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桂花雨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交流”,我认为要做到有“质”、有“量”:
一、交流要定“质”
课堂交流,它应当有可供客观衡定的质量标准。这就首先要区别“课堂交流”与“提问应答”之间的区别。第一,“提问应答”常常是一种教师考问,学生则多数为被动的指名回答;“课堂交流”则是学生有充分的探究准备之后的主动要求和自我展示。第二,在传统的逐段讲文的课堂中,面对教师琐碎的提问,学生习惯于简单回答,往往只是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或句子以读代答,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课堂交流”则应当以成段的话语,进行有头有尾、有理有据的阐述。如果学生不会交流,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交流,而不能消解了“质”的意识,淡化了“引导过程”。第三,“提问应答”多数形成的只是师生双向之间的短距离交往,而“交流”则往往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碰撞,有助于激起头脑“风暴”。
案例:苏教版第五册――《军神》
(情景:师生满怀崇敬地追忆那段艰苦的岁月、怀念那位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烈。同学们纷纷被同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生:我爸爸是一名眼科医生。我听他说,眼睛是非常精细的器官,它带给身体的那种疼痛是人们的身体根本无法承受的。上次我的眼睛里面长了一个小疱,切除时,上了我都觉得疼。更何况那么多刀的大手术呢?万一流血过多昏死过去或者因为难以忍受疼痛动了一下,影响了手术,导致双目失明,情况不是更糟吗?所以,我觉得同志这么做是不对的。
(顿时,教室里如炸开了锅,有的学生颇感认同地使劲点头,有的学生陷入沉思,更有的学生持反对意见。)
师:陈钢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说得似乎也挺有道理,那你们怎么认为呢?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同志的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这也实在是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所迫。
师:是啊,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勇敢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生2:课文里不使用麻醉,还忍痛数刀数,这的确不可思议,让我们常人无法接受!也正是因为这样更体现出了他那种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他热爱的祖国,他忠诚的革命事业的英雄气概。
师:我们常人无法接受的做法与斩钉截铁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更丰满了他的形象,体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师:大家谈得很透彻。如果能把这么多根据连起来有头有尾地说,这才是“交流”,
谁来试一试?
……
反思:
这个教例中说明教者不仅注重交流,而且能够坚持交流的方向和要求,在个体发表见解、群体辩论求解之后,再让个体作全面述说,体现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学会交流的质量意识,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交流要定“量”
在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课堂里,交流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讨论、开掘和点拨、提升的平台。学生的解读感悟,教师的顺学而导,都值得借助于这个平台,所以,交流就不能只是“蜻蜓点水”,也不可“虚晃一枪”,必须保证占有一定的时空的量,才能有充分的生成。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课文中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看到桂花成熟了,我就缠着母亲摇桂花。(教师出示该句)
师:怎样才叫缠着母亲,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妈妈不给我买我喜欢的玩具,我就缠着她,一直不让她工作。
生:我要买新衣服时,妈妈不同意,我就千方百计地说服她。
……
师:同桌试演“缠着母亲”。
生:练习、交流。
生:妈妈,我要摇桂花嘛!(拽着“母亲”的胳膊撒娇地说)
师:还早的,花还没开足呢!
生:不么,我要马上就摇!(故作生气状)
师:傻孩子,不开足的花是摇不下来的!
生:(灵机一动)怎么会呢,去年不也是这个时候吗?我还记得那桂花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像下雨一样,多美呀!
师:桂花雨的确让人陶醉,再等等吧!
生:(四下张望,继续寻找理由)快看,云脚长毛,要下雨了!你不是说过桂花落地受潮香味就差多了。这多可惜呀!
师:(皱眉,抬头观望天空)好,好,好!那就动手吧!
