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智能交通 ARM7 监控系统 电子警察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2012年我国共查处超速行驶9000多万起,因超速行驶造成的事故致7000多人死亡;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的违法行为2600多万起,路通事故4.6万起致1.11万人死亡5万余人受伤。在传统的交通监控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机动车辆数量迅速增加,交通监控负荷越来越大。采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能有效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升交通监控能力,促进城市交通安全。下面,本文以ARM7为例,就基于ARM7的城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设计相关技术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城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发展研究
2.1 城市交通监控系统发展历史
早在1858年,英国伦敦就出现了交通信号灯,最初的信号灯以燃煤气为光源,通过机械扳手实现红、蓝光的转换,用以指挥马车通信。1914年,美国开始出现电器启动的红绿黄交通信号灯,该信号灯以红、绿、黄三色圆形投光器组成,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通信。1918年,美国研发出可控制的红绿灯,有压力探测器控制模式和扩音器控制模式两种。1968年,联合国在《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中,对交通信号灯进行了规定,包括绿灯、红灯、黄灯、左右转弯等,同时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成为交通信号灯的国际标准。交通信号灯的出现,有效的提升了交通流量疏导能力、道路通信能力,在减少交通事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不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机动车辆的增加,再加上城市道路构造方面的影响,传统的交通信号灯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控制的需要,急需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监控水平。
2.2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利用微处理器和传感器等,实现交通智能监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就出现了车辆智能导流系统,并迅速投入使用。1991年,美国开始了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研发并迅速投入实践应用,成为国际上智能交通监控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继美国之后,欧洲、日本等也开始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在交通关系、出行需求、公交运营、电子收费、应急管理、车辆控制、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与智能汽车技术产生了紧密的结合。我国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研发上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主要在一些大城市引进国外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九十年代以后国内才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 基于ARM7的城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分析
3.1 主要功能分析
传统的十字路品交通信号灯,主要通过车流量分析,预先设置各方向红绿灯延时,用以进行交通疏通控制。但实际上,车流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同路口、不同时段之间的车流量会出现巨大的差异,尤其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辆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差异越来越为明显。利用ARM7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主要是为了构建出根据车流量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自智能调整,避免空道占时现象减少车辆滞留时间,并执行违章抓拍等动作。
3.2 ARM7概述
ARM7系列处理器是英国ARM公司设计的主流嵌入式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3级流水线,提供了一系列内核、体系扩展、微处理器、系统芯片应用方案,由于所有产品均采用通用软件体系,因此相同的软件可以在所有的产品上运行。利用ARM7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其精确度取决于芯片内部集成的A/D转换器,仅需少量的电路支持,有较多的寄存器和丰富的资源,并可应用汇编语言和C语言进行编程,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能有效提高城市智能交通监控水平,降低系统构建成本。
3.3 系统基本结构
根据本系统基本功能,系统基本结构主要分为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和交通监控系统两部分。电子警察监控系统负责违章抓拍、肇事记录,并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交通监控系统主要对车辆滞留进行检测,通过交通高峰低峰状态对交通信号灯的通行时间和禁止时间进行智能调整。
4 系统基本设计综述
4.1 电子警察监控系统设计综述
在本系统中,电子警察安装于交通路口,24小时对违规违章车辆进行监控记录,抓拍违章车辆以图片形式发送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以照片作为处罚依据,利用电子警察替代人工监控,降低人力投入并提高监控覆盖率,提高机动车驾驶员的自觉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电子警察智能监控采用地感线圈和红外线技术实现,以有效博捉违章车辆并进行自动抓拍,记录违章过程。自动抓拍的相片质量,需要保证车辆号码清晰,违章过程记录清晰,以确保抓拍记录结果能作为违章现象和交通事故处理判断的依据。同时,为了满足肇事、违法处理的需求,还可以采用视频拍摄的方式,为交通监控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因此,系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足够的扩充性、移植性和兼容性,预留扩展接口建设开放式软件平台,以便更好的与其它系统协同工作。
4.2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包括车辆滞留检测系统和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两个部分。车辆滞留检检测系统对车辆滞留情况进行检测,可采用电感式传感器或红外线传感器进行,利用传感器检测车辆滞留情况。考虑建设成本和可靠性, 采用电感式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在车辆滞留检测中,车辆滞留数量的计数是智能控制的关键环节,可采用双传感器的方法,利用ARM7获取传感器发送的脉冲对车辆滞留数量进行计数,以获取准确的车辆滞留数量,避免出现漏检现象。在系统中,设定各时段车辆滞留量预设值,作为系统信号灯控制的标准值,当系统检测到车辆滞留量达到预设值时,即启用车辆信号智能处理程序对车流量进行调整,调整信号灯控制,当路口发生紧急事件时,则程序自动启用紧急信号处理程序,对信号灯进行紧急控制,从而实现路口信号灯的智能控制,避免因固定预设值信号灯控制模式降低交通疏导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智能交通行业背景
国家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1-2020)”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以集成创新、规模应用为重点,着力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有效应用,着力提升智能交通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着力推动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出行安全和便捷要求,使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支撑和交通信息化的先导,并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应用环境和市场。国家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湖北交通根据交通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十二五”将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四项重大工程建设,这需要充实大量的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智能运输、联网收费、视频监控、信息服务等不同层次的技术力量,尤其需要在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各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2 行业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分析未来几年智能交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城际智能交通
在城际交通方面,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管理所需交通工程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将不断扩大。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等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集成化大系统,主要由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和收费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到2015年,湖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6500公里,力争达到7000公里,根据交通部门的岗位调查和需求预测,湖北“十二五”期间智能交通领域需要从事交通控制与管理、电子不停车收费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从业人员在1.3万人以上。
2.2 城市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地面公交调度和信息服务、出租车综合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换乘信息服务和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等,能够帮助出行者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由“盲目”出行转变成“有序”和“可靠”出行。近年来,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根据武汉市智能交通发展规划预测,湖北“十二五”期间城市智能交通领域需要从事GPS与电子地图制作、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从业人员在1万人以上。
2.3 城市轨道交通
按照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武汉将有5条地铁连通武汉三镇,23条过江通道穿越两江,到2017年,共7条轨道线建成,总里程超过250公里。根据许多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除了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人员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运营,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运营人员需求,人员需求岗位既涉及行车组织人员,也涉及非行车人员。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各类人才1300人左右,根据武汉市目前的城市轨道七条线路的规划,到2020年,武汉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将达到近1.2万人,而60%是一线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人才。总之,总长为250公里的武汉轨道交通将能提供10000多个就业岗位。
