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舞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发展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创新、人文化与个性化、舞蹈教学情感承载等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教学工作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主要存在教学面较窄、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受现代舞冲击严重、人文关怀与多样性不足、难以体现民族新生活等问题。
(一)教学面较窄
我国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与舞蹈艺术,为民族舞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国内高校民族舞蹈实际教学受校内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就业限制等方面影响,并未实现全面化的民族舞蹈教学,多数高校仅仅实现了单种或少数种类的民族舞蹈教学,致使学生民族舞蹈全面学习与艺术素养综合培养受限。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多有交融,同种民族舞蹈往往发展为多种形式。例如,彝族、白族与傈僳族都有“打歌”类舞蹈,但由于三个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各自的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也不尽相同。傈僳族和彝族的“打歌”表演更加注重脚步动作,而白族“打歌”表演则呈现歌、舞、曲融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这就要求舞蹈教学中将此类舞蹈细化,但国内高校并未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内民族舞蹈教学还有过分偏重舞蹈技能教学,弱化舞蹈艺术欣赏的缺陷。
(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作为民族舞蹈教学主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直接挂钩。我国民族舞蹈教育起步较晚,教学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高校存在民族舞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软硬件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难以实现舞蹈教学信息化与个性化。另外,国内民族舞蹈教学还呈现出教学资源配置盲目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三)受现代舞冲击严重
近年来,国内民族舞蹈表演与教学均受到西方现代舞蹈的影响,一些师资力量薄弱、民族舞蹈教学基础不足的高校盲目借鉴现代舞风格,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和作品创作方面淡化了民族艺术特有的韵味。如何在融合现代舞技术技巧的前提下,更好地突出民族舞蹈的特点,彰显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人文关怀与多样性不足
过分重视单纯的技能教学是国内民族舞蹈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缺陷。很多高校并未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与地理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与服饰特色、传统习俗以及等,仅仅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民族舞蹈基本表情、肢体动作、技艺结合表演方式,致使民族舞蹈教学面临“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
(五)难以体现民族新生活
在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如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显得陈旧,固定的组合一教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并未将民族舞蹈的动作教学、文化环境教学等与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削弱了民族舞蹈的实际意义。如藏族舞蹈的教学,一直强调的是三道弯,要屈膝、塌腰、提臀,以展示农奴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如今的藏族人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农奴了,体态和动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地方也已经城市化,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各方面的变化,在当今的教学中很难体现。另外,大多数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都缺乏采风课程,缺乏第一手的调查材料,使得民族舞蹈的教学一直停滞不前。
二、民族舞蹈教学对策
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应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特色民族舞蹈教学,拓宽教学面。
(一)课程设置专业化
将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与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作为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民族舞蹈技能多种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特点,规范民族舞蹈课程设置。例如,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可根据学校既有的教学经验和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案例,广泛设置各民族代表舞蹈课程,如以蒙古族的《奔腾》等代表性舞蹈、新疆地区《赛乃姆舞》为代表的西域风格舞蹈等,根据学生实际舞蹈基础及学习能力安排好主干课程之后,根据各阶段主干课程配备相应的教材、指导教师及服装道具,教材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还应具备足够的时代感。另外,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开发与利用师资资源是改进国内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学校应根据既有的教学计划科学拟定师资资源改造计划,积极从各艺术团体、高校引入有足够的资质与实践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聘请专业的舞蹈专家、学者入校开展讲座或实践创新交流活动,为校内师资注入新的力量;根据既有的课程设置、教师资质、年龄和特长进行师资力量合理配比,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研讨、体验机会,多方面促进师资资源优化。引入和强化师资资源的同时,注重教材资源与道具资源的开发利用,注意选取典型的、适当高于学生现有舞蹈基础的教材;服装的选取以传统民族服装为主,如为蒙古族的《奔腾》等代表性舞蹈配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鞭,为《珠穆朗玛》等藏族舞蹈教学提供具有藏族风情的长袖,切实优化学习与实践条件。
(三)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
民族舞蹈不是单纯的肢体、表情表演上的技能体现,而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高度浓缩,建立在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基础上的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以藏族歌舞《母亲》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此类
民族舞蹈的创作背景、藏族人民生活状态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时刻穿插民族情感与文化,才能帮助学生跳出单纯模仿学习的误区,在充分了解藏族风情与舞蹈背景的前提下,带着强烈的情感共鸣进入到舞蹈学习之中。可见,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文化与艺术情感的传递应在理论、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就充分展开,还应穿插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才能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效果。 (四)强化特色舞蹈教学
以目前国内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实力来看,受师资队伍、教学时数和硬件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大而全的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应把握民族舞蹈的重点和特色,在学生掌握常用民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主要动律、步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应通过课件让学生学习其敏捷的动作与步伐,重点学习翻腕及抖肩、挥手动作,在此基础上将抖肩的主要动作部分划分为碎抖肩、甩肩等动作。还应根据舞蹈中与情绪变化相关的动作进行重点教学,抖肩、扬鞭和飞舞等舞蹈动作都是情绪高昂之时的代表性动作。
(五)拓宽教学面
改变以往常规舞蹈动作、理论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学方式,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积极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经典视角及自身视角鉴赏不同的民族舞蹈、大胆创新表演。鼓励学生培养时代精神,积极鉴赏和模仿有艺术突破的当代民族舞蹈,如以形象生动的舞蹈动作、华丽的服装而大受欢迎的《孔雀舞》,以浓重的生活气息、优美流畅的舞蹈动作以及创新的、带有民族风情的服饰而闻名遐迩的《母亲》,以及2世纪末将欢快明朗的音乐节奏、柔美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融于一体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各类代表性民族舞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舞蹈服饰 风俗
