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超级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不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构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师生的良好互动,建立起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唯分数论,其教学环境、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教师一味填鸭式教学,学生则循规蹈矩、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课堂气氛压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低下。通过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普及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走出以往的教学困境。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代数方面的教学应用。初中代数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教学方式过分追求计算数值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忽略了代数的本质,学生通常面对繁琐的计算和推理,不胜其烦。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克服了这个难题,在遵循代数的知识要求下围绕新课程标准,利用情境教学法形成了课堂准备―问题背景―发现问题―建立数字模型―解释说明―应用拓展这一科学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对于数的认识,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通过比较新奇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内涵,并培养出学生的数字、符号感觉和估算意识。对于数的运算,应尽量避免重复单调复杂的程序化技能练习,更多的提倡口算、心算、估算等,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数字运算成为鼓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动力。对于量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使用情境法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圆角分、年月日、时分秒等生活化,常态化。针对公式与方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多加采取问题的情境,先用公式解答,再逆向探索解题技巧,发现新的答题方法。对于探索规律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好提示的临界点,合理教学。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方面的教学应用。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空间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教学中重概念知识轻空间观念培养制约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空间观念、测量、图形变换及位置关系、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测量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引导。对于空间观念培养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物体具体特征得到抽象图形。反之,由几何图形构思出具体物体。通过想象物体方位、位置关系,用语言描绘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形状等。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是空间感知升华为空间认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引导时应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用生动直观的语言让学生从表象步入抽象。对于测量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关注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情境创设上应挖空心思,在教学时应注意讲解浅显易懂,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得到知识。
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方面的教学应用。针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特点,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突出教学引导过程的实践性,关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讲,对于现实性,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真正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对于综合性,教师应该通过引导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与其他科目的联系,使所学融为一体,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对于探索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一个问题多种解法的可能性,尝试寻找最优答题方案。对于问题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事例,从活动游戏中寻找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实验、研究,使在原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对于开放性,教师应该积极倡导答案的多样化,不囿于原有的逻辑方法和参考答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制作、撰写小型研究报告等,让学生在探索的途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展现成果,最终使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促进教师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落实情境教学的精神,使数学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慧.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吉林教育,2013(31):50.
[2]陈文婧.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表现性评价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考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各大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积极顺应时展潮流,来自觉寻求更加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方法。
1.营造创新环境
中学生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在平时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不受压抑。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W生敢想、敢说,不惟书,不惟上,怒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设计留白,启发学生发现、创新,把应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2.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上下功夫,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释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去括号"前,笔者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学生手持一副扑克牌,笔者背对扑克进行算牌游戏。游戏规则:第一步,学生将扑克牌分成左、中、右三堆,各堆的张数相同,但不要说出有几张;第二步,学生从左边一堆拿出两张,放在中间一堆;第三步,学生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在中间一堆;第四步,学生从右边一堆向左边运牌,使左边一堆的张数加倍,随后笔者猜出中间一堆还剩几张,学生思考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我的神机妙算。学生分析;设原来每堆各 X 张,从左边拿出两张放在中间,左边是(X-2)张,中间一边成了(X+2)张,在从右边拿出一张放在中间,结果中间一堆牌的张数增加到(X+3)张,最后为了使左边的张数加倍,要从中间拿出(X-2)张放在左边,所以,中间一堆剩下的张数为(X+3)-(X-2)。这个代数式中,X 与 X,3 与 -2 是同类项,要化简就得去括号,如何去括号呢?此时,同学们领悟这就是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3.创造动手操作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再用老式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从不同方向看"时,笔者在讲台上摆出一组物体,乒乓球、水杯、水瓶,然后让学生分组活动,摆设不同物体组合,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亲身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物体的活动过程,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4.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4.1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由于抽象性很强,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枯燥。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教法单一,学生只处于学习活动中的被动位置,故而学习投入少,缺乏应有的积极性,课堂很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沉闷的状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时,尤其是在练习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在黑板上抄出练习题让学生来做,这样做固然没有错,但是在呈现练习题目的时候,黑板的自身特性制约了对习题呈现的选择。