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市场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评价
金融生态环境借用生态学概念,指影响金融业运行的综合性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法制、信用、制度等因素。本研究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11年的各项指标数据,结合山东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特点,将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信用环境三个层面,运用因子分析法,确立金融生态水平评价体系,对山东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测度。按照综合得分,可以将山东省17地市金融生态环境划分为三个等级:(1)A级以青岛、济南为代表,包括烟台、潍坊、淄博和临沂。在经济基础、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等方面都明显优于B级和C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最好;(2)B级以威海为代表,包括济宁、东营、滨州、泰安和日照。在经济基础和金融环境等方面明显优于C级城市,但是信用环境与C级城市相差不大;(3)C级包括德州、菏泽、聊城、莱芜和枣庄。C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基础比较差,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的协调性分析
根据前期研究,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分为五种类型。1.协调发展型。代表城市有青岛、潍坊、滨州,它们的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协调。青岛和潍坊的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滨州的金融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排名靠前。这类城市的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比较适应,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较好,为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2.城镇化发展略滞后型。代表城市有济南、日照、聊城。在这几个城市中,城镇化进程略滞后于它们的金融生态环境。这类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其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先发展优势,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融资渠道与机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金融支撑。3.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略滞后型。代表城市有烟台、威海、济宁、莱芜。这些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略滞后于它们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缺乏一定的金融支持,发展的持续性有待提升。这类城市应该注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为新型金融组织融资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的服务于进行中的城镇化建设。4.城镇化明显滞后型。代表城市有淄博、临沂、东营、菏泽。这些城市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进程处于山东17地市的中间区域。城镇化明显滞后型的城市,其金融生态发展优先于城镇化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它们的城镇化进程却没有充分借助其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优势。这类城市应当发挥其金融生态优势,探索新型金融组织的融资渠道,将其金融融资优势,化成推动其城镇化进程的动力。5.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滞后型。代表城市有泰安、德州、枣庄。它们的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大体上处于山东17地市的中间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滞后型的城市,其城镇化发展优先于金融生态发展。城镇化进程比较快,但由于缺乏金融市场的支撑,只能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资金支持持续性有待加强。这类城市应当注重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完善新型金融组织的建设,为城镇化进程提供金融支撑。
二、山东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分析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即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风险。
通过金融生态环境内部结构分析,总体来看,山东省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中信用风险较大,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金融生态的宏观环境滞后,人本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信用风险比较大。1.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产业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信用环境风险问题比较突出。从具体城市上看,A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城市分为两类,信用环境滞后型(济南)、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临沂);B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城市分为两类,宏观环境滞后型(滨州和日照)、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泰安);C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城市为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菏泽)。综合来看,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中信用风险比较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正在逐步发展进程中,信用风险不健全不利于其融资渠道的建设。同时,个别城市的金融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金融行业发展效率、发展深度、经济活跃程度都有待提升。由此,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既有金融市场的限制,现有金融市场发展不尽完善,不利于新型金融组织的融资平台建设。2.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人口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宏观环境基础较差。如A级金融生态环境的淄博市属于宏观和金融环境滞后型,B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威海市和东营市属于宏观和金融环境滞后型,C级金融生态环境的莱芜市也属于宏观环境滞后型。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镇化中的城市,有淄博、莱芜、威海和东营。这几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尽相同,淄博金融生态环境级别为A级,威海、东营金融生态环境级别为B级,莱芜的金融生态环境为C级。3.人本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城镇化中的城市,有烟台、潍坊、济宁、枣庄、德州、聊城。这几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金融市场内部环境也略有差异。总体上,人本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信用环境较差,其中烟台、济宁、德州属于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潍坊属于信用环境滞后型,而聊城和枣庄呈现出整体发展滞后,属于整体有待提升型。
(二)山东省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现状与风险
1.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现状。山东省新型金融组织数量增长迅速,业务规模扩张良好。目前,共有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村镇银行56家,小额贷款公司303家。根据山东省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新型金融组织涉农贷款余额96.32亿元,较年初增加58.92亿元,增幅157.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73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84.93%,比年初提高9.86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和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30.53%和162.6%,超过贷款平均增幅101.7个和33.77个百分点,农户和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85.32%,较年初上升4.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新型金融组织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在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中,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略失平衡,城镇化水平整体较高的城市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较快(济南市有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滨州市有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28家;临沂市有村镇银行5家、小额贷款公司29家)。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的新型金融组织尤其是村镇银行发展较为缓慢(淄博市仅有村镇银行2家、威海市仅有村镇银行2家;东营市仅有村镇银行4家;莱芜市仅有村镇银行1家);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城市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潍坊市有村镇银行5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在全省位列前茅,而枣庄市只有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仅有6家。2.新型金融组织风险。新型金融组织由于缺乏政策、资金扶持,信用环境较差等因素,现阶段普遍存在流动性风险、信用环境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不同的金融组织风险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的体现也各有侧重。(1)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普遍滞后,极易引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产业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整体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较为落后,金融系统监管不力、风险管理缺失等问题可能加剧其新型金融组织的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由于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同时,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主要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涉及的范围极为狭小,使得潜在的信贷风险更为集中;再加上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普遍滞后,缺乏信息系统支持,不能有效识别客户信用情况,部分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从而信用风险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其客户多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或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季节性强而违约风险较高,其信用风险比一般银行要高;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贷款具有较高的地域和部门集中性,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信贷资产组合风险较大,具有很高的破产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来源有限、后续资金不足是目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瓶颈,由于金融环境滞后,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誉积累不足,社会认同度较低,降低了对绝大多数投资者和储户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农村金融组织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后续融资面临困境。另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依存于农村,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农户贷款具有季节性,需要贷款的时间又相对集中,加大了信贷业务管理的难度和流动性风险。(2)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的宏观环境普遍滞后,宏观经济基础无法有效支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数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城镇化模式。人口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水平滞后,因而很难吸引或留住理论准备充足、操作经验丰富的高端金融人才。同时,由于资金紧缺、监管缺失、经营发展空间狭小,导致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水平普遍不高,从而蕴含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另外,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普遍缺乏现代化服务手段,现代化信息系统不能及时建立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操作风险高企。(3)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信用环境普遍滞后,易导致新型金融组织信用风险。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信用环境较为落后,金融系统监管不力、风险管理缺失等问题可能加剧其新型金融组织信用风险。一是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二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主要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狭小,潜在的信贷风险更为集中;三是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信息系统支持,不能有效识别客户信用情况,加之部分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难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来说,其客户多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或涉农小微企业,具有较高的地域性和集中性,在没有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信贷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极大。
三、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的建设与风险阻断
(一)城镇化与金融市场的协调性建设
