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课程

中小学课程

时间:2023-06-05 10:30:32

中小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中学 化学教学 量子空间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54-01

(小叙):课篇第一章节细读、研读、探透性知识点。

1.寻找研究方法 2.课题的研究内容

3.课题研究的一些成果 4.巩固建筑语录

【序言】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不断地发展着,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

1.纳米铜(1nm=10?9m )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2.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

3.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

4.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

总之,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潜质作用。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光彩。

【寻找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与自然界的水;空气、氧气(氧气的制取)、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

第四、五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简单统计应用;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 :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七单元 C与C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

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 (1.CO2 的制取? 2.CO2 与CO的区别、联系?)

应用: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

环保问题:“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自留田地:“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第八、九单元 金属与溶液的问题;

熟记、认识:金属、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溶液的形成;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十一、十二单元 酸与碱 、盐与化肥 、“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常见的:1.酸与碱

2.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3.盐

4.化学肥料

人体: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有机合成材料

学生自认化学常用仪器。学习“附录”相关记录 。

【课题的研究内容】

无机化学中量子(分子、原子)力学论

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等问题。

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基础原理讨论氢分子结构问题,说明了两个氢原子能够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氢分子的原因,并且利用相当近似的计算方法,算出其结合能。由此,使人们认识到可以用量子力学原理讨论分子结构问题,从而逐渐形成了量子化学这一分支学科。

【课题研究的一些成果】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妙,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巩固建筑语录】

化学中常见“离子反应”包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

无机化学中最关键的是要有实观性:基础高层次的“化学方程式”们。

其次,稀土元素中的各种化学量变、质变及各种物理、化学性反应。

再次,金属的利用、及高等积存用途。

还有,就是气体的大力层存在行式。如同:水、陆、空,人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初中九年级化学上、下册课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

第2篇

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中小学开设的校本课程需要冷门师资。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与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选择。

如何权衡是首要

中小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可以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并与专业教师相衔接。但是学校课程由校外机构来教,终究名不正,言不顺,是一件类似于打球的事情。

禅城区教育局的课程外包形式之一是课程引进。要求引进的课程与公办学校现有课程错位,重点引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学科竞赛、升学辅导、外语(含第二外语)、体艺特长培养等方面形成的优质课程。其中,小学重点是体育、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初中、高中重点引进学科竞赛、升学辅导课程,适当引进外语(含第二外语)、体育和艺术课程。

除课程合作外,师资交流也列入公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内容。具体措施包括,公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可包括互派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担任课程等形式,具体形式由参与合作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商定。公办学校教师因故暂时不能上课,可优先考虑从区教育局推荐的培训机构中聘请优秀教师代课。

禅城区的做法给培训机构进校园开了官方绿灯。近年来,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报读培训班成了各地家长的一种刚性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佛山李阳疯狂英语学校把进校园招生培训甚至直接在校园培训当作一个主要业务。该校业务部负责人雷萍表示,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把疯狂英语引进校园,教学效果一直较好,但是校园内外的议论一直很多。佛山禅城区通过政府指导意见的形式来规范培训机构进校园,使得该校在佛山的业务开展更加容易、更加规范。在佛山其他区的学校也了解禅城区的做法,并会参照其模式合作。

在佛山从事音乐培训的彼岸现代音乐中心负责人陈思通表示,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进校园意味着数量庞大的生源,从短期来讲,这对机构的盈利会有很大帮助。但是进校园后,他们可能会面临复杂的问题:与学校的合作是否能让家长信赖和满意?进校园后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校外招生,两者如何权衡?进入学校后学生人数众多,如果采取大班教学如何保证质量?陈思通介绍说,机构进校园是个巨大商机,但如果合作细则不明确,后期操作执行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为进入校园,培训机构往往采取一些让利措施,同时设置盈利项目。比如钢琴教学是免费或者低收费的,但是在老师指导下练琴是高收费的;吉他教学是低收费的,但是统一购买的吉他利润是比较高的……

学校应负起监管责任

收费的培训机构进入免费的公立学校,对此,家长是否支持呢?目前,家长的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给孩子报过校外培训班的,这类家长对培训机构进校园多持支持态度;一类家长是之前不给孩子报读培训班的,他们的态度较不情愿。不论是支持还是不情愿,家长们对于培训机构进校园大都并不反对。

在培训机构进校园之后,在校报读课外培训班的价格会比在校外报读便宜三分之一,这使得本来就在校外报读培训班的家长喜出望外,所以非常支持。价格便宜只是一个方面,授课质量是经过学校严格把关的。这尤其受到家长欢迎。在高分网的“2012最受家长好评的课外辅导机构大评选”活动中,许多家长表示在给孩子报读课外培训班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并非价格,而是成效。家长对于学校的把关能力还是抱有期望的。

以前,家长自己选择信赖的课外辅导机构,效果好不好自己承担责任。如果培训机构进校园,挑选机构的重任便落到了学校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如若补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家长们会不会将责任推到学校身上?位于禅城区的佛山第六中学校长张华林表示,在选择校外机构的过程中,学校无疑负有监管责任,虽然辅导班的报读依据自愿的原则,但这中间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必然会被推向风口浪尖。尽管工作难度加大,但这是一件好事,理应执行好。允许民办培训机构和公办学校合作,有利于加强交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是增负还是减负

校外机构的新课程是否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对此,有家长认为,这不是增负是减负。在禅城区针对市民教育需求的一项调查中,超过5000名家长在网上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家长不反对学校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在家长们看来,减负的对象是应试教育,而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是校本课程,如音乐、舞蹈等,这些课程是为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增加色彩,而不是负担。还有一些课程如国外的考试培训,这是与国际课程接轨,应的是外国考试,所以也不能算是中国的应试教育。

“如果抛开利益纠葛和加重孩子负担等情况,培训机构进校园是有利的。”禅城家长陈开方称,自己孩子原本就有学科竞赛的培训需求,自己每周都会带着他上校外的培训班,培训机构进校园后,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便宜,交通也更加方便,相当于优秀老师送教上门,是一件好事。

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则担心,一旦培训进入校园,可能会成为惯例,一开始是自愿参与,发展下去可能会变成不参与不行。

