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能力素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如:教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量完后,引导他们思考,沿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摆的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铺满长方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和宽的乘积。通过这样实践操作,学生手脑协同活动,不仅领悟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利用截补法使其变为长方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这样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去,完成新的知识的同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特别使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如教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除数是什么数,能否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变,被除数呢?学生完成了再讨论,两个除法算是的商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很快悟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学会“会学”。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凭借心理想象所谓心理想象,就是凭借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诸方面展开想象,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的素材。例如:《穷人》一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来!”教学以上一段,要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严肃、忧虑的表情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2、皱眉的动作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3、“怎么办,总能熬过去,快去!”等语言,又表现出了渔夫怎样的思想感情?4、综合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凭借段中活生生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通过想象,思路由窄变宽,既了解到渔夫忧心忡忡到矛盾重重到同情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一系列复杂思想过程,感受穷人美好善良的一面,又在思维上受益匪浅。教学此段,若不引导学生想象,只由教师据文讲解,将事倍功半,难有此效。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
以上谈的是学生的学,最后说一下教师的教。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要上好一节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能清楚的讲解知识重点外,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教师充当好三种角色:第一,充当好“演员”的角色;第二,充当好“导演”的角色;第三,充当好“编剧”的角色。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激感,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关键词】播音主持;高能素质;人才培养
播音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必要的素质能力条件。从播音主持这一职业特点考究,女性担任播音主持职业的倾向性比较大,同时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人才方面的发展条件和相貌方面的发展条件,另外还要求口才不错,口齿伶俐,能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发展到更高的层面上来,由此,播音主持人在才艺方面的能力要求将会面临更高的发展与考验。播音人才高能素质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人才发展的历程和内在驱动因素。
一、播音主持人人才培养及其就业现状
(一)播音专业招生现状
专业招生现状分析正如上文所说,随着我国媒体数量的快速增加,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是急剧膨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二)学生知识发展现状
学生知识背景分析,目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走的是艺术生的路线,高一和高二主要学习文化课知识,高三开始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技能,以应对每年一二月份左右的专业科统考,最终成绩是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综合分。在这些学生中,一部分是出于对这个专业的热爱而选择的,另一部分是由于文化课成绩差,为了进入大学的殿堂,被迫走播音主持的捷径。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在文化课学习中确实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他们在平时专业学习中已经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从而造成自身文化素养的地下,尤其在语文、英语、历史等专业课中呈现出整体水平低下的现象。
(三)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一般来说,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这样的,大一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比如普通话练习、播音发声、计算机、文学、体育等等;大二开始学习语言表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临时述评的能力,比如电视节目评析、广播电视节目评析、媒介批评等等,这一环节仅仅是技能与方法的训练与掌握过程。进入大三之后,学生便开始了播音主持实践课的学习,把以前分散学习的发声、普通话、述评等技能融合起来进行训练,主要课程包括新闻播音、节目主持、语言交际艺术等等。大学四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进入媒体组织进行实习,一方面是把自己平时学到的知识内容加以运用,另一方面是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基础。
(四)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各个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有三种就业趋势。首先是进入传统的媒体组织,我国省或直辖市的四十三家广播电台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去处;其次是进入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组织,比如网络视频、车载移动视频等等,也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就业渠道;最后就是进入一些与播音主持比较接近的相关行业,比如各种传媒公司、文化公司,为广告配音、影视配音、公司企业的主持活动等等。因此,主要肯于开拓,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二、实现高能素质的播音主持职业发展的必然性
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在经过高考和大学四年学习后,能否实现高素质的发展和前面能力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有数量向质量方面衍进。为此,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建设应该更加赶上时展的潮流。高能素质培养人才的途径成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高能素质旨在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能力素质,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在传播舆论和丰富人们实际生活的同时,也具备更加重要的教育意义。播音主持人如果其自身素质偏低的话,将会影响社会舆论的有效传播,同时也会影响大众素质的有效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直接引领着大众价值观的发展,是社会价值观的直接导航器,由此,作为电视广播的播音员其素质的高能发展具有很分重要的意义,由此不难看出,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的培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高能素质发展十分必要。
(二)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发展的教育性
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的培养对社会公众价值取向的导航有着十分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社会全体国民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舆论教育因素之一。例如一个播音员在其能力培养费方面能够使先基础文化素质、语言能力素质、价值导向方面能力素质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次发展,达到高能素质培养的要求,就会在其现实的播音主持工作中建立好一整套工作形象,就会引导其所在的广播电视范围内的广大民众的整体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达到教育社会的大作用。试想一个主持或播音员,如果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地方播音一些感人事迹,她自己反而不被事迹的情节所感动,这样将会带来什么社会教育效果呢?由此,播音主持人的高能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教育性因素。
三、播音主持高能素质培养的解决措施探析
(一)建立健全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播音主持这一职业首先是实现公众化的职业,是高能培养所应该加强的重要的社会性职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提高公众整体素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为播音主持职业发展的实现提供可行的先决条件。例如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管理,实现高校或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端化发展,加强对播音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招生考核力度,从生源方面实现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从而为以后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发展的先决基础。
