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论文

时间:2023-06-06 08:5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医学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29-02

毕业论文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和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掌握技能途径。我院自2006年开始第一届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现已完成三届,本文就2006、2007、2008届学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

1 毕业论文工作分析

1.1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我院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在高校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需要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实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正常顺利进行,我院建立了一批以医院为主毕业论文实践基地。

1.2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是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聘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2006届21名学生由16名教师指导,2007届25名学生由6名教师指导,2008届14名学生由5名教师指导,基本情况,见表1。

2 讨论

2.1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我院医学医学信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承担医疗部门信息设计、建设和管理,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我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及论文时间计18周(含10周的医院相关部门实习),我院该专业安排了10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为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医院网络和医学数据的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2.2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

我院选用的是具有一定的带教条件、科研条件与设施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医院接收5-6名学生,分组安排到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病案室、检验科、影像科、信息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基地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外,还对实习生政治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及教育及实习生在本单位的人身安全负责。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需要。

2.3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到三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配备比较科学,正高级职称水平的老师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2006届的62.51%,2007届62.5%,2008届60%,由于学院信息方面师资相对不足,2007届、2008届学生又没有聘任外单位指导老师,所以每位教师所带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由2006届每位教师平均带教1-2名学生增至2008届位教师平均带教2-3名学生。

2.4 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题条件。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选题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能做到一人一题并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能较好地结合科学研究,大多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来源于科研的选题比例分别是2006届占14.3%,2007届占44%,2008届占50%。呈上升趋势。来源于社会生产实际的选题尚未涉及。

2.5 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从三届学生的选题内容来看,学生选题涉及医院信息管理类、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医学信息教育及培训、医学网站建设及标准化建设及医学信息其他内容各个方面。所有选题均属于医学信息学范畴,而且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训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分类情况看:研究医院信息系统(含电子病历)的及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直接指导医院院的课题所占比例达40%~50%。

2.6 毕业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写作态度、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等的全面评判。由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20%)、答辩小组(40%)三部分组成。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分布,均成正态分布,组成合理,大多数学生成绩达到良好水平。

2.7 存在问题:首先,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尚待完善和扩充,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医疗卫生机构去实习,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只局限于医院各科室。第二,由于我院前二届学生不多,指导教师的配备只局限于学校的信息教研室老师及图书馆研究信息的老师,使学生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内容课题缺乏。第三,通过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偏弱,外文翻译能力不强等情况。第四,学生由于受就业、考研、毕业前补考等影响,时间上把握不好,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同进存在论文书写上的不规范。

3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在管理上必须健全完善的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撰写规范;在质控上,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程指导和监督和反馈,严格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质量检查;在基地建设上,建立、完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并加强对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在教师方面,建立梯队型的指导教师队伍,坚持奖惩激励机制,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指导教师, 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定期举办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学生方面,应要求学生弄清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文献资料查阅、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具体规范要求[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毕业论文的时间,掌握好毕业论文的进度,正确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及参加毕业前补考等关系。要提高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参考文献

[1] 方莉,唐中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120

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盲区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34-01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教师资源相对欠缺。毕业生毕业设计时,每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指导交流的时间不断减少,现场指导学生也使得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往往容易形成指导毕业设计的盲区。因此,在高校毕业设计中引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进而使得每个教师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促进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高校各项工作服务,加强毕业生和教师之间在远程情况的交流,很多高校开发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系统采用B/S体系构架,基于.NET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搭建,从而实现了系统信息的集中管理并提高了安全性。系统一般由如下五模块组成。

(一)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储存和管理系统中各个用户的相关信息,该模块主要由用户登陆页面、找回密码页面和系统管理员管理页面组成。该系统的用户为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员。

(二)课题选择模块:指导教师将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输入到个人的信息资源库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题,而管理员最终具有对选题进行调整的权利,避免教师工作量过大,学生选题集中等。

(三)流程管理模块:毕业设计环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上传任务书界面、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原稿页面、学生中期进展情况及中期报告提交页面、教师中期评语页面、学生提交毕业论文页面、教师论文检查审核页面、教师答辩成绩录入页面和学生答辩成绩查询页面等组成。

(四)规范管理模块:学院管理员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相应规范性论文、表格、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要点和技巧等各类文档,供学生下载。

(五)在线交流模块:网络信息系统引入到本科毕业生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方便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进行有关毕业题目的在线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可以是异地的,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后,学生再进行文献的输入。在线教师模块主要有网络答疑室和学术交流论坛两部分组成。学术交流论坛可以实现学生之间资料的共享和相关课题技术的交流。

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优缺点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使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化。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在校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系统能够提供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和模版供学生下载,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适应性较灵活,而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2.学生可通过这个毕业生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与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而系统将自动保存这类信息;而且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将论文终稿规范化。3.毕业生论文通过网络的管理,可以使学生的论文能够得到共享,从而便于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情况。

