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新农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的,它与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农民向工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趋势来思考和谋划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主张放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观点;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才是现代化,只要把城镇建设好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不一定非要搞新农村建设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目前,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一战略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发展;一是通过城镇率先发展来带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不能只强调城镇建设,忽视农村发展。
随着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依靠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这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整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很多,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新农村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和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应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上,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其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储运、销售,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加快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在用工信息、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便利条件。第三,积极开辟和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快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开拓农村就业空间。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一是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对村镇规划,应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重点建设好中心镇、较大的村。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骨干道路沿线的路、沟、渠、田、林、塘、湖、村的综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园风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三是加强村庄整治。重点抓好现有村镇的街巷整治、上下水改造及卫生管理等工作,使农民不需花很多钱就能使居住环境有明显变化。加强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确实需要新建住房的,引导其向中心村镇集中。加强管理,坚决制止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私搭乱建行为。政府要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有引领作用的新式住房,供农民建房时选择。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继续支持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全面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第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机制,加强对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少生优生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第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不断提高“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
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援助,而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效益,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具有长期性。应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情况。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由财政包起来,但需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内部搞活;经营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则应走向市场。无论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的收益,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业科技领域。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日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阶段,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多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富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包括“五新”:一是新房舍;二是新设施;三是新环境;四是新农民;五是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村也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矛盾,出现了严重的“二元式”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城镇与农村的各方面对接存在错位。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供求的混乱、基础条件差异,会导致运输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CPI波动,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可以扩大农村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农村这个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对接;可以缩小物流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稳定发展,能够实现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对接。新农村建设重在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对接与过渡。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经济落后,资源使用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低环节,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针对点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缺乏许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致使大多农村经济形式单一、渠道少、项目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种植上盲目,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慢,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先种植、后销售。不仅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卖难的境地,还会出现在销售价格方面难以有所保障。农村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高。例如,土地的合理利用不能实现,很多不适宜耕作的沙化、碱性土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致使生产效益低、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被用作取暖、或被集中烧毁。不但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颗粒,也埋没了秸秆的实际效用与价值。农村的农业在市场格局中不具备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的这个大的供给链条上,农村缺乏必要的竞争手段,很难实现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价格往往由市场决定或者是买家决定,压制了各种农作物、蔬菜的价格,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的潜力有限,优势小,只能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让步。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产品不具竞争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减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行业少、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据推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内的数额,资金数额庞大。资金划归多个部门使用,过于分散,难以统筹使用,致使资金的使用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另外,资金由上级政府向下逐级划拨,资金的到位时间长,很难在较短时间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建设。金融的覆盖面低、支持力度低。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大多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并且获得的资金少,致使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道路条件差,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场所缺少,卫生水平低,医护人员队伍的人数不足以及卫生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队伍人数少以及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均延缓了农村的发展步伐。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农村缺乏高学历人才与农业人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也在于农村大多农民缺乏知识、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探索的勇气以及创新的精神。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缺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解读信息和新闻的效率低,阻碍了农村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经济的速度。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的人数却很少,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当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农民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行业,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然而农村的经济产值水平却相当低。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农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农村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实行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村干部大多数是农民,并且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的初衷并不是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首先,这些村干部的知识贮备不足,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机遇的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发展的头脑与眼光,看不到本村发展的优势所在,契机所在;其次,缺乏集体效益与维护公平的观念,管理不科学,与村民存在隔阂,不具有威信。出现了带头人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局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农村的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很多利于农村的项目不能实现动工立项,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拓展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在濒临农村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设立特殊的农村贷款项目,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促进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综合水平的提高。完善基础设施,着重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修建农村交通道路,在车辆较多、运输量大的地区,修建水泥路;在车辆较少、运力低的农村地区,改造道路,铺设砂石路。在村内,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强化农村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百姓疾病可以被及时、准确查出,尽可能提升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实现小病在家看好,大病在外看好;积极推广农业设施、农业浇灌项目,增加土地浇灌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项目方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农村的发展,重在开拓新视野、形成新思路以及紧抓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应该发挥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既成经验;二是努力组织多场次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科学知识讲座。以此途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听取解答;三是组织宣传放映队,向农民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并且组织多场次的科普片放映活动;四是争取资金,购买科学知识书籍,建立农村书站,鼓励农民利用书籍掌握知识。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地区所占比重很低,制约了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了解、新思维的扩展以及知识的掌握。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农民走出一条新的发展经济之路,强盛农村之路,因此农村地区应该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三)实现城乡对接,提高农村话语权,增强对外交流。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农作物、蔬菜等经常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从而导致价格低、销路不畅的局面。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权威性,增强话语权。农村应该立足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农贸市场以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渠道甚至是合作、供给关系,建立销售渠道。另外,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需求量以及价格情况(现价、价格走势和价格变化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再者,要提升农作物、蔬菜等的相关规范,并且力图达到更高的标准,以符合市场要求。
(四)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管理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农村事务的管理、村民矛盾的调节任务,同时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所以应该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一是杜绝拉选票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真正体现民意;二是设立农村事务监督小组,监督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贡献,反映村民的心声,制约村干部,督促村干部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大学生的作用。以大学生作为村干部谋划经济发展的参谋,并且对村干部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英.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探索,2016.6.