(二)实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端化发展
随着高校生源扩招得以发展以后,高校招生数量淡化了学生的质量,从而使人才逐步向低级化方向发展。高校作为播音主持职业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招生数量的扩大必将导致高校配套教育设施和专业高端师资力量大大削弱。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如果孩子多了,父母劳累过度,结果还会使孩子受到的教育和生活质量大大降低,高校招生也是这个道理,人才的低能化发展将会降低播音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引发一序列问题的产生。要实现播音主持的高能素质培养,必须是高校专业招生方面的高端化发展,实现人才招入的高门槛发展机制,促进播音主持人才的优化发展。
(三)实现高校或专业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机构的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师资队伍
大力引进国内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高端的重量级教师,实现师资方面的不断发展与强大。从而为高能素质的播音主持人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例如传媒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一线播音主持职业人才培养机构,应加大力度引进重量级教育大师,同时辩证性地引进国外具有实力的我专业人员实现对播音主持人的高能素质综合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四)情感和人格化因素的培养是实现加强播音主持的职业发展的综合因素
除此之外,对播音主持人情感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培养是实现播音主持高能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不可缺或。例如一个没有人格感情和人格魅力的播音主持,她能胜任播音主持这一项具有感情因素的工作吗,其结果不言而喻,故此,播音主持必须具备多社会的责任感和亲情敢,同时多工作给予充分的感情因素,才能提升播音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不断向和谐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的培养所要具备的因素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培养条件不断建设的情况下我们应辩证地实现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的科学化培养,使相关培养机构实现对社会提供更多正能量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端的教育传播能手。只有实现每一个播音主持人小爱的不断传播,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人间大爱的不断传播,才能使和谐的社会不断发展和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贞.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漫议[J].当代电视,2011年01期.
[2] 熊征宇.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年20期.
[3] 张继娅.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倩.浅析播音主持人才专业技能与专业心理品质的培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谢志萍.新时期下对播音主持工作的思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年11期.
[6] 蔡昕蕴.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蕾.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3).
关键词: 英语能力 教学 素质 探索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场景,指导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教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使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二、培养英语思维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尽量不要说汉语。英语思维就是在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不借汉语作为中转站,而直接理解英语语言的思维过程。部分教师总是担心自己的学生不明白英语所表达的意思,常常把他们译成汉语。结果,学生也总是看到或听到一句英语就老是想译成汉语,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也总是先要想到汉语,再译成英语。这样,学生在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过程中,总是用汉语作为中转站,从而影响了他们英语的阅读和表达,不利于他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由此可见,培养英语思维极为重要。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对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作总结,使其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由于教学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五、使学生在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上有所提高
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考试、选拔是一种知识水准的衡量手段,但分数、学历不完全证明能力。能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这一点,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了。联系到外语教学的现状,最紧要的问题,当然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上有所提高。学生在十分放松的情境中,积极的表达欲使他们的口语能力有超常发挥,清楚、流利,也较得体。教师再不时地对他们口语中的缺陷、错误加以纠正。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十分和谐,学生不仅欢迎而且感到很有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好的情景,给学生更多动脑、动口的参与机会。
六、兴趣选课,资源共享
以“大选修、小必修”的兴趣选课制代替现有课程设置。根据英语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调配兴趣选课,从而从根本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学内容由传统的“语言单一体系”变为“语言、综合文化知识双体系”,更有“味道”、更富“营养”,也更易于“消化”。加强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减少由于两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紧扣培养目标,注重英语思想的熏陶和英语素养的提高,加强英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在教学中,要把素质教育的重点落在真正的能力提高上,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表达能力;创新思维;想象力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与这口号一样响亮的成效。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流水线上一个个劣多优少的产品。每天的时间,或埋头于学校课堂,或奔波于校外的各种补课,让原本天真的一张张小脸,被倦怠黯淡了双眸。很显然,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毫无趣致的课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理解,独守自己的小方圆,自私自利,想法单一而偏激。很显然,教条的“死”的知识点的累积,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暂时解开枯燥乏味的单纯性知识传授的绳子,真正把“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到更前位,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尝试性地做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就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在这里,我暂且将思想教育放在一边,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谈。
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小集体,甚至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融洽于环境,令自己与他人都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针对很多小学生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现象,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羞于表达,一是能够表达好,只是不够自信,所以很纠结地放弃或错失了表达机会;二是心里很空,没有什么可表达两种情况。那么,首先,要突破学生的心理界碑,让阳光照射进来,就是第一步。我们利用音乐课开展了一堂特别的课,就叫做“你会模仿么?”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亦是学生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以此做突破口,让无论多么内向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了。这一堂课,学生从最简单的模仿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动作、走路姿势,来了个“我来模仿你来猜”,挑起了整个欢快的气氛,因为掌声和笑声,大家的情绪完全被鼓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了,又跨越到了“明星模仿秀”,虽然有的模仿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像”,但这一点点成功就是一个分量十足的鼓励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发现,学生活跃起来了,课间的气氛也融洽了,他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只是平时他没有在你面前打开自己。很多学生因此不再总觉得自己是被人嫌弃的,开始有了与人沟通的欲望。