而多媒体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将习题呈现出来,可以采用音频将题目呈现出来也可以将练习题用具体的情境呈现出来,还可以用动画呈现出来。在情境里、动画里、声频里,让学生捕捉信息,然后进行有理数知识的练习活动。在这里,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4.2创新数学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宽在容量上,传统数学教学课堂远远不及多媒体教学课堂的容量。因为在传统课堂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积极整合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课堂,在知识呈现上可以通过超链接将知识无限地延伸,有助于学生在知识领域里进行有效拓展。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生活中关于三角形的图形,并把这些图片通过超链接的方式链接起来,从三角形的内角、外角以及三角形的边,将知识向纵深处做进一步的超级链接。原本只是三角形的教学,继而将有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点给予有效的拓宽。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信息技术;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0011-04
引 言
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象载体的支撑下,有助于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动态性和不变性之间持续张力的作用使平面几何课程焕发了新的活力。为数配形,密切配合初中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由具象到抽象过渡的教学理念,使得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因此,非常有必要调查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调 查
本调查从教师的人口统计特征、信息技术的支持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等几个维度,调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 教师的人口统计特征
教师的人口统计特征是指教师的教龄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本调查共选取50名初中教师,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的人口统计特征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龄在1~5年的教师有16人,自认为是新手的教师有20人。这部分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应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敏感性。
2. 信息技术的支持条件
信息技术的支持条件是指软环境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软环境是指校方对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态度。
表2 信息技术的支持条件
从表2可以看到,大部分学校是支持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的(28/44), 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支持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软环境不支持的有5所,硬环境完全不支持的有12所。数据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初中内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高了,才导致上述结果?在访谈中,一位教师如是说:“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偏远山区,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希望能够配备器材,让我们的学生也能接触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说的:“我很欢迎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但农村中学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个学校只有一两间多媒体教室,多数情况还是摆设。”这两位教师所说的可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
3.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世界各国都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例如,新加坡的资讯科技教育总计划指出,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和在学习新技术过程中推广新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中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中,只要有可能,教师就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性质的探究。新加坡教育部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具备基本的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1]。
衡量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指标之一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平台的了解程度。教师熟悉的软件有PPT(39/50),几何画板(12/50),Flash(5/50),Authorware(3/50),超级画板(0/50)。有一些教师知道几何画板,可能与初中开设的平面几何课对几何画板的需求有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使用的软件有PPT(37/50),几何画板(7/50),Flash(3/50)。“熟悉的”和“使用的”的软件是吻合的,说明调查反映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教师的这些信息技术素养是从何处获得的呢?
图1 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来源
如图1所示, 有一些教师的知识是从职前教育获得的,这可能是教龄为1~5年的教师。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学或同事引领是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来源。这可能与信息技术是新生事物有关。表明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接受新生事物。有教师这样说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是不错,可是我本人在这方面的知识接近于0,还有很多农村一线的教师和我差不多。”这是一个现状,所以当这一大批的教师都得到培训提高后,信息技术才能真正走进课堂。还有教师这样说:“我们年纪较大的老师,对信息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信息技术设备在农村中学几乎是一种摆设。希望有专职教师对我校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力争每位教师都会制作课件,都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 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
我们从整体上调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运用现信息技术的现状
可见,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教学。那么,教师在哪些场合使用信息技术呢?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场合
可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场合,大多在公开课中。个中原因不言而喻。信息技术要深入学科,应该在哪些主题中使用信息技术呢?调查数据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型
有很多教师认为习题课或复习课要使用信息技术,但也有一位教师指出:“不是每节课都用多媒体,如复习课、习题课就不宜。”一线教师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表明教师平时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多,并不清楚信息技术该用在何种课型上。
再深入地看教师们认为的信息技术的适用内容,如图5所示。
图5 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适用范围
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最有可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场合是平面几何、函数图像、立体几何等涉及图形图像等领域的场合。这可能和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有关。
更深入来看,教师认为应在哪些数学活动上使用信息技术呢?如图6所示。
图6 教师认为信息技术适用的数学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都认为要用信息技术减轻作图负担,能演示复杂的现象。
这两组数据,反映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5.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科书中的信息技术的处理,二是教师了解的学生眼中的信息技术,三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深度认识。
教师对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处理,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对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处理
可见,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实现教科书的意图。那么,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教科书里呢?
