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

时间:2023-06-06 08:59:03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

第1篇

新医改启动以来,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步入新时期,经济管理面临新常态,机遇与风险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经济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成为公立医院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财政投入;预算管理

一、当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公立医院投入不足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方面: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入。而当前制约公立医院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财政总体投入仍然不足。据国家卫计委的《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的5.56%,比以往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较发达国家占GDP6%~8%的支出比例相比,我国在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方面仍然稍显不足,尤其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公共卫生基础落后等因素,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倒金字塔”问题严重,越到基层财政投入越显不足。而这对于本就因为资源禀赋较差而处于市场竞争弱势地位的基层医院而言,无疑会更进一步削弱和压缩它们的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

(二)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不科学,管控薄弱

由于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性质,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日常管理与运营过程中忽视对成本的管控,成本支出过重,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人力成本控制不严,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胡乱加塞临时工,造成有的科室人手不足、资源紧张;有的科室则人浮于事,不少员工无所事事。材料和设备成本控制不严,耗材、办公用品等管理不严,随意支取、浪费,办公电脑、空调等没有做到人走电断。有些员工将一些低值耗材如口罩、消毒液、手套等拿回家中,有的员工则利用职权之便带亲属免费做检查。运营成本控制不严,管理费用占比过重,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屡禁不止。不按规定实施药品、医用耗材和设备集中采购,缺乏竞争。采购缺乏调研和计划,库存成本高企。成本核算不科学,科室为奖金等利益虚报收入、瞒报成本。

(三)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混乱

当前公立医院存在过度行政化的问题,行政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规模过于庞大,临床医务人员反而不足。内部管理僵化,缺乏创新进取意识,各部门之间推诿卸责,互相扯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医务人员官僚思想浓厚,办事拖拉、死板,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较差,存在收受红包、辱骂病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影响公立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外部形象。另一方面,不少公立医院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不到位,财务活动缺乏规范和控制,混乱不堪。风险管控薄弱,忽视对公立医院未来风险预测和分析,缺乏有效的风险辨识、分析、决策、监控、预警及管控应对机制,抬升公立医院的风险成本,影响公立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些公立医院因为缺乏科学的风险决策机制,盲目借贷投资,导致医院债务高企,损害医院的长期发展和职工利益。

(四)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队伍普遍存在力量薄弱、流动不足、人员老化等问题。有些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队伍规模不够,只有一两名会计人员,仅能胜任简单的记账出纳工作,很难满足现代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需求。有些公立医院领导是医学专业出身,一直从事业务工作,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经济管理不能为医院创收,也无法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可有可无,不重视、不关心,人才发展缺乏领导支持。在经济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上,公立医院缺乏明确而科学的人才培养与发展计划,没有针对医院的经济管理需求和人力资源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人才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医院没有创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管理机制,尤其是一些基层公立医院更为严重,许多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和医务工作者纷纷辞职,人才流失严重。

二、新形势下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经费保障,提高公立医院财政预算投入

新医改以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健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为此,政府必须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比例,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预算投入,加强经费保障,为公立医院发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各级政府应当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卫生设施现状、疾病谱、社会医疗需求等,科学制订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并合理控制对卫生事业和公立医院的投入规模,按照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等确定相应的预算增长水平,确保公立医院财政预算投入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要妥善解决公立医院财政投入过程中的“倒金字塔”问题。按照新医改的目标和计划,未来基层医院将承担70%左右的医疗任务,因此财政投入必须向基层医院和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力量,解决基层医疗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改善基层医疗环境。

(二)完善成本核算,实施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成本核算。引入和实施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信息采集和监控,综合运用各种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成本构成,监测成本异动变化,提高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健全成本责任网络体系。围绕医院经济发展任务科学制订成本目标,合理分解成本指标,落实到具体作业单元、科室和相关责任人,建立起覆盖全面、逻辑严密的成本责任网络,并建立起相应的成本考核机制,同科室绩效相挂钩。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合理编制预算目标,加强医院和科室预算控制,建立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严格收支管理,规范公立医院财务行为。加强预算绩效考核和审计监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建设成本文化。深入剖析公立医院的经营风险、竞争环境,把握和分析公立医院的运营特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全面构筑提质、降本、增效的医院文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平台、宣传栏等传播工具,以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机制

健全制度建设,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立足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活动实际,突出患者利益保障和医疗服务,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和财务制度。探索和推动公立医院逐步去行政化,明权确责,精简机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医德医风建设力度,开展医德医风评价。积极向外学习借鉴,总结改革实践成果,加强内部调查研究,绘制流程图和组织机构图,全面梳理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针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逐一排查经济管理活动风险。健全风险等级评估与分析机制,建立风险监控预警与动态管理机制,完善风险处置、应急管理与监督检查。加强内部控制,夯实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基础。完善内控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建立和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从收支控制、采购控制、预算控制、授权控制、合同控制、重大项目控制等控制活动入手,加强内控执行与监督,提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科学建设,推动医院信息资源内部互联、外部共享,安全高效使用。

(四)重视人才建设,充实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队伍

公立医院应当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抓好经济管理人才的“选、育、用、留”工作作为医院领导的重要责任目标,并融入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决策部署中。扩大人才引进和吸收渠道,严格选聘,夯实人才基础。公立医院应当根据本院经济管理人才培训需求,制订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同高校、医疗科研机构、医疗卫生企业等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开办培训班、组织远程教育等方式,围绕成本核算与控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医保结算等内容,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提升人才价值。卫生职能部门也应当扶持医院经济管理人才发展,通过制订人才扶持发展计划、建设区域培训中心、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选拔建设区域医院经济管理专家库等,以点带面,以人才推动发展,提升区域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此外,公立医院还应当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机制,构筑奖金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与负激励等相结合的多层次激励体系,优化人才发展与工作环境,激发人才活力。

三、结束语

新医改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公立医院必须抢抓政策契机,转变管理理念和运营体系,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探索,勇于改革,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和服务体系,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郭继超 单位:第285医院

参考文献:

[1]徐春林.新时期中国公立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6)

[2]许秉军.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

第2篇

2009年4月我国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和稳步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财政拨款改为项目拨款,把原来“拨款才做事”的方式变成“做事才拨款,做多少事拨多少款”的方式。使各大医院收入不稳定,部分医院还不同程度的出现利润减少和资金困难等问题。形势的发展迫使医院必须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否则,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然而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还存在诸多方面问题。

(一)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缺乏主动性、严谨性、科学性,执行预算存在随意性,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

虽然部门预算实行多年,医院新的财务制度也有明确要求公立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医院出于本身原有的传统观念和体制,对预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把预算管理仅仅当做是部分科室的事,没有将之提升到医院全局性管理的高度。把做预算当成是工作上“例行公事”,应付上级的差事。这样制订出来的所谓“预算”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在预算控制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预算管理者权力不明确、预算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不认真、预算监督不力、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现象。如果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哪怕一个看起来很微小的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经营管理上的严重失误,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不利于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

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利用信息系统来采集、整理、分析数据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全成本核算和网络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多数医院还缺少既懂经济和财务管理,又具有医疗知识的复合性人才。目前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及网络设备跟不上要求,相关人员编配不够,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管理。另外,医院对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的关系处理不当,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管理的制度层面,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统一标准的量化考评,无法调动全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强化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目前,公立医院应利用新医改和新财务制度的实施的有利时机,改进管理手段,探索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利用数字化医院管理手段,借助企业管理思想,实行组织重建、流程再造,以建立科学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水平。[1]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与全院各科室的信息融合,实现医院的预算控制,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三者的有机统一,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一)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做好医院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

