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著名的物理学家

著名的物理学家

时间:2023-06-05 10:17:28

著名的物理学家

第1篇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说说对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名著阅读的“浅”与“伪”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如今,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为了应试,名著浅阅读、伪阅读盛行。有的学生只识记一些主要人物及情节;有的只读名著简本或《初中名著一本通》之类辅助书籍;有的仅是快速浏览名著,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些现象就是阅读中的“浅”与“伪”。 正如作家、学者王蒙所说:“浅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文学名著浅阅读、伪阅读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

二、由“浅”入“深”,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1.要有效,就要有时间、有计划的保障

初中生有背不完的英语、做不完的数学,学业负担较重。所以,要用计划来保证深阅读的时间。笔者把名著阅读计划分为学期计划、暑假计划、寒假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有计划后,关键在落实。老师按周阅读进度来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同时老师把计划发到家长微信群,让家长共同监督孩子在家阅读情况。还建立名著周小测制度,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检测、反馈。

2.要有效,就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深阅读如何“深”呢?笔者认为要“深”首先就是要指导学生深阅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名著教学之前,老师先示范如何把略读、浏览与精读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水浒传》第十五回,要求学生先用略读和浏览方法,字词句先过关,接着了解这一回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精读法阅读经典情节,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杨志”和“吴用”等人,进而理解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主题。这个精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并动笔批注在名著上。除了批注,还可以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动笔写出来,既是有助于识记名著,更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去“伪”存“真”,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说,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名著也要真阅读。去“伪”存“真”了,名著阅读教学才能有效。

1.要存“真”,就要先去“伪”

当下有一大部分的公开课,其实质是披着“时髦而虚伪”的假语文课堂。名著导读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音频、视频、图片等看似“高大上”的东西。有的老师甚至用《西游记》《水浒传》电视剧代替名著书籍。这些名著伪阅读,脱离了名著文本本身,抛弃了语文之根。李鬼永远不能代替李逵,电视剧等永远不能代替名著原著。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地拿出名著纸质书籍来阅读。同时,对名著出版作出规定,因为不同出版社对名著的编写不尽相同,比如《水浒鳌酚邪倩乇尽⒓虮尽⒁话俣十回本等,所以笔者就要求全班学生统一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这样阅读计划、进度才能保持一致。

2.师生共读“3+1”

榜样的力量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看到老师也在读名著,自己肯定不敢有所懈怠。老师读名著,不仅可以增强自己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之路,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真阅读,不仅是为考试这一功利而阅读,更能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和人格魅力。师生共读,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也是学习者,不仅要学教育教学理论,也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所以,师生共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必考的名著。在制定阅读计划时,要明确本阶段的阅读书目。笔者是采用“3+1”的形式来定书目,即“3”就是必考名著+教师推荐书目+学生推荐书目,“1”是本年度热门书目。比如八年级下册的名著阅读计划的书目是这样安排的:必考名著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教师推荐书目有《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学生推荐书目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年度热门书目有《岛上书店》。确定好这些书目,按照阅读计划,师生共读。

3.设计名著PPT

为了充分发动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在语文课堂讲台上当一回老师。比如阅读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老师按班级人数平均分给每人任务,如班级50人,每人负责两回。并把这两回设计成PPT。PPT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回目+相关图片;(2)解题(回目);(3)五道填空题;(4)三道简答题;(5)答案。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原创设计,在设计时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最终确定设计的内容。每一节语文课由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设计的PPT,并向班级同学提问,最终解答。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生只要阅读这两回。因为其它学生要回答同学的提问,必然也要按阅读计划进行真阅读。对于被提问的同学,老师也要建立一个奖惩制度,如多次回答不了提问的同学,罚该同学对这一回重新阅读并按照要求设计这一回的PPT。

对于PPT的评价,笔者还建立一个“8+1”的评价方式,即随机8位学生加上1位老师。课前语文科代表分发评价表,评价表设计满分为10分,内容主要包括PPT的美观(2分)、题目设计的质量(4分)、解答问题的情况(2分)、讲台上的表现(2分)。老师可以根据这一评分,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笔者还把学生在讲台上的这几分钟表现拍照或拍摄成视频,征得学生同意后,把照片或视频发到家长微信群。这样让家长也参与到名著阅读这一过程之中,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激励。对名著阅读的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设计名著人物卡

第2篇

【关键词】 新安医学 医家史料 遗误 指归

在海内众多有志于新安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下,近年对新安医学研究又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整理挖掘新安历代医家工作,更趋于完善,出版的人名(物)辞(词)典中充实了新安医家的记载和介绍,更有《新安名医考》等专著问世,填补了新安医学在研究医家上的空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转抄刻版之笔误,致使较多医家的姓、名、字之乱者有之,生卒年代之误有之,里籍不详有之,造成了张冠李戴之遗憾,给我们今后查阅史料留下隐患。现将笔者览阅中发现的部分遗误,指正道明如下,以供同好 参考 。

姓氏使用混乱

人类进入文字记载年代后逐步有了姓氏。由于汉字有同音字,以及笔画有多寡,故易造成误传。如“余”姓与“俞”姓虽为同音字,但在姓氏使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文解字》对字义有不同的解释:余,“语之舒也。”而舒,“伸也。”俞,“空中木为舟也。”在《百家姓》中有“俞任袁柳”、“伍余元卜”之不同。据《新安名医考》载:“俞鹭振,字彩轩,清末婺源县人,享年36岁。……特著《瘪痧论》。” 《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籍考》[2]俱载:“余鹭振,字彩轩,清末婺源县人。……著有《瘪痧论》。”另《新安医学史略》一书转载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曰:“余鹭振,清,婺源县人。……著有《瘪痧论》,详述此病之发生理由及治法,上海《医学报》主笔周雪樵读后,函请入‘医学研究会’,日征医案登报。”[3]当遵后三部论述记载,特别是《新安医学史略》详细转引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之记述,可判定为余姓矣。据考,余鹭振是旅居上海崇明的新安医家。

