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什么专业有前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年各项工作目标和《关于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决定》,大力营造全县广大干部创业干事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干部创业干事热情与活力,更加自觉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快实现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贺兰的奋斗目标。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广大干部中开展干部创事业大讨论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开展大讨论的目的
通过大讨论活动,使全县广大干部立足本职,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把事业当成学问去研究,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个人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激发广大干部在创造一流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各类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营造一流的全民创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树立起想创事业的干部有机会、能创事业的干部有舞台、创业有成的干部有前途的选人用人导向,从而使全县广大干部在科技兴农、工业强县和现代化卫星城建设三大战略中释放潜能,在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贺兰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推进贺兰发展新跨越。
二、大讨论的主要内容
1、“干部为什么要创事业”。要以“干部的事业是什么?干部的职责是什么?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进一步强化干部创事业就是抓发展、抓服务、抓落实和创事业光荣、创事业发展的时念,坚决破除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的观念,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重实践、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切实增强广大干部创事业、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干部怎样创事业”。要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和执行力?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使广大干部树牢终身学习观、群众观、科学发展观、依法行政观,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创事业促发展的素质和本领。
3、“怎样考评干部创业有成”。要以“干部创业有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考核和评价干部创业有成?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使干部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
4、“如何选用创业有成的干部”。要以“如何推荐创业有成的干部?如何考察创业有成的干部?如何选拔创业有成的干部?”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树立想创事业的干部有机会,能创事业的干部有舞台、创业有成的干部有前途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敢创事业、会创事业、创成事业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创业活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实绩好的干部队伍。
5、“干部以什么姿态投身到全民创业”。要以“在全民创业工作中我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做什么?”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心,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树立立志大事业应从小事做起的思想,立足自身岗位,创新工作思路,花最多的精力,尽最大的能力,多想办法,想好办法,破解工作难题,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为成就事业进行点滴积累。充分发挥广大干部集思想知识、专业技术、市场信息于一身的创业条件,破除“安于现状”意识,增强拼搏竞争的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出人头地,以抢先一步的超前意识,成为全民创业的倡导者和先行军。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县委成立干部创事业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场、各单位、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要坚持开放讨论、开门讨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讨论活动,领导干部要带头讨论,引导干部主动讨论,吸纳群众和服务对象参与讨论,迅速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个个想创业、人人思干事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科教兴国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校扩办不断在发展,以及生源不断的在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不仅改变了当今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择业方式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了广泛关注的对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特别是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增加就业率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简单抽样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报告的对象来自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四所院校。样本从大一到大四这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
(三)问卷状况:本次共发放问卷800份,每个高校200分,回收且有效740份。回收率92.5%。其中大一人数为80人、大二为80人、大三为320人、大四为320人,男生364人、女生376人。涉及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结论分析与讨论
(一)对当今就业形势的认识。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判断,其中39%的人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25%的人觉得形势正常,25%的人认为形势正常、易找工作,11%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还不是很了解。从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对待同一件事观念是有差异的,因为本次调查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因此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可能还只是在享受校园的安逸生活从而不是很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导致就业观念的模糊。
(二)对专业的认同性以及择业观念的分析。在本次调查报告中,18%的人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景,24%的人认为较有前途,40%的人认为前景一般,18%的人认为较无前途,基本没有人选完全没有前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于所选的院校涉及面较全面,而且专业都是一些较热门的专业,所以导致大家对就业前景觉得较为可观。
(三)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分析。在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中,本次调查中有41%的选择国有企业,19%的人选择名营企业,20%的人选择三资企业,16%的人选择政府部门,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仍是广大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的工作较为稳定。二是三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且工资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其他两个,从某种上来讲,需要自己投入的较多,这对一个应届毕业生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资本,而且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家也都意识到这一点。
(四)就业地域的分析。一直以来,沿海地区就是大家就业首选的地方,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有65%的人选择留在广州或深圳,22%的人选择回到家乡城市,6%的选择出省,7%的人选择其他二三线城市。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广州和深圳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地方,确实,这两个地方各方面条件都优越,大家难免都会青睐。而回家乡城市发展也是一部分人考虑的,毕竟回到熟悉的地方,会有不一样的机会,而且吃住这种大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五)择业标准的分析。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38%的人选择工资不高但是有发展前途的,25%的人选择工资一般但比较稳定的,28%的人选择工资很高但工作不稳定的,7%的人选择其他。虽然选择其他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就业的茫然的一种表现,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都还是理智的就业观,但是依旧有一部分的人选择高收入但是不稳定的工作,并不是说这样完全不好,但是这样风险很大,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谨慎择之。
(六)关于毕业后打算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67%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职场求职,1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8%的人选择继续深造,3%的选择出国留学,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想毕业就踏实找工作,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当然自身的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工作,只是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或是公务员,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因此广大的学生从实际考虑出发的话,还是可以先工作,然后再看一下进一步该如何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一)大学生应该认清现状的就业形势,理性的看问题,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就业趋势,把握就业机会,切忌心急乱投职,因此,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高就业选择能力和竞争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大学生应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一些学生组织,这可以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以及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能力。因为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三)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应该抛弃那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想法。
回溯国内运动品牌的发展历程,借助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会所带来运动热的推动,2007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销售额为690亿元,2009年已突破至1110亿元的巅峰状态,强劲增长速度让人侧目。在此背景之下,对前景过分乐观使得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扩大产能,凭借上市潮所带来的大量资金迅猛扩张门店,正当准备迎来更大突破的时候,市场却急转直下,行业开始面对订单下跌、库存高企、利润下降的现状。
