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时间:2023-06-05 10:1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科技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字: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9-02

建国以来,我国大型能化企业尽管在科技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普遍存在方法不当、理念落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国内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使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开展陕西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与科技管理体系研究,对提升集团企业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功能定位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从项目选择与确定开始,项目负责人的任命、计划的拟订和实施、项目的跟踪与控制、项目完成的总结与评价,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也应该遵循这个流程,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由于项目规模的大小、重要性、时限性等不同,相应的管理流程侧重点可能不同,但管理流程的总体内容不变。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2 科技项目存档管理

1.科技项目的立项管理。包括:(1)科技项目题目征集,要求题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所在单位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有利于提高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予以论证。(2)编写与项目申报指南,科技项目指南明确了申报主体、申报应该提交的材料、申报的期限、项目的专业类别、项目负责人的资格、项目团队的构成、项目的选择范围及领域。(3)申请者提交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者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向申请者所在单位提科技计划项目建议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书、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申报书和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4)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是集团科技部对科技项目申请书组织审查、批准的过程。(5)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书的签订。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书的签订是立项程序完成的标志,并且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验收管理和后评估提供依据。

2.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科技项目的计划管理:科技项目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整个项目在时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安排,从各方面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科技项目的对外技术协作管理:对于需要合作进行研究的项目,可以选择国内外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协作技术内容承担能力强的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中期检查与评估: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监督、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对实施期限超过3年的项目一般要进行中期检查或中期评估。科技项目的中止与变更管理:科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情况时,集团科技部或项目组织单位可以对科技项目进行及时调整、中止或撤销。

3.科技项目管理的验收管理。项目的验收是指科技管理部门对项目承担者是否完成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以及对任务的认定。科技项目结项验收的组织:科技项目的验收一般成立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由熟悉项目的科技、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一般为7~13人(人数应为单数)。科技项目验收的内容和方式:根据已获得批准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合同文本或计划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科技项目验收采取专家现场验收、专家函审、会议验收、权威机构检测验收等方式。科技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其中一种或取多种验收方式进行。项目验收的结果分类:(1)通过验收并有重大突破;(2)通过验收;(3)需要复议;(4)不通过验收。

4.科技项目的结题后管理。成果的凝练与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项目研发过程成果的审核与凝练,由科技部会同项目组共同进行。尽管每个项目是独立的,但科研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而项目的成果则是这个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的结晶。科研成果的凝练与整合,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验收,更保证了技术的积累,促进了技术演进过程的迭代与提高。项目产生科技成果后,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获得集团企业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或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第三方。科技项目的存档管理: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管理流程如图1-2所示。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移: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移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进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型能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单位技术交流的重要工作。科技成果的推广主要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在大型能化企业内部相似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推广,其次是将企业的技术推广到企业外部行业内的其他企业。

第2篇

公共科技管理活动是政府、社会(公众)、市场(企业)等多方互动治理的过程。公共科技管理是管理制度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二者的统一,本质上是满足社会与公众科技需求的公共利益的政府行为。在公共科技管理的框架下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属于一种非市场机制的提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在市场中发挥非市场机制的提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在市场中发挥积极干预作用。科技公共管理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国家创新活动及其战略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其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高层次与多层次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为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提供“有限科技管理”;建立一个共享的流畅快捷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网络;在有效公共科技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建设一支高效迅速的科技管理人力资源队伍;建立起公共科技活动的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形成与市场中科技活动互动的公共科技平台(科技公共管理体系框架结构见图1)。科技公共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系统需要由各种机构来支撑,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行政机构、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行政机构主要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宣传部,组织部、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等部门构成,决策机构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服务机构为各个科技单位,例如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中小科技公司等科技单位进行咨询服务的机构,为其提供税务、审计、法律等多方面服务。另外,政府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温床,为孕育出更多高科技成果提供条件。例如,建立专门的科技图书馆,便于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寻找资料。中介机构包括科技律师事务所、科技中介组织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商业成果提供中介服务以及最终执行起到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的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与经济系统协调不足。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依然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依然是两个平行的系统,没有广泛的交汇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一些重要领域甚至依赖于国外技术,产业本身缺乏自主创新,竞争力不足,在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局面。科学技术方面:科技改革和发展主要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我国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除了追求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之外,更多地考虑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是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遇到阻力。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科技和经济之间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关键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政府的科技与经济管理职能在组织结构和管理对象上分离,科技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分别由科技管理机构和经济管理机构行使,科技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科研机构,经济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企业。在工作上,科技管理机构与经济管理机构彼此间缺少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在这种体制下,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2)顶层体制设计尚有欠缺。当前南京市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分析南京市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科技管理部门管理不当。南京市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无论是管理模式的思维不够开阔,效率也都不够高。并且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于死板,而且制度陈腐且不善于与时俱进,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的关系。使得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工作效果不能达到最好。因此科技管理部门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而目前凸显的问题有:①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管理人员对项目决策参与程度较高。近年来,南京市出台了《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但《办法》大多都是集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的项目决策、实施管理、监督、验收等职能于一体,对内部各处(科)室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少。《办法》中还缺乏有关公开征集项目或课题的条款,也没有有关科技项目评估、信用制度等方面的条款,使得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受到影响。管理人员对项目及经费的安排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专家的意见只是辅助手段,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项目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②缺乏监督控制机制,计划的跟踪管理、绩效评价还较薄弱。目前地方科技计划“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科技计划审批论证、立项确认及实施中,时有入口紧,中、后期松的情况。项目立项、实施、产业化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均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项目申报和审批立项的随意性。计划项目执行的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更加科学、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外部评估体系还没有形成。

