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5 10:1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珍珠鸟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珍珠鸟教学反思

第1篇

龙应台曾用一个比喻来讲文学,对我们很有启发:假想有一个湖,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用手去摸,能感觉到它凹凸质地,这是理性的“现实”世界。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空”的世界不被注意,那就是湖水里的倒影。“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我引用龙应台的话,是想表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知道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有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对于文本解读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

冯骥才写小小的“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我”从而发出呼唤“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那么简单,这就好比从文字表面读出“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水中的倒影”一样。冯先生年轻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让冯先生用笔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深究文本,这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背后还含着许多背景话语,包括“信赖”“自由”的话题。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暂且不论成人世界话语背后的种种复杂性能不能为他们接受,先让我们走进他们语文学习的经历,就会发现从一年级读“树林是小鸟的家”(《家》)到《放小鸟》,到“我把雪儿放回蓝天”(《雪儿》)等等,留在儿童心灵深处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便是“让鸟儿回到蓝天获得自由”。既然如此,面对这只笼中鸟该作何解释?显然这里隐藏着一个关于“鸟儿与自由”的潜在话题需要辨别。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言与文字(包括口语与文语)、文学或文章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不断拓展儿童的文化视野,提升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冯先生的作品,语言朴实、鲜活,充满动感。如第一自然段“好、鸟、草、巢”充满韵律,如鸟鸣宛转悠扬;如“探”“钻”“扭”“趴”“撞”等一系列的动词,精妙准确,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形象,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此生动的语言便是儿童语文学习的经典范本。

以上种种带给我们的思考便是:我们的教学究竟给儿童什么?价值取向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当,才能适合儿童的需要?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擦亮儿童文化的眼睛,“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呢?为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加强重点词语的体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文本情感的情绪、语气、声音的恰当表达。

2.反复品读、比较、咀嚼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丰富文字留存的“意义空白”,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儿童文学阅读的感觉意识和感悟能力。

3.拓展多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真正含义。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词语学习,建立“雏儿”“笼子”形象

1.读课题。从珍珠鸟的别名“锦华鸟”和珍珠鸟的长相“小小的”读出珍珠鸟“美与小”的感觉。

2.读准第一组词语:“落柜顶、撞灯绳、扭身子、钻进去”,知道这组词语在写“雏儿”,并明白“雏儿”是指“鸟宝宝”。

3.再读词语,读出雏儿如淘气的孩子般可爱。

4.出示长大了的珍珠鸟图片进行辨别:这是淘气的雏儿吗?再回到课文写雏儿外形的相关语言。抓住“后背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蓬松的球儿”等特点读出雏儿的讨人喜欢。

5.给小珍珠鸟起昵称。回到课文,作者叫它什么?加上儿化韵读出“小家伙儿”的亲切又怜爱的味道,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6.把“小家伙儿”加进文字再读,把可爱的小家伙读得活灵活现。

7.读第二组词语:“一卷干草、绿蔓蒙盖、舒适温暖、愈发繁茂。”读准多音字“卷”和“蔓”,知道这些词语是写“鸟笼”的,且通过课件演变“没有绿蔓覆盖”到“绿蔓蒙盖鸟笼”的动画,强化“珍珠鸟笼”不一般。

8.朗读文中描写鸟笼的相关语言,并补充原文句子“有人说,这是害怕人的鸟”。明白为什么“珍珠鸟”的笼子和平时所见的鸟笼子不同,从而突出珍珠鸟的天性怕人,因而我对珍珠鸟的照顾就格外精心,鸟笼也就格外舒适温暖与安全。

9.再读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文中反映“小家伙的淘气”和“鸟笼子的特别”的两组词语,并分别配以图画作比照,把“小家伙”的可爱形象、珍珠鸟的怕人天性、鸟笼子的舒适温暖和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形成鲜明、具体、活生生的形象,也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散漫式阅读,品读“文字的美好”

1.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选择特别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并反问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

2.学生朗读与交流喜爱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比如第一自然段文字的韵律和诗意。第三自然段文字的清新与趣味。第四自然段文字的画面感以及产生的联想。第六自然段境界的美好与温馨等。)

【设计意图:所谓散漫式阅读便是选择最喜欢的部分反复品读,互相交流与分享。这是常用的阅读方式。本教材虽经改编,但还是保留了作者的文字风格。不需要繁琐的分析,散漫式的反复朗读与品味,让学生逐渐走向“这些文字写得真好,仿佛是从自己的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一样”的境界。】

三、聚焦式阅读,品味“境界的美好”

1.出示作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认识冯骥才。

2.冯爷爷在谈他的写作秘密时曾这样说过。(出示: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冯骥才《趣说散文》)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对照冯爷爷的这一段话,你觉得《珍珠鸟》最终写出了作者的哪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呢?

