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甘蔗种植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20%氯虫苯甲酰胺;螟虫;防治;促长增产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识码:A
甘蔗是沙岗镇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沙岗镇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人的责任。目前影响甘蔗产量的因素,除了肥水管理外,另一重要因素是甘蔗螟虫的为害。据报道,每年约有40%的甘蔗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加上台风造成螟害的断茎,损失就更大了。防治甘蔗螟虫,多年以来,从呋喃丹、甲基异柳磷、特丁磷一直使用到现在的甲拌磷,反反复复,用药量不断加大,害虫已产生较强的抗性,不但虫口控制不下来,而且有些药已残留到成品蔗,对食品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选用新型高效低毒无残留药剂,成为当前甘蔗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试验证明,20%氯虫苯甲酰胺是防治甘蔗螟虫的有效药剂。
1 20%氯虫苯甲酰胺的药理特点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俗称“康宽”,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微毒杀虫剂。其药理作用是激活昆虫细胞内的鱼尼丁受体,与之结合,使受体通道长时间开放,过度释放细胞内的钙离子,致使昆虫肌肉麻痹而瘫痪死亡。其作用方式以胃毒为主,兼顾触杀。昆虫触药后,就停止进食,可以迅速保护作物,害虫丧失生长活力后,3d内即可死亡。20%氯虫苯甲酰胺的主要防治对象是鳞翅目害虫,持效性好,渗透传导性强,与其他杀虫剂不易产生交互抗性。对人微毒,有利于施药人员的安全,适合甘蔗园高竿不透风环境施药。对农产品无残留影响,是绿色环保类杀虫剂。为测试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甘蔗使用上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蔗促长增产作用,特于2011年进行了实验对比。
2 实验过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美国杜邦公司生产),5%甲拌磷GR(锦州硕丰生产);供试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防治对象:甘蔗螟虫,同时观察甘蔗生长的主要指标,包括叶色、茎长、根系等。
2.1.2 实验地点
实验地点在合浦县沙岗镇太平岭村黄水沟组的甘蔗地,试验地属于沙壤土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均为1a生宿根蔗,各小区田间管理水平相同。
2.1.3 实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A处理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300mL/hm2,B处理为5%甲拌磷GR135kg/hm2,C组为空白对照组,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9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7m2,按随机区组排列,重复随机抽取300株对甘蔗螟虫枯心率进行调查,并计算防治效果。
2.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1年进行,试验期间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在甘蔗苗期2~3叶期,喷施第1次药,20%氯虫苯甲酰胺SC采用2次释法,按300mL/hm2兑水225~450kg/hm2(出苗率低于20%时,适当加大浓度,即225kg/hm2)。用罩罩住喷头,定向均匀喷洒甘蔗心叶及幼茎;5%甲拌磷GR按135kg/hm2用量,开沟拌肥料撒施后回土填埋。
在甘蔗拔节2~3节时,施第2次药。施法同第1次,只是此时喷洒的部位为叶片集中部分及心叶处,尽量把药都喷洒在叶片上。
8~9月间,施最后1次药,用药量不变,用水量450kg/hm2。用重庆联龙生产的3W2B—26型三缸柱塞泵,每隔3行带管入垄沟,采取进入喷左边3行,出来喷右边3行,均匀喷洒所有甘蔗叶片及心叶,喷药几乎不受天气限制,雨天不喷,喷药2h后下雨不用补喷。而5%甲拌磷GR,由于气味大,甘蔗地密不透风,要避开烈日,采用撒施方法,撒在甘蔗根基部,不回土。
2.1.5 调查方法
第1次施药后30d调查枯心率;第2次施药后60d调查螟害节数;第3次施药后90d调查断尾数。
枯心率(%)=枯心苗数/调查总苗数×100%
防效(%)=(对照区枯心率-施药区枯心率)/对照区枯心率×100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见表1~表4)
由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在第1次施药后,A处理中甘蔗枯心率大大低于B处理和对照组。第2次施药后,随机抽查171株甘蔗,其结果为A处理的甘蔗螟害节数只有2个,螟害节率只有1.16%,大大低于B处理的17.54%和对照组中的25.15%。第3次施药后,随机抽查结果A处理的有效茎较B处理和对照组要多,A处理的断尾率仅为0.70%,防效达95.92%,防效率大大高于B处理和对照组,A处理的平均茎长也较B处理和对照组要长一些。通过方差分析,A、B、C3组处理的药效显性由高到低,充分说明20%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螟虫有着极好的防治效果。
2.2.2 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甘蔗生长和天敌的影响
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喷施第1次药后15d,甘蔗叶色明显较对照处理及5%甲拌GR磷处理浓绿,根须多、细、白亮,植株增高明显;喷施第2次药后,除叶片浓绿外,叶片厚度微增,张角小;喷施第3次药2h候下雨不补喷,只补喷1个小区,施药15d,台风经过蔗区。甘蔗大部分倒伏,但叶梢青绿,叶多旺长,茎数多,尾茎壮,而对照处理及5%甲拌磷GR,叶梢枯黄,叶片短少,尾茎柔弱,尾状尖细,严重早衰。补喷药的小区和没补喷的小区甘蔗长势并没有明显差异。
这充分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甘蔗生长有促进作用。喷过该药后的甘蔗根系发达,提高了甘蔗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可以减少肥料的施用总量,节约成本支出。甘蔗叶色浓绿大大提高了光合作用,利于甘蔗产量成长所需的营养积累;茎长、尾壮说明植株生长旺盛,不像对照处理和5%甲拌磷GR那样,严重早衰。
对螟虫天敌及人畜的影响:该药微毒,经查该药对人畜无副作用,无任何不良影响,无论什么天气施药,对人畜都是安全的,但是要按照农药操作规程进行施药。对螟虫的天敌赤眼蜂、瓢虫等进行观察,用药前后其种群和数量均无发现异常,即该药对螟虫的天敌亦无不良影响,有利于生物防虫。
2.2.3 效益分析
3次施药,667m2甘蔗增加产量约(1~1.6)×1000kg,每667m2用药3次,每次4×5mL,价格为8.5元/mL,每667m2用药成本3×4×8.5元/5mL=102元,每667m2增产1000~1600kg,每千克按市场价470元,可增收470~752元,每667m2净增368~650元,效益十分可观。
3 结语
实验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甘蔗螟虫有较优良的防治效果。以二次稀释法喷施茎叶和蔗心较好,喷药时尽量把药喷到甘蔗的所有叶子上和心上。该药见光不分解,喷药2h后下雨无需补喷,3次施药后,可控制整个生育期里的螟虫为害。该药对甘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用药后甘蔗根系发达,叶色浓绿,叶片微增厚,张角小,有效茎数增加,茎长增加明显。生长后期尾梢仍保持青绿,茎尾壮,断尾少,螟害节数少。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SC是甘蔗生长避害的有效药剂。
参考文献
[1] 张益美,李剑钊,黄熊娟.新型农药杜邦康宽防治甘蔗螟虫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那达是云南省的一个村,即云南省文山富宁县洞波瑶族乡那达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12公里,距离镇40公里,面积2.45平方公里,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8.40℃,年降水量1101.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甘蔗、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
现状发及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收入低;经济来源少,种植技术较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劳动力减少;饮水困难,水质不达标,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牲畜也受影响。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油、沙树、甘蔗等产业。
(来源:文章屋网 )
搞加工让乡邻家门口就业
张孬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毕业后曾在某企业工作,后辞职回家,一心想着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干一番事业。经过考察,张孬发现目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筑板材需求量大,资金回笼时间短,效益可观。2012年,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张孬投资20万元在本村建成一家木板加工厂,并安排村里剩余劳动力17人就业。目前,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和山东。
“自从村里办了木板厂,我就在家门口上班了,既可以就近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元的固定收入,农忙时节还不耽误农活,真是太方便了。”村民冯香梅高兴地说。
“我今年都68岁了,在家里闲着也没事干,就来木板厂干点活,厂里的活都不累,也算是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旁边的高玉堂边干活边告诉笔者。
搞养殖羊身上佩戴定位仪
魏岗铺村地处浅山丘陵区,搞养殖优势非常明显。今年年初,张孬投资8万元购买了近百只山羊,发展起了山羊养殖业。3月份,几十只山羊在山上放牧时走失,张孬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找到。张孬想,如果把GPS卫星定位仪装到羊身上会不会容易管理呢?随后,他购买了100个GPS定位仪,分别安装在每只羊身上,一试果然灵验,只要通过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掌握羊的位置。
“自从安装了卫星定位仪,再也不用为羊走丢而发愁了,不管羊走到哪里,通过定位仪就能立刻定位出它们的具置。现在我专门雇了一个羊倌,每天放羊都有固定路线,超出规定路线100米,手机都会自动报警,这样管理非常方便。”张孬告诉笔者。
搞种植中原地区种甘蔗
张孬在大学期间听同学说,河南可以种植甘蔗,而且效益很好。说者无意,听者留心。从2010年开始,张孬就说服家人在老家试种甘蔗,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今年终于成功,1亩甘蔗收获1.5万公斤,求购者接踵而至,供不应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68-01
2012春季学期,根据学校地理环境特点、生源特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等,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甘蔗种植管理对照实验活动”。之所以选用甘蔗,是因为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甘蔗种植十分普遍,学生们对甘蔗十分熟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女接触农作物的机会较多,且我校前身是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子弟学校,地处研究所旁,部分家长就是所里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对甘蔗种植活动很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一、快乐“搜查”
