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时间:2023-06-05 10:1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文艺院团;发展

一、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世界文化强国、大国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尚不发达,文化事业尚不完善,总体呈现出文化体制相对滞后的局面。我国文化体制虽几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且有成效,推动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朝和谐道路前进,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坚守着闭关自守的文化意识,尤其是全社会对文化建设关注度不够,最终致使文化改革长期呈若隐若现的态势,改革力度不够、进度缓慢,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与具体实践难以同步而行。尽管我国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工作可以追溯至1980年2月,全国文化局长会议初次提出要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尔后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2014年,文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均得到了提升和推进。如,中央财政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6.73亿元;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32.32万人;营业收入1613.52亿元;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分,一切均按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运行,未能实现彻底的“事业型”向“市场型”转型,文化市场经营性地位不突出,行政权力干预越线,难以做大、做强、做活文化产业。此外,还存在文化管理机构职能不明确、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失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综上,无论从力度还是成效看,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无法媲美,改革过程中有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二、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沿着合乎规律、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运动的。诚然,当前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大举措也是顺应时展要求和人民文化需求做出的,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开始高度重视是改革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改革的根本动力。毋庸讳言,任何领域的改革,都必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阻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国外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国内文化提出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整合传播至全球,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主动地给“所谓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有力的回击,巩固了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此外,随着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物质资料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呈递减趋势,相反对精神资料的消费会呈现递增甚至是加速度式的增长。如今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迅速增长,由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对文化投入、消费等加大关注力度,使之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挑战

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影响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文化的发展需要有自我发展空间,应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开发出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逐步改革原有的依靠“政府文件、领导重视”来建设文化的路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根本的途径在于创新。文化的创新受制度的制约,没有充分调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成果缺乏创新,只是简单重复和盲目照搬照抄,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现实的生活,没有民族的文化精品,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不强。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是5300亿,距离以上的理论需求(10900亿元)有5600亿元缺口。如果继续以目前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仅能达到29460亿元,距离以上计算的理论需求(42400亿)的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目前文化市场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消费水平低、潜力低、类型单一。

三、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研究思路

通过细致分析、梳理近年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对象、性质、目的,实现了改革理念的突破。另一方面,总结了改革经验,基本完成了阶段性改革任务发展路径的探索,完善了改革模式。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最终目的看,改革尚未最终完成,还必须持续深化。

一是国有文艺院团阶段性改革发展成果评估研究。评估改革发展成果,有助于总结发展经验,明晰问题与不足,推动改革持续深化。

二是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估计体系研究。只有构建有效评估当前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发展的评估体系,才能科学、全面、客观评估竞争力发展变化,并提出改革发展对策和建议。

三是提高国有文艺院团竞争力研究。如何提高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观众,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是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

四、结论

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现阶段的问题,并且要预期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准确地、实事求是地结合国际文化发展形势和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路径及长效改革机制,以期能够使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文艺院团取得全面的实质性进展。逐步构建起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形成“官民协调发展”的文化机制;文化投入、生产、消费机制得以发展创新,覆盖更广泛的文化服务者和消费者;真正让文化人才在文化繁荣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相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及发展政策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4,05:142-150.

第2篇

此次研讨会,是在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将近10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将近2年的改革背景下举办的。

为大力推进传媒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和部署传媒业的改革,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标志,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正式启动。在1996年到2003年的8午内,我国先后组建了85家传媒集团,分为5类,其中报业集团39家,出版集团14家,发行集团8家,广电集团18家,电影集团6家。在将近10年的发展实践中,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说,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已经到了该进行阶段性总结、研究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时候了。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6月正式启动,确定了9个试点地区和35家试点单位,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既有文化事业单位,也有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这次试点转变为企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到现在也将近 2年了,一方面,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需要总结推广,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调研并提出相应政策。

在以上这两大传媒业改革背景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传媒》杂志社组织的这次“传媒业改革与发展走势研讨会”,可以说足恰当其时。

会议得到业界充分重视。改革办事业发展处处长高书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专项改革一处处长张东强参加会议,并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方面的重大问题做了专题发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介绍了报刊司今年推进报刊业改革的思路和想法;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也在会上就我国传媒业改革的热点问题,发表了演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副所长、党委书记、《传媒》杂志社社长余敏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向到场嘉宾致欢迎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传媒》杂志主编郝振省主持了会议。

