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时间:2023-06-05 10:1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毒隔离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消毒隔离制度

第1篇

ICU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室温宜保持在20℃~22℃为宜,湿度应保持在50~60为好,要有监测温湿度的装置。ICU房间应定期消毒处理,室内空气培养要求细菌总数在200个每立方米(200个/m3)以下。控制出入人员的数量,减少其流通量。开门窗换气,一般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紫外线照射、84消毒液,可配成1:500的溶液进行喷雾。

严格洗手制度任何正常人皮肤上都有细菌存在,其中有少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在正常人皮肤上不致引起感染,若一旦转移到人体易感部位,如伤口、肺部或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尤其是在重症患者极易引起感染。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在接触两个患者和两邻床之间,为病人作查体前,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处理尿壶、便盆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进行手的清洗,必须要在清洗后用75的酒精溶液进行擦拭消毒。

ICU内墙壁、天花板,应保持无尘和清洗,每日应清洁处理,可用含氯消毒液500mg/L彻底擦洗一次。门窗、床柜、病床及各种装备仪器表面每日需用500mg/L84消毒液擦拭。各种各式的抹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每人每桌一块,定期消毒。地面可用500mg/L的84消毒液清洁处理,每日应不少于4次。

严格隔离制度转送进入ICU与进手术室一样,应当使用清洁车或活动床。严格掌握患者进入ICU的分房标准,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和防止其散布,进入ICU的患者一定要分房治疗,如患者本人无感染但需要肾透析者,宜住单房间。有潜在感染病例如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须住单房间。有传染病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及有明显感染者如开放性化脓或引流的脓胸病人等均需住隔离房间。隔离房间应在位于通气道的末端或ICU之外。

ICU内的机械通气应定时按说明更换通气机的细菌滤过器,以及每24h换一次通气的管道和连接器,为预防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雾化吸入器在使用前后应适当消毒处理。ICU内使用雾化吸入器管道一般都是用10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清洗后熏蒸消毒。ICU内使用的外科器械必须彻底灭菌。

进入ICU要求更换衣鞋,戴帽子和口罩,外出时必须加隔离衣,更换外出鞋。所用衣、帽、口罩应每天换洗,以保持清洁。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82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6-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也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的感染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1 消毒隔离制度

1.1 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1.2 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1.3 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1.4 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1.5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1.6 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1.7 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1.8 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1.9 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10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1 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12 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13 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14 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15 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16 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7 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8 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2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2.1 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2 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2.3 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2.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4)手术间按常规消毒处理。

3 讨论

3.1 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3.2 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3.3环境要求(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参考文献:

第3篇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医护人员的手消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前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在各种治疗操作前后医务人员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黏膜等的医护人员,严格洗手,不留长指甲,不带戒指、手链等,以保证洗手质量。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严格洗手对清除手上的暂驻菌和预防交叉感染有重要意义[3],手的清洁消毒无论对医护人员自身还是对即将接诊的患儿,均能降低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我院儿童门诊现在输液时采用“万能”免洗外科手消毒液,主要含0.24%三氯羟基二苯醚和55%乙醇,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性酵母菌和医院感染常见菌,快速手消毒。接触患儿一人一消毒,手消毒作用快速、方便,效果亦较好。

    空气消毒:我院对就诊或陪护患者过程中感染的人数未做过统计,但按照现在就诊患儿人数每人平均两位家长陪同,我们每日约500人流量,我院对于实现空气消毒尚不具备条件,如输液大厅未安装通风设备,不能采用全新风运行和对回风或送风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只能在无人员情况下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开窗自然通风,患儿较多时我科采用静电吸附式动态空气消毒机24小时流动消毒。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我们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做到绝不重复使用。止血带、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84”(1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非一次性医疗护理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每日用75%酒精溶液擦拭1次。固定手板采用一次性纸板或可用“84”液擦拭消毒的塑料板,患儿压舌板经清洗、干燥、包装后统一经压力蒸汽灭菌。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病原体诊断未明确者,一定要尽早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根据当地常见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经验性治疗,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要对抗生素使用情况实时监控,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干预。

    身体物质隔离:美国HICPAC于1996年提出标准预防并得世界各国的共识。即针对所有在医院中诊断的患者不必考虑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故我们将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损皮肤、黏膜等均当成有传染性进行隔离。操作过程中的非接触技术;非触摸式水龙头、流水洗手或手消毒。