《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籍考》[2]载:“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代江西婺源县人。……著有《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未见刊行。”又,“俞德乾,字利川,清代江西婺源县泗水人。……著有《麻痘科要略》一书,借抄者无虚日。”《新安名医考》载:“余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婺源县城东人,……著《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又,“余德乾,字利川,清·婺源县泗水人……著有《麻痘科要略》济人,借抄者无虚日。”[4]《新安医学史略》在目录中载称“余有廉”,而在书中却为:“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婺源县城东人。……著有《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人物·文苑》)”又载:“施德乾,字利川,婺源县泗水人。……著《麻痘科要略》一书,借抄者无虚日。(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义行》)”[3]从以上引证看,二位医家名、字、里籍及著述皆相同,其姓氏差别显然,都转述源于《婺源县志》,何者为准,难下定论。俞姓乃婺源之望族,施更是俞之大误。

《中医人名辞典》曰:“汪之迈,字怀民。清代安徽祁门县十三都中涧人。精医术,有名于时。(见:《徽州府志》)”[1]《新安名医考》[4]、《新安医学史略》[3]曰:“江之迈,字怀民,清·康熙祁门十三都中涧人。” 据查“汪”乃“江”之笔误,曾被推荐至太 医院 任太医。

名、字之混淆

古时文人在名、字、号的称呼上区分严格。名一般是供长辈或用作自称,字是供平辈朋友互作尊称。号是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作谦称。因此,名、字、号在口语、书写使用中,极容易造成记载错位。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载:“许宁,元明间安徽歙县人,生平未详。著有《学 理论 是》(《新安医籍考》称之《医学理论》),未见梓行。(见:《 中国 医学大辞典》)”又载:“许凝,一作许宁,字裕清,清代安徽徽州人。……著有《遁气符医》、《医纪黄游》诸集,今佚。(见:《徽州府志》、《江南通志》)”而《新安名医考》却相反地记载曰:“许凝,明末休宁医家,生卒年月不详。著《医学理论》。”又,“许宁,字裕清,清乾隆嘉庆年间歙县人,……著有《遁气符》,《医纪》等。”[4]《新安医学史略》载:“许宁,道光《歙县志·方技》和民国《歙县志·方技》载:明代歙县人,著《医学理论》(或作《学理论是》)。”又载:“许凝,字裕卿。清初休宁人。行医歙县、休宁,间有奇疾,以手代针,用推拿法,世罕其传。著《遁气符医》,《医记黄游》诸集,今佚。”[3]“宁”与“凝”虽然读音相同,但字义不一,不应当混淆。一为许宁,元明间歙县人,著《医学理论》。一为许凝,清初,休宁人也,善推拿之术,著《遁气符医》、《医纪黄游》(笔者注:《新安医学史略》原文为“医记黄游”,而经综析当为“纪”较合适)。

《中医人名辞典》载:“黄启东,字日初,清代江西婺源县人。”[1]《新安名医考》载:“黄起升,字日初,清·婺源县璜川人。”[4]两说都明出自《婺源县志》,“启”与“起”音同字不同,“东”与“升”有笔误之嫌。古时文人的字与名有一定内在联系,《颜氏家训》说:“名以整体,字以表德。”就是字者表其名之义,是名的解释或补充。起升为名,意太阳初升,名与字相辅相成。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俱载:“王开(1278~1347年),字叔启,又字元启,号镜潭(一作镜泽),宋元间兰溪(今浙江兰溪县)纯孝乡王家村人……,撰《增注针经密语》一卷,《针灸全书》一卷,均佚。(见:《浙江通志》、《兰溪县志》、《补元史艺文志》等)”《新安名医考》将王开增附于王国瑞条目下:“王国瑞,元·婺源县人,……曾协助父亲王开增注《针经密语》一卷,惜已亡佚。”[4]此说源于《婺源县志》,为旅外新安医家。《新安名医考》将“增注”二字从书名中分列出来,“增”用于人名,“注”为动词意在注释也,注《针经密语》解,实际上“增注”有增补注释之双重 内容 ,从中医较多书籍名称看,如有《增订医方歌诀》,有《增补脉诀》、《增注徐回溪古方新解》,还有“增释”、“增辑”等形式,因此,把“增注”理解成人名,显然是有误。

又《集古良方》作者,《中医人物词典》载:“江进,清医家,字可廷,安徽歙县人。”[5]《中医人名辞典》载:“江进,清代安徽歙县人。生平未详。(见 :《贩书偶记续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新安名医考》载:“江兰,字进,清·乾隆年间歙县人。”[4]《新安医籍考》:“道光八年《歙县志·宦绩》曰:江兰,字芳国。”[2]在《集古良方》条载有自序署名为“古歙江兰谨书”。《中医 文献 辞典》载《集古良方》条:“方书12卷。清·江进(可亭)纂辑,辑年不详。……现存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本。”[6]上述一医家名与字混乱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将给查找该医家增加难度,也可使疑误长期延讹下去。《新安医学史略》载《集古良方》为同名异书,一作者为江兰,另一作者为江进,俱为歙县医家也。从考据学看,有资料佐证,江兰著有《集古良方》。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俱载称:“程时卿,明代安徽祁门人。……晚年辑《太素脉要》二卷。”说法源于《

