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

时间:2023-06-06 08:5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

一、信息技术时代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正经受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主要限于生产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的更多精力则投放在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或新设备)、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正日趋上升,几乎所有的产品(或劳务),正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产业也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替代加工制造业而跃升为第一大产业。

2企业管理对象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管理的核心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二是对相对比较固定的生产(成本)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而在信息社会,企业财富创造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企业管理更多地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资产的管理,这些信息技术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顾客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知识产权等;二是对人们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活动进行管理。

3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而且企业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的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较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组织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横向革命”(扁平化结构),其特点是:①在通信系统足够良好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为上下级指令传输链条上的中间管理层将显得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甚至也没有必要再设立那么多管理层;②劳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趋向,企业各部门功能融合、交叉开始出现;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企业上下级之间、各功能部门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有利于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

由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然而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将在所难免。它主要表现在:①产品中信息成本的计价问题;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③人力资源计价问题;④商誉价值问题;⑤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反映问题。

二、对现有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一)对国内会计软件现状的总体评价

1对总体模型的评价。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总体模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主要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帐务系统大多从记帐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并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仅仅是完成事后核算反映的功能,无法进行事中或事前的监督、控制和预测;由于是记帐凭证为输入口,故只能反映货币信息,很难反映非货币信息。②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③各核算子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能满足财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同时满足与之相关的人事、仓储、设备等职能部门的需要,这主要是受最初会计软件开发中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建立在工业社会分工论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制约。

2对会计软件发展的评价。我国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往往比较注重会计软件的使用平台、开发工具、使用环境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提高,所说的版本升级也往往是计算机技术的版本提高。至于如何使会计功能更完善,更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的需要,这方面没有大的变化。

(二)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送的能力,很快便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神奇机器的看法。当计算机慢慢地向经济领域渗透时,它首先便在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规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找到了用武之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自计算机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它便展开出一种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对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而言,系统硬件以计算机这种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但这种置换并不是简单地形式上的改变。而它所带来的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功能质的改变。从理论上说,这一改变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而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实现的多元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汇总、重组、再分类、再汇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恰恰相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却陷入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

2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时下流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表面上虽然已经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究其本质而言,计算机只不过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它仅仅只是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改变。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因为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换成了电子屏幕和键盘而有丝毫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也并没有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说,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而不是反过来,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改造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征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它的表现形式即现有的会计软件。

但是,为什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陷入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泥?也许其中之过并不在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本身,而在于用以开发这些软件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和处理程序,并没有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有丝毫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规则或程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不适应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还在于改造会计本身,而不单纯是置换会计信息系统的挑战。如果说纸张、文字、书写等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复式簿记,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已经为传统会计的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根本性再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正急待于进行运行机制的转换,其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在人们寻求改革方法的历程中,无论是优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还是精简会计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是投资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也或多或少在实际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究其原因,问题在于企业(会计)只是利用技术将现有过程(会计流程)予以快速化或自动化,而并不更改过程(会计流程)本身。因此,要想使企业绩效(会计信息交易)的大幅度提高,必须打破旧有体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重新开始,设计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系统集成化思考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信息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的知识智慧,将作为21世纪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智力工具和克敌致胜的武器,企业利用它,可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中,运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求解企业所需的最优决策,在博奕中取胜。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社会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崭新时代。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捷,要求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又要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要求企业管理高度市场化、信息化、集成化,通过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会计系统把企业内外部信息经过综合、提炼、创新、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由此提出科学的决策。

集成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具体的整合性管理思想及方法,它围绕高科技时代的企业特点,强调对技术、管理、组织等进行集成研究,从而使企业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要求,实现超速成长,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从理论上来看,集成管理可视为高科技时代各种具体管理思想、方法及先进工具的集成和综合。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从形式上说是多维的、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它处于企业管理应用及信息技术结合的中介过程。

其次,从企业内部来看,它是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及监控系统、分析及信息系统和规划及决策系统的纵向集成和覆盖生产、采购、销售、成本监控等信息系统及企业规划与决策等在不同层面上的横向集成。

再次,从企业外部来看,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企业管理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它脱离了时间、地域及计算机本身束缚的交流方式,使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市场间信息交流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本身的重整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金隆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第2篇

一、加强机房管理

1.机房环境的管理。

中等职校如何实现安全、有序、快捷、高效的教学,对机房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机房建设、改造和使用中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避免让学生踩踏的电源线、网线,以免造成漏电或网络不通;定期对机箱内部元件进行清洁;定期安排学生打扫机房卫生;严禁学生带零食进入机房。