3.科技公共管理体系———南京科技广场服务模式

南京科技广场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科学技术局、鼓楼区人民政府、南京工业大学三方共同建设,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行政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专利技术交易窗口区、科技产业发展高端区,将建成“两大平台五个中心”,实现“十大功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以其查新报告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树立了良好的科技咨询服务品牌。

4.完善科技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支持南京实现股权激励试点。在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他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对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股权激励。企业用于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的激励总额,不得超过近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的35%。其中,激励总额用于股权奖励的部分不得超过50%。企业以股票期权方式实施激励的,应当在激励方案中明确规定激励对象的行权价格以及行权的业绩考核目标等事项。企业以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形成的净收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收益分成的方式进行分红激励。由本企业自行投资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自产业化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项目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向本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转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含许可使用)的,从转让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20%但不高于50%用于一次性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实施转化的,自合作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合作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其他企业的,自入股企业开始分配利润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股权激励具体办法参照财政部、科技部有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文件执行。

(2)积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公共政策学认为,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科技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政府科技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增加我国的科技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通过政府投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建立起社会科技资源投入体系。日本、德国、韩国三国政府都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重要,非常注重强调科研等科技工作一定要对社会和经济负责,非常重视科技与经济的极为密切联系。因此,国家和地区中、长期科研规划的制定,应以法规形式制定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减少科研项目的随意性、盲目性、使科研计划与经济计划紧密衔接。保证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对其他大多数领域采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在多方吸纳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应加快国家预算体制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资金运行规律,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国家资金预算管理方法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第3篇

论文摘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举措。 

引言 

科技管理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控制、领导等系列工作,整合并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它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旨在提高我国科研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良好培育土壤,构建创新型国家。然而,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制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目前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科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1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在现有机制下,政府要为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深化。 

2.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并走进全球化浪潮之中,但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显滞后。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然而,目前科技项目的设置并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有“脱节”现象。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走不出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二是科技管理部门作为“智囊团”的作用发挥不够,实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存在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个比值较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而且,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3.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上考虑定位,对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面上的科研活动分层管理,并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突显地方特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具体来说,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厘清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多方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 

3.2具体措施 

3.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科技要创新,科技管理必须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主要思路仍是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政府科技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策,甚至肩负科技投入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能,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思路,才能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首先,是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建议参考国外科研体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包括经费预算与分配,遵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的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实施一线调研,深入思考各领域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让来自政府、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地方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更科学地设置项目计划,成功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其次,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问责机制。应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并评价与监督项目承担者的信用,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再由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共同监督、考核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促使基金委提高项目的筛选、管理和转化水平。 

3.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目前,科研单位对科研人才的评估、考核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也是导致科研工作脱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估,切实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及成果进行奖励和褒贬,从而调节和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科技部门、科研单位正日益重视激励制度的构建,但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因此一些部门如果没有考虑人才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的差异性,“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充分重视和抓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现到制度化的文件中去,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因为有制度规定而确保精细化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不再精细,并且不断把逐渐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保证科技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只有关注细节服务、加强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不断从细节中提炼经验、完善制度,才能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个从细节到全盘、再由全盘到细节、再全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 

4结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但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克服体制、理念上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下改革和创新,从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激励机制、人才体制、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自由的土壤,形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形成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 

第4篇

[关键词]物业企业;科技管理;安全与质量;服务水平

[DOI]10.13939/ki.zgsc.2016.41.07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科技应用已逐步走进了平常百姓的工作与生活,社会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观念的冲击下,实现服务水平提升是物业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业主们对物业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物业服务理念与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业主对物业服务的需求。引入高科技项目,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进行物业管理创新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主流。因此,借助科技管理,创新物业管理方式,引进物业管理先进手段,变革物业服务模式,创新物业服务方法刻不容缓。

1 科技管理下的物业服务需求

1.1 科技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科技管理就是采用管理方面的相关科学决策和指导方法来优化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管理行为。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管理效应。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及,同时也促使科技管理逐步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相应地管理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1.2 科技管理下的物业服务内涵

科技进步带来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在互联网等科技管理理念下,传统的物业管理手段适应时代要求持续变革,相应地物业服务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的引入,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物业服务基础员工的工作数量、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减少了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员工的数量。科技管理带来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高了物业管理的经营效益。对于某个物业小区的经理而言,经理充当物业小区“当家人”的作用。引入科技管理,具体就是根据物业小区特点,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要求,维持项目物业基础服务持续稳定地开展,在服务好业主的前提下,依托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做好物业服务的延伸,拓宽物业管理项目,不断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物业小区项目有了科技管理手段,就能使物业工作者摆脱烦琐的事务,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一些定制的或者衍生出来的服务来满足物业服务企业的特定需求,通过业主个性化服务需求,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物业服务业的内涵也必须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否则物业企业将会面临被市场抛弃的风险,无法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满足客户需求并非是免费的午餐,但服务必须有特色。当然在初期推广相关服务之时,进行免费试点服务是企业服务营销的关键,但最终个性化服务需要明码标价,以诚实信用的物业增值服务,拓宽物业服务领域,增加企业经营与管理效益。

