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6 08:5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江门 先进制造业 发展

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先进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类别,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石油及化工行业。众所周知,江门市是广东传统的工业大市,2009年1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先进制造业在江门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未来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

1.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江门市有先进制造业企业共110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74家的33.87%。其中,装备制造业795家,占72%;石油及化工行业有230家,占21%;钢铁冶炼加工业84家,占7%。近一半企业集中分布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分别为274家和252家。开平市、江海区、台山市、鹤山市分别有152家、134家、130家、122家,恩平市45家。[1]2010年末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

1.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优势行业

有数据显示,江门市有7种工业产品划归先进制造业品种。建筑涂料、民用钢质船舶和金属集装箱等工业产品在全省占有一定地位,其中建筑涂料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民用钢质船舶占五分之一强,金属集装箱占六分之一。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集成电路的比重最大,为0.7%。从出口情况来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有出口业务的有231家,占其总数的20.83%。2010年出货值2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占先进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7.48%。

江门市拥有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江门)、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卫浴生产基地、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等1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5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在《纲要》的推动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

1.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短板

近年来,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但从2010年及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仍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短板。一是虽然这几年我市投资增长迅猛,但制造业投资总规模仍不够大,先进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占全市工业投资三成左右),影响到产业规模的扩张。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9%,低于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0.84%的平均水平。三是高技术总量不高,产业优势不强。2010年,我市有高技术企业256家,仅占全省总数的5.57%。

2010年末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2]

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遭遇人才瓶颈

先进制造业是长期以来支撑江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在后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大环境中,江门市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升级与发展困境,这也迫使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寻找发展机遇。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而江门市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需要。

据江门市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江门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介绍,参加此次民营企业招聘活动的企业一共有147家,提供就业岗位3590个,其中产品设计师、电气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高技术岗位需求旺盛,虽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企业与求职者能达成录用意向的却并不多。江门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江门却很难招聘到。

2.2 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式,真正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目前,江门市经济增长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经济增长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粗放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依靠外资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遭遇了产出效益日益下降的问题,各种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谋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江门市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江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聚”而不“群”现象。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虽然江门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集群产业的规模都还不够大,辐射能力不强,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总产值仅在300亿元左右。如果从专业镇的角度来看,江门的大部分企业集群年产值都在10-30亿元左右,规模都很有限。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品集中于产业链某个阶段,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配套不完善,如纺织、水暖卫浴、机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低,核心技术太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江门市就难以完成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也难以完成“江门市制造”向“江门市创造”的蜕变。从营销的角度看,名牌就是市场,名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现阶段,我市优势企业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数量偏少。目前,我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有11个属于优势传统产业,占79%;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 61个省名牌产品,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44个,占72%;有50个省著名商标,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38个,占76%。在这些品牌中,如造纸产业中的“维达”纸巾,机电产业的“豪爵”摩托车、“金羚”洗衣机,食品产业的“李锦记”、“味事达”酱油、“嘉士利”饼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产品。但是,江门市目前拥有的名牌产品比起珠三角其他兄弟城市来说还有较大差距。

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促进对策

3.1 强化人才引进,推动校企联动,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江门市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人才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第一,要借鉴国外以及沿海其他省市人才环境建设的一般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

第二,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江门市有五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高、中、低相配合的人才培养学校。广大先进制造企业也在部分领域内缺乏高科技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企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加强规划指导,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产业规划要先行。要把江门建设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应该制定一个总体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涵盖战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以及主要战略发展措施等。一是要清楚分析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比如它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二是结合实际,分析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三是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既要有总体的目标,也要有各个产业的目标;四是整个产业布局的优化。其次,要抓重点产业。要重点做大做强石化、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纸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如银洲湖纸业基地到2012年,年产能将达到57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65亿元。2020年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06亿元,利税502亿元。最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前提。一般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广度、强度与外向度三个方面来衡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广度上,要协助大型企业就近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群,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强度上看,要积极搭建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共享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培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外向度上看,本地集群要积极融入全球商品链,沿链条扩展移动。[3]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江门市政府应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应重点从财政、投融资、税收三个方面制订政策。

第一,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在整合原有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预算安排或其他渠道筹集,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社会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领头项目等;积极帮助支持重点企业向省申请每年安排10亿元的引导产业高端化的专项资金资助。

第二,在投融资方面,对国家指定的鼓励类项目以及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所规定的优先发展类项目,要优先立项,积极支持;要积极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协调金融机构,在同等资信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贷款;要运用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

第三,在税收方面,凡是符合环保节能项目的经营收入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政府服务上,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还应该建立积极的激励政策,健全并切实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并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高新技术企业税前扣除等国家和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4]

参考文献:

[1]江门市统计局.江门市先进制造业2010年发展报告[R].