表4 教师眼中的信息技术在教科书中的呈现形式
教师不大希望信息技术出现在教材正文中。原因可能是平面几何有其固有的逻辑脉络,教师不希望信息技术“打搅”其逻辑脉络。
在教师看来,学生对信息技术持何种态度呢?如图7所示。
图7 教师眼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
学生们都是喜欢信息技术的。那么教师又是如何引导学生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呢?
表5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并没有回应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渴望。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教师对信息技术是如何认知的呢?下面的看法具有代表性。
(1)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的重要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是紧跟时代步伐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化难为易、把抽象转为直观的重要辅助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好玩的数学,所以我现在尽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2)认识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但还有障碍。
如“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尤其体现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加黑板’的局限,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活跃了课堂,使师生互动更有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教法深刻研究和思考,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不把课堂变为多媒体技术的展台。其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主要的。最后,教师还是需要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与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持更加保守的态度。如“我觉得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应以传统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尤其是数学这一类的课程,还是传统点好。因为数学的讲解步骤需要一步一步地讲解去消化的。”
由此看来,那些主张在习题课、复习课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其实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的。
(3)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作用。
如“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在黑板上不能演示的动画观察,一些演变的过程、各地的社会现象可以让网络真实再现。通过信息技术使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看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教学时,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节节课都去用。 ”
(4)认识到信息之于教师、学生的积极作用。
如“认真学习有关的信息技术,掌握它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因为它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认识到缺乏实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
如“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对学生很好地、系统地接受和学习信息技术很有帮助,但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也有限,所以我希望国家或上级部门能提供更多对教师系统培训的机会。”
由上述看法可以看到,教师是欢迎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的。即使在师生最关切的考试分数上,教师的态度也是正面的。如“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我觉得是会影响到学生考试成绩的。但如果能恰当运用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能够引领学生在课外动手操作。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应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展示PPT而运用;(2)应当让学生能够自己去了解信息技术,如学习制作PPT,用几何画板或超级几何画板去学习课本中的一些知识。”
还有一位教师说的很有趣:“我觉得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会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信息技术不走进课堂,难道学生就都不会去上网吗?老师们如果用好信息技术,那一堂课所学的东西会更多,学生也更会感兴趣。在现代社会,我们农村的学生天天都盼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
结 语
不仅要重视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重视软件的开发及使用人员的培训。在面向初中教师作调查时,教师们谈到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的问题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逐步得到解决。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要引起注意,就是教师没有养成购买软件产品的习惯,软件产品也是如书籍一样的智力产品,是开发者辛苦劳动的结晶,可是有些人习惯于用盗版的,用免费的。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购买一些深入学科的信息技术平台,免费装配给教师。国家不但要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平台的开发。按何克抗先生的说法,不仅要“修路、买车”,还要“有货”、有“驾驶员”[2]。
强有力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从上述调查中可以发现,虽然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还不是很充分,但是大多数都能看到这一先进技术之于课程、教法和学生的作用。然而,没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良好的愿景并不能转化为工程化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可喜变化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打造现代课堂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学生于其中的可喜变化,也给教师们更多的信心与快乐。学生的可喜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集视、听、说、做于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线,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把他们带入到广阔的教学天地中去。
李雅凤老师执教《说说漫画》一课时,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教师预先准备的几十幅漫画时,面对精彩纷呈的漫画王国,情不自禁地啧啧赞叹,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有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漫画,学生的说话欲望一下子被唤醒,他们激动地议论着,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幅又一幅画面。在这里,网络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呈现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鲜活的学习场景。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使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落实到实处。通过前期研究,教师们总结出三种学习方式:网络化自主学习、网络化合作学习和网络化探究学习。
张跃民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练习巩固阶段给出一道题目:“有一个圆,在不知道圆心的情况下,你能帮助老师测量一下它的直径吗?如果想找到圆心又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几何画板》尝试操作,首先在圆上确定两个点,连成线段,然后拖动其中一个端点,旁边就出现线段的长度值,当这个值达到最大时,这条线就是直径。然后再在圆上确定两个点,用以上方法再确定一条不重合的直径,两条直径相交点就是圆心。学生在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圆上最长的线段是直径”,“两条直径的相交点就是圆心”。通过实际操作,圆的这两条性质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脑海中。这样,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等多种能力。