禅城区鸿业小学校方负责人也认为,受制于现在条件,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在特长培养方面的师资和设备,是公办学校所不具备的,和培训机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因为是自愿报名,收费也公开,学校可以先征求家长意见,如果报名的学生多,家长觉得划算,学校就可以组团成班,引入好的培训机构。”

在调查中,家长选择最多的依次是学科课程培训类(59.35%),艺术培训类(46.94%),托管类(7.75%),只有23.27%的家长明确表示不会参加任何课外培训。调查显示,以前超过六成家长很少或者从未安排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但是在学校开设校外培训机构授课的课程之后,这些学生中将有过半报名参与。除了对学校有信赖感之外,交通方便和安全有保障也是他们加入这些课程的原因。

资源配置新尝试

和佛山市禅城区相比,武汉市引进校外机构的时间更早。从2007年起,武汉市的一所重点小学引进了校外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设了跆拳道、少儿街舞、轮滑等兴趣班30多个。学生可自愿报名,每个兴趣班每学期费用为200元至400元,该校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种以上的兴趣班。在那之后,武汉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引进校外教育资源。到2009年,武汉市教育局下发了《中等及以下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绘画、美术等艺术培优可租用公办学校场地,语、数、外等学科培优严禁租用。

这一现实引发家长的担忧:有了培训机构,学校艺术课会不会打折扣?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抢占中小学市场非常激烈,不少机构都希望能进校园,会不会导致产生一些乱收费现象?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涂新认为,中小学师资不足是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长期存在的现象。一些较为冷门的校本课程教师不足更是如此。为解决这一矛盾,教育系统改了很多办法,近年来有教育部门出资建设了不少校外培训基地,也和社会机构合作开办了不少校外培训基地。在这一基础上,把校外基地和机构的师资、课程引进到校园里面来,也不能说一定是坏事。他认为,社会培训机构进校园,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管,在引进培训机构时可实行招标制,让收费政策公开透明,就能杜绝大部分负面问题。

武汉市江岸小学的学生家长张启工表示,现在学校在搞“减负”,实际上增加了家长照顾孩子的负担。校内兴趣班既能“托管”孩子,还能让孩子学点东西,在校内培优也较安全。

对于培训机构进校园,有培训机构人士表示,这其实是教育部门利用外部教育资源,少花钱多办事,绕开行政障碍进行课程改革和人事改革的一种手段。

安博教育京翰“1对1”广州负责人谭西林表示,培训机构进校园在很多地方已经十分普遍,教育主管部门发文件进行规范管理的也有不少了。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正式或者非正式地允许校外机构使用中小学校园内的设施开班授课。

第3篇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其中科学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涉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该课程强调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将探究能力纳入教学内容标准,强调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学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鲜明的特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和发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生活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保护自然的观念,并能关注一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此次科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特别大,它淡化了学科界限,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把自然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整体。

课程内容突出了“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内容包括科学史、技术设计与当代重大课题(环境与资源、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通信与交通、材料、空间技术)3个主题。不仅涵盖了分科课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在天文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拓展,努力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进展。删除了部分陈旧的知识,如生命科学删除了占原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地球科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突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增加了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内容安排宽而浅。

课程的内容分领域表述,分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5个领域,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科学概念和原理贯穿其中。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能源观等,在科学标准中得到了反映。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最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要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鼓励孩子提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关键是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第4篇

入刊理由: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于,必须具备一整套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主体教与学的互动和反馈的连续在课堂时空环境内的表现形式,其最直接的任务便是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效教育活动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活动,建构受教育者学习和使用目标语的综合能力。中小学生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所需的同英语语言有关的任何素质(如英语应试素质、英语交际素质等)培养的有效与否,无不同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及其任务实现的效率效度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基础英语教学有效进行的逻辑起点,是对学生当前中介语状态的把握。按其特性,每一学生在学习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其独特方式,来进行英语语言的结构假设与形式推理、信息加工与处理。故而,教师若不准确地了解学习主体的中介语情况,面对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如母语干扰的语际问题、目标语学习的语内结构问题以及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非智力因素等,要达到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说,英语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促使学生从其中介语向目标语过渡的,那么,着眼于中国中小学12年英语教学的过程和具体操作层面,总体教学过程实施的效率效度是非常低的。从中国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每个学生平均每天所学的单词还不到一个。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看,可将这种结果称之为:语言信息输入不充分。因此,要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效度,就必须基于学生中介语水平,大幅度提高单位时间内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语境化的基本结构及其规则外化为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技能,并达到尽可能熟练的程度。实证地讲,一个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水平的高低,便是以其在给定单位时间内能够准确地输入、理解、处理和输出英语语言信息量的大小为重要标志的。事实上,任何类型和水平的英语考试,考的就是应试者对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理解和应用的熟练程度。

上述学生的中介语状态、充分语言信息输入量和语言应用的熟练程度,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所涉及到的听、说、读、写教学互动和训练得以体现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本质上牢牢地把握这4项要素的内涵、过程和目的,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效率效度。听,即听辨理解,主要训练学生对目标语语流中信息的听觉理解和根据给定信息进行推理、建立命题和思考言外语境的能力。说,即基于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形式的自然语流畅地表述思想内容,主要训练学生对目标语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的对话、交际和应变能力。读,是指视觉对目标语文字符号的自动连续反应,主要训练学生通过锁定关键词、句、段落和上下文关系对语篇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泛读和精读能力。写,指从目标语词序的正确拼写、语句的合理排列到各种文体的写作,主要训练学生按话语结构规则和语义语用逻辑对词句信息进行编码的能力。

