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时间:2023-06-05 10:1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漫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80-01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朗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感悟,增强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所以,教师应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加大对朗读教学的力度。以下简要从确保学生朗读时间、培养学生朗读爱好及指导学生朗读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1.确保学生朗读时间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累计、理解、应用语言的本领。唯有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同课本沟通,从中获取信息,才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及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应将朗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留给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还不足5分钟,同时对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仅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致讲解,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朗读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想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才能,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留存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多读"、"充分读"。但是,这些时间从而何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缩短传统教学中枯燥讲解的时间,将节省的时间分配到朗读方面。消除传统教学中乏味的分析过程,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自行体会,总结。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习惯,应用标准普通话,发音清晰、声音洪亮、断句整齐、咬字准确。尤其是让学生进行自学式朗读时,应使全班同学都能够读好、读完,切不能仅做表面工作,走过场,敷衍了事。另外,不仅应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朗读教师,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爱好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使学生从内心喜爱朗读、愿意朗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这也是教师开展朗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好动等特点,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进行朗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1为学生创建朗读的氛围。情绪具有浓厚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渲染教学氛围,为学生创建朗读环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一般来讲,创建朗读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师范、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特殊的非为中,将课本中的情境与自身联系起来,进入朗读家境,体会作品中的文字美及意境美。例如:教师在讲解《鸟岛》一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赏西沙群岛的美丽,一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画面中感受阅读的欢乐。同时,还配以舒缓的音乐,使其同文章内容相吻合,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画面加音乐的组合,再加之教师示范的朗读,引导,从而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2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依据小学生性格及年龄的特点看来,他们有着丰富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演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袋麦子》一文时,就可以事先制作小猪、小牛、小猴等面具,选举学生带上面具进行表演,进而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将带有感情的朗读比作"美读",其不是一个简单发音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行为,需要表现出写作人员当时的感情,与写作者心灵相通。所以,教师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时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及向师性。只有教师在朗读时带有充分的感情,学生才可以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时,掌握的朗读方法较少,教师朗读中的声情并茂能够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学会怎样停顿、怎样断句、怎样控制语速、语气等。通常情况下,在朗读一些描绘事情紧急、危险、突变状况时,朗读的语速应增快,突出急促的特点;在朗读一些描绘心情欢乐、愉悦或者赞美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时,朗读的音调应较高,声音洪亮;在朗读一些描绘风景优美的语句时,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尽量柔和一些;在朗读一些描绘伤感、悲恸、沮丧等心理环境时,语速应较慢,声音压低。另外,在文章中一些表现特别意思的语句、词汇等应加重与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具体到每一句、每一段,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朗读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应整体保持轻松、欢快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朗读有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口语表述才能。朗读才能的形成,朗读方法的应用与掌握,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时间,反复练习。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有恒心、有耐心,利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燕敦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新探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12)

第2篇

题型更具趣味性现在的试题在题型上有所改变,而这种简单的改变会促使学生产生探求谜底的欲望,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设计“拼音岛”场景,在“拼音岛”上,小朋友们通过帮助汉字宝宝挑选一顶合适的拼音帽的情境,弱化学习氛围,在帮助他人的愉悦心理体验中答题。然后齐心协力抵抗巫师的侵略,乘坐“棒棒号”和“嘟嘟号”气球去“快乐城堡”,在“快乐城堡”中寻找失散的“生字宝宝”,最后走出迷宫,返回可爱的家园。

二、生活性———让试题折射出应用的价值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考试命题应从生活出发,更多地考查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起试卷与生活沟通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考试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打开窗口,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身边的生活中“取题”现在的语文命题特别注意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情况,很多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情趣,学生不仅容易联系生活实际答题,更可从中意识到“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就在我身边”。例如:1.如果你班上有同学不喜欢读书,请你用一句名言劝劝他。2.看到有同学在草坪上玩耍,你想到了哪句公益用语?3.去年我们家在市区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又换了一辆新车,奶奶激动万分地说“:孙子你看,咱家的生活真是()!”你知道奶奶说了哪一句歇后语吗?