2 科技管理下的物业服务水平优化策略

2.1 提高综合意识,拓展增值服务

物业服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涵盖了诸多常见的物业管理基础服务内容,具体包括:公共设施与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管理;公共场所的清洁与绿化管理;消防管理与公共设施的维护;房屋建筑图纸以及业主档案等资料的管理;社区的安全防护等。但是随着业主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业主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物业服务。随着快节奏生活的来临,业主们有更多的服务需求,也产生了多样性的物业服务需求,相应地对于物业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常规的基础物业服务内容之外,物业服务企业应抓住机遇,利用科技管理方式,拓展服务范围,通过为个性化业主提供一些必要的增值服务来更好地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作用,同时这些额外的增值服务收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物业服务资金不足的困难,更好地维护和保养物业的设备设施,通过有效地管理,保障设备设施有效运行,在另一个层面上有利于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然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业增值体系,部分物业企业服务观念淡薄,不想先服务小区与业主,而是注重于向业主们提出提升物业费的要求,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由于混淆了物业服务的初衷,颠倒了物业服务的次序,影响了物业企业增值服务的发展。因此,为了拓展物业企业的增值服务,就必须在建立全面提升物业企业管理人员综合意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

从整体来观察,当前我国物业企业中的增值体系普遍都没有建立。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企业物业服务质量差强人意,无法得到业主的认同。部分物业企业无法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来开展物业小区范围内设备设施管理工作,物业小区设备设施,尤其是电梯问题,影响了业主的正常生活。物业小区的清洁工作做不到位,也影响了小区居住环境等。其二,部分物业服务无法满足业主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业主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业主们对于物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除了清洁、保安、机电服务、房屋维修等基本管理内容之外,大部分小区仍然无法满足业主对健身、保健、娱乐等个性化的物业服务需求。现实情况是大型小区及其附近缺乏必要的健康医疗中心,业主看病、身体健康无法保障等。其三,物业服务中缺乏富有文化气息和艺术特色的服务内容,业主缺乏归属感。“老死不相往来”是物业小区普遍的常态,邻里之间缺少一定的沟通与交流,缺少业主交流对话的平台。使得相应的物业服务管理显得过于单调、乏味,进而会影响物业服务的效果。从整体上考虑物业服务发展情况之后,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拓展增值性物业服务的具体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基于我国政府部门所颁布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等相关物业服务中的有关要求来合理开展物业服务,并要充分重视房屋维修、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小区安全防范、环境保洁、绿化园艺等最为基本的物业服务内容,同时还要定期加强物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和考核工作,以便可以全面提升劳务人员的物业服务水平。其次,需要根据物业的特殊情况来为业主提供针对性的物业管理服务。特色是品牌生存的关键,否则就无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物业企业也不例外。为了提升物业企业的服务水平,需要结合物业企业的具置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比如,针对那些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业主,可以直接将物业管理公司缴费终端设置在有关的建筑单元中,使业主不再需要去绕路缴纳物业服务费。最后,要结合业主的实际需求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比如,可以根据小区的业主调查来确定是否在小区内设立一些小型便民超市和日常文具店等,以便可以充分满足物业小区业主的个性化物业服务需求。

2.2 加强安全观念,构建智能安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物业安全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安全防范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物业的管理需要。因此,创新物业服务模式,提升其物业服务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传统的物业服务中,安全问题是一大难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缺乏科学的安全物业管理思维;相应的安全管理过于保守;无法真正对物业小区进行规范、安全的监控;物业小区安全防范设施设备落伍。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将科技管理方面的有关理念贯穿于头脑中,需要着重侧重安全防范和物业设备及小区水、电方面的安全防护工作,在物业小区内构建一套智能安防系统,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防范某些预先事件的发生。通过科技管理,更好地防范物业小区水、电跑、漏,消除设备安全隐患。

为了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理念来加快推进数字化住宅和智慧小区的快速发展,同时该种安全服务模式讲求物业服务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创新物业安全服务。比如,针对安防方面的物业服务对策而言,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先进的物业服务科技产品,及时更新必要的物业防范设备。采用先进的车辆识别系统、门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刷卡计费和安全监控系统等手段来提升物业服务的安全性;而在水电物业的安全防护方面,可以引进先进的水电设备及故障报警系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电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的各种质量缺陷。

另外,除了需要注重科技管理来做好安全防范、设备设施管理及水、电安全监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借助科学的物业安全观来指导物业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具体策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要加大物业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力度。为了使企业员工充分意识到物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物业安全观,在此基础上做好各个方面的安全物业安全防范工作。其二,制定相应的物业安全防范制度及操作规程,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全面落实科学管理,使物业安全管理得到顺利实施,为物业小区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更好地发现、预防和解决治安方面的有关问题,杜绝意外事故的出现。其三,加强对物业小区业主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升业主整体的安全意识,具体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讲座来使业主形成科学、完善的安全意识,从而使业主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做到安全使用电梯,合理使用物业设施,避免、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达到确保业主安全的目的。

