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例尺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49页的例7。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求出比例尺。本课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比例尺的价值。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能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能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根据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是明华小学附近的平面图。
1.根据这幅平面图,能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吗?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添加条件“比例尺是1:8000”,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测量出少年宫到明华小学图上距离为5厘米。
(2)学生根据寻找到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学生有如下方法:
A:5÷■ B:5×8000
C:用方程解。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5:x=1:8000
(3)小结:要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就需要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我对教材例题作了一些取舍,去掉了原例题中“比例尺是1:8000”和“量得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这两个条件,“逼迫”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调动起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多种解法的呈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出示:有一所医院在明华小学附近。你能在图中标出这所医院的位置吗?
(1)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给出条件:医院在明华小学正北方240米处。
(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结:要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就要知道明华小学到医院的图上距离,而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就能求出图上距离。
3.反思、比较:刚才我们解决了哪两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都是根据什么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要解决“在图中标出医院位置”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都大有益处。“反思”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比较,感受各种比例尺的价值
1.放大比例尺。
下面是一个正方形精密零件的平面图。
(1)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比较:观察一下正方形零件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比例尺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1)怎样求出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上前动手测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2)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 厘米,请你算一算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交流。(学生会出现分别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情况。)
(4)比较:你认为选用哪种比例尺计算比较简便?
3.比例尺的变化
(1)比较:还有一幅中国地图,它的比例尺为1:20000000。想一想,这幅地图与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图比较谁大谁小?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有多长?
(3)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了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00 千米,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火车时刻表上标出的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463 千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问题色彩比较浓。三个环节都运用了“比较”这一手段,使各种比例尺的适用范围更加凸显,通过问题解决体现各种比例尺的不同价值。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自主选择比例尺解决问题等,都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操作,体会实际应用
出示东关小学篮球场。请你在作业纸上绘制出学校篮球场的平面图。
1.讨论绘制这个平面图所需要的条件。根据讨论情况,相机给出条件:
(1)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
(2)如果要在作业纸上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选用下面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A: 20:1 ( )
B: 1:200 ( )
C: ( )
2.学生根据选定的比例尺,计算出相关数据,并绘制平面图。
3.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绘制篮球场的平面图比做一道封闭的应用题有价值得多。捕捉贴近生活中的素材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积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师: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们应珍惜这个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生2:地球太神秘了。
生3:地球很辽阔。
生4:这个地球太伟大了。
师: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而地图却只有这一页纸这么大,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5:地图上蓝色代表的海洋比陆地大多少呢?
……
学生迟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有些着急:谁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6:地球这么大,是怎样画到纸上去的呢?
教师松了口气,终于有人答到点子上了。
“你提的问题真好!大家知道是怎样画上去的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教师板书“比例尺”后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探究些什么?”
学生站起来好几个,又说了一通,无非是这样一些:比例尺是什么意思,怎样学习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用,等等。
