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时间:2023-06-05 10:3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楼梦中人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第1篇

其实这并非出乎意料,从三年前“红楼梦中人”选秀开始,民众对新版《红楼梦》的骂声就从未停过,而这一路的骂声却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娱乐圈,乃至中国社会的种种世相。

不必非给黛玉脱衣

刘 寒

最近,媒体上有两则报道很吸引眼球:一是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死去,面对公众的质疑。她认为这是“很震撼”“很现代”的戏份: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要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认为其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不但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

对经典重塑或提出质疑不是什么坏事,但必须是站在“同情与理解”的立场上,给经典以应有的尊重,才不会任意篡改经典和否定经典,即使对那些并不能“永恒”而只是一时风行的作品,也要从审美体验出发,从创作的情境出发。

林妹妹是什么样的角色?“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的冰清质洁形象已经被贴了标签,对于一部以小说为基础的电视剧来说。是不能颠覆的。再加上陈晓旭之前对该角色的经典演绎。难怪大家不能接受。这样的现代解读。不要也罢。

而《背影》是在啥年的?1925年。古语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何况在那时局动荡的年代,大概买火车票都不会排队。如果一位父亲面对即将离别的儿子,还要从地下通道或者天桥优雅地绕过铁道去买橘子,那就不叫《背影》,该叫“还珠背影”了。相反,穿越铁道这个细节正是作品真实记录生活的一面,是优点。

靠把经典恶俗化来吸引眼球,或者脱离现实去看过去的作品,都是对原著的不尊重,都是对原著片面狭隘的理解:不算翻新,不算重新解读。

所以,不必非给黛玉脱衣,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她穿衣的形象,那才是林黛玉,那才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艺术形象。

(指导教师:李胜梅)

第2篇

【关键词】影视剧 翻拍 “剧二代” 嫁接与互用

2010年的影视剧市场,翻拍剧无疑占据了主角地位,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的翻拍剧占据50%之多。而今年更是翻拍剧风生水起的一年,各色翻拍剧势头正劲。

2011年的电视剧市场集合了“翻拍古典名著、乘胜追击谍战、偶像再接再厉、琼瑶卷土重来”几大特点,翻拍的新剧有最颠覆的新《水浒》、最前卫的张纪中版《西游记》、最创新的“海岩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最挑战的《京城四少》、最悬疑的《风声传奇》、最偶像的《新还珠格格》和最唯美的《山楂树之恋》。更有网友发挥想象力给其起名为“剧二代”,意为现在的电视剧几乎都能找到有血缘关系的“爹妈”,制作方试图以“啃老族”的姿态冲击市场。②对于蔚然成风的翻拍剧,究竟是致敬还是模仿,是继承还是颠覆,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与分析。

一、“剧二代”的界定与类型

所谓“翻拍”,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后,继而又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即影视通拍。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同形式的艺术,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只要现实中存在不同的观看需求,就意味存在着不同艺术形态的生成动力。根据近些年的影视作品,按照影视体裁的不同,可将影视翻拍分类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是由文本作品先拍成电影作品并获得高收视率与好评,然后加些内容添些情节便拍成了同名的电视作品,例如:《建国大业》、《风声》、《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等。

第二类是先由文本作品拍成电视剧作品,稍后再衍生出同名电影,这两年与其相关的作品有《潜伏》、《将爱情进行到底》、《武林外传》、《奋斗》等。

第三类是同名电视剧间的翻拍,在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名著被拍了又拍,比如继83版的《红楼梦》后,有了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同样经历了几个版本的更新换代。

第四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就是续拍。一部戏走红后,创作者们就费尽心思再接再厉的拍,直到不能再拍为止,比如《还珠格格》有了第一部后,便接着有了第二部第三部,今年更有《新还珠格格》即将上映。③

第五类可以概括为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三重翻拍。如《三重门》拍摄历程,先是拍出《三重门导演手记》的纪录片,意在展现韩寒的生活,随后又在韩寒亲自改编剧本的基础上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三重门》,一段时间后又拍成了电影。

