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的家庭教育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业的老师、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它是属于一种教学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父母渗透于子女心田而实施的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基本上属于一种养成教育。
由此,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更多的是与家庭的自然、人文条件,以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内容有关。因此,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水平,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要提高家长的育子素养和能力,以此才能保证子女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有生机活力的人。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孩子入学之前,一般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但是,当孩子入学以后,有的家长就认为,只要有学校教育孩子就可以了,于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学校应当担负教育的责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支持与配合的话,就会徒劳无功。
二 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1.家长要主动到学校去拜访教师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长要学会主动去拜访教师。这是因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家庭都经常家访,很难细心了解每一个的孩子特长与爱好,而家长却只有一个孩子,完全有时间去拜访老师。建议家长最好一两个月到学校去一次,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
2.家长要有意识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家长能否与学校配合好,关键是有没有主动配合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在家说话、办事就会注意与学校同步;没有这个意识就有可能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3.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
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校是教育机关,有上级制约,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因此家长应该向学校的教育观念靠拢,主动改变教育观念,否则就可能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做出错事。
4.家长要经常向教师请教,了解并掌握好的教育方法
教师是专门搞教育教研的,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家长应该有耐心并虚心地向教师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并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从而形成一个合力。
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尤其是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成才一定大有裨益。
1.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意义
平时孩子学习出现异常现象时,家长自然求助学校。可见,家长有此需求,教师的指导作用责无旁贷。同时,基础教育是系统教育,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提高自身素养和育子技能,所以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集体指导、个别指导;集中指导、分类指导;当面指导、书面指导;在学校指导、深入家庭指导等,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讲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是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最简便的方式,可以集中授课,有计划地逐步提高。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制度化,对一年级家长每学期进行四次家长学校的系统学习,对于新生的适应、行为习惯培养、家庭和学校有机结合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2)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很多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而现在诸多家长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已经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也乐于将自己的所学、经验授予大家,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学校可以用建立家庭教育委员会来替代原先的家长委员会,因为事实证明,这样的合力作用更大。
(3)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协调,共同教育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4)家庭访问。家访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指导更具体、更细致。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多在教师面前肯定孩子;当教师反映孩子有不佳表现时,家长要耐心问明原因,不打不骂孩子。让孩子对教师的家访不惧怕、不反感,同时又能反省自己,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5)书面指导。书面联系在新生、毕业生和特殊生中运用的比较多。好处是便利、经常化。
(6)实行开放日。学校采取“开放日”的方式也可以起到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每学期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这一天家长可以到学校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通过到教室听课,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与教师同学交谈等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对于针对性指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1年5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综合活动课程的序幕。2001年至2004年,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实验形成阶段。《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课程设计原则是"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课程的选择性"[1],除去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目,其他科目占49%~60%,这就保证了学生多方面学习、实践的机会。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校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中心完成教育过程。课程的结果表现为思维中的记忆和身体的记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思维与身体记忆进行教学,使直接与间接经验达到统一。经验的获得与建构需要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通过同化、重构的方式完成经验的建构。综合活动课程的中心在于建构,而建构的关键在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参加活动课程带来的教育成果。
一、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家庭教育的冲突
1.教育思想落后
教育思想的落后与家长的自身经验相关较大。家长都是站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评价孩子的学习和综合活动课程,没有从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成长,这种思想限制是家长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惯有思维模式。在没有专业教育人员帮助下,家长很难走出落后的教育思想界限,综合活动课程在家长眼中也成为学校工作的简单变化。
2.教育角色混乱
现代家庭结构导致家庭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孩子往往要面对两到四个教育者,家庭无法形成教育核心,孩子的教育时常出现矛盾。通过对家庭的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祖辈与孩子父母会产生教育分歧,孩子父母由于孩子祖辈的干扰,没能在孩子心中形成教育权威,孩子的教育往往摇摆不定,不知道哪种教育是对的,以致孩子的教育认知、教育行为会产生前后不一致。
3.综合活动课程进行不彻底
