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课堂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并竭力做好这一工作。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
播种“火种”
学校推行以重视个体的认知、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将真、善、美的“火种”植入学生心田,并内化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
序列养成教育,科学习惯培养
德育贵在养成。学校遵循“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制定《易三实验小学养成教育序列》,横向上,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分解为遵章守纪、文明礼仪、自理自立、勤学向上四个训导模块;纵向上,分解为一、二、三、四、五学段训导点,梯度分明。另外学校重课题引领,2011年学校《小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研究》被评为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承担国家、省级养成教育课题的研究,科学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深化课程德育,提高育人实效
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努力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学校推出幸福课堂“六关注”,即关注学生、目标、学法、问题、训练、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健全了人格。
开发“教师即课程”资源。学校制定并推行《易三实验小学课堂德育实施意见》,从教师道德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管理、自主合作教学方式六个方面开发“教师即课程”资源,让教师真正走进课程,成为德育课程的要素之一。
星级少年评价,多员化全面育人
学校建构了“星级少年”育人评价体系,实行动态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班级评选出与学生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守纪星、礼仪星、感恩星、诚信星、学习星等十颗“星星”。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期末进行全校性的总结表彰。“星级少年”育人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入选了“全国德育一百例”。
点燃“火焰”
“火焰行动”中,学校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为依托,结合传统节日,借助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创设校园主题月。为培养学生懂得“关爱、创造、生存、奉献、科学”,学校创设爱国、环保、理想信念、感恩、法制、读书等8个主题教育月,每周围绕月教育主题设计系列子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性情,修德励志,提高综合素质。
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学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尊老敬老教育、热爱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其中,开展各项传统节日专题教育,释放潜在德育魅力,提高德育实效。
特色升旗教育。学校以规范升旗仪式、创新升旗教育、开展升旗手序列活动为重点,探索出七环节升旗教育。开展了升旗手感怀、升旗手跟踪调查、升旗手专题会、升旗手事迹报告会等升旗手序列教育。学校特色升旗教育作为蓬莱德育模块在全国德育现场中推崇展示。
校园“四节”显魅力。读书节让校园弥漫浓郁书香,体育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健康运动的快乐和自豪,校园“科技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科技、探究的意识,艺术节让每个生命都展现风采。学生在校园节日里接受道德熏陶,提高综合能力,也在此获得了承认和尊重。
幸福“典礼教育”。学校打造“典礼教育”,每个典礼场面宏大、环环相扣、隆重热烈、感人至深,极大的引导着学生自信、感恩、向上。“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被蓬莱市教体局作为德育模块向全市推广,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活动中宣传观摩。
炫彩校园吉尼斯。为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参与竞争意识,学校推出校园吉尼斯特色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一分钟跳绳、转呼啦圈、水面浮硬币等吉尼斯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燎原”社会
德育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学校的“星火”德育燎原行动使教育最终成就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会。
优办家长学校。学校开设“父母学堂”,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或利用家教光盘,组织家长聆听讲座。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级家长会,两周举办一次班级“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访校、家校论坛、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节日活动等形式,提升了家长的育子能力。
“父母大讲堂”是学校开放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新举措。学校邀请各行业“专家型”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和学做社会人的的能力,同时拉近了家长、教师、学校之间的距离。
拓展德育途径。为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挖掘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学校开展星火德育“燎原”活动。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教育资源,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高校、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关注社会,学会健康、负责、智慧、创意地生活。
一、指导思想
新学年,我县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杠杆,促进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主要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视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德育因素的挖掘和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重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充分利用本地、本校德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2.注重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各中小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板报、社团(兴趣小组)、演讲比赛、科技制作比赛、校本课程或学科学术报告、学科能力竞赛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聚焦课堂效益,推进教学模式转型
3.开展“好课堂”研讨展示活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广泛开展全员性听课评课和校领导进课堂活动,做好“好课堂”的发现、研究、建档、推荐和推广工作。围绕这一活动,搞活校本教研,浓厚学习研究氛围。
4.开展调研视导。围绕“好课堂”的发现、建构工作开展有重点的教学视导,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各学科调研报告。适时选择中小学校召开“好课堂”交流展示现场会,培植典型,推广经验。
5.举行第十届“园丁杯”中小幼教师教学竞赛。进一步改进“园丁杯”教学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使之真正成为全县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展示平台。
(三)搭建多元平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6.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把教研组(高中备课组)建设工作提到重要日程,积极开展市、县先进教研组创建工作,学习推广先进地区、学校教研组建设经验,着手教研组工作机制创新,力求在教研组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组织机构。
7.完善中小学学科教研中心组建设。成立县学科教研中心组和片区学科教研组,初步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教研工作新格局。积极推动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立足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8.推动网络教研。在进一步完善省骨干教师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础上,各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他们创建个人教研网页,逐步建设立体化教研平台。
9.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各学校要主动与教研室取得联系,开展好“送教下乡”活动,借助这一活动,密切城乡学校和教师的联系,增进教学互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教学均衡发展。