3.聚焦重点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从文中找到描写“美好境界”的一段话。自由朗读。读到哪儿你觉得特别美好?重点感觉“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的情境。把“趴”字和“站、躺、立”等字做比较,读出境界的温情与美好。(关注音调、语气的把握。)

4.这么美好的境界正应了一个我们熟悉的成语――小鸟依人。

【设计意图: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人与鸟之间的感情是温润的,这种温情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小鸟依人的画面是感人的,这种感人基于鸟儿对人的依赖与信任,学生在朗读与品鉴中体会境界的“美好”并储存起“美好”带来的能量,逐渐走向“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主题。】

5.深究与细读“信赖”的含义。

(1)师生共同书写“信赖”(提醒生字“赖”的写法),体会“信”字的意义:想想,古人造字的时候为什么让“信”字从“言”从“人”呢?

(2)这生性怕人的小家伙和“我”之间是如何达到这“信任与依赖”的境界的呢?自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在脑海里画画,走向小家伙和“我”的亲近历程。

(3)说说“小家伙”亲近“我”的画面,师生一起梳理画面,使之条理清晰,形象鲜明。

起先:笼子四周活动 屋里飞来飞去(落,站,撞)

渐渐地:落到小桌上 蹦到杯子上喝茶

后来:啄笔尖 啄手指

(4)朗读三组画面,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等关键词语读出距离的变化带来的心与心的靠近。

(5)同桌扮演小家伙和大作家,说出彼此的“心心相印”,明白信赖是建立在不伤害的前提下。

(6)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在说明“怎样产生信任”时说“对他人的连续性和客观世界的相信就会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于婴幼儿时期”。说到底,“我”的连续性的不伤害让小家伙相信了“我”。

6.根据文字提示,背诵第四自然段。

7.引读第5、6自然段,其间补充原文句子: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设计意图:“信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聚焦重点段,从文字表层“小家伙的逐渐靠近”到文字里层“不伤害”连续行动产生信赖以至于即使打开窗户也不飞出去的原因追究,让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不仅对重点段的条理、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帮助了背诵记忆,也使得信赖产生之根本逐渐明朗。】

四、对话与冥想: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拓展阅读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

诗人在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感慨道:“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诗中的画眉鸟和珍珠鸟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你们喜欢鸟儿天天关在笼子里吗?为什么一个大作家偏偏要赞美笼中生活的珍珠鸟呢?你有什么疑惑要问冯爷爷吗?

3.每个孩子都希望鸟儿在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冯爷爷那么喜欢“笼中鸟”一定有他的道理。冯爷爷年轻时生活在一个特别的年代,人和人之间没有信赖,父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敢说真话。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冯爷爷写珍珠鸟,给它一个温暖舒适且安全的巢,让它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是想说明什么呢?人是需要心灵寄托和依靠的。这种信赖其实就是一种依靠。

4.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赖,也信赖别人。这很美好!然而因为“我”的连续性的行动让这淘气可爱的小珍珠鸟那么信赖“我”,以至于宁可生活在笼子里,都不愿意飞出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美好境界吗?冯爷爷写珍珠鸟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吗?有一部法国影片叫《狐狸与孩子》,讲一个小姑娘和狐狸之间也是从怕人到接近、亲近到信赖的故事。故事结尾是什么样的呢?(师生观看影片片断。)

5.小狐狸破窗而出宁愿摔死也不愿意待在“姑娘温暖而又舒适的屋里”,它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信赖都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许同学们还小,一时还不能明白,等你们长大一些,再读冯爷爷的作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白杨树的倒影”是怎样引出的呢?与《画眉鸟》的比照阅读,提出了“林中鸟”和“笼中鸟”的话题,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从单一文本拓展开去,拓展的不仅是文字更有思想。不断地设疑反复地推进,尤其是观看剧情和《珍珠鸟》何其相似而结尾截然不同的法国影片《狐狸和孩子》,在儿童的心里一次次激起波浪。这是老师的有意所为,把学生带到了“湖边”去看“白杨树的倒影”,在诗、影片与文本的比照中寻找答案,这或许对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独立见解和个性培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后感言】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效率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30-01