2.3 深化质量思维,全面实现优质服务

鉴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对物业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变革传统物业服务模式之外,还需要加快深化服务质量意识,通过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质量思维和意识,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在物业小区进行质量体系的推行,密切结合物业服务实际,改进、完善物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为业主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而就深化物业服务具体的质量思维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努力:其一,从全局角度来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引申到物业,就是以“业主为关注焦点”。物业企业需要充分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相关内容与重要性,并从整体上来进行整体规划和目标设计,同时需要做好各个独立物业服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定期进行业绩交流等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物业服务部门的发展情况,同时在物业企业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物业管理质量责任制,以此将质量意识作为企业员工工作的核心要素,维护业主的权益。其二,要积极促进全员参与到物业质量管理环节中来。为了提升服务质量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了企业管理者和策划者从管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需要物业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全面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作用。仅仅借助员工激励策略或者管理层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强化基层物业服务人员对于管理方法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他们的质量管理能力。其三,要以业主为中心,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业主的个性化需求,力求与每个业主建立良好的关系,借助业主的各种服务需求、合理诉求来促进物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物业企业应定期走访业主,了解业主们的物业服务诉求,听取业主的意见,采纳业主良好的建议,以此来作为制订物业小区的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了明确工作目标,那么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也会顺理成章。

3 结 论

随着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潮流,科技管理在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中的合理引入,将有助于加快传统物业服务理念的更新、升级,从而达到提升新时期物业服务水平的目的。物业小区引入科技管理,将在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技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业主们也乐于接受来自科技发展的新的服务形式,在一定程度提升我国物业服务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陆志军.用科学的安全观指导物业安全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2):52-53.

[2]刘敏.物业服务企业服务创新初探[J].沈阳干部学刊,2015,17(1):26-27.

[3]陶秀群.浅议物业服务工程管理信息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8):134-135.

第5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 科技生产力 转化机制

【分类号】:D630

一、引言

当前,我国各个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停留在对待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范围过于宽泛,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细致,科技管理的制度过于教条,这一系列的问题或弊端都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的科技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约束和牵制,最终导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管理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对相关科技项目所进行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它是管理人员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科技项目本身的预期目标。科技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相关的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有效、正确地贯彻和实施,同时还会影响到能否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各个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的潜力,以及相应的科技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我国之前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办法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说,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整体科研事业更快更好地进行下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在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科技管理体制的矛盾和问题。在这里,笔者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科技管理部门片面地重视立项,而忽视了科技管理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其管理模式依然沿袭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导致一些政府职员不能够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另外还有少数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对外提供信息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掩盖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信息的不真实性,这些机构或者企业往往通过该种不良方式争取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或者说科技管理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盲目性,必须做到有效改善,才能让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二)科技管理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科技生产力的真实需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步伐。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充分依靠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性、规范性、激励性作用,而我国的科技项目在设置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作用和价值,因此科技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很多科研项目在开发初衷与成果应用上普遍存在分歧,同时也导致了科技管理体制无法与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不良后果。例如,现在国内有很多科技成果,设计上固然完美无缺,理论上也很有说服力,但就是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或者说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这些科技成果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完全没有发挥出科技部门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推动作用。这样,就给我国的科技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机构方面,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的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关于改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科技管理工作无法过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因此笔者建议从我国科技管理的自身问题出发,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

(一)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旨在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对科研活动进行分层次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重新设定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充分整合整个科技资源,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协调、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我们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市场经济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优越思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思想观念,例如急功近利等思维意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会存在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拼命争项目,但是做研究的深度就很不到位。同时,一些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放在首位,只是关注如何拿到项目、如何完成项目,致使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只有从根本上完善和改革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才能能得到改善。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野.王霞.辽宁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梁英.浅谈日本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发展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1992年03期

3.肖洪武.科技成果推广与政府的科技管理[J].科技资讯.2006年06期

4..探索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新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第6篇

关键词:电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一、电信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与作用

(一)电信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也导致科技所引发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出现。1、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创建出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于在信息管理方面,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较为权威的管理部门及相关组织,其管理权限分散在建设、运维、系统支撑、市场等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得不到正常有效的运行。2、未能充分的考虑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由于电信企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的信息安全建设管理中,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不够协调,使得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上没法进行积极主动实施,导致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没能与相关体系升级换代同步进行。3、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滞后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信息安全管理常常局限于使用比较局部的安全产品进行保障,这样就容易形成被动的使用相关办法来应对信息安全的漏洞风险,导致此类方法严重缺乏科学性,而且由于使用范围的局限,从而也不完全能够抵御安全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运营风险。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作用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电信企业,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组织的规范管理,通过充分有效的安全信息维护,能够帮助企业在信息管理受到严重威胁时可以及时消除风险,从而维护国家、企业、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确保电信企业在国家信息建安全战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电信企业信息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有效的信息管理计划

在企业管理中,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信息管理建设需要有效的策划:1、教育培训在企业管理中,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相关培训,不但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信息管理意识,强化相关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为信息管理体系吸引大量的相关人才。2、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计划制定管理的相关计划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拟定相关计划。