1.协调发展型。协调发展型城市应发挥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势,稳步发展。青岛市的发展应继续保持其发展优势,潍坊市应注重金融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稳定和提升,滨州市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整体性的提升。2.城镇化发展略滞后型。此类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中,逐步将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推向协调。济南市应该整体性发展并继续保持其优势,将城镇化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日照市和聊城市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上较为滞后,应注重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提升,同时注重其协调发展。3.金融生态发展略滞后型。此类城市的发展战略应该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中逐步将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推向协调。烟台市应整体发展并继续保持其优势,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威海市和济宁市整体上比较有优势,应注重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继续发展,将重点放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上,莱芜市的发展比较滞后,应该注重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提升。4.城镇化明显滞后型。此类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应该注重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淄博市和临沂市的整体进程城镇化建设应放到首位,东营市和菏泽市的整体进程也应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建设,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的同时,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5.金融生态明显滞后型。此类城市应更加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泰安市、德州市和枣庄市应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放在其整体进程的首位,同时注重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市场的建设
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当体现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建设。改善山东金融生态环境应该从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等方面着手。1.优化宏观经济基础。一是努力推动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增加就业为重点,以存量强根基,以增量促调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更新理念,增强意识,营造氛围,夯实基础,对外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口岸开放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更好发展。2.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稳定性。一是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吸引各类商业银行来济增设分行,争取进出口银行设立省级管辖行,积极引进大型外资银行,加快齐鲁银行的改革发展。通过市场竞争提升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提高金融服务稳定性。二是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高新区成为全国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盈利水平高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丰富资金来源。三是强化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扩大工程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企财险、货运险等险种,健全完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强化保险对经济的保障作用。3.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良好信用环境。一是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信用防范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代销保险风险进行相应风险防范。二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制定规章,对征信机构的资质、业务范围、从业人员要求等做出规定,确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机制。建立对征信从业人员的资质考核与认证标准,并制定征信从业人员执业规范,形成信用中介机构规范体系。三是加快发展区内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咨询等金融中介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船舶、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等专业性评估机构的建设,提升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阻断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市场 建设措施 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的提出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至200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和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过程。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金融衍生产品比较匮乏,以及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尚未实现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一、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一般来说,货币要实现国际化,需要一系列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货币发行国的政治稳定;二是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三是进出口量占据全球的较大比例;四是货币币值稳定,其他的国家、其他的投资者对该国货币的币值比较有信心;五是拥有深入开放的金融市场;此外,还需要有相对比较宽松的资本账户管理政策。
在这些条件中,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支撑。美元之所以远远超越其他货币,在全球占主导地位,除了经济实力外,美国金融市场要比其他市场,尤其是欧洲金融市场发达是主要原因。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国际化提供支持,主要原因是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就将有大量的货币在国外流通,这要求该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的流动提供服务。只有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的支持,货币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地顺畅流动。[1]于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就成为货币国际化的前提,也成为货币国际化的重要运行载体。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而也对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有所影响。如果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远远不能适应本币国际化的要求,而盲目实施不切实际的本币国际化的方针,那么就极容易导致金融泡沫膨胀和经济衰退的结果。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本国货币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平台;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然要在一个较发达的市场上来行使其交换及支付的职能,如果没有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那么货币国际化将缺少推进的基础,也只能成为空谈。同时,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高,将使更多的结算和融资通过该国市场,利用该国货币进行,从而提升该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
1、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好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丰富的融资产品与渠道进行融资;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人民币“投资池”尚未形成;国内一级和二级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同业拆借利率尚未成为引导整个利率体系的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等。总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
2、利率和汇率缺少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和时间价格,汇率则是货币的交换价格,两者应分别由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否则就会被压制或是被扭曲,从而导致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压制和经济行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货币借贷市场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引导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如果汇率不能真实反映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参与国际经贸往来,该国货币就难成为国际货币,并承担起国际货币的职能。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阶段,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诸如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防范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4、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部门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常只注重国内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还需加强。特别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加快,本币的流出也将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币的增加会使得市场投机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削弱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和失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5、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主要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三、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
1、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坚持将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作为重心,进一步扩容我国债券市场、丰富和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加大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力度,为境内外人民币提供交易和投资的“资产池”。相对来说,债券市场融资便利程度要超过股市,融资效率较高。很多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甚至超过了股票市场。因此,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这样才能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2、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资参与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支付清算体系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对于金融市场的效率和资金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日益成为强势货币,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的国际化也显得日益迫切。为此,应该加紧制定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并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应组建统一高效的金融服务结算服务体系,构建与国家支付系统全面对接的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金融交易结算平台,形成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竞争力;还应当完善有关清算制度安排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健全、清晰、透明的法律框架。
3、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当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其他国家和居民持有的该国货币的量到达一定程度时,该国政府就要承担资本项目可兑换义务。随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开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加快,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4、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
应加快推进境内居民到境外发行外币债券、非居民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落户、中外合资建立金融机构等方面。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已开展,因此应逐步开放非居民拥有的人民币债权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功能,这会使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虽然近年来股票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制度性因素等各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发展仍然不足,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另外需要大力推动和发展债券市场。相对来说,债券市场融资便利程度要超过股市,融资效率较高。很多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甚至超过了股票市场,我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打破体制上的制约。同时,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器要,必须从人提高金融千部、职工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为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做好人事上的准备。
5、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的手段之一。但是,金融市场的开放要建立在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发达、控制能力较强的基础之上。我国目前中央银行调控手段尚不完备,也不配套,中央银行本身的力且也很脆弱,倘若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央银行是很难驾驭得住的。因此,目前中央银行应着力应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利率这样二个工具,来控制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完善中央银行的调节手段,在增强中央银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放金融市场,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贯彻紧缩和松动银根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
