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担当议论文

担当议论文

时间:2023-06-06 08:5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担当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担当议论文

第1篇

作文技巧,高手支招

本期嘉宾:陈蕾霜()

写作心得:因为有写作文这么一点“小特长”,编座位的时候有幸成为了老师口中“要帮助同桌提高作文成绩”的那个。就因为这么一个或许是口头上的嘱咐,我很认真地担当起了帮助同桌提高作文能力的责任。如今也让我来献献丑,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在初中时作文的经验。

从小到大写过许多作文了,没有细细数过,从看图写文到长句作文到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再到现在的文艺性散文。在中学时代,印象中每一次自己的作文都能够被老师点名表扬,小学时候微翘的下巴和没有一丝褶皱的红领巾、中学时候依然挺直的坐姿,无一不在昭告着我的一点点小骄傲。

小学时的记叙文最多,一周要写好几篇,每天都要记得自己做过些什么事,才能有素材写记叙文呀。后来自己的脑子实在记不住每天做的事情,就向老师求助。老师说:“那你坚持每天写写日记吧。”于是这个习惯就一直坚持了下来,每次要写记叙文的时候就翻翻日记本,看看自己有什么好的素材可以写进作文里面。不可否认,日记的形式对我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写记叙文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看书然后写梗概。记叙文重点就在于记叙,虽然记叙之后在末尾简单加点画龙点睛的话语就能起到升华全文中心的效果,但是记叙文的“起、承、转、合”却是全文的骨架,只有骨架搭好了,文章才会有“精气神”。给看过的书写梗概,理出整本书的起承转合,让别人对这本书一目了然,然后自己写记叙文的时候就能够省去不少无谓的废话,做到文章不拖沓而又逻辑清晰,不做凑字数的无用功。

到了中学时代,作文的中心逐渐转到了议论文和散文。说到写议论文,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很气馁,因为每一次的议论文我都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觉得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很强,但是每次的分数都证明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我仿佛陷入了一种写议论文的泥潭,这个泥潭让我喘不过气。

每每觉得自己的议论文写得很不错,但是结果往往气得自己“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既然如此,就要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了。在请教老师和结合以往自己的议论文来看之后,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大问题。议论文最经典的模式就是“三段式”,开头-议论-升华结尾,只要掌握了“三段式”,一般的议论文都能够写得结构工整、内容丰富有逻辑。文章中间部分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我以前的作文中间段落太长了,没有任何的分段,而且议论时重复句子很多,一看就是为了凑字数的。看到以前自己的作文,我会感到羞愧不已。所以也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作文是不是也是一口气一大段,段落结构让人看了很压抑很不舒服呢?

段落结构固然重要,议论的内容是否丰满也很重要,而论据就是支撑论证内容的重点。那个时候的我为了收集各种各样的论据,每天都看报纸,还把报纸上值得做论据的素材剪下来粘贴在一个本子上。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我后来考政治的时候我考得很好,因为对于时事的掌握很轻松,这是剪报纸得到的一个额外的小惊喜。

我不仅剪各种各样的报纸,还摘抄一些名人名句,一般青年杂志上的页脚都会有一些名人说的句子。就我多年写作文的经验来说,在议论文中引入一些名人的例子或者名言作为论据,是让作文增色的一种好方法。但是这个引入不是说随自己的心意乱吹一通。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一个小学生引了一句名人名言,最后的署名是“沃・兹基硕得”(我自己说的)。这让人哭笑不得,不要试图糊弄老师,因为在老师看来,我们的道行实在是不够深。当自己能够举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例子时,我们的作文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了。比如说,当别人举张海迪作为努力必有回报的例子时,我们的作文举的是俞敏洪,不就跟别人区别开来了吗?当别人都写“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时,我们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舔犊之情跪乳之恩”,这样就又跟别人区别开来了啊。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积累”二字上。不逼一逼自己,怎么知道自己“厚积薄发”的威力有多大呢?我一直期待自己能够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换句话说,我想要笔下的文字跟着内心走,而不是被笔下的文字牵着鼻子走。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同学们,不再为区区600字作文发愁!

第2篇

本期赛题:(文题选自2013年33期“阅读世界”1页)

所谓成长,就是实现独立生存、完成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奋斗。所谓成熟,就是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消除偏见的自我修行。

——专栏作家石述思

作家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人,就应该像树一样独立,自我奋斗,没有傲慢,没有偏见,昂然挺立。

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两个概念。长大是容易的,有富足的物质条件,有周围人的呵护,我们渐渐成为青春少年。但成长着,我们的精神富足了吗?我们的心智成熟了吗?我们是否有坚定的信念,并用行动努力去实现目标?我们懂得成长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要积累知识和经验,在奋斗中磨砺意志,完善自我。一棵树,梦想成为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个人,确立前行目标,百折不挠向前,在前行的道路上修行,渐渐成熟。

成长,要努力拼搏,敢于实践。实践,是培养独立生存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习担负一份责任。一位大学生,家在浙江西部,上大学后的每年暑假,他都去浙江嵊州的乡村作社会实践。没人引荐,他主动结识乡亲,了解村里情况,收集农副产品信息,和乡亲探讨脱贫对策。有一年夏初,他综合有关信息预知夏季会有酷热天气,对山区经济作物不利,他建议种植户购买农产品保险,减少可能的损失。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果然那年夏天高温达42度,当地茶树大面积死亡,核桃也难结果,农户损失不小。他有些伤心,预见没被重视。但此事后,农户信任他,欢迎他再去,一起探讨农产品如何开拓市场。他,在历练中成长,对山区的农人也有了一份责任,意识到为他们奉献的意义。

成长,有了责任意识是好的,但年轻人容易冲动容易急躁,这就要做到对内不傲慢,对外不偏激,理性地看问题。有一位高中生,热爱环保,平时搜集资料研究冰川。他想作实地考察,要经挪威去北极,这样的考察需要不少钱。他家庭条件不错,便向父母伸手要钱。可父母回绝了他。他非常失落,认为自己是去做有意义的事,为何得不到支持呢?他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后来父亲说了一句话:“你觉得你成熟了吗?凡事要理性。”静下心来思考,他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他决定先缓一下去北极,作好充分准备,大学毕业后再去考察。年轻人有激情而能做到不傲慢,有理性,这是成长的重要要素。

人,成长的过程是历炼的过程。人,要像树一样,“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既有坚定目标,更有实在努力;既感谢成长路上得到的呵护与帮助,又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四周。年轻人,要在漫漫长路上求索,成长,成熟,成为一个有独立担当的顶天立地的人。

评点:刘红

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则,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这篇议论文的作者与大师对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而符合题意,达到了“基础等级”的五个要求。但“基础等级”只是达到了作文的基本要求,作文写得好,还要达到“发展等级”。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有四个要点:“深刻、丰富、文采与创新”。这四个要点是我们衡量好文章的标准,也是我们同学平时写作文要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议论“成长”和“成熟”,就有较深入的分析,分析了“成熟”的内涵,即一个人要有责任感,有担当,并且要理性行事。议论文以讲道理和摆事实为主,这篇文章用了两个事例,从两个角度,说明“成长”需要历练,很有说服力。

第3篇

探求文本特征,合教材之宜。议论文的教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教学语言肯定存在差异。议论文是以严谨的逻辑之美为表征的,活泼、肆意挥洒的散文化课堂语言也许就不合宜,会显得不搭调、不靠谱。在议论文教学的践履中,我时刻关注自己教学语言的“边界”,减少“越位”和“出界”,让课堂教学语言呈现力度和深度,构建与教材的和美关系,用理性精准的语言,跌宕出议论文文本的深度美感。例如,在《拿来主义》第一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力求不悖逆文本“气场”的前提下,砌琢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所有的“主义”,概括大意。

3.“主义”是成系统的理论,如。文中的所有“主义”内涵是否与之一致?简要分析。

4.“给枪炮打破大门”指哪件事?“碰了一串钉子”指的是什么?现在还说“碰钉子”吗?

5.风格即人,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主义”“大门”“钉子”的运用,能揆度鲁迅式的议论文的语言编码特征吗?

《拿来主义》是经典的先破后立的议论文,是议论文的垂范之作。它的教学不求十八股武艺的新花样,只求务实、通透,使学习者对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觉解。通过简洁、明朗的教学语言来达成以上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招。在上述五个教学小环节的推进过程中,呈现了“任务型”教学的话语特征: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陈说明朗;表述手法多样――问题与阐说同步跟进,延宕思维的宽度,点燃生活体验和语文积累;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有效提示。这种简单的教学语言祛除了语言纷繁杂沓对文本理解的负面影响,直陈教学意图,并由紧密衔接的知识链搭建了“锚”,使前一个环节成为后一个环节的支架,有效推进教学。议论文教学语言追求明快、写意之美,“短、平、快”的语言态势符合文体气质。

小说是以走进心灵为终极关怀的文学样式,静水波澜、合卷余韵、文气绵长是它们共同的艺术气质。帮助学习者在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真实之间找到契合点,是教学者应有的担当。依旧以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为例进行说明。以下呈现的是在教授“祥林嫂人物形象特征”这个教学要点时,所采用的对话教学方式。

(一)

师:祥林嫂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有两处,一处是反抗再嫁,一处是拷问灵魂的有无。

师:用当时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祥林嫂再嫁的合理与不合理分别有哪些?

