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时间:2023-06-06 08: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第1篇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人民政府和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要求,切实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施范围

本次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农村(含镇街驻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享受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按规定比例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与市政府签订委托办学协议的农村(含镇街驻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享受免杂费政策。

三、实施内容

(一)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鲁政办发〔2004〕65号)规定,初中学生杂费每生每年300元,小学学生杂费每生每年210元。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省、枣庄市、滕州市负担比例为8:0.5:1.5,我市财政负担15%。

(二)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省、枣庄市、滕州市负担比例为8:0.5:1.5,我市财政负担15%。

(三)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以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按*省教育厅公布书目中必订教材目录及价格,我市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比例为在校生的5%,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四)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学年300元,按枣庄《实施方案》规定,寄宿生按在校生的13%测算,对寄宿生生活补助比例为5%,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五)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按照2006年秋季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办法,由班主任家访、学生申报、村居委盖章、学校审核、低保办公室确认。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六)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编制校舍维修改造规划。并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多方筹集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

(七)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分阶段统一镇街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等,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007年将镇街教师之间工资拉平。

(八)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超编和不合格教职工,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实行市直、城区公办学校教师、新分配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数量和价格,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

四、实施步骤

(一)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杂费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小学每生每年210元;公用经费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特殊教育学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100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全面试编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实行“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实行中央及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06年12月底前制定专项资金支付办法。市财政部门已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办法,制定了专项资金支付的操作办法,明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之间的职责范围、操作流程等。各镇街、学校要确定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名单,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备案。对经批准免缴上述费用的学生,2007年春季开始,不再缴纳相应费用。

(二)2008年,根据中央、省、枣庄市的统一部署,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三)2009年,中央、省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后,省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国家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按免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四)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按照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我市已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将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落实所需资金,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情况。教育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配合财政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汇总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中小学财务,并负责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及管理制度,2007年实行以农村中小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进行预算试编,2008年以后,正式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

(三)严格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级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特设专户、实行“校财局管”,由市教育系统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工作;严格资金拨付限,按规定将资金及时拨付到学校,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完善各项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准将建立新机制的资金用于还债、发放工资和教职工福利。

第2篇

根据姚政办发[2006]30号文件印发《姚安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通知,经过半年来运行,现将实施情况反印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了编制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的意义、作用。一方面,编制好农村中,小学预算,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预算体现着国家的方针、政策。农村中小学预算,体现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了国家支持什么、限制什么、能办什么、不能办什么,因此,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执行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特别是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落实。一方面,编制好农村中小学预算是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预算编好了,执行好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也就夯实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是增强学校依法理财观念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中小学,既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又是预算执行的基本单位。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依法编制预算;二是要依法执行预算。

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中小学预算。农村中小学预算从形式上看是一个财务计划,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财务收支计划,但实质是一项法律、一个法案,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学校可以收到多少钱,可以用多少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学校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就是违反了法律,是违法行为。预算对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要钱和给钱的依据和标准;对校长和领导来说,预算是管理的依据;对教师来说预算是领工资的依据和标准;对监督部门来说,预算是评价政府、财政、教育等部门、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等方面行为业绩的依据和标准。通过预算管理,保证了学校的每笔开支都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

三、学校必须规范预算编制和严格执行预算。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事求是的做预算。预算内容要全,项目要细,数据要实,执行要严。应该用于公用的不能用于人员,应该用于建设的不能用于运转,应该用于学生的不能用于教师。预算批准后学校不得随意调整使用,也就是俗话说的“桥归桥,路归路,打油的钱不许买醋”。

四、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学校年年都要接触,月月都要接触,甚至天天都要接触,它是融入我们工作各个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到处都存在它的身影。所以,做好预算工作,绝不能满足于或停留于一时一地的工作,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年年都要抓好,月月都要抓好,时时都要抓好,也就是要常抓不懈。

从我县中小学2006年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乡(镇)中心学校没有办公经费。乡(镇,)中心学校是教育局的派出机构,是联系学校与教育局的纽带和桥梁,现在每个中心学校编制4人,新机制运行后,没有办公经费,使其无法正常运转。

2、各中小学校的校长、总务对中小学实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编制的水平低,预算编制不尽合理,有待于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预算质量。

3、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是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放,不是由教育系统直接发放,导致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给预算管理带来困难。

4、农村中小学校大部分都附设学前班,管理费应列何科目,不明确。如果列入事业收入,按文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除收取寄宿生的住宿费外,没有其它事业收入的项目。

总之,通过收看《讲座》,我们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中国教育历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新机制能否成功实施,预算是手段,管理是关键。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学校的每项支出都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3篇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乡镇、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二、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将全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和残疾学生,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低收入家庭(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标准以下的家庭)子女,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少数民族学生,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三)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小学生从人均180元/年提高到230元/年,初中生从人均240元/年提高到330元/年。

(四)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安排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该项资金与省补资金一同实行项目管理。

(五)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根据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113号)精神,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6〕66号)要求,继续做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

(二)年,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范围,将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30元/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30元/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校财县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三)年—年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到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完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扩大困难学生资助面。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财政局、教育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

(二)落实分担责任。县政府足额安排应由县财政承担的资金,从年起列入县政府预算。

(三)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中小学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小(教学点)纳入其隶属的中心学校统一代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县管”制度,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实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四)坚决制止乱收费。从年春季学期开始,一律停止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学校只能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学校收费务必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如有违反,将追究学校校长、有关部门的责任。

(五)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切实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课程改革,严格控制中小学教科书种类、数量和价格,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第4篇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下发后,各地积极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全面了解各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中小学财务管理情况,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现决定对各地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及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内容

(一)20*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退费情况。各学校是否将已收的国家课程教科书费用如数退还学生;是否存在滞留、挪用、克扣国家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以及弄虚作假等行为。

