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

时间:2023-06-05 10:1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学基础

第1篇

【导语】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众多,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多复习,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基础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

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第2篇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目前,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5、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B.种群

第3篇

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2、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

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

4、种群分布格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分布格局。

5、异株克生现象:一种植物将其次生代谢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这些化学物质能抑制其它植物发芽或生长的现象,称为异株克生。

6、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

7、存活曲线: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8、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初始个体总数之比。

9、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

10、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到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

第4篇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B)。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5、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6、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7、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

A.光饱和点

B.光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8、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9、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1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第5篇

本章重点

一、概念

1.物质循环2.库和流3.生物放大作用

二、问答题

1.谈谈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区别。

2.如何用分室模型方法研究元素循环?

3.氮循环的主要途径。

思考题

一、概念

1.流通率和周转率

二、问答题

1.物质循环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2.简述物质循环的过程。

1、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喷洒DDT,其最可能的结果是(B)

A.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

B.抗DDT的变异类型害虫比例增大

C.消灭了该地区的杂草

D.使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

2、生物圈中水的循环平衡是靠世界范围的(蒸发)与(降水)来调节的。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3个基本类型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循环。

4、全球碳循环是一种(气体型)型循环,由于人类影响碳循环而产生的问题是(CO2浓度升高),进而产生(温室效应)。

5、进入食物链中的(有毒)物质沿营养级逐级向前移动,浓度越来越高,产生了(富集(生物放大))作用。

6、磷不存在任何气体形式的化合物,它的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7、某池塘中蓝藻、硅藻和水草大量繁殖,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D)

A.有毒物质进入

B.水温升高

第6篇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2、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4、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6、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

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

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

7、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8、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量,钾可维持350k量,磷可维持500k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9、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C)

A.高温、高湿

B.高温、中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10、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C)

A.气候驯化

B.调节

C.实验驯化

D.适应

11、同种乔林生于密森林中时其叶片比生于蔬林中时薄,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子在起主导作用(A)

A.光照

B.温度

C.降水

D.大气

12、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

A.趋同适应

B.竞争

第7篇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B)。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5、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6、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7、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

A.光饱和点

B.光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8、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9、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1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发育速率

D.天数

11、范霍夫定律是指就变温动物而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外界温度上升,体温上升,生理过程加快,温度系数Q10是温度每升高(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

A.20℃

B.5℃

C.10℃

D.15℃

1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N为(B)

A.平均温度

B.发育所需天数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1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C)

A.李比希定律

B.阿伦法则

C.贝格曼法则

D.谢尔福德定律

14、(B)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规律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15、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85~89和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A)解释。

A.Bergman规律

B.Allen规律

C.Jordan规律

D.Gause假说

16、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17、鸟和哺乳动物属于(AD)

A.恒温动物

B.外温动物

C.变温动物

D.内温动物

18、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C或(T0)为(B)。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19、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20、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A)

A.适应逆境

B.提高生产力

C.促进代谢

D.推迟生育

21、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22、北方植物引种到南方不成功的原因是(BD)

A.冬季温度过高

B.秋、冬季日照太长

C.降水太多

D.夏季温度过高

23、光因子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光质

B.光强

C.光照时间

D.光能

24、在夏至这一天,对于同一种植物,其在哪一个地区积累的干物质最少。(D)

A.哈尔滨

B.北京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12-02

一、引言

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等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学这一学科也愈加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生态学原本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由于生态学专业的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环境与生物方面的问题多能从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过程中,生态学经常是学生选择报考的热门研究方向。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热闹局面下,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出来,着重反映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近年来进行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所发现的,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将来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考核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客观规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生态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提高学生们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研究方法或制订实验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开展野外或室内的实验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学方向的科研人才的培养。

由于受到时间、人力和物力的影响,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野外实践调查或室内实验的过程中,很少会专门针对学生的调查和实验过程设置考核环节,这就易于导致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缺少积极性、怕苦怕累的消极思想。因此,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就需要教师主动参与进来,不仅仅是充当“指挥者”,而是要善于成为一名“旁观者”,观察学生的调查以及操作过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每天实验结束后,学生都要撰写当天的调查或实验日志,需要向老师汇报每天的野外调查或室内实验的进展情况,并就调查和实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教师展开讨论,与此同时制订好第二天的研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这样能够为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提供有力的条件。另外,教师可以在野外实验过程中,特意安排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工作,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其他研究方向的机会,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漫,王宗萍.研究生培养条件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2008,24(2).