    预防隔离:疑似病例暂在门诊治疗的患儿应单独隔离,对隔离观察室应有明显标记,护理人员应熟练隔离技术,按确诊患儿病例采用隔离技术,对已确诊的患儿送入感染病房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护人员进入观察室需戴标准医用口罩,在诊疗、护理及接触患儿后,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预防控制对策

    加强培训:将医院感染知识列入继续教育讲座之列,定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对新毕业生和保洁人员应进行医院感染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完善相关制度: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为儿科门诊制定专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输液室消毒隔离制度,使得医护人员有章可循。按照标准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依据不同病种按区域进行治疗,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隔离区单间与普通输液室分开。各区域固定清扫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清洁消毒质量应达到相关标准规定。更新洗手设施,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和干手机,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运用五常法进行管理,即常清洁、常规范、常整顿、常自律、常组织,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加强监督监测:坚持卫生消毒质量监测,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等质量监测。监测结果及时取回报告,如有细菌数超标的情况,则查找原因,立即改进,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4~7]。护士还要负责消毒隔离工作,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

第4篇

          学校观察室制度1

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定期消毒,除工作人员和治疗患者外,其他人员不得在室内逗留。

定期检查抢救物品及器械,室内的一切物品应放在固定位置,及时请领上报损耗。

认真执行医嘱,如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遵守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并严格交接班制度,坚决杜绝差错。

定期检查氧气压力流量表,湿化瓶及通气管,定期校验压力表及理疗设备。

学校观察室制度2

1.保持临时隔离室通风换气。投入使用前窗户常开,投入使用后定时开窗通风。

2.坚持定期消毒制度。由校医对临时隔离室每日早晨和中午进行消毒。

3.临时隔离室只接待疑似病例、可疑病例以及早期症状者,其余患病学生及健康学生一律不得入内。

4.临时隔离观察患病学生,由校医使用专用登记簿进行登记。

5.接待临时隔离观察学生必须戴口罩进行诊治,诊治结束立刻洗手消毒。

6.如校医接到班主任报告、发现有异常学生时,要依据应急处置预案安排应急人员前往搀扶或用担架将异常学生立即带至临时隔离室,并告知班主任自报告起要减少其他师生与该生的接触;且该班学生不准接触其他班级学生。

7.发现应临时隔离观察学生,立即电话报校长,患病学生及陪同人员不得离开隔离室,待上级防疫部门或医院派人员来校进行处置;并按规定送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8.视情形,对相关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应进行隔离观察;对患病学生到过的地方加强消毒。

9.临时隔离观察学生在患病期间必须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治愈后,须有医院证明,经校医确认同意后方可复课。

学校观察室制度3

1.向点滴病人介绍观察室各项制度,耐心听取和了解病人的思想和要求,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对病人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要温和,避免恶性刺激。对个别病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耐心劝解,既要体贴关怀,又要掌握治疗原则。

3.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得向病人透露不利于情绪稳定的病情和预后等情况,必要时由医生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

4.给病人做治疗时要耐心细致,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5.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及消毒隔离制度。

6.38℃以上发热病人每隔1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并随时向医生报告病情。高热病人要做物理降温。

7.加强巡回,及时续加液体,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8.下班前,如有病人未点滴完,要向晚班医师进行床头交班。

第5篇

一、检查内容

(一)安全生产情况:院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对全院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包括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用电及消防情况,易燃、易爆、麻毒药品等危险品管理以及医疗安全管理等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组织领导

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良好,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值班人员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2、预防医疗事故方面

落实了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措施到位。医疗安全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善,供应室、手术室等科室设施建设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处理方式符合标准,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并责任到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制定有相关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保持通讯畅通,建立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应急物资储备。

4、治安保卫和消防方面

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治安保卫和消防职责、工作制度,人员值班落实到位。重点要害科室的防护责任措施落实。

(二)医院内感染及消毒安全

1、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有具体的办公人员,工作人员职责明确。

2、制订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医院感染控制、隔离措施》《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治疗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毒隔离制度》《产房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3、制订了医院消毒隔离登记制度,对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

4、全院医务人员均参加了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二、发现的问题

1、消防器械未落实到位。

2、感染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毒效果监测不够及时,登记不全,未作监测分析。

3、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不够重视,存在麻痹思想。

三、整改措施

1、立即安装好合格的消防器械。

第6篇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管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现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易感因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

(1)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2)医护人员因素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及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3)各类侵入性操作因素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2 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2.1 成立专职科室 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制度,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系统全面监控、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