在确定“甘蔗种植管理对照实验活动”的主题后,全班同学讨论应怎样开展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活动有的学生还是第一次参加,对整个过程并不十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很多:“要做什么?怎么做?”“甘蔗种从哪来?什么时候种?怎么种?”“施什么肥料?施多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怎样才能有效地查找和搜集有用的资料呢?很多学生是通过图书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笔者还引导学生要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因为种植活动是实践操作,种植经验很重要。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我爸爸”“我楼下的阿婆”等,因为“我爸爸是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我楼下的阿婆家里种有很多苗木”等。随后,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地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家长、科研人员)、实地考察和记录,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集到了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资料,还增强了有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情感互动意识,为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快乐劳动
在实践活动中,笔者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安排小组“值班表”,各小组轮流负责对甘蔗日常种植的管理。
学生们一起翻地、松土、下种、栽苗、浇水、锄草、施肥,在种植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我动手、我实践、我快乐”的愿望。在种植活动中,学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如种下的甘蔗不发芽,有的学生因为初次种植而手忙脚乱,弄得手上脸上都是泥。最后,学生们终于学会了种植甘蔗。同学们细心呵护自己亲手栽种的甘蔗,并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探究甘蔗的生长特性以及种植技术。不少家长也被学生“请进来”指导种植养护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管理,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他们意识到:虽然干得汗流浃背,但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要专心,还要有耐心,才能取得成功。有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复杂,而实际上当你认真去做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
三、快乐观察
本次甘蔗种植活动历时8个多月,观察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多种观察记录的方法,如文字描述记录、图形记录、照相录影记录、数据记录、表格记录等。相对来说,表格记录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多,如:各小组把每次去地里护理甘蔗时要做的事项列出来,然后用星级来表示完成情况;将施肥、除草、培土的时间制成表格,当完成相应任务时就盖上负责管理的小组的标记等。很多时候,学生请家长用照相、录影的方法记录各小组的劳动过程。在施肥的过程中,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法记下所施肥料的品种等。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还用图形和数据记录法“画出”甘蔗长出的节数,展示甘蔗在不同时期的长势情况,很有创意。在种植过程中,笔者及时地对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定时地在教室里张挂各组的观察记录表(图、画),并评选“本周观察记录能手小组”,以保持学生观察的持久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科学发现始于观察。通过较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切身地体会,认真地记录,学生掌握了甘蔗的种植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四、快乐探究
关键词:云南省;甘蔗;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89-03
引言
甘蔗,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产业也因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云南省仅次于“两烟”的第二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深入研究云南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为云南省甘蔗安全提供一些思考,我们尝试引入比较优势理论对云南省的甘蔗生产情况与其他甘蔗主产区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甘蔗生产现状
世界甘蔗生产面积大约在3亿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中国位居第三,植蔗面积2 400多万亩,中国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地。云南省甘蔗种植面积及产糖量均仅次于广西位居全国第二,云南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地区的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玉溪市8个州市,常年甘蔗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工农业产值突破120亿元。
(一)云南甘蔗种植情况
2012―2013年期间,云南甘蔗种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总产量近2 200万吨。云南省连年干旱期间,甘蔗种植面积与产量有所影响,全省甘蔗受灾面积达91.1万亩,大约造成甘蔗减产92.7万吨,蔗糖减产13万吨以上。但各州市甘蔗种植面积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二)甘蔗新品种引进和育种情况
为加大甘蔗新品种引进、选育力度,云南省先后引进国内外甘蔗品种46个,通过“核心家系评价”与单株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年育种组合数超过一千个,引进、选育的新台糖、云蔗、桂糖、粤糖、闽糖等系列品种成为云南省甘蔗生产的主推品种。如针对云南旱地蔗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抗旱品种缺乏等突出问题,加强抗旱品种培育和引进筛选,历时十二年成功选育出云蔗03-194、云蔗03-258、云蔗03-103、云蔗03-422、云引3号、云引4号、粤糖86-368和桂糖21号等12个抗旱甘蔗新品种(系),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地支撑了云南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云南省甘蔗良种率达95%。
(三)甘蔗新技术推广情况
2013年,围绕“吨糖田”建设,云南省大力实施甘蔗高产创建,将良种选用、健康种苗、地膜覆盖、深翻深种、施用配方肥、防治病虫害、蔗园间套种等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产稳产。2013年,云南省甘蔗良种率达95%,建设“吨糖田”81.6万亩,新种甘蔗地膜覆盖率达71.9%,推广旱地深沟深种120万亩,蔗园间套种推广15.3万亩,为云南省甘蔗种植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最初由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我将把云南省甘蔗种植的单产情况和种植面积情况与几个甘蔗种植主产区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得出相关实际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其公式分别为:
E=,S=
式中,E为APi和AP的比值,其中,APi为主产区的甘蔗种植单产,AP为五个甘蔗主产区的平均甘蔗单产;S为Si/Gi和S/G的比值,其中,Si/Gi为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和对应主产区耕地面积的比值,S/G为五个甘蔗主产地的甘蔗种植总面积和五个甘蔗主产地的总耕地面积的比值。
从下页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甘蔗种植情况与其他主产省份相比不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甘蔗种植单产比较优势方面,云南省处于最低水平,广东省最高,并逐年处于上升趋势;种植面积比较优势方面,云南省仅仅高于福建省,广西省虽有所下降,但仍居于五个主产省份首位。
三、云南甘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比较,云南甘蔗生产在单产和相对种植面积均处于相对的劣势,在生产中面临和存在一些问题:
(一)比较效益低、种植面积增加难度大
由于云南省其他新兴产业发展较快,香料烟、蔬菜、水果等竞争性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导致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增加难度大,甘蔗比较效益下降,特别是由于甘蔗生产用工成本导致的比较效益下降,成为影响甘蔗发展主要因素。甘蔗种植对气候的特殊要求也是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增加难度大的原因之一,甘蔗是一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主要集中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因此,云南省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地区。
(二)蔗区生产条件差,单产低
云南蔗区生产条件差,全省甘蔗种植面积75%以上分布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气候变化快,降雨不均,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减少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旱、寒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云南甘蔗单产低。比如,五年连旱期间,省内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高,降雨偏少,导致甘蔗产区遭受不同程度干旱影响。据云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统计,连旱期间,红河、玉溪、临沧、保山等四州市旱情较为严重,甘蔗大面积减产、绝收。
(三)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甘蔗种植成本偏高
中国是世界甘蔗种植面积第三大国,但是,中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前一个榨季,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30% 左右,广西是中国甘蔗种植大省,种植面积、产蔗量、产糖量均占全国60% 以上。甘蔗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为35%,其中机械化耕作83%,而机械化种植、收获分别只有6%和0.05%。云南是中国甘蔗生产第二大省,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其机械化主要是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水平目前近乎零。而且进口糖的到岸价远低于国内糖价,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甘蔗种植成本偏高。因此提高甘蔗产量、降低种植成本是有必要的,而推行甘蔗种植机械化是最好的选择。