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手段,医院要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事先必须编制详细的预算。这就需要在制定预算时要以前瞻性、严谨性为原则,执行过程要以科学性为基础,实现目标要以合理性为根本。做好预算编制和控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观念,争取全院职工参与,成立预算编制工作小组,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审核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医院要对各类资金高度统筹、合理安排。公立医院应根据医院自身定位、特点、目标、中长期发展计划、人力财力物力状况,在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可能发生的收支变化、国家政策影响、医疗市场的动态变化、各种医疗资源的调整更新、各科室各学科的发展趋势等等因素后,编制计划期内收支预算。预算的执行与调整要坚持预算严肃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兼顾适当的灵活性。加强预算的分析与考核,是确保年度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计划能否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是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控制环节工作的检验。

(二)实行全成本核算和经济运营数据分析,是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

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动力,[2]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公立医院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推动医院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在保障为公益的前提下,努力增强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就是对医院整个经济运行中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反映、监督、计划、控制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和方法。要根据医院实际,合理细化核算单元,全面界定成本项目,合理归集间接成本,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机构的全成本核算管理是本着“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原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力求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成本核算管理,建立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如医院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单机成本核算,通过对消耗成本和工作量的测算,为大型设备的引进进行投资论证,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统一管理和调配仪器设备,避免因仪器的闲置和重复购置而导致资源浪费。建立经常性经济分析制度应成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准确把握医院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评价医疗服务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院收支情况、项目免费医疗消耗情况、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收入、大型设备效益等进行经济分析。了解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提高资金运用的使用效率,为医院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医院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经济管理培养大批懂管理、懂财铡⒍卫生和懂计算机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服务。

(三)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保障信息通畅,是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要的保障和手段。网络数据信息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全成本核算管理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收入成本数据采集点遍布医院各个角落,要做到“算准收入、算全成本、算实收益”。应完善医院信息网络平台,引进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类系统基础数据的维护,从源头上保证网络数据的全面、真实与准确。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经济流程的干扰,也减少了人工劳动可能出现的差错和漏洞,而且无论是从经济数据的采集还是统计分析的评价,其准确性都有明显的上升,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

第3篇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改 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C840.68 文献标识码:A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成为医改绕不开的“堡垒”,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通过先后出台的两个意见,我们看到了整个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最终目标,路线非常清晰,其中公立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的改革是整个路线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现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1.1医院发展规划不够科学或约束不力,部分医院单体规模失当,长期负债压力沉重,可持续运行堪忧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国家政策的片面性引导了医疗机构市场化行为,财政补助及科研拨款向大型公立医院倾斜,大医院不断扩展院区,建设新大楼,增加床位、购置大型设备,盲目扩张、挤占中小型医疗机构生存空间,自身债务沉重,运营成本高,影响医院可持续运行,不符合医改加强基层、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方向。

1.2补偿机制不完善,引发公益性质疑

财政补助水平不高,医疗资源再配置的调控力度有限,从历年公立医院统计数据看,财政对公立医院仅补偿10%左右的基本运行支出和30%左右的基本建设支出,优质资源配置更多需要依靠医疗需求推动,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非常有限,医疗机构92%的业务支出需要医院经营解决,必然使医院经营中带来更多的趋利性,医院管理层对业务科室的考核也较多考虑收支结余,公益性日趋减弱。

1.3药占比高位运行,改革难以联动

公立医院加成收入占基本运行支出的10%以上,虽然近年在逐年下降,但其补偿地位仍然超过基本支出补助。药品和卫生材料占业务支出的60%左右甚至更高,从医院的角度降低药品与材料的占比需要非常迫切,但由于医药流通中间环节太多,价格水分很大,这个领域的既得利益者成为反对改革、不配合医院监管的阻力。

剔除药品与材料支出后,医院可支配收入实际很有限,提高人员薪酬水平空间很小,过高的物耗增加了医保基金和病人负担,对医院本身没有任何财务意义。三医联动中医药不与医疗服务改革联动,“腾笼换鸟”的构思实现难度就大。

1.4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严重扭曲

医疗服务价格是对医务人员劳动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价值体现。医疗服务人员接受培训周期长、知识更新快、劳动时间长昼夜不分、行业风险高、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人员劳务价格低,收入结构不合理,技术劳务性项目收费标准(如护理费、手术费)严重低于成本,运用高精尖技术的检查项目利润空间较大,造成医院出现大型设备过度检查、选择性提供服务,以及组合项目打包收费、模糊收费、附加收费、自理项目擅自收费等违规现象。

价格是一只灵敏的“指挥棒”,扭曲的价格,必然催生扭曲的行为。当前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疗行为很难回归理性,最终损害的是患者利益。价格和价值严重偏离,医护人员的技术性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阻碍了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医疗服务价格的不合理成了医院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价格的调整又受制于医保筹资和病人承受能力,如何突破医疗价格改革的种种难关,改革任重而道远。

1.5医保政策和管理不同步、不协调,服务提供左右为难

在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不能统筹管理的情况下,医保管理着重强调医疗保险基金平衡问题:一方面随意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另一方面简单核定“总额包干限额”,造成医院接收医保病人越多,反而要承担更多医保结算损失。这种医保点菜,医院埋单的困局造成医院会采取种种手段应对医保部门管控,比如说少收本地病人,多收外地病人。二者“博弈”的结果,可能医疗费用下降有限,但病人就医更加困难。

1.6内部收入分配机制不顺,陷入超负荷运转“怪圈”

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总体偏低,相比人力支出及服务负荷,明显太低。2014年,公立医院在职职工人均收入7.8万元,相比于人力价值和服务负荷,明显偏低。同时基本工资与奖金倒挂,即使有的医院职工收入能以两位数增长,但较低的基数,加上不合理的收入结构,严重影响行业吸引力,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亟待改革完善。

2公立医院改革对经济管理要求

2.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建立保障群众健康的医疗服务机构,最直接实现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的制度安排,其本质应该是公益性,而不是逐利性。现行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从行政资源配置开始,就决定了公立医院的目标函数是规模至上;80年代末政府削减对公立医院弄的财政支持,使旱涝保收的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多头办医、管理混乱、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补偿机制不顺和薪酬制度缺位、政府责任履行不佳等等体制因素进一步妨碍了公益性的实现。

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回归公益性,这也是医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公立医院不负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种种实践与思考,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渐次展开,管办分离、行政编制改革、增强医院自、院长负责制、矫正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机制歪曲等多项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2.2取消药品加成,重塑公立医院收入机制

药品零加成,作为医改的重头戏,已经在多地试点实行。这一改革剑指公立医院“以药补医、药品虚高、购销腐败”痼疾,对指导医生医疗行为,医院内部医药管理有重大引导意义。到2017年,国家力争通过这一改革,使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低至30%左右, 大大低于目前的45%-50%,大大减轻患者特别是慢性病人的负担。

按照医改政策,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将从服务项目收费、药品加成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缩减成服务项目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2.3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倒逼公立医院提升运用效率、降低成本

改革要求,2015年底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公立医院,试点城市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要达到公立医院出院病例数的30%。通过建立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有效控制医疗成本,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

在全民医保制度下,医保是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付费方式的改革意味着公立医院提供一定服务的收入受到封顶控制,因此其盈利模式必从收入最大化向成本最小化转移,效率、成本将成为公立医院经营状况重要的衡量指标,医院内部成本控制、效率管理是未来医院管理的重心。

2.4改革人事薪酬体制,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

医改要求,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统筹考虑,按照国家规定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建立内部考核与奖惩机制,突出考核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

在多点执业制度的推行下,公立医院可能面临医生资源外流的压力,如何稳定人才资源,保证医院核心竞争力,人事薪酬的改革是关键。

2.5构建各类医疗机构系统发展,推动多元化办医

过去5年,民营医院取得了飞速发展,医院数量增长率14%,病床增长率21%,虽然目前民营医院相对于公立医院仍处于弱势状态,但随着社会资本和管理医疗人才逐渐向民营医院汇集,其实力将逐步加强。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部分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计划选择部分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制试点,可以展望,未来民营医院必将成为公立医院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也符合国际医疗市场的格局。因此,适应医疗市场变化,借助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医联体,开展营销管理与品牌推广.