2.2 病区建筑设计与布局 新生儿病房应位于医院清洁环境中,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设计注意通风、采光、向阳。室内墙壁天花板无裂缝、地面防滑、便于清洗消毒。新生儿床与床之间应保持0.5~1 m间距,设普通新生儿室、隔离室、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新生儿沐浴室、母婴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杂用室、储藏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等。在区分管理上,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包括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杂用间。半限制区,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配奶间。限制区在最内侧,包括各类新生儿室、新生儿沐浴室。各区应有门隔开,标志明显。

3 加强医疗、护理管理措施

3.1 加强新生儿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

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的消毒规范,凡常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3.3 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等各项操作及规定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隔离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 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干净毛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定期抽检。

3.4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鼻、眼的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被服应经过高温消毒后备用,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他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新生儿奶瓶用毕及时清洗,一人一瓶一消毒,牛奶要现吃现配。婴儿毛巾、手帕需一人一巾。

第7篇

多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科学化的防疫和防治疫情蔓延是养猪业的重中之重。规模化养猪场一旦发生疫情,如果按照重大疫情防控规定,某地出现重大猪病疫情,那么30公里以内的所有养猪场都要捕杀。所以说,做好疫情防治工作,消灭传染源是控制动物传染病的社会性措施,对防控全社会的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动物疫病传播有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只要切断其中一个环节,动物传染病就失去了传播的条件,就可以避免某些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甚至可以扑灭疫情、最终消灭传染病。但对规模养殖场来说,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动物只是防疫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隔离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切断这些传播途径是防止重大猪疫情发生的最关键措施。

规模化养猪隔离工作的重要性

严格隔离是防止病原传入规模养殖场的有效途径。在无法彻底消灭传染源、疫苗的免疫保护率达不到100%的情况下,做好隔离工作更加重要,这也是在生产实践中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方法。注射疫苗对种猪起不到绝对的保护。受细菌的致病力、病毒毒力、动物的母源抗体、动物本身的营养、饲养环境、健康状况、免疫程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疫苗免疫注射的抗体保护率只能达到一定比例,保护率不能达到绝对的100%;受免疫时机、免疫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一般只能达到70%~80%,这是兽医工作者和养殖场技术人员都了解的常识。因此,政府采取集中免疫注射的方式,只能提高全社会整体动物的免疫力,大大减少动物疫病在社会上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可以控制社会范畴的重大动物疫情;但对规模养殖场的疫病防控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实践已经证明,虽然绝大多数的养殖场都十分重视免疫接种工作,但多数新发疫情是在病原的致病力增强后从规模养殖场传到附近农户,或仅在养殖场之间传播,受危害最大的是规模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做好隔离工作的原则和主要措施。做好规模养殖场的隔离工作,可以借鉴生产SPF动物及产品的做法,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隔离工作:

自然环境隔离。建场选址应离开交通要道、居民点、医院、屠宰场、垃圾处理场等有可能影响动物防疫因素的地方,养殖场到附近公路的出路应该是封闭的500米以上的专用道路,场地周围要建隔离沟、隔离墙和绿化带,场门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室,场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要隔开,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建立隔离圈舍;畜禽舍要防鼠、防虫、防兽、防鸟;生产场要有完善的垃圾排泄系统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规模养殖场要建立独立的隔离区。一般规模养殖场都设有隔离区,用于对本场患病动物和从外界新采购动物的隔离,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建议重新认识隔离区的涵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各方面都独立运作的隔离区,重点对新进场动物、外出归场的人员、购买的各种原料、周转物品、交通工具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和隔离。

与外界动物和病原微生物隔离。规模养殖场要贯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方针,避免引进患病和带毒动物,避免将患病和带毒动物遗留到下一批的畜禽。

人员隔离。做好人员隔离对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应洗手,穿工作服和胶靴、戴工作帽或淋浴后更换衣鞋。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饲料、用具和交通工具隔离。禁止饲喂不清洁、发霉或变质的饲料。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水以及其他畜禽副产品,饲养员认真执行饲养管理制度,细致观察饲料有无变质、注意观察猪采食和健康状态,排粪有无异常等,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向兽医报告。杜绝运输相关动物及产品的交通工具接近场区。

建立和遵守完善的隔离制度。要针对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采购制度、中转物品隔离消毒制度等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切断一切有可能感染外界病原微生物的环节。

