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建设评估

工程建设评估

时间:2023-06-06 08:5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建设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建设评估

第1篇

1工程规模

2015年北票市计划解决28个乡(镇),36个村,51个自然屯,3022户,12367口人,2039头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主要包括项目区用水量计算、机泵的选型、蓄水池容积的确定、管网工程等。计划打井35眼(其中大口井12眼,深井23眼),安装水泵35台套,配套微机4台,蓄水池14座,单项泵自动供水17处(其中14处为学校),建泵房及院套23座,铺设输水管路190000m,架设高低压线路4.5km,根据需要增设水质净化和消毒设备。

2经济评价

2.1评价依据及参数

2.1.1评价依据(1)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组织编制与修订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2013年11月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以下简称《规范》)。

2.1.2评价参数(1)价格水平年。国民经济评价中工程效益和费用在计算期内采用同一价格水平年,价格水平年为2015年。(2)社会折现率。本次设计采用7%折现率进行评价。(3)计算期和折算基准年。工程拟于2015年3月开工,当年即可发挥效益,工程全部建成后发挥正常效益。参照《规范》,工程正常运行期按15年计算,折算基准年定在建设期第1年末,各项费用和效益均按年末发生折算。

2.2国民经济评价

2.2.1经济效益该工程的经济效益用投资利润法做如下计算:根据《水利经济计算规范》的规定,乡村用水经济分析,报酬率采用7%,计算年限为设计使用年,取n=15年,用动态法计算。经调查,此次规划供水的项目区的受益人口为12367口人,共3022户人家,据调查统计项目区群众在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村民可以在打工、大棚及养殖、经商和减少就医等方面增收,饮水安全工程按总效益的20%进行分摊,则饮水安全工程效益为:B=855×0.20=171万元。新增利润详见表1。式中:R0为效益现值;B0=(P/A)15•7%•B;C0为年运行费现值;C0=(P/A)15•10%•C;K0为投资现值;(P/A)15•7%为系数为9.1079;B为年效益171万元;C为年运行费7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经计算:(1)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01%大于10%。(2)经济净现值为236万元大于零。(3)效益费用比为1.18大于1.0。(4)投资回收期为7年。综上可见,均符合经济要求,故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2.2.2社会效益饮水安全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工程实施后将使项目区内长期处在水量、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群众饮用水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使项目区内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仅提高了健康水平,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项目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2.3生态效益农村供水工程的建成,解决了村镇里部分环境用水、生态用水。村镇街道两旁,居民房前屋后开始植树育林、种花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供水工程还为村镇居民、乡镇企业、工商饮食服务业等单位提供了消防用水。

2.3供水成本及水价

2.3.1水费成本1)工程年用水量该工程年用水量为∑Q,按下式计算式中:Qd为最高日给水量(1813m3/日);H为水泵工作扬程(50m);d为电费单价0.50元/kw;h为水泵和电动机的效率采用70%;E1'为变压器容量取20KVA;E2″为0.8元/月KVA;Kd为日变化系数取1.3。

2.3.2水费单价计算利润取水费成本的20%,税金按3%,水量损失5%,即:水费单价=1.47×(20%+3%+5%+1)=1.88元/m3。

2.3.3农村居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北票市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区水价在2元/m3左右,村民能够接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缺水矛盾得以解决,减少了水事纠纷,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2.4财务分析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为664万元,固定资产余值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0%算,为66.4万元,具体分析见下表。根据以上公式,运行国民经济评价程序,可得出社会折现率为7%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01%大于7%,经济净现值为236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27,可认为本项目在国民经济评价上是合理的。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由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新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建设项目类型、规模不同,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各异,特别是预测评估,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建设工程其方法与内容差别很大。根据近几年对数十项道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经验,以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内容和方法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一、工程概况

二、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场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850~1700mm。工程沿线穿越金华江及瓯江两大水系。拟建铁路跨越浙中盆地区、浙南中低山区两个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Ⅰ2)浙东南褶皱带(Ⅱ3)丽水-宁波隆起(Ⅲ7)和温州-临海拗陷(Ⅲ8),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山体基岩以白垩系沉积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局部出露侵入岩,地层岩性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评估级别和范围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建设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属一级评估,评估区面积380km2。

(二)主要灾害类型

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本次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点12处,崩塌地质灾害点16处,采空区8处。

(三)现状评估内容与方法及结果

评估结果:①12处滑坡,现状稳定的9处,基本稳定2处,不稳定的1处;根据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11处,中等的1处;②16处崩塌,现状稳定的11处,基本稳定的3处;不稳定2处;③地面塌陷8处,现状稳定的8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评估内容

根据铁路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和工程建设本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将路线按分路堤、路堑、隧道、半填半挖、车站等工程类型进行评估。

第3篇

关键词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化工厂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89-02

0 引言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精神,为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本文义马化工厂为例,分析了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1 工程概况与评估级别

该工程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为2×4.5万吨/年1,4丁二醇工程。主要包括甲醛装置、乙炔站、PSA制氢装置、丁二醇装置、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等。其中,甲醛装置主要为甲醛框架;乙炔站主要由破碎及斗式提升输送、碎电石料仓及输送、乙炔发生、气柜和压滤及澄清等组成;PSA制氢装置主要为PSA制氢厂房;丁二醇装置主要由丁二醇装置、901、902、903、904单元等组成;公用工程主要由酸碱站、冷冻及压缩联合装置及低压配电室等组成;辅助生产设施主要由甲醛原料及成品罐区、丁二醇中间罐区及成品罐区组成。评估总面积为0.12km2。

该工程为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第5.8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中的规定,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一级评估。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评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据有关气象资料,评估区历年平均气温12.4℃,平均月最高气温为25.5℃,最低气温为-2.1℃,绝对最高气温为41.8℃,最低气温-18.5℃。年平均降水量为666.9mm,年差极大,最多年份为1 013.6mm,最少年份为456.1mm。最长连续降水日为79天,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为214.5mm;日最大降雨量138.1mm; 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7.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949.9mm,属半干旱区。全年无霜期216天;冰冻期最大冻土厚度34cm。多年平均风速3.3m/s,瞬时极大风速为20m/s。

评估区及邻区河流属黄河水系。涧河平时水量很小,在评估区以南约5km通过。石河为涧河一级支流,为季节性山区河流,在评估区以东约0.5km通过。

2.2 地形地貌

评估区属山前坡洪积斜地地貌。浅层堆积物主要为第四系黄土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和卵石层等。调查时场地已整平,高程474m~475m。原始地势中西部较高,高程475m~479m;南部和东部较低,南部高程469m~470m,东部高程471m~472m。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

2.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位于豫皖断块的西部,据有关地质资料,场区内无活动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附录A,义马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于稳定区。

2.4 地层岩性

依据工程地质勘察和有关地质资料,评估区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岩性岩相不稳定。地层从老至新概述如下:

1)侏罗系(J):下统义马组(J1y)岩性下部为灰色粉砂岩夹中细粒石英砂岩和厚煤层,上部主要为灰黑色粘土岩夹粉砂岩和薄煤层,底部多为砂砾岩层,厚26.1m~136m。中统马凹组(J2m)下段为灰黄、灰绿、灰白色砂质粘土岩及粘土岩,夹砂及砾岩,底部为厚层状砾岩;上段为砖红色砂质粘土岩夹灰绿、灰黄色砂质粘土岩及砾岩,厚190.9m;

2)新近系上新统潞王坟组(N21):分布于义马西北、西南、东南等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泥灰岩与灰色砾岩、砂砾岩、砂岩互层,厚7m~70m;

3)第四系中更新统(Q2)分布于涧河北岸,主要为棕黄色亚砂土、棕红色粘土、亚粘土、灰黄色砂层、砂砾石层。厚10m~40m;

