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时间:2023-06-05 10:1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字: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1我国语言基础知识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语言学界开展一场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要区分语言和言语,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言规律,也要遵循言语规律,但是在1984年提出的“语文教学语法提要”中,全部都是以语法知识为中心的静态语言基础知识体系,而忽视了言语活动及其规律的重要性,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低下,难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态言语能力,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静态语言知识体系的缺点,其弊端日益显露,于是语法界又提出“淡化语法”的观点,人们逐渐淡化,排斥语言基础知识,使得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相隔越来越远,在语文教学的反复折腾中,语言学家终于认识到语言基础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不能没有语言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课的科学性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2 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原因

2.1 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的关系。言语是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活动,根据人不同和环境不同,言语表现出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而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等特点,但是,纵使言语千变万化,都只是对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的自由组合,必须要遵守语言的规范,虽然言语和语言是共同发展的,但是语言就像是如来佛祖的手,无论言语怎样变化,始终不能逃脱手掌,从这点看,语言包含言语,言语只是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语言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言语不可分离的。

2.2 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关系。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言语意义和理解真实含义的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话语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教学生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教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作为指导,开展言语活动,科学的进行言语技能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若缺少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就只能漫无目的的进行言语活动,盲目感悟语言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说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 言语认知和语言基础知识关系。言语认知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话者试图领会发话者的意图的能力,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般语文学的好的同学,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而语文学习后进生,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使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手段,落实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3 运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3.1 改进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强调以言语习,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朗读,背诵,逐渐自我领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摸索,领悟,往往效率不高,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仅吸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同时将有意识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内隐式的体验,领悟相互融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将显性的语言基础知识与隐形的无意识的语感知识相结合,将基础语言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改进言语习得,以学的促进习得,两者彼此为用,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2 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是,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发音标准,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切实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进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学生个性化的言语活动与社会语言的矛盾,老师要鼓励,尊重学生独特的言语活动,也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语言规范,修正学生错误的言语活动,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 总结

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言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如此,语文教育的春天才会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 雷良启.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 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4] 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第2篇

为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必须首先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了正确认识和定位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究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略作探讨:

一、语文基础知识“为什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系统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形成,都要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为基础。例如课文阅读教学,须先从理解语言形式入手进而体会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来品味表达技巧。又如,学好语法,可说得正确,合乎规范;掌握修辞手法,可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也能贴切、得体。因此,抓好语文知识的教学,是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2.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有效地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语文基础知识是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规律,同时通过练习与言语实践,养成技能,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在运用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和成熟起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须能有效地指导语文能力训练,促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此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学用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语文知识是前人在学习、运用语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对激发学生热爱母语母文的感情和提高文化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斟字酌句、含英咀华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博大精深、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这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4.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规范、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电脑的普遍运用,对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个体不能满足于单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的那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绝不能滞后速发展的现实。语文教育要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文知识来辅助、规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至为重要的。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什么”

新课标则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是为了向能力方面转化。”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只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和常见修辞格等五项内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语文教材的汉语知识也不再系统编排,只精选了极少量的知识零星地点缀于课文练习之中,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即时训练;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那些语文知识,则分配到了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之中,整套教材所编排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之从前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缩减。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应贪多求全,而应以实用性和必要性为准则来进行合理取舍——这些知识应当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在《初中语言知识新视点》对初中阶段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归纳为18条:(1)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2)汉字的形体与意蕴;(3)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4)词义与语义;(5)词语的形象色彩;6)成语的理解与运用;(7)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8)比喻的探究;(9)对偶与对仗;(10)辞式的扩展;(11)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12)流水句与欧化句;(13)句式的选择与变换;(14)句子的动态分析;(15)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16)句子语气类型;(17)语体的分类与渗透;(18)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这些整理看起来还比较繁杂,操作起来也还有相当的难度,但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有关形声字的知识,虽然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已不再提及,但是客观地说,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辨析形似字、避免写错别字确实有很大的作用,至少,像“籍贯”写成“藉贯” 、“松弛”写成“松驰”的现象就不容易再出现。

