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0: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问题 分析
一、经商、打工、离异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经商、打工、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情况下是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托付给了旁系亲属,有的更槽糕――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可以说是:脖子上挂着钥匙,口袋里装着票子,跌倒、爬起由着自己。受托之人对孩子只能在衣、食、住、行上给予照顾,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教育被忽视,孩子在情感上享受不到本该属于自己的父爱、母爱,家庭的温暖。特别是那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据我了解他们有的根本不想回家,到饭馆吃饭,到同学家或在网吧过夜。第二天睡眼朦胧去上学,课堂上不是头脑沉沉,就是去与周公会面,有的甚至干脆不到校,弄得学校老师无可奈何,找学生无从找起,找家长又不知路在何方。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的忽视,家庭的冰冷造成精神空虚,在纪律上吊儿郎当,放任自流,思想上低迷,学习上不求上进,整天哼着流行曲,穿着不合自己身份。女孩子走路看影子,回家照镜子,衣着打扮看样子;男孩子一离开学校香烟不断。这些孩子中的多数沦为班上的“后进生”了,如此下去,现今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令人担忧。导致这些“后进生”产生的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如就业难、酒吧、网吧、台球室等。二是由于经济的驱使使家长都忙于挣钱,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管教不严,溺爱有加,这种状况的监护能担当起孩子教育的责任吗?三是好多家庭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给了学校,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二、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表明,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环境会对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处世态度,道德水准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策群力,群抓群管,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执法机关的联系,协同执法部门清理和查处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坚决取缔周边违背道德、良心而赚黑心钱的经营者,对扰乱校园教学秩序的不安定分子予以有力打击,利用家长会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对策,同时对家长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提出一些要求,努力使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沟通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块心灵的田地,而孩子的心灵田地是既富饶又贫瘠,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都与孩子多沟通,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交流,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更多的关爱,通过交流及早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把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交流沟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更多信息,并对信息予以反馈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思想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使师生之间走得更近,从而使他们有话愿找老师谈,有情况愿向老师反映,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在生活中对学生倍加关爱,善待他们,特别对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爱、母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以师之爱来弥补他们缺少的爱,对他们的行为偏差现象深入了解,不过分严厉斥责,而给予更多的温暖,以爱来感化他们,做好学生的“第二父母”的职责。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学生以榜样激励,树立缺少家庭关爱而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典型,以典型事例激发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另外,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假日管理教育,深入学生家庭,走访学生家的左邻右舍,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请他们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提醒他们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假日活动,防止发生以外。在我的班上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个星期六,三个男生在一起喝了三斤白酒,并且在池塘边嬉闹,致使有两个掉进池塘中,如果没人发现有可能出人命。因此,除了学校的经常性提醒教育之外,家长以及左邻右舍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假日活动。
2.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彼此沟通会增强学生的教育管理,班主任对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作以指导和要求,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使班主任在孩子的教育中达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充分发挥好班会这一教育主阵地
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常抓不懈,对学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指导,使他们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典型事迹激励他们,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学生,使自己成为一个家长放心的好孩子,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好学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教育公平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因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单方或者父母以外的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的实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力也随之得到巨大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获得了空前开放的流动空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从事非农生产。但是因为历史及现行体制等等的客观因素,他们的子女不能跟随父母进入城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演变成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对儿童实行监护的大多都是爷爷奶奶等。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大多数的监护人不能或无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加不用提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由父母单方监护的家庭,也由于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动,根本没有足够的实践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无法很好地去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之农村的传统,留守儿童也会相应的承担一部分的劳动,父母单方监护孩子或孩子一人在家的情况更是如此。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并且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出去打工一样挣钱的情况给孩子造成了不读书一样挣钱的负面影响。[1]
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父母双双外出或者单方面外出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关怀,长年难与父母见面的儿童更加缺乏家庭的亲情。长期的感情匮乏,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交际圈狭窄,自尊心过强,感情脆薄的不良心理问题。逐渐发展,更坏的情况则是自我要求不严,蛮横无理,缺乏热情和同情心,时常违反学校的纪律。到最后演变成为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并不能简简单的将其归咎于亲子分离。要透过现象去发现和探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所在。实际上,留守儿童在产生的时候就具有标签化的嫌疑。毕竟留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知识一个暂时性的生活状态,而并非是留守儿童贯穿始终的属性。另外一方面,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也并非都只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很多非留守儿童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相同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身体上的留守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留守造成的。正是因为心理上的留守,所以才能很容易的转变成心理上的问题儿童。