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出版局期刊处处长张贤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产业所所长陈共德、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欢乐传媒总裁董朝晖、星美传媒副总裁郝彬、今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卫华博士、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张英军、《电脑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孙晓旭、《中国医药报》社社长王温正、郑州日报社社长张晓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秉礼、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副院长宋培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滑明达、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詹新惠、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珂、北京泛华东方传媒公司总裁助理陈胜春、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陈愈超,以及其他传媒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代表。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同志在现场听取了部分代表的发言后,同与会代表就目前传媒业,特别是报刊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很多代表看到石峰副署长非常认真地听取代表们的意见,纷纷主动要求发言。石峰副署长也针对代表们的提问一一作答。会场上供代表们发言的话筒传来传去,气氛十分活跃。会后,很多代表反映,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研讨会。

石峰同志在回答与会代表的提问时指出,党报集团事业单位性质的规定不会改变,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党报作为主要媒体做大做强,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虽然国家政策已经给予科技类期刊一定的改革空间,但一定要经过批准才能进行跨地区、股份制等改革举措,不得违规操作利用社会资本,新闻出版业在利用社会资本方面一定要慎重。有关行业报如何转制的问题,石峰同志认为,目前行业报改革要先走好“管办分离”这一步,行业报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改革步骤还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对试点单位的政策落实以及下一步试点范围扩大的问题,石峰同志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时间积极研究;改革试点肯定要扩大,计划今年6月要对整个试点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宣传,然后再进一步部署下一步的改革试点工作。

在与代表交流结束之后,石峰同志就如何看待当前报刊业的改革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石峰同志谈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一是对整个报刊业发展走势的判断,提出今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在自主创新方面是改革的一个重点;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那就是在报刊业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媒体的生产力,也就是要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三是要用新观念、新办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注重管理变革,着力制度创新。新闻出版总署为适应发展形式的需要,将在管理上向四个方向努力:要在依法行政上下功夫,要在转变职能上下功夫,要在宏观调控上下功夫,要在理顺政府与报刊出版单位的关系上下功夫。

针对一些人在改革中出现的浮躁情绪,石峰同志指出:愿望要从实际出发,需要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要以条件为基础,目标要通过过程来实现。有一个思想必须明确,作为报刊业,导向足第一位的,离开正确的导向,促进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特殊性。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我们报刊业,乃至整个传媒业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放开是不可能的。

第3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号角,我个人总结了六大亮点:

一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化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二是改革是长期的政治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体制;

三建设法制国家,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六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我想,我们全院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精神,统一思想,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紧密团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医院美好明天,争创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而奋斗!

 

第4篇

第一,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倾向越来越鼓励内需,启动国内的消费市场向这个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将会比较大地释放出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

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体制层面、政策层面的思路的提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要关注的是多种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一点比较重要。从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总结出来推向全国的新的原则来看,统一的市场将逐步形成,存量和增量领域的体制上的障碍将逐步打破,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说在“十一五”期间将会融入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市场。

第三,需要关注技术进步。中央最早提出来要“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就把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十五”期间,整个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重大影响是越来越明显。目前通讯、广电这两个领域的融合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在“十一五”期间,这种技术的进步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对于打通不同管理部门的体制界限、体制性的障碍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下一个五年非常突出的因素。

第四,关于区域的发展。中央的“十一五”规划中,区域的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关注的重点。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不一致,不同的区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条件是不一样的,战略重点也不一样。东部地区由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文化产业可能是以外向型的产业为特点,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而在中部和西部,由于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有一些地方发展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改变这些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和发展路径。

第五,关于农村文化的发展。2005年底,中央了《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的意见》,把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做了一个总体性的重构,就是把农村的文化建设转换到新的体制基础上来。在整个文化产业布局中,不仅把城市考虑在里面,而且把农村也考虑在里面。这预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讲,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经历了重大的突破,推动了文化的进展,承担了历史性的责任。即将到来的“十一五”经济环境更宽松,在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体系中,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主编)

章建刚: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根据我们国家有关的行业标准,大体是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核心行业,一个是行业,一个是相关行业。应该说是一个同心圆的三层。我们对有些地方,主要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了解以后,认为:文化边缘行业、相关行业的产值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要大于或者高于核心行业、核心媒体。这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的核心媒体是不是足够强大,这是一个问题。