又如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就指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说,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并非因为它们是考试的内容,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而学以致用,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还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熟练使用不同句型、灵活变换短语结构、适当积累文学常识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表达内容、体会或抒感、感受或增强效果,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完全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讲析。例如短语的结构,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那他们在避免语病、撰写对联、仿写佳句、形象表达等方面都将受益匪浅。这样看来,花上一点时间教学生一些这样的语文基础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贴于 三、语文基础知识“怎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注重引导兴趣,注重积累,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及时将点滴基础知识记录下来,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在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首先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添加标点符号,学生断句之后的情景可想而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重要也体会到了,学习起来非常积极。

2.精讲多练,变侧重传授语文知识为侧重训练语文能力。

“精讲”说的是不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去深钻某一个名词术语,或是带有理论性质的问题,而是尽量用语言事实来说明问题,不作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述。至于训练,是组织语文知识教学活动的重点环节,应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组织语文训练要注意:训练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能够顾及语言现象的各种类型,但不搞"题海战术"和无谓的机械重复。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要把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渗透于课文讲读中,也就是说把有关语文知识点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讲,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理解语文知识。比如复句教学,单纯地集中讲解复句,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与理解课文句意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4.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

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结构混乱、语序失调、虚词用错、成分搭配不当、句子关系不清、遣词造句不精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语言基本规律,提高正确语言运用能力。

5.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也应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重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譬如,可以在写作训练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以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为材料,找出并修改文中在写字、标点符号、语句表达、修辞手法、文体格式等方面错误,这是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图书、报刊、多媒体、网络、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外资源,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搜查招牌错别字、成语接龙、语文谜语趣猜、春联汇编、看谁积累诗词多、广告辞中的修辞、歌词中的语文、短信创作、语文知识竞赛、文学知识抢答等。这类语文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掌握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积累,增强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6.集中学习基础知识。

虽然组织集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再是首选,但是有些时候集中教学还是必要的,特别是文体知识的学习。初中的文体主要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并且写作也要求在初中会写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及议论文,因此这些文体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接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可以先把有关文体知识集中组织教学,使学生对于文体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组织学生把握具体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费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议论文时,就把有关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一说,再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和介绍议论文的写法等。

第3篇

“幼而学,壮而行”是启蒙经典《三字经》上的名言。讲的是幼时学得怎样,大了就会干得怎样。讲得更为典型的是德国著名军事家毛奇的话:普鲁±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少儿教育太重要了!

我虽一直从事高等教育,但却一直关注着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这一教育办不好,办好高等教育就没有基础。办好高等教育有两条很关键:一是教师水平,二是生源质量。我看到了我国教育历史性的跨越发展,看到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对高等教育源头性的贡献。但也看到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问题:一是在品德上,有的人格不够健全,感情不够健康,习惯不够良好,基本道德规范有所缺失,对国家、社会不够关心;二是在业务上,有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扎实,与之相应,思维不够活跃。前者主要同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有关,后者主要同中学教育有关。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首要的是教会做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性、人格、情感、习惯、精神境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须教会做事,应该有什么样的灵性、智力、悟性、能力、思维方式、科学文化素质。做人与做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做人一般要通过做事来体现,而做事一般更要由做人来统率,引导方向,赋予动力。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主要是为“做人”打好基础,即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习惯、基本的道德规范、优秀的民族传统,这是未来愛国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基础,即坚实的品德基础。千万不要如同有人讲的:“幼儿园向小学学,小学向中学学,中学向大学学,大学向幼儿园学。”前三者指学知识,学本领;后者指学做人,学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学教育,严格讲,还是基础教育,主要是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青少年记忆力好,敏感,理解力在增强,因此,扩大基础,全面学习、扎实理解与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重视传统文化,绝不偏科,并且重视思维能力训练,这是中等教育关键之所在,即扎实的业务基础。千万不要如同有的内行评价说:参加数学奥赛的学生中,有的人连数学基本概念也没搞清,只会照例解题。