一、民间少数民族舞蹈服饰
最早的舞蹈服饰并非像现在的民族舞蹈服饰那样复杂,多层次。处于原始时期的民族舞蹈服饰更多的是原始人体的装饰和有实用性的身体保护,原始初民多用油和灰图在身上以御寒,或用牛粪和灰涂在身上防蚊患。当这种实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原始初民会出于审美的需要或图腾崇拜祭祀的需要,来进行一种自己认为美观的装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种布料和材料的出现,给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变化发展的“宗源”是不变的。
如苗族女子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都会戴的银牛角头饰,是由于牛耕改善了苗族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苗族的农业效率,给苗族农业劳动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对牛充满了崇拜和感激之情,于是把牛角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大量运用在其服装的织绘绣染中,同时根据牛角形状制成银牛角头饰。这种装饰行为,其实是“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其文化的诸方面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故而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傣族根据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又分为“水傣”和“旱傣”。“水傣”是傣族的一支,因生活在水边而得名。水傣姑娘大都赤脚,喜欢穿长长的筒裙。这种筒裙多是用一块艳丽的花布对接缝成,有折幅,既美观又不误劳作。傣族的另一大支系是依山而居的旱傣。与水傣服饰的轻巧灵秀相比,旱傣的 服饰更加华丽斑斓。多穿长裤或短筒裙,并在腰间系一绣花围腰。故傣族民间舞蹈服饰也是根据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由此可见,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乃至民族气质等的不同,各民族的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造型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其舞蹈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民族对布料的使用会根据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和气候不同,宗教图腾崇拜的不同和本民族喜好的不同来设计制作。
二、舞台少数民族舞蹈服饰
随着舞蹈表演空间的转换,舞蹈服饰的设计也随着其艺术需要而变化。就在少数民族的广场舞蹈成为创作舞蹈的同时,其舞蹈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显示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预示着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舞台化、艺术化、舞蹈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少数民族创作的舞蹈艺术中再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而又符合时代感,就必须从艺术审美的舞蹈表演艺术效果出发,进行夸张、变异和丰富。但所有的变化,都必须是在尊重传统服饰的前提下,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艺术化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随着创作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反映出民族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的舞蹈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强烈的民族民间舞蹈新语言,必须将民族民间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民族民间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民族民间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民族民间舞蹈服饰的设计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服饰变得艺术化。
例如傣族原生态广场孔雀舞,具有繁琐而笨重的形式,到后来的《金孔雀》舞蹈作品,其舞服的设计已完全摆脱了原有的样式,以长裙和头饰象征孔雀形象,上衣保留了傣家传统民族服饰的款式:湖蓝色窄袖、紧身大襟圆领衫,360度的湖蓝色裙摆上饰满孔雀翎毛花纹,舞服从色彩上追求与原型的相似,既有明确的孔雀形象,又具有傣族风格特征。再到后来杨丽萍的《雀之灵》,长裙形似《金孔雀》,裙摆上饰满金色的孔雀翎纹,以白色薄纱为长裙面料,使长裙静止时贴身、修长,旋转时裙摆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为突出手臂动作而裁去其衣袖及肩部衣料,上衣变形为吊带紧身背心,从腰部到臀围仍然保持傣家筒裙的样式,加上头上的羽冠,显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只洁白、飘逸的孔雀精灵。此舞服模拟孔雀形象更简洁,拓展了舞者的形体表现力,舞服设计更显艺术化。
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是我国近年来教育界新开设的学科,发展时间较短,而且经验较少,所以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现实调查和参考现有的文献就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中职;民族舞蹈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民族舞蹈是经过历史发展而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蹈,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尤其为了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舞蹈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我国的众多学校教育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发展重视,然而作为新开设的课程,发展的时间较短,经验较为不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要改进,以便发展民族舞蹈教学,保护和继承民族舞蹈的精神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1民族舞蹈教学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个学者和相关部门对于民族舞蹈的深入研究,从第一所舞蹈类学校创建开始,民族舞蹈教学展现到了世人的眼前,从此以后经过了系统化得整合,科学地培养民族舞蹈人才,通过创新和发现使得我国民族舞蹈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教学是根据相关人员口头和肢体相结合,通过以身示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舞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精神文化等课外文化知识,还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民族舞蹈动作的真谛和内涵,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舞蹈教学现状
2.1民族舞蹈教学的认识不足
民族舞蹈是是历史的产物,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自我创新和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是二十世纪才开始创设的,发展的时间较短,而且对于民族舞蹈的深入研究不够彻底,导致了相关部门并不能够有效地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内涵,进而不能够高效地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研究和发展,不能实现有效地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重点体现在中职教育中,民族舞蹈教学的相关人员较少的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专业性的知识,并不知道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在,现实状况表明了在中职教育中,有些并不是民族舞蹈专业的教师在从事着民族舞蹈的专业教学,通过调查了解到相关的领导并不清楚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风格特征,并不能够由针对性地管理和发展民族舞蹈教学活动。这些问题的出现证实了相关人员对于民族舞蹈的认识并不充分,在此环境下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并不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
2.2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今中职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中,民族舞蹈的教学虽然时间发展较短,但是仍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使得民族舞蹈教学的问题得到了足够的发现和披露。就中职舞蹈教学的现实状况分析其局限性的表现。
2.2.1局限于表面
