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智能化

合同管理智能化

时间:2023-06-06 08:5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同管理智能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同管理智能化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共享财务;财务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之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从人机对弈,到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再到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城市形态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财务来说,也实现了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到财务共享的转型,让过去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依托互联网技术,会计电算化走向财务信息化,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财务领域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财务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经济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学校可支配经费数额越来越大,多校区、多模式办学,异地机构等的建立需要财务部门更合理、科学的安排资金收支,以达到学校资金使用的最优配置。学校各部门间业务往来频繁,沟通不通畅,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繁琐,业务量大,效率不高,而国家对高校的资金监管却逐步提高,这就需要一个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集成管理。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二、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繁琐的财务报销流程,为科研人员松绑,是学校落实科研“放管服”的重要举措。改革简洁易操作的财务报销系统,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简化报销流程,是现在每个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报销业务量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题项目、研究经费不断增多,为了避免老师在课题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虚假支出,国家大力推行电子发票,同时要求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付款,这使得日常报销中需要核对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工作难度。

(二)政策宣讲不到位

随着国家财经法规及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财务政策不断推陈出新。面对数量庞大的师生群体,如何深入的宣讲政策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师生对财务制度了解不透彻,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到位、不及时,将简单的报销业务变得复杂化,降低办事效率。

(三)报账员频繁更换

目前很多课题组缺少科研助理,不同的教职工经常使用同一个经费号,有时还会找学生办理财务报销手续,由于不同人员对财务政策的掌握和理解不一致,或者对报账流程的把握不到位,经常造成单据材料不完备而退单,无形中给财务工作人员造成了返工,增加了时间成本。

(四)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

由于报销内容不断细化,财务人员工作量不断提高,无形中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目前各高校人员编制均有所限制,学校不得不大量聘用人事,造成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同时,大量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仍需要工作人员人为判断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在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下,极度考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沟通能力。

(五)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尽管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大规模的应用在现有的财务系统工作中,但智能化手段还不够高,很多重复、繁琐的工作仍未解决,不能推动财务工作的转型。例如预算管理,由于预算管理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效率低下,现阶段还存在通过纸质预算申报书来进行预算信息收集,通过“二上二下”再将最后审定的预算数下发到学院,这样的预算管理系统是较为落后且不方便的。

三、高校财务工作转型路径

(一)建立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系统平台

该平台将整合目前财务资源,实现报账、审批、审核等业务支撑,具体包括综合财务管理、共享运营、预算管理等系统。在功能上支持业务填单、审批,财务审核,会计凭证自动生成等功能,通过系统设定规则校验、预算校验功能,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搭建电子报账系统、电子影像系统、发票采集系统、发票管理系统、共享运营系统、电子档案系统等于一体的财务共享平台。

(二)搭建智能化报销平台

1.利用OCR技术减轻报账负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高重复、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实现会计核算流程自动化,可以大幅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如将核对发票抬头,计算发票金额等人工识别工作改为自动识别校对电子发票,即利用OCR技术,自动提取发票信息,填写报销单据,完成发票真伪查验并提交至影像服务器进行票据保存等工作。2.搭建商旅共享平台。通过商旅共享平台,实现一站式差旅服务功能。平台对接同城商旅,差旅费由供应商垫资,师生通过平台下单,商旅平台按月统一对账开票,同时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网上报销系统无缝对接。不仅可以实现差旅行为的事前审批管控,同时解决了师生垫资和借款问题,出差标准、预算和资金控制集中管理,后期的自动对账也解决了报销时手工粘贴报销发票的繁琐手续。既简化流程,又减轻一线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三)建立业财税一体化的财务共享中心