敢于表达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表达得好与坏的能力问题了。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倚仗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平时,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好习惯,有的没有,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也有阅读内容不适当的弊端。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并主动阅读优秀的书籍呢?我们还是从学生的天性入手,因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表演欲,只是有的被压制了而已。于是,我们又在语文第二课堂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名篇佳作表演”。也就是学生可以独自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猜自己表演的人物和台词是出自哪篇名作。我记得有个学生仅做了三分钟的表演,居然令自己流了眼泪,而台下的学生,也红了眼圈。他表演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一段对白。表演时,他化身为三个角色,简・爱、罗切斯特和画外音。若想表演得顺畅和入戏,必须要极度熟悉表演内容。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充分理解和熟悉,甚至整段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再加上反复揣摩,记忆也变得非常深刻了。还有的学生,三个两个组成了一个小组,表演了一出小话剧,把老舍的《茶馆》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为了表演成功一个小角色,主动而认真地阅读了很多资料,最后敲定了一个。借此,学生发现了好的作品恒久迷人的美丽,更启发了自己的创作思维。他们发现,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素材的积累。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甚大。一个人具有多少潜力,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幅画入手,一个简单的人物造型,让学生去添加背景,每个学生几乎都不一样,大家放到一起,就成了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思维启发课。在一堂美术课里,每个学生手里都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纸巾包,上面是一个仰头向天的小女孩形象,通过老师的启发后,学生最后完成了一批令他们自己都欣喜若狂的优秀创意的作品。有的画的是在够树上的苹果,有的画的是在接空中飘着的一百分试卷,有的画的是脚踩书籍的阶梯,上面展开给她的是一片旖旎的风光,有的画的是被巨大的书本环绕透不过气来而将手伸向了天空……
我们还在语文课堂上做这样的尝试,改编作品。把原本的结局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将之改变,最后同学们一起来评,谁改得最动人,谁的文笔模仿得最像。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得以拓宽,同时写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从小培养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脑细胞活跃起来、饱满起来、健康起来,这些,其实就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乡幸福小学)
【关键词】认知能力 意识能力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6-01
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1.突出基本要素,奠定能力基础
要想学好历史学科,首先必须从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入手。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特点、性质等。这些基本要素就构成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微观知识结构,以这种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叫做“基本要素法”。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基本要素法进行预习和复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要素的主次轻重。其中时间、地点、人物类要素为识记知识点;背景、原因、影响、特点等为综合能力的运用,这是重点,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了学习历史的这个基本方法,就摸到了学好历史的入门钥匙,也为进一步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2.调动思维因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个环节:(1)输出信息。例如,在讲完“一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后,我即提出探究性问题:“一战”的性质是什么?一改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结论的传统方法,而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2)适时引导。当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注意力和求知欲达到最佳状态时,我即以参与者的身份从战争的起因,交战双方目标、战争的全局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从“正义”、“非正义”两方面进行分析。(3)准确结论。从激发思维到引导思维方面,再到通过提问或讨论等方式要求学生展示思维成果,完成这一个思维过程后,教师必须明确观点,交给学生正确答案或结论。(4)热情鼓励。对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 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和赞同。
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全貌和进程,加强对历史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意志能力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历史的车轮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在学习、生活、事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能力十分脆弱。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是一个新课题。
1.利用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正面激励
历史教师通过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历史史实,利用历史人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因势利导,敦敦教诲,不失为培养学生意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我还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观看历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等,激励他们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2.学好历史知识,在学习中品尝劳动艰辛
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就是一个艰难的攀登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意志能力一个重要环节。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1)分层要求。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研究教材、大纲,又要研究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不同标准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2)分层施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以中层次学生为基点,适当增加对高层次学生的提高要求以及对低层次学生的补差补缺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以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3)分层训练。即课内训练要依据学生的程度,既要适量又要有梯度。例如,可根据大纲设计A、B、C三挡练习题,供学生分类有选择的完成。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劳动过程中都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品尝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愉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历史教材美学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闪光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再现再造美的历史形象(包括物品类、场景美、人物美、思想品德美等)入手,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美得享受,得到美得陶冶,提高审美能力。
1.加强描述,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历史知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感情因素,无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文物古迹,都能通过教师用生动语言的描述来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语言美的氛围中感受到熏陶。例如,在讲“文天祥抗元”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然后我再用悲壮激昂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述诗人变卖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直至五坡岭被俘的战斗经历。这样,同学们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感悟到了诗人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