还记得2012年年底被各大媒体疯狂转载的文章吗,中国服装企业即便全部停产,库存也能卖三年。甚至有媒体曝料,根据财报显示,当时仅22家内地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货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2亿元。这个数字无不让人惊叹!但很快就有相关领导以及业内相关人士等出来辟谣,称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不过此时再说什么,似乎都让人觉得,中国服装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过去的20年,处在发展“黄金时代”的中国服装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大品牌服装企业,他们信奉“营销+渠道”的策略,在各大城市跑马圈地,在各大媒介狂轰滥炸,迅速做大市场规模,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些方式在当时是很新颖的,找明星打广告,然后再大量开新店,很快形成了一批大公司,然后吃掉小工厂”。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服装企业当时陷入了过度营销的怪圈,这使得企业不重视产品的开发,陷入严重同质化,而“他们所谓的差异化有时候很可笑,比如西装比别人多一粒扣子,在宣传时还会放大这种所谓的差异化。”
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对此类营销却乐此不疲,“企业搞个VI,打个广告,在某某大酒店开个订货会造势,找一些所谓差异化的东西。这些做完了,就跑到中山找件T恤,去浙江桐乡找个毛衫,在福建当地找个裤子、夹克,很快一套男装的东西就出来了。产品随便抓抓就行,重点就是订货会造气势。这是一种模式化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关心产品真正的差异化。”于是在运营成本大幅攀升的现在,开店风险越来越大。这也宣告着过去二十年服装商们赖以生存的“营销+渠道”的扩张方式已经完全行不通了,服装行业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了。
也许我们应该向ZARA学习,在他的眼中,服装品牌实际上是对生活方式的创新能力。就像ZARA,它是一个系列,是服装生产商,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商店,通过它直接的零售终端,能够很迅速地将它的系列产品介绍给消费者。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正处在关键转折时期,“不必急于打出一个品牌让全世界都知道,可以先充实自己实力再创建品牌。”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认为,“对于我们现有的著名品牌,要千方百计保持它的优势,而对于紧随其后的竞争者,要静观其变想尽办法打压甚至收买。中国的服装企业不一定非要大谈国际化,只要先做到自己和自己竞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做好客户想要的就是在走向成功。”
“只有真正的在心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上全方位拥抱它们,中国本土自主时尚品牌才能真正崛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指出,中国市场品牌需要拥抱4个不可回避的改变:社会发展带来的审美趣味的改变,融入消费潮流才能引导潮流;科技发展带来的消费功能的改变,依托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创新;大数据、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拓宽营销界面才能提升营销;资本力量带来的发展速度的改变,撬动资本才能拥有发展的资本。
也许此时有句俗话更适合于正在转型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李凯洛:
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
一、与其说做大市场,还不如好好考虑做精、做专的问题;二、如果过去的竞争力,服装行业仅仅来自于模仿,请思考原创和创新,哪怕微妙的创新都可以说微创新;三、如果说今天我们还在忽略新的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时,请认识到供应链条让技术重新构建的;四、善用好资本的利器,也许对企业的发展实现跨越发展。
刘步尘:
中国新闻营销理论创立者
“做代工不如做品牌”,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个认知误区,必须打破。至今,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做代工不如做品牌有档次、有前途,而事实以自己的方式反复证明,代工企业有其自身生存规则,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换言之,不要以为代工的门槛很低,什么样的企业都能做,什么样的单都能接,不是这样。任何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没有前途,不仅代工企业,也包括品牌企业。
吴建民: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市场经济下存活的企业本来就有高低起伏、生死存亡,永远都有一些老的企业在死去,新的品牌在推出。这对中国服装不是坏事,反而正是因为这样,才推动着中国服装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
李增新:
中国劳力成本上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企业不仅在中国设厂,也会在东南亚或者其他的国家设厂。但由于产能或者说经济体量的问题,一些大宗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可能还没有完全转到东南亚的国家。许多中间产品,也会在东南亚进行初加工后,再由中国企业加工生产,并且在国内进行销售。这其实是一个有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和趋势。
熊晓坤: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
中国服装产业“拐点”,主要是指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已从追求数量逐步转变为追求质量。这种变化,既是我国服装发展瓶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服装产业真正强大的必然模式,因此这个“拐点”将有利于我国服装产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促进服装产业从“低端模式”向“中高端模式”转型。
王艺璇:
尽管东南亚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强于中国,但是,东南亚服装代工行业起步晚,生产领域仍限制在较基础的低端产品。而中国服装代工企业生产技术娴熟、设备先进、产业链资源集中,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向中高端的服装代工过度,进一步增进技术水平,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
里皮: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经济学教授
制造业的终极发展最终是要回归本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用于做精做透行业,增加利润,专业化、纵深化是未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张喆:
上海晨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库存严重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产品开发跟不上的“内功”薄弱。产品研发指的不仅仅是设计这一个环节,而是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包括销售信息系统、常规面料供应体统以及小型自备工厂的建立等。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学生能力;就业前景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有了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肯定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不然就会只是改变了表面而本质却和原来没有区别。新的教育制度要求学校培养出有实践能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也促使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做到学生还没走出学校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不需要到了工作岗位才去将知识变成现实中的执行能力。
教师应该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模块化以后以打包的方式教给学生,避免了学生难以形成具体的知识结构而造成学生知识点混乱、难以记忆,更别说让学生将理论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拓展眼界、丰富自身,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个人能力的提高、爱好兴趣的培养都应该被考虑在对学生的培养方案里。
二、现今社会的就业单位对酒店管理学生的基本要求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化教育,并且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点单一、知识量小、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的现象。学生的实习经验大多积累在学习的一学年甚至有些学生只有半学年的实习经验,而学校的老师是不会跟着学生去实习的,教师根本就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实习对学生的教学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对企业本身的利益看得过重。当学生到一个酒店实习的时候,酒店一般只会要求学上做一些简单、重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大部分学生到酒店实习以后并没有学到实质的东西,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就这种情况来讲,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否积累大量的实习经验就成了学生就业时,企业判断一个学生能力强弱的关键。
三、当下酒店管理的就业前景
酒店管理专业一直是有好前景的专业,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后,就带动了和酒店管理相关副业的发展。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增加了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是不存在就业难问题的,但作为中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并没有深入地了解。酒店管理是一个高薪的工作,但为什么我们高职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就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酒店管理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其他的工作?这与现今的人才市场上对于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相违背。这是因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就业的时候,如果能力不佳、经验不足,就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而最低层就意味着工作累、工资低。这使得中职教育出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不从事酒店管理的相关工作。
总的来说,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有前途、好就业的专业。中职教育体制的改变是想培养一些“专才”来从事酒店管理的相关工作,毕竟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其他国家的语言基础。酒店管理专业需求的是应用性专有创新能力,能够给酒店管理事业注入新血液、带来活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要先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工作,如:餐饮、客房服务,用这些最基本的工作来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才有可能胜任管理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初.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谭桥梅.浅谈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在我看来,中国软件产业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问题,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软件业缺少品牌企业
什么样的软件企业才是最有前途的软件企业呢?什么模式才最适合中国软件业发展?品牌企业、走品牌软件企业发展之路才是最适合的。这从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可以知道。
可以说,我国传统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的情况比目前软件产业所面临的要严峻得多。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它们却发展起来了,更有一些企业日渐成为世界级企业。这靠的是什么?不难发现,正是在一大批品牌企业的带动下,传统产业才得以复苏并发展壮大起来。其中有家电领域的海尔、饮料领域的娃哈哈等都是开启了某个领域的一个时代。
软件产业发展必须学习传统产业依托品牌企业的发展。如果作为龙头的品牌企业没有发展起来,那产业肯定是有问题的。
中国这几年也在不断涌现品牌软件企业,如用友、金蝶、金山、新中大等,但是还太少、太慢。而且,国家还没有特别重视品牌软件企业的发展。有些软件企业从研究、设计、编码到集成等,什么都做,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自然就不会有长久生命力。而像用友、金山、新中大这样的百分之百龙头品牌软件企业发展后,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而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发展。这之后,品牌软件企业也会逐步走向集中,不论是财务软件、ERP软件,还是更高的URP软件,可能在3到5年后每个领域只剩下两到三家品牌企业。这时候,我国软件产业也才算真正成熟。
品牌企业带来了什么?
那么,品牌企业究竟能给产业链带来什么呢?