(二)模拟真实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生活,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贴近语文教学内涵的语言实践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融“情”于“境”,培养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例如,有一些小书屋为了防止客人发出一些嘈杂的声音,用亲切温和的语调挂了一块标语:嘘!除了书声,声声刺耳!除了动脑,其他动作都请轻些。”如果请你为学校餐厅拟一个大意是不浪费粮食的标语,你会写什么?(参考答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综合性———让试题展示学生的语文能力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甄别与选拔功能”,但它更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整体,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集体评价等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凸显语文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加强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例:根据季节的特点,将诗句补充完整。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了()。您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喜悦。秋天的风是()色的,染()。您把人们带进了()的季节,带进了迷人的田野。如上试题是一道综合性极强的题目,一是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观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各个季节特性的掌握,深入了解不同季节的主色调;二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观察、揣摩,大致了解诗的结构特点;三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能用简洁的语言艺术地表达季节的特点。这里,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做到了三个维度的整合。

(二)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例:通过阅读,你知道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吗?请你试着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说明。这道试题将语文、美术、音乐、社会等学科有机整合,在读、写、思、猜、算、画的过程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差异性———让试题张扬个性风采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由此可见,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性,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区别的命题与安排,使命题更加科学有效,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教学目的。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今的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而且由于生活环境与接受教育的起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质不同,所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命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给予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例:多词写话。用下列词语自由编写一段话:悠闲、笑盈盈、等待、明天。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9-01

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着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教给学生写作的方式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就写不出好作文。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自主的投入到写作教学中,从而变“苦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接触沸腾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命题,引导他们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耳闻目睹过的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另外,根据小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心强等特点,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教师可以积极的组织一些(作文接力赛、课堂演讲比赛、记故事比赛、编写短剧等)之类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在满足学生好胜心的同时,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素材是文章的物质基础,是文章的血肉,有了丰富的素材,文章才能丰满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就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一个充实的素材积累,学生的大脑里没有东西,即便学生的写作技巧在好,也不能写出美文。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充实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为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注重教材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文本,使作文教学回归教材。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给我们加入了许多的美文、好词、名家名篇等等,很多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应极其的重视教材的写作素材积累,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第一手现成的写作素材。比如,小学生喜欢用成语,就可以让他们多积累实用性的成语,写景物类的文章时,可以积累有关四季的成语,如,春意盎然、秋高气爽等。

2、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自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身边的点滴变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观察身边的事、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点滴现象,让学生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写出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文章。

3、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如报刊、杂志等),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词汇积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阅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阅读欣赏读品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随时摘抄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有效的积累。

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更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初中兴趣,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传授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字、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组合,从而写出好文章。写作技巧的传授与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们的课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渗透写作技巧的方式,在教学时,我们不要只忙着分析,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向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方法、技巧等,并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或者不同体裁的文章等,在比较中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的组织一些(写作方法技巧讨论课等),让学生们积极的分享自己的写作技巧,促进全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搞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学生全面提高的需要。教学中,只要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并不断的探究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

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特殊载体。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呢?

1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作用

1.1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情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就是考虑到它十分有利于我们学生们全面健康发展。情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德、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2 情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论在一个人的事业选择还是一堂课的导入中都会体现出它的具大魔力。对于新授课来说,兴趣的要求和作用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兴趣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学习形式也更多样化。根据小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教学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当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影响。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在学生面前始终表现出情绪乐观,态度和蔼、表情亲切、举止潇洒、仪表端庄、言谈高雅、朝气蓬勃,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并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为深远。

1.3 通过情感教学,学术论文模板教师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与训练中的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和毅力,有深厚的感情,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这是产生情感的内部动力,产生坚持而可靠的工作动机。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保持积极,肯定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根本,全面的业务能力是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方能使学生依赖教师,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2.1 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要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要给与更多的关心。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进入课室马上投入作为教师角色中,融入到课文的感情中来,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

2.2 多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又精彩的新课切入,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是能调节学生情绪,引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只要是能起到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就是好的、切实可行的导入。新课导入可以是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话语,创设的新课导入要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迫不及待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2.3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升华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有关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会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倾注情感学习,希望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做正确的引导。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创新对策