(二)20*年春季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发放情况。是否做到免费对象“一个不漏、一个不错”;是否存在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资金“先收后退”的现象等。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杂费、课本费减免等情况。对于符合当地准入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否按规定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

(四)20*年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及预算落实情况。是否按照不低于省定基准定额制定本地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是否将公用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不低于上年水平并有所增加。

(五)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建立及经费落实情况,包括落实的资金数、20*年计划改造的校舍总面积等。

(六)中小学财务管理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公办普通高中的学费、择校费、代办费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开具收据,有无违规收费现象;各项收费收入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统一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管理,有无私设“小金库”等现象;高中择校费是否按规定使用,有无挤占、挪用现象;学校经费支出是否严格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有无乱支滥用、铺张浪费等现象。

二、时间安排

本次检查分自查和抽查两个阶段。5月份由各市、县(市、区)组织自查,并形成书面材料。6月上旬,我厅将组织人员对部分市、县(市、区)进行抽查,具体日期及人员安排另行通知。

三、工作要求

第5篇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已过半年的时间。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新机制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目的是揭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新机制改革工作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进一步端正落实新机制改革工作的思想认识,真正地确保新机制改革工作上位、到位。

下面先通报我县贯彻落实新机制的基本情况:

*年11月10日,*市召开了全市教育财务工作会议,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11月16日,我县召开全县中心校长会议,就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改革的补助范围、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配套措施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传达,特别是就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开支,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更不得用于偿还债务;免除杂费政策实施后,严禁对学生杂费、贫困生的课本费实行先收后退等一些红杠政策进行了解读。12月21日,在*财政局五楼会议室宣召开了由各乡镇财政所所长、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参加的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就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重申了新机制框架下特别注意的4个政策界限,就收费问题、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的支出问题,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问题和教育经费的管理问题,再次进行了解读和说明。12月29日,为贯彻落实新机制和“校财局管”的规定,积极谋划筹建*教育支付中心。*年2月26日教育支付中心正式运转。*年2月27日,在由各中小学校长参加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精神,免除学杂费的问题、公用经费的补助问题、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校舍维修改造问题、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问题、制止乱收费等六个方面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就规范中小学预算编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规范各项教育经费的支出、规范学校物品的采购、规范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3月4日,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市的三次督导检查,我们又专门召开各中心校长会议,就迎检工作中需要把握和准备的九个问题进行了强调和安排。3月9日接受了*市的检查。3月12日对各乡镇的报账员进行了专题培训,13日对各乡镇中心校长进行了专题培训,为确保培训的效果,专门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明白纸。为督导检查各中小学的贯彻落实情况,由督导室牵头,纪检监察室、财务科配合分三组从3月19日至23日利用一周的时间,抽查了初中19所,小学57所,县办初中2所,下发调查问卷100多份,并就各乡镇各学校落实新机制改革工作专项督导情况进行了通报,进入四五六月份,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经费资金管理规范上和收费工作的规范上,并及时转发了《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中小学收费问题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收费问题的紧急通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机制改革资金用途的通知》,在精文减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仍然以红头文件转发这三个件,足见这三个件所载内容在我们新机制改革工作中的重要性。

各位校长,我们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过程中干的每项大的工作、每一个重要事件从时间上、内容上进行了详细地回顾,就是向大家表明,*教育局党委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项工作上是高度重视的,是一丝不苟的,是认真负责的。可是,我们在一系列的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各个乡镇,各个基层学校却不是这样,在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六个字——思想上不注视;究其根源:十个字——一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有可能出现的后果:九个字——被政策的高压线击倒。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中小学收费政策上①只知道按规定可以代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向寄宿生收取住宿费、向参加中考的学生代收中考报名考务费。不知道收费得给每个学生开正式票据;不知道取消规定以外的其他各种代收费,如教辅材料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体检防疫费等,仍然还在代收着。②不知道“严禁任何部门、学校、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由,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学校一律不准教辅材料销售部门和其他商业服务机构进入校园教辅材料和其他商品”的政策。导致国家一边免杂费,而我们一边在乱收费。这些高压线性质的政策是校长不懂?还是老师们不知道?是中心校把我们下发的通知、培训内容、开会精神私自截留,不向基层学校传达贯彻?还是基层学校的校长们和老师们明知故犯,顶风违纪?什么原因?出了问题,处理了人谁来担这个责任?

——在免费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上,①不清楚贫困生的界定程序,那么你是如何来定的贫困生?②贫困生资助表上没有资助的金额,没有资助的时间,没有学校负责人的签字,表上领取学生的姓名反复涂改,这些很常规的东西都做不到,可见我们的资助水平。③被资助的贫困生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资助,被资助的贫困生在资助的问题上和收费的问题上前后矛盾。④只清楚对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不清楚严禁对贫困生收取教辅材料款和乡土教材款,在收书款时对贫困生严禁先收后退。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说明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政策你给歪曲了,国家对贫困生的温暖你给截留了。

——在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宣传上,基层校长对新机制的内容一知半解,校长知道多一点,班子成员少一点,老师和学生更是知之甚少,问到中小学校长,不知道今年的中小学进行了试编预算。问到学生,学生知道不收杂费了,但再问还收其他费吗,学生马上把收书费、教辅材料费或是校服费等一一说出来;问到学生家长,不知道有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真的不懂不了解,说明我们对基层校长的培训没有做到位,说明我们对基层班子成员和老师的培训根本没有搞,说明我们对学生的宣传工作没有搞。如果培训了,宣传了,如果真的培训到位了,宣传到位了,我们的基层校长,我们的基层班子成员,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很容易掌握的掌握不了?真的那么笨?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新机制改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我们以沧教通字9号文和12号文的形式分别转发了《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教育支付中心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是我们指导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依据,这些办法是否传达到基层学校?为什么还存在大额支出不审批,大宗物品采购不审批而先斩后奏的现象?各位校长,教育局在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上要求各校按照有关规定去执行,不是在卡各校,也不是我们在耍特权,我们是在认认真真地落实“校财局管“的规定,深知在新机制框架下管理好国家拿出的这笔数额巨大且专门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的责任。