首先,品牌企业加速了软件业国际化步伐。国际化是任何决心有所作为的软件企业的必由之路,国际化才能带来管理的完全规范,才可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源。
一个企业到底是发展之初就开始国际化,还是等成长壮大之后才开始国际化?这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但至少,软件企业发展最初就开始国际化比较好,因为软件需要国际化的资源、国际化的信息来支持企业发展。其实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发展到像联想、海尔这么大才开始国际化,那样反而容易延缓国际化步伐―大公司有很多的东西是不容许、也不容易轻易被改变的;而小企业则灵活多变,更容易吸收国际性的先进东西。
当前,我国品牌软件企业正在加速走向国际化,由此带动其他企业也必将加速国际化步伐,从而带动了国内软件企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品牌软件企业的发展,还带来了相关IT咨询的完善。很多软件工程的IT咨询还很不完善,往往一个项目由于咨询问题而导致最后企业与客户双方都不满意。但现在品牌软件企业都加强了售前咨询服务,不论是成立独立咨询部门,还是和专业IT咨询商合作。对产业链来说,有了售前、售中、售后相关咨询的产业链才是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第三,品牌企业带来产业链的规范。品牌企业有一个向高端迁移趋势,未来的软件品牌企业更多地充当一个研究、设计的角色,而具体开发则交由专门的开发公司完成。比如说,新中大的下一个5年计划就是成立相关研究设计中心进行高端的研究设计,而开发队伍比例会越来越少,研究设计能力越来越强。其结果,自然会形成一个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形成一个经济资源联盟体:品牌企业做研究,开发的搞开发,小软件公司成为品牌企业的合作伙伴或是服务商,链条越来越规范。
那么,这样的产业链怎么运作呢?一个很好创意就是,品牌企业把一个设计委托一个加工企业,在3~5个月时间内完成;再委托一个评测公司在3~5个月内完成产品评测。这样,就缩短了从研究、设计、开发,到产品走向市场的周期。同时在推向市场过程中,很多机构、咨询公司、服务商开始做产品相关工作。合作的结果,最后从研究、设计、开发、评测、营销、服务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的产业链。
关键词:老中青;图书馆员;心理问题
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着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随着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服务范围的最大化,服务内容的深入化、精品化及专业化,以致造成图书馆员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由此引起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自卑、无价值感、职业倦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笼罩着图书馆员,老中青三代图书馆员表现的症状差异明显。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带到工作中,会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实现,为此文章针对老中青三代图书馆员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选取不同层次的4个图书馆,发放问卷263份,收回257份,对老中青三代图书馆员的人数、年龄、学历、职称、爱好、特长、岗位配置、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培训情况、近三年人员进入和流失、对现有工作的承受力和满意度、对未来工作意见和建议等进行基本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找到不同年龄段馆员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老中青三代图书馆员的年龄特征
1.青年图书馆员(20-30岁)。年龄特征:追求自由,无束缚,适应力、独立性强,生活简单、随意而又不乏幻想。他们既愿意随时追赶流行的新生事物,又不甘为潮流左右,背负过重的生活负担。事业尚未达到顶峰,经济收入有限。
2.中年图书馆员(31-45岁)。年龄特征:追求生活品质,为家人着想的人群。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渐渐踏入了相对比较平稳的生活状态,大多已组织家庭,有一定经济实力。
3.老年图书馆员(46-60岁)。年龄特征:大多事业有成,子女也多数已经成家立业,对待事物的认识趋向于一种随意的心态。
二、馆员基本情况调查调查及分析
1.基本情况调查调查
2.三代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的表现
(1)青年图书馆员。自身有较强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高,容易产生自傲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自傲心理作怪,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受挫能力差,又与中老馆员有代沟,交流少,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随着和社会朋友交往频繁,越来越感到图书馆社会地位低,又产生自卑心理;成家立业带来的生活压力,重复的工作,郁闷的工作环境,使自己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特别是岗位配置不合理时,更加剧厌倦心理,日积月累的诸多心理因素,产生消极怠工心理。
(2)中年图书馆员。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比年轻馆员,但有较强的资本,如经验丰富,职称高,奖励多,收入高,家庭稳定,处事能力强,抗挫能力强,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不把“小毛孩”们看在眼里,也有自傲心理。中年图书馆员有“快老了”感觉,工作较稳定,不想调岗、换岗,但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反差的工作时间,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厌倦、消极心理。
(3)老年图书馆员两级分化严重,部分职称高,奖励多,收入高,家庭稳定,有自傲心理;部分图书馆员学历低、职称低,几乎没有专业知识,干着清闲、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同时又都有“老了”、“快退休”的感觉,不管图书馆如何变化,都不能对自己怎样,以元老自居,也有自傲心理。又都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工作消极怠慢,还时常对“某某”评头论足,制造紧张气氛,加剧矛盾升级,使一部分心理脆弱的馆员产生更复杂的心理问题。
三、解决三代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升图书馆地位
加强舆论导向,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发,呼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完善馆员的人员配置,努力提升图书馆的地位。著名学者葛剑雄出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时说:我一生受惠于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规定,图书馆长只能在哈佛最有声望的几位教授中挑选一位担任。“4.23”是世界读书日,温总理曾经说: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温总理读书日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图书馆是集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殿堂,是读书的最好去处。舆论应担当起用名人和学者重视图书馆的范例,呼吁社会及学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馆员的风气,使图书馆行业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行业。
2.合理岗位配置,优化职称结构
合理配置岗位,合理用人,任人唯贤。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形成年龄的梯次结构,充分考虑馆员个体之间性别、年龄、气质、个性、能力、知识、智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做到人员与工作的最佳匹配,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一位馆员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而且可以减少内耗和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产生和谐有效的群体效应。
3.健全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归纳为两种:精神激励和物资激励。(1)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兴趣的激励。青年馆员兴趣爱好广泛,领导应根据年轻人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知人善任”,以激发年轻馆员的工作热情。二是尊重、信任。古语有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安排人员去做事,就要给予信任和尊重,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做,才能发挥馆员的聪明才智。三是榜样激励。树立榜样并进行宣传和学习。比如在青年馆员中评选“希望之星”,在中年馆员中评选“榜样之星”,在老馆员评选“模范之星”,在同层次馆员中树立学习标杆等。(2)物质激励。建立科学的奖励制度、奖勤罚懒。对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取得较大成绩的,应给予荣誉或经济上的奖励。对不思进取、造成失误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奖惩分明,有利于调动馆员的积极性。
4.重视继续教育
一是青年馆员要抱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专心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使自身的学习与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青年馆员学历高,专业知识强,在促进中老馆员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中老馆员提高专业技能,增强馆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三是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如定期岗位培训、外出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实行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相结合、单位组织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定期进行部门、岗位交换,使员工熟悉各个环节的业务工作,了解馆藏文献布局,掌握多种业务技能。四是积极参与活动,增强自信。与外界相比,图书馆属于一个比较封闭、孤立的群体,这与青年馆员活泼、好动、创作思维活跃等这与安静、相对封闭的图书馆环境格格不入,领导多给年轻馆员创作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参加读书会、讲演比赛、征文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拓宽交流渠道,提高人际交流与协调能力。
5.加强挫折教育