3 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设想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行业背景及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及中部地区,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及通信系统的集成与施工、维修维护、系统管理等专业技能,适应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信息化系统的施工、维护、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双身份、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根据交通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交通信息化职业教育特色,实施“双身份、三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院和企业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学生以“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院和企业轮流上课与实训,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根据交通安全与控制专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和实训内容: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进行基础文化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途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观摩见习,使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之后学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途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见习,之后学生回到学校继续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三学年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教育,再安排学生到相应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之后学生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
3.3 “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1)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由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师和相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课程开发设计小组,针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采用访谈、问卷、研讨、论证等方式,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承载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岗位(群)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2)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整合,确定行动领域。通过研讨、论证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行业和学校等各方意见,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点不同,将相近工作任务按能力阶次进行归并和分层、分类,归纳出本专业基于能力标准为支点的行动领域。(3)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集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对照职业标准,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出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1] 谭任绩.“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关键词】物联网;道路照明;单灯控制;
一、物联网技术概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依托三项关键技术即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于现代化城市照明工程领域的实现方法是依托传感器技术,射频标签技术及嵌入式系统技术实现对路灯的智能管理。
二、物联网照明控制系统的组成
物联网单灯控制技术实现对路灯照明的智能控制,精细控制。该控制系统需要四部分组成:前端传感器、每盏灯杆内的单灯执行终端、各箱变内分布的智能控制器及监控中心的物联网单灯监控软件系统。
(一)前端传感器
道路现场设置天气传感器采集天气数据,设置车辆检测器采集车流量数据,通过照度检测器采集照度数据,通过经纬度检测器监测当地经纬度数据,可将数据上传至前置服务器和数据中心。
(二)单灯执行终端
位于每座灯杆接线室内,由CPU 主板、通讯接口板和信息采集部件等部分组成,执行每座路灯的开停、调光及电气参数的监测。
(三)智能控制器
包含控制芯片、通讯接口板、功率变换控制器等部件,通过电力载波技术、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470/868无线通讯技术实现对全网每一个路灯的开停控制调光控制运行状况监测,智能控制器是物联网智能照明系统的底层设备,也是关键的网关类设备,它主要功能是实现路灯节点的自动组网,接收并存储来自远程计算机系统的照明控制与管理策略,并按策略对所有组网的路灯进行开灯、关灯、调光、电能采集、故障上报等。
(四)物联网单灯监控软件系统
包含计算机系统、无线数传电台和辅助设备等,监控中心与智能控制器之间采用无线通讯的方式连接, 而执行终端与路灯前端控制器之间可以采用有线通讯或扩频电力载波通讯方式连接。运营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路灯控制策略,可综合前端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如车流量信息、天气信息、照度信息制定最优化的路灯控制策略,并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科学分析不同日期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对所有路段的路灯进行针对性的控制。
智能控制器通过电力载波技术、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470/868无线通讯技术实现对每座路灯的检测及控制。借助强大GPRS/CDMA移动通讯网络,监控中心可根据将车流量、自然光照度等信息,可自动或手动向单灯控制器发送询问或控制指令,完成对任一区域、任一线路、任一灯位的监测和控制,可对每一个终端实现远程控制、远程调光、远程监视、远程实时动态管理四大方面的功能。
物联网智能照明系统可实现自定义各种控制、管理、维护照明策略,以实现节能效益最大化,控制等级安全化,维护工作简单化等动作目标,即可根据天气、车流量、时序、现场环境等数据实现单灯控制、物理回路控制、虚拟回路控制,无极调光,灯故障诊断,灯具寿命管理,节能管理,实现照明管理和节能控制的精细化智能化网络化。
三、物联网智能照明控制技术优势
物联网智能照明控制技术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采用物联网技术,把每一盏灯纳入监控和管理平台实现全局监管,形成最佳运营维护模式;
(二)通过智能决策,实现基于单灯控制的自动控制、自动节能,使管理精细化、节能数字化,并实现故障预警,实现可视化的定位维护;
(三)通过远程管理和移动管理降低路灯设施的维护难度和成本,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实现“四遥”管理,即:
(1)遥测
在每条照明配出回路上设置电力仪表, 采集相电压、线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运行参数, 各回路电力仪表通过串口通讯方式与本地PLC 连接, 将各回路运行参数传送至本地PLC。在每个箱式变电站内设置HMI (人机界面) 用以显示本地各照明回路的状态、运行参数及更改本地PLC 的程序和有关照明控制的参数, 从而实现本地控制。在自动运行方式下,由PLC 根据预先设定的照明控制程序控制本箱式变电站内各照明配出回路的合、断。
(2)遥信
通过控制网络可将箱式变电站各照明配出回路开关状态, 电路过电压、过电流故障信息, 通讯网络故障信息发送至园区路灯监控室。
(3)遥视
部分路段设监控摄像头,值班人员在监控室内通过监视器可以了解园区功能性路灯的照明情况, 景观灯具的亮灯效果, 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故障或损坏的灯具, 及时检修,保证道路照明的正常运行。
(4)遥调
在监控室, 值班人员可根据对各路段不同时段车流量和园区整体道路情况的分析, 随时调整各箱式变电站内设备的节电运行参数。
物联网智能控制器引入天文钟控制器及光照度控制器信号,采用光控时控及手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时控根据室外日光照度并通过智能经纬时控仪,根据坐在地区经纬度或不同季节,设定开关灯时间,后半夜时,关闭非机动车道灯具,同时间隔关闭不超过半数的机动车道侧灯具,路灯进入节能运行状态。科学安排时段分时段控制开关灯、调光等任务,实现按需照明,最大限度节省电能。
四、物联网单灯控制技术实现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采用本系统后能确保节能率不低于30%,既节约能耗有不影响灯具的正常寿命,节电又省钱。
(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现代化形象,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等级,增强城市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大数据时代市政设施的发展方向。
(三)管理效益: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路灯管理水平,是工作人员从繁复的巡检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工作强度和经营管理成本。
(四)环保效益:对城市电网无高频干扰,对市区环境无电磁波污染,符合当今社会环保的发展趋势。
五、结论
物联网单灯控制技术实现了从“面”控制到“点”控制的转变,符合国际上路灯照明节能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使市政道路照明、城市亮化实现智能管理和节能并举,达到长效管理和节能增效的目的。鉴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日臻成熟,城市建设者及设计人员把握当前道路照明的发展趋势,勇于采用新技术,使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高杰,张泳.基于流量分析的道路照明节能控制方法研究.自动化博览.2014(01)
