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文学

小学生文学

时间:2023-06-06 08:5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文学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小学生;培养

一、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

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所发挥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三)儿童文学的美感功能

儿童文学集中表现了生活类、自然类,并创造了艺术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

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应的作品娱乐性愈强。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生阅读的意义及当前现状

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对第一阶段(1~2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然而,语文教学却没把课外阅读摆在重要位置。北京市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的学生有着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经历”;有人在三所分别被评为区级、市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一年级中的三个班进行了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其结果:人均购置图书量分别是1,3本、2,4本、1,8本;热爱阅读的学生人数几近零,多么令人心寒的数字!

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为了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课外阅读的天地,儿童文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作法。

1、利用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在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经常用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同学们被小女孩的美丽善良和她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找这些书来读。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了。

2、发挥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材料,引导学生读好书。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

3、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会读书。

(1)讲课式。用于集体指导如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

(2)讨论式。用于群体阅读后的专题讨论或读书成果交流,

(3)展评式。用于图书的推荐和读书成果交流,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贴近孩子生活的儿童小说。

(4)表演式。用于检查、汇报、交流阅读成果,组织学生编排儿童剧在并进行表演,有益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阅读的质量。

读而不写,印象不深,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列提纲,写读后感,续写等。

第2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目标指导;自我表现;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85-01

课堂上学生往往状如木鸡,不进行积极的思维也不进行积极的发言,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学生的先天素质当然有些影响,但关键是教师没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停顿了就根本谈不上自主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上课时,很注意学生自我表现欲的激发。

一、课外阅读要注意目标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丰富多彩生活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领地。小学生有着很大的求知欲,但也因年龄特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必须正确地加以指导,才能使他们有的放矢地朝着目标前进。平常最基本的预习课文,在目标匕我就布置的很细致,规定了每一环节应达到的要求,如能正确朗读生字新词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教师更要指导,明确达到的要求,“了解故事内容”“录好词好句”“查找有关资料”等。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能得到更好的调节更好地发挥,整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加强。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学习语文活动效率,以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里特征。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知识和动口、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的结合,构成尽可能广泛迁移的稳定心理机能。因此,课堂上我围绕以上因素实施教学。重点体现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首先,我精心设计既有-定深度、广度,又能兼顾后进生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子,获得虽不同而实有效的结果,对于动口、我着重于朗读和回答问题。朗读让学生掌握要求规范,在展示自己的思维内容时要说:“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说是:“我认为××同学的说法……”这些语句,以体现自我思维过程。动手大部分指课堂练习,(其中有课堂笔记,小实验,画课文等)我保证每堂课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笔头练习,当然设计的练习必须围绕目标,不能随心所欲,练习的安排也要合理。

三、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

实施自主教学,最关键的是要面向全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教师要把一切的活动落实到学的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各种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发表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课堂中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网状传递,开展学生与学生的讨论,让开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让信息交流面达到100%,其中,简单的问题让小学生回答或采用讨论,辨论的方法,这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第堂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下一堂还得讨论,让学生得以充分全面的发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体现。

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地,主动地进行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宄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激发自我表现欲,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勇气,对于自我表现勇气很差的,教师应多拿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一次二次,多次下来他们的勇气就会明显地增强起来。学生即使错了,也不加以指责,而应加以鼓励,有的还可这样地评价“还有一些自己的道理”,“还没完全想好吧。”反之,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就会扼杀,思维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发展,语文素质当然不会提高。

第3篇

一、重视入学问题分析

教师要抓好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一)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艰难

上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新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总是会出现东张西望、走神发呆的现象。整节课下来,老师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听课状态欠佳直接导致一年级新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在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挫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行为规范方面适应不良

调查表明,很多一年级新生缺少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不能自觉遵守,更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即使部分学生对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也会出现不能很好地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入学之初,班主任会用大量的时间给一年级新生讲述这些行为规范,但仍会存在回答问题不举手、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

(三)自我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相比于幼儿园,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随着一年级生活的开启,标志着儿童要摆脱依赖性,逐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部分一年级新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小学生不会自己褪裤子上厕所,不好意思求助于教师,就特别容易尿裤子;有的小学生不会管理自己的文具,课桌上总是一团乱。

