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

时间:2023-06-05 10:3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科;档案管理学科;分化;整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阅读的场地和书籍了。目前,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我国图书馆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图书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这些都促使图书馆向情报以及档案管理方向发展。

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

(一)图书情报学

在我国,图书情报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专业性的学科,并且成为我国科研组的重点研究对象,图书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理论、应用文写作、计算机C程序设计、图书馆学基础、档案学概论、计算机网络、文献编目学、文献分类学、科技信息检索、图书自动化、信息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学科领域的范畴。情报学又称为图书馆业务学,主要是负责文献信息的组织、储存、检索、分析、咨询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知识学科的管理工作,一般图书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法。

(二)档案管理学

档案管理学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档案收集,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图书馆学基础、档案学概论、计算机网络等,并使用专业知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储存。其中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学科研究地位,在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好档案收集工作,才能提高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因此,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它贯穿在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阶段,影响着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程。档案收集要求内容丰富多样,注重馆外调查和指导,促使入档信息的标准化,保持档案的完整性以及对机要文件的保密性。由此可见,我国档案管理学与图书情报学都是复杂的、综合的学科。

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

(一)图书情报发展走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信息含量也比较大,这促使图书情报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发展。并且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很多信息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图片以及其他形式进行传递,这也使图书情报向高新网络技术方面延伸。如今,利用互联网力量,收集更多图书情报,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图书情报还在不断追求信息质量,确保收集的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程序软件,对情报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化和条理性,并且将情报工作与档案管理管理工作区分开来,逐步实现两者之间的分化管理。

在新形势下,图书情报工作发生着重大改变,开始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在新时期要做好改革创新的准备,我国图书情报管理必须引进现代网络技术,丰富图书情报内容,全面提高图书情报工作的服务质量。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已经普及,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引进计算机技术来优化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人工资源管理方式,减少图书情报工作中的漏洞,提高图书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引进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实现图书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相互传递和资源共享,建立内外交流平台,更好的处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面对面信息传递,打破空间的制约,快速实现信息检索和信息使用功能。最后,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它是全国联网的系统,图书情报实现计算机管理,能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共享。但是要实现图书情报全球化推广,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现代技术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快的实现情报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二)档案管理发展走向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现阶段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要不断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标准。新时期,档案管理要由直线模式向立体化形式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档案的种类增多,使档案管理工作中多出了一种中介,即计算机。这样三者构成一个立体结构,实现立体化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储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网络系统下,档案管理通过光盘、电脑硬盘储存,这些储存方式都不容易因腐蚀而受到损坏,确保档案信息的长期完好储存。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学已经初步建立起学科框架,形成一些分支学科,但是学科课程在实践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不符,档案管理学习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档案管理学科在今后要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学科研究,使档案管理学的学生在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

(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同发展趋势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时代,我国图书馆引起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对新科技成果的使用要求,两种学科在发展中就必须不断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管理模式,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储存管理系统,将纸质图书文献进行电子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广泛的传播。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在日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中,学科知识就必须设立计算机网络课程,并且在实践中对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多开设技术操作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术软件运用能力。由此观之,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学科领域的交流和相互借鉴,也有学科个性化的发展,在不同学科范畴内的延伸和分化发展,但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还是不会完全独立,两者之间必须,相互促进发展,不能完全摒弃其中一种学科,这是受到两种学科最终服务对象决定。由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都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范畴,都是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整理保存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情报工作需要档案管理的信息支持,档案管理又需要参考情报信息,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不能完全独立,这必然使得两种学科在研究上的互相牵连和渗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网络时代下必然朝着情报与档案管理方向发展,这是现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向现代化、先进化迈进的表现,是我国图书馆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发展道路上都是以图书馆管理的发展为基础,所以两者在发展起源上存在很大联系,但是随着两者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也出现学科的分化与一定领域的整合,总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最终会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2)

第2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1.前言

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国外的优秀学者提出,并于70年代传入我国,迅速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涉及到多层面的管理,例如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一体化等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步伐的快速发展,新型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创造了优越的外界背景,信息化为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契机。

2.图书、情报、档案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1三者一体化管理的必然性

知识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新时代的进步,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用户对使用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信息化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使用用户对繁琐、复杂、单一的信息应用能力较反感,因此追求系统、完整、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竞争的主体力量。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结束了多重单一管理的复杂问题。三者一体化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了动态的、便捷的服务信息;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推进,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查收弊端,为用户创造了时间自由、信息量广的搜集平台,可见,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2.2三者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首先,就目前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调查来看,一般将图书、情报和档案分开进行管理,各自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较弱,三者各自为营,互不干预,自行购买管理设备和信息资源,这种现象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散乱,不易被用户搜索和查找,另一方面,在不必要的经费投入中消耗过高,无法实现经费的最优化使用;其次,图书、情报和档案具有想通的本质意义,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将三者协调结合,共同管理,形成系统、科学、综合化的管理系统,便于对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服务,保证信息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动态地服务用户;最后,三者的一体化式管理可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提出优化的使用结构,避免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一些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保障基础。

3.高校构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3.1转变传统管理思想,树立一体化观念

实现三者的一体化管理首先需要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到图书、情报和档案统计管理的优势和价值,转变自身的传统管理思想,正确认识到在长期工作中所养成的不良习惯、消极怠工和安于现状的不良现象。积极探索和转变管理思维,在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工作中树立远瞩性、主动性和科学性的观念,认识到三者一体化管理所产生的价值。将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制定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性战略目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和贯彻信息全方位开放与资源文献的共享措施,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和沟通,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和方案,落实到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实践工作中。