生:婆婆卖祥林嫂,合理。

生:祥林嫂无权反抗,无权选择,合理。

生:祥林嫂接受被出售的事实构成再嫁,却是不能允许的,绝对不合理。

师:那么祥林嫂怎样化不合理为合理呢?

生:一头撞死在香案上。

师:对呀,假如撞死了,必然会被人们称颂,授予“烈女”“节妇”等称号,说不定还能给定个贞洁牌坊呢!

师:可惜祥林嫂没有撞死,这就还是不合理,那么,祥林嫂受歧视、受迫害的状况就无法改变了。

(二)

师:如果依靠现在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哪些合理,哪些又不合理呢?

生:祥林嫂婆婆卖掉祥林嫂不合理。

生:祥林嫂无权反抗,无权选择不合理。

生:祥林嫂丧夫再嫁合理。

生:祥林嫂再婚后生活幸福也合理。

(三)

师:祥林嫂拼死反抗,是为了合哪个理?

生:封建伦理道德之理。

师:祥林嫂的“拼命抗争”,带有反抗现实的意义吗?

生:没有,是维护现有道德法则而已。

师:祥林嫂的抗争固然有对婆婆的不满,更多的是为了不逾封建礼教之矩度啊!祥林嫂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祭台上那个“不幸”又“不争”的悲剧女性。

《祝福》的风度在伟美的思想性。鲁迅先生的作品里,社会革命仅仅提供人物活动的框架,而对灵魂的原生态解读,实现“立人”的理想才是根本。要“立人”首先是冲破铁屋子,冲入“无物之阵”,唤醒人,使人成为人。如果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之类的女性都觉醒了,中国就大有出路和希望可言。怎么让学生依循文本悟到真意?我设计了以上三重对话,来调和小说中的各类“矛盾”。《祝福》的内涵蕴藉很深,教师的教学语言亦不能漂浮其上,不得要领。读鲁迅的小说是“潜泳”,“仰泳”肯定不行。对话式教学语言应该滑翔出梯度,将教学对象的深意,用“剥笋法”层层亮相:从“合理”到“不合理”,再从“不合理”到“合理”,以“合理”为轴心,进行扇面辐射,师生对人物的认识渐渐盈满。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醒我:只有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共振,师生的智慧火花才会在碰撞中闪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相遇。而支撑、达成这场“约会”的必定是有深度、有层次,“穿着”一件文化外衣的教学语言。好比是一指禅师,只要教学语言发力于“股肱”之处,就有四两拨千斤的太极神力。

研究当下学情,合学生之宜。精美的教学语言直接获益者是学生。由于教学语言的不合尺度,造成“听话”者的缺席,学生无法有效获取信息、达成理解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良好的教学语言首先是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说者和听者在语言的沟通中一旦造成理解性阻障,良性互动就永远无法推进;良好的教学语言还应该是学生乐于听的语言,学生会在和悦的情绪下产生积极互动的需求,因此,语言是应该有一个好品相的;良好的教学语言更应该赋予学生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途径,是浸润于语言中,升华在语言外。下面以《长亭送别》教学语言为例,谈谈合宜于学生。

教师作相关剧情介绍导入新课: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故事还得从普救寺说起。普救寺里,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珙和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的贵族小姐崔莺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后来,叛将张飞虎要抢走莺莺做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百般无奈之下许下诺言:谁能从虎口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珙连忙请来八拜之交武状元杜确帮忙,杜确一举击退了贼兵。可老夫人却变了卦,她说:“我堂堂相国府怎可以容你这个白衣女婿?你们还是以兄妹相称吧!”张珙气得生了病,崔莺莺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又怨又恨。在月色溶溶的夜晚,张珙弹琴向莺莺表明心意,莺莺听出了琴声中的相思之意,深受感动。于是,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私下里成了婚(佳期)。老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又支了一招:“张珙,你赶紧进京赶考,

咱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在暮秋季节,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对心爱的人儿在长亭别离。

刚刚走入文学鉴赏大门的高二学生和中国古典戏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进入《长亭送别》的障碍:这就是学生当下的真实学情。走一条怎样的教学路径,使学生能较快地和文本共情共鸣,实现经典作品现代读解的意义?教师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和谐的共振。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丰富表情的,教师要由“说书”完成对遥远的奇美爱情的有效回应,实现声音所能产生的外驱力的最大化,唤醒学生靠近戏剧文本的内驱力的自觉意识,从而走进崔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亲近戏剧文本所呈现的矛盾冲突和舞台张力。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身语言表现的能力。将叙述性语言、表演性语言、评说性语言融汇于上述内容中,注重驾驭语言轻重缓急、高低顿挫的变化,将学生深深吸引在用声音氤氲而成的故事情境中,用声音塑造形象,用声音拆构学生对剧本的陌生,依托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内心浸润于戏剧文本所激荡起的情感涟漪,借《长亭送别》延宕出的一窗晴空,读解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经典故事、传奇人物,让我们的成长共同体也能意识到,古典戏剧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教学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方式开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充分认识自我,合教师之宜。新课程全力推进的背景之下,教师们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而弱水三千,亦只能取一瓢饮而已。适合于别人的成功的教学语言范式,不一定可以为我所用。每个教师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教师应该寻求、探究适合自己、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策略。语言的赋质各不相同,语言的敏度也千差万别,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能是借鉴而已,从自己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表达诉求,才是最有价值和力量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落位,慢慢形成只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使之成为张扬自我教育生命的标桅,让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次优美、智慧的精神散步,在闲暇的时候,也能想着语文的故事,用心经营自己的语文人生。

下面以《将进酒》教学断章为例,简述教师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的重要性。

沙龙话题一:假如生活的时代可以选择

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道选择题。A.孔子的春秋时期、B.达・芬奇的文艺复兴时期、c.李白的盛唐时期、D.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时期,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选A。

师:让我想想,你也许会成为孔子的学生,在杏坛接受谆谆教诲。

生:我就是这么想的。(学生笑)

生:选D。

师:你会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他拉住你的手问:“你是谁?”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问:“我又是谁?”(生沉默一下,会意地笑)

生:选C。

师:你肯定不会后悔,你会拥有无比优雅浪漫的一段人生,有人会来敲你的门:我们一起喝酒吧。(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生:那我就选B吧,只剩下它了,总不能让它“落单”。

师: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诉求,你也可以什么都不选,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文艺复兴时期”,我祝福你遭遇一段自由忠贞的爱情吧。(课堂的“气场”舒展)

再做一次选择,你们猜猜我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孔子的春秋时期。你是老师,你可以拜师学艺。(生笑)

生:我猜应该是李白的盛唐时期。语文老师都爱李白。(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师:李白是我的精神偶像。作为沙龙的主持人,我想和同学们说说我心中的李白,《将进酒》中的李白。

第4篇

一、主题阅读,促进素材积累

主题阅读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容量大、效果强的特点,可以统领与主题相关的全方位意义文本,多角度、多渠道探究主题和运用相关的素材。第二,具有发展性,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更重要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发展性上,教师通过主题的统领,带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广阔园地。另一方面,主题阅读更能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从阅读文本中积累优秀的文化知识,间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阅读少而低效,没有为写作储备必需的素材,这仍然是我们写作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为了切实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要大力实施主题阅读。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主题,进而围绕这个主题搜集美文,组成时文精粹。教师先分工协作,利用网络、书刊、杂志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再进行共同研讨,优中选优,最后精心筛选出拓展阅读的材料,上交学校统一印发给学生。所选材料力求在内容或写法上与本单元的“主题”相近、相似、相关,注意选材角度、写法风格的多样性,并注意时代性、可读性,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着对“主题阅读”的逐步认识,学生也可主动参与材料的搜集,他们个人搜集的材料经过小组精选、课代表和老师的层层筛选确定的文章也可统一印发给学生,这样就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拓展材料,除文本形式以外,还应适当增添一些歌曲、图片、录音、视频等,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组织学生“经典素材天天读”。在早读或晚读时间安排学生朗诵,在朗诵中浸润。读后,或是组织学生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文段,积累相关的资料;或是要求学生对有感触的文章作批注写随想。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好记录主题阅读的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主题阅读在写作教学中的示范性

主题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还能为写作教学提供学习的范本。随着主题阅读的开展和深入,在确定主题阅读时,我们分层次按梯度确定主题,由主题阅读中的写作技法指导写作训练。因而更侧重于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一)主题阅读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学生阅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会有些感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如能及时记下,就是自己的妙笔之文;读到精美文段,他们也跃跃欲试。如在“幸福”的主题阅读中,学生读到:

幸福是什么?

