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培育

市场培育

时间:2023-06-06 08:5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培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培育

第1篇

统一通信

背景及概念

在当前整个IT、通信领域里,曝光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就是统一通信(UC Unified Communications),也有一些厂商称之为“融合通信 ”、“智能通信”和“统一沟通”等,尽管每个厂商所给出的定义均有些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看,其核心内容就是指将现在各种沟通方式进行融合,目的是让人们无论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实现自由的沟通。目前常用的沟通方式有电话、传真、短信、email、Web会议、视频会议、语音信箱、IM软件、协同工作平台等等,这些沟通方式覆盖了电信、IT和互联网三大领域,因此统一通信是这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认为,统一通信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是同一个意思,它不是特指一种新的技术,而是指特定的解决方案和应用,通过对各种沟通方式进行融合,无论使用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上都能从一个“单一的界面”访问其所需的应用和信息,达到降低沟通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统一通信解决方案将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用户;

2) 展示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统一的操作界面;

3) 必须要具备所传输的数据在电信网和互联网两个网络转换的过程;

4) 实现同步沟通方式和异步沟通方式的融合;

5) 具有状态感知的功能。

企业用户部署

涉及的产品和服务

一般而言,企业除了购置各种内置UC功能的终端产品、专门的服务器及相关UC服务器端软件外,还需要配置相关的电信和网络专用设备,以实现和各种不同类型网络的连接。以下给出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具体产品,当然这些产品对于企业个体而言,不一定需要全部进行配置,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配置:

服务器端:

用户需要配置相应的服务器硬件产品、UC平台服务器端软件以及相关的支撑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安全软件、存储系统等。

接入设备:

通过接入以下设备可以实现UC和用户传统沟通方式的融合,方便操作,包括:IP PBX、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媒体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同时,为满足用户在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内部网、广电网、卫星等多种网络之间实现无缝式的沟通,还需要租用相应的线路和服务。

用户终端产品:

传统模拟电话、IP电话、UC智能电话、USB电话、手机、传真机、装有UC客户端软件的PC/笔记本电脑、耳麦、摄像头、打印机等。

企业用户在考虑该选择哪家厂商的UC解决方案、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的情况相匹配,以适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时,还会选择相关的咨询、实施、管理、维护等服务。

统一通信

生态系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统一通信已经被业界一致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尤其是随着微软和IBM加入一向被认为是属于思科(Cisco)、亚美亚(Avaya)、北电(Nortel)等电信设备厂商领域的统一通信市场,再次验证这个领域的庞大商机。而软件巨头的加入又吸引来更多软硬件厂商、电信设备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IT咨询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关注这个领域,并且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促使统一通信这个新生领域的生态环境快速形成,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很多环节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统一通信最核心部分――UC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来看,目前已有微软、IBM、思科、北电、Avaya、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等众多厂商的参与,同时,从UC相关的接入设备和终端使用设备环节来看,也聚集了大量传统的电信话音、网络设备厂商,在视频会议部分目前也有RADVISION、POLYCOM等多家世界领先的视频会议厂商进入,而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传统的手机厂商也开始关注UC的应用,但目前来看大多还处于小范围的试验阶段,UC还吸引了一些即时通信(IM)厂商进入这个领域,但总体来看,统一通信整个生态环境中,目前还主要是一些国际一流的大公司参与,而那些中小型的厂商还没有参与进来,这就导致用户部署UC的整个成本比较高,很多地方有较大的下降空间,特别是在终端应用设备上。

虽然UC已经有了一些平台解决方案,但是真正能够打动用户的关键是UC如何和用户业务系统进行融合,从而为用户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显现出UC相关咨询服务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国内对UC比较了解的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数量寥寥无几,不过现在已经有些公司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同样能够提供相关UC整套解决方案咨询服务的服务商及如何改造用户业务流程,UC与用户IT战略咨询相结合的高端咨询等方面更是当前UC生态系统中非常薄弱的环节。

统一通信市场规模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统一通信市场规模达到31.5亿元人民币,而上一年的市场规模为16.2亿元,市场增长率达到94%,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国内才刚刚开始引入统一通信的相关解决方案,并且只有思科、微软等少数几家,到了2007年,更多的厂商开始发力统一通信市场,国内的广大企业也开始逐步接受统一通信的概念,因此在市场初期,呈现出较大的增幅,但总体来看,市场还处于培养期。

具体而言,企业用户在部署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时,通常采用全部更新或者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升级两种方式。具体涉及到的产品包括:统一通信平台产品、相关的IP PBX、VOIP网关、路由器等电信和网络设备、用来承载UC系统的服务器、相关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支撑软件、终端产品包括传统电话、IP电话、移动电话、UC定制电话、PC、耳麦、摄像头、安全软硬件产品、存储设备、视频会议系统等,以及为部署UC而支付的相关咨询、实施和售后服务费用等。

统一通信

市场竞争格局

2007年,市场上有关统一通信的并购事件此起彼伏,国内统一通信市场在众多厂商一致的努力下逐渐成形;以微软、IBM、思科为代表的厂商纷纷推出自己最新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各厂商通过联盟或组建合作伙伴等方式相互合作,市场呈现出一种竞合的趋势;有更多的国际厂商加入到统一通信的阵营中,统一通信整个生态系统正逐步形成。而各家统一通信平台厂商在国内进行大力宣传,有些还在全国举办巡展,积极挖掘潜在客户,市场上呈现出比较火爆的场面,国内广大企业用户对统一通信的认知程度也有很大提高。

目前,统一通信市场形成了两类供应商的竞争:电信网络设备厂商(如思科、北电)和软件厂商(如微软、IBM)。电信设备厂商的优势集中在硬件产品上,比如路由器、VoIP网关产品、软交换设备;而软件厂商,像微软、IBM的优势在于其在电脑桌面上的绝对统治力,几乎所有的统一通信企业都需要和微软、IBM进行合作。

从当前国内统一通信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目前综合技术实力,具体是从厂商所提供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中所能够提供的各种沟通方式融合的程度以及每个具体功能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考虑,处于前几位的分别是思科、微软、北电、IBM和Avaya,它们目前产品线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在国际市场上也是目前的主要竞争力量。

从它们各自在国内的市场占有情况来看,由于目前统一通信解决方案在国内还没有被广大的企业用户所接受,因此相关案例不是很多,各家都在重点培养自己的典型用户。

未来五年

统一通信市场规模

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最新预测数据显示,到2008年,国内统一通信市场规模将达到51亿元人民币,而从2008年到2012年,未来五年的时间里,国内统一通信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其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4%,截至2012年,国内统一通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12亿元人民币。

未来国内统一通信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 UC瘦客户端模式将会占主导地位;

2. 在线服务方式比重将增加;

3. 企业用户在部署UC时软件和服务的比重将会增加;

4. 统一通信领域将会出现更广泛的联盟合作;

第2篇

干部怎样才能听到真话,或者听到更多的真话,这是一个看似简常,但在实际上具有深刻理论意义的重要问题。

一些地方“真话”为何会“没有市场”

“说真话”是一种社会的德行。这是一种既可以被鼓励培养,也可能被逐渐消灭的社会德行。换句话说,人在江湖,无论是说真话、听真话或者说假话、听假话的偏好选择,除了先天的本性之外,更是源自后天感染,亦即“习得”或“从俗”。对于一个社会群体而言,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说假话就会成为习惯。这种培养的本质,就是当它说真话的时候便受到惩罚,而在“掩饰”与“撒谎”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好处,至少是可以规避惩罚。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由此得到印证。这其中还有一个更为“哲学”的问题,即一个人“说真话”或“说假话”的习惯本质,究竟是后天习得,还是有先天的基因作用。由此引申开来,如果是后天习得的习惯,那么它是否会因为进化的选择而进入未来人类的基因?