实现了学习结果的即时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检测功能,就能实现即时反馈。这一功能在理科教学中运用得很常见。张跃民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圆形,学生通过讨论栏目进行反馈,大家能够及时地看到每名学生的答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天空教室教学平台”来进行自主练习。学生解题完成后,系统自动统计,教师收到答题结果的统计信息后,及时了解了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可以马上进行针对性的点拨辅导。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清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答题结果,这就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了即时反馈。
教师的专业成长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直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
接触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喜欢到电脑室上其他学科的课,多媒体教室更是为教师所青睐,学校陆续装备了3个多媒体教室,但还是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对整合工作的认同感,使他们勇敢地走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舞台。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朱玉民、刘茂森等教授走进海宁市双山实验学校的课堂,饶有兴趣地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后,对他们的教学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九年级的两位同学互相用《几何画板》熟练地演示初中数学解题思路时,在座的教授们不禁啧啧称赞。朱教授说:“教师与学生的饱满情绪,不断生成的教学智慧让人印象很深。从还有些简陋的机房和孩子朴实的笑脸上,才能感觉这是一所农村学校的课堂。”
科研能力有效提高
学校积累了一些有关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成果。如《基于超级画板和天空教室下的初中数学互动式学习探究》等六个课题在嘉兴市、海宁市立项,《基于数学软件和天空网络教室下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研究》、《从信息技术的支持到整合文化的形成》等近10篇论文在全国获奖。在此带动下,全校科研氛围非常浓郁。科研立校已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而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所产生的科研动力。
合作氛围下的教师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大多数学生都下决心要学好,但很多学生学得并不轻松,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上班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课后又没有去问同学补习,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基础差了,对老师的提问又回答不上,时间久了,总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了这种心理,学习跟不上,情感弱,不善于和别人交流,成为特困生。这也是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同学矛盾等。
2、依赖心理: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如果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学生的钻研精神将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3、急躁心理: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特别是在考场上,由于时间有限,题量又大,对知识的掌握又不是很好,更容易急躁。急躁心理是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有定势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一直是老师、家长关注和困绕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数学,好学数学呢?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①在讲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用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引入,并配以形象的动画制作,自然的引入测平器的使用进入了教学主题。比起开门见山切入主题,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②在讲《平面镶嵌问题》时,我播放了中央二台的节目“交换空间”的节目片断――处理旧地板砖的情节作为引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欲望,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了基础。
③在讲《概率问题》时,我安排学生模拟街上商家搞的摸乒乓球凑数字的游戏,体会概率印象,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
当然,具体用哪种方式的情景引入,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视教学内容不同而各显神通。
(2)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积极性。
(1)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1)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
(2)“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
(3)“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4、丰富课堂形式,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主宰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忙着听、忙着记,长此以往怎会不厌?就连我们教师听公开课都会有人睡着,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课堂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例如:当讲到《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采取分组竞赛,模拟“开心辞典”节目方式、有奖抢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竟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超级女生风靡全国时,我也模仿超女进行的PK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涌上讲台抢题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5、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中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的兴趣不浓,有很大原因是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的参与到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1)在学习《钟表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每次都画中表图,费时费力还易出错。针对这一情况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怎样轻松简便的解答钟表问题”,仅仅经过两周时间的探索,各小组学生就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师生均从中受益匪浅。
(2)在学习《频率分布》时,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走上大街,自选主题分析、总结、调查、研究,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学们参与意识强,成果显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培养了能力,又借机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6、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让学生体味快乐数学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中专生;数学心法;学习环境;评价方式
数学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对中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已有近20年的教龄了,我发现数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女生。学生的这些状况与学生学习数学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们曾经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成绩并不差,只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由不懂数学,到不喜欢数学教师的这一过程中,产生恶性循环。对数学学习有了“心结”,如讨厌数学,看见数学就头痛,数学成绩差导致其他的行为习惯变差,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在中专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的优势,对大量的学生做了调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部分调皮的孩子,对数学都是超级厌学的,并尝试了打开学生数学学习心结的一些方法,总结如下。