现在的青年馆员多是80年代初的新生代,与年长的图书馆人相比,他们缺乏挫折教育。青年馆员要向中老馆员学习,并争取他们的帮助,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坦然面对挫折。正如一位国外的心理咨询师所说:“压力就象一根小提琴弦,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音乐。但是如果弦绷得过紧,就会断掉。你如果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你的生活、工作相协调。”
6.强化职业观教育
图书馆定期开展职业观教育活动,使馆员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重新认识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要树立职业责任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认识每一份工作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排解心中的压抑情绪,保持心理平衡,认识能给别人提供服务,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治年轻人的“孤独症”和“抑郁症”,根治中老年人的“综合症”,使全体馆员工作阳光,生活阳光,心态阳光。
7.建立沟通平台
年轻的馆员或心理素质稍差,尤其是感情脆弱,缺乏自信,生性多疑,又爱顾影自怜,承受的压力有限的馆员,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忧郁压抑、固执偏激和自卑,在线建立图书馆沟通平台,是解决馆员心理问题的好策略。在工作中遇到烦恼、不愉快时,都可以登陆内部平台去倾诉,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心的老馆员进行指点、疏导和鼓励,或许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8.丰富党团文体活动
积极开展党团活动、文体活动,有助于提高馆员的身体素质,磨炼生存意志,并能给老中图书馆员释放激情的机会,能促使他们重新调动中老图书馆员的主人翁意识,把激情投入工作中。同时给年轻馆员重新燃起激情的机会,把自己完全融入集体,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同时积极高尚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减压的方法,它可以分散馆员的注意力,让馆员情感和身体得到放松。
9.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提升自身修养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的一个真理就是,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温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图书馆员是近水楼台,比任何人都有读书的条件,得不得月看个人对读书的态度,如果在图书馆内形成读书的好风气,图书馆员的修养和境界就会提高,人的境界和修养高了,自然会形成年轻馆员尊重中老馆员,中老馆员呵护年轻馆员的良好工作氛围,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10.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
在图书馆内实行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是重视人,依靠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最终完善人。实行人性化管理,能满足不同层次馆员的需求,有助于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建立。当图书馆遇到困难或接受新任务时,新老馆员能表现出同舟共济、风雨兼程工作作风,有利于馆员之间形成坦诚、友好、信赖、尊重良好氛围。老年图书馆员有老有所用的欣慰,充当青年人的伯乐,青年人的双翼,青年人把中老馆员当成自己成长的坚强后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我图书馆事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游学军.和谐人格:图书馆员心理调适的目标[J].情报
探索,2005,(l1):129-130.
[2] 袁,赵万顺.图书馆员心理压力及其疏导[J].大学
图书情报学刊,2006,(2):12-13.
[3] 潘启灵.高校青年图书馆员心理问题浅析[J].图书馆论
丛,2006,(2):44-47.
[4] 修红梅.浅析高校图书馆员的负面心态问题[J].科技情
报开发与经济,2007,17(4):45-46.
[5] 鲁兆周.让老中青教师共同燃烧激情[J].教育文汇,
2008,(3):23-24.
[6] 袁光军.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冲突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
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8):52-53.
[7] 易飞舞.建立老中青三结合的轮岗交流机制——关于新形
势下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老
年,2009,(4):37-37.
【关键词】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科学定位;探究
独立学院由公办高校引进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实行新机制、新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在政府的规范管理下迅速得到发展,但同时在办学过程中也面临着办学定位模糊、缺乏办学特色、盲目追求规模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指独立学院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确定学校服务培养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独立学院认真研究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点,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成为独立学院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独立学院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的保证。
一、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模糊不清。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较短,很多院校在办学理念、社会服务范畴、办学规模、办学类型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如在区域定位上,普遍使用“定位……,面向……,走向……”等泛化词语;同样,在办学理念上,大多数学院都提出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办学特色上,又往往采用“办学有特色,管理有侧重”等抽象词语或句子。
(2)办学特色不鲜明。独立学院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移植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设置专业单调,偏重于市场需求的热点专业,缺乏品牌专业;盲目设置专业,简单回应市场需求,忽视学生长远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结构性失业。
独立学院要在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彰显自身特色,这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独立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母体”院校的优质资源,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这种利用只能是有选择的(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优良办学传统等),像办学类型、层次和人才培养就不能照搬,培养模式不应趋同,而应结合自身实际,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3)办学规模扩张过快。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导致教育资源普遍紧缺。部分学院脱离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学目标定位过高,如许多学院都提出要达到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目标。不少学院仍贪求规模效益,盲目扩大招生,有些甚至把办学规模目标定位为万人大学。一些学院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几乎把“母体”学校所有专业都移植过来,而办学条件又有限,造成办学无个性、无特点、无优势,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的窘况。个人认为独立学院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路子,就没有前途可言。
二、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定位
高校办学定位是一件严肃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影响定位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考虑,才有可能找到正确定位的方法和途径。但最根本的是要对院校的自身条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做好定位工作的前提条件。独立学院应结合学生特点、自身特色,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服务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
(1)坚持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办学类型和层次。独立学院是为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的需求而产生的全新办学模式,受其自身软件和硬件基本条件的限制,决定了独立学院只能倾向于建立以本科为主的教学型大学,而不应盲目贪大求全,脱离独立学院的实际。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受评估、排名、教育资源的分配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了“重学轻术”的思想。应用型与研究型大学在层次上并没有高低之分,都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区别只是在于培养类型上。
(2)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在独立学院异军突起的今天,独立学院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培养多元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让其重应用、动手能力强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科学文化方面又有一定的基础和造诣,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打破专业之间的间隔,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论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既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又熟悉社会,既了解国情又了解世界,既知道历史又懂得现实。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管理、外语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