为什么往往“假话有市场”:经济学视角里的“真话”

以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说真话是“供给”,听真话是“需求”。需求决定供给,如果没有足够的需求,那么关于“真话”的“供给”必定趋于萎缩。换言之,“真话”的供给取决于需求。在一个根本不存在“真话”需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有价值的“真话”的供给。反之亦然,如果在一个市场环境中,说假话成为风气,“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那么作为“供给”的假话便会大行其道,这就是坊间百姓所深恶痛绝但却基本无力改变的“假话有市场”。前些年在某些地方的统计数字中,“掺水”现象严重,省市领导机关文件要求“挤出”经济发展数据中的水分,竟会成为重要的“新闻”,足见“说假话成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按照法制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即文明人类的道德共识,“说假话”是“不好的”;终其极致的“假话”,便是违法。若从“凡事必有成本”的角度考察,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有“成本”的付出。说真话的成本,是“守法成本”,说假话产生的付出,就是“违法成本”。当说真话的人不断受到惩罚,也就是要付出更高的“守法成本”的时候,真话便会绝迹,而假话必然盛行。人们形容一个社会的状态,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可以说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假话没有市场”。反之亦然,在有些社会环境中,也可以形成“真话没有市场”的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公序良俗的概念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即为了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对经济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按照现代经济学已经阐明的规律,一个市场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统辖并调节控制这一市场的“制度”。“假话”相当于商品意义上的“假冒伪劣”,在一个鼓励“假话”的市场中,“真话”只能退出。而当一个制度体系不再遵循“公序良俗”原则的时候,这个体制所代表的社会便没有真话可言。

在涉及环境问题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制度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说真话与说假话的问题也是“环保”问题。自然界里的生物,包括人,赖以栖身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受到毒害,被称作“环境污染”;而假话成风,受到污染的则是社会人群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结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技术,而是制度。换句话说,在涉及环境问题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制度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结论,在解释或者解决因为“假话”造成的社会污染方面也完全适用。在宏观讨论的层面,没有真正得到净化的制度,就没有真话的市场。说真话的市场不能形成,因为“说假话”而造成的社会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干部要想听到真话,进而听到更多的真话,最为首要的先决条件,是我们的干部本人必须出以公心,“希望”听到真话,从而在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培育“真话”的市场。希望听到真话的干部,通常自己也倾向于“说真话”,或者选择“不说假话”。(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第3篇

1 终端市场卷烟品牌培育概况

目前,卷烟品牌培育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品牌培育在终端市场起步较晚;单品卷烟产销量较高,但品牌集中度不高;区域市场的品牌饱和度较高,但品牌贡献度不高;品牌整合的力度在逐步加大,然而进度却比较迟缓。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对品牌培育的认识不尽相同,为了完成各自的品牌培育任务和目标,采取一些较为硬性或盲目的做法和方式增加阶段性卷烟品牌培育力度,然而收到的效果却不太理想。总的来讲,卷烟品牌培育在现阶段喜忧参半,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探寻状态。从澄城县公司一年多来品牌培育状况来看,在品牌培育方面,有成绩也有问题。首先,全公司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制定并实施了品牌的细分、引入、培育、跟踪、反馈,初步建立市场化的品牌培育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总体来看,品牌培育的模式仍然表现为粗放式、经验式和运动式,品牌培育缺乏可持续性、非市场化和低效度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品牌培育等同于完成市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因而品牌培育缺乏深刻的制度支撑和文化熏陶。

2)品牌培育基本处于以品牌销售公司任务为核心,零售终端客户被动配合的公司任务导向型模式,品牌培育缺乏系统性设计。

3)零售客户对公司的品牌培育还不能完全理解,对公司品牌培育的方式普遍表现出不理解、不满意,缺乏积极配合的主动精神。

4)消费者对国家品牌战略缺乏认知,对烟草工业企业所推出的品牌促销、品牌渗透、品牌培育活动缺乏深层次理解,使得品牌的内涵、品牌的文化难以唤起市场的共鸣,难以形成持久的市场效果。

2 “一个中心,四个到位”――县级公司终端品牌培育的边际改进思路

当前烟草业工商分离、专管专卖的态势下,作为市烟草公司的分支机构,县级烟草公司的非法人属性决定了其品牌培育的空间只能限于终端市场边际意义上的持续改进。

2.1 以能力建设为中心

终端市场的卷烟品牌培育工作应以提升品牌培育能力为中心,深化队伍建设,优化考评方式。构成品牌培育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品牌自身的价值所在,能带给客户或消费者实效性和功能性,称之为魅力因素;另一个则是培育过程的衍生价值所在,能够满足客户和消费者心理更高层次需求,为其提供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称之为能力因素。前者更多的是工业企业做的工作,而后者更多的就是终端销售市场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县级分公司,应以能力因素为中心。在一系列品牌培育工作中,“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品牌培育的能力势必要先提升“人”的能力。鉴于在当前的专卖制度框架下,县级分公司基本处于县域范围内的物流配送、专卖监管及终端培育等功能的设定,品牌培育能力的着力点应着眼于:

1)持续的贯彻执行能力。

2)开放的学习创新能力。

3)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人”不仅是以个体而存在,而且更是以群体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培养专业的品牌培育队伍才能真正提升品牌培育的核心能力。培养的形式可以多样性,比如:专题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等,内容可以是某种卷烟的品牌文化内涵、品牌设计思路、品牌发展历程、品牌在市场推广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探讨等。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使一线营销人员加深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为品牌文化的传播和品牌培育能力的整体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在PDCA不断循环、滚动上升的永无止境的基础之上。因此,评价品牌培育作为一个关键点应该得到重视,评价品牌培育的方法应当不断创新。不同于直接获取利益的短期行为的品牌销售,品牌培育是使某一个功能性或实用性产品在市场中形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是一项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品牌培育的考核应创新方法和方式,首先应在大力拓宽考核面,可从长期、短期角度以及设定各项硬指标和软指标指标,从多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品牌上柜率、品牌动销比、品牌增幅比、品牌集中度等内容均可以纳入考核指标。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不断提高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让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使其人生价值有所升华。良好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对于卷烟品牌培育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善于管理和经营这笔财富是品牌培育的基础和前提。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卷烟品牌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果在同一时期同时培育多个同价位卷烟品牌,客户目不暇接,其销售侧重点变得不明确,就会直接导致效果大打折扣,让客户的适应能力和销售重心受到挑战。对于新品牌的上柜,客户、消费者和市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盲目的追求上柜率,强求客户上柜,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培育一个,退出一个。所以,在品牌卷烟上柜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尺度,合理地选择要重点培育的卷烟品牌,合理地确定市场引入时机,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才不失为品牌培育的初衷,为卷烟品牌的发展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对县级公司而言,品牌培育任务和计划,新品的引入和退出等方面都来自上级公司的刚性计划安排,本级公司没有决策权,因此,新品培育对于县级公司而言,就只能在终端市场做文章,而来自市场零售客户的反映表明,目前的品牌培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伤害了部分零售客户的利益。可见,在国家利益、公司利益、经营户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博弈上,由于国家严格的专卖专管制度使然,使得经营户和消费者在多方利益和权利的角逐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从澄城县零售客户的走访可知,大多数零售户对目前的品牌培育模式感到不满意,主要问题是:来自上级的品牌培育任务无法完成,比如“贵烟”系列上柜两年以来,市场效果一直欠佳,部分经营户贵烟积压严重,最终不得不低价亏本出售或者无偿送人。这种伤及经营户利益的品牌培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伤害了经营户的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经营户是品牌培育最为重要的终端窗口,是品牌培育的主战场。因此,要构建以终端为核心的品牌培育模式,必须将经营户的利益、经营户的发展等指标纳入品牌培育工作的考察之中,使品牌培育这个国家战略建立在国家、公司、经营户和消费者多方利益兼顾的基础之上,实现品牌培育和经营户能力同步成长正相关联,最终实现品牌培育的可持续性。

2.2 保证四个到位

现实中客户经理任务重,时间紧,一个客户经理要负责300多个零售客户,超重的工作负荷使客户经理往往疲于奔波,周转应付于各种例行性程序,使工作始终停留于表层而难以进行渗透式帮助和引导。因此,终端品牌培育的重要角色――客户经理在品牌培育工作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角色。从文书作业的内容可以看出,“搜集市场信息,了解客户需求,撰写市场报告”、“开展客户服务,实现客户等级提升”、“执行品牌培育方案,实施卷烟品牌的培育工作”等基本岗位责任流于形式、忙于应付,缺乏实质性内容,很难为上级决策部门提供实时的、有针对性的市场信息。客户服务职责虽然从形式上表现出计划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但缺乏针对性,客户反映平淡,普遍把客户服务等同于检查、督促,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使得服务缺乏针对性,缺乏实际效果。因此,在目前的大环境和制度框架之下,只能寻求边际改进,而无法实现革命性改变。为此,应做到如下四个到位:

第一,做到宣传推荐到位。客户经理在品牌上市期间要做好持续宣传,渐进推广。良好的宣传是卷烟上市的基础,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卷烟品牌产品自身的品质、特点、优点、靓点、卖点等与生俱来的,用以区分其它竞争品牌的本质特性。工业企业大都有宣传海报、宣传手册、宣传单、样品烟,客户经理在拜访客户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派送给客户或消费者,积极地做好品牌卷烟的宣传推荐工作。对地段和位置较好,销量和结构较高的客户和网订点所在客户进行重点宣传,然后再以点带面,逐步向其他客户铺展开。行业网站也可以利用便捷的通讯手段,快速地、传递品牌卷烟的相关特征,在醒目的位置及时告知客户,为品牌卷烟的宣传推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电访员和送货员在各自工作的间隙,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便充当品牌卷烟的义务宣传员,电访员和送货员都是与客户亲密接触的一线营销人员,在品牌培育的系统工作中依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促销引导到位。传统的促销方式多以给客户提供打火机、伞、笔、茶杯等具有附加值产品的形式为主,让利给客户。当前,可以进一步优化促销的形式。采取有奖销售,在街道、社区进行公益广告植入和提供小型活动赞助等方式进行促销活动。通过在终端市场派送小礼品和让消费者“品吸”样品烟进行体验销售的方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客户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由于客户各自的情况不尽相同,在销售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最多的问题莫过于对培育品牌的销售进度担忧,有的客户甚至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确立自己的经营方向。这些时候,客户经理就要更多的关心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积极帮助客户梳理销售思路,和客户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善于发掘成功客户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客户。从转变客户的经营理念和营销观念入手,加大对客户的拜访力度和沟通深度。对不同的客户施以不同的方式,循循善诱,进而引导客户自觉地走上品牌培育的道路。澄城县公司在促销引导方面以多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但总体来看,促销引导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持续性和关联性的活动。为此,应构建基于长远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促销引导活动,使促销系列化、主体化、关联化,形成持久的市场效果。建议可以采用主题店、示范店、标准化店以及主题专柜等形式,进一步发挥其在“形象展示、品牌陈列、广告宣传、产品推荐”方面的功能价值,提高对零售终端的利用和管理水平,增强终端引领消费的能力。

第4篇

物流的基本含义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产业是指为实现物品实体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流动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集合,这些经济活动指运输、仓储、装卸和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为顾客提供的无形服务;现代物流产业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所进行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为顾客提供的无形服务等各项经济活动的集合。

“物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后勤工程的概念演变而来的。现在已扩大到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及其他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在生产与消费从时间和空间被分离且这种分离日益扩大的形势下,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物流已成为“供”、“需”间有机衔接的桥梁。

物流市场的基本概念

物流市场是指为保证生产和流通过程顺利进行而形成的商品在流动和暂时停留时所需要的服务性市场以及包装、装卸、搬运等辅市场。

物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业市场,是一种复合型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物流资源都进入市场,通过物流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培育物流市场的意义

培育物流市场是完善流通功能、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非物流企业将物流服务外包,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物流服务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交换的市场运作方式,改变了运输、仓储等相互分割、自我服务的传统运作模式,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盈利空间。

培育物流市场是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一是随着贸易壁垒降低,将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加速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二是由于我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跨国公司正准备将我国变成其制造基地,但他们又不可能同时带来全套物流系统,这一趋势无疑会增加我国物流市场新的需求。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最近在其《中国物流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产业,预计未来1O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

培育物流市场是拉动物流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

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为物流的畅通设置了数不清的障碍。除宏观物流存在自我封闭、政出多门、运力分散、互不衔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强等弊端外,微观物流普遍存在的工商企业自营物流问题同样很严重,可以概括为家家设仓库、户户皆机动,不仅分散了社会物力财力,而且这种自给自足式的物流方式也限制了物流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物流体制,增强工商企业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的意识。从理论上来讲,有必要对物流市场的发育和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一定意义上说,促进物流市场的发育和成熟能够拉动有效物流需求,降低物流自营率,也是推动物流体制改革的唯一有效方式。

国际物流市场的现状

美国是物流观念萌芽最早、也是当今世界上现代物流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物流传入了日本和欧洲。

根据运营环境的变化,美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以1980年为界被划分为两个时期。1980年之前是管制时期――即限制竞争时期。1980年之后是解除管制时期――即鼓励竞争时期。1980-2000年这一时期是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年营业额从20亿美元增长到560亿美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年营业额以15%-20%递增。

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在50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90年代后产品的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成为生产经营的主流,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从集中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快速发展,并且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受到了高度重视。随着制造企业对内部物流职能的剥离,在日本形成了由大批制造企业的物流子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组成的物流产业。

由于有了共同的、开放的欧洲市场,欧洲的物流业呈现进一步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许多跨国公司将分散在各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逐步地消减、整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洲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不仅为本国服务、而且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市场,可以说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规范的市场国外物流市场的规范表现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健全。自从运输活动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以来,各国政府就特别关注如何控制和促进运输活动,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而且这一切通常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2)成熟的市场国外物流市场的成熟,表现在政府对物流网络的规划与统一布局。在物流管理上打破行业分割、地区分割,建立跨地区、跨行业、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

(3)具有规模的市场国外的物流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达9000亿美元,是高科技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

(4)全球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欧洲分布着60%的美国配送中心和50%的日本配送中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国内物流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委托某咨询机构对中国物流市场进行的典型调查结果可知:在家电、电子、日化、食品等行业的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当中,全部委托第三方物流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2%;自理与委托相结合的占68.8%,其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42.3%;委托的内容主要以单纯运输为主,占被调查企业的45.1%。工业企业对委托方不满意的占被调查企业的30.8%,不满意的原因依次是:成本高、反应慢、产品破损多。有45.3%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选择新型物流公司,64.3%的企业希望新的物流商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企业由过去对单纯仓储、运输的需求开始逐步发展到对仓储运输在内的综合物流的需求;工业企业由过去“大而全”、“小而全”自办物流,开始逐步发展到寻求合格的第三方物流商。

我国物流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我国与物流市场建设与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健全。这样一来进入物流市场的门槛忽高忽低。过高的话,物流资源很难进入,优化配置更是无从谈起;但过低的话,就会出现一哄而上搞乱市场秩序的现象。

第二,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

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致使现代物流技术在这些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各类物流公司繁多,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妨碍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结构上的协调发展,影响大型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第三,缺少物流服务中介组织。物流服务中介组织具有双重身份,对于供给主体来说,它是物流需求者,对于需求主体来说,它是物流的供给者。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物流服务中介组织甚至可以扮演政府都无法替代的角色。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物流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严重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它们通常不是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而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发展起来的,因而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

培育物流市场的思路与对策

加大物流需求开发力度

加快物流市场的发展,从长远看,最重要的是增强物流需求,因此,必须在强化和提升物流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大物流需求的开发力度,争取更大的空间服务半径,在空间半径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中争取更多的增值服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开发物流需求是培育物流市场的关键。具体来讲,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确立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同时,物流供给的形式、质量以及能否给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的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是否会参与到物流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供给会从另外的角度促进需求,所以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例如:开展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服务功能的集成和延伸,开发库存融资、质押监管、物联网等服务项目。应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市场管理体系

培育完善的物流市场,必须推进物流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政府在物流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切实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的宏观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以及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委员会。该机构应设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

现代物流工作协调委员会这一机构当中下设:物流规划办公室;物流政策办公室;物流设施办公室;物流标准办公室;物流中介办公室;物流规划办专门负责国家和地方的物流规划的审定;物流政策办负责制定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金融政策等.物流设施办负责公路,铁路,机场,码头和海关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物流信息办负责各种物流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物流标准办负责对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物流中介办负责物流人才,信息和服务的中介组织建设与管理以及相应的物流行业协会的管理。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针对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这一现实,各级政府以及各个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抢占物流人才制高点,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引进物流人才,优化物流人才结构;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尽快满足物流企业急需人才;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物流专业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育物流人才。

第5篇

通过对现场的走访,并与东方丝绸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的高层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我们了解到,东方丝绸市场这样一个经历了二十多年成长的市场,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中不仅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同时还拥有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

一、政府的大力扶持

东方丝绸市场最早是由吴江市政府发起成立的,它的日常管理事务委托给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管委会是由市政府拨款运营的,因此管委会只做事、不收费,是非营利性组织,这一点就与其他许多批发市场有了明显的区别。做事正规,而又没有各种项目的收费,使得在此经营的商户感觉安心和放心,同时,管委会的威信就得以树立和保持。商户感觉管委会与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都希望市场蓬勃发展,越做越好,因此没有某些批发市场常见的“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和响应。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000301东方市场)于1998年7月成立,并于同年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定位于东方丝绸市场的开发商、运营商和纺织产业配套服务商。公司高层领导都曾在基层政府、企业任职,这样使得东方丝绸市场的发展理念与政府部门很容易取得一致,因此与其他市场需要常常讨要政策不同,对于东方丝绸市场的发展,政府急市场所急、想市场所想。这个国际上最强的纺织重镇,是政府和百姓共同打造出来的。

二、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盛泽丝绸纺织产业历史悠久,当地人被戏称是含着纺织基因出生的,因此90%的当地人都选择从事纺织业谋生。在盛泽从纤维到纱线,从纱线到面料,从面料到成衣、成品的产业链,一应俱全。纺织生产用的纺织机械,新纤维、新面料开发,推进品牌的国际合作等项目一一推展开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盛泽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市场内配设工商、税务、公安、消防、交管、技监等管理机构,配有食、宿、运、托等多种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金融等服务系统,建立了现代信息网络,加强了市场的内部管理。商家们在这样一个信息完备、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齐全的市场经营,不仅不愁人气,更重要的是现代市场是订单市场,脱离了这个市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企业将生存困难。