[2]蔡明奕.江门将全力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N].江门日报,2011,7(27).

[3]伍安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江门先进制造业[N/

OL].(200811-19)..

第2篇

>>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诸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浙江省运输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 浙江省农药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考 发展浙江省特色的生态经济 对安丘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建议 浙江省湖州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应用型院校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04.

[2]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28-31.

[3]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42-48.

[4]唐勇.培育特色小镇要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06):21-22.

[5]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6]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3):27-28.

[7]于新东.关于浙江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建议[J].党政视野,2015,(08):18-22.

[8]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t望,2015,(09):49-51.

[9]涂东山,王琳,何奈里.山南基金小镇:打造中国格林尼治[J].政策t望,2015,(10):50-52.

第3篇

摘 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分析山西产业结构,进而得出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制造业以及生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业;融合发展

传统观点认为,服务业通常分为消费业以及生产业,其中生产业与制造业联系最为密切。生产业指的是为其他产业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通常作为中间投入要素,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的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是重工业占据主要地位,生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因此,研究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加快实现“十二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发展现状

(一)山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山西省制造业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以每年19.5%左右的速度增长。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占制造业比重最大的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3.9%)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6%),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4%),专用设备制造业(5.1%),通用设备制造业(3.4%)。

目前山西省制造业档次仍然较低,以资源型企业为主,高度制造业发展缓慢。资源型行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比重达到59.3%。对比广东省来看,其制造业增加值前5位分别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电力、交通运输、化学[1],相比而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较轻,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2.4%,医药制造业占2.3%。

山西省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失衡将阻碍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说明山西省生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未能为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高知识、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

(二)山西省生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生产业的行业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尚于立[2](2008)运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得出我国生产业包含六大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讯服务、批发零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计算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地址勘察和水利管理服务。

山西省生产业“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平均为18.6%,生产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平均为64%,说明生产业产值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增速为3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增速为13.4%,批发零售业发展增速为21.8%。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占生产业较大比重,分别为27.4%和29.2%,说明山西省传统生产服务业仍具备广阔市场。

近年来虽然山西省服务业总产值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从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看,服务业却是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43.8%下降到2010年的3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由此可见,山西省服务业发展仍然十分落后,落后于全国的一般水平。由于山西是资源大省,重工业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山西省的主导产业,这就导致了山西服务业发展的相对不足,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将将会严重影响工业的发展,特别会对制造业造成不利影响。

总体来说,尽管山西省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发展,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新兴的服务性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不足以及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3]

(三)全球化视角下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不断的增加,山西要想实现转型发展,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准确定位,积极的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因此,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00—2012年,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增长密切相关。2004—2012年制造业所占总体份额领先与生产业,这表明山西制造业较于生产业发展较好。但在2009—2012年,山西省生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这将有利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稳定,进出口贸易增长相对较快,但总体趋势大致相同。在2008—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这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对外商投资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与此同时,对外资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二、推进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1、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从而加大生产业需求

山西由于其资源优势,在其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占据了主要地位。制造业的发展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因为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这将会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因此,制造业企业不断产业升级,革新生产方式,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派生出对生产业的需求。

2、大力推动生产业发展,提高生产业的产业比重,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下,山西省生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行业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山西省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围绕这些行业,发展其上下游行业,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的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打造山西品牌,从而使得生产性成为山西发展新的着力点。

3、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

目前,山西利用外资情况相对较差,从上述分析可知,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关系作用相对有限,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却是一项重要的资本流入不仅可以直接与山西当地产业相结合,积极争取外资,有效利用外资,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利用实现生产业以及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实现山西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洋.河南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的概述

机械制造工业在19世纪末才提出,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传统的手工业不断被机械工业代替,这样劳动强度得到了降低,整个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机械制造也在发生着变化,人类第一次使用工具,也就是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后来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土器、铜器、铁器工具陆续被发明出来,但是这些工具科技含量不高,制造工艺非常简单,随着机械制造工艺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升,机械制造工艺也得到了发展,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是向工业、艺术、文化等方面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到了近代,蒸汽机的出现,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来内燃机的出现,促使了火车、汽车的发展,机械制造工艺也向大型化、自动化转变。随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能的运用使生产效率得到快速增长,从而使机械制造工艺实现了技术与科学的融合,机械制造业开始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紧密结合,人们认识机械制造工业也向高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

2.1 激光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激光加工比传统机械加工工艺考究,且质量突出,因而激光加工技术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激光技术作为机械制造工艺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激光热处理。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对零件进行热处理不仅能提高加工零件的使用期限,还能提高机器的使用性能,特别是磨损概率大的零件。在热处理过程中提高零件耐磨性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零件表面涂抹一层高熔点的耐磨材料,而激光技术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因而利用激光技术对零件进行热处理,在提高零件使用寿命的同时对模具进行修复。(2)快速切割成型。激光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快速切割,利用激光技术的快速切割和CAD模块的准确定型便可自动完成对材料的快速切割成型。快速切割成型的对象除了零件模型外,还包括一些复杂的零件,由于激光快速切割具有其它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该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逐渐普及。