中职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舞蹈动作,严重忽视了理论的教学;重视舞蹈表演的技巧性应用而忽视了民族舞蹈作为感情交流的精神方面应用;重视舞蹈的肢体语言而忽视了口头教学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这就使得学生仅仅局限于当前的舞蹈动作,而与民族舞蹈相关的课外文化知识和精神却并不能够所学习和掌握,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逐渐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使得教学活动和任务不能够有效地完成,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不能够有效地实现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
2.2.2民族舞蹈教学的环境不合理
众所周知,舞蹈教学和音乐教学的环境大体还是一致的,主要就是硬件设施、创造的氛围以及资源的利用和配置,但是在中职民族舞蹈教学中,根据现实状况分析得到其存在着设施缺乏,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这些使得教学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得学生不能够有效地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
3中职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对策
根据中职民族舞蹈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首要改进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民族舞蹈的肢体教学的实践中融入相应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知识,加深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其次需要改善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相应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在学生的民族舞蹈教学中改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案,能够将现有的资源合理化得应用,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现实状况充分的使用和挖掘各种有效地资源,最大化的配置资源,从而能够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质量。此外,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感情融入到民族舞蹈中,充分实现民族舞蹈的感情交流作用。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现有的状况,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舞蹈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保障民族舞蹈教学课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完成,促进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还能够高效地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结束语
在中职职舞蹈课程教学中,作为重要舞蹈课程部分的民族舞蹈的教学,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合理论才能够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相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的掌握民族舞蹈的真谛,实现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曾璜 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伍彦谚《.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舞蹈家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同时要求每个舞蹈团体要有和别的团体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个舞蹈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舞蹈家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同时要求每个舞蹈团体要有和别的团体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个舞蹈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族舞蹈的特点如下: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2、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
3、自娱娱人,意旨统一,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中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4、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影响;问题;措施
引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代代流传的的宝贵财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艺术节以及各民族人民都要注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集合体,反映了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样式。民族舞蹈在肢体语言、表演技巧以及动作特色等方面都生动刻画了民族文化的鲜活特征,并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远,在学习民族舞蹈时,不仅要关注其绚丽多姿的表演形式,还要注重其表达的民族文化内涵。
1. 民族舞蹈教学现状与思考
当前一些舞蹈五年制的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大多数是围绕民间舞蹈来规划教学课程。由于教师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将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再加上学生之间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其对民间舞蹈的特征、概念都较为模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只有动作外在形态而难以领悟民间舞蹈的特点及内涵。民间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文化背景作为烘托,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因此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舞蹈动作形态、技巧以外,还要注意向学生传递民间舞蹈所反映的舞蹈文化,以开放学生的视野并拓宽其思维。只有将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生能够用其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躯体以及高难度的技巧来尽情的去表现舞蹈,将其外在美资和内在精神都完美的演绎出来。
2. 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促进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舞蹈的基础动作、技巧和表演形式,还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例如去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文化教育的途径各式各样,主要的方法有组织学生来收集各民族的舞蹈、音乐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来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分组讨论,或是通过积极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了解各民族舞蹈,另一方面使学生去感受各民族舞蹈所反映的民族风土人情。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傣族历史文化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傣族风土人情有个初步认知并对热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能更好理解傣族舞蹈中独特、浓厚的亚热带风情。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傣族的一些宗教活动和特定风俗,傣族人民喜欢水、爱洁净、信仰小乘佛教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灌输有助于学生理解傣族的舞蹈文化。