高尚而可靠的品德,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正是未来愛国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真正源泉。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健康基础知识;现状;调查;秦巴地区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10-03

秦巴地区位于陕西的汉水流域,盆地,峡谷相间,地貌特征复杂,受自然条件及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等多方面影响。该区中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容乐观。体育与健康基本常识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实践,培养文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提高体育和卫生保健的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渗透,贴近生活,并加以拓宽,促进学生激情而富有理性的健康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形成,是当前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改革更具有针对性,为学校体育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有必要对当今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情况作一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 012名秦巴地区在校高中生进行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运动常识,卫生知识,营养知识,自我保健知识,运动损伤预防常识,心理健康知识。共计118道题。注(问卷中涉及的知识全部围绕10―12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而设计)

1.2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秦巴地区8个县的在校高中生中抽取426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此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4012 份,其中,男生 2183 份,女生 1829 份,有效回收率为94%。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情况

表1统计显示,有85.71%的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而14.29%的学校还未开设这一课程。说明在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新课标后,大多学校都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对该区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54所高中,近300多名体育教师对该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34%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理论课;55%的学校因雨天不能上室外课的情况下,在室内要求学生自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有11%的学校直接受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健康课改为其他“主干课”随时换用的“机动课”。由此说明该区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纯粹是“虚设”,没有明确的教学课时安排,教学随意性太强。

2.2《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师资状况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不足。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只占26.3%的体育教师接受过健康教育课程学习,73.7%的体育教师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并且,占68%的教师不喜欢给学生上健康教育课,28.7%的教师抱无所谓的态度,仅有3.3%的教师喜欢上健康教育课。这说明秦巴地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是消极的。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不足。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新课标的宣传力度,尽快改变这些教师的思想观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对于“你能胜任健康教育课教学吗”回答中,有26.6%的教师回答“完全能”;8.3%的教师回答“有点力不从心”;占65.1%的教师回答“不能”。对于“教材上的健康知识与内容的理解”回答中,33.6%的教师回答“能完全理解”,66.4%的教师回答“勉强能”。被访谈教师反映,由于教师本人缺少健康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自己也不理解,又没有参考资料,只能照本宣科,讲的不透彻,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实施体育与健康的整合教育,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渗透。那么,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状况是如何呢?调查表明,仅有18.9%的教师实施落实过,81.1%的教师从未实施落实。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效地贯彻与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教育课,大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了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情况,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抽取了部分高中学生进行了座谈访问,除了占13.4%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不感兴外,占86.6%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非常感兴趣,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益,同时也想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面对以上现况,我们对秦巴地区63所高中的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3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答题情况

3.1卫生知识统计显示,在学生所回答的41道卫生知识题中,平均答对16.1道,标准差为4.0,答对率为57.43%。总体上看,学生具有较好的卫生知识,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了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答错率超过60%的有5题(表2)。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学生掌握了相对较好的卫生知识,但由于卫生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人的一切活动都设计卫生与健康的问题,以此要满足学生学习与健康的需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任重而道远。

3.2运动常识从调查的16道题看,学生平均答对6.8道题,标准差为1.5,回答的正确率为57.1%,表明学生对运动的认识一般,改善和提高的余地较大。进一步从回答错误率超过60%以下的4道题目来分析(表3),更说明学生运动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运动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必须加以改善,同时,显现出传统体育教学在相关知识传授方面的人为疏漏和体系缺陷。

3.3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纵观所调查的12道题,学生平均答对6.8道题,标准差为1.7,答对率为55%。答错率超过50%的有5题(表4)。显然,学生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实际需要,这对学生安全而富有成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或健身活动,从中获益并同时参与体育锻炼的身心皆乐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往往容易使锻炼者的身心都受到损害。因此,懂得预防运动损伤就显得特别重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理当得到重视。