4)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1-pl):为浅褐红黄色、浅褐黄色粉质粘土局部分布, 厚度0.60m~3.00m,平均厚度为1.89m;杂色卵石层卵石粒径4cm~20cm,含量约占60%~80%,卵石骨架间充填粉质粘土及少量砂和小砾石,全场地分布,厚度10m~20m;

5)第四系全新统(Q4):分人工填土层(Q4ml)、坡洪积层(Q4d1-pl)。其中人工填土层(Q4ml)主要分布在场地东部和南部,以黄褐色、暗褐色粉质粘土为主,均匀性较差。坡洪积层(Q4d1-pl):为黄褐色、浅黄褐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和杂色卵石(含泥)层,卵石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砂岩及火成岩为主。评估区地表为该套地层,厚度为10m。

2.5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土体岩性不稳定,地基土承载力不高,局部为填土地基或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稳定性及围墙边坡和基坑边坡稳定性。

根据地下水介质特征和埋藏赋存条件,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黄土状土和黏性土中,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大于30m,富水性差。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评估区20m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工程建设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经调查询证,评估区附近无采矿活动,评估区不受采矿活动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将原始地表进行整平,评估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规定,结合该工程建设特点,增加地面不均匀沉陷和黄土湿陷灾种的评估。通过调查,评估区内现状条件下,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 工程建设引发、遭受崩塌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该工程场地平整时,东部和南部填土厚度达5m~6m,最厚处6.8m,在东部和南部围墙处形成高约6m的人工填土边坡,稳定性较差,围墙周围和围墙外易遭受崩塌危害。场地大部分表层土为填土,土质疏松,稳定性较差,开挖埋深为2.5m基坑可能引发崩塌。因基坑边坡高度较小,可认为工程建设引发、遭受崩塌灾害危险性为小。

4.2 工程建设引发、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该工程建构筑物平面面积较大,对地基沉降较敏感。工程场地大部分为填土地基,浅层地基土均匀性较差,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低。当填土地基质量不高或均匀性差时,建构筑物可能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在评估区填土厚度2m以内的中西部地带,工程建设引发、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小;而在填土厚达6.8m的其他地带,工程建设引发、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中等。

4.3 工程建设引发、遭受黄土湿陷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该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I级(轻微)。在工程上易于处理,工程建设引发、遭受黄土湿陷灾害危险性小。

4.4 工程建设引发、遭受地裂缝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评估区被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填土面积及厚度较大,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低,另外具有湿陷性,因此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裂缝灾害,其危险性小。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和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区评估认为,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陷、地裂缝、黄土湿陷等,可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和中等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区):位于评估区中西部地带,现状条件下尚未发现地质灾害。区内填土厚度较薄,工程建设将引发或遭受崩塌、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陷、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综合分区评估认为该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建设场地适宜该工程建设。但应针对工程建设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区):位于评估区除了中西部地带以外的其他地带,现状条件下尚未发现地质灾害。区内填土厚度较厚,工程建设将引发或遭受崩塌、地裂缝、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灾害危险性小;可能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中等。该区综合分区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设场地基本适宜该工程建设。应采取工程措施和监测预警措施进行防治。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厂址区工程现状条件下,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预测评估认为,该化工厂工程引发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小。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崩塌、地裂缝、黄土湿陷灾害危险性小。工程建设本身在中西部地带可能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小,在其他地带可能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陷灾害危险性中等;

3)综合分区评估认为,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陷、地裂缝、黄土湿陷等。在中西部地带综合分区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建设场地适宜该工程建设;在其他地带综合分区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建设场地基本适宜该工程建设。

6.2 防治措施建议

针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及危险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6.2.1 崩塌的防治措施建议

基坑和填土边坡工程严格按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监理,从各方面规范人类的工程活动。

1)基坑边坡可采用放坡等工程措施防治;

2)填土边坡工程可采用挡土墙等工程措施防治;

3)作好基坑、地面排水工作;

4)加强边坡监测预警工作。

6.2.2 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陷的防治措施建议

严格地基施工,场地所有填土要分层碾压夯实,确保填土质量。对建构筑物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等适宜的基础类型,加强结构措施,并开展变形监测工作。

6.2.3 黄土湿陷的防治措施建议

按现行有关规范严格进行勘察(查)、设计、施工、监理。可选用垫层法(换填法)、(灰土)挤密法、桩基础法等地基处理措施、结构措施和相应防水措施。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业主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树立长期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监测,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质局地科所.河南省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书(1:500000),1980.

[2]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义马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7.

[3]贺为民.黄土地区灰渣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

[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编委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2004-03-25.

第4篇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全面、动态地考虑风险因素,在现代并行组织的项目管理和审计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与审计全过程。本文阐述了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以达到提高项目管理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工程建设; 项目管理

Abstract: the risk-oriented audit as a modern methods of audit,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 to consider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modern parallel organ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audit practice have been widely used.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risk oriented audit, i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audit risk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ternal audit work, and run through with the audit proce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risk-oriented audi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ject management, reduce the purpose of audit risk.

Keywords: risk-oriented audi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前言

对于相对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来说,如何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风险导向审计,是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审计职业界发展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传统观念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的审核阶段,目前的工作范围仍以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为主,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对组织经营和管理领域活动的审计相对较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组织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组织内部并行结构的建立,内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职能也应由以纠错防弊为目标的监督和评价职能,转向“积极兴利、价值增值”的过程——以提高组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为组织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组织经营目标为目的的控制与咨询服务职能。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在建设工程内部审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为工程审计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降低各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在西方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

我国2006年宣布的新的审计准则体系也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基础。如何在工程建设内部审计领域更好地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特点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一次性和不可逆性、社会公众影响力大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建设投资不落实、超标准建设、转移挪用建设资金、预结算管理混乱、缺乏资金监管、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也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带来各类组织风险。

在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下,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尤显突出,推行科学而高效率的审计方法势在必行。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以全面评估工程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日益增高的期望值。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将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容分列10项,主要对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和后评价等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跟踪控制。

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对工程建设项目确定其重要性水平,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审计范围、风险模块进行审计,安排工作组员和时限。

1.确定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水平等级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模型,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由此推算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重点工作内容及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适用性,对投资立项、招投标、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重要环节的主要风险点进行测评,依据对内控测评结果,评估控制风险水平等级。

2. 确定审计风险及应对

在编制审计风险及应对方案时,应对审计内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分类,制定应对方案,其中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风险贯穿审计内容的各个环节。

(1)投资立项审计环节的主要风险点为:决策程序、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及财务评价等。

(2)设计(勘察)审计环节的主要风险点为:设计深度审查等。

(3)招投标审计环节的主要风险点为:是否履行招投标程序及招标结果的合法性,有无违规分包现象。

(4)合同管理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合同订立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5)设备和材料采购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核算是否真实合法。

(6)工程管理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三控”,即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是否及时有效。

(7)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工程结算的真实性。

(8)竣工验收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验收、试运行情况及合同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9)财务管理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建设资金筹措、资金支付及账务处理及竣工决算的合规性、合法性。

(10)后评价审计的主要风险点为:评价依据和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等。

其他风险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审计过程中应视情况而定,如税费审查及税收代收代扣代缴手续费的管理使用情况;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投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的解缴相关税费等。

三、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中应关注的问题

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应关注如下问题:

1.创新审计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

工程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年度工程审计工作要点、工程建设项目立项、送审、审计信息全覆盖。要求对初审、初步审定、审定情况及时登记;对工程审计中发生的催办、通知、定案单、征求意见稿、审计发文等文件往来及时更新系统备注。一方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各阶段操作程序步步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实现审计人员、复核人员、主审人员、相关部门领导和分管领导之间即时信息共享和反馈;最终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风险环节评估,对工程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和对工程审计行为进行客观地评价。