3.2加快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中,高校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入网络、通信、计算机操作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手段,从而为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坚持的设备基础,提高三者管理系统的发展进程,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信息含量大,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要将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后台支撑,从而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据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在设施建设的水平上还存在较多滞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进程。针对此现象,高校还应不断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精力,积极开拓多渠道的发展机会,为图书、情报和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3.3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

随着网络数据、信息资源平台的载入,在高校的图书、情报和档案信息中,也大量地引入了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情报与电子档案等资源,这些电子与网络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限制和空间局限性,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与网络图书、情报和档案信息资源,针对传统文献资源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文献信息的配置和使用效能。

3.4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只要求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随着高校图书建设和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对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是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体系中的基础保障,扎实的专业能力,敏锐的信息搜集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外语能力是复合型图书工作者的重点要求,此外,对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专业管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也是实现符合型人才的必需技能要求。

总之,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发展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应高瞻远瞩,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有条理、有计划地推进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进程,在借鉴优秀单位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开放的一体化管理。(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参考文献:

[1] 陈洁.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版),2012,(2):96-97.

[2] 王永辉. 整合图书情报档案资源 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J].吉林农业,2010,(13):46-47.

第3篇

一、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边缘学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情报管理和档案的资料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尤其是高校师生对对综合性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由于这些知识、信息过于分散,给人们查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实现图书情报和档案的统一化管理,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体制与管理技术尚不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二、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方略

1、结合理论共同管理

在我国,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已有一定的历史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管理模式就逐渐显露出来。到了90年代,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统一管理有了一定雏形。经过长期的实践,大量的基础理论便应运而生。实际上,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的结果。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造就了三者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也就促成了更加便捷的资料管理和查找平台。

2、依据实际效率管理

依据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将图书、情报资料、档案创建一个共同综合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效率管理的重要保证。这种管理模式既整合了资源,规范了资源的管理与查找系统,又提高了资源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当然,对于这种新型管理模式,我们还需依据实际的管理需求,从各个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包括外对资源的开放程度,资料保存方式等相关规定的明确了解。此外,三者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是通过网络技术得以实现的,因此对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必须要突显其信息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依据现实,及时调整管理手段,确保科学而有效的信息管理。

3、加强仓库信息管理

信息库是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统一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对整个信息系统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三者的统一管理,必须加强信息库的建设,确保信息库中信息的有效流通,信息库的建设使传统资源的管理方式被逐渐打破,把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用网络化的方式串联起来,而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共享的效率被提高,同时也方便了图书资料的统一管理。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针对问题灵活解决

由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共同管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其相关程序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运行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以前从未遇过的问题。也因此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管理者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在相关机构建立统一的网站,对问题处理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的提出是很好的途径。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式,才能将共同管理的效率最大化地发挥。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既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又注重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拒绝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尤其要一些网络知识产权加强教育。如大部分网民都有通过网络下载电影、电视剧的经历,却很少有人在意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网民与网站运营商产权意识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侵权行为,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产权享有者的利益,促进三者共同管理的发展。

6、实施问题协调处理

要针对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现实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保证组织编制能够对系统的分类、著录、标引等,尽快实现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标准化。这些都有助于对公共管理策略的执行起促进作用,也是实现资源共享和现代化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使网络和数据库的合理建设能够不断完善。如果从数字馆藏角度来说,管理者必须形成良好的管理准则,按照数字信息管理理想的状态分布,从多个方面对信息资源合理规划。将智能检索技术充分利用,把宽带高速网作为传输通道,使用a户享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这样就使得馆藏实现数字化,当然还要关注与馆藏信息资源的形成、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等操作流程。

第4篇

1图书和情报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1.1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组织里面累积档案的材料非常重要,可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组织里面档案的性质材料多少会出现过时的现象。图书情报的发散性和及时性就可以将档案这一缺点很好的弥补,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将信息仔细收集且归类好,给组织领导的决策层提供非常丰富的科学依据。

1.2促进图书、情报和档案三者管理的现代化在三者管理和存储过程中,档案馆的管理无论在手段上面还是在其方式上面都是非常落后,在社会信息高速变化的今天,要在对档案的管理中将图书和档案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引进去,采取一体化管理的方式可以促进三者在发展和管理的时候优势互补。

1.3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一旦对档案、情报和图书实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将人力、财力和物力利用的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减少。因为这三者信息在传递和提供的时候一定要遵从信息的衰减规律。对其进行收集、储存和分类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并且还将三者信息的衰减速度加快。对三者采取一体化的管理,可以将信息浪费和搁置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面得到改善,将各种信息和文献生命周期提高,最终形成互相激活和互相渗透的良性循环模式。

2图书和情报一体化的管理策略

2.1建设图书和情报的管理组织和机构给图书和情报管理建立更好情报、图书和档案的管理一体化机构,对原来三者的优点进行很好的保留,将相应的资源体系建立好,有效管理相关图书和情报。处理之前图书和情报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最终形成信息的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且对图书和情报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对其制定相应管理的机制,很大程度上面将用户可以有效使用信息的资源需求满足。与此同时,可以将图书之间沟通的程度增加,利用各种技术的力量,有效管理新图书的相关信息,将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行有效的增加,最终对图书和情报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2.2图书信息的网络结构随着现代信息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将之前网络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对图书的档案和情报也进行了很好的整个。运用计算机的技术对于图书和情报实施一体化的管理,提高人们利用图书和信息的利用率。信息的整合网络主要有:用户的服务终端、信息的资源库、服务器的终端等。在查找图书信息的时候,相关用户将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输进去,就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3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图书的工作需要进行不断创新,要求相关图书的管理人员将其自身素质提高,有效运用计算机的管理技术能够将图书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并且对图书和情报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实施一体化的管理,将相应管理的技术充分利用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的真实体系,根据每一个部门特征将图书的管理工作提高,对图书的管理人员加强培训的力度,对人们需求最大程度上满足。

