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1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什么是五四精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雨水把我的回忆带到了九十年前。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距离今年,已经整整九十年了。那段日子却在我们的荧屏上一幕幕展现。
就在一九一九年的五月。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学子们却走在大街上高呼“废除二十一条”、“夺回中国在山东的”的口号。他们不是不想好好读书。他们是为了我们的祖国!
为了我们祖国的!最终,他们胜利了。
五四,不仅仅是一个日子,那更是一种精神!
什么是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即是升华了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是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的成长。
汶川地震,深刻地诠释了五四精神“以国家为重”的思想。
回想起去年的五月。
那是一段悲伤的日子。汶川地震。我想,谁都不想听到这几个字。它毁坏了我们多少和睦的家庭,它让我们多少炎黄子孙与亲人天地相隔。
汶川地震,一段悲伤的经历。但是我们能够在这段悲伤中看到我们同胞的坚强,看到我们同胞的努力,看到我们同胞之间的帮助,看到我们同胞血肉相连的亲情。
汶川地震时,我们每个人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回家打开电视,时时关注灾区。每救起一个人,我们都会在电视前欢呼。每一个战友倒下,我们都会想要去帮助他们。每每听到那些感人的事迹,我们都会在电视机前默默地擦眼泪。
我承认,我是一个不爱哭的人,尤其是看电视的时候。但我在这时候我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灾区。我不希望任何一个炎黄子孙生命的蜡烛熄灭,我更不希望有任何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在这场灾难里,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志愿者。
我记得那句“让我再救一个人!”我记得那条“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我记得战士们写的“如果我留在那里,别哭!”
我们都记得。
还记得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么?还记得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和他的钉子精神么?还记得李向群立志从军,用生命书写的五四精神么?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的教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五四”精神的全部。
忆往昔,按卷沉思,难忘那燕园的红墙,那十月的潮思,那“还我青岛,还我中华”的竞相奔走和击博耳鼓的阵阵呼声;难忘那羊城的小院,那五月的花海,那“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的豪言壮语和唤起觉醒的代代青年。那一刻,风云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变色,泰山为之震动,中国看到了未来。
风俗不能规定,也不能强制。所谓礼仪,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习惯,它有各种形式。没有仪式,就没有庄严,没有庄严的形式,就没有实在的内容,所以凡宗教都要有一些仪规。不过最高的礼仪,我以为不是表面的规则和程式,而是内化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这可能是礼仪的最高境界。
礼仪的形成,我们虽然不一定都说得出它的道理,但总有它的合理性和道理所在,凡能在一定时代流行的东西,必有和他时代所相配的基本条件,条件不复存在,许多东西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了。新时代里的旧形式所以很难超越旧形式本身的规定,主要取决于时代条件。比如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基本没有成功的作品,就是样板戏,也不成功,因为京剧的形式和它表现的内容恰好完全相合,你再把别的内容加进来就不合适,就和你用话剧表现古代生活一样,很难有成功的作品,许多历史剧的生命力受到影响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国学,它本身不完全是纯粹知识系统,它是知识、道德和职业完美统一的东西,它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依赖三个前提,一是私塾,二是书院,三是科举。私塾保证知识的普及和公正,书院保证知识的承传和精深,科举保证获得这些知识和价值的最后走向。这三者一定是相合的,它的最高阶段就是科举,这些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存在了,还想让国学大盛,肯定不可能。废科举后,国学就开始衰落,谁也挽不回它的命运,因为时代变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把眼光投向西方,这个见识不能轻易否定,五四精英基本都有西方背景,而他们的中学又相当过硬,这样的知识分子作出的选择,不可能是简单的和没有历史感的,我们还没有资格轻言五四精英对历史的感觉和判断,那个时代就把眼光聚焦在科学和民主上,这个历史远见,不是一般的历史见识,而是远大的文明卓见。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感觉到历史的脉动,五四精英永远让人佩服的就在这一点上。贬低五四精英的历史选择,是不了解中国现代历史才有的时代错觉。
从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临一个由旧到新的转变,这是时代的趋势。五四的主将中,钱玄同和刘半农都是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新知识分子,他们对旧时代的批判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钱玄同甚至说过废除汉字、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该杀这样的激愤言辞。
对这些教授的由旧到新,人们其实不必过于认真,以为他们的从旧到新,就是一个与传统决裂的过程,发现新的就要抛弃旧的,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简单;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_直是比较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他们知道好坏。钱穆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过钱玄同和刘半农的一件事,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气质。钱穆说:“某年,章太炎来北平曾做演讲一次。余也往听。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作翻译,―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倾,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采今文家言,而对太炎守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太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盘极风行之际,面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则知风气转变,亦非咄嗟间事。”(《八,寸忆双亲・师友杂忆》第157页)。
许多事,我们今天看来,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但看他们的初衷,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办坏的,事情没有向他们想的方向发展,这不能怪他们。所以对于五四精英的言论,我们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评价,方能较为接近实际,也比较合情合理。传统中的好东西,没有人为了追求新就一定要抛弃,他们的过激话,往往只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而已。
各位亲爱的同事们:
下午好!
很高兴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欢聚一堂,畅所欲言。
看了刚才的短片《中国梦》,深有感悟。“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近代以来,无数有志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点燃了自己的青,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铸就着伟大的中国梦。青年作为国家民族建设和发展的栋梁,在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想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青想是什么?
依稀记得,懵懂孩提,恍如昨日。一算命先生对母亲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位教师……”记忆中只觉得那位算命老先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样子很好笑,熟料,他的这句谶语却成了我一生追逐的梦想。也忘不了大学的第一堂课,讲授古代文学的王教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将来从事的是语文教师的职业,为人师,必有为师之德,也必有渊博的学识。希望你们树立学科自豪感,静以苦读,动以创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大三的下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去洛阳市的各个县、乡进行教学实习。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与学生们共处的美丽的日子,一种感伤就会飘然而至。此行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愿做一盏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去点燃他们的梦想,也成全自己的梦想。
我深知自己的知识水平远远达不到“一盏灯”的要求,为了梦想,我毅然选择了继续学习。在靖江王府的校园里,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读书万卷,知书海之浩瀚。”也深刻体会到了“书声朗朗,恐胸中墨水之匮乏;神思悠悠,急天地奥义之不参。”的心境。
转眼又是金秋,我从一个追梦的人变成了一个要成点燃别人梦想的人。在心底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份量。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该以何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又期待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无数个问号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在寂静的夜里困扰着我。所幸的是,生本教育为我指明了方向。我特别认同它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推进阅读。
阅读,从来都是关涉中小学语文素养的重要行为之一。除了课内阅读,还有课外阅读。我经常告诉孩子们,课外阅读往往更加自由,更宽泛,也更有乐趣。希望他们可以在这一片天空中采撷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云朵,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本书,找到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暖意所在。通过大量的阅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心中立起一个精神标杆,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文学、美学乃至精神世界的建构。挪威儿童文学家乔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期待着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必不可少。”同样,我的梦想就是:孩子们用双眼看到的文字、用双手触摸过的纸张,有足够的的力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世界,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能折射出个人内心的光芒。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让他们的一生都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相伴,让孩子们体悟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信念!
在追求这个教育梦想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努力。利用优秀的文学资源,向孩子们推荐大量的经典著作。但愿这种推进阅读的教育能够培养起孩子们的文学趣味,促进主流阅读趋势的形成,让孩子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有较大的收获。通过阅读去打造孩子们坚实和宽广的精神世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先生的学术论著《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一书,于2008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格局编”、“情感编”、“艺术编”、“起源编”和“史论编”。论著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作为立论基石,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流变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考究。
书名《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向我们透露了两方面信息,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方法――论著以科学社会学方法论为指导,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观照文学,在考察了工业文明如何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学生产、作家写作以及读者阅读产生影响的同时,还就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起源及其版图划定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发,并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首先,关于这部《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我认为最值得推崇的就是作者以细腻、精彩的文本细读充实于理论推衍的始终。之所以如此看重著作里的文本细读因素,是因为我注意到,在近几十年的文学研究中,认真阅读作品的人越来越少,而空谈理论的人却越来越多。一些做文学研究的人,迫于理论创新的内在焦虑,急功近利地操持起贩卖理论的行当,而无视于文学研究最基本的底线――文本细读。我们说,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不可规避的出发点,一旦研究主体绕开了这个起点,耽于理论的臆想,不仅无法触及文学内部的美学品格,也无法显影外部力量在文学中的投射。眼下的一些所谓文学研究,之所以面目可憎,相当一部分问题就出在理论过剩和阅读缺位上。相比之下,栾梅健先生的这部文学研究专著,则真正体现了作者对于文本细读的高度重视。比如,为了给通俗文学正名,重估被文学史压抑的通俗文学的价值,作者并没有进行繁冗空洞的说理,而是叫作品自身站出来说话。论者从晚清民初以来的通俗文本中,挑出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小说,如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恨海》、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等等,通过对这些具体文本的细读、阐释,论著为读者敞开了遮蔽已久的通俗文学的原生状貌,也彰显了通俗文学蕴涵的丰沛的艺术魅力。
此外,在这部《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中,诸多原创性观点的提出,是它的又一个值得肯定之处。在“情感编”的第二章“小城镇意识与现代作家”里,作者指出,工业文明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时期里,新兴的社会、经济因素投射到作家身上,使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介于“都市意识”与“乡村意识”之间的“小城镇意识”,这种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遗憾的是,“小城镇意识”在此前的文学研究中一直是被研究者所忽略的,而栾梅健先生则不仅发现了这一文学现象,更是首次对之加以命名。当作者首次提出“小城镇意识”这个说法之后,很快就得到了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诸多学者的响应――吴福辉先生曾在1997年第四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编后记”中这样写到:栾梅健提出的“小城镇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崭新见解,它富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除此之外,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另一个发人深思的原创性观点,即在“理性原则与人文精神”一章里,作者通过细读《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发问:“在一种正义的名义下,鲁智深就可以用一种玩赏的心态进行残酷的杀戮吗?他秉有的道德激情可以形成他杀人的理由吗?以往人们似乎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责怪鲁智深,而是高声为鲁智深出手不凡的武功喝彩。”显然,栾梅健先生的这个视角是很有新意的,可以说多数人在阅读这部古典名著时,都是默认了鲁智深的行为是一种嫉恶如仇的江湖义举,而恰恰忽视了其打人致死的不人道和非理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栾梅健先生所提出的《水浒传》实则是将“道德激情”作为“价值标准”来结构故事情节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新颖且引人深思的。
通过前四个部分细致的文本细读以及层层深入的论述,栾梅健先生在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史论编”中,水到渠成而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一直以来把“五四”和《狂人日记》视为现代文学的起点,是“文学史分期理论的迷误与缺失”。“在物态的现代交通、现代邮政、现代通信、现代印刷等等都纷纷在1840年以后不久跨入到工业文明的行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报纸、印书馆、高等教育、文学期刊等等也都呈现出与古代传统重大转型的面前”,论者作出了令人警醒的发问:“为什么是文学?为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要迟缓到‘五四’时期才出现?为什么文学要比其他的精神文化种类晚上几十年才转型?”论证了李欧梵先生、章培恒先生等人的相关论点之后,论者经过慎重深入的“摸索、揣摩、对比、感悟”,理性而坚定地指出,应当将出版于1894年的通俗小说《海上花列传》定为现代文学的起源之作,而非是一直以来大家所认定的《狂人日记》(1918)。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作者则继续沿用了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以近万字的篇幅对韩邦庆小说《海上花列传》的情节、语言、结构以及现代性等要素作了深入阐发和解读,从而有力地揭示了这部通俗小说的文学史分期价值所在。如果说这个全新的分期观点最终能够获得学界广泛认可的话,那么它必将颠覆整个现有的文学史架构――而这,也更进一步地昭示出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所谓青春,就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关于五四青年节赞美青春的唯美句子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赞美青春的句子1
1. 志向远大创伟业,胸襟广阔绘新图。
2.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3. 也许前方很大雾,但依然不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也许前面很崎岖,但依然不能阻拦你勇敢的征服。五四青年节,为你加油是我的祝福!