(3)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的办学功能定位。高等院校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服务面向的定位指:学校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即学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其服务面向应主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区域优先为原则,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人才,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这既是独立学院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现实基础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提出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功能定位,学院专业设置主要是面向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设置的23个专业都是社会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该校自建院以来近8000名毕业生自信走向社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在各行各业有开始渐露头解,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实践证明,服务功能定位于地方经济可以说是独立学院比较明确的选择。
总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只有定位准确了,才能据此展开人才培养的各项具体工作,才能据此来设置专业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等。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98页。
[2]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第23页。
因此,在对儿子的培养上,我很舍得投入。江将从小就喜欢在家鼓捣电脑,我一次次将家里的电脑进行升级换代。看着儿子编写程序和运用程序的水平越来越高,我觉得这种投入很值得。
江将不是那种很会读书的孩子,尤其不喜欢死记硬背,但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不得不去背诵那些其实将来压根用不上的历史年代、物理公式、化学元素表。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每次考试前的临阵磨枪总能收到不错的效果,2002年,江将在高考前临时复习了一个月后,考入了某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江将本以为一进校就可以学到数字通信,接触大型交换机,可看看课程表,大三才能学习收音机原理,大四才能接触黑白电视机原理――如此落后的课程设置,根本不是他想要学习的前沿科技。
在他的要求下,我托朋友从国外买回最新版的专业书籍,江将以一种自学的方式充实着自己。可是,在新知识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他也越来越没有心思把精力放在自己没有兴趣的课业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便有三门课挂了红灯。
儿子有没有进步我很清楚,在一年的自我充电中,他跟我交谈时提出的观点和理念让我都觉得意外和新鲜,虽然需要补考重修,但我并不觉得儿子的大学第一年是在虚度,我知道他已经很努力了,只不过,没把精力放在那些早已落伍的教材和可学可不学的知识上而已。
更可气的是,江将恶作剧地将老师的照片用Photoshop绘图软件进行了“恶搞”。这次的PS做得很成功,看过这张图片的同学争相下载,广为流传――结果,最后终于传到了那位老师的手里。
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位老师一再坚持,不允许自己的课堂上出现江将,不开除江将他就拒绝上课。最后,学校决定以侮辱老师为名给予江将严重警告处分。
于是,他就这样退学了。
让江将退学算是我的一时冲动,可真当他回家以后,我觉得很有压力,我,又能否担任起他需要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呢?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辛苦学习的科目有很多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全才”这个概念其实早该淘汰了,术业有专攻可能才是更科学更有利的方式。
我跟儿子好好谈了一次,我问他如果给他自由选择的机会,他最愿意去学习什么门类的学科,他说他想学软件设计――这跟我的预计差不多,江将对于电脑的天分是明显的,而IT产业正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
我告诉江将:“爸爸无条件支持你的选择。但是,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我不希望对你的支持帮助变成一种无止境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为。给你一年时间,你必须在这一年里在学习之余,让我看到你利用你学到的知识换取的物质回报……”我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父亲,但是我不希望江将最后成为一个只有理论没有行动的书呆子,在遍地黄金的IT产业,我希望他能在练就一身专业水准的时候,还培养出一双掘金的慧眼。
虽然江将同时在我们学校的计科系旁听和在电脑培训学校的最高级班学习,但他还是吃不饱――国内的课程依然落后,他最后直接报名参加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网校的计算机专业学习。
当专业知识慢慢丰富以后,江将就开办了一个自己的IT资讯网站,网站的访问量很快就接近了1万,于是就有广告商找他做广告了,访问量1000次10元,江将问我接不接,我说闲着也是闲着,就给他挂上吧。
结果1个月后,江将收到了广告商6000元的付款。那天他特别兴奋――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靠自己的努力赚到钱。他请我和他妈妈一起出去吃饭,还给我们一人买了一双鞋。
随后的一段日子,江将的作为有点偏离正轨了,他开始很投入地给自己的网站拉广告。我觉得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我跟他仔细分析了一下目前国内的网站发展格局,觉得资讯网站虽然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的饱和期,因为有sina、163、yahoo等大网站的存在,再想做大做强是很困难的。而且,在没有国际风险机构投资的前提下,维持网站的运作也会很艰难。来源于广告的收入是微薄的,也是被动的,收入完全取决于点击量,属于不受人力控制的产业。
我建议儿子现在就转移战略眼光,与其跟风,不如自己创新,开辟一条别人没走过的新路。
那时正流行创办个人网站和主页,我也有学生在进行这种尝试。我问他们做个人网站有什么感觉,几乎每个人都愁眉苦脸,说很艰难,要把图片、文字、日志……分门别类一一粘贴上去,一不小心就出现错误。都说要是有个现成的社区专用软件,可以根据提示导航直接导入就好了。
我觉得这是蕴含了极大需求的信息,回家就告诉了江将。而他经过在自己网站的投票调查,也显示社区软件正处于急需状况。有需要就有市场,他决定就做这个。
半年间,江将每天泡在电脑前超过15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埋头编写他的社区软件程序。他妈妈很心疼,去劝他早点休息的时候被我制止了。我觉得,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经历一段不可或缺的辛劳与艰苦,太轻易获得的成功往往不懂得珍惜。
江将终于研制出了一套Discuz自动生成社区软件,我给我的学生们试用,他们都说非常好,就算只是一个刚刚接触电脑的人,也能很容易地利用这个软件管理设计自己的网络社区。
在我问儿子准备为他的软件设置一个怎样的价位的时候,他狡黠地一笑:“免费!”他告诉我,在国外,移动通信公司都是免费提供手机,以此吸引用户,从而赚取可观的话费收入。如果Discuz标价出售,销售绝对不会太好,但如果免费使用就会带来不计其数的用户,到时,再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收取费用,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果然,仅仅8个月,Discuz就成了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江将名下的资产飙升得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退学两年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开宝马车的IT精英,而他的大学同学,现在才开始学习黑白电视机的构造原理。
一次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江将这么说:“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的父亲。我父亲的教育方式比较西化,给我很大的空间。虽然他是博士后,他也希望我能在学业上有所超越,但当他发现现行的教育制度并不适合我的时候,他很明确地支持我的选择,让我退学回家自修。否则,可能就会少了个Discuz的研发者,而多了个庸庸碌碌的大学生……”
策划要到位,执行要果断
2003年的时候,吴子强做的是促销礼品的生意,不过当时的礼品市场不是很景气,不巧的是又赶上了非典,这对吴子强来说可真是雪上加霜,他都考虑放弃礼品行业了。那两年互联网的发展势头很好,吴子强觉得做互联网会比礼品行业有前途,就计划涉足互联网,不过还没有合适的项目。后来遇到一位在蛋糕行业发展的同学范伟,经过一番探讨,两个人就有了把互联网和蛋糕行业结合起来的想法。
有了开蛋糕网站的想法,两个人就开始行动了。03年下半年的时候,吴子强就开始注册网站,买域名和空间,但由于当时对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比较模糊,资金也不是很充足,他就没有盲目的成立蛋糕网,而是一边做礼品促销,一边悄然准备。04年,他开始不间断的联系厂家,寻找经销商,联络网站方面的人才,学习网络知识……
一件事情只有当你深入去了解去做时,你才会明白做任何事情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你才会明白任何事情都不会如你所愿一切顺利,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时间就在这样的准备工作中悄然过去,一晃到了2008年,这时候吴子强终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网站人员到位,合作单位谈定,又有范伟做技术顾问,好的蛋糕网就于08年4月份正式上线。虽然说是上线了,但吴子强认为还不到开业的时候,他们就又做了几个月的考查,对网站各个地方的功能做了全面的完善和充实,7月18日,好的蛋糕网正式开业,以漂亮大气的面貌呈现于郑州人面前。
栏目要齐全功能要方便
经过这几年的策划和准备,这次上线的蛋糕网,栏目已经臻于完善,蛋糕图库,行业信息,人才交流,技术服务,行业常识,相关企业,营销中心,国内饼房,供求信息,业内问答等等,整个网站看起来充实又漂亮。
好的蛋糕网最有亮点的是在线订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好的蛋糕网的在线订购与其他网站的经营模式不一样。其他蛋糕网上送出的蛋糕是他们自己的实体店制作,保证质量;而好的蛋糕网上的蛋糕是专门为网站而做,主做欧式蛋糕,非常新颖,给顾客很大的选择。而且其他网站经营范围比较大,包含城市比较多,对合作商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时间和质量方面自然就没有什么保障了,管理起来也很被动。而好的蛋糕网是以个城市为中心发展的,加工商为好的蛋糕网所管理。原料技术服务都有好的蛋糕网人员制定管理。
蛋糕图库的图片功能齐全展示明朗,并且都是现场拍摄的真实蛋糕照片,精致的雕花,独特的创意,每张图片都让心动。行业信息精选蛋糕行业各类新闻信息展会信息,给用户提供最及时的行业资讯。营销中心里有文字性的知识,有选址的方法,成功的案例,可以给客户提供销售经验。人才交流为业内专业人才提供招聘求职等。
技术服务是蛋糕网的一个亮点也是他们的优势,他们为用户提供了很多蛋糕制作方面的教学视频,这些都是吴总他们收藏的一些业内名师宝贵的蛋糕教学视频。在这些视频中,蛋糕师傅制作蛋糕的过程还带有配音,很方便人家观看学习,不少用户反映这些视频教学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很深的功力和不少的技巧。工艺配方也是业内最缺的,他们汇集了大量配方及制作方法很详细全部免费公开浏览。
业内问答栏目汇集了业内各层次师傅交流园地,是许多蛋糕房师傅技术疑问解答的最佳去处,弥补了业内专业技术师傅交流平台!