《医荟》的作者,《中医人物词典》载:“毕懋衰,明医家,字君平,歙县人。”[5]《新安名医考》载:“毕懋襄,明朝歙县人,《歙县志》载其著有《医荟》一书。”[4]《新安医籍考》载《医荟》条:“明·毕懋襄,见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卷十,《书籍》十八卷佚。”[2]同为一人,名字不同,襄本意为帮助,可见衰应是襄笔刻之误。

里籍不清

医家的里籍往往能反映出其学术渊源和学术流派(区域性)间关系,给旁证史料带来 参考 论据,对区别同姓同名医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医人名辞典》载:“汪汝麟,字石来,清代广东海阳县人,生平未详。辑有《证因方论集要》四卷,刊于道光庚子(1840年)(见:《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又见《新安名医考》载:“汪汝,字石来,清·休宁医家,生卒年月不详,著《证因方论集要》六卷。”[4]乃麟之误。《新安医学史略》载:“汪汝麟,字石来,清·嘉道间休宁海阳人。”[3]据查,海阳为休宁古称,建县于东汉吴永安元年(258年)。吾徽古人写籍贯亦喜用古称,现保留有海阳镇为休宁县城所在地,汪汝麟乃是新安医家休宁人氏。 另《中医人名辞典》又载:“汪文绮,字蕴谷,清代广东海阳县人,著有《脉学注解汇参证治》、《会心录》等。(见:《贩书偶记续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新安医学史略》载:“汪文绮,字蕴谷。汪文誊之弟。”又载:“汪十洲,清初,休宁县鹤山里人。县名医,子文誊、文绮,承其学。”[3]从汪文绮《杂症会心录》自序中看有署名为“休宁汪文绮蕴谷氏识”看,汪文绮很明白无误为休宁人,同时也可佐证汪汝麟为休宁人。

《中医人名辞典》载:“李楼,明代江南人,……著《怪证奇方》二卷,传于世,今存抄本。(见:《医藏书目》、《国史经籍志》、《古今名医言行录》、《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中医人物词典》载:“李楼,明医家,字小山,祁门(今属安徽)人。尝集《怪症奇方》一册,……后由其友王校正,于1544年刊行。”[5]从上所述人名(物)辞(词)典介绍看,虽里籍不同,但书名生平年代相同,当是同一人。众所周知,王为祁门人氏,多年行医祁门。“常与李楼相互论医,后校正李氏《怪症奇方》(1544年),且于书后添加附承。”[3]而《怪症奇方》是由“明·李楼编,王校,见《全国中医图书馆联合目录》存”[2]。从他们生前密切接触论医看,李楼当属祁门人。

朝代不详

古时文人著书作序记载都以帝王年号干支表明,无公元年历记载之习,而各朝代帝号相似亦不少见,故易造成人为移位而错,有的记载可误差数百年之多。

《新安名医考》载:“王炎,字晦叔,清·婺源武溪人,生于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卒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享年81岁……,医著《伤寒论》编在《双溪类稿》中。”[4]而《中医人物词典》[5]、《新安医学史略》[3]载:“王炎(1138~1218年)南宋文学家,字晦叔,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著作甚富,总题《双溪类稿》,其中有所注《伤寒论》等,已佚。……所辑《本草正经》三卷,为《神农本草经》最早辑本,今佚。”《中医人名辞典》载:“王炎(1138~1218年),字晦叔,宋代婺源(今江西)武溪人。(见:《徽州县志》)”[1]《中医 文献 辞典》载《本草正经》条:“本草著作3卷。南宋王炎(晦叔)辑,约成书于嘉定十年(1217年)。《神农本草经》最早之辑佚本。此书在明末尚存,今佚。惟其序文存《双溪文集》中。”[6]所著皆道明为宋人。综上所述,名字书目皆相同,而生卒年代则相距约六百年左右。

《中医人物词典》在介绍婺源医家朱日辉时称:“朱日辉,明医家,字充美。”[5]而《新安名医考》[4]、《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学史略》[3]则明确称之为“清代婺源县沱川人”。惜所著《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奇方闻见录》、《大家文翰》等书,均佚,是故确切年代,无处考证。

现代 考古大家郭沫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作任何 研究 ,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 问题 ,而材料的真伪或 时代 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可见,在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祖国医药学文化遗产之时,考订史料的真伪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完备新安医家史料,纠偏历代医家的姓氏、里籍、生卒年代是项 科学 又严谨的工作,这项工作还靠广大医史研究者不懈努力,挖掘补正,还其真实的面目,方可避免讹错沿袭,不致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 李 云主编.中医人名辞典[k].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77,649,652,404,236,247,792,28,228,877,407,405, 307,55,158.

2 王乐主编.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9,56,452,366,155,269,292.

3 洪芳度主编.新安医学史略[m].安徽:歙县卫生局,歙县中 医院 ,1990:237,187,111,246,211,231,220,207,134,106,168.

4 李济仁主编.新安名医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74,76,77,102,127,40,80,63,41,102,24,139,67,69.