2.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风险导向审计的交叉学科,这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掌握分析评估工具,并接受专业知识训练,增强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责任意识。通过实施新审计准则体系,尤其是审计风险准则的推行,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来制约其审计行为,促进提高专业水平。

3.提升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影响到项目风险的正确评估以及对评估风险所采取的个性化审计程序,从而影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效果。因此,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资金运行是否安全有效。应从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结算情况三个环节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的内控机制,强调高层领导的控制责任,关注对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保证资金安全有效。

5.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及其结果有合理预期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环境做出风险评估、预测和评价。现实情况中审计信息与客观经济事项会不完全一致,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风险会限制、影响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因此,应建立合理的预期审计目标,限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恰当地计划指导审计工作,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既定任务,以促进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健康、持久地应用和发展。

四、结束语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将各种隐藏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一方面,在理论上要不断发展创新,找到项目管理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最佳融合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体系,完善并行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不断提高审计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法律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有效,使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3]赵庆华,《工程审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p85-88

第5篇

关键词:输气管道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TE8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地质灾害一般是指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形、位移及地表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1],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近年来随着几大重大管道工程在我国的陆续投入运行,地质灾害对长输管道的危害逐步被认识并引起重视[2]。输气管道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的基础上着重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结论,为该工程建设提供防灾、减灾依据[3]。

本文以西安~商州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为例,对相应的评估要素和主要内容进行说明和介绍。

1. 工程概况

西安~商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工程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管线地跨陕西省西安市、商洛市两个市级行政区,总体走向为西北-东南向。西安~商州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由站场、线路工程组成,全线共设置站场3座、阀室6座,管道全长130km,沿线交通较为便利。

该建设工程采用直埋敷设为主,穿(跨)越、开槽为辅的敷设方案;工程跨越主要在公路、中小型河流等地段;地下掩埋为主要敷设方式,由于开挖深度小于2m,总体上开挖方量较小;管道不设增压系统,全线采用直缝双面埋弧焊管做为线路主管,预测用气量约31.8×104m3/d,设计年输送天数为350天。

2. 工程地质特征

西安~商州天然气输气管道纵跨秦岭山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及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管道水系跨中国两大水系即长江流域丹江水系及黄河流域渭河水系,评估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水和结晶岩类裂隙水3种类型,主要靠大气降水完成区域性补给,水量变化随地势变化大。

工程区地貌单元复杂,主要有平原区、河谷区、中山区及丘陵区;商洛末站至蓝田薛家山段由于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断裂、褶皱构造较发育;岩土体类型复杂,千枚岩、板岩、片岩及花岗岩风化壳组成斜坡稳定性差,易发生崩滑流地质灾害;该地带人类工程活动相对强烈,地质环境复杂。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地处秦岭山地和关中平原,其中秦岭山地属地质灾害多发区。管道工程沿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经现场调查,评估区共确定地质灾害点13处,其中滑坡5处、崩塌8处。目前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点主要承灾对象为居民点、房屋、耕地、道路、影响耕作及车辆、行人的安全,大多数地质灾害点稳定性较好,降水等自然因素及削坡建房、修路等人为因素易诱发崩、滑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主要根据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判定,判定标准根据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

3.1 滑坡

依据地质灾害点稳定性、危害程度等指标,结合地质环境及管道工程特点,对评估区内的5处滑坡灾害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其中,商州区境内分布1处,西安市境内(蓝田县、灞桥区)分布4处 ,5处均为小型滑坡,残坡积滑坡1处、黄土滑坡4处,稳定性好的3处、稳定性较差的2处,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2处(H1、H5),危险性小3处(H2、H3、H4)。

3.2 崩塌

评估区内的8处崩塌灾害其中6处分布于商州区黑龙口镇及牧护关镇蓝田县蓝桥镇秦岭中山地貌,2处分布于灞桥区狄寨镇黄土台塬区。8处均为小型崩塌, 6处崩塌为岩质崩塌,2处崩塌为黄土质崩塌,稳定性较差的4处,稳定性好的4处,现状评估得出B1、B2、 B3、B7危险性中等,B4、B5、B6、B8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括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西安~商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工程按工程类型可划分为线路工程和地面站场工程两部分。

4.1线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依据工程可研报告,线路工程的建设形式有埋地敷设、沟谷跨越,现分别按工程类型进行预测评估。

管线工程敷设以挖方、回填掩埋为主,穿跨越为辅。管线工程以埋地敷设分13段进行预测评估,其中包括干线公路铁路及河流穿越97次,掩埋敷设段总长度约130km;管道敷设段引发或遭受不同地质灾害以挖方可能加剧现有地质灾害及引发部分边坡失稳最为突出。

预测评估危险性中等6段、危险性小7段。

4.2站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工程共有3个站场和6处阀室,站址均位于地形宽广平缓之处。工程施工主要为地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的安装,不存在大开挖及大量人工弃土弃渣,无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野外调查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不会引发、加剧及遭受崩滑流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危险性小。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西安~商州天然气管线建设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对建设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建设工程性质、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评估分级标准见下表。

按上述评估原则和方法,对拟建工程全线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共划分出13个区段,其中危险性中等的6段、危险性小的7段。

5.1 危险性中等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段6段,均分布在河流峡谷或黄土台塬的斜坡地带,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施工难度较大,具有滑坡崩塌形成条件,现有灾点多为人类工程活动造成,但规模较小距离管线较远,对管线影响不大。管线施工时,会导致边坡失稳,引发小规模滑坡、崩塌,威胁施工人员、机械及管道。该区面积19.74km2,占评估区面积的15.08%。

5.2 危险性小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段7段,均分布在河流宽谷区及冲积平原区,总体地形平坦,地质环境条件好,地质灾害不发育,局部分布有小型崩塌滑坡,但距管线较远,对管线危害小,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小。该区面积111.13km2,占评估区面积的84.92%。

5.3 建设场地适宜性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全线6段危险性中等区适宜性较差,经过严格的勘察设计,并采取可行的建设方案,消除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后,建设工程的适宜性为基本适宜;7段危险性小的区段认为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总体而言,现状条件下,管线局部环境适宜性较差。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西安~商州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工程属重要工程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类别为中等--复杂类型。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规定,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在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该建设工程的综合评估认为:沿拟建工程共包含13个危险性区段,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6段,占评估区面积的15.08%;危险性小区7段,占评估区面积的84.92%。危险性中等区经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基本适宜作为建设场地。

6.2建议

(1)本工程建设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规范执行。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工程建成后,对沿线危险性中等的区段重点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发现险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治理,确保工程正常运营。

(2)沿线地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防止工程开挖,修路切坡等加剧现有地质灾害。

(3)工程施工中,基岩爆破时应以小药量松动爆破为主,人工清除松动岩块,避免爆破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4)管道敷设中对管道通过陡坎、陡坡、冲沟等复杂地段时,分别采用护坡、堡坎、排水、分段设置挡土墙及锚固等措施,以保证管道安全。

(5)临时建筑及施工道路修建时,应尽量避开高陡边坡、基岩风化带等危险区,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确保人员及建筑物安全。

参考文献

赵忠刚, 姚安林, 赵学芬, 等. 长输管道地质灾害的类型、防控措施和预测方法[J]. 石油工程建设. 2006, 32(1): 7-12.

