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拓创新精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不仅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样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源泉。
一、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可见,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
1.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2.全面发展,要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4.可持续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加强和改进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一是培养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总书记指出“要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在实际生活中,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增强国货意识,多消费和使用本民族企业的产品,以支持和帮助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经济。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及崇拜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培养集体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培养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激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之间,甚至是同一行业的同一类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新世纪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国内、国外经济竞争中的强者。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代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竞争大潮中获胜,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新世纪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个“激发”四个“创造”。即要激发各个行业人们的创造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倡导竞争,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对抗、是斗争,事物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竞争的基础还有协作和共存。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经济项目,尖端的科技产品和计划以及人类社会谋求继续发展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就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3、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还是一种才识,是三者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既依赖于教师的教,又依赖于学生的学及自我培养,应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师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教师可以从品格、胆魄与才识三方面着手。锤炼品格、壮大胆魄与增高才识齐头并举。锤炼学生标新立异的品格。针对目前学生中常见的迷信传统、书本、权威,不敢怀疑,缺乏自信的状况,要教育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不必迷信传统、书本、权威,这些并没有穷尽真理,仍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即使那些被证明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能将其绝对化。许多重大发现、重大发明,往往都是人在未成名时做出的,他们当时也与自己一样,人微言轻。学生不必因自己人微言轻就丧失信心,若能突破心理障碍,塑造出一种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会有新的发现,也会做出独特的成就。壮大学生敢说敢做的胆魄。没有胆量,就不可能有开拓创新精神。因此,一定要设法克服学生不敢出头露面、羞怯的心理。在实践中,要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如鼓励学生质提问,阐述自己的见解、互相辩论,登台演讲乃至上台模拟讲课等。开始可能出现无人出头而冷场的局面,但只要能鼓动一两个学生出头,其他学生也会受到鼓舞而气粗胆壮起来,形成全体学生胆量齐大的势头。如遇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怪诞,见解不完善甚至荒谬,表达方式非常拙劣等情况,也要赞扬其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
(2)学生自我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单靠教师教,更重要的是努力进行自我培养。这首先应认清自己的特长,争取在某特定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在某方面建立优势后,人便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胆子会大起来,才思也会奔涌出来。在绝大多数领域,建立优势的前提是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人的思想火花的产生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同样一个人,此时此地不经意产生了某种思想,彼时彼地则可能殚思竭虑也想不出来。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见解。
青年干部在我们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在形势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青年干部,应该如何守住“第一次”呢?我认为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勤于学习,做提高能力素质的先锋。
青年干部的优点是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是,面对信息化、知识化、市场化的时代,如果故步自封,浅尝辄止,不适时扬弃和更新自己,就难以顺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潮流。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力争多做一点、学深一点、用好一点,真正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
领导工作涉及的面很宽,需要懂的东西很多。青年干部要努力去适应,加强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反映时代进步的经济、科技、管理知识,以及凝聚前人心血和智慧的哲学、文学、历史、法律等知识。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既要善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又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学,博采众长,汲取养分,启迪智慧,努力成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
二要勇于实践,做敢于开拓创新的先锋。
青年干部活力四射,勇于实践,在工作中就要发挥其接受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优势,与时俱进,富于开拓,勇于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工作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青年干部绝不能有那种“干多干少无差别,干好干坏一个样,四平八稳混日子”的消极状态和“多做事情多出错”的明哲保身哲学,而是要具备“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和敢作敢为的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对传统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和继承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青年干部在实践中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的精神,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否则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架,因而很难连续创新。创新还要有勇于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济,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开拓探索。而开拓探索是要冒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有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
三要严于律己,做践行根本宗旨的先锋。
廉洁自律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青年干部面临着种种诱惑,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金钱的诱惑力急剧增大;另一方面,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很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因此,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青年干部廉洁自律尤为重要。要自觉以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以远大理想和宏伟事业来激励自己,以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来鞭策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稳住心神、管得住自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气,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干部,更要注意党性锻炼,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坚决守住“第一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委青年干部以重任,党寄青年干部以厚望,只有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虚心学习,踏实工作,以务实的思想作风、踏实的工作作风、朴实的生活作风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负重望。同时,青年干部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在竞争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行政水平。