反思:教师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制造“地球之大”与“地图之小”的矛盾冲突,“逼”出问题,引出“比例尺”概念。然而,这种为情境而创设的情境,虽挖空心思,却流于形式,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数学课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数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1)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悬念性问题情境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你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邻边相乘,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有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是邻边相乘。这时老师没有否定这些学生的想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该怎样计算?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渴求问题解决的心理切入新知学习。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时,许多教师都通过讲故事《猴子分桃》来创设情境。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例如,《统计》一课提供30秒有关机动车通过路口的录像,让学生用熟悉的方法一辆一辆记录在表格上,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引发认识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用自己方法统计后,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感受“正”字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数学课;自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89—01
一、课前探究自主参与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时,传统教学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教师演示测量圆的周长,而后学生模仿进行。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是,这样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鉴于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以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 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培养自主参与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使能力得以发展。
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应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虽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一堂课中,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三、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延续到课后,促进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关键词】情境化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2-02
情境化认知理论已成为学习理论领域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被认为真正地接近了人类学习的本质,因此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可以用于教学设计中的。只要情境设计合理,各环节相互联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沪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学期“地图的语言”一课为例,谈一谈地理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组织。
作为六年级上学期教材的一个教学内容,“地图的语言”这一章节相对于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新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同时如果完全根据教材的编写和顺序落实知识点,可能还会造成课堂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实细加思考,有关地图的教学可以运用到生活、学习和社会上的许多领域的,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闻乐见的“战争场景”作为题材,设计情境进行了教学,将“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地图语言的重要因素融入其中,同时还结合了数学和历史等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设计:你攻我守
本环节情境设计主要根据“地图的语言”中的知识内容而设计,学生通过扮演战斗中不同的势力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最后达到落实知识点,掌握使用地图比例尺的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
具体过程:
四组学生分别扮演“攻击方A”,“撤退方B”,和双方的“援军C和D”,并在事先设计好的地图上(有标注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的地图),并用不同符号标注好四组各自的位置。然后根据教师下达的各种任务,比较各组的完成情况,在情境中即为设定战斗胜利。
任务1:追击
两支军队在开阔的平原上相遇,一方主动发起进攻,一方得到情报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布置防守任务,他们各自有一支援军部队,一场战斗就此展开…
进攻方A得到命令,在8小时内攻击B方驻地,请A方成员提前做好计算,根据当前的行军速度(20公里每小时),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抵达。
援军C得到命令,如果A方不能按时抵达,则出兵支援,请C方成员进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支援。
防守方B方获得情报,进攻方将会来袭,并获知对方行军速度的情况下,请B方成员进行判断,8小时内A方进攻方是否会到达。
援军D收到求救,如果B方在两小时内会遭到袭击,则出兵相救,请D方成员进行判断,是否需要派兵救援。
最后,根据各组的判断情况,在地图上进行模拟,模拟战斗发展进程和结果,决出各自的胜负。
这个环节,实际就是要各组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来计算实际的距离,由于加入了相互攻守,甚至是相互支援的环节,并且还能够在地图上进行模拟演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非常的高涨,非常在意自己的判断结果,另外,各组得到的任务也是通过纸条“秘密”传递,更加符合设定的情境。
在活动之前并没有过多的传授比例尺的用法,只是在任务条里简单地对比例尺的用途和意义进行必要的说明。由于各组有多名学生,他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相互研究讨论,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寻求答案,又出于情境创设的参与热情,这个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通过该活动真正掌握了比例尺的使用。
任务2:反击
战斗结束后,双方带领参与部队驻守各地(根据图上的图例,各自在势力范围内选择2处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处)。一段时间后,B方得到了新式武器远程导弹,他们决定利用导弹发起反击,而A方得知情报后,迅速布置了导弹拦截计划,一场反击战展开了。
B方2个驻地各装备一枚导弹,根据地图进行判断,2个驻地的导弹分别要向哪个方向发射才可以正确命中A方的2个目标。
A方得到紧急情报,B方部队将发射导弹袭击,请A方做出正确判断,他们的2个驻地分别需要在往哪个方向进行拦截,才能够确保安全。
双方需要在地图上标注和模拟行动方案,并最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在黑板上一同描述“战局”的进程,这个环节的节奏更加紧凑,气氛更加紧张了,方向的判断决定战场形势的变化,机会稍纵即逝,学生进入状态很快。本次任务其实分两个部分,在判断驻地的过程中是对图例的学习,决定导弹发射和拦截方向的过程则是学习如何在地图上正确方向。
任务3:建设
