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如何教育

幼儿如何教育

时间:2023-06-05 10: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如何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如何教育

第1篇

幼儿教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最基础的系统性教育,因此任何时代都不容小觑。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加强幼儿教育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加强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就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道德规则,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通过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的。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于缺失了积极而持久的影响人生历程的杠杆;丧失了道德信念素养,等于整个人生航程没有了方向;缺少了丰厚的人文素养,即使学识渊博也难以成为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学养充沛的大家。长久以来,幼儿教育都一直都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到每天活动的每个环节,比如饭前仔细洗手、餐后用纸巾擦净嘴巴、午睡前脱外套、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轻轻搬、玩具玩完整理好等习惯,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感、精神、人文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使他们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宰者,掌握采掘生活所需知识、发展所需智慧的本领,这是幼儿长进的大策,教师和家长应认识到这一点,“扶”幼儿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二、增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

防拐骗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少年儿童尤其是幼儿,自我辨别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技巧。为此,幼儿园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教育力度。与家长一起提高幼儿的警觉性与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防拐骗教育活动,包括情境表演、看图说话、讲故事、玩游戏等,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幼儿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能够牢牢记住陌生人惯用的骗人伎俩,从而积累一定的防范经验。与此同时,有条件的话还应组织一次防拐骗演习活动,并邀请公安民警、电视台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影片,听民警现身说法与剖析真实案例,传授安全知识,共同增强防拐骗意识。此外,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也一直是幼儿园应重点关注的话题。条件允许的幼儿园可与消防部门合作,组织一些消防演练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消防车、参与消防演习等形式增加消防安全的生活经验,增强防火意识,获得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也可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听取消防员的讲解,掌握重要的逃生方法;还可以通过教师结合图片讲述的形式,为幼儿讲解安全消防的知识,告知幼儿园的逃生路线,示范讲解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园教师及幼儿的消防知识和安全意识,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工作,为幼儿建立一个安全又温馨的家园。

三、让幼儿在玩中学

幼儿园要重视课间小游戏的开展,把课间游戏活动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玩中成长。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带领幼儿挖掘新的游戏,利用身边的玩具和材料,开动脑筋,创新运动形式,在不断探索中碰撞出新智慧,让幼儿在做中尝试,在玩中思考,在新、奇、趣中快乐健身。比如在我的班上,以“一物多玩”为切入点,以“团结协作”为宗旨,以“快乐健身”为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和特色游戏材料的特点,由师生共同创新游戏玩法,这既有丰富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既挖掘了游戏材料的最大价值,又充分激发了幼儿创新使用材料的思维,如百变布圈、动感轮胎、花样沙包、快乐木棒、多样脸盆等游戏玩具和材料脱颖而出,成为了幼儿户外活动中追捧的新宠。

四、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国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却忽视了礼仪教育,结果教育出来的孩子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等,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根本不讲究什么是礼仪、礼貌。因此,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教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对幼儿进行教育。3岁~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能够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

五、加强对幼儿的体能训练

目前很多家长与教师只注重幼儿的学习,一味地进行智力开发,很少重视幼儿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在学龄前期,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较弱,特别是体弱、老实的幼儿。据调查,体弱、老实的幼儿比健壮、好动的幼儿们意外受伤率高达72%。可见在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能达标的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意识的增强幼儿的体能,是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比如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去爬山、晒太阳等;通过拍球、投掷、翻滚等项目旳练习,针对性地加强幼儿动作技能的培养;通过爬高、跳远等项目,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并开展幼儿都喜欢的“趣味运动会”,以增强幼儿体能,使动作更灵活、更协调、思维变得更活跃,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双英.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2]梁丽芳.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J].甘肃教育,2010(17).

[3]强文仙.关注幼儿安全关爱幼儿健康——对加强幼儿安全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云南教育,2004(2).