二、重视学习习惯培养

古人说:养其习于意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其一生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应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一)加强学习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与约束的作用,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习意义重大。但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传统的老师解读、学生聆听模式显然效果不佳。为此,我采用的是讨论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分别应该遵守哪些原则?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在汇报、同学补充和老师的点拨中熟悉规则,明白道理,从而自觉遵守。

(二)加强示范

一年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现有知识和能力都非常有限,老师单纯的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也不甚理想。为此,我采用了示范法与讲解同步,提高了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写字的基本方法时,我首先讲解:作业本要平放,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然后我通过电子白板示范、教师示范、优秀学生示范等方法进行示范,很多学生轻松掌握了写字的方法。

三、重视课堂教学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由于一年级新生还过多保留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對于这一变化无法适应,产生心理冲突,便萌生出对学习的厌恶。因此,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努力实现游戏化的课程教学,使游戏服务于教学,让儿童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习得知识与经验。如:拼音教学我就采用了摆学具的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很好。摆学具这一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得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就很少了,不过它十分适合拼音教学。练习之前,让学生准备好当堂需要的声母或韵母小卡片,用橡皮筋捆好放在文具盒里。先练习找字母:老师读出一个声母或韵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而后快速地找出对应的声韵母;再练习摆复韵母;最后练习摆音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进行摆放练习时,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可以指名到黑板上进行摆放表演。摆放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拼音知识,更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手能力,是一项十分实用有效的综合性教学手段。

四、注重学习成功体验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重视与家长交流、沟通

第4篇

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培养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培养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基本保障,不仅仅是语文学科,任何学科都一样。实践已经充分说明:畸形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障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并说明教学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教学成败是决定学生喜欢语文课与否的关键因素。

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下课很少同自己交流。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下时间可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将一些语文知识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去上语文课,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和目的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直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丧失了兴趣。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其责任感。

就语文学科而言,应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语文的特点及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结合起来,从小就形成对语文学习的长远动机。同时要让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给学生讲一些语文中的名人事迹,使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奋斗目标。在六安路小学工作的那段时间,课下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学生们从这些小故事上都深受教育和启迪,有的同学把这也定为自己的座右铭,下课的时候偷偷的告诉我他的理想和目标,也有的同学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更多的故事,从他们的这些举动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语文都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三、努力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实现启发式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所产生的疑惑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课本,而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尽量联系到生活中,这样会使小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是看的见的,用的上的,才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四、训练积极的归因,及时进行反馈

在学校发放问卷的时候我也和学生及他们的任课老师交流过,了解到那些把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的学生大多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都想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把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外部原因,都是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无助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因此,应当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让他们对成绩不好有一个正确的归因,慢慢地从无助和失望中走出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归因训练,有一种比较通俗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语文练习,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而当他们失败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仅会形成努力的归因,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不够,或者仅仅强调学生要不断的努力,这些都是不够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归因的主要因素。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成绩是怎样,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并且不断的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坚持努力下去,不断取得成功。

五、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进行积极有效的鼓励

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时不时的表扬和批评,眼下的教育体制是坚决反对体罚的。但是不可置否的是,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激励作用,其中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惩罚更有激励作用,对低年级或成绩差的同学更能体现这一点。在进行表扬和批评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情况来进行。

第5篇

一、设置精彩的教学环节

小学生最大的特征是好玩好动,好奇心比较强。小学生的学习受兴趣的支配,在课堂上要让他们乖乖地坐上四十分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使小学生在整堂课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如果教师能抓好导入这个开始环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整堂课中保持高度集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选择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讲授《荷花》这一课时,可以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谜底,再把一段荷花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知荷花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导语,就像把把孩子们带到了荷花池边,感受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丽。导入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是音乐、图片、视频、故事等等,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相互结合。

(二)设疑激趣

善于设置悬念和有技巧的提问,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就会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使平淡的问题变成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备激励、启发、引导功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例如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看图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描述这幅图:“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屹立着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举世闻名的的石拱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300多年来,经受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描述,学生们不禁好奇,纷纷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赵州桥能抵抗住洪水、地震等考验,依然不倒?”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自己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比单纯的教师自己讲授效果好的多。

(三)活动调趣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只是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开展小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

