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规章制度

科技创新规章制度

时间:2023-06-05 10:1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规章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规章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引言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领域科技实力较强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组建的科研开发实体[1]。地方高校中诸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在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区域社会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注重了人才队伍建设和试验硬件设施建设,而对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方面考虑较少。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建设是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内涵、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是各类人员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积累。“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在榆林学院组建成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笔者以该研究中心为例,探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建设内容与实践途径,以期为省级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1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1有利于促进学校应用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当前,国务院颁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转型发展,以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推动作用[3]。

1.2有利于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校科技创新与竞争能力

地方高校通常科研起步晚、高层次人才短缺、科研条件落后等各方面因素,出现科研核心竞争能力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4]。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学校对外展示宣传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有利于稳定已有研究队伍,还能吸引和汇集优秀人才,并通过省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1.3有利于推动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水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常依托特定的专业学科,研究中心成员承担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间存在内在的相互关联,也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大学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5]。研究中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具有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激励与鼓舞的作用[6],这对不断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笔者认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3个方面。

2.1环境文化建设

2.1.1文化走廊建设

在研究中心建设文化走廊,即在步入研究中心的醒目位置挂上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及Logo,在往里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带有灯光效果的展板,在合理的位置设立展示橱窗。在制作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时,要确保英文名称准确无误,因为要么是打印疏忽要么是中国式英语翻译导致的公共场合错误的英文标识或名称屡见不鲜。Logo的设计也很重要,能够体现中心的文化特色,构思新颖创意,图案简洁,色彩鲜明大方,必要时要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展板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主要介绍研究中心的整体情况,板块内容可包括:中心简介、中心定位、中心研发方向、中心主推技术、对外服务项目、主要科研项目、主要工作和成绩、主要科研成果、荣誉与奖励、领导关怀与重视、媒体关注、科研团队介绍、团队成员笑脸墙、最新重大成果介绍、关键核心技术图示、大型仪器设备展示等。通过橱窗将科研成果或开发的产品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做绒山羊相关研究的实验中心,橱窗里可以摆放活灵活现的绒山羊标本和穿戴羊绒服装的模特等,再配备壁挂式电视,在有参观人员时打开电视,播放实验中心简介及媒体采访等方面的视频,通过视听同时展示,提高宣传力度。

2.1.2实验室文化建设

在研究中心实验室门外挂门牌编号及实验室中、英文名称,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挂一些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实验注意事项等展牌。实验室内应优化实验室布局,注意仪器的摆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并将做有毒害污染试验的域区标识出来,此区域所使用实验器材不能随意搬动或拿出区域,进行相关实验必须在此区域进行。此外,在某些实验室的窗台上可以摆放一些盆栽花卉,以净化和美化实验室环境,亦在试验闲暇之时陶冶情操。

2.2人文文化建设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学术交流,提升师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可尝试如下几种方式:2.2.1组织师生进行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对新进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师生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与自己科研领域相关的专业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教师去其他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的实验设备,学习新的实验技术及实验管理经验。

2.2.2在自己实验室内举办

Seminar实验室每周举办一次Seminar(学术研讨会),一周进行Workreport(工作汇报),另一周进行Journalclub(文献报告),Workreport和Journalclub交替进行。进行Workreport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的工作内容或试验进展,重点提出自己在工作或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将自己的试验进展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他人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言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Journalclub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看了哪些方面的文献,讲一些从文献中的收获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选取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或导师指定的paper,以PPT形式给大家进行讲解,供大家共同学习,要求所选取的文章为SCI期刊收录文章,并提前一天将所选文章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大家。

2.2.3网站建设及微信公众平台搭建

建设具特色文化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站与微信平台进行信息与技术交流,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报道研究资讯、提品展示平台、搭建研究与产业化桥梁的目的。

2.3制度文化建设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制度应由地方高校的国资与实验室管理处统一提供,体现中心实验室特点的制度由本实验室制定。如笔者所在地方高校关于实验室方面的规章制度有:榆林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榆林学院学生实验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危险化学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办法等。中心各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功能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试剂药品领用制度、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常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名录、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大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将这些规章制度制成展牌挂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便于师生学习与执行。此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对新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及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培训,或建立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网站,在线进行安全知识答题,培训合格或答题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中心还应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更新规章制度、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3结语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对加强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建设,以及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笔者以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为例,认为地方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国荣,施金良,许弟建,等.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学科建设引领作用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7-188.

[2]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2015-10-23.

[3]黄守星,李利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重要性分析[J].职业时空,2014,10(9):58-61.

[4]陈长喜.加速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2-13.

[5]张绍岩.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周刊b版,2014(10):221.

第2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科技创新;轨道交通;勘察设计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02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及国内外轨道交通“四新”产业需求巨大的市场背景下,A公司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延长企业产业链,做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决定在传统企业管理和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这一全新业务领域。

1 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背景和优势

第一,发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有利于构建从研究开发、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到提供成套装备及运行维护等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提升A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企业业务越单一,抗风险能力就越弱;产业链越短,做强做大做优的难度就越大。拓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可以有效提升单个项目的利润率。在有限的项目上,既做居于上游的勘察设计,又做居于中游的产品研发和制造,也做下游的产品维护,从而获取更多更大的利润和市场空间。

第三,开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工作,不仅可以使科研成果得以产业化转化产生效益,还可以促使各专业对前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各专业的技术水平,促进A公司科技创新发展,是一条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

道路。

第四,A公司发展产品产业化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1)A公司长期从事综合交通勘察设计,专业齐备,高技术人才丰富,为发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提供了智力保障;(2)A公司处于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时刻掌握着综合交通领域的前沿信息,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技术先导优势;(3)随着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目前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已不是传统技术的产品,而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轨道交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简称“四新”产品),这就有利于像A公司这样的科技型企业。

2 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对策及措施

第一,思想决定行动,在A公司这个60多年来都以勘察设计为主业的单位,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为了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A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产品产业化的优势及紧迫性,A公司通过专题调研、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宣传引导,转变职工思想。

第二,为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产业化转化,大力推进产品产业化的发展,A公司于2011年成立了负责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产业部”。由产业部牵头,以A公司成立的各产业公司和各生产单位为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转化的载体和具体执行机构,来完善A公司的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体系。通过不断努力,A公司不但实现了勘察设计技术的整体突破,还为推进自身的产业提升、结构调整、业务扩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由于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是A公司的新兴业务,A公司既有的勘察设计管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并没有涵盖此业务,也不适用于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因此,A公司该方面的管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尚属一片空白。根据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的特点,A公司不断创新规章制度建设,自201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多个管理办法,并编制完成了《A公司“十二五”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已初步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管控体系,为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保障。

第四,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产业化转化,A公司采取了组建全资产业公司、合作控股、投资参股、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转让等多种灵活多样的产业化模式。从2008年起,先后组建了多家全资产业公司和合资产业公司,基本涵盖环保、信息、地铁、电气、测绘、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等轨道交通绝大部分专业。

第五,为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快速发展,A公司还积极搭建了助推产业发展的“四大公共平台”,包括:

产业集聚的物理空间平台:为更好地集聚和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效应,A公司正在成都打造“全球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都市”――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中铁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将瞄准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科研、施工、设备制造及运营维护和教育培训的全产业链,整合中国中铁和四川省、成都市轨道交通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突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等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研发,形成轨道交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致力打造国际型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和产业协作平台――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成都轨道交通协会:为寻求外部支持,促进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的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A公司于2012年8月发起成立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发起成立“成都轨道交通协会”作为其依托单位。通过这两个平台来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