4. 单身是春天的一颗种子,充满希望;是夏天的烈日,热情辉煌;是秋天的落叶,自由自在;是冬天的飘雪,浪漫无垠……
5. 不负青云之志,永存赤子之心。
6. 九十年轮回不改几代人的抱负,又一个遍地鲜花的五月,又一群奋发向上的青年,这其中有充满梦想的你我,让我的祝福伴随你,祝你青年节愉快。
7. 沿着一条历史的长廊,光辉的历程波澜跌宕,跨越一道岁月的时光,青春的彩翼临风翱翔,五四青年节,让我们把梦想永远背在肩上,把快乐永远装在行囊!
8. 五四青年节,让我们歌唱,歌唱自在的莺啼,歌唱似火的光明,歌唱自由之精神,独立之灵魂,让我们接过那信念的炬火,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9. 五月的大地洒满了阳光,五月的节日写满了希望,五月的鲜花绽放着清香,五月的河流热忱的在流淌,青年节祝你将来展翅高翔。
10. 五月的阳光,温暖柔和;五月的花儿,芳香四溢。愿阳光的温暖,呵护着你;愿花儿的芳香,弥漫着你。朋友,祝你五四青年节快乐!
11. 五月的阳光照耀你的心田,愿你称心如愿;五月的清风吹拂你的身体,愿你健康如意;五月的细雨滋润你的双脸,愿你幸福平安;五月的祝福最温暖,青年节做快乐青年!
12. 五月的花海,流淌着醉人的芬芳;五月的空气,弥漫着不屈的斗志;五月的日子,充盈着积极的气息;五月的祝福,送上了真挚的情意,祝你青年节快乐。
13. 五月的花海芳香四溢,五月的清风轻柔凉爽,愿这芳香四溢的花香驱除你的烦恼,轻柔凉爽的清风吹去你的忧伤,祝你五四青年节快乐。
14. 五月的空气,滋润心田;五月的阳光,惬意温暖;五月的绿树,生机盎然;五月的花儿,争奇斗艳;五月的青年,祝福永远。祝年轻的你五四青年节快乐!
15. 五月的细雨滋润着青春的嫩芽,五月的晨风轻拂着青春的脸颊,五月的阳光照耀着青春的丝发,五月的祝福传递着青春的嘻哈。五四青年节快乐!
16. 五月的朝阳,照亮理想的天空,青年要奋斗,为了理想勇敢向前闯,乘风破浪开拓希望,直挂云霄收获梦想,祝五四青年节快乐。
17.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建伟业,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展宏图。
18. 好好学习,立凌云志,当一代新人;天天向上,做栋梁材,创千秋大业。
赞美青春的句子2
1、青春的那些誓言,那些人,那些景,终将沿着岁月的足迹逝去。也许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算完美。那些兜兜圈圈,只不过是言情小说里的纯情少女梦,现实就像命运一样颠沛流离。可是,我还是不会与青春说再见,即使再也不见,我心中依然有五彩的梦。
2、青春,是刷刷的夏雨,来得速,来得猛烈。拥有青春的我们,有着无限的活力。
3、青春就是一种艺术,它承载着少年的理想,包容着孩子气的任性,吸收着流逝的时光。
4、青春,是一种欢快的节奏。一声声呐喊高歌,一浪浪激情绚舞。是火光;是雷电;是竹海幽谷间蝶之爆发;是相思树林里蝉之欢鸣。
5、青春,是那金秋的红枫。秋天未免让人有一种悲凉。秋天,毕竟也有更可爱的一面。红枫,红得自然,红得纯正。这就是青春给人的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她带来的是生气,让悲观者有了勇气。而青春一族的我们,更增添了奔向理想的信心。
6、年幼的孩子憧憬青春,青春对他们来说是个充满梦幻的童话;成熟的青年纪念青春,青春就像一幅油墨未干的画;年迈的老人怀念青春,青春已是他们珍藏的泛黄的老照片。
7、青春里有一首歌。那是一首写在情书里的歌,让我在懵懂的年华里懂得什么是此中有深意。也让我尝试着像个小偷一样在妈妈的谆谆教导下将那些青春的叛逆化为灰烬。当熟悉的歌再次响起,当初的彷徨早已在心中流淌成蜜汁。
8、青春,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青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幽情。青春里拥有难以忘怀的篇目,也有不堪回首的章节。对拥有青春的你,我将送你一句话:青春是生命之晨,是日之黎明,要珍惜自己的青春,不要轻言放弃,让你的青春绽放出一样的光彩。
9、青春里有一群人。她们陪伴我走过几年的校园时光,在疯癫和无奈中厮打。当所有的爱恨在时间的隧道里消失殆尽,只留下一具具完整的躯壳在现世中匆忙地奔走。没有天天问候,却能在电话的一端感受着彼此情感。只是当时那个关于海的承诺到如今依然空空如也。
10、青春,是天边的一抹彩霞,转瞬即逝,却美轮美奂;青春,是湖面上闪光的一道涟漪,随波游走,却鎏光溢彩;青春,是高高枝头上绽放的一簇腊梅,雨雪霜摧,零落为泥,依然香如故。
11、青春,也是冬日的太阳。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伸开双臂,在隆冬的早晨深吸一口气,是那样的清新。你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12、青春就像波板糖,外表甜美。而它的表层也确确实实很甜美,令人很向往,很憧憬,可内层并不是也那么的甜蜜,它也有属于它的酸,属于它的苦涩。
13、青春的颜色,让人琢磨不透,有人说青春是红色,炽热的心燃烧着,有人说青春是蓝色,展开翅膀自由的在蓝天飞翔,有人却说青春是紫色,有着各式各样新奇的事,…这一切不同争论,让我得到了答案,青春其实是彩色。而且丰富。
14、青春,在发端上筑巢,神采飞扬。太阳一晒,乌丝变成了白发;青春,写在了脸上,意气风发。大风一吹,眼角荡起了皱纹;青春,系在了腰间,花舞蝶恋,婀娜妩媚;……精心编织的锦丝彩绸,未能把光阴缚住,未能抚去岁月的痕迹,却捕捉到了一颗颗童心。
15、青春,是扑面而来的春风。她带来的是大地万物复苏,只要轻轻拂过,就会留下彩虹般的七色光的美景。青春的风是透明的,儿时的纵情淘气,调皮早已过去,风儿正朝着一个目标掠过,她在追求着完美。
16、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相信在你的青春中也有那么一段令你值得回忆的。
17、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
18、青春的雨季里,天空总是有那么一点灰,就如同自己的心情一般,总是不能那么如愿的像小时候那样单纯的,天真的笑。一切的一切,都不那么尽如人意。
19、青春的光芒,永远照耀着太阳谷,闪闪亮、闪闪亮。
20、面对挑战,我们怎能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所吓倒呢?让我们好好地把握住青春,学那穿云破雾的海燕去搏击八方的风雨;学那高大挺拔的青松去经霜傲雪。只有如此,才能在你的青春史上谱下无怨无悔的一页。不要怕输,青春是永远不服输的,只要你肯努力,梦想终会实现。
赞美青春的句子4
1、青春的温度会在一次次磨砺后升高,当青春的温度达到百度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保尔所说的那句话: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青春的实质是充实,青春的诗意是浪漫,青春的证明是无悔。倘若百度的青春绚烂多彩,我愿意用真心去换取,用今生去珍惜,用永生去铭记。
3、青春焕发的少男少女是人们所羡慕的对象,他们朝气蓬勃,他们热情激昂,他们激情澎湃,他们浑身都散发着青春的魅力。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新世纪建设的栋梁,他们正享受着青春的沐浴,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新天地,用实力去验证——青春无悔。
4、青春固然美好,青春固然不老,青春固然耀眼,但是青春仅仅悠悠数载,只有你真正好好利用这短暂的数载,努力把握住点滴细节让青春真正得到它应有的价值,青春这段时光对于你才算是无悔的,无怨的,无憾的……
5、青春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生阶段,用实现理想的过程来注释青春,那么青春也将是无憾而深刻的。
6、我们还可以用爱来注释青春。我们生活在爱中,在这美妙的青春季节,爱是丰富的注释。同时青春还是一个懂得爱、理解爱,学会付出爱的过程,如果这样注释青春,那么青春该是怎样的丰富与深刻呢?
7、青春靓丽的我们,激情就更重要了。激情如一场场雨,洗刷那些懒惰,不思进取的思想;激情如一束束阳光,温暖我们疲惫的心;激情如一盏盏明灯,给你希望的光芒。
8、珍爱青春,让青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耀眼的火花,用双手去描绘人生的画卷,去谱写一首壮烈美丽的青春无悔之歌!