1、当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

虽然我国一再提倡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但是应试育观念在传统诗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过程中,只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于备考知识的传授与强化方面,在诗歌教学中,将对于诗歌的解析转化成为“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课。而学生迫于老师、家长对于成绩的过于重视,常常将重心放在英语、数学等成绩提升较快的学科,从而淡化了对于诗歌的学习。

1.2.诗歌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

不注重方法的改革,不讲究上课环节,就是老三套,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这个程序成了不少老师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等),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其实教师可以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老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2、改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2.1.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作为具有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种主观能动。这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像中国传统谚语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需要, 并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这种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果课堂是一个舞台, 那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真正的参与者、学习者并展示才华的人, 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即以《别董大》而言, 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试着自己说出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分别的留恋、安慰和乐观的意义来,至于诗中表现的喜悦感情, 以及深层的对祖国的热爱, 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表述。这既是对诗歌大意的掌握, 也是对儿童说话表述能力的培养, 对爱国精神的培养。

2.2、以读为本、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魂。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

3、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第6篇

汉语拼音

一、复习要求。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正确拼读音节,并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难点的把握,区别形近易混的字母;熟练掌握<的省写规则;由于受南方方言习惯的影响,要特别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准确发音。

二、复习建议

(1)汉语拼音基本内容的学习在低年级就已完成,到高年级时有回生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进行复习。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是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对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音节练习发音,并带上声调练习。

(2)根据本方言的特点,把握学习汉语拼音的重点和难点。如声母中平、翘舌之分;韵母中前、后鼻音之分。对一些常用字的读音应反复拼读,适当记忆。

(3)对多音字应适当疏理。并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复习。

汉 字

一、知识概要

1.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用硬笔、毛笔写楷书。

5.培养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一)培养兴趣,发展能力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辨别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多义字,消灭错别字。要让学生学会识字方法,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设计一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可开办“错别字诊所”,让学生搜集、整理、纠正同学作业中、牌匾、报刊、广告中的错别字;还可以在班上搞一些识字写字的游戏、竞赛活动,切忌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练习。

(二)打好基础,熟练掌握

1.笔画、笔顺。写字时,从落笔到提笔,不管中间拐几次弯,始终连着的,就是一笔,或叫一画。笔顺是书写汉字笔画的先后顺序。回想常见的笔画有哪几种?常用的笔顺规则有几项?各指什么?

2.偏旁、部首。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宇的上下左右等各个部分叫偏旁。把相同的偏旁排在一起,称作部,这相同的偏旁就是该部的部首。“包”字加上不同的部首可变成哪些字?“木”字加上不同酌偏旁可组成哪些字?

3.间架、结构。字的各部分比例大小为间架,字的部件组合方式为结构。合体字最基本的结构有:上下结构(思),左右结构(相),半包围结构(凶),全包围结构(国),品字形结构(轰)

(三)熟悉规律,灵活运用

1.字音。汉字应厨规范的普通话来读。辨别多音字的读音是复习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多音字一般都是多义字,所以要先看它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再确定它的读音。如:“这种方便面很便宜。”这句话中的两个“便”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2、字形。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汉字大多又是形声字,当形旁相同时,字义与某类事物相关,如带“山”字旁的字与山有关,带“穴”的字大部分与洞穴有关。当声旁相同时,字音相近,如“消、销、逍、霄’都读xiao.