1.朗读法。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接龙式朗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法。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说、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用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3.游戏法。语文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好玩的心理,遵循《新课标》中“以开放、多样与互动为主旨”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游戏来调动学习兴趣。

(四)竞赛促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好胜心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有助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识读生字时,可以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认得快,记得准;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感情,更流畅;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总结得更深刻、全面。

二、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教师如果能善于调动小学生的课堂情绪,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兴致勃勃地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具体方法有:

(一)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信心满满,情绪高昂。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表现出对语文的热爱,使这种情绪影响学生,使学生学得愉快。富有情感色彩的语文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寓夸奖与评价中。“对于学生的成功,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及时表扬。教师尤其要注意后进生,想方设法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稍有进步就要充分肯定。”[1]在实际教学当中时刻抓住学生的成功之处给予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这样会使得学生的兴趣高昂,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持久。

(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幽默。幽默能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津津有味,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纯粹的知识讲授,有时候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懂得幽默,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一个风趣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笑话,将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也使得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背后所蕴涵的意义,促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例如一位老师下午第一节上《春晓》这堂课,面对课堂下昏昏欲睡的学生,她作了一首诗:“春眠不觉晓,上课伸懒腰。待到醒来后,遗憾知多少。”[2]就是这样一首风趣的诗,把学生逗乐了,大家笑成一片,之前的睡意也一扫而光。高超的教学语言体现了一个教师运用语言的能力。幽默风趣的教师会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8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21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是最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然而,现在很多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比如,作业马虎,上课开小差等,有些家长认为这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写作和语言表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人说,生活中到处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学生可以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观看自然风光,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审视细节。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比如,当学生看到动物时,就要和其他动物相互比较。在课堂中学生也应该注意观察其形状、声音和味道等。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看书听课都应该养成勤动手、勤动笔的习惯。当教师讲到重点内容时,要适当地做标记,边读边写。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先进行摘抄,有选择性地写感兴趣的片段,一定能对语文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质疑发问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学生没有弄懂所讲的内容,不懂装懂,没有质疑和发问,得过且过,就会增加疑惑,对以后的学习不利。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学生平时不敢问,就应该多鼓励他去提问,只有不断提问,发现问题,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教师应该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归纳总结。如果学生有疑问,还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作为不会说话的教师,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词生字,教师不要立马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和定期复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如此,在讲新课前,如果能提前预习知识点,对授课的内容能加深印象,自己听课也会认真。同时对自己预习存在的问题会特别注意,有利于新知识点的接受。预习可以是课前、每周、每个学期的。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看不明白的做个标记,就能起到重要的效果。同时,定期整理和复习对于学习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定期复习可以温故知新,因为旧知识中蕴涵着新的内容。还可以防止遗忘。将很多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可以每天整理,也可以每周整理,及时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在以后总体复习中也会更加轻松。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和背诵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占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可以让学生变聪明。因此,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受益非浅。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另外,还应该让学生多背诵,记得住才能会说。对于语文课本的知识,像古诗词,应该让学生尽量都通过,学生如果能记住大量的诗词,也会终身受益。这是中国传统的方法,因为一些历史典故,都可以运用到语文写作中。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教会学生用心思考,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起初接触的语文知识就是从听课开始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真正地进入到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尽量不要去打扰别人的讲话和思路,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对自己的疑惑做好笔记,在结束以后再提问,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养成用心思考的习惯。现在教师的任务不能仅限于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想法流畅地表达给别人,不断锻炼了自己的口才,还能促进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重复是学习之母。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养成习惯,当遇到困难时,学生才能轻松地应对。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激发兴趣等途径消除学生的学习疲惫和漫不经心。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锻炼和培养。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经过和周围学生的比较,找到自己的差距,养成习惯。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方式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使用语文”的习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学科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并且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1.做到课前提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同样,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要让学生养成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的习惯,对所要学的内容有思想准备,这样他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2.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都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只有学生乐于观察,才会发现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感情也会随之更丰富,这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出去旅游的时候注意观察记录美丽的风景、在去动物园的时候观察每一种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观察力。同样,在课堂学习中也需要学生仔细观察。

3.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常看到一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好像似懂非懂,但是由于害羞或是胆怯而不敢发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不懂的问题要敢于问出来,如果有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了,教师就应当给予鼓励,在得到答案后,相信学生会更愿意提问。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4.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也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5.背诵的习惯。背诵是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过。学生如果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呆呆板板地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6.广泛阅读的习惯。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阅读大有裨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复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增强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采用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纪占辉.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3(08).