村企互动
在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中,无锡市探索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发展之路,全市排出700多个企业与700多个村一对一互动发展。村企互动,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在实践中展现顽强生命力。
村企互动是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充分借鉴。总结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农村建设一般在小农场经营及小农经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是在小农经济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二是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投入、农村的内生动力等三股力量强势推动;三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努力推动城市力量、农村力量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其中以韩国最为典型,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基础上,2004年又发起“一社一村”运动,1万多家企业向1万多个农村伸出援助之手,百万企业员工走向农村,为农民服务。村企结对,互动发展,推进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内生力量的相互融合,是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具体实践,是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再创新。
村企互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科学探索。从基层实践来看,村企互动一方面可以把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通过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新型乡镇工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实现工农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渗透,把工业的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
村企互动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点。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组织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省具有雄厚的经济优势,总体上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完全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省现有18000多个村,规模以上企业4万多家。我省乡镇企业具有雄厚的反哺实力,苏南是我省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扎根于农村,产生于农业,与农民有着血缘、亲缘关系。全省拥有乡镇企业100多万家,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我省企业家一直有奉献爱心的传统,很多的企业家把向社会奉献爱心作为企业的文化,把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作为企业的追求和目标。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壮大村级经济基础,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村级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江苏有不少名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等。这些名村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发展首先源于村级经济的发展,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名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摆上重要日程。
农民合作经济是发展村级经济的有效途径。合作经济是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现阶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关键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重组和优化配置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才能使农村生产关系得到新的调整,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新的释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是突破小农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政府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向政府反映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国家直接扶持农民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再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市场竞争主体薄弱。培育和壮大市场竞争主体,重点是培育和发展产权明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发展的春天。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立法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确立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农业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村级经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
2007年5月22日,我省正式启动“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面向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选拔1011名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开全国之先河,全部列入乡镇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2008年又开始组织实施第二批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大学生当“村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毕业生中激起强烈反响。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步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寻求作为,城乡互动的画卷又被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元素。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减免大中专院校种植、养殖专业学生学费,鼓励青年人学农务农。省委、省政府指出,要促进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企业、城市资金、城市人才下农村,优化配置城市与农村生产要素,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都流向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已成为一个重要瓶颈。许多名村发展的历程表明,凡是能够尽快致富的乡村,都是因为以各种方法和途径引进了人才,当来自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就汇聚成一股加快发展的洪流。建设新农村,一方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需要选派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有闯劲、年富力强的人才到农村去当领头雁,这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一些地方只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财政投入少而不落实,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偏少,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文化工作严重下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抓好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群众思想主阵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之举,文化建设必须全过程地渗透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了,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村文化建设要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更新文化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组织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意识,深刻认识文化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实抓好对农村文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及具体运作。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广泛健全的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的专项监督检查,以此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建设。
(二)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一方面,要抓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抓好公益性文化阵地、载体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大枣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比如围绕乡土特色,着力挖掘并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在农村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在比如广泛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现代舞蹈大赛、农民秀选拔赛、现代文明礼仪大赛及以缅怀革命英烈,弘扬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立了农民表演队,农民篮球、乒乓球队等等。
(三)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光靠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要继续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