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
“素质”一般是指人在一定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特质,它是人从事一定活动必备的主体条件,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等。在正常人身上,这些素质虽然都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修养不同,各方面素质又有强弱和大小之别,其中有一种素质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核心素质。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领导主体从事领导活动、履行领导职责必备的基本素养。它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领导者都有与其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核心素质。
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水平比较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比较慢。虽然劳动技能也在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也在逐步改进,但是速度和幅度不大;虽然社会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上台后,基本上仍然延续旧的经济方式和政治秩序。对于领导者(统治者)来说,由于社会变化的范围比较窄、节奏比较慢、压力比较小,前人和自己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领导(统治)经验十分宝贵,凭这些经验就能够实现有效的领导(统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经济时代的领导者是经验型领导者。
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生产实现了工业化和技术化。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规模生产复制产品。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即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一般说来,由于知识更新和技术改进速度较慢,一个新的产品一旦投入批量生产,就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产品进入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就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之相适应,由于社会生活的集中统一性和齐一性,政治领导者和文化领导者的主要责任是利用自己学到的管理知识和特有权力进行社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时代的领导者是管理型领导者。
新世纪,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型领导者。领导者固然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创新能力,但在新的世纪和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和首要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创新,坚持和发展也需要创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跳动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把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此外,领导干部之所以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一般创新者,还是创新的领导者。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容忍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带头创新和推动创新,担负起时代和事业赋予自己的领导责任。
从领导干部素质本身的构成来看,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整体中,创新能力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单纯的“有知识”、“会管理”、“能力强”等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是有效领导的关键。“有知识”还要会创新,不能创新,知识再多也没有意义;“会管理”也要会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会创新、不善创新,不能说是“能力强”。在不断发展变革的新世纪,开拓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的首要素质,也是一流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最重要区别。
二、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它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它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洞察能力、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开拓创造能力等等。创新,就是这些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素质为基础的,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换句话说,领导干部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1.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如果个人受制于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这里的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如果领导干部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2.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6年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3.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当然,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领导干部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就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会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因而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同时,创新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即当下的客观实际。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来说,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实际的条件和可能。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就应该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现实和既有的结论。否则,就不可能创新。
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精神。创新不但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做出重要成绩的领导者。现实中不乏这样的领导干部,新到一个岗位后,为了打开局面,一般能够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陶醉于这些成功经验之中,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框,因而很难继续创新。
创新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而探索是要冒风险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尤其是领导干部,创新不成功,不但会造成一定损失,而且还有可能丢掉乌纱帽。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有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四平八稳,是不会创新的。
5.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离不开对全局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是战略性创新。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更不同于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是管全局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局的运转和发展进行战略谋划,提出发展的大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因而尤其需要培养训练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用重点局部推动全局的能力等等。
三、为领导干部培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机制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要使领导干部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和争相创新,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有利创新的社会机制。