季节性疫情的防控与措施

冬春季节是疫病的高发期。猪场每年到这个季节都易出现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冬春季节应对猪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防止外来疾病传入猪场。认真做好人员的管制,减少本场人员进出猪场次数,杜绝外来买猪人员、车辆进入猪场。尽量停止从其他猪场引猪,猪场应做到只出不进;猪场确需引种时,为确保安全生产,有条件的猪场应对新引入的种猪进行蓝耳病、伪狂犬、布鲁氏菌病、猪瘟等病的抽血化验;运输肥猪的车辆应该严格消毒,最好不要让这些车辆接近猪场。因为运猪车辆是污染最严重的,很容易将携带的病原传播到猪场。

猪舍及环境均需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含量。严格按照“清污-冲洗-消毒-晾干-转入”的消毒程序,认真做好腾空猪舍的消毒;同时,猪场的走廊、过道及场区空地等要定期消毒,必要时要用对猪只无害的消毒药物带猪喷雾消毒;要做好灭鼠杀虫工作,防止猫狗等在猪舍窜动。

疫苗防疫。切实做好对猪群危害性大的猪瘟、五号病、伪狂犬、喘气病、链球菌等疾病的免疫,不要让这些相对能得到控制的疾病参与猪群“高热病”的发生;对往年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的猪场,还要进行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的免疫。注意免疫时要认真做到一猪一个针头,避免交叉感染。另外,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对员工进行流感疫苗免疫。

第8篇

消毒隔离与病人康复关系

要切断微生物传播途径,控制院内感染,就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此项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病人的治疗康复乃至病人的生命。从病人就医、入院至出院,消毒隔离工作贯穿于始终。医务人员每天在治疗操作中,不但双手与病人有频繁、广泛、直接地接触,而且还要使用一些侵入性器械。如果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淡漠,尤其供应室的无菌物品,不能保证绝对无菌,即形成了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将给病人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

职业道德是提高消毒隔离质量的保障

消毒隔离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但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而且还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消毒隔离工作中,有些难以有量的确切规定和检查可测指标。如无菌持物镊子未1周灭菌2次,消毒液未及时更换,器械污染未经刷洗灭菌仍在使用,出入无菌间不更换衣、鞋等等。还有些工作不是有形可见的,没有量和质的限制,做与不做没有多大区别。这时,靠的就是医务人员高度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一个缺乏道德责任感的人,在工作中认为少洗一次手,迟换一天消毒液,缩短空气消毒时间,灭菌时间不够等没有什么关系,将埋下感染的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一台手术,所用的器械不能保证绝对无菌,医生护士术前不彻底刷手、泡手,术中手套破裂又不及时更换,可想而知,这台手术的安全系数有多高?将导致术后病人伤口感染,产后并发症,人为制造了不安全因素。又如,对传染病人不按病种隔离,不加强管理,对其用物、分泌物、排泄物不按规定处理,势必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流行,对健康人群带来极大危害。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在消毒隔离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医务人员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消毒隔离中的道德要求:做好高质量的消毒隔离工作,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按消毒规程一步一步去做,更重要的还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一个样,白班与夜班一个样,平常工作与考试考核一个样,自觉地、一丝不苟地做到在检查、诊断、护理操作、手术治疗等过程中,所用的器械、物品必须绝对无菌,严把消毒隔离质量关,确保病人安全,提高安全系数。

慎独修养在消毒隔离中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莫可里物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要说坏话,不做坏事,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慎独修养对医务人员更为重要。因为,有些工作者有时是在病人失去知觉或是在没有社会人群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如不按消毒要求、灭菌规程去做,可能病人及家属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慎独修养,以道德良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行为中能自觉自我监督,在行为后能正确自我评价。

常言道:“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道德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因此,越是微小的、隐蔽的地方,越应该按道德准则办事,日久天长的陶冶,就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会高度重视慎独修养,在消毒工作中不做有损病人健康的事,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在道德意识行为上始终具有高度自觉性、习惯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家禽养殖场;生物安全;区划隔离

所谓“生物安全隔离区”,是指在同一生物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养殖场所,对某些特定的疾病的卫生状况清楚,为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目的,其所养的亚动物体群对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动物疫病采取了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和隔离区划是现代养禽生产的第一原则,也是大型养殖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生物安全包括三个部分:隔离、交通控制、卫生和消毒。围绕着这三大部分,可以把生物安全体系区分为三个不同的管理层次。

1 建筑性生物安全措施——科学合理的隔离区划

1.1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区划隔离

远离村庄1千米,距离主干道路500米,这样即使鸡场交通便利,又可以避免村庄和道路中不确定因素对鸡的应激作用,也减少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传入。