[4]李慧丽,蔡水清.加强幼儿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研究[D].宜春学院学报,2004(29).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德育 幼儿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7-01

我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幼儿的终生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应该自觉承担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责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一、主动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从规范幼儿的常规行为入手,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把幼儿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识指导,把幼儿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期间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促使幼儿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习惯规范中,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幼儿热爱生活和活泼、开朗、快乐的性格,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孩子的随机表扬,肯定、赞扬、鼓励幼儿的良好习惯行为。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偶尔主动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或者游戏时主动将玩具或头饰让给别的孩子,或者孩子偶然说出文明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典型,并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应该坚持做到的良好行为习惯,哪些是应该纠正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中明辨是非,在潜移默化的良好习惯养成中净化心灵,形成志趣,并成为正确的行为导向,从而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日常文明行为

幼儿教师应从教育着手,注意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在细节上下工夫,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比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应引导幼儿与老师和同伴相互问一声好,与家人道别说一声“再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应教育幼儿学习并熟练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语言。这些虽然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但却是孩子生活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老师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要求,时间长了,孩子们才可能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渐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并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积极引导幼儿正确调整日常行为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利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及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与纠纷,老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看似麻烦的德育机会,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通过教室耐心的开导和教育,让幼儿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鼓励别的幼儿主动去帮助别人;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老师就要耐心引导幼儿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当幼儿心情不愉快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忍耐,学会坚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养成不乱发脾气的好习惯。如果幼儿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能够上升到个人良好品质的养成,那么,就会为幼儿今后的良好品质形成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从事自我服务劳动

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孝敬长辈,学会为家长分忧解难,同时还应鼓励幼儿在家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手绢等,引导幼儿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好品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注重了与家长沟通情况下,引导幼儿开展自我服务的劳动,在园内倡导幼儿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指导学会穿衣、洗手、洗脸、洗脚、吃饭、洗碗、整齐地排放自己的生活用品等。虽然都是很容易做到,而且也是幼儿可以做到的自我服务,但是通过自我服务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通过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让幼儿在劳动中和教师的肯定中感受到由于勤劳带来的进步和发展,享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生活常规;教学常规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幼儿园给幼儿的自由不是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也不是通过捆绑幼儿的手脚来让他安静、听话,而是让幼儿更好地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和知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

1.幼儿生活常规的制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在制订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也参与,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幼儿在遵守规则的时候会更积极,更感兴趣。

2.幼儿的模仿力极强,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早晨入园时,自己首先要主动和幼儿问好,这样幼儿才会主动和老师、小朋友问好。

3.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就能对其他幼儿进行随机性的教育。例如,每次午睡时,孩子们总是把鞋子乱放到地上,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幼儿总是把其他幼儿的鞋子摆整齐才上床睡觉。我马上表扬了她,并让她督促其他幼儿把鞋摆放好。几次下来,其他幼儿也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4.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理能力逐渐提高。于是我在班里安排值日生为大家服务。比如,分发餐具,饭前擦桌子,整理玩具、图书等。

二、幼儿教学常规和游戏活动常规

1.要想让教学活动做到井然有序,教学常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课时,有意识地经常提问坐不住的孩子和爱玩闹的孩子。班级中的教师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观点要一致,行动统一。

2.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反复去抓某一件事情,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积极应用音乐律动,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

3.在游戏前,要让幼儿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幼儿的遵守情况,这样幼儿才能安全、快乐地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4.幼儿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让幼儿自己讨论、协商,制订出相应的常规,最后教师加以肯定。这样可以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三、通过家园共育来进行幼儿的常规教育

1.教师与家长多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

2.教师可以利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个人特点和家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采取家长的意见,取得家长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园共育的形式,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幼儿。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 自信自立

一、 什么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通过挫折,对成长中的幼儿以及已经长成的大人进行教育。实际上,挫折并不需要“教育”,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挫折,且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很多幼儿具生长环境的优越性,让挫折教育这个词变得非常必要。挫折教育,能够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不断地面对挫折,不断地进行对挫折的抗争,才能够学到更多的方法。同时,幼儿在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时,就会有能力去面对更大的挫折,在遇到大挫折的时候,不至于被打击,这算是一种提前进行“打预防针”的工作。大多数幼儿没有那么顺利,此时,教师、家长在对待面对着挫折束手无策的幼儿时,究竟该如何帮助,这是本文需要提出的问题。

但是挫折教育并不是谁都能够驾驭得了的,有时候,幼儿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极容易自信过度。没有学到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没有经历挫折教育中所提到的饱经风霜,理解什么叫做成功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到。

所以,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其度、其方式方法,则需要一定的考量。本文就从挫折教育的方法入手,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挫折教育的优点与缺点。

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挫折教育,可以让幼儿的潜能被激发

现实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具备完全的挑战性。例如社会在发展,很多新鲜的事情被提了出来,很多新的解决办法是无穷无尽的。如何让幼儿不陷入固有的思维里,而是不断寻找新的方法,这就能够激发幼儿的潜能。