[2]铁铮.研究生质量“再思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5,(3).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

[4]王守林,刘起展,张正东,李忠,周建伟,王心如.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环境类专业;教学内容;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6-02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的重要应用学科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都将《环境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近十年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和工科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为相关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取。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二是应用生态学。内容包括:环境生态学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干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我校《环境生态学》讲课课时为24学时,相对于教材内容来说课时严重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生态学基础原理和应用生态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同时突出重点,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是该门课程改革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实践内容的设置。《环境生态学》的课程特点是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从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到景观和生物圈。此外,许多基础理论和方法需要在实验和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如何结合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培养要求和实验条件,科学设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巩固和提高课堂内所学知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目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多数时候,课堂上教师以PPT为线索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思考,缺少与老师的交流互动,课后也缺少相应的作业习题,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特别是在生态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授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4.学生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多以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作业相互抄袭现象突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考前突击背书复习等。由此可见,上述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一定弊端,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成绩评定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对策

1.教学内容的取舍。根据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定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除了重新选择更加适合短学时、环境类专业的生态学教材之外,在课堂教学别突出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脉络、生态学思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介绍学科最新研究与工程进展,补充和穿插较多的工程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深化和补充。此外,结合我校城市雨水管理、给水排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研究方向,重点展开水生态系统构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水生态恢复工程等内容,为环境类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较为扎实的生态学基础。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我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环节分为两部分内容,即生态实习和认识实习。在生态实习方面,借助大兴新校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了生态学专业实验室和室外实习基地。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给环境科学专业安排了两周的实习期,开设的实验有: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植物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氯气污染对植物叶片澄清液pH的影响,校园环境生态因子调查和校园植物群落调查。通过生态实习周,使学生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其对身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此外,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展的认识实习中,重点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学习。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特聘请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习。实习过程中,徒步考察北京北海团城、景山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和国家大剧院等典型场地,就城市植被群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排水和水景营造等内容展开专题实习。在实习中,学生通过对北京乡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认知和比较,了解华北地区常见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应用,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水景营造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异同,使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针对上文提到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我校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播放视频和课后资料检索等。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开放式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如生态工程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某类生态工程进行系统介绍,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汇总、课堂汇报、报告写作等环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同时,教师在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全局,通过教师对学生汇报的深入分析及总结,弥补学生汇报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系统性。

4.改进成绩评定方法。我校对《环境生态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也进行了一定改进。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方面组成,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核学生出勤、作业等情况。期末试题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此外,也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案例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纳入成绩评定。

《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近年来生态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涌现,《环境生态学》的前沿性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学》的教材偏重生态学基础理论,对于建筑类高校的环境专业而言,存在学时不足、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环境系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力求提高教学效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1,(4):44-45.

[2]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10篇

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1年首次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个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生态学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都有密切关系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括理论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括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别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学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价值流循环与转换。生态经济系统划分范围可大可小,从层次上看,有由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和经济界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国民经济总体生态经济系统、部门生态经济系统、行业生态经济系统。按地域大小分:有国土生态经济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庭院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组成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四大要素。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经济统体,因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按照这个理论,中国现代经济不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就是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要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功能、平衡、效益、调控高度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客观实体的运动发展规律。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3-02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地列入国家建设的总布局中。这是党和国家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与时俱进认识的新成果,也是党做出的理性选择。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2]。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是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的构建,在本质上就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变革与成熟[3],而成熟的生态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产生深刻、持续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紧密,因为生态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紧密的学科,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逐步形成生态观。因此,高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阵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下,如何使生态学课程教学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使之在传播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 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已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生态学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因而生态学课程内容及其教学也在为了适应这种形式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

