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核心考点解析

核心考点解析

时间:2023-06-05 10:3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考点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核心考点解析

第1篇

一、解析几何考查综述

1.《考试说明》对解析几何考点的解读

(1)解析几何的考点与要求(A:了解;B:理解;C:掌握)。

(2)考点解读。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直线和圆以及圆锥曲线.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运用代数的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解决几何问题.

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在解题的过程中计算占了很大的比重,对运算求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首先应强调确定几何图形的几何要素,根据几何要素,用代数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推导出几何图形的方程.其次,强调用“几何”来引导代数的恒等变换的计算,不要把解析几何变成纯粹的形式推导.

由于平面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因此以坐标为桥梁,可以使向量的有关运算与解析几何中的坐标运算产生联系.用向量方法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主要是利用向量的平行(共线)、垂直关系及成角研究解析几何中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及成角.平面向量的引入为高考中解析几何试题的命制开拓了新的思路,为实现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解析几何试题适当关注与向量、解三角形、函数等知识的交汇,关注对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思想的考查,关注对整体处理问题的策略以及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的考查.

【试题评析】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即可求出其焦点坐标,亦为双曲线的焦点,从而求出其标准方程中的待定系数b的值,进而求出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答案.本题主要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

从以上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解析几何的客观题重点考查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计算量不大,但突出对解析几何本质的理解,强调运算求解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重视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或中档题.

2.主观题评析

(Ⅰ)若曲线C为半圆,点T为圆弧AB的三等分点,试求出点S的坐标;

(II)如图,点M是以SB为直径的圆与线段TB的交点,试问:是否存在a,使得O,M,S三点共线?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试题评析】第一问只要抓住RtABS,利用已知条件,即可求解.要注意的是对T点的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判断参数a的存在性.这类问题的逻辑思路是假设a存在,根据满足的条件O,M,S三点共线建立与a有关的方程,由方程解的存在情况确定a的存在与值.本题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以及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本题的亮点是根据O,M,S三点共线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有建立方程不同的方法,就有了不同的解法,此法在具体解题中,要利用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求出相关点的坐标,这与学生平时习惯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的训练不同,规避了解题模式,突出对解析几何基本方法的考查.

例7:(2010年)已知中心在坐标原点O的椭圆C经过点A(2,3),且点F(2,0)为其右焦点.

(Ⅰ)求椭圆C的直线l,使得直线l与椭圆C有公共点,且直线OA与l的距离等于4?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试题评析】第一问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待定系数法,根据已知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求解;二是利用椭圆的定义和已知条件求出2a,再由已知c的值求出b,从而求得椭圆方程;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判断满足题设的直线是否存在.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考虑,假设直线存在,则l应满足三个条件①l∥OA(可求k);②l与椭圆有公共点(可建立k与b的不等关系);③l与OA的距离等于4(可建立k与b的相等关系),而确定一条直线只需两个条件即可.因此,可利用l满足其中两个条件求出,再检验是否满足第三个条件,从而得出l是否存在.这样,本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本题的亮点是,背景学生熟悉,试题入口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解法解决,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做题,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例8:(2011年)已知直线l∶y=x+m,x∈R.

(I)若以点M(2,0)为圆心的圆与直线l相切与点P,且点P在y轴上,求该圆的方程;

(II)若直线l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为l′,问直线l′与抛物线C∶x2=4y是否相切?说明理由.

【试题评析】第一问可以有两种解法:一是利用l与圆相切于y轴上一点,求出切点,进而求出圆的半径,从而确定出圆的方程;二是利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确定出圆的方程.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判断直线l′与已知抛物线是否相切.在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时,通过联立方程,根据m取不同的值情况判断判别式的符号,从而确定直线l′是否与已知抛物线相切.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本题的亮点是用方程的工具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以数释形”的“解析”思想.本题不论是题设背景,还是问题设置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解题的运算量适中,但却能体现解析几何的本质思想和方法.

(Ⅰ)求椭圆E的方程.

(Ⅱ)设动直线l∶y=kx+m与椭圆E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P,且与直线x=4相交于点Q.试探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定点M,使得以PQ为直径的圆恒过点M?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本题的亮点是体现代数方法对解决几何问题的作用,同时体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对代数运算的方向和运算量的减小的作用,在推理论证上,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引发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区分不同数学思维层次的学生有很好的作用.