第6篇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建筑信息模型;工程管理系统;工程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1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10

1 研究背景

十三五规划指出:“特高压电网要在2020年建成东部、西部同步电网,投运19项直流工程,总体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交、直流协调发展的骨干网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规划,2016年公司承担“一投产、四在建、五开工、四准备”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规划,2020年将建成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这些信号标志特高压电网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将进入全面加快建设的新阶段。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层面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管理的执行机构,直流公司的工程建设管控方面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2 工具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它基于参数模型整合建设工程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为设计、施工、运营等各参建单位提供协同工作基础。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信息化管控应用基本情况

3.1.1 “直流工程管控模块”基本情况。直流公司于2006年开展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由直流公司自主建设,是国网乃至国内最早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大型工程建设管理的案例之一。2015年,按照国网统一要求,将直流业务全部系统功能迁移至基建管理信息系统,改称“基建管理信息系统-直流工程管控模块”。融合后系统功能包括项目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造价管理、物资监造管理和档案管理七大功能模块,其中换流站涵盖全部七大功能模块。

3.1.2 “直流工程管控模块”建设成果。系统运行以来,基本覆盖了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业主项目部、监理项目部和施工项目部等各层级用户,截至2015年底,基建管理信息系统-直流工程管控模块注册用户5000余人,已形成以工程建设进度管理为主线、标准化管理为支撑的工程执行过程管理体系,以各管理层级专业条线管理规范和以工程过程管理为依托的分析查询体系,实现了对工程前期、初步设计、工程开工、建设施工、竣工投产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控,强化了项目、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综合和队伍管理的专业化管理,实现建设过程管理的多层级信息交互,为管理层提供了基本统计决策和分析展现的工具。

3.2 建筑信息模型模式分析

BIM于近几年在建筑施工领域逐渐应用,由于应用时间还不够长,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相关模型评价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已逐渐成为评价建筑施工工程的必要标准,有必要通过本次研究认识BIM对于换流站工程的作用。截至目前,常规的BIM评价方式,对于换流站工程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软件能力、硬件能力、网络能力、领导力、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品及服务、合约、政策、后备支持、可视性与信息提取准确度等方面。由于换流站工程尚未完全应用BIM,因此各项评价分数相对较低(评估分数范围为0~5分),但过程中各项评估的内容可作为后续实施BIM过程参考

使用。

3.2.1 软件能力方面:软件能力和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面,相关软件如Autodesk具备支持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能力,但在换流站工程实际过程中还未完全应用,还未使用BIM丰富的信息集成功能,评分为1分;工程实际过程中,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相关信息具备一定基础,可以支撑相关专业应用,但数据还未满足BIM的相关要求,模型信息未知,因而支持专业一项评分为2。潜在能力方面,由于换流站工程数量相对以往有所增加,达到历史承担工程数量最大,但从实施潜力方面,由于工程规模大,但数量基数相对小,便于整体实施,潜在能力评分为5分。

3.2.2 硬件能力方面:硬件现状应用方面,由于BIM并未在换流站工程完全应用,硬件现状评估为1分;潜在能力方面,基于换流站工程的执行力度较强,未来潜力相对较大,评分为5分。

3.2.3 网络能力方面:需要从信息获取能力和安全能力方面进行评估,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评估为1分。

3.2.4 领导力方面:由于换流站工程机制较为健全,执行力较强,在业主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和监理项目部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在设计单位、运营部门方面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评估为4分。

3.2.5 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对于BIM的基础设施进行评价,由于尚未完全应用,评估为1分。

3.2.6 人力资源方面:需要从掌握BIM技能的人员方面进行评价,由于尚处起步阶段,业主、监理、施工、设计和运营方面并不具备相关使用技能,相关人员部分有所储备,评估为2分。

3.2.7 产品及服务方面:需要包括BIM产品主体和成本、进度、安全、质量、风险等方面功能,由于尚处起步阶段,评估为1分。

3.2.8 合约方面:需要从业主、监理、施工、设计和运营方面,对BIM实施和应用过程中的责权利进行划分,并形成契约,由于尚处起步阶段,评估为1分。

3.2.9 政策方面:我国目前正在推动BIM的积极应用,上海已发文要求全面应用BIM,从政策面来看,有较强的鼓励倾向,但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还未完全出台,具备相关潜力,评估为5分。

3.2.10 后备支持方面:现今学术界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熟度,并且通过项目培训和逐步应用已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员,但离大规模输送熟练掌握BIM技术专业人才的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评估为4分。

3.2.11 可视性与信息提取准确度方面:需要从能够进行可视化展示,模拟建筑实景,并且每个专业都可以准确自由地提取所需信息或者生成所需图纸等方面评估,由于尚未完全应用,评估为0分。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BIM的管控模型分析,换流站工程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从政策、领导力等应用背景角度来看,已具备一定的潜力。

4 建议方向和措施

4.1 探索应用高科技管控手段

4.1.1 探索全面应用BIM的建设管控模式。选取适合的换流站工程作为BIM试点,进行BIM全面应用,利用BIM技术可实现工程信息的集成管理,包括进度、成本、质量、设备等各类信息集成;可实现设计、监理、施工、运营等相关方统一信息标准基础上的并行和协同工作,各方均可基于统一的建筑模型进行技术讨论、综合优化与施工模拟,有助于在早期设计阶段发现各种问题与冲突,识别施工的重点与难点,提前处理,减少后期设计变更与现场协调,有效规避建设风险;可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随时记录过程中的信息变更,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同时BIM的实现可帮助直流公司梳理BIM较早应用的优势,为公司争取主导或参与特高压工程BIM建设或基建工程BIM建设的标准制定,掌握一定主导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力。

4.1.2 探索应用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当前技术发展迅速,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拓展信息系统应用渠道,辅助实现标准化工艺、标准作业、标准档案等建设过程随身实时管控;可利用虚拟现实(VR、AR等)技术虚拟施工工艺场景,可用于培训、施工教学训练等场景,帮助工程人员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可利用物联网、RFID等技术探索工程智能化,自动识别施工进度、安全隐患、人员在场情况等信息,减轻现场人员工作量,同时实现工程建设实时无死角管控。

4.2 深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

4.2.1 继续深化应用基建管控系统-直流管控模块。通过建设或改造已有的直流管控模块,将对于管理组织优化和管控能力提升的研究成果进行制度固化。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理清组织结构,标准化管理流程,对换流站建设的各个过程进行管控,通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实现多个直流工程的质量管理和信息交互。形成直流公司对多个在建工程同时管理,通过管控系统统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安排,落实管理要求,丰富管理经验。

4.2.2 深化工程建设知识库等系统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撑“1346”直流工程建设管控体系、“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四位一体”项目部多专业协同管理机制等管控体系,固化工程建设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工艺等环节。实现工程建设知识库、档案标准化管理等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工程建设知识、工程档案等,使工程建设相关资料易创建、易管控、易查询,为工程建设人员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

5 结语

特高压大规模工程集中建设的新常态,为直流公司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承担的在建工程数量为历史最高峰,直流公司面临着换流站工程复杂、工作量大、人员结构性缺失等困难,但直流公司积极主动,创新各种管理机制做好积极应对,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直流公司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信息化的建设随着时展不断更迭、发展迅速,还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升管控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对信息化手段在工程建设管控方面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主要分析了直流公司自主建设的工程管理系统“直流工程管控模块”;(2)对信息化手段在工程建设管控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分析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3)依据目前基本情况分析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形成了后续的建议方向和措施,主要包括探索应用高科技管控手段和深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OGC,薛岩,欧立雄.PRINCE2-成功的项目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宋涛,李斌,樊纪超,余世峰.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 项目管理案例[J].项目管理技术,2012,(5).

