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工程职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01年,教育部首批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网络方面的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网络迅速覆盖各个领域,不仅个人用户离不开网络,企事业单位为了节省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更是极力发展网络信息化办公;网络的纵向深度发展,使得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类型发生转变。近年来,国家职业(行业)标准规范越来越被重视,不仅国家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工信部等部门都积极推进,而且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方面也比较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在相关领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研究网络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团队方面形成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相匹配的教学机制。试图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纽带的专业教学体系。
1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广东科技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类型院校,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地处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大力发展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经济飞速发展,20多年GDP连续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东莞市政府也相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强调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软件业3大类。网络工程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认证证书有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规划设计师以及思科、华为公司的一些认证等,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所需的网络技术人才主要在以下领域:
(1)新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原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的扩展、升级等,都需要大量的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系统集成等组网技术人才。
(2)网络的普及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网络系统已演变成各个单位的一种基础性设施,为保障日常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急需大量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
(3)人们对网络质量的需求,网络软硬件产品的更新升级、不断涌现的网络设备制造企业以及网络应用开发企业等,需要大量的网络软硬件产品研发人才。
(4)互联网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展,对网络的体系结构的适用性和稳定性、网络服务质量以及网络性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网络理论与技术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网络工程专业可以培养网络组网工程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软硬件开发、网络应用开发以及网络协议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但是,各大高校还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学校的师资、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有侧重地发展某些方面,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网络工程课程体系设计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制定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必须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委托企业技术人员不定期来校给学生举行职业规划讲座和学术讲座,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为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外,不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师资力量也是影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网络专业中,网络协议的分析与设计、网络硬件产品的设计对学生及教师的能力皆要求较高,因此,对于一些职业学校及专科院校不建议开设此类的课程;另外,国家职业标准也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类职位要求,因此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的设计也需考虑此因素。该体系设计框架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网络工程发展规划、实验室的建设、教学内容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等,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与维护,能从事网站开发与维护,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3网络工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根据课程体系内容,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专项实践、其他实践等七个模块组成课程。每门课程有相应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总共需修满17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7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基础必修课35.5学分,专业必修课19.5学分,专业组选课12学分,专业任选课12学分,实践环节(不含课内实践)44学分。在网络课程内容设置中,每一门专业课程均由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书,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并且对参与专业竞赛或科技创新项目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给予竞赛学分或创新学分,某些科目支持以证代考,具体由系部与教务处共同认定;此外,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图1中各个课程的安排如下:(1)必修课选课说明:必修课为学生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2)专业组选课选课说明:网络工程专业的组选课分为2组,每组3门课,选择第1组课程的同学只能学习第1组内的3门课程,选择第2组课程的同学则只能学习第2组内的3门课程。专业组选课应该至少选12学分(3)专业任选课选课说明:第4~7学期,每学期安排3~4门任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及是否考研)来选择任选课,每学期所选课程门数不限。专业任选课要求至少选12学分。(4)专项实践课课程说明:专项实践课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整周(每周24课时)实训,用来完成1个或几个项目(任务)。一周实训计一个学分。(5)其他实践课:分为军训、公益劳动与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实习与设计等课程,每类课程均有相应的学习,其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主要安排于最后一个学期。
4结束与展望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也简直刺激了网络计算的发展。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只有迎合社会需求,才能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才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本文探讨了现代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相关方案提出了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最后简单描述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技术促进生产,生产带动技术的发展,希望各个院校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将社会需求与先进的技术带进校园,与学校合作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明,曹介南等.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徐明,曹介南.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0).
[3]曹介南,徐明,蒋宗礼,陈鸣.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4]陈鸣,胡谷雨等.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实践;高职
1.引言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用于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为计算机、通信设施与监控系统预先设置的信息传输通道。它将语音、数据、图像等设备彼此相连,同时能使上述设备与外部通信数据网络相连接。综合布线系统是为适应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别设计的布线方式,它为智能大厦和智能建筑群中的信息设施提供了多厂家产品兼容,模块化扩展、更新与系统灵活重组的可能性。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布线课程程的主要任务是以综合布线系统的国际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从综合布线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施工工程管理技术、网络测试技术、工程验收和管理维护等内容,围绕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突出学生网络布线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2.目前综合布线课程的现状
本身综合布线是教学和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但由于不少学校不具备实践条件,导致出现学生理论行,实践差的局面。毕业后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面,很难快速的融入社会。形成这种原因的主要一下几个方面:
(1)学院问题。学院在开设综合布线课程的同时应该同步加大实践环节的投入,同时经常到市场了解创新和就业情况,及时派学科老师进行学习,将新的内容及时补充给学生。
(2)老师问题。老师应该积极关注综合布线行业的新动向,新技术,新创新。实时自我学习、充电。不能几年还是一个问题,一个实验项目。
(3)实践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完全没有实践条件,只有一些落后的设备和线,学生在毕业后只是知道直连线、交叉线怎么制作,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
(4)教材问题。学生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十分慢,完全更市场脱节。应该根据新的行业标准,选择合适的教材。
3.明确教学、实践目标
3.1 明确教学目标
综合布线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布线系统,利用综合布线的传输介质,对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需要学会分析典型的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综合布线系统中各子系统、传输介质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具备典型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方案规划设计、布线器材与工具的选择、组织工程施工、工程测试及验收、鉴定等能力,并最终掌握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职业技能。最终以培养“懂规范、会操作、高素质”,面向“网络布线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职业岗位,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3.2 加大实践投入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实践实验室的投入,让理论紧紧联系实践,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实验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利用实验设备解决科研问题,创新实验项目等。学生与学生也可以利用实践设备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综合布线实验室可以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规划,布线,实施,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直观、全方位了解结构化布线应用环境,加深结构化布线设计标准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就能把知识更好的吸收,毕业后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3.3 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老师,要定期派出学习行业新的知识,到企业学习综合能力。让教师接触到许多前沿的布线技
术,开阔思路和眼界,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网络技术方面的素养。同时通过更企业的紧密联系,也可以和设备厂商保持密切的技术联系,企业提供专门的渠道和教师进行日常的技术交流和教学支持可以帮助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考取企业的认证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4 建设精品课程
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国家信息产业部了6A类标准,利用学院优势资源创建精品课程,可以促进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规范快速产生。对学院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校企合作
学院建立综合实训室始终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可以紧密联系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引入校园,让学生参于生产,使学生了解新的技术。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去见习,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解决问题;在带着重点回答课程学习理论。
高职院校应该是要选择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由这个合作伙伴提供网络设备,以及使用这些设备的实验手册,进而提供课程、教案,对老师有专业的师资培训,对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指导,最终联合建立综合布线实训基地,进行包括网络认证、联合开发教材、共同申报示范性基地等全系列深入的合作。因此说院校应该选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而是一个提供院校综合布线实训基地整体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
4.教学与评价
综合布线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十分强的课程,应该简化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时。大部分学生上综合布线课程之前,已经修完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基础课程相关课程,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压缩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时。评价可以采用理论与相结合,对学习团队项目和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最终的成绩。
5.结束语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综合布线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需要学院更加密切同企业深度合作,老师不断充电,学生更加用心学习,才能使得我们始终了解综合布线行业新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奇国.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改革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郑少华.职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2.