在深入到学校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综合活动课程在学校中还处于进行状态,学校教育难以冲破旧的教育思维、习惯。教师教育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学校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所以每个学校教师往往具有这一学校的特征。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继承了学校的教育风格,一方面也由于旧有教育的特点阻碍了综合活动课程的进行。学校教育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逐渐改变学校的教育传承,在这一过程中综合活动课程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综合活动课程的进行会不彻底。
4.缺少家庭教育支持
总结中外课程改革,家庭一定会被当作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也被广泛采纳。我们的综合活动课程在取得家庭支持上却很失败。专业的学校教育是综合活动课程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然而"非专业"的家庭教育较少进入综合活动课程研究者的眼目,在家庭教育与综合活动课程结合的研究上极为缺少。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家庭教育与综合活动课程的结合都被忽视。所以,综合活动课程要想再深入,必须将以前未重视的家庭教育当作一个改革重点,获得家庭教育的支持。
二、活动课程与家庭教育契合的途径
1.转变家庭的个体教育观念
家长的个体教育观念和基础教育的社会教育观念的冲突造成孩子的教育责任划分不明确,家长逃避教育责任,而学校教育责任过重。转变这种状况的最好做法就是转变家庭教育的个体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建立社会教育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完成孩子的个体发展,还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组织家长参与综合活动课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综合活动课程绝对无法逃避家庭教育的影响。如若综合活动课程要进行下去,必须在实践上解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一致作用。综合活动课程下一步需要进入到家庭,允许家长参与到课程中来,帮助家长建立家庭教育结构,让家长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3.减少智育课程
我们现在的智育课程太多了,多到学生想要有点自己的时间都是奢侈,学生根本不可能再在智育之外发展其他的素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先从减少智育课程开始,先给学生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并不是教师"放羊",而是减少教师的教育责任,使教师能够有时间、精力照顾到学生的独特性。智育时间减少了,那么教师就需要将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教育现状:
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发展现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我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遵守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规则较差,而家园发展差异更大,幼儿园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水平大大高于在家庭中的发展水平。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1、多数幼儿家庭属核心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为良好性格形成和情感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但容易造成交往少,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影响的有利条件。三代家庭能给孩子传统的积极情感形成提供条件。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旧的成才观、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2、家长在工作之余,用于与孩子玩耍或教育孩子学习的比例高于家长自我学习、工作、或娱乐。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多数家长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上,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能力发展、以及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能力发展的问题。
4、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专制、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
5、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因而不能了解游戏活动、操作活动、探索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社会化实践的场所,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义务感的起跑线。对知识学习要求过高过急,忽视依靠孩子通过自主的活动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环境不能发挥良好作用。
6、2至6岁幼儿家长年龄在26岁至36岁之间,用在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又要忙自己的事业。31.82%的家长还要照顾老人,精力分配不当势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教育改革形势推动下,社会化大教育观逐步得到深化。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所明确,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没有较好地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欠缺,经验少以及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中组织管理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二、思考及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同步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利用;重视游戏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别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发展。家园一致培养儿童遵守规则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育方法;育认识与教育行为。重视儿童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认知学习。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须强制性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家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工作中,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抓家庭教育又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新途径,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与家长交往,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复杂。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家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对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以及每个家庭的“个性”特点。
一、活动目的:
通过集中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促进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行风建设推向新的台阶。
二、活动时间:2022年9月——2023年6月
三、活动内容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所有科任教师要实施全员家访。家访时,要注重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安全卫生规章;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了解掌握特殊家庭生(含贫困生、单亲生、留守儿童)和行为偏差生(学困生和其他行为失范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学校成立家访领导小组
组长:母
杨艳芳
成员:李正琴
李巧玲
李锦萍
王小燕
吴倩英
洪思飞
千艳萍
闫喜萍
李新华
2、准备教师家访活动记录本和家访活动记录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学校集中时间,实行全员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严格做到“四要四不得”:要全面通报学生在校情况;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和在家表现情况;要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方法;要做好家访情况记录。不得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不得随意把家长叫到学校进行责怪训斥;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和赠礼;不得以电话联系等其他方式代替家访。学校要建立家访活动记录表,记录教师家访简要内容、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学校家访领导小组负责收集教师家访活动记录表和家访记录本。总结家访信息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五、家访注意事项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我们要家校联手,共育新人,做到以下几点:
1、变“请进来”为“走出去”:改变以往的随意请家长进校“训话”为主动走进家庭,将意见和建议送到家庭中。
2、变“被动家访”为“主动家访”:主动家访,防患未然,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重视家庭教育,是顺利开展全面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
1. 落实家访制度,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家访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联系的纽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我校的工作计划中,全学期必须普遍家访一次。教师们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不辞劳苦地家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彼此间的感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办好家长学习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了解学生,重视学生,家访是做好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家庭素质,尤其父母自身素质对其子女的影响又是极其关键。为此,要想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学校要办好家长学习班、家长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等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召开评选先进家长的表彰会,邀请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或座谈交流等集体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但使家长们对自己如何当好家长有所认识,有所提高,而且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们的素质提高。他们除了当好孩子的“后勤部长”外,还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言行方面的顾问,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激励子女,使他们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3. 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各个时期可能发生的问题有预见地、有目的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进步,引起思想观念不断变更。如何在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时,思想也健康成长发展。学校应及时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如《家庭教育的学问》、《教师给家长的建议》、《言传与身教》、《家长必读》等这类文章,使家长、学生的认识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转变好学校教育观念,是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主灵魂
教育观念总体上决定某种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而教育模式又相应地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对象、方向、步调、教育前景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往往有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教育效果。教育观念是时代的产物,它会随时代的前进而更先进、完善。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多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一直围绕着“应试教育”而转。所谓“应试教育”是一种一味追求升学(考分)的教育,是死记硬背为主的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唯升学教育”。学校要重视教育新观念,做好新旧观念的转变工作。本人认为转变好教育观念,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必须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1. 学校领导要重视,要认真地计划、制订好有关的教学方案,如启发式教学,生本教育等。
2. 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习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
3. 选择全面的、多层次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场所,以及相应的配套系, 比如多开设各类活动课和竞赛等。
4. 开辟多维的、有机联系的品德教育途径。
学校作为直接对学生教育的场所,一定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爱好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开发与发展。学校只有领会和重视了新的教学观念,才能面向全体,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才能动手改造只重视升学,重视灌输知识的羊肠小道,构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人才成长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家园合作 尊重 平等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4-02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是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家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和家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只有双方在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积极配合,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教师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只有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聘请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知识,使家长通过讲座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共同配合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的配合幼儿园工作,并参与到家园共育的活动中来。
2.互动平台
利用家长园地、班级博客、微信等平台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法、幼儿园活动内容与目标、幼儿近期活动表现、需家长配合的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活动内容的同时,激发家长以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教育的活动中来,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二、创设沟通多渠道,促进家园合作实效性
1.接送交谈与电话联系
利用接送幼儿这段时间简单的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情况和表现,并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教师协助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孩子情况家园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共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电话联系更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联系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联系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家园教育同步化。
2.家长助教和开放活动
为了使家长对幼儿园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家长助教和亲子开放活动,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并在与幼儿欢庆六一、快乐游园、亲子运动会等亲子互动中更加了解、体验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生活,从而积极建立起主人翁意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幼儿园管理和幼儿教育中来,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互助合作伙伴。
三、尊重家长、平等对待,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沟通
1.以诚相待 主动沟通。
主动真诚的对待家长,是做好家长工作的关键,每天接送幼儿时间,教师都热情微笑的和家长打招呼,并且主动的将孩子在园的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感受到老师热情的同时也体验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家长才会信任老师,放心的将孩子交到老师手中,并且愿意和老师沟通和合作,只有家长相信老师,才会消除顾虑,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