2.6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落实政府投入责任

医改要求改革城市应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改革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减少按项目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这必然对医院绩效考核、医生医疗诊治习惯有重大影响。

同时,国家财政补助方式也要改革,强化财政补助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未来各级财政部门将把公立医院绩效完成与成本控制情况作为安排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这对医院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3改革背景下医院经济管理重点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本轮医改的目标之一,其特征为医院产权清晰、政事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它要求政府应履行对公立医院的筹资与监管责任;公立医院要通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提升竞争实力。在此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笔者以为:

3.1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以预算入手,作为总阀门,发挥管控作用,即按照医院制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采用预算方法对预算期内的业务活动、投资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层层分解落实,并据此对执行过程进行控制、核算、分析、考评和奖惩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评三大环节。其特点为:全院参与、全院责任;全额编制、全额管控、全程贯穿、全程落实;全面涉及、全面融合。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强化内部预算管理,才能规范公立医院收支运行,强化预算约束,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

3.2调整费用结构、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3.2.1统筹医保和医疗服务,提升服务系统绩效

主要措施包括: 配合分级诊疗制度,科学引导病人在适宜的医疗机构就医;制定科学合理的支付标准,促进医院转变医疗服务行为;药品与材料阳光采购,开展医药分开途径尝试;结合本院专学科特色,大力推进临床路径建设,合理指导就医;平衡医药费用管控与医疗服务能力之间关系,发挥医保管理对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的正向激励作用,兼顾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医疗机构正常经济运行。

3.2.2内外联动,优化费用(支出)结构

把控“物耗”,调结构,作为深化改革、调整政策、优化管理的着眼点,公立医院在实行医疗业务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必须实行全成本核算,全面反映医院经济运行状况。主要办法是以科室、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结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临床路径的建立开展按项目、按病种核算成本,逐步完善本单位成本定额和成本费用开支标准,进而以地区成本定额指导水平作为医保支付的重要参考和谈判要素,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约束临床科室与医院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成本控制,内外联动,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

3.3强化和优化资产管理 ,实现精细化

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搞好医院资产管理,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后医改时代,公立医院应摒弃以前单体规模过大,追求床位规模、竞相开展基础建设、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和机制建设的观念。首先在床位总量上应严格执行编制床位,不盲目扩展院区,增加基本建设;其次要盘活流动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降低药品及材料物资的库存;其三要推行医用设备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结合医院实际需求,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最后,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周转率和资产收益率,有效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构建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充分运用医院资产管理平台系(HRP),有效整合资产管理数据,重组与优化管理流程,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3.4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与收入分配

以公益性为导向,改革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要基于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要求,以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有效运行、可持续发展和职工满意等为基本导向,逐步建立具有提高行业吸引力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和稳步增长机制。有效的办法包括建立符合本院特点的临床医师、技师、护理等各类医务人员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在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与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着力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突出技能和服务质量考核。

管理层的薪酬可以考虑年薪制,考核不与经济收入挂钩。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医院愿景、目标和战略重点相结合,细化到个人,从而促进员工积极性与热情,增加个人与医院业绩,进而提高医院竞争力,毕竟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医疗行业薪酬制度对社会风气、国际影响、行业形象、医患关系、队伍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3.5防范财务风险,合规、有效经营

随着医改的日益深化,医院运营风险无处不在:既有经济环节的舞弊风险,也有社会资本带来的竞争风险,筹融资的信贷信用风险,运营中的财务危机,以及各项政策印发的改革“眩晕反应”。做好医院经营风险评估与防范,构建常态的运营稳健机制,关系到医院的持续发展甚至是生死存亡。

财务风险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它是基于对医院经济运行和业务开展中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基础上,所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其目的在于是降低财务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保障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公立医院年度经济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把全面实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基础工作,对医院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对重点环节重点防范,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将会计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包含管理内部控制的全面内部控制体系,借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及方法,为医院防范风险筑起有效的“防火墙”这是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行业内外已经形成共识;政府主导、三医联动是改革的基本框架,也是保证改革成效的必由之路。深入了解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经济运行特征,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实现“内外联动”,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对全面推进改革具有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

[2] 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的指导意见,[2015]38号.

[3] 关于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4]12号.

[4] 郁志飞,夏琳,王志伟.公立医院改革下的医院经济管理改革[J].经济师,2011(10).

[5] 白帆.浅析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第4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经济效益 管理对策

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国家已经颁布了新的医疗卫生制度,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国家改革的难点。那么,该如何提高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呢?笔者在本文中从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现在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一、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效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公立医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医院的钱是不是政府筹划的,花钱的途径都应该正确。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与医院能否正确管理自己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以说,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二、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医院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财经知识

医院很重视医生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医生们都很熟悉医学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医院很少安排医生学习与财经相关的法律规范,也正是因为经济管理人员财经知识的欠缺,才导致医院在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中犯错误。医院存在漏缴或少缴应交税金、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医院支付罚款、补偿款,进而给公立医院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公立医院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公立医院在盲目的夸大医院规模的同时,也盲目的扩招员工,因为不清楚成本管理和核算的最终目的,所以不重视医院的成本管理,这就导致各种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间接的降低了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

(三)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水平不高

医院进行合同管理工作的时候,只重视有金额的合同,轻视没有金额的合同;只注重签合同,不关心自己对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于签好的合同,管理的流程不科学,对合同的相关责任也不明确。虽然公立医院有很多的经济业务往来事项,也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核算日常账务,但是,医院的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不具备很强的控制、管理、分析能力。

(四)管理人员对医院各类物资的管理不善

众所周知,医院有很多物资,但是,医院对其医疗设备等很多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各种资产的使用状况不明确,登记记录不完备;没有将外界捐赠的设备和报废的设备进行入账处理,造成医院的账实不符;还有很多固定资产闲置不用,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合理建议

(一)鼓励管理人员学习经济法律,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为了保障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应组织管理人员学习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营业税暂行条例》、《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医院会计制度以及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等等,利用这些法律法规可以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了,医院支付罚款、补偿款的现象就会减少,间接的减少了医院的经济损失。

(二)提高公立医院的资源利用率

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医院应建立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体系,合理核算公立医院的医疗支出费用和药品支出费用,完善各种成本核算方法,因为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也就有了复杂性和独特性。在医院资源的使用分配时,应按照各部门的消耗比例分配,尽量减少资源浪费。与此同时,惩罚浪费使用资源的工作人员,奖励节约使用资源的工作人员,控制好成本,降低费用,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管理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各方面的预算工作,切实做好成本费用、工程投资和财务方面的预算,统筹兼顾,保证医院的收支平衡。建立健全医院的科学系统,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做好准备,让管理人员学习与合同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处理各种业务的能力。

(四)提高管理人员对公立医院财产物资的管理水平

医疗仪器、后勤物资和医院设施是医院的主要物资,医院管理人员应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对医院的各类财产进行管理,使用物资时,除了重视购置以外,还应该重视管理,这样才不会使医院的财产被盗或流失。实施医院物资定额管理和物资供应计划管理,改变旧的管理方式,制定和检查物资供应计划,完善新的管理模式,强化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节约使用物资的意识,在管理活动中各方互相协调,共同努力,实现对医院物资的有效管理。

三、结束语

公立医院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使医院更好地运行,完善医院的管理机制,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公立医院实现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医院每年都有资金盈余,有利于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偿债能力。笔者在本文中从“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提高公立医院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管理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和“提高管理人员对公立医院财产物资的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管理措施,希望能对从事医院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席祖洋,刘亚孔,李火洲,季姗,焦艳丽,蔡黎聪,孙群峰.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诊断与对策研究——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为例[J].2013,24(1)

[2]操礼庆.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管理思维的转变[J].2013(1)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 提升 公立医院 经济管理

一、目前公立医院面临新挑战

(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目前实行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药品零差价”和“按病各付费”的具体途径,改变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财政补助政策,使公立医院从原先的创收到现在控制费用增长,强化预算和成本预算,节支降耗,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促使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于2011年7月1日在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实行,2012年1月起在全国实行。新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特点,对如何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加强预算管理、健全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确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显示重大创新,对财务管理更加严格和详细的规定。