云南省甘蔗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以手工生产为主,而甘蔗种植和收获劳动强度大,对甘蔗种植机械化的需求强度越来越大。云南蔗区地块小、坡度大、农户经营模式和现有栽培制度与大型收获机械不适应,国内自主研发的甘蔗种植、收获机械不成熟成为云南甘蔗种植的一大瓶颈。
四、云南甘蔗生产发展对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针对云南甘蔗种植生产条件差,单产低的问题,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增加单产是一项有效的途径。比如,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将旱坡地改为台地,大力建设蔗区水利工程,改善蔗区交通条件等手段。政府应加大甘蔗种植的投入力度,促进土地、劳力、资源的综合平衡,合理优化甘蔗产业布局,投资和扶持应突出着力改善旱地甘蔗立地条件这一重点,实现云南甘蔗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境外替代种植,提高甘蔗种植面积
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增加难度大,要扩大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甘蔗原料供应,加大境外甘蔗种植力度,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云南省位于中国、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临,具有开展甘蔗境外替代种植优越的地理条件。加强蔗糖项目的交流合作,创新甘蔗产业技术,增加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境外替代种植的国际环境,培育壮大外向型蔗糖农业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推进蔗糖产业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甘蔗境外替代种植步伐,进而提高甘蔗种植面积。
(三)加强科技研究,提高单产
云南省甘蔗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单位面积甘蔗产出量低,因此,加强科技研究很有必要。如进行全面甘蔗品种改良,实现良种良法技术配套。目前拥有的甘蔗种植技术有良种选用、健康种苗、地膜覆盖、深翻深种、施用配方肥、防治病虫害、蔗园间套种等技术。同时,加强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也是甘蔗种植当前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提高甘蔗种植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云南甘蔗种植产业化水平低,应尽快建立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创新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与推广科技成果,提业科技支撑,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强化政府职能,加强综合服务,全面提高甘蔗种植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邓军,李孝翠,张跃彬.云南甘蔗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4).
[2] 杨永梅,李宏.云南省甘蔗种植比较效益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校报,2012,(6).
[3] 刘继红.探索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4,(5).
[4] 李宏.云南省甘蔗产业化发展成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关键词:制糖;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糖厂中的制糖生产管理工作具有周期短,生产能力强等特点,但是制糖的过程中,制糖的生产量由于受到甘蔗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制糖生产能力有所降低。不过大部分企业受到国际企业的竞争压力,国内生产糖的总量远高于其他国家。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制糖生产管理系统的完美设计对于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1制糖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
1.1制糖生产管理系统设计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地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于要求节能减排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由于国家对于制糖行业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导致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各项食糖企业也不断生产出新产品,糖厂企业竞争越来越大,人工操作以无法达到产品保质保量生产的标准。对于制糖这种极其复杂的工作来说,由于工人操作不够娴熟、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不认真等情况,导致生产量及其不稳定,效益差,为加快制糖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率、多生产并能够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设计制糖生产管理系统是毋容置疑的,这样不仅能实现对于效益的增加,还能提高企业的发展步伐,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及信息化。
1.2系统的功能
糖厂的生产管理从糖分的来源一直到最后做成成品都属于制糖生产管理工作方面,所以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包括许多项目,比如甘蔗种植的规划、品种挑选、种植技术和制糖中的各种相关技术工作。根据糖厂要求,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1)生产管理系统中包括生产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并能将系统中各种任务模块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2)生产管理系统中数据库中的信息全面准确,外人不得修改,系统中错误信息只有系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校对和修改,以对糖厂企业有一个保密性。(3)生产管理系统可实现糖厂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功能,在全厂各部门建立一个局域网,该局域网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统计查询等功能。(4)生产管理系统保密性高,有足够的安全性,除信息管理人员以外的任何人对于数据库中的信息都无法进行修改及操作查看,只有授予权限的才能通过操作界面进入系统,并建立安全防火墙,以防病毒木马入侵电脑,破坏数据。(5)生产管理系统界面简单干净整洁,便于操作,使操作人员可以很好的掌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良好的维护修护功能。
2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生产管理系统模块大方向包含两个模块,一是甘蔗种植模块,二是加工生产模块,利用此系统建立一个标准的生产体系结构,实行高效的甘蔗生产,以及对于技工生产中的协调指挥、各车间、各机器之间做到平衡生产,以保证糖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顺利且高效的进行。
2.1甘蔗生产管理模块
甘蔗生产从蔗农到培育良好的甘蔗都在生产系统中实现,系统中有效的记录了关于蔗农的档案管理信息,对蔗农有全方位且准确的调查,主要包括:甘蔗的选种、种植、种植地的筛选、种植产量的记录、生产量的记录、之后留下做种甘蔗的数量等数据信息。其中对于甘蔗标准化生产也有一定的管理模块,根据甘蔗种植区域的气候等条件方面,并对甘蔗种类中常见的疾病、虫害等防御措施和施肥策略方面利用计算机进行筛选,研究出一套最佳的培育方案,以供选择和科学培育。最后收割方面以当初录入的蔗农档案信息作为基础,根据甘蔗的品种、种植日期、种植环境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和筛选,对甘蔗成熟早晚的情况进行分区收割,为糖厂企业提供最佳的甘蔗原料。
2.2加工生产模块
生产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糖分生产厂进行有序的指挥、操作、调度等功能,贯彻整个糖厂企业领导的会议调度,掌握全厂水电等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实现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管理、指挥管理,还可以对工作的生产信息进行查询及计算等功能最终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管理,实现糖厂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并从根本上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保质保量的提高生产力,提高企业在整个糖厂企业的竞争力。监督管理系统可以利用opc服务器作为一个通讯接口,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车间的生产数据都集中在一起并进行记录,可以使领导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查询、调动指挥管理系统,为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作提供了一个依据。该系统还提供生产信息、各类报表、生产记录表、销售产品入库登记表之类报表的查询。
3生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对于生产管理系统的登录再说,该系统针对用户登录是通过用户名及密码来进行用户登录并进行身份验证的,登录系统之后的用户可以通过自身的权限来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系统设计了各种不同职位的人员登录到系统访问目录的不同。该生产管理系统利用SQL数据库中的功能对系统进行了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功能,当系统遇到某种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或者损坏时,便可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恢复功能对损坏的数据进行恢复,以便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系统网站还采用了防火墙技术,以便方式网络上的各种木马病毒黑客入侵等,进入到系统内部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盗用或者损坏,建立防火墙阻止了外界对系统的直接访问,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4结语
制糖生产管理系统的实现对于糖厂企业在制糖过程中各种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及对于一些不准确的数据能够进行及时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并且减少了能源消耗。实现制糖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制糖过程中的效率,并且提高了制糖企业对于生产管理方面的水平,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突出的成绩。
作者:玉秀金 单位: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伶俐糖厂
参考文献:
[1]杨华,张跃彬,刘少春.甘蔗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甘蔗糖业,2006(04):11~13.