2.2 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控制在提出之初便受到广泛欢迎。(1)自动化制造单元。自动化制造单元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研制出来的一种小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于外形较小且能独立完成指定任务,因而自动化制造单元在机械制造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自动化制造单元可以为单独的一台设备,也可以为多台设备,根据加工产品的不同可对加工设备进行不同的组合,如物料输送机、数控机床等。(2)自动化制造生产线。自动化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中也是一种使用较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该系统是指在较少的人工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下,将原材料加工成零件或将零件组装成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管理过程或工艺过程的自动化。自动化制造系统由多台加工设备组成,各设备统一受计算机系统控制,因而自动化制造系统又相当于一条自动化加工流水线。(3)自动化制造工厂。

3.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而且也会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3.1集成化发展趋势。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逐渐推广,机械制造工艺不断趋向于集成化,原本分散型的加工模式也逐渐向集成化靠拢,机械制造开始具备连续性和规模性。目前在机械制造业中集成化的利用主要是连续性加工和机电一体化,它们主要是针对零件加工的一次性完成,而集成化今后的发展趋势则是使整个成品集体化生产。

3.2微纳化发展趋势。在机械制造工艺中提高加工材料的性能,对加工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是促进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主要途径,对加工进行精密化更是提高加工零件使用寿命的关键,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工艺已逐步趋向于微观化。

3.3自动化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运用使得机械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加工质量还是加工效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改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提高机械制造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自动化技术也将成为机械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建立自动化制造工厂的必要条件。

3.4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决定了生产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工作效率,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数字化还体现在设计环节和生产过程当中,数字化的设计使得整个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更加完整高效。除此之外,对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也是生产的一个基础条件,它可以引导企业逐渐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还是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作为保障。文章主要讨论了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阐述。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工业创新和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认真把握,要认识到发展机械制造工艺的重要性。在对传统技术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质量水平和效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董兰英.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12(5).

第5篇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MES;ERP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大量销往国外,被喻为“世界工厂”,制造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不断演变,西方经济陷入萧条,新兴经济体受到通胀困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使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出口面临严峻考验。我国国内由于气侯变化导致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迅速攀升,输入性通胀压力导致原材料纷纷上涨,劳动力成本也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目前制造业企业的经营面临巨大压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要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一定要抓紧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优化自己的经营质量。

企业的经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过程管理。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关键。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主要为维护企业的持续核心竞争力而展开,其实质是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到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强调执行力,注重企业在从战略的制定到具体的执行等管理全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

随着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一批制造业企业积极寻找对策,苦练内功,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目前,我国成功进行了精细化管理的制造业企业既有伊利牛奶、青岛海尔等大型企业,也有金坚制衣、德胜洋楼等。

二、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精细化管理必须与企业现状相结合,遵循企业发展客观规律,从大局到部分,从基础到精专,把企业全盘看作是一个系统来设计,在生产中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可从下列方面来设计:

(一)精细化操作

指对企业活动事先制定好工作规范,并要求每一个员工都遵守,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正规化、标准化。

(二)精细化控制

要求建立企业生产运作流程,该流程包括计划、审核、执行、回顾的过程。

(三)精细化核算

要求企业财务活动都要记账、核算,通过核算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减少企业利润流失。

(四)精细化分析

指企业通过现代化手段,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和跟踪,以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方法。这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五)精细化规划

指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都是有依据的、可操作的、合理的和可检查的,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企业的规划包含企业高层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制定的中远期目标,如企业规模、文化、管理模式等以及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目标制定的实现计划。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未来展望

根据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的研究,随着精细化管理在制造业企业的广泛运行,现代化的制造业企业一般是进行三个层次的系统化管理:首先把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控;其次在企业的成产车间内部建立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最后对整个企业进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ERP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模式。该系统是统一对企业的物流、人力资源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ERP系统是一个在全企业范围内所应用的高度集成系统。它通过自动优化管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只需在某一系统中输入一次源数据,就能使不同业务系统共享该源数据。我国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未来发展模式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在企业内部建立ERP系统。

参考文献

第6篇

制造业分析报告

2015年8月

目 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 4

1、行政主管部门 ..................................................................................................... 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 4

二、行业概况 ............................................................................................ 6

1、厨房专用设备行业介绍 ..................................................................................... 6

2、行业产业链及价值链 ......................................................................................... 7

三、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 8

1、资金壁垒 ............................................................................................................. 8