2.电脑硬件的管理和维护。

电脑硬件要全面、完善、适用、稳定,才能满足教学需要。对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首先要在硬件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确保硬件能正常进行工作是保证机房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定期清理机箱内部灰尘,防止学生随意插拔鼠标、键盘、网线、电源线等各类接头。3.电脑软件的管理和维护。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这就需要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支持,有必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或选择更适合的软件来更换,实现学习和管理的简便、易行、优化、有效。而对于机房电脑软件的管理和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硬盘合理分区、系统定时整理、教学软件定期检测、机房网络适时维护等。

二、多样化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法。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保证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室、实物展示台等硬件设备,为教师采用演示法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练结合。由于学生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仪屏幕,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教师边演示边讲授,但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语言要精练,富有感染力。(2)实践巩固。教师要一部分内容演示完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使学习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3)培养能力。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步骤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上,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操作实践法。

(1)课堂练习。例如,建立文件或文件夹的练习,打开或保存文件的练习,这些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进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做法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2)上机实践。这是中等职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电脑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上机前,教师要事先布置好上机内容,说明目的和要求。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②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意创造性练习。③正确的上机方法。上机练习要按确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应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表上应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骤”“达到效果”等,要求学生及时填写。④加强指导。上机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对于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问题,可由教师示范操作。

3.任务驱动法。

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操作性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巧妙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中、形成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地精讲,把最基本的方法讲清楚,把操作步骤说明白即可。接下来就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三、资源整合协作策略

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由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的教师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在教学中可进行恰当的资源整合,策略各种因素,提高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益。

1.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的形式,组内的成员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实施必须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在组内有着自己的职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还需要机房内软硬件设备更好的匹配,才能使师与生的教与学达到优化。

(1)优化组合。合理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把邻近的6~8个学生优化组合为一组,选取一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担任组长。

(2)软硬件匹配。在进行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使用在教师机与学生机都安装的“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个软件。“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的功能很多,教师机既可以用“远程命令”控制学生机的重启、关机,也可以实现通过“学生演示”单独或多个学生过程辅导;当然也可以对各个小组使用“分组教学”。如果要对全体学生教学,则可以使用“广播教学”功能,把老师的操作演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实现以上功能时,被选中的学生机就被教师机控制起来,除非解除控制状态,学生机是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执行任何操作的。因此,教师的教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也能及时进行实践,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异步达标,物化成果。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就是展示他们成果的时候。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教师机中“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里的“学生演示”和“监控转播”来向大家展示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物化成果”。

(1)同步课堂异步达标。任务开始时所有的学生或小组都是要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但学生之间有差异,各个小组也存在差异,在完成任务时就有先有后。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相互交流各个分层任务环节的心得体会,完善和掌握操作步骤,然后在其他小组推广应用。通过交流异步达标,使完成得好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其他的则通过这些学生的演示求得发展。

(2)关注差异,物化成果。当教师把各个小组的成果展示给所有学生欣赏时,不时有学生在评论,有的赞叹,有的说还不如我做的,有的还说原来是这样做……物化成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步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进而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在社会经济国际化与一体化程度日益凸显,国际竞争越来激烈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更是至关重要。信息化背景下,建筑管理过程中逐渐引入信息技术,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成为了建筑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管理是企业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运营管理信息进行搜集、储存、分析处理,并对企业决策进行辅助的技术总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管理至关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仅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且还要正确的充分实现计算机的应用,如果某一建筑企业各个部门管理都应用计算机,但是企业各个管理部门、企业之间等信息管理传递仍然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传递,这样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硬件计算能力与储存容量不断的发展进步,价格的低廉更是使众多人群拥有了电脑;同时软件也不断更新发展,数据库技术、开发软件等发展与创新,提高了信息数据储存与处理能力与软件制作的水平,改善了用户的实验效果。信息革命更是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已经成为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管理流通需要依靠通信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的处理需要依靠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管理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的一体化,受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让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利用计算快速计算与统计功能,解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明确项目工程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实现项目工程各业务顺利交接,从而提高项目工程各部门合作水平与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不断的完善,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前进的方向,必须要保证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实现建筑管理的高效性、科学合理性。

2.建筑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

2.1信息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建筑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建筑企业仍然还是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协调与信息交流还非常的落后,管理工作进度与效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不愿花较多的财力去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比较低,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做好信息技术管理,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2建筑管理信息化