第六类是广告片和MTV的翻拍。比如,经典的南方黑芝麻的广告片套拍,宋祖英的《苗山明月》、《家乡有条猛洞河》、《龙船调》三部MTV同时在湘西的套拍。

二、影视翻拍剧中各艺术形式的嫁接与互用

在影视艺术近百年的长河中,翻拍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也是近几年才盛行的现象。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的不同需求及表达效果的差异性决定了影视艺术的不同形式,而每一种艺术形式又制约了作品本身意图的表达。根据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的不同,对原著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调整与扩充的改编为翻拍奠定了基础。类似《杜拉拉升职记》等影视翻拍剧的成功案例中,制作方从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做到了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与互用,这引发了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电视剧与电影之间关系、新剧与旧剧之间关系的思考。

1、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

“杜拉拉”近年来几乎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杜拉拉升职记》也被认为是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嫁接互用最成功的套拍案例。在小说中就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没有背景的女孩,依靠个人的奋斗,从一个普通销售经理成长为一名企业高层白领的典型代表。总体来说,这部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在内容上是相近的。

2、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电影、电视剧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集中表现在叙事时间、空间的不同,视觉与听觉的不同,情节与人物设置的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翻拍后的新《将爱》能成功的吸引这么多的人群,归根到底还是要凭借其电视剧版与电影版内容情节嫁接与互用的巧妙自然。首先,电影版《将爱》中原班底重聚,这就使观众对作品不陌生且兴趣高。同一个导演,同样的演出阵容,十多年后的爱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正是电影版的《将爱》试图描述的。其次,整个电影虽然讲的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但每一段小故事中也会穿插一些当年电视剧当中的经典镜头,让人有怀旧的感觉。此外,电影分别取景北京、上海和波尔多三个城市,讲述了主人公杨峥和文慧十多年后再度重逢的三种情感可能。这样的结构创新,让观众眼前一亮。类似的热播翻拍影片还有《奋斗》,电影版除了人物关系没变之外,故事情节跟电视剧版存在差异,翻拍后融入新元素,这让观众在熟悉剧中人物关系不费力的同时,又看出了新意。同样,电影版《武林外传》的出炉,与观众对经典影视剧的“怀旧”心理产生共鸣。

3、新剧与旧剧之间的关系

在浩荡的“剧二代”队伍中,四大名著中除了高希希版的《三国》、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已经播出外,吴子牛版的《水浒》也将播出。观众对四大名著旧剧翻拍成新剧的关注度很高,也有很多争议。如何找准新剧与旧剧之间的互用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审美意识支配下进行艺术形象创造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审美行为。④任何影视作品都包涵了导演的主体情感与审美倾向。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受到当时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样,电视剧的翻拍,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创作也是会不同的。

旧版的电视剧反映了当时时代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不可否认,旧版的电视剧中把那个时代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游记》里的电声音响、表演特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国演义》中宏大场面令观众印象深刻;《红楼梦》中男女之间细腻的情感表达充分到位。新版《红楼梦》走的就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利用《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选取演员到拍摄中利用较多的影视特技,不但从开拍前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而且画面制作中的效果、特效技术的使用也有很大的进步。另外,与旧版相比,新版在服装、道具及情节的设置上都有较大的变动,这也与现代大众的欣赏品味变化有关。

三、翻拍剧存在的动因

影视翻拍是经济利润、艺术追求和技术发展所促成的艺术现象。它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利弊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分析翻拍剧存在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翻拍剧的存在是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类似旧版《西游记》这样的剧作,虽然堪称经典,但是距离现在时隔时间长,视觉效果、故事的情节设置、叙事手法、拍摄的技术与技巧都与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代时代社会需要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人们的审美与文化诉求也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二,观众看影视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文化层次与兴趣需要决定的。欣赏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影视剧的拍摄更是要依靠持有“主动权”的观众在这一时期的兴趣需要来决定。今年是建党90周年,红色剧自然是荧屏主流,电视剧版《建国大业》、《开天辟地》等的拍摄播出顺应了这一时期观众观看兴趣的需要。