保证质量保证服务
网站的名字是“好的”,就是想做最好的蛋糕网。好的蛋糕网在原料、技术、款式、服务方面都有把关。制作技术,原料选用,服务等都是根据好的蛋糕网的专业制定要求来制作的。在款式方面也很特别,在好的蛋糕网上订购的蛋糕,款式都是他们自己研制开发的,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也会根据客户的需要而制作蛋糕,只要是客户们想得到的款式,好的蛋糕网就能做得出来。客户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在线订购,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喜欢的蛋糕了。
好的蛋糕网站秉承“我们倡导的是行业:创新是我们的优势,技术是我们专业,服务是我们的宗旨,质量是我们的生存”宗旨为用户们服务。他们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免除了用户们的顾虑,让用户们可以放心订购好的蛋糕。
虽然经营的时间不是很久,但已经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了。每送一个蛋糕他们都有客户意见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136份意见卡上面全是“满意”和客户的签名。
蹒跚中成长创新中超越
吴子强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了好多问题,比之前想象中的要困难的多。尤其是现象工作难。所谓的现象工作难就是网站的程序很复杂,竞争压力很大,蛋糕师傅们之间的沟通也需要时间。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吴子强计划邀请国内65%的业内名师来郑州共同商讨,研究,为师傅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面对压力,网站的态度很乐观,有信心把网站打造成中国烘焙行业最新最全的B2B、B2C、C2C全方位的电子信息贸易平台。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好的蛋糕网,他们会在每月搞一些宣传活动。到时候会公布在网上,使大家得到更多的实惠。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研教改
社会科技不断突进,要将高科技产品泽被社会,真正福利人们,必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素质等提出进一步要求,因为这是生产制造的执行力。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可喜可贺。然而,与各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老师交流、学习发现,身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都深有体会:职业技校的生源,有的来自普通初中学习能力差,家庭教育环境不好,素质水平低,被基础教育所“遗弃”的“特殊”学生。身为职业教育的老师们扛着重新塑造人的责任,因为职校毕业的学生将真正走向社会,这些学生被塑造成功,可服务社会;被塑造失败,祸害社会。这里本人立足学校,分析我国职教现状,借鉴德国职教成功典范,对职业教育教研教改提出个人的意见。
一、国内职业教育状况
①普通基础教育:灌输式教育,高分低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低下。②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在校学生出路是考高分上大学,学校老师一味灌输式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习的东西都是间接经验,对学科知识没有系统没有框架,没有兴趣,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③学生学习的普通基础知识都是储备知识,很少在实践中直接用得上,都是为了未来学习专业,或者考大学作准备,让学生成为书呆子,趣味性、创新力、动手能力、成就感、适应社会力等几乎为零。④老师、家长认为哪个专业“有前途”就让学生报读哪个专业。直到毕业后工作前,学生也没有出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没有任何概念,也从来没有对职业做任何规划,对专业知识做任何部署。⑤职校生源,有的是普通基础教育中“失败”的学生。有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家庭问题多,品德素质低。
二、德国职业教育
①教育历史背景深厚。该国公民从10岁左右开始接触职业教育,形成了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②实行“双元制”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有着两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工人。学校承担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提供教室、实验室及实习车间等学习场所;同时企业承担技能培训教学任务,提供工作岗位、实验室和实训场地。③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上一周理论课,再上两周技能培训,交替进行,也有每周在学校上1~1.5天课,再到企业进行3.5~4天技能培训的。学生每学一点知识都是要付出实践,而非直接从书本、教师口头传授“间接经验”,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能力、创新能力均非国内普通教育所能及。④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是以企业实习运用为目的的,知识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准,注重启发性、创造性教学。企业实习是以巩固学校专业理论知识为目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以致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⑤学生自小对职业生涯已有规划,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认识,学习有方向,就业有规划。学生一毕业就能持证上岗,不会发生国内学生那样,就业需岗前培训,工作中所学知识基本用不上的情况。
三、立足我校,调研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①文化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②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③学生来源复杂,教学难以兼顾。④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⑤有的来自问题家庭,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⑥希望早点就业,但对就业又信心不足。⑦生性活泼,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⑧认为老师讲课不够精彩,还不如睡觉。⑨个别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管理方法欠缺导致学生厌学
四、教学模式及思路探索
对比我国和德国职业技能教育,优劣自分。这就是我国职校的学生为何学习兴趣低下,动手能力不强,对职业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的根本原因,教研教改势在必行。然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怎样才能走好职业教育的道路呢?我们学校教学以准企业化模式,做了大规模的教研教改。
(1)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学习,形成了我校汽车专业“工学交替”“2+1”定岗双元培养的办学模式。鼓励学生课余到附近维修厂、汽修站等做学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工学交替”中,企业的作用贯穿于学生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企业往往针对岗位精雕细琢全程参与培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订单培养模式。而“2+1”则是在“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充分体现了“双元制”精髓,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
(2)依托准“双元制”模式的实施,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的模块教学,大大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学后有果,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学生一毕业即能顶岗操作。汽修电控发动机实训室既是维修车间,又是学习教室;教员既是教师也是师傅;学员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实训学习既是作业,也是生产维修。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操能力大大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及国外青年教师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②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教师们零距离接触企业,先当好徒弟,回校再当好老师和师傅,使教师们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技能和知识理念,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技能,为实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采用外聘企业和退休的技术人员来校带专业课和实训课,长期外聘专业技术人员, 短期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并聘用了3名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既弥补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工勤人员的不足,又为学校节省了编制和经费,同时也将企业最新的技能和理念带给学生。④彻底改变职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目前存在着三大瓶颈问题(一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多数是文化课教师,教不了专业课;二是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缺乏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三是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