2.运用技巧 巧妙沟通。
和家长达成共识是家园沟通的最终目的,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美,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孩子情况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在赞美孩子优点的同时,避重就轻的提出孩子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这样家长一般都很容易接受,也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只有家长积极配合了,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人而异 灵活沟通。
不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对老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与家长交流时,要因人而异灵活沟通,对年龄大的家长就多反映一些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对于年轻的家长多反映一些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并争取他们的支持;而对于文化较高的家长,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从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教师就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总之,有效的沟通,是做好家园工作的关键,是架起家园互信、互相理解、共同合作的桥梁,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师、家长共同化成长的有利途径。
1更新理念,探求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实践受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支配,办好家长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让教师、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怎样才能转变观念?我们认为观念转变,要从教师入手,要通过学习讨论,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规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孩子学会做人(而不是传授知识)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主动地全面地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
2创新载体,追求发展实效
为使家教工作更富有活力,我们积极创新活动,不断丰富家教工作内容,促进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2.1创建“特色家庭”。由于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双方都从事文艺工作,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对文艺也有较高的天分;有的家长双方酷爱读书,孩子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也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针对于此,我们注重特色培育。围绕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主线,广泛开展特色家庭的创建活动,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具体开展了环保型、节约型、学习型、才艺型、廉洁型、美德型、优教型、和谐型八种特色家庭的创建活动。
2.2促进“素质家庭”。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在家庭双休教育活动中得到落实。我们本着轻松自由,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双休日教育活动。由学校对双休日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突出趣味性;既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我们还号召家长把子女放在集体环境中去锻炼,热情支持子女把同伴群体请到家里活动。倡导家长带领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获取知识。
2.3深化“开放家庭”。为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入了解,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我们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相互配合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参加教师的说课、备课、上课、评课、教育论坛等。定期组织家长分批进入课堂听课,每次听课,都指导家长做好听课记录,课后组织家长进行座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听取家长的意见,并把家长的建议即使反馈给教师本人。这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家长的广泛关注,增强了广大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了解,也增进了家校联系,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5共享“信息家庭”。针对电脑己进入部分学生家庭这一情况,开通校园网,让家长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让家长及时方便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信息;运用互联网对家长进行远程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开设校长论坛,开展学校、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及时快捷地收集家长、学生的信息反馈。每学期定期组织一两次的网上家长会,邀请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家长代表参加在线问答交流。为家庭教育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供了一个省时、便利的网络空间。现在网上家长学校已日益引起家长的关注,浏览网站的人数逐步增多,开始有家长就孩子教育管理方法在网上咨询。
3校区联动,拓宽发展空间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社区。为此,我校组建了社区家教网络。通过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我们对学校周边的街道、办事处进行走访,密切联系,达成共识,向他们宣传社区指导家教的特殊作用,从而使街道办事处把家庭教育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程;二是选派有较强工作能力教师到街道帮助开展家教工作,建立起社区家教咨询服务站,解答家长提出的家教问题,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三是积极走访特殊家庭(特困、单亲、外来户等),掌握这些特殊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问题开展工作;四是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家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家庭教育座谈会,家庭劳动竞赛,家庭音乐会等活动。如东积善街道举办的家庭音乐会,不少家庭全家出动,父母与孩子在台上演出,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在台下兴致勃勃的观看,全家其乐融融。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一是解决了学校教育难于解决的问题;二是社区开展的家教活动更贴近家庭生活,家长参与面更广;三是有助于特殊家庭教育的提高。
4家校共赢、共求发展愿景
家长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他们在社会的各领域中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如果把它们的专长相应的转移到为孩子、 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上,就会构成巨大的教育能量,更有效的促进教育的发展。为此,在家校教育工作中,我们依托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指导站等有效教育载体,积极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家长参与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积极性。我们积极为家长创设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定期召开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注重情感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家教质量不断提高。现在我校有90%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在采取棍棒教育;有 50%的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与孩子商量;80%的家庭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愤;50%的家庭形成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文化氛围。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认为“教育责任在学校,在老师”,提供“吃穿”才是家长本份, “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情况比较严重。