3结束语

第5篇

一、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档案管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微观层面,以研究政府部门、高校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为主,路君兰(2010)、洪伟丽(2008)、赵益民(2010)、何伶(2008)分别从企业档案管理隐私保护、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高校档案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缺乏宏观层面的研究和探讨;虽然蒋冠(2005)等从宏观层面为我国信息时代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的空白,但是在对策方面稍显不足。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信息时代我国档案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有针对性的应对思路及对策。

二、我国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相继于1982年、1995年成立了档案出版社和《中国档案报》,是世界上仅有的拥有专门档案出版社和档案专业报纸的国家。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事业发展仍不容乐观,存在着多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档案事业及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进一步发展。

(一)档案管理没有普遍采用网络技术。

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发展,信息技术取代了过去“手抄笔录”的信息流整合方式,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大提高,各种信息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主流信息贮存、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在极大便利人类信息交换的同时,也给我国以纸质、磁带存储等非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使我国档案信息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世界累计有2000多个档案馆开设主页(2009年),并开放档案网络查询,相比之下,我国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则较为缓慢,没有开放档案网络查询。

虽然我国档案管理事业普遍采用了办公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方便了档案的查询和使用,但是由于档案本身没有登入网络资源整合成数据资源库,使档案使用、异地查询极为不便。这也从根本上使多数档案信息“束之高阁”,限制了学术、教学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造成极大地信息资源浪费。

(二)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除了部分政府、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专门设置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相关档案管理保存并聘用专业人才之外,多数企事业单位并未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其多数档案由企业文秘等文案工作人员负责,没有形成档案管理体系;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档案管理设备不能得到充足保证,严重影响我国档案信息的录入、保存和信息交换。

(三)档案录入种类单一,档案使用率不高。

笔者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录入较为单一,主要以党政、财会为主,对单位活动记录不够详细,尤其是单位重要决策、会议缺乏记录,或者敷衍了事致使信息失真;政府部门年度信息缺少信息整合归档,致使大量数据信息散佚;部分单位虽然为工作人员虽然建立了详细档案,但是主要以人员工作关系为主,缺少员工详细的工作记录,不符合档案信息录入的原则。

我国政府掌握国家80%以上的信息资源,其中大部分是档案信息,但是我国目前对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仅为5.3%,而且主要集中于教学、政策制定方面。实际科研、经济方面对档案资源利用较少,这虽然与我国档案信息储量不全、种类有限一定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我国档案信息利用较低,才造成了档案信息录入较为单一的现状。

三、我国档案管理发展缓慢的原因

造成我国档案管理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档案管理事业起点较低,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落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为短暂,制度不健全等均限制了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速度,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并不是导致我国档案管理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投入不足、管理人员意识落后、档案网络化发展缓慢三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足。

虽然网络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查询手段,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档案的信息传播作用,但是网络信息稂莠不齐,存在大量虚假、不实信息给信息获取带来巨大不便,而档案作为准确、可靠、完整、真实的信息记录对各项研究、政策制定参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对档案管理认识存在一定不足,对档案记录、管理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档案管理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人员培训得不到充分保障,根本上限制了我国档案管理进一步发展。

(二)档案管理人员意识落后。

档案作为各个事业部门发展的准确、详实记录,存在一定的秘密性,因此查询我国各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存在较为繁复的审核、审批过程。虽然我国非机密档案管理已经开放,但是各个单位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认清档案管理以服务为主而非以管理、保管为主的时代特征,甚至设置了部分档案查询的人为障碍。在实际工作方面,仍然以档案信息的保管作为工作的重点,对档案查询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从思想上导致了档案管理因循守旧,限制了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档案网络化速度缓慢。

档案网络化是从档案录入、存贮、管理全面采用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档案管理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档案信息录入效率、传播速度和利用率,从而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目前,我国档案网络化进程缓慢,信息录入、交换效率低,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人工工作量大,严重影响了档案记录详实、准确。同时,不便于信息的交换,造成了信息资源巨大的浪费。

四、信息时代我国档案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时代我国档案管理应注重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一)加大档案管理投入,建设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体系。

加大对档案管理的投入,完成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档案管理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完善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体系建设,完善档案信息电子化、网络化,提高档案信息透明度,便捷异地档案信息查询、档案信息下载,提高档案使用效率,才能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符合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要求。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思路。

除了在硬件水平上符合信息时代要求之外,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素质是解决我国档案管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人员从档案保存、到档案查询服务的工作思路转变。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相关技能、职业培训,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新型档案搜寻、录入、管理设备的使用能力,提高工作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转变管理人员工作素质,实现工作思路转变。

五、结语

信息时代,对我国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透明度更高、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是未来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完善档案管理设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并做到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最终解决我国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档案我国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哈尔滨市水务局水利征费办公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路君兰.欠缺与完善——关于我国私人档案管理的思考.安徽大学.2010.

[2]何伶.论高校校史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山东大学.2008.??

[3]蒋冠.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湘潭大学2005.