这么深奥的问题似乎不适合有着这样低落心情的时候思考,但是它却一直徘徊在脑海,挥之不去。

灰姑娘说: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

睡美人说: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

海的女儿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

有学生就在旁边写着:“老师说: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农民说:幸福就是秋天的丰盈的收获;学生说:幸福就是努力付出后的成功。……

这样的文句得益于精美文章的启迪和触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老师去点燃,点燃了他们的灵感,文字就如泉水般股涌而出。虽然有时不能成为完整的篇章,但是我们可以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好习惯。

第5篇

【立意角度】

从董永才的角度可立意为:

1.平凡中见伟大;

2.好品性源自内心;

3.善良;

4.境界;

5.真心赢得一切;

…………

从社会的角度可立意为:

1.为善举点赞;

2.把手伸给他人;

3.人性的光辉;

…………

【运用点拨】

从所给的材料来看,“善良”是一种“美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取向。在选材时,我们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采用名人名言等经典素材进行论证,写成议论文;也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人物,通过叙写这个人(这些人)待人的美德,来呈现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写成记叙文;还可以援引更多直接或间接的素材,写成形散神聚的散文等,不一而足。

【运用示例一】

董永才的善心,挽救了一位老者的生命,也温暖了全社会的心。虽然我们周围还存在一些“小悦悦事件”之类的不良现象,但那仅仅是一种个体和另类。“爱是世界上最好的品质”,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成为一个慈善者、快乐者、博爱者,这种爱就能将诸多不良和道德瑕疵、道德自私等包容和净化,让沙粒蜕变成光彩的珍珠。我们内心的道德善良、好人品格,就能汇成浩浩荡荡的道德洪流,排山倒海,气势非凡,涤荡泥沙,走向清澈和透亮。

【运用示例二】

第6篇

一、导入

上节课,对于药家鑫的事件,我们每个同学都写了自己的分析,但在分析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分析不透彻。这节课就是想解决如何透彻地分析事例的问题。

二、分析事例,寻找存在的问题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的路上,撞上前方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30厘米长的尖刀,上前对倒地的张妙连捅八刀,致原本只是轻伤的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的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当问到药家鑫为什么要捅死被撞者时,药家鑫说害怕农村人难缠。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题目:小议责任

【学生议论分析】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药家鑫在撞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他从车内取出30厘米长的尖刀,连捅了被害人八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他在撞伤人之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的行为负责,那么他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药家鑫应对他的过失负责。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问:在对事例的分析议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缺少分析(缺乏深度)

2.事例太薄(缺乏厚度)

3.就事论事(缺少高度)

【教师引导分析】

第一方面:缺少分析

要想分析深入透彻,首先要把材料吃透,这是一个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吃透材料呢,这就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不断追问中,层层剖析,最后挖掘出材料的内涵和本质。

(以下环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1.什么是责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分内应做的事。②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2.药家鑫应该负哪些责任?

①撞人。②杀人。③逃逸。④携带管制刀具。

3.为什么药家鑫不承担过失,不负起责任?

个人原因:个人道德修养差,遇事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情感冷漠,对他人生命的无视,等等。

社会原因:从药家鑫的解释“怕农村人难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和当今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不能等量齐观,更多地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太少,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虽然,家庭、学校、社会的客观原因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在犯错之后逃避责任,这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越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特性,就越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承担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改变这种现状,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重回学生分析文段,找到分析不深入的原因)

从同学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责任,但是没有解读责任,更没有分析药家鑫这个事件中,药家鑫到底负有哪些责任。

(学生修改此文段并全班交流)

第二方面:事例太薄

方法一:通过类比、对比的方法增加厚度。

方法二: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

(学生修改此文段并全班交流)

第三方面:就事论事

站在人生与社会的高度分析,给人以启示,由对个别事例的分析上升到揭示普遍的规律和意义。使用“我们”这样的字眼。

药家鑫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药家鑫身为大学生,曾获奖学金,拿了13次奖。他的犯罪有什么社会意义呢?应该说,药家鑫的这种极度自私、金钱唯上和漠视生命的价值观以及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行为,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真实的、极端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药家鑫是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典型,药家鑫父母以及受害人一家之痛,也是全社会之痛。

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坏人也容易变成好人,而在一个不良的环境里,好人也容易变成坏人。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修改此文段并全班交流)

三、教师示范

小议责任

药家鑫事件中暴露出严重的责任缺失问题。首先,药家鑫撞伤张妙后,不是下车去查看伤者的伤情,而是想到张妙是否看清自己的车牌号,担心找麻烦。这说明药家鑫的责任意识非常淡漠,撞伤人后,他的第一反应竟不是救人,而是担心被人找麻烦!其次,药家鑫应该是考过交规的,那就应该知道,撞伤人后应该守在事发地,以待交警认定责任,千万不能逃逸。一旦逃逸,性质更为严重。药家鑫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伤者杀害,并再次撞人再次逃逸。这说明药家鑫已经完全丧失了负责任的意识,他走向了泯灭人性的一端。第三,药家鑫应该懂得不能携带管制刀具,这是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守法就是负责。违反禁令,暗藏刀具,这刀具迟早是要见血的。这说明药家鑫已经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他心中想到的只有一条: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叫自己吃亏。至于什么叫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已经完全从他的心中抹去了。悲剧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已经酿下了祸根!

药家鑫撞人杀人,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就在药家鑫事件尘埃还没有完全落定的时候,2011年8月24日22时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突发火灾。正在手术的6名医护人员竟擅自离开手术台,将躺在手术台上被全身麻醉的病人置于一片火海之中,致使病人被活活烧死,这就是被媒体上广泛关注的“医跑跑”事件。类似的事件,不是还有吗?“范跑跑”是,“楼倒倒”也是。这些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已经到了一个何等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如果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撞伤人后,竟完全无视责任和法律,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什么人负有责任意识、具有担当精神呢?负责任,有担当,或许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四、小结

五、作业

根据此则材料,自己确立观点,并进行分析议论。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节课,我们针对药家鑫这个事例,以《小议责任》为题目写了一个文段。但在这个文段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对事件分析的不够深入透彻。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对事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材料:

(生1读材料)

师:好,请坐。老师抽取了一位同学写的分析,他的分析比较典型。基本上代表了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水平。我们看一下他是怎么议论分析的。分析中写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药家鑫在撞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他取出30厘米长的尖刀,连捅了被害人8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他在撞伤人之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的行为负责,那他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药家鑫要为他的过错负责。针对这位同学的议论分析,大家找一找,在他的分析当中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2:我觉得这个同学的分析停留在一个表面上。因为他一直在强调药家鑫不负责任,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指出他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师:你是说他的分析只停留在一个表面上,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2:深度。

师:好,缺少深度,这是一方面。除了这方面我们再找找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生3:我觉得结尾有点局限。

师:他论证的是什么?是这段材料中我们提供的事例。也就是说:他的结尾只停留在这件事本身上,就事论事,没有提升到一个什么层面?

生3:高度。

师:好,缺少高度。我们首先来分析缺乏深度的问题。既然他的文段缺乏分析,没有深入下去,那我们怎么深入剖析这则材料?老师告诉大家:你的分析要想深入的话,要想透彻的话,就必须要对这个文段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果你自己对这个事件,对这个材料还没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那你的分析不也是一知半解吗。怎么才能吃透这个材料?怎么才能对这个材料有个透彻的分析呢?我们可以不断地追问自己,不断问为什么。在不断追问的过程当中,就把这则材料层层剖析,最后直至挖掘出他的内涵和本质。针对这则材料,我们的题目是什么?小议责任。我们首先问自己,什么叫责任?《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第一,分内应做的事。第二,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那针对这个材料,是哪种解释啊?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解释。他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他所承担的过失就是他应当负的责任。那我们再问自己,药家鑫应当负哪些责任?我们可以回到材料当中去找一找。

生4:因为是自己开车不小心把人撞倒,既然出了车祸,以后他应该是及时拨打120或者自行把受害人送到医院去救治。但是他没有,反而是直接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逃避了这个责任,直接了事……

师:怎么了事?

生4:就是杀人了事。

师:杀人了事。也就是说你刚才所说的它既应该负撞人的责任,同时也应该负…

生4:杀人的责任。

师:杀人的责任。好,请坐。撞人的责任,杀人的责任。然后药家鑫杀人之后还有哪些行为呢?拿刀捅,这个拿刀杀人实际上他还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你们再进行联想。

众生:携带管制刀具。

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就明确规定公民不允许携带管制刀具,所以也应该负这样的责任。我们再往下看,他逃离现场之后再次将两情侣撞伤,被附近的群众抓获,也就是说他撞完人,杀完人之后,再次撞人,再次逃逸,所以他同时还要负什么样责任呀?

众生:逃逸。

师:逃逸的责任。好,我们回顾一下,撞人,杀人,逃逸,携带管制刀具这样的责任。那你们说,药家鑫他负这些责任了吗?

众生:没有。

师:那是不是我们还要追问一下,他为什么没有负责?这里面有哪些原因?

生5:他怕负责的同时,自己的一些利益就会受损,他要花钱给人家治病。

师:自身利益。当他撞完人之后看到张妙受伤,他会想到什么呢?一系列的赔偿,特别是经济赔偿,对吧。当时他说了一句什么话,还记得么?