1.2改变生产方式

逐步从简陋的人鸡共栖式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化、自动化大型养鸡场或小区式养鸡场,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养殖方法,保证鸡只生活在最佳环境状态下。

1.3全进全出制

防止不同周龄鸡之间相互水平传染,注意鸡场空舍期间的消毒措施。

1.4鸡场设院墙或栅栏,分区隔离,谢绝参观

可以防止病原入侵,避免交叉感染,将社会疫情拒之门外。

1.5鸡场人员驻守场内,人鸡分离

提倡饲养人员家中不养家禽,禁止与其他鸟类接触以防饲养人员成为鸡传染病的媒介。提倡夫妻宿舍,减少外出,保护鸡场安全。

2 观念性生物安全措施:依据安全理念制定的制度及计划

2.1净化环境,加强消毒,消除病原体,阻断传播链

脏、净道分离,鸡苗、饲料、人员和鸡粪各行其道,场区内及大门口道路务必硬化,便于消毒和防疫;足够的空舍期及禽场消毒程序;毛鸡车严禁入场,要在2千米~3千米外设置淘汰鸡场;清粪车入场必须严格消毒车轮,装粪过程要防止洒漏;装满后用蓬布严密覆盖,防止污染环境。种鸡场清舍期不小于8周,鸡舍要求无粉尘、无蛛网、无粪便、无垫料、无鸡毛、无甲虫、无裂缝、无鼠洞,彻底清洗、消毒3遍~5遍。卫生检测合格后方能进鸡。生产人员隔离和淋浴制度;严格的门卫消毒制度;人员双手、鞋、衣服、工具、车辆、垫料消毒,外来车辆禁止入场;汽车消毒房采取冬季保温和密闭措施,冬季消毒池加盐防冻(2.5立方米水/150千克盐);垫料消毒,防止霉变。进鸡前将垫料一次性进够,防止携病人入舍;饮水净化和消毒;带鸡消毒。

2.1.1 养鸡场生物安全及消毒程序

空舍期,种鸡场一般不得少于8周;肉鸡场不得少于2周,20万羽以上肉鸡场不得少于20天。垫料一次性进够,用戊二醛或有机氯制剂充分喷洒混匀后装入透明塑料大袋中阳光照射12小时~24小时,入舍。

肉鸡场消毒程序。鸡舍彻底清洗后,用3%火碱水喷洒地面及墙壁;干燥后,用过氧乙酸或戊二醛喷洒消毒;用甲醛+高锰酸钾薰蒸消毒,上批鸡发生新城疫者,必须薰蒸消毒。

肉鸡饲养期消毒。鸡场大门消毒池、鸡舍门口消毒盆、饮水及饲养员消毒程序按常规执行。带鸡消毒可用碘伏,特别在28日龄以后,每周2次。

2.1.2 肉鸡饲养密度

11只/平方米~13只/平方米。

表1 开放式鸡舍饲养密度参考(单位:只/平方米)

表2 封闭式鸡舍饲养密度参考 (28千克/平方米~30千克/平方米)

鸡只平均体重(千克) 1.25 1.50 1.75 2.00 2.25 2.30 2.50 2.75 3.00

鸡只数(只/平方米) 24.0 20.0 17.1 15.0 13.3 13.0 12.0 11.0 10.0

2.1.2 肉鸡饲养温度和温度控制

起始温度31摄氏度~32摄氏度(距垫料30厘米高度处),7天一个阶段降2摄氏度,至35日龄出栏时18摄氏度~20摄氏度。鸡舍温度50%~70%。

2.2 科学的免疫接种

变易感鸡群为不易感鸡群

2.3 周密的免疫抗体测,随时了解抗体消长规律,帮助指导免疫及疾病控制

平日检测:1次/月;冬季及产蛋高峰检疫:1次/周;免疫临界值——ND小鸡>4㏒2;产蛋期>9㏒2;AI-H5开产前

2.4 产蛋高峰期应避免注射或气雾免疫,防止应急降蛋

2.5 改善鸡场环境

杀虫、灭鼠、防鸟;鸡场内不养狗猫、蛋鸡、观赏鸟、水禽和猪;灭蚊蝇、灭甲虫,防止虫媒性疾病(5亿个细菌/苍蝇,60多种病菌;甲克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异刺线虫及组织滴虫;蚊、库蠓-禽痘、住白细胞原虫病)。