(三)医院绩效考核的建立

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考核成为最核心的焦点,新医改提出公立医院改革既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要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增加和改善医疗服务上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差距

(一)预算目标不明确,执行不力、考核不严

目前医院预算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和争取上级预算拨款,对医院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意义;其次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行为,没有提升为医院全局管理行为;再者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不规范、不科学,预算执行未落实责任制,没有形成制度性安排,缺乏刚性,执行不严,流于形式等等。这些现象都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使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医院成本核算只以科室为核算对象的不完全成本核算

目前医院进行的成本核算仅仅是对科室收入、费用,简单数据的事后归集,对直接成本进行核算。未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对于医疗医技科室的间接成本,即医疗辅助科室的成本,医院行政管理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如何进行合理分摊,始终困扰医院经济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

(三)医院绩效分配以利润为导向

目前,多数医院主要以收入减成本支出后再按比例提成的绩效分配方式为重点基础,忽视以工作量为前提的工作质量导向,未实现全方位的考核评比和差距分配,制约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财务信息化管理仅在会计核算中应用

目前,医院存在信息化建设模块相对独立,未能实现资源共享,系统之间的划分标准不统一,数据的可比性和参照性差,导致管理者不便于管理与监督。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只是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做账,减轻劳动强度,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和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也忽视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和会计学科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医院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预算的编制: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和年度业务运营计划,参考以前年度执行情况,年度收支的增减因素测算,编制收入、支出预算,细化预算分解到各职能科室、部门和项目,分科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医院全面预算。其次预算的执行: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预算还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处的资金支付,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再者预算的考核:对医院各职能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确认各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通过预算,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和分析,提高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预算管理水平。

(二)健全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在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时,全成本核算管理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成本进行细分和全方位考察,如医院可开展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住院床日和门诊诊次成本核算,对间接成本和管理费用按有创收科室人均创收额的大小进行分摊,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成本报表体系,重点从医院HIS、财务数据、资产物资等模块中导入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为财务、科室、管理层提供详细的成本管理报表和各项数据分析,从而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建立符合各自医院的绩效考核,确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复杂程度、承担风险程度、工作量大小、医德医风建设、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等不同情况,拉开分配档次,向高风险岗位、优秀人才、一线人员倾斜的原则,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各科室对绩效的关心,同时也对医院发展的关心。

(四)建立综合经济信息化管理平台

医院信息化管理可分前台业务处理的医生、医技、护理、收费、药房、电子病历等平台,后台运营管理包括医院会计核算、预算、财务一体化、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资产管理等重要领域。前台业务处理是整个信息化基础,后台运营管理是前者的重要补充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这样有利于信息规划、资源共享、数据整合。可使财务管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参与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可随时进行经济核算,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五)新医院会计制度应用提升的四大变化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取消修购基金,对国定资产计提折旧,让资产负债更加清晰。二、一个会计系统同时体现预算和财务两种信息,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目标、双基础的会计模式,采用了“待冲基金”会计科目,解决了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三、收支更全、科目更具有实用性。明确“大收大支”的概念,将医、教、研合理分类处理,并将科教项目纳入收支管理。四、报表体系更加完整。医院报表体系比较完整,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与企业会计报表非常接近。

综上所述,在新医改背景和新会计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下,要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先进的经验针对性对人、财、物进行监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简单的问题流程化,将流程的问题定量化,将定量的问题信息化,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为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提升达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医院的整体发展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经济管理,医院自身所具备的公益性、服务性与经济管理相互融合,共同指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迈入新的发展时代。曾经说过:在医疗机构中,公立医院是新医改下最为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所以,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在发展中需要将经济管理提到日程上,并且将经济管理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在明确其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针对性的构建相关的管理机制,顺应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管理的水平,实现我国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新医改形式下积极探究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某种角度上分析,新医改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疗机构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在新医改的深入推动与贯彻下,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医院的有序发展。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主要是在严格遵循相关规律的情况下,采取经济手段,实现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有效管理,其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计划、组织、实施、指导以及监督,并且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还将经济分析与经济核算纳入其中,以此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在新医改的基本形式下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应用科学且合理的经济手段,对医疗、预防、教学以及科研等内容进行协调,以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公立医院所开展的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妥善处理好国家、医院以及职工三者的要求,并且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在新医改的基本形势下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对内不仅会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会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对外则避免出现医疗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二、新医改形式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医院经济管理意识

从哲学角度分析可以得知意识决定一切,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管理意识决定了管理的效率。但是,从当前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并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是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开展过程中因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医院认为自己的职责便是救死扶伤,却忽视对自身所存在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管理;其二是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财务管理、定额管理、药品材料管理等,但是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将计划财务管理也划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之中,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医院员工作为经济管理中重要的人员,因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认识、素质和能力上都不同程度存在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

2.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在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需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有据可循。换而言之,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则会导致医院的医疗行为、内部管理工作失去基本的工作标准,会导致医院的经济管理出现漏洞。虽然新医改严格申明这一点,但是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仍旧存在财务预算、内控机制、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财务管理不到位现象,需进一步引起重视,加强关注与改善。

三、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发展策略

诚如上文所言,在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这不仅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实现医院稳定发展造成影响。所以,为进一步贯彻新医改的基本原则,积极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需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

1.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在上文中笔者清楚的指明在新医改形势下积极加强医疗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基本原则是坚持政事分开、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在新医改的发展要求下,我国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如今得到更加明显,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政府需要加大投入。简而言之便是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之中我国公立医院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效益,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除此之外,我国公立医院还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坚持基本的原则与理念,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发展,以此真正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医院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经济管理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风险防控的能力。

2.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医院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财务制度、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科学的财务分析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遵循前瞻性、严谨性的基本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将医疗、药品、耗材、基建等各渠道资金纳入财务预算统一管理,提高财务工作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科学合理分、明确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定期督查,形成严密的内控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和防止差错,预防舞弊行为发生。第三,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资产验收、入库、出库、报废制度,定期盘点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四,要加强成本控制。严格控制人员、耗材、管理等各项支出,在实行药品零差价后,要尽量降低“药占比”,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第五,要科学编制财务分析。实事求是反映医院当期财务状况,提供真实财务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制定切实有效的标准化流程,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要真正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标准化流程。第一,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医院要按照自己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大经济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实施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等,积极构建完善的管理责任标准,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第二,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医院经济管理行为制度,并保证员工与领导均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该项制度。第三,要结合医院的发展特点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对全体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提高医院的经济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新医改成为了推动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医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对经济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另外,在医院发展体系中经济管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发展,需要积极遵循新医改的基本原则,并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不断适应新医改的发展规律与要求,不断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标准化流程,并加强对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真正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真正推动医院经济管理迈向新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郭晶.关于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95.

[2]赵霞.新形势下关于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83.

[3]尹明明.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经济师,2011,01:183+186.

[4]严政,何跃进,李长庭.新医改形势下地市级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8:153.