从以上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高考数学理科解析几何的解答题的考查无论从知识点、能力点、还是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都符合福建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对解析几何的要求,以学生熟悉的曲线类型为背景,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重点,以开放式的设问方式为主要形式,在解析几何与向量、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对解析几何基础知识、核心思想和数学通法的掌握,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对中学解析几何的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思考

(1)从教学的角度思考:通过对四年解析几何的试题分析,进一步坚定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讲好直线、圆、圆锥曲线及其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学生先通过画图,直观地理解要解决的几何问题的几何意义,再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解析几何的方法;在研究圆锥曲线时,弄清楚曲线方程和参变量的几何意义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运用代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在解决几何问题之后,要回到几何意义的理解上.几何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问题解决之后的落脚点,要避免让学生陷入代数的恒等变形而不理解其几何含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要突出几何要素,注重几何要素的代数化,要在几何要素的引导下进行代数的恒等变形,要让几何图形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确定恒等变形的方向、简化计算,体会几何直观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从高三复习备考的角度思考:①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要求,使复习工作有的放矢;②重视解决解析几何问题通法的训练.从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基本性质(基本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一定要熟悉基本方法,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是主观题的考查热点,要通过典型例题的操作、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思考策略和通行通法,此外,要注意解析几何与其他数学内容的交汇,加强知识整体性的认知,锻炼学生在对参数的运算处理和面对繁杂的数学式子变形时应有的沉着心理和坚强毅力;

(3)从高考试题命制的角度思考:通过分析发现一些商榷的问题,例如四年解析几何的主观题的第二问都是采用开放式的设问方式,探究存在性的问题,显得“稳定有余”,“变化不足”;考查的切入点可以再丰富一些,比如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范围问题都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载体.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这几年外省新课程卷解析几何试题时,就很有启发性.比如2010年安徽卷理科19题,该题入题口宽,既可用传统的联立直线与曲线,从方程的角度解决,也可利用点在曲线上的本质,用整体运算、对称运算的方法求解.再比如2011年上海卷理科23题,主要涉及到中学最常见的几个轨迹,通过定义点到线段的距离这一新概念设置了三个问题,特别是第三问,呈现给学生三个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当然不同层次的问题,评分也不一样,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试题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这一解析几何的本质方法通过新定义的方式得到了精彩演绎.这些命题的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

总体来看,近年高考解析几何的试题命制比较成功,很好地贯彻了“关注交汇,注重探究,规避模式,强调应用,体现理念”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和“立足基础、关注过程、突出探究、强调应用、追求‘开放’与‘多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命题立足于学科知识本质,降低了试题整体难度,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掌握程度,努力体现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很好地发挥了试题对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三主一变”教学形态是指准确把握教学主题,合理设计教学主线,根据不同内容和课型交替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小组活动和教师重点解析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的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教学范式.

主题指一堂课的核心知识和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内容的重心.其外延是在充分研究学生,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教参,集体智慧合成的基础上确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重在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有目的.主题与课型无关,是针对具体课时教学目标挖掘主要知识点和思想方法,主题教学必须关注知识点之外的方法、规律、策略,如知识的结构系统、教材与考点的统一、反思习惯的训练等.

主线指连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要脉络.其外延是围绕教学目标铺设的、适合学生的结构主线,它不同于内容主线,因为内容主线依托教材客观存在,教学主线一般源于教材且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挖掘出来.重在教学的生动设计,让学生学有兴趣.

主体指教学对象即学生,其外延包括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包括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和主动程度,也包括教师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的过程和结果.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有起点.

一变指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课型和内容交替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结构主线和组织方式,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和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重在策略的适时调整,让学生学有持续.

就教学高效的目标达成归因而言,三主都是高效的前提条件.其中主体是主题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主题是主线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就教学行为实施顺序而言,是先研究主体,再确定主题,后确定主线.四者之间的图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主线适用于不同的课型,当下常见主线的适用建议如下:情境主线一般适合统计、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应用性的新课;游戏主线一般适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概率、代数式、解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简单应用等知识,难度不大或较单一、便于挖掘游戏类活动的实践性的新课;变式主线一般适合单元、专题的复习课和作业、试卷讲评课;问题主线适合于绝大多数课型,尤其适合于研究性学习、探究题教学和中考压轴题的教学.其他如思维主线、方法主线、美学主线等都是值得一试的,并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二、原题及解答

如图1,已知直线y=kx与抛物线y=-■x2+■交于点A(3,6).

(1)求直线y=kx的解析式和线段OA的长度.

(2)点P为抛物线第一象限内的动点,过点P作直线PM, 交x轴于点M(点M,O不重合),交直线OA于点Q,再过点Q作直线PM的垂线,交y轴于点N. 试探究:线段QM与线段QN的长度之比是否为定值?如果是,求出这个定值,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3)如图2,若点B为抛物线上对称轴右侧的点,点E在线段OA上(与点O,A不重合),点D(m,0)是x轴正半轴上的动点,且满足∠BAE=∠BED=∠AOD.继续探究:m在什么范围时,符合条件的点E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

略解:

(1)y=2x,OA=3■.

(2)作如图3的垂线,定值为2.

(3)如图4,延长AB交x轴于点F,过点F作FCOA于点C,过点A作ARx轴于点R. 由AOR∽FOC 可得点F(■,0).