3、字义。理解字义常用的方法,一是查字、词典,二是结合语境理解。如:你说的有道理,我算服了。“服”字,通过查字典知道,它有衣服、吃、担任、信服等多个义项,那么,在这句话中‘服’字是什么意思?就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4.查字典。当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字义时,用音序查字法。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字义时,用部首查字法。 以上知识规律,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要机械照搬。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纠正错别字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复习建议

1.音近字、形近字

⑴复习部首的基本表义知识。

⑵帮助学生建立字义与词义的联系,从而正确组词。

⑶进行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练习。

2.改错别字

⑴查找班级中常见的错别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练习。

⑵组织自改、小组改错字的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改错字的积极性和能力。

⑶作业设计灵活多样,留出空间,让学生主动查找自己习惯性错误,真正达到不写或少写错字。

3.查字典

⑴查字典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能力,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技能。因此,应学会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复习中应结合学生的情况经常运用,逐步 养成习惯,但不必过多的进行专门的练习。

⑵ 查字典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部首及选择解释。对此应结合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作必要的练习。

词 语

一、复习要求

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复习要点

1、掌握学过的常用词。

2、辨析近义词的反义词。

3、学习解词的方法,掌握解词的规律,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正确搭配词语,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5、能把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

6、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

三、复习建议

词语复习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对常用词语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应采用各种形式 让学生进行运用。写近、反义词,选词填空是常见的形式,还有造句,联词成文,词语搭配等 都应当让学生进行练习。

1.多义词

⑴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

⑵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过程中提高学生解词水平。

⑶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2.成语

⑴依据教材,回忆并引导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成语,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以语文活动课形式,交流课外学习的常用成语,并达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⑶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兴趣,如:成语竞猜、成语接龙、成语对联等游戏性练习。

⑷可以利用教室中的板报和学习园地,辟成语学习的专栏,由学生编稿、组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句 子

一、复习要求

1、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几种常见的句子,会理清词序混乱的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扩写、缩写句子。

2、会用学过的常用词语句子,要求含义正确、意思明白,结构完整。

3、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4、能辨析修改比较明显的病句。

5、能认识比喻句(只要求掌握明喻),能认识设问句、反问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只要求从感性认识)

6、能变换几种常见的句型、句式。(其中“把”句句和“被”字句互换,只作为练习内容)

7、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二、复习要点

1、句子的基本结构。

2、常见的句子。(陈述、祈使、感叹、疑问)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4、理解句子的含义。

5、造句,修改病句,扩句,缩句。

标点符号

复习要求及要点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 古诗 教学

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可见,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呢?

一、小学古诗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古诗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互相议论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2、重视直观教学。

古诗囿于时空距离大,语言又凝练含蓄,这些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十分重视创造直观,可以利用形象的板书、教学语言以及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3、重视朗读吟诵的指导。

古人主张“熟读成诵”是因为“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就要求老师根据阅读的性质,确定读的形式,如预习性的读、思考性的读、欣赏性的读等,性质不同读的形式及要求也应该不同,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指导。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一种模式、一种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的。所以,应按照古诗内容的特点,来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

1、看故事视觉感知

既然是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在渲染气愤,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内容都源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耳闻目睹,或展现优美的画面,或展现感人的瞬间,或展现活动的过程,这样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打开记忆的阀门,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需要。这样不光领会了诗意,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2、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历来都有精读、细学、扎扎实实地学,字、词、句、段、篇全不放过,全要深刻理解、细细琢磨的主张。这样做,虽然从理论上来看,能够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实践上又往往行不通。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多顾了“此”,必然将会失去“彼”,如果全面开花,处处追求齐全与完美,其结果可能是什么都追求不到,或者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过于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整与完美,其结果却是完而不美……语文教学要敢于残缺、善于残缺,唯其残缺,才可能求得更大意义上的完整与完美。这句话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辩证法。

优秀的古诗,与语文材中其它方面的内容本来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古诗的精髓在于它的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这恰恰又需要人们在诵读之时去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因此,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所谓把握大意,就是让学生大体上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就行。作为诗,作为艺术,往往需要精细雕刻;作为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则不可以过于细密,倘若过于细密、过于完美,反而会影响诗歌教学的整体效果。

3、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育历来所坚持的一条原则。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学具有健康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表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是指要学生在对古诗进行诵读、体验、感情、审美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教育,而不是教师牵强附会、直接生硬的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对古诗诵读的引导,要善于同学生一首去感悟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体验、感悟这种无声、无形的工序来感染化育学生,逐渐使之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致课堂;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55-01