2.对比评价,培养审美鉴别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真善美、假丑恶等历史因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例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正反人物(如岳飞和秦桧)、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等等)进行对比学习,教会学生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鉴别能力,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
3.“手脑并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生活中时时也能创造美。在讲述“唐朝文化”诗歌一目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的图画。既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也培养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同学们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养 能力 提高 素质 初中数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必须用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学生观、教育观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必须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主体特征的教学思路。
一、注重自身修养
创新教育不是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这样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而是把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以及特别的观察角度等作为创新。在实践中,会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一来,教师就 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以平等、宽容、 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学生与教师一起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做学习的主人。另外,要创造条件使其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二、培养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数学课外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熟悉的、生动的实例作为课程资源展开课外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单调枯燥, 并且与我们时刻相伴,随着我们生活内容丰富而多姿多彩,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让数学知识走进日常生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摸索规律,并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还可同桌、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总之,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像打折销售、折纸等都在不知不觉地应用数学;一日三餐所购买的油盐酱醋米面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加减乘除。通过生活中熟悉的、鲜活的实例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会印象深刻,再将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培养自主能力
重视学生的反馈,合理评价,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的放手,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才能使他们能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是否能够 自信自主的学习起着关键 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上,而且要体现在处理突发和反馈问题的应变能力上。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只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 目标要求的距离。它是老师处理学生反馈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一旦把题目答错,教师的处理要 能使学生感到老师评论 中肯和态度诚恳才 行,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四、强化心理素质
发挥数学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 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介绍数学在生活、 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 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思维方法
素质能力有几方面: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具体表现在:
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在时间上选择有意义的行为,合理分配时间,计划并掌握工作进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制定经费预算并随时做必要调整;获取设备、储存与分配利用各种设备;合理分配工作,评估工作表现。
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向别人传授新技术;诚心为顾客服务并使之满意;坚持以理服人并积极提出建议;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和评估、分析与传播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4、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理解社会体系及技术体系,辨别趋势,能对现行体系提出修改建议或设计替代的新体系。
5、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选出适用的技术及设备,理解并掌握操作设备的手段、程序;维护设备并处理各种问题,包括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一,沟通表达能力。营销人员要想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取得成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营销人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运用真诚而巧妙的言辞,获得顾客的信任与支持。要注意用词得当和语调得体,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避免纷争、注意倾听,重视客户情绪的波动。还要能够与领导和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则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简洁、生动的文字撰写各种商业研究报告,以书面语言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第二,人际交往能力。营销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是否适合营销工作的标志。因为营销人员的工作实质是公关过程,公共关系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即为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与上级和同事相处关系要融洽,形成团队作战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维持持续的业务关系,并且要不断开拓新顾客,为企业产品打开广阔的市场。在人际交往时要注意做到:待人热情真诚,达人达己,在交易过程中注重人情味;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广交朋友;不断总结并提高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艺术技巧。
第三,形象礼仪。营销人员要有良好的仪表形象,在着装风格上要考虑年龄、时令、档次、配饰意义等因素。营销人员着装打扮要得体,整洁干净,在和顾客交往的过程中要以尊重为本、重视自己的形象和注重行为规范。力争言行举止都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良好的形象还在于营销人员的内在素质和职业道德,要在交往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在气质,使顾客得以亲其人而信其物,最终达成交易。
二、信息搜集处理能力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市场调查和旧有手段的信息搜求已经不能适应海量市场信息瞬息变化的情况。营销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要做市场活动中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和运用多样的信息处理技术,综合运用包括网络、报刊和会议在内的多种渠道,对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尽可能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收集一切与营销目标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及时反馈给企业。
三、开拓创新能力
市场中最吸引顾客的往往是新产品、新广告、新观念和新技术,它们之所以有魅力,主要在于其“新”。营销人员在具体的营销工作中必须不断创新,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获得更大的营销效果。若是一味地受制于传统的束缚,不敢想象,不敢创新,欠缺与众不同的想法,人类将会永远无法进步。所以,营销人员应该积极地突破现状,改变不同的销售模式,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营销的过程同时是宣传企业的过程,营销人员应该善于捕捉周围环境中有用的信息,善于利用新方法,新思维,凭借新的创意来引领潮流,进而占领市场。作为一个营销人员对待新情况,还应该采用多向思维,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分析,这样才能获得独特的效果。