从实际的系统使用情况来看,该管理系统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具体的缺陷是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权限”较小,而只是在整体上执行学校上级管理规定的转发和执行,也就是说,作为基层教学和与毕业生接触最多的学院及系管理员对该系统的执行权限较小。此外,毕业设计工作过程的网络化可以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更方便地交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网络上的交流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起到了学术交流和疑难问题解答的作用。当然,这些系统存在的所谓的缺陷,除了和目前系统本身有关,更主要的是和一个高校的办学和管理思路以及学术氛围有关系。这是需要从长远进行考虑的问题。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缺陷,因为作为硬件设施,如果长期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疏于管理和监控,那么管理信息系统将徒有表面功能而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能起到实质的帮助作用。

三、总结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将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对高校教学环节的一大改革。作者认为对毕业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进一步深入,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要求,不断地改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施行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B/S结构,CORBA,三层体系结构,命名服务

 

0 引言

随着近几年唐山的不断发展,消防安全单位的规模也在扩大,对于消防安全单位的管理日趋复杂。为了加强对重点单位信息资源的掌握,解决在现有警力条件下,依靠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工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采集和综合管理的要求这一突出问题,一种更新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管理系统呼之欲出。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是基于CORBA规范设计的,该系统直接为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等消防业务工作服务;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为领导决策服务。该系统对提高公安消防部门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特别是重特大火灾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总体框架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即内部系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采集子系统――即外网系统。内网和外网是完全分离的两个子系统,这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图1。

图1 系统架构 图2 系统关系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的外网系统是用来采集消防重点单位的信息的。它包括两大部分:分别为Web应用程序和单机录入程序。其中毕业论文格式,Web应用程序用来负责系统的登陆、查询、修改等基本操作,而单机录入则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录入。内部系统也包括两大部分:Web应用程序和数据传输应用程序。其中,Web应用程序用来负责系统的登陆、数据的显示等基本操作,而数据传输应用程序负责数据的导入和导出。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的内部系统和外网系统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得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中内部系统和外网系统的处理协作关系。通过Web浏览器,各重点单位将本单位的信息录入,而后由Web应用程序将单位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处理,最后导出为磁盘文件。导出的文件要通过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内部系统的数据传输应用程序导入内网,然后在内网的Web应用程序中进行整理。

1.2 系统功能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由内部系统和外网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功能各自不同。总体说来,单位管理子系统用于负责单位属性管理、单位查询、单位统计和数据交换。其主要功能模块为:登陆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单位信息管理模块和数据的导入导出模块;

信息采集子系统是消防重点单位向公安消防机构填报单位信息的标准途径。其主要功能模块为:网上登记模块,系统设置模块、信息录入模块、单位管理模块、还原设置模块和数据导入导出模块论文服务。

1.3 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

本系统中,无论内网或是外网,均基于CORBA规范进行分布式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采用JAVA语言,基于B/S模式,引入了新型的三层体系结构。即“数据库服务器——CORBA应用服务群——客户端”三层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4][5]。“数据库服务器——CORBA应用服务群——客户端”三层体系结构是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应用CORBA规范而得到的一种新的、更高效的软件开发模式。其基本构想是:由网络中的一台机器专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存放整个信息系统所用到的各单位数据;由多台计算机各自存放一部分CORBA应用服务;各客户端从CORBA服务器群中获取服务。

对于只存放数据库的计算机来说,由于它专门存放数据库,不作其他操作,因此,机器的硬件配置不一定要很高,而存放的数据库则可以具有很强大的功能。例如,可以存放一个基于面向对象技术设计的数据库,其中有专门的单位属性类、地区信息类、图纸类等毕业论文格式,具体的某个单位、某地区或图纸等都看作其类下的实例。也就是说,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做的很强大。CORBA应用服务群则由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组成,每个计算机上存放一部分CORBA服务。

图3 三层体系结构图4 内网命名服务器设计

2 单位管理子系统(内网)的实现

2.1 CORBA对象的划分

单位管理子系统用于负责单位属性管理、单位查询、单位统计和数据交换。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划分,所建立的CORBA对象为[2]:数据库访问对象、用户核定对象、多个系统参数设定对象、单位信息对象、数据导入导出对象以及相关调用函数对象。各个对象的具体含义为:

数据库访问对象:数据库服务器在网络中是由一台专门的机器承载的。数据库访问对象就建立在这台计算机上。通过获得数据库访问对象的引用,就可以采用里面所封装的数据库访问方法来访问数据库,获取或者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对于不同的数据,由于在前面采用了表管理表思想的数据库表设计,从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访问,可以直接以字符串参数的方式来访问。其他各个CORBA对象内部的操作,基本上都会调用此对象,以实现数据库的访问。