第7篇

摘要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成果对内外主体的作用分别是:对医院外部来说,政府可依据这些分析来监督医院的收费和经营情况,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的办院方向,同时还可获取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增长与医院卫生服务供给之间矛盾的信息;对医院内部来说,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医院经济运行和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范畴不仅仅包含经济效益,而且要凸显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加强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使用好医院的资源,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卫生事业的运行机制的完善,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和分析也日益重要起来。

目前,我国医疗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卫生经费投入不足,药费居高不下,政府、企业不堪重负,医疗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核算工作的深度和层次直接影响医院成本管理的成效。本文分析了我国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方法,在医院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探讨了相关应对措施。

我国医院真正将卫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用于医院经济管理也只有近1O年的时间,取得了积极效果,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病种医疗成本核算

美国政府首先推行疾病诊断分类定额预期支付制(DRG),国内众多者对我国推行DRG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单病种限价收费活动,对医疗市场诱导需求和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DRG是医疗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目前使用的病种医疗成本核算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成本估算方法:成本相对值法,即利用部分已经核算的参照项目的实际成本与其未核算项目的成本相对值来推算所有未核算项目的实际成本。对该方法的进一步验证和评价工作还未见展开。

(二)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核算

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是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利用情况关系到医院经济发展。目前,多数医院把核算的重点放在以下几种设备上:MRI,CT,SPECT、心血管造影机、彩色多谱勒、B超和伽玛刀等。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测算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每单位(一个检查病历)成本:分类系数X[Σ(固定资产原值X年折旧率)+Σ(变动成本X分类指数)]。除此而外,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参数涉及折旧年限、工作量、人员配备、日检查例数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属于医院内部的长期投资,如果事先不经过严格测算而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成本管理应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折旧率等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评价指标与成本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查投资效益。成本管理必须要经过预算一决策一计划一控制一评价一系列控制反馈活动,才能发挥其管理职能。

(三)药品成本核算

目前多数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竞争秩序是即将推行的医保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目前,医院核算药品成本有差价率法和药品加成指数法。差价率法更适合医院财务工作程序,且将差价率分为购批差价和批零差价分别处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政策调整对药品成本的影响,而有些医院简单地将药品加成指数定为15% ,这就给虚高定价的药品以可乘之机。为解决此类问题,很多研究者近年来应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一效益和成本一效用等分析方法引导医患双方合理用药。现已有两家医院率先实行药品价格低进低出,这是适应医保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医院药房的“暴利时代”终将结束。

(四)医疗成本核算主要是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

通常,医院在核算工作中,把各科室划分为项目科室和非项目科室。项目科室是指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科室,确定为直接成本中心;非项目科室是指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科室,确定为间接成本中心。具体方法如下:

1.直接成本归集。成本归集是成本核算的重点和难点。归集所依据的标准与成本核算结果有密切关系。在医疗成本核算中常用以下归集方法:(1)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原材料费按实际发生数计算,或按全院业务收入的百分比计算。(2)固定资产折旧费。医院常用的折方法有:①平均年限法:(也称直线折旧法)将固定资产价值按其使用年限平均计入各个时期医疗成本的方法。该方法比较适用于房屋、图书、被服等折旧。②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年限积数法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递减折旧率法,它在各年的折旧率是按每年递减而总和不变的原则计算得到。加速折旧法适用于中等价值而折旧年限短的设备。③单位工时数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在使用寿命期间规定完成的工作总量,按工作时数平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它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各个期间的使用程度很不均衡而且使用磨损特别大的情况。如大型医疗仪器CT、ECT等。

2.间接成本的分摊。间接成本具体实施分摊时,按受益原则将非项目科室成本向项目科室和其他非项目科室进行分摊。常用分摊方法有直接法、阶梯分配法、双重分配法和联立方程法。其中,联立方程法最精确,但操作复杂;阶梯分配法可清楚地表明间接成本的构成;双重分配法适用于中小型医院。

第8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经济效益;成本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引言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对于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的财务管理行为。财务管理是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基础内容,关系到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渗透在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和领域。在医改背景下,筹集医院发展所需资金,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保持医院收支盈余,提高医院债务清偿能力,加强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监督,财务管理都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管理缺乏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在医院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我国现行的财政财务政策和卫生管理政策发挥着约束作用。卫生是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要享受一定的财政补助,并且财政补助数额大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财政政策规定医院通过事业性收入来补偿其管理费开展和业务开展中预算拨款的缺额部分,财政只在医院设备更新和维护、卫生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很少补助甚至是不给补助,影响到医院直接收支平衡,对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医院经营管理带来直接影响。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医院领导只是根据往年决算数据来制定年度预算,对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相关部门参与较为缺乏,使医院财务预算存在较大主观性。

2.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在核算方法和原则上存在较大差距,未能科学开展成本核算,从而导致公立医院决策者和投资者难以获取真实可靠的经营信息,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和投资。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基本还是政府主导投资,存在公用资产管理体制不顺、概念不明、界定不清问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公立医院有直接的人事任免权,缺乏成本核算管理体制,导致医院人浮于事、人满为患问题,过快增加公立医院人力成本。

3.公立医院缺少有效的财务分析评价

大多数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良莠不齐,不重视财务报表分析,甚至一些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的财务管理人员把大量精力用于报账、算账、记账,很少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缺少对医院经济运行整体分析评价,其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注重未来,忽视非货币信息只重视货币性信息,不反映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而只注重经济活动结果等问题和弊端,影响医院财务报告,难以确保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容易导致医院决策失误。

4.缺乏有效财务监督管理

资金良性循环是医院整体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目前,不少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私设小金库、资金漏洞等问题,缺少有效的财务监督管理,容易使公立医院在高端设备购置和基础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如何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医院资金使用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5.缺少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医院医疗设备齐全与否、先进与否,成为各个医院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过于注重医疗设备的先进性,盲目购置高端医疗设备,而忽视其效用,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设备购置方面缺少有效管理,经常发生固定资产损坏问题,提前报废或带病运转现象时有发生,卫生资源的使用和分布存在严重不均衡问题。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完善对策

1.要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管理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公立医院首先必须要科学估测医院收支的各种影响因素,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收支统管,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充分考虑医院的资金状况和实际情况,调整不合理支出,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发展项目,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必须要切实尊重财务制度要求,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执行中要层层分解预算指标,突出主体责任,落实各岗位、各科室指标。要将年度预算化解成为月度预算和季度预算,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内部通报制度,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预算内的经费支出必须要全面履行审批手续,根据额度大小审批,实行分级授权控制管理。要对预算药品采购、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础建设等进行领导集体讨论,并由财务科室进行核算,对日常医疗消耗费用或小型医疗设备购置则由部门分管领导审批,由财务科室进行最终核算。

2.要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完善

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成本—效果、成本—效率,成本—效益评价分析。要建立成本管理网络和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规范医院收入、收支范围、费用项目管理,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开展成本效益评价分析工作等。在公立医院内部要全面开展单病种成本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为医院建立价格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要实行院级、科级两级成本核算。单一的医院成本核算是针对整体经营活动来定的,无法满足社会各方、绩效考核、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以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费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各项成本全部纳入日常管理,使每个医务工作者树立牢固成本理念,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积极性,努力降低医院成本,最大限度提供高效、优质卫生服务,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

3.加强医院财务评价分析

财务评价分析师对已经完成财务活动的总结,也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做好医院财务分析,可以客观为决策提供信息,逐步认识财务活动规律,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改进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是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是根据医院经济信息,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对财务关系、财务活动以及效益进行的分析,更好实现医院经营目标的管理行为。

4.建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目前,公立医院在医疗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实际上在大型精密检查设备仪器的需求方面是不足的,造成医疗设备利用率较为低下,且维护费用高昂,投资回报率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公立医院必须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各种卫生资源,对医疗器械实行动态控制,各科室负责人要严格审核各种低值易耗品、医用材料的领取使用流程,实行动态定额控制,减少资源浪费,对高尖设备要制定完善维护制度,确定专人负责维护,保障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罗大刚.在新医改下国有公立医院生存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09).

[2]秀青.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7(01).