2.2舞蹈文化结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传统的舞蹈教学主要以学科为目标,忽视了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舞蹈教学并体现因材施教、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理念,需要对舞蹈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实现舞蹈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对基础舞蹈动作进行反反复复的教育,无法使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而只能学到一些死板的舞蹈基本套路,教学内容既不能突出民族舞蹈教学的特点,又缺乏自主创新和内在精神。当今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智能型人才的社会,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若是缺乏了对舞蹈文化内涵的教学,那么培育出来的也只是会跳舞却对舞蹈文化一无所知的单一人才,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时代抹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又要加强对学生舞蹈文书素养的培养,将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2.3舞蹈文化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感知入手,让学生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动作的美感并从中得到领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觉进行舞蹈动作训练,最大程度上调动起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使学生在舞蹈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并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自己的形体美、气质美。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优美的舞蹈形象来熏陶学生的灵魂,感化其内心世界,最终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其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 舞蹈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3.1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舞蹈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逐渐认识到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有效的将其与舞蹈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民族舞蹈文化教学不仅包括了舞蹈基础知识和专项训练,还包括舞蹈文化史和专业理论性课程,既涵盖了民族舞蹈的基础性知识,由体现了各民族鲜明的舞蹈文化。然而在民族舞蹈文化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①内容模式化,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多样,然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民族舞蹈文化基础课和主修课所占的课程比例十分少,相比于芭蕾、现代舞而言,在授课时间和内容上少的多;②教育面狭窄,我国拥有的民族舞蹈舞种很多,然而除了藏族舞、蒙古舞、秧歌舞等已没有新的舞蹈形式,教学内容逐渐陷入条块化、模式化的弊端中;③教学内容规范化、空洞化,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的按照学模式来规范教学,没有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考研,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空洞不能突出各民族舞的各自特点,还是的为舞蹈文化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创新,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发展。
3.2改善措施。民族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还要对民族舞蹈文化渊源及风土人情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来提高学生对民族舞的领悟能力和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自我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关是视频,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和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此外还可采取分类教学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其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药因材施教,增强其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使其对民族舞蹈文化有全方位认识,继而推动学生多元化综合发展。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开展民族舞蹈观赏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其了解舞蹈背后的风土人情,拓展其视野并培养其创造思维。
4. 结论:
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重视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强调表演与文化的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舞者的综合素质,以创造更完美的舞蹈作品,推动民族舞蹈教学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爱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6)
[4]孙爱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6)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一)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二)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三、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一)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四、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一、 中国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指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了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习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的舞蹈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那么,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舞蹈的本质其实就是民族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折射,是一个民族曾经走过的独特而漫长的历史道路和现实生活的显现和积淀。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巴托曾经这样评价探戈:“探戈中的真挚情感以它不可战胜的力量征服了世界。不管我们是否情愿,欧洲由此认识了我们。正如斗牛术曾代表西班牙一样,探戈曾是阿根廷的代名词,因为探戈体现了这一国家的初貌:人口突增带来的生活失调,大批移民的思乡情绪,下层人民对逆运的不满、怨恨及其他一系列问题。”这段论述颇为中肯地从一个侧面概括出了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本质。
二、民族舞蹈现代传播的环境
艺术在文化传播中形成,舞蹈亦然。传统的民族舞蹈在传统的文化传播中形成和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一大背景下,固然为民族舞蹈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艺术表达途径,同时也对民族舞蹈进行着整体上的冲击、改造、甚至是淹没。当代社会,跨文化传播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传递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世界文化也在跨文化传播中交流、碰撞、融合。这对于促进人类共同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但是,文化传播往往单向的或相对单向从文化传播强国流向文化传播弱国,从而对文化传播弱国的本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将其淹没。文化传播的“不对称”在我们的民族舞蹈中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西方的舞蹈已经占据我国的街头、校园、娱乐场所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舞蹈却在悄无声息的退却。
三、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策略
1、 立足民族,立足现代,开掘文化内涵。在上文中笔者已经反复强调,民族舞蹈的内涵是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要真正的走向繁荣,走向世界,就必须打民族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民族的东西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西班牙的斗牛、非洲的桑巴舞、中国的水墨丹青之所以享誉世界就是因为他们带有强烈的民族色。
2、继承传统,加强整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舞蹈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比较成熟、比较固定的核心动作、风格韵律、节奏形势、空间方式等。对于任何一位舞蹈创作者来说,洞察民族舞蹈的历史,熟悉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并将这种尽收眼底的财富颇有新意地消融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是创新发展的坚固的基石。没有继承,就必然没有发展。
3、借鉴国外,开放发展。民族舞蹈应该在和世界舞蹈的交流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音乐艺术的世界交流中“中国女子十二乐坊”取得了进军日本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成功地将中国的传统民族器乐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使其作品既保留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又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这或许可以给民族舞蹈走向世界一个有益的启示。
