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5 10:1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丑小鸭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丑小鸭教学反思

第1篇

谈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引发了他们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我预想的范围。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一、 教学设计因学生的提问而“变”。

在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是用课前看有关丑小鸭故事的方式激趣导入新课的。故事放到一半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上课了,故事只能看到这了,你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事?”在上课前我也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后来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说“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还有的说“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说到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就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和鸭子比,他个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只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过冬,他们都是集体一起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的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变”,“变”得有价值。

二、 教学设计因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而“变”。

由于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他的领地,他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 教学设计因教学效果而“变”。

在《丑小鸭》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扩展的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味全文:“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他离家出走想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冷酷,他只好一个人悄悄的过日子。困境让他变得越来越坚强,终于,他熬过来了,在丁香开花的季节,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时我请学生推荐一名同学,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朗读全文。然后,我提问学生:“你们现在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你想说给谁听?丑小鸭?鸭妈妈?他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还是农夫?”可当配乐朗诵时,教学时间已经到了。我想,学生已经在听配乐朗诵时,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如果在这一时刻就用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所以,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丑小鸭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想他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从南方飞回来与他团聚。幸福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为他祝福吧!”结束语突出了人文关怀,为丑小鸭的经历设计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又回答了学生课前的问题“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意境回味无穷,深深触动了孩子小小的心灵,受到了美的教育,使他们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望。这个“变”,一举数得,“变”得妙!

我想,应用教学机智,灵活的应对教学中的“变”,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中求“变”,教中求“变”,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2篇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存在教育性,而且还要富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意见。

关键词:语文 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教师们对于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的是对于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认知不足,对于教材的教育性过于重视,忽略了教材的趣味性也同样重要。小学语文教材要具有趣味性是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提出的。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不仅能使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充满兴趣,而且还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的体现

教育性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特性。目前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主题进行划分的,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教育主题,教育意义非常明显。有的是对人性方面教育,有的是对道德方面的教育,都是集中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进行教育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对于教师教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教授《女娲补天》这课时,利用学生对于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将古代文化历史在课堂中充分的进行说明,使得学生了解古代时期的文化历史。在教师讲授《丑小鸭》这一童话故事时,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将文中丑小鸭具有的性格品质讲述给学生。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加入了一些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丰富了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小学语文教材不但有教育性,而且还在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趣味性的文章,用以给枯燥的学习课堂带来欢乐。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材,才能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忘记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要时刻谨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此同时,还要注重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于学习没有自控力。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充分的吸引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还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授《丑小鸭》这课时,鼓励学生要尽可能全面的认知课程中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一面。丑小鸭虽然刚出生的时候非常丑陋,而且哥哥姐姐都欺负它,它迫于无奈离开家走进树林,最终找到一个芦苇丛生活。冬天来临时,丑小鸭趴在湖面冻僵了被农夫带回家。到春天的时候,丑小鸭散步,看到景色美丽,就飞向了湖面,从湖面中看到自己美丽的身影才知道自己是美丽的天鹅。从丑小鸭这课中要教育学生对待事物要从多种角度来看。丑小鸭尚且有美丽的时候,所以事物不是只有一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丑小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并且喜欢上学习。在学生享受语文教材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教育理念,而且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都不能有效的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应该进行全面的认识,将教材中的教育性以及趣味性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运行现代化技术将小学语文课堂丰富起来。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布置,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教师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提供有利的帮助。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以及趣味性的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而且对于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有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甘肃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小学)

第3篇

1988年,我来到广西工作,在23年的教学生涯中,获得过不少荣誉和奖励,扪心自问,我实在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有的只是自己平凡的教育经历和教学反思。

作为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习惯沿用知识精英的标准来看大学生。然而,作为一名身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教师,我又不得不要面临这样的现实: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每年有比例不低的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于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下降,研究生教育被寄予厚望。我虽然至今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但当时在思想上也不例外。而且1998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时,确实有几年光景不错,学生毕业后多半能到高校任教。可好景不长,高校突然一下子又不要硕士了。我很快发现有的学生在悄悄做高考题,因为将来到中学应聘,人家首先就拿高考题考你。而且,与本科生竞争中小学教师岗位,他们优势并不明显!