参考文献:
[1] 刘力臻, 徐奇渊等 人民币国际化探索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金融套利行为双重意义分析
1.积极意义。金融套利行为对于金融经济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它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市场的有效流动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自由一体化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套利行为对于金融经济以及经融市场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两者的发展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以及必要条件。
2.消极意义。金融套利行为的过度活跃与发展,将会降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导致金融市场管理难度的加大。除此之外,过度的金融套利行为会将金融组织与业务复杂化,增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率,成为金融危机的一颗隐形炸弹。现阶段,对于金融套利行为普遍都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已经成为阻碍金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正确看待金融套利行为,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强化金融套利行为管理的策略探讨
1.强化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要尽快完善金融体系以及基础建设,包括金融监管、会计基础、法律体系等。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交易网络以及通讯方式。因此,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必须要加强网络系统建设,实现高效化以及信息化的网络运作模式,减少金融交易的时间,从而有效降低资金流动性,节约运营的成本。
2.优化金融市场主体结构。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其市场格局存在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发展,这就造成了有效市场竞争建设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整与优化是势在必行的。对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快金融企业的建设步伐,对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加大对非公有制银行的优惠发展政策力度。这样才能够逐渐实现主体结构优化,渐渐消除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垄断行为。3.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对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要从现行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便能够对金融套利的情况进行掌握,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加强对金融套利行为的监管。这样才能够提高市场的灵活性,保证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
4.强化金融监管体制和实务协调。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发展趋势,而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与协调,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要与国外的金融市场进行协调,缩小我国金融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的差距,减少金融套利行为的过度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稳定的金融套利行为予以取缔,加强对金融市场犯罪活动的监管。在对金融套利行为进行处理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安全、稳定、可靠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5.提高金融监管者的综合素质。加入WTO的重大举措促使我国加快了金融开放和改革的进程,虽然金融套利行为的阻碍因素有所减少,活跃度降低,但其对我国金融经济稳定的威胁依旧不容忽视,而金融监管者的自身素质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意义重大,因此监管者应充分借鉴金融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强化金融监管意识,提高金融风险警惕性,努力学习国际金融规则和管理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素质,有效发挥监管职能,活跃金融市场。
作者:李佳慧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离岸金融 金融自由化 人民币国际化 对策研究
引言
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金融格局也需要调整。为了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重点。服务贸易型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先行先试,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可以在区内从事离岸金融业务。这种金融创新形式有望获得巨大发展,形成重要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离岸金融市场是向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境外货币借贷与投资、国际贸易转账结算、外汇贵金属买卖、再保险服务、债券交易等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市场。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隔离,隔离程度因采用的离岸市场模式不同而不同。离岸市场金融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不受业务开展国或货币发行国限制,高度自由。离岸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比较充分,交易成本低,借贷利率市场化,资金进出自由顺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金融资源的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金融国际化、一体化和自由化。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金融深化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能推动金融发展。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但金融体制改革迟缓,已经成为阻碍经济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活动,更能加速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要素的流动。发展国际贸易,需要大量的资金借贷、外汇买卖等交易。通过离岸金融平台,可以利用全供应链贸易融资、离岸船舶融资等多种融资工具,为国际贸易提供融资支持。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重点。不仅能够推动上海本地经贸发展,而且对于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说是保障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要。
(二)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
中国的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最终形成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流出入基本无限制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资本项目控制和外汇管制的前提下,以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作为金融开放实验场地,进行风险可控的实验,将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在岸金融市场,可以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减少金融体制改革的失误。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中国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表现。同时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一个缓冲期,中国银行业可以在缓冲器期内增加国际金融服务经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为最终开放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资本也要由在国内流动转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取得更大的比较优势,赚取更多的比较利润。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相比,制度约束更少,有助于逐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低成本高效率配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了一条合法渠道,国际资本可以离岸金融市场为跳板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庞大的国际化发展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迫切要求母国银行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境外金融服务,包括境外融资、贸易结算、集团财务管理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网络还十分有限,我国商业银行向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既可以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又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 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受国内经济增长趋缓、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的制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困难不小。中国政局稳定,上海已有全球不少知名跨国银行入驻,自贸区政策优惠。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能使其较快地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条件
上海在政治经济条件、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等方面具备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在基本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只要妥善处理好各金融主体之间、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信贷和融资之间、内生增长和出口创汇之间、股市运作和实体运营之间的关系,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就会转化为政策优势和投资优势。具体讲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经济环境稳定
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加入了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的金融组织,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加强,与国外中央银行和其它金融组织的业务往来日益密切。
(二)上海经济金融实力雄厚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所需具备的核心条件是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目标,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上海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新加坡和香港,跻身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之列。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上海金融市场主体完备,交易规模居于世界前列,集聚效应较强。上海建有证券、期货黄金、产权、外汇等交易所或交易中心,各类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齐全,各种金融商品及衍生品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位于中国乃至世界前列。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国有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经开发了全球授信业务、外保内贷业务、离岸出口押汇等多项离岸金融创新产品。
(三)上海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建立有形的离岸金融市场,集中发展离岸业务,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产生集聚效应,最大限度的防控离岸市场业务向在岸市场蔓延。上海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十分有利。从国内看,上海处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世界运量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是南北经济、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上海港是中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港口。从上海在地球上所处位置来看,其处在太平洋西海岸,周围邻近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与世界上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等开闭市时间能相互衔接。
(四)各级政府政策推动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政府的重大决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一致。中央、上海市和浦东区三级政府形成联合推动力,大大加快了自贸区建设的步伐。自贸区建设的核心突破是政策法规和金融创新。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地排除政策法规障碍,地方政府也陆续制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有力推动了离岸金融业务开展和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五)上海金融通讯设施先进且中介体系完备
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有发达的通讯技术条件和完备的中介体系。上海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可满足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对通讯设施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和网络安全等的要求。目前上海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完整的中介机构体系,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储备了大批能办理涉外业务的高级人才,能够满足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措施
离岸金融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平衡,选择适当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透明公正的监管体制,严密监控资本的流动,逐步放松管制。
(一)采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