战斗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通过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和平发展,他们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城市,但是在城市建设的方案上出现了分歧,现在请各组设计一个城市建设设计图,双方进行评比,最后决定采取怎样的方案。
这个环节是对“地图的语言”三个要素的综合强化,学生有充分的参与度和挥发空间,通过自己的设计复习和巩固之前环节中所研究和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但考虑到学生作品的效果可能会出乎意料,水平差异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尽可能在不干扰学生发挥想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好引导。另外,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能够生成许多可能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超出课堂内容范围的,我们也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生成性问题,作为该课题进一步的探究和拓展。有条件的话,老师最好也能够也完成一幅图,和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比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能够更积极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总体评价:
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情节非常紧凑,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比较完善的先期准备,如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参与活动中起到的辅助作用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前期支持,那么整个课堂会比较混乱,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了。另外,这样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对于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并不是在所有水平层次的学生中都适用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了解和分析不同的学生差异进行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灵活应用。但无论如何,情景化教学的课堂形式在任何层次和差异的学生中都是适用的,只是我们选择的方法和组织的形式有所变化,所要强化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对文字叙述的重要补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等方面的特征。巧用地图是一种易被大脑接受的形象化学习。初中七年级教材《历史与社会》主要是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材第一至五单元都贯穿这一任务,特别是一至三单元,教材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显得更为重要。读图、识图及用图教学是让学生的发展思维空间、从地图上学习新知识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教学手段。初中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社会过程中,巧用地图就是一种易被大脑接受的形象化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计创意
1.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加强对地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家园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形式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教学设计一个主题情景,课堂上通过情景使用地图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同时让同学们分享各自的藏图。课外的形式是让学生们从课堂中学来的地图知识,通过分组或者是自己独立完成一幅简易小地图(不用十分精确),可以是关于学校附近的地图,也可以是关于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及其附近的地图,也可以是自己曾去过的某个地方的简易小地图。小地图中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地图的元素,例如比例尺和一些其他的地图符号。
三、设计目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能够同过对该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所有该科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注重的问题。通过设计主要要能达到以下这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2.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要求对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山川湖泊、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和分析相关问题。
3.通过设计帮组学生学会借助于地图的运用,理解课文,加深记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施过程
1.课内实施过程
请学生准备已游玩过的城区的地图。
创设情景:将《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涉及到的几个情景进行融合。拟在教师节上我省的一批教师获得荣誉,省教委在国庆长假组织各获奖老师的修养活动,并为此项各旅行社进行招标。通过招标的过程,分别将其中的三个情景进行了整合,锻炼学生们自己选择相关地图的能力。招标条件:第一,出发地是杭州,目的地是张家界风景区(教师的修养地),交通工具为火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找到杭州——张家界的最佳铁路线。第二,在景区的修养的时间是两天。让学生对这两天的行程进行安排。第三,休养期间为老师安排天子山登山比赛。比赛中分青年组和老年组.借以书中鸡冠山的地形图为参照,考虑到青年组和老年组体力的差异,故要设计难度不同的攀爬线路。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掌握及灵活应用的能力。课程开始时的导入:与学生分享各自的藏图。老师:有部分同学在暑假期间或者其他时间去过其他的城市旅游过,或者是自己收藏了一些其他城市的地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所收藏的地图。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收藏的各自地图。师:从中选出部分地图。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地图,里面有很多的种类,但不管是什么地图都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信息,你们能说说当初为什么要收藏这些地图呢?生:旅游观光,父母考察、开会,对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加深了解等。师:如果国庆节你的海外亲戚要来宁波玩,他们又不想麻烦你们,计划自驾游玩,就是要麻烦你给他买张地图,你选择哪一张,并说说理由。(投影展示两张不同比例尺的宁波和浙江交通旅游图)通过引导让学生们了解在相同图幅下,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了,其实我们选择地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下面我们就要开个招标会,来看看大家的综合使用地图的能力。进入招标情景:师:在教师节上,本省有一批优秀教师纷纷获得各种荣誉,省教委在国庆长假期间要组织获奖的各位教师的休养活动,活动要求如下:统一杭州出发,休养地是湖南省张家界风景区,火车来回。(选择合适的铁路线)在景区休养两天的行程安排。(寻找风景区的出入口,过夜的宾馆,饭店,相对集中的游览景区)为增加修养过程中的娱乐性,在休养期间,特开展天子山登山比赛,分青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难度高于老年组)请在坐的各旅行社精英,为我们的休养活动设计好招标书,内容包括火车线路,两天的行程安排以及登山比赛的线路,相关材料在大家的说明书(教科书)P15—P16上有。