按其特性,英语的教学技巧可定义为:基于一定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师生在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规定下,针对特定教学内容对象在课堂时空环境中进行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的一系列手段。在此定义中,英语教学理论作为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主要指反映英语语言教学本质的相关联的概念、原理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理性的特征;英语教学方法是指教学双主体基于某种教学理论框架有序输入、输出和呈现语言信息及有效配置教学资源的一整套计划,具有策略性和程序性的特征;而英语教学原则是指在给定教学时空情景中,师生观察和处理教与学的问题的准绳,具有法则性和标准性的特征。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任何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都必须经由具体的教学技巧这一实施课堂教学的操作手段,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对于一个英语教师来说,其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技巧是主体基于本身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与教训,对特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体认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方式。在教学实践层面,由于风格各异的教学技巧完全可以建立在同一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基础上,而根本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也可以在同一教学技巧中产生指导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技巧的设计和选择,必须遵循综合性和动态性原则。因为,实证地看,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涉及到多种既定的和不可预测的过程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动态地融合为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连续统一体,除非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来设定微观教学技巧,否则,僵硬地套用某一宏观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来指导具体教学操作,是难以凑效的。事实上,所有一线的教师都非常明白,再高深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最终还是要采用针对教育资源及其配置的具体情形设定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技巧,连续多年通过听、说、读、写的途径,使学生从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单元、整册书到整套材料,将英语语言信息逐渐内化于大脑存储并外化于应用能力,来一步一步地实施具体教学。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栽种树木到形成森林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中小学教师在目标语教学技巧的设计和实践中,应确立学习主体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关于英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英语的技能。中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及其教学的误区之一便是将其视为类似数理化、史地课程,使学生通过以对知识对象的理解或内化为主的方式而不是以言语载体为媒介使受教育者基于对言语规律的驾驭,在听说读写技巧综合语言运用实践过程中,来全面建构和发展目标语能力。这也就是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事倍功半的根本原因。

第5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新课标;衔接

一、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两大问题

1.丧失学习兴趣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加上英语进入我国义务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及对教学的理解还有不足。虽然目前小学阶段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始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只是完成任务,当学生进入初中后,他们又从零开始,继续学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会认为英语失去了新鲜感,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没有信心跟上进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教学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致使班级教学水平下降。

2.两极分化严重

从小学到中学,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复习方法都有差异,学生短时间内不好适应,此时,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认识能力等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成绩差异悬殊的问题,无论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学生的整体成绩也不见提高,教师们一直处在困惑的工作状态中。

二、新课标下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问题解决之对策

1.小学英语教材应与初中英语教材接轨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基本规范化,虽然各地教学情况不同,但总体上对小学英语教育有共同的认识,接下来,我们的英语教材也应该规范化,各地应该认真对待英语教材的选用,必须是适合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教学,教材与教材之间有连贯性,能承上启下,从而解决课程衔接的教材问题。

2.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

除了教材的衔接,课程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衔接。初中英语教师需加强学习,掌握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以便为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走入英语课堂,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未知。作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是必备的教学条件,英语教师要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超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熟练的现代教学能力,因为你不仅要去教学,还要研究中学教材,了解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点的编排,同时熟悉小学教材,找准衔接点,让学生更加适应中学英语教材内容。

最后,中小学教师需角色互换,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以及学习态度、方式都有不同,我们不能把他们限定在两个教育系统中,而是要融会贯通,中小学教师必须互相了解其教学情况,确保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不会停滞不前,或者一落千丈,帮助他们融入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要鼓励中学教师观摩小学教学,而小学教师听初一的课程,这样彼此增进了解,为课堂教学节奏的衔接作铺垫。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还要去总结他们的不足,找出解决的方案,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3.注重学法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和监控

培养良好的习惯从小做起,一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陪伴终身的,所以,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大声地跟读,大胆地提问,及时复习,多读多写多背,在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地对待考试。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重视读、看、听、写,这些最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将是伴随他们学习英语整个过程最好的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过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68-01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关注和运用好过程教学是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作为老师,首先是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老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对学生思想、思维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因此老师的思想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老师的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要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三个层次。

1.故事激趣――初步感受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与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每一项学习活动,包括设计的问题在内都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因此过程的起点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现状,其中要浸润着学生的思考和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数学内涵。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采用了一个小故事的情境引入:花果山上猴妈妈带着一群小猴子在分桃子,其中有一只小猴子很聪明但又很贪吃。猴妈妈分给它4个桃子要它平均吃两天,小猴一听就大叫:不行,不行,太少太少。猴妈妈就又给它8个桃子,要它平均吃4天。猴妈妈的话音刚落,它就又开始大叫:不行,我还要多一点的。猴妈妈实在没办法就一下分给它16个桃子,让它平均吃8天。这只小猴一看,"嗬",这下可不少了,高高兴兴地就走了。猴妈妈和其他的小猴却笑了。看完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猴妈妈和其它小猴为什笑啊?你从故事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得出来吗?学生就提出的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这个情景的引入,学生在猴妈妈分桃的故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在有趣的故事环节中提炼出数学信息,学生自己通过模仿写出相同类型的算式,从而在情境体验过程中初步感受商不变的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归纳达到掌握这一知识的目的。这也为学生怎样对数学信息做到收集――分析――归纳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和情境经历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中出现疑问,在解决疑问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2.体验内驱――过程中获得初步经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感兴趣,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展开动手操作进行体验,那么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也正是我们老师想要得到的结果。

例如,五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最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我就设想采取如果能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行程问题行进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分析题意,弄清楚条件和问题,再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中找出等量关系,也许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根据题意小组模拟活动的环节,将题意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弄清楚出发的时间、出发的方向、最后的结果,在交流中讨论和质疑推导出题意中隐含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了行程问题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记忆牢固。这个环节虽然用的时间比较多,但经历了过程,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虽然机械训练的时间少了一点,但效果却远比老师一直在"说""教"好得多。所以,我觉得:慢,是必经的一个阶段,有了慢做基础,后面就会渐渐的快起来。

3.主动探索――享受数学活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在小学生的心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还有在老师面前的"表现"欲望是大人所可望不可及的。因此,数学教学老师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数学意识,相信学生的发现能了和探究能力,课堂将会呈现无限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数学《表面积变化》内容中,我出示了1个小正方体,问学生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们都会的兴致很高;接着出示两个,学生也会:接下来我问1千个呢,你会吗?学生们都无语了:有的学生就开始窃窃私语,肯定是有规律的…….从这个环节中我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遇到了难题,把学生的思维简单的机械计算升华到了思考探究的层次,让学生自己认为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需要展开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有了,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归纳结论,学生有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体验过程,问题解决也就轻而易举了。

一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一句话:每一次上课都是老师和学生美丽的相遇。教师的成长是在每一节课堂中不断思辨、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是在课堂学习中老师积极关注每一个思维元素,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继续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继续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探索和实践数学课堂的过程教学,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灵活地运用到过程教学中,在课堂上与学生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步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7篇