设点B(x,-■x2+■),过点B作BKAR于点K,由AKB∽ARF得■ =■,x1=6 ,x2=3(舍去). 点B(6,2),AB=5(求AB长也可先求直线AF的解析式).设OE=x,则AE=3■-x , ■=■. m=- ■x2+■■x(0

如图5,当m= ■时,点E只有1个;

当0

三、“三主”分析

1. 主题:该题立意新颖、条件简洁,涉及等腰、相似三角形,一次、二次函数等众多知识.综合性强,思维含量高,关注对学生的推理、化归、探究、综合分析和数学建模能力.以图形为载体,要求考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检、组合、加工,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以达到检测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的目的.把一个动点存在性问题以学生熟悉的“K”型图来呈现,让学生有亲切感,但需要较强的建模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2. 主体:压轴题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进行区分,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核心知识和重要方法的理解、掌握水平,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提供依据,对初中数学教和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压轴题的功能决定了其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本题将线段比值问题和动点存在性问题以“K”型图来呈现,学生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理解“点P为……交y轴于点N ”;如何转化条件“∠BAE=∠BED=∠AOD”;如何建立 “点E的个数”与“m的取值”之间的桥梁. 要想使学生有较清晰的思路,势必有一个解题化归的教学设计,这个设计包含问题分解、组合、还原、突破等过程.

3. 主线:基于上述问题特征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本题教学以问题驱动和变式深入为主线,让学生从熟悉的基本图形入手,以脚手架式的问题串为引导,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设计

(活动用时预设:学生课前独立解答并标注疑难15分钟,课中小组交流并提出共性问题5分钟,学生展示评价15分钟,教师重点解析10分钟,学生解答并整理反思10分钟.)环节1:几何模型,如图6, ABE和ECD有怎样的关系?如图7,若AE=DE呢?

环节2:模型应用,如图8,正方形边长为4,动点P(不与B,C重合),Q分别是BC,CD边上的动点.设BP= x,CQ= y.(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y的最大值. (2)当y =0.75时,x =_____,符合条件的点P有几个?(3)y在什么范围时,符合条件的点P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4)若点P从点B向点C运动,求点Q的运动路径长.

环节3:模型推广,如图9,把图6中的三个直角改成三个相等的锐角.

环节4:模型的综合应用,如图10,直角梯形OABC的直角顶点C在x轴上,点A(3■,3■),点B(8■,3■),点D(5■,3■). 有一45°角的顶点E在线段OC上运动,角的一边过点D,另一边交线段OA于点F(点D,E,F按顺时针排列,点F不与点O重合),连结DF.设CE=x,OF=y.

(1)∠AOC=________度;(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OF的长度在什么范围时,符合条件的点E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

环节5:原题教学,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补充、教师引导.题(2)的本质是“在直线OA上取一点Q(不与点O重合),过点Q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不与直线OA重合)”.题(3)可由推广模型实现转化.解后,师生归纳动态压轴题的解题策略、步骤:一是以静观动,画草图以了解运动全过程;二是化动为静,画示意图以锁定各种符合题意的状态;三是以静制动,借助基本图形解答;四是动静一体,反观蕴含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反思

该设计,课前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包括理解、挖掘教材,以不同课时不断变化的教学主线重构课堂设计,以较小的训练量替代题海战术;课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带着具有针对性、指导性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在平等条件下主动交流展示,让学生的思维、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文本和学科本质之间的有机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三主”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对于动态压轴题,将主要难点进行分解、组合、还原、突破是必要的基本步骤,分别对应于挖掘基本模型(图形)、设计过渡问题、进行变式衔接和提炼思想方法.

在该教学形态下,教师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生思维有效打开,观点充分碰撞.事实上,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法(附辅助线或略解).

原题(2)

第3篇

[关键词]选择题 易错题 诊断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中学教材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试题中考查的热点。在全国高考生物试卷中以此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从选择题做一下考点解析。

例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和卵可以自由组合

D.F1产生的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解析 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无论是还是细胞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YR、Yr、 yR、 yr,所以A项错误;无论是的总数还是某种基因类型的,都会远远多于卵细胞的数量,所以B项错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的基因自由组合,而不是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所以C项错误;和卵细胞中四种类型的配子比都是1:1:1:1,所以D项正确。

典型错误

错解一:将4个错误的看做4种。

错解二:忽视了选项中的数量比,按基因型比例错选B。

错解三:因为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会形成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所以认为发生了自由组合,将这一过程看做自由组合定律。

错因分析:

(1)对和卵细胞的种类学习较多,而对两者的数量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2)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理解不清,不能从基因角度进行记忆理解,往往会理解成细胞间的随机组合。

例2.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右表,若WPWS与WS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A.3种,2:1:1 B.4种,1:1:1:1

C.2种,1:1 D.2种,3:1

解析 基因型为WpWs和Ws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WpWs、WsWs、Wpw和Wsw,且比例为1:1:1:1,分别表现为红斑白花、红条白花、红斑白花和红条白花,所以共2种表现型,比例为1:1。

典型错误

错解一:认为都表现为红色,故错选A。

错解二:认为后代四种基因型表现为不同的表现型,或没有看清题意,按基因型种类和比例解题。

错解三:机械地认为一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

错因分析:

(1)不能适应新的情境,如本题中的复等位基因。主要是对基本规律的理解不足,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能力较弱。(2)获取信息的能力弱且不能加以运用,只是机械的生搬硬套。