各位校长,以上所列问题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大家琢磨了没在?深思了没有?是我们这项工作难搞,难于上青天?还是这项工作教育局不重视,没有讲到位,没有强调到位,没有抓到位?都不是。而是我们各级各类校长思想上出了问题,校长不重视,让班子成员来重视?让老师来重视?让学生们来重视?可能吗?俗话说:打铁看火候。校长也好,老师也好,教书育人,不错。但落实好新机制是我们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尤其是各位校长在义务教育农民办改变为国家办之后义不容辞的天职,违反政策甚至丢职。张家口怀安事件(卖血求学、克扣两免资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当校长的,既要当一个明白业务的校长,更要当一个懂政策的校长。

下一步怎么办?回头看。回头仔仔细细地查摆问题,认认真真地搞好整改。结合9月10日至9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检查工作,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查摆:

1、收费情况。

各个中小学①是否只收取了课本费、作业本和寄宿生住宿费;收费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开具了收据。②是否还存在收取学杂费、教辅材料费、校服费、学具费、补课费、办班费和其他变相收费。③是否存在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资金“先收后退”的现象,是否收取了地方教材费。④是否存在统一为学生征订教辅用书问题。(以上各项要通过调查老师、贫困生、非贫困生来验证)

2、经费使用情况。

各中小学①校长是否明白本学校公用经费的金额,已支出多少。②公用经费支出是否严格遵守规定。③经费支出情况是否定期公开。

3、预算管理情况

①学校的预算是否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下完成。②学校是否按要求编制了*年预算是否规范,是否在预算之外保留了收支项目。③学校预算中是否按比例安排了教师培训经费,是否按计划进行培训。④学校是否存有全县统一印发的全年可支配资金额度,是否有本年预算批复。

4、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问题。

①贫困生是如何界定的,有没有按期限公示。档案资料是否规范,保存是否完整。②贫困生和寄宿贫困生人数是多少,教科书是否加盖了免费章。③是否有向贫困生收取教辅材料费和地方教材费的问题。④寄宿贫困生生活费是否及时足额发到学生手中,是否存在挪用问题。

5、校务公开和宣传情况

第6篇

一、检查目的

(一)监督制约作用

包括查错纠弊等作用;在专项检查中,发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错弊;根据专项检查现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能独立、客观地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体现财政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作用。

(二)咨询服务作用

通过委托单位的协调,服务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专业知识帮助被检查单位解决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部分困难、存在的部分问题,帮助被检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三)建设完善作用

包括规范管理、服务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责任机制等作用。在专项检查过程中,若发现被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缺陷或不足之处,帮助被检查单位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开展专题检查,根据专项检查结果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二、主要政策文件

1.《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

2.《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06〕36号);《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85号)。

3.《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7号);《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8号);《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9号)。

4.《云南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工作指导意见》(云教计〔2006〕14号);《云南省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指导意见》(云教计〔2006〕15号)。

5.《关于》(云财库〔2006〕19号)。

6.《关于印发的通知》(云财教〔2007〕34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

三、专项检查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一)云财教〔2006〕7号文件执行中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1.关于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的问题。《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7号)第三条规定: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防暑、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1)部分学校用公用经费列支守校人员及保安服务人员劳务费、食堂炊事人员工资、临时代课人员补贴的情况。

(2)部分学校用公用经费列支部分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经费、附属工程费的情况。

(3)部分学校用公用经费偿还以前年度各种债务支出。

解决思路:

(1)各学校守校人员及保安服务人员劳务费、食堂炊事人员工资、临时代课人员补贴等属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应纳入各学校年度预算,由当地财政应予以保障。

(2)对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经费、附属工程支出的,应尽可能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予以实施,不足部分由各地方政府予以扶持。

(3)对偿还各种债务支出的处理:对因各种原因支出以前年度应付未付的属于日常运行维护的相关支出,一方面各级公用经费资金应及时拨付,另一方面各学校应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8号),加强资金支出的预算和管理,做好相关支出的及时报销管理,避免部分支出长期不报销。对属于“普九”期间产生的相关债务问题,应纳入当地政府各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化解债务问题。

2.关于教育培训费开支限额的问题。云财教〔2006〕7号文第三条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年度培训计划等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在检查过程中存在2种情况:

(1)部分学校培训费开支占公用经费总额的比例偏低,个别学校甚至教师培训费为零;从培训费的支出情况分析,教师培训中送出去培训的机会较少,主要是县、乡学校的内部交流,对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培训所占比例较低。

(2)以教研活动的名义支付教师伙食补助或餐费的现象较多。

(3)少数学校以培训名义支付的教师阅卷补助、运动会补助等。

解决思路:云财教2006〕7号文第三条对教师培训费的规定中5%应作为下限规定,也就是说,5%的教师培训费是最低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教师培训,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好教师培训费的归集和核算,使培训费更好地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服务。

①各州(市)学校应明确教师培训费的支出条件,界定培训费的支出范围,避免部分学校以教研活动的名义支付培训费;培训费的支出除要有明确的培训计划和预算外,教育局和各学校应将培训费的使用纳入刚性考核指标,按相关规定和要求使用培训费;在培训费的使用上应考虑统筹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培训费在一定的层面上集中起来,利用优良的资源平台上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使更多的教师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培训的机会并共享培训资源。