关键词: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前言:教育的比较研究,顾名思义则是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及教育理论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对比,并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构建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各项内容、项目及指标的比较结果将会对本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极为重要的实际指导,从而推动本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化改革,奠定重要的发展和建设基础。从地理方位上来说,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东部范畴,在众多方面同脉相连,特别是教育体制方面,中国深受日本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中国与日本的课程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中日两国结合本国教育国情,制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以此来更好的迎合当前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对此,本文以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理念概述

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其中涵盖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并对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第一,坚持健康为首的体育课程指导理念,在课程构建和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技能、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融会贯通,通过体育课程的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体育运动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综合发展;第二,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体育课程作为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户外运动式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过程中要迎合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重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及体育知识;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得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契合学生的现实需要。

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以《指导纲要》为基础,对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其中《指导要领》的指导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秉持生存能力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到实际的教育环节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人性培养和体魄塑造几方面的协同发展;第二,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放在同等发展位置,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身体能力和德育素养的双向互动式发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略,其中将安全教育、饮食教育、体验式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第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进行校园教育的同时,要联合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拓展体育课程的应用空间,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一)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课程教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并且该三种目标贯彻和践行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体育课程目标朝着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小学和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基本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激发、较强的体育精神并由此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的优化形成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五方面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则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深化与拓展,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二)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以《指导纲要》为基础,在小学阶段被称为体育课程,在中W阶段则被称为保健体育课程,并对其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配置和系统安排,以此来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落实和科学进行。第一,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看成统一整体,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二,初中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融入了安全教育、饮食教育的内容,学生在合理适当的体育实践活动基础上,要形成良好正确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将此种理念落实和践行到日常生活之中;第三,高中保健体育课程目标与初中目标不谋而合,以学生各项能力的持续性发展为核心,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中国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

中国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是课程教育的细化发展,根据不同内容和领域的目标进行科学落实和顺利践行,提高领域目标确定的时效性。第一,运动参与,学生要对体育运动保持高度的热情,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的各项体育活动;第二,运动技能,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安全常识等内容;第三,身体健康,关注自我的身体素质,强化体能,懂得避免不良条件对身体的负面影响;第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此,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及时调控自我的负面情绪;第五,社会能力,要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二)日本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

日本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主要分为五个学段,在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本质出发点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够在安全范畴之内进行体育活动,形成热爱体育活动的认知理念;小学三四年级,教师要精心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其掌握正握科学的成长知识;小学五六年级,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学生要从学习技能、心理健康、安全认识等方面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体育保健课程分为两个范畴,分别是体育课程和保健课程,保健课程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均是学生要关注自我的身体健康,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三)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的分析

从上述中日两国的体育课程目标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虽然涵盖学段和设计的领域存在不同,但是本质出发点具有必然联系,均是以健康和运动为领域目标的主要线路。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W习领域目标中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健康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反应中国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内涵,更是课程目标的实质所在,而运动主线,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标践行和贯彻的主要方式和形式载体;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呈现递进分布式发展方向,于中国相比主线依旧不变,而其中增加了保健课程的内容,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

四、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

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两个层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倾向基础性和全面性,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强化了体育课程的选择性,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多元化和可选择化的双重特点。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领域目标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落实和贯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并为学生能力提升和身心发展所服务。运动参与要求教育工作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身体健康保证学生身体能力和营养成分的均衡发展;心理健康侧重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指导其掌握正确的情绪调控方法;社会能力,强调学生要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迎合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

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分为多个层次,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此前的学习领域目标分析中具有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特征,而对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践行要求则需要细化分析。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认识目标,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知识、技术,强化体育训练与体力提升的相关原理;第二,社会性行动目标,要尊重学生的社会性差异,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团体之间要明确协作方式;第三,技能目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应的技术要领,同时,在比赛之中熟练制定各项战略战术;第四,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要产生强大的意志力,实现快乐运动。

(三)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比较

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出,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分为五个领域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个体化差异对其所要求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总整体上来说,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坚持循序渐进、递进有序的原则,并且各领域目标充分反映了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这两大根本出发点,从而切实有效的保证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顺利落实。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包含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总体目标的制定是从整体情况入手,统筹全局,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框架,在此基础上,具体目标的价值才得以彰显,要求四方面具体目标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并对健康教育和运动教育两大主线进行科学诠释。

五、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启示

(一)目标体系多元化

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具有多元化特征,结合本国自身发展国情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目标体系践行和落实的全面性。在目标制定和践行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入手,其中涵盖运动参与、技能提升、情感价值、社会能力等,切实有效的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综合性培养目标。

(二)价值取向和而不同

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其本质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并以运动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主要线路,但是两者的结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侧重于结构的多元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逐步延伸,水平目标呈现递进性发展规律。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保健并存的项目目标体系,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之下,细分为具体目标,并结合不同的目标实施要求实现课程目标的系统性结合。由此可见,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较为具体,而日本则相对简练。

六、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更是本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与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通过两者的异同点的比较可以更为完善的总结自我教育在发展和存在过程中的不足,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为本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曲鲁平,王健,和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教学素材的筛选与确定[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5):90-92.

[2]阎智力,金玉光.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01):37-40.

[3]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5):653-656.

[4]何卫东,马军.中国、日本和泰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02):85-87.

[5]阎智力.中日两国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79-85.

[6]马楚虹,潘慧炬,邵伟德,许益芳,吴维铭.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华东7所高师院校调研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6(03):64-68.

[7]罗孝军.从国外体育课程发展模式析探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09):112-114.

[8]陈国顺,王学群.中日中小学体育课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比较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6):15-17.

[9]张祝平.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及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5(04):66-68.

[10]林陶.中日体育教师培养的技术课程标准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6(11):58-62.

[11]何祖新,成聪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76-79+87.

[12]周冲.中小学社团活动及体育、美育问题探讨――中日比较教育视角[J].教育参考,2015(02):28-34.

[13]王德涛,任塘珂.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分析――探究两个“甲午年”后中、日中小学生体质差异的根本原因[J].许昌学院学报,2015(05):43-47.