生:哦!摇桂花了!(兴奋地拍手欢呼起来)
……
反思:
抓住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补白,往往成为我们选择交流的重要话题。有充足的时空,加上合理的引导,往往能对理解内容,把握中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教者抓住“缠”字,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并师生搭档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种淋漓尽致的交流,顿时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芳香的桂花雨让学生深深陶醉,难忘的摇花乐久久地在学生心头荡漾。
关键词:构建;有效; 小学语文; 阅读; 课堂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获得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为此,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背景而导入新课,以情境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感知,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一、以兴趣为基础,让学生喜欢读
兴趣是阅读活动有效进行的内部动机,兴趣浓厚则阅读中的自主性就较强,反之亦然。结合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很高,甚至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学生不喜欢阅读,在读中过程中不知道要读什么。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课堂氛围、情境和评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作用较大。为此,教学中就需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而优化教学。
首先,要注重创设和谐的阅读氛围,借助情境而多鼓励学生看、听、说,让阅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如《沉香救母》中先以《宝莲灯》的动画片片段引导学生观看,看后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接着追问“沉香为什么要救母亲?”由此而引入课文阅读。又如《“黑板”跑了》的教学中,先指着黑板问“黑板会不会跑?”学生自然回答不会,再追问“那怎么课文会说黑板跑了呢?课文中的黑板是什么?”由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兴趣就很好地得到了激发。
其次,就评价而言,就低段的阅读而言,要针对学生的朗读、课文的理解而采用小组打分、小红花等形式给予学生鼓励。高段学生则可分层进行评价。如学生基础差一些,阅读中的要求就低一些。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对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评价中不仅要他们能准确概括,还要做到精简,而对理解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则只要求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即可。
二、以体验为核心,提倡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强度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且强度要提倡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的确,阅读重在理解和体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已经习惯了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课文的内容、写作方法、主题等,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体验自然难以得到丰富。提倡合作探究,更多的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在问题启发下探究,获得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问题引导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三袋麦子》第二课时中第1--4自然段的引导为例,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引出“哪三种不同的结果”的话题,组织学生阅读1--4自然段问“三个小动物收到的麦子是一模一样的吗?”(一样)追问“小动物们看到的也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后突出小猴看出是“上等的麦种”,因为它看得仔细,有丰富的经验。继续追问“小猴会怎么做?”(种)“为什么要种?”(吃不完)交流:从小猴身上看到了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聪明而且有远见”。对于小猪,先问“收到礼物的心情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交流后并小猪的特点(虽然又胖又懒但喜欢吃,是一个美食家)。对于小牛,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问“小牛是怎么处理麦子的?”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句子并交流后教师明确其勤劳、节俭、有打算。
可见,在阅读中先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并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这样方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阅读中,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构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展开,要借助问题探究而促进目标的达成。如《桂花雨》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可问“课文围绕‘我’和妈妈讲了一件什么事?”由此而引导学生围绕主人公归纳。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结合内容自主归纳,教师再进行点拨。如《桂花雨》中对层次含义的概括,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再以“思故乡”、“恋故乡”及到杭州后赏桂花,恋故乡帮助学生总结。
三、以拓展辅助,丰富学生体验
结合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情况,课后拓展较少,多以书面练习方式来代替拓展活动。其实不然,在课文阅读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拓展,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涵,获得体验,也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练习中,除了对生字词进行巩固外,重点是要围绕内容而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一是可用主题交流的方式组织小组学生进行,如《荷花》中对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就可分组交流。二是要注重结合课文进行拓展练习,如《普罗米修斯》的学习后展开讲故事活动,如《荷花》、《珍珠鸟》学习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在练习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M织学生展开小组竞赛,如诗歌学习中组织学生背诵比赛,如好词佳句的巩固,可组织学生仿写。
首先,课堂内容的拓展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要注重以复述、留白、说感悟等方式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巩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阅读后引导学生围绕“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的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中体会“保护弱小者,关爱他人”的主旨。又如在《三顾茅庐》的教学后以讲故事形式引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其次,要结合学生生活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以“我是否这样做了”为主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是否随手丢垃圾、浪费水、没有按顺序排队等日常社会公德进行反思,以此而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又如《花瓣飘香》的教学后为让学生更好地懂得孝敬父母,可组织学生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家务,也可引导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亲自为父母做一些小礼物,如此,把人文教师渗透到生活中会让阅读更加有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基础,阅读体验是核心,课后拓展则是丰富学生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学中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文本阅读过程,在读中理解、感悟,获得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召旭: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04期.