9、因为尝试,因为经历,我懂得了付出,懂得了坚强,这些都是我青春时光里最亮的火把,我将用这些火把点亮我的青春,让我的青春拥有百度火般的炽热。
10、有青春相伴的脚步矫健轻盈;有青春同行的旅途灿烂鲜亮。生活,有青春做底色,映现的轨迹丰富厚重;爱情,有青春为佐料,演绎的故事多彩圣洁。青春是舞曲中跌宕起伏的音节,没有它,整首曲子平平淡淡;青春是飞舞的雪花中傲放的腊梅,有它,柔和的风,和煦的春就不会遥远。
11、青春不是财富和权利的象征。富贵华丽的衣装、耀武扬威的气势也许能给人增加些许青春的活力,假如你缺少了宽容,缺失了博爱,生活也会以苛责和冷眼回报你,真正的青春离你会越来越远。反之,有宽厚仁和的凡人心态,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即便贫穷、位卑,但轻松活泼、团结紧张的青春气氛仍然会与你形影不离。
12、在青春的海洋中,我要再次起航,给自己一份坚定的承诺、成功、失败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付出了努力与汗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一切随性、随缘、随心,做最好的自己,加油!
13、青春不仅是年轻的代名词,更是”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的集合体。花季雨季的大好时光,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即使再多的好年华也经不起耗费。老态龙钟的老人在公园有模有样的习练迪斯科,享受自得其乐的赋闲滋味;岁月沧桑写满脸的农妇扭起走形的秧歌,哼起晦涩的小曲;这些都是在追寻青春,青春没有年龄的界限。
14、美在青春,美在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大街小巷间,少男少女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穿着五彩斑斓,哼着流行歌曲,四处彰显着青春活力。
15、成长的脚步带着我一步步走向成熟,虽然稚嫩时的我也怀揣着难以实现的梦想,但那不过是童年的一种天真。终于明白成长真的改变了许多许多,而我只想用梦想点缀我的青春,让它在久久的寒冷后再放光芒。此时的我怀揣着青想,让心中的那份执着伴随我的青春步伐一同前进。我相信,青春的步伐不因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因风雨而阻挠。
16、青春如此美好,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亮点全都在细节之上,难道不是吗?青春再美,也是一个一个点滴小事串联在一起上的,只有这些小的亮点发光发热整个青春才会勃发出它最耀眼最璀璨的神圣之光。
17、青春是一首诗,它蕴含着我们的风华正茂;青春是一幅画,它展现着我们的斗志昂扬;青春是一壶酒,它酿造着我们的自信拼搏。十年寒窗苦读,他日金榜题名,我们要用青春的双手,写出灿烂的篇章。
18、生命之水缓缓流淌,一去不复返。在生命的长河中,最美好、最令人眷恋的还是那多彩的青春。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交织着成功时的喜悦、付出时的辛劳、挫败时的失落,它象征着无限的活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包天胆量和击不败、打不垮的永恒斗志。青春之所以美好,她集聚着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如十五的明月,亦如转瞬的朝阳。这一切互相交织融合,交汇成一曲美妙的生命之歌、青春之歌,是那样的诙谐、动听、那样的令人难忘。
19、青春如歌,歌唱生活的传奇;青春如花,描绘人生的画卷;青春如舞,舞动生活的魅力。
20、青春不是美丽和潇洒的代言。没有丰厚的底蕴,再光鲜的表面也显轻薄。就如同装满草的枕头,再高明的绣花师都不能掩盖其满腹的稻草。完美的青春需要用新知识不断的给自己”充电“,用能力素质的提高完善自己。展现出外表阳光灿烂,魅力无限,内涵更显得丰富深邃。
相关文章:
1.2019追梦新时代青春励志唯美句子摘抄 五四青年节致青春的句子欣赏
2.2019经典五四青年节赞美句子 五四青年节实用宣传语精选
3.2019五四青年节致青春的优美句子 送青年的青春励志祝福语
从2012年到2013年,各种关于青年艺术的活动与展览层出不穷,如“CAFA未来展”、“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等等,在不同亮度聚光灯的照耀下,“年轻力量”和波涛汹涌的“水墨”浪潮一样,成为了2013年持续升温的关键词之一。
2013年12月30日,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在三亚举办。最终,无关小组和李燎从10位入围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分获华宇青年奖评审团特别大奖和评审团大奖,两个奖项的奖金高达20万元和10万元。海南艺术家黄学斌获得海岛新锐奖。作为一个由民间资本作为主要支撑的奖项,如此高额的奖金似乎也为2013年各路的青年艺术活动画上了一个足金的句号,并由此荡开了舆论关注的涟漪。
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设立初衷是专门用于鼓励35岁以下、对艺术语言、艺术思想提出新的问题并且不断探索的青年艺术家。本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由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评论家、艺术赞助人提名。然后,由栗宪庭、费大为、王璜生、彭锋、高士明五位老师组成终审委员会,通过评委会合议投票选举出10位入围艺术家参加ART SANYA艺术季新锐展,展示他们在艺术探索创新上的成果。本次评选共有两轮,首次在京举行的评审确立了十位入围艺术家名单,第二轮评选在ART SANYA艺术季新锐展现场,五位评委经过终评打分,确定最终的大奖得主。
而本次无关小组和李燎的最终获奖也并未带给众人太多预料之外的惊奇,以行为和装置等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在期待定义“新艺术”的潜在需求的推动下,也会比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获得评委的青睐。而隔着岁月的玻璃来观看着年轻世界的评委们,自然也会循着强调创新的理论路径,来尽量规避天然的代沟所带给自己的“局限性”,却也会偶尔显露出些许过犹不及的刻意来。如评委会主席栗宪庭先生谈到:“什么是新锐,新锐是对社会和文化的超越和对人类的爱,以及对社会保持独立、自由、批判的精神,以及对艺术语言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对社会的进一步变化产生影响和引导。不仅是今天的华宇青年奖和新锐展,而是从70年代末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模式。中国从五四以来几代人一直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自79年以后的当代艺术是从禁锢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当代艺术一直保持自己的圈子,我们在先进的国家看到,艺术影响大众是依靠博物馆的体制,中国没有这样的体制,今天有很多的民营企业赞助艺术,一定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新锐展一定会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带来新的变化。”
最后,作为本次活动最大“金主”的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毫不掩饰地谈到,他个人并不特别理解这些获奖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对于当代艺术的欣赏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暂时也没有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计划。但赵华山也明确表示华宇青年奖将成为一个常态的艺术类奖项,并不会因个人的喜好而做成昙花一现的风潮活动―2013年的足金句,也会成为未来的足金逗号,我们也希望这个足金的符号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毕竟艺术的健康发展还是需要更多公益资本的支持的。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陶冶医学生人文情怀,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还很不太成熟的心灵,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也正在经历着嬗变的历程。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准则的缺失造成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的错乱,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个问题,很多高校给予高度的社会关注和重视。高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文性、具备弘扬中国医学的文化创新能力、能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的社会有用人才?无疑这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在医学院校的几年大学语文授课心得,探讨如何依托大学语文课堂讲学,使之成为医学生文化熏陶的助推器,聚集正能量,为医学生生命文化教育提供有效渠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经典文章为平台,如以古代寓言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让医学生更好地做到尊重生命,能从生命个体出发,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了解生命,发自内心地帮助患者与疾病作斗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医疗实践、医疗服务活动有深远的启发意义。要想培养优秀的医学生,就需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爱精神,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然后,从大学语文的学科意义上,引导和树立医学生的良好价值取向。语文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深沉积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贯穿记载于优秀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而《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新文学,直到当代文学的精华。屈原的《桔颂》、司马迁的《苏武传》、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金错刀行》等都饱含一腔报国热忱,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等等。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广、尤其在德育方面,包括理想、情趣、胸怀、奋斗、献身;礼貌、教养、节操;清正、廉洁、谦慎;友谊、仁爱、高雅之美等等更是面面俱到、无一疏漏。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的仔细研读,通过与最出色的哲学、史学、文学巨匠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热爱自然和人类、热爱真理和正义的情操。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吸收和传承的过程中,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与艺术魅力相互交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也水到渠成。可以说《大学语文》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
西方传统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以人为本,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强调人在世俗社会中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大的人文主义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之首的名著《哈姆雷特》中设问:“TObe?Ornottobe?”它敏锐地抓住了人们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成了不朽的千古名句。课堂教学中,与医学生一起带着这个设问进入《哈姆雷特》戏剧作品的文本解读中,并从医学专业角度重新阐述此千古名句的现代意义。时至今日,生命科学与医疗技术的高速进步与不断发展,如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器官捐赠与移植,克隆技术的研究等等,再一次向世人尖锐地提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尊严,什么是人的价值等问题。这同时也在表明,生命伦理观的内容还应该是深刻的,带根本性的。医学与文学一样,都应该首先是“人学”。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中西方文化蕴含着无尽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反思,通过大学语文的课堂引导,对照了解中西方生命文化,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建立辩证的生命伦理价值观。生命伦理观的启发式教学融入人文主义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要使医学生始终记住: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不仅仅把人作为单纯的一个个细胞、器官,而更应该把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命)”来整体看待。
其次,从知识体系上说,《大学语文》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呈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界,学科交叉的现象日渐增多,在经济活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兼有文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建构一个即适合自己的专业、适合自己的个性,又适合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知识宽而厚;专业知识深而精;文理知识渗透。这个知识结构的基石就是语文。因为语文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任何文理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纽带与桥梁。要想成为本专业的出类拔萃之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学会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学校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而有关基础理论的教育则越来越弱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理工科学生包括一些文科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往往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个没有很好地掌握母语的人,他的知识结构必定是残缺的。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历史、文化艺术诸方面的知识,作品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在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这一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趋势下,“大学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实现文理渗透、文理交叉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作为生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语文中大量的经典文学名著给予广大医学生美的熏陶的同时,也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聚集了巨大的正能量。授课者对学生意志品格的方面着力培养与铸造,使其具有坚强、乐观的进取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完善他们的人格,更好地引导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当代大学生爱国爱校、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成才的精神。在承认和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当代医学生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重塑其道德准则,为未来的医疗卫生战线输送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成为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作者:李群芳单位:广东医学院
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
Li Xianting, known as the “godfather” of China’s contemporary art,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China’s art market should try to be an average-price market first to allow the general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of art and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art―just like selling vegetables. Artists should not consider themselves as great artists, because artists should be a craftsman primarily. They must lower down their position to be closer to the very basics.