四、应变能力
营销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在这种复杂易变的人际交往环境下,只用一种模式和姿态对待顾客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有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化复杂为简单,取得营销活动的成功。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营销人员要能镇定自若、果断处理,充分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营销工作中独挡一面。
营销工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面对变化的市场、人和事。营销人员要能够冷静地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周围每个有用的信息,并且根据市场的细微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五、思考和总结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46―01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能力,而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施这一任务,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与学生的生存现状和未来息息相关。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的:
一、营造创新平台是前提
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相信学生,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训练,他们中绝大多数会写出有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的个性很鲜明的好文章。教师大可不必以思想认识是否有问题,有没有熟练地运用某类文体常见的写作技法等原则来衡量学生的作文,应充分地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写自己最想写的故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做到“以我口写我心,以我手写我心”,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让他们在作文中洗尽社会生活的铅华,流露真性情。
二、 激发写作兴趣是条件
作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常常鼓励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愿意写的内容,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事物。同时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将新的感悟,独到的见解融入文章中,在作文中彰显个性。真正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章。
三、 积累知识素材是基础
作文教学中,我首先转变为写而读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大纲要求的中学生必读名著、诗词等。其次拓展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阅读一些名著,记忆一定量的成语词语、名人名言等。三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比如,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读书经验介绍,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演讲,朗读比赛等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逐渐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天长日久,学生就“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大量阅读,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同时获得了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力求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
四、培养创新思维是关键
1. 突破思维定势,借发散思维求创新。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常规,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创意。这时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挖掘文题的内涵,独辟蹊径,写出有创意,有主见之文。“一题多练”便能较好地培养这种能力,可以同一文体从不同角度立意。
1.胜任力概念
由于“胜任力”(Competency)作为一个源于英文的名词概念,目前在国内存在着多种不尽相同的名称(译名),包括胜任能力、胜任素质、胜任特质及职能等。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胜任力理论和应用体系在国内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干部素质能力模型三维框架之前,必须先了解“胜任力”一词的内涵。
1.1胜任力的提出
“胜任力”(Competency)的提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麦克利兰博士最早对它展开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中提出:一个人在学校取得成绩是否优异并不能决定他在事业上是否获得成功,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并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它重要成就。他提出要抛弃对人才条件的预设前提,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
根据《美国大辞典》的描述,“胜任力”的定义就是“具备或完全具备某种自制的状态或者品质。”[2]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可以说是一个人在某个职位上能够胜任的状态。
1.2胜任力结构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这五方面的元素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胜任力结构。人们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胜任力结构(见图1)。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是相对较为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冰面之上,一般认为它们属于基准性特征,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则是个性中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隐藏在冰面之下,统称为鉴别性特征,一般认为这些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是区分绩效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1.3胜任力与素质能力模型的关系
通过对胜任力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胜任力”指能够区分某项工作高绩效者与平庸绩效者的个体特征,它包括素质(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求)、能力(或技能)、知识三部分。为了更好地诠释对“Competency”一词的理解,我们更倾向于将其译为“素质能力”。而素质能力模型,就是对既定职位上实现高绩效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的规范化的文字性描述和说明。一般而言,一个素质能力模型应该包括6-12项具体的素质能力。也就是说多个素质能力特征的集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能力模型。
2.国内引用时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人的素质能力构成,建立了多种理论和模型。但由于一些研究者对这一理论体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在具体模型构建过程中容易进入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2.1重“素质”、轻“能力”、忽略“知识”要素
麦克利兰的素质能力理论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提出了工作绩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藏在人体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但传统的性向测试和知识测试无法监测到这一点,也无法预见一个人未来能否取得成功。为了解决这一缺陷,麦克利兰开发出了素质能力模型,使其能够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全方位地测评个体出色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关键素质能力指标。但一些研究者对其理论不做深入理解,对该模型盲目引进,错误地认为素质能力模型仅仅用于测评个体潜在素质,只要对这一要素加以设计,就能改进工作绩效。因此,在模型的构建上只有“素质”这一个维度,而忽略了对“知识”、“能力”两个纬度的设计。
2.2重“能力”、“知识”,忽略“素质”要素
素质能力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组织发展战略、岗位职责等提取胜任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深入挖掘个体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获得大量展现能力、素质及知识的信息。但这一方法耗时耗力,也往往受制于研究者的主观思维和访谈对象的行为方式。同时,它还需要综合应用小组研讨、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反复论证,以消减研究者在从事素质能力要素分析和行为特征描述等具体工作时导致的主观偏颇。有的研究出于省事省成本的想法,大幅减少访谈样本和访谈时间,甚至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研讨法作为代替。由于无法充分获取展现个体个性、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要素,一些现有的素质能力模型仅仅设计了“知识”、“能力”两个纬度,其中“能力”这一纬度的设计也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充足的事实依据。
2.3混淆“素质”、“能力”、“知识”要素概念