1.创新激励机制。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是它也像自然资源一样,不开发利用和善待保护,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因此,只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追求创新、个个争相创新的开拓创新局面,推动社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就领导干部而言,最大的创新激励不是金钱,不是荣誉,而是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政绩考核制度和任人唯贤的选拔任免制度,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和任免干部的重要标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对于那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对那些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政绩平平的人,不但不能委以重任,而且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引导领导干部不断进行创新。
一、存在问题
1、缺乏依法执教意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于个别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屡教不改的学生,总是心躁气急,大声训斥,最终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化对立局面。经过认真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伤害学生自尊的表现。这样不仅损害了人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而且严重违犯了依法执教的职业要求。
2、关心学生不够到位。由于性格原因,对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宏观管理,对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常常不注重细节,因而让部分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温情和关爱。
3、终身学习理念不强。对于终身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在平时的教学中,满足于自己的现状,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总觉得自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足以胜任当前英语教学工作。因而不善于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累积新鲜的英语知识,虚心向同行取经、交流,做事保守,甚至不懂的问题不敢低头想别人请教,业务水平提高缓慢。
4、开拓创新精神欠佳。在英语教学中,备课不下功夫,简单地把备教案等同于抄教案,教案只用于应付学校检查,上课时照本宣科,只向学生传授陈旧僵化的死知识,甚至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尤其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因而陷入固步自封,甚至违背依法执教的地步。
2、对崇高的教育事业和高尚的教师职业认识不深,缺乏热情。
3、一方面对终身学习认识不透彻,总觉得当前体制下,即便是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再多,能力再强,老爸不是李刚,你家不是银行,也是白搭。另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繁重,时间紧张,精力不足,况且对继续深造经济负担难以承受,那也无可奈何。
4、总觉得:在英语教学中,投入精力,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去搞教学,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一定明显。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进步,如果我国国民不能跟上步伐,必将落后。因此针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我国教育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很赞同这个定位,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倒退的,我们的社会必将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方向发展。语文新课程性质的定位正好顺应社会需求。
各地都在实施贯彻语文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作为处于教育战线最前方的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师道精神自古而有之。因此我国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根深蒂固”。我觉得我们应当吸取古人的师道精神中精华的合理的部分,而摒弃其迂腐不合时宜的部分。以往教师注重得多的是让学生乖乖的跟着教师设定的路线走,教师满堂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且,以往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朝着同一的方向走,学生的个性被同化,与别人不同就会被视为异端、怪物。新课程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没变,教师应该树立教会学生方法和提高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的能力的教学观念。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合作;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这要求人们自主地学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这要求人们要能够在某个方面深入探究……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合作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我国的语文教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但一个严重的缺陷是在教师中心论和教案中心论指导下的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预设。一节课从导语到课后作业,课文有几个重点,每个重点设计几个问题,提问几个学生,学生回答不理想,怎样引导到规定的答案上来,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几乎不需要学生自主地想、说、做,老师早为你预先设计好了,只要听老师的安排就是。叶澜教授对此有一段精辟描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教学观念在更新的同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行革新。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有所启发的教学才不会让学生厌恶语文。据我本人的了解,很多人都“害怕”语文学习,原因主要是“觉得语文课大都沉闷,枯燥、没意思”。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手段。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兴趣对于学习是一种积极巨大的推动力。以往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都是固定模式:读课文、讲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的重复。并且由于语文是基础科目,差不多每天都有语文课,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沉闷,上语文课很累,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本职。而且只要方法得当,这并不困难。教师要多动脑、运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给他们课堂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如上戏剧课,可以组织戏剧表演比赛,不一定每个人都参与演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一做法很见效,无论学生有没兴趣,碍于面子问题都会很努力去翻找资料准备短短的几分钟“讲演”,台下的学生也会很有兴趣听自己的同学的表演。对于考核学生方面,应该采取多元角度。以往甚至现在,考核学生往往以期末的一次考试为基准,一次“定生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在非毕业班中,应当采取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方法,把过程与结果结合,把笔试与课堂、作业表现相结合。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提及老师,头脑中都会显现出一副德高望重的、很庄重的权威式的样子。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所以作学生的往往会敬怕老师,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大都存在一种长辈与晚辈的隔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加强沟通,摒弃权威式的教学态度。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学生和老师的“权利”是平等的。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不能只以“正确!”或“错误!”一刀切去做“果断”的判断结论,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味学生的观点,如果学生的解答真的完全偏离中心,也不能用尖锐的语言去评判学生。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要当作一名21世纪的及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并不容易。唯有变革多年形成的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从自身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现代化的社会,才能为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创新性教育管理的实践要求