科技特派员牵线搭桥引领边疆解学科技难
素有“滇南粮仓”之称的××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农业大县,又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的故乡,优质米之乡,也是国家和我省重要的粮食、茶叶、糖料基地县之一。在55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33.25万人,国境线长达146.56公里。20__年辖11个乡(镇)85个村民委员会946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2977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15公斤,主产粮食、甘蔗、茶叶、蔬菜等,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农业县。
由于边疆发展滞后,学科技难成了制约我县农业产业提升,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的部署要求,20__年以来,××县把选派科技特派员作为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年来,全县共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1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人;并结合实际,创造性的选派了85名甘蔗、茶叶、冬作物、云麻、养殖等专业乡(镇)级科技特派员。全县科技特派员在三年的工作中累计实施开展各类科技示范项目44项,引进各类新品种18个,推广各类新技术44项,带动投入107万余元;举办培训班1355期,培训农民12.2万人次,辐射带动22万人,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6万余份,使广大农民朋友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引导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9个,建立水稻、甘蔗、蔬菜、茶叶、云麻、亚麻等12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使惠民工程实施乡镇农民人均增收15。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管好科技特派员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我县成立了××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协、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科技特派员工作汇报,安排部署工作,切实解决工作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了科技特派员选派方案和管理办法,定期对科技特派员进行考评和考核;开展科技特派员业务培训,在县委党校集中组织科技特派员参加以农业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3期201人次,使他们真正成为业务工作骨干和技术操作能手;从科技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扶持,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开展优秀科技特派员评选工作,推荐我县科技特派员罗正明同志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二)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选本文来源:文秘站准科技特派员
根据全县各项目实施乡镇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先由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所需人才情况,经县级各涉农单位推荐、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严格审查筛选,最后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情况确定选派对象。20__年我县从农、畜部门选派了11名具有较高素质、事业心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分别到全县11个乡镇任科技特派员,并由县人民政府下发了聘书,确保了每个项目实施乡镇有1名科技特派员。在选派过程中坚持三个原则,即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指导性选派和地方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创造性的选派了85名甘蔗、茶叶、冬作物、云麻、养殖等专业乡(镇)级科技特派员,为解“五难”(学科技难)项目实施乡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援助。
三、主要成效
三年来,我们以农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及专业大户为依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时期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新项目等方式,将科技特派员工作落到实处,使科技特派员真正成为农村科技的播种人,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成果在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实践中有效地转化,推进了农村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建设示范样板,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
各科技特派员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自身专业技术特长,重点抓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中,他们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优良品种,给当地老百姓做好示范,并发挥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科技推 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如科技特派员、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建荣同志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在勐遮镇曼杭混村小组建立田蔗连片高产高效示范基地650亩,通过推广甘蔗优质品种桂糖21号、粤糖93/159、新台糖系列及先进适用技术,使亩产平均达9.13吨。按20__—20__榨季200元/吨计算,每亩实现了农业产值1826元,与一般田蔗相比,亩产增收达5吨以上,提高了亩产值1000余元。甘蔗基地的示范建设,以甘蔗优质高产为主导,应用甘蔗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了甘蔗优质高产目标,使农民群众看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推动甘蔗产业高效发展的新路子,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不断增强。勐遮镇曼杭混村小组“田蔗连片高产高效示范园”脱颖而出,形成了××县甘蔗科技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也成为××县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通过高产示范带动,20__年2月,勐阿镇嘎赛村7个村小组200余户农户自愿把的所有承包田、自留田全部打散,统一规划,集中开发,采取“两犁二耙一开沟”大型拖拉机作业,建成千亩甘蔗连片“高产示范园”,同时克服了冬春干旱等不利条件影响,千亩甘蔗连片“高产示范园”初见成效,甘蔗长势喜人有望丰产。目前,全县共有田蔗100—200亩连片种植38片,300—500亩连片种植21片。
(二)强化科技培训,推动农业增产增收
科技特派员们常年活动在生产第一线,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自己的职责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把科技的恩惠洒向广大农村。××县地处边疆,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群众种植养殖方式单一、管理粗放,农业机械化耕作程度不高,病虫草害防治意识薄弱,从种植到管理到收产,都未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科技特派员们在深深地感觉到农民在对新知识、新科技迫切渴望的同时,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新技术又有很深的顾虑。因此,科技特派员们把传播技术的讲桌搬到了田间地头,特别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和诙谐幽默的小故事,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群众科技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身边的实例,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业思想,而不是被动的按部就班的要求群众正座听讲堂。在实际的指导工作中普遍采取重点指导、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等形式,把科技渗透到千家万户,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这不仅解决了由于农村特色产业分散化带来的指导不便的问题,还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出现了一大批种植大王、养殖能手和种养专业大户。三年来,共计开展培训1355期,培训农民12.2万人次,辐射带动22万人,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6万余份,使广大农民朋友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村14个、科技示范户105户、科技示范基地12个。目前,全县11个乡镇80以上的农户均实现了科学种植养殖,并有很多群众与科技特派员们联系咨询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知识,主动表示愿意承担和参与新的试验项目和课题。