(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策划招标书)各旅行社精英代表(学生)上台进行发表讨论,讲解他们的招标书再以书本湾地形图为题,巩固本课教学重点。对于这三个招标条件,通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每人分管一块,合作探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在同学们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的巡视,以解答他们的疑惑之处,并观察他们合作的效率及所选择的相应地图的应用能力。可能有些同学连张家界的具置还不明确,要指导他们利用手上的图册。在两天的行程安排中,要关注他们住宿和午餐的地方,很容易被遗漏。选择登山比赛两组,那就要看他们对等高线图坡度的理解。师:听了各位精英的阐述,你们在坐认为,哪位同行的标书最为合理呢?也可以评选每条最佳方案。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他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各种方案。在线路方面可能会说得多点,因为这涉及到合理问题,还有人性化问题。学生在两天的行程安排上可能各有自己的见解,尽量让他们解释。通过这样的评价也希望同学们树立公平竞争,正确的认识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能力。以学生自我总结形式结尾,想听听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可以适当引导在选图,读图综合能力上的提升。
2.课外实施过程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地图上各种标识的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使用这些标识。例如各种地点在地图上应该如何进行标识,如学校,医院,机场等在地图上的标识。让学生们自发的进行组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组合。然后让学生们确定自己想画什么地方的简易地图。然后根据学生们提出的各个地点,带领学生们去进行实地的考察。例如有的学生想画学校及学校周边的地图。这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对学校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一些什么景物和建筑,同时测量这些景物和建筑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来结合作图。如让学生使用GoogleEarth找到自己学校的卫星地图,首先使用GoogleEarth的搜索功能找到我们所在的城市。在GoogleEarth的左边工具栏中有一个搜索引擎,选择Flyto选项输入城市的名字,可以是汉字也可以是拼音。如yanan,GoogleEarth会迅速的找到城市所在地,然后使用缩放功能,找到你需要的卫星照片。用GoogleEarth中的拉伸功能把需要的范围放到最大,然后使用屏幕打印截取卫星地图。将获得图片进行放大,让学生去分辨其中的各个建筑,然后让学生配合自己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绘制简易的地图,比例尺的选择有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范围进行确定。通过带领学生熟悉学校及学校周边的情况,让学生们掌握相关的方法,通过使用GoogleEarth学生们会对学校周边的情况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然后对于想要画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地图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法掌握自己所居住的环境的环境,以便于他们能够画出自己所居住小区的地图。
五、实施效果
通过这样形式的教学将枯燥的知识变的妙趣横生,使得抽象的东西浅显化、具体化。学生也能够对地图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到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通过课程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了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有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科学的策略,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态生成课堂。
一、精心预设,给“生成”创设可能
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虽然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但也不是教师盲目地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的无序状态。要真正实现动态生成式教学,教学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预设不需要“丝丝入扣”,而应有弹性、有留白,要考虑到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要真正做好弹性预设,我觉得要特别关注以下这两个方面。
1.储备资源,预设生成。
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仗,这是生成的先行前提。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学生的课前调查、一个数学模型、几张操作纸片、几个小道具,加上互动的课件……许多成功的课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预设超前,越是能够预设好、生成好。如教学内容是关于银行利率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去银行调查研究现行的银行的各类存款的利率情况,弄清各种概念,如本金、利息、利息税。让他们感受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从而引发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概念的提前认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2.开放内容,创设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因此教师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设计时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其次,注重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最后,特别要注重现实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活学生生活积累,唤醒生活体验,使教学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的过程。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一课时,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压岁钱导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有关银行的知识后,出示一张存期为一年的真实存单,让学生从存单上获取信息,展开新课教学。在巩固练习时我及时补充有关贷款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为李大爷出主意:“李大爷2002年5月3日,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眼看就要到期了,但前几天李大爷的老伴突然生病住院,急需要这10000元,可按银行规定,凡是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利率计算。为这,李大爷正左右为难呢?”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学会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到了更多的有关银行储蓄的知识,体现了“小社会,大课堂”的理念。
二、尊重学生,给“生成”营造氛围