信息管理指的是对信息传输的合理组织与控制。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经过对各系统、各项工作与数据的综合管理,使得建筑信息管理部门可以方便有效的获取、处理、储存信息资料。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增强建筑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从而增强建筑行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对建筑企业信息系统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建筑管理对于信息化建设投入需要不断加大。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都选择了外包的形式,信息技术外包主要是对于建筑企业信息技术需求分析上,信息技术管理的优点已经在不断的应用过程得到证明,信息技术管理能够解决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管理信息的同步快速传输,真正的做到实时性,计算机处理的建筑相关信息数据更加准确严谨,可以尽量减少建筑管理人为控制的局限性。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是建立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功能越来越强大,它能够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建筑管理过程的准确、快捷、自动化,树立建筑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自动化的管理意识,促使信息技术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其长远发展。建筑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的数据收集技术,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建筑管理的有效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构想与计划。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业务融合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管理的竞争优势能够提高建筑企业业务的竞争力。而且建筑企业管理是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充分实现其效果的工作。建筑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能够通过信息化处理软件,把信息化工具与工作团队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为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培养一批以建筑信息技术管理为中心的高素质建筑团队,形成建筑信息技术管理的竞争优势。

3.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随着现代计算技术、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相互渗透,建筑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创新,逐步的实现了智能化建筑管理。智能化建筑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建筑开发商的主要卖点,如桂林机场、北京的名人广场、珠海机场等一些比较特殊的建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发展需求。目前为止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智能化建筑。数字城市指的是运用遥感、GIS、遥测、多媒体、网络和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功能机制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动态监测与辅助决策的先进技术系统,它具备了城市地理、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庞大复杂系统的网络化、数字化、虚拟仿真、可视化表现与优化决策支持等强大的功能。为了更好的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国家建设部进行了不断的调整。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来建设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为了保证建筑信息技术管理的实效性,建筑企业不能只注重硬件设施建设、门户建设,如果从建筑管理水平的标志物去理解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会使得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出现严重的偏差。实现建筑质量成本的管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建筑质量成本的管理要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结合是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的关键。理想的建筑企业质量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包括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的系统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上的,有时也可以实现质量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平行嵌套,形成完整的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企业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信息采集的准确及时性,保证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便捷高效性。

实现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对建筑的改造过程,建筑管理信息化非常的重要和严肃。在控制建筑信息化管理的进度,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显示建筑管理的关键工作、动机时间、互相制约的特性,借助现代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控制管理进度,编制分部、分项工程的进度网络计划,在计算机网络图上分配资源,从建筑预算材料、机械设备、工作人员工作清单给上一级的网络图导入相关的资源,根据进度的计划来生成资源计划。完成对建筑实际进度的统计,并和计划进度进行对比,根据两种之间的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和优化时间,使其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实用性应用工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管理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贯穿在建筑质量、施工进度、成本控制等各个过程中,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逐渐的向多元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前进。信息技术网络化逐步向各领域实现渗透,实现了信息技术管理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建筑企业要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创新,使信息技术管理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苑小玉.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J].城市建设,2011(13).

第4篇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而在技能训练方面,原来主要是讲解加操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做,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既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特知特点,分析如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②学生的交流倾向问题。③学生的学习倾向问题。根据马梯尼兹分析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等学习倾向。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做,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指导和训练的教学方法。

第5篇

[关键词]:积极意义、整合方式、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也是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员。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下面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如:翰林汇多媒体课堂)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①、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④、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①、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呈轴对称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下面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②、动画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中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一个或两个不同色彩的轴对称图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轴对称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再如:学习“角”,投影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③、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辅助练习,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会对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应用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体》: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交流站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提高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企业在科技发达与现代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不论是工程施工技术还是施工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施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发展需求。建筑施工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并且以良好的态势发展据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企业的生产运作中的现代社会,建筑施工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在经济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求。其传统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口头、纸质等形式对信息进行传递与交流。在建筑项目施工难度不断增加、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更为频繁、施工质量要求加大的前提下,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都大大增加。另外,使用纸质形式对信息进行传递或在进行书面通知时,时常会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而降低管理效率。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以健康的势态发展就需要实施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与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实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能够像单位管理层提供丰富的市场资料与数据,能够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做出最优的选择。

(2)信息技术能够在大型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中实现对复杂数据与信息量的良好控制。

(3)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构建合理的施工组织模式有效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施工不合理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管理就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处理有关问题,从而避免施工缺陷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或建筑材料浪费等现象。

(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对施工技术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有效的缩短工程的建设施工期限。据有关数据显示,实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能够提高18%以上的施工速度。

(5)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提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准,以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范畴

建筑工程施工主要分为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中期的具体施工、施工后期的善后工作。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详细的工作重心是建筑施工的中期,同时也会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前期。所以,信技术应用的范围是建筑施 工的前期和中期。

(1)施工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信息技术要对施工环节流程中涉及的施工技术进行信息收集,为更好的管理施工技术做准备。同时,对施工中管理方面的信息近处理和整合,使之有效的应用于施工过程。如施工方案中标注容易出现操作上错误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施工中对容易出现操作错误的部位加强管理,能够有效减低操作错误发生的概率。