②部分地区各乡镇的小学多数未实行集中办学,山区学校到乡镇学校路途较远,在集中搞教研活动、集中备课、集中阅卷的推动下,实际让许多山区中的教师在这些工作中形成了差旅费,但又无依据报销,因此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形成了较多的餐费。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公用经费不能用于餐费和招待费支出,部分学校借助了培训费的列支范围,将不属于培训费的餐费也挤进了该科目。

③对以培训费名议支付教师阅卷补助、运动会补助等,实际上属于用现金支付人员经费或教师补助,不符合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也不符合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

(二)云财教〔2007〕34号文件执行中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1.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对象难以实现动态管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云财教〔2007〕34号)第九条规定:县级教育部门要对享受生活费补助学生人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受补助学生人数变动情况,逐月将应补助学生人数报同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专款后要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应补助学生人数,按照相应的补助标准逐月拨付补助资金,确保补助生活费的及时发放。县本级若安排有补助资金,在拨付补助资金时,要连同本级承担的补助资金一并进行拨付。

目前省内各州(市)、县大多根据各年度事业统计报表分配享受生活费补助指标,生活费补助资金到位后一次或分次支付给学校,对享受生活费补助学生人数尚未实行真正的动态管理,从而出现个别学校生活费补助指标数大于在校学生人数,而其他学校部分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又无法享受生活补助的情况,从而影响生活费补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解决思路:严格按云财教〔2007〕34号文第九条规定对享受生活费补助学生人数实行动态管理,因学生人数变动形成的生活费补助结余资金,应由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调整安排给其他符合享受生活费规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费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2.生活费补助支付形式种类繁多。云财教〔2007〕34号第十条规定:县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在收到上级财球部门生活费补助资金后,应于学期内每月10日前,连同本级安排的补助资金按确定的享生活费受补助的学生数、补助标准,及时将资金拨付各学校。

在学校支付给学生生活费补助的形式上无明确规定,目前各学校主要有以下发放形式:按学期一次性发放,直接以现金支付给学生;以现金分月发放,每月发放全年补助金额的10%;将生活费补助资金全部支付给学生食堂,享受补助的学生免费就餐或少交部分餐费;将生活费补助资金支付给学生食堂,由全校学校免费就餐。

解决思路:根据云财教〔2007〕34号第十条规定,生活费补助资金应按月发放,最大限度地保障家庭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对将生活费补助资金支付给学生食堂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食堂应退出承包经营模式,改由学校直接管理并实行零利润经营。

(三)学生人数差异问题

云南省中小学基础信息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管理系统于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数据校对、审核、系统试运行等工作,可以查询、核实各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人数并实行动态管理。但实际上该系统相关数据的录入由各学校负责完成,教育统计报表的报出人和系统数据的采集人是同一个人,两个数据失去了相互验证的功能,该系统的运行并未实现网络化,相关数据尚未实现实时动态更新管理。

历次检查中经常发现事业报表统计学生人数与学生花名册统计人数存在一定差异、学生花名册人数与实有人数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各年度检查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一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迟到、请假或早退等情况,导致现场实点人数与学校花名册人数存在差异。

2.因教育统计报表每学年编制一次,事业报人数未实现实时更新,导致事业报表人数略大于实有学生人数。

3.个别学校为多领取补贴资金而虚报学生人数,导致统计报表学生人数大于学生花名册人数。

解决思路:2012年3月26日,教育部网站通报了教育部对安徽省界首市虚报中小学学生人数套取国家教育资金663.50万元问题进行严肃查处的情况。我省各州(市)中小学校也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坚决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资金使用监管工作,使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始终在阳光下运作。具体应对措施:

(1)全面开展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报送和电子学籍数据库信息核查,及时纠正各类违规问题。

(2)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工作,尽快完善学籍管理相关制度,就流动学生管理、补助资金发放等工作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防止出现重复学籍或回流原籍学生无学籍情况,尽快实现学生信息动态管理。

第7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年度全省教育财务工作会议,请各市分管局长和计财科长(处长)参加,主要是总结、交流20**年度教育财务工作经验和做法,部署20**年全省教育财务重点工作。20**年,经过全省教育财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省教育财务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小学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下面,我就20**年财务工作进行简要回顾,并就20**年财务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年我省教育财务工作成绩显著

20**年,我省各级教育财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按期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中小学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全省各类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3亿元,建立了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从20**年秋季开始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二)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按期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全省筹集资金15.65亿元,改造校舍324万平方米。2005年底前普查的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按期完成。在校舍集中建设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适时转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级财政安排校舍维修资金9.6亿元,为我省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提供了资金保障。编制并开始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三年规划。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我省地方高校(含民办高校)均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的17%,22.8万名大学生享受到政府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享受面平均达90%,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有57万多名中职学生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补助金额4亿多元。普通高中学生中有8%、13万多名学生享受到政府助学金7200多万元。三年来13万多名大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8.6亿元,占高校在校生数的9.38%,较好地解决了我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四)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20**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收入达到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3%。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39%,占GDP的比例为1.84%,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1%,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0.25%,比上年提高了2.24个百分点。两项教育费附加征收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1%。

(五)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按期完成。全省共投资2.9亿元,更新课桌凳336万余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正在实施。

(六)“以县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中小学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全省有13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了“校财局管”,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教育部、财政部的肯定。

(七)**省教育基金会成立,当年筹措资金4800多万元,启动了“三育资助工程”。实施了多种形式资助,社会反响良好。

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国家和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地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少数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校舍维修改造计划完成情况较差。二是有些地方对学生资助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不落实。三是教育投入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两项附加征收、拨付不完全到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四是中小学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等。需要今后认真研究解决。

