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时间:2023-06-05 10:3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述评

将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这一做法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经比较普遍了,这种工作方法被称之为高校社会工作[1]。其实这在我国的高校中也已经存在,但却是由其他角色的非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分散承担的,比如大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

可以说,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研究刚刚起步,有关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还不充分,主要见于少数论文中。笔者就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现对其材料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化比较强的助人活动,国外的高校社会工作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化、职业化发展模式。一些学者致力于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试图在我国高校介入专业的社会工作,以推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许多研究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要选好切入点。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和完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激励、编制和晋升制度;二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大学生工作中,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三是以辅导员工作为载体,借助高校辅导员的力量开展社会工作;四是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成立社会工作协会,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建立社会工作实验室(工作室)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盛跃明撰文提出,把学生工作系统中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工作,归属为社会工作。这样,新建构的学生工作系统就包括日常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子系统。

二、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魏爽认为,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王新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有必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务的理念,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杨一青认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其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类型,分别探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活动;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根据大学生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将社会工作分为初级预防层次、次级预防层次和诊断、治疗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对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如何介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则较少,尤其是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重复多,创新少。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特别是对于社会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探索研究,大多学者只是停留在介绍社会工作方法的层面,而对于具体如何运用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工作介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宣召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

[2]孙海功.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介入探析[J].社会工作,2007(7):27-29.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职工队伍管理;介入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以个人为单位构成的,不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顺畅的相互沟通。所以,与社会一样,企业的管理,重点正是在于职工队伍管理。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职工队伍管理的具体对象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员工。毫无疑问,普通员工在一个企业当中,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一定是最大的,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领导部署的各项工作,都需要由员工来完成,员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能。

(二)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受制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将自己的理念、思路直接传达、贯彻到每一名员工,这时就需要中层管理者通过发挥传令兵的作用,将上级的命令传达和督导落实,同时,将下级对上级指令的完成情况及时汇报给上级,提供上下之间良好的沟通环境。

(三)职工的家庭成员。往往我们在开展职工队伍管理工作过程中,都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对职工家庭的关心和了解,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职工的工作状态,与家庭状况息息相关,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成为职工努力工作的助推器,而反之,则会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职工队伍管理的切入点

上文中提到,社会工作的本质在于助人自助。也就是说,要将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职工队伍管理工作当中,重点应当从解决职工问题、帮助职工成长的角度出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运用马斯洛理论的方法,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关注职工的基本需求。这里说的基本需求,指的是职工的生理需求,也就是职工的薪酬收入和生活水平,企业要通过为职工设置合理的薪酬和薪酬分配模式,满足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所需和基本的归属需求。

(二)关注职工的安全需求。企业不应让职工在工作之中缺乏安全感,在一个企业当中,除了基本的薪酬收入之外,影响职工安全感的因素还在于能否企业之中,企业员工的安全需要主要影响因素是:能够在这个企业工作多久?是否享受到了应有的福利待遇?在企业当中,职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进而就会有追求安全需求的自觉性。

(三)关注职工的社会需求。企业对于职工的向心力,除了薪酬收入的诱惑,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职工是否能够感受到身边同事的关怀,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都会希望生活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之中,满足职工的社会需求,就是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沟通环境,提供企业内部和谐的社交圈。

(四)关注职工的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职工在企业的成就大小、职务高低,它既包含了对自我价值的个人认可,也抱过了他人对自身的承认与尊重。

(五)关注职工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级的需求,代表了职工在企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三、社会工作介入职工队伍管理的措施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这三大工作方法为社会工作有效介入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思路,企业管理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症下药,选择适当的工作方法,确保存在问题有效地得以解决。

(一)个案工作。个案工作认为,个人的人格行为,是受到周边他人和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个人问题的发生,是在客观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在职工队伍管理当中,应当注重开展一对一的互动,协助问题职工发挥自身的潜能,针对职工存在的心理困扰、工作和生活困难等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措施,帮助职工解决发生的问题。

调查发现,企业的领导者经常会感觉部分职工跟不上上级的思路,不能完全明白上级意图,导致工作不到位,达不到要求,导致职责履行不达标;而有些职工也会天天怨天尤人,抱怨工作累、领导要求多,表示领导不理解自己,充满了无奈和委屈。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个案工作的介入,比如通过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建立上级领导对一线职工的直接沟通渠道,更好地树立工作导向,帮助企业执行层更加有效地直达目标。

(二)小组工作。在小组工作当中,企业管理者应注重发挥职工的团队意识,善于调动整体合力,协助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互动,已达到促进职工个人素质提升的目标。企业的最小单位是职工,其次是部门,部门是一个企业分工的主体单位,通过分工完成一项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工作流程的顺畅度,但与此同时,正如同工厂流水线作业一样,一旦某一个部门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工作效能的提升。

小组工作的思维就是要解决这一潜在的问题,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员工在团体中增强团队互动,也就是要提高团队意识,比如组织各类小组活动、拓展训练、劳动竞赛、运动会等活动,让职工在一定程度上从单兵作战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在整体协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合作精神,以增强职工个人的综合素质,强化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工作效果的目标。

(三)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和利他的一种专业方法。社区工作的由来,是为了解决城市工业化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企业职工队伍管理中,我们不妨将企业及其周边的社会区域看做是一个社区,通过发动、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和需求,有效调动社区资源,最大化争取外力协助,改善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社会误解。

四、结语

应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的竞争,体现了人对于社会的适应程度,企业职工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程度,甚至于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如何做好企业职工队伍管理工作,充分激发每一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当前各个企业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社会工作思维的关键点运用到企业职工队伍管理中,合理地使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企业职工构建一套成长激励体系,可以最大化地激发企业职工队伍的活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第3篇