(2)施工中信息技术应用范畴

施工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畴主要是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上等方面中的数据和技术进行信息优化,促使施工中每个环节施工操作都能够以信息优化的技术标准为主,提高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也属于信息技术管理范畴,针对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指定专门传递信息将建筑施工中所需信息及施工时需要传递的信息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管理,保证信息及时的传递与接收。

2. 运用方式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将收集的信息资源存储、传递、处理,对大量的施工管理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专业人员进行控制,对施工的成本仔细的运算,对施工的质量严格的监管。在实际运用中比如施工预决算、标书制作、模板设计、编制工程网络计划、造价计算、施工平面图设计等。在设备上,机械的自动化应用比如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设备安装,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等。

3.应用策略

(1)融入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合同管理与材料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可令合同归档、建档、变更及分类更加全面细致,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合同模块,充分满足大规模日常管理实践工作需求。同时应科学配备制作、查询、监控合同与冲突检查各项功能,构建信息化合同管理体系,掌握工程合同状况,令工程施工进度、建设安排科学有序,紧凑开展,高效进行。无论建筑工程规模大小,其均会包含较多关键信息,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倘若管理不善,将会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建筑施工材料管理中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等主体材料及设备应借助信息技术制定科学采购方案。可应用网络平台制定收发工程总进度施工方案相关计划,清楚明晰各类材料的现实变更需求。同时施工企业应科学依据各信息库包含的物资信息,阶段性实施物资分类,预设材料属性,制定租赁物资材料、采购及资金投入计划,并自动获取相关数据。

(2)融入信息技术,促进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

施工单位的实践发展与成长离不开高素质施工管理人员的支持配合,因此人的因素不容忽视,在建筑工程全面开展施工之前,各层级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秉承科学发展观,永葆先进性,针对建筑项目工程的现实特征与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方案措施,全面融入适宜的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可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施工管理人员综合培训,借助企业网站定期学习内容、讲座安排,结合网络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模式,双管齐下,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令其全面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软件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同时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应同相关业务服务管理人员默契配合,高度合作,采用先进性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科学项目管理软件准确精密的解读各个施工工序的关联关系及前后特征,并结合多年总结的施工现场经验,实施对建筑施工的科学有效管理。

(3)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

将施工项目划分为不同的质量控制单元,根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对每一个单元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序检测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对工程每个阶段、每个分项的质量都有直接监控、详细记录、总结分析。这使工程中的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也使工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得以归纳和总结,实现施工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 ,2013,(8):36-36.

[2]王延锋,徐桂云.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华民居,2013,(6):193-194.

[3]杨倩,王书平.探讨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5):166.

第7篇

1引言

机电安装,是保障企业自动化设备正常投入使用和顺利运行的关键工程,加强对于家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机电安装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本文就从机电安装工程前提管理、设计阶段、安装阶段进行管理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的问题分析

2.1前期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前期,是指在机电安装工程计划实施前,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和检测,一般需要有专门的专家通过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报告论证和评价,并将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供工程决策部门进行项目立项做科学依据[1]。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对于机电安装工程实践的可行性报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指在进行机电安装工程安装的可行性报告时,缺乏实践性深度,使得报告中的评估数据不准确,这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2设计阶段

现阶段,我国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设计机构相对较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质量相对较低,而这一现象,又与我国急需机电安装的现状相碰撞,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设计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就使部分设计机构在设计的时候出现文件管理问题以及多项、漏项等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大,使得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探索和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

2.3安装阶段

在安装阶段,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足,以及综合素质较低;施工投入的资金力量不足;施工设备存在不配套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目前,在机电安装施工阶段,由于采用的施工人员并非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施工人员对于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懂,在施工现场不能够准确地进行安装质量把控,另外在安装的过程相对较为随意,不能够严格按照安装的规定流程进行,会使得机电工程的安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其次,在机电安装阶段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没有专业的施工设备,或者是施工设备不配套,这都会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

3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措施探讨

3.1质量管理

首先,在准备阶段。机电安装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施工人员对于施工设计图进行熟悉了解,并对于施工的每一项步骤做到提前的掌握。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进行施工前需要对于施工队伍中的普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施工的过程普工与技工之间的相互搭配,这样有利于保证施工的质量,避免了施工工程中由于专业技术不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然后,在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措施建立,由于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缺乏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很多不足,建议在机电安装现场组织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安装施工质量的监督,对于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时提出,并制止安装人员不良的施工行为。另外,在施工阶段,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规范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施工图纸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经过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后,做出正确的变更[3]。