(二)挫折教育能降低幼儿的骄傲情绪

对于很多没有接受挫折教育的幼儿来说,一帆风顺的学习和生活,让其不断产生骄傲情绪,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够做,这种骄傲情绪是负面的,只能让幼儿陷入不能处理问题的境况里,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予他们挫折,让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进步。

(三)挫折教育让幼儿不断成长

可以说,幼儿的成长与挫折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挫折教育贯穿于所有人的一生,尤其在年少时代,会不断遇到挫折,所以,你不被挫折磨练,别人在被挫折磨练的时候,别人的成长速度就会很快。

(四)挫折教育让幼儿不断成熟

理解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就让幼儿们理解了生活的不易。生活中的困难,需要自身来寻找方法不断克服,这就让幼儿更有心理承受能力,更加感受到了如何生活,活得会更好。

三、幼儿挫折教育

很多幼儿有着一种情况,就是往往生活顺风顺水,并没有太多阻碍他们的事情发生,所以一些幼儿就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唯我独尊,过分评价自身等情况。

幼儿挫折教育需要将其骄傲感打消,使其心态平衡,主要达到激发潜能的作用。

在幼儿园阶段,也就是幼儿3到5岁的时候,要让幼儿从心理上产生独立性。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幼儿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幼儿。然而,有时候需要幼儿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和教师却给予过多帮助,反而会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幼儿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因此,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儿童不依赖家长和教师的帮助,自己做一些适合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并得到做完的成就感。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需要幼儿自己去掌握,例如洗手帕、穿袜子等,让幼儿自己去做。

四、家长过分期望,使幼儿做不了自己喜欢做的事

例如,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上,一个幼儿并不喜欢上课发言,但大家都在努力地举手,而幼儿似乎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此时家长便在后面用眼神催促幼儿举手,幼儿不情愿地举起了手。这其实是不对的,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细节,而叫到这个幼儿回答问题,势必要给幼儿造成一定的伤害。

再如,一个幼儿在英语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竟然动手帮助小孩完成了课后作业。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如果幼儿没有像适龄幼儿一样经受过同样的挫折,必定在后面的学习中产生断节,如果接不上的话,很有可能害了幼儿,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完全无法掌控挫折。

还有一个例子,家长在看到幼儿会自己洗袜子以后,又惊又喜,就给幼儿本来承诺的一部分奖励,变成了奖励一个大礼包,满足了幼儿的一切愿望。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错误的,不应该因为幼儿的一点成功便过分赞美,这样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

还有,一个幼儿在参加完智力竞赛之后,没有拿到名次,非常难过,此时家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安慰道:“输就输吧,还有人没我们成绩好。”这样的方式只能使幼儿无所谓的心态被助长。所以,家长和教师只有帮助幼儿分析这次没有得奖的自身问题,才能使幼儿有所进步。

第5篇

关键词: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85-001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幼儿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如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一、抓住机会及时进行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我们会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爸爸妈妈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家长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从有的孩子爱跷二朗腿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礼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着手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并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性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礼仪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看到做得好的幼儿,马上给予表扬。每天每组选出一位值日生,为小朋友服务。并且在课余时间我们老师给孩子讲德育故事,跟孩子讲礼仪,并让孩子上台来表演进行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人教,当我在讲德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我在给孩子讲礼仪时,孩子们听的也很认真,当孩子上台表演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接电话等等,孩子表演都非常棒,也学得很开心。在家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得到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还可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让孩子做家务,第一个,他会感恩。第二个,会让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第三个,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第四个,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小孩最缺乏的,所以家长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做家务。

我们要努力教育幼儿:

1.尊敬长辈(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听从教导、体贴长辈、回家和离家的时候打招呼、有长辈陪伴身边时应请长辈先行、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何对待成人的错误……)

2.行为习惯(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爱惜物品、不浪费、和他人和谐相处、要和家长在一起、如何排解不良情绪……)

3.客人来访(引进门、邀入座、敬茶、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接待小客人……)

4.拜访作客(先约定、准时到、不乱摸乱动、上门拜访或慰问病人要带礼物……)