(三)以项目为切入点,培育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为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县科技资金优先支持当地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开发项目。20__—20__年全县共下达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4项,安排项目资金107万余元。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罗正明同志意识到水稻耕作制的改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耕作制的改进充分利用稻田闲置时间,种植一季或二季经济作物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力,实现作物多熟制的种植模式,做到水、旱轮作改良土壤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措施。他下派后即深入到勐遮镇开展稻田养鱼及二熟制调研,并积极向县科技局申报“二熟或多熟制改进研究示范”项目,在勐遮镇曼根村委会开展高产示范村、稻、豆、麻(薯)等二熟三熟制、耕作制的改进研究。20__年—20__年,曼根村委会曼裴村小组连续2年示范种植水稻800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亩产值810元,水稻收获后8月初种植一季秋大豆200亩,平均单产65公斤,亩产值325元,11月中下旬大豆收获后11月底种植200亩马铃薯,平均(鲜薯)产量1500公斤,亩产值1350元。其中农户康朗家利用10亩土地年内先后种植水稻、秋大豆和马铃薯,水稻平均单产508千克;秋大豆平均单产68千克;冬季马铃薯平均单产1520千克;三项合计,年亩产值达2622.4元,比种植一季水稻亩产值914.4元,增值1708元,增幅186.8(扣出成本),经多熟制改进种植,使康朗家年增收1万余元,示范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四)创新科技载体,依托企业带动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同时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镇科技特派员纳美仙同志,积极探索“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模式,通过与政府、科技部门及企业联系,带动了全县石斛、黑木耳种植的快速发展。云南红土生源药用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建成主培室1200平方米,规范化种植石斛8亩,农民示范种植面积16亩,公司现已培育30万丛生根驯化苗,预计到20__年2月份可培育100万丛生根驯化苗。在××镇曼尾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3户农户申报示范种植面积11.2亩。通过投工投劳,自筹建材,至8月20日,群众已按照铁皮石斛种植技术流程完成田地清理消毒、搭建竹子大棚和种植苗床以及排水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待公司提供种苗即可开展种植。由康源菇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黑木耳种植栽培袋,目前,××镇曼袄村委会曼袄村民小组8户农户示范种植黑木耳5.7亩,种植栽培袋3.25万株,现已采收见效益,预计每亩每批可收入2.4万元以上。
1 巧家县种植业特征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
1.1 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 区域布局情况在不断变化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2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2.2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2.2.1 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2.2.2 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2.2.3 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3 种植业在巧家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4 结语
种植业技术直接影响着巧家县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农作物将会以先进为主要支撑,加大对种植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广种植业技术。此外,应该意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通过培训掌握先进的种植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巧家县农民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小粒咖啡;种植成本;控制
保山市是云南省最早发展小粒咖啡商品化种植的地区,尤其是隆阳区潞江坝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及成熟、先进的栽培技术,种植出的保山小粒咖啡以独特的品质享誉海内外。近年来,保山咖啡产业成为保山市目前最主要的大宗高价值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二,涉及企业50余家、农户18800多户,对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扶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小粒咖啡种植成本和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一)保山小粒咖啡的种植条件
云南保山潞江坝是干热河谷气候,非常适宜小粒咖啡生长。隆阳区潞江坝地处高黎贡山东侧,海拔640~3510米,小粒咖啡种植在海拔800~1400米地区。原料种植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降雨量700~1000毫米,日照2517小时左右,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4℃,年平均气温21.3℃,早晚温差较小,无霜期350天,非常适宜小粒咖啡、甘蔗、香料烟等农副产品生长。
(二)保山小粒咖啡的种植成本
潞江种植区种植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其亩产一般在200~600千克,最高可达800千克。从咖啡种植技术来看,咖啡种植分成两大阶段,种植成本也就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培育阶段。以水田为例,此阶段至少要经过一年的育苗期和三年的成长期共四年时间,在这四年中农民只是投入,没有产出。此阶段的成本主要有繁殖及育苗、移苗、整形与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等人工和材料费用。以每亩种植670株为例,共需幼苗费670元、挖槽费1300元、移栽费150元、回填费300元,一次性投入费用为2320元。另外,每年还需2040元的成本费用,其中包括肥料2包240元、施肥200元、除草2次600元、除虫200元、日常管理800元,四年共计8360元,每亩的培育阶段总成本为10680元。其次是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成本除了肥料240元、施肥200元、除虫200元、日常管理800元外,还有采收与加工每亩为1500~4500元左右,因此成熟期每年总成本为2940~5940元。
(三)保山小粒咖啡米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2011年保山小粒咖啡米收购价格前期每千克12元,到了中后期每千克22元;2012年前期每千克20元,许多农民没卖,认为价格还会上涨,但到了中后期价格直线下跌,每千克跌至9元;2013年前期没人收购,到了中期有人收购了,而价格每千克只是8元,但到了后期价格有些上涨,每千克涨到16元。此外,种植成本中,采摘成本占大头,每千克鲜果的采摘与加工成本在1.2~1.4元。约5千克的鲜果产1千克咖啡米,每采摘1千克咖啡米的采摘与加工成本在6元左右,甚至可以达到7元,再加上肥料、除虫及日常的管理费用,种植成本达每千克13元左右。这样,销售价格一旦低于种植成本农民就不赚钱了,导致农民宁可让其坏在田地里也不愿意找人采收。
二、农民种植小粒咖啡遇到的问题
(一)物价不断上涨,使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物价上涨带来的必然是居高不下的种植成本。2011~2013年,幼苗费用由原来的0.8元/株上升到了1元/株,肥料由原来的110元/包上升到了120元/包,除虫药品价格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在这些成本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人工成本,日工资费用由原来的80元上涨到了120元,而人工成本又是种植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在成熟阶段人工成本占所有种植成本的95%以上,这样每亩的种植成本将增加850元左右。
(二)降雨量不稳定,使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对于水田来来说,降雨量不稳定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对山地来讲,降雨量充足年份亩产量可达400千克,降雨量少的年份亩产量连200千克都达不到。潞江坝农民为了提高山地小粒咖啡的产量,在干旱季节需引水灌溉咖啡地,有的用抽水机到很远的地方抽水;有的直接往地里接水管,每株咖啡根部留一个出水口,进行长时间的喷洒。采用抽水机抽水的成本虽低但效果不好,而采用每株根部喷洒的效果好但成本较高,使本来就高的种植成本更高。
(三)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把握不住销售时点,使种植成本不断上升
一直以来保山小粒咖啡米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无法把握最佳的销售时点,致使许多农民卖不到好价格。一些小贩到各家进行收购时,不断打压价格,有的甚于还造谣说咖啡米的价格会下跌。咖啡米价格下跌是农民最敏感的话题,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在老百姓之间传开了,农民又不知道那些话是真,那些话是假,也无法求证,只有出售,等大家差不多卖完时,价格又有所回升。价格如此不稳定,农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卖,什么时候该存,连续几年都卖不到好价格。田地少的农民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这些农民就把经过多年培育的咖啡树砍了,改种其他农作物。当咖啡树砍得差不多时,价格又直线上升,农民又回过头来种植,这样反反复复,又使种植成本不断上升。
三、加强咖啡种植成本控制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咖啡种植成本的控制必须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咖啡销售价进行宏观调控。
(一)小粒咖啡公司应给予种植农户相应的种植补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种植咖啡的培育阶段农民只是投资,没有收入。农户每增种一亩甘蔗、香料烟,糖厂、香料烟加工厂就会给予农户50~200元的补贴,特别是甘蔗种植,有的年份糖厂来帮农户免费种植,种好后糖厂还补贴给农户相应的管理费。因此,当地政府应和小粒咖啡加工厂协商,争取给新种植农户相应的补贴,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
(二)当地政府应给予农户相应的物价上涨补贴
当物价不断上涨时,政府应控制物价上涨。当无法控制物价而咖啡米价格不高时,政府要给予种植农户一定的补贴,补贴方式可以按每亩固定数额计算补贴,也可以免费发放管理所需的化肥、农药,降低种植管理所需的成本。
(三)多修建一些蓄水池,降低种植成本
在干旱季节,农户为了提高产量,采用抽水机或直接往地里接水管的方式,从很远的地方引水来灌溉。水源越远成本越高,为此当地政府应在不同的地方多修建一些蓄水池,将水源引到蓄水池内,农户再自费从蓄水池里引到各农户的地里,以此来降低农户的灌溉成本。
(四)政府应尽可能稳定咖啡米的销售价格,控制种植成本
目前,保山有云潞咖啡公司、保山新寨农庄咖啡公司、保山娇阳咖啡公司等十多个从事咖啡经营的公司,当地政府应和这些咖啡公司协商,禁止小商贩收购,由公司直接向农户收购,增加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接触,从而使农户得到直接的信息,不至于盲目出售。同时,政府应与公司协商共同制定出不低于种植成本的相对统一的价格,分几个片区供货,当价格上涨时公司只能到规定的片区进行收购,但如果其中一个公司收购价格较低时,农民有权选择到其他公司去销售。这样农民和公司互相制约,公司也不敢随便打压价格。另外,如果本地公司吸收不了太多咖啡,当地政府应筹措资金,搜购市面上过剩的咖啡米,封存于仓库,以减少流通的咖啡米。通过多方面进行控制,尽量稳定咖啡米的销售价格,才不至于使农民反反复复地砍了又种、种了又砍,从而降低咖啡种植成本。
参考文献:
[1]耿继桥.小粒咖啡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9(05).