追寻有“语文味”的有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有情感,要有美感,要有语感,要上出 “语文味”。那么,如何上出“语文味”呢?对此,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开启情感之门,生发“语文味”
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评这种情感,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如:品读《桂花雨》,就要引领学生体验浓浓的思乡情;品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就要引领学生感悟亲情的可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品味语言之美,酿造“语文味”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因素得天独厚。这里既有课文内描述的形形、多彩多姿的景色、人物、故事……也有语文独有的语言文字的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教学美。 要引导学生进行领悟,体验,品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节奏匀整的诗文,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要引领学生品味领略写景美文中自然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要以舍己为人,英勇献身,助人为乐,品质善良的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审美的价值观……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情景,画面优美,诗意盎然。诗人写景不像一般人那样直接写眼中所见之物,而是通过他的所闻所想去推想描绘,让读者从他的所闻、所想的描绘中去体验。又如:《穷人》一文则通过质朴善良的渔夫形象的挖掘,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人物,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 当然,如果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是美的,服饰是美的,教学亲切而生动,浅显易懂,有趣而有味,更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以美的震撼。
三、感受音调之韵,彰显“语文味”。
“读”是感悟的最好方法。“读”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进行欣赏、品评。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 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用富于音乐感的优美甜润、柔和动听的声音讲课。那有节奏、有韵味的声音引导着学生情绪的节奏、情感的律动。学生似乎听到清静的、优美的、秀丽的漓江水轻轻流淌的节奏、音调。
四、创造文字魅力,渲染“语文味”
教学语言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艺术。它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达审美观念,生动形象地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意境,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诗人用意境形象说话,画家用绘画形象说话,教师应该用教学语言所描绘的“教学形象”来“说话”。如:《金色的鱼钩》,教师用语言所描绘的老班长等一系列形象和那一幕幕有声有色的生活画面,逐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似乎能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学生们经过反思、联想、类比,眼前似乎挺立着那弓腰驼背、瘦骨嶙峋、满脸皱纹的老班长等一系列人物的光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语言是教师“心灵的直接抒发”――言为心声,带有情感的语言最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联想,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味”来,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感”,更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像天边的朝霞,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也应像一首绮丽的小诗,和谐压韵、抑扬顿挫;还应像一幅斑斓的画卷,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更应像一曲动听的乐章,悠扬婉转,活泼欢快。
是的,他的课堂亦如一杯清茶,平淡而真切,温馨而恬静;亦如田园生活,自然而惬意,宁静而悠远;亦如一幅简笔画,简洁却充满张力,明朗却又意味深长。他,就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很有幸,工作至今一路浸润着他“组块教学”的思想,经常能聆听他的课,今天就让我先回味这些年薛老师的一些课。
寻“根”课堂
教学实践:积淀智慧的力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好的研究阵地,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好的研究方式。薛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尝试,他从不重复自己,总是在否定中走向超越,在不断实践中积淀智慧、积蓄力量,让我们通过他典型的课例去发现他成长的足迹。
第一阶段:重结构,走向综合
《卧薪尝胆》、《螳螂捕蝉》、《九色鹿》这些课例,着实让我们的眼前一亮:语文教学眼里仅仅有教材、教本是不够的,必须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形成“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内核’”“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于是,你会发现,教学不再是对课文内容翻来覆去地讲解,不再是对文本思想内容流连忘返地咀嚼。应重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训练、发展学生潜藏着的语文能力。板块式的架构,聚焦核心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活动板块,课堂才有了灵动的可能,自由的空间。
第二阶段:重文体,走向运用
《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爱如茉莉》这些课例的推出,让更多一线的语文教师知道:“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文体不同读法的视角,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课文,就应该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来呈现。薛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专业的眼光,应用专业的眼光看教材,“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要从孩子的天性去看作品、选作品,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适切的教学内容,就是文本的深浅程度刚好是儿童能努力解读透彻的;教给的具体方法刚好是儿童能自如运用的策略性知识。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掌握一个个语文知识点,而是通过语文能力的发展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并能更好地生活。
第三阶段:重言语,走向智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哪吒闹海》、《猴子种果树》是薛老师最新推出的一批课例。通过这些课例,薛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学语文”、“育智能”。语文教学,学的是语文,我们要发现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每个板块集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多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学的是语文,学语文总是学生读与思、说与写的实践在先,而不是说教概念,灌输思想起步。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而这种言语意图则是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一定的语言结构呈现的,发现、并准确地把握这样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语文教学才能跳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挖掘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薛老师所说的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即“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
