设施等)和软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风建设等)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体现在学校全部活动过程之中的一种审美化、规范化的教育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抓好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重要生长点。把这个环节抓好,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落实学科教学目标,重点围绕“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督促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过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就要补国家课程的短板。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一个持续深入的主题。其次,在教学时间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对所关心的问题展开探究。再次,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点,没有必要大包大揽,把什么事情都替学生想好、做好。

三、加强民族特色活动

我校教师在长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和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摸索出一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还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日前学校课题研究氛围十分浓厚,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

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理论性强,如果只是枯燥、乏味地说教,则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我校重点开展以下五个系列的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寓教于乐。

(1)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主题校会、班会、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专题讲座等,使师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2)促进学生发展的文体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之声广播、民族艺术沙龙等,其中每年一度历时两个月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是我校师生倾情打造民族特色校园的盛大节庆活动,期间师生会举行如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民族歌舞比赛、小型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演讲、朗诵比赛、民族服饰表演、民族艺术作品展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民族团结教育的丰富性。

(3)民族团结互助活动,如慰问、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向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受灾地区捐助活动,使学生感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4)传播民族文化的联谊活动。校内:通过各民族学生联谊会,使学生感受民族团结教育的多样性。校际:和我省常州市民族中学、扬州市回民中学、安徽省砀山县回民中学、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举行定期的学校、班级联谊,如开展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活动、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比赛活动等。另外,我们还充分运用少数民族国际交往渠道,“引进来”“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2001年11月19日,伊斯兰发展银行官员哈桑·萨利姆博士带领沙特阿拉伯学生参加我校伊斯兰发展银行援建项目——科技楼落成典礼活动,并对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指导。2005年我校校长赛义德·马连义带领部分师生进行回访。通过交流,促进了中外学生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提升了我校民族团结教育水平。

(5)增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了解的社会实践等各种体验活动,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家庭,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发展状况,写成社会调查报告交到学校,每年我们还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清真寺、打扫卫生、整理场院,使学生亲自认识和欣赏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习惯。通过一系列以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了解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活动,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性情,提高了素质。

通过“环境·课程·活动三位一体”体系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我们创出一条崭新的民族特色教学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