3.4营养知识从统计数据看,在学生所回答的22道题中,平均答对11.6道题,标准差为2.9,答对率仅为42.7%。其中,学生答错率超过50%的竟有17道题,占65.4%,答错率超过70%的有11道题之多,答错率排序在前5的题见(表5)。可以看出,学生不但对于营养缺乏与疾病的有关问题答对率低,而且对营养素来源、分类问题答对率也低,说明学生对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一些常识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饮食观和饮食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尽管这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结构性的营养不平衡和肥胖”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

3.5自我保健知识问卷从自我急救、事故保护、减少心脏病诱发因素和家庭护理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察,在学生回答的13道题中,平均答对5.5道题,标准差是2.3,答对率只有38%。其中,答错率超过70%的题有8道,占53.3%,答错率最高的5道题见(表6)可以看出,学生自我保健知识是非常欠缺的,其程度完全可以用“糟糕”来描述,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或理性认识到保健的重要性。

3.6心理健康知识由于民族特性和社会观念使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己都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与传授基本上没有开展,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匮乏也就可想而知,这也反映在统计数据中。在14道题中,答对率仅有40.8%,而且标准差相对偏大,达到3.7,不但显现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低,而且个体之间差异大。答错率超过60%的常识题有5题(表7),大部分学生甚至连是否有心理疾病、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心理应付、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等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结论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学生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6个方面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卫生知识,其次是运动常识,而营养知识、运动损伤预防知识比较缺乏,最为欠缺的是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参考文献:

[1] 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130.

[2] 邓树勋,王崇喜,黄超文.体育与健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8-46.

[3] 王峰.陕南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雷雳,冯金华.心理健康自测与咨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4-20.

[6] 张钦,雷雳.大脑生理自测与咨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1-174.

[7] 谢佩娜.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J].2006,22(1):76-77.

第5篇

关键词:传统 ;中学语文; 改革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中学毕业考试而展开的教学任务。每年教师都需要探究往年的中考题型,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学生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目的出现偏差,导致教师成为讲授者,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只能依赖自己的理解去分析问题,不能完全吸收所学知识。虽然,这属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学生的互动环节,但是按照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确实具有一定的成效,如果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不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趋势。

一、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弊端

1.不利于语文知识的拓展

写作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学语文作文分数在考试中占据分数比例较多,主要因素在于写作能够展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作文的提高需要结合最基础的字、词、句,进一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写作还需要结合学生具有一定驾驭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优美的文字形式体现出来。但是如果只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社受到基础知识的束缚,不利于学习语文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平时的积累知识,阅读课外的优秀作品及对于生活的感触,这样才能掌控写作的独特视角,引用经典的写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突破常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能力的表现,创作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掌握大量的语文知识,创作优秀的作品。

虽然,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却不敢让孩子涉足,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的影响,课外读物层出不穷,文章的质量问题让人堪忧,又担心学生会因为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影响考试成绩。多数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学和复习任务,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教材内容中的知识,就能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这只是陈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现代教学已经进入改革时期,无论教学内容还是考试课题,都采取结合课外知识方法,进行学生掌握知识的验收工作。因此,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

2.不利于语文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一旦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逐渐开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根据词、字、句、段落、中心思想的学习过程,固定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失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学生不具备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掌握的能力,从而给教学任务也带来一定的难度,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素质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去接触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从小事中读懂大道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偏差,具体分析教学方法中的弊端,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革,能够有效提出更适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

1.加强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教学需求的为前提,通过制造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到情感的释放,从而达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借助实际学习场景,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情景教学遇到的困难问题,仅仅依赖语言的讲授方法,无法提高教学真实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立体性和多样性特点,能够满足增强创造意境的提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视频短片,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印象,促使学生能够具有身临其境的思维发展,借助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体会文章中美的意境。在讲授诗词歌赋类型的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诗朗诵,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美景和浩瀚,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高朗诵和阅读能力。有些文章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扮演角色,鼓励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良好效果。