例3.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II-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 II-5和II-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解析 根据5、6、11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A错误,。该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II-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C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此概率为1/4。D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即使生女孩照样无法避免患病。

典型错误

错解一:因为系谱图每代个体都有患者,认为代代遗传而且是显性遗传病。

错解二:系谱图中有男有女,则认为是伴X隐性遗传,后代男孩中患病概率为1/2。

错解三:认为是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发病率高于女性,所以建议生女孩。

错因分析:

(1)识图不仔细,忽视了II-5和II-6正常后代有患者;(2)认为有男女出现就与性染色体有关;(3)不能区分“患病男孩”和“男孩患病”,认为两种说法是一种含意;(4)没有想到该病的致病基因既可以在常染色体上也可以在性染色体上。

例4.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性ZW,雄性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雌:雄=1:1 B.雌:雄=1:2

C.雌:雄=3:1 D.雌:雄=4:1

解析 按题干中推测可知,如果卵细胞基因型为Z,则三个极体为Z和W,比例为1:2,后代产生基因型为ZZ和ZW两种,比例为1:2,即雌:雄为2:1.如果卵细胞基因型为W,则三个极体为W和Z,比例为1:2,按题干中推测可知,后代产生基因型为WW和ZW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综上所述,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WW:ZW:ZZ=1:4:1,因为WW胚胎不能存活,所以后代ZW:ZZ=4:1,即雌:雄=4:1,D项正确。

典型错误

错解一: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Z和W两种,极体的基因型也是这两种,如果卵细胞与三个极体之一随机结合,则后代可能的基因型为:ZZ,ZW,WW,比例为1:2:1,因为雄性有两个相同的性染色体,所以认为WW也表现为雄性,又因为在推导过程中忘了题干中的“WW的胚胎不能存活”,所以得出雌雄比例为1:1.故错选A。

错解二:卵细胞基因型为Z,三个极体为Z、W、W,所以后代产生的基因型为ZZ和ZW,比例为1:2,认为ZZ为雌性,ZW为雄性,故错选B。

错因分析

(1)对题干中的信息没有在解题过程中应用,因为推理和计算的时间较长,会将这一信息忘掉;(2)平时涉及XY型生物的遗传较多,所以在解答该题过程中,不自觉的按XY型的思路进行求解;(3)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随机结合没能与题干中的信息联系,导致推理过程出错。

例6.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现选用果蝇的某些某些相对性状做杂交试验,以确定相关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红眼雌蝇与白蝇雄蝇杂交,若F1代无论雌雄都是红眼,说明相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B.灰身雌蝇和黑身雄蝇杂交,若F1代无论雌雄都是灰身,说明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

C.圆眼雌蝇与棒眼雄蝇杂交,若F1代无论雌雄都是圆眼,说明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

D.残翅雌蝇与长翅雄蝇杂交,若F1代无论雌雄都是长翅,说明相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解析 根据题意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表现出来的是显性性状,如果雌性是显性性状,雄性是隐性性状,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后代都只有一种表现型,所以无法区分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但如果雄性是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雌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后代雌雄性状不同,D项正确。

典型错误

杂交后代雌雄中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无差异,就应该是常染色体遗传。

错因分析:(1)对常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掌握不全,没有深入比较的过程,所以对基因位于哪种染色体上判断不能进行全面思考;(2)只考虑一种情况如常染色体遗传,而没有排除另一种情况,应动手画不同遗传情况的遗传图解,所以对遗传结果并不是很清晰。

例7.家禽鸡冠的形状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与性别无关。据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纯合玫瑰状与纯合豌豆状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表现型比例为3:1

B. 纯合玫瑰状与纯合豌豆状杂交得F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

C. 杂合玫瑰状与杂合豌豆状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

D. 杂合核桃状与杂合核桃状,后代的表现型比例9:3:3:1

解析 纯合玫瑰状(AAbb)与纯合豌豆状(aaBB)杂交的F1(AaBb),F1自交后代表现型4中,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9:3:3:1,所以A项错误;F1测交后代表现型仍为上述4种且比例为1:1:1:1,B错;杂合玫瑰状(Aabb)与杂合豌豆状(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1:1:1:1,C项正确;杂合核桃状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杂合核桃状与杂合核桃状,后代可能出现一种、两种和四种性状。

典型错误

杂合核桃状基因型为AaBb,所以杂交后代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9:3:3:1。

第4篇

【关键词】数学高考;立体几何

高考是对教育教学成果的一种检测与评价,反过来说,它也是对教与学的向导与指引.不可否认,虽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章各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但应该如何去把握“了解、理解、掌握”的“度”,或许只有靠老师自己去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参考书”就是高考,可以说它是解决老师们教学中的诸多疑惑的一条有力途径.因此,解析高考考题,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立体几何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它的教与学一直备受关注.针对于文科学生的立体几何教学老师们常常会提出一些疑问,我们不妨将视线聚焦在今年的各地文科立体几何考题上,对其略作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考题特点解析