第3篇

关键词:阅读名著 了解作者 把握人物 同学交流 广读作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而实际上对课外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却十分不容乐观。在学校范围内而言,设置了每周一至两节的阅读课,常常因为学校阅读条件有限、阅读时间短、占用阅读时间推进别的课程等各种原因而形同虚设。就学生层面而言,即使把阅读课认真贯彻下去,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时间内也只能对其看的某些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可以说是浅尝辄止。特别是受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学生所读名著内容,只重故事情节,不重思想内容。学生阅读层次的低下,阅读能力的减弱都使名著阅读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只有从微处入手,用精细的方法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有兴趣看名著,有欲望去求知,有耐心去感悟。

一、与作者亲近

“文如其人”。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能够给予你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而它的作者定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师长,用他敏锐的视角和人生向读者诠释着对社会、对生命的看法。

因此,阅读名著先从了解作者开始。读他的生平,读他的文风,读他的思想。常言道:“爱屋及乌。”学生真的对这位作者感兴趣,特别是一些作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吸引着他们的探奇心理,那自然会接受他的作品。从而用欣赏的眼光,用好求的虔诚去品味经典。

同时,学生在读前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写作的背景,无疑对他理解这部作品的风格,对他探索这部作品的思想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指导作用。

要了解作者,可以从多个途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读序言。有的序言是自序,讲述自己创作的经历、想法等。而有的是名家的评点,对作品的价值、作品的风格等等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序言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真的有如“林黛玉未见贾宝玉其人,已先闻其声”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设。

二、与人物牵手

阅读名著,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即读情节,目的是大体读通文本,理清行文的思路。而细读,则可以通过读人物,读细节,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反映出的内涵。鼓励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文章大体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观名著、品人物,则感悟灵动于脑际。名著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只是作者创设出来的,但他们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感受,缘于对生活的感悟,因而他们又是具体可感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同身受,苦人物之所苦,乐人物之所乐,就能从作品人物的角度看待问题,去感受作者把那些人物的命运安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良苦用心了。

那如何去深入把握人物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可以用有情文去感染熏陶万千情感充溢的学子。以情动人,通过有情感地读文,达到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学生不但不觉厌烦,反而与作家心心相印,从此热爱文学,迸发出昂扬向上的生活动力。这不能不说是至情言语的功效。

古人也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圈点法、用记卡片、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去写下读人物时的感受,理清人物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人物,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分析表现人物的方法都是相当有益的。

三、与同学交流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模式是新课堂乃至教育理念的主流。一个人的聪明是聪明,而多个人汇集起的聪明就是智慧了。

阅读名著,读的不仅是一个人看待人物,看待作品的感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以及课后鼓励学生在读后之余,互相多交流心得。通过合作交流,交流出的是不同人看作品的体悟。肤浅的可以在交流中升华,角度可以在合作中多样化。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不断深入地挖掘名著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做到“读有所得”,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收获。

四、与名著交友

著名作家杨绛曾经把名著比作一位敞开心扉的老友,你随时就可以直接推门进去拜访,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汲取智慧。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读名著的态度:如果你能用真诚的态度去阅读各类书籍,广泛地读,精要地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从中定会受益匪浅。

读书需要博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

读书务求精。现在的阅读刊物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要求读初中阶段必读经典书籍,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让学生通过名著了解历史,深入思想。同时更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如《老人与海》《热爱生命》等,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阅读知识面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了解生活,探讨未来。另外,推荐名家名篇的美文时文,更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感受美的生活。史铁生、毕淑敏、张晓风等作家,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对我们的学生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进一些对比阅读的书物。读《西游记》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聊斋志异》相比较,读《格列佛游记》时就可以把它与《鲁滨逊漂流记》比较阅读,读它们的艺术成就,读它们的思想感情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

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语文学科的广阔就在于它的文学魅力,语文世界的多彩就在于它的博采众长。在阅读中感受美,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于漪.《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

第4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wWW.133229.COm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5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6篇

法国著名的数学家:

笛卡尔: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费玛:法国数学家,对现代微积分的建立有所贡献 。

达朗贝尔: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拉格朗日: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尊称他为“欧洲最大之数学家”。

富里叶:法国数学家。

拉普拉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校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朱看,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喜欢蒯读传奇、幽默、侦探故事等消遣类作品,还有不少学生喜欢蒯渎武侠言情小说;对老师或课本推荐的名著,大部分学生兴趣小大;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蒯读名著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理解名著内容有困难,更谈不上欣赏名著。

[关键词]名著;阅读;思考

为了改变学生阅读的现状,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我认真地作了一番分析和思考,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我采用了下面的做法;

1、在不影响学生课业的情况下,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将练习册中繁杂的习题尽量删减,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天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

2、周末是学生作业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以阅读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3、利用好国庆长假或五一等假期,建议学生阅读整本的名著。

4、利用好每年两个假期,建议学生在每个假期中要读两

本长篇名著――我们的教材每册书后都推荐了两本名著,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前进入状态,进行阅读。每学期放假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阅读下学期要阅读的名著。

二、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学生眼中名著的概念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抹杀学生的选择以达到让学生认同的日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名著的选择也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进行重点阅读,将会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许是教师最明智的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飘》、《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

世界名著摆上了学生的案头,《世说新语》、《菜根谭》、《孟子》

等古代经典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不带任何任务的自由阅读让

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愉悦,走进了一片广阔的精神家园。

三、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想,只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产生阅读的欲望,才能使名著恻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蒯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以名人读书的生动事例感染学生。我常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学