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有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型三种模式。一个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应该根据经济市场化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模式。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深化改革阶段,金融市场化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金融监管能力还不够强,对抗外来资本冲击的干预能力还比较弱。我国金融管制仍然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外汇体制仍然实行结售汇制,资本项目也没有完全开放,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须持谨慎态度。上海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市场宜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建立防火墙,既方便监管当局对离岸业务加以监控,又可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时,有效地加以阻挡,减少对国内的冲击。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要循序渐进,风险可控。初期要对准入严格审批,以后逐渐放开。目前中资银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分行经过批准,可以设立离岸业务部,申请离岸业务执照,开展离岸业务。银行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必须严格分离,为客户开立单独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平行使用,相互独立。银行要建立离岸业务合规操作准则。
(二)逐步放松管制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要考虑金融自由化的速度与次序,适时调整,逐步放松管制,建设成为全业务、多层次的离岸金融市场。放松管制的进程需要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水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提高相适应,是渐进过程。管制放松包括:取消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试验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按“跨境”原则进行管理;利率完全市场化;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在坚持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基本要求前提下,银行离岸业务资本充足率要求可适度宽松;对离岸外汇存款和人民币存款,免交准备金,放松对离岸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
(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初期的吸引力所在。立法机关应抓紧时间制定离岸税收法规,创造依法征税的环境。离岸业务的税种要少于在岸业务,税率要低于在岸业务。
(四)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既要扩大规模,鼓励创新,又要加强监管。该市场的发展会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加强监管提出较高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成熟的调控机制,具备强大的市场干预能力。探索建立离岸业务负面清单,逐步建立以全面监测、现场检查和事后调查为主的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市场准入和业务的监督管理。只有获取离岸业务执照的银行才能开展此项业务,其他任何机构不得超范围经营。银行要对离岸业务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稽查。离岸业务的各项报表要根据规定向监管部门报送,以便监管部门监督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的情况,掌握离岸业务的发展规模,确保积极稳妥地发展离岸业务。
参考文献:
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左连村,王洪良.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邬群华.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2.4
民营银行开闸后,有关民营银行发展的讨论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银行的发展要注意普惠金融,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国有银行当前在普惠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当前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偏远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中微小企业缺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民营银行对于实施普惠金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广大的农村村民提供了平等的享受金融交易的权利,如果民营银行抓住普惠金融的政策,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民营银行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使二者达到共赢的局面。
一、民营银行及其市场定位
民营银行的定义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来理解:第一是从产权角度来解释,认为民营银行是资本来源于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第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出发,按照市场化的机制经营管理,认为民营银行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第三是从资产结构角度出发,强调民营银行服务理论,将民营银行的定义概括为主要是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
如何把民营银行经营得更好,是当前民营银行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在当前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民营银行作为刚起步不久的新兴金融模式,规模较小,要想快速发展应当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本文认为民营银行产品和服务应当具有差异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使得民营银行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农户、中小微企业。
民营银行作为灵活运作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中小微企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较少,民营银行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准确定位,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民营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1、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民营银行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有批准经营成立的,有正在筹建过程中的。表1和表2介绍了我国建立的民营银行和部分审批筹建的民营银行,这都预示着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出现了新进展。
从当前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主导,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民营银行的金融市场占有率中仅占5%,地方政府和企业控股的银行占到35%,国有银行的比例高达60%。
图1列举了部分民营银行的2014年资产规模。民营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持续健康发展,资产规模都在不断增加,民营银行的发展打破了国有银行的垄断,不断增加的资产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也随之增加。多种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巨大的市场潜力却吸引着更多的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1)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国家不断提出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农民致富创业和农村地区逐渐发展的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更多,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规模潜力巨大,农村金融市场吸引着更多的银行进入。
如图2所示,从2008―2014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纯收入稳步快速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而相对的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却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3.5万亿元的农户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总数的6.5%。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偏远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所以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不同类型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为了推进工、农、中、建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银行大量裁撤、合并农村金融网点,减少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不同类型的银行都在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以求能够快速占领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农行正在不断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吸引众多国外银行来参与竞争。例如2007年12月13日在湖北由外资银行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村镇银行就是汇丰银行,因此汇丰银行成为中国最早、开设网点最多的外资机构。随后,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渣打、花旗、澳新银行等都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设了村镇银行,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3)潜力背后的金融风险。农村金融市场背后同样也存在着金融风险。首先,由于广大农户缺乏金融意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足,所以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市场上也存在着风险大、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的金融风险。其次,在农民信用意识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宣传,农民信用意识淡薄也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金融风险。最后,由于当前农村金融设施落后,金融网络设备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广大农户的交易金额较少,民营银行服务农村金融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
三、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天然优势
民营银行作为机制灵活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优势。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农户交易额较低,交易不集中,较为分散,国有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时,一般都是按照大客户服务程序进行,相对地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而民营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其运行机制灵活,组织架构、管理层次较少,所以就会节省交易成本。
除此之外,民营银行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营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农村地区,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特色,设立专门的扶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较强的民营银行。一般而言,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仅可提升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业务范围,增强民营银行内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小微企业、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
2、民营银行是优化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实现途径
现有的国有银行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投入不足,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凭借其灵活的机制,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服务机构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有效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现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对其资金供给存在明显的障碍。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进参与竞争后,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实现最优。推进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为了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优化现有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四、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民营银行发展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
当前,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机构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虽然国家放宽了民营银行的设立条件,但是民营银行的设立审批程序依然复杂,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规模较小,配套环境不完善,导致民营银行发展较为缓慢,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民营银行缺少宽松的政策环境。
目前,国家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金融监管体制,要使民营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改革目前的银行监管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得不到农户的信任,和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拓展相关业务。另外,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业务和经营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比如相关部门对民营银行的资金规模、可以借贷的数额都有明确的限制,导致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没有宽松的环境发展自己,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
2、国有银行垄断下民营银行发展困难
1996年民生银行的成立,打破了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构成了当前的金字塔状的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行占市场份额的60%,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的银行占35%,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仅有5%。