3.2安全管理

首先,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要做到对于日常安全管理,比如在施工的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手套以及穿戴工作服,并要求有专门的安全防护措施[4]。然后,要建立一个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专门的部门来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问题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人,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等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要加强对于机电安装安全知识的培训。这需要机电安装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规范的操作,针对于目前的现状,要想提升机电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机电安全培训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①建立一个机电安装施工现场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通过模拟不规范施工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来提高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②组织安装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安装施工人员提供一些先进的安装施工技术理论,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使其能够处理各种施工问题,排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③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机电安装工程安全培训工作深入到实际的工程中,通过理论加实践的培训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3.3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通过对于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的管理,可以促进机电安装施工的工作效率,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通过信息的互通,可以降低安装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5]。要加强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并保证其运行可靠性。可以通过合理的增设服务器、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换升级,在实际的运用中,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条件,对于使用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②要建立一个以决策服务为目的、以工程管理为主要的战略要点,针对于整个机电安装过程的子服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通过对于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③建立一个信息化安装流程,对于每一个环节的安装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有利于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安全,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加强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安装现场的实时监督,消除安全隐患,并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系统的开发以及未来工作积累经验。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机电安装工程的发展,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一些改进措施可以帮助到相关的技术人员,通过对问题的改善,来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保证安装工程的安全,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浅谈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及信息技术管理[J].中国机械,2014(22):171-172.

【2】黄鹏.浅谈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及信息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3(8):135.

【3】王晶明,宋鹏举.浅谈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及信息技术管理[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5):00049.

【4】任亚峰.论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及信息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211.

第8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目标,制定语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人文性与技术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正呼喊着科技与人文整合,这将使人们在追求语文能力技术化的同时,追求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包括对语言思维、语言道德和语言审美情趣的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普及性与艺术化。普及性是指过去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大众化的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曾经神秘的“创作”成为一种普通的、大众的“写作”。在文学的发展上,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语言的话语权威发生了变化,公众话语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个人性话语、私人写作渐渐盛行。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信息时代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应该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一纲多本”发展为“多纲多本”,从“教学大纲”发展为“学纲”,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文能力的变化

电子化的读写能力。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电子读写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必须具备传统文本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此外,电子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电子读写的便利性和极强的交互性,电子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就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网上阅读时,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读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读者就可以迅速转移阅读目标,点击其他的栏目;反之,如果读者发现了优秀的文章,便会通过BBS、E-mail等电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读者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交互方式,打破与作者的鸿沟,与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特点对网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快速读写的能力。质量和速度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强调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强调字斟句酌的写作和修改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时代,它仍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更加自由、开放、随机,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也包含了许多价值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带给人类的更加频繁的交往,在信息时代培养快速的写作能力也显得很有必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写作成为有真实目的和意义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与方便的特点就会使它的交际价值能与日常口语交际相媲美。又由于网络写作能整合传统写作本身的优点,因此,它在远程、长篇和深思熟虑的交流方面则将超过日常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文字处理技术如WORD、WPS使写作快捷而简便,网络技术如E-mail、BBS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写作将像口语交际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电子写作与传播,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这有赖于实用性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电子写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有条件参与到研究性的写作中来。他们能方便地利用电脑网络请教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开展网上协作,能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断的重组、加工与再创造。

规范性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人与电脑之间的口语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口语交流将日益频繁。无论如何,电脑还不是人脑,人与电脑的对话就要求口语的表达具有适当的规范性,并掌握人机交互的会话策略,使电脑能够理解。由于当前的人机对话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口语表达的规范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出现向书面语靠扰的趋势,如词汇省略现象的减少,句子趋向于完整,口语能通过电脑显示出来,从而具有书面语的视觉特征,能够被修改、补充与保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

多媒体。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因此,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这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侧重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基本操作,属于基础性的技术课,语文课程则侧重利用信息科技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了“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

网络文学。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指首次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具有通俗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并且篇幅短小,多数在2000字以内,但数量众多。在内容上,主要表达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青睐。由于计算机网络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根深蒂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仍由传统媒体出版发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但不管怎样,经过“优胜劣汰”,网络文学都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主题词。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的写作要求概括与提炼主题词或关键词,以方便电脑的处理;获取信息的检索式阅读和快速阅读也要求输入主题词或关键词,以进行准确的查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都没有上升到信息检索的高度来进行,因此,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词的教学。

2.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变化

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加广阔。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语文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样并富有动态性,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或“全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现和推广。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既可以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作品,如时代主题、斗争、革命、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又可以选择讲人性,讲亲情、爱情、友情,讲平凡小事,讲普通生活与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选择革命文学,也可以选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甚至极度泛滥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语言学习范例的选择,一方面要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5.语文课程结构、载体和相关术语的变化

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实施构架

一、引言

对于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由于起步较晚,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然而随着有关管理部门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流程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效率和性价比,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办公,通过招投标管理软件来进行工程量的准确而迅速的计算以及招投标报价的科学制定,通过各类专业软件来进行标书的统一编制、土木工程的概念设计乃至施工图设计,通过设计和施工计算软件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基坑支护设计,以及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造价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日常信息维护管理等等。本文针对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现状,对于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