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出路何在?争取招博士生的权利是最自然的选择,为此我还真没少努力。可我也在想,既然今天的硕士生已经成了昨天的本科生,照这样下去,明天的博士生不也会成为今天的硕士生吗?正是这样的推理,让我反思起了我们的教育。我发现,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不少研究生被淹没在茫茫求职人海中,几十份就职简历投出去,有些甚至面试机会都没得到一个,仿佛成了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吉林大学李云彪教授经过3年调研不久前公布的结论是,研究生群体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困境。而我进一步要问的是,研究生成了丑小鸭,到底问题出在哪?细想一下不难理解,大学生、研究生凭借达到标准的考试分数走进高校,本身就注定了他们面对未来真正的挑战难免会成为丑小鸭,只不过以前是被旺盛的需求掩盖了而已。因为,一个不错的考试分数,只表明他们已有的书本知识可能为学习更复杂的书本知识打了个基础,而并不表明他们为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也只是表明他们可能为一个适合于他们的工作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而并不表明他们为一个要他们去适应的工作做好了准备,为知识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练就了应对的本领。更直接说,他们从中小学开始,更像是在一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学校教育生产流水线上一个个被逐渐塑造成型的考试机器。这条生产线上每一段的作用就像渡船、像客车,只管把人送过这条河、运到下一站。当下一站成为终点,而又没人接站时,危机由此爆发。于是自然催生出教育旅途的延伸,其结果让危机得以延期爆发,但却会更猛烈地爆发!学校教育,哪怕其重要性被提得再高,如果没有一种机制保障每一个阶段都真正与孩子未来的人生接轨,而只是瞄准下一阶段简单化的指标要求,这样的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因此说到底,在这样的流水线上,除非孩子们有幸遇到真正的教育家,除非父母、老师成为孩子们真正的人生导师,他们实际上不太可能接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享受到他们将来在一个变化的社会中安身立命所需、能让他们受用终身的教育!

认识到这个层面,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研究生导师,我实际上面临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将责任推给生产线的下段,我这里“涛声依旧”。这种选择自然而轻松,因为“应试教育”已成为众矢之的,而要摆脱它依然是举国难题,我一个大学老师,无须为我服务的这条学校教育生产流水线的结构性缺省负责任。第二种选择就是全面迎合市场,无论社会多么功利、需求多么短期,不管我们的学生多浮躁、多短视,一切与市场接轨、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嘛!这样的选择也很自然,并且很现实、很实惠,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说来,前面提到的学生做高考题的事,我就不仅不应该让他们只得悄悄地进行,而且我还要给他们开课,给他们办班,请做高考题的达人给他们辅导,让他们得以顺利进入中学名校,再培养出更多的“达人”,让实际上被封闭成了“自我循环系统”的应试教育得以生机勃勃。第三种选择就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追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和研究生培养的始终,也就是回归大学精神中“立人”的核心价值。

我作为一个经历了知识、大学先被打翻在地后又被请上神坛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做出第三种选择本是最自然的,但今天听起来可能有些不识时务了,我自己也是经过了痛苦的思考和抉择的。最终可能是我受父母影响从小就有了的对学问、对大学的景仰。在著名学者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大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身处这样的校园,人可以沉潜下来,沉潜到历史的最深处,沉潜到学术的最深处,沉潜到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最深处,沉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这是一种生命的‘洁身自守’。”这话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不管我们的大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对大学的信任度跌落到了何种程度,我始终对她抱有希望,因为只要大学精神一息尚存,就会在校园中散发幽香,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而且也一定有恢复兴盛的一天。关键是我们这些大学里头顶着诸多光环的“牛人”,不能放弃、不能抛弃。

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容易,而要坚持住就更不容易。在这其中,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支撑着我的选择和坚守。我坚信教育对受教育者最根本的价值不在于现在,而在于他们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正道。可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我们这些身处学校教育终端,与学生所要面对的职场接触更直接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都只是以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己任,能指望中小学能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吗?我带的学生的学习和生存状况,就是我最能影响的教育现实,如果我不能对他们成功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底气,也没有资格对基础教育谈素质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更应该是素质教育。