第8篇

关键词 数学 问题 互动 创新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79-02

在新的形势下,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任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实践,简单地从以下几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而是有创新,有继承。新课程就是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地丰富发展。比如过去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二、进行课程改革教学的措施

1.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数学。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已跨越了文理的界限,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居家度日,大到交通、生态等社会问题,数学几乎无处不在。而我们以前的教学,几乎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单纯强调数学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甚至认为数学无用,于是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束手无策。

为了化解这种矛盾,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做,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课堂更有价值。

3.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得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质疑、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激励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不是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主动质疑、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生生之间的互相质疑、评价,也能促进彼此共同进步,效果甚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让学生来评价学生。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应有个度,万一滥用,那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赞赏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力,让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魅力。

以上策略不是分散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会学数学,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美妙从而去主动探索学习。只有通过我们对传统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才能使教师及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推进新课程。我也衷心地希望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会取得预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田丽艳.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法 课堂教学 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88-01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以小学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专门对英语教学过程和英语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门科学。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有效归纳,以进一步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对教师的作用进行明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当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够对其学习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而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就是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其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英语学习,并且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单凭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对英语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学习,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就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使其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变成了课程的设计者。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之外,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比如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字母教学、语法教学以及对话教学等。除了在对课程进行设计之外,还应该对课后任务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课堂所学进行有效的巩固。

二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教师还是课堂的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并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很大一部分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就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了具体定义,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管对于哪一学科的学习,创新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其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小学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而想要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就要刻意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主动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探讨、多争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对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英语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的形成,往往会附带许多相关知识,这些相关知识,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掌握,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时间为学生讲清英语知识和单词含义,不能给学生留下模棱两可的感觉,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还要求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比如,在对英语单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单词都有着本身独有的含义,而加强对其含义的理解,就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

另外,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因此,作为教师要合理利用时代优势,促进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其次,在课后,教师应该通过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四 结束语

不仅仅是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即使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积极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该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惠幼莲、洪子锐主编.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双语教学;实验

一、问题的提出

双语教学,源于双语教育。对双语教育的界定,《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释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s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张正东教授认为,“正如有时外语教学也泛指外语教育一样,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也泛指双语教育”。[1]本研究所指双语教学是指在使用汉、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实施了以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双语教学,近几年来,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但是,双语教学的实施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能否实施英汉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对中小学生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我国现有语言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如何有效实施中小学双语教学?本文就青岛市一所实施双语教学长达9年之久的小学进行了个案研究,希望能从某种层面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或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对该校校长和全体双语实验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目标、实施策略、双语教师来源及培训、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二)观察法

为了深入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笔者对该校2—6年级12节双语课进行了认真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英、汉语的比例)和教学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用英语理解、表达学习内容情况、用英语思维的水平、与教师的交流、情绪情感体验)、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小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升入中学后的学习所起的作用,笔者对与这所小学进行衔接的青岛53中初一、初二年级的5节双语课(四方实验小学双语班整班直升53中继续进行双语教学实验)进行了追踪观察。在听课之余,笔者还对该校双语环境创设和双语活动场所设施进行了观察。

(三)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学生及其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态度。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为了使问卷结果较全面地反映各年级学生和家长的看法,笔者从三、五年级和已经升入初二的毕业班中各选一个班,对15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统计分析法

学生和家长问卷回收后,利用统计软件分别对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对结果进行文字分析。

三、个案调查结果

(一)学校概况及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

1995年,为了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改善学生外语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青岛市教科所承担了山东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双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作为首批两所实验学校之一,青岛市四方实验小学在划片就近入学的四个一年级新班中,将自愿参加双语实验的92名学生组成两个实验班进行双语教学实验,以后每年招收两个双语实验班进行继续实验。“九五”课题结题后,又作为实验学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2001年6月,该校首批两个双语实验班学生小学毕业。为搞好双语教学实验的衔接和中学阶段的研究,青岛市教育局决定该校双语实验班整体升入青岛53中,继续进行双语教学实验。迄今为止,已有三届双语班学生顺利升入初中,参加了更大学科范围的双语教学实验。

(二)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双语教学实验中,学校明确提出“双语教学要润育人生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双语教学,在不降低学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有大幅度提高;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要培养起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例如,用英语搜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与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步,即双语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1.“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

基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认知基础,课题组将双语教学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化英语教学,培训双语师资。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实施“早起步、大容量、多通道、重习得、创情景、促迁移”的英语教学策略和“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基础,并培养、培训双语学科教师;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英语基础、双语教师基本到位情况下,在艺术、自然、社会、数学、综合活动课、阅读课以及学校各项活动中进行拓展性双语课程的开发;第三阶段:在拓展性双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艺英课(用英语上艺术课)、数英课(用英语上数学课)、综英课(用英语上综合活动课)、科英课(用英语上科学课)、社英课(用英语上社会课),并不断拓展双语教学的学科领域,使双语课程的开设率逐步达到总课时数的20%。这种“先少后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双语教学模式被总课题组长姜宏德研究员概括为“浸润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渐渐渗入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2]实验证明,“浸润式”的双语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始终在其“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双语教与学的活动,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发展提供了保证。

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实验中,该校创造性地开发和落实了总课题组提出的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的研究目标。他们认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给学生创设的应该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隐性课程创设环境、学科课程奠定基础、活动课程丰富实践、拓展外延,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学生的学习潜能应该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根据现有师资条件,学校开设的学科双语课程见表1。

表 1

年 级

课 程

课时

教 师

二年级

English-Art

艺英课

English-Activities

英语活动

1

1

英语教师兼

三年级

English-Art

艺英课

English-Maths

数英课

1

1

英语教师兼数学教师

四年级

English-Science

科英课

English-Art

艺英课

1

1

英语教师兼外籍教师

五年级

English-Science

科英课

Society & Culture

社会文化

1

1

英语教师兼外籍教师

六年级

English-Science

科英课

Society & Culture

社会文化

1

1

英语教师兼外籍教师

隐性双语课程包括双语物质情景、双语文化情景和双语人际情景,它为学生提供了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习得双语的良好条件。双语环境的创设是该校隐性双语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校园里的双语标志牌、双语宣传橱窗、英语角、由各班学生轮流管理的英语书吧、双语名言警句、每层楼的英语童话故事长廊等等,使人体会到每一面墙壁、每一级台阶都会说话的妙处。教师们还在二楼楼梯对面设计了一面双语科技墙,墙上用木版装饰成一个个展示台,科技墙展示的主题内容每月更换一次。笔者曾经看到展示台上摆放过一台电脑拆开后的各种部件或部件图片,名称全部用汉、英两种文字标注。教师们说,这样做的初衷是想利用学生每天上下楼经过的时间让他们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和识记有关的专业英语词汇。