科技创新及合作的平台:为推动轨道交通行业技术进步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提升四川综合竞争力,A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南车集团等业内知名科研院校、企业,共同建立了集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科技型民办非企业――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

产业投融资平台:为响应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积极探索产融结合发展,A公司在四川省发改委、科技厅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中铁高端交通装备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并于2013年9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批复,基金募集资金规模为3.04亿元。该基金以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投资领域,重点关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适度覆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秀成长企业,是全国首支以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投资基金,为整个轨道交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3 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成效

3.1 轨道交通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带动了产业技术进步

A公司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工作紧紧围绕综合交通领域的新需求,自主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利用A公司整体优势,重点搞跨专业的综合系统集成,形成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成套产品;利用专业优势,做本专业系统解决方案或设备集成;利用海外市场优势,将国内成熟的、成套设备、技术出口海外的创新过程;围绕基于BIM技术对勘察设计应用的技术革命,延伸其配套的服务和产品;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新”产品近百项,同时还紧紧围绕轨道交通安全保障、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大方向”,新材料、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交通技术咨询、节能环保、信息化及智能化“五大产业板块”,机车车辆装备、工务工程、通信信号、信息、牵引供电、节能环保、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技术领域”,继续全面开展相关产品研发。

通过不断努力,A公司不但实现了勘察设计技术的整体突破,还研发出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推动了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进步。

3.2 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突飞猛进,促进了企业发展

通过不断的创新,短短几年时间内,A公司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突飞猛进,不管是新签合同、营业收入,还是利润,六年时间均增长了10多倍。而且各产业公司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2014年产品产业化板块各项主要指标较2013年又翻了一番,已实现连续两年翻番,并提前完成了“十二五”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目标,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A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拓宽了经营领域,逐步实现了业务的前后延伸,构建了覆盖轨道交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推动了企业由传统勘察设计企业向国际型工程公司的转变。

4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提升与完善

前言:科技查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为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科研立项的评价、成果鉴定以及专利申请等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提供科学依据的咨询服务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提升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是查新机构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 科技查新的特点

1.1检索手段多

科技查新服务是一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主要通过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课题的新颖性进行查证。由于课题种类丰富,需要检索手段多样化。其中科技查新检索主要以计算机检索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检索速度加快,检索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单机检索到联机检索,再到网络检索几个阶段,科技查新检索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1]。

1.2服务范围广

科技查新服务范围主要包括课题的范围以及研究对象的范围。查新课题范围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科研类查新,主要包括立项查新、成果鉴定查新、申报奖励查新、实施奖励查新;第二,产品类查新,主要包括开发新品的查新、产品评优的查新以及产品市场行情的查新;第三,技术方法上的查新,主要包括引进技术查新以及技术动态查新;第四,专利类的课题查新,分为申请专利查新和专利有效时间查新,和专利纠纷查新。

1.3具有鉴证性

查新是文献检索和相关情报调研相互结合的情报探究工作。它主要以文献为查新的基本载体,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基本手段。检测出的结果是评定文献课题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查新项目的综合分析,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科学审查,并在具体报告中将查新依据列出,充分做到查新工作有对比性,而且有结论。

2 科技查新的流程

科技查新工作的流程是指在科技查新过程中具体工作环节的安排。在具体查新中工作流程严格明确不仅有助于查新工作的规范化,还有助于对项目的质量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查新流程的规范化对于查新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2]。科技查新流程如图1所示。

2.1查新用户接待

在查新服务初期,用户针对项目提出查新委托要求,然后查新工作人员在用户确认情况下拟定查新项目委托协议,并且工作人员需要与用户交流,共同找出查新项目的特征,便于查新服务开展。

2.2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分析

由于查新项目内容比较广泛,在专业知识积累上,查新项目团队需要聘请专家进行项目查新。专家能够对项目提出具体指导建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查新项目都需要专家来进行指导查新,有的项目相对浅显时,只需要查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分析查新,并且提出检索意见。

2.3文献检索与整理

根据委托人的查新要求,查新工作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工作人员对用户所提出的检索要求报告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点,并且制定检索顺序。在检索目录上明确列出检索项目具体细节,最后仔细筛选文献资料作为查新报告的附件内容。

2.4查新报告的撰写和审核

查新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索的结果对应查新报告进行填写,并且整理好文献附件。在这之后需要专家组对查新报告提出审核意见,最终盖章,查新报告才算生效。查新服务的最后步骤就是对报告进行项目登记、存档、建立数据库,查新报告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作为存档,另外两份盖章交给用户保留,这样算完成一个查新工作。

3 科技查新的作用

3.1为项目研发提供文献信息

在进行查新之前,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本身的技术基础并不是非常了解。而不同项目信息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因此给科研人员的信息获取带来难度,而恰巧查新机构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查新人员通过完善的检索系统基本实现在科技查新中基于文献查找、原文索取和文献鉴定等一系列的科技服务。科技查新能够大大地节约科研工作人员的时间,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在该项工作中,对国外科技项目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很多重复研究。

3.2为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能够为科技成果进行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和奖励等服务,在这些过程中提供情报依据,并且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的判定,从而能够保证该项目的科学合理性。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如果一个查新过程中没有查新报告,只有专家组的建议,那么该科研成果的查新难免会有不公正的地方,这样会对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并且在科研成果的推广上也造成阻碍。而高质量的查新工作不仅能够结合借鉴专家学者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保证成果鉴定的权威性。

3.3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复立题或立项,又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节约科研资金,缩短科研周期。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查新报告可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新颖性;而对科研人员来说,通过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即科技查新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关的文献依据,起到参考咨询的作用。

4 科技查新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查新服务贯穿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科学领域和高等院校之中,查新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技查新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1科技查新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随着科技项目逐渐增多,使得科技查新机构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查新工作的突发性任务使得查新工作人员工作过于劳累,经常出现身心疲惫的现象,有的科技人员过分相信自己已有的认识,认为科技查新仅是一种管理程序,可有可无。有的人即使查新,也是行色匆匆,把查新当作形式[3]。这样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查新员工的服务意识下降。

4.2科技查新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研究项目逐步向高难度、跨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给查新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查新人员认知背景的差异,加之受专业知识所限,与查新委托人沟通不畅,导致撰写的查新报告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等[4]。查新报告审核人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来考察查新报告的检索质量和结论质量,尚未有适当的定量评判标准和方法,因此难以保证查新服务的水平。

4.3 科技查新服务形式缺乏针对性

目前,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成果鉴定查新、技术创新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等缺乏关联性和针对性的单检索信息服务。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对科技查新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科技查新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拓宽科技查新服务的形式,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展增值服务,以此提升科技查新服务的水平。

5 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5.1强化查新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查新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提升查新服务的水平,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查新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等讲座或培训,并对培训进行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以此来提高查新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使查新人员端正工作作风,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5.2 加强查新用户满意度调查和信息反馈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5]。只有不断反馈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查新人员积累经验,吸取不足,以此提高查新服务的质量。因此,查新人员需要在完成查新报告后,定期和用户进行沟通,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电话沟通、发放查新意见反馈表等方法了解用户所查项目的立项、申请专利等进展情况,通过对反馈结果的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报告的质量评估,根据不同用户的意见和要求不断调整查新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工作流程。

5.3建立规范的科技查新规章制度,规范查新流程

在科技查新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其内容应包含具体明确的查新评判标准,使查新人员有明确的指导书。查新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且实施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估体系,优化查新流程,可以将ISO质量认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入到科技查新中,有助于查新机构规范查新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建立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6]。

5.4 开展科技查新增值服务

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除了提供传统科技查新服务外,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比如可以向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定题情报服务和专题服务,改变以往简单检索信息的单一服务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的科研发展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查新需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紧迫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咨询服务,在今后的查新工作中,应进一步改善自身工作体制,加强查新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科技查新的服务质量,以知识促进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宏铭.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再审视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2008,(7):l2l~l22

[2]庞佳.科技查新流程的优化设计――以提高立项质量与国家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40-41.