习《纸船》,学生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简历,我就跟他们讲冰

心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此后,连续读了《聊斋志异》、《水

浒传》、《精忠说岳》,十一岁开始阅读外国翻译小说,十二

岁开始读《红楼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

了名人对文学名著的如痴如醉,使他们感受到了经典名著的

魅力。

2、从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出发引导学生。

如学刊《从百草同到三味书屋》,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

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了极大的好

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白鲁迅的《朝花夕拾》,要

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剑名著面前,

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3、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八手诱导学生。

许多学生都喜欢玩电子游戏,有一种游戏是根据《三罔

演义》的故事设计的,下课时,我经常听到一些学生们谈论

他们玩游戏的“战绩”。我告诉学生:“游戏的人物是没有情

感的机器人,而阅读小晚可以让你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物的性恪及其处世方式等等,你将从中受到启迪,你的收

获会比玩游戏多得多。”

四、指导理解和欣赏

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米就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世读物,如果教师任学生阅读后做些分析评价,学生会豁然开朗。就辅导形

式而言可以多种多样,我常用的形式是开发乞著阅渎指导课和名著阅读专题讲座。我在阅读指导课卜给学中讲u月名著的历史背景后,学生豁然开朗,再次阅读,就觉得这篇文章“真

有意思”,并且能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耶种深邃的思想和尖锐深刻的语言魅力。

再说专题讲座。讲座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对文学名著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因此,教师要选择阅读品化比较高的文学名著开设讲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此外,还可以通

过出黑板报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认定曰标.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8篇

既然名著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部分,把握高考名著阅读题的备考策略也就至关重要。

一、明确考题题型

为了避免简单的考查识记,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题型采取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主观题两道,共十分,以简答的形式呈现。客观题一道,共五分,以双项选择的形式出现,纵观2008~2012年的高考中,题干皆表述为“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即要求考生辨识错误的选项。本类试题从2008年开始出现于江苏高考试卷,五年高考中,题型没有发生改变。

二、明确命题范围

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相关的命题要求,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出题的指向,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江苏省历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题的考试范围,主要是《考试说明》中推荐的10部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巴金《家》、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郭沫若的《女神》、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根据201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曹禺的《雷雨》改换成老舍的《茶馆》。其中中国作品7部,外国作品3部。体裁丰富,小说7部,戏剧2部和现代诗1部。每份试卷涉及的试题共为7部名著,简答题两道,各涉及一部名著,客观选择题涉及5部;每个选项涉及1本书,选出2个答案,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2008年名著阅读选择题的五道选项分别涉及《女神》《家》《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第一道简答题关注于《呐喊》,第二道简答题则是关注于《红楼梦》,另外三部作品则没有涉及。

三、明确设题角度

《考试说明》对加试中设有名著阅读题进行如此的说明:“要求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因此名著的设题角度可以说是多方面,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风格、手法多个角度都可以命题。

(1)明确双项选择题的设题角度。主要要把握错误选项的设题角度,避免混淆。以2008~2012年的高考真题来剖析,名著选择主要会从以下两个角度设题:①曲解错解。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错误的解释,使选项的表述和原著的内容不相符。2009年选择题E选项中关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终于保住了马林鱼”的表述就是对原著内容的错解。2010年D选项错认为《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举动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2011年B项将《家》中觉民给觉新写信的情节错判为觉新给觉民写信;E项将《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放弃抢夺梳妆匣的原因错判为女儿拿刀以自杀威胁。②张冠李戴,把本不属于某个人物的情节、特征或者不属于某部作品的内容强加到这个人物或这部作品中。2008年试卷中A选项中将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两篇作品内容混淆、对应错误;C项将《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后哭郭嘉的情节误判为哭荀彧。2009年A选项将小说集《呐喊》《风波》中固守旧制度的九斤老太错误地归结为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2010年A项将《阿Q正传》中,砸静修庵的龙牌,拿走宣德炉等本是关于假洋鬼子的情节搬到阿Q身上。2012年B项将《雷雨》中当年周朴园所迎娶的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错判为蘩漪;D项将《边城》中被称作“岳云”的傩送误判为天保。

(2)明确简答题的设题角度。归纳近五年的名著阅读高考真题,可发现以下几个设题角度:①人事场景的判断。侧重考查考生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有效地回忆与辨识。2008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能将“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五个人物分别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对应。2011年简答第一题是针对《红楼梦》判词的辨析和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对“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一判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理解,能够回忆辨识其中的“优伶”和“公子”所指何人。2012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从题干所给的一首诗来对《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和“宝玉娶亲”的情节做出准确的辨识和判断。②人物形象的总结。此类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对人物典型形象做出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能否辨识、再现或者概括、阐述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2009年简答第一题是关于《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的人物形象,考查学生对吝啬鬼这一形象的认知把握程度。2010年简答第二题更具有针对性地要求考生从《三国演义》中“许攸投奔曹操”的情节去归纳概括曹操这一人物形象。③故事情节的概括。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对某部作品、某个章节或篇目、某个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2009年简答第二题要求考生能够回忆并且概括《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情节。2011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在对《雷雨》全篇情节的整体把握上,提炼、归纳鲁侍萍所经历的人生悲苦。④典型概念的理解。此类考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并解释每部作品中出现的经典型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理解。2008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解释《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⑤作品主旨的探究。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了解,把握作家在不同的人物、情节上所投射的思想意蕴,因此此类题型往往和情节、人物相联系。2010年简答第一题需要考生能够结合人物形象理解并阐述《老人与海》中的主旨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含义。2012年简答题第二题要求考生能从鲁迅的《药》中的不同人物的语言中来探究其对革命者夏瑜的态度。