该校双语活动课程的初步尝试是指导学生排演童话剧,如:《狼来了》、《龟兔赛跑》、《瞎子摸象》、《小红帽》、《狮子王》、《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童话剧和《音乐之声》片段等;之后,在指导学生提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了《世界节日》、《保护我们的环境》、《香港》、《澳门》等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讨论。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化,活动课程也逐步丰富和完善,开发了英语角活动、英语视听活动(通过校园电视台观看英语原版儿童影片、电视剧)、英语阅读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双语艺术节、双语演讲比赛、与英语国家的小学生建立笔友联系、自办双语电视台、手抄报等活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

3.有效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双语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学科双语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如何解决学生的词汇量与学科双语学习需要之间的矛盾?怎样调动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英语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怎样在确保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教师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课堂观察中笔者看到,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更加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材料去获取新信息、学得新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双语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分享信息,不管是学科知识还是英语的信息量都大大超过了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访谈时有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双语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你必须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和探究;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零起点’,而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现有基础和不同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双语教师来源及培训途径

双语教师主要来源:①英语教师兼一部分学科课程,如:自然、社会、艺术课;②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科教师用英语教学部分学科课程,如:一位数学教师英语基础很好,通过自修取得了英语大专学历,她一直坚持选择部分数学课的内容用英语教学;③总课题组安排GAP项目的英籍教师担任每周一节的双语课,主要讲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和《Longman Science》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该校双语教师培训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和教师自学相结合,交流研讨和比赛评优相结合,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相结合。9年来,总课题组和学校针对双语教师培训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如:①寒、暑假期间的集中培训(包括组织双语教师赴英国进行培训);②总课题组间每周一次组织的业务培训和专题研讨、观摩;③安排双语教师参与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后交流;④总课题组每年一次的双语教学优质课比赛和双语教学实验阶段性成果评选;⑤总课题组每年一次的双语教学研讨会;⑥成立双语教研组,开展校本研究。这些活动为实验教师搭建了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反思实践、深化研究的平台,为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保障。正如该校校长在访谈时所说的:“我们的双语教师是在课题实验中成长起来的”。

(四)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与非实验班成绩对比、学生及家长问卷和教师访谈,可以认为该校双语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总课题组将该校首批双语实验班学生与一所市重点中学两个初三毕业班学生进行了英语水平的对比测试,结果无论是口试、听力测试,还是笔试,小学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均数显著性检验为P<0.001,呈极显著差异(见表2)。

表 2 小学实验班与初中对照班英语测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n=94,对照班n=92,df=184)

双语教学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英语水平。他们的英语词汇量、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的能力、使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和进行思维的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专题辩论、用英语学习和讨论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内容,多次在学校的外事活动中为学校领导担任翻译。

2.总课题组曾对6年级的两个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各科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数学、自然和计算机等各科成绩的优秀率都高于非实验班(见表3)

表 3 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各科测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n=208,对照班n=229)

3.在学生及其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满意度调查中,93.0%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双语教学,79.0%的学生愿意接受更大范围和更多课时的双语教学。74.9%的学生认为双语学习提高了自己学习外语的兴趣,87.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扩大了自己的外语词汇量,86.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外语听说能力,60.2%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增进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86.6%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学科专业学习没有什么不利影响,46.8%的学生表示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5.9%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妨碍了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9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负担,806%的学生和94.9%的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96.2%的家长赞成学校实行双语教学,3.8%不赞成双语教学的家长中,有的认为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或认为所学的东西不太实用,怕影响了将来的升学考试,还有的家长对双语教师用英语教学的能力表示怀疑。

(五)双语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该校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双语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和教学能力上的欠缺限制了双语教学在更大学科范围的开展,合格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其次,双语教学如何面对学习相对落后的那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大班额教学条件下,学生的智力水平、英语基础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有7.0%的学生不愿意接受双语教学,其原因主要是双语教学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虽然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级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学习上的弱势学生也不单单在双语教学的学科存在,但这确实是双语教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与我国学科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系统的双语教材的缺乏是目前双语教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因为没有系统的双语教材,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法、备学生,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或确认一些术语和学科知识的英语表达,这确实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四、讨论与分析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有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四方实验小学双语教学的尝试是成功的。尽管这只是一个成功个案,但它从实践上为我国中小学双语教学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范例。在对四方实验小学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过程中,笔者对中小学双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再认识。

(一)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大外语教育观的一种模式体现

传统的外语教学把外语课列为一门必修课程,将它等同于地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科目,当成一门学科知识进行学习,采用“滴注式(Drip Feeding)”的教学方式,每周几节外语课,学习范围狭小,形式单一。其结果常常是学生学了12年外语仍不能流利地用外语进行交流,特别是不能用外语进行专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交流。双语教学将目的语作为部分学科的教学媒介语言,将外语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了解社会文化、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学习过程的用中学、学中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既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借助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进行学科思维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学习和实践外语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作用,只要基本条件具备、方法得当,它不仅不会影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双语教学应当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课程的开发应当成为沿海开放省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实施双语教学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在该校进行个案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要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双语课程的实施,要以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开发智力潜能、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为目标。实施双语教学不能一哄而起,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有一个起步、运行、总结、修改、完善、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学校教师的密切合作,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因此,要积极倡导基于“科学研究”的双语教学,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实际,确定双语教学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开发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双语课程体系。

(三)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英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是双语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双语教学是以培养高素质英、汉双语型人才为目标的。实施双语教学,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提供优质教育和实现基本教育需要的先决条件”,“当第一语言有坚实基础时,第二语言的良好说写技巧就更容易形成”。[3]因此,双语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发挥汉、英两种语言学习的正迁移作用,以母语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以英语学习促进学生对母语和汉语文化的深刻理解。

