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素质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抗逆力;经验学习法;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of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s,teachers’resilience have descended widely.Dur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resilience,special concerns need to be given to teachers’sense of competence, sense of belongingness and sense of optimism.In this essay,the author expounds the theory concerning teachers’resilience, and also records the process of how to train teachers’resilience.
Key word:resilience;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method;sense of competence; sense of belongingness;sense of optimism
一、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环节
教师专业化问题是新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首先应关注教育者的丰富与完善。“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1]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既要着眼于对教师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的提升,也要强调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
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培养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重要元素
教师的心理抗逆能力包含众多元素,具体来讲由内在和外在的保护因素组成。 [2]内在的保护因素包括正面的个人形象、效能感、乐观的性格、幽默感、利他信念、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外在的保护因素则包括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及社区维持良好的关系的归属感。以上两种保护因素皆能帮助教师对抗及面对社会逆境。
在对教师抗逆力的培训中,首先应关注效能感(sense of competence)的建立,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的订立,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等。效能感建立的过程不能停留在理念的灌输阶段,一定要兼顾知识、经历、转化三个层次,并着重强调经验学习法。可以尝试透过小组交流和生活中的模拟,将在培训中学习到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仅使教师可以面对模拟的逆境,同时也可以掌握知识和技巧,能够面对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种种逆境。
其次,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抗逆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支持系统──家庭、朋友、同事、学校、小组的辅导者等。失去抗逆力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与社会支持系统失去联系才导致他们对教育失去信心。笔者在大量的个案中发现,很多教师往往是在和家庭关系疏离、和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疏离、和社区的关系疏离之后,才对教育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因此教师抗逆力培养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建立他们的归属感,归属感可以让教师知道身边仍有关怀自己的人,永远支持自己,永不放弃,给予自己参与的机会,就算一个人掉入困境和谷底,只要仍然有归属感,就不会走上绝望的道路。
最后是乐观感(sense of optimism)的重建。乐观感薄弱的人容易消极、悲观,陷入抑郁的状态中。陷入抑郁状态的人容易自我膨胀,对家庭、社区、国家的归属感下降,最终失去更高的人生目标。重建乐观感是培育抗逆力的重要一环,拥有乐观感的人,将不再认为逆境中没有出路,不再认为自己的明天完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或“命中注定”,会将逆境看成是暂时的、个别的和外在的,能够乐观和正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乐观感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抗逆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探索过程
教师心理抗逆力的形成受个人素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教师生活的家庭系统,教师工作的教育系统等都需要为教师抗逆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有些教师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辅导和帮助,促进教师心理抗逆能力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地尝试和探索。近年来笔者曾参与和主持一系列关于教师心理成长的培训,其中许多内容涉及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升教师心理抗逆力的培训通常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单位,依托社会的专业力量,即社会工作团体,来辅导实施。培训通常会利用“经验学习法”①来组织整个过程,即整个培训需要教师本人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荀子·儒效篇》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之于行而止矣。”先哲们主张有效的学习从经验而来,著名教育家杜威对这种学习模式加以整理,即:“经验+反省=学习”。 [3]
(一)教师归属感的培养途径
在培训的过程中,归属感的建立尤为重要。归属感包括教师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对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心理归属情感。归属感属于外在保护因素,教师如果可以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建立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关系,就会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可以坦然地面对,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培养教师归属感的具体途径是教师团队的建立和凝练。在培训中,培训者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让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而每个活动的完成均需要小组成员的精诚合作和一致努力。团队凝练的任务是打破存在于教师间的坚冰,让他们能够以真我面对彼此,并成为相互支持的伙伴。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能靠培训者去说教,而必须使教师在活动中去体验。在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些活动的难度超出了教师个体的能力范围,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才可以完成;在有些活动中,每个教师个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其他教师的协助支持,在个体目标实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谢团队的鼓励和支持。在培训中,教师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更加信任自己的团队,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所在团队的安全和温暖,而这种安全和温暖正是他们战胜逆境的力量源泉。
然而事情并非到此就结束,教师在自己的团队形成归属感之后,培训者可以适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活动中,你经历的事件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在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对你未来工作的影响是什么?教师的反思使他们不仅找到了前进的力量,而且找到了影响学生的途径和技巧。
(二)教师效能感建立的途径
教师效能感的建立涉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形象等众多层面,所以培训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选取其中的几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
在培训中,笔者曾带领教师们做一个称为“接纳真我”的活动。培训者给每个教师发五张红纸和五张白纸,让其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五个优点,而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五个缺点。接到指令后,许多教师沉默了。在活动中,教师在用心地完成习作的同时,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接下来培训者将教师每两人分为一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要求当说到优点时对方应给予鼓励,当说到缺点时,对方需要为谈话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即建议对方如何在缺点中发现自身的潜能,并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活动过后,教师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在心中树立了良好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更相信自己可以面对生活中种种逆境和挑战。
在移情于学生的教育环节,教师也感受颇深。有的教师曾这样回应道:“我一直认为脾气急燥是我的一个缺点,而同伴的回应则告诉我,‘许多脾气急燥的人对事业、对他人充满热情,同时脾气急的人对事物的反映能力很强,并希望我努力去发挥脾气急燥背后的优势和潜能,并以此去克服其负面影响 ’。同伴的回应让我受益很大,它除了让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以外,也对我如何教育学生有很大启发,以前我从来没有试图从学生的缺点出发去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了如何去引导我的学生。”
〈案例二〉
在培训中,笔者还曾经带领教师们做过一个叫做“原生家庭”的习作(见表1)。在习作中,要求教师回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18岁以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人,然后写出对于这三个人物,最欣赏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欣赏他们的是什么。填完后培训者又引导教师写出通过以上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们又一次陷入了深思,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延伸到遥远的青少年时代,仔细地去搜索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回忆起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在之后的分享环节,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原来现在的我和与当初对我影响最大的亲人是如此的相像,我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缺点,我简直就是他们的影子啊!”发现了这些,教师们异常地高兴和兴奋,他们找到了自己所有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更客观地了解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表1 原生家庭