缺少父母关心,父母亲情缺失。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心理情感上的满足。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就是心理感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感情会严重波及到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儿童身上这条原则依然适用。在所有的感情中,父母的亲情最为基本,具有无法替代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无法很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导致了生活质量下滑,无心学习,其心理处于不安全状态,最终影响了儿童正常人格的建构。
亲情匮乏的留守儿童必然就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失当。家庭教育功能由于亲子关系的失当而达不到家庭教育应该有的效果。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不够重视或者说是家教方法和观念滞后。种种的原因造成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么训斥要么过于溺爱要么忽视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指导。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举要
1、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儿童监护体系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寄养,其监护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解决好一方面影响儿童自身的健康发育,另外一方面问题发展则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所以,政府应该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承担起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透过监护体系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由于现行体制造成的问题,在制度上政府应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弱化甚至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限制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2]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负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况且,教书育人本就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除了要保证校内教育起到效果之外,还要注意有意识的去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向其校外生活延伸。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组,对留守儿童进行建档管理,积极创新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计划和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学校能够安心学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魅力。
3、学会亲情交流,尊重亲情表达
在亲子交流亲情的方式上尽可能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恰当去选择不同形式的沟通手段。比如可以尝试采用文字形式的书信方式来沟通。父母在沟通上面应该将目光放开来,不能只是局限在学习和安全上面,更多的关心到孩子内心的变化。父母在交流之中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亲情表达,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同时给与孩子更多的话语权。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允许其发泄积累的不满甚至是发脾气。父母应该给予真诚的反应,不要随意敷衍孩子的问题。对于谈话时机要选择好,同孩子一起认真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结束语
当下,社会改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留守儿童的现象不仅会继续存在,还会不断地发展。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学校、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慧琴. 服务型政府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J]. 魅力中国. 2010(17).
一、汉滨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们性格成长、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够,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辍学、厌学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汉滨区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在 1.3‰左右 ,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厌学和家长观念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坏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家长看来,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父母承担生活责任。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隔代教育问题多
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龄大、身体机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问题,基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缺乏父母约束,长期处于管理真空,没有人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都不负责任,没有是非、善恶等基本观念。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场所。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样,比如待人接物、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学校就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多加注意,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单是学习成绩,多和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
(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做了一些规定,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还不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完善立法,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解决我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赚钱为借口,忽视了儿童的教育,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积极引导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应该对孩子的家长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积极和孩子、老师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学校要建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补助机制,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和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经常辅导、组织老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积极知道孩子和家长通电话和父母联系感情。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可以解决家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多花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让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在学校学习。
(四)政府要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但是法律的实施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材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寄宿制学校,对那些父母不在家,没有合适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既能学习又能住宿的场所,也方便学校进行管理。当然,也要相应的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农业论文DylW. net
参考文献:
[1]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5):52.