[3]罗林枝.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8):475

[4]黄继东.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情报杂志,2001(5):61-63.

[5]谢新洲,夏晨曦,柯贤能.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06):12

[6]石颖.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情报科学,2005(9):1344

第4篇

一、制定新规范,破解新问题

民营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调整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力争做到行为规范,确保企业管理的组织、指挥、控制等各项工作能正常运行。要在提升规范制度的执行力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检查、事后有总结,使企业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当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是如何尽快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方式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形势,有效利用政策、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规避和防范经营风险。破解和善解这些难题,就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党的政治优势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重在解决、克服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构建企业发展和谐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破解这些问题是企业的一种内在需求,不仅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一致,而且能使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性和功能性立竿见影,取得实效。

二、打造新品牌、培养新人才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品牌就是信誉,就是形象,就是竞争力,就是占有率,就是市场空间。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品牌意识的树立和知名品牌的创造。实践证明,积极借鉴和充分吸收利用国内外优秀企业品牌推广的经验成果,不断完善和发展与自己企业和市场相适应的品牌宣传推广的举措,就是打造新品牌的一条捷径,以这种模式实行企业的品牌宣传推广,既能降低企业品牌宣传推广的实践成本,又缩短实践周期,还可以尽快见到实效,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

人才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才高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市场对手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竞争。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队伍,就应该发挥机制灵活、政策优惠、办事高效、议事果断的多种优势,做好以下“五个要”:一是要用好在岗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企业现有的内部资源,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二是要留住有用的人力资源。取其所长,在使用上、感情上、利益上、企业氛围上留住人。三是要引进急需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从外部引进技术、管理人才等。四是要培养后备的人力资源。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为企业的未来着想,前瞻性培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以改变民营企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五要安置富余的人力资源。通过内退、协解、转行、转岗等多种方式,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这不仅是对富余人员的关心和负责,也有利于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开发新科技,开拓新市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多大,取决于科技实力有多大,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十分注重科技开发。在思想观念上要牢牢树立科技发展观,坚持把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把科技人才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培养爱护,加大科技投入,以“产、学、研”为契机,加强与各高等院校的合作,寻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搭设新的合作平台。

企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发展中增强竞争力?如何规避企业经营的风险,减少失败的可能性?如何在巩固老市场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新的市场?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家经常考虑的核心问题。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资源和市场的竞争。民营企业开拓新市场,就要走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之路,这样才有利于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客户提供整合的服务;才有利于更有效的进行风险管控,进一步提升各产业间的协同和资源共享,达到开拓一方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四、塑造新形象,开创新局面

市场经济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形象的竞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信赖,更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就是全力塑造新形象,内增员工凝聚力,外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的个性特征,包括企业家阅历、领导群体作风、员工队伍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企业标志标识等。要以点带面、延伸内涵、创新载体、讲究实效,全力塑造企业新形象。

第5篇

一、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实施围绕设备、工艺操作与现场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创新模式,希望利用标准动作来进行注释,配合科技创新手段来满足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探索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全流程管理模式,结合现实形势及国有企业发展变化来提高自身经营生产管理效率与效益。

1.国有企业生产发展规划

国有企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前也提出了若干发展规划,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点。

(1)通过科技发展模式来促进增产效益,这主要是考虑到国有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主要涉及高投资、高科技、高风险和高回报,因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过程中也必须走科学开发道路,一些国有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已经建设了高素质人才队伍,长期与多所高校与研究院、科研机构建立了有效合作关系,大力推进了国有企业经营开发效率。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实际建设期间,已经成立了精细化管理机构,可以对人才进行管理,也可以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对生产技术与工艺进行创新处理,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2)通过强化管理来提升效率。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一直以来都坚持“高标准高效管理”指导思想,并在传统的“三项制度”方面寻求突破性改进,严格落实有机标准,并建设了多处标准化生产机构,同时实施风险责任承包方式,对自动化生产线及修理车间进行大量投资,实现了对旧设备的有效修复。

二、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具体做法

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创新模式,应该遵循效益、?y一、持久与全面4点基本原则,希望将生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覆盖到国有企业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同时鼓励全员参与到生产精细化管理工作当中,真正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操作的各个细节。

1.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有企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使讲求构成要素的全面性,鼓励全员参与和全过程运行管理,它的构成要素主要围绕组织机构成员、辅助生产工具与生产设备3大方面展开。

(1)要确立生产运行管理,它也是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核心,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能够高效运作就得以与它基于精细化管理扩大了经营生产产能与生产效益。

(2)要明确组织机构人员、辅助生产工具与生产设备这3大要素,通过三者来实现国有企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相互促进,保证他们全为生产服务,并做到合理有效利用国有企业设备,实现精细化管理制定规则,促进对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发挥设备及人员各自最大作用。

2.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运行措施

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生成内容,这也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内容,客观讲,国有企业主要结合管理实际现状,辅以安全管理基础,希望重点做到成本控制配合效益释出,希望达到节约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发展目标。为此,国有企业也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方案,包括经营生产运营健康评价机制,配合各个机构的综合管理技术来提出了创新的生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这一全新模式旨在为企业班组重新规范定位,并分析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基层单位从现场管理模式逐渐向技术效益模式发展转变。下文将围绕国有企业的生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运行措施进行详细解析。

(1)国有企业实施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开展的“健康评价表”与管理方案。在“健康评价表”方面,基于人体健康理论为生产经营运行状况细分出11个参数,通过参数优劣来评判指标相关健康程度,衡量生产经营运行状况,明确经营点“健康”状况,预防“疾病”。

(2)国有企业设置了两块管理指标看板,这也是第二个“2”。它的目的是通过标杆管理指标与达标保障生产经营管理指标来实现生产精细化管理评价,特别是针对阅读各项生产运行指标与数据进行显性化展示,看其指标照比上月是否有进步提升,并横向与同行竞争对手对比,找到自身差距,并针对差距来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适时加以优化改善,做到有效控制进步。

(3)建立健全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从国有企业的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精细规划管理,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员工的四位观念,可以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学习与消化吸收优秀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细化,切实落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大大促进国有企业高效快速运转的目的。

(4)制订1本《综合管理手册》,国有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推进方面非常注重对集输站的综合管理,因此所制订的《综合管理手册》正是针对志工管理主线来实施严谨的精细化管理流程,其流程内容如下:参数录取--分析对比--措施制定--跟踪评价。通过该主线来客观反映生产经营问题,并全部呈现在《综合管理手册》之上,实现对国有企业生产管理的有效导向,同时激发职工参与管理积极性。确保企业员工能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所存在的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另外,国有企业也基于该手册形成了一套单台设备包括单个问题的追踪处理机制,帮助员工养成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工作习惯。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前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呈现着逐步扩大的趋势,这给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长远健康的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是以安全完工、高质、高效、低价为保障目标,最终做到工程按照合同时间安全保质保量高效的实现完结。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也能够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效益,更能促进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积极发挥创造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主要是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和岗位权责等等各方面的完善,进而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部分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导致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筑企业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有明确管理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的落实到位。此外,部分建筑工程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落实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建立制度,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根据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导致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建筑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2建筑工程管理意识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不足,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能够落实到位,降低了建筑工程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长远发展。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工程的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施工的速度,节约施工成本,忽视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筑管理意识不足,影响了建筑管理工作效果。建筑工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施工队伍都会自带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和材料,施工方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发生隐瞒、虚报等现象,给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筑工程的管理者,为了维持两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会出现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较为薄弱