三、勇于创新

面对着江浙一带很多纺织批发市场的兴起,竞争的隐忧时刻存在,市场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东方丝绸市场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到了创新:

一是为了让纺织重镇名至实归,东方市场史无前例地给面料进行编码,这个工作难度极大。市场上流行的面料就有2万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工作量大,难度大。但是他们对此都一一克服,开始了纺织面料的标准化工作,并初步完成了化纤面料的编码,为未来的网上交易和打造跨国采购基地做好准备。

二是在全国率先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简称盛泽指数),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总指数和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化学纤维指数,均为每日;以及以盛泽地区生产规模最大或者较大的50家丝绸化纤织造企业的净现金流为依据,按月度的盛泽“50指数”。前者已成为中国纺织企业的风向标,不仅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前日交易的价格信息,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对行情的预测功能、景气评价功能。对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者来说,掌握盛泽指数已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而“50指数”则反映了盛泽地区主要企业的经营效益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竞争实力的变化。

三是产品创新。东方市场的织造企业一直坚持推进产品创新,在2010年的中国流行面料评审中,吴江有93家企业、141块产品成功入围“2011/2012秋冬中国流行面料”。2009年吴江市的化纤总产能已经达到200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6.1%,其中绝大部分是涤纶长丝企业。2010年上半年,吴江纤维产量增长21%,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盛泽的织造技术不断改进,各种新型面料层出不穷,企业研发能力也不断加强,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知名面料设计师来此发挥他们的创意。正是由于这种极强的创新能力,使得盛泽织造企业抵御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

四是金融创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东方丝绸市场联手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一款无抵押、联贷联保;自主审批的“绸都赢”产品,可以给企业贷款50万~200万元,2010年已有50多家企业获得了4300万元的贷款,企业申请“绸都赢”的条件很宽松,只要正常合法经营2年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均可组建联保体。纯贸易公司要求有4家或以上企业构成联保体;有生产型的企业3家即可,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融资,对市场内的企业很有吸引力。

五是模式创新。2008年4月由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方丝绸市场为主导发起,设立了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纺织原料及产品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并提供相关的信息、物流、金融配套服务;推出现货(挂牌、招标、拍卖)、中远期交易等多种灵活的交易模式;还有相应的金融配套服务,如B2B网上自助资金划拨服务,使会员资金管理更方便快捷;提供存货抵押服务,盘活会员存量资金,促进经营发展;提供仓单质押服务,即将货物存放在交易所指定交收仓库并办理《注册仓单》后,交易所将协助会员办理存货质押业务。质押期内的存货,会员仍有销售权。

六是服务平台创新。东方丝绸市场不仅配有各种物流、邮电、金融等服务平台,还针对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引入了以下服务机构:(1)帮助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提供进出口服务、外贸指导服务、外贸资金收付指导的外贸咨询中心,像一座桥梁延伸了企业的业务平台。(2)2004年组建了电子商务中心,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电子商务平台,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良性互动,已有注册会员12万户,不仅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绸都网,还有针对性地对会员提供手机短信服务,让会员企业能够更及时地捕捉市场信息,还提供网上论坛供会员交流。(3)针对产品的质量管理,率先推出专利产品无棱织机ERP系统,相当于给织机装上了电脑,实时监控产品的质量问题。(4)纺织科技中心是一家集面料分析、原料测试、织物打小样、纺织品检测、成品病疵原因分析、面料工艺改进、纺织技术培训、纺织新材料研发、院校成果转化与对接、国内外前沿技术引进与合作,以及国际面料流行趋势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5)建立纺织工业检测中心。(6)建立专利交易展示中心等平台,共同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了创新步伐。这些服务举措让中小企业受益匪浅。

四、市场文化培育

东方丝绸市场虽然坐落于盛泽镇,却胸怀全球,决心要发展成为全球面料采购中心。它对市场的培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它深知对一个市场的培育是要有耐心的,因此,对于商贸型的新市场开张,就以免第一年租金的大手笔营销策略吸引投资者,以至于刚开张的商铺被全部租了出去。电子商务中心2004年成立,2009年才开始盈利,在此之前就是不断地投入。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大趋势,义无反顾,电子商务中心这个由58人组成的年轻团队,终于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仅将中国丝绸都网办得有声有色,极具专业水准,还每周推出120页的东方纺织周刊,每天搜集数据信息及时商务部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这样的工作效率,与管理者的信任和激励是分不开的。盛泽人胸怀宽阔,不排外,对外来商户礼遇有加。为了让市场的秩序井然、外来商户有家的感觉,市场还成立了几大会馆,如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等,不仅帮助外来商户解决商务中的问题,也帮助他们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使得外来商户安居乐业,共同促进东方市场的繁荣发展。市场的文化培育还体现在对这些先富起来的老板们的水平提升上。盛泽是全国第一个以镇级单位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高级总裁培训班的,管委会组织这些老板们去清华学习,回来后,学习、讨论、提高的风气形成了,以往的打麻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知识、分享心得了,形成了学习型市场的氛围。这样的文化夯实了盛泽走向世界的基础,是志在长远,志在发展。

第6篇

理想的合格股东应达到以下标准:

1)目标标准。以所投资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通过促进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来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不单纯地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也不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2)行为标准。在不同的状态下应采取不同的行动。当企业不仅能够按期支付信息,而且能支付股东红利时,合格股东应当是沉默且关注的,只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经营者商讨,不直接干预经营者;当企业经营陷于低潮,不能支付股东红利时,合格股东就要拯救企业脱离困境,或者对企业战略等进行重大调整,或者撤换经营者。总体上讲,合格股东应当是积极的,具备价值创造的能力和实现手段,而不仅仅停留在价值评估的水平上。

3)道德标准。诚信是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合格股东不仅要给予经营者以充分地信任,更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标准来评价经营者的行为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侵害经营者、债权人、职工和小股东的利益,引导和鼓励一切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的行为。

培育合格股东的三个基本原则

1、制度互补的原则

股东实践较为成功国家的普遍经验就是相关制度之间互补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美国以分散的股权结构作为基本的股权模式。股权分散结构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控制此利益冲突,美国一方面保护投资者的立法完善而严密,给投资者以信心;另一方面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发达,经营者激励制度健全,在给予经营者以强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给予强大的激励。为防止日益壮大的机构投资者破坏已经形成的制度均衡,美国规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一家公司总股本的5%;在德国形成的是以银行为主的大股东主导的股权模式,该模式下的主要矛盾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在德国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大股东机会主义。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以银行为大股东的制度安排将大股东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银行不仅具有股东身份,更具有贷款人的身份。银行如果以大股东身份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也将因为企业价值和信用评级的降低而同时侵害其自身的利益。

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选择了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立法更多地以日本为借鉴以大陆法系为基本原则。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建立了以国有大股东为主要发起人、以社会公众为中小股东的股权结构。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主要参考了美国的证券立法。但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与其分散的股权结构相一致的,立法更多地强调对公司经营层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没有特别突出对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关注。制度冲突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弥漫。不论是谁担当大股东都会发现通过所谓的资本运作、关联交易就可以将企业的利益转化为自己的收益。特别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中产生的控股股东,实际上依然控制着改制后的企业,并且改制过程本身就是控股股东的资产分割过程,失去优质资产的控股股东有动机将失去的利益收回来。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在中国培育合格股东,要遵守制度互补的原则,要看清隐藏在主要制度背后发挥作用的辅助制度和观念,否则在制度移植过程将顾此失彼,引发制度扭曲。

2、路径依赖原则

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约束(诺思,1999)。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大规模的制度移植和建设过程,路径依赖约束要求新制度的建设一定要从既有的制度传统和文化传统出发。大量的国有资产和相关制度及观念是中国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已经形成的法律和市场传统也是必须承认的现实。新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既有制度和传统的激烈破坏上。在培育合格股东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承认已有的制度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考虑如何消除制度冲突。

3、市场化原则

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总结最优股东应当具有的特征,但具体谁是合格的股东,却不是理论所能预测的,甚至也不是有意培育的结果。股东应当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股东是否合格最终也需要市场来检验。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动,整个市场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理性的经济主体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来获取收益。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预期的行为模式发生偏差时,所需要的不是批评经济主体缺乏诚信,而是检讨制度建设中的漏洞和冲突,在进行大规模制度移植时更应如此。因此要从完善市场和弥补制度缺陷入手,形成系统性的市场环境。当市场完善到竞争较为充分、产生内在的制衡力量时,合格股东就会出现,股东就会自觉地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合格股东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