关键词: AGS 智能雾区引导系统 边缘标 模块化结构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N95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已经由农业大国逐渐向工业化城市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宽,城市的尘埃相对来说较多,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越来越明显,秋冬季节产生的大雾、团雾等异常天气情况,据测算,大雾天气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约是平时的 4 倍,事故后果也严重,往往造成多车连环事故,且封道影响道路使用者的出行。根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为了保障通行安全,雾天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应当降低行驶速度。能见度小于 200m 时: 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 60km,与同车道前车保持 100m 以上的距离; 能见度小于100m 时: 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 40km/h,与同车道前车保持 50m 以上的距离; 能见度小于 50m 时: 则交通管理部门对雾区所辐射区域收费站入口实施封道,主线上车辆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 20km,并从最近的出口尽快驶离高速公路,且现状封道方案交通管理部门依据 《交通安全法》并按现场结构物进行判断,存在一定偏差。现有道路雾天诱导设施较为简单,仅采用了主动发光形式的设备,且技术和解决方案比较单一,防范因雾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个新的综合性课题,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 主动同步发光诱导。( 2) 智能检测控制: 设备根据能见度仪数据智能开启设备。( 3) 通讯数据传输: 能见度仪数据及雾区引导设备开启情况传递至中心。( 4) 数据共享: 结合主线及收费站进口位置可变情报板,能见度数据及封道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到广发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其中,智能雾区引导系统已经为作为一种平台,应用到人们的交通生活之中。智能雾区引导系统是一种离散安装的分布式智能路侧设备总称,物理平台是边缘标,它是一款针对雾区的道路安全保障设计的智能平台。边缘标内部涵盖了通讯、供电、系统管理、实时控制、状态检测、同步、引导策略等多项综合集成技术,传输技术。
2 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原理
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真正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原理,才能将这种先进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才能使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系统主要利用成雾时的各相关物理变量因素,及雾对光的散射原理,将数据自动传入数据预处理器,预处理器再将处理指令响应至智能边缘诱导标上,将能见度仪数据及雾区引导设备开启情况传递至中心,并在主线及收费站进口位置可变情报板能见度数据及封道情况。设备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源,加上储能技术提供动力,采用了多种智能控制方案: 时间控制、价值控制、上位控制。
3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典型特征
每种先进的技术必有其特有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其优点和缺点找到适合于它的应用,才能将这项先进技术最优化的使用出来,最大可能的使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特点是:它一种高度集成的智能路侧设备,其内部包含了针对雾区引导的相关技术和模块。所对应的物理装置是边缘标,边缘标具有模块化结构,可根据应用需求组合成指向清晰的功能性应用系统。特征分析主要具有以下:
3.1 路形显示
显示路形是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特点之一,只有显示路形之后,才可以发挥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其他优势,路形是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基础之一,没办法显示路形,智能雾区引导系统如同没有眼睛的生物在马路上行走。路形显示是沿道路安装主动发光的诱导灯,诱导灯常亮发光或同步闪烁发光,可有效形成主动发光的道路线形诱导以增加夜视道路安全预视距离。
3.2 主动引导:
顾名思义,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引导车辆的前行,相当于是车辆的的眼睛,大雾天气影响人们的视野,很容易因为刹车不及时或者是在十字路口没有看清来往车辆而造成交通事故,给人们的出行到来不便,同时也使家人担惊受怕。在雨、雾、霾、雨夜等环境下,道路背景会变得混沌不清,此时如果使用常亮的诱导灯会被混沌的环境 “淹没”,故在大气通透度下降时,需采用有别于混沌环境的主动引导技术。目前而言获得上述低能见度环境下诱导线形最好的主动引导技术就是同步闪烁主动引导技术,该技术的特征是道路边缘及道路上安装的主动发光引导装置以高精度同步闪烁的方式显示道路线形。由于低能见度并不限于间,所以主动引导中使用的主动发光引导装置需在一定的环境照度下保持与环境的亮度差以凸显主动引导的道路线形。( 3) 防撞提示: 在低能见度环境下有效发现前方车辆的安全预视距离被缩短,尤其是在视线断层区域这种情况是致命的。给每一辆进入提示区域的车辆提供一个随车辆前行动态跟随的 “尾迹”显示带将能够补偿因视线断层而失去的安全预视距离。防撞提示也称尾迹显示技术,它动态检测通过的车辆并点亮后向限定距离内的警示灯,警示灯点亮的数量是参数化固定的 ( 尾迹长度固定) ,并且随车辆前行动态同步点亮与车辆并行及后向固定数量的警示灯,远观就像车辆后面有一个跟随车辆同行的警示灯带。
4 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的典型应用
( 1) 沿江、湖等多雾路段
江河湖等水源比较充沛的地方,水汽较大,空气潮湿,很容易形成雾、霾等天气。多雾路段道路轮廓会变得混沌不清,相关静态视线诱导设施失去作用,多雾路段使用 智能雾区引导系统将加强视线诱导的效果,可减少雾天交通事故。
( 2) 小半径弯道
小半径弯道直径较小,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较少,视野较窄,不容易看清从对面行驶过来的车辆,而且转弯时的弯度较大,不易刹车,从而造成车祸的发生以及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小半径曲线段可能影响中分带停车视距,需要驾驶员提高注意力以降低反应时间,而且小半径曲线需要更高的视线诱导效果,以提醒驾驶员加强操控。在小半径曲线段使用 AGS 智能雾区引导系统,能更好的加强视线诱导的效果,提高道路冗错能力。
5 结语
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走出实验室,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个,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们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智能雾区系统作为雾霾天气的引导者,是人们在雾霾天气的出行更加的安全可靠,虽然现在智能雾区引导系统还不是很完善,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投资比例的增多,智能雾区系统将会越来越完善,是人们的安全保障系数逐渐增大。通过阅读参与了智能雾区引导系统研发与应用过程的科研人员的作品,充分了解到该产品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希望通过本文,使更多交通安全从业人员认识和了解 智能雾区引导系统,并通过在典型路段应用,提高道路运行安全水平及减少因封道影响道路使用者出行。
参考文献:
[1] JTG D81 -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关键词】中值滤波;边缘检测;图像匹配;PID
1、引言
汽车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的性能日臻完善,使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极大的舒适、快捷、方便。然而,随着车辆的迅速增加,道路交通的拥堵日益严重,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都受到了考验。因此,诸如汽车防撞装置、自动驾驶等主动式汽车辅助安全装置,对于减少驾驶员的负担,对于提高交通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智能汽车是应用自动控制、通讯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使车和路高度智能化的系统。它主要控制交通流量,避免交通堵塞,逐步实现高速公路上的自动安全行驶。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挑战,开展智能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系统总体设计
智能车基本功能:自动识别基本道路标识、障碍物,智能控制车的行驶姿态、行驶速度,并对行驶过程进行记录分析。依据智能车设计功能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本系统采用双摄像头采集道路标识以及障碍物,采集到的图像信息经过滤波除噪、图像增强等预处理,进过边缘提取,图像匹配,对道路标志及障碍物进行分析,控制传动机构控制车行驶方向以及行驶速度,同时记录车行驶方向、速度等信息。
道路标识图像相对比较固定,所以对图像传感器要求务虚苛刻,综合考虑成本、电路设计,我采用了OmmiVision CMOS图像传感器OV7670。
本设计采用双摄像头采集道路标识、障碍物,图像传感器安装位置及坐标系设置如图2所示,其中OwXwYwZw为世界坐标系,OXYZ为智能车坐标系(OXY平面为道路所在平面),OCXCYCZC为以两摄像头连线中点为原点的坐标系,O1X1Y1Z1为右侧摄像头坐标系,O2X2Y2Z2为左侧摄像头坐标系,O1、O2分别为两个摄像头在OXYZ坐标下的坐标,α为摄像头与Z轴夹角[1]。
3、图像处理
3.1 图像预处理
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中含有较多噪声,以及摄像头镜头污浊的痕迹,但这些噪声与道路标识图像元素结构差异较大,还是很容易采用一般除噪方法还原出一幅清晰便于后续图像分析的图像。
道路标识结构元素为标准化图像,只需要了解它们的轮廓细节,对于其他细节忽略更佳,对于障碍物亦是,所以选择了中值滤波的方法除去不必要的噪声信号。中值滤波主要是让与周围像素灰度值的差比较大的像素改取与周围像素值接近的值,可以消除孤立的噪声点,还能防止边缘模糊。
随着日照等因素的影响,道路标识与背景的区分度有所变化,这对后续图像处理采用同一方法与结构参数不利,因此我们采用了图像增强的技术适当调整图像灰度,减小对后续处理的影响,其中图像增强时采用的阈值由硬件的环境光线传感器得到。
3.2 边缘提取
图像预处理后就要进行图像分析中最重要的一步了,边缘提取。基于道路标识图与背景对比对高、水平变化缓慢、形状规则,我们选择了Sobel算子进行边缘检测。Sobel边缘检测算子是先做成加权平均,再微分,然后求梯度。Sobel算子能很好的提取出道路标识边缘轮廓线,同时忽略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2,3]。
3.3 道路标识识别与匹配
经过边缘检测后,可以得到一副边缘信息比较明晰的图像,接下来就需要识别图像中的标准道路标识,以及前方障碍物。由于道路标识中主要元素是直线,所以采用Hough变换,寻找极点后复原图像可以很容易的识别道路标识,识别后即可与标准标识匹配。对于障碍物,需要测得其距离,所以可以采用双目视觉匹配,通过两个摄像头对同一点图像的视差计算出其距离[3]。
4、行驶控制
经图像处理后可以得到道路基本信息、车身状态,然后采用经典PID算法,控制车转向以及行驶速度,与此同时,核心控制单元对以上信息进行记录。
5、实验结果
基于上述步骤,采用智能车模型进行试验测试,智能车模可以识别基本道路标识以及一般障碍物,平稳控制车速,实现了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广军编著.视觉测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可靠性;综述;展望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制造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简化了汽车的驾驶操作并提高了行驶安全性。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1]。
无人驾驶汽车,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设置进而实现无人驾驶的新型智能化汽车[2]。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技术、雷达、数学计算、监控设备与北斗导航系统协作实现的,它受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实现无人驾驶。目前,无人驾驶技术还停留在研发和实验中,尚未被批准用作商业用途和用作私家车[3]。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意外事故中,以车祸占首位,占意外死亡总数的50%以上。仅以汽车交通事故为例,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多于世界大战死亡人数。基于高科技研究的无人驾驶汽车,无论在其安全性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极具发展潜力。因此,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与发展是降低车祸发生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4]。