关键词:智能化综合布线;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实验室需求分析
1.1 传统综合布线课程的弊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建设日趋成熟。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懂理论、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而当前校综合布线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布线行业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形成了目前“两旺两难”的矛盾形势。“两旺”是指供方、需方都旺盛,校方每年的毕业生数百万,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两难”是指“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其中“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目前很瞩目的社会问题。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课程设置老套陈旧,几年一贯制,不能及时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根据与职业院校计算机系、科的众多老师、同学的密切接触和沟通,目前学校对课程安排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传统课程内容与当前技术存在偏差,需要最新技术信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2)学校综合布线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课件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实验基地的建设比较薄弱;(3)学校需要获得行业内的最新技术、最新信息以及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同时解决部分人才就业、学生实习等方面问题。
1.2 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三大任务之一,教育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做了很多引导工作,对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指导性政策。
建设实验基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出路在于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尤其是综合布线这样的网络技术专业,更要在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实验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环境和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室对实践教学的影响
2.1 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布线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信息产业部对6A类标准的,然而很多学校还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综合布线人才的需要,所以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解决传统课程的必由之路。而且创建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同时也创建了一门优秀的课程,杭州立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整体方案,不仅仅是销售设备,还向合作院校提供认证体系教材、实验指导教材等,并且非常有意愿与高职高专的老师一起研究综合布线技术,共同研发教材,这样又解决了学校开设实验课的另一大障碍——教材障碍。因此,网络专业既有完善、真实的实验场所,又有实用、先进的课程教材,这将使学校把综合布线课程开办成精品课程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网络专业办成本校的优势专业,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人才储备基地,真正实现双赢。
2.2 参与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创学校品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课程以其技术先进型和应用广泛性,在申请示范性院校中会为学校增加重要的砝码。
2.3 校企合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学校建设网络专业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各院校开始纷纷建设网络实验室。对于学校来说,建设网络实验室,不仅仅是选择购买某一个布线厂商的产品,而应该是要选择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由这个合作伙伴提供网络设备,以及使用这些设备的实验手册,进而提供课程、教案,对老师有专业的师资培训,对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指导,最终联合建立综合布线实验基地,进行包括网络认证、联合开发教材、共同申报示范性基地等全系列深入的合作。因此说院校应该选择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而是一个提供高职院校综合布线实验基地整体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
3 实验室建设说明
3.1 实验室功能说明。综合布线实验室是综合布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布线系统拓扑设计、工程施工、测试、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拓朴结构,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介质,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分析典型的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学会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知识,为他们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让同学了解布线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掌握国家、行业政策及标准内容;布线工程设计要领与进行简单工程设计;掌握工要领与操作技能;工具仪表的使用与工程检测法等等;通过考核培养学生“应知应会”能力。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就是利用综合布线示教、培训、授课、操作、考核为目的一体化建设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详细功能如下:(1)提供全方位认识结构化布线设计标准和各系统工作流程的现实环境。(2)可对综合布线子系统、传输介质和相关专业设备的立体展示功能。(3)基础的模块端接、水晶头制作、链路故障分析功能。(4)综合布线各子系统连接施工技术、项目竣工验收等综合实验功能。(5)传输介质(铜缆、光缆)测试分析功能。(6)提供建筑智能化中其他子系统融合扩展功能。
3.2 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原则。(1)与课程相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要有它本身特别之处,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达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合,综合布线实验教学更是如此。(2)与学生实习相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是提升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要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考虑实习的效率。(3)与行业实践相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始终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综合布线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一点体现的特别明显。综合布线实验室应是连接综合布线教学和行业的桥梁。在实验室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综合布线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特点。
3.3 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不要一次性完成,应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可采取总体规划之后再分步骤实施的方式。(2)综合布线软件的实验不能只达到理解概念的效果,更要能达到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便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和真实的布线流程。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智能化综合布线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分析提出了智能化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初期建设思路。使得实践教学与实际综合布线工程相结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面对门类众多、名目繁杂的专业,到底应该选择哪个?由于很多考生及家长对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专业选择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缺少对教育政策动向的关注,对学科专业发展趋势没有科学预判,加上对自己的个性、未来职业规划不准确、不到位,因而在专业选择中无所适从,出现盲目扎堆当下拥挤的“热门专业”、根据专业名称随意选择专业等非理性行为,甚至出现入学后无法适应专业学习等问题。如何科学把握、理性选择适合的专业呢?