用户核定对象:出于安全的考虑,本系统的用户密码采用了三级设定。因此,专门建立一个CORBA对象来封装用户名密码的核对操作。

系统参数设定对象:本系统的参数设置种类繁多,而且彼此的相关性比较强。例如区域设置,图纸设置等。因此,将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参数设置封装成不同的CORBA对象。这些CORBA对象的功能是:从浏览器端接收修改命令,更新参数,同时更新相关数据,然后存库。

单位信息对象:封装了新建单位和查询单位的操作。通过调用此对象中封装的方法,实现了单位信息的管理。

数据导入导出对象:封装了两个方法,分别用于导入和导出数据。根据调用时传入的参数不同,可以完成不同的导入导出工作。

相关函数对象:封装了一些公共的常用函数。

2.2 命名服务器的设计

命名服务器的设计如图4所示。

根上下文为内网系统。其下分为两个上下文,分别为功能对象和基本对象。在功能对象下面,挂接的CORBA对象有用户核定对象、参数设定对象、单位信息对象和数据导入导出对象;在基本对象下面,挂接的CORBA对象有数据库访问对象和相关函数对象。

访问某个具体的CORBA对象时毕业论文格式,先从根上下文开始,寻找对应的上下文,最终找到所需的CORBA对象的IDL,然后,在使用其所封装的方法。

3 信息采集子系统(外网)的实现

3.1 CORBA对象的划分

信息采集子系统是消防重点单位向公安消防机构填报单位信息的标准途径。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划分,所建立的CORBA对象为:数据库访问对象、登记对象、系统参数对象、信息录入对象、单位管理对象、还原设置对象、数据导入导出对象以及相关调用函数对象。各个对象的具体含义为:

数据库访问对象:数据库服务器在网络中是由一台专门的机器承载的。数据库访问对象就建立在这台计算机上。通过获得数据库访问对象的引用,就可以采用里面所封装的数据库访问方法来访问数据库,获取或者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对于不同的数据,由于在前面采用了表管理表思想的数据库表设计,从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访问,可以直接以字符串参数的方式来访问。其他各个CORBA对象内部的操作,基本上都会调用此对象,以实现数据库的访问论文服务。

登记对象:用于封装管理员添加的相关操作。

系统参数设定对象:本系统的参数设置种类繁多,而且彼此的相关性比较强。例如区域设置,图纸设置等。因此,将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参数设置封装成不同的CORBA对象。这些CORBA对象的功能是:从浏览器端接收修改命令,更新参数,同时更新相关数据,然后存库。

信息录入对象:封装界面操作的一些输入设定方法。

单位管理对象:封装了对单位信息的各种操作,包括各种修改和查询方法。

还原设置对象:设定数据备份和还原的操作,即访问当前数据库,取出所有关联数据,生成备份文件,以及从备份文件导入数据到当前数据库等。

数据导入导出对象:封装了两个方法,分别用于导入和导出数据。根据调用时传入的参数不同毕业论文格式,可以完成不同的导入导出工作。

相关函数对象:封装了一些公共的常用函数。

图5 外网命名服务器设计图6 系统主界面

3.2 命名服务器的设计

命名服务器的设计如图5所示。

根上下文为外网系统。其下分为两个上下文,分别为功能对象和基本对象。在功能对象下面,挂接的CORBA对象有用户核定对象、参数设定对象、单位信息对象和数据导入导出对象;在基本对象下面,挂接的CORBA对象有数据库访问对象和相关函数对象。访问某个具体的CORBA对象时,先从根上下文开始,寻找对应的上下文,最终找到所需的CORBA对象的IDL,然后,在使用其所封装的方法。

系统主界面如图6所示。

4 结论

在深入研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内外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内外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CORBA对象的划分,并各自实现了CORBA命名服务的功能,设计了CORBA命名服务器。

本系统基于CORBA规范,使的内外网的处理不用依托于某一台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具有很好的系统稳定性。应用CORBA规范开发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在消防领域内是一大创新,很好的实现了基于网络操作的软件开发的基本目标:实现处理上的分布。

参考文献:

[1]Geary David M ,Graphic Java 1.2 Mastering the JFCVolume I: AWT [M]. 3rd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1

[2]汪芸.CORBA技术极其应用. 东南大学出版社[M],1996:218-230

[3]谭建荣,岳小莉,陆国栋.图形相似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应用[J]. 计算机学报,2002, 25(9): 659-676

[4]王培进,李纲民.基于B/S结构的信息处理系统[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0.13(3):194-197

[5]陈国华.CLIENT/SERVER与BROWSE/SERVER──从胖客户应用程序向瘦客户应用程序的转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6:86-88

第4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信管专业 就业 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998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2006年,据因特网“搜狐高考站”上公布的院校专业信息中,办有这类专业的高校有340多所,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2003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开始步入正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高校根据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也各有侧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该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民族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该专业健康良性发展,提高民族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效率。