教师在不断思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教师就要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学习的一些特点,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师就要知道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教学的具体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1 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尤其是小学生自身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真正的学习到阅读知识以及技巧,帮助学生促进自身的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感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学生们在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自己认为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模样,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多媒体教室还可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字词上的发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便显得更加出色。

教师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回答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更加稳固,还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到阅读学习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肯定是的教学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关于阅读的比赛,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教师同时也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较为合理的阅读问题给予一定的肯定,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自信心。

2 重视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于阅读技巧的探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自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学习技巧以及阅读知识,阅读教师中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更好理解,或是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使教师不断创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记忆,良好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学习就像是盖高楼,只有地基打得稳才能够该更高的楼,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此的不能忽略的,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少绕弯路,教师要更好地指导学生去记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像是在重点的地方进行标记,进行形象记忆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学生只有更好的理解阅读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的亲人是什么样子,而伯父就像是另一个父亲一样的存在,可能看上去比较严厉,但是心里是真心爱你的,学生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就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更好把握,同时促进学生的想象,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也是一种提升。

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上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可以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这样能够带动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教在班级之中树立权威,教师要做好自己,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

3 反思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同时也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不断了解,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创新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加强学生在阅读上的训练,例如:教师在每一次晨读上都鼓励学生大声的进行课文朗读,这样你呢狗狗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阅读知识。

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教师的反思,不断思考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能够进行更好的创新,这有利于促进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完善与创新,紧随时代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地位突出起来,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自主能力,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席丽新.创设情境 注重训练 有效生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第3篇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教与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为实践这一新课改精神,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反思,使其具有趣味性、情感性与创新性,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要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是提高学习效率最为重要的原动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善教与乐学”的良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其保持着高度的求知欲,去积极探索新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枯燥与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善用“表演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故事教学法”等多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枯燥与乏味,积极营造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要注重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教材实际,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教学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兴趣,注重课后强化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报出自己喜欢或知道的鸟的名称,并模拟它们的叫声,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出一则关于珍珠鸟的谜语:“有一种鸟,灰蓝色的毛,红嘴红脚,背上背着圆圆的白珍珠,同学们猜猜它是谁?”这样,以游戏教学的方式导入,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在教学结束之后,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信赖,创造美好境界,教师可运用“故事教学法”,讲述一个关于“信赖”的真实故事,或让学生自主分享生活中关于“信赖”的片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方法要具有情感性,调动学生的独立性

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学生语言训练以及情感教育的双重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必须要有情感的参与。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目标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说服式”以及“讲道理式”的教学方式上,积极运用情感教学,使教学方法更加富有感染力,要积极营造具有情感的课堂,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饱满情绪,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入角色,确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需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运用抓关键词、创造性复述、抓名言警句等多种方式,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形象地传达出来,引发学生深思。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灯光》的教学时,学生可能对灯光已习以为常,无法体会它的可贵之处,不能与课文实现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可运用“故事教学法”,讲述一则“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或者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课前收集的偏远山区学生点蜡烛读书的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没有灯光的可怕,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中郝副营长对在灯下读书的憧憬之情。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加珍惜灯光,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三、教学方法要具有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实现读写结合的创新、学习情境的创新等,有机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实物、多媒体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玻璃进行教学,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再让学生自己想象:“若同学们是一位科学家,你们准备研制什么样的玻璃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若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位发明家,你会发明什么呢?”这样的引导充分结合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及教材实际,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4篇

让“略读课”成为课、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识记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学会“明大意,悟感情”的阅读方法。

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对小动物关爱之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空,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会“明大意,悟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朋友。(板画松鼠)

2、你了解松鼠的哪些特点呢?

3、过渡:如果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家伙来到你的家,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画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松鼠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遇到不懂的字请教旁边的同学,边读边想:松鼠做了什么事?

2、汇报。(引导学生用小标题进行概括,并引导学生参与板书)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空,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板书,扩大学生参与课堂的面,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

三、细读体会

1、过渡:做了这么多坏事,我们一家人肯定很讨厌这只松鼠吧?