新增专业点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单。本次调整共增设专业点2072个,其中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点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点24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0个。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2019年本科招生计划。同时,教育部引导高校做好余量消减,撤销部分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专业点416个。
据何小虎介绍,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占据首位,本次共有196所高校新增;位于第二位的是机器人工程专业,新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101所;位于第三位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96所。此外,智能制造工程(50所)、网络与新媒体(34所)、数字媒体艺术(29所)、学前教育(27所)、商务英语(26所)、助产学(25所)、健康服务与管理(25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5所)、小学教育(21所)、互联网金融(21所)等新增专业也非常火爆。新增审批专业中,人工智能收获了较多高校的青睐,登上了榜首,新增审批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35所,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高校有25所,新增会计学的高校有13所,跟随其后的分别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12所)、信息安全(10所)、旅游管理(8所)、儿科学、临床医学、法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儿科学。
今年,我省高校新增专业点44个,有兰州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兰州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工程、兰州工业学院的物联网工程、甘肃医学院的助产学以及兰州文理学院的表演专业等。
撤销专业点
各高校撤销的专业,以信息技术类为主。具体到各类专业,17所高校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3所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专业,12所高校撤销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位列其后的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产品设计、公共事业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网络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编辑出版学、生物技术、广告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撤销数量也较多。
撤销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技术、信息与计算机、产品设计等。这些专业有的是因为学校资源不足,有的是因为不再适合当前社会需求。以计算机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方兴未艾,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学校还很少,而如今很多计算机相关基础专业已经饱和,需要的是高层次、创新性的专业和人才。
特点趋势
专业建设主要遵循三大导向
何小虎认为,需要导向、标准导向和特色导向已成为专业建设的主要遵循。在新增专业点中,关于智能、网络、媒体、数据的专业占据绝大多数,几乎占据了新增专业点的一多半;教育、健康、旅游也是趋势不减。可以看出来,专业审批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放在优先位置,确保专业发展的“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根据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增设了一批新专业。
一是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支持高校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相关专业。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96个、机器人工程专业101个、智能制造工程专业50个、人工智能专业35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15个。二是支持高校设置相关急需专业。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7个、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5个、助产学专业25个、小学教育专业21个、康复治疗学专业8个、儿科学专业7个。三是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持高校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增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4个,新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与传播、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等新专业。
需求量颇丰
记者调查发现,个人对于网络营销的需求量其实更大,像“凤姐”、“芙蓉姐姐”这样想一夜成名的大有人在,尤其是一部分自身条件并不优越的人,往往寄望于营销公司能够为他们打造一款适合自己的方案,这种需求催生了网络营销公司。据南京市快速网络传媒有限公司龚俊飞经理介绍,毕业后他创办了这家公司。据称,网络营销公司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速度优势,是传统营销的竞争者,在运营成本的压缩、潜在客源的挖掘、专业技术的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传统媒体的前列,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客户的认可,创造经济效益。
南京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系讲师吴清认为,专业型网络营销公司的“身份模糊”实际上是由“网络”的双重性质决定的。一方面,“网络”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现的,这一工具覆盖面广、信息涵盖量大,当然成本也较高;另一方面,网络是一种便捷的媒介,可以进行有效的传输,且渠道也更丰富。
创业门槛低
南京邮电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杨同学2009年毕业,但一直未找到称心的工作,曾经在南京某网站实习的经历以及自己所学的网络技术应用知识,使其萌生了开办一家网络公司的想法。今年初,他和同学就合伙开了一个网络营销公司,专门从事网络媒体的经营。
南京林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李目前正在一家电视台实习,但现在他已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当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后,准备在毕业后创立一家网络营销公司。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有不少在校大学生想依靠网络营销来获取“第一桶金”。
业内人士称,这种现象不足为奇,尤其在高校云集的南京更为普遍。因为网络创业的门槛相较于一般纯商业行为创业要低,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经营理念,再加上为数不多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创建一家专业的网络营销公司,而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方面有一定的扶持政策,申报手续也较为优化和简洁。
人才缺口大
“南京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各大高校都是近几年才逐渐有相关的专业设置,但目前都还未毕业。”南京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系讲师吴清称,南京许多网络公司都在不断吸纳人才,但既有经验又有创意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颇少。
所以,对以下三个问题要反复斟酌,充分论证,综合分析,以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1)我希望往哪一方向发展?(2)我正在往哪一路线发展?(3)规划和目标真的适合我吗?
IT行业工作五年必须明确方向
younger:毕业后我一直在电信国企从事技术工作,已工作五年,参与并多次承担项目负责人角色,但企业给予个人发展的空间有限,很多时候以资历和人际关系来考量员工。同时我也有意愿想转型,且近两年周围同学朋友转换环境后事业发展都比较好,自己事业有停滞不前的迹象,电信企业依靠员工,却又无法在待遇和发展上给予体现,所以想换个环境,咨询一下如何转型?
甄进明:五年的工作,必须明确在IT行业的职业方向了,是项目经理、技术专家,还是咨询顾问等。每一个方向都有一些能力的要求,需要进行自我评估。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提升自己。
我们的目标是提升能力,并为企业做出贡献。机会是在现在的公司,还是在其他公司,需要你自己进行分析。机会也许就在你现在的公司,如果你是一位负责任、有能力完成工作,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业人士,换工作也比较容易。
怎样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Charlie:我是一个嵌入式领域的软件开发人员,现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感到很困惑,希望得到您的良言。我离开大学校园已经有四年了,学历不高:本科。这四年里一直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在这四年的职业生涯里,我对嵌入式软件开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手机和电视机顶盒,上层的应用和底层的驱动都做过,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前景也比较熟悉。虽然哪一方面都称不上专家,但因为个人喜好,知识面非常广。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一直为我的职业发展感到苦恼和困惑。一般来说,开发人员都会在技术上钻研细节,我的兴趣却在知道更多的东西。我喜欢看报刊、浏览互联网,知识面比较广。现在矛盾出现了,我喜欢的事无助于我的工作,而我的工作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我在犹豫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开发工作,或许做技术支持或者其它会更好一些,但是我对数字图形等又很敏感,我的知识、经历或者去做一些网上的测试题都暗示我比较适合开发工作。不知道您对我的情况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呢?
甄进明: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由三个方面决定:
个人的兴趣和特质。四年的工作,让你了解了行业,也了解了公司的运作,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公司中的机会(或者是行业中的机会)。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一定是要跟公司的业务发展匹配。首选是在公司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其次是换到一个你认为有你所要机会的公司。能力评估。知道自己现在有什么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通过评估,也知道自己的差距,了解差距,是进行提高的前提。
建议你基于现在的工作,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首先选择一个职业方向,你喜欢,公司也重视。然后评估
自己目前在这个职业方向上的能力现状,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并分析自己在这个职业方向上提升到高级和资深人员,在能力方面的差距。并根据能力差距,确定自己的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培训、自学、工作中的学习、拜师学习等,有意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企业信息化,还是软件开发?
苹果头:您好,我是去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经在一家制造业外企的IT部门工作了一年,我在研究生阶段和工作期间从事的都是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感觉这个工作在技术上和业务上都比较看重,涉及的知识面广,反而难以有所侧重,现在有些想放弃这一行,做专门的软件研发或者咨询顾问,请问像我这种背景,该如何规划自身的事业发展?
甄进明:去了解软件研发和咨询顾问的工作内容,去寻找你是否有这样的工作机会。在没有明确的决定之前,把自己现在的工作做好。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好的领域,把这个领域研究明白,并为企业的信息化做出贡献,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也许金矿就在这里。
电信数据网络工程业的发展前途在哪?
Law:我是做电信数据网络工程的。进入该行业工作半年后就开始经常考虑职业发展的问题。就这个行业特点来讲,到了三十多岁以后很难再坚持下去(长时间在外地,经常熬夜割接)。且职业发展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做顶级的专家,再就是项目经理。但是这两类职位需求都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公司项目经理都同时是技术经理。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面临不知何去何从的困境。就我个人而言,自我感觉综合素质还算可以。非纯技术型人才,也不太适合一直搞技术。很想知道还有没有更宽广的发展方向。甄进明:其实在这个行业有很多发展前途。职业方向可以细分为:项目经理、IT网络架构师、咨询顾问。而且这个行业缺乏资深的人员。怎样可以为你现在的公司做贡献,是一个资深人员的出发点,在贡献中成长。IT人员的高级和资深级别不仅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怎样贡献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
去发现你在公司可以发挥的价值。
IT支持的发展前景在哪?