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虽然在教学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优质高效的英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双语教学是英语教学在实践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英语教学中,应拓宽教学的视野和范围,将语言教学向双语综合活动课延伸,如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讨论、辩论、信息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教学则应在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基础上,确定学科学习和语言实践的“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选择教学内容实施双语教学,在确保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双语教学还要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科双语教学中,首先应确保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决不能以降低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 [2]为确保学科双语教学的质量,应先选择专业词汇较少、与学生生活体验最接近的内容,再过渡到专业词汇较多、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内容。起始阶段,可以采取用英语组织教学、用双语呈现一些术语、专用词,鼓励而不是强迫学生用双语表述概念、定义或解题,先输入、再输出,随着逐渐的积累,学生用来思维的英语语言材料越来越多,他们的双语思维活动就会越来越流畅、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活跃。如果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全英语授课,就会造成“学科损伤”、得不偿失的结果。

(四)双语教学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经过中学到大学多年的外语学习,现任教师中许多人有着十分扎实的外语基础,这些教师经过进一步的培训完全有可能承担用英语进行本专业部分课程教学的任务。但在传统课程观念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学科之间各成体系、界限分明,英语教师对学科教学从不过问,学科教师也觉得英语教学与己无关。这种课程观念限制了课程内容整合,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将英语教学与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这使教师面临挑战,但也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领域。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展,学科教师进修英语、英语教师钻研学科教学业务、英语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上网查询学科教学资料也已成为许多双语教师重要的备课方式。虽然这样的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双语教师的负担,但它也确实能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大量地阅读、研究、使用国外原版学科教材和网上资料,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比较、借鉴、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教学方法和经验的平台。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一批双语教师正在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既是双语教学的自觉实践者,也是双语课程主动开发者和研究者。

五、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政策支持和系统规划

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双语教学的实施制定系统规划,确定双语教学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双语课程教材的开发、中小学双语教学的衔接以及研究经费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要切实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与指导,建立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规范与引导双语教学的发展,确保双语教学质量。

(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①高等师范院校要创造条件,开设用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有计划地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双语师资;②加强在职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双语教师培训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英语口语训练,保证教师能用正确、地道、流畅的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二是针对任教双语学科进行专业英语培训;三是双语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四是双语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三)加强双语课程教材的开发

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双语课程教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依据我国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写各学段双语学科教学大纲;②研究部门、出版部门和双语教师联合开发、编写与我国课程标准相一致的、系统的学科双语教材;③广开渠道进行双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四)建立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

双语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学校双语教学的不断完善为目的;要研究制定双语学校、双语教师和优质双语课的评价标准;要逐步完善双语教学的测评形式,如在平日测验和期末考试、甚至升学考试中,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双语考察题目,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推广和深化,逐步加大双语考核的力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双语学习和双语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实施英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然而,我国现有的外语语言环境和师资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双语教学必定是艰苦的、复杂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和双语课程体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采取哪些有效模式实施双语教学?这些问题都是双语教学实施中必须做出回答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张正东.论双语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8).

[2]姜宏德.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法 理论课 技能课

1.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已经迈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相对比较落后,中小学校严重缺少既懂教育基本理念,又精通当代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教师。因此,如何合理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追求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教育水平,等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信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并对信息技术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信息技术课内容丰富,包含多种课型,因此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其中几种教学方法,而且要建立可以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体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①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讲授,并且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②讲授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语言的表述,还要注意配合表情语言及体态语言对信息的传递;③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构建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如某些媒体、实物,边讲授边操作、演示。

(2)教练法。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练法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而提高认识,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3)讨论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讨论法则可以帮助老师有效地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所谓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展开讨论、对话和辩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可以快速提高认识能力,教师要根据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讨论。

(4)范例教学法。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角度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则应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整体认识和全局观念。范例教学法强调这种基本结构、整体观念的培养,主张范例应具有针对性,将范例当做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因此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结构串成一个整体。

3.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但是教师在讲授时面向的是全体同学,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也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得到实施。此外,讲授法缺乏主观性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一些情境化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故事情境。教师可以以课本为蓝本,利用一些包含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故事情境作为开场白。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也能加强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竞争情境。竞争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赛来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3)悬念情境。在理论课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悬念情境,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VB程序设计中分支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创设“赌博”情境,即让学生猜单双号,通过一定的设计让学生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赢过计算机。这样的悬念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加深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4.信息技术技能课的教学方法

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熟练操作,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能力迁移。然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容易将其狭隘地理解为软件操作课。实际上,技能课中关注的技能训练不等同于技能化倾向,其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的形成。根据设计内容的具体情况的不同,以及学生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技能课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设计。

技能课强调操作的方式,应以操作示范为主、讲解为辅,讲解时提示操作要点与步骤,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法。一节技能课中涉及的可能是单一的技能,如搜索技巧,也可能是组合的技能,如文字的格式调整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的调整。对于一个连续性的技能任务,分散联系的效果优于集中联系;对于不连贯的任务,则应尽量采用集中联系;对于操作不太复杂且组织性较强的任务,集中练习的效果优于分散练习,相反,则应采用分散练习。

第12篇

Dr.Scratch相关简介

1. Dr.Scratch与Scratch的关系

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成为计算机教育界重点关注对象的今天,Scratch的出现无疑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另一个机遇。Scratch软件是完全免费的,除了名称和小猫的标志,开发者们公布源码,允许任意修改、开发和传播,并提供网站供用户分享作品、交流意见和建议。Scratch软件当前的版本为Scratch2.0,有在线版本和离线版本。在线版本允许使用者直接在Web浏览器里创建和修改项目,不用再安装其他软件;离线版本可在无法连接网络的情况下使用,目前提供免费下载。如果使用者需要在Scratch官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就需连网上传。目前,还有针对年龄在5到7岁之间儿童的编程软件ScratchJr,可在移动端下载安装,孩子可以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用拖曳图形的方式进行编程。

在美国,Scratch 的应用主要与 STEM 教育相结合;在英国,Scratch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造空间;在日本,Scratch深受学生创客喜爱。在我国,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都开设了Scratch课程,有的学校还组织开发Scratch校本课程,希望借用Scratch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也开设了Scratch课程培训班。但是,在编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编程作品和评估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一直是教学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的教师团队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Dr.Scratch。