2、小组比赛:哪儿体现家里人对松鼠的喜爱?(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读)

[将比赛引放课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读中感性,以读促悟,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四、总结写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2、师:整篇课文无处不体现了作者一家对这只松鼠的喜爱,那作者是通过什么告诉我们的呢?(总结写法并板书)

[读是写的基石。在读的基础上,适时总结写法,使学生有了很好的借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总结学法

1、过渡:有一个作者,把他和小鸟相处的事也记了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放录音《珍珠鸟》,围绕小黑板听、思考)

2、汇报,总结学法并板书

3、自学选读课文《军犬黑子》,汇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能让其以后都能更有效地更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六、布置作业

1、用“明大意、悟感情”的方法学习其它课外书籍

2、用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与动物的感情

[课虽止,知识无止。让学生带着课上学到的知识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学的知道,而且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具体事例感情

储备冬粮

(板画松鼠)跑进家来的松鼠晾晒蘑菇喜爱

垫窝过冬

明大意悟感情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评析

一、抓住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它可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巧妙过渡语,可以是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可以是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让教师激发、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如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末尾作者感受的文字“信赖,往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遮蔽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读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感受做个比较呢?这样的教学富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遮蔽文字并诱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闪光点。因而,在“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我有什么独特巧妙的设计?遵循了哪些教育规律和原则?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自我剖析中,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不断提高叶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探索并积累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教学的遗憾点进行反思

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环节,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可能是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也可能是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如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回答的热情,往往笑眯眯地开口:“谁来发表高见?”殊不知,这句话却使得平静的课堂更加平静了。为什么?问题就出在“高见”两字上。哪一个同学想口出狂言发表高见呢?哪一个同学想自己的见解肯定是高见呢?既然认为自己的见解不是高见,那就还是缄默,等待老师的讲解吧。本想鼓励、抬高学生,不曾想实际上却“吓着”了学生,熄灭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这就是一个遗憾点。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得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抓住教学的疑惑点进行反思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船共沉,是一种傻瓜行为。教师尽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着力点放在“赞赏船长的英雄壮举”上,但说服力总是不够强,文本存在着疑惑。一位教师对这一疑惑点进行分析与探究,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学生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一步;教师也从解疑中提高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可见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四、抓住设计的空白点进行反思

所谓空白点,就是事先没想到、没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如教师对知识讲授出现的卡壳现象等。一位教师课堂演示“氧气的制取”实验,课前精心准备且已制取成功,所以轻车熟路,心里轻松,可关键时刻“氧气”却生成不了。这位教师面孔涨红,草草收场。这个内容极具研究价值:面时这个尴尬的空白点怎么处理?如何预防类似尴尬出现呢?实践证明:抓住空白点反思,一方面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机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6篇

【摘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个学科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在知识教学以外,强化对学生的相关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这些都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进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和态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所以如何进行探索实践也显得尤其的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模式运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3.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社会参与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努力参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核心成就。为了促进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有必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处理生活事务和社会关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建立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综上所述,在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教学目标与学生素质发展目标,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第7篇

关键词:评价标准;培养

一、以《评价标准》为渠道,明确目标

我充分利用好《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下简称《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指导和监控,透彻了解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读小学阶段的阅读技能要求,更好地把握每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要求,调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把握教学尺度,进行教学规划,有计划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而解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说明,则对阅读教学具有导向和反拨的作用。

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准确明了,操作性强,并有可检测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实效。如我把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这个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不是学生,第二、第三个目标大而空泛,放在每篇课文上都行,不具有可检测性。经过备课组成员的讨论我把教学目标修改为: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3.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此教学目标更明确,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并充分体现培养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以《评价标准》为渠道,教给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评价标准》在“具体水平要求”和举例说明时就渗透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各种方法,如:概括能力的培养,就要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四要素概括法,即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这些要素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串连法,就是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先概括出来,再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扩展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题目进行扩展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找中心句、过渡句法等。换言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光靠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的钥匙。只有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达成“能力”目标。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子》一课中有如下教学片断的设计:

1.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表达了强烈感情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以下两句:

句子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再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句子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我在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的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渗透学习的方法,即: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或动作词等来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片断的设计中,我就是在教给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