“素质”、“能力”、“知识”三要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容易混淆。知识范畴既包括能够编码的知识,如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但不可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如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这种界定将技能也纳入知识范畴,对知识和技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混淆。另外,能力的发挥与显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与反映人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等的素质要素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易于混淆。加之知识凝结,内化为素质,素质积淀,外化为能力。素质通过实践实现向能力的转化,能力通过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最终会积淀为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反映了掌握知识的终极价值。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易使人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因此,在素质能力模型构建之前,若不正确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三者关系,对他们的概念重新做一界定,三者混为一谈,将直接影响模型效果,甚至可能给实际工作带来方向上的误导。
3.干部素质能力模型三维框架的提出及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素质能力”作为胜任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个人特征,应包括“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个维度。这种界定消除了一般研究的误区,更合理地明确了素质能力模型的构成,更清楚地区分了素质、能力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来说,干部队伍是人才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关乎党的兴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通过对干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测评,能够较为全面的考察出干部素质能力的高低,也能够较为科学地将某一职务的杰出者与平庸者区分开来。有基于此,我们提出对干部素质能力模型设立“素质”、“能力”、“知识”三维框架,只有完整合理的模型框架,才能有效分析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
3.1“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纬度在模型中的界定
“素质”这个词最初见于生理学和心理学,指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它的含义往往被拓宽到人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干部能力模型中,我们将素质的概念专门界定为人们先天具有或后天长期学习锻炼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具体构成上指冰山模型中水面以下部分的要素。
“能力”指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通常借助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在干部能力模型中,我们将能力的概念界定为后者,在具体构成上指冰山模型中水面以上部分的技能要素。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它包括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个层面,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等三类。我们将其界定为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知识,在具体构成上指冰山模型中水面以上部分的知识要素。
3.2“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纬度在模型中的作用
“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紧密相关,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主体,构成人的“素质能力”。素质是人的深层次特征,决定了人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能力是素质、知识的外显,素质和知识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知识是基础,一个人素质、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占有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也有赖于能力的发展,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知识和提高素质。
正是基于“素质”、“能力”、“知识”三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干部素质能力模型中设立的“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纬度就像一棵大树的三大主干,支持起整个模型的基本框架:“素质”纬度的设立,主要考察领导干部胜任某项职务所需具备的个性特征及品质,在此之下还可具体细分为“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工作动机”等几个层面。“能力”纬度,主要考察领导干部在具体事件中对经验、知识等的综合运用水平和熟练程度,一般而言,这一纬度综合考虑了组织发展需求和具体岗位职责需求,可在其之下具体细分出“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层面,使模型兼具通用性和专业性。“知识”维度,主要考察领导干部在某一领域胜任某项具体职务对必须具备的知识、信息的掌握情况。就不同岗位的干部来说,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博与专的统一。因此,为了使“知识”纬度更完整合理,在建模过程中可以视具体情况,在这一纬度之下进一步细分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在确立“素质”、“能力”、“知识”三维框架之后,便可构建干部素质能力模型的三级指标框架。三级指标确定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个行为层级,目的是按照表现优劣程度对行为划分不同等级,明确岗位胜任的行为标准,用于区分干部的岗位胜任程度。优秀是工作绩效卓越者的行为特征,体现岗位胜任的高级标准。良好是工作绩效表现中等者的行为特征,体现岗位胜任的次级标准。合格是工作绩效及格者的行为特征,体现岗位胜任的最低标准。不合格是工作绩效不理想者的行为特征,代表岗位胜任的相反层面,体现了干部需要避免的行为。通常而言,不同应用领域的模型等级划分不一。从培训角度而言,四个行为层级体现了最高标准、良好标准、最低标准和不合格标准,能够反映和满足培训的多层面要求。
以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场长素质能力模型为例,该模型在“素质”、“能力”、“知识”三维框架下,细分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二级指标,在此之下,又具体明确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等若干要素,并对每一个要素不同级别的行为进行了阐述,它一方面向组织成员展示什么样的行为是组织所期望的,另一方面便于组织成员将当前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进行对比,更清晰地认识到差距所在,为自我改进、提升提供有益参考。具体示例如下表所示:
3.4干部素质能力模型三维框架的现实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是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有识之士指出:“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下个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不为他们打好全面素质基础,下个世纪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陷入被动,受制于人。”这段警示是中肯的。拥有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分布到各行各业。不同类别学校“素质教育”有不同的侧重面。职业学校的侧重面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个人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生产领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包括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
1培养和提高能力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最本位的工作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竞争能力和对职业活动的广泛适应性,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摆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其中培养和提高能力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最本位的工作。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训练培养而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能力是人的知识、智慧、体魄的综合体现,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直接影响活动质量和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要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职业人以学会生存和求得发展,其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具有关键的作用。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围绕以上能力开发设计和实施,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手脑并用,一专多用的复合型人才。