二、20**年我省教育财务的重点工作

20**年,我省教育财务(审计)、学生资助工作要紧紧围绕省厅确定的工作目标,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各项政策落实,努力增加经费投入,切实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支持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从20**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生500元、初中生750元,补助面提高到寄宿生的8%。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小学达到295元,初中达到445元。已经达到或高于上述标准的地方,应该在当地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各地教育部门要主动配合财政部门落实各项资金,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保障学校办学的正常经费需求。

1、做好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要指导中小学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根据现行工资政策、公用经费、校舍维修等标准和事业发展需要,编制好年度经费需求预算,教育部门进行认真审核和汇总,形成全县(市、区)的教育经费预算,统一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2、管好、用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专项资金。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专项资金来之不易,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管好、用好。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省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校舍维修资金和专项资金支付管理等办法的规定,切实做好资金的拨付,加强经费的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挪用中小学的公用经费。

3、继续完善“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教育财务管理核算中心的监管和制度建设。今年全省要全部实现“校财局管”。市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尚未实行“校财局管”的地方,要采取切实措施完成任务。已实行“校财局管”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完善管理范围,实行统管以后,学校(乡镇教委)实行报帐制,所有财务收支必须通过县教育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学校不得私自组织收入。二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报销单位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保证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三是加强对教育财务核算中心的监管,市、县教育部门要定期对教育财务核算中心进行检查或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教育财务核算中心的健康运行。

4、加强对中小学收费的管理。城市、农村中小学免除杂费、农村免除教科书费后,要全面清理收费政策,除按规定收取课本、作业本、住宿生住宿费外,学校不得强行向学生代收其他费用。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去年,我省中小学校舍存量危房集中建设改造任务已完成,并转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地都要认真总结经验,促使这个机制不断完善。

1、努力实施好校舍维修改造三年规划。按照20**-20**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三年规划的目标,落实好20**年的项目学校和项目资金。今年,省里的计划额度已经下达,希望各地按要求尽快落实项目学校和地方配套资金,并按省的要求组织好项目的实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改造任务,省将对各地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予以通报。

2、落实校舍定期查勘鉴定制度。各地要加强对中小学校舍的日常安全检查,完善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采取科学应急避险措施的机制。省将根据各地对中小学危房的检查鉴定情况,《20**年**省中小学校舍安全警报》,以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维修改造或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避免校舍倒塌事伤亡故发生。

3、建立奖惩机制。对省财政安排的校舍维修资金和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分配,实行与工作成效挂钩的分配办法。根据各地工作考评结果,省对地方资金落实到位和维修改造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资金奖励;反之,则扣减其资金分配。

(三)全面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市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大事来抓,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好。

1、尽快建立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涵盖高等学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中小学等各类公办和民办学校,包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社会资助等若干内容,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巨大,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为此,中央编办批准全国学生资助中心人员编制由20名增加到40名,省编办批准**省学生资助中心编制由8名增加的12名。目前,我省德州、日照、临沂、滨州、泰安、青岛、济南等7个市经当地编委正式批准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正科(处)级事业单位,增加了人员编制;烟台市编委批复增加人员编制两名;其他市尚未批准成立机构、也未增加人员编制。

今年的教育督导,省已经把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对市级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指标。希望各地积极做好争取协调工作,务必在上半年全部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同时,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要抓好县级学生资助中心的建设。要选配政治坚定、素质全面、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一支适应资助工作需要管理队伍。在全省形成自上而下、高效快捷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网络。

2、统筹管理属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各地高校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对于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统一管理(包括属地的民办高校),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一是统筹管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由市教育局汇总高校数据向财政局申报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向银行(信用社)支付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二是统筹管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和资金的申请拨付,由市教育局部署属地高校的评审工作,将有关评审资料汇总上报省厅;所需资金由市教育局向同级财政申报列入年度预算,并将资金拨付属地高校。三是负责属地高校资助政策落实和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四是负责属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报表和学生资助工作报表的部署、汇总和上报。

3、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统筹用好各项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各市要督促、指导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和信息数据库,统筹用好各项资助政策。普校的资助政策最多,包括奖、贷、助、补、减等若干项目,高校应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综合运用以上政策,特别要做好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审工作,完善评审办法,规范评审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中等职业学校要尽快建立电子学籍档案,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和管理提供支持。普通高中要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市、县两级要能够及时掌握辖区内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资料,为今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提供支持。

(四)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教育投入政策。

要努力落实好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两项教育附加政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政策,切实防止“挤出效应”。省主要通过教育经费执行情况通报、对市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敦促各地政府加快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政策。各地也要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1、开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为促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政策的落实,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我们将会同省审计厅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请各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切实做好两项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两项附加的征收基数越来越大,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补充来源。因此,各地都要认真研究加强两项附加征收和管理有效措施,切实防止“挤出效应”。今年,我们将会同省财政厅对各地“两项附加”征收、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制定出台加强两项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管理的意见。

3、提高市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定额。20**年,全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587元,市属高校平均2928元,只有3个市平均超过4600元,三个市平均在2000元以下。严重影响了我省高校预算内教育投入的平均增长。经厅研究,从今年开始对市属高校实行财政投入与招生计划挂钩政策,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定额低于平均水平的市属高校,将分别情况减少招生计划指标。

(五)加强重大资金项目的管理。

1、农村中小学两项工程。即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各市要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鲁财教[2006]67号、68号和[20**]51号通知要求,制定本地区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规划投资方案和教学仪器配发采购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市、县配套资金,组织实施政府采购,做好教学仪器验收、配发工作,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项工作已列入教育督导评估指标,希望各市引起重视,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切实把好规划、招标、验收等关口,确保按时完成规划目标,工作进展情况要按季度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省厅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组织人员对各地工程招标采购、资金落实、设备验收配发等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各地工作情况将对以后年度资金安排进行调整。