二、新媒体,主要是信息产业介入内容服务,真是一个壮大的趋势。未来文化产业的格局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这一点我相信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文化 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丧失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经济要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党的十报告再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制订政策、战略的基础,把文化强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列到党的全会上,这里面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是由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所决定的。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明确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这次全会再次明确了文化在“四位一体”中的地位,明确了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第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但目前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第四,这是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文化现在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再到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各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开展。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降低了门槛,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属性日益彰显。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理念的更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概括成“四个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

总而言之,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促进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作为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十报告的引领下,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以及个人脚踏实地、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来实现。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第6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决策部署,安徽省安庆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安庆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为进一步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发安庆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实力安庆、活力安庆、文化安庆、和谐安庆”(“四个安庆”)的热情和智慧,安庆市委决定开展为期5个月的“安庆精神”大讨论活动。安庆市政府向社会广泛征集安庆精神的表述语,引起省内外高度关注,社会反响热烈,广大干群踊跃参与。我们要把安庆精神大讨论的过程,变成对安庆文化再认识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的过程。

“安庆精神”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安徽省委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为主体,以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古皖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和桐城派文化等地方文化为基础,通过宣传发动、深入讨论,广泛征集并精心提炼出时代特色鲜明、地域特征突出、通俗易懂、催人奋进的“安庆精神”,激励和引领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齐心协力为推进安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而努力奋斗。

此次活动从5月上旬开始至9月底结束,按照组织发动、征集提炼、推广实践三个阶段分步实施。根据活动实施方案,将面向全市开展“安庆精神”表述语有奖征集,要求表述语的概括要立意深远、言简意赅、易懂易记、便于普及,控制在16字以内。我们将对“安庆精神”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对我市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学习会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迅速兴起文化建设新,不断开创文化安庆建设新局面。

开创文化安庆建设新局面,重点要把握好“四个坚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加强”,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两驱动”,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以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内容、形式和业态创新,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开辟文化发展新天地。坚持促进繁荣和加强管理“两手抓”,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传承保护和开放发展“两结合”,充分挖掘安庆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吸收国内外推进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庆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建设之路。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座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建设美好安庆,不仅需要青山绿水来承载铺展,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领支撑。总结、提炼、培育、弘扬凝聚620万安庆儿女共同价值观的“安庆精神”,将会成为建设美好安庆最重要最基础的“软实力”。新时期的安庆,更加需要富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精气神”来激励前行。广泛开展新时期“安庆精神”的全民大讨论活动可谓正当其时,也与时展的要求息息相关。

第7篇

1.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内涵

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是一种综合全面的制度体系改革,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开展的持续性的完善,不断促进现有事物持续发展的活动。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创新,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继承现有图书馆制度的基础上,对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东西进行革新,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换言之,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主要遵循现有制度原则,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一系列原创性活动,从而形成一套相应的制度体系。

具体来说,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一是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解放思想,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深人开展图书馆制度变革;二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就是根据现有图书馆制度,结合时代特征,摒弃有悖社会发展的内容,对图书馆实践活动进行概括总结,不断深化和丰富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公共图书馆制度能够体现时代性,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三是体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阔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突破单个图书馆的局限,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以适应不同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方法创新,方法创新就是对图书馆制度的制定方法进行创新,改变过去单一由图书馆少数人参与制定的现状,应该结合图书馆活动的实践,扩大图书馆制度的制定人员参与面,积极调动读者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参与到制度制定中来,从而使制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社会,同时还要根据实践需要,对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图书馆的曰常管理活动中。

2.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2.1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作用与功能

图书馆制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于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但是当前社会不断发生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由于制度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就会出现现有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这种滞后性阻碍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就需要我们对制度中不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进行修订、补充、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图书馆能够正常运转。所以,制度创新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图书馆制度才能够具有适用性,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才能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2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书馆制度是保证图书馆正常、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制度伴随着图书馆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随着实践活动的深人进行而不断地持续优化,如果制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图书馆实践活动,显然这样的制度是存在问题的。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图书馆制度基本上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制度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和实施《图书馆法》或者《公共图书馆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由于缺少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导致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得以有效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二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建设了大量的图书馆,但是与图书馆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工作却相对滞后,导致不少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上十分混乱’工作开展效率低下,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缺失不能适应公共图书馆的现实需要,这些因素阻碍了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图书馆制度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由于公共图书馆涉及层面较多、服务面广以及各地历史文化条件存在差异等原因,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殊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有一些共性,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84和指导,导致图书馆制度相对混乱,大大降低了读者和管理人员的热情。