[4]洪伟丽.档案管理现代化若干问题认识.黑龙江档案. Heilongjiang Archives, 2008(06).

[5]赵益民.图书情报档案事业一体化整合模式构建.图书情报研究.2010(1).

[6]徐楚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性思考.云南档案.2009(11).

第6篇

关键词: 图书馆; 档案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38-02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管理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就行了。轻视档案管理的思想都表明了一些人对档案管理缺乏了解,忽视档案管理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

(二)设备太落后

学校图书馆大多没有实现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图书档案的分类、编目、存档、归类、整理以及读者对文献的检索等等工作还是原始的传统的手工操作, 不论是图书档案管理员、 还是读者, 要完成一项任务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耗费很大的精力。

(三)制度不健全

中职学校在管理中虽然制定了适用于本单位的、较为健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但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较少,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管理,很多文件材料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归档,管理混乱。中职学校的档案形成于学校日常管理、教研活动和教研成果的开发推广中,档案材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如果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很难保证档案材料收集完整。

(四)管理不到位

在中职学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专职档案员负责图书馆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中职学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并没有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管理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长期日积月累形成的,没有专人管理会使多数应归档的文件散落于各个部门或个人手中,导致档案材料不完整和不系统;二是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三是少数中职学校没有专用档案室,档案无法集中管理,缺乏保护措施,不利于档案的管理。有的学校档案多、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

(五)结构不合理

中职学校图书馆的文书档案材料较多,纸质档案最多,其它档案如电子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很少,甚至没有。

(六)利用不充分

图书馆是中职学校的窗口部门,图书馆的工作会产生的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为领导决策、业务工作和科研的重要资料。充分利用已收集的档案资料,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档案管理意识落后,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基本上都属于重藏轻用,造成了图书馆档案资源的浪费。

二、改进中职学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图书馆档案是中职学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载着一个学校图书馆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强的信息利用价值。因此,学校的档案工作应着眼于今后的发展,既要适应今后管理的基础工作,又要尽快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一)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是搞好中职学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一个学校档案工作管理得怎么样,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要做好图书馆档案工作,首先要积极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

(二)指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并提高其素质

学校一方面要指定有责任心、能吃苦的同志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关心他们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此外,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

(三)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设备

硬件是提高中职学校档案水平的基础,也是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把档案设施建设列入学校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配置足够的档案库房,库房内可适当配备空调、去湿机以及防虫、防火、防盗等基本设备;按需配置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软件方面,应安装档案管理软件,把档案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极大地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中存储、处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以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四)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应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按章办事、按规操作、妥善保管。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第二,简明实用;第三,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既约束领导又约束职工;第四,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档案部门既是制定档案规章制度的主管部门,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五)科学分类

科学分类就是按照档案部门的要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按部门、内容等,分成不同类别。一是党群类。包括上级文件、校内文件、计划、总结、规章制度等。二是业务类。包括各业务部门的报表、工作日志、各类活动等。三是人事类。包括职称晋升、考勤、考核、职工培训及进修情况等。图书馆的档案收集通过科学分类,便于系统地查找利用。

(六)电子归档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基础,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此,中职学校图书档案管理中,要逐步实现技术现代化,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收集、处理、传递、利用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它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七)提高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要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的好坏是衡量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尺度。

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漫长的从观念到技术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是中职学校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横向比较过程中,除了办学的师资力量,现代化的校园管理方式也是学校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实力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中职学校图书馆档案工作,对于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事例与开发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4).

[2] 贾春勤.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06(7).

第7篇

[关键词]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必要举措;探究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97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183- 02

不置可否,图书管理模式需要紧随时代变化而锐意创新,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档案管理一体化能够充分满足读者需求,更降低了时空限制,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相关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但是,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中诸多弊病仍要解决,探究之路任重而道远。

1 明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弊病所在

1.1 政策以及体制构建不完备,欠缺行业规范与标准

档案馆以及图书馆处于各自为政的现状,相互协作性偏弱,难以实现信息交换和共通,阻碍资源共享以及一体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引发了相当程度上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另外,在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环节没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指导,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便难以实现对于图书档案管理的具体实践。由此看来,相关管理层必须高度注重一体化建设进程,认识到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方面的制度问题。一体化管理离不开统一性行业标准的约束,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工作相当欠缺,在制定适合国内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行业标准上需要进一步协调和规范。运用互联网等先进化技术,需要充分结合图书馆、档案馆的要求与特点,制定实用性、共同性原则,实现网络、数据库统一建设与管理迫在眉睫[1]。

1.2 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紧缺复合型人才

现实生活中,鉴于既有档案事业、图书管理事业与教育体制的脱节,在精通档案理论和图书管理实践技能型的人才建设上远远处于落后状况,专业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会严重制约图书档案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程。当前急需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诸多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学科教育中包含图书档案知识,以此同时,还要强化对于现在职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敦促他们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

1.3 图书档案管理实践不足

当前国内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研究中主要侧重于理论性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探究较为薄弱,尤其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过程中片中理论,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在管理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 探究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2.1 构建管理制度,完善一体化信息平台