2、技术壁垒 ............................................................................................................. 8

3、经验和人才壁垒 ................................................................................................. 9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 9

1、有利因素 ............................................................................................................. 9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 9

(2)产业政策扶持 ................................................................................................................. 9

(3)市场空间广阔 ............................................................................................................... 10

2、不利因素 ........................................................................................................... 10

(1)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 10

①厨房专用设备行业标准多且不一致 ....................................................................... 10

②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不规范 ....................................................................... 11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 11

五、厨房设备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市场规模 .................................. 11

1、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

(1)厨房设备智能化,款式多样,功能齐全 ................................................................... 14

(2)走向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 14

(3)品种向多样性和功能性方向发展 ............................................................................... 15

(4)中高端厨具市场分量加重 ........................................................................................... 15

(5)厨房设备套装化 ........................................................................................................... 15

2、市场规模 ........................................................................................................... 16

六、行业风险 .......................................................................................... 18

1、营销风险 ........................................................................................................... 18

2、核心竞争力缺失风险 ....................................................................................... 18

七、行业竞争态势和市场化程度 .......................................................... 19

1、中小企业及小作坊生产企业众多 ................................................................... 19

2、少数优势企业快速成长,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 20

3、部分有实力的国外跨国专用设备制造企业进入我国厨房专用设备市场 ... 20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政主管部门

厨房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工业行业和信息化产业的监督管理,其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第7篇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制造业和物流业分别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二者存在着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的密切关系。制造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设施和技术基础,物流业拓展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提升技术水平。任何一方的发展滞后,必将给另一方带来瓶颈制约。近年,常州制造业和物流业虽然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物流业和制造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较高层次的联动水平。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常州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联动水平,以期为加快常州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制造业物流外包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业,已经渗透到制造业的研发、设计、采购网络、营销网络和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联动发展,有助于:

1.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现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正当其时,物流服务是新型工业化的第三利润源。纵观国外经验,把制造业中的物流服务分离出来,可以较快地提高服务业的比例,可以拉长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与国际接轨。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渗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联动发展,还有利于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这已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促进制造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制造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外包物流业务,将使得制造业越来越多地脱离繁杂的基础性仓储和运输管理, 转而集中精力到核心能力上;同时,借助物流业的专业化运作能力,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

3.促进物流业优化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深化物流外包,将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给物流业提供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物流业改善服务水平和提高运作效率,还有利于物流业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实现与制造业的共赢。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既是思想观念的联动,组织机构的联动,运作方式的联动;同时也是经济效益的联动,人才交流的联动。

二、常州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现状

1.常州制造业现状及物流需求

常州由传统制造业正走向现代制造业,迫切需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产业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对现代物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材料、零部件与产成品的分拨线路拉长,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增加,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保证运输的时效性对常州的物流支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良好的物流支持系统已成为吸引众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据调查,常州制造业企业目前对自营物流不满意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运作成本高,其次就是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差,作业速度慢,这些表明企业自理物流运作效率低,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因此,将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剥离出去,交给物流企业去经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制造业企业目前外包物流集中于传统项目,比例最高的物流服务项目是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再次是仓储。物流总等高增值、综合所占比重很小。

2.常州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企业人员情况:常州市物流服务企业的人员构成中初高中学历的职工占很大比例。物流服务企业大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常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物流企业业务辐射范围:辐射范围大部分为周边县城、周边地级市、全省范围和邻近省市,说明常州市的物流以区域型物流为主,同时也表明常州市的现有物流服务企业以中小型物流企业为主。

(3)物流服务企业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各种运输车辆中以普通货车为主,集装箱车辆、厢式车和各种专用车辆所占比重很小;各类仓库中普通平房库数量多,立体仓库、高层货架仓库和各种专用仓库等数量极少。另外,使用互联网的物流服务企业比重不高。

三、常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问题

1.制造业企业中物流外包比例较低

常州市制造企业物流业外包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其一外包服务质量差,其二外包服务费用高,还有一个是物流服务的绩效难以考核。

从目前来看,常州某些制造企业还停留在“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上,同时,受大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仍然热衷于选择自营物流方式。制造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物流部门和一定数量的自营物流基础设施,习惯于自己采购、自己库存、自己销售,物流功能分散在各个环节,如果实施物流外包,企业的前期投入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同时面临工作流程改变重新适应的风险。另外,制造企业在寻求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成本,还有物流供应商的能力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

2.物流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和服务业发展好的地区相比较,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严重滞后,不仅不能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物流基础建设、物流运输装备、物流资源整合、土地使用等予以支持。但由于多头管理的存在,各相关部门分别从各自角度出发,缺乏有效的物流资源整合机制。由于缺乏物流规划设计,导致物料流混乱,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状态,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占用多,产品交(供)货时间长。