二、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现状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近年来的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举措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使土木工程行业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整体形象,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同时,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第二,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还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意识;第三,单纯、教条式的模仿太多,而缺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意识;第四,由于信息化构架还不够完善导致其应用效率低下;第五,整个信息化战略缺乏统一的指挥,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信息互动方面极其贫乏。

三、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探究

1、加强信息技术多层面、多层次的推广,实现各类功能性信息技术软件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管理层面,为了切实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企业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我们必须拓宽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促进计算机工艺控制软件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创新应用。例如信息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对其垂直度的科学控制规范、预拌混凝土的自动化上料、整体安装大型构件及设备的同步提升管理、脚手架的整体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检测与数据采集管理、建筑物沉降的检验、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应用等。

2、深化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根本上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些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认为,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企业施工管理,只不过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一个企业互联网平台及施工数据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实施必要的维护管理,即可以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体会到企业能够依据信息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来正确地把握市场定位及走向,依据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来采取正确的投资行为,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最终成为行业的先驱与佼佼者。

3、着力实施网上办公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搭建和完善基于网络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平台

面对土木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施工项目成为施工企业的主要建设对象,而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环节,包括进度安排、审核标准、图纸、设计变更等等,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广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才能真正简化信息传递的复杂环节,使纸质文件退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历史舞台,并促进信息化的共享建设成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有力工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就需要工程师们打破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管理思想,将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推广。简而言之,就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充分把握最真实和准确的土木工程市场信息,这是关系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而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则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只有在深化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的同时,再实施一些更为人性化的辅助技术管理措施,才能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勇刚. 浅析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战略及实施构架 [J].经营管理者,2009(17).

[2] 李恒威. 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 [J].Manufacturing Automation,2011(06).

[3] 余春波. 邹议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China Homes,2011(05).

[4] 贾强.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探究 [J].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2011(03).

第10篇

(泉州市南安市水利局 福建 泉州 362300)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对基于GIS的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进行简单分析,旨在为日后的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提供简单参考。

关键词 GIS;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

GIS技术是一个运用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的设备软件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与存储工作的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将GIS合理的应用到我国的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中,能够充分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分布性、有效性以及系统性等特征,来促使整个水利工程技术管理过程能够实现有效地集成。

1.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中GIS技术的重要性?

1.1能够更加便于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科学决策。

在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活动中,技术管理信息与科学决策之间往往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决策方法往往会使得技术管理决策出现问题与失误,如果将GIS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中,能够促使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工程技术管理信息做出更加迅速的反应,从而做出更加全面而又科学的决策,帮助其对于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施工质量与进度以及安全等重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调整,并将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各项数据和流程进行信息化与电子化处理,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效率,使得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与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1.2能够促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全面协调运作。

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往往会对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起到不小的影响作用。将GIS技术全面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系统中,能够全面的提高各个工程技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并且也能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无纸办公。GIS技术能够对水利工程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化技术管理,将水利单位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得水利工程的操作系统能够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GIS技术能够集中精力对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从而进一步确保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与水平。?

1.3能够促使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资源的获取与传播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说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主要包括隐性的信息资源和显性的信息资源,其中,要求显性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必须要做到充分的实效与透明。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产生,往往是需要不断的对前人的认知进行全面的了解与继承的基础上,并对其加以改造所形成的信息资源成果。由于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所要涉及的内容繁多,这就使得工程技术管理的信息资源更加复杂且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将GIS全面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系统中,能够充分的将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对资源配置进行全面的优化,使得整个技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查询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促使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的进行资源共享,从而为其构建出一个更加高效而又完善的工程技术管理系统。

2.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GIS技术的现状分析?

2.1系统兼容性不完善。

由于水利工程索要涉及的信息和内容非常繁多,使得整个工程变得非常庞大而又复杂,尤其是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的部分很难真正的做到面面俱到,造成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兼容性还有所欠缺,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和再次开发之后才能够加以利用。?

2.2技术管理模式过于简单。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管理系统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项目技术管理系统,另一种则是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当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利用这两个系统进行协调合作时,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对部分的软件系统和重要的信息数据来进行全面的整合,使得整个技术管理模式过于简单,虽然说也能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技术管理,但是其系统的功能性往往表现的比较单一。?

2.3软件开发程度不高。

受到软件开发平台的限制影响,使得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得不到相应的可视化技术的支撑,其在进行实际的信息技术管理工作时,往往只能对技术管理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与技术管理,将技术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导致整个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中的空间信息技术管理方面严重不足。

3.基于GIS技术的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系统研究?