四、明确答题策略

在名著加试题中尤其是简答题,要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1)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针对人物形象出题,还是针对故事情节,或者是思想主旨等;是要求“分析”还是要求“概括”;“分析”则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概括”则点明特点,无需阐释。

(2)答案组织要点。不同的题目,其答案组织要点各不相同。概括故事情节时,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这六个要素去组织答案。归纳人物形象,需要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经历及重要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对比。人事场景的判断,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识记和辨别。典型概念和作品主题则需要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归纳评判。

(3)语言简洁通畅。一方面要将人物、事件、主题交代清楚,另一方面精炼简洁、明白晓畅,避免颠三倒四、杂糅冗长、大而无当、表意笼统。

第9篇

关于中国哲学,包括先秦哲学在内,很多人认为在其论证和推理方面,较之西方以及印度哲学大有逊色。冯友兰先生认为在强调“内圣外王”的中国哲学家眼中著书立说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所以中国哲学家并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所以“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易零碎”。故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著作中缺少逻辑论证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后世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古典的著作,正因为中国哲学“不为只是而求知识”的特性,大多典籍只是阐释一个道理,或一个日常生活的事件,期间的论证过程大多被略去,故给人一种缺少逻辑推理的错觉。

其实,在先秦时期,同样存在着一群如同古希腊雄辩家一样的“辩者”。《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主要阐述的就是墨家的逻辑学(知识论),后来被称为“墨辩”,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称之为“辩论法篇章”,并将墨家命名为“唯名论者”。墨子的知识论在墨辩,而“辩”的功用在于:“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墨子・小取》)所谓是非、治乱、同异、名实、利害、嫌疑,均有待于辨析清楚,此即有待于辩了。在《墨子・小取》篇中,还阐述了或(即逻辑学上所谓的“特称命题”)、假(指“假定命题”)、效(是一种演绎法)、辟(举物明理)、侔(用一个判断说明一个判断)、援(一种模拟推理,由次一事,类推彼事)、推(归纳法),这七项论辩的重要法则。同时,墨子还指出了这七项论辩法则的得失之处。“墨辩”在某种程度上发音了后期墨家对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为代表的“语言”危机所作的回应。汉人所称的“名家”,战国时期被称为“辩者”或是“刑名之家”,从中可以看出名家大致源自早期的“诉讼专家”。所谓“名”,之的是相应具体事物之“概念”或“符号”。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曾经说过:“盖古称兼该万事之原理曰道,道之见于一事一物者曰理,事物之为人所知者曰形,人治所以称之之辞曰名。以言论思想言之,名实相符则是,不相符则非。就事实言之,名实相应则治,不相应则乱,就世人之言论思想,察其名实是否相符,是为名家之学。”

名家往往受一些似非而是的话,在于人辩论中,往往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对别人肯定的又加以否定,以此而著名。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指出:“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史记・太史公自序》)庄子、荀子等哲学家对名家的几位代表人物都提出了批评。《庄子・天下》指出:“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治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荀子・非十二子》:“(名家)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乱怪说,玩琦辞。甚查尔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施惠、邓析也。”《解蔽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由辞谓之道,尽论矣。”

名家的著作至今尚存的唯有《公孙龙子》,其他的如《邓析子》、《尹文子》等非亡即伪。邓析可以说是名家最早的代表人物,从《吕览》的叙述可以得知,他是郑国的一位诉讼专家,以诡辩著称。邓析着重于分析“名”“实”问题,与后来的惠施、公孙龙有所不同。惠施的著作现今已经佚失,其思想主要记载于《庄子・天下》篇中所说的十事,如“无厚不可积,其大千里”,这是说“大”和“小”是相对的,很薄的东西从厚度上说是“小”,但是如果从面积上来说,它却可以拥有千里之“大”;再如“天与地平,山与泽平”,这说的是高和低具有相对性;“今日适越而昔来”指的是“今”和“昔”的相对。名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公孙龙则以善辩著名。他最著名的论断为“白马非马”和“坚白论”。“马”是一切具有马特性的动物总称,所以马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白马的颜色确实确定的,“故白马之名之所指,与马之名之所指,实不同也。”而且就白色而言,也有“非此白物亦非彼白物之普通的白;此即所谓‘不定所白’之白”,而白马的白则只是白马之白,所以,白马之名之所指,与白之名之所指亦不同。“故曰白马非马”。

两千年以来,名家一直被诋为诡辩,而事实上,名家思想的要旨皆哲学通常之理,他们对名实的解析,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揭示出了一个形象之外的世界,即与“实”相对的“名”。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特别是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8.

[2]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刘兆,江弘毅等.国学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第10篇

开篇语

2008年江苏高考加试题中第一次涉及到了名著的阅读,这一新题型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考试大纲中的名著有那么多本,每本都是厚厚的一大部,高中的复习时间又那么紧,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对名著部分进行复习呢?是每本名著都要仔细地读还是只看看简介就可以了呢?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复习方法?一般的名著赏析当然不会给你答案。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针对高考中的名著题“量身定做”一组解读文章,每期选择一本名著,邀请资深专家老师为你释疑解惑,给你介绍方法。不论你是亟需备考的高三学子,还是正在积累名著知识的高一高二学子,关注这个栏目,你都会发现“名著题”不再是自己苦恼的“烦心事”,甚至开始真正体味出大师经典中的良多趣味和思想精华。我们就从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开始――

【复习指津】

《三国演义》复习方法谈

――兼谈名著名篇的复习

孙一鸣 冯 渊

孙:冯老师,高考文科加试题中的名著名篇复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冯:对作家创作风格和作品梗概要有一般性的了解,对作品的重要情节、细节,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则要有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掌握,并能对作品进行评判与赏析。