(2)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严重。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是非常不相称的,也为学校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3)家庭成员之间曾接受不同的教育,造成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让孩子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自我意识形态不断磨灭。
(4)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态度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与服从关系,不断把家长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塞给孩子,其实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上的不科学性。
(1)平等、民主和对话的家庭氛围并未大面积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
(3)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系统性,没什么计划,惯于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来解决问题。一旦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而且不容易彻底解决。
(4)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占一定数量的家长缺乏理智。奖励与惩罚是父母必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正确,非常凑效,否则适得其反。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也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庭物质条件好的家庭教育水平并不一定比差的高,但是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
(2)家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力度不够,投资少,可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如果说孩子是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就是空气和水分。”多数家长重视对孩子特长、兴趣的培养,却缺乏有效的引导,也没有意识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学习型家庭组织程度低。
(3)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教育、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突出,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4、成才观上的误区。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固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成才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目前现实条件下,个个上大学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没实现,将会是孩子“一生的痛”。
二、思考与建议
1、建立家长培训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3、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家园合作 重要意义
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逐渐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可,家园合作更加彰显其重要性。
一.家园合作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经常的、牢固而深刻的。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认识世界,在家长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家长的脾气性格、文化修养、道德观念、个性特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模仿产生的效果好坏,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所以作为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家园合作,可以使家长们逐步意识到自己也是儿童教育的主体,自己有责任与老师、幼儿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二.家园合作有利于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是教育有方,有的则是无计可施;有的是灵活多变,有的则是呆板教条;有的是放任自流,有的则是步步监督。也正是如此,所以不一样的家庭会有不一样的孩子。高尔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个严重的问题”。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认识是垂直的、纵向的,而教师的认识则是水平的,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正好在认知上得到了互补,在教育上达成相互的合作、支持。毕竟教师有着处理孩子各种问题的经验,有着一些专业的见解,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家园合作有利于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都是来源于这两个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师要将家长视为合作的伙伴和幼儿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并努力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下真诚合作。例如: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需求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来教育幼儿。家园合作,可以使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
四.家园合作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
家园合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两个同样肩负着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建立起家、园联系的桥梁,有助于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相互间经常交流有关孩子的资讯,这种双向信息反馈便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园合作也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创造力、经验是有限制的,家长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幼儿的有效信息,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五.家园合作有利于加强幼儿园保教管理
搞好幼儿园的管理,必须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所进行的每一项保教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相对而言,家长们都会关心幼儿在园生活一点一滴,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深入了解,由于不了解,也就无法理解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些内容,造成有的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不满情绪,形成和幼儿园的活动对立、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扭转这种情况的方法主要就是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活动,如亲子游园、跟班观摩、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消除对幼儿园的错误认识;让家长参与布置区角、节日活动,使家长感觉到他们为孩子成长和教育做出的贡献,继而激发和保持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家长思想转变,逐渐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不理睬到主动询问,从不闻不问到积极参与,使其产生质的变化,这不仅利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幼儿园自身信誉度的提高。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幼儿园与家长作为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发展的教育主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在合作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沟通中相互切磋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实现家园目标的一致、环境的一致、方法的一致,从而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托幼机构;家庭指导;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2-02
一、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