机智的生成与培养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活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处置课堂教学问题,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是其主要功能。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生成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资源。在这时,教师要多留心,用心观察、倾听,善于捕捉,让课堂上少数人的亮点变成大多数人的亮点。如在解决“扇环的面积”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大的扇形面积减去小扇形的面积,我正准备总结这类题的做法时,就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有一个新发现!”尽管他总是做不到先举手再发表意见,但我还是示意他继续。“我们可以把扇环看作由一个个小梯形组成,然后把很多小梯形加到一起,变成一个大梯形,它的上底是短的那条弧长,下底是长的弧长,高就是扇环的宽,接着就可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他骄傲地说道。我高兴地笑了,因为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全体学生验证他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原本乏味的练习课一下生动起来。
三、巧用错误,给“生成”提供空间
课堂教学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新课标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提倡教学个性化。学生在课堂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见解等都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这些差异中,同样存在着错误信息,课堂应当能让学生真实地暴露出思维的状况。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纠正,进行正确导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提高。例如在学习“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的平行四边形。你能计算出它的实际面积吗?在学生思索片刻后,我请学生来交流各自的方法。生甲说:“老师我的想法是可以先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出这个图形的图上面积,然后根据比例尺扩大500倍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实际面积。”对于生甲的想法,大部分人投了赞成票。这时生乙站了起来:“我觉得我这样做也没错呀!先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求出它的实际面积。”看着这么多人支持生甲,生乙显得有些不自信。这时我并没有简单否定谁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来判断这两种方法究竟哪个正确,弄清错误的原因。通过同学的讨论、辩解,学生进一步弄清了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是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面积单位或其它单位之间简单的倍数关系。并有学生发现它们的面积之比等于2。利用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更透彻,推动了知识的生成。
四、筛选资源,给“生成”提供保障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数学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二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数学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剪三根吸管(线段)使这三根吸管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在集体反馈讨论中,我选择了一位学生做的其中一根较长、另两根极短的组合,这样非常直观地使学生理解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的,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关键词:数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77-01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因此,怎样强化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性,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问题看待生活实际的能力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以后发展打好基础。由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题材。例如:教学中"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通过小明过生日的实例让学生回答:(1)小明几岁了?现在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2)小明的妈妈为什么过了9个生日?这里涉及到几个时间单位与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这样就把教材中的生活气息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根据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增强数学意识,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有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时,可联系学生的学号和常见的一些数据设计。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让学生模拟储蓄活动,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可提问:"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利率会有不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从而找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根据实际生活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在"根据条件提问题"教学中,"一本书,第一次看了全书的1/5,第二次看了全书的2/5",这两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联想:(1)两次共看全书的几分之几?(2)还剩全书的几分之几没有看?(3)第二次看的是第一次的几倍?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效地培养用心观察事物的兴趣。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
4.利用生活经验,巧解数学问题
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张自己全身站立的照片,同学们自然会想到:人那么高,照片这么小,为什么还能认出来?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这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尽管比例尺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学过,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经验,他们看到照片意识到"按比例缩小"。所以学起来很容易,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