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较为薄弱,降低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大部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不完善,给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建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我国建筑工程的准入制度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并没有严格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有关准入制度,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没有资质或者虚报资质的企业,给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建筑工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2.4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由于不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的数量不多,出现人才缺口的情况,导致其他岗位人员转职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加上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3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要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建筑企业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每一个内容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循序进行提供保障。我国政府及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要组织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奠定基础,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为建筑工程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保障。

3.2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开始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同时社会上也逐步的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要强化建筑工程的管理意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充分的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到位。建筑企业要将工程管理宣传和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利用强化培训员工的方法,对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手段进行普及,促进建筑企业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建筑管理层人员对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要不断的学习和接受,以全方位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

3.3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管理方向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把关,工程的质量可以说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保障工程整体质量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是企业的首要关注点。工程的质量涉及到政策、技术、实用性等方面,所以工程的监督管理者要立足于实际,实事求是,实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从前中后三期逐步跟进。

3.4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受管理人才素质高低的影响,因此要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提供高素质和高技术的管理人才。在管理而你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将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流程和重点以及各种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能够符合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标准,在根本上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要为建筑工程管理队伍提供实践的机会,将建筑工程管理队伍的实践工作落实到位,管理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及时的进行改正,促进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保障。

3.5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行业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国家针对建筑行业出台各项新规定,而企业则要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不断改革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只有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拥有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团队,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是一个整体性要求很强的行业,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建筑工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进而引发了其他问题的出现,最终造成整体建筑行业的裹步不前。建筑工程行业要实现新的发展一定要从管理体系入手,完善企业、行业的管理体系,将管理问题深入到每一个参与人员的内心,一切落实到位,最终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庄伟滨,钟杰.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269.

[2]刘杰峰.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6(03):140+144.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供电可靠性原因技术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农网改造的进行及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逐步深入,农村配网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管理手段也得以不断完善,农村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有了质的飞跃,使供电可靠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其中仍存在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科学规划、电网改造、科技创新、加大可靠性管理等工作,使之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一、影响农村供电可靠性的原因分析

1、设备陈旧落后

农村配网中高耗能配变普遍存在,2011年初仅我们清苑县经过十余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后仍有240余台S7及以下型综合配变在服役,约占当时总数的5%。配电线路上开关仍存在旧式的油开关,开关无油化率低。过半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缺乏无功补偿装置,造成无功损耗大,供电质量降低。

2、电网结构不合理

农村配网虽然经过前期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已趋于完善,但由于受资金制约前期改造标准低,加上又已经运行十余年之久和近几年农村用电增长过快,普遍存在设备老化现象,而且大多数配电线路呈自然延伸状况,供电半径长、线径小、分段少,没有形成“手拉手”供电,抗灾能力差。

3、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可靠性管理的规章制度要覆盖至管理中涉及的各个方面,除了直接与用户供电可靠性有关的管理制度以外,还应包括施工检修计划安排、停电申请、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等相关的奖惩制度等,这些均需要进一步修订与补充。在管理机制上,生产、运行管理粗放,调度运行、停电计划管理的科技含量低,重复停电较多,安全性评价、状态检修、带电作业等先进的管理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较低。

4、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较少

未实现电网实时监控、自动故障隔离及恢复供电、负荷管理等自动化功能,事故处理自动化程度低,耗时长,恢复慢。采集数据、设备管理、停电管理、用电管理等技术水平与管理手段落后。

5、可靠性与经济性联系不密切

农村配网的供电可靠性管理主要是基本形成了对供电企业本身的约束,还没有真正做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紧密结合,没有注重对经济的分析与评价。

二、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的对策

1、技术对策

供电可靠性的提高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依靠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技术,各项措施协调到位。

(1)依靠科技进步,对网络结构进行改造。电网的先进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供电的可靠性。近年来,农村电网正在逐步改造升级,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必须对所有的高、低压电网及农村公用变压器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避开所有可能影响供电的建筑与因素,分层次分区域进行设计。尽可能将农村用电量大的耗电企业用电与农村居民用电分离开来,减少供电中的相互影响,确保农村居民用电。针对不同用电线路,合理设计增大导线线径,同时减少农村公用变压器的供电半径,减轻每台变压器的负荷,从而减少变压器工作压力,延长和保持变压器健康工作时间。在村电网建设改造中,尽量选择采用性能优良、可靠性高、长寿命、少维护的设备。积极采用配电自动化集成技术,加强配网自动化建设,采用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在出现供电故障时,能做到准确地判断故障线路,快速地把故障隔离或排除,从而可以避免传统的10kV 出线轮流拉闸查找。最终避免大面积轮流停电,减少停电区域和时间,达到快速排除故障,提高供电保障性能力。

(2)提高设备质量,缩短停电检修时间。在农网改造供电设备选用中,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缩短停电检修时间,提高供电保障能力。一是积极选用免维修、免维护的先进设备,尽可能缩短停电检修时间。如新上市的六氟化硫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等。农村35kV 变电所较多,这类变电所可以实行提档升级,建成或改造为无人值守变电所,提高供电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二是大力推广热倒合环的使用。在农村需要连续供电的网络中,要大力推广热倒合环的使用。热倒合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利用热倒合环操作可以避免负荷转供过程中倒闸操作所引起的短时间停电,特别适合于农村医院、居民供电等供电连续性要求高的用户的使用。三是推行带电作业。在农村供电设备临时检修中,尽量实行带电作业。在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能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推行带电作业,减少停电次数。为了实行这一操作,可以采用棒式绝缘子替换针式绝缘子,减少故障的发生,从而缩短停电时间。用硅橡胶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替换阀式避雷器,以增强线路避雷和防止过电压的能力,减少因雷击造成的事故跳闸。同时尽可能配备箱式或全密封式变压器,减少雷雨的影响。

(3)加强自动化建设,减少人为失误的影响。提高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只有提高自动化才能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影响,从而提高供电可靠能力。为此,在提高供电自动化中,对农村电路可以分别情况,合理配置继电保护,进行自动化程度设计。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应当采用变电所10kV 出线专路供电的方式,把该用户和其它用户供电线路分开,避免相互影响,防止其他用户停电或故障时影响该用户可靠用电。对于变电所10kV 出线非专路供电且供电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可考虑进线保护采用电流速断、0. 5S 过流保护技术。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用户,如医院等双电源用户可安装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环形配电网络中,为简化保护,使环网中线路保护装置满足选择性,采用故障瞬时自动解环放射状线路,故障消除后再合环。

(4)加强高新监控、检测、传输设备的使用。通过使用新型检测设备,做到对每条线路、每台变压器设备的实时供电、用电数据检测。并通过远程传输设备将数据传输的专用数据服务器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影响供电可靠性的真实原因。

2、管理对策

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能力,必须在优化关键技术的同时,做到精细化管理,从而才能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

第8篇

1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中小型企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高, 企业信息部门的设置、信息资金投入量以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建设都对企业信息需求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部门主要职能包括:信息搜集、整理及分析。

通过对济南市几家中小企业调研,现状如下:

1)规模小,服务手段落后

企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而目前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较小,虽然设置了信息部门但专业信息人员较少,资金不足,设备差,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服务手段落后,内容单一,市场开拓能力差,主要业务仍局限于简单的、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能力建立高层次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系统,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获取信息困难