合格股东的培育方向

中国已经确定将资本市场发展成为推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并以美国模式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中国客观上存在庞大的国有资产、国有银行改革的落后和既有的公司法实践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国合格股东的培育和发展模式定位于介于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模式更为实际和合理。庞大的国有资产使国有企业改制后基本上生成了大股东主导的股权结构,因此使中国的股权分散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达到美国那种程度。而国有银行的虚弱和法律的限制使银行又不能向德国那样作为企业股东出现。因此我们只能在股权较为集中的前提下发展有关制度,以内生出克服大股东机会主义和经营层机会主义的机制。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有望创新之处。

培育合格股东:应做些什么

1、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

具备价值创造能力是对合格股东的基本要求。股东能够通过评价和采取适当方式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或经营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对于目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仅是扩大其规模,也要提高其对企业经营的参与程度,鼓励和允许机构投资者就公司治理、发展方向和经营层调整提出意见。而对于已经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有股东来说,则是隔离或取消不同的影响渠道,使国有产权代表者仅具有股东的地位和影响,不允许有超越股东以外的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国有产权代表体系,使国有产权代表者专注于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经营者持大股的中小企业来讲,则是支持职工共同行使股权,有方向地培育职工集体的价值创造能力。

2、大股东机会主义的防范和根除

2001年中国证监会推出的独立董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遏止大股东的机会主义,但仅靠这一个措施还难以制衡。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防范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

1)进一步改革国有产权代表体系,降低股权集中度

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持有企业”的三层代表体系,扩大和充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权力,市场化、基金化运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并可根据地方国有资产的存量和行业分布,分别成立多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持有改制企业的国有股权。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股权集中度,还可以相应带来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在设立时就提高改制企业的独立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国有股权可以在制度上分离政府的所有者职能和经济管理者职能,降低改制企业同政府和母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并且它们为使自己有良好的绩效表现,有动力要求改制企业具有商业独立性;二是减少政府非利润目标的干扰和提高股东决策的连续性。政府职能的制度性分解,能有效地阻止政府的角色混淆行为,减少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干预。更关键的是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削弱政府不当干预的影响。作为稳定的持股者,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有助于保持股东决策的连续性,这对于改制企业的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中国已经认识到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性,推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准则》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则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的功能定位和提高其独立性。我们认为董事会应当首先作为价值评估者,主要职责是评价经营层的经营绩效,其次才是基于价值评估基础上的价值创造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这样董事会才能真正成为股东的代表,而不是经营层的同盟,提高其针对于经营层的独立性。引入适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制定更科学的决策和监督程序以及推进董事职业化将有助于提高董事会针对于股东的独立性,尤其是明确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特别关键。

明确董事的责任和应当享有的保护是促使董事尽职履则的重要措施,进而将从根本上提高董事会抵制股东和经营层机会主义的能力和动力。尽职责任要求董事以善良管理人的态度,谨慎、熟练、勤勉地履行职责。踏实责任要求董事将追求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置,真诚地履行职责,不侵犯企业利益。尽职责任和忠实责任是董事的基本责任,这在许多国家通过判例和立法得到了确认。以经营判断准则为核心的董事保护制度,则将董事的执业风险限制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董事只要没有利用董事地位获取非法收益、没有违反忠实义务,就基本上不承担责任或个人财产就不会受到威胁。董事责任保险则在引进保险公司作为公司治理水平评价者的同时,使董事因违反责任要求而被追究责任成为可能。

3)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降低股权集中度

第7篇

关键词:保险公估市场培育

从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设立的理赔部门来开展理赔业务的,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既是承保人又是理赔人,直接负责对保险标的进行检验和定损,做出的结论难以令被保险人信服,存在着违背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的可能性。保险公估机构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的理赔事务和复杂化的专业化的需求,为专门从事保险公估工作的保险公估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分工一方面有利于保险理赔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横向交流,并能促进保险公估业整体执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效应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减少,必然会降低保险理赔费用,从而降低保险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险保障。

一、保险公估人出现的必要性

第一,保险公估人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保险行业发展的初期,保险公司既作为承保人又作为理赔人,对保险标的做出的定损,很少被被保险人所信服 ,保险公司的诚信问题受到很大挑战。而保险公估人的出现,正好分担了保险理赔部分的工作,进而实现了理赔工作的专业化。它有利于理赔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同时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也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

第二,保险公估机构是社会进步和分工细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保险市场发展,保险公司的在理赔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愈来愈多,许多行业的专业问题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去处理,某家保险公司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配备相关行业技术人才来处理将来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而保险公估机构面对着多家保险公司,正好可以为保险公司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机构经营的需要

保险公估是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与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监管秩序的进一步完善,保险逆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减少,保险公估的规模效应,必然会使保险理赔费用降低,进而降低保险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公估行业在保险理赔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被保险当事人所接受。特别是处理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理赔工作中,保险公估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损失核定、责任认定等方面的出色工作,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压力,减少了保险人的理赔支出,而且为投保人迅速获得赔款,快速恢复生产赢得了时间。

第四,市场协调发展的需要

保险市场是一个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保险当事人提供信息服务,加强保险双方的沟通,促进保险经纪的发展。再保险公估缺位的时代,也曾有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检验机构等试图充当保险公估的角色,但又不很理想。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估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保险公估认识程度不高,认同度也较低

保险公估是向保险合同签订的双方提供商业服务的公证行为,是独立于保险公司、政府部门、投保人、经济领域各个环节之外的。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民众对保险的理解和认知还处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无论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广度与发达的保险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保险公估还没有全社会的认同,保险公估之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只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很多投保人对于这项目服务了解的还不是很全面,这就限制了我国保险公估市场的发展。

2.社会对保险公估的需求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保险公估市场面临着业务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对所有的保险业务环节全部承揽,这就制约了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在粗放经济的影响下,保险公司“惜赔”的现象经常出现,理赔反倒成为了保险公司压缩成本的手段,从这一角度出发,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保险公估机构来介入其中。只有较为复杂的案件,或者为了平衡某种个关系的时候,保险公司才会使用保险公估机构。

3.保险公估机构还不能真正做到独立执业

国际上,保险公估人可以分为代表投保人的公共公估人以及代表保险公司的独立公估人。我国的《保险法》规定,“接受委托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评估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和鉴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但是根据《保险公估机构监管规定》的有关条文规定,保险公司、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内部的员工都有权设立公估公司,这样直接影响了公估人的独立性。

其次,目前我国的保险公估机构的业务来源主要依靠保险公司提供,被保险人对保险公估的需求寥寥无几,保险公估机构为了生存,执业时往往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上,更有甚者,纯粹为了降低保险公司赔款而工作。

4.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保险公估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保险业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社会上的所有行业,这就要求从事保险理赔工作的人不仅要熟悉保险行业,还要对每一个行业的情况都要了解一些,甚至要成为专家,这样才能对定损进行准确的分析,为理赔做好基础工作。与此同时,在理赔的过程中,保险公估人员不但要参与技术方面的工作,还要与投保人进行协商依据保险合同来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这就要求公估人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的险种也会越来越多,而且多数与高新技术有关,例如火箭、核产业、卫星、通信设备等等,面对这么多新险种,如果保险理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那么就很难处理上述问题。而且当前我国的保险公估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一些刚刚成立不久的保险公估机构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许多人仅仅是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开始执业,这显然不能符合保险公估行业的高技术要求。

5.保险公估行业法律地位不明确,成为困扰保险公估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是对于保险公估报告的法律地位,保险法规定其本质上是一份技术性质的报告,对保险当事人的约束力相对有限,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性。因此,处于独立、客观、公正地位的公估人其实并没有被法律赋予相应的权威地位。其次,另外,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可以聘请依法设立的独立评估机构或者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但由于规定不明确,聘不聘保险公估公司由保险公司说了算,再加上由于保险公司出于利润的考虑压低公估费用,处于萌芽期的保险公估公司举步维艰。

6.业务渠道单一,业务结构不够合理。

与其他行业相比,当前保险公估公司的业务来源最单一,而现实中现实中它又往往只能从保险人一方得到理赔服务业务。虽然已经出现了被保险人委托公估公司介人理赔案件的案例,但还远未成为公估公司的一个生存渠道,相反往往做一个被保险人委托的业务会丢掉相关保险公司的业务委托。另外,保险公估的风险评估业务,目前也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如何扩展业务渠道,增加业务种类,也是公估公司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培育和发展保险公估市场的措施

1.确定保险公估机构的法律地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保险业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为了扶持、培育还处在萌芽阶段的保险公估业务,类视会计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定位,尽快立法确定保险公估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保险公估报告的权威性,使保险公估机构介入保险理赔业务成为一种必然,逐渐让保险损失鉴定由社会第三方(保险公估机构)担任,既能保证损失鉴定的公正性,又能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还有利于保险公司从繁重的理赔事务中脱离出来,能够提高理算的准确性,减少以赔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保护了保险双方的利益。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是保险公估企业做好市场战略定位。根据企业的资源优势,确定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从市场战略定位看,国内市场上的公估公司绝大多数定位于保险人型,还没有完全独立型的公估企业。二是保险公估企业做好经营模式战略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在集团化发展和专业特色经营上有所取舍,不可定位不清,影响企业发展。集团化发展可以实现战略协同、资源共享,使集团管理成本降低、智能加强、效率提高,以及队伍整体素质与效能得以提高,最终形成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的竞争优势。专业特色经营是通过细分市场,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断聚集核心优势,打造专业品牌。