关键词:留守学生 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8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许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行打工,因而,出现了许多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就是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代为监护的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爱母爱的关怀、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留守学生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就会出现许多完整家庭孩子所不会出现的问题。
本文就留守学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作初步的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亲情,心态堪忧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打工,由于工作时间和路途遥远等情况,因而不会经常回家看孩子,一年的回家次数极少。这些家庭的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传递沟通,再加上祖辈的溺爱,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生理、心理的成长都受到严重的制约。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心理和生理成长上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的形成。
1.2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学生的学习上生活上无暇顾及。虽然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认真读书、学习成绩好,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没有时间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可能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在孩子学业产生退步的时候也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业都不甚理想。
1.3 违纪与犯罪现象严重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生活在亲情缺失的家庭,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受到了社会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就更容易依样学样。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判断力,禁不住诱惑,再加上成年在外的父母又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导致留守孩子极易产生违纪和犯罪行为。
2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2.1 家庭方面
由于留守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往往由家里的长辈或者比较熟识的亲戚帮忙照顾,因此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亲情的环境里,不易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中的长辈在孩子的教育上思想老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一是过分溺爱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祖辈们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事事依着孩子,就怕孩子受苦,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其二是大多数农村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辅导,不能规范其学习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低下。其三是在教育方式上,他们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简单、不切实际,往往会与留守儿童难以沟通,产生隔阂,而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已经渐渐成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旁观者。
2.2 同辈群体方面
由于留守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父母在一边指正引导,因而留守儿童会更容易受到同辈孩子的影响。因为无人约束,这个群体的孩子会更早的接触到社会,会更多的和同龄人在一起,更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气,再加上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就很容易走上青少年犯罪的不归路。特别是近几年社会信息化传播急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各种来自网络、电视剧、电影、书籍的思潮使得这些孩子多方面接受信息,在分辨不出好坏的情况下,又无人监管,从而走上了歧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阶段,父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种父母外出挣钱,忽略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对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3 改善留守学生教育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十分重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搞好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他人无可取代的,家长应当时刻关注孩子的教育情况,掌握孩子的思想,定期和子女沟通感情。父母当中最好是至少有一方能够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教育与影响保持存在和完整性,切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条件的话,建议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接受当地教育,现在国家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
3.2 抓好留守孩子的学校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在留守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学校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要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竭尽所能保证留守学生健康成长。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学校要对留守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不同的留守学生制定个例教育方案。要对问题学生作心理辅导,排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的言行。学校要积极及时地与家长、学生沟通,以充分而有效地监管学生。学校还要积极与学生所在的社区或村委会沟通,让社区也充分介入到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中来。
现今社会,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改变留守儿童的问题迫在眉睫。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让社会多一些包容,让学校多一些温情,让父母多一些关爱与呵护,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汪冠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7).
[2]甘卫红.为留守儿童撑一片天[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9).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重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这些孩子的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表现特别严重。他们的主要表现有爱激动、不爱沟通和胆小怕事等心理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经常感到孤独、懦弱、自卑等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沟通,性格古怪、胆小怕事、自我封闭等,所以他们与同学或朋友交往上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疏导和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农村孩子最大的区别是父母长期不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年纪比较大,自身素质低,加之过于溺爱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吃喝住,教育方法不科学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而那些寄居在亲朋家的孩子,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能严格管教,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受到影响。还有一些长期寄居在学校的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监护,更是自由自在,一些孩子养成上网玩游戏、吸烟的恶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少,村小(不科学的撤并)和寄宿制学校少,环境差,学生距离学校太远,乡镇政府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的数量有限,不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教育等等方面的问题。(二)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制度化、科学化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长期不回家,孩子缺乏亲情,在学校容易产生自闭、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大多数孩子年龄偏小,自律能力差,需要老师的监管,学校制定的措施的执行不严格,或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留守儿童的办法和措施。(三)家庭环境教育不良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儿童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是直接进行的,交流的内容多,沟通形式多样,教育孩子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长辈是孩子的学习的典范,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超越的。