3.物流服务供需的沟通协调不足。

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的最大问题就是供需不畅,缺乏沟通和衔接。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的需求,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不高。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目前,常州市制造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与物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匹配度不高。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时不是制造企业所需的,定制化、个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服务程度。

4.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关系不够稳固

常州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关系正在形成,但还需要时日进行磨合。我们主要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形式以及合同期限来衡量两者关系的稳固程度。从调查走访中得知,常州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签订合同,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的占很小的比例,而与物流企业互相参股的形式更是没有,这种现象是由于目前物流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参股或没有达到战略联盟的规模,也可能是制造企业需要时间来了解物流企业。合同期限也说明了这一点,常州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签订的合同主要是年度合同,占到较大比重,而长期合同(一年期以上的合同)只有少数。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长期服务的稳定性有一定担心,这与当前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有关,常州市也不例外。

四、常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有效地促进常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政府层面要创造并优化能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加强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沟通;制造企业应优化物流管理,为物流业发展培育坚实的需求主体;物流企业要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满足生产性物流的要求。

1.鼓励制造业业务流程再造,引导其尝试物流外包

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迫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企业非核心业务需要有专业化的企业来承担,实现物流业务社会化。实践表明,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无一不是由大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强大的供应链服务。

当前常州市可以选择一批先进制造企业,鼓励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尝试进行物流外包优化物流管理。创建若干物流系统再造、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动制造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

2.着力培育为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

实现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物流企业必须尽快提高服务水平,跳出简单的“价格战”怪圈,建成既能提供生产制造业产品的简单加工增值服务,也能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制的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价值评估、流程再造等复杂的综合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能为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物流功能和服务水平,延伸物流配送、加工、包装、、仓单质押、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进一步强化联动能力。

常州除对已有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正确引导,促使其快速成长外,还应大力培育当前欠缺的,且为制造企业物流服务所需要的物流企业类型。例如国际货代企业,支持电子商务的高效物流配送企业,起点高、实力雄厚、具有高技术水平的综合物流管理能力的企业等。这些类型的企业在常州市物流企业网络建设中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企业类型,也是最需要培育的对象。

3.政府应引导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合作搭建平台

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工程列为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足见政府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可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鼓励、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制造业配套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实现制造业物流系统的布局优化,并吸引相关商会、银行、中介服务进入,构成产业集群。

常州作为江苏的经济发达城市,在现代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21世纪的市场环境下,常州如何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吸引众多的国外制造企业落户常州,对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永华:中国仍需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水平[J].市场周刊,2008,(2):20-21

[2]丁俊发:中国物流业首先从制造业突破[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8):14-18

[3]罗文丽:供需联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0):59-62

第8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发展现状;趋势

1 数控机床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对于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许多企业开始使用数控技术来辅助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数控机床技术的研究时间较短,技术也相对落后,对于数控机床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无法彻底的将数控机床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实际的使用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1 数控机床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制造业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除了在质量上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外,在生产数量上也要满足市场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影响企业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因此,数控机床技术便被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当中。由于产品加工数量的不断增多,对于产品加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于数控加工设备的依赖也就越来越严重。具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有90%以上的零件都是采用数控技术来进行加工的,甚至有的零件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的使用率达到了100%。尤其是在数控机床技术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的今天,该项技术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

1.2 数控机床技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存在着“三缺”的问题

所谓的“三缺”是指:在数控机床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数据参数;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缺乏研究发展的平台;相关数据参数的缺乏,使得我国在使用数控机床技术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无法对该项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无法将其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产生的优势效果有限,无法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益。数控机床技术作为一项高科技技术,需要拥有强大数据库做支持。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数控机床加工数据库的建立还有待于完善。因此,对于数据库的使用范围也是十分的有限,制约了我国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

1.2.2 存在着“一低”的现象

所谓的“一低”指的是数控加工技术的总体效率较低,产品加工生产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向,产品加工生产的效率,则关系到企业能否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数控机床技术中“一低”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家已经针对该现象展开了专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数控机床技术未来的发展中,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收益。

2 我国数控机床技术问题对策

2.1 重视数控机床理论探索

由于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相应的专业人才也比较短缺,使得机床技术的研究理论成果比较少,试验的环境不够完善。针对我国数控机床技术理论上的落后,我们必须提高这方面的投入,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设置这门学科,培养该学科的实践能力,并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利用有限的理论资源来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一定规模的研究机构,实现对机床技术各个方面的理论探索。

2.2 提高数控机床开发设计能力

数控机床是集电机、电子、机械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高科技设备,当前我国在数控机床自主研发、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计没有对相关零部件进行整合、以静态设计模式为主、设计没有充分的论证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定型化设计等。这种设计往往导致零件加工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有关零件细分产品较少很难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在现代数控机床设计时应注重探索数控技术设计理论,提高机床性能和功能的创新意识,不断优化在数控机床方面的探究和应用,逐渐实现油静态设计到动态设计模式的转化。