创新精神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它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是教育管理者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以新动机为先导,以思维的流畅性、应变性为基础,以思维的创造性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为核心。面对学校内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教育管理者的思维应变性强,就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新路子,创出自己的特点。创新速度和质量的恰当组合,是取得成功的第一位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适应教育管理的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实践过程是揭示新的科学概念和建立新科学理论的过程。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在创造性实践中,要能很好地了解、把握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管理者有了不断学习的理念,才能促进教育管理的创新。
专业知识是教育管理者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管理的基础。只有懂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管理者,才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研究专业发展规律,做内行的管理者。这样,才能够进行创新性管理并实现预定目标。通晓教育理论知识是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教育规律,熟稔教育管理制度,有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自信,并善于及时捕捉信息、把握机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为开展创新性工作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必须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淡化制度,注重文化环境,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寓有形于无形之中。
教育管理者要具有团队精神,注重群体效能;注重长远建设,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关心人,注重心理投入、情感投入,以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去激发和引领教职工共同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目标。
二、创新性教育管理最终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它贯穿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职能中,成为推动此循环的原动力。
1.计划创新
这既要体现计划的严肃性,又要体现计划的灵活性;既要考虑计划的超前性,又要考虑计划的可实现性。计划工作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2.组织创新
要求组织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因事设人,分工明确;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部门间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3.领导创新
这主要表现在: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民主决策,职权分明;讲究领导艺术,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如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下属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创新才能的机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建立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和谐的关系,以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的关系。
4.控制创新
控制创新指建立信息反馈体系,采用量化标准,检查、督促计划的执行,注重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
教育管理要创新,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否成功,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多次甚至反复的试验、探索才能取得成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有勇于探索的创造性精神。
三、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创新教育管理之中
1.把教职工放在首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把教职工放在第一位,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质所在。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唤醒领导和教职工“以我为本”的觉悟,使教职工形成从我做起的优良品德和习惯,形成责己严、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价值观。人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了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展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身体资源的极小部分”。教育是让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教育管理应该给予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条件。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把管理目标内化为教职工认可的理想,把管理纪律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思想,实现规章制度和师生职工思想、追求、情感的统一。
2.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积极弘扬、确立、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育管理应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
3.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独特的学校文化
开拓创新精神有所不足
到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并积极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基层联系群众作风不够扎实
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多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所想所盼,为群众排忧解难
干事创业精神有所衰退
立刻摒除“二线”思想,立足人大,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意识
学习不够认真、不够扎实,学习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
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加强与人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真正做到学懂学透
责任担当精神有所下降
强化工作落实,提升争先进位意识,工作中要敢担当敢作为
同志们、农牧民朋友们:
正值全县各族人民共庆新春佳节美好时刻,我县年社火调演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帷幕。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奋斗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族农牧民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文化丰富多采,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县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鼓足干劲最后冲刺的一年。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年里,要实现各项即定的奋斗目标,我们更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奋发有为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夺取新的胜利。
同志们,面对今朝,我们信心十足,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周围,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这两大主题,坚持“正面宣传,团结鼓励”的方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各代表队取得优异的成绩!预祝县年社火调演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一、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传统因素。由于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不够开放,致使在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个别党员干部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工作中有时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不善于解放思想,缺少活力、动力和竞争力,在落实“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上,眼界不够广,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系统地进行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当前党员干部必须要做的工作,对我们工作思路的拓展以及发展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2、主观因素。在我们当中的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有偏差,对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虽然从口头上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贯彻执行中,特别是遇到改革发展中的困难,还是按老套路来办事情,创新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路不多。原因在于学习意识不强、学用结合不好,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根本性提高。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家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另外,有些同志忙于抓教学业务,对科学发展观学习认识不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有的虽然理解了,但不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3、制度机制因素。科学发展能力具体到电大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和科室负责人推动电大科学发展的能力问题,如何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等还要在进一步健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制度措施上下功夫。