找到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培训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个习作,身为教师的你对未来的教育过程有哪些设想呢?教师们反映强烈,纷纷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原生家庭的习作让我看到了成人世界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我明白了,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学生需要成长,教师同样需要成长,想让学生成长,教师必须首先成长。”在这些回应中,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在这样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案例三〉
“另类镜子”(见表2)的考验让教师对自己的发现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在“另类镜子”的习作纸上,培训者请教师写出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年龄和姓名,然后在纸下侧的左边写出这个孩子的优势、长处和有利条件,数目不受限制。而在纸的右边写出这个孩子的缺点、困难和不利处境,只允许写出四项。写完后培训教师发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们纷纷说对孩子缺点项目的描写太少了。接着培训者会进一步发问: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接收到更多的是左边的(优点)信息,还是右边的(缺点)信息?教师们回答:当然是右边的信息。接着培训者继续问: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经常接收的是左边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他们经常接收的是右边的信息又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时此刻教师们都积极地回应说,强调正面的信息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
表2 另类镜子
其实培训者的用意是鼓励教师能够多运用正面的思维教育学生,将心比心。虽然教师懂得了这个道理,但是明白、认同是一回事,是否会应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教师本身大多不是在赞赏的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从来都是处于忧患的意识与文化中。自幼长辈们都爱把我们互相比较,总是指出我们的不足去激励我们改进,以期学有成就。而对我们的优点则要谦虚,不要张扬。受这样的教育影响,教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自己,放过他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培训者的任务是需要让教师明白,我们的自我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如此经年累月地积累下来,当中有父母的教育,个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旁人的评价,社会的标准,朋友的影响,等等。既然是从小受熏陶,要想改变谈何容易?心中虽然明白教育学生的要素是什么,然而教师拥有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会轻易地将这些要素忘得一干二净。
培训者在培训中一步一步引领教师们明白,抛弃旧的观念从而接受新的观念,是一项需要反复进行的清洗过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自省能力,留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遣词用句,甚至说话的态度、语气、情绪反应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思自己言行举止背后的想法和观念。假如你发现内心藏着许多挑剔,何不逐步放下这些责备和批评,善待自己,培养正面乐观的取向,更积极地去鼓励学生。其实教师的抗逆力来自教师的体会和个人修养,与教师的性格、习惯、信念有很大关系。教师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一点,立志改变自己,多一些忍耐和谅解,慢慢坚持下去,就能够使自己日益变得丰富、完善和快乐,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向丰富、完善和快乐。
(三)教师乐观感的重建
教师乐观感的培养贯穿在教师效能感和归属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乐观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教师本人和周围群体对他的积极评价。培训者根据教师的能力状况确定游戏成功的标准,以确保每个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既充满挑战,需要努力付出,同时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标,获得肯定的自我内心评价。通常情况下,教师抗逆心理素质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历奇体验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理体验,在培训者和同伴们的鼓励下,教师会勇敢地去实现艰难的目标,当教师通过努力的付出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超越后,其心中收获的喜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教师的语言里,在教师轻松的表情里,培训者看到的是教师因自信而变得更加乐观。
其实教师的自信和乐观同样来源于与他们与周围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需有意识地构建一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小组环境,以帮助教师之间形成信任与支持的良好关系。比如在培训的最后阶段,培训者通常会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活动的名称是“背上优点和祝福”,即给每位教师的后背上贴上一张大纸,然后请教师相互写出对方的优点和你对他的祝福。对此活动教师们感觉既新鲜又兴奋,同时也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待到书写完毕,拿下同伴们对自己的优点评价和祝福时,往往会非常激动和兴奋,有的教师说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快乐经历,他们会细细地品味同伴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并说同伴的鼓励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和自信,相信这些会帮助自己战胜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的艰难和阻力。
抗逆力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压力的理论工具。我国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因此运用抗逆力的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记录的就是其中的尝试和探索。然而笔者参与的大多数教师培训只是临时性或短期的,在这些培训中,教师的压力得到了暂时的减轻和释放,然而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师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如何将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长期的教师培训制度相结合是另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课题。
①外文曾这样引述经验学习法的内涵:“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关键词:心理健康知识;职工培训;重要性;作用;优化措施
一、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内容的介绍
心理健康是一种精神上的良好状态,是指活动正常,心理素质较好,能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与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与协作。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性的积极发展心态,心理健康的主体能够对外部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能动性作用,发挥潜能。职工的心理健康受到工作环节的刺激和影响,同时也与职工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保健服务措施相关,虽然职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教育水平没有呈现完全正相关,但是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企业仍然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培训中的重要性。与身体素质衡量标准一样,心理健康也有大概的评价标准,职工心理健康标准衡量标准有:职工能否了解自己的工作目的,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出客观的估计和评价,职工能否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是否能够使自己的价值观适应社会标准并与企业文化要求相符合,是否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集中注意力,是否能够在工作经验中学习并在根据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是否能够在与同事的合作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二、职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
由上述的职工心理健康标准可知,职工的心理健康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下将对职工心理健康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总体心理素质水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民的心理素质健康在这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质量。社会伦理观既区别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也区别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个体的心理与社会环境平衡发展,个体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体心理素质。职工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个体的个性保持统一和稳定,进而从个体心理健康扩展为群体心理和谐,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的总体心理素质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职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好,有助于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职工的心理素质较好,他们就可以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职工更加容易获得的新思路,掌握新技能,实现新创造。