寻“根”课堂,我们发现,薛老师的组块教学,就是建立在他个人典型的成功的课例解析基础上,通过同一时期一系列课例的推出和深入解析,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方法,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明晰组块教学思想,进而再将组块教学中的新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新的课例设计,再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验证、反思、改进。从早期的课例《螳螂捕蝉》,到最新的课例《哪吒闹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组块教学那常态化的教学样式,感受到薛老师那日趋丰富的教学实践、日渐完善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这是薛老师鲜明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核心,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智慧。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即“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
扎“根”组块
组块教学:寻找智慧的密码
“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薛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教学主张就是在“组块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从朦胧到清晰,从浅显到深刻,从随性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学习心理学原理上的一种教学策略,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充分生长。组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学习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其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常态化的教学样式,具有“便教利学”、“学以致用”和“用能有效”的特点。
一、学情分析:
本班绝大部分学生拥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写出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的文章;课后热爱阅读,乐于交流,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但也有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待加强,没有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思维能力发展比较缓慢,常词不达意,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家长同学多关注、多鼓励、多提醒,加强阅读思维培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提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00个生字及词语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0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的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3)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4)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5)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初步了解课文,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5)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6)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7)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8)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9)积累优美词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4)能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5)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突出重点。
(6)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措施:
1 .努力钻研教材,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依据课文内容、文体和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重视阅读方法与阅读速度的培养。
3.采用“1+X”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4.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加强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加强沟通与交流,鼓励家长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6.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向身边老教师和名师大家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进度:
单
元
内容
课时
重点目标
时间
安排
阅读推荐
第
一
单
元万物有灵
1.白鹭
2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9.1
-
9.12
米切尔 .恩德《毛毛》
2.落花生
2
3.桂花雨
2
4.珍珠鸟
1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1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3
语文园地一
3
第
二
单
元策略单元
5.搭石
2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9.16
-
9.27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6.将相和
2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2
8.冀中的地道战
1
习作:“漫画”老师
3
语文园地二
3
课外阅读交流
1
第
三
单
元民间故事
9.猎人海力布
2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9.30
-
10.16
《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非洲民间故事》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1
习作:缩写故事
3
语文园地三
2
第
四
单
元深爱祖国
12.古诗三首
3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10.17
-
10.31
《中国励志故事集》
13.少年中国说
2
14.圆明园的毁灭
2
15.无名岛
1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3
语文园地四
2
《十万个为什么》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第五
单
元习作单元
16.太阳
2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1.1
-
11.15
17.松鼠
2
习作例文
2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3
第
六
单
元
舐犊之情
18.慈母情深
2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11.18
-
11.29
佐野洋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19.父爱之舟
2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1
习作:我想对您说
3
语文园地六
2
第
七
单
元
四季之美
21.古诗词三首
2
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12.2
-
12.17
巴勒斯《飞禽记》
22.四季之美
2
23.鸟的天堂
2
24.月迹
1
习作: 即景
3
语文园地七
2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第
八
单
读书明智
25.古人谈读书
2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突出重点。
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12.18
-
1.4
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
26.忆读书
2
27.我的“长生果”
1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
习作:推荐一本书
3
语文园地八
2
复习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