4、自身因素。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学风不够浓厚,二是服务学生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教学管理质量需要提升。这些问题都应乘着这次学习实践科学活动的东风逐步解决落实。
二、对存在问题原因的初步剖析
我校通过群众提、自己查、党员干部深挖细剖找思想根源,在班子成员互相谈心、深刻剖析产生问题原因,通过梳理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科学发展观认识还不够深刻。近年来,随着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和变化,电大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和转变,但是离建设学习型城市服务平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学习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里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二是工作中解放思想不够,观念转变滞后。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全局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本位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能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对远程教育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不深。三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没有好的激励和奖罚措施,开拓创新动力不足,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行动上明显滞后。四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没有充分把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上升到影响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五是在服务理念和推动工作上缺乏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重点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业务工作难点问题研究不深,认识不足,强调客观原因多,主观努力不够。根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创新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电大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缺乏锐意进取的工作激情,缺乏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缺乏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还局限于原来旧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创新成果不多,
3、干部队伍作风尚未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观念还树立不够牢固,想问题、做决策还没有充分掌握基层意见,联系基层和群众不到位。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管理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服务效率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基层调查少、研究多,总结经验多、推广少,发现问题后,抓落实的力度和措施跟不上,一些决策部署、重点规划有时只停留在会议、文件和文稿上,不能及时组织实施。
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制度创新不足,一些重大事项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的制度已经出台,但是执行困难,还是只挂在纸上,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进展缓慢。还有一些职责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也存在相互间扯皮、推诿的现象。在坚持“以人为本”方面,缺乏新思路、新办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还不够。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习惯靠行政手段来推动,缺乏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存在求稳,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思想,不能以超前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推动电大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特举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开展,大力弘扬“教师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力争一流的开拓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促进师德师风转变,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落实,实现师德素养、教师形象、服务水平、教学质量的“四个提升”,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蓬勃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演讲比赛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王xx
副组长:姚xx
成 员:王xx
1、主持:王xx
2、评委:韩xx
3、统分:徐xx
4、;照相:孙xx
5、布置场地:刘xx
6、比赛地点:学校会议室
四、演讲主题
“讲师德、树形象”
五、演讲内容
1、本次演讲活动以“修师德 塑师风 弘扬主旋律 汇聚正能量”为主题,以自己或身边的优秀教师、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为题材,充分展示广大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风范,演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演讲内容应坚持学习师德规范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统一,真实感人的典型事迹与对师德的感悟与思考的统一,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统一。充分阐释新时期对师德师风建设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师德师风内涵的感悟、体会和思考。
六、参赛对象
学校所有教师(自愿报名)。
七、比赛时间
2017年4月14日下午
八、比赛规则
使用普通话站立式脱稿演讲,着装、仪态自然大方。演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演讲顺序采用抽签方式确定。
九、奖项设置
根据参赛人数和选手综合得分高低取前两名参加中心校比赛。
十、评分标准
演讲比赛按演讲内容、语言表达、仪表仪态、整体效果四部分评分。满分为10分。
1、演讲内容:3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师德师风主题,内容深刻,事迹感人,格调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3分。要求脱稿演讲,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当,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讲究演讲技巧,动作恰当。未脱稿者此项最多能得15分。
3、仪表仪态:2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4、整体效果:2分。由评委根据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评委现场打分,汇总后取总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若出现同分,则精确到第三位,以此类推。
十一、活动要求:
1.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此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认真准备,积极参加。
2.各教师于4月13日前上交演讲材料。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建模思想
作为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在这一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下文明确要求“通过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完全符合中华复兴的历史要求,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开放、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