学校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 研究综述

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有体制下的学生教育工作无法彻底化解学生遭遇的社交、学业、经济、暴力、情感等诸多问题,在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的保障工作方面,还存在明显漏洞。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采取的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获得国内学者的认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能够在价值观、工作侧重点、工作方法上与高校学生工作形成互补,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然而,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与学生工作整合时需要寻找科学的契合点,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体系,本文试图整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理顺研究脉络,为下一步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专业化分支,亦称教育社会工作。20世纪初的美国,多元文化、移民大规模扩张等社会问题造成了大批青少年在成长中产生迷茫,吸毒、酗酒、犯、未婚先孕、自伤、暴力、犯罪等不良现象在学校中屡见不鲜,学校开始意识到仅靠教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学校需要社会工作的配合,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从只帮扶学生弱势群体,发展成为涉及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要真正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首先要理解“学校系统”(School Community)的含义。对“学校”科学的定义不应局限于地理或物理层面,而应该是所有投入于教育过程中的要素的集合系统,包括家庭、教师、学生、甚至政府机构。基于这种观念,学校社会工作应成为与学校教职员工同样重要的岗位,一旦“学校系统”中出现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情况,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school social worker)运用专业手段协调各种资源化解问题。顾东辉(2005)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依据社会工作原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可能引发及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的专业服务。范明林,张洁(2005)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陈奇娟(2008)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协助学校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性化和生活化教育,建立健全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我们不难从现有文献中抽离出一些共性的观点,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做出如下解构:第一,其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第二,其工作领域扩及学校、家庭和社区,包括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第三,其工作目标是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成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极易遭遇社交、学业、经济、暴力、情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现有体制下的学工小组或者心理指导中心无法彻底化解,在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的保障工作方面,还存在明显漏洞。其次,“教育”和“管理”仍是国内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这种单向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不能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严重滞后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以全新的、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整合各个领域的有效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谷慧玲,孟子焱,2011)。高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充分尊重个体,工作方法由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因材施教,其最终目的是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相比与传统的经验性的德育的方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会大大促进德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传统的德育教育多是凭经验进行,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操作中易陷入表层化、形式化。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的引入必将大大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彭玉美,2004),学校社会工作是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2.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有较高契合度,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存在导入的可行性。黄志祥(2011)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共同之处,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他总结了三点共通之处:以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以个体的社会化为最终目标;以生为本的价值原则。而二者的差异在于:本土化程度不同;推行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工作方法不同。彭玉美(2004)认为,在工作者所起的作用及工作方法的社会性等方面,社会工作较心理咨询与德育教育有更多的相通性。刘扬、章国昌(2011)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在目标上有很大的契合性;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二者的结合助于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

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是不能够互相替代的,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法以增强其实效性却是可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业愈发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渐渐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学生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如何实现本土化发展,构建“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普惠性的工作而不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有许多共通点,都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又在工作方法、工作理念上互为有益补充,二者完全具备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

三、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内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若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就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工作,在理念上整合完善,在实践中运用推广,在制度上改革创新。美国学者安德逊(Anderson,1972)提出,根据作用的对象和个体不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可分为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四种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这四种模式已经在美国学校中运用得相当成熟,这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导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对导入路径的研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外生路径,从制度、社会环境层面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催化。另一类是内生路径,通过高校内在变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外生路径

大多数学者都提出要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在目前国内的大学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仍是政策力量的主导。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构建有利的外部环境。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8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志着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均未配备社会工作岗位的情况,一些学者也主张由政府牵头实现人员到位。如刘扬、章国昌(2011)提出,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在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体制框架下开发或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除了政府,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以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为例,相当一部分校园社工是由校外的社工机构或非政府组织派遣,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当成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执行者。刘丽晶,陈英(2006)提出,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派驻专职社会工作者进学校。同时要给予社会工作者固定的编制,并且在职称评聘与使用上给予充分考虑。

2.内生路径

国内学者从理念渗透、工作模式变革、工作机制的完善等方进行了探讨。姜峰等人(2010)提出:导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可以使学生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优化教育策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发掘其自身潜能,增强其自我帮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能力;有助于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发挥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从“管理者”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更容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学校社会工作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主动地争取在学校行政体制中的作为空间,视自己为学生工作的创新组成部分或者有益助手,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尽力赢得原有学校体系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姚进忠,邓玮(2012)也提出,当前的有效方式就是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在原有的学生工作体系中寻找某一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工作、新生适应教育、志愿者建设与培训等项目的介入,稳步地开展工作,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的魅力和服务效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作机制。

通过内生与外生路径解决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教育工作的整合问题,是国内教育环境下更为合理、科学的选择。外生路径的建立直接决定了内生路径的导入效果,国内必须尽快构建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要做实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资格认证、人员配备、工作督导等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77.

[2]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奇娟.学校社会工作:一项专业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J].社会工作(理论),2008,(1).

[4]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2).

[5]谷慧玲,孟子焱.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问题研究综述.才智,2011,(01).

[6]黄志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比较、借鉴、整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7]彭玉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渗透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3):65.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刘丽晶,陈英.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

[10]姜峰等.学校社会工作对创新学生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启示.经济师,2010,(8).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效性;社会工作;和谐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内外部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因素组成,因此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整个系统结构和谐、运行顺畅,当系统的因素之间、因素和系统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情况,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影响实效性的不和谐因素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不畅、信任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师上课时才出现,下课就走了,和学生没有太多的交流,唯一的交流途径就是上课提问或讨论,因此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了解,学生也不信任老师,导致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就难以实现。

(二)教育内容及理念和受教育者的状况联系不紧密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太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受教育者思想的动态性和生活性,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理念以填鸭为主,很少重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管理,因此教学内容和理念与大学生的不和谐,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和时效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假大空”,考试就是“贝多芬”。

(三)教育方法及教育手段和受教育者之间不适应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很少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教师采取以权威者的身份、训诫式的口吻、上传下达的态度来开展工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自己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自决权。

社会工作运用“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服务至上”理念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协助大学生与教师、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的帮助学生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有利于疏导不和谐因素,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社会工作的理念介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社会工作所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每个人除了“公开我”、“背脊我”、“隐藏我”外,还有一个“潜在我”,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机会并促进个人能力发展。因此把助人自助理念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对象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作为活跃的精神主体进行交往,教育才能体现促进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功能。因此,要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和谐局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社会工作中的案主自决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出专业的解决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指导思想前提下,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的合理建议下,允许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间、方式进行自我选择,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重构,防止教育者包办一切的保姆式教育,当然维护教育对象自决不是要老师做“甩手掌柜”,相反要求教师必须更加专业、满怀信心的关注学生,必要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实现教育对象自决的科学理念。

