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著名的物理学家

著名的物理学家

时间:2023-06-05 10:1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著名的物理学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著名的物理学家

第1篇

物理学史中的趣闻(安庆怀宁)3月20日 现行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三册课本涉及许多物理学家的名字。如课本P311上“玛丽.居里(1867~1934)和他丈夫皮尔埃尔.居里(1859~1906)……”,P322中“1932年约里奥.居里(1900~1958)伊丽芙.居里(1897~1856)夫妇发现……”。对此,许多同学就提出疑问,前面有个居里夫妇,后面又有居里夫妇,怎么如此巧合呢?感到迷惑不解。其实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是玛丽.居里夫妇的女婿和女儿的关系。而弄清了物理学家的彼此关系,掌握物理学家与其物理事实对应关系,对于系统掌握物理学内容,起到很重要作用。在物理发展史上,类似上述那种母女关系,还有几对父子关系。现在就按年代先后顺序,简介如下:

1、约翰.伯努利(1667~1748)和他的次子丹尼尔.伯努利均是瑞士物理学家。约翰.伯努利是提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者之一,曾指出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的“活力”消失,只不过是能量转换成其它形式能罢了。丹尼尔.伯努利是运用父亲的这一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来研究流体的运动,他分析流体流动时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得出了“伯努利方程”。在1725~1749年间,丹尼尔.伯努利曾十次荣获法国科学院的年度奖。

2、J.J.汤姆生(1856~1940)和他的G.P.汤姆生(1892~1975)均是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生对阴极射线管内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从而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因而成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被人匀称为“电子之父”。由此获得了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G.P汤姆生由于进行电子的晶体衍射实验而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因而获得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老子发现了电子且认为是粒子,而儿子却证实是电子是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这真是物理学史中的一段趣闻。

3、亨利.布拉格(1862~1942年)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1890~1971年)均是英国物理学家,父子俩密切合作,共同用X射线分析了晶体的结构,提出了晶体的衍射理论,于1913年建立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还改进了X射线的分光计,提出了“X射线反射公式”因而父子俩于191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N.玻尔(1885~1962)和他的第四个儿子A.玻尔(1922~?)均是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是物理学创始人之一,是卢瑟福的学生,他一生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结构的量子理论,他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论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即著名的玻尔原子结构和玻尔理论),于199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A.玻尔则发现了原了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的结构理论,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G.瑟格马(1886——1978年)和K.瑟格马(1918~?),G.瑟格马由于发现和研究X射击线光谱学而获得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K.瑟格马由于通过不同过程,从原子装置发射出来的电子研制成了新的高分辨光谱光谱仪,而获得1981诺贝物理奖。

(载1991年第四期《物理教学探讨》)

查金根,中学物理一级教师,物理教研组组长

第2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中考物理频频出现一些关系物理学家和他们探寻真理历程的考题,例如08年中考,仅江苏省十三市中就有南通市、苏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等出现了该内容题目,另外在福建省、四川省、浙江省、河南省、广东省等许多省份也出现过、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学家;成就

近年来中考物理频频出现一些关系物理学家和他们探寻真理历程的考题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另外它不仅重视结果还关注物理学家们发现真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2008年中考题中出现涉及物理学家及其成就的题目分析:一类是考查物理学家与其成就的对应情况,例如:1(广东省深圳市15.)在电和磁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欧姆B.法拉第C.奥斯特D.爱因斯坦。2(江苏省苏州市2.)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A.牛顿B.伽利略C.奥斯特D.安培。3(江苏省连云港市1.)建立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物理学家是A.麦克斯韦B.牛顿C.赫兹D.伽利略。4(江苏省泰州市1.)下列选项中,有关物理学家和他的主要贡献对应的是A.牛顿――惯性定律B.帕斯卡――最早测出了大气压值C.奥斯特――电磁感应现象D.法拉第――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的物理知识面,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收集整理和识记。

另一类关注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如(浙江省衢州20.)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建立模型的过程B.得出结论的过程C.提出问题的过程D.验证证据的过程。这一类题目重视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在平时学习中要深入理解和领会。