第7篇

1.1中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安全现状

土木工程建设是多工种、多环节的联合作业,具有生产的流动性、产品的单件性、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致使土木工程建设具有比一般生产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因而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之一。历年来,在各行业中,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事故伤亡人数仅低于道路交通事故和煤矿事故,居第三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因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在2000人以上,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1.2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与对策”项目组收集到的64起房建工程事故案例、50起桥梁工程事故案例、55起矿山法隧道事故案例、40起盾构/TBM隧道事故案例、68起浅埋暗挖法隧道事故案例、102起明挖法安全事故案例的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环境和气象,特别是在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复杂是第一主因。所有主观原因可以归为责任事故和人为因素,通过工程事故的直接主观原因,可以分析出如下几个深层次主观原因:

(1)建筑业快速发展和用工制度造成人员技术水平低。当前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持续扩张,需要大量的一线熟练操作人员和优秀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但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上述各类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用工制度中,一线操作人员很多是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员,缺乏技术和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普遍较低,甚至出现野蛮施工现象,进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赶工期。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赶工期的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一些重大工程,政府、业主为了献礼或追求政绩,不尊重科学规律和相关法规,任意规定工期,或者不合理地缩短工期,造成设计方勘察资料不全,设计方案不完善,边设计边施工;造成施工方忽视安全,甚至任意删减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步骤和措施,酿成重大责任事故。

(3)恶性竞争导致安全投入缺乏。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的土木工程建设采用“最低价中标法”,这一国际上通行的评标方式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走向另一极端,一些投标单位为了谋取项目中标,将投标报价压到最低极限。一旦中标,为了完成项目,而又不要亏本,安全往往就成为了第一牺牲目标,造成安全投入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不足。

(4)层层转包、以包代管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大诱因之一。业主方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违规发包,层层转包,将工程发包给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且分包商为从中谋取利益不得不偷工减料或采用非法手段,给工程留下重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层层转包后导致安全管理上的严重缺失,形成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

2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现状

2.1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高发问题,国内学者开始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土木工程界,开展了诸多有价值的安全风险监控方面的研究工作。丁士昭教授对我国广州地铁首期工程、上海地铁1号线等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保险模式进行了研究。白峰青将可靠性因子分析方法应用于隧道稳定性的风险决策模型中,完成了隧道工程风险设计和风险决策。孙钧主持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智能控制预测与控制及其三维仿真模拟系统研究”。李元海和朱合华开发的“岩土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许铎分析了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环境的风险特征,给出了各类因素的施工风险水平排序。蒋晓静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监控进行了研究。巩春领对大跨度斜拉桥施工期间的风险进行了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对桥梁施工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价。2005~2006年,黄宏伟等在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些工作基础上,200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研讨会,推动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近年来,土木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的重心逐步向全局管理和动态管理方面过渡,黄宏伟、陈龙等出版了专著,系统探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和营运的全寿命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和特点规律,阐述了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决策与控制的方法手段。

2.2中国政府相继制定并颁发了相应的一些法规和标准

2003年,原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做好地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07年,原建设部编发了《地铁与地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控制导则》、《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对指导中国地铁及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具有促进作用。2007年,原铁道部了《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铁路隧道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明确铁路隧道建设须循序渐进地建立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2008年,交通运输部将“建立桥隧工程设计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纳入该年的工作计划中,为此专门组织有关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开展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评估指南、规范等的研究和编制。2009年,交通运输部了《公路隧道建设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用本),并于2009年2月在山西省太古高速西山隧道、北京市六环路卧龙岗隧道开始了公路隧道风险评估的试点工作。2010年,交通运输部了《关于在初步设计阶段实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通知》,并配套有《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价指南》,对安全风险应对与管理、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等内容均作了详细规定。2011年,交通运输部专门颁布了《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明确规定了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列出了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建议。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突出了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明确了规划阶段、可行性阶段、勘察与设计阶段、招投标与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风险等各阶段风险管理办法。为加强土木工程建设风险监控与防范,各地政府相继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土木工程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或安全监控技术规程,如: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的《土木风险管理指导方针》;2006年,河南省建设厅颁布了《河南省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湖南省建设厅颁布了《湖南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识别和控制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福建省建设厅颁布了《福建省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并获得了原建设部备案批复。

2.3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实质性应用

在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等新建地铁项目大都进行了风险评估与监控。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了“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了一整套包含环境评估、风险分级与设计及施工风险监控预警等地铁工程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和标准,已在北京11条地铁线路中应用,并在南昌等国内多个地铁建设城市得到推广。上海同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同济大学开发的“安程地铁工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基于网络传输、无线通讯、网络数据库、数据分析以及自动预测预警等技术,综合了施工、监理、监测、管理以及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已在上海地铁工程中得到应用。2007年以来,理工大学与意大利Geodata公司合作,借鉴意大利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南京地铁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与监控的实际工作。深圳地铁5号线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全面引入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动态采集各项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完整的超前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指挥系统。武汉地铁运用虚拟器、无线网络及远程监控技术等,实时采集监测数据,构建适用于武汉地铁建设环境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在其它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也有一些典型应用。在大型隧道建设,如上海沪祟长江隧道、钱塘江隧道等项目中也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并取得了实际成果。以同济大学为主进行的沪崇长江隧道的风险评估项目共提交了17个专题报告,涉及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前期选线、施工风险管理、环境保护、运营事故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可以说是国内风险分析与监控技术应用在隧道工程上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在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如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佳木斯铁路分局篮排球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奥运会羽毛球馆等项目中,采用机、电、光等相结合的监测技术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监控,确保了施工安全。在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如武汉市二七长江大桥、苏通大桥等工程中对项目总体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最后对评价得出的重大安全风险因素制定监控措施。

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研究与应用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国内许多单位对于风险监控在认识上仍存在许多误区,在实施中仍有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通过对收集到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3.1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研究与应用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理论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和金融、保险等其他领域的安全风险理论和研究成果,处于相对分散和自发状态,缺乏统筹协调和系统整合。尽管安全风险监控是安全风险管理关键和最后目标,但有关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和应用更多地偏重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而风险监控的研究相对较弱。对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和基本框架等尚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总体上呈现专业化程度不高、规范性不强的状态。实际应用中开发的大部分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对安全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关键参数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重“监”轻“控”,仅实现监测功能,而对安全风险“如何控”研究不够,尤其对安全风险控制的前置条件和参数阈值研究较少,因而还难以回答和解决安全风险监控“如何控”的核心诉求。

3.2尚未建立科学高效的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发现,发生工程事故的现场管理普遍不重视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工作处于失效状态,除盾构地下工程外,施工管理与技术人员监管不力和不善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比例均在20%以上,尤其房建工程中的比例接近40%。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实践大多停留在“人工作业”状态,对安全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够,而且注重“事后控制”。如: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中实行了强制性工程保险,许多业主、承包人和施工方就片面认为买了保险就安全了。而事实上,购买保险只是转嫁安全风险的一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抑制风险事故的发生,只是提供了经济损失上的补偿手段,并不是安全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土木工程安全风险采用保险合同进行安全风险转移也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而应该通过科学的安全风险监控,采取合理的安全风险应对策略。又如,例行的安全检查或突发的“事故处理”往往成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的重心,这种被动的安全风险控制模式无法应对现代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监控要求,缺乏安全风险的事前、事中的过程监控,安全监测结果不能实时反应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态势,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预警、报警机制。

3.3安全风险监控信息化能力建设不足

没有建立统一、规范和权威的土木工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及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对重大安全风险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监控技术与手段,安全风险的度量、监控标准、预警参数等风险监控的关键指标尚待科学论证和优化完善,有关土木工程领域重大危险源的申报、登记、评价、分级等基本上处于分散和自发状态,有关数据标准、接口不一,而且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式”信息传递、交换模式,层次多、效率低。可以说,针对土木工程重大安全风险尚未建立系统有效的信息化监控技术与手段,信息化监控能力建设有待加强。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开发的诸多安全风险监控应用系统,大多侧重对监控数据本身的存储、分析和对比,没有建立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全过程、实时的安全风险动态识别、分析、评估、预警、监控、反馈一体化的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3.4安全风险监控相关的法规、技术规范与标准滞后