三、培养孩子懂礼貌讲文明必须从家长做起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从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如果家里有老人,家长可以和老人沟通,告诉老人宠爱孩子的坏处,要有理智的爱孩子,我相信老人会支持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父母平日在家中,无论自己是否喜爱看书,也最好把书捧在手上,养成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孝敬老人,不说粗语,做到以身作则。流行歌曲尽量不要在家中放,在家时可放些古典而优美的钢琴曲,或者一些静心的轻音乐,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这样可以陶冶孩子高尚的艺术情操。所谓教不过,父之过。家长不小心碰了别人,就主动向人道歉,孩子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父母日常在家里,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如果发现孩子说粗话,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及时教育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对孩子粗暴,孩子会有叛逆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

家长也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例如叫阿姨给你糖吃,不叫叔叔不买玩具等。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

四、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礼仪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形成习惯的,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把礼仪教育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机教育。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活动、盥洗、午睡等环节。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情镜,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教育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并随时、随人、随地、随事地进行随机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抓晨间接待。设“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由值日老师带领两位小朋友“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鞠躬问好。各班建立“礼仪小天使”,每天轮流派出“礼仪小天使”在门口做好早晨接待的工作。

第6篇

近年来,幼儿园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安全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如何采取安全措施,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幼教工作者要研究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健全的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评价机制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评价可以通过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来进行,但是评价并不仅仅是对安全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还包括安全教育者本身。幼儿安全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安全教育的同时将一些经历记录下来,回顾并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提高自己的良好方法。

二、组织安全教学活动,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安全认知能力

1.丰富安全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具体内容

为确保安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有效性,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丰富安全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各主题中的活动内容。大的教学主题活动如《阳台安全》,教育幼儿不要从高楼窗台上向下张望,更不要从较高的物体上向下跳;《火》《地震来了怎么办?》通过演习教育幼儿遇到火灾、地震时的逃生方法,《小手讲卫生》《保护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不跟陌生人走》《游泳安全》《认识安全标志》《交通安全我知道》《学会保护好自己》等,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而较小的教学活动是给幼儿讲一个故事或是教幼儿念一首儿歌。例如,《狮子烫发》的故事可以使幼儿懂得经常洗头能保持头发干净的道理,《刷牙歌》通过儿歌的形式可以告诉幼儿应该何时刷牙和应该怎样刷牙。

2.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来学习这样教学效果较好。如为幼儿准备一些像画有“热水、药、食品、玩具”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让幼儿主动获取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求助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如:通过“我来设计安全标志”这一活动,我们在班内电源开关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在活动区安全角,摆上了救护车、救火车、警车、固定电话、手机模型等;贴上了安全图110、120、119标记。

三、加强日常生活的安全行为指导,形成安全的行为和习惯

幼儿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行为的获得与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仅仅靠一两次的安全教学活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除了一个礼拜安排两节安全教育活动课外还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安全行为指导与帮助。例如可以向幼儿提出这样一些要求:上下楼梯时要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不挤;转椅停下来后才能上去,不能推着转椅跑;只有自己家人来接自己时才能走,并且在离园时要告诉老师,和老师说再见等。

四、注意环境安全,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1.丰富物质环境下的安全教育

首先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让幼儿获取安全知识。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对环境的创设中注意突出这一原则。墙体设计上不仅有形象可爱的卡通人物、色彩鲜艳的图案,还要有吸引幼儿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的儿歌主题与小故事,如:“破缸救友”“小红帽”等,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安全知识。其次,对于幼儿园的室外环境设施也要定期进行检查,修理。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要贴上幼儿自己制作的安全标记――大眼睛,这样可以提醒幼儿自身要注意安全。

2.和谐有序精神氛围下的安全教育

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进行安全教育,这样可以把抽象的安全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如滑滑梯前先让幼儿观看《橡皮膏小熊》《跷跷板》《淘气的小猴》等安全情境表演,灵活地针对小熊、小猴前后两次玩耍的不同态度而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正确地玩耍才不会受伤。这样幼儿在玩大型玩具滑梯时,就不会拥挤。

第7篇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常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61-01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规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他们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那么如何搞好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良好习惯,坚持从小培养

所谓的“首印效应”就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在一生中至关重要时机,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

2 制定规则,严格规范动作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因此,每个老师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记忆,而且使幼儿更加自觉遵守他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如午睡时应该要求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差异性,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幼儿,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反复地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一事无成。

3 强化激励,做到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引导。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自觉养成为止。

4 以爱为本,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快去洗手,吃点心”,“上课要坐端正”,“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口令,这些口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让“爱”成为情感互动的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教师通过口头指令信号,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我们教师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幼儿常规教育和培养,就一定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健康领域,2001,9.