生:农村人,难缠。

师:农村人,难缠。所以呢,为了摆脱这个麻烦,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逃避赔偿一些经济损失。这是其中的一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

生6:感情冷漠。

师:情感冷漠。就是物质方面想得比较多,感情就淡漠了。

生7:还有就是道德观有点畸形。他不知道在撞人之后应该立即把人送往医院,而选择逃跑。我觉得他的道德修养很低。

师:刚才我们几位同学提到了从药家鑫本人出发,道德修养比较差,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发散一下自己的思维。

生8:还有社会因素,因为他撞伤人以后,怕农村人难缠。

师:你能举些例子吗?类似这样的社会现象。

学8:比如说有人故意撞伤找人赔钱。

师:有的时候我们听说碰了一点小伤,但是反反复复的去医院看病,要钱,赔偿。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有些社会因素在里面。请坐。还有没有?社会的因素,个人的因素。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来,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你看,除了社会的原因外,其实学校和家庭是不是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校可能更多地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可能不能等量齐观。再有呢,这个家庭教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因为在这个庭审当中药家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他3岁的时候父母就要求他练钢琴,而且管教非常严格,经常把他锁在地下室里,让他独自练琴,直到练好才能出来。在初中的时候,他就拿着课本去找父亲质问他为什么要管他这么严等等,这样的言辞,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当中他缺失了更多的情感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有这样的趋势,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这种思想相匹配起来就是更多地注入知识文化,对情感教育,对个性教育忽略了,对人性教育忽略了。但是我们看到,正如我们同学所提到的,个人的原因还是最主要的,个人道德修养比较差,遇到事情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他觉得把别人的生命结束了,自己的麻烦也就没有了,无视他人的生命,缺少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我们必须得认识到,虽然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客观的存在,我们就可以逃避责任了,我们就可以为我们逃避责任而找借口了。或者换句话说,越是这样的社会,越是这样特殊的时代,那我们越应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师:综合来看,我们给自己提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叫责任?其次,药家鑫应该负哪些责任?第三,他为什么没有负起这些责任?好,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位同学的分析。我们重点看他剖析这个材料本质的这一块。你看他,是这么写的:“药家鑫在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写到这,他应负什么责任?他应该负起撞人的责任,应该及时地把受害者送到医院,但他没有负担这样撞人的责任,你不能说应负,应负什么呢,不清楚。再往下看,“他从车内取出30CM长的尖刀,连捅了被害人八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表现在哪啊?是不是撞人之后,他不仅没有把人送到医院,去救助,还连捅八刀,用残忍的手段结束了别人的生命,这种行为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是不是应该说清楚啊。从这两句话中,好像是分析了,但实质呢,还是在陈述事实吧。我们说缺乏分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分析。所以,在明确了他负什么责之后,我们要对他这种行为,加以评论,加以分析。下面我们大家就针对这个同学的议论,从深度上修改,写在自己的学案上。因为时间有限,从这几个原因里面,任选一个,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对这段话进行修改。

(学生修改,约10分钟)

师:好,咱们现在写到这了,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江晨,你给大家读一下你的分析。

生9: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后,就已经犯下了过错,他就应负起撞人的责任,他应立刻将张妙送往医院,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这已经说明他的个人道德修养差了。不仅如此,他居然还连捅八刀,错上加错,在他起杀人恶念之时,在他转身回车拿刀的时候,他的道德就已经和他背道而驰了,当他拿刀捅向张妙的时候,他便已逾越了道德的底线,沦为一个杀人的恶魔。

师:你认为药家鑫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生9:撞人、杀人的责任。

师:那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的?

众生: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

生10:归根究底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惨剧,这本是一场道德伦理,却演变成一场斗争。遗憾的是,对利益的欲望战胜了道德理智。在面对被他撞倒的张妙时,他本应立刻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利益的驱使充斥了他的大脑,而在半路的张妙正努力记录他的车牌号时,他的道德瞬间断裂,他拿起了刀,扼杀了这个鲜活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的人生。对利益的盲目追求,使人抛弃了本应负的责任。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利益,对利益的盲目追求,使人抛弃了本应负的责任。好了,我们接着看“厚度”的问题。我们现在思考,药家鑫以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的社会中,他是一个个例吗?他不是个个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果去议论“责任”,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呢?

生11:可以再补充一些事例。

师:这样说服力就更强了。我们觉得这个事例太薄了。应该怎么样?

众生:增加厚度。

师:厚度。在这个问题上,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我们既可以用因果分析法,还可以使用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也可以综合在一起使用。说到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你们能够举些例子吗?我们不是每周都给大家积累了新闻实事吗?

生12:有一个人,他也是开车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人给撞了。然后呢,他就驾车逃逸了。事发一个小时后,他又回到了那个地点,把那个人给碾死了。

生13:在一个丁字路口,7岁的小男孩在写作业,然后一个人开着他的车就从那个路口过去,就把这个小男孩给撞了,撞了之后他下车看了看。不知道为什么,就又上车,把小男孩给压死了。警察把他抓起来之后,他那天晚上是和那个人协商了一个协定,就是说赔46万,后来,说要筹款,他就逃了。

师:除了这些类比事例以外,我们还能找出一些对比的事例吗?犯了过失,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也可以来增加分析的厚度。

生14:美国总统里根,他小时候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人家让他赔款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然后,他向他的父亲勇于承认错误,但他的父亲对他说,要对自己负责。但是他(里根)没有钱。他父亲说:“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你要还给我。”于是里根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在半年之后就还清了这笔钱。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事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生15:在地震的时候,在德阳市东汽中学有一位老师叫谭千秋,他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用他的双手紧紧地护住了讲台保护学生,等到救援人员到了的时候,就发现那四位同学都活着,他还保持着护着讲台的姿势。

师:为了保护学生,尽到老师的职责,自己牺牲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之后,大家还想到了跟他相反的还有一个人:范跑跑,在一瞬间,自己第一个冲出了教室,没有顾及学生的安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办法,来增加议论的厚度。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涉及到一个高度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结尾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给他提升到一个高度呢?站在个人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人生的角度,给人以启示。而且,药家鑫的事例,我们要从个别事例分析当中,上升到接触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意义,他就更有意义了。我们还是举药家鑫的事例,大家想一想,这个事件留给我们的启发、思考又是什么呢?药家鑫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他曾经获过奖学金,也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正是这样的好孩子,他犯了这样一个严重的杀人罪行,那他的犯罪是不是更有社会意义。药家鑫这种金钱至上、自私自利、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实际上是社会上道德观、价值观一个真实而又极端的一个反映,药家鑫就是当今社会上道德沦丧的一个典型。那么,药家以及被害人张家一家人之痛,实际上就是全社会之痛。我们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坏人也容易变成好人。但是,在一个不良的环境当中,这个好人也容易变成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拿起笔写一写,在缺少高度的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同学写一句话,来提升一个高度。站在社会、人生的位置、高度上去思考。

生16: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起道德的意识,号召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拥有爱的和谐社会。

生17: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勇于担当责任。

生18:坚持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出淤泥而不染。

师:学以致用,非常好。最后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把这三个维度都综合在一起看一下。

药家鑫事件中暴露出严重的责任缺失问题。首先,明确观点。药家鑫撞伤张妙后不是下车去查看伤者的伤情,而是想张妙是否看清自己的车牌号,担心找麻烦,这说明药家鑫的责任意识非常淡薄。撞伤人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救人,而是担心被找麻烦。其次,药家鑫应该是考过交规的,那就应该知道,撞伤人后,应该守在事发地,以待交警认定责任,千万不能逃逸,一旦逃逸,性质更为严重,但是药家鑫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伤者杀害,并再次撞人,再次逃逸,这说明药家鑫已经完全丧失了负责任的意识,他走向了泯灭人性的极端。第三,药家鑫应该懂得,不能携带管制刀具,这是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守法就是负责,违犯禁令,暗藏刀具,这刀具迟早是要见血的,这说明药家鑫已经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他心中想到的只有一条,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叫自己吃亏,至于什么叫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已经完全从他的心中抹去了。悲剧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已经酿下了祸根。

咱们大家看,在这段阐述当中,老师在做什么呀,因果关系,逐渐剖析,层层深入,直至发现这个事件的本质。我们接着看。药家鑫撞人、杀人,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从个别到普遍。那既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有什么事件呢?再举一个例子增加厚度。

就在药家鑫事件尘埃还没有落定的时候,2011年8月24日22时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学院手术室突发火灾,正在手术的6名医护人员竟擅自离开手术台,将躺在手术台上的全身麻醉的病人置于一片火海之中,致使病人被活活烧死。这就是在媒体上被广泛关注的医跑跑事件。类似的事件不是还有么,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段类比分析,增加分析的厚度。

如果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撞伤人后,竟完全无视责任和法律。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什么人负有责任意识,具有担当精神呢?负责任,有担当,或许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最后,提升高度,引发全社会的思考。

师:今天,老师针对事例分析不够透彻这个问题,从深度、厚度、高度,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针对这个事例,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下课。

教学点评

充分利用学生案例,着力进行思维训练

――评蒋梅老师作文课“如何对事例进行透彻地分析”

何 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好的作文课,它不仅要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蒋梅老师的作文课“如何对事例进行透彻地分析”,就是这样一节好课。

有事例不会分析,是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也是学生写议论文最大的障碍。对此,有些老师绕道而过,有些老师迎头而上,这其中或许有源于对教学的热度和教学信心的原因。

蒋梅老师的这节课迎难而上,体现了对作文教学探索的勇气,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这是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这样的课,不好上,如果备课不充分,就是说,如果课前钻研不够的话,是很难上的,因为课堂上变数太多。而我们很多老师是习惯于翻片子上课的,片子翻完了,一节课就上完了,对比这些老师,蒋梅老师的这节课更加值得肯定。

这节课有几个特点特别鲜明。

第一,重视对学生作文案例的研究。这节课的缘起是,有一次蒋老师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提供了药家鑫这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学生不会分析,更不会透彻分析。蒋老师就针对这个问题上了这节课。她首先挑选了一个典型的片段,来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来看这个片段: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药家鑫在撞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他从车内取出30厘米长的刀,连捅了被害人八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他在撞伤人之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的行为负责,那么他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药家鑫应对他的过失负责。