重建中国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
《收藏・趋势》:2012年是《收藏》杂志创办20周年,也是当代中国拍卖市场诞生20周年,栗老师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市场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栗宪庭:在我印象里中国艺术市场,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美国哈夫纳画廊在美国纽约作了一个中国油画的展览,的艺术家基本是写实风格的油画家,如艾轩、王沂东、陈衍宁等人。其实哈夫纳画廊在美国艺术界没有什么地位,我还去过这个画廊在美国西海岸的分部,展出作品有点“行”。 那时我们的媒体把陈逸飞的作品在美国卖了“高价钱”着实骄傲地宣传了一把。其实,这个市场行为开了中国艺术品作为“矿石”,被运送到美国由美国艺术市场炼钢炉去“冶炼” 的头。那时,我先后写过几篇小文字:《美元冲击下的中国当代油画》、《泛行画――一个新的国家性展览模式》和《近年中国艺术市场的“无价值标准收藏”》。
当代艺术情形也大同小异,只是这种“矿石”不是先由商人做起的,那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还处在一个地下状态,从70年代末的“星星美展”开始,由于当代艺术的敏感性,引起外国使馆官员和境外进来采访的记者报道,同时开始购买这些艺术品。到9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的学术性展览机构开始接受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到90年代后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西方学术体制里达到了,那时西方媒体有CYA(CHINA YOUNG ARTIST),就像90年代初西方媒体称呼英国艺术家用EYA一样,到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展览都少不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参与了。因为这个原因,西方收藏家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后来就开始了炒作。2006年,张晓刚那张画被炒作到了900多万元。这个价钱一下就影响到中国整个的艺术市场。
事实上,这种市场就是我刚才说的“矿石”被运出之后,在西方艺术市场这个炼钢炉里不断被冶炼出来的现象,与中国的价值和价格体系无关,它的高价对中国艺术市场来说只是一个“空中楼阁”。问题是,它影响到中国的艺术市场的运作,让中国的拍卖行一直仰望那个“空中楼阁”的价格系统,不停地炒作,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状态。所以2006年以后我不停地写文章,主张建立中国艺术市场的三级市场制。
西方藏家买中国的当代艺术品,起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支撑,即先有中国学术界认同,然后由西方学术系统的挑挑拣拣,如果我们暂时搁置对这种西方价值系统本身的讨论的话。其实,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现代艺术。那时中国出去的留学生除了像徐悲鸿这样的少数艺术家接受了现实主义传统教育外,大量的艺术家其实是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30年代曾有一场大的文化争论,争论的结果就是不要现代艺术,五四思想家要引进现代化而拒绝现代艺术,这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当时认为现代艺术非常像传统文人画,是非常“写意”的,我们抛弃写意的东西之后为什么再引进个“油画上的写意”呢?当时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不要写意的艺术,要写实的艺术。所以,当时像林风眠这样一些画家的早期作品大部分都流失到外面了,我们自己的收藏家收藏的并不多。这些为政治家所不喜欢的真正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品全部被排斥在官方之外,被国外收藏了。
其实,写意和写实原本只是一个艺术模式的区别,引进现实主义最精髓的应该是现实主义精神即人文精神,而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模式。由于在乎现实主义艺术模式,而忽略了非现实主义中亦存在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自70年代末到现在,我们就把所有此类作品给忽略了,这是“星星美展”连作品带人大部分都到海外去了的原因。当然现在有些收藏家开始从外边买东西,到外国画廊去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买回来,但这毕竟是花了大价钱的呀,这个教训以后能不能汲取,现在看还很难说,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价值系统的缺失。
《收藏・趋势》:您今年曾说,尽管媒体把一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打造成财富明星,但艺术市场并没有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现状,这是为什么?
栗宪庭: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当代艺术在中国是被边缘化的。2006年后,当代艺术被媒体炒作得很厉害,并不是当代艺术本身的艺术价值被重视和被认同了,而是因为张晓刚的那张《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2006年3月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拍到了98万美元,相当于900多万人民币。这之后,当代艺术家被当作财富明星去炒作,没有人去认真介绍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我记得北京一家《人物》杂志的一期封面,上面是一张很大的方力钧的头像,封面是醒目的大标题:“昔日穷光蛋画家如今成了百万富翁”,我当时感觉很滑稽。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并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什么,甚至从80多岁的老年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人们脑袋里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概念,还停留在五四时期到80年代初的现实主义模式。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艺术观念在这30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没有被世人所了解。当媒体把当代艺术家当作财富明星去炒作的时候,它就掩盖了艺术本身应该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这样一个涉及到文化价值系统重建的问题。
《收藏・趋势》:您还说,中国当代艺术要在全球化中重新建立地域的价值标准,所谓重建,包括哪些内容?
栗宪庭:中国文化有很深厚的传统,这个传统到了五四以后被打破了。中国文人画在宋代诞生时,文人是非常个性的,强调内心品格。为什么梅兰竹菊、山水成为文人画的主要题材,因为文人远离了政教和写实宫廷绘画的观念,强调内省和孤芳自赏的个性。但是,文人画到了五四以后被彻底否定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虽然恢复文人画的正统地位,但对于大多数画家,它只是个壳,因为画家作为士的那种人文精神已经少见了。
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看,当代艺术是新一轮对艺术概念的重新界定,对我们来说,它不是一个艺术品种,不是可以和中国水墨画、油画、版画之类平列的概念,它是一种立场,是一种文化态度,是包含价值系统重建的姿态。即不管你是从事哪种门类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你都要关注当代人的心灵和心理状态,关注艺术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感觉,这是我说的人文精神。
中国现在的艺术领域形成三个大的社群:一个是传统水墨画;一个是五四以后引进的西方现实主义现在叫写实主义油画;再就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引进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由于各自所重视的艺术模式、技艺,乃至其他非艺术的原因,致使各自在中国都形成了一种社会势力。比如水墨画是以各地画院为基础的一个势力,它里边除了艺术观念之外,还包含了很多非艺术的东西,如现在水墨画市场以国家几级画师来论多少钱一平尺之类,而不是以作品价值作为作品的标准等等。写实油画家的社群,基本上集中在各个学院里的油画系。当代艺术社群基本上是自由艺术家,也是个社群。有太多的非艺术原因,使各个社群的艺术不能超越他们所固守的如正宗油画味道,水墨画风格传承,以及比拼谁更前卫之类的行业标准。
说到地域的文化价值,传统艺术的地域价值形成于传统地域文化的相互不发达交流基础之上,现在所有的文化都处在信息发达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承认全球化的势不可挡,但是艺术不是麦当劳和跨国公司,文化一定是有地域性的,但是这种地域性决不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艺术形态,而是由一个个独特艺术家个人创造所构成的,同时在不断地和公众交流中、逐渐成长起来并在一定时间段为公众共享的个性作品,是每一个真挚的心灵如同小溪一样慢慢汇成大江而逐渐显示出来的评价艺术系统。因为生活在每一个当代的人,被各种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乃至画种诸如油画味道之类的“行业标准”所包裹,太在乎画种媒材的行业标准,甚至还包含着社会行业和权利标准。我强调艺术的当代性,强调的是个人所体验到的生存感觉的真实性,心灵的自由和独立,以及超越各种外在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还给个人感觉一个鲜活的状态。尤其当我们所有的人,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激烈变动的时期,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艺术家不能漠视人和社会之间形成的巨大的生命张力。它是中国艺术家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生命张力,并改变和转换着所有对今天中国艺术产生影响的原生语言结构,包括中国水墨传统,近实油画传统,以及西方现代、当代艺术模式,都面临着一个艺术系统的再创造过程,正如几百年前中国著名画家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至于说大众懂不懂的问题,这从来不是阻止艺术革新的理由,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模式舶来之时,抵制者甚众,但在经历了近百年之后,它已经成功地转换成中国的一个艺术模式了。
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地产
《收藏・趋势》:最近,乌里・希克将其收藏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捐给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而尤伦斯近年来则在中国将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出售,卖了十几亿元,对此您怎么看?
栗宪庭:有人很气愤地谈起尤伦斯卖掉中国艺术作品的事情,我说这没有什么呀,尤伦斯是个商人,商人就是要挣钱的嘛。所以把尤伦斯家族看做商人而不是看成收藏家的话,你就不会生气了。当然希克是个收藏家,他把他的藏品捐给了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他也只能捐给香港。我给他努力过,我试图说服一些地方给希克盖一个空间,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内地什么地方都没有办法把这些作品完整地接收过来,这方面中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根本问题。
《收藏・趋势》:中国的艺术区这几年蓬勃发展,您觉得目前中国艺术区的成长是正常的吗?宋庄怎么样?
栗宪庭:这是个太大的问题。关于宋庄艺术园区,2007年《三联》周刊做了一期集中报道后,国内的几个市长来找我,所以这几年我陆续看了几个地方的文化园区的建设,发现这里面的问题很大。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在中国现在用得很乱,有叫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叫文化产业的,有叫创意产业的,这里我不想详细解释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主要是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数实际上是地产,都是将文化作为炒作地产的噱头,是广告作用,与真正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的做法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借用文化作为一个由头去做商业开发。包括近年来美术馆的建设成为热点,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地产。据我了解,中国的美术馆非常多,县以上的城市都有美术馆,但现在所有美术馆的经营都很差,它没有被当作一个真正的非盈利的和社会艺术教育的机构,而是成为出租场地的盈利场地,甚至有美术馆还搞商品展示。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美术馆?最近批评家费大为和吕澎先生关于美术馆的操作争论得不亦乐乎,哎呀,那本来就是一个地产项目嘛。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宋庄当然不能够幸免,建立宋庄艺术园区的初衷是为解决流落在社会上的自由艺术家的创作生态问题做起来的,但宋庄红火之后,它就迅速变成了变相的小型地产。宋庄现在有几千亩地,美术馆就有一二十个,但除了艺术节期间热闹那么几天,其他时候都冷冷清清,百分之七八十的艺术家生活得都很艰难。同时,宋庄火了以后,卖石头的、画行画的都涌到那个地方,房价也越来越高,这让那些有艺术理想尤其是没有成功的年轻艺术家已经住不起了。这样下去的话,就违背了为解决每年不断上升的、毕业即失去工作的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生态这个社会问题的初衷,宋庄就会逐渐成为少数富裕的甚至是大量体制里艺术家的乐园了。同时,这个艺术区的社会价值就丧失了。
解决方案,一个设想:平价市场
《收藏・趋势》:您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人都能消费艺术”,《收藏・趋势》也有个理念叫“让艺术融入生活”,您觉得中国的现实离这个说法有多远?