(二)电信企业信息管理建设的范围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定信息管理体系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相关部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重点有效的管理,这个管理的范围就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这一范围还可分为整体范围与个别信息安全管理范围,通过不同的部门可对管理组织进行划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不同力度的管理。就电信企业而言,主要涉及企业信息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其安全体系建设贯穿在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三)建立企业信息管理框架

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建立起一个严格的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计划在规划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首先的一个步骤就是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后续工作做了一个提前的准备,有利于建立管理机构,而且还能够对管理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能够更好的确立管理目标,评估管理风险。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有了一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接下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计划的实施过程,过程主要有信息安全管理方法应用和相关措施落实等。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检查这个阶段的工作开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一阶段是整个计划的关键阶段,主要通过审计、自我评估或借助第三方审核等方法来对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审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系统、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理论指导管理工作实践。”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我国电信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现状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安全,为建设信息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敏.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2]曾剑秋,程广焕,杨萌柯.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

第7篇

报告从观念、制度、机构、人员等方面分析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高校知识产权的“兼设、专设、单设”三类机构管理模式,对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的机遇进行系统分析,基于此探索构建产学研模式下地方高校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型,从强化意识、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多主体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产学研模式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议与对策,从而为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提高高校知识创造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模式分析

当前,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校专利申请量稳步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逐步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人员和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以知识产权工作与单位科研开发、教学实践和事业发展为一体的管理方法初步形成,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专利成果转化初见成效,高校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占其技术合同总数的20%以上。当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表现在“兼设、专设、单设”三类:科技管理部门设置相关科室兼管模式、科技管理部门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模式、独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北大模式和清华模式等。总体而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意识、管理、保护、运用和机构设置五个方面:①知识产权意识层面,保护意识不足,战略意识欠缺。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将知识产权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②知识产权管理层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知识产权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运作机制缺乏。③知识产权保护层面,保护措施不足,流失现象普遍。地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不规范,科技人员自身问题导致知识产权流失。④知识产权运用层面,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高校科技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运用机构和转化机制,使得专利闲置严重,转化率低下。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完善。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立还处于自发阶段,多数没有成立与科技管理部门同级的负责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机构。

2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战略:①积极推动建立省部高层会商机制,不断建立完善多级联动机制,建立校市、校企全面合作机制,推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4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与全国高校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②构建产学研合作保障体系,完善组织保障、政策支撑、多元化投入和产学研服务体系。③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发动组织6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200多个省级专业镇、产业集群区、产业转移园区等进行对接。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引领广大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突围,加快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步伐,大幅提升了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拓展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空间,示范带动了全国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但是,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①区域、产业、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迫切需求与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现有规模之间的不适应。②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一线的高涨热情与高校、科研机构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之间的不适应。③部分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与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之间的不适应。④区域产学研合作工作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和产学研合作模式面临的制度环境问题。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的系统工程,其中不同成员的利益诉求不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也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冲突;知识产权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和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知识产权的外部风险,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层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3产学研模式下地方高校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型

(1)报告提出“三位一体”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创建知识产权制度的经验来看,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发展表现为“社会生产科技化、科技成就商品化、知识商品产权化和权利制度体系化”的特征。知识产权与技术和市场密不可分的,三者相互作用,我国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应该立足于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一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将“技术、市场、产权”融合为三位一体,遵循三位一体的内在互动机理:技术的形成是知识产权创造的过程,知识产权在法律上对技术创新成就的确认,能够科学引导、规范和保障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能促进产权战略的完善和深化;市场战略是知识产权运用的过程,能够保证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和增值,而知识产权能够为市场提供保障;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引导,技术到市场的转化,有赖于知识产权的运用。(2)报告提出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的三个战略重点。核心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保障,以创新为路径,以产权为核心,规划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来提高地方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运作效益,提升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最终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具体表现在三点:①规划专利战略。主要包括专利信息调研战略、专利开发战略、专利申请战略、专利实施战略和专利防卫战略5大方面。其中,专利信息调研战略集中体现在专利信息服务网络、专利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专利信息调查三个方面;专利开发战略分为开拓型技术开发和追随型技术开发;专利申请战略包括抢先申请和分散申请等专利申请方式;专利实施战略包括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共享、独占实施等专利实施举措;专利防御战略体现在文献公开、专利诉讼等方面。②规划著作权战略。发展壮大高校著作权产业,形成著作权产业集群。为高校自主研制的计算机软件、编制的程序代码,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出版物和数字内容产品申请著作权并进行严格保护,完善著作权质押、作品登记和转让合同备案等制度,拓展著作权利用方式,降低著作权交易成本和风险。③规划商标战略。重视和保护高等学校的校名(校号)和校训、校志等无形财产,在本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文件中加强规范和约束。为配合上述三项知识产权战略,务必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动态化管理:基于优劣势分析,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和战略原则,制定与本校发展相吻合的知识产权战略并予以落实,同时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实现动态监控与评价反馈,按既定目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4产学研模式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议与对策

报告从强化意识、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多主体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产学研模式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议与对策:(1)强化意识与完善机构,提高知识产权战略地位。从领导层、管理层和科研人员三个不同层次强化战略意识,注重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和人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2)创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围绕产权、市场和技术一体的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遵循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的发展路径,构建相关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科研立项审批制度和科技合作监察制度,健全知识产权成果申报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密审查与合同制度,实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收益分配制度。(3)完善产学研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制定有利于产学研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创造的法律法规,保障地方高校和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给予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的知识产权创造的资金或物质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在地方高校设立工程中心、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4)注重与社会的多方面协作,形成产学研合作主体积极互动局面。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产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效率。