其次,职工心理素质较高,其团队协作能力越强,这样就会有助于企业降低组织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员工之间的协作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职工素质是重要的竞争资源,职工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当今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弱化,职工的能力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职工的心理素质健康将有助于职工对自身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保持与企业文化相适应,进而保证职工行为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协调,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增长,有助于企业经营的目标达以实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培训职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强化对职工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有助于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有助于强化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弱连接,进而有助于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同时,企业培训职工可以根据社会准则的要求提升职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强化职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企业要重视对职工心理健康的了解,要重视员工的个性和独立,尊重员工的选择,并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和实际心理需要出发制定培训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以便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
再者,企业在职工培训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符合企业职工培训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同时,企业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培训工作中的作用,有利于帮助职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战略,了解职工培训的意义,提高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职工的心理越健康,就越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使员工慢慢融入到企业中。
(二)有利于稳定职工培训工作质量,激发员工活力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法人组织,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是开展资源配置和整合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职工培训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助于稳定职工培训工作质量,加深职工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企业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培训工作中的地位,有助于提高职工心理素质,职工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职工人格的完整和健全,进而提高员工对自己认同和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幸福感,进而反向提高职工培训工作的质量。心理作用是强大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员工的人格形成和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反向塑造能力,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影响或者说是导向作用,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因此企业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活力,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优化职工培训模式,提高职工培训工作的效率
企业在开展职工培训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培训人员慢慢深化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内容,提高培训人员通过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机制来优化以往的职工培训模式的能力,进而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认知对职工行为和观念的反向塑造能力是直接而巨大的,培训人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升培训方式,根据职工的心理素质要求选择培训模式,以便降低职工在培训过程中的压力,减少职工对培训内容的认知错误和抵触,进而提高职工培训工作的效率,稳定培训工作的质量。
【结语】在市场经济中,职工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企业提高协作效率和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条件。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职工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稳定培训工作的质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月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因素调查分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J],2011(2).
[2]董春诗,田晓军.企业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流程与培训保障探析[J].中国市场.2016(27)
【关键词】 :“80后”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成因;对策分析
大学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教师,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这就要求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跟上新形式,适应新要求,取得新成效。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其自身素质应包括较高的政治、道德、业务和心理素质等等。而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又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气质、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心理品质的概称。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维持辅导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实践证明,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科学地、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使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而且还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
“80后”是社会议论颇多的一代人。有关资料显示,在许多高校,“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自身特有的生存体验、现实的工作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理应引起特别的关注,以便深化认识,顺势引导。本文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这一群体,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调研、分析,争取取得一些理性认识,给相关部门在作出有关决策时提供必要的参考,对提升高校专职辅导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一些理性化建议。
1 青年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各个高校也都从数量上加大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新增添的辅导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增强火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素质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教育对象需要的问题。
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辅导员平均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从毕业留校生中选拔而出,对院系的情况已经基本了解,工作较容易上手;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品质,善于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需要层次上,多数辅导员能以事业为重,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具有较强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第一是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第二是缺乏足够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第三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够迅速。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正确迅速而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
1.2 创新方法跟进太慢,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一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较弱。二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
1.3 对自我价值认识定位不够准确。访谈调查发现,有的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
2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辅导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气候的影响,也有工作性质、职业特点本身的原因,还与辅导员的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能力不够有很大关系。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岗位本身的繁杂性和挑战性所造成的强大心理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辅导员工作有八个大类三十多个小项,而高校对辅导员的人员配备上普遍不足。辅导员一方面要承担重要工作和任务,要处理好学生中存在的大量复杂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面对上级的考核、学生的评价、同级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比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政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大学生,任务不落实上级压,工作不到位学生闹,而现实问题圆满解决又较难。由此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思想焦虑,心情压抑,烦躁不安等多种心理问题。