5.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并将这种活动过程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学习统计中,开展掷硬币游戏、拍皮球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观察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知识,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依靠实践来深化认识,同时在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6.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避免限制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梯形面积的计算",需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地拼一拼,看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出哪些形状各异的图片,并从中找出学过的熟悉的图形。学生通过拼凑、比较,自然发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为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基础。这就确立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领悟到数学实践并非简单的操作,而应该是有意识地观察、发现、联系、比较的过程。
7.强调数学实践中的目的性,加强实践活动中的设计与指导
《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设计、编制的,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课书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地图册中地图内容和编排次序与教科书体系结构一致;与教科书的书插地图相互配合,统筹安排,表示内容多于书插地图,并自成体系,保持地图册本身的独立性。地图册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教科书配套,篇幅比教科书少,便于携带,学生人手一册,即“第二地理教科书”。
本文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经常使用的几种计算机效果。
一、渐变
这种效果能使平面的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应用于一幅地图的整体,也可以应用在小的地图符号上。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仪”这一节时,由于地球的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将经纬网分解表示。先在一张地球示意图上用红线表示经线,然后用蓝线表示纬线,最后将经线和纬线分色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经纬网。在这一组示意图中运用了渐变的计算机技术效果,使地图明显呈立体感,不再是平面的地球,而是像一个只提取出经纬网的地球仪。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强了地图的美感,使学生爱看,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教学难点内容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内容。
另一种应用是在地图符号的设计上。例如,有些地图的居民地符号如果用常规符号(表1)表示,在色彩丰富的地形图或专题图上不易区分。特别是通过符号的颜色变化阐释一定的地理问题时,用某一种颜色的实点表示居民地符号,加上渐变的技术效果则很容易在地图上区分出来(表2)。
二、高斯模糊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的海岸线向海部扩散渐变,常应用于带外框线或不带外框线、海部未表示地形的地图。应用于世界全图的案例较常见,也有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图使用此效果。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加了地图的美感,使海部看起来不单调,同时突出地图陆地部分内容,起烘托专题内容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内容时,放置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线”这幅地图。这幅图的专题内容很简单,只需用箭头在海部表示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环球航行又回到西班牙这一内容即可,不需过多地表示其它不相关的地理内容,否则会使主题不突出。因此,此图在不做效果的情况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添加高斯模糊的效果,地图的载幅量就显得合适了。在专题内容较多的地图上一般不应用此效果,因专题内容多已经使地图载幅量很大了,再应用高斯模糊会使地图显得凌乱,主题不突出。
三、投影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可读性、形象性,常应用于各种示意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大陆漂移”这一节时,放置了“大陆漂移”示意图,从2亿多年前的全球大陆位置到现今地球的大陆位置,通过几幅示意图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大陆漂移的过程,是一组经典的教学地图分解图。如果在每一张示意图上都添加投影,则会产生大陆突起海面的艺术效果,增加这组地图的立体感,比不做投影效果的地图生动、形象,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史的兴趣。
有一些地图符号或者图片也可以应用投影的技术效果,增加地图或版面的视觉美感。例如,在设计“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图册的半页全部放置天气符号,将每一种天气符号衬托底色,加上投影的效果,既可增加这些天气符号本身的美感,又使得图册版面饱满、充实。
四、透明度
透明度是使一种要素在地图中呈现透明的显示效果,以避免压盖主体内容。透明度的值介于0~100%,其中0不透明,100%完全透明。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图”内容时,由于“地图”是个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在讲述地图比例尺时,先放置一把学生常用的尺子,然后将尺子置入地图中,配合文字说明,教学生量算两个居民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方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将尺子置入地图中,如果不做透明度效果,则尺子放置的地方地图内容会被压盖,影响学生读图。所以,对尺子做透明度效果,既形象地教学生怎样量算比例尺,又不压盖地图内容,方便学生读图。
以上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阐述了根据计算机制图特点,经常使用的几种特殊效果。还有很多其它效果,可根据具体地图所呈现的专题内容确定,不再赘述。有些地图根据呈现内容的需要,会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效果。例如,投影效果和渐变效果同时呈现在一幅地图上,应用于两种不同的地图要素。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强化思维练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生活中的事例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从生活中引出问题,让学生有熟悉感,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我在《压力压强》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鸡蛋握在手中易碎还是在碗边轻轻一敲易碎?这个学生很有生活经验,教师再进一步问学生:为什么用力握反而不易敲碎?然后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很容易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通过学生对生活情境的重现,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创设实验化问题情境,降低思维难度
科学学习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但学生不一定就能提出一些高水平,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时,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探究性教学,为了让学生引出探究的问题,我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
我一开始做了如下图的演示实验:
■
分别接入两根粗细、长度、材料不同的铜丝和电炉丝,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发现灯泡的亮度不同,接入铜丝比较亮,接入电炉丝的比较暗。
师:灯泡的亮暗说明了什么?
生:铜丝和电炉丝的电阻不同,电炉丝的电阻比较大。
师:这说明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电炉丝的电阻就比铜丝的电阻大,这样说对吗?