三、以《评价标准》为渠道,培养习惯

俗话说:语文的学习,向来都是七分靠课外三分靠课内。语文学得好,不是n堂教出来的,而是读书读出来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使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评价标准》中“阅读”评价的内容有一项是“读与积累”,明确了朗读、默读、浏览、诵读、扩展阅读的不同的要求以及方法。如有朗读和积累、读后复述、读后思考文章的结构、默读后说顺序,谈感受等,不同的要求会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更重视学生的“读与积累”。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利用早读读书给学生听。

2.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读书以及积累交流。

3.利用午休和午读时间对一些文章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

这样能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读书氛围,引进竞争效应等。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引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要会读,读得好、读有成效。

如在学生学习完《梅花魂》一课后,用习得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进行续写的;在学习完五年级上册的《鲸》这一课后,让学生去读《松鼠》《珍珠鸟》等写动物的文章,让其进行比较,并进行积累,从而到达阅读课文的效果。

四、以《评价标准》为渠道,提升能力

《评价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这便于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对文章产生独特的见解”。《评价标准》就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生的标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自己熟悉所有内容,更要引导学生熟悉评价标准,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但能使思想得以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主动学习的质量。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课堂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使它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及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题。

一、积极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丰富心理学知识

1.语文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和技能

可以借鉴以下学习途径:一是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二是借鉴学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设计语文课堂;三是上心理网站学习心理学知识;四是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教材。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知识,并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这对教学帮助很大。

2.语文教师要适当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多学习观摩一些心育优质课。要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课备课、上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教学研究,加强同事间的交流互助。

3.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必须灵活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多,教师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力争做到深浅适中、精讲巧练,符合中职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比如,在教《最美的坟墓》时,笔者让学生体会这种美不是观感上的,而是心灵的震撼。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也正是这种感情、这种敬意,使得托尔斯泰的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教师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共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一是分析原因,二是要消除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3.注重课堂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营造“你很棒”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只要学生任何一方面有进步,老师就要奖励。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适当调整、改进旧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观

中职生在学习上不顺心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因厌学而学业不良,往往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作用

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相处才会融洽,乐于与人交往,待人热情真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3.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中职生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我让学生了解关爱动物、大自然,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他人的关系,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四、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及抗压能力

首先,我们要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文体表演、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增加学校生活的情趣,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细心进取等优秀品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注意力、观察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校、班的情感和责任,使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立足语文学科自身任务与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行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才能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薄玉琪.谈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第9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一对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一对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最佳模式,但一直蹒跚前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难以构建简明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和能力体系,首先是因为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体系作支撑。学生最基本的概念不明,是语文教学的硬伤”。[1]所以积极探索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对一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实行一对一网络教学,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推动下进行的,我校参与网络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的是eClass网络平台。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形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提示,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形式不一的思维导图,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对一环境下的思维导图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媒介。学生们针对某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对作品中出现的缺少知识点或知识层次等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作品的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或订正,实现了作品时时交流,打破了传统教学条件下,学生作品只能由教师评改的限制。

3.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登录eClass平台的“互动课堂”,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后,点击“提交”,教师的网络平台就会呈现每位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想查看哪位学生的作品,只需点开通过“投射”,全班即能欣赏到这位学生的作品,大家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补充。这样,教学空间实现了开放,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4.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eClass网络平台是个性化学习平台,特别是思维导图功能区,不仅有文字叙述,还兼带画板、画笔、橡皮擦、各种颜色、符号、小装饰等功能。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可以随心所欲,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语,如读后感、体会等;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贴图装饰,满足自己的视觉。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1.教师的设计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单元整合)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思维导图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唤起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笔者的班级从五年级上学期便开始充分利用一对一网络平台进行常态教学,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又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列习作提纲,升入六年级后,一直在尝试单元整合教学,即把整个单元的课文用思维导图贯穿起来,有了前面几个单元做铺垫,笔者认为在本单元(整合)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可行性很强。

导学目标:①继续练习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②学习作者将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③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作网络教学“互动课堂”: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课堂”,笔者设计了“本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理解本组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感、学习内容及时检测、欣赏图片说故事、谈感受、及时上网找相关新闻与故事并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尤其是针对课文用思维导图理解,笔者依托eClass网络平台的思维导图功能给出了学习支架。

2.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笔者提前进入“互动课堂”,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也登录进入。

师: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怕人的珍珠鸟能和他和谐相处,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走进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阅读。(生齐读课题,默读并知晓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提素质