首要的是构建一体化管理制度,站在全局立场,紧抓信息时代顺应图书馆、档案馆两馆发展的趋势,进行各部门间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继而,管理层需要强化重视度,提升决策可操作性、正确性,从而为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石,其中贯彻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的理念[2]。打造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必备前提,通过管理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利用集中、高效、高速的最佳效能,为共享信息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 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2 实现统一的技术标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档案共享与发展是互相关联的,只有二者横向联系,才能进一步实现图书、档案管理的相互交叉,使两个具有相同的工作系统在全面规划下互相协调、探寻两者互换性和交融性的结合点,从而制定出适用更广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动一体化的进程。只有进行信息共享中发挥整体合力,才能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一体化管理,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网络相连的综合信息检索查询所需信息, 实施网络化的模式可以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3]。一体化的管理说到底还是主要依靠人才为支撑,这就要求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过去人才单一、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泛、熟悉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形式多样且灵活的路径探究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人才制度建设与管理,不断为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注入新活力。

3 结 语

一言以蔽之,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理应发挥双管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制度问题、实践不足问题,不断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管理水准。尽管当下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红艳,韩淑华,于冬梅,等.新农村建设中图书档案管理瓶颈及实施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对策――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J].科技信息,2016(17):12-13.

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relations between links of archives work such as collection, organizing, appraisal, calculation and utilizing, and the related quantative study.

关键词:档案工作;诸环节;定量研究

Key words: archives work;links;quant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43-01

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文书档案或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利用等诸环节的相互关系、工作原则、方式方法和科学管理全过程的科学科目”。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的努力,这门学科已形成体系。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学科的科学水平,笔者认为,加强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利用诸环节间的定理研究,是档案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同志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没有质量”这就是说,要认识事物,既要把握它的质,还要把握它的量。如果把确定事物的质叫做定性,那么把握事物的量就叫做定量。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则使定性更加准确,使认识更加深入。

在档案收集工作中,根据档案形成机关对其所产生档案需要经常查找利用的特点,“档案馆不能过早地收集现行机关的档案,只有在条件成熟后,即在档案形成机关不再经常查找利用时,再有计划的、有步骤地收集需要长期和永久保存的档案”。这里,“不再经常查找利用”,就涉及到量的分析。我们都知道,在图书情报学界,文献老化规律,常用C(T)=Ke-At这一负指数函数来描述{c(t)表示T的文献的利率,k是常数,e是自然对数底数,a是老化率}。这一定量描述,基本反映了文献老化的规律,对图书情报各环节的工作均有指导作用。档案室档案文件的利用规律当然不能照搬此公式,但档案形成机关对其形成档案的利用频率,是应有其固有规律的。探求出这一变化规律的定量描述,对确定档案室“不再经常查找利用”的档案文件需要向档案馆移交的合同期限,是有指导意义的。

档案工作各环节中量的表现还可以举出很多,都有待我们深入的定量研究。这种定量研究就是要用数学的方法对各环节的数量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对档案工作规律的认识。比较准确地回答和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以探讨和研究档案工作规律性为已任的档案管理学,加强档案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必须大大提高学科的科学水平。这既是档案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档案实际工作的需要。

档案管理实际上是一门管理科学。对档案实现有效的科学管理应是它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档案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影响档案工作各环节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平衡,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应该是档案管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一个档案机构,在处理档案诸环节关系时,怎样根据特定的条件,确定它应拥有的人力(人员的数量,知识、年龄结构)、物力(档案、设备)和财力(经费),以及它们之间恰当的数量联系,并将它们充分运用起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满足各界对档案的利用,使档案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是档案管理学应该回答的问题。

要达到上述目标,定量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建立档案诸环定量研究,必将大大推动档案工作,档案的作用必将得到更充分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必将进一步的提高。

要对档案工作各环节进行定理研究,圆满解决档案工作中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实现档案工作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只满足于对档案诸环节进行一般的统计显然是很步够的,只对档案工作过程进行概略性的、方向性的、结论性的描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档案工作发展的实践表明,除现有统计工作基础外,还需逐步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包括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来描写、分析档案诸环节间的相互关系,才可深入揭示档案工作规律。

一般地讲,档案的定量研究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步骤:根据研究的目标,确定必要的统计项目;对统计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对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求解,寻求最优化的结果;最后,以此来评价、改进和指导档案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档案学的定量研究,笔者认为:

①必须进一步加强档案统计工作。随着《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年报》的颁发,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开始实行统一的档案工作制度。这一措施的认真执行,对推动档案统计工作,实现档案学的定量研究,无疑有重要作用。

②建立完善的档案学基本概念体系。这是数学方法在《档案管理学》研究中能否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当前,加强档案标准的制定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③改革档案教育。在档案教育中,增加一些数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知识教育是必要的。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档案专业人才,是档案管理学研究深入的关键。

④认真学习和研究邻近科学,诸如图书馆学、情报学中运用定量分析的成功范例。

第9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引言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1],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高被引的论文,备受业界关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2012年的载文情况,作者对当年刊发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各项统计。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关键词作了必要的规范,归并了重复引文,剔除了无文献来源的注释性引文,并对全部引文逐一进行了核对,修正了引文中的差错。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12年刊发的文章从栏目发文量、作者及地域和机构、主题、基金论文、引文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NKI检索了被引情况。根据载文实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作者统计分析不含“通讯”、“卷首语”、“文摘”等栏目的文章,主题统计分析不含无关键词的文章,引文统计分析不含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类注释的文章。

3 载文统计分析

3.1 载文栏目发文量。2012年《档案管理》设置有“卷首语”、“理论探讨”、“争鸣”、“业务研究”、“局馆长访谈”、“专题沙龙”、“调查报告”、“海外采风”、“工作园地”、“史料钩沉”等18个栏目,共刊发文章277篇,表1是主要栏目的发文数量。发文量集中于“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表中单列了占比)。