2.3 加强数控机床可靠性探究

数控机床工作性能是判定机床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重要内容。数控机床稳定性一般使用平均故障时间间隔来判定,该参数不但描述了产品质量时间度量值,而且还综合反映了机床生产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应加强数控机床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机床可靠性评价体系,熟悉机床故障发生的模式,在设计时采用相关措施加以避免,全面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能。

3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为数控机床功能的扩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使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向智能化、高精度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发展。数控技术控制智能化主要通过执行相关算法对加工的产品进行识别,从而选择合理的加工参数。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极大的提高零件加工的精读,提高机床的工作效率。因此,能够在同条件下完成多个零件的加工。数控机床的网络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网络能够保证加工参数在各个车间进行传递,既能达到数据之间的共享还能对数控机床进行远程监控,因此大大提高了机床的操作效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数控机床技术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应用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成为制造业企业不可获取的技术之一。虽然,数控机床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完善。但是,数控机床技术对于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要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来,促进我国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不仅能成在制造数量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制造技术和质量上也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先进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是机械制造大国,但是从国际水平来看,我国成为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要想成为制造强国,就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机械设计非常好,但是无法保证机械的制造质量,导致设计与制造不能同步进行,因此,这就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来培养机械制造技术人才,使他们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其中,从而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特点

1. 机械制造技术够先进

21世纪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高速发展的最佳阶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建立在传统的制造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沿用了传统制造技术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引进并吸取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引入到机械产生制造的整个过程当中。也就是说,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与当前社会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是现代化社会中的新的领域,制造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2. 机械制造技术涉及范围广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不仅体现在机械本身,还涵盖了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与利用、机械加工、维修等各个方面,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将其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在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机械工作的效果,以此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与综合效益,最终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3. 机械制造过程具有系统化特点

在机械制造行业当中,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要求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应用在其中,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机械制造的全过程中。不仅沿袭了传统的制造技术,还吸取了现代化高新技术,使机械制造技术成为一项系统的、涵盖多方面的工程。

4. 机械生产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一门技术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如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国家的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制造技术水平,才能够使国家在国际市场中提高其竞争实力。

5.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统一市场竞争三要求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产品的制造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市场中出现了某一项新产品,那么各大工业都纷纷着力生产相同功能的产品,所以说当时的工业要想取得市场竞争实力,就需要不断提高其生产率。自20世纪80世纪以来,机械制造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实力,就需要制造业将市场竞争的三要素进行统一,即时间、成本以及质量进行统一。

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开始将先进的技术引入进来,并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但是从国际上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落后阶段,还存在着非常大的距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管理方面。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当中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并对其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加以重视,从而提出了更多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我国,只有少部分的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对局部进行管理,而很多工业企业仍然采用经验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三、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

(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

四、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第10篇

关键词: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无模型控制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 of the multilayer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dynamic large-scale system, the model free control law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free algorithm is set up. And then, b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system in Foshan city, the best results are explained.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logistics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free control

引 言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与协调发展,是理论界与政府热议的论题之一。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深化劳动分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物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需要物流业的支撑,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各地根据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精神,制定了本地的相关物流产业规划。2009年1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促进广东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与联动发展,为广东省物流业的稳定与发展制定了行动方案。2015年5月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佛山市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佛山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佛山建设成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

在当前产业状况和经济环境方面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方面,思路多样,主要从制造业物流外包角度、物流业的发展、两业联动的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通过相互衔接、互为依托,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而且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对制造业――物流业系统的发展实施有效控制的研究却甚少。

由于F有研究制造业――物流业系统控制问题的资料较少,因而在把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与现代控制理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容易建立起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人们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发现,对于某些被控对象,要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并不容易。经典PID控制尽管不需要数学模型,但只能应用于非时变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而智能控制由于包括了领域的专家知识和某些推理结构,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因对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本身,而且也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的许多其他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本文讨论不依赖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自适应控制律(无模型控制)以及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的无模型控制方法。

1 制造业――物流业双向控制的大系统结构

根据大系统的多层递阶结构思想,可以设计并建立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多级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最低级(第一级)为制造业――物流业基本模拟模型与局部控制系统。它是一个模型族。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使用行业发展预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可以模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制造业――物流业系统的评价,将基础信息目标要求、各种约束条件及有关数据要求等传递给中间级(第二级);同时接受中间级的控制要求,对子系统内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如配套市政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生产、政策法规体制等。

中间级(第二级)为制造业――物流业双向协调控制模型。该级的功能是:(1)分析协调满足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多目标要求的各种约束条件;(2)通过大系统自适应协调控制手段,向下对制造业――物流业系统进行双向协调控制,向上提供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最优(或次优)策略方案及综合数据信息。