2.2 社会高速发展,职业竞争激烈所导致的能力胜任危机和心理忍受脆弱。高校改革日新月异,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竞聘上岗机制正在逐步深化,辅导员置身于高校基层岗位,必然有较大的生存忧患。有的辅导员能力提升速度难以跟上现代教育发展,于是就出现能力胜任危机。在职业和岗位激烈竞争中,有的辅导员一遇轮岗或竞聘,深感无法把握自己前途与命运,产生一些迷茫、担忧、失望等不良心理,害怕自己被轮到不好的岗位或落聘,忧虑多,心事重。高校辅导员岗位性质相似,工作可比性大,工作业绩对照明显,面对竞争有的辅导员心理紧张不知所措,自信心不足,唉声叹气,悲观失望;遇批评自暴自弃,逆反心理严重,甚至气急败坏等。
2.3 心意诉求难实现,身心常处亚健康状态,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辅导员大部分年龄轻,职位低,阅历浅,经验少,经济基础差,在工作或生活上难免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与矛盾,需要更多的帮助,但应有的诉求对象和沟通渠道比较少,实质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如辅导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职称和职务晋升问题、业务进修和培训机会问题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在现实中难以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情绪,引发心理问题。有的辅导员新上岗,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业务不精,人际关系不熟,组织关心没有及时到位,一时难有心意诉求的排遣对象,心理得不到必要的安慰,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势必引发心情忧郁、心意烦躁、焦虑失眠、压抑不适等心理问题。
2.4 不良政治生态环境和消极社会因素影响,透发出不健康心理。目前高校也存在学校效益化、干部政客化、教师工具化的倾向。有的高校领导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和谐,利益争斗严重。辅导员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执行不统一的指令,常会处于两难境地,公道正派地做事,有时得不到理解与支持。不良的高校政治生态环境会透发辅导员阳奉阴违、尔虞我诈等不健康心理。高校对社会接触加强,社会各种不良诱因会对高校产生冲击,这些势必会给辅导员带来负面影响,进而诱发出不健康心理。
2.5 辅导员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辅导员身体素质比较差,面对高强度、长时间、繁杂的工作,生理忍受能力不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质差,自我调节能力弱,身体负担重,疲惫感强,使得实际工作成效低,处理各个矛盾完善程度差,容易产生挫折、焦虑、易激动等心理问题。有的辅导员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协调能力差,专业局限性,个人阅历浅等,也易引发心理问题。
3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1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员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认识和理论水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的理念,明确自己在心理教育中具有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高校心理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要求和长远来看,高校教师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因此,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2 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除师范院校外,多数高校辅导员均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心理结构、心理品质的认识基础上的,不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的培养就缺少系统性,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应坚持集中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辅导员在学习中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态度。
3.3 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实践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
4 开展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素质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由于此,以维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目的的各项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将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师资培训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童彭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 123
[2] 董俊梅. 浅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品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8):100- 101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25-02
1 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与导师队伍优化的关系
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是导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构成要素 军人个体的战斗能量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体能素质整合及发挥的结果,而高技术战争中,军人心理素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影响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军事高等教育中加强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已经成为军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也是导师队伍建设的构成目标。目前,很多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育学员的心理抗压力和应激力等军事心理素质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对导师自身的队伍建设和考核提出更高的要求[1]。
导师队伍优化是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途径 军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军事专业技术人才为使命,是军事战斗力生成的直接载体。加强心理教育训练,培养研究生学员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对提高我军战斗力和实现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学员军事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优化导师队伍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
导师是军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除了表现在专业学术的精通上,更多则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发挥作用。因此,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军事素养,是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途径,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2 导师队伍军事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
作为战斗力的重要指标和考量标准,导师军事心理素质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客观准确的认知能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乐观积极的情绪特征、稳定完善的人格特质、顽强果断的战斗作风、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敏锐审慎的心理防御能力等内容。
认知准确,信念坚定 认知因素是构成战斗精神的基础要素,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和反应。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形成坚强的革命意志,是激励军人向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促进军校导师队伍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员认知准确度,强化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军人的心理品质。
爱国情感,情绪积极 军人的爱国情感不仅包含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爱,也包含对军队和军人职业本身的爱,这种爱国情感作为一种不败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可以促进军人职业动机的形成,迸发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指引军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向披靡。爱国情感是战斗精神的直接动力。
人格稳定,意志坚定 无论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还是战时的应激状态,军人职业和军事环境需要军人具备稳定的人格特质。面对高强度的联合作战行动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具备坚忍的意志品质,耐挫抗压,心理承受力强,及时调节心理疲劳,对突发事件和应激问题果断处理,也是衡量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团结协作,适应良好 军人集体是一个由统一目标指挥的合作性团队,这就要求每个个体成员要具备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处理好自身与周围亲密人群的个体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支持,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军事活动和军事训练中。
敏锐审慎,应激防御 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已成为与火力战同等重要的作战样式。未来作战,面对敌人强大的心理攻势,我军需加强开展心理训练,培养学员敏锐审慎、警惕缜密的心理品质,提高对敌心战手段的识别和防御能力,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线。
3 军校导师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导师是军校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的质量和导师的指导作用是决定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军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遴选: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军事素质 导师的能力水平各有千秋,而指导能力较差者往往影响军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通过选拔,保证军事院校的导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具有深刻的影响能力,是有效保障和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2]。