一、小学语文精致课堂的内涵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主修课目之一,需要适应时展的脚步,不断完善改进,实现多元化、精致化发展。所谓精致语文:首先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其次其形式应该是精细的、艺术化的,再次其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进行精致课堂建设是追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体现。可以说小学语文精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

二、小学语文精致课堂的价值取向

1、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以语文课本内容为载体,结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经历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诠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领悟语文魅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耐心,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完善与发展做出贡献。

2、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品质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精致课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语文应用品质”。所谓语文品质就是学生文学素养的累积和沉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领悟能力为目标,使得语文能力上升为审美能力这一应用品质。所以说语文品质是语文能力的升华,是带有艺术性和审美特质的语文能力,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语文应用品质的提高有以下两个层次:第一,零散、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更加书面化、规范化;第二,赋予书面表达艺术性,增强其渲染力。

三、小学语文精致课堂构建途径

1、多种教学要素的提炼与优化。小学语文精致课堂构建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精致”二字。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精确地了解语文授课的目标,精致语文授课的目标需要体现出语言的人文特征,体现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类别主要有提问语、评价语、引导语和讲解语四大类,其功能各不相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所结合的语速、情感也不相同。第二,要抓住语文教学各要素特点进行分类,在小学语文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做到准确、适用,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学修养性和教学中语言的准确精炼性。第三,通过综合分析优化教学策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授课模式,必要时可以交互组合。第四,问题提出具体代表性,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考,比如通过典型案例的加入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第五,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要细致深入,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品悟课文丰富的意蕴与内涵。在进行小学语文精致课堂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精致的原则和度,即精致是对语言文化精华的提取,需要在学习语文课程过程中品悟课文丰富的意蕴与内涵,细细品味课文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从中领会作者的经历和情感,提炼出富有启示性的智慧。在进行语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学习者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影响,使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第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课文进行分析解读,关注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活、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第三,以语文课文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烘托出情感共鸣。

3、激发学生兴趣。大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们的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通过设立语文学习天地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时不要以简单的对错为标准,重在引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现将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总结如下:第一,选择不同题材的课文内容,用变换的贴近生活的主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采用童话、传说、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第二,尊重小学生的天性和童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少否定,即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活泼、融洽、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第三,语文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效果。所以,身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掌控力,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传递和语言的表达,以诙谐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语速和音调,使得语文教学课堂的文化气息十足。第四,精致语文课堂是教学模式的最优选择,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有效、高质量地互动,通过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在相互间真诚表达情感的前提下创设师生情趣课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那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做好小学语文精致课堂的建设工作呢?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语文应用品质的提高,具体可以通过多种教学要素的提炼与优化、品悟课文丰富的意蕴与内涵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小学语文的精致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珍珍.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2] 周翠芝.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2期

第9篇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水平,从而比较准确地传达信息,这是比较科学的。教师应该掌握语文词语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和深刻地为学生传递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落花生”时,由于花生的别名称之为此,如果不经过调查,就会感觉“落花生”是种花生的意思,从而造成理论上的错误和偏差。另外,还存在歧义的句子,如果教师不能细致地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理解的误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语意,避免产生分歧,从而清晰地表达。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细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利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好的知识,进而达到很高的境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这是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才能言传身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说规范话和写规范字的习惯,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为将来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学生作为主要的知识接受对象,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而小学语文是一门有着一定趣味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比较多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比较多的知识。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善于用语言描绘环境和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化深奥的知识为简洁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比如,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将古诗的一个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能够被带入这种教学气氛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本身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语文教师在口语运用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展现语言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能运用普通口语展现艺术性,使小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教学用语,若生硬呆板,学生很快就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抵触、厌学等情绪。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方法,给予学生艺术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声音要清晰流畅,可以利用巧妙的语言带给学生审美体验,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言的把握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所以,只有真正把握教学语言的内涵特点与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学习成果。