于是,在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中,集体培养、社团活动、参与本科教学实践等一系列目标直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同和高度重视。我们团队最特别的,就是如今已经不太能听到对学生素质的抱怨,尽管按照考试分数的标准衡量我们说生源不好并不过分。因为正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让我对学生素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自己过去的教育行为,有了比较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我发现他们中原本并没有丑小鸭,是成天忙于给学生排队、过分单一靠考试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教育,使得他们中一些人看起来就像丑小鸭,让他们也自认为是丑小鸭。而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变回为天鹅!因为我们发现,包含同样知识内涵的问题,如果不是编成专门用来考人的样子,而是嵌入实际的情境中、以更真实自然的问题形式呈现,他们完全可以表现得与一般的解题达人同样出色,甚至更出色。而若是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任务和机会,他们便会回报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他们的变化,特别是他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能力的提升速度,更是会令你刮目相看。在这里我可以说,我和我的团队如今已经开始收获科学素质教育的成果。刚刚毕业的2010届,我们10位研究生中,有9位离校前都落实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其中多数还面临多个不错的选择,剩下一位在回家途中给我发来短信:“尊敬的罗老师,我现在已经在火车上了。感谢这三年您带给我的成长!虽然我的表现让您失望了,但我现在越来越坚信这只是暂时的,几年以后我会努力让您欣慰地觉得没有错招我的。……”正是这个学生的成长变化,让我更切身地体会到我们教育最大的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关注点聚焦在我们这些学校教育跑道里眼下跑在前面的人,实际上恰恰是这一部分人的成绩,与我们的学校教育因素的相关最小,而那些跑得慢的人,才是教育最有可能发挥作用,也最需要教育起到作用的人。学校教育的跑道与学生漫漫人生之路相比,难免短小、狭窄,根据拥挤其中的学生现在奔跑的速度定夺他们今后的出息本已十分无奈,而通过教育资源和我们老师关注的偏颇,客观上使快者和慢者的差距拉大,就更是与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想想道理其实很简单明白:在你这段他跑得不快,你能说他在下一段就跑不快?在学校教育短道上的失败者,你就能肯定他在人生的长路中不会是成功者?因此,学校教育唯素质教育,没有他途。

如今,在初步成功的事实和这样明确的信念的支持下,我和我的团队看到了科学素质教育的社会需求,身体力行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有力并开始将星星之火撒向基础教育。当不少研究生本科生正为能在心仪的中学谋到一份教职而埋头于高考题海时,我们的学生却以科学探究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特派员的身份,走进中小学进行创新实践,一方面收获着特有的、让他们越来越自信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也以能别人所不能,获得的往往不只是工作机会,还有选择工作单位的机会。

田若平,一位曾在大学就读期间被人歧视并受到就业压力双重困扰的二年级研究生,在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中凭借“电加热式海市蜃楼奇观演示器”捧回一等奖后激动地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一是在这里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二是在参赛中发现,许多学校并不缺应试型的教师,而是正大量需要像我这样的人。”

而作为老师的我,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因为一只只丑小鸭奇迹般地变回了天鹅。而不断见证奇迹的我,并没有比原来付出更多辛劳,一切都只在一念之间:他们原本就是天鹅!

罗星凯,博士、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物理与科学教育研究以及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现主持“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精品课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级教学团队,正致力于建设“广西‘物理与科学’学科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平台”。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全国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奖,2010年被授予“八桂名师”称号。

第4篇

关键词:阅读课;有效;提问设计;策略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基础课程,阅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心灵,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转变,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学生在各种课堂情景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其中课堂的有效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强有力保障,也是目前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首先,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话可答、有话想说。如果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那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状态;其次,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所提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再次,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所提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一定是有可探性、反思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它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挑战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思维。

所谓阅读课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遵循阅读课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提问中以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取得可能多的效果。具体地说包括三种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考查来衡量;(2)有效益:教学效率=教学产生(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它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但由于教师缺乏对有效提问的本质理解,只是表面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我们应该在提问设计上采用多种策略,有效提问,力求达到最佳效益。

一、针对阅读教材设计问题

教学思想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思想,因而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的理解,即读懂教材在讲什么,有何教学要求,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一个决策者和创造者。设计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对有效教料信息与相关教材知识的摄取、分析、删选和整合的能力。如,教学《丑小鸭》时,如何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文章中删选有效信息达到教学目标呢?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歧视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把握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特点。这些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让学生从这么多的信息中选取有效信息,熟悉、了解、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整合能力。

二、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也应如此。每一堂阅读课都有教学目标,如果问点选择不准,没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和知识的关联点上设问,提问随心所欲,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到课文结尾,如果教师提问:“孔乙己死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切合课文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暗示孔乙己已死的描写,同时还可以从深层次上挖掘孔乙己的死因。如果问题设计成:“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着眼于孔乙己的死法,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就此展开讨论,那就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罢了,就《孔乙己》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孔乙己死的方式,而是他死的原因,不管怎样死,都改变不了封建的科举制度把孔乙己毒害至死这一性质,离开这一点去设置另外的问题,与教学目的相脱节,脱离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文章的这一难点,也是重点,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到位。科学地确定问题指向,也就是把握了整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显现。