10.重视课程建设。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进一步增强课程法规意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视各科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以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带动各科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11.加强校际间教学交流和合作。各中小学校尤其是各高、初中要本着诚心、虚心的态度,积极主动向县内外先进学校学习教育教学宝贵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12.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激发青年教师进取心,积极开展面向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立足科学长效,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13.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继续完善以目标完成率、提高率、贡献率为基本要素的高考质量考评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高中教学水平和高考质量持续提升。
14.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建立以报考率、平均分、优秀率和低分率为基本指标的中考质量考评体系;试行初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科学确定各校各项指标完成目标,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抽测和学科学习能力检测评比相结合的小学质量评价考核办法。
15.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评比活动。举行全县首届初中生汉字听写大会、初中生古诗文经典诵读和知识竞赛活动、中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中小幼学生才艺展示、高中生学科能力竞赛等一系列评比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检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科学备考,抓实毕业班工作
16.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各高中、初中要认真进行2014年高考、中考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确定目标,制定符合校情的新学年毕业班教学实施方案,并切实执行到位。
教师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积累和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1、转变教学观念,开发自身的潜能首先,教师要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儿童观、教师观、和教材观。《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新实验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着力帮助儿童感受课程的“个人意义”,力图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成为儿童现实的愉快生活体验,并成为其生活的引导。因此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变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经常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应善于与同事合作,通过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总结反思等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教书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2、善于利用教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例如,在教学“收获的感觉”这一主题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做“知青”时养鸡的一段亲身经历:在那物资短缺,生活艰辛的年代,自己向当地的农民买了12只鸡蛋,经过辛勤的劳动和精心的照料,鸡蛋孵成了小鸡,小鸡养成了大鸡。其中八只大母鸡要下蛋了,主人几乎每天都能从笼子里捡回一些鸡蛋。这个质朴的生活实例深深感动了学生。当我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说说自己的感觉时,他们完全沉醉在一个“知青”的收获喜悦之中。
3、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在教学《我的老师》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说出任教本班的所有老师之后,就邀请部分任课老师到教室,与学生一起聊天,请老师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任教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这样,在轻松愉快地交谈中,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老师成为了学生可亲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激励部分学生走出教室,到教师办公室去找没有请到教室的其他科任教师,并与这些老师说几句话,回来后向全班同学汇报此行的经过。
二、巧妙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和教师的纽带。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上,使学生实现由过去的旁观者、使用者和学习者变成主人翁、开发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活动服务,把学生作为家、校联结的利益纽带,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也成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道德“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通过自身能动的活动发展起来的。例如,在组织“上学去”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将本班学生按住址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互相认识并交流自己日常的上学过程。通过交流加深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增进友情,相互取经,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把握时机加以点拨。如此,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资源被挖掘出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感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有机整体。而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是儿童知行转化的桥梁。如在“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参观校园”的游戏。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参观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求助、商量、合作,并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将参观活动的成果向大家汇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升华学生对校园的情感。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创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思品教学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例如组织“收获的季节”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商量探索“秋天和收获”的途径与方法。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检查、引导,激励。保证学生的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学生在探究中开阔了视野,发现了南北方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差异;在探究中增长了见闻,了解到人们在秋季的衣着变化和皮肤对气候的反应;在汇报探究结果时,学生们发现了“秋天日子比夏天短”,“市场上有新鲜的花生卖”,“秋天到郊外活动景色特别美,气候特别迷人”,“南方的秋天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秋景或果实说几句赞美的话,或者编几句广告词,使学生在活动中萌生遐想,焕发创意。
三、充分调动家长资源
家长是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重要因素。让家长理解品德课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价值,使学校、家庭同步教育,构成德育网络,是过去我们长期忽略的环节。