2.加强经典文章的阅读

学习中学语文知识,不能仅仅依赖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漫长的积累知识,中学作文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语文掌握能力,因为作文需要结合语文的基础知识及拓展知识,可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中学语文的核心教育任务,更是教学任务中的难点问题。学生阅读知识越多,看问题的视角就越广泛,能够通过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掌握小事中的大道理。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和著作,能够让学生吸收其中的精华,加以活学活用,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全面的改革,结合多样的改革方式及方法,才能完善教育体系。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施,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高度认识教学事业,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愿意主动探究语文知识,才能切实的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楠,吴成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0).

第6篇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是一个指导语文教学和指导作文习作辅导的完美整体,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本质联系:笔者以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的是要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并熟练掌握。

关键词:习作辅导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第一个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广泛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学科学术业务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擅长发挥、运用自己本身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这是让学生敬畏,做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二个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探究、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会组织教学。这是夺取素质教育教学成果的必备条件。第三个目标,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这是为人师表,受学生尊敬,发展教育,取得教学效果且无愧于人民教师称号的根本条件。

素质教育可谓家喻户晓,“三维目标”可谓师生皆知,然纵观看多年来的中学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和作文习作辅导,应该说,成绩并非令人满意。总体表现为质量优、劣悬殊和速度快、慢,落差较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倾向和弊端:

第一,从横向来看,中学生作文习作质量的优、劣和快、慢,有它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笔者曾做过多次专门的调查研究,认为如果进行不保守的估价,全国范围的中学语文教学水平高和作文习作辅导成效较好的省、市、地区和学校,屈指可数。中学生的作文习作能够当作范文予以推广的也并非很多。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在是让人担忧。整体来说,中学生的作文习作水平是鱼米之乡的南方高于中华文明渊源的北方,美丽富饶的东部优于辽阔宽广的西部,边缘狭窄的沿海好于幅员辽阔的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胜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乡镇。就各省、市及一些地区的中学生作文习作质量相比较,也是高低不平,参差不齐。泱泱大国,存在这样的事实,尽管有它种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也反映了我们的工作和教育的严重失当、失调。

第二,就纵向来讲,中学作文习作辅导,赶不上当今时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愈来愈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和教育人才。在此,倘若仅仅拿当前的文化文学等宣传与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相比较,笔者以为,进步不大,或者说有许多逊色、褪色的部分。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作文习作辅导为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学生素质不高。笔者并非厚古薄今,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或者忽视了其中某些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管理上的那些因素。

第三、中学作文习作辅导也有它自身的问题和偏颇做法。

首先,有些教师很难做到把握住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要领,搞不清楚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学中,做好了第一,却担心做不好第二和第三;搞好了第三,又害怕丢了第一和第二。这种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认识,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他们的正常教育教学。例如,课堂上或者是走出去,他们注重作文习作辅导,以“快速描写”、“分秒提笔”、“临场发挥”和“速度模仿”等方法,来指导学生的作文习作。这样的辅导,短时间内,虽说提高了学生的作文习作速度,与以前相比,习作的质量也有所好转,但是,却往往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文的阅读训练。反之,强调了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又疏忽了作文习作辅导。其次,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倘若我们教师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作文习作兴趣,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作文知识的学习,借“范文”、“下水作文”诸种途径和形式来调动学生作文习作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作文习作的辅导、批改、点评和总结,肯定能起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学作文习作辅导在中学语文“三维目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作用。应该引起中学语文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单位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7篇