三、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来进行,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脱离学生实际而设计问题,使学生无法参与,达不到教学目的,纯理论化或大而空,致使学生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参与课堂教学,影响实效。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若把问题设计成:(1)《羚羊木雕》一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2)“我”与父母的分歧点在哪里?(3)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4)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件事更妥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文章讲了送木雕要回木雕的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文中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缺乏指向性,同时对该题的研究也无意义,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讨论此问题成了无用功,课堂内学生思绪茫然,学而无所得。其实,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很接近,不少学生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事,学生肯定有不少话要说,由于问题的设计出现了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所以问题的设计要针对课本重难点、困惑处及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问题

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合作、讨论、探究活动成为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些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课堂设问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媒体形式,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结果不同、答案不一的问题,使学生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催生“思维风暴”,迸发创新火花,这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如在教学《斑羚飞渡》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1)如何才能避免文中所写到的悲剧发生?(2)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该如何相处?(3)人怎样才能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学生一定会讨论得兴致勃勃,思绪万千,各种看法会随之而来,课堂气氛更显得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教学活动推向,显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

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各学年段对学生掌握问题的难易度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智力特征,设计问题尤为重要。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余地,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只要设计问题:(1)白兔得月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2)哪些句子体现出来?(3)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再深入一步,你是怎么得出寓意的?这样的问题既有内容学习,又有方法探究,从难易度上看亦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相符,如果再一味提问寓言的相关知识和对寓言的鉴赏,那么学生就很难下手,即使教师最后自己讲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也没多大价值,不如顺其自然,到级水到渠成,效果会更好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难易把握成为一堂课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变“学会”为“会学”的关键。

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初中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提问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一是为不同类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如在上完了课文《黄河颂》以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这样ABC三类问题。A类:目前黄河主要面临着哪些问题?B类:你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C类:请你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让学生自由选择,各有所获:选择A类的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选择B类的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选择C类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为学生设计阶梯状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教学《珍珠鸟》,理解文章的主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境界。”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读课文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2)鸟儿对我有什么反应?(3)我与鸟儿的相处得到了什么感受?前两问作铺垫,问题的设计有梯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设计的梯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完整构建,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七、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反思性问题

第5篇

【摘 要】近些年孔子学院不断兴起,更加让人们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执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革新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并研究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文章首先介绍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提高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13-01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寓意深刻,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于后代传承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期间学生的记忆力较强,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较为深刻。但是基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其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样将严重阻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随着文化的逐步发展,人们越来渐重视学校教育。中国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国外的教育,尤其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大多数小学教育。目前我国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语文教学内容单纯拘泥于课本内容,对于语文的教学只是简单阐述生字和阅读课文,忽略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的思维转换方式,难以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在写作方面,通常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很少运用到已学习的语文知识。

2.小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现阶段大多数小学都是将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测评的依据,只是单纯以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高低的鉴别方法,这样单纯从一张试卷中难以判断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的目的是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考核体系应该具有能逐步体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职能。

3.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目前在小学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主置与学生相互颠倒的现象,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很少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进行教学,并且在相关的教学中缺少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

1.要求教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新课改促进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增加,新课改带来的是更加科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要想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研,抓住培训机会,将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和已储备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不断地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蕴意深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仅仅是告诫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进行自我反思,也是在告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反思能力,学会自我反思既是增加知识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的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解到位,学生对于课程的重难点的理解效果如何,反思后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完善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两小儿辩日》一课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如何理解文言文,还要教育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要在课后考察学生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式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学生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经过以上的反思一般都能达到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三大主课的学科之一,小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对专业语文知识的掌握、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更高等级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更加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掌握精准的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不仅要依靠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还要不断将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语言理论知识相结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注重考查学生背诵的情况,例如,在每次上课后选用3~5分钟要求学生默写学习过的古诗词,或者默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以便于提高学生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后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目前由于部分家长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导致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会选择退缩,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辅导,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以便于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教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操控高科技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运用高科技进行授课,选用微格、PPT教学等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丑小鸭》课文时,可以将丑小鸭不同的成长阶段用图片的方式在PPT展现出来,用讲解故事的方式将丑小鸭的经历阐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启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突击式检查,以便于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性,差异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且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教学细节,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而努力。

总之,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方式,是教育理念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上具有很多要求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促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以便于逐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新课改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丽.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效方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320.

[2]扎西拉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浅析[J].才智,2014,(30):166.