1、家长是学生活动的益友如教学“我的一家人”这一主题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家长请到教室,与孩子一起真情互动。活动中分小组让孩子与家人都来讲述家庭的亲情故事。之后,又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猜猜看”,让孩子和家长各在一方,分别写出家人的生日、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写好后让学生当评委,看他们写的是否一致,家长没有到的同学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请家长签字证实。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外贸单证;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中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许多中职学校正紧瞄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设置新兴专业,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毕业后或送高校深造,或学得一技之长找到满意工作。为了适度超前应对未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要建成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简单、机械地记忆,而是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更主动接受新技能,符合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外贸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单证课程的特点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外贸单证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外贸单证员岗位的要求。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外贸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单证,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并分别对这些单据的作用、内容、缮制、签证、认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该课程特色鲜明,一是突出学生实际单证操作技能的培养;二是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两点,笔者认为,过去传统的教学法运用于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的弊端。
2.传统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薄、不连贯,知识体系被割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一种单据类型或某一知识点,纯粹“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法,无知识迁移,教学内容甚至前后无关联,学生接受的教学理论体系是被割裂地、断开地、无连贯性,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实际复杂的事项,就无从入手,导致不能胜任日后工作岗位。
(2)教学手段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
在过去教学中,以“教师+黑板+练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空洞、枯燥和乏味的感觉,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课堂上缺乏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占用大量上课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技能的提升。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以闭卷形式考核,由于受出题方式、题型,试卷载体所限,只能考察学生的死记硬背的内容,同时,也无法体现学生不同技能水平,分数也只能“一刀切”,最终造成学生口中“贝多芬”,即“背多分”现象。这种考核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法内涵
1.理论背景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过来的,他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项目化教学的含义、特征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1)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2)制定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3)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4)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5)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 ,应用实践。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包括五个方面: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三、项目化教学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1.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审核、修改信用证并根据进出口合同、信用证制作结汇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报关单据等各种类型的单据,或在进出口电汇、托收方式下,缮制各种单据。同时,能对单据的操作与管理。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制单的基本技能,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流程,了解对外贸易行业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指导对外经济活动。懂得国际结算和汇兑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先行有关信用证和托收业务的统一惯例,并能实际运用操作。
(3)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耐心、细心、恒心的情操和修养,并且养成做事认真、谨慎的态度。
2.项目化教学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1)外贸单证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中,要做到三个转变:“以教学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本内容为主转变为项目化任务为主,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中心。”我们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外贸单证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岗位为导向,融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岗位为载体,工作过程作为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实训室还原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再拘泥书本的体系、单元,重组外贸单证的操作流程,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一体化,弥补两者的衔接不足。根据以上原理设想,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流程,将课程体系设置为项目化活动内容。具体如下图。
基于以上的课程项目内容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首先,介绍项目概要和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路径,制定实施计划,再分组进行团队商谈,合作解决,教师从旁引导与讲解,这样讲理论知识运用置于一个真实的项目中展开,最后,由教师点评或学生互评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
(2)考核方式多样化
目前考核闭卷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在项目化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学生的成绩考核由项目完成情况、表现、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
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校内能力考核、社会等级考核等)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总结
中职类学校要突破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无疑是一个顺应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缩短就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杨路. 高职《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价值工程,2012.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民办高校
1.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应用功能(如网上办公、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等)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岗位分类也进一步细化为网络管理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网络WEB编辑人员、网络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网站设计制作人员等。民办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何全面构建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民办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2.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当前社会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2类。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应用型人才则是对客观规律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在实践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这3类应用型人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阶段划分的。工程型人才主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技术型人才在一线工作环境中进行开发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则在一线环境中进行操作,在生产服务建设等行业从事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一些出色的学生可重点培养成工程型人才,个别资质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成为学术型的人才。网络工程分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网络专业技术的网站建设、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方向的高技能型人才。分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专业建设。