孙:这个考点的高考试题一般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冯:拟题多从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方面入手。要么简述名著中的一个场景,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要么结合情节简析人物形象,如举一例表现曹操“奸”的细节等。

孙:我看到过这样一道题:“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段故事。(不超过100字)

冯:这就是典型的场景简述题,它要求同学们熟悉原著的主要情节。这个故事也可以叫“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原著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最好要通读原著,在此基础上,再读缩写本或比较详细的故事梗概,学会自己整理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和重要场景,并能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你刚才说到的这题,原文在写到刘备列举当时的英雄后是这样描述的: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如果对此情节熟悉,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回答这道题就不成问题了。

孙:冯老师,如果我们粗略看过一部名著后,要注意积累和熟悉哪些内容呢?

冯:首先要学会整理。像《三国演义》这样大部头的作品,情节复杂,人物纷繁,更要注意这一点。大致说来,我们要关注以下内容:

(1)表现主要人物的重要情节。

(2)表现主题的情节。

(3)体现作者思想倾向的内容。

(4)高妙的艺术手法。

(5)主要人物性格演进的几个重要阶段的情节和场景。

孙:您能介绍比较简便实用的方法吗?

冯:简便的源头是纷繁,不能一味求简。但在通读之后,的确有一些比较好的办法,譬如针对《三国演义》,我就采取了从回目入手的方式,对原著的重要情节进行整理,效果不错。

孙:从回目入手怎么操作,您能举例跟我们讲讲吗?

冯:譬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文字: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如果要复述“桃园结义”的故事,肯定要从原著的这段文字入手,抓住关键点:地点、人物、事件的背景和经过。然后概括为:“刘关张三人因志趣相投,在桃园中结为兄弟,愿同生共死,报效国家。”30个字足矣。

孙:这种高考题型对字数有限制吗?

冯:一般都会有。因为附加题考试时间仅为30分钟,又是在两个半小时的答题之后来完成的,所以回答的字数不会太多,要求答案简洁,题目设计也应该作出精确的要求。

孙: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可不可以截取这段文字:

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

冯:很好。再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原文概括截出即可。

下面我将一些重要回目简单举例介绍一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原著将相关情节填到我给定的表格里,这本书的要点也就基本掌握了。(表格见文后“归纳复习”)

孙:填好这张表可不容易。

冯:对照原著一点也不难。限于篇幅,我只能给大家做一些示范。全部填满可能要好几万字的篇幅。大家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在阅读原著的时候做个有心人。

孙:还有哪些可能的出题方式?

冯:除了有关场景和人物性格的题目外,还可能会考一些更综合的题目,比如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析性格的变化,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举个具体的例子,诸葛亮的“智慧”是怎样表现的?这就要求我们熟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计用空城”等情节,然后才能简述。

孙:答题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情况呢?

冯:最后提醒同学们注意审题。如“具体说说”的“具体”意味着过程完整,事实清晰;“简要陈述”的“简要”意味着概括要点,呈现主干。总之,如果熟悉基本情节,了解人物形象,能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对这部名著,我们就可以说是大体“精通”了,也基本能够对付考试。至于深入研究,那就要看大家的兴趣了,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永远值得评说的名著。

【名著概要】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作品描写了公元3世纪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来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该书尤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见长,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对此我们今天应有辩证的认识,尽管如此,《三国演义》仍然显示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第11篇

首先,名著篇目2013年用《茶馆》替换了《雷雨》,2014年用《子夜》和《飞鸟集》替换了《女神》。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进步,可以说更贴合时代要求,但确定的时间放在高三以后,这对于对原先的名著篇目就不甚了解的高三学生来说,加大了压力。

其次,2013年新换篇目《茶馆》和2014年《子夜》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茶馆》考查了前言中的“三一律”,《子夜》考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游离在整篇小说之外,这部分内容是出现在《子夜》后记矛盾先生自己对小说的评价中,这两部新增篇目考查的内容,个人觉得有些尴尬,学生也不一定会刻意去了解前言和后记,重点肯定放在了正文上。

再次,近三年的名著阅读简答题的变化也很大,特别是江苏自从有加试以来几乎年年考《红楼梦》(仅一年以《三国演义》代替),从刚开始的简单情节复述到情节、细节结合分析,到今年的以分析鉴赏为主的考题,考查的难度逐年加大,紧扣名著的同时又把分析鉴赏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同样的2012年、2014年对《呐喊》的简答题考查也透露了这样的一种趋向,对此,我不禁有捉襟见肘之感,今后对名著这一块怎么教是个难题。

面对着日渐灵活的高考试题,究竟怎样才能省时高效完成名著阅读部分的教学任务?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浅陋的思考。

一、制定好高一、高二期间的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计划

在高三复习正式开始之前,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十一本名著不可能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学习。众所周知,这十一本名著中,《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篇幅最长、阅读难度最大的两部作品,因此仅仅利用课上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高一高二时的寒暑假以及平时的双休日进行阅读。

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最好先对作品的内容作些推介,让学生能对作品有个宏观上的感知。比如《红楼梦》,可以提示学生按照三大部分来看:前五回、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是全书的纲领,交代了全书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认真品读前五回,会对全书的人物与情节有个宏观的了解。从第六回开始,出现了许多跌宕起伏的高潮:可卿之死、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怡红欢聚、紫鹃试情、抄检大观园、宝玉成亲、黛玉之死、贾府抄家、宝玉出家等等。在这些故事中又穿插了众多的小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我想作为引路人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排好每一本名著的阅读时间、列好阅读的计划,让先期阅读能够在高三之前有序进行,为高三复习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这样我们的高三名著复习才会更加高效得力。