1 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英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涉及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导航汽车由贝瑞特电子公司在美国研制成功,实现了在设定路线上行驶。1987年,奔驰公司投资赞助了慕尼黑国防大学实验室,独立设计了VaMoRs智能车,车速最高达到96KM/h。1994年,欧洲研制的VaMP和VITA-2机器人车辆在巴黎进行了测试,并在多车道高速公路上行驶了1000多公里,其中车速最高时达到130KM/h,并能自主完成跟踪行驶[5]。2005年,在美国国防部主办的无人车挑战赛上,斯坦福大学的选手们改装的大众途锐多功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车程到达终点,完成了全程障碍赛[6]。2010年,Google设计制造的无人驾驶汽车进行并通过了主要城市道路的驾驶测试,确定具有完备的感知能力和高水平的人工智能[7]。2014年,Code Conference 科技大会上,Google的新产品无人驾驶汽车亮相,和一般的汽车不同,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和刹车[8]。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欧洲由于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起步早,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掌握和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更成熟和可靠。
1.2 国内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成果
国内在此领域相对英美等国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主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2001年,在贺汉根教授带领下,研制成功时速达76公里的无人车[9]。2002年,国防科技大学与发达国家联合研制的汽车实现了在公路上的无人驾驶[10]。2005年,国防科技大学完成的一个重大项目中,实现了2000公里的无人驾驶[11]。2006年,在东北亚的贸易博览会上,中国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不封路的情况下,以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自主行驶。2011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了红旗HQ3无人车,在长沙-武汉高速公路上完成了无人驾驶实验,创造了在复杂交通环境下无人驾驶的新纪录。2012年,军事交通学院研制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配备了全球定位系统、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等先进技术仪器,以感知周围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12]。2015年,长安汽车首辆无人驾驶样车在重庆亮相,为国内第二辆原型车。长安已经完成了1级的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如全速自适应巡航、紧急刹车、车道保持等[13]。
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蓬勃发展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技术水平不足、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
2 无人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分析
无人驾驶汽车的可靠性依赖其关键技术的可靠性。其关键技术有导航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1965年,傅京孙教授提出了将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在学习系统中实践,是我国最早提出的把人工智能和控制技术相结合[14]。1971年,他提出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的二元交集论观点。1977年,三元交集论被提出,即认为智能控制是人工控制、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的交集。
1989年,我国依靠通信卫星进行了双星定位演示验证试验,并肯定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1994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2004年,启动导航系统建设。2006年,张彦在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工程中应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主要体现在可靠性设计、分配、预测、试验和评价,为无人驾驶汽车可靠性研究开辟了更广的研究方向[15]。2008年,万正高凭借我国汽车行业整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部分结果,建立了汽车可靠性的数据库,并开发了可靠性数据分析处理软件[16]。2009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功发射了GEO卫星,验证了相关技术的正确性。2015年,主席参加“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参观了百度的展台,并听取了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报告。
随着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深入研究,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就显得十分紧迫,对其进行可靠性试验更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3 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无人驾驶汽车发展迅速,但是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仍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技术不够成熟,关键技术的可靠性需进一步论证
虽然国内外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与试验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考虑到其安全性和应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可靠性仍需进一步论证,特别是关键技术。Google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虽然通过了实际城市道路的行驶测试,但是其通行也只是限制在美国的某些州而不是全美国;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高速公路无人驾驶实验,但这也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测试,是仿真模拟[17]。因此,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成熟还需进一步论证,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试验也应多积累经验[18]。
3.2 成本太高,大批量生产困难
智能化的现代,人类生活方便快捷,生活质量的提高伴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智能化的生活是由高科技的成本提供和支持的。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体现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繁荣和汽车价格的日趋降低。但是针对无人驾驶汽车这一全新的领域来说,高成本始终成为其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降低事故率并带给人们轻松的享受,但是低性价比则阻碍了其大批量生产和普及,因此,降低成本成为无人驾驶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19]。
3.3 对传统汽车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冲击大
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和汽车共享意识增强,传统汽车销售数量和售价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汽车行业秩序可能被打乱,传统整车制造商的行业地位将受到新进入者的巨大冲击。随着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率的降低,人们为汽车及人员投保的意识和心理会受到一定影响,因而保险行业特别是车险的销售会受到一定冲击。
3.4 交通法规制定困难及人伦困境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化产品,必然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新的改变,而已有的交通法规也将不适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行驶,因此交通法规的修改甚至是重新制定将是一件重要的、困难的工作。当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和赔偿等一系列事务的处理势必会触及人伦道德的方面,而现有处理事故人员的素质及主观因素也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棘手。
4 无人驾驶汽车的展望
本文总结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对其技术可靠性做出了论述,发现了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出现的共同问题。虽然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期间也突破了很多技术难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无人驾驶汽车真正走进人类生活还需要很长的研究与试验过程。从当今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其研究、发展和普及存在着很多尖锐的问题。
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研究或开展工作。(1)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继续进行研究和试验。(2)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制造成本进行突破并向批量生产过渡。(3)对传统汽车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交通法规的修改制定并大力宣传无人驾驶汽车。(5)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在服务业、工业和私人方面的应用,扩大其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乔维高,徐学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及方向[J].上海汽车,2007,07:40-43.
[2]杨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上海汽车,2014,03:35-40.
[3]端木庆玲,阮界望,马钧.无人驾驶汽车的先进技术与发展[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03:30-33.
[4]潘建亮.无人驾驶汽车社会效益与影响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4,05:22-24.
[5]Drew Bellamy, Luka Pravica.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riverless haul trucks in Australian surface mining [J]. Resources Policy, 2011, 36(2):149-158.
[6]黄柏雪.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N].计算机世界,2013-10-28026.