第6篇

【关键词】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小学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以此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快乐阅读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新的理念,也逐步被应用于小学教学中。但截止目前,快乐阅读仍旧是一个较新的理念,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小学快乐阅读工作的工作。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如何引导快乐阅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根本上说,快乐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快乐,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这就决定了快乐阅读是学生符合学生主观意愿的,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需求,没有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阅读的读物。基于此,多数学生只是在被迫进行阅读,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同时还容易让学生对阅读和生活产生抵触的情绪。

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的进行阅读,以此达到快乐阅读的基本目标。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审美情绪,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挑选阅读的目标。例如,针对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选择绘本读物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绘本读物具有图文结合的特点,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阅读绘本读物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被巧妙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能够在精美的图画下获得乐趣。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阅读材料,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学生做出选择。部分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极强的兴趣,因此其选择的是《格林童话》,部分学生对推理的故事拥有兴趣,因此其选择的是《柯南》。教师所要做的是筛选出不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而不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迎合学生的喜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中,以此获得乐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教师需要明确的是阅读并不是一件个体性的工作,它应该是一件集体性的工作。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阅读之后的相互交流正是最大的乐趣,学生在阅读后会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看法,分享自己的观点引起听众的附和是学生获得的最大乐趣。

因此,在小学阅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例如,其中一名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丑小鸭》。此时,教师抽选这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分享这个故事。

当学生讲述到丑小鸭被众人遗弃时,讲台下的学生露出失望和痛苦的神色,当学生讲述丑小鸭变为美丽的天鹅时,讲台下的学生发出喜悦的欢呼。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分享了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情感和喜悦,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以此增加学生获得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乐趣。

三、尊重学生的认知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快乐阅读就需要尊重学生认知,要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实现思维与意识的翱翔,以此获得更多的乐趣。

相比之下,在传统的小学阅读中,教师过于干涉学生的思维,带有一定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中进行自由的思考与联想,不但无法让学生获得快乐,反而会让学生形成抵触情绪。

例如,学生阅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则童话故事。在阅读只有,有的学生对故事的结果提出质疑,其认为小蝌蚪不会相信青蛙妈妈的话,因为小蝌蚪与青蛙妈妈的外表并不相似。学生的质疑是有一定根据的,也符合了小学生多疑的性格。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否定学生的思维,而是尊重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续写出合理的结尾。

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所重视,同时能够在阅读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续写故事的活动,教师其实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以阅读的故事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进行交流与互动。基于此,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在思维的抒发中变得更加快乐。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快乐阅读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理念的限制,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的兴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总结与反思,根据实践教学的情况完善快乐阅读的方法,促进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童云玉. 引导“快乐阅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快乐阅读,2013(07)

第7篇

一、存在的问题

1.作业内容单调陈旧,教师批改评价墨守成规。教师布置作业内容单调,学生完成作业方式单一,这是作业设计的一个误区。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往往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常常是考前题型反复操练,大搞题海战术,每一天大量留字词积累,反复抄写,反复背诵,反复练笔,学生叫苦不迭。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基本上是借助纸笔,用书面的方式来体现,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独立完成。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时期,风华正茂。他们面对这种没有新意的作业、没有独述己见的作业,积极性就会被打消。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只是打一个分数、写个日期,还有的就是给予“优”、“良”、“好”、“差”的评价。

2.作业要求一致,教师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教师在作业的内容上,要求全班一致,你写什么,我也写什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好同学“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局面。学困生面对作业时,总是觉得自己不够自信,生怕自己写错被老师责罚,所以完成作业时只是应付。当他们承受不了作业的压力时,有时会早早来到学校,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应付了事,蒙混过关。这样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学生不但不能“过关”,而且会受到老师的责罚。经过认真反思,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往往关注课堂教学上的讲,而忽视了学生课下作业的书写与巩固。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常常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意,负担过重,就会抱着应付了事的心态去写作业,时间一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兴趣,作业质量自然也就不会高。

3.寒暑假作业布置和评价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寒暑假作业,老师在安排时基本上都是有关部门统一下发的,有的内容会脱离教材、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业收上来之后,教师一般都不会认真仔细地审阅批改,也不会作细致的评价。更有甚者,作业交上,有去无回。学生因此敷衍了事,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第一是,刚刚放假前几天拼命加班加点,点灯熬油把所有作业突击写完,剩下的时间与小伙伴嬉戏;第二是,先尽情玩耍,直到临开学的前几天,才开始紧张起来,匆匆忙忙书写作业,有的同学还会借其他同学的作业抄袭。