1.没有繁杂的逻辑推理

今年文科立体几何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的考查:逻辑推理与度量计算.整体来说比较平稳,没有出现极易或极难的题目.大多省市均是将第一小问作为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并集中在线面平行关系和线面垂直关系的证明上.处理线面平行,不外乎以线线平行和面面平行为踏板.纵观今年考题,可以说运用面面平行“一招”便可“制胜”.如新课标Ⅱ卷的第一小问,要使得BC1∥平面A1CD,最直接的想法应该是在平面A1CD内找出一条直线使其与BC1平行,而事实上,我们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图形特征,作出一个过直线BC1且与平面A1CD平行的平面更加容易,其说理过程只需几步便可完成.同样的,山东卷的第一问、广东A卷的第一问、福建卷的第二问等诸多涉及线面垂直的考题,均可用此方法求解,并且思维方式简单,过程简洁.在垂直关系的考查中,虽然有的结论是落实在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上,但其中最实质性的环节还是无一例外地放在线面垂直关系上.如新课标Ⅰ卷的第一小问,结论需证ABA1C,要验证异面直线的垂直关系,通常需将其中一条直线放入某个平面内.根据已知条件的提示,AB上的中线即为高线,∠BAA1=60°,如若放在一个三角形里,很容易构造出一个为90°的角.综上,取AB中点D,连接CD,A1D,这样A1C就放在平面A1CD中,且易证AB与该平面垂直,从而得出线线垂直.又如山东卷的第二问中,面面垂直的核心是线面垂直,位于平面GEF内的直线EF垂直于四棱锥的底面,该底面又与平面MNE平行,EF与平面MNE垂直,从而平面GEF与面MNE垂直.只要涉及垂直问题,紧抓线面垂直,便可横扫障碍.

2.以体积度量为考点

在以往的高考中,立体几何通常是用“求二面角”来提升试题难度,从而为学生设置障碍的.但在今年的考题中,各省市均将体积度量放在最后一问作为考点.求二面角通常是让学生感到非常头疼的事,其中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为解题关键,这往往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偶然一现的灵光,所需的技巧性较强.把题目条件稍作改动,解题方式或许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面对这类题似乎比较恐惧,直到空间向量的出现,这个问题才有所缓解.今年各省市都像是商量好了的一般,避开了让学生头疼的二面角,齐刷刷地用体积计算来挑战立体几何的难度,这应该正是考虑到文科立体几何已没有空间向量作为辅助.求三棱柱、三棱锥的体积,重点在于找底面积和底面所对的高.新课标Ⅰ卷是将难点设在找“高”上,湖南卷将解题的关键放在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使用上,四川卷、福建卷的考点则在于等积转化的思想意识上.虽然江西卷所求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但这类问题最经典的做法就是以体积为桥梁,利用等积转化的方法求高,从而达到求距离的目的.

3.空间向量不再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万金油”

空间向量集代数与几何于一身的特征,它的出现可以将立体几何中基本元素间的位置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能够让需要推理证明的结论用数量运算来取代.为学生在处理空间角和距离等问题上,提供了新视角,增加了可操作性,并容易掌握和接受.空间向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立体几何的难度,在以往的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中,多以正棱锥、正棱柱为载体,几乎所有题目都能用向量法解决.这或多或少会给老师传达一个信息:向量法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通法”,同时也会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个观念:向量法就是“万能”法.今年的四川卷告诉我们:只有永恒的解题能力,没有不变的解题方法,向量法在很多地方都行之有效,但绝 不可在教学中神话其解题功能.虽然该题给出的是一个直棱柱,建立直角坐标系非常方便,但由于Q点具置不能确定,在写Q点坐标时会出现两个未知常数,为后面计算法向量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造成很大的困扰,非但没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的效果,反倒增加了计算量,增加了题目难度.对于该题,一旦发现锥体底面面积无法确定,会立马想到换底换高,只需思考方式稍作转化,解答本题也是轻而易举的.

4.动手操作成亮点

立体几何的研究通常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之上进行操作确认,在有了动手操作的前提下,一系列思辨论证、逻辑推理才有顺利进行的支撑.可见,动手操作是立体几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新教材中,新增三视图、直观图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在空间与平面之间,很好地训练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这个过程中,动手操作是关键.今年的考题,体现了对该能力的考查,也打破了立体几何试题的传统形象.比如福建卷就将三视图的考查融立体几何于一体,不再是简单地从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而是真正地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并作出平面图形,各边的长度及比例都必须严格考虑.类似的,在四川卷的第一问中,不仅仅拘泥于通常的平行、垂直关系的论证,而是要动手操作去找出满足条件的直线,在传统考法上强调动手操作,同时对空间想象、动手操作、思辨论证三大能力提出要求.