当前,国有银行的竞争本身就比较激烈,而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无疑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民营银行的设立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没有形成规模的市场效应,这也就说明民营银行无法在全国性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资源调配。
按照我国规定的存款利率只能上调10%,现在更多的农户把余款存入理财产品。如何吸引更多的储户,带动民营银行的效率,提升业务量,将是民营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3、民营银行存在信誉风险
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与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在信誉上存在信用风险的问题。信用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要想不断扩大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良好的信用是民营银行吸收农户存款、扩大资产规模效应首要条件。
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誉问题直接影响其业务的拓展,但是民营银行的信用建立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发展规模不大,而且农村地区对于民营银行的了解不是很深,认为民营银行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圈取更多农户的钱,导致民营银行的信誉不是很高。和传统的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不能较好地得到广大农户认可。广大村民没有对民营银行树立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开展业务。
4、农户信用缺失影响民营银行发展
民营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农户信用等级的影响,农户信用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民营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一些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部分农户依然存在着信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例如贷款不能如期还款。
本文收集了2010―2013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如3表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现阶段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困难。
近几年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3亿人建立了信用等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有7.5亿,我国农村地区信用等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信用等级水平的评定,有利于民营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对于民营银行和农村金融市场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农民进行贷款时可以抵押的东西不多,固定资产较少且变现能力不足。在当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问题严重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
五、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
1、构建合理的民营银行发展政策环境
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必要举措,当前民营银行发展,要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各种政策环境。
(1)构建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优化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强国家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消除民众对民营银行的所有制歧视。民营银行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国家应积极扶持民营银行的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补贴制度,给予民营银行拓展农村市场足够的支持力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除此之外,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建设,使得民营银行的发展有法律的保障,为其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民营银行监管水平。强化中央银行、证监会和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力度,可以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局来对平时的金融市场业务进行监管,尤其是加大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达到有效对民营银行进行监管的目的。
完善监管的方法,提高监管体系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于民营银行监管数据的透明化,使民营银行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监管体系的可行性。
2、增强实力,打破国有银行垄断
民营银行按照新的运行机制,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活力。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组织保障,是扩大其规模的必要前提。当前的金融市场是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民营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强民营银行的实力,就要求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人员匹配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定规模,使得民营银行有实力和国有银行竞争。打破当前国有银行一花独放的局面,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竞争力。
民营银行的发展要合理定位,要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局面,进军市场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农村经济、中小企业,找到自己的定位,加快发展,和国有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相互竞争,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3、推进民营银行信誉建设
民营银行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的新生力量,承担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刚刚开发的金融空间,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吸引着多种银行进入竞争。信誉作为无形资产,是一个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的信誉建设关系到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如果民营银行有了较高的利润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储户就会相信银行,银行自然就有了较高的信誉。要建立一套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机构对新建民营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的监管;善于寻找制度创新,通过寻找试点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然后逐步推进,就可以创建一批良好信誉的民营银行。
4、加快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是保障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性支撑。建立信用体系制度,可保证民营银行顺利开展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不断开拓自身业务,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性,达到更好地服务农村金融的目的。
首先,要加强农民信用意识建设,不断加强宣传,科普个人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使得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其次,继续普及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个人信用经济身份证,记录个人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形成农户的日常信用记录。最后,加强国家在信用方面的法律建设,加强立法,使得居民信用建设有法可依,减少民营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的后顾之忧,不断为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支持。
关键词:电力市场 远期合约 期货合约 期权合约 电力资本
电力市场包括电力现货市场以及电力金融市场两个部分,因为大规模的存储电能是不太现实的,又加上实时平衡的电能供需要求,导致电力的价格波动很大,给电力现货市场的参与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找到新的交易模式来有效的规避风险,电力金融市场便应运而生。
一、电力金融市场的架构
电力金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短期的市场活动,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期货和远期等金融衍生品来进行电力的储备以及价格的调控,能够有效的减少风险。电力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能够减少电力市场的价格波动,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对于电力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离不开电力合约的实行,不同电力合约的合理使用,能够促进电力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一)电力远期合约市场
所谓电力远期合约,就是在未来的特定时间以合约规定的方式和价格来进行一定数量的电力商品的交易,合约主要包含交易数量、交易时间以及交易价格和地点。远期合约属于场外交易的产品,对于规避现货市场的交易风险有重要作用,在电力市场中是一种比较稳定和直接的贸易方式,尤其是对电力需求较大或者有特殊需求的工业用户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远期合约具有形式简单和操作容易的特点,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二)电力期货合约市场
期货交易作为电力合约型交易的一种,其发生地点是在指定的交易所内,按照规定的时间和价格来进行指定数量的电力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欧美等很多国家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电力期货交易能够使电力价格在一定时间内锁定在同一价格水准,有效平衡电力价格的波动。交易所将买卖双方聚集到一起,由人将实时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的信息集中起来,通过公开叫价的方式完成交易,不仅给买卖双方提供平等的交易机会,还能够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的开展。电力期货交易能够对供求状况以及价格形势进行及时的反应。
(三)电力期权合约市场
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得定价很难进行。电力期权合约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使它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与其他的合约交易双方享有的义务和权利相当的处理方式不同,期权合约给予持有合约的一方特别的权利的同时,规定其具有不履行合约的权利。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进行期货和远期交易时没有额外的成本支出,但是如果是期权交易就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电力的期权交易可以应用到现货、期货以及远期的交易中。期权合约是进行电力价格管理的有效工具。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存在阻塞是一个客观的情况,期权交易能够对阻塞的情况起到缓解的作用。
二、电力金融市场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电力金融市场中主要的交易形式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要想建立起一个更加规范和科学的金融市场,就要思考如何把存量资本盘活,怎样才能通过更多渠道吸引投资让电力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充分考量了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的现状,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电力金融市场应该走上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分为电力公司、发电厂以及供电公司等几个主要的类型,它们的在性质、经营范围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它们在进行投资改造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县级供电公司就可以采用股东多元化的办法,通过收购和兼并来进行独立公司的组建,而省级电力公司或者是电力集团还是应该保持国有的形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对电力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应该充分的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上市来进行外资的引入,这样就能够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拥有更多的技术研究资金,不断提升技术资本的分量。同时要针对公司重大行为建设干涉机制,从外部对公司的决策进行规范,保证公司的顺利发展。
电力财务公司作为电力企业的融资中心,要对企业的闲置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引进资金、调节闲散资金以及进行联合集资和信贷支持等方式,来实现财务公司规模的扩大,进而使金融资本与电力产业进一步的结合。投资者的培养也很重要,操作规范并且头脑清醒的投资者能够促进电力金融事业的发展。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其中投资决策时风险的管理最关键,健全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良好的项目评审,通过对还款能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来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决策进行后还要注意进行网上协议以及筹资成本的管理工作,通过良好的制度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让投资的收益达到最高。
对企业的资本进行良好的管理离不开基本金制度的建设,对于老企业来说,基本金建设就是修正资本的缺位,对于新企业来说,则是督促资金的到位。通过对投资比例的分析,进行享有权利的划分,还要通过书面文件对所有者的出资比例进行说明,对所有者的资本情况进行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国有资本作为我国电力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对于电力产业掌控情况的象征。很多企业在进行改组时,单纯追求股份制建设的速度,为了刺激更多的资本入股,盲目的低估国有资产的意义,将国有资产进行转让。因此,企业一定要进行国有资产的核算和重估,特别是很多无形资产一定要充分考虑,杜绝任何对国有资产进行侵蚀的行为。
三、小结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电力金融市场的良好建设,首先要对电力企业进行资本组成以及经营方式的优化和完善,良好的电力企业发展是市场建设的前提。其次,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离不开各种合约方式的良好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的建设经验,不断完善电力金融市场的管理模式以及投资机制,让电力金融和现货市场共同为电力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江健健,夏清,祁达才,等.基于期货的新型电力交易模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23(4):31—37.