1.知识结构。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不仅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新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各学科知识渗透更为明显,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具备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只有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这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新世纪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和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学科相关的体育知识,而且知识结构开始由竞技体育为主导,向健身、康复、娱乐和生活等全方位拓展,体育教学评价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指标转化。体育教学效益从短期的在校学习向终身体育方向转变,师生关系也向服从型向合作型发展。所以新世纪的体育不同于以前的体育,它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是通才,具有全面的素质,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2.能力结构。

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程度的体现,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教师的能力是知识的体现,又是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对此,未来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教学能力。它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各种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编写教学教案和制定学科教学文件的能力、理解运用和掌握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而生动的示范讲解能力、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保护帮助与指导学生完成动作技术能力、教学检查评定能力等。只有具备以上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

(2)教育能力。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是直接影响体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知识:一是科学知识,即师所任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论体系以及学科发展趋向;二是教育学科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教师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教育科学中的知识,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用这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具体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学过程既把握住共性,又了解到个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育体、育人。

(3)指导训练能力。隋着人们生活水评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指导能力,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指导,训练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适应文化交流和宣传的需要。作为未来的中学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项能力,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训练水平。

(4)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动保健的监督能力。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发育阶段,用理论指导其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学生懂得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如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各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行观察,掌握运动性损伤和运动疾病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健身教育的观念。

3.综合能力。

(1)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新世纪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更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社交活动能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终身体育的推广,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和运动竞赛,都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2)较强的教育科研、自觉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是21世纪的主要特点,作为未来中学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知识,接受各种新的观念,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丰富,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教师在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同时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把教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更自觉地钻研科学理论,及时掌握教育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自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8篇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5.考查标点符号,实质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冒号、问号、引号等。考查标点符号主要通过考查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第9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英语教学;教法探讨

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有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及方法进行,才能有效地讲解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训练和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究竟怎样运用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呢?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有如下五方面可供借鉴。

一、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于其中

我们可以把英语教学规律分为三个阶段:understanding (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阶段), mastering (掌握阶段),communication(交际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对英语的德育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外语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又要注意将思想品质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技能不断增长,其思想品质也受到熏陶。

二、精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词汇、语法属于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我们要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结构。英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训练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而应根据英语这门语言自身的特点:社会性、综合性、情景性、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相应的活动场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

三、综合训练,侧重不同阶段

在英语教学当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进行综合训练,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在这四方面均衡地使用。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起始阶段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些,这不仅有助于打好语言基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起始阶段后,再重视培养读、写能力,使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四、提高教学质量,课外活动辅助

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提高质量,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但仅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不够的。无疑,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且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兴趣。课外活动形式很多,例如,英语情景口语对话、字母卡片接龙、让你说后动、走进英语民俗、词汇竞赛等。

五、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创设英语环境

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本校的条件,尽可能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这样比较直观、贴切、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知识。电教设备如多媒体、录音机等,多媒体可增强信息内容,录音机利于学生的正确模仿和提高听的技能。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究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很大成功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学生历史意识;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养成现状

初中历史课堂是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影响,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历史发展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严重缺乏,造成了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受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问题影响,造成中学生历史意识养成中同样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当前部分中学历史教师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历史性的教学意识方面严重缺乏,再加上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其在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中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内容为主,而学生也相应地被动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自我历史观的形成,进而阻碍了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意识来说,其既具有狭义的概念,也具有广义的概念。其中,狭义的历史意识主要指的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各种社会活动,形成了具有历史性的、公理性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而广义的历史意识则指的是对于所有事物及辩证关系来说,人类逐步养成的具有公理性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中学历史意识已成为其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历史知识灌输给中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感悟历史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历史意识的反思与批评,以史为鉴寻求中学生发展所必需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中学历史教材与资料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特点。

三、促进中学生历史意识养成的建议

针对中学生历史教学与历史意识养成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在初中历史教材改革方面,应结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历史教材中结构设置与课程的编排进行不断改革。一方面,在沿用旧教材编年体编写基础上,增加专题模块,丰富初中历史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实践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综合课题等,实现历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统一性。