将重复性大的流水线工作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将采购、费用核算、资金管理、往来款管理、合同管理及预算管理等模块进行整合,搭建全流程的财务共享信息平台,不仅实现了学校财务工作和职能的整合,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进行报销审批的同时推动了财务工作的快速转型。1.实现线上审批和财务审核。通过整合现有财务资源,实现报账、审核、审批、支付等全流程管理。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系统平台在功能上支持业务审批、报销单据填报、会计凭证自动生成等,并通过设定校验规则和预算控制规则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增强风险控制力度。系统承载了员工自报账初始至业务领导审批、财务审核、付款会计支付的全程业务及财务信息,支持所有纳入的上线单位费用报销业务的流程化、标准化、高效率处理。2.实现报账共享。所谓的报账共享是建立在核算共享的基础上的,即前端的网上报账流程全部通过共享的模式,借助电子影像化,实现全单位模式下,财务人员处理多部门各单位的报销、核算、稽核、发票查询等模式,同时将预算、核算进行全面共享,各权限人员均可浏览。3.实现采购管理智能化。在采购共享方面,借助成熟的电商平台,实现办公用品、专用材料等在线采集订购,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减少人员自行垫支资金,和项目挂钩,统一结算,实现消费业务和财务业务自动化结算,使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方便数据提取和统计。4.实现发票管理税务共享。基本的会计核算发票有交通费、餐费、住宿费、办公费等类型,现阶段普遍采用机打发票和电子发票。票据报销业务占据着高校财务业务的很大比重,投入的人力也是最多的。在税务共享模式下,发票管理模块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进行自动验真及,在提升业务合规性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重复报销的问题。5.将合同管理与往来款管理挂钩。通过引入合同管理系统,可以利用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来规范合同的管理。将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间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对合同履行阶段、状态进行统计监控,同时与往来款管理挂钩,实时统计支付情况,随时做到异常预警。通过启用合同结算功能,实现合同关键信息管理,并支持上传电子附件,连通电子影像系统进行影像扫描与影像查询,实现合同的无纸化调阅。合同台账模块可通过登记合同关键结构化数据,在电子报账系统报账时关联合同,进行收付款计划控制,从而实现合同控制。

(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预算管理系统,学校各单位可在线进行预算信息填报并进行线上审核,无需递交纸质材料,大大提高学校的预算管理水平。在深入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和普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预算管理模式和思路,建立包括:预算申报、预算编制、拨款下达、预算执行、执行分析、预算考核在内的完整有效的全过程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共用一个数据库,主要用做后台接收、处理数据,可实现学校二级单位预算申报、审批、调整、拨款、执行等一系列线上管理模式。

(五)建立电子档案系统

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档案管理,通过电子影像化管理系统来实现,电子档案系统通过与网上报账系统、核算系统、电子影像系统等其他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实现凭证电子化的无缝管理。电子档案系统将公司会计档案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会计凭证和电子影像的自动匹配、分册,档案的归档、借阅等,在系统内有迹可查,方便原始凭证的调阅和查询。

(六)建立稽核管理系统

为方便稽核业务的开展,减少线下手工翻阅凭证,建立稽核管理系统。涵盖凭证、预约单、资产等数据资源,以数据为基础,工商、税务发票为接口,随时调取账务系统和网报系统。将违反规则的业务视为风险业务,并支持告警推送,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稽核。现阶段事后稽核使用较多,通过检查连号发票、账务处理不规范、疑似拆分合同等情况,形成稽核报告,并反馈财务审核人员及相关经费负责人,在督促经费使用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大数据是推动社会走向智能化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电子发票、会计电子档案等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财务上的应用,为共享财务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高校需要不断加快速度,进行研究探索、发展完善,建设财务共享中心不仅能够实现财务集中,更重要的是推动高校财务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张乐.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9):104-105.

[2]李曼.浅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财务转型[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5):32-33.

[3]关欣.关于人工智能对高校科研财务工作积极影响的探讨[J].经贸实践,2020:198-199.

[4]汪晶.人工智能在高校财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7,28(6):76-80.

[5]金昕玮.高校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纳税,2017(15):49-49.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环境保护

【 abstract 】 with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reform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operat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will give to progress and mature.

【 keywords 】 building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1 目标的明确性

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设目的,有明确的工期和投资限额要求,有明确的质量和功能标准。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项目的各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将项目顺利建成。

1.2 责任的明确性

首先是签订严谨合理的工程建设合同,明确项目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监督和促进对合同的履行。

其次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当事人在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时,要根据实现目标任务的需要,设置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任务,明确组织中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

严格履行合同,有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1.3 管理的复杂性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发展周期全过程的管理,跨越了从项目选择、论证、决策,到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筑安装,一直到项目运营后和评价,跨度大、时间长。

现代工程项目本身技术和内容就十分复杂,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质量、进度和投资(或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多个方面,因此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和固定性,使得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一,不能像一般的工业产品成批生产(建设),工程施工受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大,因而管理复杂。

1.4 管理的科学性

工程项目管理以系统理论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且认为项目管理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应对系统运行进行动态的调整控制。建立了现代化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组织。根据系统理论的统一性、整体性原则,依据现代组织理论建立起的项目管理组织,能够合理确定组织功能和目标,有效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提高管理效率,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2 工程管理智能化构建