栗宪庭:这是个实践问题,不是理论问题。我从2005年开始关注这方面,连续写了一些关于平价市场的文章,主张两级市场之外应该有个平价市场,就是让老百姓参与评价艺术,参与当代艺术收藏。平价市场就是主张在各地逐渐建立一种平价市场的系统,就像卖菜一样,大众有空闲或者哪怕出于装修房子的目的,去买便宜的同时是原创的艺术品。同时,艺术家也不要把自己当作伟大的艺术家,艺术家首先是个手艺人,要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
中国传统文人本来就是士,是官僚,都很孤芳自赏。现代社会是个大众社会,知识分子首先是大众的一员,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分子,应该是一批和老百姓的生存、命运息息相关的人。艺术家的身份降下来之后,年轻艺术家的一张原创的画卖500块、几千块行不行?对于老百姓,装修房子买行画也不便宜呀。我们现在的小青年都住楼房,装修的时候买一张5000块钱的原创作品不比买张行画好吗?而且原创的作品是有价值的,说不定你的眼光好,买到一个中国的凡・高,凡・高的画当年多便宜啊。张晓刚的画当时也只有一两百美金呀。平价市场能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当代艺术收藏,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一旦开发以后,老百姓就参与到整个艺术的评价标准里边,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建设。
关于平价市场我做了一小个实验。成都贝森公司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废弃的大游泳池,我帮着改造成一个空间,然后把成都的几个艺术聚集区的艺术家介绍给他们公司。那里雇的服务员都是艺术家,他们给观众讲解,观众参观的过程就是理解艺术的过程。那里所有的作品售价不超过1万元,现在已经运营3年了。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馆长沈其斌做的“艺术超超市”,也是这种性质。如果每个城市都这样做的话,这件事情就做成了。
《收藏・趋势》: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当代美术史的问题,您觉得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栗宪庭:当代美术史的问题是2010年10月在成都召开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上提出来的,当时讨论收藏以什么为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先生提出以写进美术史的艺术家为标准,我提出反对意见。一是因为美术史是很多人经过很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某人说了算的,不是某人的美术史就等于美术史。二是,我主张更多的非美术史家参与收藏和买卖艺术品,把收藏变成一种社会行为。
为什么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代艺术收藏就只是一些大腕、明星在市场上很活跃,大多数艺术家进入不了这个市场?这就是因为所谓美术史的观念在起作用,而我就是想打破这个观念,让收藏变成收藏家自己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中去,这个收藏市场不但因此将变得非常丰富和多元,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性的文化活动,你买因为你喜欢,喜欢就是评价,就涉及到价值标准问题,有更多人参与的话,就把艺术价值标准的建立变成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了。
【关键词】新媒体 价值主张 商业模式
一、研究背景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得,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4.1%。报告数据显示,手机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截止2013年6月,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4.64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近4400万人。种种数据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的规模正在不断的增长。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新的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对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企业如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机发展自身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二、各家观点
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硬件设备的竞争越来越同质化,将来的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不是产品层面上的竞争,更多的是创意、设计创新上的竞争。
上海大学文化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红兵认为,现在是媒体产业化的时代,也是市场办媒体的时代,以前纸面刊物、杂志出版是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和新媒体,正如《青年杂志》正是这样一本杂志,开启了一个文化——五四新文化。所以不管在新媒体时代也好,传统媒体也好,伟大的思想,终究会被市场所认可,人们愿意为有价值的思想花钱,这是一种更聪更自由、更彻底的文化消费。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并将日益增多。未来的读者完全由能力来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思想。所以笔者赞同葛红兵教授所说的“市场不会压抑思想,反而市场会给思想很高的估价,市场会让有价值的思想发光,同时也会让伪劣的思想倒闭”。
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在其文章中也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里,内容本身并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而贬值或者无用武之地,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媒体人呼吁碎片化时代的到来,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内容产品的娱乐化和碎片化,但是短文章、短新闻毕竟不会有多大的内容价值,读者也并不能从中吸收多少养分。所以在现在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需要随大流更变其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生产模式,而是应该创新传播模式让受众更方便更自由的接收内容信息。
当然,新媒体企业还是以市场盈利为主要目的,娱乐化、片段化的内容符合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也有其一定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形成自己的内容风格,塑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以独特深度的视角看待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能够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是现在的新媒体企业亟需改变的思想观念。
三、发展趋势
笔者从事新媒体市场这段时间以来,深深地体会到身边的朋友的获取信息的碎片化,篇幅极端的新闻内容和评论随处可见,急功近利的状态不仅仅在追求事业和学习上,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思想提升。整个社会的趋势如此,新媒体企业的价值主张也是如此,跟随市场的方向,读者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就提供哪方面的内容,内容生产主要以短平快为特点,毫无创新和见地可言。少数新媒体企业已经在逐渐的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发展,以有态度和有深度定位自身的内容产品,这样的转变确实是可喜可贺的,希望此类企业在日常的实践中也能坚持的提供给读者高质量的内容。
相信大家在网上已经看到过这样的数据,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排名在世界倒数,日本人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达到70几本每年,相信很多大学生每年的阅读量都不能达到日本人的1/3。相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文化生活日益的丰富有深度,新媒体企业如何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独特、有深度、有见解的内容将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其实无需争辩,现在不是没有渠道让你发表见解,而是到处充斥着毫无深度思想的内容。一个“铛铛铛”的报时微博居然转发上万条,可见有见地有思想的内容是何等的缺乏。
新媒体企业应当以何种价值主张来获取未来的发展潜力?新的传播模式,新的受众群体,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市场的重新洗牌和竞争越来越公正透明让新媒体的企业未来前景一片光明,价值主张是创新商业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撇开社会责任不说,未来的市场也必然属于有深度、有见解、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社会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亟需改变其内容不严谨和缺乏权威感的现状,不然未来市场依然是属于现有传统媒体的,因为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内容生产的整个过程环节确实日积月累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向熹.新媒体时代,内容媒体的价值回归[J].出版发行研究,2013,(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表彰先进,以此展现*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此表达*青年建设现在、决胜未来的坚强决心,以此激发*青年继承五四传统、青春奉献“*”的高昂斗志。在这光荣时刻,我们十分荣幸,市几套班子主要领导在百忙之中抽空亲临大会,市委书记刘志庚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一定要把这种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以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谱写最灿烂的青春篇章。
近年来,*共青团坚持围绕市委中心大局,提出了“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以学校为基础源头、镇村为核心关键、企业为主体重点、社区为平台纽带、机关为榜样示范,在工作理念上坚持青年为本、基层第一,在工作战略上坚持重心下移、重点下放,在工作内容上坚持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在工作载体上坚持虚实结合、多元发展,在工作方式上坚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在工作机制上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着力从头抓起、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从活动抓起、从机制抓起,围绕*发展建新功,服务青年成长育新人,强化自身建设探新路,全市共青团工作生机勃勃,强势推进。
*共青团坚持不懈大力加强青年文明建设,既打造出“*十大杰出青年”、“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工作品牌项目,又在“两新”组织中探索了争创“百号千手”这一新载体,有效地提升青年文明水平,锻造现代公民素质,团结凝聚我市广大团员青年为*发展大业贡献力量。如今,*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新跨越的时机已经到来,今天的*不仅是*的*,更是全国的*、世界的*。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动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青春奉献“*”,建设新*。
青春奉献“*”,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教育引导青年中不辱使命。要坚持不懈地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引领青年,用*“*”的宏伟蓝图激励青年,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要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教育宣传,积极倡导青少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贯彻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真正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明辨是非,清正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春奉献“*”,就要推进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勇挑重担。要着眼于推进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激发青年创造活力,开展青年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引导青年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要着眼于推进城市升级、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团结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工作,着力培养造就新型青年农民,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弘扬农村良好社会风尚,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要着眼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入开展节约资源活动,不断深化“保护母亲河”等行动,创造一批青字号生态环保项目,引导青年增强节能环保意识,推广环保节约型消费模式,积极打造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