其三,翻拍剧是影视业蓬勃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中国的电视、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视诸多频道设置中包含了电影频道,电影的预告与花絮会在电视台相关的栏目中播出。这样既提高了电视台的收视率,又对即将播出的电影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电影以电视为载体能更加广泛的传播。很多电视剧在播放过程中,电影起到了提纲挈领并宣传电视剧的作用,而电视剧又是电影的延伸,扩大了该题材的信息量与影响时间。影视翻拍巧妙的同时满足一个题材两方面的需要。

其四,翻拍剧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很多“剧二代”的成功借助了已有剧作的名气,这样既可以降低前期制作与宣传的成本,节省人力财力,又可减少审查、播出的风险,实现利益上的最大化。电视剧版《手机》反响不错,除了凭借明星效应外,还依靠了之前电影版高票房的铺垫。电视剧版的《武林外传》以其诙谐幽默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愉悦欢乐,为电影版的拍摄奠定了群众基础。

此外,翻拍剧在卫视同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证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播,让上星频道各具特色,不再千人一面,提高了频道的竞争力。

结语

影视剧翻拍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既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也是一种再创造。文艺作品的创作的确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社会因素有着一定联系,它也应当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追求某种潮流,而是要把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放在首位,而且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是受大众欢迎的。

翻拍经典的利与弊就像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认同还是批判,只要能经由此事重新引起人们对经典名著的关注和认知,能让人们安静下来重新阅读和审视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就是经典翻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陈斌,《套拍更要“套”出新意》,省略/cul/2010/

09-03/2511604.shtml

②《2011翻拍剧横扫荧屏是致敬还是模仿》,ent.省略/tv/p-

inglun/detail_2011_01/05/3979918_0.shtml

③曾平、刘秀萍、廖明婉,《影视剧翻拍现象反思》[A].《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④朱晓红,《由名著翻拍热引发的关于文艺创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A].《文学界》,2011(1)

第3篇

“长尾理论”是由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在网络时代,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和销售不佳的产品可以和那些品种数量不多的热卖品相匹敌。也就是说,它体现了一个数学集合的原理,即一个相对较小的数(每一种长尾产品的数量)乘以一个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结果的数量仍然是可观的。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有这样深刻的预见性揭示:“在所有的传统媒体中,电视业是最有可能被长尾力量彻底改变的一个。”“长尾理论”应用到电视领域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必须重视那些重点栏目、热门节目形式和热门题材,但是绝不能忽视那些“长尾”栏目、节目形式和题材,因为众多的“长尾”集合的力量是可观的,而且“长尾”和“热门”的关系也符合辩证法的原理,经过发展和积累,“长尾”也能转换为“热门”。

我们来看看近年电视节目发展中哪些是热门,哪些又是“长尾”。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全国,直接催发了中国娱乐选秀节目的热潮,一时间娱乐选秀节目占据中国电视节目的大半壁江山。2006年的中国电视节目似乎走入“真人秀”时代,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广东卫视《空姐新人秀》、天津卫视《化蝶》、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北京卫视《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再加上一些地面频道的选秀节目,电视荧屏几乎成了一个大“秀”场。然而,随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2007年成了电视剧“剧行天下”的年份,中国甚至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电视剧的广告收入已占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成为大多数电视台举足轻重的经济来源。其中对电视剧资源的争夺也从“首播权”升级到“独播权”。2008年则基本形成了电视剧、综艺、新闻、体育四分天下的新格局。可以说,电视剧、以选秀为主的综艺、新闻以及一段时期内的体育节目无疑是近几年的“大热门”。而除此以外的电视节目形式、栏目和题材则被视为处于劣势中的“长尾”力量,如高端电视节目、公益类节目、科教类节目、文化类节目等等。