2.1 组织保证制度的建立

2.1.1 实现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从项目的各部门到班组,层层落实,按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落实到责任人,明确责任,制定措施,以精心操作的工序质量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2.1.2 制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全面控制各分项工程质量。

2.1.3 采取各种不同的途径,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以员工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的产品质量。

2.1.4 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作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搞好图纸审查和技术培训工作;严格控制进场原材的质量,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合理配备施工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采用质量预控法,把质量管理的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控制工序及各项因素,达到“预控为主”的目标。

2.2 物资质量保证体系

2.2.1 供应商确定,须在确定合格的材料供应商或有信誉的厂家中采购。

2.2.2 材料供应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本机电安装工程所需某种材料或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与数量,以确保本机电安装工程所用设备材料的一致性。

2.2.3 物资检验,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标准、规范、合同要求,对物资进行抽样检验和试验,并做好检验记录。

2.2.4 设备材料进场,应及时对其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由物资采购部经理组织质检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应邀请监理工程师参加。

2.2.5 材料、设备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综合验收单》应编号存档。填写内容包括供方名称、合同单号、材料单号、合格证号、日期、数量、外观、质量状况、配件情况等内容,并由参加验收人员汇签。该《综合验收单》是质量追溯性管理的主要资料之一。

2.3 施工中的管理制度

2.3.1 技术交底制度

坚持以技术进步来保证施工质量的原则。技术部门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针对特殊工序要编制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施工前组织进行各级技术交底,包括项目专业负责人对工长的技术交底、工长对班组长的技术交底、班组长对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各级交底以书面进行。

2.3.2 材料进场检验制度

本工程各类材料需具有出厂合格证,并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分批量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使用。

2.3.3 样板引路制度

施工操作注重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化操作。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

2.3.4 过程三检制度

实行并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自检要做好文字记录。隐蔽工程由项目总工组织工长、质量检查员、班组长检查,并做出较详细的文字记录。

3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3.1 文明施工方面

3.1.1 文明施工责任区制度

建立现场文明施工责任区制度,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作业层的具体工作将整个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实行挂牌制,使各自分管的责任区达到文明施工的各项要求,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使施工现场保持整洁。

3.1.2 工完场清制度

认真执行工完场清制度,每一道工序完成以后,必须按要求对施工中造成的污染进行认真的清理,前后工序必须办理文明施工交接手续。

3.1.3 文明施工检查制度

项目每周对施工现场作一次全面的文明施工检查,检查内容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执行情况,检查依据《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等。检查采用评分的方法,实行百分制记分,奖优惩劣。

3.2 环境保护方面

3.2.1 废水排放根据排水管网的布置和最大允许流量,选择合适的排放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3.2.2 在开工前完成现场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无堵塞,水质达标。

3.2.3 现场油漆、油料的储存、使用、保管由专人负责,防止污染。

3.2.4 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制定洒水降尘制度,保持适当湿度。

3.2.5 尽量减少噪声及有害光源对环境的影响,施工中采用低噪声的工艺和方法,对电焊光弧采取隔离措施。

3.2.6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严禁在中午和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作业,控制电动工具使用次数。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1 目标的明确性

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设目的,有明确的工期和投资限额要求,有明确的质量和功能标准。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项目的各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将项目顺利建成。

1.2 责任的明确性

首先是签订严谨合理的工程建设合同,明确项目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监督和促进对合同的履行。

其次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当事人在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时,要根据实现目标任务的需要,设置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任务,明确组织中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

严格履行合同,有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1.3 管理的复杂性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发展周期全过程的管理,跨越了从项目选择、论证、决策,到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筑安装,一直到项目运营后和评价,跨度大、时间长。

现代工程项目本身技术和内容就十分复杂,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质量、进度和投资(或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多个方面,因此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和固定性,使得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一,不能像一般的工业产品成批生产(建设),工程施工受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大,因而管理复杂。

1.4 管理的科学性

工程项目管理以系统理论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且认为项目管理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应对系统运行进行动态的调整控制。建立了现代化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组织。根据系统理论的统一性、整体性原则,依据现代组织理论建立起的项目管理组织,能够合理确定组织功能和目标,有效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提高管理效率,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2 工程管理智能化构建

2.1 组织保证制度的建立

2.1.1 实现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从项目的各部门到班组,层层落实,按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落实到责任人,明确责任,制定措施,以精心操作的工序质量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2.1.2 制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全面控制各分项工程质量。

2.1.3 采取各种不同的途径,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以员工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的产品质量。