所谓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其子女在文化、生活常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为未成年子女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科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就尤为重要,家长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刻不容缓。家庭教育指导指的是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及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家长可以通过托幼机构对于家庭指导方面以及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有一定科学的了解,而托幼机构通过致力于教育培养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扮演好新时代的父母角色,可以成为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线部门。
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现状
1.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尚未深入。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和形式的研究;二是针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研究。但是专门以家庭教育指导者为视角,系统探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较少。难以深入进行研讨,只停留在表面,理论上的欠缺导致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2.托幼机构的指导老师专业性有待提高。通过查阅相关调查与资料,笔者发现在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这一问题上,从专业机构学习获得的包括家长学校和在幼师、中师或高等师范读书时接受系统训练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接受“怎样教孩子”知识方面,主要依靠自学和经验积累,大多缺乏专业训练。从总体上看,家庭教育指导者的队伍专业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将其当作是业余爱好或者赚钱牟利的手段,导致不少家长误入歧途,被所谓的“专家”没有科学依据的讲话欺骗,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3.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或者其他媒介等手段进行指导。在托幼机构中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还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这些方式似乎过于局限于托幼机构内部,也就是说并没有意识到其他渠道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作用。例如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同时,托幼机构在开展指导工作时可以分为集体指导方式和个别指导方式,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托幼机构倾向于选择传统的集体指导方式和个别指导方式,在集体指导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亲子活动形式,在个别指导中也只是个别咨询、家访等方式,很少使用文字、音像资料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指导形式。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传播便利的今天,幼儿家长更期待以更为快捷方便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情况,学习到家庭教育的方法,因此,在以传统的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加指导形式,尤其是借助现代多种媒介方式势在必行。
三、对改善托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
1.重视加强幼儿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思想指导人的行为,作为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念就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的指导思想领导下,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幼儿心理的发展,进而指导家庭教育。因此,在信息更新迅猛的时代,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例如“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等等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习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新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提升素质。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教师应该能够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2.选择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托幼机构应该注重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根据每个家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托幼机构可以先进行调查,分析家长希望了解学习到的内容,根据家长想了解的内容再进一步确定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重点。同时,不应该只是单向由托幼机构向家长宣传信息,而是应该重视听取家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托幼机构可以设置家园信息窗口、意见箱,经常通过网络、短信、墙报等形式向家长幼儿园的重要活动的信息,完善家园对话系统,听取家长的意见,接受其合理化建议,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共同讨论教育形式,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3.探索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1)多利用大众媒体,拓宽信息渠道。托幼机构作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部门,应该选拔具有相关资质的教师成立专门的教育指导部门,建立系统的家庭教育系统,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活动,对于有需求的家长进行指导;不仅有“家访”、“定期咨询”等个别指导和“讲座”、“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集体指导,在这些现有的传统的指导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电话、短信等形式将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利用现代信息媒体能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托幼机构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将家庭教育的知识以及关于家庭教育的活动、家庭教育相关的电影视频等进行共享,实时更新;制作托幼机构的专门的简报,向家长介绍相关的家庭教育报刊或书籍,将育儿经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推荐书籍登出来,以供参考。(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育深度。托幼机构在对一个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只是用单一的宣传手段,可以围绕一个教育专题,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尽量拓展宣传教育的广度,同时注重家长的反馈,尽量拓展教育的深度,提高实际作用。比如,托幼机构想向家长介绍“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方面的知识,那么不仅可以先通过家庭教育报刊的订阅,普及相关知识;其后,通过黑板报、墙报方面的日常宣传,提醒家长在平时加强观察;通过家长会进行交流,座谈会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整个过程可以鼓励家长发表微博,随时随地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或者收获、困惑与其他人进行分享。通过整个过程,应该会使得相关的知识更好地被家长所接纳和理解,并在实际中得以实施。(3)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教育方式。托幼机构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该“对症下药”,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每种指导形式起到的效果、适合的家庭情况也是各异的,因此应该注意分析不同指导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起到的效果,甚至可以改变指导的频次,使得教育的形式能够符合家庭实际情况,使得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克服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主义,使之真正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洪曾.家庭教育的对象、内容与形式[J].幼教园地,2004,(1).