二、几点思考

纵观2013年数学文科高考中立体几何考题,难度均相当且较适中;忠实教材,回归课堂;重能力的考查而非表面形式的复杂,由此,立体几何的教学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处理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的关系

新教材中删除了以前常用常考的三垂线定理,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也未在文科生的教学范围内给出,对于文科生推理证明的要求降低了?没有了空间向量的立体几何,严格按照公理化方式推理说明,证明要求提高了?老师们有各自的见解.当老师们还在为不知道该把文科立体几何题目难度拓展到哪种程度而犯愁时,今年的高考题似乎让我们看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值得我们关注.立体几何的确需要发展学生直观感知能力、操作确认能力、思辨论证能力和度量计算能力,但三视图、直观图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基础上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解题时懂得正难则反、灵活转化的能力等,也是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在新课的教学中,在课外练习扩充时,就应该用是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不要以为,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会浪费时间,这个过程让他们的思维空间空前释放,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动手操作乐趣横生,它所带来的效益可能是无法等值替换的.不要认为,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题目,他们的解题能力就会更强.要教会他们的是方法,是思路,是解题策略.我想,一题多解是个不错的选择.

2.如何处理证明中的综合法与向量法之间的关系

空间向量为现代立体几何的发展有卓越贡献,它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新教材中,文科立体几何不涉及空间向量,无法用向量法求解,老师们该不该向学生进行补充呢?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空间向量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并有超过半数的老师会在教学中向文科学生补充空间向量知识.向量解题有其独特优势,但也不是万能的.有了向量法作支撑,就像是多了一道有力的保障,因此对其进行补充也不无道理.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神化”空间向量的功能,它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地选择较简便的方法来解答,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向量法或是综合法更优越.这样才不会因为有了空间向量,使得立体几何教学变得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比较

一、2012年与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双向细目分析表

注:基本能力考查

A.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B.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C.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

D.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二、比较评价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

纵向比较近几年重庆高考试题以及横向参阅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可知,2013年重庆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历年重庆地理试题的多方面优点,基本符合《重庆卷地理考试说明》,也实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平稳过渡,现总结几个观点如下:

1.试题排版和分值略有变化,知识考查兼顾重庆三个版本教材的事实

文综政史地各科分值均为100分不变,题目总数量不变,选

修不单独设题。但是由原来的混合地理、历史、政治排版,改为单科试题集中,且顺序按政治、历史和地理排版,即地理全面排于最后。选择题分值不变,综合题分值由原来“36+20”变为“26+30”。重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学科存在三个教材版本混用的情况,本套地理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知识考查与情景设置都兼顾了不同教材版本的差别。

2.题目能力考查立意,注重考查综合能力,摒弃死记硬背式的地理

本套试题很多考题不拘泥于具体的课本知识点或课标要求,而是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串联起来,突出了对地理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如:“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从选择地图、到调查方法选择、调研结果分析,步步深入,过程性极强,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学习思维过程。又如,12题,告诉建坝“提高甲河道流量”,紧接着问流量提高之后带来的影响。之后要求“汛期提高不致太多”大坝该如何去建设。除此之外的其他题目也多是看图,调用地理知识解析作答,摒弃了过于死板和模版式的题目。这是全国新课标试题共有的一个导向,也是新课程“新”之

所在。

3.时代感略弱,生活感很强

高考试题一般不刻意回避热点信息,这也养成了中学教师押题的习惯。压中了自然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特别是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猜测。但是今年重庆试题就让老师们“失望了”,综合题12题是流域示意图,连套上一个区域或热点的事件都没有,直截了当。其他题同样都不是热点,所以时代感似乎大不如前。但是整套题的生活感十足。“城市道路选择”“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修拦河坝”“粮食生产的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都是学生生活中有所涉及的话题。

4.自然地理比重明显呈增加趋势,题目难度适中,但无效试题偏多,导致分选性略差

2013年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约有7个和近30分的综合题考了自然地理,共58分。而2012年选择题约有5个和28分的综合题为自然地理,共48分;可见今年自然地理比重上升,但是总体而言难度不大,特别是选择题,只要略有一定看图能力都能做对7个以上。但是对于“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坝的建议”“风化壳的厚度”“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等偏难题,考查内容过深过细,得分率普遍很低,以至于优生没有发挥的空间。

5.图表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地图属近年来各套高考题中最少

“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标志,区域地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呈现方式。2012年高考与以往高考题一样,往往以区域地图作为考察背景(区域图5幅,统计图、示意图各1幅及典型的等值线图),且区域图有中国和世界,比例相

当。而2013年重庆高考地理试题出现的8幅图表中,只有2幅地图,一张城市内部大比例尺地理图,一张广东省图,且做题中发挥作用甚小。其他6幅图以统计图(柱状、折线)、示意图或表格方式呈现。这对重庆地理教育,特别是《区域地理》内容的复习是否是个导向还有待论证。

6.所谓“核心知识”考核少、浅,考点覆盖面窄,“地理味”略显不足

如:地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等必修常考内容均未涉及,而与水圈(以河流、地下水为主,洋流未涉及)直接或间接相关考分近40分之多。特别是地下水形成条件分析的相关考点,在新课标中未有涉及。加上区域地图少,以统计性图表为主,使得整套题“地理味”略显不足。

三、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有幸参与严格的高考改卷,从标准的制定到正式评卷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常犯错误和思维略有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1.审题能力差,抓不住题目、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