1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008年6月,通过对本校本专业40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信管专业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专业不对口。在问卷调查中,信管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工作与信管专业相关程度“非常对口”的只占2.7%,“基本对口”的占10.81%,“有一些关联”所占比例最大――37.84%,“不相关”的比例也比较大,占18.92%。

(2)就业满意度偏低。问卷调查中,问题“你对你找到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中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同学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常满意”的只占5.41%,“比较满意”的占27.03%,“一般”的占32.43%,也有2.7%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3)就业选择太过自我。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很多,通过调查分析得“个人意愿”所占比例最大,占67.57%;“父母朋友意见”的占13.51%;有2.7%的人择业“受同学择业的影响”;只有10.81%的择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而调查中没有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

实际学习中,许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以后,也不能说清自己到底学习了些什么,仍然不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在何处,从而对专业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抱怨毕业后就业难,他们反映求职时,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将他们看作是从事计算机的,而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他们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2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虽然教育部专业指导小组规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如管理学的教师按管理类的特色去讲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的教师按经济类专业的一套讲经济学基础,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教学,没有顾及三个专业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撑,造成三个主体相互脱节,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专精于某一领域(“全才约等于庸才”)。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也是陌生的,在各类招聘资料和招聘会上往往很少提供相应的职位。

结果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与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偏离,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是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知度都需要逐步提高。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在探索、研究与形成过程中,以至专业培养尚不够成熟。

(2)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该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的不同,教师构成成分的不同,具体后果是“拼盘式”的教学,即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注意结合本专业的复合型的特殊来讲,使得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互相脱节。

(3)学生在入学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教育,没有对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概括清晰的了解,不知道未来四年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所得到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不知道学了有何用,学习没有目标,因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4)专业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没有大力突出该专业的复合型特点,宣传其成功案例,学生没有明确体会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由于大多数不具有复合型人才的实力,故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专业的复合型特色。

3 解决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我校毕业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因此我校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的就业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大多数民族地区发展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即信息化水平偏低,对我专业人才需求量偏低。从而不能发挥民族学生的民族优势,是从另一个角度浪费人才,浪费先天优势。所以要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即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2)民族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针对性培养信管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本科专业点已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国家颁布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该职业的基本特征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具备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于民族类教学型的高校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鉴于我校是民族类院校,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有用人才是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笔者认为,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为顺应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需要,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培养较低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除了应具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和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就业主要承担中初级企业管理师的工作。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新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重积累:由于是新开办专业,我们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就业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数据库技术或三级网络技术)考试,鼓励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参加全国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资格考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比纯管理类专业学生技高一筹,在信息管理能力上,比计算机专业学生意识更强。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办学特色。

对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结构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课程除5 校课题组提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外,还应该加进系统工程、IT项目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主干课程。同时,还要开设ERP 原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化技术课程。

在专业实习安排上,为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民族院校可以积极与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各行业进行联系,以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该专业实习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上,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本专业的特点,允许学生选择做毕业论文,也可以做毕业设计。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1~2个月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在学习的初期便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一个概要的、整体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学习内容、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使学生明确在将来的学习期间学什么,为何学和怎么学,而这些仅仅靠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完全不够的,而需要系统的学习。

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职业定位。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中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东部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国家的政策对(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对信息化人才的规格也提出新的要求。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角度看,所需要的人才可分为两类:一是信息管理人才,一是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项目管理能力,IT技术能力,业务流程能力,人际影响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扎实而丰富的管理科学知识和战略的执行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能力、不断的再学习能力和善于变革锐意进取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ERP;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提出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它是由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学专业5个专业整合而成,作为“管理学”门类的二级类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的一个专业。信管专业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基础由三部分组成:现代管理科学、现代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其培养出的人才应当能够承担各级各类的信息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因此,国内院校在设计课程时,一般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运筹和计算机软件及部分硬件课程,再辅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程之间缺乏紧密配合,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程体系与技术发展脱节。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周期短,在很多院校中,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一些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开设,并且没有辅以配套的实验、实践、实习课程,而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2)实验教学应考化。实验教学更多的围绕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主动分析和思考来展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型、设计型以及创新型实验课程的开设,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信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上,许多学者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如,张劲松在分析了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科定位,并给出信管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和课程体系创新重构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基本流程[1]。吴伟根据信管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适合本校的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2]。张洁在分析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背离之处,提出了优化课程的建议[3]。

二、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提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信管专业课程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企业ERP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相似性,信管专业课程与ERP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4]。以ERP构建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信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ERP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想法基于以下两点:(1)综合性。ERP是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它要求学生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一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2)实践性。ERP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的原理,还要通过具体的ERP平台掌握企业运作的全流程,学生通过接受ERP培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而且,ERP试验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实验,包括ERP软件实验和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等形式的实验相比,ERP实验更接近企业现实,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搭建出的系统平台才真正具有可用性。