2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有天资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学习训练的作用,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1在实际活动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即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客观事物机器复杂多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不断解决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教育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应做到: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阶段实习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教学设备上,学校尽可能创造最好的条件,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与实际工作最为接近的环境。.
2.2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能力素质的灵魂,培养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质。人的多种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始。法国生理学家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有真正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生活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创造能力。
2.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强不息进步的精神,能主动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不断设计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的意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精深的专业知识。、
2.4重视基础教学,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能力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社会能力,是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我们采用“寛基础、活模块、多资格”的教学模,以基础学科教学为主,多方配合,多层次展开,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进步。
2.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指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活于家庭,活动与社会,到处需要与人打交道。能否具备真诚信用、诚实可靠、勤奋友善、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善于处理人际危机的素质,是衡量人是否具备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一个标尺。美国教育家戴尔 .卡耐基《成功之路》中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可见人的交际能力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3改革教学落实以及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1)借鉴加拿大CBE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素质,目标具体、针对性强、灵活性高。每节课教师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加以运用,整个教学目标明确,培养有法,大大调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2)实施“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以能力为本位办职教的有效措施。
(3)教、学、做结合,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强化专业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提高《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研究者对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者既分析了当前辅导员素质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又分析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影响因素,为辅导员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相当的方向参考。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的基本构成
1.辅导员职业素质。
本次调查将辅导员素质分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维度。首先,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较高,能够达到其职业胜任要求。调查显示,被调查辅导员在各项素质要求上平均都达到了基本符合以上。政治信仰素质的得分最高,这体现出辅导员在素质上的优势,即他们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以及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这一方面与高校在辅导员录用上将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标准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被调查高校较为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除此之外,被调查辅导员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上也体现出较高的水平,这表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整体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能够适应时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但在这两个维度的个别项目上仍有不足。其次,辅导员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在四项基本素质中,业务知识素质的得分最低,且与其他三项差距略大。究其原因,在于辅导员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本研究中被调查高校以工科院校为主,有近41%的辅导员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他们缺乏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于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深层问题往往力不从心。此外,宽广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和狭窄的辅导员出口存在矛盾,部分高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等被认为是导致辅导员业务知识素质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两个维度中,各有一个指标得分明显低于同类其他指标,它们是职业道德素质中“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认同自己的工作”一项和身体心理素质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及时疏导排泄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一项,这两项指标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长期承受压力和过度劳累情况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而职业倦怠与职业认同之间又呈显著的负相关。[1]也就是说,辅导员经历的职业倦怠越多,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就越低,反之亦然。
2.辅导员职业能力。
根据辅导员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要求,研究将辅导员的能力分为思想教育能力、事务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核心,事务管理能力是关键,综合服务能力是保障。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构成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机整体。一是教育引导能力。教育引导能力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它不仅在作为辅导员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而且在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教育引导能力体现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品格;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前景等,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熟悉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及时研判网络舆情,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能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事务管理能力。学生事务管理涉及学生的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干部的选拔录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等手续办理工作、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等方面。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及时、高效地计划、组织和处理各类学生事务的能力,在学生的管理和干部选拔中做到公平、公正,并能合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三是综合服务能力。辅导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教育、组织和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综合服务能力包括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是辅导员的业务知识素质的体现,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保证,并且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的现状
1.基本评价。