可是长期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特别少,沟通方式有限,一般只是通过电话进行,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家庭的教育严重不足导致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致使这些孩子在行为和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四)监护人自身素质存在问题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照顾,其中有一大部分寄居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他们的年龄大、自身素质偏低、过分溺爱;还有一部分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亲戚朋友受心理因素影响,无法严格管教,造成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三、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加大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力度第一,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有学上、有书读,和当地的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第二,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从法律、制度层面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第三,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企业,给外出打工人员优惠条件,使他回家开办企业。榆树台三小刘顺副校长把自家的所有积蓄拿去来开办了一个由他们学校12名留守儿童家长组成的黑板厂,通过刘顺副校长和留守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他们的黑板远销到内蒙古等地,这不仅为学校、个人增加了收入,也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二)学校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营造轻松的教育环境第一,严格执行《吉林省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学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农村留守儿童知道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减少各种违法行为和受伤害的事故发生。通过建章立制和板报、墙报宣传,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胆小的意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制能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第二,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定期召开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例如:双河乡学校陈国英校长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组织,每位领导负责不同的年班,做到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另外,每个学期的开学初,还针对他们学校的56名留守儿童做由心理健康教师主讲的专题辅导,教师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并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通过老师的情感教育和疏导改变这部分孩子胆小、多疑、自卑、孤僻、不合群、性格古怪、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现象。其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跟踪和监控。例如,蔡家镇中心校王金生校长就把他们学校的22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在档案中记录了每个孩子父母打工地点、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及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包保人等等信息,做到了责任到人,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心情愉快地生活,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这些留守儿童充满自信,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从而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三)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增强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意识,协调村、社妇联组织开展对农村留守的关爱和帮扶,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及时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还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监护人的综合素质,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留守儿童联谊会活动,在节假日采取临时父母代为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机制。例如,双河乡学校就开展了亲子教育活动,他们积极与乡、村、社联系,建立了在节假日由优秀的家长组成的临时“父母”把留守儿童带回家,让他们享受着与其他儿童应有的教育,实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享受亲情的呵护和抚慰。
四、结语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特别是培养留守儿童学会自律,懂得自尊,拥有自信,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作者:吴泽贵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
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家长们为此也是费尽心思。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好孩子,需要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作者|艾米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其行为就会具有自觉性,并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会贯穿于人的一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每天按时休息,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独立完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睡前在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孩子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从书中受益。
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很多父母不自觉的总是喜欢居高临下,用严肃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常常伤害了孩子,还疏远了亲子距离。父母教育孩子,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多与老师沟通
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是连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桥梁。家长积极与老师沟通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
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
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三)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赌博、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2.要加快推进相关立法
关键词: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96-0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而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社会文化事业不发达,劳动力外出现象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更为突出。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老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老区还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我们曾在老区一所学校做过统计,这个拥有l 200多名学生的学校,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多达700多人。这些留守儿童,有的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是由外公外婆照顾,有的是寄养在亲戚家,父母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和正常监护,再加上委托监护人监护不力或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情感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情关怀缺失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区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是,由于他们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因此无法感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由于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学习成绩较差
老区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由于监护人或者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或者由于要承担沉重的家庭内外事务。时间精力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因此,不少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抽样调查发现,在校就读的老区留守儿童中约有48%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生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