作者:黄亦鹏 张滢 李华军 钟嘉馨 戴青云 王晓先 朱艳 邓彦

第8篇

摘 要 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是构建国际一流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文章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特点和科技创新现状,研究新时期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提出并构建了以“分层管控”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期为改进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基层电力公司 科技创新 分层管控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提出并大力实施“一流四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投入、组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机制、外部合作机制和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电力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实力的支撑和保障。如何充分发挥省级供电公司科技管理职能,有效落实基层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的科技创新职能是电力企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管理课题。 一、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近年来,尽管基层电力公司在科技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取得成效,但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只注重科研计划、科技评奖、组织以及协调科研中各种关系和工作的管理模式上,减少了对于“创新”本身的重视程度。同时,由于科技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科技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沟通交流不畅,造成了科研力量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资源整合率不高等现象,这对于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缺少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和专家人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市级供电公司(包括省公司直属单位)及其下级电力公司一般不设置专门的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有待清晰,管理机构的科技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存在一定交叉。另一方面,虽然企业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企业拥有高学历青年员工,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科研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尤其缺少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家级人才[1]。

(三)创新动力不足

基层电力公司创新动力不足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市场压力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动力基础石。电力企业具有“社会服务”的属性,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发展目标,加之其科技发展具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从而造成了由于市场压力不足而导致基层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2]。第二,基层电力公司领导和员工普遍关注常规生产任务,对于科技工作的奖励力度偏低,现行的企业管理及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员工科技创新工作不相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遏制了员工科技创新意识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缺乏科技创新外部条件和环境 核心技术

基层电力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工作一般分为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群众性创新、及专利等,其中科技研发类项目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科技研发项目申请和批复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小部分人员,能够真正参与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久而久之,降低了其他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也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

(一)完善基层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工作定位,强化四项职能建设。一是加强参谋职能,深入了解摸清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准确了解和把握上级科技创新工作思路,逐步确立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战略,为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部”和“咨询部”的作用。二是加强协调管理职能,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执行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加强服务职能,主动承担内部宣传科技工作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员工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支撑组织体系,改变“个别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以创新工作为载体,有针对行的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组建创新团队,承担不同的创新工作。公司层面集中骨干力量,跨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重大科技课题研发工作。各专业部室层面以理论和实践互补有机结合,形成实用型创新小组,主要承担公司年度科技创新指标工作任务,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依托公司团委,组织年轻高学历人才组建学习型创新小组,自选课题研发。

(二)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内部人力资源优势

以科技创新“分层”组织管理体系为基础,分三个层次开展公司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发掘和培养。以“创出大成果,造就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强跨部门人才合作,建立公司层面科技创新“精英”团队。二是以氛围营造和与生产结合为目标,各专业部室建立实用型科技创新“基础团队”。“基础团队”结合日常工作,注重在工作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其科技创新工作思维。通过在部门内部采取“互师互补”的形式,培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三是在青年员工内部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将科技专利和论文等主题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突破口,通过让青年员工参与某个专项科研任务和课题研究,培养新进人才的团队意识,增进对科技

工作的了解。通过“创新工作室”为公司打造具有科技创新热情,能干肯干的技创新工作“生力军”。三个团队在对科技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在团队之间流动,这样以来有利于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培育和造就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专业种类齐全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建立完善激励及考核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动力

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提升公司科技创新动力关键所在。在薪酬分配、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科研人员扶持,实行差异化分配制度,选择学术带头人,对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创新、重大课题进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另一方面,对主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门实行科研量化考核,建立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培育的科技创新动力产生机制。

(四)加强科技引导,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技术管理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就是要求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技术指标,组织开展各项施工技术工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积极构建并完善自身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施工过程各部门人员的技术管理职责与权限,强化对分包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开展施工技术管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此提高技术管理工作的适应性与适用性,避免照搬其他企业技术管理体系造成实施过程中不能适用的发生,进而提高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实施效果。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先进的合理的适用的技术的工种和施工方法,将科学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有利于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方法对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的提高技术的管理素质和技术的能力,有利于施工的方案优化和施工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施工的效率,有利于加快速度,有利于缩短工期,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技术改革和技术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施工方法。

1、施工技术管理水平高低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

技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它的水平的高度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生存的问题,今建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没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的技术很难实现,企业管理是一个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企业管理实现的一个缩影,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效果可以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过程中技术参数的各种因素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反映出企业的实际应用的技术力量。良好的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消除施工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事故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重要影响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新技术的运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再提高,技术装备先进也使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技术更新和创新意识要更强。

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决定

建筑物品的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环境、季节、气候和人的因素影响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的施工和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工序的搭接协调等,在生产施工过程中,需我们以技术管理为先导,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引领我们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的工期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的要求的目标。建筑业通过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的质量,降低建筑施工的成本,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使得竞争日益加剧,优化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及其对企业各项工作的影响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现代工程建设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艺参数控制,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技术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企业综合技术力量的表现,疾病预防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是企业科技管理来降低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发展,降低成本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的科学工作施工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整合优化企业施工管理流程,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目的。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促进作用