正如克里斯・安德森所指出的,尽管人们对“大热门”着迷,但“大热门”不是唯一的市场,虽然“长尾”有可能微不足道,但它一直存在并顽强地发展着。以高端电视节目为例,从《男孩女孩》《新青年》《岳麓书院千年论坛》《决策》等一批国内知名电视节目,到中国第一档商业脱口秀节目《波士堂》和中国第一档轻喜剧风格日播职场脱口秀节目《上班这点事》。国内有影响的资深电视人、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杨晖女士就坦言自己对高端电视节目始终有一种不舍的情结。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的,当量变到一个度,它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当前“长尾”电视节目的发展也正印证着这一真理。

首先,从单个栏目来看,某些“长尾”电视栏目正逐渐发展为“大热门”。

原本在非热门频道的冷门节目《百家讲坛》,由于“存储”和“流通”渠道的扩展,在长时间的坚持之后,收视率终速上升。它由于投入小而获得了足够大的边际利润,并且还带动了原本冷门的历史类书籍的畅销。由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播联合打造的一档充满娱乐精神的高端人物脱口秀节目《波士堂》(BOSS TOWN)开播于2006年6月,世界杯期间,收视率即闯入前三甲,之后更是频频占据第一财经频道收视排名榜首,屡创新高。除夕夜东方卫视的播出更创下了收视排名第二位的佳绩。如今,《波士堂》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财经节目之一。媒体称《波士堂》是中国最新锐的财经节目,因为它比传统财经节目更好看,更具挑战精神。我们还可以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长尾”电视栏目正在崛起,逐渐发展成为热门。如上海文广推出的《文化中国》《上班这点事》,湖南卫视的《零点锋云》,江西卫视的《检察官在行动》《杂志天下》,浙江卫视的《公民行动》等。

其次,在频道层面上,近年来各家电视台不再局限于“新闻立台、娱乐搭台、电视剧主打”的“红海竞争”,而是越来越注重“长尾”领域的开发,并借此实现迈向“蓝海”的宏伟战略。

比如,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在频道层面上一直在实践着“长尾理论”。据悉,中央电视台除保留传统的免费频道外,将开发许多收费的“长尾频道”。这些“长尾频道”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医疗、保险、教育、旅游、就业、体育、饮食等等。“长尾频道”的受众数量可能很少,但其传播成本也不高,因此,一年或几年以后,“长尾频道”带来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而把娱乐节目推向了“大热门”的湖南卫视也开始大力发展“长尾”力量。比如,在高端电视节目方面,喊出了“高端崛起”的口号。在2007年5月召开的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上,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表示,对湖南卫视而言,“高端崛起”是在娱乐崛起之后的新一轮内容创新和品牌跨越,从而带动湖南卫视自身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类节目方面,湖南卫视越来越重视传统节假日电视节目的开发。此外,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天津卫视、山东卫视等都加大了公益、科教、文化等领域节目的研发力度。