2.1 对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但是传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过大。随着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求,生态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如,为生态专业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4]、为进行综合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5,6]、为加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而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7]等,这些实践都为生态学课程教学为适应时代需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2 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课程也在逐步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生态学课程教学除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外,还尝试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则等融入生态意识的培养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不仅能掌握基本生态学原理、更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和的新人。因此,生态学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理论和生态知识,还包括培养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等。如,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流动模型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生态哲学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投身第二课堂以实现对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8]等。

2.3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较少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十将其列入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这种价值观只有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的关于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生态教学改革尝试。如,朱慧等(2008)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生态知识拓展、野外实践四大措施来增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使生态学课程教学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然而,明确地提出在生态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尝试却很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革生态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是生态学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使命。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顺应党在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求,并基于上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的研究,本文将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试图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等进行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切实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3.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生态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德育的主渠道,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和掌握生态学知识和生态理念,才能更好地实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地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并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道德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以达到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3.2 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先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同样破坏严重,人类的生存收到了威胁。明确这一事实,唤起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前提。如,在课堂讲授“环境”、“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概念后,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实际的调研、观察等活动,了解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化肥污染、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污染等,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3.3 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界的水、空气、山脉、矿藏、森林等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馈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自身的价值,更不会有价格。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生态危机。这是因为人们容易认同的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价值,并为此价值而忽略或损害社会的、潜在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只看到办个化工厂,立即财源滚滚但却忽视化工污染对生物和人们的危害。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生态体验式教学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构成的整体性生态情境中, 通过师生的生态体验和交往互动, 不断确立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和生态智慧境界,以养成具有良好生态人格的一种生态价值教学活动。

3.4 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终于不堪重负,爆发出众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项核心任务之一。因此,生态学课程教学在介绍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绿色产品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如,举办“绿色产品知识竞赛”、“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大赛”及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等,树立学生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的观念。此外,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等,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4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使生态学课程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型人才。本文提出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知识拓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生态危机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3): 16-18.

[2]朱慧, 马瑞君, 邢树文, 曾宪锋, 唐为萍. 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160-161.

[3]卓越, 赵蕾.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与现实, 2007, 3: 106-111.

[4]侯颖.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读与写, 2012, 9(4): 70-71.

[5]王友保,刘高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5: 40-41.

[6]胡斌,段昌群,毛晓玲,年永梅,王跃华,王焕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 6(4): 315-317.

[7]章家恩,骆世明,秦钟,叶延琼,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第12篇

一、生态学习观概述

生态学习观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而生态学又是基于生物学发展而来的,生态学认为,在大自然中,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而统一的整体,这种动态平衡的系统就是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的各种要素发生变化,而生物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样生物才能在自然而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学习理论不断出现和发展,而生态学习理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其称之为一种新的理论,不如称之为一种观念,一个从适应性、多元化和整合性的视角去观察人类学习活动的学习观念。因为其有着多元性、适应性和整合性等多种特征,所以界定其具体概念时,我们只能通过与其他学习理论的对比进行一定的分析。生态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不是被物质环境所制约的,而是与环境处于积极的交流状态,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将信息进行汲取、存储和传播,而是对知识意义进行深入的构建,是知识再加工的一个过程,这些观点是行为主义学习观和信息加工理论所没有的。这也是生态学习观的特有观点,并且生态学习观不仅仅停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而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它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个体认识论等多种要素,对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作了比较完整和合理的解释。

二、生态学习观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教育

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也在改革的大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的个体农业正在不断转变,现代农业正在不断发展。然而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与相对落后的农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的农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教育急需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改革。我国现行的传统农业教育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关注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主要从播种、田间管理、收货等方面着手,从技术角度去进行教学,从而忽略了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因现代农业的发展开始涉及到诸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现代工程、农业气象等多种领域,所以,现代农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全面与实用兼备,在扎实的农业知识基础上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不仅能对现代化的农业进行经营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而且还要能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培训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高等院校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这些高素质人才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高等院校应借鉴新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都进行突破和发展,以促进现代农业教育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我们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理论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学习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而学习理论是多样而不全面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地说哪一种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或者最好的,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只是学习活动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层面,所以无法全面解释教学实践。生态学习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和整体解释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生态学习观的角度研究了学习模式与农业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