还有一类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单位与物理量对应题,如1(浙江省湖州1.)2008年3月24日下午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的赫拉伸庙前举行。圣火点燃后,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口号的“祥云”火炬传递在全球进行。圣火的点燃利用了太阳能,下列属于能量单位的是( )A.牛顿B.帕斯卡C瓦特D.焦耳。2(福建省宁德市12.)人们为了纪念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些物理量就用他们的名字作为单位。请你在图1中任选一位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它的名字被作为____________的单位。这一类题目考查的是单位,在平时的运算中经常用到,比较容易得分。

初中物理教材上所涉及到的物理学家和他们的相关成就搜集如下。

力学:1.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设计演示的“裂桶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无关。

2.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设计了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较精确地测量大气压的值。

3.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基础上,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4.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理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第3篇

应该是基尔霍夫定理。

定理内容为:电路中任一个节点上,在任一时刻,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184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提出。

基尔霍夫是德国物理学家,出生于肯尼希斯堡。他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解决了电器设计中电路方面的难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制冷片原理是Peltiereffect(珀尔帖效应),当电流通过热电偶时,其中一个结点散发热而另一个结点吸收热,这个现象由法国物理学家JeanPeltier在1834年发现。

半导体致冷器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effect可追溯到19世纪。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通上电源之后,冷端的热量被移到热端,导致冷端温度降低,热端温度升高,这就是著名的Peltiereffect。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JeanPeltier,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注意,这种叫致冷器,还不叫半导体致冷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各种学习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社会建设人才,这正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孟子也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各种学习能力。

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故事培养学生成才?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试图作一初步探讨。

二、运用物理故事育人的方法

用物理故事育人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时、因事、因人制宜,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思维特征,方法对头,才能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物理故事育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渗透于物理课堂教学中

物理故事应与物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有机地水融般地渗透于物理教学内容中。或将物理故事用于引入课题,或将物理故事用于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

如,教师通过物理故事《瑞利发现氩气》告诉学生,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利用测密度的方法发现了一种新气体――氩,进而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物质密度知识有何应用?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追踪问题的答案,立即进入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中。又如,教师讲述物理故事《马德堡趣事》,使学生头脑里初步建立起大气有压强,且大气压强很大的概念。再如,教师讲述物理故事《伽利略滚球理想实验》,用以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以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2.融化于学生个别教育中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和问题。如有的学生怕苦畏难,一遇物理难题就打“退堂鼓”,退避三舍;有的学生做实验不认真,马马虎虎,写实验报告时便胡编乱造拼凑数据;还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物理公式、概念和规律,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等等,不一而足。物理故事能为教师提供很好的教育素材,给那些个别学生“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如,教师给怕苦怕难的学生讲《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物理故事,说的是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就大胆设想:假如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他会不会处在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波场中呢?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物理学家能回答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迎难而上,经过十年沉思,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创立了狭义相对论,震动了物理学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要像爱因斯坦那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发挥创新精神和攻关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又如,教师对做实验不认真的学生讲物理故事《密里根油滴实验》。1910年,密里根企图用油滴实验证明电荷只能是电子电量的整数倍,有一次却在油滴上发现了分数电荷的事例,在处理数据时他抛弃了这一数据。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证明,层子具有分数电荷(1/3e,2/3e),使他失去了一次发现真理的机会,令人惋惜!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具体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实验数据的物理意义。也许,这正是导致科学新发现的起点和契机。

再如,教师可给死记结论不会活用物理知识的学生讲物理故事《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少年爱迪生善动脑筋,利用平面镜反射光线的性质,急中生智,搭建了无影灯,让医生顺利为妈妈做了阑尾切除手术。爱迪生巧用物理知识的故事,定会使学生深受启发。

3.贯穿于学生课外学习中

物理课外学习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物理故事育人在这个天地里也大有作为。

精心组织物理学史专题报告会。教师在充分占有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学年可举行1―2次大型的物理学史专题报告会,向学生系统介绍著名优秀物理学家(如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和丁肇中等)的生平事迹、卓越贡献、学术思想、优秀品质、科研方法及社会评价,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从小立大志,以优秀物理学家为楷模,刻苦攻读物理。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阅读物理学家的人物传记、物理学家撰写的回忆录。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物理学家创业之艰难,道路之坎坷,意志之坚强,从而学习他们光辉的科学思想,可贵的治学精神和独特的研究艺术。