生:不对,老师你实验时,两根导线的长度不同,粗细不同,材料也不同,这样不能比较出电炉丝这种材料比铜丝的电阻大。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实验没有控制变量。
师:那应该怎么去做?
生:应该选用两根长度、粗细相同的铜丝和电炉丝分别接到电路中,比较灯泡的亮度。
实验中长度、粗细、材料的不同,恰恰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去判断实验结论的不足,建立猜想,降低了学生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猜想的难度,提高了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改错情境,发展思维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缺陷暴露出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改正自己的认识缺陷中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下面是我在“地图”教学中的教学片段。
上课时,教师选几张错误不同的学生画的学校平面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比较两幅图。
生:老师,我觉得第二幅图好。
师:第二幅图好在哪呢?
生:第一幅图好像是一幅写生图,不像一幅地图。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简洁具体,它标出了一些事物的名称,这样我们看起来就更清楚些。
师:地图是地面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它并不是我们的写生。对于简单的平面示意图,可以在相应位置标上各自的名称。如果我们画的地图上有很多的事物,也在上面标名称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怎么改进?
生:可以用一些标记来表示。比如绿化带可以用波浪线来表示,房屋可以用长方行来表示。把各个标记画出来,并在它们旁边写上它所表示的事物的名称。
师:这个叫图例,我们在画学校地图时也可以用一些图例来表示。(教师展示一些图例)
师:(针对图2)它还有什么缺陷吗?
■
生:这幅图中没有标方向,这样别人就不知道学校各个事物的方位了。
师:那可以怎么标呢?
生1:在图上四个方向分别标上东、南、西、北。
生2:只要标出朝北的方向,再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就可以知道其他几个方向了。
师:地图上必须要标有方向。地图上表示方向有三种方法,即①一般定向法;②指向标定向法;③经纬网定向法。
教师具体介绍三种标向法,并指导学生用指向标定法在各自的地图上标出方向。
教师让学生完成练习:在图二上找出食堂、篮球场、教学楼的方位,并指出不足的地方。
生:图中的篮球场面积画小了一点。
师:图上的各个物体都要比实际物体小得多,为什么篮球场看上去会觉得小了些呢?怎样才能使篮球场看上去不会觉得小呢?
生:实际物体是经过缩小后再画在图上的,篮球场缩小得比别的物体更多些,所以看上去会觉得小些。如果篮球场缩小得倍数跟其他物体一样,那么看上去就不会显得小了。
教师进行比例尺的教学。
师:通过对我们的地图的改错,你们知道一幅完整的地图必须要有哪些因素?
生:一幅完整的地图必须要有方向、图例、比例尺。
四、创设探究情境,逐步激发思维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科学课本的很多探究活动,如在“天气和气温”一节中有“为什么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答案是五花八门。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重新设计成“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更能反映大气的实际温度”,一步一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师:测量气温用什么工具?
生:温度计。
师:把温度计放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比较好呢?
生1:放在室内比较好。
生2:放在室外测比较好,因为放在室内测得的是室内的温度,而气温应该体现的是室外的温度。
(实验)课前教师已取两支温度计,一支放在阳光下直射,另一支放在走廊下观测。学生读数,并记录。
■
师:通过以上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
生:放在走廊中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波动小,而放在阳光下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波动大。
师:你觉得哪个温度更能反映大气的真实温度呢?
生:走廊中的。
师:对,温度计的测量要避免阳光的直射。气象站要观测气温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好呢?
生:放在室外的箱子里,这样既可以避免阳光的直射,又可以防止风吹雨打,起到保护作用。
师:这个主意不错,但放在密封的箱子中测量大气的温度行吗?
生:不行,大气的温度应该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温度计测量的是流动大气的温度,箱子须是通风的。
师:那可以怎么改造这个箱子呢?