从第一句话来看,学生观点没有问题,他知道要写“负责任”。但第二句话就有问题,“应负”二字是关键。如果对“应负”的责任说不清楚,后面的议论分析就简直没法进行了,但遗憾的是,学生就是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学生最缺的一块。从第三句话来看,学生头脑有点简单,也缺乏一点法律常识,连捅被害人八刀,还说成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很显然,学生在写这一句话时,没有经过脑子思考。你要是点醒他,他或许也是明白的。第三句话的问题是,药家鑫本就该为他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是必须的,但学生好像有些同情,这话语里有点是非不分了。最后一句话是作结,“过失”一词也不妥当,但看得出,学生分析议论的思路是清晰的,说明思路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分析不深入,不透彻。那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呢?这就涉及到这节课的第二个特点――

第二,着力进行思维训练,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蒋梅老师把“应负的责任”“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为他的行为负责”“应对他的过失负责”全部加了着重号,以示突出。课件上,学案里,都加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按照“缺少分析,缺乏深度;事例太薄,缺乏厚度;就事论事,缺少高度”等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对这个作文片段进行充分讨论。课堂上的讨论是艰难的,推进是缓慢的,但恰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急躁,要学会等待,当然可以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及时点拨和指导,而且往往这个时候的点拨和指导是最管用的,因为学生正好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

老师引导学生查词典,弄清楚什么是“责任”;从管制刀具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药家鑫到底应负什么责任;抓住药家鑫作案后逃逸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社会原因。这一些讨论都是试图解决“缺少分析,缺乏深度”的问题。然后,老师又交给学生实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修改作文片段,练习用对比、类比的方法增加分析的厚度,使内容不至于太单薄,议论不至于太乏力。解决了深度和厚度问题,老师还没有满足,因为她发现,学生往往喜欢就事论事,不能很好地延伸开来,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就药家鑫说药家鑫,不能联想到这件事背后广阔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样,文章自然也就缺乏高度了。所以,在此,老师又将此课往高处推进了一层,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特点――

第7篇

笔者2011年再次参加了江苏高考的作文阅卷工作,阅卷中可以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既为优秀作文拍案叫好,更为低分作文痛首惋惜。不少考生作文失分并非考生写作水平不高,表达能力差造成的。实际上如果有人能提前提醒考生高考作文的一些注意点,在写作中切实针对考题作文。或者在一些方面对作文作些改动,分数便会有一定提高,可惜他们没有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出现很多无谓的失分。对于社会上关心高考作文的热心人,对于广大中学教师,尤其是将要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2011年江苏的作文题目为“拒绝平庸”,总结分析在阅卷过程中发现的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影响考生作文分数的现象,对备战高考的考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如果考生能在高考中避免这些问题,对自己的作文获得一个更好的分数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现把本人阅卷中的见闻感受形诸笔墨,以期对师生有所裨益。

2011年江苏高考中导致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失分原因一:生搬硬套,似是而非。

考场作文必须要符合题意,对于这一点,考生当然是心知肚明,但很多考生对题目的含义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或者并没有认真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并且对如何才能准确表现题意缺乏深刻的思考,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最后似是而非,让人哭笑不得。如:生长在农村,学习成绩一般就是平庸,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就是拒绝平庸;没有特长,不会乐器是平庸,利用空余时间学习音乐就是拒绝平庸;对日本地震幸灾乐祸是平庸,哀悼遇难者就是拒绝平庸;公交车上让座是拒绝平庸,战胜病魔是拒绝平庸等等。这些对题意的曲解和肤浅的看法显然与题目的本意相去甚远,直接影响了考生作文的得分。

应对策略:强化审题,准确立意。

准确审题永远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求,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便是要能准确理解“拒绝平庸”的含义,尤其是对平庸这种没有人生追求,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的理解,更要能准确地区分平庸与平凡、庸俗的含义,并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如有考生写到,“拒绝平庸,是对自我的坚守,是对自我人格、自我尊严的捍卫。拒绝平庸,才会让生命绽放出更加华丽的花朵,绚丽但不张扬。”就准确地揭示出“拒绝平庸”对自我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与甘于平凡、堕入庸俗“划清界线”,观点鲜明。

在我们的应考中,无论是我们老师,还是考生,都必须强化审题意识,注重审题训练,从题目本身和提示语入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考生的审题能力,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才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失分原因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在一些议论文中,考生试图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全面,往往在文章中从不同方面来展开论述,如工人需拒绝平庸,农民需拒绝平庸,知识分子需拒绝平庸;或者学习需拒绝平庸,工作需拒绝平庸,为人需拒绝平庸等。这样论述看起来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似乎论述的很全面了,而这样的面面俱到实际上面面都不能深入地写清楚,不能论述透彻,从而给阅卷老师贪多嚼不烂的感觉,也不能体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文章往往得分都不太理想。

应对策略:集中一点,深入探究。

针对这种原因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点,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不是政府工作报告,不需要我们面面俱到。在你想写的几个方面中,选择一点来写,其它的都丢弃。在这一点上明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挖掘深层次的表现和原因,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地展现出来,往往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如可以写中国文坛拒绝平庸。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文坛也越来越娱乐化,文化阅读已变成文化“悦”读,传统经典变得庸俗,所以中国文坛需拒绝平庸。如何才能做到呢?作家需要自持,更需要担当责任。中国文坛最需要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闯将,而不是把大家娱乐死的庸才。

这样笔墨集中,围绕具体问题观点明确,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水平,体现自己作文的亮点。高考作文能做到这些,就已经成功了。

失分原因三:材料虚假,矫揉造作。

有些考生的文章在选材上常常让阅卷老师无语。如记叙类文章写考生和老师都熟悉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一些考生笔下,他们的老师或家长都很有先见之明,在很早之前就跟他们讲过要他们不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平庸。比诸葛亮还要料事如神。真不知道如果高考作文题不是“拒绝平庸”,而是别的什么,他们的老师或家长又会跟他们讲什么道理。

议论文的论据更让人感觉哭笑不得,总是抬出一些四肢不全身残志坚的人来说事。有阅卷老师开玩笑说,我们还是平庸点吧,看看学生写的这些拒绝平庸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呀,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臂的刘伟、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再加上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和他们相比,健康的我们多幸福呀,平庸点有什么要紧,还是平庸好啊。这样的材料和以前出现过的“车祸年”、“离婚年”一样,会在心理上引起老师的负面感受,其文章的得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应对策略:加强积累,灵活运用。

材料的运用不仅反映出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广阔,同时也是对考生对已掌握的材料能否灵活运用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更要多思考,从多角度思考自己积累的素材,只有将自己熟知的材料想清想透,在写作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很多同学都没有能很好地利用。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思考自然的伟大,拒绝世俗的对自然的利用;鲁迅写文章唤醒铁屋中熟睡的人们,拒绝昏昏沉沉地平庸死去。还有的考生写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重境界,从人生哲理角度来阐述观点;有的考生写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从文学的角度写拒绝平庸等,这类文章直接反映写作者阅读广泛且有自己的思考,材料独特,学以致用,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

失分原因四:简单套用,莫名其妙。

考生作文的套用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开头套用一段不知从什么地方背来的文字,貌似很有文采,实际上不知他究竟想要说什么。如这样的开头:

从来不知道思念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它让我朝思暮想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心痛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它让我撕心裂肺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快乐是这么滋味,只知道强加在脸上的泪水让我欣慰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只知道这一路走来我变得身心疲惫。

完全让人看不懂的一段话,显然对意思的表达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议论文中的分论点并不是紧扣文题设定的,而是用一些在很多题目中都能用的分论点,完全没有题意在里面。如这样的分论点:

拒绝平庸需要汗水的浸灌,拒绝平庸需要智慧的滋润,拒绝平庸需要目标的专一以及拒绝平庸要学会坚守,拒绝平庸要拥有个性,拒绝平庸要树立特色。

这样的分论点显然我们把“拒绝平庸”换成其他的内容一样是成立的,这样的“正确的废话”显然不能体现考生对考题的认识和理解。

应对策略:贴船下篙,紧扣题意。

无论是文章开头,还是文章的分论点,都必须要充分体现考生对作文题目意思的理解,包含作文题目的含义。要使得这个内容只适合这个题目,不适合其他,要真正做到贴船下篙,紧扣题意。

如这样的开头:

难道花万元整个高鼻梁、尖下巴就可以拒绝平庸?

难道奔波于选秀舞台,不问跑调与否地左唱右跳可以拒绝平庸?

难道奇装异服、脂浓粉艳地穿梭于人群就可以拒绝平庸?