三、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进行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利用专业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尽量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知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了“基础+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础类课程主要打造学生的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和计算机学科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理论课程包括信息科学类课程、系统科学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交叉融合课程。信息课程类和系统科学类课程主要阐述计算机软件、系统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围绕经济、管理基础和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经管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交叉融合类课程为商务、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特色课。在实践课程体系中,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如企业运营管理沙盘模拟、ERP系统操作实习等,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ERP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成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这些素质正是ERP专业人才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本课程体系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构建出分阶段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一)利用MIS专业知识分析ERP设计原理阶段

该阶段所对应的课程为ERP设计原理相关课程,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与管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在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过的MIS知识,如数据流程分析(DFD)、数据字典的编写(DD)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等,掌握ERP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剖析ERP的数据组织,从而掌握先进的ERP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二)ERP软件的应用阶段

在传统的信管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课程设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处理和利用信息辅助决策的能力。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对企业中的业务知识了解不够,所开发出来的系统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出来的,因此可用性较差。但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企业业务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对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该阶段,就应该引入ERP软件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例如用友U8系统。一个成熟的ERP软件系统依据供应链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几乎涵盖了企业中各个方面的业务流程,通过对该软件系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一个真正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对ERP软件设计所体现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的讲解,对ERP软件功能模块的介绍,以及在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点问题,而不是具体的讲解操作过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根据ERP软件的应用手册自主学习来完成。

(三)沙盘模拟阶段

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不同于ERP软件模拟实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交互学习方式。ERP沙盘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了适当的概括和简化,沙盘模拟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8名同学,模拟一个企业在6-8年中的经营;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运营总监、采购总监等职务角色;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作为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各自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等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5]。沙盘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展示企业流程的操作,结合职位扮演、运营模拟、教师点评,将企业发展战略、生产规划与设备投资、物料需求计划、融资、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全部展现在沙盘上[5]。通过沙盘模拟实验,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企业所处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深入了解企业中各种管理方法和规律,以及信息管理是如何帮助企业更加准确的定位市场,赢得战略优势。

(四)结合毕业论文的ERP软件开发或ERP实战实训阶段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选修的方式,用以巩固和提升前面三个阶段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把所学到的ERP专业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当中。在该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的专业方向,以及与该生今后的就业相结合,可以选择不同的选修内容。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让学生分析ERP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按照MIS系统的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工作;另外,信管专业的另外一个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ERP系统操作能力的企业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ERP实战实训课程,通过竞技的方式,学生分组对抗,小组的成员根据企业运作的实际业务流程,模拟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不同的工作角色,并运用在ERP软件课中学习的ERP软件,处理各种报表与业务数据,真正地把ERP软件运用起来。

四、总结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作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不断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将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

[2]吴伟,叶潮流.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3]张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第6篇

开题报告格式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范文 一.编写目的

《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开题报告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各模块的分析,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内容,技术方法,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流,为程序编写定下宏观体系框架。

二.开发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银行帐目管理之中的应用日益收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银行帐目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it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目前,对外开放必然趋势使银行业直面外国银行巨头的直接挑战,因此,银行必须提高其工作效率,改善其工作环境。这样,帐户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传统的银行帐户管理中,其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繁琐的,帐户管理以入帐和出帐两项内容为核心,在此过程中又需要经过若干道手续,因为整个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效率十分低下,且由于他们之间关联复杂,统计和查询的方式各不相同;且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问题,因此该过程必须实现信息化。

我们的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银行帐户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能使新系统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请求,通过初步调查和系统目标分析,对要开发的银行帐户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经济上、资源上和管理上进行是否可行的研究。这是一项保证资源合理使用、避免失误和浪费的重要工作。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分析成本与收益、投资效果等。

技术上的可行性:要分析技术力量、计算机性能、通讯网络和系统条件等。

资源上的可行性:主要指管理、经费能否得到保证。

管理上的可行性:如帐户管理水平、数据收集可能性、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和领导对发展系统的态度。

可行性分析已经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请领导及有关专家审议,通过后进入了以下需求分析阶段。

四.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的主要需求有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几个方面:

(1)帐户管理方面: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2)取款机信息管理方面: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3)用户查询方面:用户希望便于查询自己帐户的信息。

(4)查询统计方面: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五.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des加密算法;

(2)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使用触发器;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三:系统查找数据的速度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哈希算法进行数据的快速查找。

六.系统定义

通过该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使银行的账户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账户管理效率的目的。系统开发的任务是使办公人员可以轻松快捷的完成对账户管理的任务。

1、系统要求:

(1)系统应符合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满足银行相关人员日常使用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2)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3)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4)尽量采用现有软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实现了: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功能,

帐户管理模块: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用户查询模块;

取款机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查询统计模块: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七.系统体系结构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做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八.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2000 ie5.0