3.提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素质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素质对该行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 一要提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解决目前从业者的良秀不齐的现状,从入口提高保险公估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当前试行的保险公估人资格考试虽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这类考试由于起步晚,难度低,无法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好多通过考试人员没有能力执业。二是步建立健全保险公估行业的培训机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后期教育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第三,由于过去中国保险公司特有的大而全的经营形态,导致了保险公司的功能过于完备,也使保险人才必须进入保险公司才有机会施展才华。因此造成了目前保险专业人才,包括理赔人才集中于保险公司的现状,鉴于公估行业的特殊性和高度依赖经验的职业特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引进业专业人员已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渠道。第四,不断更新与充实公估专家库,公估专家库搞好公估专家库建设工作。保险公估作为一项技术含量高、涉足门类广的行业,为确保公估报告保质保量的完成,提高公估报告的权威性,必须拥有全面的专家队伍,作为公司技术支持。建立一系列的专家库,可以使公司业务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进而拓展公司的业务发展空间,拥有一支“行业完整、专业性强”的专家队伍将是保险公估公司的宝贵财富。

4.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组织形态上看,国内保险公估公司多为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来源单一,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多未明确分离,公司内部缺乏应有的发展规划,也缺乏科学、严格、细致的分工,许多公司干脆就是专业人员自己找饭吃,导致员工集销售、技术与服务职能于一身,严重降低了经营效益,使公司管理回归到手工作坊的水平,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无法创造很好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机会,从而也不可能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资本单一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保险公估机构的内部管理,是现在保险公估机构发展壮大的首要任务。

四、我国保险公估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某些领域的保险业务变得非常复杂。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尖端技术相对滞后和环境的复杂多变,都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为了让保险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公估人要充分发挥中介优势,公估人要不断的拓展业务领域,要从承保的保险标的资产评估、风险识别与衡量到防灾防损、灾后理赔以及建筑物火灾保险、普通财产保险、海上保险、特种保险、责任保险,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保险公估行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相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说,保险公估行业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当前的市场格局还没有确定。笔者认为以后保险公估公司将会有三个发展趋势:

(1)大资本的介入为保险公估业的规模经营做好基础保障。当前我国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投入过少,这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及同步国内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驱动,会是有识之士向保险公估市场注入资金,使保险公估业实现资本重组并完成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2)集团化经营将逐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接受。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及我国保险市场经济环境表明,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正在走向集团化,大股东介入以后,保险公估公司会不会也走向集团化,我们拭目以待。

(3)品牌企业逐步形成。规模除了产生经营成本的可能优势外,并不等于品牌。市场不必认可规模强势,却一定认可品牌。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规律都决定了,无论规模大小的市场主体,竞争取胜的唯一法宝就是打造与强化公司市场品牌。当前我国保险公估公司将会有一个大规模的整合,到时必然会有一些强势的品牌杀出,而这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公估公司将会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我国保险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完善保险公估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保险公估人能够协调好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健康的保险公估市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程海峰. 论完善我国保险公估人制度[D]. 吉林大学, 2004 .

[2] . 浅议完善和发展我国保险公估制度[D].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

[3] 宫梅. 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及民事法律责任研究[D]. 山东大学, 2006 .

[4] 苟军. 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对策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

第8篇

和所有嘉宾手拉手,高举过头,这个动作几乎成为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联想新闻会上的招牌动作。本报记者上一次看到这个动作,是在2012年联想全球誓师大会上。彼时,联想首次对外公布其PC+战略。5月8日,联想智能电视正式上市。会上,台上的杨元庆再次重复这个动作,这不仅是动作的延续,也体现着联想PC+战略的延续。“智能电视的上市,标志着联想PC+战略四屏产品布局的初步完成。”杨元庆表示。

智能电视要能实现两大功能

“中国智能电视市场将在2012年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预计在2015年将占据国内电视领域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会上,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移动互联及数字家庭业务集团总裁刘军对国内智能电视市场很乐观。当然,他也坦言,目前智能电视被超前消费,市场并不成熟。他认为,目前国内智能电视最大的问题是体验差:一是交互设计复杂,二是视频资源有限,三是电视应用匮乏。

基于这样的判断,联想数字家庭事业部总经理熊文表示,联想智能电视短时间内不追求盈利,也不追求高市场占有率,目前重要的是培育好智能电视市场,让消费者逐步认识智能电视。

为此,刘军重新定义了智能电视:“智能电视并不是能上网的电视,它至少要实现两大功能:一是视频点播功能,二是互联网应用功能。”根据这个定位,联想智能电视采用Android 4.0操作系统,搭载了性能强劲的高通双核1.5G智能处理器,同时,依托联想“软件、硬件、云端服务三位一体”的研发能力,带来了三大创新体验:一是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比如简洁直观的“三明治”用户界面,集触控、语音、空鼠、重力感应、智能键盘、传统电视遥控于一体的六合一遥控器。二是高品质的视频点播,联想和SMG旗下的百视通合资成立“视云网络科技公司”,专门为联想定制了海量高清正版在线视频资源。目前这些视频资源已达30万小时。三是基于开放平台的丰富应用,借助联想乐商店的应用开发社区,联想已为智能电视定制开发了涵盖游戏、教育、社交、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千余款精彩应用。

据了解,联想此次推出的K系列智能电视共有四款,分别是55英寸屏幕的 K91、 K81,42英寸屏幕的 K81、K71,价位从14999元到6499元不等。

PC+战略产品布局完成

“这个春天联想很忙。上个月联想刚刚完成了在欧洲、中国和美国举行的全球新财年启动誓师大会。昨天,联想在武汉为联想(武汉)移动互联网设备产业基地举行了奠基仪式。今天在北京,联想又我们的明星产品――联想智能电视。”杨元庆表示。

在这个春天,联想做的很多事,大多与一件事相关:将PC+战略落地。

今年4月,联想在2012年誓师大会上首次对外公布了其PC+战略。杨元庆认为,PC产业已经进入到PC+的时代,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视等不同类型的设备,都能拥有像PC那样的计算、存储和网络通信能力。因此,联想将推出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和智能电视四大品类的终端产品,通过与乐云服务的完美融合,实现从传统PC领域领先厂商到PC+领域领先厂商的过渡。

此次智能电视的正式上市,标志着联想PC+产品布局的初步完成。杨元庆表示:“智能电视的正式上市,标志着联想PC+产品布局的初步完成。在PC+时代,我们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地位,与此同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新型互联网终端领域,联想也已主动布局、积极拓展,要让联想不仅能成为全球个人电脑领域的领导厂商,更要成为全球互联网终端领域的领导厂商。”

第9篇

关键词:休闲养身体育 市场培育 策略

一、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 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品牌忠诚;顾客满意;移动通信

随着电信产业的重组方案基本敲定,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将由双寡头竞争形成新移动与新联通、新电信三寡头竞争的格局。为在将来的移动通信市场纷争中占领先机,电信运营商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导致品牌忠诚形成的根源所在,然后结合实际,从实际层面上探索品牌忠诚的管理策略。

一、品牌忠诚的重要性

品牌忠诚的重要性源于其对企业确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首先,忠诚顾客一般不会受其他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影响,而且对市场中潜在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具有一定的抵制力和免疫力。当品牌忠诚形成后顾客会减少对其他竞争企业提供的新产品信息的关注,而且其促销手段(如降价促销等)也很难对这类顾客的消费偏好产生影响。其次,忠诚的顾客是一项真正能给企业带来增值效应的资产。弗雷德里克等人通过对广告等十几个具体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流失率越低,企业利润增加得就越快。这种相关关系虽然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忠诚顾客每增加5%,则企业的利润会上升25%-80%。再次,维系与老顾客的关系所需费用也较低。美国学者Slater和Marver进行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吸引一个新顾客的费用是保留一个老顾客费用的4-6倍。此外,忠诚顾客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它还体现在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收益上。忠诚的顾客将会向关系人群传递自己的满意感受,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口碑,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新顾客。从长远看,忠诚顾客群的建立可以为运营商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为我国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移动通信行业品牌忠诚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顾客满意因素

菲利普·科特勒给顾客满意下的定义是:顾客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效果(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形成的感觉状态。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如果效果低于期望,顾客就不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匹配,顾客就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超过顾客的期望,顾客就会非常满意、高兴或欣喜。