一、为中专生学习数学提供友好的学习环境
1.一切重新开始
面对新生入学,我要给学生一个绝对舒适的课堂氛围,第一节总是讲数学发展史,保证学生能听得懂,记得住。尽力让学生忘记过去,能找到听懂数学的感觉。作业就是抄写书本中一些概念、公式,只要字迹工整就是优秀,在课堂上,只要态度端正,平时成绩就是优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就有成功的希望。此外,也要向家长借力,引导家长的“惯性”认识,在中专只要不惹事,随你学得怎么样,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能力即时关注,也能得到家长的肯定。
2.打开数学心结
中专生在心理上就很讨厌数学,内心纠结,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方法,数学学习困难如山一样,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客观上,教师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情商。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分,以其他的优势借力数学学习,只要方法适当,都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中专生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教师关注到学生内心所需,数学也就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的世界。学生对数学也会逐渐喜欢,是打开数学心结的有效方法。
二、为学生的发展制订更多的评价方式
1.相信学生,发动学生
中专生有其非常可爱的一面,发散思维能力比起普通中学孩
子差不了多少,他们充满灵性和具有各种发展潜能的人,也是渴望成功的人,我校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下,倡导成功教育,充分相信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的人很多,让人想不到,竟然有一个学生天天擦黑板,一擦就是一年,没有任何报酬,其敬业的态度,着实让人敬佩,学生想干的事,其潜力真的不可想象。
2.加强交流,感化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大多是在教师教学的感染下萌发
的,教师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
力,消除学生讨厌数学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内心有听不懂不好意思的心理状态。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3.多种评价,共同推进
中专生由于自身数学基础薄弱,长期扮演着失败的角色,时时处处以失败者自居,按照学习来评价,她们都是“差生”,因此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书写工整,作图漂亮,运算准确,记忆力好,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等,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学习数学的成功,将他们置于成功的氛围中。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学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
关键词:实验;Z+Z智能教育平台;几何解题能力
“Z+Z智能教育平台”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消除或减弱这类学生在学习中的劣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几何解题能力。所以,在面对“抽象枯燥”的几何时,在教学中运用“Z+Z智能教育平台”辅助几何教学,实现数形结合、增加直观,让几何图形生动起来、亲切起来、“动”起来。而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对初中生几何解题能力究竟有何影响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做了“运用“Z+Z智能教育平台”培养初中生几何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的目的
以“Z+Z智能教育平台”为载体,探索几何解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验证该模式对几何教学和解题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实验假设
1.将中学数学的某些几何教学内容设计成数学实验,以“Z+Z智能教育平台”作为主要的认知工具进行实验探究,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在几何教学中引入“Z+Z智能教育平台”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师生互动的频率与方式。
3.能够让学生变得主动学习几何,喜欢数学。在亲历建构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几何解题能力。
4.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几何学习成绩,能够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
三、本实验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2.工具性原则
“Z+Z智能教育平台”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把它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学生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原则
“Z+Z智能教育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
四、实验方法与程序
1.变量分析
(1)自变量:指在计算机数学实验室内,学生针对明确的目标,以“Z+Z智能教育平台”作为认知工具,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发现及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掌握知识,实现意义建构。
(2)因变量:学生的数学成绩、学生的几何解题能力。另外,当实验结束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所有实验学生问卷,了解其认知结构的组织变化情况及数学信心,数学思维的变化情况等方面作为因变量的辅助指标。
(3)无关变量的控制:两个班男女生比例基本一致;两个班实验前的数学平均分基本相同;两个班具有相同的课时、相同的教师、相同的训练量、相同的练习题、相同的测试反馈方式,以及采取的其他教学管理措施均一致。
2.实验对象
本校初三年级八个班的学生先进行解几何题的前测,然后根据测验成绩和有关情况选出条件相近、成绩基本相同的两个班先后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共86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38人。然后按前测成绩高低将每组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向学生公布,供分析时参考),其中优等生25人,中等生40人,学困生21人。
五、实验材料
在实验中,教材采用广东省电化教育馆与西乡中学课题组合编、赵小明主编的《超级画板与发现数学》中的几何部分资料为训练教程,各地历年来中考题目中几何题部分。
六、实验内容与过程
1.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1月,实验为期三个月。
基本步骤是:①前测:分班前的测验。②训练:实验组采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对照组按常规教学。③后测:第一轮实验结束,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
前测,筛选被试,分组分层。分组后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t=0.66p>0.05)。两组中任选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进行训练,为期三个月。然后两组均完成后测试题。在后测中,以等值难题考察实验效果,测验时间与要求同前测。最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2.训练模式、内容、教法
(1)训练模式:实验组采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在数学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课,学生每人一台安装了“Z+Z智能教育软件《超级画板》”的计算机。训练内容为《超级画板与发现数学》中的几何部分资料(共三十六课时),每周上三节课。实验持续12周,共计36节课。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学习活动计划,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在对比联想中发现数学规律,主动学习。实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实验组具体实验形式归类:①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课堂演示。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将学生的电脑组成网络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②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③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复习、作业。可以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Z+Z智能教育平台”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学数学离不开解题,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在“Z+Z智能教育平台”的智能题库里,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④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计划地向实验班学生介绍波利亚的解题表。控制组:在同样时间里,阅读同样的课题,做同样的练习,按常规教学模式给出答案。在教学时间内,教师水平一致,对各组无偏向实验。为防止学生产生被试效应,实验中对参加实验的两个班都不要公布他们是实验班。