青春奉献“*”,就要倡导青年新风,在构建和谐*中争当先锋。发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与行为规范,塑造开放兼容、务实致用、开拓创新的城市人文精神。积极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引导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文明*“三有序”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年文明工程,深入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社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努力促进社会“软环境”建设。着力帮助进城务工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经济困难学生、失足青少年等群体,切实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困难。大力开展弘扬社会正气,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平安*”工程建设中来,群防群治,守望相助,见义勇为,除恶灭罪,自觉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青春奉献“*”,就要坚持青年为本,在竭诚服务青年中永葆本色。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广泛开展创业实践行动、技能培训等活动,积极培养、凝聚、举荐和配置青年人才,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深化大学生创业实践行动等活动,鼓励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青年创业能力,积极为青年牵线搭桥。要研究当代青年在学习成长、文化娱乐、权益维护、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丰富服务项目,强化服务手段,构建服务体系。要注重繁荣青年文化,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广泛组织青少年参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乡村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健康的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凝聚社会资源,依托网络繁荣主流文化,运用网络加强教育引导,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青春奉献“*”,就要加强自身建设,在巩固执政基础中再立新功。要贯彻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使团建纳入党建总体规划之中。要不断深化“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坚持为民务实、清正廉洁、攻坚克难、争创一流,提升策划、督导、宣传、联谊能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全面推进农村“十个一”活动,活跃农村基层团组织。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力度,扩大团组织和青年工作的覆盖面。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着力抓好团员发展的源头。还要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建工作,加大青年中心建设力度,办好*青少年网和《*青年》刊物。要切实加强团干和团员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党政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和一支先进性强、模范作用突出的团员队伍。
青春奉献“*”,青年才俊竞风流。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在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功立业,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规划的宏伟目标谱写更加壮丽的崭新篇章!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内容梗概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
20世纪汉语诗歌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诗即是执意区别于旧诗的特定概念。但,新诗的特征是什么?新诗与旧诗有哪些联系?什么是新诗传统?却是困扰我们的诗学问题。
古典诗歌经过两千余年才完成了自身的演变过程。新诗拥有举世瞩目的古典诗歌的雄厚基础,本当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生长周期,但新诗由于在与旧诗的决裂中诞生,带有“先天贫血”,加之历经困扰,因而延缓了本世纪新诗的发展过程。然而作为一种新生诗体,又总是以潜在的生命力,寻找一切复苏和健全自身的机遇。伴随着每一次对新诗的重新认知和艺术建设,都有利于新诗向现代汉语诗歌方面的艺术转变。
本文运用“汉语诗歌”的概念,旨在切入百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基本规律,追寻新诗的汉语言艺术的本性。
一、“新诗”的猝然实现:中国诗歌的自由精神的张扬与汉语诗意的流失
19世纪西方科学文化的迅速兴起,构成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严峻挑战,“诗国”便渐渐有了闭关自守的顽固堡垒的意味。中国诗坛的先觉们走出国门,睁开眼睛看世界,引起了对“诗国”的反省,“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然而能否在汉语诗歌的基础上实行变革?则成了20世纪诗坛的焦点。“诗界革命”虽未促成新诗的诞生,但梁启超、黄遵宪等并不割断与诗国传统的联系论诗,还是可取的。新诗作为“五四”诗体解放的产儿,是背叛传统汉语诗歌的“逆子”。“五四”先驱出于要改变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诗国”面貌的良好愿望,便采用了“推倒”的简单化的方式。所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表明了这种“革命”———“推倒”的决心。他们疏忽了一个事实:古代诗歌的格律化与白话化,几乎在同步演变。至唐代产生的格律诗又称近体诗、今体诗,从“白话”的角度理解这一命名,似乎更为贴切。即使“古体”,也发生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石壕吏》、岑参的《白雪歌》等,可视为半“自由”、半白话诗。唐诗宋词得以在民间留传,乃至成为今日儿童背诵的启蒙课本,岂不正是其白话格律或白话古体的原因?“五四”变革者对白话或半白话的近体诗与文言散文及其他韵文不加区别,打破“格律”,同时也将充满诗意的白话口语的炼字、炼句、语境、意象等一起“推倒”了。这种在“短时期内猝然实现”的新诗,使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审美感知的诗性语言在一夜之间流失殆尽。“五四”先驱们让对“诗国”的叛逆情绪,掩盖了对古典诗歌艺术价值的认识,他们以惊慕的目光投向西方,而没有注意到国门打开之后,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库藏同样对西方产生着新异感和吸引力。譬如,美国现代意象派诗人庞德十分推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神韵,译著《神州集》(1915年)中突出移植创造了汉语诗歌的新奇动人、富有意味的意象。
几乎在一张白纸上诞生了新诗,一切都回到了小孩学步的幼稚状态。“诗该怎样做”呢?自己也说不清楚。所谓“变得很自由的新诗”,“有甚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①,虽在提倡很自由地说真话,写口语,却没有划清诗与文的界限。提出关于新诗体节的“自然节奏”、“自然和谐”②,也因宽泛而难以作诗的把握,当时诗坛处于茫然无措之中。有趣的是,变革家们虽然执意要“推倒”旧诗,但写起诗来却“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脱不了古体词曲的痕迹。只是光顾得模仿古典诗词的意味音节去保持“诗样”,却忽视和丢掉了诗意空间建构的方式,致使专说大白话,诗味匮乏。俞平伯试验用旧诗的境界表现新意。他曾作切肤之谈:“白话诗的难处,正在他的自由上面”,“是在诗上面”,“白话诗与白话的分别,骨子里是有的”③。刘半农得力于语言学家的修养,他驾御口语的能力、大胆的歌谣体尝试、及其“重造新韵”、“增加无韵诗”、“增多诗体”等主张④,对于草创期诗歌的转型、特别是新诗体建设,具有倡导性意义。
等先行者在一片荒芜中矗立起新诗的旗帜,难免显得创造力的贫乏,便不得不从西方诗歌中汲取灵感。伴随20年代始,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现在诗坛,意味着新诗的长进。与其说是从西方闯入的“女神”,不如说是“五四”时代呼唤的“女神”。郭沫若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在感应和效法美国诗人惠特曼那种摆脱一切旧套的博大诗风中,把自由体连同西方现代诗歌惯用的隐喻和象征的诗意方式一起引进来了。这就增强了自由的新诗的形式内涵,弥补了草创期新诗的不足,具备唱出“五四”时代最强音的可能。郭沫若感到“个人的郁结民族的郁结,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⑤。那种“天狗”式的绝唱,“凤凰涅*$”似的再生,“炉中煤”燃烧般的感情……一个个形象感人的博大隐喻,凸现着思想解放和“人的觉醒”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郭沫若可称为“中国的雪莱”,“是自然的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⑥,将诗视为自己的自由的生命。然而“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诗人任其情感随意遣发,无拘无束,让自由精神之马冲破了一切已成的形式,越出了诗的疆界,导致诗体语言的失范、粗糙,散漫无纪。郭沫若对“美人”的比喻,不尽妥贴。因为“美人”本身首先是人体美的展示,而“不采诗形”,岂不丧失了诗美传达的媒体?
新诗自由体的匆匆登场,决定了汉语诗歌的命运。可以说,“五四”“诗体解放”并不属于自觉的文体革命。但“诗国革命”作为“五四”的突破口,却实现了文学思想的解放和转变。先驱们致力于使诗和文学从森严壁垒、保守僵化的封建意识王国里突围,回到人性复苏、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现代精神家园中来。“新造的葡萄酒泉/不能盛在那旧了的衣囊/我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女神之再生》)郭沫若对新诗的贡献,不在于引进自由体,而在为高扬新诗的自由精神创造了现代隐喻的诗意方式,这个“新鲜的太阳”,揭开了20世纪诗歌的黎明的天空,使汉语诗歌进入了现代精神的家园。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体”,如何植根于中国诗苑?回答很简单:要契入中国诗体艺术,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自由体。郭沫若的大多数自由体诗是激发型的,伴随“五四”浪潮而起落,缺乏汉语诗性语言那种不可磨灭的光芒。“五四”以后,他明显重视了汉语诗歌的音节和“外在的韵律”,甚至趋向半格律体创作,出现了《天上的市街》、爱情诗集《瓶》中的《莺之歌》等具有汉语特色的作品。但后来多数篇什已经意味着他的诗力不足而失去了艺术探索的能力。
旧诗体在“五四”诗体解放的大潮中并未消亡,反而更具个人化写作的性质。郁达夫一方面肯定和称赞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⑦,一方面又有对“诗国”的眷恋,表现了运用旧诗体创作的兴趣和才情。他和形成与郭沫若之间新旧体诗互比互补的“创造”景观。这一典型个案,构成了第一次汉语诗歌转变的窘迫情境。
二、从“模仿”到“融化”:二三十年代形成汉语诗歌艺术转变的契机
任何民族的新旧语言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内在联系。新诗与母体的隔膜是暂时的,终究要返回对母体的追认,不过历经了一个浪迹天涯的过程。
中国新诗的“贫血症”,以西法治疗滋补,尽管不能“治本”,但也会“活血强身”,拓宽视野。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百无禁忌,是诗人敢于试验和探索的年代。走出国门与留在国内的诗界有识之士,纷纷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寻找新诗的出路,20年代中国新诗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态势。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艺术那种富有内含力和迷离色彩的诗意方式,似乎成了拯救新诗的灵验秘方。这一时期新诗明显向内在、含蓄、浑沌方面转变,虽未很快转化为汉语诗歌自身的特色,乃至是一种模仿或复制,然而,新诗即使充当西方现代诗歌的“拿来文本”,也会给汉语诗歌带来新异感,进而反观自身,达到对异质语言艺术的汲取和融化,激活现代汉语诗歌文本。
一位优秀诗人不管接受多少外来诗歌艺术的影响,都离不开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和诗歌传统艺术的支撑。20年代中后期中国诗人从“打开国门看世界”进入“从世界回首故国”。创造社穆木天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1926年1月4日)⑧,与稍后周作人的《<扬鞭集>序》(1926年5月30日)⑨,颇能表明这一历史性转折,也可以理解为新诗开始对母语的追认。穆木天留学日本,从熟读法国象征派诗歌和英国唯美派王尔德的作品开始新诗创作,但他没有一味陶醉于“异国熏香”,而是审视和反思新诗自身,主张“民族彩色”。他认为“中国人现在作诗,非常粗糙”,批评“是最大的罪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是“大错”。周作人明确提出建立新诗与汉语诗歌传统之间的联系,“如因了汉字而生的种种修词方法,在我们用了汉字写东西的时候总摆脱不掉的”,并认为汉语诗歌的字词组合及修辞方法具有超越时间的延续性。即是被认为“欧化”的诗人李金发,也批评文学革命后“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无人过问”的倾向,主张在创作中对东西方的好东西进行“沟通”和“调和”,而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只是欧化句法与文言遣词兼而有之⑩。穆木天从对“诗国”艺术的勘探中,提出“纯粹诗歌”的要义有四:(一)要求诗与散文的清楚的分界;(二)诗不是说明,而是表现;(三)诗是大的暗示能,明白是概念的世界;(四)诗要兼造型与音乐之美。这显然是对的新诗理论的反拨。如果说穆木天的“纯粹诗歌”已找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契合点,那么周作人特别强调的“融化”概念,则是实施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他认为“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不可只披上一件呢外套就了事”。“新诗本来也是从模仿来的,它的进化在于模仿与独创之消长,近来中国的诗似乎有渐近于独创的模样,这就是我所谓的融化。”“融化”,是实现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新诗由于发生了诗歌语言传统之力与现代诗歌艺术方式的双重危机,因而“融化”意味着新诗向民族化、现代化的双向转化。新诗从“模仿”到“独创”的实现,是一个寻根和创新的过程。一方面从“诗国”中汲取母乳,恢复和增强汉语诗歌的固有特质,一方面使“拿来”的西方现代派诗歌艺术真正为汉语诗歌艺术所汲收和消化。新诗彻底摆脱“模仿”的印记,表现为回归母语的自我消解。“独创的模样”,固然要使汉语诗歌的特长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也透视着世界诗歌潮流的艺术折光。“融化”发生的基因,在于中西诗艺的相通之处。譬如,19世纪末西方开始流行的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包含有象征因素。穆木天称杜牧的《秦淮夜泊》是“象征的印象的彩色的名诗”。周作人认为“象征实在是其精意。这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如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真正的中国新诗也就可以产生出来了”。“真正的中国新诗”正是以复苏汉语的本性与孕发更多的诗意为目的,与以前的“新诗”划清了界限。