(4)体验课、职业规划课、专业引导课为先导。入学初开展体验课教学,让学生对专业有明确的了解。同时从一年级开始,“职业规划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模块。第一学期以基础课为基础,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框架性学习,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系统认识,明了知识框架和专业结构。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有目标,知识有系统。
(5)教学理念的创新。①理论教学——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知识螺旋上升,分阶段教学。专业学习不呆板,够用为原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实习教学——提倡一专多能,突出技能培训,强调企业实践,着重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学以致用,学有所获。③行为教育——重视行为养成性教育和培养,突出行为能力培养。重点解决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6)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灵活教学。“如果不比跑步而比游泳,乌龟并不比兔子迟钝;如果改变评价标准,能举起自身几十倍重量的蚂蚁比大象还要强壮!而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扬长避短、百花齐放。”①“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继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尤其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基础课采用校编教材,加大实训课和一体化教学,实行动态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使技能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7比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加大了文化课教师转型工作,采用让转型教师带专业课,参与制作教具等形式促进转型教师快速成熟。并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促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②教学小班化一体化教学。“只有控制学生的数量,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一般将实训课班额控制在25人以下的目标,因为学生太多管理教学都不方便。同时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③任务教学法。仿真模拟生产一线工作,以准企业的运行模式,让学生以准工人的身份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完成任务,老师作为质检人员,培养准工人的责任感、任务紧迫感,考核工资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并对职业有充分的认识,甚至对未来工作有一定的规划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院;三大问题;三大对策
高职学院的发展近年来迎来新的机遇,国家示范、省级示范、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如火如荼,笔者和笔者所在的团队也一直在努力,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高职教育一线的教师,不免有些忧思,但也觉得有前途和方向。大家需要共同来审视要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
一、三大问题的提出
第一个问题就是办学层次和社会认可度问题。高职似乎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专科教育,社会大众觉得学历层次不够高,就业虽然好了,但就业的水平不高,刚毕业的学生除去吃住大多成为“月光族”。家长也觉得太不容易,培养了一名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却是基层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
最近也有一些新的动向,比如鲁昕副部长提出“国家构建从中职、高职,到专业本科、专业硕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继续学习的学生有顺畅的上升通道,让选择就业的孩子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中又指出高职教育要“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高职学院大多从中专升格而来,时间还不长,能否办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反过来看,办学层次不提高,社会认可度不加强,招生怎能火起来?纵观今年高考,本科分数线依旧飘高,高职分数线一再探底,很多学校招生非常紧张。
办学层次不是一提就灵,社会认可度不是一蹴而就,得有解决的对策。
第二个问题就是师资与办学条件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办的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如果是培养高素质(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话,那么必定是面向生产一线的,而生产一线的师资与办学成本都要求很高。为什么说“很”?
先来看看师资的问题。要让教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能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首先考量一下老师“行不行”。老师有多少在生产一线真正干过2年以上?只怕本科院校都没有。招聘的大批师资是优秀硕士、博士,每年也总能收到一大批硕士、博士的求职简历。
以学计算机专业的为例,一个简单的问题——做网线,问一问前来应聘的硕士、博士,有几个讲得出八根线的标准顺序,接着又有几个能动手接上一根网线的水晶头,接上了又看看手工工艺水平如何。
人才培养是讲究规格和定位的。硕士、博士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特别是某一个窄的学术领域,博士比硕士更窄,比如专门研究解决网络拥塞的算法问题,这事高职的毕业生做不了,本科的毕业生也做不了。那高职的老师怎么办?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当让职业的人士来干,面向什么岗位的专业就让什么岗位的师傅来教,要不就放老师到这个岗位干2年。
有人说这个有办法,在招聘的时间就要求有2年企业相应岗位的经验不就成了。有是有道理,但治标没治本,那老教师怎么办?新出来的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那就成了社会问题了。
关键的问题一是在于学校和企业如何连通起来,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教师如何共用起来,企业的师傅不一定懂教学,教学也有很多讲究。二是高职的师资怎么培养?老师放到本科学校培养?放到国家示范院校培养?确实有一些效果。但要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有什么办法让老师能在一个企业的岗位上好好干2年,而且干的是将来要教的事。
再来看看办学条件的问题。这几年高职学院都进步很快,但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进步更快,老设备淘汰速度也快,生产一线的设备也很昂贵。捡了企业的占了便宜怕太老,买了新的太贵买不起。比如投资建设一个计算机机房,这些设备会贬值很快,两年之后就会贬值差不多一倍。
资金充足的高职学院建起了高大宽敞的实训工厂,大车间、大投入、大手笔,看了真的让人感触良多。经费不足的高职学院只好暗自寒碜了。关键是经费从哪来呢?一是抢抓项目;二是学校勒紧裤带;三是社会筹措。
有没有办法让这些实训条件与生俱来,或与生产一线同步跟进呢?高职的校长们总不能天天去跑项目争资金吧。
第三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也就是说首先是高等教育,然后再是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分。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似乎职业教育目前基本上是专科教育。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
据此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相辅相成。鉴于高职学院目前的基础条件以及学生入学的情况,说起入学的学生情况,高职学院的老师应当深有感触,凭什么录取分数线就要那么低?教学当然难度要大一些了,尽管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有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也得有人研究,大家都去研究算法、研究DNA技术了,谁去研究应用技术,做工程实施?
近来,也有不少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开展了自主的能力学士认定探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北京市开始试行了职业教育的分层教学等。这些创新和探索虽然有点艰辛,但其真实的目的只有2个: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社会美誉度;为招生和办学开辟新的途径。
有理由认为,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化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岗位就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现在的社会分工很细,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相径庭。比如CEO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职业教育就可以办。职业教育为什么就不能办总裁班呢?而为什么就只能办车工班、钳工班?
二、解决问题的三大对策
以上提出的三大问题要开出处方只怕还不容易。下面和盘托出笔者思考的三大对策。
1.提高办学层次的对策
高职应逐步改变仅办专科教育层次的格局,但要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并不是单纯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可以解决的。
一所高职学院直接升格为本科高职合不合适呢?有待考量。虽历经多年的发展,但相对底子还薄,就算升了本最初也只会是三本。
自身品牌不够就找品牌合作。比如和清华大学合办高等职业教育,又如和当地龙头企业合办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五年的孵化再成为单独品牌的高等职业学院。
但这样也会带来一些附属的问题。比如行政级别怎么办?保留级别、独立运作应该问题不大吧。现在本科学校就有不少二级学院,再试点办一些高等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有何不可,同样能否颁发职业教育的学位呢?