参考文献:
一、用超级链接,优化导入 ,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中,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电影、动画等,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一课时,首先插入一段视频,关于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鸟巢、各种场馆建筑等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学习中去。在“数据分析”一课开始,引入打篮球的比赛视频,用进球的记录数字开始新课题对数据的分析“的学习。
二、引用工具资源,直观展示,突破难点
电子白板不光解放了咱们老师的双手并且还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调用工具和图片素材进行编辑、组织、整合,根据学生的必要进行变更,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切合学生认知必要的学习实例。比如教学《角的比较》一课,本课要检测学生是否会用量角器量角。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曾经的实物教具有很多限制性,无法清晰地展现给全班学生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使得了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效果不理想,怎么认识量角器成为教学难点,学生相比理解“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有一定的困难,对“两对齐”的量角方法不熟练。
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了各种数学工具,如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工具可以任意进行缩小和放大,看清工具的每一个部位,并且还能够拖动和旋转与已有的图片素材结合在一起,演示怎么样操纵应用该工具。经过电子白板的演示,学生很快就能认识量角器和掌握量角器的正确应用方法。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并且还能够亲自用量角器测量,其他同学对他的操纵进行评价。
三、精心设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中,数学是一种抽象、严谨的思维逻辑,因交互式电子白板集动画、声音于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电子白板,演示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数学过程,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初中数学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以及把几何体单一的表示出来,有时既要讲解又要画图,甚至是一堂课只讲了一道题,而学生又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宏观的概念,导致教学效果不大。然而通过演示,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三维视图的认识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
四、师生互动,促进课堂生成
电子白板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即时生成性强。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对两把三角尺的内角的度量和计算,大胆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照相功能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照相,获取和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相同的三个角,然后让学生用白板笔旋转、移动这三个角的位置,使这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将三个角排列于同一条直线上,揭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一规律,形象直观,令学生过目不忘。再如在上七巧板拼图一课时,很多学生不会拼,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利用电子白板的复制功能,一下复制出好几个七巧板,然后让他们自己用电磁笔拖动图形,进行拼图,这些拼图方法都来自于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预定的。
关键词 阶梯式 激励 助跑 初中数学 教学
所谓阶梯式激励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而采取的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阶梯式激励教学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三个基本原则”和“四个做法”,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的目标。
两条原理:
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四个做法:
(一)定好教学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独立成段,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既有下有界的底线,又有上无穷的境界。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可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下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在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对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探索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一、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 教学观念上
新课程已经走进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教师,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下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德教学观至关重要,“传统型”教师认为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 这就是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导致教师因不见好 的成绩而失去信心,学生难于学懂,而产生厌学心理。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并未完全根除,尽管在教学的形式上耍些花招,但其根本的局限依然存在,所以从思想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二) 教学模式上
现阶段,课堂教学大多数还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这一教学模式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要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要构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上课时,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讲解,把要教的知识讲解的津津乐道,但学生听起来却很枯燥、乏味,因此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漫不经心、很厌烦。而且有的学生听懂了,课后却又遗忘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们就尝试采用把要教的知识转换成“问题”,创设学生参与提问、探究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使学过的知识不容易遗忘;更使学生学会了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 教学方法上
教师带着陈旧的教学思想,进入课堂,周年找传统的模式开张教学,当然教学的方法显得单一.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他们的席位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趋取向等各方面都与成年的 教师不同,而且鼻翅个体又存在差异,这就学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方法开展教学。
新型的课堂教学硬件不再是创痛的教材和三尺讲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教师应借助于网络,在教育教学中广泛的应用,运用多媒体对学生实施教学。
(四) 教学评价上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培佛尔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下,目前在评价肢体上,内容上,评价标准上,评价----型等各方面都显得不够完善,教师成里学生评价的唯一主体,内容上就是看一个人的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评价形式单一国家实施考试制度开始,教育就以选拔人才和升学为目的。因此,更多时候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成败在次一举,教育的评价成了终结性评价,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荡然无存,现代的数学教学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来构建评价模式,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评价模式。