1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金融文化解读
1.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配置机制作为最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之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越发凸显的作用与地位,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建设至关重要;建立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能够极大地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然而,我国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诸多隐患,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定位不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非正规金融发育层次低,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效率低下,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处理与补救机制缺乏,保障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投入。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农村金融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经营观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以及运行绩效落后。因此,这种来自于金融体系、市场运行及发展环境制约的农村金融系统出现了生态失衡。
1.2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文化观察
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中可以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实际上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从金融文化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寻找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能够跳出现有理论的框架,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文化问题既蕴含着金融文化问题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从重法轻德、重技轻道、重利轻义、重物轻人等表现形式来观察,在一定层面上,存在内修文化、信用文化和信仰文化的严重缺失,农村金融市场交易相关人员的精神支柱、道德修养和诚信意识明显不足。一是内修文化方面,存在心性浮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恶性竞争等现象。二是信用文化方面,不守规则、不讲信用、逃废债务、造假欺诈等等。三是信仰文化方面,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为其信条,钱权开道、乱拉业务、扰乱市场,个别甚至贪污腐化、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等等;金融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片面求大求快文化,不是靠服务、靠效率赢得市场,而是靠请客吃喝送礼、安排关系人、甚至其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拉存款、求贷款、抢市场、占地盘,形成经营同质化、竞争恶性化的局面,严重损害了金融业的整体形象,导致金融秩序内生紊乱,金融风险集聚潜伏。虽然这是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文化建设中的支流,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农村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认识上的偏差,农村金融系统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对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脱离,难以达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二是广度深度不够,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形式建设上,缺乏创意和特色。三是短期行为严重,多数管理者并不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为提高业绩的重要途径,更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
2金融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
在众多发展农村金融的举措中,重视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金融文化建设能够构建起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石,金融文化对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性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农村金融文化氛围,为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2.1金融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我国独特的农业文化一直影响着农村金融行为模式,并催生了独特的农村金融文化,而农业文化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成果,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形成不了财富增长的规模效应,极大地影响农村金融发展。传播与普及良好的金融文化,能够在思想信念上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撑,可以减少传统金融思维观念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文化摩擦,降低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夯实农村金融的发展基础。传播与普及合乎理性的现代金融文化,有利于培育健康的金融理念,淡化投机行为,形成金融文化力,为农村金融市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与普及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金融文化,对农村地区的非法金融活动具有挤占效应,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传播与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理念,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有助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有效供需。
2.2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体系中,金融企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金融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者。加强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金融文化的推广,推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金融企业的自身建设,提升精神文化素养。无论是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应当建立和调整其企业文化,形成适应农村环境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的经营机制、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规范的行业道德,建立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其示范效应传播现代金融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疏导、缓解、消融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复杂矛盾,有助于农村金融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既是现代金融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农村金融的市场培育过程,将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2.3金融文化的构建与创新是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的持续动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金融文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展农村金融文化极具现实意义,它是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力量源泉。通过金融文化的发展和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动力,能使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发展内涵得到丰富,市场氛围得到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机遇。农村金融文化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纠正各种思想认识偏差,在中达成共识,形成较为一致的金融价值观,有利于整合农村各种金融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形成高效安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增添活力,这是金融文化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3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文化建设策略
一种好的金融文化体系能够自然地渗透和影响全社会文化环境,能够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金融文化建设意识,能够有效推动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利的重要手段,如何建设农村金融文化,形成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文化动力?