3 心理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关爱和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再加上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4 行为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在隔代监护下,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有加,往往重养轻教,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而父母由于愧疚心理也往往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是重物质、轻精神,因而容易使留守儿童造成道德缺失,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缺乏自控、不服管教、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不诚实守信、狭隘自私;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上网成瘾;有些孩子沾染上了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严重者甚至有违法乱纪行为。
二、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相关教育制度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加之,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额费用。因此,城乡壁垒不拆,老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必将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 政策性因素
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是产生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老区留守儿童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面对这一状况,虽然中央及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政策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3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的缺失、错位、不完整是产生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老区留守儿童而言,聆听父母的谆谆教导,感受严父慈母的家庭氛围,无疑是种奢望。欠缺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4 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在老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学校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专门的心理教师基本没有,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由于老区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谈心。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老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 弥补亲情缺失,施以家庭温暖
针对孩子亲情的缺失,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平时相处较为亲密的同学结对子。每当双休日,让留守儿童住进同学家中,吃家庭饭,享家庭之乐;学校在事前也应与这些同学的父母交流,征得他们的同意,在有些方面提出建议。这样,同学的父母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洗衣服,为他们检查作业,同他们聊天,与他们一块结伴游玩,度过两天真正的家庭生活,让留守儿童享受家庭温暖,感受父母般的亲情。同时,让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与老师结对子。老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关爱,在学习上关注,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又使他们易于接受教育。
2 建立家长学校。实现科学监护
留守儿童因家庭的不完整或缺失,再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对成长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适时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应建立家长学校,把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请到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给他们讲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从理论高度给他们以教育指导。同时,引导监护人之间相互交流,让他们与老师交流,与学生交流,让这些监护人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做个称职的“父母”,使家庭缺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此外,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可以加强各方面的沟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促进亲情交流,减少心理障碍
信息社会,通讯高度发达,虽然远隔千里亦可近在咫尺。学校应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对其父母务工所在地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进行登记,方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及时沟通。班主任应将留守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时通报给家长,并针对这些情况向家长提出具体建议,让家长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可以有效地及时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留守学生也要提出要求,让他们每周至少与父母通一次话,汇报情况,征求意见。要求他们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心里的真实感受,对父母在外辛苦务工供自己上学表示感激。也要求家长及时回信,把在外务工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告诉孩子,如缺少文化的苦恼、体力劳动的艰辛,等等。通过这种交流,减少孩子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一、端正办学思想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留守儿童是学校学生中的一部分,学校就有责任教育好留守儿童。明确学校工作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教育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当做己任。学校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多考虑留守儿童,尽量多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的有意义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充分享受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二、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格外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能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号召全体学生主动接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做朋友。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要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咨询档案,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特别是遇到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多做他们的思想教育。耐心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四、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会
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他们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对于怎样教育好现在的孩子,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多数人都不懂,所以,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使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五、开通家长热线
一、要树立正确观念,真诚相待
有许多老师经常发牢骚,说家长如何不教育孩子,说家长如何如何不理解老师的工作……等等。其实,没有一个家长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没有一个家长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没有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常常做出一些让老师很不可理解的行为。如何引导让家长融入到班级教育中来,关键是老师把家长当作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者。家长已经成年,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这就需要班主任的经常与家长经常沟通,把正确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很大,家长们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与烦恼,所以当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就要设身处地的从家长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在与他商讨、交流,而不是在指责家长,让家长体会到老师的苦心与真诚。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被同桌的家长投诉,说她喜欢拿同学的东西,还拿了同学的钱。我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了解情况,并把她的家长叫来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家长一到学校,很生气,伸手就打了孩子几个耳光,还说回家要收拾她。孩子吓坏了,但很奇怪,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急着认错,只是流着泪瞪着她妈妈。我心存疑虑的教育了孩子几句,就先让孩子回教室去了。然后和孩子的妈妈聊了起来,开始家长只是一直强调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她的大女儿也在我们学校,表现很好等等。我知道家长的心态,于是,我先表扬的这个孩子,对她平时的细节给予了恰当的肯定,然后我真诚的对家长说:“当我听到这个孩子拿同学的东西,还向同学要钱,我很震惊,我觉得她的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不应该有这种行为。”家长也很有触动,才告诉我,这个孩子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当时因为想要生个男孩子,于是把她送回了老家去养,直到要上小学的前半个月才接来深圳,到现在,孩子对他们很陌生,平时也不和家人多说话,和姐姐弟弟也不亲。我心里的疑团解开了,我给家长做了分析:因为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父母对她而言很陌生,再加上父母经常把她与姐姐弟弟作比较,经常要挨骂,一做错事情就要挨打。孩子不信任父母,觉得父母根本就不爱她所以她对自己的行为觉得无所谓。我劝告这个家长,要让孩子感受的你们家长的爱,不要动不动就和别人作比较,要给她信心,对她要更用心,让这个孩子重新回来你们身边来。家长很感激,也很配合,现在这个孩子越来越有自信,行为习惯也进步很大。