2.3推动全国图书馆制度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的主体,在全国图书馆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服务覆盖人群广泛,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全国各地信息收藏中心和互借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制度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图书馆行业的服务水平,同时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推进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创新也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其他图书馆的制度创新,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图书馆业的制度建设水平。

3.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原则

3.1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指导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指导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图书馆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图书馆制度创新,剔除其中阻碍制度创新的不利因素,从而发挥图书馆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应有的作用,通过图书馆及其配套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推动图书馆制度建设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开放性

公共性、群众性、公益性、开放性、服务免费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就是要使图书馆能够充分体现这些特征和特性,一切制度创新都应该围绕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些特性去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将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放大,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人类信息知识的自由获取,做到真正服务于每一位读者。

3.3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积极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是一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将管理理念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为读者创造良好轻松的阅读空间。在当今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社会对人们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读者对图书馆服务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快速便捷的个性化服务。针对这种情况,公共图书馆要明确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与服务机制,提升馆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保证优质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与社会功能。

3.4创新管理体制

公共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运营机制,积极寻求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与现代绩效挂钩,促进图书馆的长期发展。首先,要突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产品效应。相关政府部门要在思想上对图书馆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为图书馆建设提供经济扶持,保障图书馆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展开。其次,由专门机构负责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加强协作机制构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输送,为各级图书馆输送最新的文化资源和学术动态,并对其进行严格分类,优化图书馆资源管理结构,使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求的资源,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实现资源的“免费性三馆”免费开放就包含了免费提供文化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服务。这是将图书馆管理机制与资源共享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中心环节。最后,图书馆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与运营机制,制定一套适合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图书馆的长足进步。采取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机制,调整工作人员的处事态度,树立先进的工作典范,促进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要引人绩效管理机制,将个人的成绩与薪酬直接关联,激励工作人员提升个人修养与工作能力。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促进知识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观念尤为重要。依照我国图书馆改革现状,公共图书馆的近期发展目标应该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的落实与施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共享化,提升其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制度创新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制度创新,使公共图书馆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8篇

一个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状况,在一定意义上说,反映着该国学术与经济文化的发达水平。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量和发行规模,从侧面反映着国家科学工作的水准和高度。

《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是以推动城市产业经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理论、弘扬城市文化、传播现代城市理念为宗旨的城市经济权威性刊物。《中国城市经济》以探究和总结城市文明历史和现状、资政育业的政绩为特征,对内向政府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外向省市及国际间交流提供信息通道和合作平台,是城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路标。

十年来,涉及区域和城市的许多政策、决策都是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通过期刊这个平台提出相关的建议,引起城市、部委乃至国家决策层的关注而被采纳的。《中国城市经济》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地宣传报道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具体实践,对于提高广大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者、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的显著的积极作用。本刊迄今拥有288位城市市长顾问和42个理事会常务理事城市,使杂志成为党和政府在城市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思想获取专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会刊,《中国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及效益大小,离不开学会的学术影响、社会地位和综合实力。学术期刊与图书相比,出版周期短,发表文章快,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理论成果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报纸相比,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更能集中、详细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讨论,也便于保存和查阅。因此,《中国城市经济》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把本刊形象的比喻为“永不落幕的学术会议”。

从1999年创刊至今,《中国城市经济》也曾面临严峻的考验。众多平面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刊物作为学会会刊,没有分文财政资金支持,没有人事编制来吸引人才,完全依靠市场运作,而资金和人才恰恰是制约发展壮大的瓶颈。在学会领导和众多城市、企业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社发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009年,对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新闻出版业来说,注定不平凡。9月26日,国务院确定了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将稳步增长,文化消费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2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正在到来。事实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包括经济、文化在内软硬实力的竞争,让“把蛋糕做大以应对全球化冲击”成为不二的选择。