导师选拔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娴熟和精通,保证军校研究生基本的专业学术能力和研究拓展能力,也要重视导师作为军人的基本军事素质,并把它作为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通过导师完善的军事素养影响和促进军校研究生的人格养成,使之不仅成为一名军事专业技术精通的高科技人才,也成为一名军政素养过硬的优秀军人。
重组:重视岗位培训,加强梯队建设 岗位培训是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可以使在任导师明确军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手段,明确他们的责权意识,通过经验交流和座谈分享,掌握军校研究生培养的人才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和教育影响。
利用科研帮扶、政策倾斜等方式以强带弱,加强导师队伍梯度建设是优化导师队伍的有效措施。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各层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培养中青年骨干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三是调整学科结构,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四是加强学术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军校学术科研环境,调动导师团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3]。
考评:实行动态管理,采用多元参评 在军校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建立并实施完善的导师考评制度。对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参照导师思想政治素质、任职资格、学术水平、指导能力、施教影响、个人业绩、工作作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控。
采用多元参评,促进导师群体生成内在动力。依据导师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动态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而且能够激发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军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实践:贴近基层部队,建立连接机制 导师要利用课题和科研项目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调研实践,检验训练效果和教育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寻找军校高等教育与部队军事实践的有效结合点。同时院校和部队结合,通过参观见学和建立连接机制,针对部队带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才心理素质需求,有侧重地开展教学训练,培育学员过硬的心理品质,利用?校资源解决部队的实际训练难题,提高学员对未来战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军队整体的战斗力。
关键词:空中交通 管制员 心理素质
空中交通管制员不仅承担空中交通服务的任务,还担负着空中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于维护空中交通秩序和保障空中交通畅通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空中交通管制的手段已经发展到高科技的雷达程序的管理,对交通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空中交通管制的实际工作中,人的因素、管制设备、新的管制技术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已成为空中管制工作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的主观因素。总结过去所发生的空中管制事故,大多数时间的起因都是人员的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加强对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面对高科技、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情况,在实际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处理好交通管制人员工作和价值需求的关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理论,人的主观意识是人员心理素质的基本依据,空中管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空中管制员需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管制员在主管意识上,明确工作的目的和责任,端正工作的态度,认真履行管制工作的责任。但是管制员并非天生的纯粹工作者,需要从主观上充分地认识到管制员也具有正常的价值需求,而且由于责任大和压力大,应该尊重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并使其劳动所得与付出能够相匹配。这就需要首先使管制员明确意识到,其工作待遇和价值需求与其在管制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压力是成正比的。
在对管制员进行岗前素质培养之前,首先对其工作的性质和报酬予以明确,即建立起完善的薪酬和奖惩机制,使技术职称的晋升和评定科学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从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管制员吃了一颗定心丸,是其心理素质稳定物质基础。
2、注重对空中交通管制员注意力的锻炼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特殊性,它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较高的注意力品质,而影响管制员注意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志向、性格、情绪和兴趣爱好等,每个人的注意力并不相同,这些基本结论可以从心里学的理论中得出。要想调整和提高管制员的注意力水平,并达到极其严格的要求,就需要通过锻炼来培养管制员的注意力,这也是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加强研究管制员的工作规律,并结合工作特点分析注意力差异的内容。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规律的研究,分析值班坐守的工作特点,以及守望视屏产生的疲劳规律,研究管制员坐守工作中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特点,克服注意力差异给管制工作所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制定出符合正常人体机能的工作时间,使管制员的注意力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2)通过科学训练,强化注意力集中程度。通过掌握和运用注意力的产生、支配规律,制定科学的培训模式,以训练的手段和方式来强化管制员注意力的集中能力。首先是加强管制员对工作认识的深刻性,使其自觉运用注意力支配规律,提高工作中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其次,通过模拟训练,人为地锻炼和培养空中管制员的注意力品质。
3、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心理素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工作的特殊性质,空中交通管制员不仅需要过硬的工作能力,并且要能够使之能够正常发挥,这就需要管制员具备超强的自信心,从而使得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空中管制行业也得到了高度发展,科学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管制工作之中,因此,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加强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来完成的。对空中管制员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主要包括连个方面内容:
(1)加强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根据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实际需求,加强对管制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包括熟练掌握管制规则的学习和应用,以及新型的设备操纵,还需要对管制区内航道和航线的重要点以及本场空域的紧密情况有充足的掌握。而管制员对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管制员工作心理准备的程度。
(2)加强空中交通管制的实践训练。主要是加大对本场空域管理的特点和重点为内容的训练。如本场、本空域的特点,空中管制的重点和特点,航路、航线的交叉点,以及军民航空器移交的规律和特点等。通过这些管制实践的训练,并加强带有规律性质的培训,使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心理上形成较强的优势,从而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也进一步提供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建设好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
从素质心理学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培养主要在于遗传基因、教育和客观环境这三个大的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客观环境的建设对于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良好心理因素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对于客观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营造管制员宽松的思想环境。通常情况下,要加强管制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主要是掌握好管制员的思想动态,可以通过社交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拓展延宽管制员们之间交流的内容,促进大家的感情交流,为整个场站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者们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其次,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现场,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管制工作设施的科技含量,完善规范制度,建设好科学的、人性化的、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室内灯光、室内装饰以及无线电的干扰等问题,对这些物质环境,要考虑到它们对管制员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构建科学、舒适的工作环境。
最后,建设好管制员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来提高管制员生活环境的建设质量,使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工作之余,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整,从而影响到空中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空中管制;人为因素;安全
前言:
在当下这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中,航空科技不断完善,民航所用的飞机其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安全指数,因此对于民航空中管制中的安全问题有所影响的主要因素来源于人为因素,例如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而造成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是管制人员心理素质低而导致管制中无法镇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等,而往往因为一个错误的操作,整个民航飞行就可能面临重大安全隐患。因此今天本文将对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如何改进或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安全的措施。
一、民航空中管制
所谓空中管制是指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电子通讯技术,导航技术,监控手段对飞机的航行活动进行合理的监视与控制,从而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和有序飞行。那么对于民航来说,在飞行过程中的空中管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让地面的飞行指挥中心时刻关注到民航飞行的状况,如果发现有特殊情况发生,就可以随时对飞行仓内的主机长与飞机管制人员进行通知,而后做出迅速的反应行为,以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
二、人为因素对民航飞行安全的影响
民航飞行中,对于空中管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环境的突变导致管制人员无法快速做出行为反应;第二,空中管制人员心理素质可能对安全问题造成的影响;第三,空中管制人员责任感问题导致的飞行过程中安全因素。下面笔者将详细解说这几个重要的因素对行安全的影响。
第一,环境的突变导致管制人员无法快速做出行为反应。事实上,民航飞行过程中飞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我们知道对机而言,哪怕是一只很小的小鸟都有可能造成飞机航行过程中的安全飞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机管制人员来说,必须要有迅速反应能力才可以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往往有些飞行管制人员的反应能力并不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迅速的反应,例如,民航飞行过程中,有天气的变化,这时如果民航上的交通管制人员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或是报告给民航飞行指挥中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民航因为天气无法辨明实际方位等导致民航出现安全事故问题。
第二,管制人员心理素质可能对安全问题造成的影响。当飞行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航空飞机中的空中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犹豫不决的空中管制人员很有可能是造成民航飞行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对于民航飞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言有很多种,例如飞机上有非法携带的物件,或者劫机,亦或是飞机自身出现问题,又或者是航班路线因某种原因被迫改变路线等。如果此时空中管制人员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而给出错误的操作,那么对于民航飞机来说将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安全事故。而心理素质在整个空中管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如果管制人员心理素质较强,那么他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一定是镇定自若,操作自如;而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管制人员而言,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迅速,并且很有可能因为心理素质较差的原因导致其手忙脚乱,在混乱中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操作,如此,民航飞行的安全就岌岌可危了。
第三,空中管制人员责任感问题导致的飞行过程中安全因素。事实上的确存在空中管制人员责任感较差的问题导致飞行过程中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安全问题,最后惨烈发生。当然这样的管制人员民航机构是不会再次启用其在这样重要的岗位上进行工作的,但是发生的安全事故却是无法弥补的。空中管制人员的责任感较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机操作舱内有两人共同检测,而通常操作飞机的人却只有一人是主要操作人员,而长时间的顺利飞行可能就是导致管制人员懈怠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民航飞行过程中管制人员的责任感问题就需要相应的惩戒措施而让其提高了。
三、如何改进避免或改进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若想对民航飞行过程中空中管制中对安全造成影响的人为因素进行改进或调整,就需要对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管制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或是采取惩戒措施。下面笔者将详细做出论述。
第一,提高民航管制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民航管制人员而言,反应速度是可以被优化的。在高强度的训练下,熟练的操作以及快速反应能力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然而空中管制人员的岗前培训一定是合格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一部分人仍然无法做出迅速反应呢?这就是因为长时间不接触紧急情况,而导致反映弱化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民航机构对管制人员的培训需要增加定期培训的计划,如此既可以让管制人员时刻处于戒备状态,以保证民航飞行安全。
第二,有效的对空中管制人员进行心理训练。对于空中管制人员来说,长期的训练可以让他们将操作训练纯熟,而对于心理素质而言也是如此。对管制人员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让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员通过心理培训可以让心理素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应付突发事件的时候,管制人员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那么对于民航飞行安全也是一个强大的保证。
第三,增强民航管制人员的责任感。适当的对于管制人员做出一些惩戒措施,是可以增强其责任感的,对于责任感不强的人而言,对其言传身教或许无提高其自身觉悟,但是适当的惩戒措施却可以让其有效的产生畏惧心理,如此就可以保证民航飞行的安全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航空中管制中对安全有影响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对于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也说明在当今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彭艳秋.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研究[J].科技传播. 2014(10):55+62
一 确定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目标
这个实验的总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学会高效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使学生能够以自尊为本,以自爱为荣,以自强为律,以自信为勇,以自主为舵,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
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素质的认识。
2.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逐渐使学生具有合理的需要,广泛的兴趣,积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及完善和谐的人格。
4.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妥善地接纳和正视自己,从而提高心理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
5.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自觉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6.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学会与异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7.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审美心理,努力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抓好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具体措施
1.抓好典型,改变观念
我县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从抓好一所典型学校,找出基本规律,利用生动事实改变人们观念起步的。我县黄村第五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过去这所学校出现了许多老大难问题,1990年张文学同志接任五中校长,他以校为家,带领全体教师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比较彻底地改变了五中的面貌,使五中跨入了我县中学教育的先进行列。但是五中并未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仍是积极进取、开拓前进。1996年他们根据学校生源的情况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抓住“心理问题”这一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果断地提出在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他们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们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教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采访和报道了五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况,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我们及时抓住这个好的典型,并由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挂帅,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宣传这个典型,改变了众多领导干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2.小范围实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新事物,怎样运作,有什么规律,五中的经验是否完全可行,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践。为此我们决定进行小范围的实验,以便找出规律性的东西。1997年暑假,我们选派了十五所学校的代表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学习班。经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全县1/3的学校有了开展心理教育实验的教师,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他们经过考试均获得了授课与咨询的结业证书,这为我县较大规模、较大范围地开展这一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