国家和地方制订、颁发的施工规范、标准是开展土木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的基本依据。虽然,国内已经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但是目前国家对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还没有合适的操作性较强的、具有一定强制意义的法规体系,因而安全风险监控在项目建设中的地位没有明确。同时,目前相关的技术控制规范不够全面、具体,一些规范落后于时展,对实际工程建设已经失去或部分失去指导意义。例如:按照现有规范要求地下工程施工地面沉降控制标准不大于30mm,实践中,某些风险等级高的工程,该取值偏松,但对有些工程来说,该取值偏严。因此,针对土木工程的不同工法,编制相应的技术规范,应研制适应不同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又如,各省市近年来颁发实施的“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比较笼统,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实际推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有限。福建省2007年颁发全国首个《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地方性技术规范,仍处在执行的探索阶段,并未形成最佳做法。

3.5安全风险监控责任主体过于集中在施工企业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对有关土木工程项目的各级安全生产职责做出了原则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施工单位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安全责任。常常出现“把规划风险压成勘察风险—把勘察风险压成设计风险—把设计风险转嫁为施工风险”的现象,最终造成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集中在施工阶段爆发,并主要由施工企业承担的局面。实际上,任何土木工程项目的不同建设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都应负有各自的安全风险监控责任,施工方作为工程安全唯一责任主体无法根本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重构风险安全监控责任体系,进一步科学区分安全风险监控的责任主体,增加各方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3.6安全风险监控队伍不规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安全风险监控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屏障。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安全风险监测,进行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咨询工作是规避工程风险的重要手段。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工程监测及安全风险评估咨询工作,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安全。但目前,国内对于监测单位资质、监测人员技术素质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得监测队伍不够规范;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开发速度、规模日益加大,专业规范的监测队伍紧缺,使得国内工程监测市场鱼龙混杂。当前国内很多地方对实行“第三方监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实施“第三方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十分重要的举措,有效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对收集到的房建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工程都没有实行“第三方监测”制度。但目前针对“第三方监测”既没有国家性的法规进行明确规范和管理,也无监测内容、责任主体、监测指标和数据标准要求,作为安全监控重要举措的“第三方监测”,实际上处于无序工作状态。

4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对策

4.1系统开展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当前迫切需要在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分析和安全风险评价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展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基本理论、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研究,在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理论方面形成共识,解决安全风险“如何控”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需要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强有力的法规作指导和规范。国内在这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健全,亟待加强。应梳理完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关于安全风险监控等方面的条款内容,在法律法规方面重视和完善安全风险监控,明确项目参建各方安全风险监控责任。同时,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工法,编制相应的安全风险监控技术规范,研制适应不同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

4.2转变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理念,构建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

从国内外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来看,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均显示出可控性的特点,即绝大部分工程事故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避免的。同时,业内已普遍认识到,必须转变安全风险监控理念,创新发展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在安全风险监控理念方面,应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事后控制为预防控制和过程控制。在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方面,应构建包含安全风险监控法、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安全风险持续改进机制、安全风险系统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各级安监、质检等部门应对本地区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运行状况包括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推行等情况进行持续评价与督查。

4.3构建科学高效的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提高安全风险监控信息化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传感技术等的进步,开发建立基于WEB、GPS和GIS等的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能力与水平的基本方向。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对土木工程重大安全风险源应具有自动识别、分析评估、动态监控(自动巡检和实时监控)、反馈闭合、空间分布管理等主要功能,自动分析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事故征兆,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实现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的信息化跨越。

4.4推行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制度,规范安全风险监控专业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应大力推行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第三方监控”制度,赋予“第三方监控”相应的责权主体,改变目前工程监测“走过场”局面,切实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推行与“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类似的“注册风险监控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培养安全风险监控专业人才。推行安全风险监控诚信制度,对于篡改监测数据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包含“注册风险监控师”数量、安全风险监控设备与软件、监控业绩与用户评价等指标体系在内的监控单位资质考评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安全风险监控专业队伍水平。

5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

1电力通信工程建设和管理现状

一般情况下,电力通信工程主要涵盖土建工程和网络工程两方面工作,是电网系统和通信网络的生存发展的根基,所以人们难以想象这两个方面所负担的巨大责任。就当前的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而言,主要存在下面的几个问题:一,工程建设工作实施过程复杂。就电力通信工程的工作流程而言,建设实施过程相对复杂,工作开展需要的工作人员较多,不同建设环节的跨度也比较大,导致需要不同环节施工队伍的密切合作,不同管理结构的良好配合。二,建设管理资金需求巨大。电力通信工程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建设环节复杂,需要各种专业化的队伍,所以在进行建设管理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这也是导致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滞后问题和不全面的现象。三,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电力通信网络快速更新,给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这也需要相关建设管理的同步发展。综上所述,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基本情况就是:投入非常大,效果却较差。

2强化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

目前,电力通信工程领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电力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十分紧急。本文主要提出了几方面的措施:

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对于一个通信工程项目而言,不管它的生产规模、设计等各方面各方面如何改变。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相似工程都具有参考性。建设单位要充分参考借鉴经验数据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管理。要想加强电力通信工程建设与管理,第一步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原则上应实施负责人制度。将每一项建设管理的责任分放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避免出现一些建设管理任务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和责任“空洞”。所以落实责任人制度将有利于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

2.2完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缺陷、落后将会影响工程建设管理,所以完善管理模式以迎合现代电力通信工程需求显得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模式的完善有以下4点要注意: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工作方向。其次,要划分管理范畴,将工作进行分类,便于项目化管理运作,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制定工作计划并据此安排具体工作,按季度安排工作和人员调配。最后一点,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并且模式化,使管理工作进一步的简化,协调运转。

2.3优化管理人力资源

正如上文所讲述的,电力通信工程的管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加强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都难以想象,所需要的人力也必将是一个较大的数字,所以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就要合理的优化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点,选择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力资源的定岗定责定编,这种模式在当下先进的运行模式下很难体现他原有的优势,难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难以满足需要,所以需要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胆优化管理制度。

2.4改善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的关键部分,其对电力系统工程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驱动作用,牧酱蠓矫娑越度管理的改善提出建议: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工程项目的进度总计划。即在项目开始之前,旨在方便工程建设,对项目进行的总体规划。进度总规划需要注意几点:(1)从实际出发,多维度考察,保证项目进度的可行性。(2)计划安排要有科学的依据,并依照实际情况进行,也要随机应变。第二个方面做好阶段性的进度安排计划。简单来讲就是说如果要很好地完成进度管理,除了总进度的安排,还要有各阶段详细的进度安排。需要注意的是阶段计划也要严格服从项目总规划。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将阶段进度计划细致到月计划,周计划,甚至于每天的计划的详细安排。最后一点就是在完成项目计划的基础上,也要保证计划的周转空间,进度计划的安排不应该过于密集,要考虑到各种天气,人为因素的耽搁,确保计划有一定的余地。

2.5完善沟通机制

对于电力项目的建设管理的总体情况,沟通机制的不到位也使得工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加强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工程。首先项目内部相关人员要及时的沟通,其次不同项目之间的负责人也要及时沟通。这样才能了解已经取得的成果,掌控进度的适当。此外,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项目推进会将强沟通。总项目的各个子项目负责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了解项目的落实情况,方便及时调整项目进度。

2.6确立评估机制

加强建设管理一方面需要注意外部影响,另一方面还需对人员进行强化的管理,即建立人员评估机制,管理和评估员工的绩效,并为奖励机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样在确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点,确认评估的内容,评估包括的内容以及具体细节问题。第二点,要确定评估的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第三点是要建立配套的奖励方案。这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这一点也很重要。

3总结

电力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是一个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协作真正的实现目标,本文经济与实际情况综合其现状总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电力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有帮助,为社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永玲.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11期.