信息是开展企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拥有准确、及时、系统的信息是企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而目前我国支持企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公共信息基础并不完善,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对情报的收集、分析、整理、加工、存储和处理能力依然不足.大多数企业获取情报的渠道也非常有限,一般来说.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产品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内供式,由企业自身收集、整理而得;二是,外供式.多依靠某种载体。如传统的报刊、现代的网络等获得。而这类信息数量巨大且凌乱无序对特定用户来说。其所需信息是确定的,无限量的信息往往让人不知所措,即使在信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其近30年的信息接受率也只有10%左右,使用户不能有效地找到所需信息,这些问题都导致企业信息服务机构获取的信息资源缺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和企业信息服务的需求。

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知识面广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企业信息服务机构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熟悉企业信息服务工作的跨学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从业人员缺乏专门的信息服务知识和现代科技咨询服务意识,普遍存在业务比较单一、、信息分析能力较弱、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不了本企业需求。

4)行业行为不规范.社会信誉不高

企业信息服务机构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缺乏对企业信息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规范,这必然导致市场秩序不规范,从而使企业信息服务市场存在信誉缺失、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

2 科技查新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

科技查新机构具有一般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所不能及的信息资源以及现代化检索手段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等优势,这些优势使科技查新机构有能力成为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部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信息资源优势

科技查新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国家科技部在2000年12月颁布的(科技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承担科技查新业务资质的信息咨询机构应当具有15年以上与查新专业范围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源或数据库。科技查新机构信息资源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查新人员可以对这些公开的国内外文献资源或数据库如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行业及专业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报纸、研究报告、互联网、产品宣传资料等进行检索、查询,从而掌握大量的信息。这些文献资源或数据库是科技查新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坚实、强大的信息资源后盾,其数量和质量都优于一般信息服务机构。

2)人才优势

科技查新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工作.它对查新人员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仅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较宽的知识覆盖面、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知识、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较强的筛选、对比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还要求查新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因而,查新人员作为从事信息服务的专业人才,能从广泛采集的信息中敏感性地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查新人员的这些要求同时也符合了企业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这是进行企业信息服务的坚实基础。此外,查新机构还建立有查新咨询专家库,这些查新咨询专家对查新项目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能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发挥专家之所长.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3)技术优势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高效获取、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技术基础。因此,计算机检索和对国内外网络的访问是查新机构必须提供的查新设备保障,同时,这也为科技查新机构开展企业信息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

4)信誉优势

规范的信息服务行为与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信息服务机构开展活动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查新机构是规章制度健全和管理体制较完善的单位,查新人员具有很强的信息保密和产权保护意识,国家科技部早于2000年就颁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从而加强了对查新机构的管理,规范了查新人员的行为,维护了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了科技查新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科技查新机构在长期的科技查新工作中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形成了相当高的社会信誉。

3 科技查新机构在企业信息服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查新机构除了提供目前进行的科技查新服务外.还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为企业开展其他多种信息服务。

1)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从简单的信息提供服务需求已经发展到对高质量、深加工的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决策信息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来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多变的竞争需求,获取有效信息对于企业经营日趋重要。企业信息咨询服务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并结合专门的知识、技术、经验、信息等,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向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措施等信息产品的一种面向企业的服务形式。科技查新机构本身就是为科技创新提供高层次信息咨询服务的单位。可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及国内外文献资源或数据库的支持.为企业提供信息产品和解决问题。

2)为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关于企业内、外部的一切与提高企业的经济竞争力有关的信息,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它通过合法手段,通过长期系统地跟踪、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可能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产生影响的信息,最终提炼出本企业及主要对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关键情报,从而帮助企业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进行决策。科技查新机构可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人才等优势,主动与企业联络,积极开展竞争情报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3)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极其重要的竞争资源,它覆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最新科学成就和技术动态信息,企业可以通过专利信息了解所属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专利信息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是企业获得科技信息和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现在,随着国内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专利信息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科技查新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收集、信息加工等方面的经验,可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利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撑服务。因此,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可以更好、更有效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查新机构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的途径主要有专利查新检索、专利侵权检索与分析、行业内企业专利信息的搜集等,可满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多方位需求。

4)为企业建立专题信息数据库

第9篇

正当集团企业上下以坚实有力的步伐,阔步朝着集团企业战略目标奋进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85周年纪念日。今日,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节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动员矿区广大青年高举“五四”火炬,沿着矿区老一辈建设者们的足迹,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为人先的气魄,积极投身到矿区跨越式成长的伟大事业中去,不断开创矿区成长的美好未来。这对于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矿区几代建设者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思。

一、继承传统,弘扬精神,不断增强建设矿区、成长矿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想“五四”运动的当年,是那一代热血青年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抛头颅,洒热血,投入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们勇往直前的奔放热情,追逐光明的执着步伐,积极探索的革新精神,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五四”运动不仅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撒播了的火种,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贤已逝,精神不朽。时代成长到今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更有着新的时代意思。尤其是在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科技精英的竞争,矿区广大青年更要认真回顾历史,以科学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创造精神认真学习、思考和实践,积极投身于矿区改革成长的洪流当中。回顾矿区不断成长壮大的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矿区青年不断弘扬“五四”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成长史。40多年来,XX矿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一步一步地成长成为今日这样一个拥有108亿资产、年销售收入达6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矿区青年建设者们的聪明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如今,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又一代矿区青年继承了这个精神,站在了改革的前列,担负起成长矿区的重任,为实现矿区的跨越式成长不懈的奋斗。展望矿区成长的美好未来,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大好形势。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成长迅猛,国民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冶金、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等行业快速成长,煤炭需求增势强劲,面对这样的成长趋势,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抢抓机遇,加快成长。为此,集团企业从矿区自身成长的迫切规定和矿区所具有的优势出发,确定了新的战略成长筹划,使煤炭主业达到3000万吨以上的规模,同时要发挥煤种和区位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成长煤炭洗选深加工,煤化工,建设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电厂,并成长粉煤灰利用项目等。

青年朋友们,矿区的希望在新区,新区的希望在青年!你们是XX矿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战斗力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实现矿区成长的宏伟蓝图,需要你们积极的参与,不懈的努力,艰苦的奋斗。所有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矿区青年都要不断增强服务矿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努力进取,肩负起建设矿区、成长矿区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肩负使命,勇于拼搏,积极投身到矿区跨越式成长的伟大实践中

实现矿区成长的宏伟蓝图,不仅需要依靠一支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职工队伍,更需要广大青年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建设矿区、成长矿区的光荣职责,切实为实现矿区的跨越式成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肩负起建设矿区的光荣使命,必须要解放思想。实现我们的战略成长筹划目标,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只有靠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以思想解放的进步带动观念的转变,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开创成长的新局面。矿区广大青年一定要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规定,立足矿区现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以改革促成长的思想,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成长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成长的做法和观念,坚决革除影响成长的体制弊端,为加快成长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始终坚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开拓进取,把矿区改革成长不断向前推动。肩负起建设矿区的光荣使命,必须要勇于实践。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只有通过自己实践体验得来的经验和知识,才是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广大团员青年要勇于实践,敢为人先,自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提高工作的水平。大力提倡向实践学习,多研究改进工作的办法方法,善于发现和总结生动的实践创造,及时用于指导和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肩负起建设矿区的光荣使命,必须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对共青团事业成长提出了不少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年人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着巨大的创造活力,是实现创新的一