Dr.Scratch是一款免费、公开的网络应用程序,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自动分析Scratch编程作品,同时给出反馈,可帮助学生提高编程技能,发展计算思维能力。该应用目前可同时支持分析Scratch1.4和Scratch2.0版本的作品。其主界面如图1所示。从主界面图中可以看出,Dr.Scratch菜单栏有5个选项,内容分别是该软件的特点、如何使用、正在努力提高的地方、联系方式和注册登录。Dr.Scratch提供两种分析Scratch作品的方式,即如果学生是在线完成作品,则使用第一种分析方式,提供自己作品的网址即可;如果是离线完成作品,则使用第二种分析方式,选择本地Scratch作品分析即可。虽然该应用程序的语言目前没有中文版本,但其英文版也可方便地使用。

2. Dr.Scratch计算概念

Dr.Scratch软件中有7个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以下称计算概念),分别是抽象和问题解决(Abstraction and problem decomposition )、并行(Parallelism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同步(Synchronization )、顺序控制(Flow control )、用户交互(User Interactivity) 、数据表示(Data representation )。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时会涉及这些概念,Dr.Scratch在分析学生的作品时,会根据这些概念给出相应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学生Scratch作品中是否体现了这些概念,Dr.Scratch团队为各概念设定了四个能力等级,分别是无(0分)、基础(1分)、发展(2分)、熟练(3分),各概念的能力等级及判断规则如表1所示。在Scratch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些概念,学生在掌握这些概念之后,可以迁移到其他编程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以帮助学生发展计算思维,提高综合能力和编程技能。

3. Dr.Scratch分析功能

根据抽象和问题解决、并行、逻辑思维、同步、顺序控制、用户交互、数据表示7个计算思维概念,Dr.Scratch分析的结果中会显示该作品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并给出相应的分数(0到21分)和7个概念的等级分数。如图2所示的“接苹果”游戏,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程度分数为15分,用户目前已熟练掌握Scratch,在右侧显示7个计算概念的水平等级和详细的分数,可以发现,每个概念满分3分,各概念相加之和即可反映出用户的计算思维能力程度。同时,Dr.Scratch还可检测一些编程过程中的不良习惯或潜在的错误,如非显著的角色名称、代码重复、从未执行的代码以及对象傩缘牟徽确初始化等问题。

基于Dr.Scratch的课堂教学

1. 基于 Dr.Scratch的Scratch教学模式

在Scratch教学过程中,Dr.Scratch可以协助教师和学生分析Scratch项目作品,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同时,Dr.Scratch所给出的分析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利用该软件,以帮助学生认识本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帮助学生提高编程的技能,发展计算思维能力。另外,在编程教学中,教师可教授学生简单的流程图,以使学生在搭建脚本的过程中思路更清晰。

笔者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所以在Scratch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结合案例教学法、常规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让学生先设计作品角色、情境、舞台、流程图,再设计脚本的教学流程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由此,笔者总结出了如图3的基于Dr.Scratch的Scratch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案例分析、作品设计、搭建脚本并分析、评价修改、分享交流等阶段。

2. 基于Dr.Scratch的教学设计案例

为了探究Dr.Scratch在课堂中的应用,笔者以“角色对话”知识点为例,采用图3所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要求学生使用Dr.Scratch分析自己的作品。具体的教学设计核心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明了主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知道本节课的主题。笔者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小猫和小伙伴“商量参加舞会”的对话,即该作品要求学生按照思路一一开展,需要提前记住所有操作的顺序,每一句话之前都需要事件,两个角色的脚本如图4、图5所示。接着,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能否将此对话进行改进,以使小猫和另一名小伙伴主动对话。

图4 小猫脚本

图5 小伙伴脚本

(2)案例分析,明白算法

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能明白用什么样的思路和算法完成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编程过程中需使用的计算概念。在学生思考并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带领学生分析案例。本案例中,笔者先让小组内讨论如何改进,再带领学生分析上节课中小猫和小伙伴 “商量参加舞会”的对话改进后的案例。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编程基础的学生能很快知道如何改进,而没有编程基础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讲解。

(3)作品设计

案例分析阶段之后,大部分学生知道如何改进脚本。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在换角色并增加角色、换对话内容、换舞台等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个关于对话的作品,这有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证明,在搭建作品脚本之前,让学生先设计角色、情境、舞台,再画出作品的流程图,设计脚本,更有利于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使用的角色基本都是Scratch库内的角色,但角色和对话的内容各不相同,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丰富。图6、图7展示的脚本即一位女同学使用两只小企鹅设计的对话作品。

(4)搭建脚本,Dr.Scratch分析

在学生完成作品功能和流程图设计之后,搭建脚本阶段就会很顺利。学生完成作品并保存到本地,即可进入Dr.Scratch (http:///)分析自己的作品。Dr.Scratch分析结果界面会提示学生在该作品中所展示的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程度及作品中涉及的抽象和问题解决、并行、逻辑思维、同步、顺序控制、用户交互、数据表示7个计算思维概念的等级。图8为上述女学生分析作品得出的结果。结果显示,学生的作品展示了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等级分数为5分,处在基础阶段,且作品中涉及的计算概念有抽象和问题解决、并行、同步、顺序控制、用户交互,各占1分,逻辑思维和数据表示在作品中未涉及。

在Scratch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教授和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Dr.Scratch,而不仅仅是判断作品的分数。擅于使用Dr.Scratch分析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明白该往哪方面改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编程技能和发展计算思维能力。

(5)修改交流及分享

在使用Dr.Scratch分析作品之后,学生可采用小组学习等方式,针对Dr.Scratch分析结果中提示的问题,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可将自己的作品与班级同学进行分享,或上传到Scratch官网进行分享,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Scratch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新课程,Dr.Scratch在中小学Scratch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减轻教师Scratch课程教学的负担。

参考文献

王娟. 基于scratch的创意计算思维可视化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5(5).

Jesús Moreno-León, Gregorio Robles and Marcos Román-González. Dr. Scratch: Automatic Analysis of Scratch Projects to Assess and Foster Computational Thinking[DB/OL]. http://um.es/ead/red/46/moreno_robles.pdf.

吴俊杰. 美国: Scratch 促进 STEM 教育[J]. 上海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