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是我国学术界和期刊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面对近年来期刊界已经取得的成绩,业界同仁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对比期刊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对比按照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期刊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从宏观体制上看,期刊出版资源按地区、部门分配的格局仍然存在,期刊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的问题依然突出,行政权力介入期刊经营带来的运行不畅、不平等竞争和垄断经营,阻碍了产业规律的效用,也束缚了期刊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从微观的经营机制上看,期刊转企改制的任务尚未完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期刊业发展的需求,不少期刊单位经营机制仍然比较落后,不愿也不敢放弃“皇粮”,以发行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还处于主导地位,在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出版革命方面还没有取得关键性突破,期刊经营管理人才显得更加短缺,期刊市场的活力未能充分迸发,仍需不断改革创新。

但是,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发展,《中国城市经济》都将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成为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坚持理论扎根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参谋,促进整个社会学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城市经济》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姓“学”,改革应该朝着学术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行进。回到自身,定准目标,这正是学术期刊当念的核心所在。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社长)

第9篇

北青传媒的成功上市,既得益于当前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也得益于北京市作为综合试点城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

一、上市工作经历三个阶段

从2004年6月11日北京市委宣传部确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到2004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北青传媒上市工作前后历时约半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跑阶段

在中介机构的配合下,经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研究决策后,按照设计方案和上市工作的要求,对北青传媒的资产、业务、人员等重新进行了调整。

一是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保留了北青传媒原来的股东结构,即仍由北京青年报社绝对控股87.9%,其他四家股东和股比不变(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5%,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3%,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1%,神州电视有限公司2%)。

二是将北青传媒2002年的未分配利润转为股本,在保持股东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使公司注册资本扩大为1.474亿元人民币。

三是为保证上市后给股民良好的业绩回报,对北青传媒的资产和业务结构重新进行了整合,将小红帽、北青网的资产从公司中剥离,保留了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并委托相关中介机构对资产重新进行了审计和评估。

四是分别就北青传媒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组成及总裁、副总裁的人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确认。

五是为适应上市工作需要和未来搭建跨媒体平台的发展要求,在中介机构的建议下,将北京青年报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加速阶段

根据北京青年报社的整体发展战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北青传媒上市后的募集资金投向进行了研究。北青传媒本次募股发行占总股本25%的H股,全球发售完成后,北京青年报社的控股比例相应减少到65%左右,但仍为绝对控股,确保了北京青年报社对股份公司的管控力度和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上市募集的资金,将包括用于投资开办北京青年报周末版,收购其他报纸,开办系列专业杂志;进行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收购户外广告公司,形成广告经营的产业链等。

从10月份开始,北青传媒陆续向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递交香港H股上市发行的相关申请文件,接受审查和聆讯。此前,、北京市委宣传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国资委、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北京市相关主管部门等,对北青传媒的上市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3、冲刺阶段

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对北青传媒上市工作作出正式批复,同意北青传媒在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

12月2日,北青传媒正式通过了香港联交所的聆讯,股票代码确定为“1000”。

12月6日,北青传媒开始为期两周的全球路演,成为香港上市发行推销时间最短的股票之一。

北青传媒的上市引起投资者的极大关注,取得了社会公众散户超额认购422倍、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16倍的好成绩,成为下半年香港H股散户超额认购倍数名列第一的新股。而且,机构投资者的质量较高,前30大订单的需求总额超过11亿美元。机构投资者中,亚洲投资者占总需求的81%,欧洲占14%,美洲占5%。

随后,在分析师和中介机构的建议下,最终确定北青传媒以每股18.95港元的价格挂牌上市,这是原定价格区间(14.95-18.95港元)的最顶端,市盈率在完成超额配股之后达到20.4倍,成为近期赴港上市公司估值最高的股票之一。

12月22日上午10时,作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北青传媒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当日开盘23.75港元,收盘于22.70港元,较招股价每股涨了3.75港元,涨幅为19.8%,成交股数超过2560万股,总成交金额约为5.917亿港元。