这十五所学校,由中教科牵头,以五中为龙头组成全县协作组,以五中原有教材为基础,开始了有组织的实验工作。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四点经验:
(1)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各校把心理课排入课表。课堂教学不以传授心理知识为主,要以心理训练为主。突出心灵的感悟,要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重点放在“怎么办”上,确实为学生解决实实在在的心理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仅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辅助方法。我们把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定位为: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为疏导个别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服务。实践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态是正常的,障碍严重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在中学不宜提倡所谓的“心理治疗”。
(2)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实施心理训练
我们利用《心理自测与训练》这本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利用军训、春游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利用公益服务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创造性教育”;利用各种竞赛活动开展“竞争”、“思维方式优化”、“胆量”、“应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课堂上的每一讲都要求教师要有训练词,以积极、健康的语言给学生以成功的暗示。例如“我能行,你能行,只要努力都能行”,再如“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怕困难,轻松自在”等。这些暗示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和训练效果。
(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必须在受教育人“感悟”的基础上才可以被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周围的同学,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生中成立“心理素质互助组”、“心理素质教育研习小组”等,开展学用心理方法演讲比赛,在高年级开展有关心理问题的“研讨会”和“辩论会”,让学生在互助中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4)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心理教育光靠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全面提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的口号是“要先成为心理教师,再成为学科教师”。为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我们在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中加了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使全体教师都能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自觉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总之,我们通过第二阶段小范围的实验,基本摸清了适合我县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即:
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要走一条正规课堂教学与心理训练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相
结合,全面心理教育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3.培训师资,大规模开展实验
在做好实验教材的编写,小范围摸出经验的基础上,局党委认为在全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于1998年元月举办了我县第一届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班。全县43所中学的100余名干部教师参加了学习,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活动准备了强大的师资队伍。1998年秋季开学,教育局中教科正式下达在全县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的通知,心理教育课正式排入中学生的课表,正式成为我县政府督学室督导的内容。成立实验教学班400余个,上课学生达2万余名,从此心理科学真正走进了我县中学生的课堂,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心理教育――这甜甜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
4.成立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使我县心理教育进入有序的管理状态
我县于1998年成立了“中学心理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的主持下,我县不间断地组织心理教师通读实验教材,设计实验,学习有关材料,征集有关论文,组织多次研究、观摩课,召开现场会,使我县的心理教育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较全面地提高了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水平和自身素质,为我县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奠定了基础。
5.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讨论,我们于1998年6月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设立的栏目有:心理知识、青春絮语、心理医生、心理信箱、校长随笔、悄悄话、名家经验、开心果、心理咨询、校园专访、青春调查等。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读物,《中学生心理素质报》极大地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6.开展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活动
为展示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成果,黄村第五中学率先开展了“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比赛”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一成功经验,在中教科和教研会的领导下举办了我县首届中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各校学生踊跃报名参赛,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一个个亲身经历过的动人故事,令参加评判的教授为之感动。看到心理教育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看着收获后的成果,我们笑在脸上,甜在心头。为将学生的真情实感告诉给众多的青年朋友,我们出版了一本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专辑――《穿过迷雾把生命看清楚――中学生学用心理范例集萃》。
三 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这一实验成功的关键
我县的经验说明,领导重视是本项实验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党委十分重视,把心理教育实验摆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大家的努力下,才使得我们的实验工作顺利进行。事实也告诉我们,哪所学校的领导重视,哪所学校就搞得好。
2.必须有一批热心于此项事业的教师
我县正是有一批兢兢业业热爱心理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使心理教育比较顺利地付诸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县心育教师摸索出了许多好的心理教育的方法,比如:情景体验法(即设定相关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某些道理)、角色换位法(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对方的心情,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游戏感悟法(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当中感悟某些规则)、辩论明确法(让高年级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过程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等。
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红十字日
微风吹走了春天的细雨,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一一的表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增强同学们在新学期里能够身心健康。培养同学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因此红十字会本学期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目的:
1.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制定本法
2.红十字会必须遵守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其附加的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章程独立地展开各项工作
3.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训练,组织群众参与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
4.开展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第二周:1.招收新委员
对象:全体脱产班的学生
2.召开全体旧委员会议
对象:全体旧委员
内容:明确今个学期的工作安排
第三周:1.宣传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给予讲解及分析
2.召开新旧委员会议
内容: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四周:1.对卫生常识病的预防给予宣传教导
2.召开委员会议保健
内容: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3.对全体委员进行每月一测评
第五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简单的包扎进行讲解
第六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七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做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第八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对有关心理素质的问题进行测试活动比赛
对象:全体脱产班学生
参赛方式:以书写的方式投入学生意见箱内
截止时间:第八周末
奖励方式:获奖者礼品一份
3.对全体委员进行每月一评
第九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总结心理素质问题测试活动比赛情况及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十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简单的包扎进行讲解