2、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05年以来,中央和省财政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76个,各市要切实做好这些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一是按要求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凡是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落实的,省不再向中央申报该市其他实训基地项目。二是履行好中央集中采购项目的付款工作,完成省采购项目招投标及付款工作。三是迎接中央对20**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的检查。

3、其他专款项目。凡是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专款项目都要认真组织实施,落实配套资金,及时将完成和效益情况报省。

(六)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省教育基金会今年主要任务是:继续筹集捐赠资金,增加资金总量,扩大原始基金数量,全面开展各项资助活动,重点抓好“三育资助工程”。希望各地大力支持、认真组织“一日捐”活动,捐赠的资金仍然用于各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各地也要积极筹建教育基金会,利用社会资金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最后,我讲一下关于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发挥财务部门作用的问题。教育财务工作是保障各类教育发展的基础。随着各级财政保障能力的不断加强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财务的工作重心已由筹措教育经费为主,转变为筹措和管理并重,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对教育发展的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希望各地教育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一是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构,充实配备专职人员。对财务管理部门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对从事财务工作的同志,工作上要严要求,政治上要多关心,生活上要多关怀。二是要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为教育管好家、理好财。财务工作也要坚持“完善规范、强化管理、抓好落实”的工作理念,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各项财务管理措施,抓好各专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全面完成各级政府确定的工作任务。三是财务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能力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

第8篇

摘 要 教育经费预算贯穿于学校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和考核的全过程,因此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规范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加强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说明了我国目前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学校 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 预算管理

教育经费预算贯穿于学校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和考核的全过程,因此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规范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各中小学为了避免出现债务,做到量入为出,就必须增加教育经费预算意识,实现学校教育经费的有效管理。

一、加强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了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各中小学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应该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具有的法律效率,我们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预算管理中的责、权、利,明确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加强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可以使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得到切实保障。

规范、合理、科学的预算管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的前提。各教育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彻底摸清其所管辖的各学校财务情况,依法细编预算。在预算审议通过后,学校的一切收支都必须按照预算执行。公用经费按学生人数核定,人员经费核算到个人,提高了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了明确具体项目的投入金额和资金的安排时间,教育经费预算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将最急迫、最重要的项目排在前面,进而提高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有利于杜绝经费使用的暗箱操作,增强中小学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少科学的教育经费绩效考核制度

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标准不是很科学。教育评估机制的标准根据预期目的或计划目标考察工作成效,导致学校兴教办学行为的不规范,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少学校注重各种教育经费的争取,但对财政拨款经费的使用比较随意,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漏洞。

2、编制预算的片面性

由于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它们的预算编制长期以来处于空白状态,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工作的重要性。科学预算必须要全面,既要预算支出,也要预算收入。预算编制的片面性造成经费支出的无计划性和盲目性。一些中小学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无法编制符合自身情况的预算,通常只根据上一年度或以往年度的预算作为编制基础,缺乏规范性和透明性。这种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方法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和乱收费的现象。

3.学校财产管理混乱,预算执行不严格

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要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要保证其在实际财务管理中易于执行。一些学校的财务管理往往重钱轻物,教育基建经费拨款的程序也不规范,教育经费管理较为混乱,浪费现象严重。这就使本来就稀缺的教育经费很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科学的预算管理,要严格遵循预算审批流程。一些学校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系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预算形同虚设,预算约束软化。还有一些学校不能严格执行其编制的教育经费预算,不按照预算安排进行日常的收支活动,随意增或突破预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这种情况使得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刚性。

三、完善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建议

1、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和教育经费绩效考核制度

预算编制就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现金流量表等等,将预算落实到经营过程,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为了完善预算编制程序,逐步实现标准周期预算,我们应该在整个预算年度里把教育预算管理分解为预算预测、预算评议、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四个阶段。我们要在对上一年度学校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跟踪预算执行过程的经费监控,使经费预算建立在有效基础之上,减少学校会计核算乱列支的状况。我们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等基本支出进行预算时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的过程也是学校绩效管理的过程。学校上报基本建设及维修支出、设备采购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等等,可以由教体局和财政局共同审核,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我们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我们逐步完善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程序,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严格实行报批制度,从源头上制止了教育乱收费等违纪违规情况发生。

2、制定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办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就具有较大的收益外溢性,评估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内容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政策机制去实现教育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试点工作。为提高财政对一般预算资金分配的透明度,教育基层单位编制部门预算需要相关的政策依据,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我们要将义务教育的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按标准公式和适当的绩效奖励拨款相结合方式进行拨款,这样才能使各级地方政府切实重视义务教育,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债务的逐步化解。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费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中小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相关部门编制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的前提要准确掌握学校的编制、机构、教师、学生、等基本情况,并且根据这些情况的变动及时更新信心,实现动态管理,防止专项经费挤占混用,保证部门预算真实公平合理。我们要通过建立教育支出的绩效目标,结合对体育活动经费、卫生艺术经费等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实现注重资金投入效益的管理的局面,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3、推进信息化建设,改善预算编制及监控手段

预算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控制费用支出,协助学校实现期战略目标。作为战略管理工具,预算包含编制、执行、控制与分析、考核与评估四个环节。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教育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革,这其中也包括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改革。教育信息化将对基础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义务教育大趋势的推动下,众多学校的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预算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教育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为了全面反映教育事业费的投入情况,我们需要建立教育事业费预算执行分析系统,实现对部门预算合理性、准确性的复核,掌握教育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各学校应该构建起适合自己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体系,以及学习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预算管理,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考评。当前,我国高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在教育领域推行信息公开,是尊重学生、家长的知情权的具体体现。推进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建立第三方监督监督机制的前提。我们要通该信息系统,实现对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杜绝不合理的经费支出。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经验,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多种管理途径的整合,形成有效的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模式。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民生的大事,各级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做好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工作,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顾昕,周适.中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的现实审视.河北学刊.2010(3).