[2]李彦.如何加强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通讯世界.2014年15期.

第9篇

关键词:居民小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1.1地形地貌

评估区属河谷岸坡地貌~残蚀丘陵地貌过渡地段。

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在评估区内多形成切坡。评估区地面高程144.40~225.90m,相对高差81.50m,最高点在评估区西侧。

评估区按地形坡度看可分为东、西两区。其中西区地面坡角较大,以20~35°为主,最大可达88°,存在5~25m的土质边坡,2~12m的岩质边坡;东区地面坡角较小,平缓处0~10°,较陡处10~28°,存在5~15m的岩质边坡。

评估区南部为岸坡,岸坡坡角一般为10~20°,局部可达35°;河流纵坡度小于10%,河流纵切割深度小于10m。

1.2地层岩性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据现场实地调查,评估区内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冲洪积粉细砂土(Qal+p1)、坡残积粉质粘土(Qd1+e1)及侏罗系中统(J2)泥岩、泥质砂岩。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杂色,为块碎石土,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多为50~200mm,最大可达1100mm,结构松散、偶见架空现象,局部含大量生活垃圾,层厚0.00~6.50m,分布于评估区内大部分地区。堆龄3~5年。

(2)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主要为褐黄色粉、细砂土,由长石、石英、云母和粘土矿物等组成,含少量卵石,含量5~15%,粒径2~120mm。呈欠固结状态。层厚0.00~4.70m分布于评估南部。

(3)第四系坡残积层(Qd1+e1)

主要为褐黄色粉质粘土,由粘土矿物组成,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及角砾。泥岩碎石含量约占5%,粒径2~50mm,次棱角状。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层厚0.00~4.80m,主要分布于评估区西、北部,评估区中部偶见零星出露。

(4)侏罗系中统(J2)

主要岩层为泥岩、泥质砂岩,紫红色、暗紫红色,夹灰绿色团块,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少量砂质;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厚度一般1~2m,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中等风化岩石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次要岩层为砂岩,褐灰、浅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薄~中层状构造,分布局限。厚度一般0.2~0.9m,为泥岩夹层,岩质较硬。

评估区内岩土层数量较少,岩(土)性差异小,地层结构简单;而土体与岩体间相交界面角多为35°。

1.3地质构造与地震

评估区横列多字型褶曲组中。区内及附近无断层通过,岩层单斜产出,产状265°∠9°。评估区内岩体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第一组(L1)倾向155°,倾角70?,张开度5~10mm,延伸约1~3m,间距2.0~3.5m,裂面平直,无充填物;第二组(L2)倾向311°,倾角53?,间距1.4~2.5m,无充填物。

1.4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按含水性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地势低洼处土层中,分布局限,水量小,多形成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生活废水补给。

(2)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赋存于基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地表水体补给,沿斜坡坡脚散流形式排泄。其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工作区内强风化带薄,中等风化带基岩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且泥岩属不透水层。

评估区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评估区内岩质陡坡多为泥岩~泥质砂岩构成,均有挡墙支护,现状稳定;土质边坡多为人工填土构成,土层厚1~7m,其下为泥岩,强风化厚度1~2m,中等风化岩石完整性较好,部分已有支护措施,现状稳定。

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1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根据征地范围建设特征分为挖方区和填方区。

征地范围西侧挖方区根据其设计高程开挖整平后将在拟建建筑3#、6#、7#、8#、14#、20#等处形成一组倾向于东的岩质切坡,倾向75~92°,坡高10~16m,坡长约330m;在拟建建筑1#、2#;11#、15#处形成一组倾向于南的岩质边坡,倾向180°和134°,坡高9~17m,坡长约130~250m;在拟建建筑2#、7#、29#处形成倾向于西的岩质边坡,倾向220~270°,坡高7~11m,坡长约80~240m;倾向于东的岩质边坡受两组裂隙的影响较小,直立开挖后可能出现小的掉块现象;倾向于南的岩质边坡受L1组裂隙的影响中等,开挖不当可能造成边坡局部滑塌失稳;倾向于西的岩质边坡受两组裂隙的影响较大,开挖不当可能造成边坡滑塌失稳或锲形体垮塌。

征地范围东侧填方由于采用大面积的开挖回填,避免了在回填区内部形成较高的人工填土边坡。仅将在局部形成高度2~3m,长5~15 m的人工填土边坡,对将来征地范围的稳定性没有大的影响。但回填区填土底界面坡度较大,填土厚度不均,如填土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范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将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而征地范围东部临河一侧按设计标高回填整平后将形成25~37m的人工填土边坡,如无支护措施,诱发该边坡的滑塌失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有:①部分岩质边坡掉块、失稳或锲形体垮塌。但对拟建物不会构成威胁,危险性小。②人工填土边坡的滑塌失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3.2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虽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现象,征地范围整体稳定性好。但评估区南侧为岸坡,在河水库水位变动的影响下,将产生库岸再造,特别是土质岸坡。根据预测库岸再造线在各剖面上的形态表明:库岸再造将改造部分现有地形,将来的回填土也会在江水的侵蚀作用下被改造,对征地范围有严重危害。

4、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4.1综合评估

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评估:

(1)评估区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评估区及邻近区域岩、土边坡现状稳定,未见滑移失稳现象。未发现斜坡有变形开裂迹象,其现状稳定。评估区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征地范围整体稳定性好。工程建设本身无遭受已有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有:①部分岩质边坡掉块、失稳或锲形体垮塌。但对拟建物不会构成威胁,危险性小。②人工填土边坡的滑塌失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3)工程建设遭受库岸再造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4.2防治措施

评估区现状无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建设可能诱发部分岩质边坡掉块、失稳及人工填土边坡的滑塌失稳,防治建议如下:(1)对岩质切坡采取坡面防风化处理或挡墙支护,对土质边坡采用挡墙支挡;(2)填土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对填土进行充分压实。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桥梁;风险控制;风险评估;应急机制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的情况下,建设部对此项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并控制工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应加强安全质量控制,即从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应急机制这三方面着手提高安全质量控制的水平,为建成安全、坚固、可靠的轨道交通桥梁而努力。

1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目前,对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通过对近些年我国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了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不佳,降低了施工的安全性。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强化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安全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与思考了工程施工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合理制订了施工安全质量控制方案,对工程施工进行了全方位、有效、深入的控制,尽可能地避免质量隐患或安全隐患的产生,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为此项工程长期、安全、稳定、坚固使用创造条件。由此可以确定,在我国建筑部对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强化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2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安全质量控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确定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安全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工程安全性、坚固性、稳定性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如何在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中强化安全质量控制,笔者在参考相关资料以及基于自身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下建议。

2.1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面广、施工工艺复杂的工程。如果不能对安全风险予以有效控制,势必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不佳、施工安全性低、施工成本高等问题出现。所以,加强轨道交通桥梁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做出的努力是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构建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等级,进而对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加以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建设部门等共同商讨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安全防范方案,以便在后续的工程建设中能够渗透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中,为保证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奠定基础;在对所有安全风险问题识别出来的情况下,应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一系列的安全防范工作,尽可能地消除风险,保障工程良好建设,如果识别出风险源,则应采取跟踪监管或其他措施防范,从而对安全风险加以预防预控。