2.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获得社会理解、社会尊重、社会关怀的权利。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任,造成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和谐,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人文关怀,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社会工作采取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坚持接纳原则,社会工作者不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对案主作评价和判断,不论案主的心理、情感、行为模式如何,工作者都相信、接受、信任案主。接纳原则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情况理解其实际状况,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或个体,信任、接受、尊重教育对象,对“问题”教育对象不能否定、排斥,而是需要秉持“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每个人希望改变也能够改变”的观点,试图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和当时的情境。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服务对象,接受、理解和尊重其生活处境。

3.社会工作所强调的服务至上理念,有利于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工作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生的成长有所贡献。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寻找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带领大学生关心社区、服务社区,通过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去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献爱心活动,或组织学生对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活动等,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学会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群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关爱和尊重,学会感恩,达到知行统一。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工作的直接方法有三种,尤其是把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个案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一对一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工作方法,它以个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帮助案主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既能够帮助个人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够帮助个人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从而排除困扰。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原则,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统一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的不足。

2.小组工作方法。以有共同特点的群体为工作对象,通过群体活动的参与和组织动员,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群体活动,既能借助小组的集体经验和人际关系,丰富个人生活内容和发展个人潜能,以帮助个人适应新环境,又能实现社会资源整合或发展同辈关系,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以增强积极的公民责任感。

小组工作是将具有共同特点和目标的人们组织起来,围绕存在的问题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方面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他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存在复杂的社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社会学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疏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陈万柏,边素贞.人本治疗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

[3] 陈奇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10(5).

[4]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行为偏差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07-02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及类型

偏差行为,也可以说是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社会学家沙莲香认为:“偏差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规范的行为。”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偏差行为的概念是社会学的概念,是相对于社会规范行为而言的。简言之,我们可以将偏差行为界定为背离或违规范的行为。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现状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青少年行为偏差现象,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经调查,笔者发现,青少年偏差行为现状如下:1.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从犯罪性质看:盗窃、抢劫犯罪等各类案件俱有出现,并且均有上升趋势,而又以盗窃犯罪居多。从犯罪身份看:在校学生或是辍学在家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2.自毁行为比率较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有调查表明,25%被调查学生想过自杀;13.3%浙江中小学生曾计划自杀;上海市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3.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当前青少年不良行为诸如:赌博、早恋、网瘾等问题相当突出。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行为偏差的问题愈发严峻,我们一定要加大对青少年行为偏差的重视。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行为偏差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主要从五各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身因素

青少年学生正好处于身心发育走向成熟的动荡时期,有人把它称为“多事之秋”。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出现“成人感”,它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黄金时代”。但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身心发展错位,生理上成熟了,但心理上尚未成熟,尽管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喜交朋友,但由于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较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出现问题行为。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驿站,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结构不全等都是促使青少年越轨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偏差主要体现为溺爱型和粗暴型教育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此外,破碎的家庭也是导致青少年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亲家庭下的孩子容易造成性格孤僻,感情冷漠,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心理上产生愤世情绪。由于对社会、对生活有一种敌视的态度,极易受坏人引诱、利用,或因生活所迫而堕落。

(三)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由于这种教育剥夺,使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方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后进生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或者被贴上“问题”或“不良”的角色标签,促使他们与教育、学校或家庭对立,容易在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诱导下产生偏差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忽视多种教育渠道的相互渗透和多种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由此,道德教育成为与青少年格格不入甚至对立的东西,导致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知行脱节”甚至产生偏差行为。

(四)社会环境因素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传统的许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受到挑战,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青少年面对新事物、新思潮缺乏正确的判断依据,不知如何适从。于是,在道德失范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便乘机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五)同辈群体因素

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同辈群体。在现代社会中一部分青少年更倾向于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一方面,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中,他们得到的是一种释放,快乐、尊重、友情和无忧无虑,同辈的连结基本上大于家庭对他们的连结;另一方面,他们由于受同辈的压力而做出趋同群体的行为,无条件地遵从群体的理想、行为标准和道德观念,因而青少年不良群体往往会成为偏差行为孕育的场所。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行为偏差的必要性

(一)现行矫正方法缺乏针对性

我国当前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法制教育、工读学校矫治等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行为偏差的矫治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方式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矫治多为法制教育,教育方式单一;多种矫正机构和资源没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矫治人员对行为偏差青少年存有偏见;缺乏专业的青少年行为偏差矫治人员等。

所以我国目前对青少年偏差行为介入的现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

(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契合

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青少年行为偏差的介入过程中,基本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首先是接纳,社工应当理解和看待案主的真正的自我。其次是可塑性,社会工作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就是:相信每个人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改变的,也即相信人具有可塑性。最后是个别化,社会工作者确信: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质和生活经验。此外,每个人在环境、信仰、个性、兴趣、天赋、动机、目标、价值观、情绪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都有极大差异。所以,不能用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态度来判断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实施矫正。

(三)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契合

在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下,青少年行为偏差产生的根源不单纯是个体内在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不足与障碍,是多种原因互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工作在对青少年行为偏差进行介入时,不仅要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服务工作,也要对服务对象问题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政治动力的全人系统分析预评估,同时进行个案倡导、社会政策、及公共计划等宏观的间接工作,以有效地协助行为偏差青少年与其环境间的调和度。

社会工作领域另一大视角――优势视角,它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了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个人,消极地看待工作对象的缺陷。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之社会工作介入,就是强调社会工作者和偏差行为青少年的沟通与合作,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任何弱势者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在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矫正中具有优势且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途径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领域,让社会工作在该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得到政府和大众的认可。在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为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提供服务。

(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针对每个偏差青少年或者家庭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心理社会治疗、人本治疗、理性情绪治疗、结构家庭治疗等模式对偏差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辅导、生活方式辅导,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在对家庭进行个案治疗与辅导时,可以帮助增强家庭重建功能,减少压力事件,使家庭尽善尽责,从而发挥家庭的功能。比如,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教育、住宅服务等活动,为偏差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连接同辈群体的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就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去协助案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以增强案主的社会功能。青少年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组员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治疗模式、互动模式等帮助偏青少年掌握良好的同辈社交方式,并尽可能建立同辈正向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把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集合在一起,成立成长小组,争取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小组活动上,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在参与中逐渐了解和接触社会。还可以把那些已经成功走出偏差行为阴影的青少年组织起来,与偏差青少年一起组成一个互动小组,开展朋辈辅导,成员之间进行积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得到教化,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信心。