“春风润物细无声。”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尝试创新的种子,随即在学生的心田里萌发,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创新的永恒动力。优秀的物理课外读物是良师益友,是发动机,其作用是巨大的。如,美国女发明家洛琳・燕璐,小时读过《居里夫人传》,听过物理学家费米的演讲,对她后来的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发明了放射免疫学,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4.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

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任何一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家长是一个有很大优势的课外教师群体。

可以通过家访或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良好表现、特点与长处,向家长推荐一批优秀的出版物(物理故事、物理学家传记和回忆录等),使家长乐于为孩子选购,自己阅读后,也可以讲给孩子听,或与孩子一起开展讨论研究,探索物理学家成功的秘诀与宝贵经验,勉励督促孩子向他们效法,帮助与指引孩子找到自己成才的最佳具体路径,鼓励与鞭策孩子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促使他们早日成才。

三、结论

第6篇

从17世纪中叶开始,人们从抽空玻璃罩内仍能看到里面的物体的事实,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未知的、传播光的物质一“以太”。

然而,两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依然没能看到以太的影踪,关于它的性质也没有定论。例如,无线电检波器的发明者、晚年迷信传灵术的英国物理学家洛奇就说,他已经算出以太的密度为1012g/cm3。而有人又说以太没有质量,是“无重物质”。

不过,当时许多科学家都笃信以太的存在。例如,洛奇在1882年写的《关于电的现代看法》一书中就说,以太究竟是什么,“我相信,不久就会得到解答。”

“解答”以太的最好办法是实验。于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美国化学家莫雷上阵了。1887年,他俩在克利夫兰合作,用高达40亿分之一的精度的仪器再次重做了“以太漂移实验”。但观测了5天,仍然看不到“以太漂移”的任何迹象一以太漂移得到了“零结果”。这就是著名的“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

以太漂移的零结果表明,以太根本就不存在一实验者得到了和初衷相反的结果。研究者得到和初衷相反的结果的现象,我们称为“南辕北辙”(现象)。

“迈莫实验”的一个后果是,相对论在18年之后的1905年呱呱坠地。想来,爱因斯坦应该感谢这次南辕北辙……

与悬赏者的愿望相反――“泊松亮点”用反对者命名

从17世纪中叶开始,科学界开始了光究竟是物质还是波动的争论一著名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

当争论持续到1818年的时候,法国科学院举行了一次光学方面的悬赏征文活动一想通过它,鼓励用微粒说解释光的衍射现象一它是光具有波动性的证明,以取得微粒说的“决定性胜利”。

但出乎主办者意料的是,当时并不知名的、年仅30岁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菲涅耳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偏振,并算出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的衍射花样。这使评委们大为惊讶。评委比奥叹服菲涅耳的才能:“菲涅耳从这个观点出发,严格地把所有衍射花样、现象归于统一不息,并用公式予以概括,从而永恒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当评委泊松在用菲涅耳的方程推导圆盘形障碍物对光的衍射现象时,却得到一个令人奇怪的结果:在盘后一定距离的屏幕上的影子的中心会出现一个亮点!泊松认为这一结果是“荒谬”的:影子中心“应”是最黑暗的地方,怎么会出现亮点呢?于是,他声称菲涅耳的理论已被自己的反证法驳倒,因而光的微粒说取得了“胜利”。

然而,法国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阿拉戈的实验表明,确实在屏的圆形阴影中心出现了用菲涅耳理论算出的一个“精彩的”亮点一后来被称为“阿拉戈斑”的亮点!

这个“亮点”轰动了法国科学院,使菲涅耳荣获这一届科学奖。但是,人们却戏剧性地称它为沿用至今的“泊松亮点”!