[2]李晶.预算法制建设及其对教育预算管理改革的推动作用.教育财会研究.2004(4).

第9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城乡差异 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使得义务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弊端、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1.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程度分析

1.1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对比

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明显。以2010年为例,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为3041.97亿元,农村初中教育经费为1842.18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总额为4884.16亿元;城市小学教育经费为4642.60亿元,城市初中教育经费为3152.37亿元,城市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为7794.97亿元,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数的1.59倍。

城乡义务教育不仅在总量上存在差异,在生均经费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2010年农村小学和初中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入均低于城市小学和初中。小学资金投入差异率在5.22%—13.68%,其中差距幅度最小的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而差距最大的是生均公共经费支出;初中资金投入差异率在4.66%—12.88%,其中差距幅度最小的是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支出,差距最大的是生均公共经费支出。详见表1。

根据2009年与2010年全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生均支出情况,可以得出2009年和2010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生均支出差异变化趋势对比,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2010与2009相比,农村和城市的生均公共经费支出差异有扩大趋势;初中阶段,2010与2009相比,农村和城市的生均公共经费支出差异扩大趋势愈加明显。

1.2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对比

从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来看,除农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指标高出城镇水平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基本差于城镇。以小学为例,2009年,农村生均危房面积(1.2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0.83平方米)的1.45倍,是城镇生均危房面积(0.41平方米)的2.97倍;从城乡生均计算机台数来看,农村(0.03台)是全国平均水平(0.04台)的3/4,是城镇(0.06台)的1/2;从生均图书藏量来看,农村(14.47册)是全国平均水平(15.16册)的19/20,是城镇(15.97册)的9/10;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农村(4381.23元)是全国(4960.82元)的9/10,是城镇(5636.34元)的4/5,其中差距幅度最大的是生均危房面积。与小学类似,农村初中在办学条件方面也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详见表2。

1.3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条件的差异对比

师资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学历层次。从学历层次看,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乃至全国平均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小学为例,2009年,学历为研究生和本科的教师,城镇占全国的85.09%和63.43%,而农村仅为14.91%和36.57%,比城镇分别低70.18个百分点和26.86个百分点;在专科以下(含专科)学历的教师中,农村占全国的比重为58.21%、75.22%和85.66%,比城镇的41.79%、24.78%和14.34%分别高出16.42%、50.44%和71.32%。与小学类似,农村初中教师在学历构成上也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详见表3。

资料来源:201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投入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经费方面,无论是从生均教育经费还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来看,城镇中小学都高于农村,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生均公共经费;办学条件方面,无论在生均计算机数量、生均图书藏量,还是在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等办学条件上城镇中小学均优于农村,而其中生均危房面积差距最大;师资力量方面,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学历构成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农村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远远低于农村,大多数教师只拥有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可以说以上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城乡不均等是导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距的直接原因。

2.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政策原因

2.1义务教育支出责任与财力不匹配

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下,政府间义务教育领域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中央、省和市层层从下级政府集中财力,但却对义务教育不负主要责任,承担义务教育主要供给任务的县级政府的自有财力却相对薄弱,经过多年的财源培植,县乡许多潜力很大的财政收入项目或者是被上收,或者是变成与上级共享。这种支出责任与财政能力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加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由于自身财力困难,再加上税费改革使基层政府的财政缺口不断扩大,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积极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向农民转移,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2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对义务教育进行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大多以税收返还的方式进行,经济发达地区享受的转移支付资金较多,贫困地区只能得到较少的资金;第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没有明确的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多用于临时性的项目,例如危房改造与教学设备的添置等,对于日常维持学校运行的必要经费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随意性大,被挪用的情况屡屡发生,中央财政大规模的投入并没有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应增长,使得总体上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幅不大,难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间均衡发展。

2.3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约束

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由它衍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大部分农村人口长期滞留于农村。目前,虽然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免交学杂费,但对于一些连维持生计都困难的贫困家庭来说,仍难以承担。为了养家糊口,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能辍学外出打工。因此,农民学生所拥有的受教育机会是被打了折扣的,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就与城区学生拉开了距离。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使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城区,农村教学设备的不充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学水平远远低于城区同期水平。最后,城乡居民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的不同。城市家庭总体上对子女有着较高的教育期望值。而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经济贫困的影响,许多家长教育意识落后,看不到教育的潜在效益和长远效果。

3. 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既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实现,也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以更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的方面,从公共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加以改进,尤其要明确政府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投入。

3.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缩小城乡间生均公共教育经费过大的差距,关键是要在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分担比例,重点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实行转移支付时,对于不同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要按照财力均等化原则,由中央政府通过特定的手段进行纵向转移支付,然后由中央政府组织各地区政府间进行直接的横向转移支付。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方式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实行的,而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继续保持国家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才能遏制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享受义务教育的差距扩大。

在转移支付具体运作过程中,要确定各级政府在支付义务教育经费中所应承担的比例,使各级政府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特别是县级以上的政府。具体来说,由国务院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各项标准,包括生均公共经费、教师工资基本标准、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生均事业性经费基本标准;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制定的基本标准,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具体标准,包括确定省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省级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的配套资金比例、县级财政用于公共经费和事业性经费比例等,由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进行合理划拨。并且,根据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差距,对各级政府承担的比例进行微调,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3.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于针对城乡生均危房面积差距进一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以中央为主和省级政府为辅设立中小学危房校舍改造专项资金。县级政府应将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和校舍维护作为重要发展工作和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实施,在政府支出预算中单独列示“中小学校舍维护、建设经费”项目。地方政府也需匹配资金,与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基金一同用于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危房高发地区的危险校舍改造。第二,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先在个别学校布点分散的地区进行试点,建造学生宿舍,解决山区和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路途远的问题,然后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能保障学生安全。第三,更新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逐步使所有学校符合办学条件标准,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对于贫困县、乡要先解决中小学课桌椅陈旧、短缺问题,更换或是添置新的课桌椅,满足学生日常教学需求。同时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必要的健身娱乐设施,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钢琴、风琴和体育器材等,逐步缩小城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3.3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分布不均也是城乡义务教育差异中影响深刻的因素,农村地区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只拥有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这种教师学历不达标的现象是亟待解决的。第一,提高教师素质。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普遍的学历低,教学能力不强,这就要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定等职能,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更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交互发展,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第二,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也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因此,应该实施政策倾斜,提高生活条件较差地区教师的待遇,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奖金、福利、“三险一金”等待遇优先落实,以经济政策引导高学历教师向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项经费对长期坚持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和实施安居工程,使农村教师也可得到与城市教师基本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