一、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及现状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大型企业。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达到18家。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产糖量甚至达到了50多万吨。这些大型制糖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它们既受青睐又遭诟病,为摆脱困境,这些企业先后发展了循环经济,如今其循环经济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水准。有了前车之鉴,东糖、永鑫、永凯、湘桂、丰浩等后来兴起的制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贵糖(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最早实行循环经济的制糖企业,也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1年,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生态工业园区。贵糖就是贵港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贵糖已建成制糖、造纸、酒精(乙醇)、轻质碳酸钙循环经济体系(见图1),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制糖工业曾经的废弃物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产值已达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个数值远高于主业制糖所占的比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与此同时,其它制糖企业也通过拓展产业链的方式,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如,南宁糖业(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稳糖进纸”等工程项目,逐步优化了制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打造了“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甘蔗、制糖、废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或酒精废液浓缩燃烧、钾灰制复合肥)”两条主要的产业链,成功实现了从农产品“甘蔗”到工业产品“化肥”再到“甘蔗”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促进。而蔗渣造纸、废酒精生产化肥本身就是废物再利用。2010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了40亿元。来宾东糖集团是广西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秀。来宾东糖集团2003年由东糖集团入资,在原迁江糖厂、来宾一糖、石龙糖厂、凤凰糖厂、来宾市造纸厂等5家国有企业基础上改组而成,拥有涵盖40多万人口的原料蔗生产区,日榨原料蔗2.85万吨,年产45万吨机制糖。目前东糖集团已形成“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原料蔗、制糖、蔗渣、造纸”两条生产链。实现了多种副产品多途径、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对区域环境整治做出了贡献。东糖集团已基本建立“原料蔗、制糖、造纸、酒精、生物肥-原料蔗”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据测算产业链延伸将会使东糖集团总产值增加到17亿元,远远大于现在机制糖12亿元的产值。广西南华糖业集团和南宁东亚糖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糖业集团,它们的核心企业均在素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广西崇左。这些企业也已经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甘蔗为原料的精制糖、蔗渣造纸、糖蜜做酵母、滤泥产复合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打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出名的央企中粮集团也正在崇左市推进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相信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将因此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这些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雏形已经出现,基本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发电、制浆造纸”两条主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制糖工业内部循环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循环促进。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制糖企业仍旧依靠生产机制糖和制造生活用纸维持经营,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全区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
1.原料蔗种植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首先,农原料蔗种植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2010年西南5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收成,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建议加大蔗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力度,降低气候因素的不良影响。其次,目前原料蔗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生产,作为生产原料的甘蔗的种植效率并不高,制糖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比较高。甘蔗种植主要采用一家一户式的方式,规模有限、种植技术欠缺科学性,单位产值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建议推行生产基地建设,走集约化生产道路,提高原料蔗生产效率,增加单位产值。可以考虑选择采用以下模式中的一种予以解决:第一种模式,制糖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或承包土地集中生产,实现原料蔗生产机械化、科学化,提高原料蔗单位产值。第二种模式,在不改变现有的家庭承包土地的模式下,以制糖企业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尝试建立农业(原料蔗)生产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应对自然风险,如干旱、霜冻等对原料蔗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适当的时机对原料蔗种植进行财政补贴,尽量避免不可预测的因素挫伤农户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保证了原料蔗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与制糖产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复合肥产业的发展。2.企业生产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蔗糖产业链涉及制糖、造纸、酒精、生物复合肥等多个行业。蔗糖产业循环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原材料,而且要求企业生产环保型产品,要求企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这对蔗糖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升生产技术,改造现有设备或者购买先进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其资金实力总是比较有限的。没有财政支出政策的大力支持,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是蔗糖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两个途径。技术开发方面,建议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补贴。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先由财政拨付前期研发费用(具体形式可以是各类科研项目)开发技术,再由企业购买研发成功的新技术,这是第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直接支付技术研发费用,购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同时由财政给予企业一定额度的补贴。技术引进方面,若企业购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财政也应该考虑给以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财政支出政策上的这三种做法都可以鼓励企业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际操作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某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某几种。生产设备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也可以有所作为。由于购买先进生产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这个时候有关企业可能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地方财政可以考虑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直接补贴,或者在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者由财政直接授权专门银行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采购设备时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政策安排也都有利于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有利于制糖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相关资源的循环利用。3.产品销售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在产品销售环节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采购体现出来。从产品的最终去向看,各级政府机关的消费也会在产品的总销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这就为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支持某些使用循环经济技术生产的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原因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这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这些产品投放市场的最初的那几年,产品的销售形势可能非常不乐观。为此,建议采用立法的形式,要求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产品,应优先采购用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产品,而这些企业的名录财政部门一般可以查询到,操作具有可行性。或者也可以考虑明确规定,每年的政府采购预算当中循环经济产品的采购率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审核通过。必要时,可以考虑对某些产品进行补贴,帮助其打开销路、迅速占领市场。政府优先购买符合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其实也是向市场发出了一种积极信号,这也将对于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造成压力,客观上也在敦促其改进生产技术。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时,其采购量比较大,货款支付也比较及时,企业资金容易回笼并能较快用于扩大再生产;政府采购为循环经济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必将使蔗糖产业链中的各个生产者加快循环生产的步伐。企业因产品销售遇到资金困难需要贷款时,也可以考虑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担保,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由此看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对企业减小库存压力也大有裨益,它可以加快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生产节奏,局部来看,其作用于企业生产销售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全局来看,其将促进整个蔗糖产业循环发展。
三、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构想