3.1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金融文化体系在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以农民主动参与为基础、农村经济组织为载体、农村金融制度为保障的金融文化运行机制,让金融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村居民中。基于金融文化建设视角,不断壮大农村金融主体实力,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发展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非正规金融,通过农村资金支持体系的构建,有效保障农民金融权益。在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进程中,构建农村金融文化动力体系,形成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促使金融文化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贡献得以实现。
3.2正确认识传统民间金融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我们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上彻底改变对传统民间金融文化的偏见,充分挖掘蕴藏于农村民间文化中的精髓,重新激发农村民间文化的精华,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金融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而言,以金融文化的农村社区载体为出发点,合理整合全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合理建构新农村的金融市场体系,合理解决农村金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冲突与困境。
3.3大力培育金融媒介,找准金融文化传播突破点在农村金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加强金融媒介的培育,通过金融媒介准确传递金融市场信息,正确引导金融投资行为,广泛宣传金融业务知识,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同时,通过金融媒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营造和谐的金融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3.4强化农村金融教育,普及金融文化知识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就是教育,应该让农民有更多机会接受金融知识的教育,可以借鉴有些国家金融教育经验,从中小学就开始金融知识普及,采取多种形式有效传播金融文化,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先进的金融理念,形成金融风险意识,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
实际上,金融套利行为有其两面性,一方面金融套利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一方面又能够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金融市场存在的缺陷,有助于金融市场体制的完善。此外,它还能促进金融经济的有效运行。当前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仍旧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机制缺乏完善,导致其运行效率并不理想。因此,想要有效的克服金融套利行为的不利影响,逐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制度,必须对金融套利行为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套利的类型以及原理,之后提出几点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二、金融套利的主要类型以及原理
现代金融经济的套利行为多种多样,在促进金融经济的良性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不同的套利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也有大有小,本文将以金融价格套利以及金融制度套利这两种对市场整体性影响较大的套利行为为例,探讨其运行机理。
(一)金融套利的主要类型
首先是金融价格套利。金融价格套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套利形式,主要是利用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之间的价格的不平衡实现经济收益的行为。金融价格套利出现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随着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金融价格套利的规模、运作周期、以及运作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金融套利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现代金融价格套利已经突破了单种金融资产的限制,其套利对象拓展到了所有金融资产上。
其次是金融制度套利。金融制度套利是指企业或是个体利用金融制度的疏漏进行制度阻碍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取。其中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与金融监管相关的制度。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金融制度套利行为开始出现泛滥的趋势,并且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金融制度套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税收套利,是指通过税收制度的缺陷减少税收负担。
(二)现代金融套利的原理分析
金融市场的高度统一有效的提升了其运行的效率,但是金融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金融套利行为的规模以及范围持续扩大。因为金融资产本质上存在一致性,所以不同种类之间的金融资产的套利行为是可以实现的。现代金融价格套利行为正是借由这一原理才能得以实现。
金融制度套利是利用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来获取经济效益的行为。相对于金融价格套利,金融制度套利的周期较长,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对成本收益的衡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两者都是利用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才能实现。金融制度套利的原理是企业获得个体对净制度负担的一价定律。简而言之,企业采用不同的制度所要承受的净制度负担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为金融制度套利提供了条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自由灵活,在制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经营地点的转移或是调整业务结构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约束制度,以此来实现减轻净制度负担的目标。
三、加强金融套利行为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我国金融管理者必须对金融套利行为进行深刻的认知,既要看到求有利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消极的一面。通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套利行为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提升,提升金融市?鲈谧什?流动性、沟通转化、风险预防、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质量,为我国金融企业和投资者营造有利的竞争环境。消除金融行为消极影响,加强金融套利行为管理的对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构建更加高效的金融交易网络以及便捷的通讯,这二者是可以为金融市场的套利行为提供物质支撑。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对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具备实时的了解掌握,根据全面的信息数据完善金融交易网络的系统构建,并针对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更新。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金融资金流动的成本,逐步实现金融交易的信息化。
(二)提升金融市场的自由程度
推动金融市场逐步实现自由化,可以使金融交易变得更加灵活,减少金融监管。通过完善金融法律规范构建一套有效的制度反馈机制,在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推动资金在金融市场内与市场间更加方便的流通,促进市场优势的完整发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市场运行的效率,还能切实的降低市场运行的成本,保障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需要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现,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不法行为的管控,为制度套利活动创设环境。
(三)提升金融参与者的整体素质
受限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金融投资者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经济的发展建设,国家可以针对金融投资者积极地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先进金融管理投资理念的推广普及,加强我国金融人才的储备深度,不断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套利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就是金融投资者,投资者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失衡,主要原因是四大银行在金融体系所占据的地位无可动摇。通过培训提升金融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可以推动市场良性竞争的形成,促进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
此外,加强金融监管者的整体素质可以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对金融套利活动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套利活动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因此,金融管理者同样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农村竞争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Hotelling模型;产品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37-02
1 引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这就是“三农”问题。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本文针对建设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2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 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2)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 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3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很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原因,加上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单一化趋势太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只剩下各自为政的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用专业术语就是“垄断”。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3.1 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X)t。
3.2 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代替)进入市场时,A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位于0位置,而A位于P位置,0
A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rNA,然后B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进入,就与A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r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推论2:产品差异t越大,B与A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b,1]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a,1-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 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 & Nagaraj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Policies,Paradigms,and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Diamond,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R.,A Primer In Game Theory,Prentice Hall Europe,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摘要:上海作为目前国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然而上海要从国内金融中心走向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这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可见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是促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基本条件。
关键词: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 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8年下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这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也对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如何发挥与本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或贡献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已基本完成经济市场化转型,经济实力及大国地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越来越展示出世界大国应有的影响力。这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轨道,提高国际分工层次,与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和责任成为可能和必要。上海作为目前国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国务院于2009年4月公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争取要素市场的定价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优化国际储备投资结构等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长远来看这也对未来国际金融格局有积极影响。然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选择,显然,开放性是首要条件和特征。这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即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关重要。
资本项目开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国内金融中心,金融结构较完善,但整个金融市场还处于基本封闭的状态。若资本项目开放不能有突破,不管上海金融市场如何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永远是“梦想”而已,所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没有时间表”的问题,可以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起点。而其他诸如法律法规、信息平台、人才资源等所谓尚不具备的条件正需要以国际接轨的市场为基础逐渐完善。所以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角度来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金融市场对外扩展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资金的供需中心,需要有充足的国际资金来源,而资本账户管制成为资金流动性的障碍。上海金融中心可以借鉴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都是依靠高度开放建立起来的。上海已具备良好的金融机构体系,到2008年6月底,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机构总数的44%(谢卫群,2009)。外资银行全面被获准办理对国内的人民币业务,外国金融机构不但给上海的金融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增加了上海金融市场外资数量的市场比重,是金融市场对外扩张的良好基础。因为资本项目尚未开放,所以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和业务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制约着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展。期望摆脱束缚和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内在动力,所以一个自由的金融环境才是金融中心得以孕育和诞生的重要基础。很显然资本项目开放会解除金融抑制,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基础