3.专业建设具体实施方法
3.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教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计划等,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在进行实训实践时,计划内容要围绕课程进行设置,要有可操作性。
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如“就业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成功经验。
(2)结合学校情况及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创业素质”模式。
(3)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静”与“动”的结合。“静”是指网络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基本操作、理论、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动”是指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校通常为一届学生制订一个在校期间的整体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每个学期也会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计划的更新。
(4)体现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
3.2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网络基本知识、体系结构、协议组、网络工作原理和各种接入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网络工程分院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特色实训4个部分,部分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如网站建设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与ASP应用、DIV+CSS网站布局、PHP与Mysql、网站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网络工程方向的要学习网络设备与企业网构建、组网工程、局域网组网工程、无线网络组网、综合智能布线、综合布线与测试等课程;面向网络安全的学生要学习黑客攻防技术、互联网体系结构、Linux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在特色实训课程中,学校购置了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搭建实验实训环境。学校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网络实训室,同时开设网络大学教育和网络工程特色班,建立资格论证体系。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特色课程学习,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即可取得国家认证证书。
在公共课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如网络工程方向、网站制作设计方向、网络编程方向、网络安全管理方向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安排实训课程,要突出网络组网、管理、安全防护及网站建设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定位选修课程。学校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作为选修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3.3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2)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必须要有专用的多媒体课件。
(3)在教育观念上要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中相互协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4)在育人对象上要着眼全体学生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5)在育人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为核心。
(6)在教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德、智、体、美与劳动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7)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实例、课题来组织和贯通知识,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院建立以阐述实例、课题背景、自学、查找资料、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分析、报告、实施总结、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双向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用分析、讨论和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新型教育模式注重把教学内容还原到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去,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环境。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实施的角度认真地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各种技术资料和设施去完成任务。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教师为主导,而专业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强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会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作报告,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作好走出校门的心理与职业素质的准备。
3.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学校实际的特点,建构专业的网络环境。如由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组成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实验室,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多个独立的局域网,完成网络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攻击、主机安全防护、域控制管理等实验,培养了网络安全专业技能,获得了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学生在网络攻防实验中体验网络安全问题及常见故障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5建设师资队伍
网络工程分院注重教学队伍的培养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思科等公司的专业培训班,组建思科网络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站开发等培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学院引入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3.6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上课出勤、理论作业成绩及上机实验成绩构成,实践成绩主要包括实训课程成绩及学生实践情况总评。另外,聘请计算机网络界的专家们组成学校顾问团,定期对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进行督导,对教案、教学模式、上课组织方法、教学重点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学校对学生上课纪律、听课率、实验成功率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更正。
从专家、教师、学校等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构成多元多向的评价体系。
4.结语
学校以职业活动需要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要为中心进行网络专业建设,以实例和课题来组建知识,运用情景模拟、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等教学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工作。从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充分认可,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满意。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网络技术“高、精、尖、快”的特点,如何保持教材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如何确定岗位群、建设课程群及支撑体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