第9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财务预算,机构改革

前言

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并且对于医院的财务处理,员工利润的薪酬设计分配,医院医疗资源的配置都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公立医院财务行为的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在资金的使用上适应医疗市场环境的同时保证医疗资金的合理安排,并且保持公立医院的收支盈余。公立医院为适应新改,努力调节财政管理的机制,保证医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有秩序的进行。公立医院作为公办型经营性行业,财务管理在各方面都应该起到标榜作用,尤其应在医院的财务管理监督上应更加系统和全面。

1.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个制度,两个方针,两个关系。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厉行节约的方针和坚持勤俭办事的方针;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调节关系,力求做到这项基本原则,保持医院的公益性。目前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宽融资渠道[雨林木风1]降低运营成本,保证合理收益”非常合理,一直受到大家的好评。同时,也要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和提高医院领导管理意识,积极推行医院总会计师制度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有力保障。医院总会计师的设立是在转变公立医院机构运行机制,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价格调整、社会保障、财政补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情况下,应医院经济运行环境变化和患者对医院的双重要求产生的。

1.1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

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针。要想做好医院预算管理,首先应注意要成立以院长为主力、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其次、各科室主任为主要动力的预算管理领导团队作为加强财务管理的体系,然后根据上年度实际情况,考虑市场变化的客观因素,重点结合本年度经营的整体工作安排,在保证全院工作正常运转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的前提下,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原则来制定本年度预算,即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1.2提高医院领导管理意识

要想提高医院领导的管理意识,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院长进行管理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从思想上认识财务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公立医院领导应更加注重对医院财务的重视程度,全方位的更新财务管理观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强化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职能,规范财务会记的工作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医院管理人才的能力也今非昔比,医院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从而推动财务管理的理念越发先进,资金运转的效率也不断提高。

2.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主要误区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定位存在误区,关键是违背了公立医院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只追求公立医院的经济利益,片面的认为医院在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必要贡献的同时也要保证医院的利益,并追求着医院利益最大化。 二是一味追求社会效益,片面的认为公立医院是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利用有限经济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产品。上述两种观点都太客观,没有正确的处理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甚至将二者的关系对立起来。

2.2公立医院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很多公立医院甚至没有进行全面的可行性投资分析,就胡乱经营,长此以往,造成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偏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目前公立医院收入的主要经济收来源为医疗服务收费收入、财政补收入和药品加成(公立医院改革正在取缔)。而且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也比较少,财政补收入仅仅只能够维持离退休员工的生活费,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转也只能靠医疗服务收费收入和药品加成部分来维持。

2.3对资金的时间价值认识不够

从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够重视 ,表现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高 ,周转的资金占用过多 ,而且缺乏长期投资决策的科学依据, 缺少投入产出的评估 ,缺乏可行性投资分析报告,导致投资的盲目性 ,造成资金回笼慢 ,投资回报率低 ,甚至造成亏损的被动局面。

总结。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虽一直以来都很受医院的重视,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妨碍着公立医院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合理调控,也同时影响着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必须吸纳先进的财务管理概念,确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强化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争取把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臧书会.浅谈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与核算[D]山东大学,2012,09,25(22).

[2]张建.创新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迎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医院杂志,2009(1)

第10篇

1.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

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是基丁管理会计学,以医院肖前y衣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为实现齐项返疗卫生资源能够实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目标是实现医院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医院管理者预测前景、确定经营决策等经济活动服务,进而建立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

2.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意义

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使公立医院能够通过对医院的过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现在的控制,并可以合现地对未来医院的发展进行规划,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深化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公立医院能够又好又快发展。

2.1 为公立医院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管理会计信息

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基于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学科,核心在于对医院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预测和决策,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新医改”不断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取消、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加之目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尚没有完善,公立医院改革举步维艰这给医院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处理社会公益性和医院经济效益平衡,使公立医院能够平稳发展就成了医院管理者的首要问题。因此医院管理者不再只需要财务核算信息这一类单纯的数据陈述资料,而是需要为医院管现荇提供预测和决策信息。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主要是为医院管理预测医院发展的前景,确定医院经营、管理、采购、决策等相关经济活动服务,调控医院的日常经济活动服务,保证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配置及使用。

2.2 提高了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促进公立医院平稳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社会资本大举进入医疗行业,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公立医院为了实现医院平稳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合理地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建立一套包含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处理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该体系对公立医院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将计划与决策执行产生的数据与医院的目标数据等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考核及整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提高了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对公立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筛选出合理的决策方案,并对各科室进行绩效考核及奖惩,激励其完成本职工作,促进公立医院平稳发展。

2.3 改善财务经营管理,实现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平衡发展

管理会计是在传统财务会计基础之上进行延伸与拓展发展起来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实现了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由传统“报账型”向“管理经营型”的转型。同时根据公立医院的特殊属性,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把握社会效益,也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院应用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能在完成传统会计管理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效益指标。对医院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科学和合理地使用各种医疗设备,通过科学的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医疗成本,从而实现公立医院经济、社会效益平衡发展。

3.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中存在的问题

3.1 公立医院管理者不了解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

目前,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尚未在我国公立医院普及,只有极少数医院设置了管理会计科室,但是没有体系化建设。很多公立医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其实用性不够,从而导致了医院的管理会计部门和岗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了摆设而很多中小医院对财务管理的理念更为落后,甚至认为管理会计体系“没有用处”。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

3.2 信息化建设滞后

当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医院的每一个角落,HIS、0A办公等系统的不断应用,使医院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而在财务领域也应与时俱进,同时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也对信息化要求较高,其中涉及很多方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绩效考核、平衡积分法、全面预算等),都是需要数学建模,然后对模型进行处理、分析、预测、评价等过程,方能得出合理的方案。这就要求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信息化必须保持高水平,才能保证当前医院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信息化程度较低,系统功能单一,数据分析功能不到位,加之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严重滞后,从技术上制约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造成了当前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发展缓慢。

3.3 管理会计的考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考评与监督是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的公立医院的管理会计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医院管理会计进行考评与监督,管理会计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整体协调,使公立保院的财务工作平稳发展,而当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中,考评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对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管,严重威胁医院的财务安全。

3.4 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

我国公立医院中行政管理普遍存在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专业性差等现象,而在管理会计岗位方面更为严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公立医院,由于领导者忽视管理会计工作,出现非专业人员兼任管理会计的现象。这些兼任这大多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学知识,对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难以掌握,加之仅是兼任多无法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总体素质低下,无法胜任管理会计工作。由于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其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和企业存在差异,当前没有专门的医院管理会计专业,更造成了公立医院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

4.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认识

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医院领导的重视十分关键。让医院管理者能够了解管理会计体系的观念和理论,接受新的管理会计方法,认识到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强化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医院管理者通过强化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实现医院的稳步发展,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理解与重视就是建立公立医院管埋会计体系的前提。

4.2 建立信息化管理会计系统

医院信息化是现代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是医院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物质基础保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公立医院选择先进的管理会计软件十分迫切。首先,不断深化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使其覆盖全院各科室,并根据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实现管理会计所需各项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评价。其次,积极与软件工程师沟通,开发具有更多实用功能的管理会计分析模块,建立预测和决策分析模块,鼓励管理会计人员不断创新,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

4.3.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考评及监督机制

考评及监督机制是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调节器,一是公立K院内部管理会计机制监督机制,由管理会计人员互相监督,这样的监督更专业,也更有针对性,但容易产生矛盾;二是建立公立医院外部管理会计机制监督机制,由院内其他人员和社会人员进行监督,这种的监督比较全面,但缺乏专业性。所以为了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考评及监督机制,必须将两种监管机制相结合,在充分调动管理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医院财务的稳定。

4.4 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第11篇

【关键词】医院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体系

在医院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维护医院经济秩序,保障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医院通过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被审计部门纠正错误和改正错误,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对医院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医院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促进医院领导干部与管理阶层廉洁奉公。党召开的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建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塑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促进医院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所谓医院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称为医院法人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称为医院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其属于我国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概念范畴,是指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等事业单位在国家审计机关及本系统上级内部审计机构业务指导监督下,按照组织内部实际工作,依据管理干部权限,遵循相关政策规范,委托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统筹执行,采取抽调内部审计人员或者通过外部专家执行审计程序的形式,对隶属内部管理的医院院长及领导阶层、相关干部人员在担任医院管理职务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独立和客观的监督、鉴证以及评价,此外,包括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行为[1]。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部门的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其所进行的相关经济活动担负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阶层的管理与监督,正确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督促其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廉政奉公。而医院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得出的结果,可以作为相关部门对医院领导干部及领导阶层进行考察、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根据[2]。

二、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有助于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的监督,促进其廉政勤政