创新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在面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方法,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其学习方式也有了创新,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教学思路,而不应该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针对教学目标,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由师生共同制定,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己主人公的权利,同时这样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适当的给予表扬,因为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特别是对于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应该及时给予点拨、诱导,半教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这样也利于创造开发、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
二、学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发挥课本中数学建模实例的作用,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正如中国数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严士健教授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会议上所讲:“这不在于学生在中学中解决了多少应用问题,只要他有这种感受,有一点经验,知道一点如何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有点初步的能力,有点体会,他将来就可以以小见大。这个意义应该是很大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这个就是素质教育。”数学应用问题的解法一般采用数学建模法,即通过对问题的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用这种方法求解实际应用问题,首先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模型进行分析探求,得到数学结论,最后得出应用问题的解。例如:甲厂去年上缴利税50 万元,今年起计划每年平均增长15%,乙厂去年上缴利税比甲厂少,今年起计划每年平均增长30%,这样从今年起,第二年乙厂上缴利税就能超过甲厂,但是要到第三年末,才能使从今年开始的三年内上缴的总利税不少于甲厂,求乙厂去年大约上缴利税多少万元?对于此类题目中涉及到“不超过”、“不少于”、“至少”、“最多”等叙述语句的应用题,往往要抓住有关变量的内在联系,建立出不等式(组)的模型,再通过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求出结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创新精神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改进传统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应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以形象化的方式和多样化的手段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如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借助RST 和电脑软件教学,以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态,因为多媒体教学声、像、文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图象结合,使学生客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有“蠢蠢欲动”的表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师“授业”“解惑”的专制型教学,构建创新的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希望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开放、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学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的数学创新课堂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何雪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台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3).
[2]方丽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河池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集中教育活动,对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必然要求。通过十七届六中全会和
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完成失业保险管理任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教育活动,是加强干部党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参加“纪律作风整顿月”教育活动,
我的政风肃纪心得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意识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化党
员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
二、强化进取意识。大力发扬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确保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中心工作上,把功夫下到抓
贯彻落实上,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
三、发挥党员作用。作为一名党员要把作风教育整顿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契机,把作风建设视为干部职工安身立命之本,以良好的作风开展作风教育整顿“边整边改”工作,做表率、走前列。要针对
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中心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完善、健全、规范制度,用制度形成高效规范的工作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能,力争在短时间内纪律作风有大改观大变化。
四、提高党性修养。作为党员一定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党员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作为副主任更需要增强驾驭中心管理工作的本领、
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
五、提出整改措施。
1、改进思维方式、开拓工作思路。我中心承担着全市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热情,这就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思路。必须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服务水平上,从
维护中心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要求,为中心的根本利益服务。
2、加强工作协调、提高服务水平。要主动为领导分忧,当好参谋,加强与人社局有关部门的请示汇报、联系、沟通,建立良好的政务协调渠道。
3、牢固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发挥出“排头兵”的作用,强化开拓进取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增强工作的计划性。按月确定中心阶段性工作重点、目标,工作落实到人,责任
到人。二是增强工作的创新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决克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思想,大力倡导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向先进学习,减少工作差距,力
争使中心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走在人社局的前列。
六、通过学习整顿,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针对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按照找出问题、找准问题、找全问题的要求,认真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看是否存在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系统,业务知识学习一知半
解、似懂非懂,难以胜任工作和推动工作创新,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强等问题;看是否存在精神消极懈怠,工作缺乏激情,不思进取,思想保守僵化,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守纪律,我行我素,不严格遵守上下班纪律和会议纪律、迟到早退,擅离职守、随意脱岗、,工作时间玩游戏、炒股票、聊天、购物等问题;看是否存在
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对上级安排的工作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等问题;看是否存在服务态度不端正,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粗暴,对群众态度冷漠,门
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
2、是要对照《整顿方案》中的“五治五督”的有关要求和中心党组的工作部署,深入查找思想、作风、服务、廉政、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领导干部要带头查摆问题,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
批评与自我批评,彼此坦诚交流,查找问题,形成共识,动员会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按照整顿活动安排,认真开展学“右玉精神”的工作思路。
3、是要把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贯穿于中心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努力建立“五个零”{服务受理“零推脱”、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目标“零差错”、服务质量“零投诉”、队伍管理“零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