(三)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为目标的社区工作方法

从地域社区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偏差青少年提供服务。社区要注重完善青少年工作的专职机构,设立偏差青少年辅导中心,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机构,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社区居民应该消除对偏差青少年的社会排斥心理,采取接纳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要承认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并且想方设法与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引导他们回归主流社会,使其远离偏差行为。从功能社区的角度看,要把偏差青少年作为社区工作的对象,将他们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建设。

第6篇

所谓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003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式启动。这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但在实践过程中社区矫正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区矫正的价值观过于行政性和强制性。社区矫正工作一开始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此观念在一开始划定了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双方不对等的地位关系,使矫正人员处于矫正工作者的监督视野下,妨碍矫正人员的正常社会活动与自我表现。

(二)缺乏专业化的矫正方法。目前,社区矫正管理模式老旧,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一线矫正工作人员一贯性的操作方法,缺乏专业的技巧,难有较好的工作效果。社区矫正急需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矫治方法,有利于社区矫正更好发展。

(三)矫正效果不太理想。社区矫正由政府起主导作用,因此供给不能及时,比较教条,不能全面地考虑矫正人员的各种需求。矫正人员没有过多的话语权,只能从表面上达到政府部门所设定的各项指标,完成刑罚执行活动。而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社工人才非常少,无法运用专业的技巧有针对性地展开矫正服务。

二、社区矫正中引入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促使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是社区矫正的根本目标。研究表明,犯罪人员基本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会歧视问题、身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矫正目标的实现。而矫正人员自身的能力有限,且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很缺乏,所以在解决他们自身问题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他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社会工作有其自己的价值理念、专业的理论,并且付诸实践当中。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在社区矫正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运用专业的技巧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不仅有利于矫正人员恢复,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真正回归到社会。

三、社会工作对社区矫正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具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引入能产生积极作用,表现在:

(一)社会工作能够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的方法。社会工作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是社区矫正中最常用的方法。(1)个案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帮助,使他们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在社区矫正中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关系、会谈以及个案管理等方法,并且应用人本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等适合社会社区矫正的理论模式,为社区矫正提供了专业的方法和理论支持,有利于矫正人员的有区别的更好的恢复。(2)小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是指有同样兴趣或面临同样问题的几个人定期聚在一起,参加一些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设计好的活动,通过小组情境与小组互动,以实现小组的目标。在社区矫正中,通过利用治疗小组、成长小组、社会化小组等类型进行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在活动中互动,促使组员彼此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个人能够在小组活动中有所改变。

第7篇

随着研究生扩招和全面收费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迎接更多的挑战,而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大部分科研及社会实践的时间由自己支配,照搬本科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社会的变迁使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信任危机,以前人们眼中单纯的校园文化已日益多元复杂,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了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切实教育服务好研究生这个群体成了迫在眉睫的工作。高校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一)研究生的社会角色冲突明显突出

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研究生群体年龄和社会任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社会各方面对于研究生的角色期望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研究生与辅导员、导师、同学、父母等群体之间构成了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人或群体对于他们的期望也差别甚大,他们有可能因此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角色模式行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各类社会责任。同时读研期间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冲击很多,比如与本科同学对比,父母的成家期望,还有更多的经济负担等。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这一群体所要面对的角色冲突和成长矛盾的关注较少。在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竞争环境较为严峻的今天,研究生的角色冲突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然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作用并不明显。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需求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与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亟待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虽然年纪较大,但大部分全日制的研究生长期待在学校,未经社会历练,对比其他大部分已经工作的同龄人,反而缺乏本应有的社会经验,使研究生群体在社会接触中感到困惑。大部分研究生在读期间,面临人生转折较多,社会期望又大,心理承受能力又弱,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服务理应有所增强和调整,但现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其实,从研究生面临的各项问题来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很大,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导师和辅导员在一个研究生心理关注上的精力更难保证。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成效较低

从教育手段来看,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以单方面的灌输为主,并未使研究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没有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十分尴尬。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流于形式,形式主义是客观存在的。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以主抓科研能力培养为主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显单薄,教育形式与内容仅仅停留在两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上,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大大减少,而教育的重任更多地积压在导师的肩上,但许多研究生导师忙于科研,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由此而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堪忧。

从教育效果来看,由于各方面的不足与滞后,导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与形式,教育效果效率都比较低下,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且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研究生们接受了当前较为机械单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因信念不坚定而受消极思想影响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旧模式已经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往往变成事倍功半的教育工作。

二、社会工作理念嵌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是平等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教育活动,高校的各级各类、专职或兼职的政治辅导员、教师为教育实施、服务提供的主体,对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教育、有意塑造、指挥引导的威权,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常处于服从和接受教育的地位。引入社会工作的平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平等的工作理念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且认为无论学生有多大的缺点、平时表现如何都必须得到尊重,平等同等地对待。由于研究生经过了本科学习阶段,年龄结构偏大,有一定社会阅历,专业知识较丰富,思维较成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权威式的教育就更为反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的地位平等性,旨在认可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情感表达和能力差异,承认和保障他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以平等的态度和理念跟研究生交流,能使更多的研究生真正愿意得到教育。其次是助人自助、研究生自决的理念。社会工作者应当鼓励和促进案主做出自己的决定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社会工作者专业标准要求不能欺骗或驱使案主进入一个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活动过程。

当前研究生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信息渠道丰富多样的环境中,简单、片面地强制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难以奏效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甚至还可能引起研究生的反感情绪,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或者师生关系。自决理念有助于研究生提高参与意识,唤起困境中的信心,发掘自身的潜能,弥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通过提高研究生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嵌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初探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采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是指利用专业方法,帮助单个个人或单个家庭,通过消除吞噬性焦虑、否定性焦虑和基本性焦虑以增强其介入实际生活的能力,协调其人际关系[1]。小组工作是指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社区工作认为学校为社区的最大资源机构,学校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堡垒,学校为社区组织发展之中心[2]。面对研究生群体个性化强、团体离散化、小群体化、需求难以掌握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优势难以体现,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却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案辅导、开展团体工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将社会工作方法嵌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创新研究生管理服务方式,是十分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当中,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俨然成为目前我们应当着重讨论的问题。而本文拟构建一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导师、辅导员三者主体关系优化为核心,以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需求反馈机制为重点,将社会工作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块化处理。