Leo:我是06年毕业的,现在在一家合资企业做IT Support的工作,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模糊,不知做IT Support能有什么发展前景。我对运营、管理比较有兴趣,请问我应该怎么往这方面发展呢?甄进明:It Support(IT支持)是你开始的工作,也是企业IT部门中最基础和基本的工作,从这里干起,可以了解企业应用IT的最基本的信息。很多企业的CIO都是从这里开始的。IT服务管理是企业IT管理的重要内容,希望你从一个基本的IT支持人员,成长为一个IT服务管理方面的专家。
链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 通信专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27-02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突破口,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结合其专业的固有特点,探索组建综合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运营、企业监督”的运行机制。本文试以该学院为例,对校企合作下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做一探索。
一、建设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突破口。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体现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需要教学过程高度仿真、模拟生产过程。然而,只有具备了与产业及其生产过程零距离接轨的实训基地才能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和要求的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过程对生产过程的高度仿真、模拟甚至还原。因此,前述两个对接的实现,均离不开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的支撑。
但是,要建设与产业零距离接轨的实训基地,尤其在通信行业,受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首先,通信行业是一个高新尖行业,通信设备价格高昂,并且更新换代很快,要实时同步行业的最新设备和技术条件其资金需求不是一般职业院校所能承受的。其次,通信行业不同于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其产业中的架构就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综合、且相互关联的通信网络;这映射到人才培养规格中就要求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涵盖通信网络中相互关联的各子系统,映射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则要求搭建完整的通信网络,这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资金投入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最后,通信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面向的通信运营企业,具体到某个通信子系统中的某台设备,其维护和管理只支持一个人实时在线操作;而实际的教学中通常是批量学生同时进行动手操作和设备维护,这对设备的数量提出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因此,依托校企合作,寻求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成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突破口。
(二)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在形成“职业人”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三大要素中,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职业素养是关键。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技能可以依托实训基地、承载在物化的技能训练项目上、通过长期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和训练获取,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仿真的实训室已无能为力;比如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视的设备安全和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等职业意识范畴的内容,课堂上的宣讲只是让学生有大概印象,而真实生产机房中安全生产作业要求展现的严肃性和压迫感是普通实训室所无法仿真和模拟的,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实践中和实际工程项目实战中才能体会和领悟。因此,只有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践,才能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已占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相对缺乏使得生源选择面受限,或者说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非其主观意愿,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特别是在专业意识淡薄、职业规划迷茫的低年级阶段,由于不了解专业以及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岗位,对专业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目标性和动力。而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的同时就接触实际的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实践锻炼,甚至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下提前接触专业工作岗位,将使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工作岗位的规范和要求,激发起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架构设计
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开放互助、合作共赢”。赢得企业的积极配合与参与,找到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利益切入点,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研究并实践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使基地在满足企业生产性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学校教学;从学院、企业、专业教研室及专业学生等多层面、多方位探索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包括基地建设与运行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基地的组织管理、基于基地的教学活动开展和组织形式、专业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基地运行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等内容;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组建以专业教师为“导演”、专业学生为“主演”、专业系部、学院和企业为“制片”的通信专业综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性实训基地架构
与各电信运营商合作,组建电信营销组织与策划工作室。工作室划分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个工作区,各工作区均能针对各自的业务开展业务受理、业务演示、业务推广及公司要求并支持的临时性营销活动。与各工程公司及电信网络代维公司合作,组建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主要从事通信工程的工程勘察、工程组织管理及工程实施等工作,下设线路工程组和设备工程组。学院利用实训室既有设备和工器具,组建通信终端测试与维修车间,主要面向客户服务即客户接待与业务受理、通信终端测试及通信终端检修等,分成固定电话项目组和移动电话项目组。与各电信运营商合作,组建通信网络运行与维护部,主要从事通信网络的客户服务、日常维护及故障抢修与处理等工作,下设四个分室,分别是数据室、交换室、传输室和无线室。
三、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
(一)电信营销组织与策划工作室。通过与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柳州联通公司、柳州电信分公司合作,组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移动营业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联通营业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电信营业厅等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营业厅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经营、企业监督的运行机制,即营业厅的运行管理和日常运营均有专业学生完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只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监督。上述营业厅首先是正常运营的电信业务办理地点,能办理入网用户的开户与续费、宽带用户的开户与续费以及电信新业务的展示与体验等所有业务;并且在校内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电信营销策划活动,甚至还利用假期将电信营销实践活动扩展到校外。然后才是充分发挥和挖掘其实训基地的功能,对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营业厅及其延伸业务的营销活动完全融入到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具体做法是:结合基地已开展的实际电信业务推广方案来介绍业务知识,通过对真实客户的业务介绍和业务推荐,强化和积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和了解一种电信业务之后,根据业务本身的特点进行营销策划、组织并具体实施,强化其电信营销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营销基地综合性的项目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价值取向、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此模式下,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营业厅的业务,体验到电信市场营销的全过程,锻炼了营销策划能力和营销技能,得到了一线岗位的职业指导,提高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又促进了营业厅业务量的发展,提升了营业厅的生产能力,真正实现校企之间互惠双赢。
(二)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利用学校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训室现有工器具和设备,与工程公司及电信网络代维公司合作,组建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承接实际通信建设工程项目。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出面承接工程项目,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校企共同完成项目建设。近年承接和实施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前往铁通柳州分公司的各分局协助宽带安装与维护;承接柳州市广播电视局的光缆接续工程;承接完成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学生宿舍楼网络工程测试项目,承接完成柳州市政大楼网络系统核心网光纤熔接工程;等等。此类生产性实训活动的开展,同样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正是依托此类工程项目的积累和实践,在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将此类工程项目分解、重构、提炼、物化成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以实战形式,锤炼学生的职业技能,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
(三)通信终端测试与检修车间。通信终端测试与检修车间由学校依托相应的专业实训室组建,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目前涉及到的业务包括手机维修和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终端维修,曾为中国铁通柳州分公司、中国铁通北海分公司维修多批IC卡电话机。车间的运行由专业学生全权负责,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业务的联系、与企业的沟通以及对专业学生无法处理的故障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建议。
(四)通信网络运行与维护部。整合三大运营商部署在学院的在网运营移动基站、传输、数据通信等设备,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联合共建3个生产性实训室。实训室均由实际在线在网的设备构成,涵盖了3G移动通信的三种主流制式,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专业学生协助企业进行机房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
[2]黄欣萍.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3(4)
[3]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098)
关键词:实践教学;自顶向下;计算机网络
1独立学院的现状
独立学院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产物,实行新的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如果在教学上克隆普通高校模式,就会使学生面临两难的尴尬局面:与普通高校相比理论知识较欠缺,和高职院校相比实践能力不足。
2独立学院的创新
2.1提高实践教学地位
独立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学习是弱项,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他们对动手实践、作品制作比较感兴趣,对直观、应用性的技能有较好的掌握。因此,在实践应用中穿插、补充知识是合适的教学模式,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应增加应用,减少理论;