二、要掌握沟通技巧,要有艺术
人与人的相处是很巧妙的,而由于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比较特别,所以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是超越知识的智慧。
首先,要以尊重为前提。家长、学生、教师都一样是平等的,可能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力要差一些,可能调皮一些,老师就连家长也一起贴上了标签,当众训斥他们的孩子,也像训斥学生一样训斥家长,指责家长,让家校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引起家长对老师的不满,使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其次,要多赞美,少投诉。没有人会不喜欢听别人的赞美,尤其是称赞自己的孩子,家长会觉得很自豪,即使是有不好的情况,我们也要注意用正面话语巧妙的引出,先肯定孩子好的方面,再指出不足。不要一味的说不足,老师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足的一面。
最后,要倾听,争取达成共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师不应该让自己高高在上,不要一味的向家长发号施令,虽然我们是老师,但在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的家长也在不断的进步,也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应该以虚心的态度接受家长的批评与建议,让自己不断进步。我们要多用建议、婉转、诚恳的语气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以理服人,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多方面与家长沟通,创设条件
有些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意见很大,觉得老师一打电话找,就是投诉孩子的这不好,那不好,平时也不与家长联系,等情况很糟糕了才联系家长。其实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完全可以给家长创造与学校常联系的机会。
(一)平时利用手机多联系
平时的联系,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当有了与家长经常性的沟通,家长信任了老师,会更好的配合班主任的工作,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在一开学,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了教室门口,并告诉家长,有空常联系。有事可以找我,有疑问也可以问我,还可以和我聊聊孩子的教育看法等等。几年下来,我的真诚相待让许多家长把我当作了朋友,和我聊聊家常,毕业的学生也经常会与我联系。
(二)利用校讯通和QQ,实现网络教育平台
我们学校开通了校讯通,大大提高了老师与家长联系的效率,可以发作业,也可以圈点孩子的的表现,是否有进步等,都可以及时的通过短信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我也与部分有条件的家长建立起了QQ群,在群里经常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还可以经常把网上的一些孩子教育的方法的文章进行传阅,既可以让自己不断提升教育技能,又同时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质,可以让家长更好的配合了班主任的教育工作。
(三)利用家长会,传输教育理念
家长会是一次集中学生家长到校进行的一次会议,利用得好,可使家长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各种教育意图和家长应配合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班主任应好好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可以大面积地争取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我校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我每次都认真准备,把这当作一节重要的课来下功夫,让家长感受到他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要注意不让家长把家长当作发泄会,过多的去谈论子女教育问题中的不满。
(四)圈点性的面访或家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才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养育,缺失父教、母教甚至父母教育均缺失或基本缺失的未成年人。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着及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教师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使他们真正成才。
一、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这些孩子留在家里,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爱的归属感的缺失,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存在严重的影响。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其他监护人总是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出于同情或可怜,对孩子溺爱娇惯,事事由着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道德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很少顾及。
二、缺失密切的“家校”配合
学习上因为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学校很难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改变学生的习惯和意识,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班级和班主任的名字,更谈不上参加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不了解时下孩子的学习状况,所以孩子学习差,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如同迷路的羔羊,呼唤爱的到来。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可爱的一群孩子,少了嘘寒问暖,少了言行引导,少了思想熏陶,少了表扬鼓励,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发人深思。
三、缺失有效的社会管理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远离父母亲的谆谆教诲,虽然有许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但是实施起来难,尤其是留守儿童,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这些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会出现自制力差、自卑心理强、性格孤僻内向、生活检验欠缺、涉世不深、自律能力差、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如果这样的孩子遇到坏人的不良诱惑与影响,往往一呼即应、一拍即合,共同作案甚至团伙作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议应采取以下策略:
(1)家庭教育不可少,父母责任不可减。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再苦再累也不能苦孩子,父母如果没有远大的眼光和理想,把孩子留在家里,急功近利,打工挣钱,不考虑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的确让人担忧。要是孩子没人管学坏了,一切就都迟了。所以,父母至少要有一个经常留在孩子身边,教育孩子、照顾孩子,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义务,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别人很难代替。
(2)学校教育不可无,因材施教很关键。目前,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让学生辍学,随自己打工。因此,学校要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孩子能正常接受教育。
首先,学校要完善小学生住宿条件,建立寄宿制,由专人照顾,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要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并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感觉学校就是自己温暖的“家”。
其次,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校要注重教育方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并常抓不懈。而且要注重情感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教育他们诚实守信,理解父母,鼓励他们和别人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教师要经常和这些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家访,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并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袋,定期与学生家长电话交流。
(3)在城市专门设立九年义务制学校,以便留守儿童读书。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城市建设不可以没有农民工,国家建设不可以没有好孩子。可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心里也十分牵挂,无心工作,孩子也无人管教。如果孩子在他们身边该有多好啊,所以在城市建立九年义务制学校,免除一些收费,让农村留守学生随父母在城里读书,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地打工,孩子可以快乐地学习成长,接受更好的教育,两全其美。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不管是父母,学校还是社会,要切实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他们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
工商大学学报,2009(1).