首先,主体关系优化。学校系统内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导师、辅导员,围绕研究生进行运作,但目前模式存在各个主体之间沟通不足,难以达到协同的局面。通过社会工作理念、价值观的导入,将三者从直线关系优化为网状关系,促进三方相互交流。

其次,构建社会工作特色的需求反馈机制。以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导向”原则为指导,改善研究生需求反馈流程,重视服务对象需求表达,以学校主体为发起点,充分调动与研究生关系密切的其他主体,共同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而最重要的,是建立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社会工作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块化处理,具体分为需求反馈模块,问题处理模块,能力发展模块,队伍建设模块,监督模块,在各个模块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各模块相互关联和配合,让研究生能够掌握一套可操作的,有质量的问题解决系统。

第8篇

关键词:生活压力;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50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职工面临着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这些压力随着时间而不断积累,最终会引发企业职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职工产生自虐自残或自杀倾向,对企业职工的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就越来越引起政府、社会和公司管理层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

其一,职工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暴躁、易怒、失眠、情绪激烈等等。甚至影响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对职工心理干预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员工焦虑情绪,起到预防和保护的作用。

其二,职工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对职工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三,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具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而且在针对心理疏导、情绪缓解、危机干预上具有一定的实务工作经验,能更好的为职工和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1.3 研究方法

(1)[ 3]个案研究法:通过企业中具体的个案或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对其展开调查,了解个案的心理变化过程。

(2)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结合具体的实务操作,探究对企业职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模式。

2 企业员工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焦虑与压力

焦虑与压力是企业职工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繁重的生活与工作压力,给企业职工的心理带来诸多负担。繁重的劳务、微薄的薪水,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常常让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有很多企业职工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经常给家里寄钱,补贴家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负担却在不断增加,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长。甚至说,这种焦虑和压力都或多或少的困扰着每一个企业职工。

2.2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在企业职工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无处排解,工作日益繁重,很容易造成职工的职业倦怠,对工作没有兴趣,只是习惯性的做着该做的工作,工作效率较低。

2.3 工作与生活失衡

很多企业职工往往将工作的中的情绪和问题带到生活中来,除了繁忙的工作以外,在生活中也往往自卑、焦虑、情绪不稳定、患得患失,给生活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有时候工作和生活往往分不清楚,到了该休息的时间却往往在忙于工作。吃饭也草草应对,工作与生活的严重失衡,对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

2.4 人际交往

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与竞争,导致企业职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人际交往不和谐,很多企业职工在公司里缺少朋友,无人关心,人际关系冷漠。这也是企业职工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3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3.1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方法对于缓解企业职工的心理压力、舒缓职工的职业倦怠、合理规划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案工作具有诸多治疗模式,例如危机调适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等等。台湾学者廖荣利指出,“个案社会工作可以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态度,改变行为方式,改变心理动机,强化生活适应能力,发展潜在能力”。个案工作方法注重对个人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其优势在于对于问题的把握性比较准确。

3.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方法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小组工作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职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培养职工的归属感,纠正企业职工的行为偏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职工之间的凝聚力,扩展职工的交际范围,培养职工之间的友谊。中国大陆学者范克新、肖萍在《团体社会工作》中曾指出,“近代的工业关系,在劳资关系和工业企业管理方面,都曾有过各种试验。这些实验都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适,个人人格的社会化,以及团体生活的体验,可以增进生产效率”小组工作的方法对于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介入以及社会关系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的认识。同时,逐渐被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认识、接受,在学生工作中借鉴和应用,不断充实到学生管理办法。从个案工作理念、方法和个案工作技巧在大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 :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理念 学生宿舍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兴起,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逐渐被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认识、接受和应用,在学生工作中借鉴和应用。同时,很多高校后勤主管部门应用了相关的个案工作方法、理念和技巧加强对学生宿舍生活的辅导和管理服务,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让个案工作价值体系、个案工作方法和技巧在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1个案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的意义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生除了上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里度过的。从而学生宿舍是否能给学生带来舒适、安全、温馨的服务环境,将成为当代后勤管理者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服务工作是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目标,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充分运用个案工作价值体系,个案工作技巧和理论模式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发挥教育管理功能、服务功能,育人功能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分重要的服务工作。

2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宿舍可利用资源有限。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生宿舍呆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在图书馆、教室的时间,但,在我们的学生宿舍除了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外,仍然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便利和更高的服务层次,如:应在学生精神需求层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宿舍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起来,由于学生宿舍与教学区不在同一区域,师生交流的机会明显很少,学生园区与园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建设差异,学生学习氛围也有所不同,单独靠后勤管理服务机构来完成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和学生内心的了解是远远行不通的,因其人力、物力、精力、时间都有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都没有完全进入学生宿舍内,这给师生交流所需的时间和空间都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只有通过成立以学生宿舍管理服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用个案工作的价值体系、基本技巧、专业关系和个案工作理论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宿舍所有可用资源”。

(2)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过于形式。随着90后学生成为高校的主力生源以来,学生各具性格特色和个性魅力,很难形成宿舍团队精神、团队文化建设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宿舍区域宣传张贴栏宿舍文化的宣传也不是很到位,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基本上只是以宿舍园区来开展系列活动,并未深入宿舍,解决宿舍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宿舍管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矛盾日益突出没法调适,网络成瘾宅在宿舍的学生无法自控,性格差异导致无法接受别人,小团体盛行,贫富差距导致贫困学生自卑的心理,地域观念强烈等”。因此,与学生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是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与助人功效的两个方面,为此认识与实施达成良好专业关系是必需的,其本身具有治疗的功能,也是一种服务的态度。