悬赏者法国科学院得也到了南辕北辙的结果:微粒说不能解释光的衍射现象一衍射现象恰好是光具有波动性的有力证据。

在“否定光子”的指导下――密立根、康普顿适得其反

为了解释当时物理学界迷惑不解的“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论”的观点。192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把光量子改名为“光子”。

许多科学家都怀疑光子的存在。例如美国的两位物理学家密立根和康普顿。于是,他俩各自做起了实验。

密立根的实验水平不容置疑――他因于1910年精密测量电子电荷而独享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经过10年(1906~1915)用实验检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之后,结果和他的“一切希望相反”,“在1915年不得不断言它的无歧义的实验证实”一得到的确存在光子的结论。

在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之后,康普顿于1922年发现了“康普顿效应”。本来,这个效应是“光子存在”的“判决性实验”,但他依然不肯相信光子论。不过,在经过多方探索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这个效应只有用光子论才能解释,只好承认光子论是正确性的。他也因此独享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密立根和康普顿的南辕北辙之后,更多的人接受了光子论。1925年,在美国和德国的两组物理学家的分别实验之后,光子论已经被科学界彻底承认。

科学精神和人生哲理――“南辕北辙”现象的启示

内涵丰富的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实事求是。所以,在科研中,应彻底摒弃先入为主的“成见”。否则,就会像迈克尔逊和莫雷、上述法国科学院的那些科学家、密立根和康普顿那样――“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科学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以及认识这些客观规律有时会披上“神秘的面纱”,从而不断开拓创新。客观规律有时“法无定法”――有规律,但不一定是人们当初没有揭示它时猜想的那样。所以,我们在“马蹄南去”的时候,不妨来一个“人北望”。举例来说,当初科学家们对“宇称守恒定律”坚信不疑。1953年,科学家们发现了难以解释的现象――一些微观粒子呈“偶宇称态”,另一些微观粒子呈“奇宇称态”。于是,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等就打破了宇称守恒定律的“一统天下”,得到相反的宇称不守恒的结论。

这类实例告诉我们,在得到某些新成果的时候,应有“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镌刻在葡萄牙陆地最南端罗卡角的岩石上的名言)的思想;绝不能认为“科学大厦”已经建成而戛然止步。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决不是也决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次重大发现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由“法无定法”,还引发我们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思考。

第7篇

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关物理学史的教学往往被教师忽视

事实上,物理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发现事例或著名的实验,经过提炼、加工、整理,编制成短小精悍的物理学史或物理学家传记,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体验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如: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介绍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这个自然现象,经过认真思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总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而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轻重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人们自然地想到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不少物理学家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都没有得到预期结果,只有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抓住这个问题不放,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及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三大重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带动了整个现代物理学的革命。通过这些科学发现的事实可以教育学生: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科学成果往往属于有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发明千千万万,起点都是疑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要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打破过去框架的勇气,启动创造动机

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并且随着岁月的修正,一天比一天更合乎情理,从而更容易变为创新意识产生的顽敌。研究发现,大凡新的发明创造都是对习惯和传统的改动和反对。只有打破过去的框架,不为旧的认识束缚,才能创新。并指出只有质疑才能有所创造,使学生悟出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不为过去的认识所束缚,敢于质疑并发表见解。

四、在教学中培养捕捉思想火花的意识、正确对待异常现象的意识,往往无意之中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观点、新方法

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想象的产物,是思维过程中稍纵即逝的火花,每一个火花都可能是一个发明创造,都应该有记录下来的意识。记录思想火花对发明创造作用很大,及时捕捉思想火花把它记录下来,进行思维加工与实践检验就有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收获。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科研之余玩扑克时,突然有了一个新观点,便信手拣起桌上的旧信封,把它记在信封的背面,由此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这种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同样正确对待异常现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也是很重要的,历史上很多创造发明、科学发现都是和异常现象联系在一起的。1865年,英国皇家科学院学生柏琴,从煤油中提炼奎宁失败,结果得到了一种脏的粘液,但柏琴却对此产生了兴趣,结果发现了“苯胺紫”。1889年,冯梅林和明可夫斯基给狗切除了胰脏,意外发现狗尿招来了苍蝇,引起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发现了胰脏控制着糖的代谢。“二战”时期,英国雷达站发现了莫名其妙的电噪声干扰,引起了人们的探索,促进了后来的射电天文学的创立。

由此可见,异常现象是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的先导、线索、生长点。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放过异常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时刻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如:温室效应,水污染问题,核能、太阳能的利用,纳米技术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仅仅靠现有的技术是不可能的,出路只有一条——创新,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创新、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第8篇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翻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之后,弗兰克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12日,有删改)

赏读

弗兰克,这位享誉世界的传奇人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性格,那便是“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在弗兰克身上,体现着一位科学家、一位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拒绝邪恶,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热爱人类,珍视和平。