(四)丰富活动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传统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另外,还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把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和谐支部等和谐创建活动,同“十大杰出农民”、“十大杰出妇女”、“十大致富标兵”、“十大农民歌手”等评选活动及平安村组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正确对待矛盾、困难、挫折和荣辱,塑造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切实搞好**寺村**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新农村建设的镇领导任主任,镇、村、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寺村**年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等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
为确保**寺村各项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按照规划,实行公开招标,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施工建设。项目实施镇要建立部门联系工作制,在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搞好完成了规划实施项目工程建设。
(一)龙王路水泥路建设
龙王路的修建由县交通局和镇经发办负责,共投资25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万元,个人捐资100万元,农民投工135万元),长2.5米,宽4米,厚度(深)0.2米。建成三重四级水泥路面,现已交付使用,方便了5、8、9社农户的枇杷运出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其它农产品的运输,同时也方便外地客商采购和运输枇杷,农户的枇杷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实施支柱产业(枇杷)的品种改良
枇杷品种改良由县林业局、农业局、镇林业站和镇农经站负责,由于我村枇杷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经济效益显著下降,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势必对品种进行改良,农民积极性很高,于8月份购回优质枇杷24000株(其中大五星21000株,早钟六号3000株),每株5元,共计12万元,进行土壤改良、砍伐老树76.8万元,共计88.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购回的优质枇杷在**寺村1、2、4、8、11等5个社进行约完成380亩品种改良,已完成投资85万元。
(三)续建小型提灌站一座
购买和改造小型提灌站由县水利局和镇水电站负责,受益的有:**寺村的1、2、3、4共4个社,受益农户223户,灌溉面积120亩,所需资金上级补助5万元,并在6月底完成了水渠维修。
各部门根据自己所分工的项目质量要求进行工程质量跟踪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工程进度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程任务。
三、强化资金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按省、市、县、镇、村、农户“五加一”模式,建立健全村民自筹、财政补助、项目打捆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筹措项目建设所需资金。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县级报账制,资金使用情况要及时向村民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实施**年省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寺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重点支柱产业更趋合理,农民素质大大提高。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民才是建设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关心提高农民素质,激发群众的自信心、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变为现实,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如何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这首先需要造就高素质的新农民。我们海口镇通过创建“五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素质,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社,是指在农村建立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晚霞社、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全镇各村“五社”组织根据实际不同,以农民的需要为前提,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组合而成。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活制度,并选出各社的主持人和自愿带头人。“
农民“五社”组织和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民学习种养技术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去年以来,各村“五社”共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学习13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镇里还牵头成立了以“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农民讲师团,进村巡回讲课,听众近万人次。用农民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促进农民积极参加学习,掌握致富技能。如东阁村“科技社”针对本村家禽养殖多的情况,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讲授养殖技术,有效地做好禽流感等疫病防控,促进了村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村“五社”组织从本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动员村民以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合作农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各村“五社”组织积极参与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中来,成立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中心、青年服务中心、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去年新转移帮助就业300多人。海口社区承包明发职业介绍中心,实现教育、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社会效益与合作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同步收获,真正让集体和农民都得实惠。
农民“五社”组织农村家庭藏书比赛,促购书、读书热潮的兴起;组织科技致富比赛,促学科学、用科技热潮的兴起;组织“文明村”、“文明户”等评比,促农村文明新风的兴起。由各村文明社、晚霞社发起组织的“真诚1+1”文艺演出队,在全镇巡回演出9场次,把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禁毒工作等,用自编自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节目表达出来,观众累计达到3万人次,很受群众欢迎。他们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则徐杯”影评系列活动和纪念林则徐诞辰220周年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村村通”杯篮球赛和首届“新年・新海口”农民乡村文化节,各村五社积极发动群众踊跃参与,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体活动氛围。去年以来,全镇又新建群众健身场所8处,新建篮球场4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黄赌毒等社会丑恶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农村文明、和谐风气的形成。此外,各村晚霞社开展结对帮扶教育,在关心青少年成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社”组织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制度的落实,充分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村里的重大事务、要办的公益性事业都通过“五社”提出来,实行一事一议。钱由群众自筹,事由群众自己来办,政府不插手工程,负责做好各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真正把好事办好。
目前,全镇28个村成立农民“五社”组织113个。“五社”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五社”的志愿带头人,发挥优势,广泛联系社员,使各种阻碍发展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五社”组织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帮助引领农民解放思想,建立诚信,增强农民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
(作者: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党委书记)(本文编辑 马国川)
一、以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综合服务网络 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村民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治安网络 建立警务室,组建联防队,构建由民警,居民群众参加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体制。四是帮扶救助网络。对贫困户、低保户、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在社区领导组织、服务组织、专业生产经济组织内制定帮扶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做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用工对接、劳务输出等扶贫解困致富工作。