2.2加强事中安全控制

为了消除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应加强事中安全控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具体做法如下。2.2.1采取第三方监测措施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来负责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施工环节的监测工作,对轿厢梁施工、墩柱施工、承台施工、桩基施工、管线、周边环境等进行全程监测,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消除质量隐患,避免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存在质量问题。2.2.2制订分级管理制度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参考相关规范要求制订健全、完善的分级管理制度,以便根据工程周边环境及当地的地质条件、基坑支护情况等,将工程划分为三个级别,进而对施工作业进行安全评估,进而确定安全级别,以便实施差异化管理,切实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各个级别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保证工程施工作业质量。2.2.3实施动态化管理考虑到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到工程施工作业,在加强安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实施动态化管理,即施工单位及项目部的相关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程施工作业检查,以便全方位、多层次地排查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安全隐患,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和整改,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从而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合理、有序展开。2.2.4建立安全应急机制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工程施工中会面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一旦诱发安全事故,将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能造成工程损坏甚至人员伤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应逐一建立安全应急机制,加大工程风险处理力度。具体而言,应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由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工程安全风险存在可能引发的危险,制订适合、有效的紧急预案,并成立风险应急队伍,以便在安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地做出动作,加强控制和处理,避免安全风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强应急物资的统筹管理,为了在险情发生时能有足够的物资供应,还要注意做好应急物资的统筹管理,即对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各处险情及工点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物资的统筹管理方案,切实有效地落实各项管理控制,从而保证物资供给可靠。

3结束语

轨道交通桥梁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给工程带来安全风险,一旦引发安全事故,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应强化安全质量控制,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加强事中安全控制,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应急机制,加大工程风险处置力度。

参考文献

[1]王飞,徐蒋军.浅谈轨道交通中桥梁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2).

[2]李鑫.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投资规模增幅较大,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质量问题仍然存在。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公共安全至关重要,必须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政策措施,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也加大了工程项目质量的行政监管力度,由于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涉及水利行业诸多领域,使得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任务既复杂又繁重。故此,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

1.存在问题

1.1项目备案和咨询评估有待进一步健全

项目决策咨询评估是指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保护可靠性、建设可行性等进行分析评估,做出预测结论,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评估是政府对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咨询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才能避免项目的盲目性和决策失误。由于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技术、经济、财务、社会和环境、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比较较少,工程建设常常出现不合理或不规范。水利部及地方水利技防管理部门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但较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真正按规范和标准执行。

1.2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一是水利工程项目资金采取国家预算投入和地方投资相结合,地方配套资金是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往往难以垫付足够的前期工程勘测与设计费用。二是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较多的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综合分析,勘测资料难以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致使设计方案比选不到位,新技术、新流程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增大了工程管理和造价管理难度,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三是部分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实际施工经验,较多考虑设计规范,很少考虑施工现实条件,给后续的其他专业留下的设计空间不充分,甚至造成设计衔接的困难,造成设计变更随意性较大。

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导致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行业管理较为薄弱,勘测设计质量下降。个别项目由于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项目立项后急于求成,勘测设计只停留在规范上等。

1.3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3.1原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工程使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及混凝土外加剂等属厂家生产品,而有的厂家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没有严格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检验,未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工程砂石骨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缺乏培训等问题,混凝土生产和监督责任不清,使用了这些不合格产品,导致部分混凝土质量不稳定,从而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原材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将给工程运行安全留下隐患。

1.3.2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有的工程基础开挖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方面,未能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要求,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质量关,出现的质量问题较多。例如,岩石基础开挖施工中,为抢进度、抢工期,严重存在着忽视质量安全的现象,造成基岩面爆破裂隙较多,起伏较大,既增加了清基工作量,又直接影响到基础的稳定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监理人员及施工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的有关规定进行混凝土浇筑,出现入仓混凝土骨料分离,振捣不密实,模板漏浆,大体积构件未分层浇捣或漏振,产生蜂窝麻面或露筋,致使钢筋混凝土结合不好,严重者全部返工;对在低温或高温季节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未按设计要求采取温控措施,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致使混凝土浅部或表面产生裂缝等。

1.3.3偷工减料存在的质量问题

有的承包方在取得中标并签订合同后,便进行层层分包或转包,施工现场根本看不到承包方的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上岗证真假难辨或无上岗证,工人没有经过上岗培训。由于分包或转包单价偏低,施工单位不按设计施工,以次充好,并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低劣,出现"豆腐渣"工程。例如,在基础灌浆施工中,使用没有合格证的水泥,施工人员擅自改变水泥砂浆配合比,降低压力进行灌浆,伪造灌浆施工记录,严重影响基础灌浆质量。

1.3.4金属结构及设备的质量问题

有的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等加工制作工艺粗糙,焊接电流偏小,焊接时间不足,焊剂受潮,安装误差较大等质量问题,造成闸门漏水严重;金属结构、非承重构件、器具与混凝土的锚固不能使用,需进行返工处理,影响到建设工期和工程运行。

2.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建议

2.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项目领导机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决策咨询评估,专题研究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保护可靠性及建设可行性,避免工程建设项目出现不合理或不规范,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设计规范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执行。

2.2资金投入及时到位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风险;解决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投入资金高,在建设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风险。我国当前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部分问题,例如,对偏远地区或大型工程的关注度不够,资金投入过少;农业水利工程缺乏管理,项目规划不合理,自然灾害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工程管理方式落后,设备未及时更新,缺乏专业的农业水利管理人才。因此,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增大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用于事故发生之前,人们通过系统或连续的认识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部分,确定风险因素的任务是明确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属于基础性工作,为后期风险的估计、评价和防范做铺垫。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和技术因素,其中,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际关系、政局不稳、政策影响等;经济因素是指通货膨胀、价格波动、经营方式等;自然因素是指地质条件、气候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等;技术因素则是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和质量风险等[1]。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由于不利因素导致历史资料损失,通过概率等统计方法计算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估计风险事件造成损失的过程。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涉及的风险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种。因此,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估计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结合的方法;国外则主要采用连续概率分布法、可靠性指标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进行风险估计时,需要结合农业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选择最佳的估计办法,才能计算出项目的真正风险。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并且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以此评价此次风险的程度,以便选择最佳的解决措施来抑制风险。根据项目的建设影响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进行风险评价,并得出相应的定量数据,当缺少基础资料时,可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组织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收集和资料采样,再由专家进行评分和定权,将指标值作为对风险评价的估计值。

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指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活动避免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防范的主要方式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4种。其中,风险回避是指完成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评价之后,发现风险发生概率过高,将造成较大的损失,而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时,需要采取风险回避,放弃该项目,以规避其产生的风险;损失控制是指当遇到风险无法避免的情况时,需要选择将风险降至最小值的办法,其不属于放弃风险行为,而是通过最佳的解决措施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转让风险,以此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使得更多人共同承担风险,其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风险自留是指将水利工程建设风险保留至管理主体内部,通过内部措施化解风险或者不采取任何措施。其不改变风险的性质和发生概率,也不改变其存在的潜在损失[2]。

5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的解决措施

5.1加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程度

在进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并且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投资,改善偏远地区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引进先进的水利设备,提高对偏远地区工程项目的建设支持,以此增强对工程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有效解决建设中的安全隐患,使其符合标准规范。地方政府需要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化为政府发展的重点,出台政策辅助扶持,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5.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准确评估工程建设的可行性,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通过建设合同来完善风险的项目条款,提高管理力度,建设过程中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督机制,以此规避风险。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方案、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进行有效审查,保证客观条件对风险发生的影响最低。还需要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管理及养护工程,全方位地提高水利工程抵御风险的能力。

5.3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人才制度

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建设人才对农业水利工程的风险防范具有关键作用,因此,管理机构需要引进专业的水利工程建设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而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管理部门还需要定期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组织学习先进工作单位的管理经验,以此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抵御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的管理团队。

6结语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规避建设风险,需要采取风险识别、估计、评价、防范一系列的措施,并且通过加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程度、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和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人才制度,有效地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此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促进水利工程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要治,郭晓飞,田文强,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研究[J].河南科技,201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