第8篇

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8-01

早期阅读是幼儿终身阅读的基础,是幼儿学习的启蒙。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幼儿今后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农村幼儿园,家长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让幼儿提前认字和写字。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家长要求幼儿园教师教识字、写字,导致大部分农村民办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为迎合家长的要求都对学龄前幼儿进行习字教学,结果是许多孩子能流利地背诵儿歌,但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阅读材料

选择适合幼儿阅读需要的学习内容,是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为此,近年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为幼儿园增添了一些图书。如2006年至2010年,我们将教育部推荐并赠送的一批“影响孩子一生的十本故事书”分发到各公办幼儿园。同时为民办幼儿园配置一些符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其中包含诗歌图画书、故事图画书、科普知识类图画书等,使幼儿生均图书达到10册,为幼儿早期阅读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在集体活动中开展阅读教育

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的语言习得与发展都会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阅读融入集体活动中。

(一)在语言活动中开展阅读教育。语言活动是阅读教育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儿歌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欣赏儿歌、朗读儿歌、跟读儿歌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幼儿的跟读过程就是一种阅读的习得。这时,教师要教会幼儿如何拿书、翻书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比如,教授古诗《春晓》时,教师首先告诉孩子这首诗在第几页,要求大家把书本翻开,然后教师示范怎么翻页,让孩子跟着老师翻页,并读出翻的页数。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孩子学会正确翻书,并准确找到阅读的文章。

(二)讲故事中实施阅读教育。教师在讲述故事后,再让孩子自己阅读故事书,然后复述故事,或者通过分角色表演来加深对故事的了解,从中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比如在讲述《拔萝卜》的故事中,教师可以先把故事情节以画的形式出现,边对应画面边讲述故事。当幼儿跟老师复述故事后,教师提示:萝卜太大了,怎么也拔不动,是谁先来帮忙,然后又是谁来了……孩子们阅读后,都踊跃地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请小朋友分角色表演来巩固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对阅读也产生了兴趣。

三、将阅读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随机读写行为符合早期阅读的特征,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指导的最好时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探索阅读的机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形成。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随时可以进行阅读渗透,比如在活动室、寝室、盥洗室等写上班名、物品名称及简单提示用语,如“勤洗手,讲卫生”“上下楼梯靠右走”等。将写有幼儿名字的字条粘贴到幼儿的座位、床铺上,让幼儿通过日常的阅读来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同伴的名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在各游戏区角中张贴相关的文字,如“图书角”“娃娃家”“宝贝超市”等。通过阅读环境的创设,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志由趣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他们对早期阅读的兴趣源于自己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师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如通过阅读手工制作说明来制作手工作品,通过读名字来找自己的位子或衣服等,所有这些阅读过程都是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真实的,而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这样更容易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要与孩子一起阅读图书、讲故事,并适时地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要和他们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们感受到图书的作用,体会到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比如,在阅读“生活在海里的动物”,可以让孩子在相关的图书中找出生活在海里的动物,教师让孩子查找资料时,还可以用“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对又快”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指导阅读方法

在早期阅读教育中,教师指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农村孩子的阅读量比城市孩子少,加上目前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居多,对幼儿阅读的指导主要是靠教师来完成。在实施阅读教育前期,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在阅读中出现的困难并进行指导和帮助。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学会有序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孩子阅读的时候用手指读,一个图一个图的看,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对阅读有进步的孩子要及时表扬,给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阅读体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9篇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幼儿音乐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如何做好幼儿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第10篇

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国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国画教学不仅能丰富美术课的内容,还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它那具有变化的线条、丰富多彩的墨色、简单的几笔就能构画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正好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在此,我介绍一下在国画教学时得到的几点粗 浅的体会:

一、培养并提高幼儿学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并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是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教学不同,一瓶墨汁一张宣纸就可以变化出丰富的画面来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然后再逐步深入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幼儿对画国画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画国画的工具与以前绘画的工具不同了,自己所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了,自然的就激发了幼儿学习国画的愿望。我还收集的许多幼儿国画作品给孩子们欣赏,告诉他们这也是小朋友的画,看他们画的多好。由此又调动了幼儿学国画的积极性。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节课一定要上得生动有趣。使幼儿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一点,我在课前反复筛选教材,研究绘画的最佳方法,将绘画方法和绘画对象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来配合教学,并准备了漂亮的示范画来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有的时候还拿实物给幼儿观看,增强其感受能力,再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做好国画教学的常规训练