(3)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管理权限不清晰。学生宿舍服务理念,方法和效率还一直停留在“提高生活服务质量”、“人管人或制度管人”、重视事后处理的阶段;宿舍基层管理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只能完成简单的工作记录,做一些简单学生服务工作;宿舍基层办公区域硬件配置不到位,还停留在用人工开关门时代,如:基层管理办公室缺乏办公自动化所需设备,宿舍连基本的门禁系统、楼道监控都没有全覆盖等。学生宿舍管理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有的在学生处,有的后勤集团,有的是学院辅导员直接参与等,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把部分工作闲置了;没有达到“三服务,两育人”的目标,学生在宿舍即使在制度管理的约束下,但,学生依然会存在侥幸心理,出现晚归,寝室使用违章电器,留宿他人,聚众赌博等违规非法活动,以上三方面总体凸显了宿舍管理不清晰的现象。

3个案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的必要性

个案社会工作就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针对有特殊情况和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提供,以激发个人潜能,协助其改变态度,调整其与外在环境的社会关系,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或恢复其社会生活功能,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个人与社会良好的互动状态。从定义可以看出,个案工作是一个助人的过程,在整个助人的过程中始终把个人或家庭能更好发挥社会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在助人的过程中,个案工作者与学生之间通过直接的或面对面的服务关系,运用相关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与工作技巧帮助困难的个人改善所处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个案工作强调对案主人格的尊重、需要,希望案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问题。同时,个案工作强调挖掘案主生命的潜能,促进案主学会运用社会资源来解决面临问题,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以增强自信心和提高生活质量。个案工作的特点:注重以个人为工作对象;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注重知识结构。

个案工作运用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实践帮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特别是家庭)和社区问题,并帮助人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区关系。当今的个案工作实践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方法,而是包括了所有三个传统的个人、群体和社区方法。其落脚点是人际关系中的问题,通过改善人际互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满。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目标,以人类有改变自己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为价值前提,以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为价值观,以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为工作手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构成了社会工作传统三大方法。

4个案工作方法、理念、技巧在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的运用

(1)解决学生宿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预防学生安全责任事件发生。个案工作中有一种主要模式叫治疗模式,也称预防与康复模型及临床模式,是以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和态度的手段作为个案工作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它是社会工作所谓一大传统,即提供服务给不同需要的人。充分地吸纳了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提供的是与个案工作紧密联系的个人康复和改善的机会。个案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解决在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遇到学生生活环境不适应、心理存在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等为学生提供小组治疗方法,也可以将类似问题的同学以直接的和一对一的形式,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过程来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实现行为的转变,达到自我矫正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策划心理剧,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合理宣泄,逐渐回归理性。

在学生宿舍管理服务过程中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工作,最大的优势是所有工作和活动都离开宿舍,在学生心中会产生从未离开过自己熟悉的环境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因此,在学生宿舍中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工作时,应该注重场景选择,布置、气氛创造等方面尤其重要。

(2)个案工作方法与心理、社会模式相结合。个案工作是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将个案工作运用到学生宿舍管理服务工作中来,依托学生宿舍管理片区办公室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强心理咨询服务载体建设,将学生宿舍管理相关制度融入其中,采用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的方式,利用个案工作谈心、建议、角色扮演等工作技巧,了解学生在宿舍的生活习惯和作息状况,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表达等问题。将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每个同学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受教育成长环境,为下一步心理辅导和治疗模式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通过语言,文字等大众媒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形成正能量,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人生态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启发,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完善自己,尤其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资源,提升其适应学生宿舍环境和解决宿舍矛盾的信心和能力。

(3)个案工作方法与预防模式相结合

个案工作是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因此,将个案工作理论方法运用到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工作中来是很有必要的,学校也就是一个新兴的大社区,各片区楼栋就是一个小社区。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的集体活动,明确学生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觉悟,改善同学关系,减少同学间矛盾冲突,培养学生助人自助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学生社区的凝聚力和改善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区现有资源做好宿舍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如利用宿舍大小黑板开展宿舍安全教育宣传、学生宿舍管理建议和意见反馈或宿舍温馨提示展示栏,形成以学生宿舍师生为一体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宿舍管理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宿舍生活中存在的相关情况;也能及时对学生反应的情况进行处理和意见反馈。积极主动以学生驻园区组织为载体,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服务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幸福感,形成强有力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同时将社区服务功能延深到学生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对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突发事件和管理制度漏洞以及尚未完善制度进行提前预防和干预。

总之,⒏霭腹ぷ饔τ玫窖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对管理制度是一种创新,对管理者是一种新挑战,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场所,同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宿舍管理服务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汤刘欣.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6.

[2]毛小玲.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

[3]孙庆民.浅谈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35)

[4]石影,彭君芳.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9

[5]程悦.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西北大学,2014.

[6]许莉娅.《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第10篇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方法;障碍适应

一、探析介入模式和介入意义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企业员工适应障碍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中心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以探索--协议--确定--解决的流程来介入企业员工的适应障碍,为其个人、家庭等案主解决人际交流矛盾、社会关系处理、角色困难、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帮助员工提高障碍适应性;二是“危机干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企业员工个体性质遭遇突发事件或难以预测的危机,在生理状态和心理情绪上处于亚健康时,及时介入员工使其恢复至危机前的状态。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有如下意义:一是其满足“小投入、大回报”的工作原则。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不仅能高效合理的帮助案主解决危机,而且能节省必要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增强员工对于外界干扰下的障碍适应性;二是其能实现员工和企业共赢局面。当员工面对自身不能很好解决的生理状态问题和心理情绪问题时,其易在工作、生活过程遇见矛盾和突发性危机,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承担领导层和员工之间的纽带作用,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局面;三是其能在解决障碍的过程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使其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发展。

二、介入实践和案例分析

(一)提高员工适应能力

A是某企业新招员工,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被分配至生产车间,入职不久后因为不善与别人交流和专业不对口等诸多原因产生辞职的想法。其障碍性问题主要是:一是专业不对口引起的适应,其自身不能调整适应新职位的各项需求;二是与别人缺乏沟通,在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的压力下加剧了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通过上述分析,制定的介入流程如下:第一步是与A及时交流,帮助其重新自我定位,稳定其工作情绪,帮助其重建信心,协助其尽快融入新职位;第二步是通过企业领导层了解企业现状、发展前景、薪酬机制、人文关怀等,建议企业对A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学习等,提升其业务技能,再由领导层出面对A进行劝说沟通,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心理状态,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最后积极跟进介入进度,倾听A焦虑和苦恼,为A解决最后的心理和情绪障碍,真实有效的帮助其适应新岗位。