[7]Clifford Winston, Fred Mannering.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Public Highway Performance: A Leapfrog Technology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Is Going To Be Necessary [J]. Economics of Transportation, 2014, 3(2): 158-165.
[8]闫民.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汽车维修,2003,02:9-10.
[9]我国无人驾驶汽车成功挑战高速公路[J].创新时代,2012(12):14.
[10]林一平.不断创新发展的现代无人驾驶汽车[J].专用汽车,2003,0
1:12-14+18.
[11]张贤启,余有晟,刘俊才.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及可行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5,04:50.
[12]冯学强,张良旭,刘志宗.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综述[J].山东工业技术,2015,05:51.
[13]赵阳.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1(26):272.
[14]乔喻.无人驾驶汽车开启“智能交通”新时代[J].第二课堂(B),2014,11:4-9.
[15]张彦.基于灰色理论的汽车产品可靠性工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16]万正高.国产电动汽车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17]李晶.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从改造到自造[N].北京科技报,2014-06-09034.
[18]黄武陵.无人驾驶汽车能否让城市通畅[N].光明日报,2012-06-12012.
【关键词】路灯;智能控制;研究
城市的路灯系统每年消耗大量的电能,这其中也存在很大的节能空间。智能路灯节能控制系统包括一个监控中心、若干路灯网络协调器、若干路灯路由器节点,以及监控中心与路灯网络协调器之间、路灯网络协调器与路灯路由器节点之间的通信控制。路灯智能控制系统是通过因特网实现远程监控、节能管理每一盏灯,实现单灯监控功能,达到单灯一体化,从管理和节能两个角度对用户照明系统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理,采用路灯控制系统不但能改善照明效果,而且节约了大量电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智能控制路灯的必要性
路灯智能化控制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在深夜时候,人车稀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半夜自动关闭一部分路灯来达到节能目的。这种做法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活动和交通安全,还可以适当的降低路灯电力的消耗和自身的损耗,为降低照明功率的密度提供了条件。在目前,深夜都采用适当降低照明功率密度来实现路灯的智能化控制要求和节能需要。其主要的方法是利用以下几种措施:首先是有规律的关闭间隔部分的路灯,其次是适当的降低路灯的供电电压,从而降低光源的输出功率;第三在双灯光源灯头的路等形式中,深夜可以熄灭一个光源;最后是通过路灯采用变功率镇流器,从而降低光源的输出功率,做到合理有效的智能效果。这几种智能方式和智能措施在当前城市中是最为常见的措施和方式,但是其中也存在着问题需要改进。因此在工作之中需要我们结合智能化措施进行分析和控制,提取相关措施。
2 智能路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控制中心是对路灯进行整体监控,将各路灯网络协调器及路灯路由器节电的电压、电流、功率、各路灯处传感器获得的声、光等信号进行汇集、分析,提供给管理人员,为管理人员做出恰当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控制要求自动作出决策,并通过通信网络将决策指令发给路灯网络协调器。若工作异常,则立即自动报警。
(1)路灯网络协调器的主要功能;路灯网络协调器主要用来实现路段控制,负责全路段网络的启动和配置,无线传感网络的建立,并实现信息的传递。它接收各路灯节点采集到的电、光、声等信号,并转发给监控中心;也将监控中心下达的指令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递给各个路灯节电;同时内部的处理器也可以根据控制要求自动作出决策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递给各个路灯节电。路灯路由器节点路灯路由器节点具有终端设备功能,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把每个路灯的运行数据发送给路灯网络协调器;同时又是单灯控制器,进行路灯光线强弱的控制,能根据本地运行情况灵活实现单灯节能控制。
(2)技术的通信系统设计;路灯控制系统控制对象众多、分布广、网络管理复杂,这就对控制系统的网络控制及通信方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鉴于单一通信方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适应路灯控制系统智能化、简单化及低成本性的特点,选用了多种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方案:监控中心到各路段的网络协调器之间采用 GSM/GPRS 通信方案,网络协调器到路段内的各路灯终端节点之间采用通信方案。监控中心通过 GSM/GPRS与各个子网相连,形成大区域控制和路灯网络。
(3)技术应用于路灯照明控制系统的优点;将无线传感网络用于路灯智能控制系统中的路段控制具有以下特点:短距离、小范围传输,具有成本优势;频率范围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组网简单可靠;通过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经过合理布局,在一个路段内能做到无任何通讯盲区,便于对路灯进行管理。因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监控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适合于承载数据流量较小、范围也较小的业务。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可通过修改网络的最大路由深度和最多路由节点数来扩展其传输距离。本设计系统采用的是星状网络,节点具有动态组网和自动路由功能,在个别链路断开或某个终端节点发生失效时,节点自动寻找其他的路由,不会引起整个网络的断开,传输的可靠性高。
3 智能路灯控制研究分析
(1)路灯智能化控制之中不能忽视单片机重要意义。计算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真正使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类社会大步跨入电脑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微型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单片机的发展概况单片机按照面向对象,突出控制功能,在片内集成了许多电路及外设接口,突破了传统意义的计算机结构。专用型单片机可最大限度地简化系统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目前,开发专用型芯片是单片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由于单片机是把微型计算机主要部件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即一块芯片就是一个微型计算机。国内市场上,有些单片机的芯片只有几元人民币,加上少量元件,就能构成一台功能相当丰富的智能化控制装置。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好。单片机把各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内部采用。
(2)光敏电阻器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制成的一种电阻值随入射光的强弱而改变的电阻器;入射光强,电阻减小,入射光弱,电阻增大。光敏电阻器一般用于光的测量、光的控制和光电转换(将光的变化转换为电的变化)。通常,光敏电阻器都制成薄片结构,以便吸收更多的光能。当它受到光的照射时,半导体片(光敏层)内就激发出电子- 空穴对,参与导电,使电路中电流增强。光敏电阻的主要参数光敏电阻器的主要参数有亮电阻、暗电阻、最高工作电压、亮电流、暗电流、时间常数、温度系数灵敏度等。光敏电阻的特性光敏电阻和其他半导体器件一样,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温度升高时,它的暗电阻会下降。温度的变化对光谱特性也有很大影响。硫化铅光敏电阻的光谱温度特性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峰值随温度上升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因此,有时为了提高灵敏度,或为了能接受远红外光而采取降温措施。
4 结语
智能控制是目前城市路灯的主要控制方式,是基于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依据的路灯控制措施。智能控制中是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的照明需求的基础上,以各种资源优化措施和配置方式来实现节约能源的要求。新型调压智能控制方案由于能保证路灯端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在应用中大大的延长了灯具光源的使用寿命,同时合理的减少了维护工作的工作量,不产生高次谐波,对电网无污染;节电率达到30 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路灯建设中。系统可自动监控路灯网中任意一盏灯的工作状态和环境状态,给出适当的控制命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从而能够减少路灯的耗电量,并延长路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关键字】智能车,嵌入式,传感器
一、系统硬件的结构
该智能车系统采用STC 51系列单片机为检测和控制核心;以红外传感器为路径检测传感器,自动检测跑道上的黑线;并根据采集到的黑线信息,通过软件对小车进行行车轨迹和速度的控制,再通过速度反馈小车的位置,实时监控调节智能车的行进状态,设计的整体结构框图如下:
硬件系统是智能车中除机械结构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智能车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基础。简单、合理而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电路对于电子系统运行的稳定、控制的精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系统硬件结构主要有S12控制核心、电源管理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显示模块、转向舵机控制模块和直流电机驱动模块组成。
从该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软件模块主要有:
1、单片机系统的初始化,包括单片机系统时钟的初始化、ATD模块的初始化、PWM模块的初始化、增强型时钟模块的初始化,还有一些输入输出口的初始化;
2、光电信号的采集:通过对红外接收管接收道路反射的红外光后产生电压的变化,采集到了有效的智能车位置信号。
3、光电信号的处理:将采集到的电压信号存储在单片机中,通过对光电信号的分析和判断来识别路径,判断黑线中间位置,判断道路是直线还是曲线,以及通过计算判断出曲线的斜率,从而进一步的控制舵机的转角和驱动电机的转速。
4、舵机转角的控制和电机转速的控制;通过控制PWM的信号输出可以实现对舵机转角和轮速的控制。
5、霍尔轮速传感信号的输入:通过对输入信号的捕捉和计算实现对驱动电机的转速的测算。
二、智能车软件的设计
光电传感器是通过把光强度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来实现控制的。光电传感器在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构成它们分为:发送器、接收器和检测电路。
发送器对准目标发射光束,发射的光束一般来源于半导体光源,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及红外发射二极管。光束不间断地发射,或者改变脉冲宽度。接收器有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光电池组成。在接收器的前面,装有光学元件如透镜和光圈等。在其后面是检测电路,它能滤出有效信号和应用该信号。此外,光电开关的结构元件中还有发射板和光导纤维。三角反射板是结构牢固的发射装置。它由很小的三角锥体反射材料组成,能够使光束准确地从反射板中返回,具有实用意义。
结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智能电子产品在汽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迅速发展为汽车综合电子控制技术。它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控制器局域网为特征,包括单片机、灵巧的电源及智能的传感器,它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既能将原来有限的综合性电子控制系统扩大成汽车整体综合控制系统,又可与汽车外部道路、交通、通信条件联结起来,是汽车成为智能交通系统或智能道路系统的一部分。