二三十年代诗人并未普遍形成明确的现代汉诗意识,即使突入“融化”的创作状态,也并不意味有了实现汉诗转变的艺术自觉。我们只能从各路诗家勇于求索、自由发展的扑朔迷离的态势中,去辨析和描述新诗向现代汉语诗歌方面转化和发展的轨迹。
一种是从诗形切入,试验作汉语形式的新诗。1926年4月新月社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办《晨报·诗镌》,提倡“诗的格律”,无疑是对初期新诗的散文化弊端的匡正,造成了新诗形式重建的氛围。然而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是英文form的译意,具体指“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听觉方面的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瑏瑡。中外诗歌在视、听觉方面的格律因素,固然有相通之处,但汉语方块字有着自身独有的组织结构和美学特征,也更易于造成诗的视觉方面的建筑美的效果,并表现了与字母文字不同的语境方式和操作程序。闻一多提倡的“新格律”,并非如有些论者和教科书中所说是“中国古诗传统与外来诗歌形式的结合”。考察当时在《诗镌》、《诗刊》上流行的四行成一节的“豆腐干块诗”,包括被认为“新格律”范式的《死水》,很难说体现汉语诗歌的“格律”,更谈不上与汉字词汇的诗意方式融于一体。光图有词句的整齐排列,而缺乏炼字炼句炼意的工夫,就建构不起汉语诗歌意义生成系统的优化结构和诗意空间。这种不能发挥听、视觉方面的汉语诗歌特长的“格律”,难免有西洋“格律”的汉译化之嫌。朱自清评论“他们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成西洋诗了”瑏瑢。当然,他们有些作品,如闻一多的《一句话》、《收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第十八首等,比较切入现代汉语的音乐节奏,自然流畅,在整饬中求变化,避免了因对字词的相等对应的刻意追求而出现的滞留感。
在新月派的新格律试验中,朱湘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现代汉诗的特色。这位对西方诗体和诗律学研究颇深的诗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意识,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的形式结构的美。如《采莲曲》,即是从六朝骈散和江南民歌中脱出来的。《摇篮曲》、《催妆曲》、《春风》、《月游》等,是将英国近代格律体、歌谣体与我国民歌民谣相融合而创造出的歌谣体,音节流转起伏,韵律回荡优美,并构成整体匀称的方块字排列的形式美(建筑美)。如何增大“新格律”的汉语诗意空间?仍处于探索之中。如果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创造了人类自由性灵所依恋的“康桥世界”这一意味弥深的音乐境界;那么朱湘的《有一座坟墓》、《废园》等篇什,则在对某种情绪和灵魂的深度显示中造成了较大张力的诗意场。这对于汉诗传统形式的开拓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新月派作为“第一次一伙人聚集起来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客观上沟通了诗人对新诗汉语艺术形式的重视,影响了一代人的创作。30年代中期,林庚的四行诗、九行诗、对诗行、节奏和口语化的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汉语特点,有人称为“现代绝句”。
十四行诗(Sonnet),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特殊的格律体,为不少诗人所喜欢、试验着写过。但真正能够切入现代汉语的音节和诗意的方式、试验出色者,当数早年加盟沉钟社的冯至。他的《十四行集》,并不严格遵守十四行的传统格律,主要利用十四行体结构上的特点,适当融入古典汉语诗词格律的有益成分,旨在追求现代汉语的音节和语调的自然,体现了浓郁婉转的东方抒情风格。在诗意表达上,虽明显受里尔克的影响,却完全从自身的艺术体验出发,以精妙含蓄的汉语,抒写内心真实。冯至的十四行诗,不是一般的移植和仿造,而是不同诗歌语言之间的转化,是对西方十四行的一种变奏体。
再一种是从诗意结构切入,运作现代汉语诗歌的象征艺术表现。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大体上是平行发展的。从李金发最早以“诗怪”出现在诗坛,到戴望舒被称为中国的“雨巷诗人”,表明象征派诗的演变,以汉语诗意质素的增长为标志。李金发的诗,既是异端,又是垫脚石。“异端”相对于传统而言,带有“革命性”意味。李金发诗的深层的内心体验的个人象征意象,以几分生涩而又十分耐味的神秘感,浑沌感深度感,显示了突破传统象征、给个体生命内涵赋形的可能。然而这与现代汉语诗歌还相距甚远,仅是汉语诗歌转化中的特有场景。戴望舒、卞之琳正是在这一场景中推动了象征派诗的汉语化进程。他们不是照搬波德莱尔、魏尔伦、叶芝、里尔克这些象征派、现代派大师,而是着眼于寻找西方诗与汉语诗的艺术契合点,“做‘化古与化欧’结合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卞之琳甚至认为戴望舒开始写诗,“是对徐志摩、闻一多等诗风的一种反响。他这种诗,倾向于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倒过来为侧重中国旧诗风的继承”瑏瑣。戴望舒的前期代表作《雨巷》,将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意象的朦胧性与我国晚唐的婉约词风相融合,使“中国旧诗风”发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雨巷》的现代汉语意味,不仅表现在“雨巷”这一富有民族情结和充满汉语诗意的象征体的朦胧美,还突出体现了以诗人情绪为内在结构的现代汉语音节的韵律美,叶圣陶称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瑏瑤。诗人注重汉语音节,并不影响内心开拓及诗意发掘,因为音节安排服从并巧妙融入象征的诗意方式之中。卞之琳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语言的亲切和暗示、中国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戏拟”相沟通和融合,形成了汉语诗歌的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现代口语方式,具有“行云流水式”的音韵节奏的效果,和具有深层象征蕴涵的诗境建构方式。诗的口语化叙述方式的戏剧化、非个人化倾向,决定了诗中的“我”、“你”、“他”(“她”)互换的特点,有利于达成曲径通幽的诗意传达和多方位、多层次的诗意结构空间。这即是卞之琳诗歌的现代汉语的智性结构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象征派诗歌艺术对于丰富新诗的艺术表现力,拓深意境,实现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艺术实践意义。在后来民族救亡和长期战争的背景下,多数诗人转向爱憎分明的激情歌唱。但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优秀诗篇,仍以象征性而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
对新诗的现代汉语形式的创造和探索,未能成为后来诗人们的自觉。甚至戴望舒后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的影响,也在追求诗的情绪自由表达和口语化中,失去了汉语音律的节制和用语凝炼。30年代后期有论者明确提出:“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口语是最散文的”,“很美的散文”“就是诗”,因而提倡“诗的散文美”瑏瑥。这实质上是郭沫若自由体诗风的延续。当时萧三、李广田等曾对新诗形式的欧化倾向、“散文化风气”提出过批评,但对新诗的“完美的形式”的具体建构也说不清楚。40年代在“诗歌大众化”的理论下,民歌体诗盛行,由于诗人的感情定势、缺乏汉语意象营造的深层结构而流于诗意肤浅。
三、五六十年代海峡一隅风景看好汉语诗歌转变的延续
当50年代中后期“左”的政治笼罩诗坛,大陆诗人的内心真实封闭起来,失去了自由的歌喉,海峡彼岸却异军突起。从“现代”、“蓝星”、“创世纪”等诗社的兴衰沉浮中,可以窥视台湾现代诗歌对母语的回归和探寻。这些诗人大都是从大陆抵达台湾,其中纪弦、覃子豪、钟鼎文等本来就是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纪弦以笔名路易士活跃于诗坛,并与戴望舒创办《新诗》月刊,1953年在台湾创办《现代诗》,继续倡导和发展现代派诗。他提出“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西化”主张,瑏瑦对于输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观念和技巧,打破台湾威权政治禁锢文艺的僵化局面,使诗人获得创作自由,发生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背离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理当受到覃子豪等诗人的批评。在西方文化无遮拦地进入台湾的特殊文化环境中,骨子里有着炎黄语言文化意识的台湾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潮与中国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传统的撞击中站稳脚跟,探寻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轨迹。这就使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并未因为大陆的政治运动而中断,新诗在海峡一隅获得了生存环境和艺术发展。
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台湾诗歌不单填补了“”期间诗苑的空白,同时也最早进入与西方诗歌对话,在处于新诗发展的“前沿”充当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倘若对这一特殊角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就会疏忽汉语诗歌转变的内在逻辑。台湾五六十年代诗歌在变动的多元格局中呈现着生机,运用现代技巧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已成为诗坛风尚。所谓“台湾新诗长达近二十年的论战”,表面上看是围绕传统的“离心力”与“向心力”之间的冲突,实质上“离心力”也受着传统之力的制约。创世纪诗社以“新民族之诗型”为要旨,他们虽像游向大海的鱼,因对新异感的热恋而表现了对传统的远离,但飘泊的游子最终心系本土的语言和诗歌艺术。从洛夫的《石室之死亡》(1965年)到《魔歌》(1974年),就是这一过程的深刻体现。台湾现代派诗歌的探索免不了带有试验性,但实现汉语诗歌转变需要在充满探险精神的试验中实现,关键在于这种试验能否催促汉语诗歌艺术特征的形成和成熟。那种“无根”的试验,必然带来诗歌的“失血”,并因“飘泊无依”而生命孱弱。
台湾诗人深受艾略特等20世纪现代诗人的口语叙述的影响,形成了自由舒展的口语化诗风,与戴望舒、卞之琳的现代诗风一脉相承。现代汉语自由体诗的口语化,是一个动态的诗学概念,不仅使诗性言说处于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之中,同时还能注入和激活诗的现代汉语的质素和精神,消解新诗创作中挥之不去的译诗化印记或模仿痕迹。艾略特曾称现代最佳的抒情诗都是戏剧性的。我们已有卞之琳把“戏剧性处境”、“戏拟”的方式运用于诗创作中的成功经验。曾专修过戏、演过戏的痖弦,擅于把“戏剧性”化为诗的因素,活用为一种睿智机巧的口语叙述方式。在痖弦的诗中,这种戏剧性表现又自然融汇于民谣写实的诗风之中,形成了诗人的自然淳朴而又谐谑或嘲讽的现代口语抒情腔调。诗的“戏剧性”,旨在构成诗意的效果。譬如《乞丐》,诗人进入“乞丐”的体验角色,充当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叙述口语,既具有浓厚的民谣腔调,又是充满戏剧性氛围的诗性表现。于俗常的喜剧调侃中构成讽喻人生的无奈和悲剧的深刻意味。痖弦独特的叙述口语方式,表面上通俗轻松,且带有一种甜味,而骨子里却是深沉的,包含着传统的忧苦精神。
“新民族之诗型”揭示了汉语诗歌艺术的内涵:“其一,艺术的,非理性之阐发,亦非纯情绪的直陈,而是意象之表现。主张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其二,中国风的,东方味的———运用中国文学之特异性,以表现出东方民族生活之特有情趣。”瑏瑧中国自由体的口语化离不开新诗的汉语艺术传统,不可不发挥汉语“意象”、“意境”和“东方味”的优势。应该说,余光中、郑愁予等诗人的“新古典”探索,比“创世纪”诗人更明显地表现了发扬汉语诗歌传统的艺术自觉。早期作为现代派的余光中,60年代诗风回归传统;郑愁予被公认为台湾诗坛最富有传统精神的现代诗人。他们致力于汉语诗歌的美丽意象和音韵流风的捕捉,把握汉语字词组合和修辞的特有魅力。譬如:“一把古老的水手刀/被离别磨亮”(郑愁予《水手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像这种现代口语的抒情诗句,因意义的敛聚而富有凝重感和艺术生命情趣。“新古典”重视诗的音乐性的传统,将古典诗词的声韵音色的美融于现代口语的自然韵律之中。余光中批评某些现代诗读起来“不是哑,便是吵,或者口吃”的现象,认为“艺术之中并无自由,至少更确实地说,并无未经锻炼的自由。”瑏瑨现代诗人不是着眼于字面的抑扬顿挫,而是以文字来表现情绪的和谐,以现代人的感觉和情绪融入诗的音节和节奏,情绪的起伏跌宕构成诗的韵律。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三生石》等,近乎新格律的独创形式,构成了内在情绪与口语音节的高度融一。
实现古典诗词艺术向现代汉语诗歌转化的难度在于向内心的突入,对现代口语的诗性表现功能和审美趣味的开拓。洛夫在跟语言的搏斗中寻求“真我”口语意象。他在诗集《无岸之河·自序》(1970年)中宣称这辑诗最大的特征,“是尽可能放弃‘文学的语言’,大量采用‘生活的语言’”。这既避免了诗的语句的“枯涩含混”、意象的“游离不定”,同时诗意也“不致僵死在固体的语义中”。当然,生活口语以实用的传达为目的,诗的语言乃是表达,是一种审美形式。洛夫多年来从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诗与中国悟性的禅的相通中寻求口语意象的内涵力和形而上的本质。超现实主义的“自动语言”与禅的“拈花微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超现实主义诗人认为,只有放弃对语言的控制,真我和真诗才能摆脱虚假浮出水面;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避免受理性的控制而无法回归人的自性。可见“自动语言”与“拈花微笑”都是企图表现潜意识的真实。洛夫采用这种表现方式的合理因素,克服了“自动语言”反逻辑语法的倾向。他着眼于禅的悟性与超现实主义的心灵感通的契合点,发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而又含有无穷之意趣的审美效果。洛夫主张的“约制超现实主义”,更融入了现代精神和技巧,使它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美学内涵的现代汉语方式,这种语言方式不是工具,而是把握自我存在和人类经验的本身,而且又不断改变平常习惯语言的意义。这在《魔歌》中已得以引证。
尽管还不能说台湾诗坛已经产生成熟的现代汉语诗歌文本,但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寻求回归和再造传统的艺术经验,却也呈现出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建设的动人景观。
四、新时期现代汉语诗歌的本质特征的形成,对新诗体形式再度误读还是着力探寻?