再就是师资如何同步改善。笔者认为一是从本科院校聘应用技术专家;二是从企业聘生产一线能手(不一定都是总经理、总裁,得看是培养什么岗位的人才);三是从自己内部培养。
在现行体制下,要开办本科教育专业得申请、审批,这个过程还比较漫长,合办了则可共享本科学校的现有专业资源。
2.为利用社会资本(富有的除外)的对策
很多大企业也想办教育,因为大企业的很多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自己办教育又不太懂教育的运作规律,学校自己办企业又不懂企业运作的运作规律。
长期以来,高职学院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于学费和财政拨款,办教育毕竟是非赢利性质,是一项事业,学校也并不是赢利的企业(民办院校也许不同)。那和本土龙头企业合作什么呢?一是在职业教育上吸纳投资,比如员工教育培训、职业人才选拔;二是共享生产资源,将企业正在用的或即将用的直接转化为教育用的仪器设备。
这里仍然有个体制的障碍。企业就是企业,学校是事业单位。企业的第一目标是赢利,校企合作之所以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企业觉得这是一种投入,短期很难见到效益。
这时应当有实习工厂、员工训练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等这种介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中间体,是双方共同投资的,比如学校出地、房、部分教员与行政管理,企业出仪器设备、派部分管理人员参与行政管理、部分老师傅转产为培训师,以产学研结合体的形式运行。
还有就是解决了老师在企业呆2年的问题。老师天天在实习工厂和老师傅呆在一起学2年,水平自然提高很快。
再就是如何促进企业能有兴趣参与这项工作了。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设定“职业教育实践基地”这样的认定项目,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比如一旦得到认定的企业可以适度减免税费。
3.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对策
笔者认为这样说具有现实意义。记得有位职业学院的校长曾讲过“今天的高校就是明天的国企”。言语中并不是说学校会要改制,而说的就是要以企业化的管理思想来管理学校,向管理要效益。
比如企业有绩效考核KPI,学校有吗?企业有高效的运转机制,学校有吗?更进一步,笔者认为:“明天的国企,后天将是现代化经营企业。”如果把我们的学生当成是产品来看,生产产品以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和策略是行得通的。
居安则思危,老师得有危机意识,管理人员更得有。高职如果不变革,指不定明天会被淘汰。
以一个管理案例为例:笔者以前在一家企业工作,迟到一次罚款1000元,当时的月工资是3000多元,迟到3次就罚得差不多了,所以公司从没人迟到,而且考勤是采用的指纹考勤,想要他人代替报到不太可能。如果是在学校,想迟到罚50元,多半第2天就会因为罚款的问题争论不休。这就更加突显了老师得到企业锻炼的需要了。
所以这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体想法就是要“用企业化的管理思想来经营学校,但可保持学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变”。
25岁以前,陈建从未想过自己日后的生活与高尔夫有何关系,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捧到一座中国最高级别的高尔夫球赛冠军奖杯。
2001年,陈建受朋友之邀到观澜湖游玩。几次挥杆过后,陈建优雅的姿势,近乎标准的动作让朋友大为赞赏。在场的人都难以置信――这居然是陈建第一次接触高尔夫。与高尔夫的“触电”之感,让陈建自己也不由萌动新想法:“到观澜湖工作,这样天天都可以接触这项自己喜欢的运动。”
这一念头,彻底改变了陈建的人生轨迹。2002年,陈建辞去了酒店管理工作,进入观澜湖练习场工作,真正步入高尔夫世界。
2002年,陈建从观澜湖“跳”到昆明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在这座天天是春天的城市,他平静地度过了几年边练球边工作的日子。昆明某高球会所一位老总的话让陈建对自己未来的路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总说:“如果你自己认为打高尔夫有前途,那么就一条路走到黑,坚持打下去。”
虽然对从事高尔夫事业有过犹豫,但是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热爱,让陈建最终选择了坚持。他决心从业余转向专业,走一条高尔夫职业球员之路。2004年,陈建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资格考试,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职业高尔夫球员。
获得职业球员资格,对于陈建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能在职业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陈建开始潜心训练。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陈建放弃了所有的工作,一心一意刻苦练球。之后,陈建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从2005年到2008年整整四年间,他参加过数十次比赛,但是一直没有取得过非常理想的成绩,最好的成绩仅仅是获得欧米茄中国巡回赛昆明锦标赛的第7名。面对这样的成绩,让陈建对自己的职业球员之路产生过许多的困惑,甚至想过放弃。直到“2009欧米茄中国巡回赛麓山高尔夫锦标赛”,陈建在延长赛中险胜对手,终于一举成名。
中巡赛是目前中国级别最高的高尔夫赛,它是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参赛者为中国的职业球员及在其它比赛中排名前列的职业教练。2006年国际著名的瑞士品牌欧米茄(OMEGA)与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签订合约,正式成为巡回赛的冠名赞助商。之后,欧米茄中国巡回赛发展迅速,并且对外籍选手开放。
2009欧米茄中国巡回赛麓山高尔夫锦标赛,赛事奖金总额高达100万人民币,吸引了100多位中外选手参赛,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这次比赛,陈建至今记忆犹新。
2009年6月14日,在决赛轮,陈建打出70杆,以四轮总成绩277杆(66-73-68-70)低标准杆11杆来到成绩榜首位。而贝斯特打出69杆,同样以四轮总成绩277杆(72-65-71-69)领先成绩榜。由于成绩相同,两人只有通过骤死式加洞赛决出胜负。这对于陈建来说,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延长赛时,陈建与对手展开了最后的冠军争夺战。在麓山国际乡村俱乐部602码5杆的第18洞,延长赛第1洞,陈建以3杆送球上果岭,从旗杆右下方开始推杆,两推入洞标准杆结束,平稳走出了第一步。而贝斯特也不加示弱,在加洞赛第1洞保下标准杆。重回18号发球台,陈建和贝斯特开始延长赛第2洞角逐。第4杆,贝斯特小切将球送到距旗杆2码的位置。陈建推球至旗杆上方1码处。第5杆,贝斯特短推,球滑洞口而过,停在距离洞杯半码的位置,贝斯特三推入洞吞下柏忌。在现场观众的屏息注目下,陈建推球入洞摘得冠军。
赛后陈建称,是良好的心态帮助自己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出色的水平,让自己圆梦高尔夫,取得了高球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冠军。
从2001年与高尔夫第一次亲密接触,到2009年拿下中国最高级别的高尔夫球赛冠军,走过将近十年高球之路的陈建终于收获了硕果,当初那份破釜沉舟的坚持终于获得了超值的回报。一时间他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此外,他受到了一家知名房地产商的青睐,并获得其赞助。
如今,陈建更加坚定自己的高球职业之路。在昆明滇池卫城风景优美的万达高尔夫会所,从早8:00到晚6:00,陈建全心投入了新一轮备赛训练。一个新的高球事业春天,正等着他去开启。
陈建访谈录
《时代财富》:你认为要想在高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关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建: 高球是竞技性非常强的一项体育运动,规则很多,达2000多条。所以,要打好高球不仅仅要训练好球技,而且要对高球的规则以及文化内涵作深入的了解;另外,还要注意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在高球比赛中,球员一定要善于动脑,精于算计。比如每一杆要打在什么地方,怎样打,都需要球员预先想好。简单的说,要想打好高球,需要提高球员个人综合素质。
《时代财富》:作为一名职业球员,你对高球2016年入选奥运会项目有何看法?
陈建:高球入奥,对职业球员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意味着职业球员将会有更大发展的空间。同时,高球入奥也将会对高球相关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时代财富》:在你眼中,云南目前的高球球员状况怎样?
陈建:云南高球业余选手不少,而且整体水平可在全国排名中、前列。但是职业选手却很少,现在整个云南省包括我自己在内,仅有4名职员球员。在挖掘和培养职业球员方面,云南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况。
《时代财富》:你对云南高球有何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