[2]苏玉芝.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2).

[3]鲁书敏.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12(24).

[4]郭欣.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第8篇

一、什么是“童话心理”?

何谓童话心理?我们先看什么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辞海》)选入小学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有:《皇帝的新装》、《两个国王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每到上童话课时,学生们激情高涨,他们大多能把故事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表达出来。究其原因,童话里有趣味,童话里有平等,童话里有善良,童话里有神奇……而“趣味”、平等”、善良”、神奇”这些都是小学生在童年时期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尽管童话里有很多不按逻辑去展开的离奇情节,童话所使用的手法造成时空的错综复杂,但是童话中的中所反映的事件,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折射。如此离奇的事都源于现实,于是小学生便用童话的方式去构想暂时还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于是便有了形成了童话心理。

二、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童话心理

1.童话心理成因

小学生童话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个人思想逐渐萌发,随着知识增多,阅历加深,他们对越来越多新鲜事物进行追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数问题的汇集,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时,他们就试着用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方法去阐释。童话就可以做阐释的工具,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在童话里都做到了,比如《丑小鸭》中的那只小鸭子,同时一只奇丑无比的鸭子,当它被那个世界所抛弃时,它已经失去了生活下的信心,曾经它多么渴望自己能是美丽的天鹅,我们以常人的思维去思考,鸭子有可能变成天鹅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童话里,情节发生了逆转,丑小鸭确实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受童话影响,当小学生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时,便有强烈的渴望,希望它的梦想也能像童话一样,在某个突然地瞬间能够实现。我们在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学生,社会给他们的定义就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就是全部。当然,学生不可避免的把学习作为中心,一心一意的去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但是,事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学生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时,他们便在心理渴望有超现实的出现。比如,某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而家里的爸爸妈妈一直要求他成绩名列前茅,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某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难免产生童话心理,希望奇迹发生。通过以上阐述可知,小学生童话心理的形成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源于学生对理想的追求。

2.童话心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童话心理既然源于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从这里我们知道,理想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一面旗帜,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如何实现理想呢,童话心理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支柱。因为童话心理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只要努力,终有一天,童话般的结果会发生在眼前。童话心理除了作为一种信仰,支撑小学生不断努力,同时,童话心理还带来学习的激情,因为童话心理包含也神奇的内容,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童话心理还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因为童话心理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小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思维,让奇思妙想在脑海里驻足。童话心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样,学习就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当学生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如此双向互动,便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童话心理的培养

童话心理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童话心理,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让小学生激情燃烧。

童话心理的产生源于学生对理想的追求,童话心理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童话心理:首先,要调动学生的激情。老师是关键,“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学习的佳,境老师教学激情,学生才能被感染,从而也释放自己的激情。所以,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要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其次,要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尽情燃烧的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只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学生们一定会让老师有意外的惊喜。童话心理的培养,需要这样开放的课堂,小学生不受时空的影响,充分发挥想象,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9篇

一、文学社团出现的根源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是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及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校园文学活动,能够使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以及发挥文学艺术潜移默化的独特教育功能。作为校园文学发展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学社团,使学生在具备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宽锻炼的空间,对于净化自身心灵、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挖掘创造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学社团是培育学生写作能力的平台

校园文学社团为“我要作文”的同学开辟了一个园地。它是以校园文学为阵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舞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学品味、文化积淀,提高他们在现在乃至将来社会中的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有希望自己的精神劳动产品得到大家赏识的愿望,只是写给老师看的作文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自我表现欲,而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天地来表现自己,校园文学社团这一组织形式为这些同学交流思想感情和展示文学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为参与文学社团的教师取得语文教学更大的成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三、文学社团与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1.培养“三种能力”,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当今小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学生每天从家庭、从社会、从和他人的交往、从广播电视、从电脑网络中得来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当丰富和广泛的。在作文教学中,以育人为总目标,以“情(情感)”为纽带,以“知(知识)”为支点,以“理(理性思考)”为核心,以“活(灵活)”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自由、持续、全面地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要有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要敏锐,要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2)培养思维能力