2.根据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不断促进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历史基础知识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相结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增强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3.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加强日常历史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自身历史修养。初中历史教师作为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自身历史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因此,提高历史教师历史修养至关重要。

4.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正处于接受愿望最强烈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尤为重要。通过对中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可以促进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保证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形成。总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对于促进中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养成具有关键作用。通过不断增强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将为中学生后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组织胚胎学;论坛;第二课堂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不同,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基本知识,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教研室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即本科生“组织胚胎学论坛”,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

1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法是大学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虽然经常适当地结合临床实际,但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重点的倾向,许多问题都不能深入地讲解[1]。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较难把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应试为主。组织胚胎学作为一门医学生较早接触的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使他们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以某个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自觉地寻找基础医学知识,特别是组织胚胎学知识在临床及科研上的重要性及联系,这对于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好基础知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于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学好各门课程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培养学生系统性、整体性的学习方法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有如下三种模式: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OSBCM);②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③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dis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DBCM)[2]。我国当前的医学教学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教学模式把人体系统的完整知识结构分割成诸多学科,虽然便于学生记忆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医学教育应尽量体现机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就是以某个器官、系统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相关的疾病或科学研究的前沿,使其能够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将各门课程相互穿插、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整体、客观地渐进思考,并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建立起临床和科研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各门科学相互渗透,个人的力量总属有限,为较好地完成医疗或科研工作,必须重视团队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应领域紧跟国际前沿而有所作为。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医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协作的科学品德十分必要。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到各个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3]。在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中,由3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以及和其他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培养他们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分工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各小组之间在选题、深入研究和交流报告时也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意识,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4]。国内医学人才培养大多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较少,学生缺少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设计创新性实验研究,并筛选出一批可行性较高的课题,申请学校本科生创新基金,开展实验并撰写论文,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云,肖岚. 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6):421.

[2] 张云,乔敏. 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7-89.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前言

在新教育形式的大环境下,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英语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新课改中对其教学方式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与提升。新教学理念的引进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氛围更加融洽、轻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很大提升。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教学中任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要进行问题分析,探讨研究,想出解决策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浅析

(一)基础知识不牢靠

新课改后,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在英语授课过程中会过分注重对新教学方式的试验、应用,反而忽视对基础教学内容的落实。而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正是处于夯实基础的阶段,对单词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句式句型的练习这些基本环节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建立良好的英语知识体系。而现在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靠,难以建立稳定的语言学习根基,对将来的英语语言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说能力弱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根本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让学生掌握另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语言是要用嘴说出来的[1]。语言是用来使用进而与其他人交流的。英语的听力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当前的教学中英语作为考试必考科目,教师往往过多的考虑卷面的分数问题,传授学生应试考点,答题技巧,语法应用等,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都不强。

(三)没发挥主导作用

在新课改下,教师革新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在放权的同时,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教学方向放任自流,没有及时把控,难免造成课堂时间浪费,也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习自主性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部分自控力弱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反而会带来危害,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有效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处于语言基础养成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必须要巩固好基础知识。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型、语法都要先做到切实的掌握,才能对其进行灵活应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词汇积累,句型训练,巩固基础知识,以提升学习英语的基本能力。

(二)善用多媒体提升听说能力

语言能力的养成从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想全面的掌握任何一门新语言,听说能力都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2]。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听力,首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引起重视,重点培养。当前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比较先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通过让学生多听英文对话,并进行模仿而学习到纯正的英语发音。在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全英式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创建语言情境,让学生不仅学习英语,更能应用英语。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方向进行指引,对课堂时间整体把握安排,对课堂学习方式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3]。教师主导作用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学生学习中的有点予以鼓励,让其继续进步;对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纠正指导。最终在教师的主导下,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的教学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断优化,教学中的问题总会得到改善的。通过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学工作会更好的发展,教学效果更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薇,汪小漫,吴晓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