生1:在箱子的四周开几个洞。
生2:给箱子开几个窗。
生3:把箱子做成百叶窗的样子。
师:很好,这样温度计放在里面既可避免阳光的直射,又可以防止风吹雨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逐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关键词:Photoshop;测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7.4-4
Photoshop是一款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的通用图像处理软件。目前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已成为广受学生喜欢的课程。Photoshop软件具有广泛应用,为大众所熟知的有:平面设计、相片修复、广告摄影、艺术文字、网页制作等。然而,Photoshop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测量应用却鲜为人知,例如,化学中的应用(王昭松和王麟生,2005)、林业制图及面积求算中的应用(耿继斌,2011)、植物叶面积测定(于守超、张秀省和冀芦莎,20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吴怀义和刘滨,2003)等。也有学者注意到的Photoshop软件教学中测量应用的重要性,因而在教材的扩展部分中加入了这方面的内容,例如,联骏编著的《图像编程精髓:从开发自己的Photoshop开始》(电子工业出版社),但是此教材中采用高级编程的形式实现测量方面的应用,生涩难懂,不适合非专业的学生学习。
在笔者讲授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讲解Photoshop软件常用功能之余,穿插适当的Photoshop测量应用的内容,操作简单,功能奥妙,能增进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理解、扩充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增强逻辑思维等,而且教学过程简单易完成,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一举多得。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增加测量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1 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要求不高,仅需要了解像素的概念、能灵活使用Photoshop的选择工具即可。教学中安排两个案例,讲解第1个案例,然后让学生完成2个案例。教学和练习时间为20分钟。
1.1 案例1
已知图1中商品房的室内面积S,求各厅室的面积Si(其中阳台的面积按50%计算)。计算的思路是,计算商品房室内区域的总像素减去阳台总像素的50%,为室内的总像素面积P,再分别求出各厅室的像素面积Pi与P的比例,与S相乘,便可得出Si的结果。
在Photoshop CS6.0中,计算像素面积的操作方法是,先建立目标选区,选择菜单:图像分析设置测量比例记录测量,便可在新弹出“测量记录”窗口中得到测量结果。以图1中的客厅为例,得到的像素面积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
1.2 案例2
计算洪灾时鄱阳湖岸的受灾面积。图3是某次洪灾时长江中下游的卫星遥感图片,在图片的中部可以清晰地看到鄱阳湖的水面。本例需要计算出洪灾中的鄱阳湖湖水面积,与正常时期相比较,分析得出鄱阳湖湖岸受灾面积。计算的思路是,先计算出图中鄱阳湖的像素面积,如图3(b)所示,再通过图3(a)中比例尺计算出每个像素代表的实际面积,最后得出洪灾时鄱阳湖的湖面面积。最后在网络文献资料中查出正常时的鄱阳湖面积,与洪灾时的面积相减,便可得出鄱阳湖岸的受灾面积。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文献[1]。
2 教学效果调查
在对2个教学班共185人完成教学后,立即通过教学网站的预设好的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授课前没有人听说过Photoshop具有测量的功能;98.9%的同学认为本次授课内容实用有趣、值得学习;90.8%的同学认为学习内容印象深刻;84.9%的同学认为本次授课内容轻松愉快;77.3%的同学认为增加了对工程测量和科研工作有进一步了解;94.1%同学经过这次学习后,增进了对Photoshop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授课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3 总结
本次教学,以扩充知识面、培养逻辑思维、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选择难易适当的2个案例,控制授课时间在20分钟左右,很好的解决整个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已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此外,举一反三,还很多有趣的学习内容,比如简单的动画制作等,能否穿插在Photoshop课程的教学中,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秀茵,黎记果,陈仕鸿.Photoshop CS6在遥感地图洪灾淹没面积计算中的应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31-32.
作者简介:陈仕鸿(1979-),男,广东仁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贺桂娇(1978-),女,湖南隆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Email: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策略,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初步的做法。
一、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也可以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还可以把书本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练习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和完善。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练习作业的有效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练习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应朴素而富有情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学得比较主动,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简单的“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三、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新颖
教师要赋予家庭作业新形式,这样学生做起来才会乐此不疲,因为老一套的书面作业,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作业,抓住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理,让学生觉得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调查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和作业。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Ji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Ji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