同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面行使超额配股权,按发售价格额外发行716.1万股H股,其中651万股为北青传媒发行的新股,另外65.1万股为国有股减持股份,超额配股的H股总数约占初步提呈发售股份数量的15%。连同超额配股计算,本次发行的总股数为5490.1万股,其中国际配售的H股数目为3103.1万股(含超额配股716.1万股),公开发售股份数目为2387万股,以招股价每股18.95港元计算,本次发行的总规模为10.4亿港元,约为人民币11亿元,其中北青传媒融资总额为9.5亿港元,约为人民币10.07亿元。以当天收市价22.70港元计算,行使超额配股权后的北青传媒股份公司市值为44.8亿港元,约为人民币47.5亿元。

二、上市工作解决三个难题

作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北青传媒的上市之路没有其他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完全依托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及时指导和北青传媒自身的积极探索。回顾总结北青传媒的上市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内地媒体上市融资,首先要考虑和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构筑适合两分开体制的“防火墙”

综合性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在宣传和经营两分开后,在保证宣传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经营部分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做强做大。因此,在两分开的管理体制下,媒体、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媒体,上市前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宣传和经营两部分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确保经营部分上市后,宣传部分的舆论引导功能不被削弱。

北青传媒成立和重组后,与北京青年报社在人员、资产、财务上实现了严格分开,以确保上市公司的人员、财务独立及资产完整,保证彼此之间的一切行为都能遵循市场规则。

同时,以签定协议的方式,北青传媒获得了北京青年报社拥有的北京青年报、今日北京英文周报、中学时事报与北京少年报30年的广告版面经营权转让,由北青传媒负责四报的印刷及相关费用,并每年向报社支付四报全年广告收入的16.5%作为广告版面经营权的转让费。

2、建立适合上市公司要求的组织结构

由于目前国内媒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人才相对匮乏,媒体上市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不能建立起适合上市公司要求的规范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北青传媒确定上市以后,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进行了改选,重新修改了公司章程,充实了具有媒体编采和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北青传媒开始着手制定与上市公司相适应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以及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以进一步整合好内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益。

3、确定适合公司未来发展的资产组合

传媒企业通过上市前的改制重组,应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实现资产的最佳组合,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前景的盈利模式。而传统上,我国媒体长期生存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机关化运作的痕迹明显,在改制重组中往往不容易做出真正适合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资产组合。

北青传媒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建立跨媒体集团。因此,北青传媒在上市前的调整中,在股东选择方面仍保留了主营业务与北青传媒关联度较高的股东结构,并且后来在吸引机构投资者方面也充分考虑了这一需求(如与南非米拉德传媒公司的合作,该公司主要业务为付费电视、互联网、印刷媒体、出版、教育)。在资产和业务调整方面,北青传媒将国家暂不允许外资介入的批发发行业务和盈利尚不明朗的网站业务剥离,而将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纳入,实现了资产的优化组合,吸引了投资者的极大兴趣。

三、上市工作总结三点体会

1、上市是手段不是目的

媒体上市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北京青年报社在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后,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缺资金。但实际上,报社目前正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期,受制于盈利模式单一和运作机制的影响,未来只靠广告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不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求。我们运作上市,一方面是为了融来资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报北京青年报,收购竞争对手形成早报市场上的战略优势,进军电视领域打造跨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市场对上市公司公开、透明且非常严格的要求,会强制性地把“北青传媒”打造成既懂规矩又懂规律的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股份公司,实现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从而增强事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2、机遇能创造不能坐等

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息息相关。以往,我们老是埋怨政策不配套,体制不健全,因而阻碍了包括媒体在内的大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实际上,政策只是改革的助推器,并且政策总是伴随那些闯市场的先行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遇是可以创造的,而不能坐等,坐等就迈不开步子,就拿不到发展的第一桶金。北京青年报社早在2001年就将经营业务剥离成立了股份公司,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进入了上市前的辅导期。当时有很多业界人士不理解,但是2003年以来,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这一预想变成了现实。北青传媒由于前期是严格按照股份公司来运营,并且有三年的盈利业绩,所以在机遇来临时能够及时抓住,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的第一只股票。

3、资源要整合不要孤立

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媒体的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够产生1+1>2的效果,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不仅体现在对公司自身产业链的整合,还包括对集团公司内部人力、财务、品牌等多种资源的整合,以及对社会、政策等外部资源的整合。北青传媒上市运作的成功,可以说是对各类资源充分加以整合运用的结果。