如12题(1)题目中“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若不注意“提高甲河道流量”这个要求,拦河坝就会误认为类似三峡大坝的纵向大坝,这就犯了方向性错误,自然得分不高。又如第6-8题,审题若不注意图中的方向标、路障信息,必然选错。同时还有对“简述”“分析”“评价”等关键词语把握不够,这就造成答题过多或过少。这类审题错误在高考中较为常见。

2.“模版”式思维,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xx区位分析”“xx影响因素”类似的总结在高中教学中常被提起,也被学生列为考前必背知识。“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等语言变成地理答题的“固定”套路,有的学生可能连题目都没有看就把这些话写上了。但是近年新课标试题绝对摒弃了这样的考法,考得更深入,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调用知识作答,而学生迁移能力普遍差,思维固化严重。这是12(4)13(2)这样的常规题答题中出现的错误。12(3)题简单的作图题,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体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差。

3.答题技巧差,字迹不清,语言专业性差

分点作答,逻辑通顺,语言简练而专业化是一份文科答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综合题中,尽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再做阐述,以免阐述不清,观点不明。字迹差,错字多也是高考常见的错误。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错位、遗漏严重

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不熟练,印象模糊,不能准确答题;缺乏系统的答题思路,答题随意性强,有效答题率不高;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四、应考教学新动向猜想

1.浓缩“精华”,淡化“边缘”,重抓主干知识,做好地理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是“全面开花、滴水不漏”还是“大胆取舍、有张有弛”是高三地理复习的艰难选择。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特别是在重庆三套教材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复习时一定要重抓主干知识,把握好复习的重点,对非主干的边缘知识少花时间,少投入精力,特别是对新课标删减和增加的知识要大胆地做取舍。

2.思考改变“区域地理”的传统教学方式

《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教学内容,高中没有一本正式国家级的区域地理教材,但是王树声版《区域地理》或教科院整理的《区域地理》普遍被高中当成正式教材教学一个学期时间。这与初中地理教育内容浅,不被重视有关,大多数文科生高中前的地理是一片空白。必修三以区域案例分析地理规律,但也没有包括太多区域内容。“十三个重要地区,六个重要国家”使文科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无序。今年的地理试题区域图较少,“地理味”略弱,但是每个题对能力的考查增加,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减少,对未来地理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十分广泛,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教材中仅仅有一个单元内容重点阐述3S(GIS/RS/GPS)的应用,但是对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3S”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革新作用。广泛开拓了地理课程的知识广度,使学生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地理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并提高对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一些重大地理问题的理解,可建立起动态观察监测的学习研讨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近年新课标高考考题出现频率来看,这是以后高考考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规范答题,讲求策略、重视解题技巧,培养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考答题是按点给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例题和案例,采取师生共同“破解”的教学方式,同析同解,共同探索破题的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提炼解题方法。通过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特别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全面概括、集中归纳、要点解答、规范描述(层次化、术语化)的摸拟训练。同时应重视答题规范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范地理术语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注

第6篇

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工业地域的特点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最新《考试大纲》在“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条目中指出有关“工业”的必考内容包括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笔者研究发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工业”的考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工业区位的试题多以具体案例为背景,结合工业生产、产业转移等知识,集中考查我国工业发展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有效信息的提取。

2.对工业地域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工业区位考点相结合,多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二是以我国或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某一具体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3.有关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试题常与工业布局、城市化、环境保护等考点相结合,多集中在对环境污染的考查上。

4.对我国工业生产和世界典型工业区的考查,多体现在工业生产条件、工业发展趋势和工业转移等方面。

【难点解读】

一、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判断

1.不同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1)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此类工业的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则工业布局时应接近原料产地。

(2)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啤酒、家具制造业,此类工业的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市场。

(3)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电解铝工业,此类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此类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5)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工业,此类工业技术要求高,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

a中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则该工业主导因素是技术。图b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工资,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由图c中数据可知①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为原料导向型工业,③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

①生产过程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此类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②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此类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③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这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云南发展有色金属工业,既有水电充足的区位优势,又有资源(原料)丰富的优势;大庆市发展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市发展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3.避开工业导向类型判断的误区

(1)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2)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电子元件生产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普通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生产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4)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就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二、风向与工业区位选择

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部门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还要考虑风向,避免其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根据不同区域,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一般有四种选址要求。

(1)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下图中A处。

(2)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区的最小风频是西风,最大风频是东北风,则易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A处。

(3)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下图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易造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该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4)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易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下图中的A、B两处。

三、不同类型工业的集聚或分散辨析

1.工业的集聚

(1)传统工业的集聚。一些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

工业集聚的优点:

①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

②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③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

工业集聚的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新兴产业的集聚。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新工业区所要求的区位条件是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交通条件快速便捷、环境洁净优美。新兴产业集聚区可以利用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并接近用户,及时接收市场反馈信息,降低生产成本。

2.工业的分散

(1)传统工业发展中工业分散的原因是: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等。如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2)新兴工业发展中工业分散的原因是: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适宜空运;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如“硅谷”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设分厂。