增加操作,减少讲解,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把课堂搬进实验室。我院提出了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维一体的思路,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2.2设置一体化课程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锻炼学生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也应紧贴时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极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之间互为基础,关系密切,知识网络较为复杂。学生很难抓住知识之间的关联,而教师也过多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忽略课程间的关联。最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有限的几门课上,知识较分散又缺少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笔者以网络方向为例给出了我校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强调应用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使技术整体结构清晰,局部应用深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3]。
由表1可以看出,部分课程跨越多个时期,这是必然的。目前高校教学以学期为单位,一门课程结束了就开始新的课程。尽管课程之间有关联,但各自为阵,导致知识和技术脱节。而将知识及技术融合,延长教学周期,让学生体验到技术的整体关联,实践效果会好得多。这样避免了不同老师的重复讲解,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内容和关联技术[4-5]。
2.3实行“自顶向下”的教学过程
“自顶向下,逐级求精”是计算机编程设计的重要思想。在软件工程中,开发和设计有很多模型,无一例外参照了这种思想。简单来说,要完成一个工程,首先应建造一个框架模型,给用户一个整体认识,再逐步修正、深入,实现细节,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近年,《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和Internet特色》这本书非常受欢迎,书中先介绍现实的各种网络应用,再逐步讲解应用技术在网络上的逐层实现,这样新颖的组织方式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这种由熟悉的应用入手,逐步深入探究原理和细节的尝试非常符合大众认知世界的过程。
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先介绍理论基础,分析原理、工作过程,最后实践,让学生验证复杂的理论并掌握知识。最后搞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同时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6-8],这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制定“面向应用,逐步深入”的指导方针,在教学中实行“先使用再制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框架后技术”的方法。下面以网页制作为例比较两种教学过程,图1为传统教学过程,表2为自顶向下的教学过程。
美工,网站维护和管理,网络推广和经营等知识和技术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自顶向下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行业的发展方向有整体、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引入职业设计,更加强了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定位,奠定良好的求职基础,提高市场竞争力[8]。
2.4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
传统授课以学期为单位,课时分散、周期长,学生不容易掌握实践性强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建议对应用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培训式集中授课。以4~8周为集训单位,集中高强度开展操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技能,完成高质量的课程作业,做出自己的作品。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单片机等课程中,我系均采用不同程度的集中授课方式,布置阶段性作业,开展综合项目,集中锻炼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编码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我们采用“引导式”方法锻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采用“目标驱动、案例分解”、“任务驱动”等方法加强学生模仿学习、将知识转为应用的实践操作能力;在网站设计、网络数据库等课程中,我们采用“项目驱动”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设计能力[9-10]。
2.5重视职业规划,引入技能认证培训
为加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提高其专业素质,合理定位岗位,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穿插介绍职业分工、岗位特点、行业要求。这样学生可以较早地对职业岗位有较清晰的认识,避免毕业时对职业感到迷茫,无法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除了职业设计、规划,行业介绍,企业的认证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没有太多项目经验的学生来说,很多大企业的技能合格证书是其专业技能的最好证明,成为就业时的闪光点。我院已成功引入苹果、方正、大洋等资格培训,并成为授权培训中心。就网络而言,CISCO、华为、Java、网络工程师等资格证书是不错的选择。
3创新需要的保障
推行新的教育改革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为了长期深入进行创新,以下保障条件必不可少:
1) 制度。实践方式比较灵活,建立合理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可以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2) 资金。设立专门的实训基金,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资源、师资的支持。
3) 师资。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参与项目,进行职业培训,指导训练好学生。
4) 硬件资源。实践活动对设备、场地、软件、网络等都有特别的要求。
我院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课堂、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取得了突出成绩。
4结语
本文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介绍了实践教学的创新。随着独立院校雷同现象的日益凸显,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应用型专业体系,构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独立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龙青云.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6):9-10.
[2] 杜文军,张丽,汪传建,等.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9-12.
[3] 卢昌荆,王红雨,林克朋,等. 新建本科院校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15-17.
[4] 文俊浩,王欣如,徐玲. 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44-146.
[5] 熊发涯.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不足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262-263.
[6] 邹运康,蒋年德.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广场,2006(9):15-16.
[7] 施敏华,何钦铭.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10):19-20.
[8] 马慧麟.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4):370-372.
[9] 杨志云,刘建宾. 软件工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 高等理科教育,2005(6):59.
[10] 黄晓玲,段凤云,赵建科. 基于“项目目标法”的实践教学[J]. 实验研究与探索,2006(3):279-280.
Reform on Computer Practice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ANG Song, LI Chao-lin, CAI Huai
(Department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Radio & Film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1745, China)
一、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行各业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物联网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物联网产业所需的人才既要有传统的理工科专业功底,还需精通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由于我国物联网专业建立的时间短,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其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融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为物联网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在对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在物联网师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团队建设的几个切入点,旨在推进物联网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物联网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二、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开设以来,已有350多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物联网专业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微电子、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是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和通信等专业衍生而来。由于专业起步比较晚,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设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2]因此,大部分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在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物联网专业的授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物联网行业从业经历和知识背景的较少。相比其他专业,物联网专业对师资要求更高,更需要精通多学科相关技术的人才;
二是配套教材匮乏。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有多门专业课程难于找到合适的教材,教师授课前需要花大量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且学生课后复习缺少依据,对知识的理解形成阻碍;
三是教学实践环节滞后。物联网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大部分高校的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联网实验室。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验,部分专业教师自身缺少生产或工程实践的经验,一些较复杂的新型实验设备,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也较高,难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3]
上述的三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现有物联网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较为单薄,缺少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高级人才。虽然可以通过多渠道外引、机制化内培等方法改善物联网师资力量,但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建立一支多学缘结构的物联网教学团队对快速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
教学团队建设是改善师资力量的重要推动力,高效的教学团队在构建师资队伍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4]建立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多学缘结构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对开展物联网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编辑出版专业教材、培养青年教师、鼓励教师进修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进而提升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
1.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建立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可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各取所长,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还可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进一步改革物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物联网专业教材的编辑和出版。
2.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从学科角度来看,多学缘结构的教学团队可以将知识共享、学科交叉,将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集中起来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从年龄角度来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此同时,老教师也可以从年青教师那里分享到更新知识和观念。因此,教学团队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涉及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如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学科竞赛等都可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切入点。[5]