按照相关部门颁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医院也应当坚持党管干部这一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指导进一步明确规定干部的管理权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以往单一固定的领导干部委任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采取委任、聘任、选任以及考任等多种形式。而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各方面的有效监督,有助于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工作任务与目标完成情况的考察及审核,通过考核将其结果和任用及奖惩相挂钩,能够激励和促进医院领导干部更好地完成工作,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廉政勤政[3]。

(二)有助于促进医院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目前,许多医院存在着不少问题,举例来说,有一部分医院领导干部私自设立“小金库”,中饱私囊。而另外还有一部分医院领导阶层盲目武断决策,购入了大量医疗设备,而在实际医疗工作中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却不高,甚至有一部分医疗设备还处于闲置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再如,有一部分医院在招标采购以及扩大医院设施基本建设等方面有“潜规则”现象发生。另外还有一部分医院对其名下的相关资产缺乏有力的监督与管理,导致下属的部分单位或部门财务管理混乱不堪。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医院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也不利于医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对医院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根据相关部门颁发的《关于公立医院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医院监管机制实施改革时要强化对其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严格控制其建设规模及标准,严格控制其贷款行为,不断加强对大型医疗器械及医用设备的配置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医院相关的财务分析及相关的财务报告制度,不断强化对医院的财务监管,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审计及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因此,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医院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正确评价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功过,还能为相关领导及组织部门考核评价医院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三)有助于保障医院功能得到正常有效的发挥

医院的主要功能是确保基本医疗,确保各项医疗任务和社会任务的完成。现阶段,许多医院无法正常有效的发挥其功能。举例来说,有些医院利用其在药品流通领域的多重角色,抬高药价,谋取私利。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正常有效功能的发挥。医院的领导干部与管理阶层作为其功能发挥的指挥者,既要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转,又要确保医院的功能在合法、无损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对医院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的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医院功能得到正常有效的发挥。

三、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立足点

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依法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权责统一、简洁全面”,在此基础上以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此外,还要注意相关数据的搜集和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整合作用,将最终的审计结果予以量化,以便客观公正地对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进行界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一)体现医院经营管理及绩效责任

对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而言,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完成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经营业绩,就是其应当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而评价其经营管理业绩的优劣则可以通过建立相应财务指标来完成。对医院而言,以下几个指标可以作为其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评价指标:首先,能够反映获利责任的指标(含利润额、经济增加值、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其次,能够反映资产运营责任的指标(含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所占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再次,能够反映偿债责任的指标(含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等)。最后,能够反映物化资源利用责任的指标(含医用设备收益增长率、医用器械收益增长率、医院病床日均收益增长率等)[4]。

(二)体现医院重大经济决策责任

医院重大经济决策包括医疗合作项目投资、医院名下的国有资产处置、购入大型医疗设备或医用器材等方面的决策。医院所做的每一个重大经济决策都关系到医院今后的发展。所以,在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应包含与之相应的决策机制、与之相应的执行机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监督机制。此外,可以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作为评价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依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应有明确的划分。一般而言,定性指标倾向于对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性质进行评测,诸如医院重大经济决策规则及程序建立健全与否,相关的重大经济决策有没有被有效执行以及最终结果能不能达到决策目标要求等。而定量指标更倾向于对重大经济决策责任量化评测,诸如医院重大经济决策失误的次数及其违规的次数、医院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额及其所占的比率以及医院对外投资收益率。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能够更好地对医院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做出更客观、更公允的评价。举例来说,对医院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违规次数的进行定量考察考查,能够从中得知医院领导干部有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来执行各项操作,若医院领导干部没有通过与领导班子共同探讨又或者没有通过有关部门考察论证就做出医院重大经济决策则算违规决策,应当追究其责任。再如,若因医院领导干部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失误而造成医院损失,则该损失应由医院领导干部承担损失。经济责任也应由其来承担。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因正常决策而造成的损失额与因违规决策而造成的损失额应进行必要的区分,前者应由医院领导集体承担责任,而后者应由决策者个人承担责任。

(三)体现医院承担内部控制责任

医院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经营管理,对国家各项相关的经济工作方针及政策予以落实,以及确保医院内部控制、医院相关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有效、健全和适当,是每个医院领导干部及其管理阶层加强医院管理、做好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之所在[5]。因而,在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应体现医院在其内部控制建立以及执行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要从不同的方面确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诸如医院的内部环境、医院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评估、医院风险预防措施及控制活动、医院各部门信息与沟通以及医院各部门内部监督力度等。从这些内容中设置相应的指标,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更具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以及综合性。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因为,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对被审计部门或个人做出更客观、更公允的评价。

(四)体现医院承担社会及法律责任

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既要承担其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责任,又要承担服务社会、维护全体员工合法利益以及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守法经营的责任。所以,在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有必要将诸如城乡对口支援、发生的医疗事故次数以及医院对社会的贡献率等不同的指标考核纳入其中,要在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体现医院承担的社会责任。此外,在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还应将违纪违规比率以及个人违规资金比率等指标考核纳入其中,以体系医院承担的法律责任[6]。

对于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对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各类定量指标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价,尤其是要结合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每一年的考核指标与任职期间考核指标进行相应的评价。第二、对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其对医院做出的贡献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其中,定性评价指标可包含很多方面,诸如医院重大发展战略的决策及执行、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决断、医院各部门各个科室的基础管理、医院的行业影响以及医院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等都可以作为定性评价的指标。第三、对整个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综合评价,对医院领导干部及管理阶层在履行职责时出现的问题所应承担的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以及部门责任、领导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划分,这样能够督促相关部门更好地履行其工作职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对塑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促进医院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的监督,促进其廉政勤政。其次,有助于促进医院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再次,有助于保障医院功能得到正常有效的发挥。而在构建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应以体现医院经营管理及绩效责任、体现医院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体现医院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和体现医院承担社会及法律责任为评价指标。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杜伟钊.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政策环境与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89-91.

[2]李爱群.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1,(20):12.

[3]刘立善.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财会研究,2013(6):61-63.

[4]毛晓文.县级公立医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财经界,2013,(2):220.

[5]沈珍雁.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以公立医院为例[J].商,2015,(25):145-145.

第12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补偿机制 财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09-03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指在特定的医疗体制环境中为保证公立医院正常开展业务活动的需求、保障公立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及履行社会职责的再生产活动,对医院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所给予的制度性的补偿安排。公立医院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费、社保费)、业务经费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科研宣教支出等。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主要包括补偿渠道、补偿范围和补偿方式。采取不同的补偿机制所产生的激励约束作用进而会影响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

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我国的公立医院,同时具备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特点。我国的公立医院,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方面,作为公益性医疗机构,肩负着代表国家向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任务,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大部分公立医院实行的是“差额补助”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财政补助的份额大大低于维持医院正常经营所需的经费,因此,医院要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需要通过医疗服务或其他经管活动获得必需的资金,所以公立医院同时又具备经营性的特点。公立医院的上述特点也决定了与其相对应的补偿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经过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医改已逐步进入深水区,医院的补偿方式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公立医院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与之相对应,医院财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抓住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认真分析、充分运用财务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从而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保障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一、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现状与变革

1.我国目前公立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在当前我国的医疗体制下,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财政税收补偿。由财政部门根据各个医院的隶属关系、规模、医院的专科特点以及国家医疗服务政策安排,分别按照不同的财政补助标准对医院进行补偿,同时对公立医院进行税收减免。二是建立各种专项基金,依据相应的政策安排对公立医院进行补偿,如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基金、卫生发展调节基金、重点专科建设基金、重点学科建设补助、尖端医疗技术研发补助、卫生发展调节基金、农村卫生基金、扶贫卫生基金等以及社会团体组织建立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基金项目。三是由省(区)根据国家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以及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医疗收费标准,并依照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医疗服务收费的方式进行补偿。