再次,“长尾”电视节目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电视广告是制约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有专家预测:由“长尾”电视观众的购买力决定的“长尾”电视广告的需求将越来越丰富。根据长尾战略,品牌广告与非品牌广告分别代表大热门(短头)与冷门(长尾)。大热门对应少数品种单一、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大热门广告是大众媒体广告或大规模制造型工业化传统广告,而中国新兴的广告市场在另一方面,占企业总数99.98%的中小企业构成的长尾广告区间,“小批量、多品种”的先进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销售额驱动”的一对一广告而不是大众品牌广告。当前一些“长尾”栏目已经可以实现盈利并且效益不错。一些大台如央视、上海文广等已经充分利用自身的多频道资源开发了一些分众化的长尾频道,如上海文广的纪实频道,经过头两年的低收视、低收入后,第三年开始盈利,第五年广告收入达1.3亿元。由此可见,目前“长尾”电视节目完全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那么,面对发展中的“长尾”电视力量,江西卫视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第一,要充分重视“长尾”的力量,从栏目、活动和频道三个层面上,研发、广告和营销三个层次上,大力开发“长尾”电视节目。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发“长尾”电视节目。从广告主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已经度过了单纯看收视率的时期,更注重收视排名的含金量和产品的准确对位。这就要求“长尾”节目研发要切实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进行。比如,根据广告中心的反馈,面向高端观众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我们建议研发一档以社会热点为话题的互动性很强的辩论性节目,它不仅可以提升频道主流话语权,还能够吸引高端观众收看,满足高端广告客户的需求。又如,随着近年来国人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无论是观众还是广告客户的需求都越来越旺盛,因此我们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做文章,策划一些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符合收视习惯的节目。以中秋节为例,“团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可以策划一档帮助人们实现各种“团圆”愿望的节目,比如寻人、婚恋、调解等等,将传统文化融汇到生动的节目中去。另外,随着公益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希望借助“公益”概念进行他们的品牌营销。借此时机,我们建议将公益和娱乐节目中已经非常成熟的真人秀形式结合,开发一档公益真人秀节目,在参与者完成公益事件的过程中,加入娱乐、竞争、游戏、文艺等综艺元素,在满足“公益营销”的同时也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长尾”电视节目的创收要由单一的依赖广告收入模式,发展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长尾”产业链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电视节目乃至大部分电视台的绝大部分收入还是“押宝”在传统广告形式这一“大头”上,几乎无产业链的开发可言。其实,跨国传媒机构早已建立健全了自身的产业链,除了广告收入这一传统经营的“大头”外,产业链上集少成多的“长尾”收入也非常可观,比如众所周知的美国“迪斯尼模式”。国内一些电视台也开始通过建立健全产业链条来做大媒体,譬如中央电视台把《大国崛起》制作成光盘,以60元一套的价格卖出了30多万套,仅这一项收入就收回了投资成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季播节目《赢在中国》光盘、图书也销售了1200多万元。

江西卫视自创的优质品牌《中国红歌会》《传奇故事》也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红歌会的巡演、出售红歌光碟、建立红歌手歌迷会、红歌选手商业代言等等的进一步开发,还有《传奇故事》与企业品牌的深度融合及植入式广告的开发。另外,江西卫视网站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在新媒体的建设和新的创收形式上加大作为,比如可以开发“电信增值业务”和“互联网增值业务”两大业务平台,在无线领域和互联网领域探索新的创收模式。

第二,要努力发展、丰富“长尾”电视节目形态,精心打造节目品牌。

当前大多数“长尾”电视节目包括高端电视节目、公益类节目、科教类节目、文化类节目等还处于单纯谈话、对话阶段,节目形态过于单一。我们认为,应当加强“长尾”电视节目自身形态建设,坚持多元化方向。现在某些面向高端观众的法制节目和纪录片出现了娱乐化倾向,高端财经节目《波士堂》也添加了嘉宾演唱、表演板块,增加了互动。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

结合江西卫视“红色人文,传奇天下”的频道定位,我们可以拓展思路,充分利用娱乐、综艺、纪实、新闻等多种成熟的电视手段来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形态,打造精品栏目。如上文提到的公益真人秀节目就融入了娱乐、竞争、游戏、文艺等综艺元素,在满足“公益营销”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如传统节日类节目的开发,我们要突破当前的清明、端午都举行诗会,中秋、春节都举办文艺晚会的节目样式,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民俗文化中的游戏形式(如千年不衰的赛龙舟等),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表现形式。当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了,就能打造出更多的品牌,就能有更多的“长尾”发展成为“热门”。

第三,要大胆突破“长尾”电视节目制作模式,推进“制播分离”机制。

当前中国最成熟的电视市场就是完全实行了“制播分离”的电视剧市场。其他电视领域要完全实行“制播分离”在现阶段还不现实,但是在制作某一类电视节目的人才匮乏状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制播分离”的手段来进行“智力”引进。实际上,一些电视台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如上文提到的《波士堂》,湖南卫视的《鲁豫有约》,以及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和《检察官在行动》。今后,我们可以加快这种模式的探索,根据频道定位特色和需求,从专业影视制作机构定制、订购所需要的节目。

综上所述,“长尾理论”给电视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观念和营销等方面都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应对得当,也许正是冲出省级卫视竞争的“红海”,走向“蓝海”,打造特色化频道品牌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