3.1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技术管理体系。

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利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电子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水利工程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合理的平台,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来讲水利工程中的各项技术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促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为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其必须充分的利用GIS技术,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整合各个部门的重要信息,并将先前的技术管理经验充分的结合起来,为日后的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信息查询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和有力的保障,促使整个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进步,从而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与水平。?

3.2将B/S结构全面的应用到技术管理系统中。

现阶段,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S结构已经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将B/S结构全面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系统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系统的维护还是系统的下一步开发来看,B/S结构都比C/S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有事条件,B/S结构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更加便捷的对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查阅与技术管理,并进一步促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确保决策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将B/S结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中,能够使得整个系统更加便于维护与调整,确保各个技术管理部门之间能够实现全面的协同合作,从而更加全面的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

3.3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系统软件开发工作。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技术管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将GIS技术全面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中,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而又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技术管理效率与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GIS技术在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工程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制定一个统一的软件开发标准,来完善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因此,各大工程软件系统的开发公司必须要全面的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特征,并充分的考虑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技术现状,来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系统软件开发工作,促使其能够研发出更加符合我国水利工程技术管理需要的系统软件。

4.结语?

在进行全面的水利工程信息技术管理,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中,系统兼容性不完善、技术管理模式过于简单且软件开发程度不高,使得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与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并将B/S结构全面的应用到技术管理系统中,同时还要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系统软件开发工作,从而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促使其能够为水利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倪冲.浅谈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3):159~176.

[2]师航.针对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大科技,2014,(2):147~148.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施工技术;变革

1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价值

1.1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

近些年来,各种低质量的商品房造成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新闻屡见不鲜,人们也开始对建筑行业存在越来越多的忧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线操作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施工时进行违章操作;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流于形式,监管不力;施工单位采用了劣质的建筑材料。想要改变人们对房屋建筑行业的负面印象,就必须推动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唯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1.2降低环境污染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对于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相关的施工设备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噪音污染,还有固体灰尘污染、光污染。这些污染不仅影响了施工现场周边人的生活环境,还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违背了如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筑施工技术变革的趋势

2.1施工技术环保性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是因为相关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中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对于社会效益则不怎么重视。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也在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维护自身生存的重要性,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采用环保技术,为使用者营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2.2科学监理技术创新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对工程进行科学的监控,保证相关施工人员按规矩操作,

既能够保护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能够保障创新技术的落实,可以实现对于房屋建筑施工的科学管理,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推动房屋建筑行业发展。

2.3低碳建筑技术创新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完善的资源评估与技术评价体系基础,开发低碳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如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来为建筑供电、供冷、通风,利用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设备和技术的耗能成本,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改善现有的环境条件,使之更适合人类居住,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3.1施工项目管理的精确化

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和质量和是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精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建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施工项目想精细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方向。并且这些方面的问题也为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成长留下了重要基础,成为影响和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

3.2建筑施工过程的数字化

建筑施工过程应当随着数字化发展趋势成为影响整个工作的基础方面,同时这也为提升工程质量设置了一个基本目标,施工过程中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建筑施工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并且这也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基本方向。数字化发展趋势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数字化,二是处理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建筑设备和技术装备将在建筑工程中大量应用,并且随着行业的发展数字化程度也会不断提升。

4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弊病

4.1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阶段,在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相关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重视其在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以至于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该类企业中的使用范信息化水平有待于提高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主要通过单机的电脑应用软件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其在图样设计等环节发挥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工作人员可以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但其也有一个显著的弊端,即未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未被有效整合到一起。

4.2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落后

目前阶段,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施工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够先进,且相关管理软件较少。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对此,也需要相应种类的施工技术管理软件作为支持。然而,在部分施工企业中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以一种施工技术管理软件应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情况。

5强化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的策略

5.1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不单单是取决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不仅是依靠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更为关键的是要看信息技术与施工行业的结合程度。建筑技术的提升效率也为整个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提升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环节。而且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应当以更为有效的经济成分为整个技术化过程的实现创造重要的基础。而且这为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提升创造了重要基础。这为施工工程质量的发展留下了重要发展机遇。

5.2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正视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价值。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积极购入相关设备,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价值,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5.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相关管理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通过信息技术的网络建设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的共享。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施工技术的质量进行把关,使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更富成效。

5.4构筑专门的信息技术队伍

建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专业程度应当是不断提升的。当前影响和制约施工信息化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队伍素质。同时建筑工程技术的革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此这些工程质量的提升也需要整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按照不同的数字比例共同承担施工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之在信息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必要的作用,为我们在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5.5改良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大的环境问题来自粉尘的污染。建筑设备与建筑材料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致使大量的粉尘产生,同时材料堆放不规范以及道路扬尘也是造成大量粉尘的重要原因。这些粉尘具有较小的密度,飘散于空气中。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吸入高浓度的粉尘,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

信息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诸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改变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万成祝.新时期建筑施工技术改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4:152.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管理;实践应用