(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第10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教学科目,作为多年来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有诸多的体会和思考。教育部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在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果从小学语文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个角度来说,它应当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们从小到大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正确。语文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学生长大以后步入社会,能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那么它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1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这门课程是一门对学生成长影响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除语文之外的所有学科的学习,因为这些学科都是在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2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们平时在社会上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和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接受外来文化其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能在没有打好语文基础的情况下去热衷于外来文化,绝大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文这门学科息息相关。我们看到,目前在全国各地,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到了大学,学生们现在有的连给家长写一封书信都感到困难。语文知识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只有从小学阶段开始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读写和理解能力,才能在越来越开放的新环境下有效的与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并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3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竞争力会会受到很大影响。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让孩子逐步接受很多的古今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古今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语文是打开学生思想视野的一扇窗。语文作为人生中的启蒙科目,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已经很明确的看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4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社会科学技术也应当惠及小学语文教学,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将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可以大大提高学与教的效率和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以丰富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有声音和图像的语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的局面。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把小学语文置于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老师与设备互动、老师设备学生三者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把语文课本上枯燥文字转化为看得见的形象,听得见的声音,能增强直观性,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只是起一个辅导的作用,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学会运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手段,呈现小学语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效果一定非常不错。

作者:梅春荣 单位:内蒙古根河市得耳布尔小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课堂教学的革新也在悄然进行,课堂教学有了质的变化。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上,在作业设计上也有大量的教育一线工作者在探索和反思。

新课标要求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从形式到内容入手,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这种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发展趋势是形式上要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愉快地完成各项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积极创新的园地。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课改”后语文作业类型变化不大。当前的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设置忽视个性差异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作业的设置基本延续传统,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学生只需做记录,记下完成作业的数量和指定位置以及交作业的时间,回家照做即可。学生不需要考虑是什么难度的作业,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做,哪些是自己会的,不需要做的。教师布置统一的作业,这些统一、单调的问题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作业内容割裂生活与学习

语文作业大都以书本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做作业的方式来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增强记忆。不可否认,这对于积累学生的知识非常有益,但是却过于死板,妨碍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作业的内容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重复、脱离实际、范围狭窄等。教师习惯于将作业内容圈定在固定的框架里,比如抄写新词生字、查字典、抄解释,甚至于所有的配套练习或者课后练习全部一个不落地抄进作业本。作业内容的单一还体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渗透、缺乏整合。就语文练语文,陷入了狭隘的“学科中心主义”,忽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作业评价缺乏人情味,只有刻板的评语或者是“A”“B”“C”“D”的等级,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学生潜力的发挥。另外,不能“因材施评”也是作业评价片面的表现。结果后进生永远也尝试不到成功的喜悦,还挨教师和家长的批评,长期下来,后进生得到的只能是对学习的无力感并最终放弃努力,而另一方面,学习好的学生因为作业太容易而滋生骄傲情绪,同样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无论在设计理念、作业形式还是评价体系上都不利于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针对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设计适应新课标形势下的语文作业。

1.丰富作业设计样式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题型要做到创新,内容应将文学、科技、美术、环保等融为一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创新能力训练状态。即使是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子的练习,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设计题目,使学生爱做、乐做作业。在不违反巩固某种知识作业内容大框架上,让学生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支持学生作业完成中的探究和合作

《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封闭式的作业只能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禁锢起来,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还需要商讨和交流,新课标的理念就很在意各个阶段学生的探究合作,激发他们就解决问题中的困难通过合作得到满意的答案,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不必一定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合作中找到自己选择的答案。支持学生因为作业的疑惑与同学交流,分析各自的见解。在交流合作中找到差异,采纳别人合理的建议,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设计作业时,讲明作业设计的观点,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通过探究合作完成作业。

3.讲究作业评价艺术

无论教师提供学习内容有多么新,学生学习方法有多么先进,如果教师在作业评价上采取老一套,新内容和新方式的价值就根本体现不了,对小学语文学生作业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十分重要。

自课改之后,很多新理念都要求通过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作业来激励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要全面评价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以往作业评价的一成不变,将重点放在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潜能上,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充分展示自我,全面提升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同时,改变以往简单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评价,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向上地成长上面。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将是长期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基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目的达成而提出的,有赖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史亚夫,张文雅.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入”与“出”[J].小学时代(教育研

究),2009,(07).

[2]张春连.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