由于挤压利润空间和降低出价竞标的价格将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利润逐年下降,影响企业的发展,正确理解企业技术管理的作用,建设技术管理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重要工作,科技管理系统技术管理责任体系可帮助企业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和避免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科学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有效地建设工程建设过程的严格管理和控制,有效避免施工质量的通病,减少和降低质量通病的治理,合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施工技术的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的项目的利润减少,企业必须从自身的管理做起,提高施工的技术和管理的水平,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经济的效益。技术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减少混乱,部门之间能快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能提高业务的效率,供应商或者是分包商的施工问题所造成的质量事故,良好的技术管理可以针对问题进一步的解决,并通过技术问题之前的合同管理审计工作等等,从而来保护企业的利益。

科技管理建设过程中不仅影响了施工质量的参数控制,同时也会影响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严格的施工技术管理可有效地保证施工技术的人员与设备,科学的操作设备等,避免技术人员设备操作影响施工的质量等因素。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故障和事故的操作因素,有效地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所造成的事故。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促进施工技术的改进,促进施工企业应用程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等,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的降低施工成本,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文件的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能提高施工过程的文件,如设计更改的订单,避免单据的延迟或者造成的一定的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建立在科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促进企业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使得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施工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控制。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进而确保工程的质量,最终提高经济的效益,在施工的期间,更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而控制施工的事故,进一步的确保质量,使得质量得以控制。

现代建筑工程中,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进而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建设过程的技术,最终实现质量控制管理,进一步的降低企业质量通病的成本管理,使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同时科技管理工作也可以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意识到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加快建设和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胡萝卜;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3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76-02胡萝卜是全球性十大蔬菜作物之一,也是厦门市翔安区大宗农产品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近2 666.67 hm2。将农业科技管理应用到胡萝卜生产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对于提升胡萝卜品质与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效益分析

将农业科技与科技管理应用于胡萝卜生产中,可以有效提升胡萝卜的品质与产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厦门市翔安胡萝卜表皮光滑,颜色深红,有光泽,红心率高,品质优良,根长约2.33 cm,均匀一致;味甘微温,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及其他维生素、矿物质等。近年来,翔安胡萝卜种植效益逐年提升,种植户逐年增加。厦门市翔安区已成为我国冬、春季胡萝卜最大的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近8万t,销往美国、加拿大、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出口占全国的90%以上。据统计,2011—2012年产季,翔安胡萝卜克服国际经济不景气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实现出口3 145批、10.85万t,产值5 621.5万美元,较上一产季同比分别增长23.4%、19.2%、14.1%,刷新历史纪录。2011年11月15日,翔安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是全国唯一的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胡萝卜价格高出其他区域20%~30%,平均增收4.5万元/hm2,共增收过亿元,在翔安区种植胡萝卜农户有近20万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2.1 科学组织引种推广

科学规划新品种引种,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更换速度,优化品种结构。统一规范引种渠道,防止假种、劣种流入。从1995年至今,厦门市从日本、美国等国和国内其他省份持续引进胡萝卜新品种,经翔安、同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有关专家现场考察鉴定,最终筛选出一批产量高、熟期适中、外观光滑鲜红、商品性好、成品率高的坂田七寸等良种,示范种植品种为坂田七寸、助农冠军、因卡、新黑田五寸等10余个。最受农户认可的坂田七寸(sk4-316)来自日本坂田公司,最适宜厦门市的气候条件,不仅生长期长,而且品质优良,根正芯红,深受出口市场的欢迎,并经过了省农业部门的认定。其播种至收获135~160 d,10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播种,翌年2—3月采收。肉质根整齐一致,表皮光滑鲜红,近圆柱形,长23~26 cm,心、肉深红,无黄色髓心条纹,平均单根重350 g左右,品质优,纤维少,肉质细嫩,韧性好,味甜,耐储运,适宜加工出口。经福建省亚热带生理生化重点公共实验室测试,每100 g鲜样含VC 27.7mg、类胡萝卜素15.5 mg、V■ 0.093 mg、V■ 0.042 mg,蛋白质含量0.465%,纤维素含量0.599%,碳水化合物含量5.46%。区植保站田间调查表现较抗白粉病和根线虫,不易抽薹。平均产量87 495 kg/hm2。

2.2 制定实施种植环境测土配方计划

种植前严格土壤、水、空气等环境检测,完善速测仪器设备建设。胡萝卜要求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重土壤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发生歧根、裂根,甚至烂根,对长根型品种尤为不利。耕作层一般不应浅于25 cm,含水量为60%~80%。土壤过干,肉质根细小、粗糙,形状不整,质地粗硬。土壤湿度过大或干湿变化过大,则肉质根表面多生瘤状物,裂根增多,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要求土壤pH值为5~8,pH值低于5时,胡萝卜生长不良。翔安区位于厦门市的东部,三面临海,地处南亚热带,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通过测土,该地区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5~8,非常适宜胡萝卜生长。结合整地,指导农户掺无污染的海土15.0~22.5 m3/hm2、海沙60~75 m3/hm2进行土壤改良后,再施用商品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或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22.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375 kg/hm2。施肥后深耕25~35 cm,晒白、耙平后做畦。