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寻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

2.寻找生活的支点,构建完美的创作过程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们就成立了“银河”文学社,办起了《银河》社刊,为“我要作文”的同学开辟了一块耕耘的园地,制定了明确的宗旨、任务、活动方式。吸引了一大批爱学习的同学。我们引导学生选择投稿作为突破口,让他们瞄准自己的读者群,做一些具体实在的、“有据可查”的写作实践工作,写的文章写达到发表的水平,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写作的成就感。首先,印发《校刊投稿指南》;其次,立足校园,给学生建立四个写作素材档案袋;第三,由写作骨干组稿、改稿,由教师定稿,再进行集体投稿和自由投稿;最后,根据发表情况,请发表文章的同学介绍经验,开展纵横比较,组织讨论、辩论等交流活动。

3.拓宽育人渠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社团作为学校文学教育的有效载体,文学社团承载着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延伸课堂教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等任务。作为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学社团活动,不能囿于校园内,必须走向社会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立足今天,着眼未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21世纪的人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四、实验的初步效果

我们力图在小课堂里见大千世界,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率高起来,并让学生把饱满的学习热情持续到课外。学校开放了阅览室,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每周文学社团教师组都会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探讨教法、精心挑选阅读书目、指导阅读方法、交流阅读技巧、检查阅读笔记、定期开展读书汇报评比活动等有效地辅助措施,促进文学社团健康蓬勃的发展壮大。

第10篇

1、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凸现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获得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2、巧设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设提问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上,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处提问,如教学《草船借箭》的难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由嫌幸蛔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来渲染气氛,还有教师或学生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教师要使学生大脑高级精神活动的兴奋,固然与学习内容的刺激有关,同时也是与环境条件的刺激有关。新颖生动富于变化的刺激,才能收到理想的兴奋效果,才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4、运用直观形象 激发学习兴趣

第11篇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 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望天门山》时,可采用如下做法:在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微部分,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 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准备一支笔,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 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师在讲《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教师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当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 背诵的习惯 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我们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背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黄金时期,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背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背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 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知识的整理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

8. 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通过书写文字,可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他们逐渐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学生在读书、看报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

9. 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于是我给学生们推荐了《1001个宇宙之谜》这本书,并指导他们阅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介绍《植物百科》课外读物和提供一些有关于其它植物的脚的图片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12篇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导演,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情感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善于表现自己,使他们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我们的教育家常说: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广、包罗万象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掌握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把这些知识适时带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的“惑”。因而,教师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必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继而热爱她所教的学科。

三、巧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就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加以引导、点拨,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和好奇心。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进课堂。特别在上课开始,就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恰当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试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引发了认真学习、探讨的兴趣。

四、善用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评价方式和评价语,使学生受到鼓舞,继而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对于优等生,教师要巧用评价,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对于后进生,教师更要不吝啬表扬。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我经常这样评价学生:“没关系,问题虽然没答对,但你已经动脑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会表现得更好!”“哇,原来你读书的声音这么动听!真希望你多给大家朗读!”除了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外,在作业中我也常用“书写有进步,继续努力”、“写得非常好,你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写得真生动”等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拿到作业本之后都很兴奋。老师的激励性评价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比试竞争,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用竞争机制,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利用课堂表演、小组比赛、识字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①识字比赛。如开火车接龙、分组抢答、组词比赛、写字比赛等,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学习巩固生字新词。②自读赛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学课文,然后比赛谁答得多,答得好。这种方法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我在班里坚持实行小组竞赛机制,哪个小组在课堂某个环节表现好,就在其小组画一面小红旗,最后获得红旗最多的小组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花。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六、开展有趣的语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最好延伸。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七、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

教师应该在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方面给家长以引导和指导,应该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最好能和家长一起为孩子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从家庭方面,家长应该注意几点:

(1)要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家长要和孩子平等相处,多听孩子的意见,多鼓励孩子。

(2)给孩子提供在家学习的各种条件,结合老师提供的建议,比如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磁带和光碟给孩子听,多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带着孩子去书店适当的买一些课外读物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