(二)疏导员工情绪障碍

现阶段,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竞争压力等各方面因素,均直接影响着员工的情绪,如果员工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其负面情绪的积聚则容易导致不和谐现象产生。B是某企业的技术员,经验丰富,从一小型企业跳槽到大型企业中,在随后的工作中,其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拼命工作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再长时间加班的问题上出现情绪失常、神经紧绷、两眼无神的失常表现。其障碍性问题主要是工作压力过重的情绪失常和精神崩溃,心理情绪影响着其生理状态,鉴于此,需帮助其解决心理障碍,疏导其障碍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的工作心态和生活状态。通过上述分析,制定的介入流程如下:第一步是与B及时交流,安抚其障碍性精神情绪,进行自身潜能和状态恢复,提高其个人面对障碍性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二步是在B自身不能解决时,联系其关系较好的同事或者老乡等给予其适时的安慰,帮助其进行自我调节,重拾工作信心;再次是在上述两步未取得明显效果时,联系专业精神治疗师帮助其进行情绪疏导;最后可以联系其父母亲人给与鼓励和支持,使C获得安全感并疏导障碍性情绪,使其尽快恢复,以原有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三)解决人际关系障碍

企业的人际关系指在共同劳动、生活、学习的背景环境下,领导层与领导层、领导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因为相互认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情感和心理的稳定关系。C是某企业司机,因为前任司机的交通违规现象致使其驾照拿去被扣分,C存在怨言,加之其上班长期性迟到,企业有辞退C的意图,某天其和车队主管激烈争吵,现场气氛紧张。其障碍行问题主要有如下两方面:其一是驾照无奈被扣分且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C内心遭受刺激,产生无助感,因此情绪不稳定,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过激行为。其二是由于个人和家庭原因使其在最近时间段内迟到频繁,不能获取领导层的信任,人际关系产生信任危机。根据上述情形,决定采取危机干预模式对C进行治疗性、恢复性的协助,疏导其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解决其人际关系信任危机,提高其障碍性适应能力。其具体介入流程如下:第一步是与C进行及时交流,在交流和沟通的前提下获取C的信任,表示对其过激行为的理解,同时帮助其疏导内心气愤、不满等负面情绪;其次深入与C交谈,倾听其迟到的主要原因,并与车队主管取得联系;再次,与车队主管进行沟通,劝说其尊重员工,换位思考C的遭遇并将C近期的行为障碍告知主管,同时上报于领导层;最后,领导层在了解其生活危机之后决定给与C五天时间去处理,并给C提供额外的生活支持。适时的危机干预模式,可以高效及时的处理企业的人际关系障碍,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交往桥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是帮助企业员工克服适应障碍的核心手段。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任务中心模式”和“危机干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疏导、协助企业员工的适应障碍,促进企业员工保持合理健康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状态,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好,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叙事疗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99-02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它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好人好事,或凭一腔热情帮助他人,而是具有专业理念,专业技巧的专业方法”[1]3。王思斌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1]3。社会的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法,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等。

二、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联系

1.心理学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部分理论和技术

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都包括了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动力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由于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起源于西方,而社会工作在起源阶段只停留在实践方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因此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心理学理论有一部分的重合。而心理学也为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一些技术。

2.最终目标都是助人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助人,而心理学研究目的之一也在于帮助正在遭受心理困境的人,尤其是在人本主义成为一大流派之后,倡导以人为中心帮助受助者挖掘自我潜能的目的与社会工作不谋而合。

(二)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心理学的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完形主义、人本主义等几大流派。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则涉及面更广,除了涉及社会学之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内容。

2.关注重点不同

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即以认知观念、情绪情感和意志为代表的心理活动。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既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关注个体的外部环境;既微观地深入某个个案,也以宏观的视角观察整个社区甚至社会的运行。

3.研究对象不同

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即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人本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不应以心理障碍和疾病为研究对象,而应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为己任。而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在当前阶段,还是以研究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主。

(三)个案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个案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在实践中都是基于个体,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个体所面临的特殊情境,因此在工作方法上,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有相似性。黄耀明认为“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归因于个人层面并与之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就会运用心理咨询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

心理咨询主要倾向于帮助心理状况不佳或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通过找出引起心理不适的症结所在,达到缓解不适情绪,提高来访者适应环境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其关注重点在于帮助患者或来访者达到心理动力与人格,即个体内部的均衡。心理咨询由于其专业性强,针对的只是一部分社会人群,特别是私人开办的心理咨询机构,收费标准较高。

而社会工作说到底仍然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倾向于通过缓解当事人的情绪,促进其与社会、社区的和谐发展,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均衡。通过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均衡,最终达到预防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祉的目的。工作时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面向家庭、社区,或是整个社会弱势群体展开。

三、心理咨询工作方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非言语信号”的识别

非言语信号指的是除案主的语言外的,能够表达当下案主情绪、态度等的信号。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都注意案主的“非言语信号”,例如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是长久的沉默都应该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重视。

例如在第一步建立关系时,案主总是借故缺席或在交流过程中身体后倾,刻意拉开距离,社会工作者就应该意识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或社工的帮助具有阻抗的情绪。这时社工就应该暂时搁置原有计划,而从自身以及通过案主的家人朋友了解案主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和处理。

又例如在叙事过程中,案主叙事速度较平时更快,社会工作者就应该询问案主,其情绪是否处于紧张状态,并且帮助案主放松下来。

(二)倾听技术的使用

倾听技术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听,倾听技术强调的是用心去听。

在案主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抱着真诚的态度,并结合案主的表情和动作,不仅听到故事本身,也听到隐藏在故事下面的案主的情绪和需求。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案主的话或说出案主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案主中断叙事哽咽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可以说“他那样对您,您当时一定很难受吧”或者拉着案主的手,鼓励其继续叙述下去。