要想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形成,给学生的导学案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并且要求一定要具体。目标要能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组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自己在书上或本子上提前圈点标注,写体会;有的小组做成了简单的PPT。课堂上,根据本组课文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了做思维导图的三点提示:每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篇课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小组合作促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笔者从四年级接班始,就积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现有39人,6~7人为一组,每组都有从1~6(7)号的编号。这样笔者的班级按异质分为六组,每组有学、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及成员。针对本组课文,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思维导图。因为“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2]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1~6(7)号逐个交流,大家对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笔者来回巡视,给予指导与补充。最后各组向全班推荐做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和全班学生交流、讨论、修正,在互相质疑中达到学习效果。

(3)学习效果――迁移学习拓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质疑、讨论修正,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组课文的基本结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特色。这样,使用一对一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目前各个地方提倡的高效教学。当然,学生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如习作、英语课、复习课等,学生也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提纲、理解概念、梳理课文,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的一节课。课前学生充分预习,组长分配任务,组员各司其职进行找句子、说体会、诵感情、制作PPT等。课中,制作思维导图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一对一网络教学作品共享的特色。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思维导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其他学科的课,最终都能促使学生快乐、高效、有创造、个性化地学习。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文学审美;核心理念;目标;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20-03

【作者简介】李洪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南京,211100),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系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法国当代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文学作为“人类在他的宇宙中的自我反思”,作为“生活的学校”,应该恢复它“完全的权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从所选作品的文学质地到组织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方式,都距离文学教育尚远。而审美体验,作为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与教育学基础,它应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以自觉的课程意识对文学教育进行逻辑重构,方能使“失衡”的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敞亮。

一、文学审美,文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语言教育追求实用的、科学的语言,重点在于训练;而文学教育追求感性的、审美的语言,重点在于感悟。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审美性就是我们理解的文学性。”[1]审美、文化、语言是文学的特质,而审美则是文学特质的本体,因为“没有审美特性,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学这种意识形态”。[2]

1.诵读涵泳,把握审美方式。

从内容方面看,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对真善美等人类终极生命价值的关怀。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首先应是审美的对象,但过于重视解读和阐释,忽视诵读和涵泳,是当前文学作品教学的一大弊端。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朗读对于关键词句的揣摩、情感的传递、作品的理解、意蕴的领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文学作品语言的和谐婉转、抑扬顿挫,还有文脉的开合变化、起承转合等等,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方能较好地理解、领会。

比如我们常说的“千山万水”,为什么不说成“千水万山”呢?因为“千山万水”体现的是“平平仄仄”的韵律,“千”“山”都是长音,表示延展,有千叠万重之意,而“千水万山”则有违这一平仄规律。诸如此类的成语,不胜枚举。再如陆游的《示儿》,“万事空”“九州同”“告乃翁”尾字的韵母为“ong”“eng”,这两种韵母开口度大,音域宽广,能很好地体现出悲壮的意味来。

对文学作品的涵泳体味,还可采用同一作家相关文章集群阅读,以及同一题材不同作品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这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从中读出单篇文章所读不出的新意和意味来。比如:学习苏教版六上《夹竹桃》,可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二月兰》,从中感受季老那乐观豁达、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文笔风格。再如:品味苏教版五下《望月》中月亮的清幽之美,可拓展品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亮的朦胧之美,贾平凹《月迹》中月亮的传神之美,斯妤《小窗日记》中月亮的飘逸之美,从而让学生对月亮这一中国传统意象有着更丰富、细腻的感知。

2.驰骋想象,丰富审美情感。

文学的审美始于感知,但审美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则依赖于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发挥。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识与经验,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这些恰是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可抓住文学作品中的情境、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也可利用文学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任思想自由飞翔,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激荡的同时,唤醒、复活文本中的形象,进而探究、体味文本的意境结构,使审美对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比如:学习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就可化繁为简,让学生和着轻柔的音乐朗读文中优美的语段,借助想象随作者一起徜徉在夏夜美妙的月光下,去聆听母亲那动听的歌谣,去感受那动人的旋律中蕴含的浓浓的母爱,这就是运用想象进入“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3.依据文体,确定审美重心。

不同的文体往往蕴含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教师可针对文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鉴赏。比如:诗歌的语言凝练,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与思想。阅读时,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感受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性、丰富的意象美以及重复、押韵等基本的表现手法。童话本身是对儿童审美心理及成人理性的隐喻,又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文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幻想和实际巧妙融合的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二、审美情趣,文学教育的培育目标