2.6淘汰死鸡和场内生产垃圾焚烧或深埋

提倡集中无害化处理,严禁外卖。孵化厂出卖副产品用一次性纸蛋盘,不用客户的蛋盘、蛋筐。

2.7 禽场污水的集中深沉和消毒后排放

2.8 鸡粪发酵池

3 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

3.1 精心饲养,减少应激

每一次疾病的发生,必然存在饲养管理失当的原因。生产中80%疾病问题由饲料、通风、保温、光照和供水不当而引起;鼠患对产蛋鸡群的骚扰和应激;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减少应激,加强鸡群综合免疫力,是提高生产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

3.2 正确诊断,兽医处方,科学用药,控制疾病

群体预防,辅助治疗;利用药敏试验,选择最佳药物,控制剂量和疗程,不用原料药,少用抗生素,避免药残和耐药;有目的地科学使用保健药;推广试用有机酸、益生素、酶制剂和植物性添加剂。

参考文献

[1]李增光.现代大型家禽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J].兽医导刊,2011(05)

第10篇

调查表明,2003,年总体合格率为,24.,7%,2007,年合格率为,68.,7%,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的合格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调查表明,通过监督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均总合格率由,2003,年的,27.,8%,上升到,2007,年的,70.,4%合格率提供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公立医院合格率提高最为显著,从,2003,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84.,4%,。

结果显示,医疗机构消毒状况各项检查合格率,2007,年比,2003,年有了显著提高。公立、民营、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状况检查合格率均有大幅度上升。,2003,年,新疆医疗机构的上岗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消毒和医疗废弃物处置等各项工作的检查,合格率均低于,50%。至,2007,年除医院Ⅱ类环境空,气消毒配置的合格率仍低于,50%,外,其余各项工作,的检查合格率均超过,50%。抽查的医疗机构基本,能按要求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并对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对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及诊疗用品进行相应的消毒或灭菌处理,对,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也有明显的改善。

出现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有:①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国家出台,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卫生机构,消毒隔离、实验室生物安全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文件,对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法律法规做,了重要的修改及补充,完善了开展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工作所需的法律依据。②卫生监督执法进一步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进行行政处罚,并按要求,责令立即改正,同时提供相应服务,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消毒知识培训及,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③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规范,对各地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相关业务人员进行现场带教指导,同时,在当地组织对医务人员、卫生监督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供信息平台,增加相互工作经验的交流,积极,推动当地医疗机构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④促进,各医疗机构内部转变观念,加强自我管理,建立健全,了培训考核制度,设置专门组织、人员落实培训考核,制度的实施,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到医院重点工作的,内容,使其经常化、规范化。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中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检查的合格率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与公立医院合格率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民营医院及个体诊所医务人员流动性大,机构,内部变动频繁,对上岗医务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约束,管理效果相对较差。同时由于地域分布,的关系,新疆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难度较大,在民营,医院、个体诊所尤为突出。,因此,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法律法,规、消毒知识培训机制,通过不断的强化培训,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审批管理,把好,医疗机构基本设置、设备及人员的准入关,规范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行政管理的监督和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业务管理,促进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制度的规范化。,综上所述,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不断深入,服务指导的范围加大,使得,新疆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该项工作的发展,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本文作者:路翔魏明远匡谊吕媛阿依夏木·阿布都拉工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第11篇

为指导和加强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医院感染。

根据《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从2011年7月1日起对新生儿室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专职人员每周两次到科内参加晨会,同医生一起查房,查看所有病程记录、体温单。在监测过程中,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患儿的情况,要求医生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症、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督促医生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并输入不同体重新生儿的监测数据。

1监测对象

住进新生儿室的所有新生儿,入住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2监测指标

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克、1501-2500克、1001-1500克、≤1000克,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

2011年7月1日-10月31日统计结果见如表1~4。

相关皮肤软

组织类血液其他30100000000023010000000002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新生儿科有以下特点:

1、重症患儿较多,许多患儿由本院产科转过来。

2、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所占比例很大,这些高度易感患儿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3、新生儿感染症状不典型,不易被早期发现,也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4、出生时胎粪吸入引起的综合征较多。

针对以上情况,于7月及9月对新生儿室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5。

表5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本名称培养结果标本名称培养结果使用中消

毒液无菌88床病例夹革兰氏阳性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护士手革兰氏阳性球菌(未洗手)3号温箱革兰氏阳性球菌、枯草芽孢咽拭子(3例医生)均为正常咽喉杂菌棉签对照无菌83床表面革兰氏阳性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配奶器革兰氏阳性球菌消毒柜内