不,绝非如此!如果拒绝平庸只在外表上下功夫,只会让你更加平庸,拒绝平庸需要令人钦佩的行为,需要令人景仰的品格。

这样的开头就紧扣题意,是非分明,鞭辟入里,启人深思。

我们在作文时,“成文在胸”并非好事,它容易将我们引导到偏离题意的轨道上去。因此我们要摒弃头脑中已有的现成内容,根据题目的需要重新构思组织,要做到所有内容都是针对“这一个”题目,都是紧贴题意写出来的,这样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 复习 高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98—01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要想学生学好文言诗文,首先必须教给他们学习文言诗文的方法,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还真得如杨美俊专家所说的那样;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理解和课文翻译上,讲究的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遵循的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字词句串译、内容分析、中心归纳、写作技巧。其实在参加国培前我对文言文也是这样教学的,总是“从文本到文本”,缺少对知识迁移。中学教材文言文篇目大多是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经历历史检验的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作品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还担当者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重任。

我在学校听了一位老师一节《曹刿论战》教学课,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她先让学生互相交换作业,在作业本上写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不懂得的字词20个,然后拿回自己的本子,在本子上结合课文的注释,写出同学出的字词解释,不懂得的小组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由小组长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听完这节课,感觉是打破了常规教学,有所创新,学生都动起来了,但是课堂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一节课了,文意没有疏通,而且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

2、掌握好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是文言文用词造句的法则,包括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特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方面。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最基本的就是理解和运用,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文意。无以规矩,不可成方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也是有语法可言的,仿佛就有了打开文言文学门的钥匙,加强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喜好文言文的兴趣是大有好处和帮助的。

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要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语法掌握牢固了,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文言文的语法教学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掌握好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3、诵读教学

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日“熟读精思”。“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清代学者张岱在叙述自己的学习时,对诵读的描述是“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忽然有省。”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谈论文言文阅读时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也不仅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清代张履祥在《初学备忘》中指出,读书“先令成诵,而徐以涵泳其意味,体之于心。”

4、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9篇

1.术语的定义

术语一词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又称为“科技名词”。它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的特点,从使用范围分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在上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了专门研究术语和术语基本规律的交叉边缘学科—术语学。而从确立术语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后,这些原则和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的术语规范工作。

2.我国术语学的发展历史

早在汉唐时期的佛典翻译就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术语,是国内术语研究的鼻祖,为了解决意译和音译问题,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后在晚晴时,出现了医学术语的译介,这些译介担当了晚晴中国社会西方医学理论传播的重要媒介[2]。建国前在中国从事传播和术语媒介翻译工作的主要是在华新教传教士。他们在这一领域做出诸多贡献。对于新教传教士在西医术语的译介上所做的工作,医学史、中西交流史等方面的书籍均有所触及。在近二百年间,西学传播之主体为欧洲耶稣会士,他们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书籍,大多涉及天文、数学等方面,但西医书之翻译著作则很少,二百余年仅得两部汉文解剖学著作,即邓玉函译(JeanTerrenz,1576—1630年)《泰西人身说概》、邓玉函、罗雅谷(GiacomoRho,1593—1638年)、龙华民(NiccolòLongobardi,1565—1655)译《人身图说》。而在1858年,英国人合信根据他所翻译的西医书籍,编纂了《医学英华字释》,他所翻译的一系列小型教科书和英汉术语列表是以中文创制科学的医学术语的首次严谨尝试,这些译著出版于1850年至1858年之间。这表明合信既是首个向近代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医学理论的传教医生,也是对医学术语的中译问题加以特别关注的第一人。

建国后的1950年成立了以当时的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主任委员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3],它是代表国家对科技名词进行审定、公布和管理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1987年曾明确批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又一次修订关于术语的标准,中国作为ISO/TC37的成员,由原国家标准局组建成立的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术语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基础标准,即《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代号GB10112、《术语标准编写规定》、国家标准代号GB1.6等国家标准。这些标准所确定的工作原则与方法以现代术语学思想和实践为依据,其中提出的原则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个知识领域,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工作。规范术语及其定义是标准化基础领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医学术语与工程术语的边缘效应

临床医学工程术语是医学术语与工程术语的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Engineering,CE)学科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医工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医院中有关仪器设备、医疗器械、应用软件和医用耗材的技术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支持、安全、有效和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已经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为研究医学术语,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专业性的中西医术语数据库,这些术语数据库大多通过这些专业的专家进行创立,其权威性毋庸置疑,而临床医学工程作为新兴学科,尚不属于本学科的术语数据库。作为医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工程术语包含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多种术语结构,大多用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沟通。在临床医学工程术语中,工程学术语参照意义大于医学术语,但与医学术语相比,医学术语更加容易与临床沟通。本人认为在编制临床医学工程术语时,可以优先考虑采用医学术语的释义,在医学术语的释义中应考虑如何表达工程学的释义,使术语本身既能兼顾两种术语的优点,又能达到丰富医学工程术语的含义的效益,使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使用术语时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4.临床医学工程术语编制原则

临床医学工程术语的编制需要考虑以下六种原则:

4.1单名单义原则∶术语编制应先检查有无同义词,并在已有的几个同义词之间,选择能较好满足对术语的其他要求的术语,在医学术语和工程术语之间,优先选择医学术语的释义。

4.2顾名思义原则∶又称透明性。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定义的要旨。

4.3简明原则∶信息交流要求术语尽可能的简明,以提高效率。4.4派生原则∶基本术语越简短,构词能力越强,其派生的词含义也就越是丰富。

4.5稳定原则∶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俗成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即使是有不理想之处,也不宜轻易变更。

4.6合乎语言习惯原则∶术语要符合语言习惯,用字遣词务求不引起歧义,不要带有褒贬等感彩的意蕴。

5.目前临床医学工程术语研究存在的困难

5.1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性建设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进行术语的编制工作。虽然临床医学工程作为一个全国学科性组织,成立已经有20年,但组织的建设和术语的编制远慢于其他学科的建设。因为在整个医疗卫生的服务过程中,对于临床医学工程的重视是近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起步所需的时间要比其他学科长,这与临床医学工程在医疗系统内的职能转换过程有很大关联,所以作为学科中一个重要环节,术语研究也就滞后于其他医学相关学科,至今没有一个属于本学科的术语库。在同行交流时,存在着明显的术语交流障碍,学术文章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用词,造成了这些学术文章无法完成它的指导作用,不利于提升学科学术形象并阻碍了多学科融合的可能性。

5.2作为术语的编制,需要一个专门的专家组[5]。由于临床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因此专家组不但应当包含本行业内的临床医学工程专家,还应当包含医学专家和工程学专家。在专家组的基础上,还要有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协助完成编制工作,将其上升到一个标准的高度。因为这是一个纯公益性的工作,其工作量巨大,联系范围广,如果没有国家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单凭一个组织或几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

6.临床医学工程术语研究的意义

术语普及后,可以重新认识和观察设备,通过新的发现和临床沟通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可以使医院的设备效益最大化。同时,临床医学工程术语的研究极大地方便了学术间交流,也给大众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了解临床医学工程的内容。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术语还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在日益纷繁的医疗设备市场上,很多厂家采用模糊设备术语的方式来夸大设备的性价比和借此蒙蔽购买者,使购买者最终买到的是价高质次的商品。而且当购买者发现问题时,由于无相关术语约定的支持,只能适用其厂家的标准,这样使得购买者在维权时遇到困难。因为无此专业的相关术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选择偏离这些容易造成误区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往往是设备的部分关键指标,厂家为了在招标中占有优势,有意模糊术语,造成购买者无法真正购买到在这一技术上具有优势性能的设备,从而形成了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建立临床医学工程的专有数据库可以使招投标中购买者对指标能做到有据可查,有规范可依,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并将因此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7.临床医学术语的推广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体系;重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2

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中职专业课程体系中,作为公共基础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但当前,受学科型教学模式影响,中职应用写作教学存在不少困境,无法与新的专业模式相呼应和对接,需要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重新构建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体系。

一、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对象认知能力差

应用写作需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必要的生活阅历以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而在校的中职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升学上来的,从学校跨入学校,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对应用文涉及到的相关事务非常陌生,认知不足,写作时往往捉襟见肘,无从下笔。其原有写作基础主要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体,熟悉的是文艺、科技及议论语体,应用文及其相应的主要的事务语体尚未成为其写作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部分,故容易受原有基础的惯性影响,在应用写作中,选不准文体,用不对语体。

(二)课程定位边缘化

中职学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能力本位、技能优先”的教学背景下,一些学校过度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公共基础课则处于尴尬的地位,课时大幅压缩,内容大量删减,应用写作课程甚至不能单独开设,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可有可无,完全忽略了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是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定位的不正确,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短腿现象,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内容脱离专业需求,缺乏实效性

应用性和职业性应是职业学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特色。但当前教学内容“一刀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教材仍停留于文体基础知识+案例+练习的套路上。理论性的内容多,实用技能的内容少;学说性的内容多,职业性的内容少;系统性的内容多,对接岗位实训的内容少。选用的文种主要侧重于适应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处理需求,适应中小型企业生产、管理和个人日常事务处理的文体比重小,未能做到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接,不能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学生感到课程的学习与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生涯关系不大,学来无用,无形中挫伤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化

传统应用写作课堂教学通常是文体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案例分析课堂写作练习课外写作训练,沿袭学科型教学模式,理论的阐述过多,实训环节不足,即便是案例教学,许多教师亦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对接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列举案例,由于缺乏针对性,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课堂上的写作练习,脱离学生专业与生活实际,而课后采用的又是放羊式的写作训练,缺乏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故实效性较差。这种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练成,不能实现应用写作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达不到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学生能力训练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手段上,与专业课程相比有较大差距。中职学校大多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实验设施充足,教学手段多样,相比之下,对公共课的实训投入则不可同日待言,条件好的学校尚可采用录相、幻灯、多媒体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条件差的学校则纯粹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至于写作实训室、仿真工作室建设则没有得到重视,致使应用写作教学难以摆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桎梏。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正面临着偏离教学目标的困境。破解困境,重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