开发平台:visual forpro 6.0

九.参考资料

vfp 编程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教程 作者: 常明华 杨佩理 李基鸿 连育英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7-5083-0867-0

出版日期:2002-08-01

vfp程序设计简明教程

作者: 鲁俊生 胡天云主编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7-5606-1047-1

出版日期:2001-08-01

visual foxpro6.0/foxbase+课程设计案例精编

作者: 伍俊良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7-5084-0947-7

出版日期:2002-01-01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作者: timothy c.lethbridge robert laganiere

译者:张红光 温遇华 徐巧丽 张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7-111-11904-5

出版日期:2003-04-01

十.课题开发进度

2月23日---3月7日 系统分析阶段

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needs on talents increase in China,domestic colleges are facing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skills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problems in local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IMS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sed on our school's specific situation,some professional program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Key word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98-02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一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 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不密切。

2.2 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 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 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太光,陈培友.为东北振兴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7).

[2]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48-51.

第8篇

(1.湖北医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湖北 十堰 442000;2.十堰市太和医院内分泌风湿病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生大学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最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针对医学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师资薄弱、设计时间难以保障、办学条件有限和过程监控不到位问题,论文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设计

基金项目: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启动基金项目(2009QDJ19);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13021)。

作者简介:刘向阳,男,湖北荆门人,硕士,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web开发和计算机教育。

通讯作者:姜燕,女,硕士,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工作过程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3 结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尽管信管毕业设计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但学院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各自环节上的认识,精心管理,全面监控,就一定能将毕业设计这一长期的工作完善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61-62.

[3]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9-90.

[4]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卢景.医学类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个案研究[D].云南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类民办高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MING Yun

(Wuhan Medie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course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ho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the third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 presents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tandardized and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ourse relying on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in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三本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美国,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 专业,1990 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 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 专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 MIS 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称IS 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进行介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管理之间的专业,进行人才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新专业于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此专业综合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层、信息管理层、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层。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应不同。

三本民办高校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认识,并利用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它不仅体现着三类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这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管理层是在信息素养形成基础上的提升,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知识,分别为信息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主要特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能力层则是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实践技术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理论是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力则属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在不断地变革,这要求学生能不断适应这种变革,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包括管理与计算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注重课程实践。此专业课建设的原则有:

(1)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要避免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多门相近课程的重复部分去掉,再进行整合;二是将不同类课程整合成综合化课程。

(2)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应该提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有很多。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有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图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图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四大块:基础课程(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管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系统理论与课程实践。这四大块的主修课程分别为:

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大学本科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管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计算机课程,主要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另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如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具体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如专业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等。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目前,很多教师在认为本专业的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设计与开发。严格来说,实践环节还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软件编程和运行维护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应该从企业运作角度出发,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控制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等一系列能力。经营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顺畅和谐地流动。其中后三种能力主要靠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积累和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能力属于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不仅需要安排上机,还应从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抓。

通常来说,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实践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整合知识的作用,可以将信息资源根据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融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组建信息系统开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2~3人,按照特长来分工。实践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本民办高校在开办此专业时,应建设专门的机房,除了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设施应尽可能齐全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同时,三本民办高校每年应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教学效果,根据反馈对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图2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图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有一部分偏向于管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目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例如: 讲授《数据库系统》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这是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求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年青教师。因此可以选择管理方向的教师最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教师或者是实验室指导员等,本科学历就可以,辅助学生在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动手能力强就行。

6 总结

本文立足于三类民办高校的特点,阐述了三类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及现状,然后分别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突出阐述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将对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淑琴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3]何永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新专业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2).

第10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系统;UML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3-5388-03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 “2+1”的学制,即前2年在学校以课堂学习、模拟仿真、校内实训为主,最后一年完成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轮岗实训和顶岗实训,以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实践为主。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分析和设计出符合中职学校特点的毕业综合实践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缩写)统一建模语言, 于 1994年10月由Booeh和Rumbaugh基于Booeh方法和OMT方法的统一工作而发展起来的,UML为软件开发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适用于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从需求分析直至系统完成后的测试和维护。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综合实践管理系统是针对当前学生实习管理、实结报告和毕业作品设计等工作而设计。要求系统对实习学生个人实习信息、企业信息、学校信息、指导教师信息进行管理及维护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实习全程与学校、教师及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保障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系统的总体任务是实现毕业实践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的主要业务流程有:

1)学生毕业实习申请审核业务流程:学生提出毕业实习申请后,由辅导员负责审查资格,如通过,并提交系统,根据学生意向岗位,相关企业再进行审核。

2)校企实习合作业务流程:学校实习指导部门负责审核企业人员填报的校企合作申请表,填写审核意见后,把填有具体的企业和岗位信息的校企实习合作审核表报送学校领导审批,如果校领导审核通过,将该信息存储备案。