上市之后,北青传媒的管理运营将在国家主管部门、行业中介、香港股民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多重监管下规范运行,公司发展由此迈上了新的台阶,也面临着一系列崭新的挑战。北青传媒将严格按照香港有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做好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着力发掘和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传媒经营的人才队伍,逐步把北青传媒打造成一家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传媒集团。

同时,公司在经营中将认真吸取以往一些企业的经验教训,认真对待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投入的每一分钱,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运营,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10篇

一是要加快构建覆盖我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辐射县、乡(镇)、村的四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全、标志性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如:沧州图书馆、沧州博物馆、沧州群艺馆、沧州大戏院、数字化多厅影剧院等项目;在每个县(市)建设或升级改造一批功能全、用途广、符合国家要求标准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在每个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在每个村建立各种类型的活动站(点),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同时抓好如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三网融合”、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依托四级文化网络,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二是围绕实施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工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掘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民俗物产、地缘区位等资源,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能够产生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制定出实施计划,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分期分批抓好实施;要抓紧研究出台一系列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在深入研究,吃透国家、省及各有关部门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与财政、发改、土地、规划、税收、金融等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打造。结合大运河申遗,借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一步整合、开发、包装、利用我市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景观资源(如青县庙、汉墓遗址、沧州文庙、铁狮子、泊头清真寺、泊头火柴厂、东光铁佛寺、吴桥杂技等)以及纪晓岚、张之洞、马致远、荀慧生等历史名人故居,在沿运河两岸新建一批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加以辅助,借助南水北调工程,恢复我市境内运河航运功能,打造一批产业项目和文化景观,形成大运河文化产业带。

三是打造一批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精品力作,彰显我市综合文化实力。在杂技艺术方面,要加大杂技节目研发、创新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准精品杂技节目。在戏曲艺术方面,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出一批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群星奖、戏剧节大赛中获奖的曲(剧)目。在广播影视动漫方面,积极筹划、拍摄、制作一批反映我市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风貌、深受群众欢迎、具有一定市场和影响力的影视动漫作品。

四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总结借鉴过来和外地的成功经验,扎实稳妥地推进沧州杂技团、沧州京剧团、沧州河北梆子剧团、沧州市电影公司、沧州影剧院、沧州剧场、人民剧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和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五是要加大对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人员和文化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政策法规培训,加大对全市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好“扫黄打非”、出版物专项整治、治止乱播滥放和网吧治理等专项活动,使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朝着有序、规范、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SWOT分析;本山传媒;投融资

一、本山传媒SWOT分析

1本山传媒的优势

第一,行业竞争小。在中国文艺院团中本山传媒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票房收入甚至是纳税都名列前茅。其第一个支柱产业是演出业,而演出的又是有地方特色的二人转,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很小。第二,稳定的市场。东三省人口总数达1亿7百万(03年统计数据),七成以上对二人转有深厚感情,东北的民谚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对于以二人转演出为主业的本山传媒集团来说,庞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刺激生产的主要动因和保障。尽管票价相对较高,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仍然一票难求。与此相对,耳濡目染之下,1亿7百万人口中的二人转人才也层出不穷,保证了持续生产和持续盈利的可能性。第三,有效的盈利模式。本山传媒通过影视制作业与刘二人转演出业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链条。其包装模式也异常清晰:先用电视剧包装二人转演员,演员出名之后返回刘老根大舞台,吸引更多的舞台观众,这在中国娱乐产业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赢利模式和造星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我们几乎每年都会看到由本山传媒打造的影视剧,这些以乡村为背景的爱情轻喜剧选题和二人转文化紧密相连,这即使收视率的有力保证又是其剧场票房的有力保证。通过春晚以及和辽宁卫视娱乐节目的合作将旗下艺人包装宣传,打造全民偶像。

2本山传媒的劣势

第一,依靠个人光环。赵本山作为本山传媒的一大名片是本山传媒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的保证,这固然是本山传媒的优势所在,当然这也是其发展的瓶颈。凭借赵本山一己之力发展。这对于一个要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不正常的。而当赵本山日渐老去,他的40位徒弟是否可以撑起本山传媒的半壁江山是本山传媒是否可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赵本山个人也成为本山传媒今后成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本山传媒帝国还离不开赵本山,这是他的荣耀,似乎也是一种悲哀。当一家公司完全笼罩在一个人的光环下时,也许这也正是这个公司最脆弱的地方。