民族舞蹈的借鉴之门还应该向其他艺术敞开,比如戏曲、体育、书法、音乐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艺术本身就和其他艺术密不可分,尤其是音乐。
4、充分利用大众文化传媒,多渠道传播。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众传媒中,民族舞蹈更应该借助电视媒介来进行传播。电视画面的唯美效果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它无疑是最适合民族舞蹈的大众传播媒介。
民族舞蹈对于一些传统的传播途径也要加强利用,比如舞台演出,舞蹈教育等等。没有舞台就没有舞蹈,没有舞蹈教育的普及,民族舞蹈就只能是一小部分人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5、呼唤政府或是民间组织的积极介入和推动。政府对舞蹈事业的重视应该落实在具体措施上,而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
世界上一切的艺术都将在交流、碰撞中走向现代,中国民族舞蹈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中国的舞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希望笔者以上几点粗浅的见解能在探讨民族舞蹈的交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1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展现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都是现代一些舞蹈难以比拟的,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能够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因为其展现的文化价值,民族舞蹈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还极富内涵,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民族文化的性格。
1.2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民族舞蹈经过现代元素的渗透,也逐渐走向现代化,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舞蹈体现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贵州的民族舞蹈《山那边》,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从音响效果、舞台布景上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加之舞者精湛的表演,将贵州民族民族文化的根深、神妙展现无遗。舞蹈一开始演奏幽幻的乐声,当音乐停顿的那一霎那黑布遮面的舞者悄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一场盛大庄严的活动即将开始,舞蹈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
2、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2.1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着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这些民族舞蹈都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与事迹,通过舞台效果烘托,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英雄斗志,激励人们勇于与不公平现象做斗争,敢于反抗封建黑暗统治,鼓舞人们善于与外来侵略者作斗争。
2.2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着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3、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3.1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3.2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民族舞蹈、学习民族舞蹈,了解具有民族风情、民族风俗的民族舞蹈,精神可以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释放,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比如藏族的民族舞蹈《锅庄》,将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的工作中缓解下来,转向一种娱乐性的或者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或者是对爱情的表达等内容上,以一种舒缓的音乐配合肆意的舞姿,不仅可以让学舞者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还可以从中收获到快乐。
4、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一国的国际地位做出重要贡献,文化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民族舞蹈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 蕴,还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通过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插秧情景,表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的精神面貌。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门的打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我国开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民族舞蹈在其中具有重要部分,通过为外来的贵宾表演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也使外来贵宾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我国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歌节,如广西民歌节、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国际化的节目,通过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还将中华民族舞蹈推向世界市场。我国更有许多的节目与歌舞团走向世界,如同一首歌、东方艺术团等,在世界各国开展巡回演出,为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舞蹈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
5、结语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更多的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丰富民族文化。民族舞蹈在现代价值上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与国家价值,充分利用与发挥民族舞的现代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 [J]. 艺术教育, 2011(02)
[2] 宋晓敏.试论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及其欣赏艺术 [J]. 作家, 2012(04)
[3] 赵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间舞蹈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4] 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文化功能 方法 特点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慢慢沉淀和积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舞蹈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舞蹈所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象征。受国情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市场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发掘,从而发挥其潜能。
一、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状况而言,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舞蹈的价值和功能被人们所低估。最初,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文化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舞蹈仅仅是为创作和教育需要而开展。直到21世纪才进入以保护、传承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跃进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全球化的到来、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外,也开始重视和普及舞蹈教育,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被逐渐确立起来。少数民族舞蹈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这类舞蹈没有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各民族的新生活,其教育和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对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又要反映当代生活。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