3)学生实习成绩评定业务流程。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毕业设计情况进行评定成绩。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也符合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就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4)学生因为个人和实习岗位等原因,中途可以提出变更实习岗位申请,如情况属实且符合规定,经企业指导老师审核同意后,可以重新安排实习,实习岗位信息将被及时更新。

1.2 系统活动分析

本系统系统用户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学生、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设置和分配权限。

1.2.1 学生实习申请审查活动分析

学生实习资格审查通过后,可以填写实习申请表,经过系统管理员审核,如果是在校内实习,则不需要提交企业;如再校外实习,或校企合作企业有什么特殊要求,如学生年龄、性别、视力等,可将实习学生信息提交至企业,有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如通过,则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书。审核实习学生活动图如图1所示。

1.2.2 毕业设计管理活动分析

实习学生可以在登录系统后浏览毕业设计选题信息,根据自身实习岗位情况和专业特点选择题目,并提交。实习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活动图如图2所示。

1.2.3 企业实习管理活动分析

企业指导老师可以在登录系统后浏览学生岗位信息,根据学生实习情况或学生申请,进行实习学生考勤信息管理和轮岗调岗信息管理。企业管理活动如图3所示。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将采用模块化结构,依据优化的学院毕业实践管理制度和流程,将系统分为公用模块、学生、教师管理、企业指导老师、院系管理和系统管理等6个模块组成。用户在系统登录界面中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可以进入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具体的操作。

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以降低数据冗余,保证数据完整性及一致性和提高并发性能力为主要原则。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是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根据系统需求及功能设计,系统核心E-R图如图4所示。

3 结束语

毕业综合实践管理系统服务于学校的顶岗实习、毕业作品设计和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已基本实现从新生报名注册到毕业离校的全程信息化服务,学生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实验室和毕业论文写作、答辩等环节。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在学制、学校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等层面有很大差异,所以中职学校在教学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并不能照搬照抄高校的解决方案,而应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量体裁衣”,科学分析和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解本巨,李晓娜,宫生文.UML与Rational Rose 2003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谢晓石.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数字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3] 杨龙云.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朱景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与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第11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5-02

一、研究背景

具有医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我校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上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人才。信管专业作为我校的品牌专业,在几年的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小组在课程设置、教师梯队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与探索。就信管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根据专业特点,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相关课程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该类课程中,《数据库原理》即是信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授课存在以下两点突出问题:

1.授课重教轻学。由于授课课时不足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更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处于一种“满堂灌”的状态。

2.教学与实践脱节。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制作都会大量涉及到数据库方面的知识。但实际教学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使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有关数据库应用的完整概念,能理解基本概念,但无法应用于实践中,遇到问题无从解决。

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从2009级信管专业开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1.重视教学内容建设,体现医学院校特色。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首先要从“为什么学”入手,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目的;进而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需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最后,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根据我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医疗机构的特点,专业建设小组在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时,讨论确定《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基本内容为主线,贯穿现代化医院管理在其中,通过前往教学医院实地调查与网络查询等手段,分析医院管理系统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选择其中的门诊挂号预约系统为例,利用实验课,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医院门诊预约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要求各学习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填写系统分析结果表。通过注重教学内容建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以项目带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授课过程中,教学侧重语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点孤立,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顺利应用到实践中。为了解决知识学习与应用脱节的问题,授课过程中引入项目学习。由于09级信管专业共两个教学班95名学生,考虑到人数相对较多,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方式开展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结果四大要素构成。第一,项目学习设计。(1)内容。项目学习内容设计应当保持与课程标准一致的目的。《数据库原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库的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数据库原理》课程项目学习内容来自于涉及数据库开发技术的相关系统、平台的设计题目,在开展项目教学时,共计为学习小组提供了22个练习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设计题目内容均来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其中有些设计题目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专业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大学外语四六级报名系统”也是课题组教师承担的校级项目。(2)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活动开展以学生课下讨论、分析为主,教师适当参与为辅。为了保证项目活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求各学习小组严格遵守时间进程,课下开展积极讨论。由于工作到位,教学班所有学习小组整体表现良好。几乎所有的学习小组,都能够提前将设计内容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发现设计不足。根据项目学习进程安排,教师为各学习小组布置更进一步的学习内容,包括:各学习小组根据设计讨论,绘制数据库设计所需E-R图,并阐述系统需求分析,描述系统各项功能,提交相关文档资料。各学习小组将设计结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汇报,阐述设计思路、设计结果。(3)情境。教师为教学班组织了项目设计汇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环境。各项目学习小组不仅要阐述各自的设计思想,同时要回答教师针对各项目设计所提出的问题。(4)结果。项目学习不仅要达到锻炼学生数据库设计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通过对项目的协作讨论、设计,学习者对所学课程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数据库设计在整个系统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项目汇报,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学习的机会,在介绍自己所在学习小组设计情况的同时了解其他学习小组项目的设计情况;通过现场问题回答,教师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各项目小组成员对所设计项目的理解程度。第二,效果评价。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火花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传授。通过对信管专业《数据库原理》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对教师、学生及课堂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及小组项目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自信心,改善学习态度;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更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合作、沟通能力。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2)教师。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开展分组练习及项目学习,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教师适度参与到学生的项目设计过程中,也加强了和学生的联系。教师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转变,从给予知识、技能向创设活动进行引导转变。(3)课堂。多种形式的授课,使教学活动不再单单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内。学生可以对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延伸了课堂;在被延伸了的课堂中,学生需要通过讨论、协作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允许出错,并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不断进行修正,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从单一传授知识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