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公共服务互动机制研究》(JG20120103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桂莉, 刘国秋.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N].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1).

[2] 姚琳.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N].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3] 桂丽.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2):176-177.

[4] 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距的政策建议[N].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9(3).

[5]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作者简介:刘萍,1966年出生,黑龙江省青冈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1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无论是从权力层面还是从机会层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依旧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笔者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农村义务教育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不高。第二,义务教育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低。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第三,基础设施条件差。大部分农村教育经费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导致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针对以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措施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提高教师待遇,引进优秀人才。按照越是边远、贫困的地区,津贴越高的原则,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其次,增加财政投入,合理分配财政资源。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最后,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工作。政府必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办学规范化,形成公平、共享的环境。

(二)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更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存在着不公平。

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笔者提出如下措施: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多元化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如可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和企业对高等教育进行捐赠以弥补高等教育经费不足。

2.加快高考改革,完善高考制度。高考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在能力、水平、爱好、兴趣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针对统一高考制度日益暴露的不公平性,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应是改革趋势。

3.录取倾斜必须体现公平。向教育不发达省份倾斜,是对历史原因造成的这些省份长期以来教育落后而采取的补偿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机会,但是漏洞比较多,如高考移民问题的频频出现,应当加强管理与监督。

4.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即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虽然覆盖面比较大,但资助在总量供给上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政府应当进一步采取扩大贷款数额、保持贷款渠道畅通、延长还款年限等措施。

5.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确保教育政策的公益性。为不断推进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建立决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可允许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活动,以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及时全面反映到教育政策活动中。

(三)农民进城务工子女教育

目前,解决好农民进城务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户籍制度和教育法规的双重限制下,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难以保障。城市公办学校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学习费用高昂,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农民工来说,选择打工子弟学校是唯一的选择,这类学校办学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学生交纳的学费,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我们可从经费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关怀保障三方面来构建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教学资源,并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招生计划。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各项政策与法规,建立法律保障机制。立法机关必须加紧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立法,使农民工子女教育有法律的依据。加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形成全方位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社会关怀保障机制。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农民工的正面宣传,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二、结论

在我国,教育公平不再是思想、理念的问题,受教育权利已经十分明确,我们应当从实现层面上下功夫,基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解决好大基数人口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保证在起点、过程、结果上实现平等的差异性问题。通过国家举办和管理教育、社会支持、学校承办的过程中平衡各种客观差异,全方位制造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过程、起点和结果。首先,创造条件上的均等,包括投入、办学资源、师资等;其次,平衡和自己不能选择的外部因素(如:出身、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带来的不利所造成的不公平;再次,力避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法不当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总之,教育公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政府到教师都要付出具体的努力,其实现是一个逐步逼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慧君,文银花,李春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第11篇

2014年1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级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下发。方案提出: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中心,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前列,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兜底线、保基本、促公平”

在统筹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工程项目的实施上,新疆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国务院关于地方教育费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3O%要求,全面建立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机制并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标准。此外,统筹推进各类教育重大工程。建立中央、自治区、援疆省市及地县多元筹资机制。坚持“兜底线、保基本、促公平”的原则,以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南疆农村寄宿制初中标准化建设、双语幼儿园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

保障入学机会公平

与此同时,新疆教育部门还通过促进基础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维护普通高校招生的公正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等途径,统筹促进和保障各族学生入学机会公平。同时,进一步完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和资助体系,适时提高资助标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畅通绿色入学通道,确保每位适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此外,还在南疆四地州实行各民族同等教育优惠政策。对高中阶段学生实行免学费、免教材费、免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吸引力,努力实现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全覆盖。适当扩大大中专院校定向南疆地区生源招生规模,实行南疆地区高考招生计划单列。

第12篇

第一,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形成义务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省实现了“两基”目标,但巩固提高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继续把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适龄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切实加强省政府统筹管理义务教育的力度,把各级政府依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二要重点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强学校功能用房建设和教学装备水平,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三要明确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率先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牧区倾斜,向困难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有计划、分步骤,逐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全省各族适龄少年儿童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四要注重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改革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水平动态监测制度,逐步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等问题。要突出特色,不断探索,走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两基”国检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这次“两基”国检中,提出了一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希望结合本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认真分析国检组提出的意见建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逐项予以解决。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实现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加大对农村、牧区特别是高寒地区的支持力度。二要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师流动、补充、培训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坚持教师资格标准,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三要加大消除薄弱学校的工作力度,积极清理化解农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完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第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两基”,标志着全面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任务。今后,要结合教育省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一是统筹兼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提高学前双语教育普及水平;优化全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引进内地高水平大学优质师资和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加大省内异地办校、办班力度,利用对口支援政策,探索区域间合作办学新模式;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发展,实施好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二是抓住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开放。要以探索建立适合民族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解决各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落脚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力争在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要继续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三是突出重点,强化教育保障措施。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提高教育财政投入比例;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要健全并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教育监督和督导,切实保证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