支重要生力军。各级团组织要把握青年的特点,把青年的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贡献聪明才智;要引导广大青年把创新的规定和创新的精神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并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要以创新为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在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成长的进程中建功成才,勇创新业。肩负起建设矿区的光荣使命,必须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要爱岗敬业、诚实奉献,积极投入到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技术进步等各项工作中去,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创造良好的效益,为企业加快成长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围绕实现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广泛开展“我为成长献一计”、科技攻关、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要积极倡导艰苦奋斗精神,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地方。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干好主人活,尽好主人责,立足岗位多奉献,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努力创造更好的效益,支持企业加快成长。肩负起建设矿区的光荣使命,必须要努力开创安全生产的新局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带头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要积极参与创建品质标准化工作,带头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强化现场管理,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创建的标兵。要自觉遵章守纪,积极参加安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素质,掌握安全技能,争创安全文明岗位。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现实开展好“零点行动”、青工安全“奉献在双休”等活动,为集团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肩负起建设矿区的光荣使命,必须要切实维护好稳定。各级团组织要联系青年的思想现实和矿区改革成长的现实,帮助青年正确认识改革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特别要针对青年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种种疑虑,帮助青年澄清认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开创矿区共青团事业的新局面

面对不断成长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矿区广大团员青年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切实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发挥好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开创矿区共青团事业的新局面。要加强学习,优化个人的知识结构。必须结合工作现实,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成长,适应社会的规定,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和吸纳新的知识营养。要扎实开展“天天一小时,月月一本书”读书学习活动,在努力学好业务知识的同时,要广泛学习理论知识、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等,特别要注重学习资讯技术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库始终保持一团活水、常

学常新,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认识和把握事物成长规律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管理的能力。要担负起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职责。团组织要把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青年精英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创新能力,积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规定,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精英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促进大批优秀青年精英脱颖而出,为构建企业精英战略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推动集团企业跨越式成长多作贡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防火 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火灾发生后其性质与一般火灾不同,具有下列特点:

1 火势蔓延迅速

在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如果防火分隔不好,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形成烟囱效应,使火势迅速蔓延。例如—在一座高100 m 的高层建筑内,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在30 S 内烟气就能达到顶层。建筑物越高,形成风速越大。风速越大,火势的蔓延速度越快。

2 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物建筑高度越高,内部结构越复杂,发生灾害是安全疏散越困难。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地人员需要时间较长;有人做过一个测试,让一名健壮的消防员从30 层楼的高度向下跑整整用了30 分钟的时间,二是疏散时人员集中,在疏散通道内容易出现拥挤踩踏情况;三是火灾发生时火势和烟气迅速向上蔓延,而发生火灾时人们涌向楼梯间,使烟气窜入,增加了疏散难度。

3 高层火灾扑救难度较大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使用的灭火救援设备往往达不到高层建筑物着火层的高度,所以,扑救高层火灾需要利用室内设施。但由于室内设施管路复杂,需水量大,灭火针对性不强,阻截火势能力有限,建筑物自身消防水量有限,需要利用消防车从室外进行补给。

4发生火灾概率较大

高层建筑内部一般较为复杂,电器设备繁多,用电量较大,电器线路老化等问题,很容易发生火灾,而高层建筑现代化程度高,易燃物较多,引燃后不易扑救,如果管理出现漏洞,建筑物内自动报警系统不能正常启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概率会成倍的增长。

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1 建筑消防设计先天不足

《高规》的出台,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了规范保证,但之前一批老式的高层建筑在消防设施设计上已经存在先天缺陷。受建筑性质和建筑结构的限制,业主在适应经营活动变化需要而进行改建、扩建或内部装修时,某些消防设计、设施始终达不到新规范的要求。目前“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审核)大量存在,建设单位为节省工程投资,尽快见效益,边设计边施工,审核未通过,工程已建了一半,建筑工程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导致许多单位投入使用多年但至今尚未通过消防验收。

2 消防设施缺乏有效管理

在高层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缺乏消防法规意识,忽视对消防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致使前期大力投资的消防设施出现老化、损坏等现象,形同虚设。尤其是多产权和多单位共同使用的高层建筑物,使用单位各自为政,消防管理无人牵头,产权和使用单位不能履行自己消防职责,等到发生火灾时,消防系统根本发挥不了火灾预警、预报、扑救初期火灾和人员及时疏散的作用。

3 消防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绝大部分设计、施工人员相对缺乏消防工程专业技术知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国家高层建筑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不够、掌握不深、理解不透等现象,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过于注重美观、功能和经济效益,擅自降低标准或未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二是部分单位和个人挂靠有资质的单位承揽工程,造成消防工程施工质量偏低;三是招标过程中,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恶意压价竞争,以致出现降低施工质量,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问题;四是施工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技术工人跳槽频繁,施工质量无法保证。

4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不严格

从高层建筑工地火灾事故来看,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消防用水不到位,施工材料堆放不符合防火要求,消防车通道不畅通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当前实施的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普遍使用防火性能不达标的材料,在落实相关防火技术标准过程中又缺乏内部严格监督和质量控制,稍有不慎和疏忽,极易引起火灾事故。

三、建筑防火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

1把好设计源头关

(1)实行建筑设计资格证书。建筑设计单位应建立防火设计内部审核组织及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定期业务培训及考核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有效运作,使之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切实保障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得以可靠落实。

(2)严格实行消防专篇,自审制度。公安部30 号令已明确规定,带自动消防工程系统的高层建筑等必须有消防专篇。专篇应在初步设计中体现完善,并应由设计院完成自检自审工作,由设计院签字盖章负责,同时有关法规应进一步强化谁设计、谁负责,确定设计人员对所设计工程的终身负责制,以督促设计与自查自审不流于形式。

2严把审核关

(1)防火安全责任制。本人建议实行施工图审查签字制度,对消防施工图纸,须具备相应资质的消防工程师签字方可生效,消防部门才给予受理审核。

(2)提高领导专业技术水平。建审工作必须由经办人员和分管领导共同完成,特别是在基层消防部队,更是由经办人员和分管领导两人负责。在提高建审经办人员素质的同时,分管领导专业技术水平也应相应提高。

3严抓施工管理

(1)实行施工人员资质证。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可实行资质单位消防水、电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员上岗制度,这样消防监督部门在施工检查中,可以有的放矢检查施工人员的上岗证,严格落实责任制,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

(2)实行消防工程施工监理制。建立消防工程施工监理制,既可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施工质量又可以了解施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隐蔽工程质量的把关极有益处。

(3)加强建筑施工检查。一方面要按《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规定;另一方面要严抓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严格各项防火规章制度。

4严抓后期管理

(1)签订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移交书。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要确保建筑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必须确定专门管理部门专人管理,因此消防部门应及时签订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移交书,同时根据高层建筑的有关规定签订建筑消防设施定期维修保养合同,保证消防设施的正常运作。

(2)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3)开展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因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建筑消防设施系统进行检查、测试,对系统工作状态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4)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社会要发展,经济要繁荣,消防工作也要同步发展。现代建筑防火安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企事业管理单位和公安消防机构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它将对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结束语

能否确保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 避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是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高层建筑在建筑防火设计方面已经达到了《规范》的要求,但在使用中管理不善, 同样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因此, 高层建筑的使用单位还必须加强防火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海婴,周贺东,鲁萌.浅议现代高层建筑防火难题及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8)