通过本次智能车系统的设计对汽车电子设计有了总体的理解,嵌入式开发技术将会促进汽车电子领域向前高速发展,软件和硬件的完美结合需要汽车电子工程师用心去探究和实验。由传感器到控制电路再到执行部件是整个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流程。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探索设计好控制电路使传感器传出的信号有效的控制好执行部件,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灵敏度等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传感器应用设计300例(上册)》【M】_张供润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目前美国的ITS研究集中在7个领域共29项研究内容。1998年美国交通运输部门确定电子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项目为311项。下边主要介绍ITS的7个领域研究内容,这些内容如过应用于我国的公交领域,将会对公交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及安全便捷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出行和运输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6项主要内容:①出行者服务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出行者提供快速服务,如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位置、工作时间、食物供应情况、停车场的情况、车辆修理站、医院和交通警察办公室。②路线引导系统。它为出行者提供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行驶路线。③交通控制系统。为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提供一个自适应的智能控制系统,从而改善交通流状况,为公交车辆提供优先权,以缓解所有机动车辆的交通拥挤问题。④交通事件管理系统。帮助公共和民间机构迅速确认突发事件并作出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交通的影响。⑤车辆排放物的检测和控制系统。系统采用先进的车辆排放物检测设备进行空气质量监控,并采用一系列措施控制污染。⑥在线驾驶员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驾驶员的引导系统和车内标志系统。
二、出行需求管理系统
1、出行前的信息系统。出行前的信息是指出行者出发前在家中、工作地和其他地方所获得的出行实时信息,如公共交通线路、时间表、换乘和票价等,另外还有城市间长途出行和休假出行信息,以及实时的交通事故信息、线路变动和线路行车速度等信息。
2、合伙乘车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提供合伙乘车信息,这样可以减少小客车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挤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不仅对工作出行的人有利,而且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需求管理和营运。该项研究通过制定运输需求管理和控制政策,减少个人单独开车工作出行的数量,促使人们更多利用高乘载率车辆和公共交通运输,并为欲提高出行效率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备选出行方式。
三、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1、公共交通管理。为了改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它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车辆及设施的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公交系统营运、规划及管理功能的自动化。
2、途中换乘信息。该项研究可为使用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出行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中转和换乘信息,帮助出行人员在途中根据需要作出及时的换乘决定并调整出行计划。
3、个体的公交运输。这种公共交通运输可以满足个人非定线或准定线的公共交通运输需求,为乘客提供非常方便的服务。
4、公共交通运输安全。它为公共交通的乘车人员和驾驶员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
四、电子收费系统
电子收费系统是为用户支付通行费、车票费、存车费等提供一种通用的电子支付手段,目前我国只是应用IC卡支付车票,未来将逐步实现一卡通,通过本卡实现公交、出租、城铁等公共交通的一卡支付。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实现收费和支付的自动化,从而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
五、商业车辆的运行系统
1、商业车辆的电子通关系统。这个系统要求货车和公共汽车装有无线电接收装置,确定主要行驶路线的车辆行驶速度和装载质量,以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2、路边安全检查的自动化系统。这个系统为车辆和驾驶员提供一个实时的安全检查途径,它可确定哪台车辆应该停车受检。3、车载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能自动监控商业车辆、货物和驾驶员的安全状况。4、商业车辆的行政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电子手段办理注册手续,自动记录里程、燃料消耗报告和检查账目。5、商业车队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为驾驶员、调度员和多式联运管理人员建立通信联系,利用实时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并便车辆在非拥挤道路上行驶。6、危险品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执法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危险品种类信息,使其能在紧急情况下作出适当处理,从而控制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六、紧急情况管理系统
1、紧急情况通报和个人安全。这个部分包括两个功能:其一是保证驾驶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其二是自动通报系统在危险事故发生后,会便车辆自动制动并通知救援机构。
2、紧急情况车辆管理。这种车辆管理首先必须具有公共安全机构,由该机构与车队管理部门建立直接通讯联系。
关键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究
前言: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作为先进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便捷、安全、可靠的运输环境,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很大限度的实现了道路信息的多元化传递,提高了道路的畅通和高科技的发展,探究和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完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元化性能,增加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1、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阐述
由于受交通运输因素的制约,改善当今的公共交通运输,缓解由各种天气、堵塞等产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智能化系统和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测公路、信息导向和语音功能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监测公路:监测公路系统主要通过视频图像和监控摄像等设施来达到监视路面的实时状况及突发状况等,能准确快速的传递现场的路况分析图,方便公共交通管理中心及时掌握信息。信息导向:信息导向系统主要是针对路况上的收费站和路段上的突发状况进行交通上的采集数字报表和资料的传递,实现了完整的探测系统设备。语音功能:语音功能主要是采用信息探测的功能,无线电话系统和遇到突发状况等。通过信息感应和图像处理及时和应急中心取得联系,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智能性。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来讲,经济效益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有长久的影响,整个发展目标对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着很大个影响。随着市场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很多经济企业避免被淘汰下架都在不断学习与完善新型技术,通过新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发展,运输智能的新颖性也在不断提高,加上企业间的竞争力只增不减,促使一些企业间形成了无形的效益竞争,更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智能系统的多元化发展,为此通过整合总体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最终需要多种措施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影响。
2、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根据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来发展,全面建设综合化系统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确定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法,在各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路面交通、地域影响,明确研究评价的目标是完善社会经济效益体系。通过国际权威的技术检测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选择性都对评价方法做出了实际研究,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发展也是建立的一个良好评价方法,系统经营者创造的一系列综合效益成果的技术检测,旨在揭示全社会以追求盈利的前提下,放眼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所带来的评价以及最终的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成本和收入的最终效益来实现,例如,整个交通运输的维护费和通行费都属于企业的成本。大众出行便利,车况信息完善,促进交通的畅通,都可以作为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的有利特点,把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又递进了一步,从经济的长远考虑,提出合理的研究评价成果,能带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3、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内容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公众驾驶车辆的行程,来往的驾车时间,天气以及路面突发状况的等对交通影响。一方面,对交通过程中产生的车辆损伤、人员伤亡及车载货损等安全方面问题,做出了分析;另一方面,对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尾气、燃油消耗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出行的大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不仅方便大众出行,而且还有利于系统的不断完善,提高运输的运作率,降低了成本效益的投资,维护了系统的耐用性。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确保大众的切身利益,一部分可以直接得到效益,如运输中途的时间缩短,燃油量消耗少;另一部分不能直接得到效益,而是由无形中带来的效益;如改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化的提高、增加用户满意度,推行车辆自动性能安全性检测。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及适应的各种环境。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应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需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的系统化、多元化不仅能准确的识别自身的突出特点,还能明确评价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利用对所选择的各类系统性能、方法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面分析,结合整理数据,实施评价的检测和成果,从抽选的数据中来看,一些评价方案往往不能到达评价的预期目的,从中就要判断符合综合评价的分析,无非就是对已经实施生产的效益做出对比,从而得出衡量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牵动着经济的需求,对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追求的利润和成本,一般都会在最后的成果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来要求和不断完善系统化发展的长远性,全面统筹分析客观现象,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经济水平,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应该全面适当的改变格局,从实际出发,全面总结由实践所带来的检测,有利于评价的最终研究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综合阐述,主要分析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因素、原则内容和方法,遵循着市场的经济变化模式,构建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发展和有秩序的进行,是建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忠伟.中国高速公路用地社会经济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张云飞.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3.