奶嘴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5、部分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某些重要的环节管理措施不到位,卫生员的工作不规范,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6、医生在使用各种管道前未进行相关的检查,置管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不能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导致院感病例的漏报。

表6消毒隔离检查总结检查项目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方式 1、新生儿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2、现场查看检查结果亮点监护室内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好。存在问题 1、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科室自查监测结果显示51份标本,不合格17份标本,合格率仅为66.7%。

2、探视人员以及外面的工作人员入室洗手制度未落实。(门口桌子上未放置了快速手消剂。)

3、感染患儿和非感染患儿未能分开安置。

4、病人密度大,(床间距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5、新生儿病室内收治婴儿患者。

6、配奶间和沐浴室未分开。

7、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院感科建议及改进措施1、严格落实新生儿室(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严格遵守消毒原则,按要求对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消除感染安全隐患

2、严格执行入室洗手制度及探视人员管理制度。

3、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

4、按规范要求无陪护新生儿及NICU每床使用面积设置床位数。

5、新生儿室应收治生后28天以内的患儿。3讨论及分析

根据表1-表4发现不同体重患儿的感染率均不相同,于10月份发生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该患儿上机前未进行痰培养。医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不明确,须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培训。7-10月共14例新生儿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为4.06%。仅3例患儿做细菌培养,希管床医生加强细菌培养,以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院感科抽查9份标本,其中3份标本出现大量的条件致病菌(监测详细结果见表5)。由检查结果可以说明,新生儿无陪护病室存在着严重的感染控制风险。管理不到位,常规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未落实到位,物表未常规擦拭。

3消毒隔离检查

未严格落实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探视人员管理制度;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未按规范设置床位使用面积;新生儿室收治了大于28天的患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环境培训不到位。

建议:

1.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3.新生儿病室应当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4.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6.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第12篇

生物安全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当前,生物安全已经涉及到人和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是全球生物安全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众所周知,疾病是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限制畜牧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畜禽疾病不断出现,同时多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亦日趋普遍,依传统方式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费用也越来越高,所以规模养殖场自觉执行一套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就显得更加迫切,并通过综合控制实现预期目的——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传入和在畜牧场内发生与传播。因为生物安全的制定是根据传染病的3个重要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来制定的,并且生物安全体系已经和药物防治、疫苗接种等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形体系,所以在实际畜牧生产中应用生物安全措施,可以达到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为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防止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总之,生物安全是规模养殖场目前乃至今后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根本保障。

当前规模养殖场在生物安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观念纵观现实,许多规模场至今仍按传统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一直认为养殖场要做的防控措施就是消毒和打防疫针,头脑中根本没有生物安全的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了解到某奶牛养殖小区,其车辆消毒池并未设在大门口,而是建在了入场50m远的位置,已基本丧失了阻击外来病原侵入的第一屏障功能。类似的明显错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也有极个别情况,将养殖场直接设在屠宰加工场内,其卫生防疫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又比如,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规模养殖场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患病动物隔离观察室,但事实上多数养殖场直接就把养殖栋舍中的个别空圈当做病畜隔离治疗间使用,经常导致疫情传播等不良后果。总而言之,对规模场来讲,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已经到了迫不急待、非抓不可的地步。

2意识淡薄有的场主对生物安全有一定了解,但对生物安全制度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却持怀疑态度,片面认为养殖场只要不从外面乱引种,抓好场内消毒与免疫工作,有病才治,不让外人入场就差不多了,而对发病控制、生物防疫等重要环节没看上眼,并没有把生物安全制度作为规模场的头等大事来抓牢抓实。有的场主为图方便、少开支,直接把养殖场建在主要交通干线旁边,而且也未设置任何防疫屏障。又如,有个别家禽养殖场主为增加收入,利用空余时间到别的家禽宰杀点从事兼职服务。另外,也有少数业主在1个养殖场内从事不同畜禽类别的混合养殖,如猪鸡混养、鸭鸽混养等。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很明显,这类养殖场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发生疫情,片面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往往会导致规模场难以挽回的损失。

3投机取巧从现实来看,类似情况还比较普遍。例如,有的养殖业主为了节省投资,直接把养殖场建在河滩上,或者就建在自己住房的底层或下面,也有相当部份养殖场是直接建在居民住宅区内。再如,绝大多数规模场都没有修建单独的围墙作为必须的生物隔离措施,往往是直接就将圈舍的外墙当作隔离设施。实际上,通过上述生物安全制度的阐述,可以看出很多规模场不仅非常欠缺生物安全措施,而且严重违背了《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有关规定。殊不知,一旦发生疫病则难逃厄运,甚至导致大型养殖场的覆灭。