在市场营销领域,业界对顾客满意理论的实证研究时日已久。美国贝恩公司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对公司产品满意的顾客中,有65%-85%的人会转购其他产品;在汽车业中,顾客满意率平均为85%-95%,而顾客的再购率却只有30%-40%;在餐饮业中,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顾客中,仍会有60%-80%的人成为品牌转换者。由此可见,满意的顾客更有可能成为忠诚的顾客,但是顾客满意并不等于顾客忠诚,满意与忠诚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结果。

顾客满意是顾客品牌忠诚的前提条件,真正忠诚的顾客一定是对企业品牌满意的,而满意的顾客不一定会对企业忠诚。顾客品牌忠诚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消费经历,才可能把满意的顾客转变为忠诚的顾客。

(二)顾客价值因素

许多学者提出价值才是提升品牌忠诚的关键因素。WilliamD.Neel(1999)认为顾客品牌忠诚是由价值驱动,而非满意驱动,顾客满意只是该品牌的产品进入顾客下次购买的备选集而己,但不能保证顾客重复购买。顾客价值论认为每一个顾客都会评价产品的价值结构,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根据顾客自认为重要的价值因素如产品的品质、价格、服务、公司的形象、对顾客的尊重等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从价值高的产品中选择购买对象,因此要使顾客品牌忠诚必须为顾客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Blackwell等人提出的价值——品牌忠诚度模型认为感知价值由感知利得、感知利失和个人偏好形成,并受情境因素的影响,感知价值对顾客的再购买意愿起决定性作用,情境因素在直接影响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同时,还通过作用于感知利得、感知利失、个人偏好进而间接地影响顾客品牌忠诚。一般来说,顾客是在有限的搜寻成本、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及一定的经济成本下追求最大化的价值实现,然后从消费经验学习过程中渐渐修正自己的期望价值,这些经验足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及再购买意愿。

由以上的论述可见,顾客价值驱动理论认为顾客价值对顾客的再购买意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对顾客品牌忠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要理解到顾客满意和顾客价值并非是矛盾的。顾客满意是指顾客购买后评价的感觉,而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购买前的评价。顾客购后评价的感觉来自于购前评价和购后实际利得的比较,而购后感觉(顾客满意)正是顾客品牌忠诚行为实施的直接动因,所以,如果按照顾客价值驱动理论逻辑,品牌忠诚的最终驱动因素应该是购前评价(顾客价值)和购后感知利得的结合,故购买后的评价感觉(顾客满意)才是品牌忠诚的直接驱动因素。

(三)品牌形象因素

众多学者对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做了许多研究,总结这些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品牌形象影响顾客的品牌忠诚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Fornell(1992)认为品牌形象通过顾客满意影响顾客品牌忠诚,品牌形象是顾客消费体验累积的函数,它对顾客满意评判会产生一个光环效应,当顾客对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意时,他们会改善对公司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日后的顾客满意,进而增强顾客品牌忠诚。

品牌形象并不是通过顾客满意来影响顾客品牌忠诚。顾客首先对品牌产生感性认知,然后对品牌进行总体评价与综合评价,最后顾客对品牌有了理性价值判断,正是这种理性的判断影响着顾客忠诚。而对品牌进行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对品牌形象认知的影响,且顾客一旦做出某种判断,就会产生惯性思维,对品牌形成偏好或偏恶,进而影响忠诚与否。因此,品牌形象应该是直接作用于品牌忠诚的。(四)转换壁垒因素

Burnham等人认为:各种各样的转换壁垒影响了消费者留在当前服务提供者上的意愿。并且他们的经验证明了即使是在转换壁垒低的工业品市场,转换壁垒的水平和种类比消费者满意更好地解释了购买者的意愿;他们还认为,除了经济转换壁垒以外还有过程转换壁垒(如学习、构建、评估、时间成本)。

白长虹、刘炽在对服务业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除了顾客感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结构外,竞争的强度和诸如会员制、顾客俱乐部等因素也增加了感知的和实际的转换壁垒。因此,在服务业中转换壁垒与顾客忠诚是高度正相关的。

由以上论述可见,转换壁垒与其他因素比较虽然是被动的因素,但也是防止顾客不忠诚的一个因素。

三、移动通信业品牌忠诚的培育

(一)提高顾客满意度,激发品牌忠诚

顾客满意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消除和弱化顾客不满意的因素,强化顾客满意因素,从而促进和激发顾客品牌忠诚的形成。

1、提高员工素质。在移动通信行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认知。顾客往往会与营业厅或其他服务网点的某位或几位员工的人际关系良好,正是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顾客保持接受移动运营商的服务。一旦员工流失,与之有良好关系的顾客也随之流失。因此,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非常重要。为促成员工的忠诚,企业除应提供合理的薪酬体系、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物质利益外,还应从精神上和感情上培养员工的忠诚。其中包括对员工得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通过对员工的提高培训,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每个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2、提供高品质服务,强化顾客满意。服务是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垄断经营环境下的产品经济观念影响着主动服务的观念,漠视顾客满意,增加顾客转换壁垒而忽略服务质量的做法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运营商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服务水平,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首先应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保障通话畅通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通话质量,并提供多功能和便利的通信服务。同时,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开拓新兴业务来满足消费者也是移动运营商们的当务之急。移动互联业务如“移动银行”、“移动证券”等,代表了未来移动通信业移动增值服务的发展方向。中国电信运营商应做好这方面的调研、技术支持,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系统。

(二)巩固与保障品牌忠诚

1、建立客户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管理机制,巩固品牌忠诚。移动运营商要促使顾客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认同。移动运营商的企业品牌形象包括功能和情感两个部分,具体表现为企业文化、形象识别、服务品牌、产品类型等诸多方面。其中,功能部分是一种很容易被顾客认知的有形特征,而情感部分却是通过顾客对移动运营商的感情和态度来表现的一种心理尺度,这种情感来自于顾客与移动运营商的交往经历,也来自于顾客对产品功能特征形成的一种信息处理。虽然通信质量对客户在网保持仍然有较大的作用力,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网络本身难以形成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独特的品牌将是形成差异化并有效保持客户的重要途径。建立客户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管理机制,要立足于客户细分和对不同细分客户特质的深刻理解,服务特定的客户群体,从客户体验出发,赋予品牌明确的性格个性,然后根据品牌个性,配置有针对性的业务、套餐、广告宣传、促销活动,传导某种生活方式,极大丰富品牌的内涵。这样使该类客户对品牌价值更加认可,在圈内形成良好的舆论口碑,增加客户心理依附。强大的客户品牌一旦建立,将是无形的客户保持屏障,形成客户对品牌内部群体的归属感,对竞争对手予以排斥。

2、有意识的加大顾客转移壁垒,保障品牌忠诚。加大客户转移壁垒,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几点:(1)优先加大感知机会壁垒。移动通信企业可以帮助客户管理订货、维护、付款、存款甚至是秘书等事务,从而为客户提高效率和产出,也可以采用诸如免费印制号码薄,提供查号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电子秘书服务,使得客户的联络资料己经被其周围的人广泛熟悉,如若更改会造成极大不便;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附加服务,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客户价值可以使客户在和企业竞争对手的横向比较,感知到自己在目前的服务商得到的价值高于其他服务商,加大了客户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夺的难度。这种做法值得有能力的移动运营商借鉴。(2)增强客户对沉没壁垒的感知。当客户替换原有服务运营商时,特别是选择新的技术体制网络服务时,重新购买新的手机终端所花费,还有客户改变使用习惯带来的负面影响,它更多地表现在对客户消费行为预期的影响上。同时,增强转移到其他移动运营商的风险。值得指出的是,转移壁垒策略可能只会达到短期维系客户的目的,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考虑,转移壁垒策略不宜长期使用,更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加以考虑,企业应该将精力花在增强顾客满意度和提高品牌形象上。

参考文献:

1、S.A.Blackwell,S.L.Szeinbach,J.H.Barnses,D.WGarnerandVBush,TheAntecedentsofCustomerLoyalty[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1999(4).

2、WilliamD.Neel,SatisfactionIsNice,ButValueDrivesLoyalty[J].MarketingResearch,1999(6).

3、李忠宽.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3).