[2] 高云,张浩,弋俊楠.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分析与防火安全对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06)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nagement and tenure systems analysis,through the study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policy against our country,make suggestions to a relatively viable, to address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rural housing land use right allocation confusion providing feasibility.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Land;Rural housing land use righ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中,农村的宅基地,主要的是指在农村中,住户或者是个人将作为住宅基地用地而发生占有,或者是利用的本集体的所有土地。宅基地既包括各种建造房屋占据的土地,也包括已经建好,或者是过去已经占用的土地,同时还将即将用于房屋建造的土地。在我国现行法律政策中,宅基地主要分为三类,已经建立房屋的占用地,建过房屋但已无附着物,不能居住的土地以和准备建房用的规划地。其中,宅基地的所有权要归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由于我国的宅基地在制度体系,和分配政策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使得我国的宅基地使用分配缺乏规范性,分配秩序混乱。在宅基地的使用分配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较大,行政力量的干预更是严重,使用权的分配制度不严格,规范难以贯彻落实,很多地区分配过程中,都是由村干部进行决策,造成严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不仅仅很大程度的丧失了公平性,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二.农村宅基地管理现存的问题

宅基地关系到农村住户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其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将对宅基地分配使用的公平性起到十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农村宅基地虽然在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效果不明显,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将作出详细分析。

1.规划建设实施困难

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要严格遵守我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在农村中,居民的住宅建设规划要严格遵循当地乡镇或者是村里面的建设规划。在我国现阶段,很多村民在修建自己的住房时候,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个性化的要求,当获得了房屋建设的审批之后,并开始放线和施工,在房屋建设竣工之后,也不去土地管理机构请求房屋质量的检查验收,这使得农村的住宅建筑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显得混乱,各种土地权属矛盾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和谐。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很多农村居民在建筑房屋时候,多会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段,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村民会凭借经济实力或者是私人关系在一些新规划地区选择更为优越的地段进行建房,那些经济能力较弱的农民更多的希望在原地建房。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宅基地规划困难,新的规划难以贯彻落实,老规化难以废止。

2.“一多一乱”现象比较严重

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笔者发现,很多农村村民并没有严格遵守建房规范,同时,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擅自扩大房建建筑面积,更有甚者,在规划自己将要修建的房屋的同时,用其他的方式将房屋基地边上,本属于集体的土地大肆占用,并在这些本属于集体土地上发展农业,养殖业等,赚取经济利益。在占用集体土地的同时,也忽视到土地管理部门的等级注册,既严重阻碍了土地管理的规范性,造成了土地管理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了很多土地权属问题的矛盾。

3.乱圈乱占问题非常严重

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宅基地主要是用房屋建筑所用,但是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笔者发现,很多农民在占用了基本的住宅建筑用地之外,为了满足养殖畜牧等需求,在房屋附近修建猪圈,牛圈和羊圈,或者是在屋后修建菜园等,既造成了空间的拥挤,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碍。同时,不利于区域的整体规划。

4.无节制的占用好地

在笔者多年的农村宅基地管理经验中,笔者发现,很多有经济实力的或者还是有私人关系的农民,为了能够选择最好最宽敞的地方修建房屋,花费高昂代价占用一些优质土地或者是平坦地,从而造成了很多浪费,比如,村中心很多旧房都浪费,无人居住,村子外部却大力修建房屋,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

5.违法用地查处执法困难

在农村,由于农民修建房屋相对而言投资都比较大,基本上都要花费掉很多的积蓄,而且受到一些传统观点的影响,比如房子的面积越大越好,规模越宏伟越好,房屋的结构设计越新颖越好,将房屋视为身份地位等象征,这便使得很多居民在修筑房屋时候,房屋面积经常会突破原有规划的面积。同时,据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相关的规定,土地监察人员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权,当发生一些土地占用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能够实施有效的阻止或者是限制,便只能依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向法院提出申诉,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申诉得到贯彻落实,房屋已经建筑完成。在众多调整的法规中,《土地管理法》刚性最强,但是其中的相关处理惩罚也只是进行拆除或者是没收,但是没有违法占用的房屋建筑结构属于居民财产,要进行严格的财产评估,其操作十分困难,容易引发多种矛盾,也使得执法变得更为艰难。

6.村民宅基地私自出租,转让出售他人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由于很多农民的法律素质较低,对宅基地的相关的法律认识不清,多认为宅基地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可以进行自由的处理,比如自由交换,买卖,宅基地的交易都是属于私人的事情,与土地管理部门无关,因此,无需去办理相关的手续,同时,在很多农村中,村干部的管理水平有限,干部和群众都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不关心,缺乏热情,私自将集体土地转让,或者是进行出售。造成了土地流失,管理严重脱节。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1.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要借助各种传媒面向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宣传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宣传土地基本国情,国策,国法,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法制意识。尤其面向乡镇领导,要将《土地管理法》列入普法内容的重点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土地法制素质,对各级主要干部学习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实行任前考试,任期评议,离任审核,凡考试不通过,评议不合格,审核有问题的干部不得担任相应岗位的领导职务。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农村宅基地管理要以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为原则,结合农地整理和村镇建设现代化的进程,达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从长远看,要结合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大力搞好村庄用地的整理。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可以村集体为单位建村民公寓楼;经济实力较弱的地方则要大力整治空心村,对多占宅基地及乱圈乱占进行清理,从实际出发,区别情况,依法处理。

3.严格实施村民建房手续的审批

村民建房手续的审批要在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服从规划安排的前提下,实施村民建房管理公示制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增加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办事程序的公开化,要将村民建房办理手续的条件、办理流程、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理时限在各乡镇向群众进行公布,在村民宅基地安排有争议的地方,可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坚决铲除老百姓建房中出现的以地谋私,乱收费的不正之风。

4.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要对继续违法超占集体土地的人员依法从严处理,对仍然违法建房超占集体土地的,必须依法从重处理。一是要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该拆除的坚决拆除;二是对不符合农村规划的建房一律不批,新建房必须和旧村改造结合起来。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原来超占集体土地随着有偿使用的矛盾缓解,新建房违法户得到及时查处,旧村改造也有了启动资金,自然就能加速村庄改造步伐,于国于民均有利。

四.结束语

宅基地的管理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效率。要在分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严格执法,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文志.应当强化农村宅基地调查与管理[].江西土地,1999,(5).

[2]陈炜,邱祥云.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的对策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4(10).

[3]徐日辉,倪才英,曾珩.浅析农村宅基地整理[J].中国土地科学.

[4]吴本辉.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思考与建议[J].江苏土地,2005,4期.

[5]何维佳 陈美球 王亚平 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农学通报》 ISTIC PKU -2010年19期

第12篇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局领导班子带领机关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促进了全省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煤炭产量和经济总量大幅提升。近年来,我省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000万吨以上,20*年达到1.83亿吨,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3位;20*年煤炭工业总产值700多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上缴税费170多亿元。今年1-11月生产煤炭17084.04万吨,同比增产1316.90万吨,预计全年实际产量将达2亿吨以上。

(二)煤矿安全状况明显好转。近年来,针对我省煤矿灾害严重、小煤矿安全基础薄弱的实际,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突出瓦斯治理。出台了《加强煤矿瓦斯先抽后采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和政策,明确和落实了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企业、企业法人和总工程师在瓦斯管理工作上承担的责任;针对各矿区瓦斯赋存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方式加强了瓦斯治理。20*年全省煤矿抽采瓦斯10340万立方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675处瓦斯矿井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二是强化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制定了《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实施意见》,从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和现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45条规定;针对小煤矿发生事故的次数和死亡人数,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处罚和整顿关闭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单纯采用行政手段对小煤矿安全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三是强化和完善了煤矿安全监管措施。2005年以来,抽调10余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3个瓦斯治理督导组,常驻瓦斯灾害严重的铜川、韩城、彬长矿区,长期开展瓦斯治理督导工作;去年又在全省推广了旬邑县政府向煤矿派驻安全监督员的经验,目前全省已向地方和乡镇煤矿派驻安全监督员611名,使政府的安全监管工作直接延伸到了煤矿一线。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小煤矿的安全生产。2005-20*年,全省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平均每年比上年减少62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每年比上年下降34%。