二、改进的对策

1.作业布置注重分层,激励学生创新。我们教师都清楚,一个班集体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有时会参差不齐。如果一个老师布置作业总是单纯地、机械地做统一要求,那么不仅会造成“吃不消”和“吃不饱”现象的产生,还会限制大多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业设计要费尽心思、精心考虑、分层设计、因人而异,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2.作业布置重视实践性,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日益丰富,他们更加喜欢有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他们也希望在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我在执教语文的时候,曾经设计过以下几种类型的课外作业:(1)学过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之后,我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图片,搜集赞美春天的歌曲、音乐资料等。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上网下载,自己练习,成功举办了“歌咏春天”诗歌朗诵会,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2)在学习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之后,让学生懂得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加入适当的想象,改编成故事说一说:假如你就是丑小鸭,你的梦想怎么去实现呢?(3)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同学的各种烦恼、各种困惑,先在电话中与他交换看法,然后给同学写一封信,帮助他化解烦恼,争取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4)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之后,让学生设计保护地球的广告,学生十分感兴趣,兴致勃勃,写出了很多条新颖、别致、生动的广告词。(5)预习新课查阅资料。预习新课,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社区采访、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和同学进行交流。这项作业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作业评价多元互助,激起学生自信。教师在作业评价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评价采取“分数+心里话”的方式,教师评价采取“分数升降+教师寄语”的方式,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学生评价分数制,用心里话感谢老师的精心培育。学生通过自评可以把做作业的情况真实地汇报给老师。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评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评价“分数升降+教师寄语”制,可以让学生懂得保持原来水平、进步还是退步了,这样好再接再厉。教师的寄语则侧重于答题技巧、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同时以满怀期待的语气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如果你能把作业写得更整洁一些,相信你的作业会像你的歌声打动人心。”鼓励性的寄语不仅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而且指出了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作业评价手段多元化的尝试,使作业本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情感,从而会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使自己不断改进,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性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

3、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怎样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朗读教学如何“有法可依”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切实改变朗读训练中“量少、面窄、质劣”的现象,全面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和学生朗读的能力。我认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读”,才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识,必须得“读”;要从文本中获得美感,净化心灵,也必须得“读”。舍弃了“读”,阅读都会落空。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科目,知识的传递也是最容易被他们接纳的,在琅琅上口的文字中、在血抹尘埃的回忆里、在刻骨铭心的反思后……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第9篇

关键词:童话剧;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15

随着r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初中英语教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正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英语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掌握一定基础的英语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这个时期的英语学习水平对将来的英语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而英语童话剧教学方式将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很好地与童话剧结合。它是近些年来所兴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探析,根据问题探究一些合适的教学方式,希望对初中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差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讲,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转换成口语谈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如今学生的开口能力很差,对于英语学习仅仅只限于语法、听力与写作能力的学习,忽视了口语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整堂课下来,基本上都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机会非常少,或者是整节课都是做练习题,进行能力测试,学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英语就成了背诵经典句型、记忆单词所累积的课程,没有丝毫的趣味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自然就提不起兴趣。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方面,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没有进行良好的听力以及口语训练,这样的环境让他们对英语口语对话感到陌生,久而久之也就更加不想开口。

2. 教学效率低下

虽然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结合目前的实际英语教学状况来看,单一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位置,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且教育质量不高。理论教学的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中的应用,大部分都表现在课堂上通过知识点的重复和强调,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理解以及记忆,从这一教学方式来说,对应试教育来说,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就提高学生今后在日常工作的英语应用能力来看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单一地对知识点进行强调,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很难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 主体地位存在偏差

现在的初中英语课堂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那就是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式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沉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乏内在动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阻碍,比如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情感发展,争取价值观的培养等。学生对于英语课文的学习,知识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的意思进行理解,所以教师应该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只能是学生,只有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学的第一位置,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童话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对于童话剧本的仔细挑选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就是对童话剧的仔细挑选,使其不仅要与教学内容进行无缝的融合,还应该对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学习特征有一定的探究与锻炼。教师选择童话剧,一般可以用多种途径进行选择。第一就是书本上的课文材料,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度更高,再者就是课本上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进行节选,改成剧本的难度比较低;再一个就是改编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故事,对这一类题材进行改编,对英语单词与习惯用语的表达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第三个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自己编童话剧,这一种方式的采用,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因为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学生的自行创造力可以去设计表演部分,帮助学生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种就是,直接选用现有的视频资源,对其进行加工与改编,使其符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征,这样的资源,学生对其更加熟悉,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降低表演难度。例如,当学生决定表演《丑小鸭与白天鹅》这一童话剧时,首先在这个剧本中,学生就会对swan这个单词进行进一步的熟悉,而学生通过对于这个童话剧里的角色扮演,丑小鸭与白天鹅之间的对话也会增强英语的实用性,通过对话让学生体会里面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丑小鸭的悲伤,从而更好地演绎出这个童话剧,并逐渐加深他们对英语词汇的准确应用与把握,熟悉各种地道的英文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2. 童话剧表演的价值