画国作画时需要使用的工具较多,如:毛笔、调色盘、墨盘、笔洗、画毡、宣纸等,幼儿一时难以适应,我们进行的教学不是个别的教育,而是集体教育。为了让幼儿能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作画工具,并能整洁地完成作业,因此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制定计划安排好课时,向幼儿介绍这些工具及其用途;其次,向幼儿讲述示范使用作画工具的正确方法和姿势。最后,采用儿歌帮助幼儿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执笔的方法,指导幼儿反复练习收、摆工具、协助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及课后收拾工作。时间长了幼儿就养成了良好的规律,逐渐领悟常规的重要性。

三、选择通俗易懂、简单的内容作为教材

幼儿虽然只有3,4 岁,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见解和追求。有人做过调查,幼儿大都喜欢画小动物和一些色彩鲜艳而熟悉的水果或蔬菜。对幼儿教学我就采用了这些通俗的、常见的、幼儿所能理解又简单易学的蔬菜,水果还有一些小动物和花朵作为教材。根据这一点,我从幼儿国画等教材中筛选出一些适合幼儿特点、而又被幼儿所喜欢的图画作为教材。然后对所选教材从步骤、运笔方法及墨色配置三方面进行解剖,自己再反复多练,在能熟练绘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教幼儿学画鲸鱼,我根据教材中的绘画步骤及运用的笔峰和墨色加以改进,使它适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再配上易记的儿歌进行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幼儿很快就掌握和记住鲸鱼的画法。

四、抓好国画的基本技能训练

国画是由形体结构、笔峰、浓淡不一的墨色组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画面。要让幼儿学好,就必须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 。首先是握笔姿势的训练:国画是用毛笔作画,它有独特的握笔方法,毛笔的握笔方法与以前幼儿所接触过的画笔的握笔方法不一样,握笔方法直接关系到绘画作品的效果。对于幼儿用毛笔作画是新鲜事物,要想让幼儿很快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先配合儿歌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再手把手的教幼儿进行练习,然后在每次作画的时候加以提醒指正,通过一段时间,幼儿就能正确的握笔了。其次,抓好用墨技能训练:刚开始学习国画的幼儿,一般不大会用墨,画面不是干枯,就是墨的水分太多,画面黑乎乎的浸成一团。这说明幼儿不会用墨。面对这个问题,我先讲解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逐个指导,让幼儿掌握用墨技能。再次,运笔技能训练:运笔方法中常用有中峰、侧峰、卧峰等,我教这一方法时采取用形象语言来示范了讲解。然后让幼儿用笔在纸上作运笔练习,在幼儿基本能区分用笔方法时,就选一些幼儿喜欢的动植物进行巩固练习。在掌握好这些技能基础上,再进行作画练习。

五、展示幼儿作品,给予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其中幼儿素质教育应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门重大课题。那么,如何做好幼儿的素质教育呢?

一、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幼儿素质教育,促进了幼儿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教育实践的一系列根本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学会“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则强调孩子自主性的游戏活动,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在游戏中求发展;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衡量是测评的主要内容。实行平日考察、阶段性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的结合是评价方法的主要要求。

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强调的环境不仅指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而且包含了幼儿在任何时候地方生活的一切空间和受到影响的一切因素。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大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自发、偶然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是一场长期的、深刻的教育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做好幼儿的素质教育的策略

1、注重幼儿智力开发

智力的发展与其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社会和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向幼儿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小培养幼儿具有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另外,也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2、注重孩子的语言培养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阶段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对普通话学习的培养。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3、注重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素质,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经验,二是科学的方法,三是科学的态度。幼儿早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也是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施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要从以下主要目标着手:

第一目标,要扩展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并且在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简单的科学概念。

第二目标,要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科学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设计了许多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学会一些科学的方法,如(1)学会观察,(2)学会分类,(3)学会测量,(4)学会思考,善于思考,(5)学会东西能够交流表达,(6)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

科学教育从小抓起,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去。例如:认识摩擦现象,能让幼儿联想汽车轮胎和鞋底等事物,为增强摩擦力而设计的凹凸纹,通过让幼儿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4、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通过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因此,要经常组织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另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