(五) 教学效果上
根据上述现状的分析,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担忧的,学生只注重了数学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掌握,而在一些探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没引起重视。学生也不知这些如何重视,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要注意方法,而这个过程的实施没有开展好,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尤其在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显得更是棘手,有这样一例很是让人笑话:一刚出社会的学生在给一老板开挖掘机遇上量土方时。小山坡全是不规则的几何体。他不知怎么来量,便打电话问起了数学老师。申说这种例子并不多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超标是远远没达到。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极差。
二、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作为教师应对新课程理念深入学习,转变陈旧观念,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需要教师转换角色,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也得要变成学生的“学生”。学习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通过这样角色互换,教师的备课肯定更加全面,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
(二)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 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三)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20__年我在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节时,需要讲清数据收集的几个环节,以及频数,频率等单调的内容。我设计成一堂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课,先由学生最感兴趣的20__年超级女声前三甲的产生引入新课。课堂设计成一个投票站,学生为自己喜欢的超女投上一票,最后对各超女得票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出结果并进行公布。整个教学过程看似像活动,其实学生在活动中已明白调进的问题,对象,选择的方法,数据的收集等内容 。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四) 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上课开始,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探究目标)。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后教师根据探究的难易程度,或让学生直接探究,或把探究目标转换成系列尝试题再探究。尝试题的设计要有利于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学生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本节课的探究目标或教
学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成。学生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 采取多样性教学方法,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某些公理”、“四则运算”等,作为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
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物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说百句不如动一动,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了解方程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六) 正确的评价,关爱激励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来构建评价的模式。只有构建与数学教学改革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探寻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才能使数学改革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多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多元化学生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化智力理论。
1.主体多元化
教育评价主体,一般指教育评价的组织者或实施者,即评价者;评价客体,一般指评价主体实施教育评价进行价值判断的对象,即被评价者。
传统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一般由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构担任,而多元化学生评价的主体应更广泛、更多样。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使数学更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评价主体可包括社会有关人员、家长及其它学生等等。另外还应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善于观察自己,根据已定的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且,多元化学生评价应实现评价主客体的统一。
2.目标多元化
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3.标准多元化
卷面成绩不能作为评价的唯一 标准。我们实行评价标准多样化与层次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的不同需求。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对评价标准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式。对每次单元测验后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以“90分以上为优”的“一刀切”评价标准。而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及学生间的不同起点推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像学困生,若在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题方面基本得分的话,便可获得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即使他只得60分,像中等生,若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基本保住应用题的得分,那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对优生的要求就要适当提高。他们在掌握整张试卷的必做题后,还要努力挑战试卷中的思考题,若挑战成功,就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当对每种学生的肯定、鼓励后,都不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另外,我还根据学生前后的成绩进行纵向评价。这样,多样标准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起点。适合个性的发展,能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实践证明,富有层次性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能力坐标,能力强的孩子在评价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心、成功感,暂落后的孩子也不会失去自信心,自尊心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还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4.类型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和少数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导致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把适合于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从教育对象中选,是强调宏观控制、注重结果的单维度的评价。用于对教育活动发生后的教育效果作出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和鉴定是否合格。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对结果的评价也就是终结性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只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而隐藏在答案背后的获取过程中的概念的运用、判断的方法、推理的过程、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应该比结果更为重要,但恰恰被传统的评价所忽视了。
因此,多元化学生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重视获得结论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