1.物联网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团队目标。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与其他成熟的专业有所不同。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也应区别对待。应针对物联网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依托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开展研究与教学活动。[6]以教学团队推进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打造一支研究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符合产学研用要求且在同类院校领先的教师团队。以天津科技大学物联网教学团队为例,其依托轻工行业背景,立足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以将物联网专业建成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物联网工程示范专业为目标。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团队目标,极大地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物联网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建设。团队的教师队伍应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与无线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等多种专业,通过各专业的融合,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了不同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推进,使学生受益面大大拓宽。通过培训、挂职、学术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拓展专业领域视野。通过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等方式补充团队力量,帮助学生实时了解物联网行业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更专业地进行未来职业规划。以天津科技大学物联网教学团队为例,其团队主要以天津市特聘教授为引领,以行业专家为辅助,以硕博教师为教学研究主力的阶梯式团队。同时,基于学科建设基本特征和需求,优化团队教师的年龄分布、学历层级和职称架构,开展团队成员能力水平提升建设。通过团队良好的海内外优势学缘,拓展学科与海内外优秀大学、500强企业等合作渠道,获取最新专业研究成果。
3.物联网教学团队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过教学团队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软硬件硬件资源,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建立多维度教与学通道,实现课程资源在线共享;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同时,加大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建设电子阅览室,不断增加网络专业资源。增加教师学生网络在线互动。积极参与慕课(MOOC)建设,设计课程模式,精准授课内容,选择优秀授课教师,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在线开放式授课。同时,建立学生实验课程设计的作品库,面向学生、教师开发,作为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产学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优势。
4.物联网教学团队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团队需要坚持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立足服务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和构建一个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将具有物联网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纳入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培训方案和实习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关注专业领域最新技术,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团队推动教材建设,鼓励出版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精品教材,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
5.物联网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吸收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将课程建设业绩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评奖评优。应加快多元化、多样性校企合作步伐,广开思路、注重落实,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IT企业,构建校企合作联合育人平台。此外,不断丰厚延伸校企合作内容与内涵,吸纳相关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的全面融合,建立互动机制。
6.物联网教学团队指导学生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师为导师,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搭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平台。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并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9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带动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其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容乐观,困难重重。大学生校内实训资源匮乏,校外实习单位难以确定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引起各高校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工科院校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科院校一般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培养,而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则存在重大问题。首先,高校实验室建设问题突出。基础设备过多,专业配套设施太少,甚至配套不全或没有,实验室教师队伍配备良莠不齐。例如:计算机学院的实验室,由于经费不足或人员配备不齐,造成基础课实验室过多,网络实验室没有或配套不全,学生实习时一些新技术实验不能做。其次,课程教学体系过于向理论课偏重,实践课过少,造成大多数大学生动手能力过差,课堂内容无法验证,不能进一步对其加深理解,影响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时供需脱节。最后,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解决。因为系统理论课程不能有效完成,新的创意无法验证,校内指导老师没有工程经验,这是导致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降的部分原因。
二、引入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造成实践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是经费不足、资源匮乏。校企合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它的引入无疑为高校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好途径。在文章中其主要思想是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完成。企业提供实训、实习课程资源和专业实习导师,在校外实习期间负责向学校反馈学生相关信息;学校提供校内实训场地,并且学生校外实习期间指派相应实习管理人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监督实习企业。
(1)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偏差,再者教学大纲又偏向理论教学。高校要提高本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校内实训重在巩固大学生学过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课堂内容消化吸收。由企业派遣专业技术教师讲解最新的实用技术和项目流程,将企业的项目案例带进实训课堂,使学生掌握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校内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首次蜕变,实现质的飞跃。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辅导学生考取相关专业认证,这使学生可以选择多证出门,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外实习采用的方式是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学生利用在校内实训期间掌握的知识,到企业中亲身实践。这不仅仅是对实训成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增强了实践和创新能力、了解了最新就业信息以及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彻底蜕变。
在实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会被企业留用,提前就业,有效降低了学校的就业压力。
(2)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实训。实训内容设计必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实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识、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方式、方法,缩短企业培养时间,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所以,实训必须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展开。
经高校调研发现,每个专业都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传统的、以班级和专业为单位的实训组织形式不再适合当前形势,将学生按兴趣划分到不同实训班级已是发展趋势。例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软件开发专业可以分为网络工程师实训班、软件工程师实训班、营销实训班等。实训组织形式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
(3)校内实训课程的设计。实训内容设计主要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心态的调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岗位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为主,定位在初级专业技能,不宜过深。培养的方式方法上,打破了传统的灌入式课堂授课模式,导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一系列的游戏、户外活动,感悟一些人生的哲理,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团队意识等。学生的本身素质关系到将来的发展空间,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一定要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伦理,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4)校外实习平台的搭建。经过校内实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对其学过的理论知识也会有更深的感悟,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就业目标也更明确。实习性质与实训相似,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顺利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针对不同实习岗位,实习公司指派相应数量的导师,在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在校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导师,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度,深一步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5)实训、实习过程的管理。学校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如图2所示,实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状态。
三、结论
本文改变了传统的重教学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引入校企合作、跨专业实习等实习方式。双导师制度的引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他们的工程素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内实训,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并且学生有机会多证毕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校外实习,大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引入,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减轻其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沈剑.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3-104,110.
[3]杨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1):75-76.
[4]谷钰,李辉,牛汝良,等.推动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实验室科学,2010,(1):170-172.
[5]John Wells,Karen Barley.Sharing Control:The High C''s of Partnership[J].Corporate University Review,2008,(2):23-26.
[6]任渝婉.浅析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问题[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8-70.