新农村新型农民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是提升农民职业能力的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连续下发多个文件,都是以指导涉农工作、解决涉农问题为主题,从而使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从新型农民的内涵、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文化,就是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仅要能说会写,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要健康,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懂技术,包括农业种植、畜产品加工技能、养殖技能及其他操作技能等。具备与现代新型农业相适应的的技能型农民,才能成为带头人;会经营,农民要适应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能力,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当领头人;讲文明,指有现代生活意识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守法纪,指具有法律观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会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0%,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面貌,建设新型的理想家园。农民对农村非常了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新型农民,就要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提高文明素质,拓宽眼界,摆脱原来固有的小农意识的束缚。通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带动和影响农村中的落后群体,改变农村的面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现代进程的加快,对农民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新型农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同时还要具备农业生产的技能,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生产技能,大大地影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的进程。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现在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就是农民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体力工作。要想改变现状,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民素质。来解决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现实问题。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只有解决经营与市场链接的问题,使农民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能得到经济收益。使农民适应规模化、专业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才能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
(一)结合科技项目开展各项农民培训
依据科技项目的开展对农民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既能事半功倍,又能够使农民科学全面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新型农民培训的效果就好。可依靠科技示范小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对农民实施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使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培训的最有效的课堂。
(二)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头脑、有能力、有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到农村去做引路人,所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了解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采取课堂教学,进行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业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列举实例,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的环境,融入农村,把知识和才干发挥出来,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组建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开展农民培训
在农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由专家组建讲师团,结合科技下乡,对农民进行养殖、种植和特种种养新技术、新项目的实用技术专业培训,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培训,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可以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水平,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的传媒体系进行农民培训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等各种现代传播媒体,建立专家咨询平台,为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民普及培训,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
(五)以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契机开展农民培训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转移的速度和转移后职业的稳定。农民培训中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增加再就业机会,并在培训时贯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六)培育农民企业家队伍
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培育出一批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加快中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个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缺资金、缺师资等诸多问题,使农村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依旧存在,造成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较大。
(二)科技素质贫乏受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且生产规模小,利润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
参考文献:
[1]程亚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J].法治与社会,2011,(8):222.
[2]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8):17-19.
根据县委办〔2006〕39号文件的要求,我局所联系的新农村建设帮建村是“镇村示范整治”工程确定的整治村——蔡家桥镇凡村,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前一阶段的帮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帮建方案制定情况
为全力支持指导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帮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8月初,我局对凡村的基本情况、集体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在分析了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备的条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后,帮助凡村理清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明确了帮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建工作措施。总体指导思想是: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按照整治村的标准,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完成整治村的工作目标任务。具体的帮扶措施包括: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激发参与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热情,在帮建村迅速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是协助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我局的职能优势,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协助凡村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和龙头作用。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每年安排一定的帮扶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联系金融等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推进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在修缮、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的同时,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剩余1/3人口饮水问题。结合“沼气工程”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建沼气池和水冲式厕所,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建设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
四是谋划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充分发挥凡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将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同时,抓好经济林建设,逐步扩大竹子、板栗、柿子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力争人均种植经济林达1.5亩。
二、帮建人员和资金落实情况
我局及时成立了整治村帮建工作指导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谢俊峰同志担任,指导员由徐建国同志担任,负责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到目前,凡村已清除路障8处,建沼气池30户,我局已拿出3000元帮扶资金,用于村级公路的硬化工作,全长2.9公里的蔡溪路路基拓宽和沙砾石铺填已基本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12-0063-03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实现途径
“十五”以来,各地大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多头管理与无人负责并存。目前农民培训的组织者,主要是政府各职能系统,条条上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缺少“统”的功能。有的培训班针对性不强,培训教材、培训方式比较陈旧,脱离实际,甚至流于形式;二是城市教育资源富余与农民供给不足并存。目前农民培训的承担者,主要是县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农技推广学校和各类培训中心等。他们承担了农民培训的大量任务,但往往由于自身运转困难、人才资源不足,影响了培训层次和培训质量。而城市的高职院校由于服务面向、办学机制上的问题,还没有更多地承担这方面的责任;三是政府投入偏少与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并存。根据江苏省财政厅的数据,2006年省级专项用于农民培训的经费预算为2亿元,地方财政也有~定的配套投入。总体上来说,农民培训资金供给不足,对于社会资金投入引导力度不强。有些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农民“少花钱、多得益”的愿望不相合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学历证书导向与农村从业资格证书制度缺失并存。