首先,被调查的辅导员的能力水平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且“兼有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角色任务”。对辅导员事务管理能力的评分在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机关干部三个层面都是最高的,这说明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认可,且学校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度较高。相较而言,对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者的工作能力评价稍低。辅导员教育引导能力的限制因素部分来自于辅导员所带学生的专业与自己本身专业差距较大,不熟悉所带专业的学科特点,往往以管代教,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前景以及纠正学生学习中不良倾向上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在创新现代学生服务和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手段单一、对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辅导员的综合服务能力距离理想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快速发展、高校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方面是对辅导员越来越高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是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巨大压力,加之一些高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较为严重,辅导员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在综合服务能力的几项具体指标中,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几个指标上的得分尤其较低,这表明辅导员急需获得相关方面系统、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辅导员综合服务能力上的不足与他们在业务知识素质上相对薄弱是密切相关的。
2.不同评价角度的差异比较分析。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特从辅导员、学生、党政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四个角度进行,与以往研究相比,在调查对象层次的多样性和覆盖范围的全面性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水平现状采取辅导员自评以及党政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设置了学生问卷作为辅助,考察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从经验层面和实践层面相结合的方式对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评价。对不同角度调查结果的归类分析显示出如下特点:首先,在调查结果上,从辅导员、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三个层面获得的数据显示出较为一致的趋势,这说明不同调查对象对于辅导员目前素质能力水平的优势和不足方面具有普遍的共识,并进一步表明了上文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其次,在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水平现状的整体评价上,三类调查对象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辅导员的自评结果普遍高于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的评价结果。三类调查对象的统计数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事务管理能力两个维度卡方值较高,分别为57.797和43.997。在职业道德素质一维,任课教师的评价结果普遍偏低,但辅导员却给出了较高的自评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其他相关研究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2]对自身过高的评价一方面在于问卷所涉及项目都是正向的指标,被试倾向于作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另一方面可能与较高的自我防御有关。自我防御是来自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个体在面对本能冲动或环境压力所造成的紧张焦虑时,通过曲解现实来达到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的目的。[3]较高的自我防御通常会导致较高的自我评价。从任课教师的角度看,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还可能在于,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缺乏理解与认同,因而倾向于对其工作作出较低评价。这一点可以在对事务管理能力的评价中得到佐证:机关干部对此项的评价普遍高于任课教师,这是因为很多机关干部与一线辅导员的接触较频繁,深知辅导员工作的难处。而在机关干部的角度,较低的评价则可能与他们作为领导倾向于自上而下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这种差异性也表明,十分有必要加强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机关干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外,三类调查对象在业务知识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两个维度卡方值较低,分别为17.237和26.830。此两项维度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小,而基本符合度以下的百分比均较高,说明三个调查对象在这两方面普遍认为辅导员素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辅导员本身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系统具有较大差距有关: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些复杂问题往往会力不从心。这已经是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中的一个共性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强这两方面的相关指标的提升。与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不同的是,在校学生普遍对辅导员的工作给出了较高评价。但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辅导员某些方面的工作还是不太满意的,主要体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次数和到学生宿舍的次数、对形式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进行就业指导等方面。在客观上,辅导员的这些不足是由于他们所带班级较多,师生比较大,平时事务繁忙所导致的;在主观上,则是辅导员在业务知识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上的欠缺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三、结论
1.就自然构成而言,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在年龄上则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一方面表明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年轻队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不稳定,可持续能力较弱。高校辅导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但在学科背景上则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比重较低,专业训练的缺乏成为制约辅导员素质能力发展的短板。专业职称与职务的分布显示高校辅导员存在职务、职称晋升上存在困难,这也成为日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就职业素质而言,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较高,能够达到其职业胜任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政治信仰素质上具有较大优势,而在业务知识素质上则略显不足。在日后措施制定上,有必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优势而弥补其业务素质上的弱势。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的调查则显示,辅导员中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问题并有可能引发一定的职业认同危机,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的重视。
3.就职业能力而言,当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水平能够适应对其多重角色任务的要求,在事务管理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教育引导能力上仍有待提高。辅导员在综合服务能力上略显不足,这表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在面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挑战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4.就提升策略而言,需要从国家、学校和辅导员自身三个层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共同作用来提升辅导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国家来说,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身份定位,制定更为系统、高效的专业培养方向;从学校来说,需要重视学生工作,认真做好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从辅导员自身来说,需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激发工作热情。总之,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既需要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学校的贯彻落实,更需要辅导员自身提高认识,激发无限热情投入工作。以此项调查结果为依据,有助于建立可操作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并进一步提出可行的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D].山西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