【关键词】公共照明 路灯 新能源 光污染
“公共照明”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利用各种光源照亮工作和公共生活场所的措施。它包括:光源的选择、照明设施的设置,以及光照效果的设计。根据公共照明装置使用范围的不同,我们可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的照明类型,如:泛光照明、局部照明和工作照明等等,这种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源所产生光线的分配方式的不同。
由于时代和制造技术的原因,原始的路灯只是以照明功能为主,功能也仅限于提高人们在暗处观看的能力,使人们的活动顺利进行,在保证安全系数足够大的前提下,不讲究造型美观和其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而路灯的光源也由从前的蜡烛、燃油灯、燃气灯到交变电流的炭棒弧光灯,后来演变成寿命更长、性能更为可靠稳定而且亮度更高的白炽灯。而现如今,街道照明灯早已普遍更换为高强度放电的高压钠灯。近年来,LED也逐渐高频率的出现在公共照明设施中,相比之下它能耗费较少的电能提供更高的亮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共照明正朝着更加节能化、健康化、艺术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实现照明控制系统智能化与新能源的使用是公共照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照明系统的节能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照明节能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使用高效的照明装置(例如光源、灯具和镇流器等);二是在需要照明时使用,不需要照明时关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灯时间、开灯数量和过高照明亮度,这点需要通过照明控制来实现。
尽管公共照明系统已为人类服务了数百年,但是仍有很多因使用不当给人们造成危害的事例见诸报端。虽然说路灯的安装有利于交通安全的同时,还能减少街道上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是这并不代表路灯会越多越好,越亮越好。
经研究和一些实例表明,路灯的滥用会造成光污染和某些交通事故的发生。夜间公共照明光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危害:
一、对交通(含陆地、海上与空中交通)的影响
在目前汽车流量很大的主干道设置路灯前,要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由于司机眼睛自动适应光线能力的降低,从而可能造成丧失夜视力的危险,当司机从无光照射区或弱光照射区域猛然进入路灯投射光线较强的区域时,他们的瞳孔会迅速收缩以适应较亮的光线,但是在他们驶离强光区的过程中,他们的瞳孔膨胀以适应较暗的光线,而这一适应过程会很慢,因此他们会在视觉尚未修复的情况下继续驾驶,非常危险。
二、干扰人的生理节律,危害人体健康
夜间室外照明,特别是建筑物的夜景照明产生的干扰光,有的直射到人的眼睛造成眩光,有的通过窗户照射到室内,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打乱人的生物钟的节律,危害人体健康。
三、对城市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城市夜间室外照明的迅速发展,导致电能消耗的大幅度上升。现在全球每年要消耗20×10?亿kw・h的电能用于照明,而生产这些电能要排放十几亿吨的CO2和1000多万吨SO2。因此,城市照明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负面影响。
四、破坏夜空环境,严重影响天文观测
据研究表明,自然夜空亮度只要增加10倍,人类不仅会失去了繁星点点的美丽夜空,天文观测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许多星体将会由于夜空亮度的增加而无法被观测到。
五、对动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外,大多数动物在晚上安静不动,不喜欢强光照射。可是夜间室外照明产生的天空光、溢散光、干扰光和反射光往往把动物生活和休息环境照得很亮,与对人的影响相似,打乱了动物的生物钟节律,使之不能正常入睡和休息。预防光污染,要严格遵循以下各项防治原则:
(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防治城市夜间室外照明产生的光污染,既要防,也要治,但主要是防,要防治结合,力争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城市夜间照明的功能需求、装饰需求和减少光污染的要求达到最佳的统一与平衡,而不是等到光污染出现之后再去治理,这样不仅开展工作十分困难,而且将会付出数倍的代价。
(二)从城市照明的源头抓起
光污染的来源和造成光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消除这些因素十分必要。要彻底防治光污染就必须从城市照明的源头,也就是从城市照明的规划,照明工程的设计开始预防光污染的产生,这也是预防为主的关键。
(三)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和施工时,不严格执行国家和国际上有关防治光污染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工程竣工后管理不严,造成过亮、过暗或光线泄露等现象,是产生光污染的两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管理,严格执法是防治光污染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公共照明设施设计应坚持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艺术性与统一性五项原则,与既有的环境相协调。有人说过: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掩盖一支蜡烛的光亮,公共照明设施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节能环保,减少光危害,实现人性化的智能控制,体现更人性化的公共照明环境,体现光和人类生活的完美结合才是良好的公共照明宗旨。
参考文献:
[1]马小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2]北京照明学会.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2.