3.2 作者分布。作者统计针对“工作园地”、 “业务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探讨”、“海外采风”等9个栏目的242篇文章,其中独著210篇,两人合著28篇,三人合著4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86.78%、11.57%和1.65%。

3.2.1 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发文6篇,共两人,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共12人(“+”后为第二作者发文数),另有马帅章等28人发文2篇(含非第一作者)。

3.2.2 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作者(168篇),其次是北京(9篇)、山东和上海(各8篇),发文作者涵盖了19个省市。河南省又以郑州、开封、濮阳作者发文数量居多(105篇)。

3.2.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由于有些文章作者单位不够具体,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242篇文章中,各类院校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作者占比较高,分别发文102篇和82篇。

3.3 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2],因而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2012年《档案管理》中有关键词的107篇论文共有关键词401个,篇均3.75个。涉及关键词305个,最多的仅出现8次,可见分散度较大。为较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可将表达相同或相关概念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统一,如将“档案馆”、“档案局”、“档案部门”等统一为“档案馆”。规范统一后,利用自编的软件处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3.4 基金论文。2012年基金项目论文共25篇,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0%。其中,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研究》、《档案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各发文3篇,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发文2篇,基金发文量如表4所示。

3.5 引文统计。2012年《档案管理》文章中,列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注释的论文96篇,共有引文725条(其中外文13条),篇均引文7.55条。从年代分布看,2005年后的引文数量占66.62%。引用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最多,占比达70.62%,其次是电子文献、图书和学位论文。表5列示了引文的年代分布(“其他”为1980年前或无法确认年代的)。

引用文献中的期刊论文共涉及期刊139种,其中以档案类期刊为主,排在前9位的都是档案核心期刊,其次是非核心档案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

3.6 被引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3年4月23日,2012年《档案管理》刊发的被引论文达25篇,其中《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被引3次,《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等两篇各被引2次。表6列示了十种档案学期刊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从栏目发文分布看,“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是发文主体,“工作园地”和“业务研究”两栏目的发文量超过发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档案管理》特别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与其“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1]的定位是一致的。

“卷首语”是许多档案刊物共有的栏目,但《档案管理》六篇卷首语的内容均为“档案依法行政管理”,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2 载文中独著文章居多,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超过40人,他们独立或合作发文的数量超过100篇,表明《档案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队伍。但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3]。

发文作者的地域和机构数据表明,《档案管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注重反映本省的研究成果,注重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业务交流,不断传播和促进学术研究。发文作者集中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和各类高校,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3]。

4.3 从关键词的词频可以看出,《档案管理》2012年特别注重刊载“档案执法”、“档案法规”和“立法”方面的文献,同卷首语的内容相呼应。此外,“档案馆”、“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鉴定”、“档案服务”等也是刊载的重点,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价值。但列有关键词的论文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4.4 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较高。基金论文占比虽不算高,但针对性很强,较充分地反映了档案科研特别是档案执法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4.5 引用文献表现出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比重大、引用年代新的特点,表明刊载的论文注重高水平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注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成果。但列有引文的论文偏少,有些著录不准确,外文引文较少。

4.6 尽管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4],但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2012年载文被引同其他档案类期刊2012年载文被引的对比表明,《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被引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杂志社.《档案管理》简介[EB/OL].(2011-04-25)[2013-04-01].http:///w_NewsShow.asp?ID=0:2628.

[2] 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1):19~22.

[3]袁小翠.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档案管理,2011(6):60~62.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39-01

我国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行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早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立足当前的形势,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优化档案服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有价值的图书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未来的图书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将会是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为宗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切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配置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料的价值。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服务现状

伴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而且对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用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全面。但是,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无法全面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其中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图书馆档案室分割的空间布局造成功能单一,无法适应用户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藏书、借阅以及信息咨询各个部分彼此分离,自成一体,这种以藏书为中心的分割式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了安静的学习空间,但是功能却单一,忽视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不适应现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无法实现他们多样化的学习和研究方式。

(二)信息资源设置不合理以及设施的严重匮乏,不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现在的图书馆大多数是书刊分离、电子文件与固体文件分离,这就造成了同一学科的文献分散放置,不仅浪费了藏书的空间,也不方便读者快捷地借阅到某一学科的全面的文献资料。而且,图书档案室设施缺乏并与书刊分离,不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三)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图书馆现行的人员配置很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将不同专业人员分散配置在各个部门,分别负责图书的阅览流通服务,报刊阅览、复印服务,电子阅览、信息咨询及检索与培训服务,分散的服务方式很难实现综合化的服务效益。

二、图书档案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革命、开放存取运动和共享式学习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在图书情报界,它是指一种以图书馆为依托,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融合实体空间、虚拟资源和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学习场所和服务环境,其目标是通过提供多种学习空间,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供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配置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设施,在训练有素的图书馆员、信息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等服务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把图书馆融入学习、教学与研究的各个过程中,从而培育读者的知识素养,促进读者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目前,国内的IC空间现状不容乐观,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以及为图书档案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只有加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配置,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用户需求,完善软硬件设施配置,使广大用户可以实现仅在一个阅览室、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远程学习等任务。这将大大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会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进步。

(三)集中配置服务人员,引进高素质人才

图书馆的人员构成要尽量向一流大学看齐,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人员构成不仅有本科生和专科生,还有博士和硕士,而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之相差甚远,高素质的人才严重匮乏。图书馆切实需要改进现有的状况,着手引进真正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图书馆业务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随着高科技的引进,电子文档开始风靡全球,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早已不再局限于实体文献,用户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需求,转向了实体文献借阅服务和联机检索以及光盘检索服务的结合。