第二,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本山传媒的核心明星和赵本山的这种严格师徒关系,赵本山一步一步将本山传媒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的弟子一个个的提携出来,是家族企业,还是家长制企业,从一开始,赵本山的娱乐帝国就受到现代商业逻辑的质疑。在这个“9+1”的管理团队里,赵本山的职务是本山传媒的董事长。在按照刘双平的说法,“现在本山传媒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由总裁班子和管理层决定。重大事项,赵老师会把握方向。”

3本山传媒的机会

首先、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紧抓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政策环境的极大完善,十六大已经把“文化”竞争力上升到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的高度。对于本山传媒这块“宝”,辽宁省从政府到电视台,都给与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时任辽宁省省长的,也对“匡扶二人转”寄予了大力的支持

其次,融资政策日渐宽松。我国此次传媒产业投融资政策的松动,不仅体现在传媒经营领域的开放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原传媒投融资政策的改革上。首先是对内开放,社会资本可以进入传媒经营领域也是其融资的有效途径。其次是对外开放,境外媒体的可以参与部分传媒经营领域。而本山传媒作为中国民营传媒的佼佼者必定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再次,传媒业的重组带来资源整合契机。传媒业的重组后进行资源整合,扩大经营范围,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传媒业地域分割、行业分割等相关产业壁垒,从而实现传媒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近两三年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关部门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做好文化企业上市规划和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

4本山传媒的威胁

首先,迅速扩张市场下的隐患。随着“刘老根大舞台”影响力的扩大,河北等省市也想引进该项目。有学者认为,“刘老根大舞台”的前景现在下论断还为时过早,需要观察。因为二人转本身是一门地域性很强的曲艺,正如以海派清口《笑侃30年》一夜走红的周立波,北方的市场迟迟难以打开;而郭德纲的德云社其活动也主要在北京、天津等城,没进军上海。其次,文化市场秩序混乱。

二、总结

在这个复杂的传媒环境中,本山传媒务必做好以下两方面:

其一,本山传媒根据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方向,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结合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准确定位。集团在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告诉我们只有先立足于东北三省,逐渐向京津地区、华北地区扩充,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走向成功走向一个更大的舞台。

其二,本山传媒要精心拓展品牌业务延伸范围,确保集团长远发展。我国传媒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尚未发展成熟。本山传媒要想做强做大做优还必须不断扩张和发展,而资本运营应该是重中之重。企业作为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客观载体。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与管理,实质上是对资本进行运筹与规划,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根植于资本运作的基础之上,都必须借助于资本形式转换。

本山传媒的资本运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静悄悄地进行着。从未来发展趋势而言,资本运作民营传媒乃至中国传媒产业不可回避的重要经营手法。在引入各种外来资本之后,传媒产业就不能再“闭门造车”,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以及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来运作,从而完成传媒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第12篇

问:为什么要出台《意见》?

答: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是推进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问:《意见》为什么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探索,又要有效运用法制手段规范改革程序、深化改革实践、巩固改革成果。对符合发展方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局部试点,控制风险,稳妥推进。对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改革措施,要及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已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要按照立法程序及时修订或废止。对个别地方出现一些以改革的名义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纠正。

问:在重点任务布置上,《意见》是如何考虑的?

答:《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二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三是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改革,四是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此外,对一些近年来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需要继续推进和深化的改革,也提出了工作要求。以上改革任务,既立足应对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解决长期矛盾,大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会议和文件明确部署的重点改革工作,还有一些是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形势需要提出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重点改革工作。同时,兼顾工作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力争年内取得突破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并根据职能分工,对每一项任务提出了牵头或负责部门。

问: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主线。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有效转变的根源。为此,《意见》提出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等税收制度。三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四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五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六是健全支持境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问:《意见》将食品安全监管和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关注度很高。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为此,《意见》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由过去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进入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与境内投资相比,对外投资面临的经济政治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特别是最近有关国家局势出现动荡以后,相关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促进对外投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为此,《意见》将完善境外投资体制机制列为今年的改革重点,提出要加快完善境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支持“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提出,要处理好发展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体制的关系,更加重视从制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在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围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问: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政府预算公开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意见》将完善政府预算公开机制作为今年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包括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等。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等其它改革任务。

问: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意见》提出了四项今年需要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一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