(一)具有群众性、娱乐性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而存在,作为对人类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形式,它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舞蹈经过长久的沉淀和积累,已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的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在民族节日、婚庆、祭祀等活动中,人们赖以民族舞蹈而表达情感,并在跳舞中陶冶情操、传播文化。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地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之一。
(二)具有丰富的感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由自娱向娱人过渡,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长期保存下来。少数民族集聚地,有特定的场地供特定节庆活动欢乐、舞蹈,男女老少在跳舞中抒怀。他们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风格特色在舞蹈中都有体现。比如蒙古舞蹈的豪迈和激情,反映了他们在大草原生活的状态;傣族舞蹈的温柔和柔美,也是其生活状态的反映。正是因为舞蹈是民族生活、情感多方面的体现,使它得以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
(三)体现本民族特色
各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服饰、语言及生活观念、风俗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生活在大西北的裕固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从事牧业生产,因而其舞蹈反映了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彝族火把节,人们要围着篝火跳《打歌》;傣族泼水节,人们要跳《嘎光》、《象脚鼓舞》。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舞蹈与该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相融的。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人民无意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任务。专业化、正规化的民族舞蹈研究、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民族舞蹈文化走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使少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有效地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各少数民族舞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文化传承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赖以其独特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通过民族舞蹈来表现民族迁徙史,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等等,以此抒感,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这些舞蹈所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下去。
(二)文化积淀功能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沉淀了独具一格的文化风韵和特点,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融,同时又强调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将少数民族舞蹈纳入民族舞蹈体系,给予其主体的地位,重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积淀,是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必经之路。
(三)文化交流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提倡的“软实力”,就包括以文化为主导的“软实力”。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以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促进中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如驰名中外、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上,促成唐代舞蹈达到辉煌的高峰。印度舞蹈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交流而传播开来的,如《天竺乐》至今在我国广为流传。
(四)文化创新功能
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云南印象》红遍全国,正因为编者杨丽萍大胆地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才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的最大成功就是创新,创新使大家了解云南的文化,从而传播了云南文化。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当今社会,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存和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目前,传统舞蹈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更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的责任确实重大,但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这创新的根本是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四、创作优秀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切理论必须要回到实践当中。要创作出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掌握关于舞蹈的发展历史、内涵、类型等基础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作。由于牵涉到民族的文化特性、风俗习惯、民俗民情,创作者必须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例如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者,要么就是该少数民族的人,要么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
(二)创新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我国的舞蹈资源十分丰富,还有一些舞蹈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被发掘出来,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挖掘的舞蹈文化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不能损害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地发挥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创作也一样,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如《云南映象》,它表现的只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它的演员是土生土长的,舞者70%来自云南的各个村寨,正因为杨丽萍用了创新性的现代手法才使得古老的东西栩栩如生。
(三)提高创作者个人素质的方法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也积累了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经典舞蹈。《雀之灵》、《云南印象》、《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红色娘子军》……这些作品无不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铸就。目前,好的舞蹈作品稀缺,这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是重要原因。政府提倡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多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既要深刻反映各民族的新生活,又要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这些无不要求创作者极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并充分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如上所述,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水平、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焕然一新。少数民族舞蹈承担着传递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将历经多重的淘洗,以崭新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四川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资华筠.中国舞蹈[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4、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5、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贾建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启示[J].舞蹈,2005,(4)
8、罗辛.对民间舞发展道路的思考[J].舞蹈,2004(1) .