2.3 统一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及资质管理

对种植农户纳入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并进行资质登记管理[1-2]。指导农户选择肥沃、土层深厚、松软、保肥保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下足基肥,畦带沟宽110 cm,畦面宽约80 cm。播种量150万粒/hm2,采用条播,每畦播5行,行距13 cm。播种后25 d左右进行间苗,35 d左右定苗,定苗株距10~13 cm,定苗45万株/hm2左右。播种后20 d应开始除草,采用人工拔除杂草,严禁使用除草剂。进行3次追肥,第1次在出苗后15 d进行。推广微喷灌技术,可采用水泥(石)柱架空式微喷灌、PVC管微喷灌、喷水带微喷灌等固定或半固定式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节水省工,而且栽培出来的胡萝卜生长均匀、产量高、商品性好。成熟后期控制水分,防止肉根开裂。宜在肉质根充分膨大、符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时收获。

2.4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防、预警、防治防控系统

对每个联合体至少配备1名植保员,统一配药、统一防治,并实施相应的资质管理。2009—2010年,经厦门市植保植检站对翔安区种植地的胡萝卜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性地调查研究发现,翔安胡萝卜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蚜虫、黄曲条跳甲、蓟马、粉虱、美洲斑潜蝇、尺蠖等,主要病害有黑腐病、黑斑病、白粉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因此,针对胡萝卜病虫害的防治,要及时监测,预警,并指导农户采取相关措施:一是选择抗病、优质丰产、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二是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条件;三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杀菌剂[3]。

2.5 建立一体化追溯体系

运用质量管理追溯系统,结合最新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序列号管理、条码设备,指导种植基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基地种植记录与农药销售记录、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指导加工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入库出库记录以及出口销售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建立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店,实施凭处方购买农药制度,建立可精确追溯的农药入库与销售记录系统[4]。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2.6 建立统一的信息与监管平台

在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资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档案;建立农业联合体信息档案;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可信息档案,并到信息共享平台上。制订实施胡萝卜种子的引种、生产、经营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政府实验室、社会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等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3 参考文献

[1] 范厚明.黔西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J].华北农学报,2005,20(F12):177-180.

[2] 赵文生.如何建立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06.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体制 改革开放 自主创新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二、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利益要求和积极性,保障全社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资本、技术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和人才储备。我们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当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学科和队伍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自主选题研究对科研机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四要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五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确立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形成国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三要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四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注重对人才的奖励,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爱国.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思考[J].软科学,2003,(6):83- 86.

[2]曹庆萍,田大山,方力维.美国与英国公益性科技管理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4-49.

[3]常林朝,郭洁莹.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

[4]科学技术与体制改革——三论建设创新型国家.edu.cn.2006-02-08.

第12篇

全镇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要围绕“三个”发展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完成科技方面的牵头任务。立足“在做优科教上实现新突破”的要求上,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和人才强镇战略,坚持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导向,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强镇的步伐,为组织实施好六大科技工程,夯实基础。

二、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全面推动产业发展

(一)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做好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完善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加大创新型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重点产业、企业、产品,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示范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三)进一步突出科技主体地位。贯彻落实省、市、县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政策的宣传落实,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加速成果转化、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形成“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转化”的科技工作新格局。

(四)强化三项工作,构建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政策、管理、投融体系及平台。

健全科技政策体保障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国、省、市、县科技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对国、省、市法规、政策的研究,推动全镇科技进步政策措施的建议,不断优化全镇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全镇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构建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配套协调机制,建立重大科技政策决策机制,建立起镇党政领导抓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提升服务科技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深化科技与金融合作,搭建企业银行之间的科技投融资平台,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向我镇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抢占发展先机。一是要继续开展科技金融宣传和融资培训,强化科技融资理念。二是建立起与商业银行的联系机制,积极推荐优质科技型企业和优秀科技项目,促进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拓宽企业融资途径。

三、以实施六大科技工程为重点,实现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目标

(一)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加大国、省、市、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工作力度,鼓励申报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创新性的科技项目。继续发挥科技计划项目对全镇经济社会重大工程、重点工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严格执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项目申报、审批、立项、监管。

(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按照省、市、县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工作方案要求,抓好推进落实,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衔接,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收入转化,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三)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继续开展好省、市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挥专家支撑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我镇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力度,制定相关措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合作,完善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确保重目及时有效跟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

(五)落实人才“双百工程”。深入落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双百工程”),开展“双百工程”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工作。

(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一是认真制定知识产权定年度推进计划,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二是实施优势产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增强知识产权储备。三是引导企业抓好知识产权工作。以专利申报为抓手,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基础工作,推进科技成果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四是推动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快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渠道和保障。五是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围绕“4.26”国际知识产权日,在全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重点以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维权、打击假冒伪劣等为内容,强化群众、企业经营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六是增强维权力度,继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认真调处专利纠纷,做好协调工作。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贴近实际和需求,探索工作新机制。

(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贯彻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意见”以及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年”活动,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为主题,做好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努力将其打造为我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示范带动农民增收。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继续以推广制种产业、特种养殖及獭兔养殖,助农增收为目的,推动农业科技项目产业转化。以各类科技队伍载体,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推动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利用好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