三、结语

未来图书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共享空间建设能够实现档案信息通过共享服务平台和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体系,为全社会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服务,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多类型、高效率、跨信息源的智能检索功能,让档案服务民生的能力更强大。IC空间设计将提供整体IC空间管理平台,提供给管理者可自行定制的各种多媒体信息的交互形式和展项内容以及执行策略,让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图书馆展示的建设需要,也为后期维护建设更新提供了便利条件。IC空间管理平台也充分体现了系统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

【参考文献】

[1]崔凤莲.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创新[J].管理观察,2010(11).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 知识管理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核电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真实记录的核电项目档案,是延续企业记忆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核电企业档案管理理应寻找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随之提上议事日程。

知识管理的含义

就企业而言,知识管理可以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说,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是企业信息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和发展;从微观上说,企业知识管理是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内容。[ 注释:引自郝建苹,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现状分析,档案管理,2003(2)]

从上面对知识管理含义的分析可知,既然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那么,企业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企业档案管理完全可以纳入知识管理之中。

二、核电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伴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管理所带来的效益增值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重要的推进因素。而核电企业档案作为核电企业文化的承载者,理应纳入知识管理之中,从而去适应知识经济条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核电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目前核电企业档案管理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核电企业档案的实体保管难以适应当前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从事核电建设的企业均建立起信息化办公系统,随之而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数字化信息进而转化为大量的电子文件,企业需要对这些电子文件进行存储与保管,核电企业在面对实体档案与电子文件共存的情况下,实行“双套制”保管模式,但往往会在处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使两者处于游离状态,。

核电企业档案信息零散、提供的服务不够系统

核电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加上核电项目分散于全国各地,这些核电管理企业或者施工企业往往有许多的分公司或项目部,而这些分公司或项目部出于自己方便利用等诸多原因,并非完全将形成的档案全部移交,导致公司档案零散,形不成系统。另外,当前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虽然一直为人们所倡导,但至今,真正的图情档一体化也没有实现,即使部分核电企业设立了信息中心,将企业的资料、档案以及信息的管理都归置其中,但是并未对图书、情报、档案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

综合我国核电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尽管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但仍有许多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做的便是针对当前“实体保管模式难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服务不系统”等问题引进知识管理,进行信息的资源整合,实现知识增值,实现核电企业效益最大化。

核电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尽管存在差异,但这不意味着企业档案的知识管理是不可行的,相反,核电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

(一)核电企业档案管理参与知识管理的有利因素

两者都是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管理企业显性知识的同时,发掘企业隐性知识,促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企业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核电企业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各种各样,但共同点都是记录和存储了核电企业的各项活动,并记载了其所形成的知识,它具备了知识储备功能,并且对于保存核电企业知识,维护核电企业发展记忆,保护核电企业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两者都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核电企业服务

核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问题不仅仅是开发企业档案的信息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发掘隐性知识,发挥显性知识,实现核电企业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从此角度来说,核电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共同目的都是为本企业服务,实现企业效益。

(二)核电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一致性

核电企业档案是核电站的重要知识资源

核电企业的项目工程档案记载显性知识,并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

显性知识是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存储于人们大脑的经历、经验、技巧、诀窍、灵感等尚未公开的秘密知识。核电项目档案作为施工现场活动最真实的记录,凝结了活动者在从事各项活动中所形成的经验、认识和体会等,是最直接的显性知识的记录者。隐性知识大多存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中,相对显性知识而言,实现共享难度要大得多,但隐性知识往往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源,所以除了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外,还要对现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

(2)核电企业的文书档案反映知识型企业文化,并且可以培训员工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手段方法,也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企业文化。核电企业的文书档案记录了核电企业发展的历史、企业活动的体会、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文化的精髓等,这些都蕴含了企业的价值观,从某个侧面反映出知识型企业文化。在知识管理中,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而企业档案则充当该项活动的重要角色。通过对企业的价值理念、规章制度、业务职责、操作方法等各方面在企业档案中的提炼,可以向员工传授本企业的生产理念等,使企业员工尽快融入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的现实效益。

核电企业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将档案信息材料进行加工,使档案信息资源变成有用的知识。

通过档案管理,可以对档案的信息材料进行有序组织和精加工,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进行研究,将其转化为对本企业有用的知识信息,从而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文件资料。

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传播

知识管理最主要的方式是建立庞大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传播和学习。作为核电企业重要知识资源的企业档案,理应成为这个网络中的重要中介成员。核电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不仅要提供企业活动所需要的文件材料,更要积极引导各部门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等,并且通过主动提供服务以及积极引导,从而实现知识共享,创造知识的更大价值。

综上所述,尽管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止核电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障碍,核电企业档案管理参与知识管理具有的有利因素以及两者存在的一致性足以促使核电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开展。

知识管理对核电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

发掘隐性知识,同时拓展企业档案管理的职能

核电企业档案工作者应该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掘企业档案中的隐性知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等活动服务。同时,为了适应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转变观念,将职能重心从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将档案管理真正看成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下完善档案管理的职能。

创新档案信息开发,介入人力资源管理

引入知识管理等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就要加大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并重视推动企业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知识共享、知识交流,促进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创新档案信息开发离不开人的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管理很重要的内容,核电企业档案部门要抓住关键,把握机遇,以人力资源部门中个人档案为基础,收集企业员工的业绩、技术等,完善个人档案,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方面可以将企业中个人的知识提升为企业拥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避免因员工的离职而造成知识的流失。