音乐元素与民族舞蹈
1.音乐旋律与民族舞蹈
音乐旋律是按照音调的高低、长短和强弱组合而成的线条,是塑造音乐特征的重要因素。作为感情的符号和音乐的灵魂,音乐旋律往往能帮助舞蹈编排者借助音乐旋律表达出舞蹈主题更多的内容。一个有影响的舞蹈作品出了作品本身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进行设计的舞台艺术以外,不可或缺的就是优美、和谐、贴近主题的音乐旋律。而民族舞蹈正是能够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来为民族舞蹈的表演增光添彩,民族舞蹈有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的衬托最终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才是多方位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
2.音乐节奏与民族舞蹈
在民族舞蹈中,节奏是音乐主题的框架,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富有韵律美的民族舞蹈动作是主体内心节奏的外部体现,是建立在节奏基础之上的,肢体运动和声音流动都要以音乐节奏来组织,民族舞蹈的韵律性与音乐有着内在关联。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有节奏的情感抒发,自然需要音乐节奏的配合。两者在有机配合中相互强化、抑制和规范,从而使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民族舞蹈的动作幅度、力度、缓急等都在音乐节奏中体现出来。轻快的音乐节奏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缓慢沉着的节奏会带来沉重压抑的感觉。当我们把一首悲伤之歌的节奏加快一倍以上、重拍的力度也加强一些,这时悲歌听起来就会像是一首激慨昂扬的进行曲,反之,就会变成忧伤曲子。不同的音乐节奏融合到民族舞蹈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小工,而且还能增加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所以民族舞蹈加上连贯的音乐节奏,才能更加具体的表现民族舞蹈的情感主题。
3.音乐情绪与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的特单,人们在抒发内心的激情时经常会不自觉地又唱又跳;而表达悲哀的感情经常会发出焦虑、急促的声音;表达快乐的感情经常发出舒畅、缓慢的声音;表达欣喜的感情发出响亮、轻松的声音;表达愤怒的情绪发出直爽、庄重的声音;表达慈爱的感情则发出柔和的声音。因此好的音乐就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而人的形体动作能,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在情感。往往在表达最激动的感情时,人们不由自主地会选择又唱又跳等各种舞蹈形式,正如在《毛诗序》中所描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音乐和声与民族舞蹈
在音乐中由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音色按一定规律结合起来并同时发出声音,在听觉上产生一种特定效果的音色被称为和声。音乐和声具有色彩与结构的双重属性,是音乐中多声部的组织形态;由于音乐和声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其成为了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表现要素。基于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和声也升华了民族舞蹈的感染力。(1).音乐和声可以对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起到烘托、补充、改变以及对比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独立地构成音乐形象。(2).民族舞蹈中舞蹈动作在音乐和声的流动变化中产生各种画面,此时,音乐和声起到了塑造形象和营造气氛的作用。(3).舞蹈动作及舞台调度的交织等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同音乐和声原理一样,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两者相互衬托从而能够更加生动,更具有感染力。(4).舞蹈动作的幅度、速度及节奏、舞者间的交织与造型、舞台调度的层次感与流动感以及“卡哝”手法的运用等,都充分表现出音乐和声这一特征。(5).音乐和声在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这使得音乐和声对民族舞蹈起到了一定的渲染作用。
5、音乐时间与民族舞蹈
音乐是一种凭借声波振动在时间过程中展现出来,并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种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是一种时空相结合的艺术。舞蹈音乐为编舞者限定了时间,提供了节奏和舞蹈空间,提高舞蹈的形象感和流畅度。与此同时,舞蹈时间也限制了舞蹈音乐,舞蹈表演结束之时,舞蹈音乐也必须随之消失。因此要达到两者有机结合,舞蹈音乐就必须严格按照舞蹈的戏剧结构来建构起一套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音乐形象,从而能够使民族舞蹈中的表演精华在瞬间显示出来,充分显示编舞者的才华和舞蹈者的才艺,而不是使舞蹈在时间上有任意延长和压缩,因此这就要求舞蹈语言要准确、简练具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的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显示出民族舞蹈表演的最高水平。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