(一)以适度、够用、实用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课程要敢于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结合中职学生学情特点,简化教学内容,以适度够用为基准,宜少不宜泛,宜精不宜多,宜专不宜全,不必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教学内容设计还应立足于应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用市场需求的杠杆来衡量课程内容的实用程度,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分析各专业职业岗位对应用写作的需求,以此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构。

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应用文开始,包括演讲稿、广播稿、海报、新闻、启事等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由于立足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在校园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事务文书贴近学生生活需求选择相应文体;职场应用文立足于就业需要,模拟职场环境,包括自我介绍、简历、求职信、职业生涯策划书等;然后才是行政公文和专业应用文,不同的专业文体设计要求各不相同,力求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选择相应的专业应用文体。重构后的文体教学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由于遵循学生的认知及能(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15页)力养成规律,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学生乐学,学以致用。

(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融“学、写、做”为一体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指设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将任务驱动教学引入应用写作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通过给学生设置一系列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工作写作任务,引领学生在完成写作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应用文体知识,更增强了职场中不同工作情境下应用写作能力。纵观这一任务过程,包括一系列应用文种,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必然包含的写作工作任务,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从而激发了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踊跃练习。并且在实施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写、做”三位一体,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提升了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培养了合作精神,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合作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合理安排学习小组是完成合同作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优化分组。通过一定的调查,充分了解学情,掌握每位学生的写作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距,然后优化搭配,合理分组。每一小组的成员以5-6人为宜,要兼顾均衡,不能有所偏颇,既有写作基础好的学生,也有相对能力差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好生的“传帮带”作用,使合作学习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当然,分组不必固化,一成不变,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需求作适时调整。小组组长采用轮流担当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还要精心做好写作活动设计,不仅包括写作内容设计,还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写作实训。指导组长做好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落实任务实施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能参与到写作中来。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承担的写作学习任务,还要对本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负责,个人的成功是与小组的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写作学习目标。以此来牵制约束学生个体写作任务的完成,不仅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互助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中职应用写作课程存在的困境,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使应用写作课程不断满足中职专业人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俊霞.建构崭新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J],2008,(5):39-40

[2]李弘历.李汉东.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构建.应用写作[J],2008,(9):41-43

第11篇

[摘要]作为中国曲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审美独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血脉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因历史原因和它的口头性特征,以及某些民族文字的缺失,在理论方法和个案研究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处于研究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的状态。本文拟回顾、梳理、总结建国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成果,简介曲种,分析其独特性,探讨如何进一步充实、丰富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学术内容,为推动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健康发展、丰富中华艺术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典艺;曲艺;民族艺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3-0084-06

作者简介:韩利(1969-),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间音乐、二胡;

谭勇(1957-),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民间音乐、二胡。四川 成都610041

1953年9月,“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将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如俗讲、变文、讲唱、说书、古词等说唱艺术统称为“曲艺”。 1981年10月,中国曲协举办的座谈会上,时任主席陶钝明确指出:“曲艺是语言、音乐、表演三结合,并且以语言为主,以语言来说唱故事和人物的群众性艺术。”他认为:“这个定义比以前进了一步,以前的定义没有后半截。”他还说:“曲艺观众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陶钝的话表明,对曲艺内涵的定义有一个演变与固化过程。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定义其实更多是建立在汉族思维角度之上的。中国少数民族因地域、历史、语言、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孕育出的曲艺形式更为多样性,内涵更为复杂。2012年,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一文中指出:“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曲艺是中国众多的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性和民间性的艺术门类之一。据《中国曲艺志》的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均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艺术形式,有些民族甚至拥有多个曲种形式。 55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各自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乃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文献检索分析

据中国知网(CNKI)的最新检索结果,从1915年至今,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文献不到500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34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有97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5篇,而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论文仅70多篇,论文的发文数量从2010年起呈较大的上升趋势。(见图1)

在这些文献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文科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1]、《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2];吴文科、蒋慧明、高苹共同完成的《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3]。文中提出了:“尊重曲艺艺术规律,矫正曲艺创演观念,强化曲艺文化传承、培养曲艺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曲艺当展的主要任务。”云南省文联的杨庆隆分别撰写了《少数民族曲艺与汉族曲艺比较初谈》[4]、《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5]、《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6],探索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区别于汉族曲艺的独特性,分析其与原始文化、宗教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李萍在《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定性分析》一文中,ξ鞑康厍少数民族曲艺资源“丰富”、“丰厚”、“丰美”等三个鲜明特性,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7]。四川省戏剧创作中心的严西秀撰文《曲艺现代化》,把四川曲艺现存的二十个汉族曲种和若干少数民族曲种,做了‘以唱为主’、‘以说为主’和‘载歌载舞’分类[8]。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曲艺专题研究的文献,较为有价值的有:彭科伟《浅论四川曲艺的保护与传承》[9];唐小林《抢救舌尖上的遗产――〈羌山采风录〉:一部独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民族志》[10];郎雅娟《侗族曲艺艺术研究述评》[11];索朗次仁《关于发展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12]、《简论民族说唱艺术(曲艺)品种》[13];吴莹;郑直《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14];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及类型》[15];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16];进铨《“津”是侗族曲艺的代表曲种――兼与普虹商榷》[17];曲闻《文艺“轻骑”驰云岭》;[18]赞丹卓尕《艺术家土登访藏族著名曲艺表演》;[19]王芳礼《简论布依族曲艺“分彭饶”与“分浪论”的文学特征》。[20]

登载上述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文献的刊物包括:《曲艺》、《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研究》、《贵州民族研究》、《音乐时空》、《文化艺术研究》、《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云岭歌声》、《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等等。作者大多来自高校、艺术研究所,曲种一线表演者的研究文献目前几乎空白。虽然期刊学术发展趋势从2010年开始迅速增强,但研究文献数量依然不多,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目前已知的有100多种曲种,而真正进行专题文献研究的不到20篇,大多数的曲种无人问津。其次,文献内容大都是介绍性的,理论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再加上史料文献的缺失,整理发掘的不够,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更阻碍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良性发展。

2016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第一次对少数民族曲艺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抽象的论证,初步搭起了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理论框架,其意义非常巨大。[21]

2016年8月,中国艺术报登载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五年(2011-2016)工作综述――《春风化雨牡丹绽放,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中国曲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在10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的课题中,就有少数民族曲艺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已立项,还拍摄了9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曲艺辙痕》,为曲艺研究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中国曲协与辽宁科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高等教育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以上这些中国曲协的工作导向给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指明了道路,这一板块大有可为。

二、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曲种及其独特性

柯琳教授在其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中第一次较为详尽地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曲种存共约400余种,少数民族曲种约占我国民间曲艺曲种的60%,近200余种。”[21]该书中收集到现存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曲种(见表1)。

曲艺品种与其各自产生的地区方言关系密切,曲艺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都是多民族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其中云南一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傈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蒙古等23个民族聚居,该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在我国首屈一指,世界绝无仅有。受云贵高原崎岖险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以及大迁徙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同一区域同一民族的不同成员也是相互隔绝、封闭性强,这些为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创立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条件。如图1中罗列的100多种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c跨国民族的曲艺曲种,复杂繁多,内容丰富,审美独特,除以说、唱方式来叙述传说、历史、史诗、故事、生产劳作等本民族宗教、民间文学及民间仪式内容外,歌与舞的存在是区别于汉族曲艺最突出的特点,再加上服饰、技法、道具的特色,西南少数民族曲艺闪烁出耀眼而独特的光芒。

三、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文献研究成果

1.目前涉及少数民族曲艺内容且较有影响的书籍(见表2)。

四、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前瞻

30多个少数民族集居在中国大西南(见图2),从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民族曲艺曲种是如此丰富多彩,然而笔者仅仅检索出上面寥寥数篇的研究资料,事实上大多数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曲种处于几乎无人问津的状态。作者还认为仅从汉族或其它民族的曲艺框架来定义、研究这些曲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音乐、文本、舞蹈;曲种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社会功能以及在民族文化中担当的角色等等,都有待于去做深入细致地甄别、研究,其挖掘的空间非常之大。也许有些民族本身也在民族的融合中被同化,忘记了自己的这种文化身份,甚至他们对自己都不感兴趣了。也许由于语言的障碍,造成研究乏力。也许是生在其中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或是不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传承与创新。国家一级编剧严西秀先生说:“曲艺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体系,曲种之间差异很大。”[8]少数民族曲艺是中国曲艺大花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更是复杂、动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些曲种虽然各自的发展历程不同,但它们是这片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身上流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我们有责任去守护这些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让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并存,让西南少数民族曲艺在世界闪烁出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吴文科.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A]//.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吴文科. 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J]. 北京观察,2004,(3).

[3]吴文科,蒋慧明,高苹. 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J]. 文化艺术研究,2015,(2).

[4]杨庆隆. 少数民族曲艺与汉族曲艺比较初谈[J]. 民族艺术研究,1994,(3).

[5]杨庆隆.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07,(4).

[6]杨庆隆.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8,(1).

[7]李萍. 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定性分析[J]. 广西民族研究,2013,(2).

[8]严西秀, 沐恩.曲艺现代化[J].曲艺,2015,(4) .

[9]彭科伟 浅论四川曲艺的保护和传承[J].中国音乐,2013,(4).

[10]唐小林.抢救舌尖上的遗产――《羌山采风录》:一部独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民族志[J].中华文化论坛,2012,(2).