当前,核电企业应该把知识管理引入档案管理之中,从而发挥企业档案的重要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作用,为企业文化记忆的发展延续、为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信息知识支持。

参考文献:

①张斌 徐拥军,知识资源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新思路,中国档案,2004(10)

②郝建苹,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现状分析,档案管理,2003(2)

③张斌 周晓英,企业的记忆与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3(1)

④徐拥军 王宏,论企业档案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档案学通讯,2004(3)

第12篇

一、情报资料工作方法在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情报资料工作包括期刊资料管理,编制二、三次文献、索引、文摘、专题汇编、综述、编辑教学参考资料,提供情报咨询服务,等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劳动,各学科的资料要根据学科特点,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进行资料整合。任何一种资料成果,都是正确运用资料工作方法的结果。

1.资料工作方法是开展情报资料工作的必要条件。情报资料工作方法贯穿资料工作的始终,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资料成果,运用这些方法编制出新的资料成果,资料工作就是在如此循环往复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

2.情报资料工作方法是把资料引向程序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手段。资料工作层次高低的区分,资料成果质量的优劣,往往是由于运用不同层次的资料工作的结果、只有掌握和运用得当方法,才能整理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资料成果。资料工作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步骤和工作步骤,使资料工作遵循一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为资料工作铺设了走向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情报工作方法是连接资料工作者和情报资料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满足用户需要的杠杆。情报资料工作者认识情报资料,把资料加工制成一定的资料成果,其中的过程由一定的资料工作方法来操作,否则资料成果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掌握和运用资料工作方法,才能驾驭情报资料,完成资料工作的任务。同时,资料工作要通过用户作用于社会,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满足用户需求是资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资料工作发展的原动力。资料本身要经过工作方法的作用,才能变得有序、可查和便于利用。为用户找资料,还是为资料找用户都要运用资料工作方法这个杠杆。

二、情报资料工作方法的特点

情报资料的特点是“快、精、准、广”。所谓“快”,是指提供信息的时间要快,速度要快,也就是说情报资料的时效性特别强,资料成果的形成过程就是加工与提炼的过程,一般是工作人员独立完成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资料,还要了解学术科研动态,了解用户的需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多种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资料工作是一个综合的科学劳动,参透在各个学科,不同的资料要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而且一次资料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实现。

2.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与现代化手段并存。图书馆工作从传统的手工向现代化转轨的过程中,两种方法并存是难免的,应当重视对传统的手工方法作进一步总结,提炼转化为更好的方法,并使之为应用现代化做准备,为早日实现图书馆现代化多功能打下良好基础。目前,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运用给用户带来了快捷简便的查询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情报资料的利用率,使情报资料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3.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互相渗透。资料的搜集、阅读和选择会漫无目标,检索更会无所适从。

三、情报资料工作常用的几种方法

任何工作方法都离不开工作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方法的功能。资料工作方法不是单一的方法,是众多方法相互联系的集合,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能合理地综合运用。

1.阅读和选择方法。阅读是贯穿资料工作全过程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情报资料的内容,才能选择有用的资料,阅读和选择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手段,选择是目的。为了选择出适用的资料,编制新的资料成果,必须大量阅读。阅读一般分成:浏览和泛读、选读和速度、细度和精度三种方法。

2.比较方法。通过比较选择出适用的资料进行初步加工整理,然后再比较这些资料的异同点,作出鉴别去进行分类:

同中求异,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资料,认清差异点,用以分清同类资料中的优劣,决定取舍。

异中求同,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资料,认清其相同点,这样可以分清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的资料,便于取舍。

理论与事实比较,把理论研究的结果同客观事实作比较,用以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或鉴别事实的性质和意义。

纵向比较,比较统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内的情况和发展变化,以便追溯历史渊源,掌握发展规律。

横向比较,把不同对象放在同一标准、同一历史时期内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进行定性鉴别或定量分析,确定其特殊性。

3.分类编目与检索方法。把搜集和选择出来的资料根据内容确定它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把同类资料用类同形式揭示出来,便于检索利用。同时,还可购买权威的光盘软件,从计算机中检索,这种检索获取信息更快、更直接。不论用什么方法检索,都要求灵活、快捷、全面、准确、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4.运用剪报的方法,从报刊或网页上选择的剪报附于一定的载体上,然后加以分类,合辑成册,这种方法就是剪报方法。剪报要根据实际需要,明确目标,划定范围,筛选、剔除不必长留的。剪报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选材编辑工作,属于资料库的基本建设,一定要将它搞好。

四、情报资料工作方法形成的途径

情报资料工作方法形成的途径有3种:

1.由资料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和软化而成。

2.利用资料工作对象的软化特征而成。

3.移植有关科学适用于资料工作的方法。

以上就图书馆情报资料工作的方法及途径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要开展好情报资料工作还须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报意识,要深刻认识情报信息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资源;

(2)广劈情报源,搞好收集整理;

(3)重视文献的深加工,积极开发文献中的情报;

(4)加强情报研究,为定题定向服务提供情报;

(5)搞好对读者的研究,有目的地提供情报;

(6)要充分发挥情报功能的社会作用。

社会正向信息化迈进的今天,随着图书馆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服务功能日趋增强。读者检索馆藏文献的途径必将越来越多,文献情报也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新的方法也将不断地产生。我们一定要探索出更好的路子,为图书情报资料工作迎接更好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