2.1.4 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作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搞好图纸审查和技术培训工作;严格控制进场原材的质量,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合理配备施工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采用质量预控法,把质量管理的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控制工序及各项因素,达到“预控为主”的目标。

2.2 物资质量保证体系

2.2.1 供应商确定,须在确定合格的材料供应商或有信誉的厂家中采购。

2.2.2 材料供应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本机电安装工程所需某种材料或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与数量,以确保本机电安装工程所用设备材料的一致性。

2.2.3 物资检验,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标准、规范、合同要求,对物资进行抽样检验和试验,并做好检验记录。

2.2.4 设备材料进场,应及时对其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由物资采购部经理组织质检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应邀请监理工程师参加。

2.2.5 材料、设备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综合验收单》应编号存档。填写内容包括供方名称、合同单号、材料单号、合格证号、日期、数量、外观、质量状况、配件情况等内容,并由参加验收人员汇签。该《综合验收单》是质量追溯性管理的主要资料之一。

2.3 施工中的管理制度

2.3.1 技术交底制度

坚持以技术进步来保证施工质量的原则。技术部门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针对特殊工序要编制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施工前组织进行各级技术交底,包括项目专业负责人对工长的技术交底、工长对班组长的技术交底、班组长对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各级交底以书面进行。

2.3.2 材料进场检验制度

本工程各类材料需具有出厂合格证,并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分批量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使用。

2.3.3 样板引路制度

施工操作注重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化操作。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

2.3.4 过程三检制度

实行并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自检要做好文字记录。隐蔽工程由项目总工组织工长、质量检查员、班组长检查,并做出较详细的文字记录。

3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3.1 文明施工方面

3.1.1 文明施工责任区制度

建立现场文明施工责任区制度,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作业层的具体工作将整个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实行挂牌制,使各自分管的责任区达到文明施工的各项要求,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使施工现场保持整洁。

3.1.2 工完场清制度

认真执行工完场清制度,每一道工序完成以后,必须按要求对施工中造成的污染进行认真的清理,前后工序必须办理文明施工交接手续。

3.1.3 文明施工检查制度

项目每周对施工现场作一次全面的文明施工检查,检查内容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执行情况,检查依据《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等。检查采用评分的方法,实行百分制记分,奖优惩劣。

3.2 环境保护方面

3.2.1 废水排放根据排水管网的布置和最大允许流量,选择合适的排放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3.2.2 在开工前完成现场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无堵塞,水质达标。

3.2.3 现场油漆、油料的储存、使用、保管由专人负责,防止污染。

3.2.4 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制定洒水降尘制度,保持适当湿度。

3.2.5 尽量减少噪声及有害光源对环境的影响,施工中采用低噪声的工艺和方法,对电焊光弧采取隔离措施。

3.2.6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严禁在中午和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作业,控制电动工具使用次数。

3.2.7 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

3.2.8 剩余料具、包装及时回收、清退,对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各类垃圾及时清扫、清运,不得随意倾倒,一般要求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参考文献:

[1]符信华;浅谈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08年10期

第4篇

关键词:电梯;物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27 -02

一、我国电梯行业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型商务中心、高层住宅迅速增多,电梯的市场保有量也飞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已从2008年的100万台猛增至245万台,电梯行业产销量超过45万台/年,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 可以推测,未来我国电梯市场相当庞大。与电梯市场快速增长相比,我国维保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人才短缺、电梯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化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因资金缺乏、维修保养不到位、维保不当等原因致使电梯困人、电梯冲顶等事故、故障时有发生,电梯故障频次居高不下,人民群众生命和社会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电梯维保服务人员的短缺和电梯数量与日俱增已使电梯维保业不堪重荷,维保行业乏力,安全事故频发,行业及社会问题凸显。电梯在楼宇中的运行和管理变得日益复杂,电梯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监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电梯管理维护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二、物联网在电梯行业的应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架构。电梯物联网系统主要由电梯数据采集器、视频监控,3G无线移动网、互联网、GSM短信、电话等双向远程通信,平台管理软件组成。每部电梯采集的电梯故障报警、状态信号通过3G无线互联网或GSM短信实现远程传输。

目前电梯物联网平台通用基础功能主要包括远程监测、自动报警、远程控制、诊断和维护、系统连动、数据挖掘、报表与决策支持与节能分析等。电梯物联网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图1电梯物联网网络架构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政府质监部门、行业协会和电梯企业提供一个高效率的、统一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真正实现政府、协会、企业、物业、电梯、人员、手机和门禁等终端设备等全面互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保障乘客安全。