二、高一、高二时的先期阅读不应该是放羊式的,教师应通过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举行名著知识竞赛、试题检测等形式加以督促检查

为了确保阅读的高效性,我们不能对学生的阅读效果放任不管。在制订好阅读计划的同时,也应该同步规划好名著阅读的检测计划。检测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试题检测外,我们应该在如何通过检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比如语文备课组可以协同年级组发动全年级学生举行大型名著知识竞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并给予获奖的同学充分的奖励,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也可通过现场作文竞赛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写一写近期阅读体会,同样设立奖项,对有见解的阅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选的优秀文章推荐给学校《新月》校刊,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进入高三后,教师应立足名著精髓,寻找最佳复习角度

当学生对名著的内容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并对人物和情节等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此时教师对如何深入阅读名著的点拨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切不可肢解名著,搞一些肤浅的快餐式的“伪名著阅读”,编印一些故事梗概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阅读是背离了语文新课改精神的,也是应付不了日渐灵活的高考试题的。就拿2014年江苏高考的名著简答题为例,考了这样的两道题目: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连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和“葬诗魂”的依据。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这样的试题无疑给我们的名著复习敲响了警钟,如果平时单看现成的名著简介,是根本难以应付考试的,那样只会白白浪费大量的宝贵的高三复习时间。

四、注重对名著内容的分类梳理、强化训练,提振高考复习信心

高三时的复习,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历年真题,总结试题的特点,让自己的复习能做到有的放矢。近几年江苏卷语文附加名著题呈现出这样的规律:1.选择题错误均绝大多数在细微处,尤以张冠李戴为主。主客题均重视细节。2.主观题答案简洁,越来越倾向于熟读文本,熟悉细节,理解人物,理解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1.指导学生编写人物关系图,明确人物身份,理解人物性格,以人物串起重要情节、细节;注重对单个人物的全面把握,关注多个人物的异同。2.重视整理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与细节,尤其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大名著。理清重要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重要事件的相关性。3.宏观把握十一本名著的要义。4.注意艺术上的典型特点等等。

第12篇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就蕴含了学生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心灵境界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在“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十部文学作品,为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也增加了名著考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了解。

名著名篇阅读,是指能领会名著内容并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学生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导读或故事梗概”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考试题型包含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种。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指定的十本中外文学名著为例,谈一谈高考名著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技巧。

二、技法导航

1.设题角度

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 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 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文学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避免了简单的考查识记。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 、理解概括类、 赏析评点类等。

2.备考技巧

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⑵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人们讲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要复述这个故事。那么在答题时,考生就应该介绍“走麦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包括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解题时可以这样回答:关羽拒绝和东吴联姻,孙权大怒,令吕蒙夺回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关羽被围麦城,孤立无援,他拒绝诸葛瑾的劝降,率关平等二百余骑突围而出,被俘而死。

③ 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是有人物评述、 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例如这样一道题: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请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简要赏析这句话的含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 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 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 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 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解答这道题时可以这样赏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解救了她。这正体现了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而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受了绞刑。这也体现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三、文题范例

1.客观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的农家老妇,常被人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B.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哈姆莱特》)

C.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撒娇哄骗的办法,但菲纳则用勒索的方法。(《高老头》)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教主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E.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大军南下。曹操兵少缺粮,以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取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合高览等。(《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C E 。(C项阿娜斯塔齐用勒索的方法,但菲纳用撒娇哄骗的办法。E项是烧了粮草,而不是抢走粮草。)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名著作品故事情节的识记,属于识记辨别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了解这五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特别要注意辨别细节,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如C项阿娜斯塔齐和菲纳两个人物对应的故事情节就张冠李戴了,而E项属于情节记忆错误。这里考得很细,说明平时看书要非常认真。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大卫出生的那天下午,母亲克拉拉正坐在壁炉前面,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两眼含泪看着炉火。她对自己身体里即将坠地的无父孤儿,怀着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失望的心情。忽然她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女客,往庭院走来,她是贝西婆姨。贝西婆姨很喜欢小大卫,立刻做了他的教母。(《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家》)

D.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在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堂吉诃德》)

E.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

参考答案:B E 。(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为“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点评:这道题的命制采取点面结合,综合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和主要情节的识记与辨别,要求考生全面了解这些名著中的主次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读名著中有代表性的章节,不仅要熟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了解次要人物的典型细节。如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的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2.主观题

(1)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林冲的描写栩栩如生,而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请借鉴这种写法,为《家》中“高公馆的丫头鸣凤在对与高少爷觉慧的爱情感到绝望并自尽时”写一段环境描写。

要求:①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②想象合理,吻合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

范例: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很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鸣凤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声音,好像整个花园都在低声哭了。“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自己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巴金著作《家》)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赏析名著的经典情节和表现手法,同时借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作。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考生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心情和命运,同时还是人物性格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依据。例如这段原著的环境描写,抓住“湖面的哀叫声”这一特定的环境,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鸣凤内心的绝望和凄惨之情。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表现手法的赏析, 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2)“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这是《红楼梦》中三春出场的描写,请按顺序写出三人的名字,并简述其中一人的相关故事和结局。

范例:这三个人分别是迎春、探春、惜春。

① 贾迎春,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② 贾探春,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的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