[7]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8]刘影,刘海峰.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9]张玲,曾春水.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8,(22):70-7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专业问卷调查与分析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它影响着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深度和效果。2007年6月,笔者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和“电子商务”(以下简称“电商”)专业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的,围绕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题的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获得了促进两个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此次调查对于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1]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一、问卷调查情况
全国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管”和“电商”专业。在广东工业大学,“信管”和“电商”两个专业都隶属于信息管理工程系,它们虽有专业差别,但在学科基础、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向信管和电商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为90.2%。调查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可代表大部分二类院校和部分一类院校类似专业的情况。样本分布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共30题,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清晰度;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专业课程设计顺序、英语教学情况(含专业英语)、实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教学及考核方式,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的角度搜集学生意见;学生课余学习情况,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后查看相关专业书籍、课下自习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被调查者只需对客观选项做出选择,在某些问题的改进意见方面设计了主观问题,被调查者以简短的文字作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多数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
在“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一题中,有143人选择了“很了解”,335人则表示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另外8人表示“不了解”。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达70.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楚甚至一无所知。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这说明虽然学校在不断明确“信管”、“电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把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学科融进“信管”和“电商”这两个专业的建设中来。在有些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课程叠加,以至于让学生有“论管理学知识不如工商管理专业,论IT技能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感觉。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课程设置“前松后紧”,英语课程安排需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学时较短
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开课时间和设计顺序欠合理。大一和大二两学年安排较多的是基础课,而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两个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从学生填写的改进意见可以看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对“专业课”、“专业规划”和“专业的就业前途”等问题十分关心,希望尽早接触到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前两年学习中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却因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以及相关老师,无法对专业知识进行自学。因此,很多同学虚度了不少时间,甚至养成了诸多不良学习习惯,以至于当大三和大四学习难度和强度增大后,难以掌握骤然增多的相关专业知识。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尽早在大二安排技术性强的专业课,既可以为进一步自学打下基础,也可以缓解大三、大四的学习压力。
在英语课程的安排方面,77.8%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在随后的主观题“应如何改进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应在大学三年级开展英语听说课程,弥补大三以后没有英语课的缺陷,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关于专业英语课,有74.1%的学生表示虽然使用了双语教学,但由于专业知识难度较大以及自身英语水平欠佳的原因,学习非常费力,收效甚微。多数学生认为应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师生互动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62.1%的学生表示实验教学安排合理,收效很大。但同时,学生也要求增加实验课程学时,更新实验设备。在实习安排方面,89.7%的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太少。这充分反映了“信管”、“电商”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重视,也说明在学校扩招的同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没有跟上。这种不足对于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希望教师更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的是,学生更倾向于教师采取“边讲边练”和“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实际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这说明多数学生认为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实践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的“信管”、“电商”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另外,关于“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的原因”,多数同学都表示主要是因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一味地将体系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是很难有吸引力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授课方式需要多样化。
4.学生课余学习时间较少,自学能力不强
关于学生课余学习时间的问题,统计样本显示,349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不对课程进行预习,约占样本总数的71.8%;344位被调查者表示课后“几乎没有看过”或“只是偶尔看看”专业相关书籍,约占样本总数的70.8%;有419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很少”或“从不”早读,约占样本总数的86.2%;有328位被调查者表示不能保证每天半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约占样本总数的67.5%。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有学习专业课程的意愿,但是很少为其花费课余时间;虽然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却极少早读或保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要想推动“信管”、“电商”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是十分迫切的工作。
三、对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及“计算机信息系统”,虽然也强调计算机技术,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只是工具,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而不是程序设计员。因而不必过分强调编程能力,而应该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2]。“电商”专业应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以商务为目的,旨在培养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人才[3]。
在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可以根据IS2002强调的相关内容,将信息技术、分析批判思维、商务基础知识、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技术驱动的商务开发能力这五种能力确立为“信管”、“电商”专业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才有利于培养“既懂计算机技能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金镶玉’型复合人才”,才能够突出综合性专业的优势。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学校还要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大力宣传这两个专业。不能仅局限于入学时的一两次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而是要将专业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课堂讲解、与高年级优秀学生座谈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而学校在向用人单位宣传时,也应使其了解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定位,旨在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
2.完善课程设置,提早开设专业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针对笔者学校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如下三点:
(1)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提早开设专业课。针对课程安排“前松后紧”的情况,学校在抓紧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对理论基础要求不高的专业课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既可以使学生提早接触专业课,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可以减轻学生大三和大四时的学习压力。
(2)整合课程设置,形成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在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计算机课程比重较大,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对管理知识只了解一点皮毛,计算机技术也学得不扎实,面对就业的压力心里很是焦虑。对此,笔者认为应参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信管”、“电商”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改革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4]。而电商专业应该全面开设和网络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偏重于网络开发和应用,以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信管实验室和电商实验室,应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教学材料,构建功能齐全的专业教学实验教学系统,并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实验硬件及软件设备。在做好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同时,可以通过购买或自行研制网络模拟软件,建成网上模拟实验室,如“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均可通过网络模拟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实践能力[5]。
“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次数较少”一直是制约“信管”、“电商”专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逐年扩招,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加大,大部分学生在综合设计环节均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其中不少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效果不佳。鉴于此,学校可以加大校企联合力度,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真实环境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在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3.改革教师授课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要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
4.采用多渠道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课下学习时间较短”这一问题,可以开展课堂引导、学生自评自省、系列讲座、座谈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课余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2]张伟,李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6,(8):1263-1268.
[3]张一君,邓洪涛.关于高校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7-59.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全新专业。学生通过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字媒体制作、传输处理等专业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可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单一专业的教学实践模式有所不同,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
1.1 艺术科技并融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也越来越密切,艺术和科学技术互相融合,为人类的生活所服务,把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做最大化的统一[1]。现在的数字艺术媒体艺术就是一个艺术结合技术的全新专业,它需要多门学科知识互相交融、揉合,学习该专业不仅要掌握新兴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还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艺术修养。艺术和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不可少的两方面,老师在教授这类课程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及专业特色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二者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发展失衡。比如技术能力较强而艺术修养较弱的学生,可以相对侧重创新能力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而艺术修养较高,但技术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恰如其分的强调技术面。不过老师要注意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把知识做单纯的叠加,而要强调二者的融合性、贯通性。
1.2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用最快捷的方法和速度,来传递大容量的信息,并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有着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交互性的特点。传统的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都是互相分离的,即使本身对某件创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也无法真实的表达出来进行互动,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中[2]。但数字媒体艺术依靠相关的软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接口,就可以很快实现人机对话,使交互达到实践操作层面。所以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原作进行无休止且不重复的再创造;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实现这样的对话,因此他们可以在艺术创作的各方面做交流和互动。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这种交互性,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艺术、认识艺术,领悟到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创新性思维。