上述情况表明:加强现代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拓展新型农民培育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互动、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县、乡政府的基本职责。虽然近年来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经济薄弱和贫困地区仍处于低水平运行。要重点解决政府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同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有所增强,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凸现,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出现混乱和迷茫,“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悄然滋长,政府有责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组织文化工作者下乡,鼓励兴办文化产业,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文化动力。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政府同样负有重大职责,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农民三者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进一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供给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共同经验,都有一个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教育体系。美国通过立法,为农学院或农林类大学赠送公有土地,赋予高校研究、培训、推广农业技术的职能,建立了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推广“双元制”。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分别设有实科中学和专业高中,各类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不同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学校,分别培养农学博士、农业工程师或农业技术员;加拿大实行严格的“绿证”制度,获得一级绿色证书的可成为行业技术人员,获得二级证书的可担任行业部门的生产主管,三级绿色证书的获得者才能担任生产部门的经理。他们的经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把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面向农村一线,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高、中、低各类人才,这是一条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江苏除本科大学设有农林、畜牧、水利等学科外,省农林系统建立了8所农校,其中5所先后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县级还有一批农广校和职业学校。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一是要端正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说到底,就是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各类人才需求,培养能够成为新型农民中“塔身型”群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农民在职进修和培训,高职院校同样应承担相当的责任,这方面美国社区学院值得借鉴。华盛顿州海蓝学院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在职进修,可以是脱产学习,也可以是边工作、边学习,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其好处是把职业需要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融合为一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和培训要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是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升学为主导的金字塔型教育结构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即使在高校扩招的条件下。江苏农村每年仍有十余万学生高考落榜,成为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农民。参照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经验,把职业教育适当提前,对一部分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分流进人中等职业教育,并构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立交桥”。2007年下半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安排大约82亿元用于中职学校助学金,占政府助学金总数50%以上,说明国家对中职教育是鼓励和扶持的。尤其要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议适时实行农村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三是积极推行以绿色证书为主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和从业资格准入制度。绿色证书是农民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除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农用水利技术、畜牧兽医技术等培训要推行绿色证书外,对于国土规划管理、村镇建设和生态保护、乃至乡村医生等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都要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农业企业家、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也要逐步进行职业资格认证。
3、加快构建城乡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创业平台。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130万大中专毕业生,目前仅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真正在农业第一线的不足15万人,平均每个乡镇只有0.6名技术员,每万亩耕地只有2名技术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技术员。从农村劳动力流向来看,全国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已达到1.6亿人以上;扬州“百村调查”表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仅占24.9%,其素质结构又比较低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改善和优化农民结构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减少农民,更要提高农民素质。既要把农民从狭小的土地上解放出来,鼓励“孔雀东南飞”;又要扭转人才逆向流动的局面,为城乡各类人才和回乡农民构建“凤还巢”的创业平台。农民的创业平台离不开农业产业和资源开发项目,推进高效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农村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和苏中部分地区,应率先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特别是引导具有先进发展理念、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并且有现代技术和经营
管理经验的城乡企业家投身到现代农业建设之中。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动员和组织机关公务员、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农村建功立业,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必要举措。
二、建立培育新型农民的保障机制
1、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2002年,全社会5800多个亿的教育投资中,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所占比例仅达23%。同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仅负担2%,而县乡两级负担中的87%基本来自农民。国家实行的减免农业税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杂费的政策,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之而来的是县、乡的财政压力有所加大,一部分贫困地区不堪重负。有专家建议,“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应在每年新增的教育投入总量中,拿出至少一半左右的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或者在确保教育投入原有渠道增长的前提下,在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总量中,拿出10%的资金专门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调整财政收支结构,降低过高的行政公务费比例(2004年高达26%),重点应向由各级政府负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倾斜。
【摘要】 文章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共轭关系,探讨了新农
>>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浅谈贵州西江苗寨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式的互动分析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 浅谈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推进新农村建设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对策研究 学生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探析 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发展模式探讨 襄樊市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总体思路与模式选择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研究 乡村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策略选择 汉江流域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一体化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03-07.