由于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本文只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环节讨论相关税收政策。1.企业生产相关的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企业,在一段时期以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建议采用税前扣除、延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鼓励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投资。构建新型的所得税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规定为法律依据构建适合广西蔗糖产业特点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结合国家的有关税收政策,如《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和《资源税综合利用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明确税收优惠方向并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给予蔗糖产业的相关企业切实的税收优惠。建议考虑给予循环经济园区内的以糖蜜、酵母提取物、酒精(乙醇)等制糖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有效推动蔗糖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循环发展。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综合运用上述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同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行消费型增值税。2009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我国的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性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当期的商品和劳务总额中进行一次性扣除。这实际上减轻了企业外购机器设备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设备,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建议加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蔗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产品销售有关的税收政策。建议国家调整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将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企业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与非循环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口退税方面有效地区分开来,可以考虑提高循环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蔗糖产业中非循环经济产品退税率。建议国家完善消费税。从扩大征税范围来完善消费税,将非循环发展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如,可以将原浆纸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或者少征收消费税。抵消非循环方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为循环经济产品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尝试在蔗糖产业中试行这一做法。另外,还可以考虑对于在广西就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等优惠政策等,以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为蔗糖产业后继发展积累人力资源。还可以考虑开辟绿色通道,缩短相关企业各类减税、免税、退税业务的办理时限。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尽量减轻中小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能免税就免税,能退税就退税。
四、结论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但,相关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简要分析了广西制糖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结合主要的生态产业链,从原料采购、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三个方面初步提出了支持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初步提出了相应的税收政策构想,力争将甘蔗“吃干榨尽”,尽量不污染环境。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些政策构想,具体的优惠幅度和补贴额度,还有待实际工作部门深入调研后再行确定。
作者:姚公安谢现伟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关键词:桉树;草珊瑚;农林复合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17-02
广西是桉树种植大省,桉树人工林面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些年,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力发展,桉树林下形成大面积空间可以利用,研究工作者们针对桉树林下经济发展,对桉树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其中林药套种表现出良好的经济价值,也是今后一个很好的研究趋势。草珊瑚在广西的栽培历史悠久,全区大部分市县都有野生分布[1],林下套种技术已成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中草药,对水土保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还未见报道,本文对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及草珊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作以分析,以期为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林复合研究进展
农林复合是指依据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在不同区域实现农、林、牧、副、渔5大产业和谐共存并健康发展。在我国与其相类似的名词概念较多,譬如农地林业、农用林业、立体林业、混林农业、农林间作模式、林下套种、林下间作、复合农业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等[2]。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从远古时代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农林系统类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3],建国后,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耕地不断的减少,林下间套种得到发展。进入新纪元以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之间的间套作模式,开辟了林菌、林草、林农,林药间作以及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类复合生产模式[4]。
1.1 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的总称,和杨树、松树一道,被公认为世界3大速生树种之一[5]。广西桉树引种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生长极快、病虫害少、轮伐期极短、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桉树在广西推广速度很快,现在是广西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6]。依据《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2011-2015年全区新增桉树人工林5.2万hm2,到2015年,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由现在的24.8万hm2增加到30万hm2[7]。目前己有不少关于桉树套种模式的研究,黄锦龙等1992年研究了雷林1号桉林地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林木生长和林地养分积累的影响,并对间种经济效益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间种菠萝,具有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养分水平的良好作用[8]。王恩群通过对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下,桉树和菠萝的根系以及对照纯林桉树的根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桉树-菠萝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是一种结构合理、综合效益较好的农林复合经营栽培模式[9]。刘宁介绍了桉树-甘蔗间作模式甘蔗品种选择、田间布局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发现该种植模式能使桉树与甘蔗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对实现林农双赢具有指导意义[10]。王会利等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观测,研究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11]。白昌军研究13种豆科牧草与桉树间作的适应性筛选,发现热研10号柱花草和GC1581柱花草在参试品种中适应性较强,特别是GC1581柱花草较适合在桉树林下间作种植[12]。侯远瑞等研究发现桉树人工林与鸡骨草间作进行复合经营不仅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而且林下间种鸡骨草技术简便、容易在广大的林农和林业企业中推广应用[13]。
1.2 草珊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又名肿节风、接骨金粟兰、九节茶、节骨茶等,是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草[14],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品种。草珊瑚味苦、辛,性平,具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等功效,用于治疗血热发斑发疹,风湿痹痛[15],民间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等疾患[16]。肿节风有“中药抗生素”美誉之称,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口腔疾病、细菌性痢疾[17]。草珊瑚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样生物活性,在医药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草珊瑚加工产品有医药品:复方草珊瑚含片、草珊瑚注射液草珊瑚片等;保健品:草珊瑚洗面奶、草珊瑚漱口水、草珊瑚口胶、草珊瑚健肤水、草珊瑚牙膏等;食用品:草珊瑚保健茶、草珊瑚奶糖、草珊瑚系列蜜饯、草珊瑚硬糖、草珊瑚口香糖等[18]。
1986年江西省林科所和萍乡市林科所共同合作在油茶林下间种草珊瑚,提高了油茶林经济效益[19],这是关于草珊瑚套种模式较早的研究。融安是广西重点林区县之一,竹林资源丰富,竹林占森林面积的76.39%。2006年,蒙振斌与融安当地村民在成功施行了毛竹林下草珊瑚种植,收益可观[20]。2011年,江西省宁都县中药材种植场魏新雨总结出一套利用毛竹林地进行草珊瑚仿野生规范化栽培技术。毛竹林套种草珊瑚,不仅可以保护水土,由于草珊瑚具有特殊气味和药力,还可以减少竹园病虫害。667m2毛竹林下种植草珊瑚可让毛竹林每年增收500元以上[21]。郑涛以16a生,25a生杉木人工林及22a生马尾松人工林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坡位对套种草珊瑚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同一林分类型不同坡位而言,下坡位有利于草珊瑚茎径和高生长;对于草珊瑚茎径生长量而言,16a生杉木人工林最利于草珊瑚地径生长;对于草珊瑚株高生长而言,16a生的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株高生长,其次为22a生马尾松人工林[22]。杨文火在闽南山地火力楠林分内,开展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郁闭度为0.6~0.7的林冠下套种草珊瑚效果最好,套种成活率达95%以上,经济效益较好[23]。
2 问题与展望
目前,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还未见报道,制约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桉树林下土壤板结、干旱。乙烯是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和果实成熟、组织的衰老和脱落等生长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当植物受到恶劣环境胁迫、病虫害侵袭或机械损伤时,乙烯能迅速响应并增强植物的各种抗性。壳寡糖,结构单元是β-1,4-氨基葡萄糖,是壳聚糖降解以后的产物,一般聚合度为2~10,它具有强的亲水性、易吸收性等多种特点。在农、林、牧、副、渔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24,25]。壳寡糖和乙烯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植物抗旱和提高植物产量、品质方面已大量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若是将壳寡糖和乙烯利运用在桉树林下草珊瑚的种植,有希望提高草珊瑚的抗旱性,同时改善草珊瑚品质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对桉树林林下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唐美琼,韦荣昌,姚绍嫦,等.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12(7):54-56.
[2]彭晓邦,蔡靖,姜在民,等.光能竞争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1):545-551.
[3]杜炳新.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J].河北林业科,2008(6):42-45.
[4]章泳,方贵平.林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祁述雄.中国桉树(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陈丹辉,江惠龙.桉树种植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7):67-68.
[7]韦金朵,韦庆琳.生态文明视域下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121(10):55-57.
[8]黄锦龙,吴学仕,林松煌,等.桉树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2(9):32-37.
[9]王恩群.桉农复合经营系统下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桉树和菠萝根系的研究[D].[学位论文].海口:海南大学,2010.
[10]刘宁,余雪标,林培群,等.谢玉萍桉树-甘蔗间作模式及配套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7):78-79.
[11]王会利,蒋D,曹继钊,等.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8 10(4):104-120.
[12]白昌军,虞道耿,刘国道,等.桉树间作豆科牧草适应性筛选试验[J].草地学报,2008(3):293-297.
[13]侯远瑞,蒋D,庞世龙,等.桉树人工林下鸡骨草种植技术及效益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11(4):330-332.
[14]肖培根.新编中药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95-199
[1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07-208.
[1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斯金平,王良衍,朱玉球.草珊瑚.浙江林业,2007(5):18
[18]郁建生,李英伦.草珊瑚总黄酮提取工艺比较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5):136-138
[19]徐春富.油茶园间种草珊瑚效益好[J].湖北林业科技,1991(2):46.
[20]蒙振斌.融安毛竹林下施行九节茶种植可行性研[J].广西林业,2008(6):31-32.
[21]魏新雨.毛竹林下仿野生套种草珊瑚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1(21):35-37.
[22]郑涛.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民比较[J].福建林业科技,2012(3):88-91.
[23]杨文火.闽南山地火力楠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142-144.
[24]Kim SK,Rajapakse N.Enzymatic produc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itosanoligosaccharides (COS):Areviwe [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5,62(4):357-368.