2)、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积极的活动离不开教师及时、恰到好处的指导,而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更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重视幼儿的游戏意愿。在角色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绘画情感

引言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叫什么,幼儿就画什么。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评判成为衡量幼儿绘画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但幼儿美术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自己心中美的事物,慢慢理解美的含义。

1.绘画情感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1.1绘画情感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每位幼儿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不一样,因此其所具备的情感也不一样,所绘画出的作品自然也不一样。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情感是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幼儿会将认为重要的东西,美好的东西画的比较大,在整个画面上所占的比例也最多。例如,在画“我的妈妈”时,有的幼儿认为妈妈的卷发很好看,就会在“妈妈”的头上画上满满的卷发,有的幼儿觉得妈妈的眼睛很漂亮,就会将妈妈的眼镜画的很大。这样的画法虽然夸张,但是幼儿对世界的理解、看法与想象。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正是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绘画的。

1.2绘画情感有助于幼儿更好的感知世界。美国著名心理艺术心理学家加登那曾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说道:“艺术作品大致就是知觉、感受、制作三个系统互相作用的结果。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而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为[1]。”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只有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感受,才能对其进行绘画。由此可见,绘画情感是幼儿绘画的整个基础,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感知世界,更好的描绘世界。如当教师放一个苹果在桌上,让幼儿进行绘画。有的幼儿会将苹果涂上满满的红色,因为在他的感知中,红色的苹果才是好吃的。有的会将给苹果画上一个笑脸,因为苹果会让他想起笑脸。

2.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的措施

2.1重视颜色对幼儿绘画情感的影响。经过观察发现,幼儿通常不会对物体固有的颜色所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上色[2]。如当幼儿心情不好,或者生气沮丧的时候,多会用黑色及深蓝色这一类较为深沉的颜色。当幼儿开心时,就会用一些比较亮的颜色进行绘画,而且还会适当的加上太阳、小鸟等。因此教师要始终帮助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行绘画,让幼儿逐渐喜欢上绘画,爱上美术。世界是五颜六色的,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包括我们居住的房子、马路上的汽车还有身边同学朋友的表情。帮助幼儿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更好的感知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野外踏青时,让幼儿在野外画上自己所看到的最喜欢的事物,锻炼幼儿独自观察、发挥想象、动手绘画的能力。

2.2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幼儿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不一样,自身的绘画能力有各有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多鼓励幼儿,对有进步的幼儿有给予肯定与表扬,表扬时不要过于笼统,要具体指出幼儿进步的地方。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美术最初,家长可以告诉幼儿,美术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你可以通过你的绘画来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可以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儿随意的画画。家长与教师在根据幼儿画画的内容进行正确的指导,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作兴趣或表达兴趣。

2.3将幼儿的作品保留下来。幼儿的每一幅画都表示了他当时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与感受,可以说是幼儿自身经历的一个记录[3]。但年幼的幼儿没有保存自己喜欢东西的习惯,因此教师或家长应该将幼儿的画的好的作品保留下来。这样不仅是一种珍藏方式,也是可以激发幼儿绘画情感与绘画兴趣的方式。当一段时间过后,幼儿通过观赏自己的作品时,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绘画方面有哪些地方是有进步的。

2.4不要过于注重孩子的绘画技巧。在幼儿的世界中,绘画是一种表感与看法的方式,不是模仿也不需要考试或竞争。教师与家长要更加重视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绘画的技巧与绘画的质量。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要给幼儿提供示范,不要对幼儿的绘画制定统一的标准,不要桎梏住幼儿的创造力,要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世界,扩散他们的思维。如此才能让幼儿逐渐养成绘画的习惯、保持绘画的渴望[4]。

2.5教师与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倾听者。幼儿对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绘画作品是教师与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内心的世界,了解幼儿的当时的感受。所以,在幼儿绘画完毕后,家长和教师要多于幼儿沟通,做孩子的倾听者,听他们讲诉他们画了什么,为什么会画这个。

3结论

幼儿对语言的使用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家长和教师在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时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让绘画成为幼儿表达自我感受与感情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培养幼儿观察世界的能力,重视幼儿累积生活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才能让幼儿正确的认识到学习美术的意义,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

参看文献:

[1]黄佩营.美术教育中幼儿绘画情感激发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4,08(36):148.

[2]陈亚西.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31):35-36.

[3]李群.论幼儿绘画兴趣的再培养[J].长三角(教育),2012,05(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