新时期诗歌变革与世纪初诗体解放一样,侧重于思想精神的解放,而非自觉的诗歌艺术革命,然而也是背负着大半个世纪的新诗经验而进入新鲜广阔的世界。中国古典与现代、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台湾40年各种诗歌艺术和诗潮,纷至沓来,构成新时期诗歌丰富复杂、迷离激荡的背景,这酝酿了一场根本性的艺术转变———新诗由充当“工具”回归精神家园。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在诗的现代化意义上的抵达。世纪初诗体解放属于语言形式本身的变化,是通过思想解放而达到诗体语言的解放(自由)。新时期诗歌语言由充当政治工具的角色,转变为灵魂和生命的存在(栖所),是作为载体、媒介的诗歌语言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是通过思想解放回归诗的本质意义上的本体。具体表现为诗人由“代言人”向个人化写作的转型、由对社会、人生的咏叹到生命体验的突入,诗性言说由大一统格局向多元方式的转型、由传统的抒情向抒情与叙述的分延。从而大大拓展了诗性表现的领域,形成现代汉语诗歌超越传统诗歌的本质特征。
七八十年代之交,当一批老诗人以传统的抒情方式唱着“归来者”的歌,朦胧诗崛起,揭开了个人化的抒情的序曲。朦胧诗人开始因个人化的抒情及新的艺术手段带给诗坛陌生感,反映了四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充当人民的代言人”的“我”与诗人个人的“我”之间的反差。而消除这种差距,意味着诗人找回丢失的自我,返回内心体验的真实。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现象,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显示了新时期中国人的心灵的苏醒,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张扬。在艺术上,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相衔接。特别是戴望舒诗歌讲究旋律和意象的朦胧美,穆旦诗歌的凝重和现代知性———充沛坚厚的主体精神,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或心灵感应。诗人的群体意识与“代言人”,是有着明显界限的不同概念。个人化抒情并不排斥诗人切入社会和人生的群体意识倾向。如牛汉的《华南虎》、《梦游》,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有赠》,邵燕祥的《五十弦》等,总是以强烈深厚的个人情感的诗性抒发,表现了对社会和人生感受的普遍经验的凝聚力。“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一样要遵循个人化的抒情。只是体验的角度不同。新时期诗坛的“李瑛现象”,可以视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个人化抒情的艺术实现的反映。这位随同共和国的步伐走过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的诗人,从80年代后期起,抒情主体发生了由战士的身份、“人民的代言人”到诗人个人化的剧变。李瑛诗歌创作从此走出了不少老诗人走不出的困惑。诗人自我意识的强化,并未改变对人民关怀的初衷,从李瑛诗歌的穿透时空的广漠深邃的生命世界中,仍然带有凝重的历史感、沧桑感。当朦胧诗沉沦之际,却是李瑛、老乡、曲有源、姚振函等新现实主义诗歌兴起之时,这说明个人化抒情已成为新的抒情传统。它不会因为新潮迭起而被另一种语言方式所代替。辛笛、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现代诗人,当年就是以个人化抒情而步入诗坛,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朦胧诗的沉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朦胧诗人又不能调整自己,确立新的正面现实的勇气和位置,势必使诗丧失了原先的震惊效应。倒是舒婷抒写爱情、杨炼吟咏历史等诗篇,留下了较长的回音。朦胧诗的批判精神和个人化抒情的风格,不会过时。朦胧诗对新诗体虽然没有多大突破和创造,但在意象营造中充满才情和奇想的隐喻方式,具体清晰而整体朦胧的特征,仍是对新诗的汉语艺术特性的发挥和创新。我们不能认同朦胧诗“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的说法,瑏瑩至今尚未发现朦胧诗中有模仿西方诗歌的迹象,这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尚属罕见。从朦胧诗中仍有名句传世这一事实,也能说明这些篇什已经具备现代汉语诗体形式的某种特征。朦胧诗之后,海子、昌耀、西川等将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传统继往开来。他们远离“社会中心”,避开尘嚣,为世纪的落日铸型,在寂寞的荒原上建构心灵———语言的栖所,展示承受人类苦难的灵魂。
诗如何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真实存在,表现生存体验的原生态?是80年代后期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在后新诗潮兴起与海峡两岸发生诗艺交流的背景下,出现了口语化叙述的诗风。这种客观陈述的诗性言说,直接进入生命存在,表现生命的脉息,敲击存在的真髓,更能显现诗歌语言的真实和本色,消解了传统抒情中容易出现的浮夸和矫饰。后新诗潮对诗风起于生命之流,及其向适应这一新的表现领域的客观陈述的转型,起了启动和推动作用,而在叙述方式上则带有随意性、翻译性语感化的倾向,消减了诗的形式价值。特别是有些青年诗人的才华浪费在对“不可知的生命内部”的探索。当后新诗潮匆忙演绎西方诗的“后现代”时,台湾那脉口语化叙述的诗风,由于历经了由模仿西方回到探寻民族语言本性的过程,则以初步入乎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姿势,影响了大陆诗歌的语言转型。林染、冯杰等一批中青年诗人对台岛诗风很快产生感应,潜心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体验,凸现诗的生命意象的民族审美特征和本土气息。90年代新潮诗人也开始自我调整,正面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如同属对女人的爱情体验,翟永明的《十四首素歌》,与被称为“黑洞意识”的《女人》组诗明显不同,诗人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中探测“黑洞”,表现了对母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的痛苦体验的深度。一种诗风并不单单因为起于新潮而盛行,还在于它是否拥有自己的大地和天空,拥有母语的力量。
一种新的诗风的流行,可能意味诗的新变和发展,但并不表明诗的成熟。90年代诗歌因赶“风”、随“风”而导致大面积“仿制”、“复制”的现象,乃至使叙述口语变为诗人圈里的“行话”,造成诗歌语言的飘浮或套式。所谓“口语”也成了读者难懂的“咒语”。新诗的语言形式,成了20世纪尚未很好解决的遗留问题。
不管是口语化叙述还是个人化抒情,都只是作为一种诗性言说的方式,具有传达现代汉语诗歌的本质意味的可能,但建构相应的语言形式,却是需要反复琢磨、独具匠心的智性创造的艺术过程。新生代诗人以“现代汉诗”自诩,但又很少有人重视对现代汉语诗体的探寻。他们以“的《尝试集》也是从一种语言方式向另一种语言方式的演化”作引证瑐瑠,以在“一张白纸”上标新立异为荣,认同世纪初把自由体误读为“无拘无束”、“散漫无纪”。这似乎成了中国诗歌变革的劣根性表现。至于还抱着“左”的新诗传统,“九斤老太式”地数落新时期诗歌的论者,却也不讲诗的语言形式,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内容决定形式”。只有那种饱经诗坛必要忧患而又长于艺术涅*$的诗人,终究悟出现代汉语诗歌的真正含义;只有那种操守纯正的诗歌艺术、走着自己寂寞的路的诗人,懂得要写什么样的诗。真正优秀的诗篇,总是离不开汉语艺术的独到、精当、奇妙和高超的表现力而动人传世。
正如世纪初诗体革命而引起二三十年代的新诗建设,新时期诗歌的本质意义的回归,必然也伴随对诗的语言形式的探寻。新诗的现代汉语言艺术的成熟,必将由新世纪诗人去收获。
注释:
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初版,第128页。
②参见《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94—311页。。
③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新潮》2卷1号。
④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3卷3号。⑤郭沫若《凤凰·序我的诗》,重庆明天出版社1944年6月版。
⑥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序》《创造季刊》1卷4期。
⑦郁达夫《<女神>之生日》,1922年8月2日《时事新报·学灯》。
⑧《创造月刊》1卷1期。⑨《语丝》第82期,收入周作人《谈龙集》,北新书局1927年12月初版。
⑩李金发《食客与凶年·自跋》,北新书局1927年5月版。
11。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副刊·诗镌》7号。瑏瑢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版。
12。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13。杜衡《望舒草·序》中引语,上海复兴书局1932年版。
14。艾青《诗论》(1938年-193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纪弦《现代派的信条》,台湾《现代诗》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