最高级(第三级)为多层次领导决策层。该层通过协调发展指数,采用无模型控制方法,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最优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决策者决策服务。

2 制造业――物流业双向协调控制模型

制造业――物流业系统是复杂的离散系统。根据复杂系统建模的基本思想,从子系统入手,进而给出整个系统的模型结构。因此,首先从制造业――物流业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入手来建立整体系统模型结构。

设Xk,Uk分别表示第k时刻第i个子系统输出向量、输入向量,则子系统的模型结构为:

3 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双向协调控制

佛山市是珠江三角洲仅次于广州与深圳的高速发展的地级市,为了实现2020年成为国内制造业一线城市的目标,必须做大做强物流业,发挥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的作用,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根据时变参数系统的预测方法及《佛山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各指标进行预测,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实现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盲目冒进就可以完成的,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控制时只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假设2019年各状态指标的期望值为:

x=170 000 000, x=260, x=6 000, x=300 000 000, x=90 000 000

x=11, x=195 000, x=850 000, x=42 000, x=6 900 000, x=7 400

根据不依赖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无模型控制),可以得到2018年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控制系统相应的次优控制值为:

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u=11 089 753

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u=4 278 615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无模型控制方法,佛山市2018年可以在适当增加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使制造业――物流业控制系统的各项指标达到预想的目标。

4 结 论

本文提出的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无模型控制方法,用“小扰动”手段,结合佛山市的实际,理性强,结构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大系统的次优控制策略中,在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所选指标的局限,可能由于未考虑的因素,因为最终的次优控制结果与佛山市的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并不会影响模型本身的理论性与实际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董千里,张林,申亮.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协调度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119-123.

[2] 陶晶. 中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与策略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5(35):29-30.

[3] 汤兵勇,郑飞.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无模型控制[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3):30-34.

[4] 梁红艳. 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 东南学术,2015(1):88-97.

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特点 发展现状 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2 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1.4 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1.5 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3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4 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第12篇

关键词:湖北省;品牌经济;发展现状;未来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35-02

1 湖北品牌发展现状

1.1 著名精品名牌总数大幅增加

以我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为例,见表1,可以清晰看到,从1997年我省获得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东风”到2010年的“福满门”、“天峡”、“土老憨”等12个驰名商标,我省驰名商标总数已经累计达到50个,居全国第13位,并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大踏步跨越。

1.2 著名品牌分布城市越来越广

随着我省经济持续良好发展,我省更多城市和地区拥有驰名商标,而且精品名牌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并展现出其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为带领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见表2。

1.3 著名品牌分布行业越来越多

我省精品名牌的行业分布呈现发散态势,覆盖的行业越来越广,从传统优势行业汽车及配件、服装、化工制造业,到向食品、木材等加工制造业,再到新能源、医药等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再到建筑业、科研领域,逐步呈现出鲜花开遍各个行业的繁荣景象,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大。绝大部分精品名牌集中在我省的传统优势行业――制造业45个,其中23个属于重工业,有18个在轻工业,说明我省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1.4 品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正是武钢、东风、马应龙、湖北中烟等众多明星企业的20个驰名商标,奠定了武汉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了武汉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宜昌发展品牌经济,初步建设成为了“品牌城市”,“宜化”、“枝江”、“稻花香”、“土老憨”、“采花”、“萧氏”等一批知名本土品牌功不可没,产品产值超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在襄阳,“骆驼”、“隆中”、“霸王醉”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商标和农产品商标,成为襄樊工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在荆门,“国宝”、“洋丰”、“金龙泉”等知名品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纽带作用,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循环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湖北的精品名牌方阵,有力地提升了湖北的综合经济实力,树立了良好繁荣的对外形象,大幅度地营销了荆楚大地的知名度。在中部乃至在全国,“湖北制造”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推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了经济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公信力和企业形象,使得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支点作用越发明显。

2 湖北品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数量比较少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品牌经济发展还显得很不够。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趋势。我们仍然以驰名商标为例。我省驰名商标总数位列全国第13位,反映了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一些省份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发展不够,全省现有驰名商标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占全国驰名商标总数的比重仅为2%。这些差距清楚地说明,直至今天,我省驰名商标数量与我省经济规模、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明显以及中部崛起支点作用还很不相适应。我省全国知名品牌数量还很少,培育基础还比较薄弱。

2.2 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

我省注册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山区县市很少。省会武汉“一头独大”,传统经济强市宜昌拥有9个,与之相比,其他地区明显偏少,至今恩施州还没有获得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湖南驰名商标覆盖了13个地市、安徽13个地市、河南14个地市,而我省只有11个城市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