1.3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把设计艺术与严谨的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学科互相交叉的专业。可以说它包括了美术、传媒、数学、音乐、文学等多种学科[3]。通过这个专业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构图及动画制作等技术,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影视、舞蹈以及音乐等各方面的素养,从而使数字传媒艺术作品达到视觉、听觉以及意境的完全统一。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融合性是传统的艺术性所不具备的,它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涵盖多个学术领域,它所培养的是即懂艺术又会技术、既有相当的美术修养又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和设计的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就要充分重视不同学科体系的互相影响、协调协作,从而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整合。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在初级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其与社会市场对接方面来着重讨论。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并且大部分学生即使在学校学习了该专业,仍无法在社会中推销自己并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比如专业知识落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动手能力差。数字媒体艺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又非常快,所以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要想紧跟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和前沿科技性决定了它更新知识的速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现实是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不适用,且远远落后于时代,比如动漫产业。众所周知国内的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很多高校看到这一人才缺口培养了大批的动画人才,但现实却比较尴尬:企业找到一个合适的动画人才并不容易,而高校的毕业生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则更不容易。这些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生掌握的知识落后于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实用性及针对性都不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此外,有些老师针对技术层面的教学缺乏明确和长远的教学定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只掌握了相关技术的基本功能,但是却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因为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所以他们就无法适应这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行业,无法有创意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艺术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另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科目,但是很多学校在缺乏相关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跟风而上盲目开设该专业,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通过相关设备将其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思维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仅仅只看到应用层面,因为如果单纯的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为转向,容易导致专业的简单膨胀,引发教育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5]。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将人才培育出来,还要让人才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的生命体现在学生的质量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社会价值来重新思考。
3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准确掌握电脑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小规模(或协同完成大规模)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3D游戏设计与制作、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等工作。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和公共课以及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的课时安排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基本原则的[6],每个学科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都需要安排一定的时数才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数字多媒体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铺垫,但总学时有限,要想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都学一遍,那么每门课的学时只能适当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有可能就是什么知识都略懂毛皮,但哪一门都不精通,这就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要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积极的寻找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结合、知识和能力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精学、多练,创作大量的习作作品,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构件一个以课程设计、课程实验、项目实践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1日常实验课程教学管理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课程包括专业概论、构成原理、CG基础、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场景设计、三维特效、后期合成、网络游戏等课程及系列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这些课程相关的实验课程,可以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各方面的操作基本技术的训练,使学生对于相关的软件、设备、操作技能以及环境的性能等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并根据自身的兴趣开发出相关的实用作品。通常来讲,实验课是跟着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同步进行的,每个科目根据自己的课程要求来安排实验,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巩固[7]。
实验课程体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而设,比如多媒体开发、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游戏创作、三维角色与场景设计等试验,都是比较常用的实验课程。
3.2实验教学要具有开放性
3.2.1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数字多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相应的其实验课程体系也处在发展初期,所以该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之间以及实验课程体系之间都缺少密切的协调和联系,所以实验内容难免会出现脱节、遗漏以及重复等情况;其次,数字多媒体艺术专业还缺乏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管理机制以及统一的、科学的考核标准,还需要对实验教学的教材做进一步的规范;最后,实验教学受着传统模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老师不仅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还会把实验全部过程、步骤向学生做演示。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抑制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
3.2.2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首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在与教材内容保持系统性联系的基础上,尽量做实用性的外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开设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其操作指导要适可而止,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其次,开设开放性的实验课程,把学校自身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实验室不承担教学任务时,可以对全体学生开发,或者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相关的CAI、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与动画等专业实验室;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场地和设备组建开放性实验室,老师进行监督指导,制订相关的制度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等,这种作法可以弥补实验课教学方法单一、时间有限等方面的不足。
最后,学校要加强实验设施的配备。我院拥有10 000余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设有音频技术实验室、线性编辑工作室、非线性编辑工作室、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室、虚拟演播室、播音工作室、摄影创作室、摄影数字暗房、动画设计与制作机房等十余个实验室,设备齐全。从而实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
3.3项目实践小组活动
除了常规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课程外,还可以增强项目实践小组的建设,采用兴趣小组或者创新实验室的方法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总结出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学习小组来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所以,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组建学生技术项目小组及工作室,并为每个社团配备指导老师。指导教师从而全方位的保证实践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引导学生项目实践小组与专业技能认证模式相结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的同时,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相关技术比赛及资格认证考试,这样学生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8]。此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项目实践小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影视创作工作室
参加该项目小组的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具备相当的影视创作的能力后,可以鼓励其承接影视的制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增加实践的机会。
3.3.2动画制作项目小组
该项目小组的主要学习内容是Flash二维动画的制作和设计。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学习;老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到活动场地对小组进行相关的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提高其设计制作的水平。指导老师也可以定期为小组成员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学习视野、提高艺术素养。
3.3.3网络技术项目小组
这种项目小组要求学生要搭建起一个合作式的学习平台,通过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该小组的管理可以实行准入制、引进淘汰制等,制定出详细的管理细则,实现学生自主管理[9]。项目小组通过考证经验交流、专题知识讲座、实验室上机实践、软件模拟配置等活动,促使小组成员可以顺利的通过网络工程师、三级“网络技术”、CCNP、CCNA、CCIE、等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3.3.4课件制作和专题学习网站项目小组
对制作专题网站、多媒体电子作品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该项目小组,它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在该项目小组通过学习相关的制作软件,互相交流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高层次的多媒体制作大赛,将相关的多媒体认证考试也纳入项目实践的内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创意,体验成就感。
3.3.5Java项目小组
该小组可以围绕成立协作学习团队、形成完备的自运行系统这一目的来展开,构建一个人才孵化、技术传播的研究型和技术型平台。侧重于培养程序员的基本素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设计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编程技术、编程工具、开发方向、操作系统、项目开发经验、团队开发经验以及SCJP认证考试等模块进行量化的评估。具体可以开展技术讲座、技术讨论会、兴趣小组辅导等形式的活动。
实践证明,我院自从实施教学改革,加大实习实践力度,鼓励、支持学生成立技术学习小组、工作室以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大大加强,教学成果显著。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上,我院获得“2009年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养优秀本科院校奖”,我院院长王伟建及教师梁玉清同获“2009年中国动漫游戏专业教学贡献奖”。在2010年,我院选送的影视、平面广告作品在哈尔滨市第十六届广告作品大赛中获得影视类广告作品银奖3个、平面公益类广告作品银奖1个,广播类广告作品优秀奖1个。我校是黑龙江省唯一在此次活动中获得奖项的高校。
3.4校企合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采用“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零距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它既符合学校教育体系的要求,又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双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10],同时,它“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项目实训”设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项目,由企业出资、学校出力,共同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做以下定位。
首先,建立起新的校企合作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指导学生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意向,与合作办学的要求相结合,自主的选择符合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和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确定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应用型的特点;最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自身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选择权以及自,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我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战的舞台,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依照“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理念,我院与国内海润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实习基地,每年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并收到良好的效果。2009年,传媒学院正式启动与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学实践性联合教学项目,为动画专业学生提供去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学学习、实践的机会。具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在哈师大完成两年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然后去加拿大进行第三年的实践性学习,之后返回哈师大完成第四年的课程学习。
4结语
今后,传媒学院将继续围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与产业前沿,参照国内外一流院校同类专业发展模式及业界发展态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整合后学科交融的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坚持基础与应用并举,建设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竞争力强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9(3):13.
[2] 奚春雁. 数字媒体的现在与未来[J]. 互联网周刊,1999(25):67.
[3] 刘惠芬.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6.
[4] 王宏. 数字媒体解析[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4.
[5]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09.
[6] 廖祥忠. 数字艺术论(上)[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
[7] 许鹏. 新媒体艺术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8]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4.
[9] 史卓. 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49.
[10] 叶福军,潘瑞芳,张帆. 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 新闻界,2009(4):126-127.
Digital Media Art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HE Nan, LIANG Yuqing
(Medium Institut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