对于初中生来说,对童话剧进行表演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但是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与锻炼,这也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在对童话剧的演绎过程中,体会到运用英语进行生活对话的乐趣,从而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加端正学生的态度。在排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将最好的自己给观众表达出来,所以熟背台词、反复揣摩人物角色、与对手反复演习,将效果达到最好,这种方式在对英语进行反复学习运用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童话剧的内容的选择,将童话剧的寓意也带到(上接第15页)讨论环节中,通过童话剧所告诫的道理,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同时也学会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听力和讲英语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与提升,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3.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童话剧排练过程变得顺利与丰富。在剧本的改编、台词的编写上,初中生的水平词汇量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对台词的编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教师应对给予一些帮助,丰富剧本。对于台词的记忆工作,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督促,对单词的发音、故事情节的掌握都应具备一定的熟悉程度,最好达到脱离剧本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其次,关于剧本角色的选择,教师应该承担这一工作,初中生没有具备完整的分析能力,所以对于角色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阻碍。在选择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剧情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性格特点的吻合度进行选择,或者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的一些角色。教师也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ρ生的台词记忆方式,表演专业方面给予一些帮建议。例如,当学生决定表演《皇帝的新装》这一童话剧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对剧本进行特色性的设计,将本学期中一些重点的短语、单词、句型设计在台词中,让学生在对童话剧的排练过程中,加强对重点词汇的以及与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逐渐锻炼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减少因为对词汇不了解而出现的学习障碍。

三、结束语

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并承认,童话剧表演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却有很大的实践效果,将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推广与运用对今后的英语教学提升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究和探索能力,有效性地引导学生在童话剧的表演中得到更多的提升。童话剧表演高强度的操作性,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淑娉.排排剧学英语――论小学高年级英语童话剧表演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5(12).

[2] 李俊玲.浅谈表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4(4).

[3] 任 洁.小学英语故事表演教学模式初探――以PEP《小学英语》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3(8).

[4] 朱淑娉.论小学高年级英语童话剧表演教学[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5(8).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的含义;意义;内容;感悟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反思对象,寻找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再思维和再学习活动。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确,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反思型的教师,教学反思不但是教师步出课堂之际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而且也是教师组织新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当一节课结束时,不妨对自己刚经历的课堂教学作个简单的“回放”或“反思”,在备课本上或是在课本上留住精彩,记下困惑,写下顿悟和感触。如:“我的教学目的达成度高吗?我的教学方法能因材施教吗?我设计的任务型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我对学生微笑了吗?我给了学生现成的鱼,还是教会了他们钓鱼的方法?”而这些真切的感受和灵感犹如昙花一现,是稍纵即逝的,它会在你匆匆准备下一节课时,在你整天忙碌的奔波中,不知不觉地溜走。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及时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而是在于科学地“扬弃”。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教学反思至少要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1.回眸精彩,凝成智慧

一堂较成功的课,体现于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应有自己的独特设计,而且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愉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对每一节课的精彩和成功之处做出及时的回顾。

案例1 Module1 Unit1这是一节听说课,我把重点放在游览世界各地的奇观上,带领学生游览世界的壮丽山河,让学生在熟悉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根据需要分为小组表演、全体表演等,把学生设计成一个小小的旅行团,以社会演练的方式,用扩展性用语对描述景观的语态进行交流。

反思:《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要达到以上目标,并不是要让学生会读课文、会背课文就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英语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课时的设计上,我努力以课标为指导,以活动为方式,找出生活和语言的切入点,变课堂为生活,运用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使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力求学生在参与中求收获,在活动中长智慧。

2.反思败笔,寻求矫正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是最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多积累“病例”,同时寻找“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案例2 在外研教材九年级Module12,Summer in LA中,我设计了一个美术竞赛:根据课文综合Module8~12三个模块,提前要求学生自行分成漫画组、山水组、人物素描组,并且在上课时提交自己的作品,由同学们投票选出每组最受欢迎的作品,设置奖项,由学生自己做主持人及颁奖嘉宾进行颁奖,灵活运用课文内容。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念很好,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掀起课堂教学的。但是我只注重平时学习好的“白天鹅”,而冷落了没有作品的“丑小鸭”,这种教学设计是失败的。新课程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只顾课堂气氛的活跃,要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从不同角度领略成功的喜悦,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这一失败的教训为我的课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我的“师途”又多了几分感悟。

四、教学反思后的感悟

第11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了时展要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处处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的素质教育才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农村地理教师,我把握教育发展脉搏,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充分利用新课改这一“支点”,积极推进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一、备课