除了这些基本的技术外,心理咨询的很多治疗流派都可以运用在社会工作个别的案例工作中,以下就以叙事疗法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心理咨询方法来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

(三)叙事疗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叙事疗法是一种心理投射技术,即倾听来访者故事,找出遗漏的片段,使问题清晰,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内在力量的改变”[3]284。

叙事疗法的主要观点是:(1)“讲故事可以改变自己”。(2)“人之所以产生适应问题,是由于个人的实践与主流叙事之间有矛盾。”[3]285

叙事疗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建立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的初步沟通,了解案主的基本信息,获取案主的需求,准确识别案主的问题,并与案主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关系。

只有识别案主的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也只有案主信任社会工作者,才能在接下来的沟通和治疗中真正打开自己的心灵,真实地叙述和倾诉,也只有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互相认同,社会工作者对于案主的倾听和开导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引导案主叙说故事

请案主梳理事件的条理,重新叙述故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一个帮助案主宣泄情绪的过程,一方面也为下一步问题外化打下基础,在叙述过程中,案主或许能自己发现看待事件的全新角度。

3.问题外化

即将问题和案主分开。“如果把问题看成和人是一体的,要想改变就相当困难”[3]285正如某些社会工作者所说,“社会工作者要使案主有这样一种信念:是问题缠上了我,不是我本身有问题。”[4]把问题和案主分开,案主才会鼓起决心和勇气去面对问题。

4.解构技术

叙事疗法专家认为,在个体的主流事件之外,存在一些不被注意的边缘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蕴含着改变的力量。

解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案主跳出问题看故事,然后寻找出具有积极力量的边缘线索,即“闪光故事”,并赋予这些线索积极意义。正是这些线索让案主意识到诸如“啊,原来我这么勇敢”逐渐改变对自己的负性评价,获得积极的能量。

最后可以鼓励案主写出对自己的认识和未来希望等,每天大声读几遍,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强化成果。

四、心理咨询工作方法用于个案社会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于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应及时协助进行专业治疗

由于社会工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很多问题的处理只能站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上,在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个案工作时可能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也会存在偏差。因此当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案主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应该及时联系心理专家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案主进行诊断或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二)用真诚和热情切实建立与案主的关系

心理治疗中来访者一般是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而社会工作的案主可能在一开始是被动接受帮助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始阶段与案主建立关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阻滞。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怀着热情和真诚,逐步与案主建立关系。切忌在关系建立前就急于开展工作。

(三)以案主为主体,发挥案主主动性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应该是使案主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案主自己去发现去解构,切忌喧宾夺主。

(四)对外部环境资源的利用

心理咨询一般只强调个体本身,及其内部人格和心理动力的均衡,而社会工作还关注个体与环境的协调。社会工作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整合社区资源甚至是社会资源,并加以利用,而如果过分依赖于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案主,则可能忽视对外部资源的利用。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两手抓”,一方面借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与案主进行沟通,鼓励案主建立自信。另一方面,要擅于整合外部资源,通过社区、工作单位,及其家人朋友的力量共同影响案主,帮助其尽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沛,葛忠明,社会工作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黄耀明.略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3):9-12.

[3]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岑颖颖.叙事心理治疗与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7(2)(下):31-33.

第12篇

目前各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把安全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查询了济南市一本科高校办公系统上的一年内关于安全的所有正式通知,包括加强春季安全大检查、五一、暑假、国庆节、元旦及寒假前等安全工作的通知,竟然没有一项提及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欠缺。

(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

安全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安全教育亦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的网络完全教育更多地进行表面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口头陈述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以及怎样防范事故发生,几乎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展教育,缺乏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教学,更没有针对学生的性别、专业、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这样的教育内容刻板老套,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自然也不会入耳入心。

(三)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大都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或班委通过班会、QQ群、飞信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会让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大学生缺少主动性,仅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而失去受教育的信心和乐趣,导致目前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效果较差,学生入耳但不入心,各种网络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具有相通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正是让大学生摆脱现存的或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困境,摆脱危难,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优势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通俗来说就是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其所处的困境,还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的潜能并促进其提升社会适应性。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站在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的群体,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有其独有的特点。从社会因素来看,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相对富裕,对高科技的使用较为广泛。从家庭因素来看,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就倍受宠爱,导致多数在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从个体因素来看,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民主平等,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这些特点,因人、因时、因地施教。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无法解决大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社会工作正符合这个要求。社会工作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在于其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总是将人放在首位,同时用整体观点来看待社会,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

(三)社会工作介入可有效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

安全稳定是各个高校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标,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在网络不断冲击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伤害,而且对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则是一个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稳定的社会。将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起到稳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三、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新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普遍采用“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方式,把大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对象,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形式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不佳。而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将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集合,寻找学生中的“金点子”、“好办法”,肯定学生的潜能,逐步提升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四、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一)个案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中起源最早、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强调个别化的原则,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外资源,强调自决、尊重和平等。同时,坚持“人在情景中”,把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查,充分理解学生行为产生的背景,也就更能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种个性化的工作理念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等个体差异,对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社会工作个别化的原则,将网络安全教育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同层面、分门别类的因人施教,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一类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个别辅导,提升教育效果。

(二)小组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共性化问题的解决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学习到小组经验,并建立起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这种朋辈间的支持远比教师的教育引导更为有效。同时,因为小组工作强调在达成小组目标的同时完成成员个体的转变,更适合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多采用集体辅导、课堂通知的方式。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这些形式兴趣不大,更希望通过角色扮演、示范教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演练。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借鉴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比如编写网络安全教育剧本,组织学生设计剧情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演练各种危机状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种网络安全隐患开展不同的学习小组,比如网络交友安全小组、网络交易安全小组、网络信息安全小组等,通过这种朋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和支持,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整合校内校外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更应强调学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等学工人员实施,还需要积极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努力扩展网络安全教育的空间和范围。在校内,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统一领导,设立网络安全监督部门,培训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人员等。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推进“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网络安全教育除了依靠高校之外,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网络警察等专业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案例和自身的工作感悟,到校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专题教育。

作者:李霞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阳慈航.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3.

[2]邬萍.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以东胜新园社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杨延存.浅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J].山西青年,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