[2]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58-02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学生。深入揭示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对我国目前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农村留守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和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因而他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指导,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部分留守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有些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过错行为和一定的倾向。
1、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由于农村留守学生学习上缺乏父母和监护人有效引导和严格监督,加之学校的老师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留守学生的各个方面,所以他们的学习往往走错路或走弯路。表现为:有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是迫于父母和教师的要求或压力才学习;有的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规律,没有学习计划,学习不求甚解,敷衍了事、三心二意,听课不做笔记,做作业有始无终;加上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逃学、旷课等行为时有发生。因此,留守学生多是成绩不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辍学。
2、心理不健康。由于留守学生监护人大都忽视孩子心理健康,调查表明,71.5%的留守学生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学生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调查发现,有10.2%留守学生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和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亲情感缺失,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感强,不善人际交流,甚至出现性格极端化,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有被遗弃的感觉,对社会有逆反甚至是仇视心理。
3、价值扭曲。据调查,32.1%留守学生看到父母外出打工能挣到钱,认为不上学一样挣钱,认为读书无用,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甚至有厌学情绪。加之父母们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学生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留守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4、行为偏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对留守学生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调研中发现,2.3%的留守学生有小偷小摸行为,23.1%的留守学生平时有说谎习惯。有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二、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如果任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发展下去,不仅会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会演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反思导致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断裂和缺失。
学生成长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只有在三者相互补充和协调下,才能获得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此我们要从父母应肩负育人职责、学校加强教育作用和重视社会育人作用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1、留守学生父母要担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
由于亲子之间的天然亲情纽带,以及它所能起到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即使在外务工,父母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是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父母自身素质。有研究显示,留守学生父母自身素质对留守子女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为此,可以有针对性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比如,亲子教育类的培训学习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升为人父母的能力;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习,尤其是对有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留守学生家长,可以帮助更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二是亲子之间常沟通,增进情感交流。沟通的频率越高越好,一方面加深孩子对父母打工现状以及家庭现状的理解,另一方面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不要只是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子女,更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交流和当面交流外,要注重书信等利于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交流方式。当然,为了取得更好沟通和教育效果,留守学生的父母应该定期和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监护人联系,及时从老师和监护人那里了解子女的动态,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从而避免出现家庭教育的盲区。
2、加强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对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的留守学生来说,具有社会化功能的学校教育更为重要。一是在“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等开拓性研究的指引下,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留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寄宿制和代家长制,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亲情饥渴”,也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探索其它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力争为留守学生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的教育。二是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和监护。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专门的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定期和其父母及监护人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与留守学生的课堂外接触,注重对留守学生学习辅导、生活关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引导留守学生辩证性地看待留守情境,克服留守情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他们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生活、学习自理能力。
3、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是加强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学生”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二是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学生”,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办家教知识学习班和组织监护人之间的家教交流与分享活动等开展各项教育,提高留守家庭监护人的综合素质。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心理与行为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心理上的问题以及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员、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调动他们参加托管中心,家长学校,作为代管家长等参与留守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基层政府以及部分相对比较富裕的经商人员的作用,建立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休闲设施以及留守学生权益维护中心,从而更好地管理和监护留守学生。五是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加快户籍改革,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落实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后雄,《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2、陈欢,《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期
3、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5期
4、课题组,《农村留守学生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5、张艳萍,《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