2.3 行业发展不均衡

我省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产品,主要分布在装备业、化工产品、医药、食品等传统制造业等领域,而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物流、教育等具有经济未来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亟待突破。另外,我省消费类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势头虽然不错,但至今在全国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很少。

2.4 附加值不高

湖北名牌主要分布在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产品附加值自然很低;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消费电子、物流等新兴产业或服务业等领域,附加值很高,但至今我省在全国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很少。

2.5 竞争力强的名牌少

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部省份相比较,我省明显缺乏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名牌。而且,就是在具有传统优势的湖北农副产品领域,油菜、淡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几年居全国第一,出口创汇额在全省农产品出口中位居第二,但能在全国叫得响品牌更少。

2.6 规模不够大

除了武钢、东风、湖北中烟、华新水泥等少数几个企业以外,其他明星企业规模明显偏小。以淡水产品为例,大部分水产品未经加工,湖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87万t,加工量52.5万t,加工量不到水产品总量的15%,绝大部分直接以活鲜产品销往市场。而且有资料数据显示,沿海一带水产品加工吨值达2万元以上,而我省水产品加工吨值在1万元左右。缺乏具备深加工能力的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是湖北省渔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与淡水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目前,全省水产加工企业214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不到40家,年产值过2亿元的仅3家,产值过5亿元、10亿元的企业仍是空白,尤其缺乏像江苏“雨润”、内蒙古“蒙牛”、“伊利”等那样带动能力强的巨头企业。虽有湖北天峡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发了淡水鱼胶原蛋白、小龙虾甲壳盐酸盐和鲟鱼软骨素等新产品,但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3 品牌发展模式

3.1 自主品牌模式

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我省许多企业完全具备创造品牌的能力,有能力从低成本价格扩张模式转向品牌竞争模式,关键在于有没有自信心、耐力、动力。

3.2 兼并重组模式

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引导,采取兼并或收购形式,做大做响知名品牌。

3.3 控股模式

对在一定区域内各有优势的企业群体,采用领军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品牌等入股,形成紧密型企业集群。

3.4 品牌联合模式

对企业实力均衡的区域,通过组建产业协会,共同使用同一主品牌。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品牌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各方的目标市场要相同或相近。品牌联合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联合体内的各成员以较少费用获得较大的营销效果,有时还能达到单独营销无法达到的目的。

3.5 品牌集群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品牌日益活跃。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区域品牌集群,是区域产业集群的进化体,而且这些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就是通过在集群内部引导创牌形成品牌集群,利用群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使集群内企业在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融合互动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集群从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向品牌经营过渡,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省实际出发,品牌集群还显得势单力孤。众多行业从单一的产品品牌逐步延伸至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集群品牌是“品牌湖北”的努力方向。

4 湖北品牌发展的着力点

未来要实现湖北品牌经济快速发展,持续提高湖北工业化水平,关键是品牌经济这副“名片”要闪亮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我省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主要地位,因此需要我们把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①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正是由于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重工业制造企业,造就了湖北的老工业基地。但是,与之非常不相适应的是,在此领域我省却还没有出现驰名商标集群。反观以前重工业制造比我省落后的湖南,却初步形成了“中联”、“浦沅”、“三一”、“山河智能”等这样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驰名品牌集群。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武汉――十堰的汽车业走廊和荆门――潜江的石油化工业走廊,但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链品牌集群。很显然,使传统制造业领域开出品牌集群之花,形成规模,有所突破,将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

②在轻工业制造领域,我省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在这两个制造领域,我省有一些著名品牌,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还只是区域性强势品牌,没有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强势品牌,缺乏像“三全”、“思念”以及“雅戈尔”、“杉杉”等这样全国知名的消费类品牌。因此下一步要着力培育一批消费型的品牌,进一步优化品牌结构,提升品牌层次,进一步带领农村经济发展。

③在武汉・中国光谷的引领下,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但在高新技术领域,我省还少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优秀品牌。微软、英特尔、IBM等品牌之所以稳居世界前列,关键就在于多年来始终坚持恪守品牌建设,坚守核心价值,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使得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相辅相承,确保了企业品牌资产的增值,而品牌价值的增值又促使企业销售变得相对容易,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重视驰名商标的国内外认证,为企业争创国际名牌打下牢固的基础。

④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看,第三产业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占据绝对地位。随着我省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从现在起,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出一批路人皆知的服务品牌。基于我省的产业现状、特色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大致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业品牌,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二是重点培育绿色环保的新兴服务业品牌,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创意产业、出版业等;三是重点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品牌,包括商贸零售、餐饮娱乐住宿、农村服务等。

总之,当这些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走过了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之时,就能把新品牌培育和我省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向品牌经济跨越式发展,避免缺少自主品牌将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发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