2.国际上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主要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有以下两种主要模式:即国民卫生体制下的以政府财政补偿为主的补偿模式以及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混合体制下的国家财政投入和医疗保险筹资的混合补偿模式。各国公立医院的补偿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政府财政补偿。即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对医院进行补偿。(2)市场加保险的补偿方式。在这种补偿方式下,由政府会同医院协会、医疗保险等部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医院按服务项目价格或病种价格收费,根据不同的保险协议或医疗合同采取预付制或后付制支付方式;由患者个人、保险公司按相应比例进行支付。(3)药品收入或药事服务收费的补偿方式。药品加成收入或药事服务收费一般占医院收10%~20%的比例。(4)社会捐赠。作为一种辅助的补偿方式,来自教会、慈善机构、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也是公立医院补偿来源的一部分。

3.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政策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己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形成了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使人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得到较大的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新问题,出现了新形势下“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公立医院的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公立医院治理机制。在这种背景下,对公立医院现有的补偿机制加以重构,最终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要求。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应在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即财政补助应是公立医院补偿的主要来源,以保障公立医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前最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保体系,采取以预付制为主的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补偿,从而建立起规范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医院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补偿机制改革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2009年3月17日,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2012年8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试点城市以破除“以药补医”的传统的补偿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完善与深化。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更进一步提出,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以补偿机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抓手,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以上文件中多次提到关于补偿机制改革的要求,显示出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把补偿机制的改革作为一个攻坚目标之一。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医院的财务管理也必须随之发展。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医院功能的升级的总体改革目标相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医院财务管理部门牢牢把握医院经济的宏观走势,充分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更好地维护医院经济安全。补偿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充分适应种种利益相互碰撞、相互博弈的现实,把适应市场、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当成是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点推动要素。

1.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医疗体制尚不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还不完善,与之相对应是,我国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薄弱之处。

(1)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和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过去,由于公立医院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运营,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受限于医药卫生体制、国家财政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惰性,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公立医院是具有一定社会福利性的公益性医疗机构,享受政府财政的相关补助,加之公立医院在市场份额方面的天然的优势,所以,许多公立医院只等着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不足,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

(2)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公立医院中,由于整体人才的建设是以医疗、护理部门为主,财务部门一般被视为辅助科室的角色。医院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来源要求不高,对其素质要求较低,因此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相比其他行业来说较低。在医院内,财务管理人员不像医务人员那样,有较多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导致医院财会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应用水平较低。以上因素导致医院的财会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大多仅限于事后记账,而不是事前管理、事后分析,很难提取出有价值的医院财务活动信息并运用到医院的经营决策中。因此,面对新的财务管理环境,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下大功夫,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3)成本核算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科学。近年来,由于医疗体制转型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公立医院之间互相攀比床位数、门诊量和年收入的增长,增加收入成了医院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许多医院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却不能同时注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不注重成本核算水平的提高。这将使医院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大大增加,长此以往,医院将给自身留下沉重的负担。现行医院财务制度在核算原则和方法上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相差甚远,无法科学地开展有效的成本核算,导致医院的投资者、决策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经营信息和数据,从而也将影响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4)缺少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性财务分析与评价。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公立医院不重视财务管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财务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因循守旧,仍然是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标准化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基本的传统技术层面,而缺少对医院经营活动的事前事后的分析和控制。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不注意未来,缺少对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体的分析评价;偏重于货币性信息而对非货币性信息重视不够,只反映医院经营活动的结果而不能准确反映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好坏,医院财务管理分析报告缺乏相关性,只注重表面的浮华,而不关注管理质量的高低,容易引起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

2.补偿机制改革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复杂性和深入性,补偿机制的改革必然会引起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变革。目前,对于公立医院补偿方式主要有财政补助、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服务收费三个方面,实行医药分家或取消药品加成后,其补偿渠道将减少为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随着社会保险的扩面与各种医保系统的完善,过去的患者直接结算的医疗收费模式也将变为以总额预付制为代表的由医保机构统一审核后进行结算的新的结算模式,这种新的医疗服务消耗的补偿流程,要求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如果管理不善,医院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因此,补偿机制的改革同时要求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整个管理工作的重心和关注点,是关系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3.充分利用国家医院体制改革的驱动因素,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创新。随着现代医院理念的确立,医院财务管理战略也成了医院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以新的医疗体制的确立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标志的补偿机制的改革,要求医院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理清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思路。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经营成果的好坏。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性地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片面地追求医院盈利最大化和片面地追求医院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两种有失偏颇的观点,这是将医院的在经济层面上增强盈利水平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错误地对立起来,都有悖于医院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定位。随着医疗体制和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深入,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日渐显露,如在思想观念上、管理机制问题、人员素质等方面,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将不断暴露出来。

随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疗在财务管理方面将面临复杂的局面,新财务制度要求公立医院将遵循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科学调整医院的收支分类结构,同时随着医药分开改革进程的推进,药品加成对医院消耗的补偿作用将进一步弱化;另外,作为补偿机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及新农合的全面覆盖及其结算方式的改革等,都对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在更新理财观念、实施全过程财务管理、强化全成本核算、加强医院资金的管理以及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近年来,各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财经部门的硬件设施)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必须在高素质的人的操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由于公立医院过去长期在旧的体制下运转,真正投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营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部分公立医院中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从而造成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同时,公立医院的主要领导的大多是医疗业务出身,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只重视医疗业务管理,忽视了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这样容易引起医院的运行成本过高,造成医院资源的浪费。由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面对的信息量越来越繁杂,与之相对应,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由于医院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培养,而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要求与培养投入不够,这就使得一些医院缺乏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人员素质与医院整体发展水平不匹配,就造成了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从表面的信息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不能做到及早发现与规避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不利于医院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目前补偿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以由此带来的外部制约因素将大大增加,比如,医保与新农合结算制度的改革、单病种费用的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的推广等等,所带来的医疗收入管理问题,都没有完整的经验来套用,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结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实际进行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3)探索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医院财务管理活动是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医院所有的发展规划、经营决策都必须以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这些财务管理信息包括精准的财务管理数据、可靠的财务分析以及具有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同时要保护医院经营成果的安全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也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控制功能与评价功能。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坚持财务管理工作创新,才能保证医院的发展能够适应不断推进的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的要求,保证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参与职能和控制职能。补偿机制的改革也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首先,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整体管理工作质量,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低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部门理财观念的更新是医院在新的医疗市场环境中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而要结合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将理财的观念融合到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其次,结合电算化水平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要由传统的单一的“算账、报账”向“管理”转移;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结束独立、封闭的工作状态,逐步融入医院的整体管理活动中去,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达到增收节支、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二是加强财务部门的内部队伍建设,保障医院资金安全。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措施,认真落实业务工作检查制度,使组织和群众监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的考核,对素质较高、成绩突出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大胆任用;同时对工作平庸、素质较低,要及时撤换或培训。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更多的财务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充分因应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和国家各项医疗制度改革的架构,建立新时期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我国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医保制度自建立至今,一直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同时,与公立医院相关的各项改革也在不断地推出。作为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要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逐步完善。因此,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既要严格遵循现有的医院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财经理论,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国家医疗收费制度改革、各医保机构推出的新的结算方式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都会对医院管理的改革特别是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单病种收费制度改革、临床路径的实施与推广、医保结算的严格控制等等,都需要医院从自身建设出发进行适应性的内部管理模式重建。作为财务部门,则要从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的便利,构建医院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同时,要在全医院范围内实施全成本核算,从以往的以奖金核算为导向的核算模式转向医院各个层级、全病种、全项目的全方位的核算模式,从而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财务管理方面的支撑。

总之,医院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医院的财务管理的提高与完善也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为了适应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所形成的新的经济环境,医院管理者应当学习企业管理中成熟的经验,把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领导原则,按照现代医院的管理理念,促使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由“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型”转变,让全体医院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员重视财务管理的新的理财观念,共同努力,实现医院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以科学的手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从而使医院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平.医院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6~7合刊)

[2] 陈瑶,代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医院,2011,15(7):16-19

[3] 李晓平,余艳红,许崇伟.大型公立医院如何适应新医改下的医保改革[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63-6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03-17

[5] 高一红.台湾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3(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