[11]郎雅娟. 侗族曲艺艺术研究述评[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2]索朗次仁. 关于发展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J]. 艺术研究,2006,(4).

[13]索朗次仁. 简论民族说唱艺术(曲艺)品种[J]. 艺术研究,1994,(2).

[14]吴莹,郑直. 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J]. 新西部(理论版),2014,(20).

[15]李汉杰. 云南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及类型[J]. 云岭歌声,2005,(3).

[16]石尚彬. 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J]. 贵州民族研究,1994,(1).

[17]进铨.“津”是侗族曲艺的代表曲种――兼与普虹商榷[J]. 贵州民族研究,1987,(1).

[18]曲闻. 文艺“轻骑”驰云岭[J]. 民族艺术研究,1989,(S1).

[19]赞丹卓尕. 艺术家土登访藏族著名曲艺表演[J]. 艺术研究,1992,(1).

第12篇

汤和第21代后裔汤麟禹先生和他的夫人钱美云女士虽然年事已高,但近年几乎都参与了宁村的纪念活动。同为汤和第21代子孙、居住在美国华盛顿的汤麟武先生是一位崇敬汤和抗倭卫国精神的爱国人士,是汤和后裔中出类拔萃的知名人物。汤麟禹先生的文章回忆和披露了他的长兄汤麟武的生平及创业经历。

大明开国功臣汤和在中原统一,天下已定后解甲归田。但因为后来倭寇频频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奉朱元璋之命,重新出山,率兵到东南前线,担当起抗击倭寇,保境安民的重任。驻军温州时,汤和在浙闽沿海筑城堡59座,到今天还有遗迹称之为汤城。温州人受倭寇之害最深,为纪念汤和的抗倭功绩和安民恩泽,当地乡民将汤和尊为神明,为他建庙祭拜达600多年。汤和抗倭功成后回家养老,不久因中风逝世,享寿70岁。此外,他曾在大举北伐时,在宁波造船,将浙闽米粮由海路运输北上,开辟航海事业在郑和之前。明朝建国后,他被封为信国公,死后追封为王。因他对温州有特别感情,故封为东瓯王,谥襄武。汤和名垂青史,他的事迹记载在《明史》152卷列传第14章中。

汤和长子鼎随他南征北伐,后在云南死于瘴疠之疾。汤和长期镇守常州,离开时接替他职务的是次子鼐。后来孙子景也做常州地方官,就此落地生根。我们是常州汤和次子鼐的一支后裔,另一支已去山东繁衍。我家藏有8卷《毗陵汤氏宗谱》,里面记载得很清楚。

杭州汤家也就是汤和次子鼐的一支后裔。因汤和长期驻守在常州,所以成了常州人,后来因我祖父供职杭州而从常州迁居杭州。我祖父汤仰晖(字晴川,汤和第19代后裔)当年在常州考上了秀才,但他无意科举,痴迷数学,尤其精通球面三角,是当时读书人中少见的。受到浙江省的延请,到杭州当了省舆图局总办(相当今天的局长)兼任浙江省武备学堂教席,其学生中不乏名人,如张载阳、夏超,曾任浙江省长;黄郛、陈仪是政府要人。后祖父转任军职为浙江省巡抚衙门参谋处长,享年76岁。我们都出生在杭州,是杭州的常州人。

我大哥正如他少年时最喜欢读的王充《论衡》中第一句:“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他一生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因为得了天时、地利、人和。

1936年,我大哥汤麟武上了省重点高中杭高,不久爆发,学校迁内地,大哥失学了。他在家自学高中功课,学完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外,还自学《尚书》《诗经》。这时候,他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焦虑了。

1939年,大哥到上海去应试“日本庚款留学生”,以第四名入选。9月1日登轮赴日,船出长江时,他第一次看到碧海蓝天,心胸无比开阔,自信是他一生功业开始。9月4日在神户登陆,坐夜车到东京。到校后拼命补习日文。1940年考入东京工业大学预科,那是一个专收留学生的学校,他以第一名入选,被派为级长。可是他感到教师并不好好教学,不少学生在一起包饺子、打牌都可以混到毕业。大哥自幼爱国,民族自尊心很强。他发现日本人不怀好意,并不要叫你成才,只给你一个资格,回国去当亲日分子。看清现状之后,他便发愤图强。那时他的日文已有一定程度,能找到很好的日文书来下功夫自修。不久快读到本科时,发现学校没有土木水利的科系,所以决定转学。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有一农业工学科,料想必有农田水利课程,所以去了。接受考试后,老师说他的程度最好,当然通过。

此时,日军在太平洋战事连连失利,国内物资越来越缺乏,每人每日仅配给了330克糙米,大哥将配给米给房东早晚供应两餐,中午学校有免粮票的食堂,但只卖500份,要弃课排队,星期天不供应。大哥每周要饿两餐,但他想学成后报效祖国,咬咬牙挺过来了。后来日本政府开始征兵,所有文法大专学生一律入伍,理工系科学生高年级到军中服务,一、二年级照常上课,大哥的日本同学都被派到中国东北做新建机场的测量工作,只剩大哥一个外国人形影孤单。于是到土木系选读“河海工程”,寄希望将来在治理黄淮水利事业中作出贡献。那知老师讲的是海港治理,而且这位老师是水工试验专家,随时讲些如何用实验解决问题,这对大哥日后在台湾工作很有帮功。此课程结束后,老师说你们算毕业了,以后把毕业证书寄回。大哥由朝鲜釜山经北京回杭。这时父亲失业在家,母亲故世了,家中凄凄凉凉。

1945年,表哥的朋友要到台湾任职,约大哥一同去台工作,大哥也就去了台湾。

1946年大哥在台湾接受台工作。不到半年台就入基隆港,他当了设计课长。在完成防波堤炸毁缺口的规划设计后,做了一次模拟试验。在港务局留用的日本人中有他在九州帝大的学长,他们把港湾工程的实地应用知识全部教给了他,大哥决定终生搞港湾工程。

1948年,大哥主持港口工作,立即开始修建挖泥船,工作卓有成效。年底大哥回上海结婚后带了新娘返台,从此与家隔绝。直到1995年我到美国与他聚首,他才告诉我后来的经历。

原来,1961年起大哥任成功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海浦地规划设计委员会顾问,一生研究海岸工程。

港湾局长徐人寿是美国土木学会会员,那时台湾不许海外的书报进口。而美国土木学会寄给局长的期刊作为纯科技刊物准许进来,这些刊物放在局中图书馆,只有大哥一人会去查阅,看到不少新知识,特别是二战中,美英两国所研究的波浪预报及推算法已解密交给加州大学,该校组成了波浪研究会,由资深教授Obrien主持。一门新的学科“海岸工程学“出现了。大哥是第一个掌握应用这一学科的专家。

1951年,英、法、荷兰等国代表也来开会,决定将“波浪研究会”改名为“国际海岸工程会议”,简称ICCE。

台湾经济起飞,要准备电力。台湾经济建设的大功臣、后来担任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孙运璇先生,那时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工程师,主持大甲溪流域开发委员会,大哥也是委员之一。

1956年底,大哥主张运用新学科海岸工程学解决台口的淤塞问题,孙先生同意大哥到日本取经。这对大哥来说是时转运来。

1957年2月到日本后,大哥认真考察调研,对要考察的每个项目与环节都仔细弄明白,从日本回台已是4月下旬了。大哥那时是台湾唯一掌握海岸工程的人。从此他一边钻研波浪学理论,一边进行模型实验,忙个不休。1961年,他被送到欧洲考察;1965被送到日本母校攻博士学位,并在1968年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大哥后来又任成功大学水利系主任、台湾水工试验所所长,并于1970年获工科学术奖。这一时期他为“国际海岸工程会议”做了不少事。

1973年是大哥一生中最忙也是声望最高的一年,日本也来请他去演讲。台湾所有有关海岸的机关单位,无一不聘请大哥为顾问。他还被德国Hannover大学延聘为客座教授。这一年大哥还任世界浚渫会议论文委员会主席,第二年获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会第一届工程学术奖。1986年11月大哥在台湾主持了ICCE第二十届会议后,就登机赴美与家人团聚。我大哥到美国后任美国水资源及海岸工程终身顾问。

1992年,ICCE通知要他在二十二届会议中受奖。乃由侄女汤忻陪同大哥夫妇到意大利威尼斯领得世界大奖,大哥汤麟武为第五位国际海岸工程奖获得者。(前一、二位为美国及欧洲人,三、四位为日本人。)这是世界级大奖了。

我大哥曾对我说:“博学好问曰文,求德不懈曰简。”我认为像大哥汤麟武这种人可称“文简先生”。他的确既有学问又好求德。他身居美国,却心系祖国,景仰汤和。海内外多有人评价说汤麟武是一位德学双馨的科学家。

综观先祖汤氏后代子孙中,以各种诗文书画传世的人才不少,而在科学界成功成名,光照四海的名人却很少。大哥与传统的为官者从政立功不同,他是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及科学贡献来荣宗耀祖。他一生从事科学事业,出版了许多著作,主要有《海岸工程规划设计》《波浪学纲要》《港湾及海域工程》《纷纭学》《波浪传奇》及中、英、日、德文的重要科研论文近百篇,其工程科学研究的成果颇为丰硕。

我大哥一生崇尚汤和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品格,曾作诗缅怀东瓯王襄武汤和:

“我乃襄武之子孙,溯间带内渡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