《数据库原理》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无论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是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完成,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而言,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采取方法不同,但不论怎样,就各自的教学对象选对方法很重要,再就是要认真地将方法实践于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加强课程实验以及项目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开发设计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沈美,于翔.“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73-74.

[2]兰景英,范勇.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6):32-35.

[3]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1):18-22.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2011年度“质量工程”品牌专业。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学习质量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41-02

1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

现代教育要做到个性化,这样就要求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实施的教育测量和评定方式要做到既统一又灵活。

内因和外因,是众多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中的两个大方面。怎样通过找出这些影响的原因,来对其因果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针对性建设,将成为评价学习质量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不断的摸索建设中,山东工商学院建立了一套素质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知识学习质量评价

教学督导及专家对教师进行的听课制度,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出勤率情况、学生的听课效果、教与学的互动情况等等,其听课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知识学习质量的一个评价标准。

每学期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出勤率及作业完成情况,可以检验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质量;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是对学生本学期学习综合情况进行的一个很好的验证,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每次考试每门课程必须出三份试卷,且试卷的重复率不能超过10%,基础题和能力题比例要合理,学生的答卷时间控制在100分钟左右,难易度要适中,不及格率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毕业论文也是学生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制定了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名册,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指导要求和严格的论文答辩程序,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这两个环节来抓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答辩工作组织与程序的情况说明和相关材料要求详细制定并保存。

每个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要修够了足够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的资格。

1.2 素质培养质量评价

实验课的设置,通过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及进一步深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其工作、学习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对实验课教师而言,有助于提高其实验教学和开发能力,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内容丰富、设计科学的第二课堂和创新学分,对大一、大二学生课后、假期的生活进行了合理指导与安排,并详细记录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在学生大三的假期和大四下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两次社会实习,要求有完整、详细的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通过提前参与社会来锻炼和提高自我。

1.3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

随着我国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整个就业大环境的不景气,对于山东工商学院这类省属二本院校,在保证就业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确保毕业生稳定就业。毕业生毕业之前要做好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毕业后要做好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和分析,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情况,了解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总体评价,以适时调整在校生的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

2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思考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制定制度标准,这样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创造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条件,如果想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得到保证,就要提供可靠有效的教学信息,还要着重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因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在建立教学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抓住影响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核心指标。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各校能否办出特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体质量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这种“个性化”,既包括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也包含教师、学生。即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要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教师是否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否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等等。当然,特色不与学校的规模、名气和资历划等号。

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抓住符合自身特点,对自身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而不能一味追求模仿其他类型学校。因而,教学评价指标一定要符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

第二,指标的设计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有些过程当中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操作性差,参评人员会因此无法做出判断。比如在学生评价教师指标体系中,某级指标的含义为:讲课内容丰富,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这样的指标,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很困难,学生对大部分课程都是初次接触,让其判断教师讲课内容是否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其判断结果是不太可能准确的。

第三,指标体系要求分解,力求做到细化。目前,各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大都使用同一个指标体系,忽视了大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差别。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教学的目的是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及今后自学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基础课教学的评价,应该以学生是否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而专业课多为应用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专业课教学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参考新资料,及时反映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应以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有效信息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由此可见,对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笼统地使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是不合理的。

第四,各评价主体所进行评价指标符合评价主体特点。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各评价主体只能承担与自身身份相应的一部分评价职能,避免让评价主体出现评价的“越位”与“缺位”,从而丧失了评价的客观性。

2.2 加强信息反馈平台的建立

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是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预见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反馈进行及时的处理,有的放矢,使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得到优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信息反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调节和控制的依据;学生可以从教师对其信息处理的结果中获得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双向反馈的过程不断反复地往前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双向反馈的及时、高效提供了支持。

反馈信息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构建信息反馈平台尤为重要,反馈平台的建立可采用多种手段,如网络信息中心、档案信息中心等等。其中,建立网络信息系统是进行信息反馈的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可以强化、重复、控制与调整教学信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疏通各国间信息交流的渠道,相互交流各国的教育标准、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评估的范例等。国内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国家、省、校三级。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要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田恩舜.高等教育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