随着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电梯物联网试点划项目的推进,全国各地电梯安全监控及监管物联网项目纷纷上马。国内各大电梯厂商、配件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如上海新时达、沈阳蓝光、无锡中科等也加紧了电梯物联网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市场推广。2012年5月“电梯物联网” 产品亮相广州电梯博览会,标志着“电梯物联网”产品开始迈向市场。

三、物联网在电梯行业应用面临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但其推广和普及的前提一是电梯物业用户和使用人能够承受得起的相应费用,从中得到更多的益处,二是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就目前我国电梯物联网发展情况来看,突出问题和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主导,缺少市场机制

目前政府主导下的电梯物联网试点工程,为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可行的监管方案,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政府对电梯监控功能的需求,其直接用户和受益者是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然而作为监督部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不足以打开市场需求,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物联网的发展,除非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强制执行。

(二)各地业务模式不统一,这不仅仅会形成未来的信息化孤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也无法从社会运营机构获得有效数据,更是影响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长远建设,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的业务地位。

(三)目前电梯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电梯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下游电梯维保企业、物业公司、电梯用户等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四)重监控、轻监管

部分地区建设,甚至与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无干系。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电梯物联网平台的应用无疑对政府加强监管力度、方便电梯年检和抽查以及电梯企业的考核评估等都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四、电梯物联网发展趋势

(一)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物联网正在一步步走向理智,但现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推动电梯物联网商用的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采购。大多数电梯企业积极参与电梯物联网计划,主要缘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这是基于当前物联网整体环境尚不成熟的市场状况中的一种发展方式,但随着公众对物联网需求的增加,未来电梯物联网的建设不可能依赖政府部门的强行要求和政府的补贴来进行推广,而是要通过完全的市场行为,让电梯物业用户和使用人花费能承受的费用,获得更多的收益。加速电梯物联网深层次技术和高附加值利益的探索,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驱动,将成为电梯物联网产业的关键点。

(二)品牌间开放端口协议,建立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

物联网标准被认为是阻碍物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一个电梯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必然都有争夺主导者地位的机会。而决定主导地位的,不是一时的用户规模,甚至也不是高精尖的技术,而是标准统一的电梯物联平台。没有国家及行业标准,很多电梯生产企业和物联网企业的小型应用系统都是自成一体,采用私有通信协议,导致不同厂家系统和方案无法互通,不易扩展。未来电梯物联网发展要求各电梯生产企业开放端口协议,构建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开发更多更开放的平台功能。

(三)形成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其本质是驱动行业业务发展;商业模式的竞争将是企业最高形态的竞争,好的商业模式可以统摄未来市场 。作为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电梯物联网乃至整个物联网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

国内各电梯物联网平台开发商、服务商正在积极探寻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努力将行业的主要价值或赢利点改造为企业的附加价值。在物联网领域,谁更接近用户,谁就能成为物联网运营商,区别的不过是用户将通过不同的管道传输数据罢了.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并不一定会成为物联网的核心,政府也不是最终的用户,设备商、维保企业在电梯物联网领域有着更重要的位置。因此,物联网产业链各成员企业(如图2)能否进行之合理的利益分配,形成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是物联网产业链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图2 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与分工

(四)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电梯物联网本身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将电梯、电脑、手机等连接在一起,它的价值更体现在这背后对数据的处理、挖掘和利用。利用“电梯物联网平台”,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传递到电梯企业,不仅在电梯监控、维保、急修、安装和改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电梯企业的后勤管理(人员、客户、供应商、材料)、仓库管理、合同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满意度、质量抽查、应收应付款管理和各种统计报表等信息化管理方面有强大功能,由此全面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建立行业规范,进行资源整合

这是电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比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更为重要。如果说关键的技术是“点”的问题,而规范和整合则是“面”的问题。建立“电梯物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电梯行业进行规范和资源整合,以达到最大程度上利用资源。

五、结语

现阶段电梯物联网应用的火热主要源于政府的各种激励和扶植政策,但是整个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技术的革新、产业链的拓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市场的需求。只有电梯物联网的发展真真正正的给政府、电梯企业、维保单位、物业公司和电梯用户带来了利益和便利,才能获得更加广阔市场空间,全方位地促进电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经纬.物联网何时由政府主导迈向市场驱动?[J].通信世界周刊,2011,(16).

[2]杨志杰.2011通信展:主导者缺失 物联网被切割[N].通信产业报.

[3] 陈海滢,刘昭.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作者简介:

王玉梅,女,江苏丰县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