[2]王有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探微[J].中国家庭教育,2006,(3).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各种教育的基础,父母和教师在此阶段担当着至关重要的教育角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双方由于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分歧时常产生冲突,不利于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如果这些冲突不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亲师的关系对于幼儿良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并分析了亲师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家园合作;亲师关系;教育观念
一、亲师关系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是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具有初始性、长效性和终身性;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教师针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从而促使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家园合作是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这两种教方式在内容,目的,时间上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使其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从而说,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其中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两者在两种教育方式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虽然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为了幼儿的成长,但是在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途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两者虽是合作的关系,但也冲突不断,这使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在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亲师关系的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幼儿教师和家长,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由于受到的教育和社会地位不同,受到的相关的教育经验不同,所以双方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各有不同的。教师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专业群体,有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因而对幼儿的教育也是较为系统和整体的。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家长由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是科学的,那么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就会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的观念过于落后或者先进,也易于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不利益良好的亲师的关系的形成。但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并不重视,这一点与教师的观念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在这一幼儿园中,家长和教师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的主要原因。
2)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对幼儿发展结果的一定的预期,期待幼儿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一方面,家长的思想对于幼儿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的。指导包括:对行为,品德,个性等方面的指导。家长由于长时间都是为了生活在忙碌,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所以,他们更关注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进了幼儿园学习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并不能代替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其教育目标是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在认识,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目标是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两个主体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相对统一和一致的高度从而使亲师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合作的效果差。
2、客观因素
1)幼儿园因素。家园合作中有许多的亲师关系都是依靠幼儿园设置的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的。但大多数的形式都只是表面的,不能对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如:在幼儿园组织开家长会时,有的家长因要干活就不来参加,许多家长即使来参加家长会只是应付了事,并不是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和活动当中,对于老师说的话只是听,也不与教师作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而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因为这里工资不高,条件也不是很好,对于许多幼儿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不了解,只是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双方流于形式的沟通是制约亲师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状况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在园内表现出来,不仅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家长也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幼儿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找到发生的根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不同的家庭模式,会造就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以致于在与教师的配合当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家庭成员的肯定,使教育合力难以实现。
3)社会因素。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双方关系的形成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范围。但现在许多的社区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心理资源来帮助幼儿的教育,使社区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方面处于空缺的位置,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来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
三、促进亲师之间的有效合作的建议
1、家长调整自身,积极与教师沟通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而逐步深化。所以,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步与现代的教育观念相结合,从而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以致于改变自己旁观者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的效果,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
2、教师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促进良好亲师关系形成
1)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把教育观念转移到促进幼儿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从根本上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比促进幼儿的知识的增长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组织园内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能力提高。促进亲师良好关系形成。
2)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合作的理念,从而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是比较落后的家长,让教师给其言传身教,所以帮助家长形成相关合作方面的知识,促进家长知识的增长,是亲师关系的形成有一个好基础。
3、幼儿园加强自身的管理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家园合作方式的特点和优越性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和管理,在体验和参与中与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如:在使用家园联系手册是,不应该只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填写,应根据该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写出给予家长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自己把联系手册给家长,不应让幼儿代劳,让家长体会到教师对于沟通的重视。学前期是幼儿发展的高速时期,不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是在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合力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周天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幼儿园课程评价(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155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影响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1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以独生子女居多
目前,我国积极放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但就当前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四二一”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1.2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升学压力,家长过多关注智力发展和成绩好坏,忽视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忽略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1.3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滞后
在我国,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过低,在农村尤为明显。尤其进入大学后会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出现了大学生自身忽视家庭教育。同时家长也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过低,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无能为力。受到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只是给与物质支持。
1.4高校与家长沟通机制不健全
近年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各大高校积极扩招,在校生逐年增多,而高校现有教师队伍比率不成正比,即便高校想与家长沟通,也是有心无力。高校缺乏与家庭互动,不重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对大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少,学生在校表现也不及时向家长反映,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政。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2.1先在性
各种社会因素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影响重大。
2.2潜移默化性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很难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很关键。
2.3科学性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为合格人才。家长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
2.4终身性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可以向家长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家长也可以受大学生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家长要进行科学合理管教,精心培育。爱而不惯,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培养,又能放手让大学生发挥积极性。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精神情感交融,家庭充满和睦、乐观、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形成。
3.2自我教育的影响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发挥作用。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诸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能力等等。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根本保证。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染性、亲密性,家长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3.3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18岁以上,脱离对家庭的依赖性,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家长要帮助大学生强化自立能力。配合学校逐步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引导大学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引导大学生保持人格完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情绪控制。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长多和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沟通,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4未来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家庭教育重要性,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教技能,而家庭教育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信心、有爱心的人。
总之,在校大学生终将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创建家庭,扮演多重家庭成员角色,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全面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