[3]李维立.身边的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4.http:///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2JSSPITP0769)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关键词] 智能化;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58-3
Analysis on Intelligent Product Development Trend
Liu Chunqi
(Henan Information Center,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Intelligent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intelligentization will penetrate into every field of the society,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product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s liv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in the future smart home will be formed with smart phones as the core, the wearable devices, smart appliances and other intelligent terminal remain interconnected, and ultimately realize a seamless connection with the public system, to reach the view of so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intelligentization;wearable devices;smart home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智能化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智能产品爆发式增长,家电行业也迅速响应并加入其中,预示着智能化产业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与融合,正在迎来一个产业的爆发期。下文将着重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智能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1 智能化的现状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通常都不是线性的,而是要经历萌芽期、积累期、成长期、爆发期、稳定期、衰落期等不同阶段。一个产业进入爆发期不仅仅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撑,而且需要社会和经济的驱动力。因此,在爆发期前通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从概念提出、技术积累、经济与社会需求的成长期。智能化首先在制造业驱动突破,各种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已经逐步改变的制造业面貌。然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智能家居和智能化产品长期停滞,一方面是技术方案的实用性不够,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产品从经济和社会方面考虑,成熟度不高,不能满足智能产品社会化的需求。近年来,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安防、智能灯光控制、家庭影音等智能产品开始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把我们带到一个智能化时代,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视,从智能汽车到智能机器人,从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从可穿戴设备到万物互联,新技术、新产品带来了无所不感知、无所不连接、无所不数据、无所不计算的全新时代。
2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趋势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必将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它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众多领域,比如与生活相关的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但是,智能化需要强大的支撑体系,在最终实现社会智能化之前还有很长的路。
智能化产业蕴含着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前景:《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2013年我国智能家电的产值已经达到1 000亿元,到2020年智能家电设备的产值将有望达到8 000亿元。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产业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的产值有望超过万亿元。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产业有望达到1 000亿元规模,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扶持,预计未来10年国内智能交通投入将在达1 800亿元。 预计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智能化相关的产业规模和对什么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本文将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几个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分析智能产品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手机成为终端主导
电子行业由终端所主导,处于核心地位的依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从智能机渗透率数据可以看出,当前超过50%的渗透率水平体现了公众对于智能化的认可。从终端产品的角度看,未来典型智能终端渗透率将会持续提升。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实质上的中央控制器,而围绕它的,是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及智能设备。现有各厂家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平台体系里,手机大多站在中央位置,起到一个信息汇集的终端作用。
未来,智能手机将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但外延扩张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传统设备将纷纷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将是近期可以实现的方向。增长点将会不断在新的终端产品中涌现,上游元器件方面,也将存在持续的投资机遇,包括智能手机里的传感器。
预计未来,手机可能作为智能控制中心和计算系统,使可穿戴设备、平板、笔记本、电视等所有终端保持互联,而每个人的身体及可穿戴设备将变成微网络,身上佩戴各式与智能手机联结的装置,提供各类功能并与智能手机、云端进行数据计算和交互。
2.2 可穿戴设备
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便携性要求出现、硬件配置提升、传感器及电池改善,可穿戴设备的便携、云端互联等性能优势将越来越明显,预计可穿戴设备将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爆发性增长点。
智能手机是可穿戴设备爆发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智能手机现在已经不仅是用来讲电话,或者是上网,其内建的处理器与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使它成为远程的计算机引擎,而同时智能手机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可穿戴设备是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具备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其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风潮由谷歌眼镜(GoogleProjectGlass)引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进入停滞期后,以智能眼镜、手表等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谷歌、苹果等巨头下一部竞争的主战场。尤其是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五大平台及相应开发者都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时,后台数据及前端检测传输更加完善时,可穿戴设备将会变成主流。按照2013年6月最新数据,消费者在移动设备上点击和分享内容的行为是桌面电脑的2倍,随着社交网络越发重要,可供分享的数据暴增。
可穿戴设备的主流应用包括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医疗及健康监测、健身及运用、军用及工业应用等。目前可穿戴设备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用户对健身、医疗及健康监测等需求也在持续抬升。
随着慢性病人群不断扩大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国内医疗资源相对紧缺且费用支出相对较多,人们的健康观念正逐渐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监测与预防,以尽早发现可能的风险并及时予以纠正。近年来,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医疗健康日常检测需求,让生理体征检测变得更加便捷。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可加载的功能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
未来可穿戴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硬件终端不仅是行业增长点,也将成为粘住客户的产品形态,进而围绕消费者形成可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视、汽车等终端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智能方案,因此原软硬件、互联网等各类厂商均参与到推出硬件终端产品的环节中来。医疗健康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因其持续、便捷的监控方式,愈加亲民的价格,以及逐渐完善的监测功能等优势,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
2.3 智能家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建筑早已不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成为建筑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典型的智能家居系统构成包括:智能管理中心、综合安防、智能家电管理、娱乐休闲等系统组成。
智能管理中心作为智能家居的管理入口,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或平台。可以预见的未来,智能管理中心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与各种各样的智能家用电器、穿戴设备等所有智能终端保持互联,并进行消息的传递、信息处理、数据计算和交互等。
综合安防系统包括智能门锁、远程智能监控、智能安防报警等安全防护系统。 智能门锁可以实现智能手机或生物特征识别的方式控制入户门、单元门等出入行为,并对所有出入事件进行记录,用户不用再携带通行卡、钥匙等就能够顺利出入。未来的智能门锁系统可能实现与远程监控以及智能安防报警系统联网,从而大大提高家居防盗能力。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主要完成视频、音频、传感器等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远程监测和管理居家的环境变化。智能安防报警可以防盗、防火以及防煤气泄露功能,当居家发生情况都可以向主人发出警告或提示信息,或者与智能社区或智能城市系统联动;当家里出现火灾或者煤气泄露时,主机会自动联系主人,并且通过传感器自动将煤气总阀门关闭,并报警。
智能家电管理包括家用电器的智能化管理,比如家用的空调、热水器、饮水机、电视以及电动窗帘等设备进行控制,可以融合灯光系统成为更全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智能终端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和场景等多种控制,可以让生活舒适安全、节能环保。
娱乐休闲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智能影音产品,实现电脑、音响、电视、互联网等产品间的互联互通,比如当你早上8点钟要起床上班,它可以及时地用音乐将您唤醒;另外它还可以融入灯光控制系统里面,可以在各种场景模式下自动切换你想要播放的音乐。主人离家后,家里的灯光关闭,窗帘自动关闭,安防系统都会就位。还可以网络连接控制您家里的一切设备。智能家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单品智能化、不同产品之间联动和系统化实现智能。未来五到十年时间里,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之下,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将进入集中爆发阶段,行业并购现象也将成为主流。智能家居已从一个集中控制系统转变为一个家庭智能秘书,从一个强调以“控制”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为家人提供智能联动及远程管控,提供安防报警与视频联动及多种方式的报警通知、故障信息监测与处理。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单品率先实现智能化,而后不同智能产品之间不断进行联动并逐渐进化变革,最终每个产品能够无缝接入,家居产品系统化实现智能。
3 智能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智能化产品行业正处在爆发前期,单品智能化的实现正处在加速发展,但是用户规模偏小且产品之间尚未实现联动。产品众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标准。虽然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实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智能产品互联的发展方向逐步清晰,并获得主流厂商的积极响应,但是具体的实现方案与技术标准互不兼容。因此,在短期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将阻碍智能产品间的互操作,但是,并不会对智能产品行业产生长期阻碍,因为行业标准的形成通常是通过产品竞争、兼并等自然形成的结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正在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深刻地改变着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家环境。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产生新的变革,但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家居产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渐渐清晰。以智能手机作为智能控制中心和计算系统,连接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以及其他智能终端,实现家庭内部所有物体的相互通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智能家居系统将于国家智能系统、智能城市系统、智能小区等,实现无缝连接,智能家居系统将逐步实现与大系统的无缝控制联动。
参考文献:
[1] 孟杨,李文森,廖栏椿,郭仿军.家用智能安保系统设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2).
[2] 王菊.智能家居系统架构、实现与蓝牙技术应用展望[J].电子世界,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