(3)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是工业分散的结果,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如美国波音飞机零件在全球生产形成的跨国企业网络。

【典例分析】

例1(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下图,回答(1)~(2)题。

(1)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D.降低运输成本

(2)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①就业岗位增加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④D.②④⑤

分析:第1小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并针对题目要求作答的能力。瓶装水厂需要靠近水质优良的水源地,但本题背景材料中没有明确标示,故A选项错误;瓶装水厂对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很强烈,故B和C选项错误;瓶装水厂应选址在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目的是靠近市场,节省运费,故D选项正确。

第2小题,从知识点角度和能力角度来看,考查内容与第1小题相同。杭州某企业授权在华北建两个新的瓶装水厂,这能够为当地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并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瓶装水厂对城市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影响不大,故A、C、D选项错误。

答案:(1)D(2)B

例2(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

材料: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2010年4月13日,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部分输往中国。

(1)简述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

(2)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

分析:此题以“金砖国家”之一——巴西为背景考查了工业区位。巴西也是《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掌握的重要国家之一。第(1)题考查了兴建钢铁厂对两国的意义。对中国而言,主要是对获取原料和拓展市场方面有利。对巴西而言,主要是对形成产业优势、提高钢材产量、促进工业化等方面有利。第(2)题考查了工业区位优势,以及获取信息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原料、市场、工业协作、劳动力素质、交通等方面,具体信息可以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

答案:(1)对中国,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拓展国际市场。对巴西,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铁矿石的附加值);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工业化水平。(2)临近铁矿石产地(离煤炭产地较近);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交通运输方便。

【强化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新科技工业园,该工业园应布局在()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2.随着该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减轻工业区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下列措施较为合理的是()

①将工业区全部迁往河流北岸②将工业区中的化工厂、化肥厂全部关停③在工业区和城区之间修建绿化带④采用化学手段和除尘装置对化工厂、化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无害减排处理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2013年6月2日,中国首架波音787“梦想飞机”抵达广州白云机场,这标志着南航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9家接收787“梦想飞机”的航空公司。在美国波音787客机的400多万个零部件中,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生产大约10%,其余的生产是由全球40多家合作伙伴完成的。回答3~5题。

3.生产波音787客机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实现协作依靠()

①交通运输②信息联系③商贸联系④科技联系

4.波音787客机零部件生产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

A.集聚现象和分散现象并存

B.集聚现象和产业升级现象

C.分散现象和产业升级现象

D.分散现象和产业转移现象

5.波音787客机零部件全球分散生产的原因是()

A.节约原材料B.寻找最优区位

C.降低运输成本D.减少劳动力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产量、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均占世界首位。下图示意中国2009年与2011年自行车产量大于1万辆省区的分布。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自行车产业的发展特点是()

A.自行车产量与省区人口数量呈正相关

B.主产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

C.产业集聚效应减弱

D.自行车厂分布在特大城市

7.近年来,广东部分自行车厂北上内地设厂,其原因可能是()

A.广东自行车厂技术优势减弱

B.广东自行车产业集聚效益较低

C.内地的自行车消费市场广阔

D.内地的土地、劳动力成本较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上半年,上海大众汽车集团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的首个汽车工厂已经正式签约并奠基。该汽车工厂计划于2014年年底投产,最终将达到年产能30万辆的目标。从长远看,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更将目光瞄准中亚、西亚、南亚的广阔市场。上海大众还将吸引20~30家配套企业落户新疆,带来的投资将不少于30亿元。

材料二:国家规划到2020年在新疆构筑“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形成新疆对外运输的四大通道、六个口岸(见下图)。

(1)分析在乌鲁木齐建汽车厂的区位优势。

(2)试分析大众汽车生产部分转移到新疆对新疆产生的影响。

(3)试分析未来会有大量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头屯河区(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高科技工业园对交通、科技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图中③地位于城区的外缘,邻近湖泊,环境优美;邻近大学城,技术条件好;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2.D将工业区全部搬迁至河流北岸后,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城区的空气污染会很严重;②显然是不合理的措施;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气的排放、在工业区与城区之间设置绿化带可有效减轻空气污染。

3.A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利于零部件的运输;工厂之间信息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产品的生产。

4.D波音787客机的400多万个零部件中90%由全球40多家合作伙伴完成,可见是“分散”生产;美国是发达国家,掌握研发、生产核心技术,一般的生产制造环节由其他公司完成,属于产业转移现象。

5.B波音787客机零部件生产全球化,其主要目的是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6.B由图中数据的分布以及变化可以看出,自行车产量与省区人口数量没有必然联系;主产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但并不能确定自行车厂分布在特大城市;自行车产量大于1万辆的省区由11个省区减少为9个省区,说明产业集聚效应增强。

7.C广东部分自行车企业北上设厂,主要是考虑到广东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在内地设厂的成本相对较低,且内地的自行车消费市场也更广阔。

8.(1)①土地租金低;②国家和地方政策优惠;③交通比较便利,随着新疆“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的形成,这一优势会更明显;④距中亚、西亚、南亚等消费市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