一、国内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国内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现状
1、燃料乙醇开始规模化应用
“十五”期间,我国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4省,分别依托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建成了四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进行定点生产,初步形成了现有国内燃料乙醇市场格局。到2007年,我国燃料乙醇产能达160万吨,四家定点企业产能达144万吨。值得注意的是,为不影响粮食安全并改善能源环境效益,我国已确定不扩大现有陈化粮玉米乙醇生产能力的政策,转向以木薯和甜高粱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并开始商业化生产。目前,广西木薯乙醇项目的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2008年全国燃料乙醇总产量达172万吨。此外,生物液体燃料也已开始在道路交通部门中初步得到规模化应用,我国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已占汽油消费量的20%左右,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河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
2、生物柴油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自2002年经国务院批示,国家发改委开始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以来,生物柴油年产量由最初的1万吨发展到现在的近20万吨,总设计产能约200万吨/年,生物柴油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管理范畴。2008年,为鼓励和规范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根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及产业化工作部署与安排,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中石油南充炼油化工总厂6万吨/年、中石化贵州分公司5万吨/年和中海油海南6万吨/年3个小油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截止目前,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民营公司、外资公司以及中粮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和三大石油集团共同参与的格局。
(二)生物燃料产业发展需突破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面临许到原料资源供应、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商业化应用市场和政策、市场环境不完善等制约因素。
1、原料资源供应严重不足
无论是燃料乙醇还是生物柴油都面临着“无米下锅”。
从燃料乙醇看,如果完全用玉米来生产,按照1∶3.3 比例计算,2020 年将达4950 万吨,加上其他工业消费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而且随着陈化粮食逐步消耗殆尽和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玉米燃料乙醇的发展可能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
从生物柴油看,国内仅有的几个项目都是以地沟油、植物油脚等废弃油脂做原料,而全国一年的废弃油脂也只有600―700万吨,其中相当比例还要用于化工生产,每年可供生物柴油企业利用的废弃油脂不足50 万吨。按照1.2 吨废弃油脂生产1 吨生物柴油计算,40 多万吨废弃油脂能满足的产能只有30 多万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处于部分停产或完全停产状态,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
2、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标准瓶颈制约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设备等问题已成为阻碍生物燃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燃料乙醇的发展看,一方面,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以玉米、木薯等淀粉类为原料的生产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以甜高粱、甘蔗等糖质类为原料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大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而国外以淀粉、糖质类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此外,我国的纤维素乙醇还处在试验阶段,技术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如何降低纤维预处理和纤维酶的成本,高效率的发酵技术等方面,总体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国内还缺乏以不同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相关产品和技术标准。尽管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变性生物燃料乙醇(GB18350-2001)和车用乙醇汽油(GB18351-2001)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等效采用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但上述标准主要是基于淀粉类原料而制定的,而制备燃料乙醇的原料种类较多且生产工艺也大不相同,在某些技术指标上也会有所差异,单一基于淀粉类原料制定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生物柴油的发展看,我国主要采用化学酯化法生产生物柴油,已形成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和方法,但由于酯化过程要进行水洗、除渣、酯化、分离、蒸馏、洗涤、干燥、脱色等一系列过程,因此,转化率低,成本较高,而且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此外,虽然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GB/T20828-2007),但由于生物柴油的酸度、灰分、残炭均高于石油类柴油,常会以B5或B20等BX类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混用。而我国至今没有B5或B20标准,更没有对生物柴油企业的生产设计和运行进行技术规范,生物柴油质量难以保证,导致难以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销售终端,大量生物柴油卖给企业用作烧锅炉等用途,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生产成本过高,商业化应用缺乏市场前景
从燃料乙醇看,目前,除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与汽油相竞争外,其他国家燃料乙醇的成本都比较高,而我国燃料乙醇由于受原料成本高、耗能大、转化率低等因素影响,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更高;从生物柴油看,在原料价格高峰时,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是每吨接近7000元,而售价是6000元左右。因此,不依靠政府补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缺乏市场前景。
4、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尚需改进
虽然我国在2005年2月28日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7年8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但主要是以利用再生能源发电作为目标和重点的,缺乏对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开发利用的明确性规定。另外,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利用税收减免、投资补贴、价格补贴、政府收购等市场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促进发展的政策性法规;而且,部分出台的优惠政策行业内企业很难享受。此外,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市场化竞争和运作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一)发展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原则,合理开发生物质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生物质的资源评价和规划,健全生物燃料产业的服务体系,包括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标准化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管理体系等途径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实现生物燃料产业发展从追赶型到领先型的转变。到2020年,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200万吨,年替代化石燃料1亿吨标准煤。
(二)发展路线
近期(2011―2015年):在燃料乙醇方面,应维持玉米乙醇、小麦乙醇的现有发展规模,继续提高玉米乙醇、小麦乙醇项目的生产效率;重点发展木薯乙醇、马铃薯乙醇等非粮淀粉类燃料乙醇;努力完善木薯乙醇、马铃薯乙醇等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经济性;进行甜高粱乙醇、甘蔗乙醇等糖类原料的直接发酵技术的示范;同时,加大纤维素遗传技术研发力度,争取在纤维素酶水解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展抗逆性能源植物的种植示范。在生物柴油方面,仍将维持以废弃油脂为主,以林木油果等为辅的原料供给结构;开展高产木本油料种植技术研究;开展先进酯化技术示范;制定生物柴油技术规范和B5或B20等BX类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混用的产品标准,并建立国家级的质量监测系统。
中期(2016―2020年):在燃料乙醇方面,加大以甜高粱等糖类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利用,应用耐高温、高乙醇浓度、高渗透性微生物发酵技术,采用非相变分离乙醇技术;戊糖、己糖共发酵生产乙醇技术实现突破,纤维素乙醇进入生产领域;耐贫瘠能源作物在盐碱地、沙荒地大面积种植,提高淀粉作物中淀粉含量、糖作物中的糖含量技术成功,燃料乙醇在运输燃料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生物柴油方面,大力开发以黄连木、麻风树等木本油料植物果实作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高产、耐风沙、干旱的灌木与草类规模化种植技术取得突破;高压醇解、酶催化、固体催化等生物柴油技术广泛应用。
远期(2020年以后):在燃料乙醇方面,燃料乙醇逐步替代汽油并探索利用更高热值产品(如丁醇等);植物代谢技术取得突破,减少木质素含量提高纤维素含量,大规模生产木质纤维类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工业技术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在生物柴油方面,以黄连木、麻风树等木本油料植物果实作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不断成熟且生产经济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张;工程微藻法技术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且实现产业化。
三、促进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合理规划,有序推进
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发展生物燃料产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对发展生物燃料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把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考虑。同时,要借鉴先发国家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仔细分析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此外,各地区也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根据生物质资源状况、技术特点、市场需求等条件,研究制定本地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好资源优势,实现生物质能的合理有序开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路径。
(二)开展资源评价,发展能源作物
必须通过生物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搞清各种生物质资源总量、用途及其分布,为发展生物燃料产业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二是在生物质资源普查与科学评价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作物发展规划,以确定在什么地方具有大规模种植何类能源作物的条件。在不毁坏林地、植被和湿地,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粮的原则下,调整种植业比例,优化种植结构,根据主要能源作物品种的性能、适宜的边际性土地等资源数量、区域分布现状,科学制订能源作物的种植规划。在种植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种植基地,为生物燃料示范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基础。
(三)加大生物燃料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工作
必须要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将近、中远期目标相结合,并结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特点,加大对生物燃料产业前沿技术和技术产业化研究的支持力度。一是制定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通过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工作,提出中长期需要的技术发展战略,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研发机构识别、选择和开发正确的技术,并帮助引导投资和配置资源。二是加强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试点和产业化示范工作,设立生物燃料产业研究发展专项资金,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推进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化发展。三是重视生物燃料产业技术和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生物燃料产业技术和产品标准,发挥标准的技术基础、技术准则、技术指南和技术保障作用,并建立国家级的质量监测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工作,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一是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投资或补贴,包括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施弹性亏损补贴、对原料基地给予补助、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产业化示范补助和加大面对生产生物燃料产品企业的政府采购等措施,以保证投资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使投资主体具有发展生物燃料项目的动力。二是加大对投资生物燃料项目的税收优惠,包括对投资生物燃料项目的企业实行投资抵免和再投资退税政策,对生产生物燃料产品的企业固定资产允许加速折旧,对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开发出的生物燃料新技术、新成果及新产品的转让销售在一定时期可以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措施,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重视、参与生物燃料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投向生物燃料产业,包括对生物燃料龙头企业实施贷款贴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燃料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燃料企业以现有资产做抵押到境外融资以获得国际商业贷款和银团贷款,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增加对生物燃料企业的投资等措施,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体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面向生物燃料产业的融资担保机构,以降低生物燃料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充和疏通生物燃料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产业服务配套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针对生物质资源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问题,建立生物质资源收集配送等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尽快建立完善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行业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加强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必须尽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燃料产业的国产设备,重点开发有利于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大型专用成套设备和成熟的生产工艺路线。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要通过市场带动,积极发展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