[2] 付桂生: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辨证关系及其互动探析[J].小城镇建设,2007(1).
[3] 李丽辉: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实际投入达10408.6亿元”[EB/OL].http:///jrzg/2012-01/08/content_2039095.
htm,2012-01-08.
[4] 张茉楠:我国人均GDP超4000美元后需转变国家盈利模式[EB/OL].http:///cj/2011/09-14/3325024.sht
ml,2011-09-14.
[5] 季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24(3).
[6] 吴文新: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
[7] 戴斌: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困境;对策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又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是融资难。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研究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困境,探寻解决农村金融融资及体制改革的新对策很有必要。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缺乏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1.农村金融服务重点是存款业务而不是贷款业务。
2012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3094.96亿元,而2012年末农村的存款余额达到了15多万亿元。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发展能力,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和资金链不畅,“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面临一些困难。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的制约;同时,各金融机构以利润为导向,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功能缺失或模糊,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3.民间融资,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特别是贫困户的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
4.农村金融创新多样化。立足于农村实际,各地在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产品、金融担保机制、金融服务四大方面不断创新。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主要困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血液”和“核心动力”,却对新农村建设显得“乏而无力”。所以,有必要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主要困境,以便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金融支持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当前大中型商业银行按照“三性”原则调整了经营战略,以利益为导向,并且农村金融具有业务数量少、金额低、风险大的特点,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其信贷资金退出县以下地区,放在了利润丰厚的城市地区,由此导致农村金融资金供应大幅度减少。
2.“贷款难”、“难贷款”现象严重
据估计,到2020年全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为l5万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资金需要由金融机构提供。但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缺位,商业性金融过度退位,合作性金融制度安排不到位,使得新农村建设中“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更为突出。
3.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村金融资源却逆向流动
在新农村建设的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资金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却是农村金融资源呈现“逆向流出”。截止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资金94690.22亿元(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57785.18亿元,发放贷款余额63094.96亿元)。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削弱了其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减少了农村的金融资源,由此造成的农村经济大量“失血”将对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利。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脆弱,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抑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缺乏长期的、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处于潜在财务危机之中,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干预过多、过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体制外比较活跃的农村金融形式,非正规金融活动受到政府的严厉管制。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困境的对策
农村金融旺,则新农村建设旺;农村金融活,则新农村建设顺。因此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困境,提出以下建议:
1.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
所谓社区银行是指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更好地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外延,既要服务富人,也要服务穷人;(2)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内涵,除了向“三农”客户提供贷款,也要提供汇兑、支付等服务。设立一个金融普惠服务基金。一方面强制要求所有金融机构都缴纳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普惠服务基金的来源。另一方面,通过一定比例补贴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为低收入农民提供支付得起的正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
3.建立农村金融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一是构建财政税收支农机制。可以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税率,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挂钩,引导资金流向农村。二是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对在县以下农村吸收的存款直接转存给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统一安排在农村使用;对吸收的其他存款资金通过再贷款或转向贷款等方式,按比例返还当地金融机构使用。
4.优化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农村非正规金融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制度安排。因此,根据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困境,当前有必要给民间金融积极的引导,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使其“合法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张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08(01).
[3]朱隽.日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支招农村金融[N].人民日报,2010-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