1. 精心研读探究新课标,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确立起新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多媒体展示课件可以处处创设教学情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知识的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评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真正落实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一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体会和课本知识纷纷说出“为什么水是宝贵的资源?”在你身边有无“水污染现象?”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华。

第二步: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和板图板画,处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气候中的季风和降水分布密切相关,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温故知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自主性智力活动,成为“内化”和“外化”的诱因,自觉成为科学认知的构建者,成为创造性的学习主人。

2. 跨学科找联系。地理学科在考查时,是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呈现。为此,我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查找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方面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各科知识是相通的,地理图像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

我在开展地理教学时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而且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新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尊重并体现这一意志,就必须正确面对学生身上无可争议的现实问题:认知结构构建不同,信息捕捉敏感度不同,信息加工处理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有策略地进行分层;利用有效合理的分层空间,学生间进行有意义的信息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即主体分层、探索创新。

例如,讲授“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时,让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小组,运用材料:乒乓球、细铁丝、胡萝卜、透明胶等自制地球仪,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的能力,同时在各组对比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审美情趣。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氛围,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性格,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布置作业

作为地理学科,能否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才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让学生回家给亲朋好友当好“天气预报”解说员,同时写一份调查报告,反映农村百姓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培养了热爱科学的精神。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我由一名传统工匠型教师转化为反思、研究型教师,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不断质疑、反思、创新。课堂是我血汗挥洒的热土,新课改给了我发挥的空间,学生、教室和身边的事物都是我得心应手的教育资源。

第12篇

关键词:跨越式教学;读写结合;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33-01

读后写是跨越式教学的主要过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有读后写的过程,可是学生写的“成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一直困惑着跨越式实验教师。通过我们尝试,“每周一报”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困惑。

一、“每周一报”的具体做法简介

首先,确立“每周一报”的办报宗旨和制作方法。确定“每周一报”作为学生习作展示的方法之一。采取学生自愿投稿的方法,以班为单位,以本周学生的习作为投稿内容。小学低年级采取手机照相再发送信息到指定手机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采取发送电子版到指定邮箱的方式。稿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整理、排版,由校打印室统一印刷出版。

其次,将读后评作为学生习作互评的方法之一。学生在周一晨读“每周一报”后,在教室的语文园地中采取签名的方法在“每周一报”习作作者的姓名下签名。每一名学生只有5次签名的机会,用来对于优秀习作的肯定评价。

第三,坚持做下去。对语文课外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做到在周日中午之前完成“每周一报”的整理和排版工作,并将电子版发至语文老师的邮箱。语文教师在周日7点前把经过校对和插入评析的电子版发至校打印室邮箱,由工作人员在周一学生到校之前打印完毕,供每班值日生及时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晨读时把“每周一报”作为必读内容,并读后及时评价。值日生对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分别记入语文习作评价统计表,作为学期结束时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每周一报”方法的剖析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以《丑小鸭回到家》为题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文本内容既有欣赏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习语言,体会情感,重要的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他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进行重组创新。例如,学习了《“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后,教师总结谈话:爸爸妈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年幼的巴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他从中感受到了来自父母两种不同的爱。你们和巴迪同龄,也时时刻刻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爱,但是面对家长的批评与表扬,你们是怎样做的?在自己的成长中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很自然地由文本学习迁移到现实生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就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要真诚地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后写读后感,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度深化理解,是把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得到训练。一个不起眼的课堂小环节,可谓一举多得。

2. 生生读促进生生写,进一步推进跨越式教学拓展读和读后写

周一“生生读”读的是学生上一周的习作,因此阅读自己和同学的铅字作品读得更深入,更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推进了课外拓展读。为了让同学们读到自己的好作品,在课余学生会主动地回读自己课上的习作,进行整理,选择一周最好的投稿,因此读后写更及时、更有针对性,从而促进了读与写能力的提高。

3. 读后评促进学生读后写、写后改,推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阅读后评出优秀习作5篇,而这5篇是学生阅读、对比、归纳后形成评价结果的体现。在阅读时,学生会不自主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从中生成了一个自己写――借鉴读――自主评――自我提升的过程。读到比自己好的,及时借鉴,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写好;读到不如自己的,体验了成功。这样,学生在自悟中提高,在反思中发现、在阅读中评价,在积累中提升了习作能力。可见,签字评价的方法不仅推进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每周一报”的定期出版,记录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成长的历程,也展示了学生了习作的成果,充实了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材料,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推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丁有宽,戴汝潜,朱作仁,田本娜.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