规模养殖场健全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议

养殖场应当依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切实抓好生物安全体系规范健全工作。

1畜禽养殖场的选址与建设

总的来说,场址的选择必须符合公共卫生安全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然而,一些养殖场由于选址不当、场内布局不合理及舍内外环境控制不好,造成疾病屡屡发生,损失惨重。所以,科学建造养殖场能带来无形的效益。

场址的选择(1)符合当地城镇建设综合规范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应远离铁路、城市规划区、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1000m以上,距离公路、学校、居民区500m以上,安全和水源无污染的位置;(2)养殖场应建在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空气流通舒畅的位置上,畜禽舍最好从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3)要有充足的水电、交通方便,符合三通的要求。

养殖场主体布局养殖场周围应有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内部布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有条件的推行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异地建设的布局,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生活便利和养殖场安全。没有条件的养殖场也必须做到分设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之间相互隔离。

场内畜禽舍的布局(1)养殖场内部各生产区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隔离带;(2)四周需砌围墙或绿色隔离带与外界隔离,有条件的做一个防疫沟;(3)生产区门口设有消毒池,生产区外应配有检疫隔离间和解剖室;(4)生产区应位于办公区和生活区的下风向;(5)场内道路布局合理,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6)各个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便于空栏消毒;(7)生产区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的细分,如猪场生产区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各段依次安排为配种—妊娠—产房—仔培—育肥—出猪台。

2畜禽养殖场管理制度

入场人员管理制度(1)养殖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到场人员需做好登记,以便追踪来宾和他们的接触史;(2)不准接触和携带染疫的相关物品;(3)不准养殖其他类动物;(4)饲养员进入畜禽舍需进行沐浴、换衣、消毒方可进入。所有车辆进入畜禽舍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后方可进入;(5)在场技术员严禁对外服务;(6)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沐浴、穿好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更换鞋子方可进入;(7)凡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如奶牛饲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并参加年检。

饲料安全管理制度(1)采用无病原污染的原料加工饲料;(2)配制全价配合饲料;(3)采用新鲜、优质、不发霉、不变质的配合饲料;(4)不得使用禁用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

生产安全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出售或迁移畜禽,应提前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站或其动物报检点进行检疫申报,并取得合法动物检疫合格证明;(2)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出栏的畜禽再运回场内,防止带入其他疾病;(3)坚持自繁自养,采用繁殖、培育和育成分开的分点生产模式;(4)外来畜禽必须隔离1个潜伏期以上时间,一般要求在1个月以上,经检疫合格后,再在每群畜禽中混入1头(只)本场畜禽,使外来的畜禽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后,再放入正式饲养栏或圈;(5)不同的品种、批次、日龄的畜禽禁止混养。#p#分页标题#e#

3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并健全有关免疫、养殖档案,使全场畜禽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提高疾病监测,做好疾病防控要加强疫病监测水平,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要求。利用畜禽疾病有效控制理论,坚持净化疫病,逐步建立无规定疫病养殖场。同时,及时做好病畜治疗工作。4.3.3强化隔离意识,控制疫病扩散完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业主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报告本场突发动物疫情,并按月上报本场动物发病死亡情况。在发生疫病或受疫情威胁时,及时宣传自卫封锁,隔离畜禽舍,淘汰处理病畜禽须严格遵守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在舍内严禁解剖病死畜禽,一旦发生传染病,场内各类畜禽禁止出场,防止疫源扩散,以达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4严格的消毒制度

养殖场疫病的发生与消毒水平及消毒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视消毒灭原工作,既可用很小的投入换取很大的回报,也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养殖场必须自觉树立“抓好消毒灭原工作,就是抓好畜牧业安全发展”的理念。消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旁边建有人员消毒设施,进入生产区入口处再设立消毒池;(2)全场大环境每周消毒1次,走道及场内主要道路每周消毒2次;(3)空栏后需清洗干净、全面消毒、通风空一段时间后,再消毒方可重新养殖;(4)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要做到定期更换,防止产生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5)认真做好带畜(禽)消毒、饮水消毒及圈舍空气消毒等有关细节工作。

5建立健全养殖场的治污机制

规模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也极大地威胁着禽畜饲养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因此,规模养殖场应遵循循环经济的3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完善粪便处理措施和污水处理机制,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的快速、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