    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行业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怎样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建筑管理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名工作人员考虑与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管理的常规应用

    信息技术管理,其基本定义为企业应用合理有效的办法,对管理经营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加工、储存,并用以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决策的管理。在当代,信息技术管理主要指的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单就建筑施工管理来讲,不但要解决需不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极大进展,硬件设施在存储量、价格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使其普及变为可能与必然,而软件开发的进展让这种可能与必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信息的沟通及处理与计算机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经济一体化管理,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网络让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极大变化,而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信息系统来明确建筑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让业务工作实现顺利交接与进展,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尤其是提升合作水平。伴随市场的成熟,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工作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更给发展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那些与建筑单位自身管理方向相一致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是很容易为市场所接受的,它可以给建筑管理提供研究与发展的系统支撑。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信息管理指经由各系统、各工种、各数据的科学管理,让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有效方便地实现搜集、储存与应用。当前,信息技术管理不断产生与发展新型产品,对建筑企业自身既是一种激励,也是无形的挑战,如果建筑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潮流,及时采纳与应用新型信息技术管理,就极容易被同行业的其余企业所赶超,进而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为应对这种挑战,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建筑管理信息技术对外发包的办法,而外包这种形式,其关键是要对系统进行理性分析,掌握合理的节奏与齿度,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外包,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哪些只能在企业内部运行,以保证工作的便捷性与商业机密的可操控性。

    在建筑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多,而工作效率始终上不去的落后局面,充分利用起计算机的大存储量、快传送性功能,实现高质量、准确、快速的自动化建筑管理工程应用,树立起建筑行业在管理上的先进性、自动化、规范化、现代化办公形象与办公意识。而在硬件配备上,应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素质与先进思维,让其有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态度,管理办公条件进行全面改善,为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我们明确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后,还要注意以下三点:要注意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海量的数据筛选处理,在其中找出创新动机,实现构想方案的最优化。第二是信息技术要同建筑业务作紧密的融合,让信息技术在管理上的优势转化为建筑企业在业务中的优势。第三是建筑管理信息化讲求的是团队协作,而信息技术中的信息化软件应当把这种优势继续传承下来,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时,要逐渐培养以建筑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标尺、以集体协作为半径的工作队伍。

    三、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认识与核心技术

    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上网查资料,收邮件。而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监控、流程协调、业务管理、资源统筹上的重要意义。而对于实测工程成本、工程变化、提出工程预警等方面,很多企业也均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各企业水平不一致,差距比较大

    因为思想意识与经济实力的区别,一些效益好、规模大的建筑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重视程度较高,而经济效益一般,规模小的企业受到思维的局限与经济实力的制约,不愿意花精力与物资返岗入到信息技术中来。

    (三)志门的软件匮乏,需要进一步开发

    从我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还很缺少专门的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同国外有很大差距。一些国外进口的软件又同我们国家的实际建筑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难以有效利用。

    四、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型建筑管理同计算机技术、建筑管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它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众多地产商的重要发展手段,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比如珠海机场、北京的名人广场、还有位于深圳的罗湖商业中心等。而上海金贸大厦、人民银行总部等建筑,更是智能化建筑的经典。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一千五座智能型建筑。

    建筑管理扩而广之,则是城市管理。数字城市综合运用到了网络、虚拟仿真、多媒体、GIS、遥测、遥感等多项技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机制完成信息化自动搜集,并实施监测管理的动态化,与辅助决策的技术化。为了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设部业已充实调整了组织机构,制定印发出了新的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要点以及数字化城市工程等两项规范。当前,用更为先进有效的信息技术武装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系统,应当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以两方面的工作来保证建筑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一起下功夫。如果单纯注意建设系统硬件、门户改造,只在建筑企业管理标志物上下功夫,那就会走入到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去。我们在注意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开发与人员素质调整。为了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我国建设部已经作出调整、优化提升了建设部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工作职能,制定了建设领域工作信息基本要点。 数字化城市工程已纳入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中。当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企业管理信息规范系统,摆在第一位的应当是实效性。

    我们了解到,推进建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本身也是对建筑自身的一种功能性改造,又是企业深入改革的必然过程,这说明了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严肃性与重要性。这其中,进度控制的重要性需要着重说明,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关键工作的工作进展情况,各项目的制约关系情况等,再以网络技术对这些基本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编制出更为合理的次一步骤进度工作计划。从资源分配、材料预算、人工设备清单等角度导入数据,生成系统而又可以细化的实施计划,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调整。

    总结:

    信息技术业已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费用结算、工期进度等多方面,而管理的不完善仍是我们当前急需改善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等诸方面要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把建筑管理信息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吴少勇.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08(4)

    [2] 刘红生.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N].赤峰学院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