“从20世纪以来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来说,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精神”,具有丰富审美趣味的作品应有效地传递到学生心中。[3]在课堂上,文学作品不应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教学载体,而要“让学生为文学而感动,从而热爱文学,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乐于探讨文学及人生的真谛,这是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4]

1.交流对话。

美国作家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详尽地列出了儿童阅读的20种乐趣,诸如和他人交流的乐趣,在故事中游戏的乐趣,结构的乐趣等,并由此认为,激发学生乐于阅读是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些乐趣的核心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5]课堂上,教师要满足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内在心灵需求,可通过推敲比较、情境表演、观点争辩、迁移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综合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响应。

让我们来欣赏特级教师蒋军晶的童诗创作片段:

师: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声)

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老师是怎么写的呢?

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和老师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

文学课上的对话,是多向的、动态的、生成的,其本质是文学想象力、形象性思维的唤醒。蒋老师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创作,学生也在创意想象中,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了儿童诗的无穷乐趣。

2.呼唤有“我”。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学生从作品中发现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的过程。文学教育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经验,投入情感来与文本展开积极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认识。因此,文学教育在指导阅读时,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既定的诠释,而是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回应。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上《珍珠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⑴如果你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会喜欢这限制了你自由的“舒适又温暖”的笼子吗?⑵如果小鸟明白正是这个信赖的人限制了其自由,小鸟会对他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⑶你认为对于小鸟来说,什么是真正的信赖呢?这样,学生的理解不会一味地盲从文本。再如:学习了《狼和鹿》后,推荐学生阅读汤素兰的童话《笨狼的故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中的第一个故事《洛波,喀伦坡的大王》、沈石溪的《狼狈》,学生在对狼的贪婪、凶狠与团结等多维形象的认知冲突中,就能进一步感悟到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一种事物。

三、阅读课程化,文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应把文学阅读作为整体来加以考量,经过选择、编排,以序列化的形式进入课程,并且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组织,使之真正纳入语文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要由文学文本的教学者转变为文学课程的积极建设者。

1.取法乎上,经典读本的选择。

文学教育读本除了教科书外,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补充读本或阅读书目,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尽早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现在的语文课堂可以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因此他为小学生编著了以国学、诗歌及儿童文学为主体的《12岁以前的语文》,推出了《走近论语》等课例。特级教师陈琴则用“素读”将十几万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文字储存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2.多样课型,阅读方式的探寻。

文学教育应该在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下,寻求更为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每周一节的文学阅读课可开发成读物推荐、读书汇报、经典赏析、主题阅读等多种课型,还可利用晨会、午读等时间开设15分钟的微型课。微型课程的方式可多元化:感受式――作品朗读、个人阅读、好书推荐、故事讲述;回应式――班级讨论、给书中人物的一封信、改写、续写、阅读后的创作;图像式――绘画概念图、故事插图、设计封面。笔者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PPT,进行“阅读推荐”。推荐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介绍、根据目录预测、精彩片段赏析、读后感分享、你问我答等环节。在交流中,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3.评价激励,阅读成效的跟进。

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文学教育走向成功的标志。为此,教师可开展阅读考级、淘书乐、编辑文学小报、图书漂流、博客之星评比、亲子共读等活动;及时进行文学阅读成果的展示,如学生的阅读记录表、摘抄笔记、作品发表及获奖的班级会……引领学生不断感受浓郁的阅读氛围及阅读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突出阅读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从阅读数量、行为和态度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以五年级教学为例,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1)阅读兴趣浓厚,每天都能坚持阅读30分钟。(2)能积累阅读中的优美词语及精彩片段,并能创造性地运用。(3)能把握所读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4)积极参加展示交流活动,获得师生的好评。评价的结果可作为班级评选“书香少年”的主要依据,并按一定比例纳入学期成绩考核。

主张文学教育,不单单是要解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问题,提高言语素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与文学相遇,为儿童建构自由的、开放的、可选择性的文学世界,进而促进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当然,教师是文学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是影响小学文学教育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应是每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语文教师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谈谈文学性[J].语文建设,2009(3):55-59.

[2]钱中文.论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J].文艺研究,1987(6):13-30.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

[4]王尚文.走近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