第11篇

关键词 文化市场 体系培育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视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本文拟结合临沂市兰山区的实际情况加以探讨。

1注重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之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注重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

1.1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健全的文化市场为载体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没有一个发育完备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产业是在市场中发展的,也惟有通过市场才能发展壮大,发展文化市场不能仅仅片面理解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因为发展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而这种文化消费需求的切实体现就是文化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化市场不仅是文化产业的起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

1.2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健全的文化市场为导向

文化企业不仅要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还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尽量占有更多的份额。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市场中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是所有文化企业在竞争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收人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增加和文化消费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总量迅速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选择性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总量将会有一个大的增加,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求知、求乐、求美,将成为社会的风尚。只有健全文化市场,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和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2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展

2.1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市场

鼓励发展城镇中小型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和网络书店。重点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鼓励各种资本投人农村出版物发行,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规范和发展演出市场。繁荣电影、广播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开拓动漫游戏、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

2.2加快完善文化要素市场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文化企业间接融资制度,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建立文化行业人才库、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发展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执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

2.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3加快现代文化流通体系建设

3.1培育大型现代流通组织

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的建设。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辐射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导力量。鼓励资产质量好、经营规范、成长性强的文化流通企业上市。

3.2建设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

加快文化产品流通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支持立足区域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使其列入规划的文化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纳入政府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享受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

3.3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

鼓励出版物发行、票务、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结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形成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文化产品连锁企业,使连锁业态成为文化产品流通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鼓励文化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跨国连锁经营。

第12篇

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购租并举”的新住房制度以后,住房制度各项改革渐次展开。此次改革的指向之一,便是壮大本应与住房市场化平行发展,但却被“偏废”的住房供应另一端――住房租赁市场,让住房租赁成为下一阶段住房供应的“双引擎”之一。很罕见地,在5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列入重要议题,会议从住房制度改革和新市民住房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壮大租赁市场的顶层框架设计。

5月6日,住建部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6条具体措施,从培育租赁房源供应主体、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支持租赁住房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强住房租赁监管等6个角度,构建培育和发展租赁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为改变机构租赁发展短板,从税收、金融、规划等4个角度培育和壮大机构租赁。另外,从增加中小户型租赁房源、商业用房改建、符合安全条件下默认“打隔断”和“N+1”(客厅改建)等方面满足年轻人、城市新移民旨在降低租房成本、提高生活工作便利性的现实租赁需求。最后,从7个方面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改变“重销售、轻租赁”的监管现状,切实维护租赁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城市化“下半场”租赁需求增长更快

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住房供应基本是住房销售市场的“单极化”发展,居民购房置业轰轰烈烈,从首次置业到改善型需求,从自住需求到投资需求,市场热点不一而足、轮番切换。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的《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截至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达到89%,远远高于OECD53%-66%的自有率水平。但是,本该与住房销售市场平行发展的住房租赁市场,则基本被“偏废”,“先租后买、有租有买”的二元住房供应体系“跛脚前行”。目前,城市化进入了“下半场”,人口从“城市化”转向“大城市化”“都市圈化”,大城市及其周边人口集聚度上升。由于大城市用地空间限制、服务业崛起、房价暴涨,楼市开始进入存量时代,租赁需求在边际上的增长更快。

2014年,我国通过市场租赁(包括城中村)解决居住需求的城镇总人口达到了3亿人左右,占城市人口的近40%。在北京,每天约有20万人在找房子租住(15万人整租、5万人合租);深圳实际管理的2000万人口中,70%长期选择租赁住房。流动人口的租赁需求更加明显,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2.45亿,占城镇常住人口的40%,其中超过77%的为“80后”,72%的流动人口通过租房居住。

三、住房供应“错配”问题亟待解决

1.重销售市场、轻租赁市场

目前,住房供应上“错配”非常严重。首先是“重销售市场、轻租赁市场”的供应错位问题很严重。过去20年,国家在政策导向上,一直以鼓励开发新房和买房为主,租赁住房供应和管理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尽管大城市租房需求增长较快,但住房供应政策并未向此倾斜。特别是在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后,以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新市民是住房消费新主体,租赁是这些人群“落脚”城市后的首选,甚至是长期选择,但政策仍囿于鼓励买房。

新房开发和销售对地方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税收和经济增长上的贡献很大,这是租赁住房供应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房屋供应上,地方政府偏重于新增住房供应,特别是经济价值更大的商业办公和工业厂房等,而存量房的再利用也更倾向于“拆旧建新”式的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甚至,“房改”以来的20年,各地编制的住房建设规划中,都鲜有关于房屋租赁的规划。于是,一边是“去库存”、新房卖不出去,特别是大量商业办公房空置,一边却是新市民的住房问题难解。

2.租赁市场供应“错配”也很严重

首先,自2011年6月有统计以来,全国房屋租赁价格已经连续5年上涨。目前,新市民集聚的大城市,商品住房平均月租金在25-70元/平方米,套均70平方米的商品住房,月租金在2000-5000元。问题是,2015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才3072元,大学毕业生收入甚至低于农民工。商品房租金居高不下、高不可攀,但低租金的小产权房、旧村旧城却在轰轰烈烈的旧改中不断萎缩。目前,不仅是北上深等城市加大了旧城改造的力度,连一些二线城市也开始向存量要空间。

其次,租房或为买房前过渡,或为降低成本,单身群体租房比例更高,中小套型理应是租赁供应主体。2015年,住建部对16个外来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进行专项调查,显示租住需求以中小户型为主,50平方米以下占比75%。但是从购房需求和最大化盈利的角度,过去房地产黄金10年,房地产开发出的房子往往以大户型、低密度为主,中小户型、适租型租赁房源较少。在财产税、遗产税缺失而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造成房屋大量空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2013年住房空置率为22.4%,比2011年上升1.8个百分点,意味着超过1/5的房子无人居住,资源浪费。但同时,城市新移民、大学毕业生等新就业者,却因为租金高、存量房实租性不足而找不到房子自住。在大城市,旨在降低租金的合租或“打隔断”租赁占比达50%。

四、机构租赁的“压仓石”作用没有发挥

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租赁需求,公共产品属性更明显。机构租赁是稳定市场、降低租金和权益保障的压仓石。国际上政府公租房和地产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组织等私人机构租赁(接受租金管制和政府补贴)房源占市场份额30%以上。2011年,德国1860万套租赁房中,政府公租房(450万套)占24%,私人机构房源(410万套)占22%;2013年,美国3200万套私人租赁房中,机构租赁占28.4%。

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25.8%的城市居民租住住房,89.5%的可出租房屋来自私人出租住宅。2010年,基于北京租客的网络调查显示,租赁市场上的租赁关系类型以个体房东直租为主,个体房东直租和个体二房东转租的比重超过80%;只有约6%的租赁住房来自机构出租人,主要的机构出租人是就业单位(4%)和房管部门(2%)。

我国机构租赁不足有两大原因,一是政府公租房供应少。德国租赁占比高称著于世,57%的人选择租房,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政府公租房多。“二战”以后,德国建设了1000多万套社会住房,多数为公租房,而目前德国人口也才8100万。另外,德国私人租赁,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按接受政府补贴后的管制租金来提供,过了管制期才能提供市场化租赁服务,扩大了低租金房源供应。二是地价和财务成本高,相比开发和销售,租赁收益太低。目前,主要城市租售比(每平方米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售价之比)在250倍左右,重点城市在600―800倍。在无风险收益率可达4%时,投资租赁的收益太低、回收期太长,赶不上开发和销售。同时,企业自有或收购房屋占用资金体量大,租金收益低,投资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突出,加上证券化或信托投资基金(REITs)滞后,机构租赁难成大器。

五、租赁市场监管缺失导致权益无法保障

除供应错配外,管制缺失也是租赁市场无法壮大的因素。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关注的是房屋开发和销售,租赁一直处在无规范、无管理、无数据的“野蛮生长”中。作为轻资产服务行业,“个体出租+中介服务”是我国目前租赁供应的主模式。但是由于房价上涨、信息不对称和搬家成本高,租客事实上处于弱势状态。加上无论是租赁出租方,还是中介服务部门,无监管、无准入门槛、违规无实质处罚,谁都可以提供租赁房源,谁都可以进入中介机构。特别是在全社会信用不彰、中介行业地位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中介机构从业者多数抱着“赚一把就走” “牛市捞钱”的心态,假房源、骗取中介费、随意涨租和驱赶租客等乱象丛生。北京建委2014年对青年人住房状况进行调查,3万名被调查者中,43.8%的表示租房中遇到不良中介。

六、培育和发展租赁市场的政策措施

一是还原租赁市场公共产品特性。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及管理部门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的政策文件出了很多,但租赁市场地位、体量、问题并无多大改观。直接原因就在于上面讲的几个原因:租赁住房规划和供应被偏废,中小户型、低租金房源太少,政府公租和机构租赁规模小,没有发挥压仓石的作用,以及租赁监管严重缺失。壮大租赁市场,从根本上讲,要还原租赁住房公共产品的属性。租房者多为新就业者、新市民、中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为主,而且年轻人或单身人士占主体。一方面,这些人群的住房问题应纳入政府住房保障的范畴;另一方面,城市化“下半场”、人口红利结束,城市竞争力在于谁能争取到人口流入。因此,城市政府应争取让这部分人留下来。因此,下一步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本职,本着老百姓对租赁住房强大的现实诉求,从编制和落实住房租赁规划,壮大公租房等机构租赁占比,强化以租金为核心的租赁监管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