纵观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形成与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是有关系的,虽然不一定是世界货币,但一定是自由兑换货币。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其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根据国际货币理论,货币可以分为不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和世界货币等层次。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提高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基础。因为只有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被使用,从而形成国际市场对这种货币的需求,且只有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货币才能得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并有机会逐渐巩固其国际地位。这样,作为本币的发行国(即本币的供应者)依靠本币的国际供需,通过为国际交易提供各种国际金融服务,才能建立起国际金融中心。一国货币国际地位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自由兑换是货币成为国际结算与国际投资货币的基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而随着货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其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间的互动将会日益增强。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金融市场功能发挥
金融市场除了具有融资功能外,还具有资源配置、风险分散、财富成长、资产定价等功能,并且后面的四大功能对金融市场而言更加重要,要想发挥金融市场的这些功能,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然而目前国内资产价格与国际价格仍然严重脱离,这使得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失去了定价权和有效避险能力,而且风险意识差,对金融创新需求较少。资本项目的开放可以加强上海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宽度,也有利于金融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2009年4月上海已被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这不仅为上海本地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提升其竞争力,也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人民币结算清算中心。可是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而资本项目没开放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严重影响着人民币的流动性。
(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监管的国际接轨
当前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依靠单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能抵御风险的,依靠外汇管制更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今后国际监管合作和监管力度会加强,而资本项目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金融监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由上可知,资本项目管制制约着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起步、功能健全及上海金融中心监管效率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了资本项目开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了呢?对此问题国内各界仍然有分歧,事实是 1996年实现经常账户开放以来的改革已为资本账户的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动态的角度结合当前的国民经济状况及国际金融环境来综合考虑可以看出,目前已进入以开放推进发展的阶段,本文认同“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一观点。
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可行性策略
(一)建立“上海金融特区”,解除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格局在日益趋于变革的今天,中国欲将人民币推向国际舞台并寄希望于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建设上,可因为制度缺陷,上海金融市场功能的宽度和深度的拓展受到严重制约。依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要想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可行的,那就是需要将上海划到“实验田”里,建立一个“上海金融特区”,给予上海充分的金融政策自,从而可以扫清非市场因素的障碍。
(二)开放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流动性
债券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自由化和开放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在“上海金融特区”应该推出新型公司债券,并取消发行审批制和利率限制;推进信用债券市场建设;将中小企业打包捆绑,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为中小企业开创新的融资模式;允许财务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允许外商在上海购买或发行人民币债券,为境外人民币供需提供场所。
成熟、高效的外汇市场在一国汇率形成机制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滞后已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障碍。因此亟需解决外汇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增加市场主体的类型、丰富交易品种;这要依靠“上海金融特区”外汇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汇率市场化,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制度的协调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还能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业务,可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开放资本市场,健全金融市场功能
从目前已有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来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将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此时的上海需要金融创新去对冲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从金融创新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正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目前在纽约、伦敦等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已有诸多成熟的创新产品,如期权、期货、互换类产品等,我国可以通过资本项目开放引进或直接接轨来丰富国内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企业融资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在“上海金融特区”率先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建立国际板股票市场和衍生品交易市场,发挥区域金融政策执行方面的示范效应。
(四)重视国际合作,有效防范外来冲击
随着上海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对国际经济的融入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必然会增加。中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都有广泛的合作,截至2009年4月,中国中央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签订了金额达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保障,在目前已有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基础上,中国可多渠道参与国际金融联合行动机制及争取国际金融领域更多的话语权。
结论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其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开放力度逐步加大,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可是要想建成真正的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时间表”,这使得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无从谈起。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以“实验田”的方式先行先试是可行的,所以可以将上海划进一个“圈”里,建立一个“上海金融特区”。20世纪末中国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和加入WTO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为资本项目开放奠定了基础,而金融危机又为中国带来了开放资本项目的机会。所以可以利用“上海金融特区”实现资本项目开放,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参与全球化竞争,促进建立和利用全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少强.试论人民币向国际货币过渡的顺序和评估.上海金融,2003(1)
(一)金融市场规模小上市金融机构的数量过少,品类尚不健全,金融网络较为局限,金融机构的功能不明确。而国外的国际金融中心,交易品种较为多元,诸如利率掉期和期权、跨货币掉期等;交易方式也较为多样,诸如即期交易、外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等。此外,在机构的运作上,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大多依法建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无序竞争的乱局,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极度不平衡。综上所述,上海金融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层次还比较低,距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较大差距,仍需继续努力。
(二)金融监管不到位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就是次贷危机,而之所以一国或几国的次贷危机能够酿成全球金融海啸,主要就是因为政府的金融监管不到位。上海在这方面同样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其一,金融监管理念不成熟。国外的国际金融中心经验较为丰富,监管理念也较为成熟。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体现的“规则”的精神,十分看重“规则”的基础作用。当然,这和美国的分散监管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伦敦则是大一统的监管,故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则十分注重“原则”,监管建立在“原则”的基础上。反观上海金融中心,其未能将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结合在一起,两者仍旧各行其是,并没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当前上海金融中心迫切需要做的。
(三)国际人才数量少国际金融中心,顾名思义,其定位是国际性的,必然会涉及到国家战略。为此,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就需要大力培养国际金融人才,实行国际金融人才战略,这样才能确保国家战略的实现。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上海的金融人才很多,但是人才的结构并不合理,高级、复合型人才数量仍旧很少,难以满足上海的金融需求。此外,上海的金融人才市场还不健全,人才的流动、薪酬的制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
二、应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制约因素的对策
如上所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要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上海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为此,就需要有计划地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并且着力构建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开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政府应该扶持小型信贷机构的发展,让人们可以购买到更多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负责,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三个机构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地协调监管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市场风险。我国的外汇市场发展稍显滞后,应该加大外汇市场的复制力度,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外汇产品。外汇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对我国参与到国际外汇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使外汇、股票、债券都得到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此外,我国的诚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等都不是很完善,在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资本市场功能调节上,政府以及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要完善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采取相对宽松的监管体系。监管的过于严格,金融市场就会缺乏活力,金融市场的创造性就会被遏制。过于放松,监管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监管上,我国应该吸取国外的经验,借鉴其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其三,建立金融监管试验区。要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仅凭理论假设、证明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适用性,就需要进行试点改革。从建设金融中心的角度,整合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此外,相关部门应该规范金融监管的主体,并对监管队伍的素质予以把关;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建立健全金融风险承担机制。
(三)培养国际金融人才高级、复合型金融人才稀缺,仍然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推动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国际金融人才,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建立金融人才培训结构,准确把握当前上海的金融人才结构,着力培养高级、复合型金融人才,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其二,培育高素质金融人才。高校是金融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培训更多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制定特色化的专业培养计划,这样才能输出更多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其三,吸纳海外人才。海外留学金融人才有着天然的国际化优势,上海市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这些高级、复合型人才。其四,鼓励金融人才创业,争取在金融实践中锻炼一批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