思考练习

1.弗兰克最显著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联系选文说明。

第9篇

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刻苦的能力。”我国著名的华罗庚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出于积累。”这些都说明,只有勤奋才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事业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从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出现。”

美国物理学家牛顿刻苦学习,在力学、光学、天文学、数学方面有许多成就: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散律,总结概括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吧,我们家邻居的小孩,以前基础不好,导致学习差,经常被爸爸骂。后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考个好成绩给爸爸看。他刻苦学习,不懂得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过几年,她的成绩已经是班上数一数二的了。

事实证明,勤奋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俗话说得好:“一勤天下无难事”。也就是说只要勤奋,没有办不到的事。

第10篇

最近澳大利亚一个名为“庞特俱乐部”的赌博集团红遍全球,这个集团由19名数学怪才组成,他们奔走于全球各个赌场,用专业的数学方法计算概率,号称“十赌九赢”,仅仅3年就赚取了超过24亿澳元(约156亿元人民币)。

数学是道百变魔法,对庞特俱乐部的成员来说,它是发家致富的法宝,但这种取财之道难免让人有所顾忌,对另外一群数学天才们来说,金融才是他们利用数学发家致富的首选。

对数字的共同敏感使得数学成为了培养金融怪咖们的滋润温床。

詹姆斯·西蒙斯素有两大标榜,他是一位顶级数学大师,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共同发现了“Chem-Simons几何定律”,同时他又是位亿万富翁,是华尔街年薪最高的基金经理人和操盘手。他运用统计方法建立风险投资的数学预测模型,创下了惊人的投资回报率,自1988年以来,年均报酬率高达34%,超过金融大鳄索罗斯!

而在刚刚过去的摩根大通巨亏事件中,素有“伦敦鲸”之称的艾肯希尔一败到底,使得摩根大通以20亿的巨亏结束血斗,打破“伦敦鲸”神话的是外号“怪物”的博兹·魏因斯坦,他能有今日的成功,与其超凡的计算能力息息相关。对数字的敏锐让他在高中时便学会了挑选高成长股票,也让他在一场扑克锦标赛中赢回了一辆玛莎拉蒂跑车,更为他在对阵摩根大通的这场豪赌中完美收官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华尔街像这样的数学怪才们比比皆是,他们用数学给予的知识在金融界玩得风生水起。

除了赌博和金融,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身影处处可见,它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皇冠”,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冯·诺依曼就是个典型。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他在算子理论、集合论等方面的研究多有突破,算子代数这门新的数学分支就在他的手上诞生,然而他的成就绝不仅限于数学。

冯·诺依曼提出的二进制思想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被誉为“计算机之父”;在经济学方面,他提出的“博弈论”如今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被誉为“博弈论之父”;在物理领域,冯·诺依曼在30年代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已经被证明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化学方面他也有相当的造诣,曾获苏黎世高等技术学院化学系大学学位。他不愧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全才之一,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于他的数学积累。

与冯·诺依曼一样,很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数学家。

第11篇

1902

埃米尔·费雷(Emil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

威廉·拉姆赛(WilliamRamsay)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vonBaeyer)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毕希纳(EduardBuchner)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卢瑟福。

1909

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Ostwald)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5

第12篇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讲述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学生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获得这个结论是很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文章“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

很多科学家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因为他们身上集中了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力学、光学、天文学、数学方面都有许多贡献,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但他非常谦虚地说:“如果说我曾经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很多科学家都十分谦虚,而我们部分学生谦虚不足,骄傲有余。科学家专心做事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法国科学家安培,在科学研究上非常专心,他把马车的后背当成黑板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安培被誉为“电学中的牛顿”,安培的成功是与他专心到忘我的程度是分不开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做灯丝,你能说他不专心做事吗?所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

另外,要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教材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转贴于

三、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本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从绪论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内容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列举实际应用的事例。例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社会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在实验中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实验课,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更是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时机。

如温度计、量筒、烧杯等仪器是易碎品,天平、电表等仪器比较精密,所以学生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仪器。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实验时应仔细认真、如实记录结果。错误的测量可能会导致一次实验的失败,误差过大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美国在研究航空发动机时,测量的系统误差由0.5%上升到1%,造成了研制一台发动机增加300万美元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