(三)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生产布局调整步伐加快。近年来,按照稳定渭北、建设彬长、重点开发陕北的思路,加快了三大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矿项目建设,相继开工建设了大佛寺、黄陵二号、柠条塔、红柳林等一批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彬长矿区在建大型矿井3处,投产后新增产能1100万吨/年;榆神矿区在建大型矿井15处,投产后新增产能9250万吨/年。二是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近几年我省通过关闭和整合减少小煤矿166处,单井平均产能由2000年1.3万吨/年提高到目前的40万吨/年。三是煤炭转化起步良好。目前全省火电、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焦炭年转化煤炭6396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32%。在建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400万千瓦、甲醇550万吨、焦炭560万吨等项目,投产后可转化煤炭2352万吨。另外在建半焦(兰炭)3000万吨。

(四)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煤炭开发秩序。依据《煤炭法》和新的煤炭产业政策,在借鉴外省做法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6次修改,制定出台了我省《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对开办煤矿的基本条件、审批程序等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二是加强了生产和经营监管。在煤炭生产和经营证照管理中,严格条件和程序,采取逐级审查和现场抽查的方式,对不符合条件的生产及经营企业坚决吊销其证照。三是严格行政审批程序。煤矿新建、技改等行政审批事项,都必须填写《局长办公会议题单》,由承办处室提出研究事项的缘由、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和拟办意见,再由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决策的随意性,同时成立了煤炭技术委员会,所有技术审查项目必须由专家组审查把关,为行政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生产矿井储量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一是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力量。组建了省煤炭地质测量技术中心,专门负责生产矿井日常储量监管工作,同时组织对全省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二是制定了《煤炭生产矿井储量和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和《生产矿井动用储量和回采率考核办法》,下达了各类生产矿井的储量和回采率考核指标,从今年开始组织对全省生产矿井动用储量计划进行审查考核;三是对榆林、铜川、咸阳、渭南不同开采条件的15个国有重点、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的储量、回采率进行了实地检测,为下一步制定储量管理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认真检查分析,我局领导班子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一是思路不够开阔。近年来把大量精力投入在煤矿安全生产上,对煤炭工业的长远规划及体制、机制建设投入精力较少。二是还没有完全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老习惯想问题、做工作。满足已有的工作成绩,缺乏寻找差距,比较不足的意识,缺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

(二)保障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是煤炭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省煤炭行业管理涉及近10个部门,加之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相互牵制,没有形成煤炭勘查、规划、建设、生产、运输、销售和安全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造成了谁都管谁都不负责、推诿扯皮、责任难以落实的局面,严重影响行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煤炭科学研究相对滞后。我省煤炭科研实力雄厚,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煤炭生产技术研究统一协调管理和投入保障机制,致使一些影响煤矿安全及生产的技术难题尚未突破。

(三)影响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全省大型矿井只有21处,小型煤矿仍占全省煤矿总数的91.4%。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绝大多数煤矿企业仍以销售原煤为主要经营方式,靠原煤产量的增加提升经济总量,煤炭加工和转化率低。三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省煤矿安全条件普遍有较大改善,但是安全保障能力仍然不强,特别是影响煤矿安全的三软煤层瓦斯的抽采、澄合矿区奥灰水防治以及榆林地区顶板大面积垮落防治等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四是资源浪费严重。大中型煤矿平均回采率仅为50%左右,小煤矿的回采率约为25%到30%,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五是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加大。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山体崩塌、地表塌陷、水源枯竭、河流干涸等地质灾害,使矿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六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截至20*年底,全省煤矿从业人员约20万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0.8万人,仅占4%。

(四)队伍建设与科学发展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缺乏系统性,结合实际不够紧密;二是对煤炭工业全局性、深层次的问题研究不够,决策水平有待提高;三是机关党建工作制度还不够健全;四是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技术审查和文件办理上把关不严、办理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有客观的。但主要原因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够强,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等方面仍然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

三、形成的新认识新思路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班子成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

(一)要始终把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煤为主的能源化工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煤炭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加快煤炭生产开发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大全省煤炭经济总量,变煤炭资源大省为煤炭经济强省。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煤炭生产是高危行业,煤矿安全事关经济发展、政治大局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把矿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安全措施,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三)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的关系,统筹煤炭开发与资源节约、煤炭生产与环境保护、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四)要始终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好领导班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因此,必须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确定今后我省煤炭工业发展和我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煤炭经济强省为目标,加快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煤炭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以瓦斯防治为重点,不断强化安全工作措施,确保煤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以科技进步为依托,高起点建设现代化新型煤矿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以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我省煤炭工业跨越式发展。

四、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今后几年是我省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煤炭经济强省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推动煤炭经济强省建设。

(一)加快产能建设

以神东、陕北、黄陇三大基地建设为龙头,紧紧抓住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不断增长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煤炭基地建设步伐。到2010年43处在建煤矿投产,新增产能10106万吨/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3亿吨;到2015年开工建设投产34处煤矿,新增产能14690万吨/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4.5亿吨。

(二)加快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在“十一五”后三年再关闭煤矿139处,届时全省煤矿单井平均产能达到46万吨/年。同时积极推进煤炭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兼并重组小煤矿,鼓励中小煤炭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行联合重组。到2015年,力争形成两个煤炭年产量1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两至三个煤炭年产量3000-5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现代化矿井的比例由目前的3%提高到10%,千万吨超大型现代化矿井数量达到10处以上,大型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煤炭产量的80%以上。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煤炭转化项目和洗煤厂建设,积极推进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延伸煤炭产业链。规划到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转化煤炭分别达到14080万吨、27890万吨和39024万吨,全省煤炭及转化产品总产值分别达到2022亿元、3549亿元和5137亿元。

(三)强化煤矿安全监管

一是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和煤矿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二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煤矿安全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瓦斯灾害严重的国有重点煤矿和低瓦斯矿井的瓦斯督导,同时坚持向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派驻安全监督员制度,以强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监管。三是强化以瓦斯治理为重点的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以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为目标,加强煤矿“一通三防”管理特别是瓦斯治理工作,督促煤矿建设“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防治体系。四是加大煤矿安全投入。采取强制性措施,督促煤矿企业按上限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做到专款用于煤炭生产、安全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五是强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建设。到2010年,全省大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要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达到85%以上,小型煤矿达到50%以上,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通过以上工作,到2010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2015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45以下,实现全省煤矿安全状况的进一步好转。

(四)强力推进煤炭科技创新

一是全面推行采煤机械化和先进技术。新建大中型煤矿全部采用机械化采煤技术。到2010年现有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小型煤矿基本实现正规化开采。二是加强煤炭生产和安全技术研究。逐步建立统一管理的煤炭生产安全技术研究和投入保障机制。组织煤炭科研院所及高校,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集中技术力量进行专题攻关研究,力争2-3年内在煤炭生产和安全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三是加快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财政补贴方式,支持、鼓励煤炭院校恢复煤矿相关专业,扩大煤矿专业招生量;开办两年制煤矿专业,采取定单式培养、企校联合、对口单招等形式,招收和选送优秀青年进入高校深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省内承认文凭,以解决煤矿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