第十一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全体委员进行测试(包括:心理素质、卫生拜见常识及包扎)
第十二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测试作一个总结评价
3.对全体委员进行每月一评
第十三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第十四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到孤寡老人院或孤儿院搞一次活动
内容:探望老人或孤儿,使同学们增长知识、培养同学们的心理素质
时间:周四下午
对象:全体委员
第十五周:1.宣传卫生拜保健常识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总结第七次活动及学习心理培训
第十六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心理素质辅导
第十七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总结学习的心理素质及一个学期的工作
第十八周:1.对卫生保健、心理测试作一个总的讲解(以宣传方式)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总结学过的心理素质及一个学期的工作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我国“本土化”的一个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领域,并成为素质教育的关注热点之一。但真正落到素质教育实处及其实效显示,当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标相差甚远。
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研究范围上看,更多是有关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探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卷分析(如王极盛等人对9970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测试工具的编制(如齐晓栋研究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成因、生理机制、培养模式及其执行办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如龚玲、张大均、王金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而对幼儿和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比较薄弱①。从研究角度上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横向研究,相关的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少,且实证研究薄弱。
二、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提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但学校在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却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首先,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理念并未落到实处。中小学素质教育在理论界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尚未得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的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多数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仍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多采用传统的心理学健康教育,遵循精神病理学模式,没有做到适应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其次,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丰富、完备、系统的理论支持与指导,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和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大纲,缺乏适用的教材,出现了要么缺乏相关系统的理论指导,要么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性不强,实效性不大,不能全面推广实施的现象。
三、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当然,由于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尚未完善阶段,出现以上的问题是学科前进发展中的曲折。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问题中调整以后的研究及实施策略,突出心理素质研究的综合性、层次性、操作性和系统性。
同时,观念的改变决定行动的改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社会、学校、家长、个人至上而下地从根本上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全民主动积极地关心自我,而不是单凭心理学教育学的学科孤单的研究与力不从心的实践。因此,综合以往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及建议。
首先,学校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做好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开展,因此学校应该清晰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概念,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学者张大均将心理素质定义为,“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②,并将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学校应该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另外,如今不同阶段的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各自为政地开展着心理素质教育,虽然每个阶段的学生有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脱节现象,违背人的心理素质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③。
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可有侧重地训练教育,并注重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连接。
其次,科学地设计心理素质教育环节,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有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智能、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而不是毫无秩序地胡乱开展。
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心理素质教育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人的适应发展规律,特别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适应发展发展;
充分调动教师的专业知识,采用前沿的心理素质测量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灵活调整具体目标,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法多样化,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最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若想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需要通过多个渠道,针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实施。
学生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因此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各种教育手段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另外,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和谐,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不应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召开家长心理素质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素质现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学校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营造一个和睦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与优化。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心理健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已逐渐成为目前我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时间虽短,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社会反响,出现了青年踊跃参加,群众热情欢迎的局面。志愿活动的发展无疑是我国公益事业的一次进步,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的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心力、脑力,同时还必须表现出和谐交流的精神风貌。因此青年志愿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心理素质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即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根据。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既是结果更是过程,它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对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我国志愿者数量虽庞大,但其心理素质总体较低。尤其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扩大,志愿者数量的增加,志愿者所要面临的困境及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不断增加。有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志愿者在服务中途会退出或产生退出念头,许多志愿者尤其是支援灾区的志愿者在服务任务结束后难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由此可见,志愿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合理应对即将面临的困境及心理健康问题。
一、志愿者目前面临的心理困境
(一)社会舆论的压力
1、社会对志愿者的期望过高
近年来,由于志愿服务范围的扩大,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过度的宣传和表彰,使得社会、众人对志愿者的期望过高,人们往往忽略了志愿者作为平凡人所需要的、普通的、人性的满足。而当这些压力一旦超出个人心理承载能力的时候,很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诸如身体的疲惫、心灵倦怠等问题。这不仅给志愿者的工作带来不便,由此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心理问题。
2、服务对象的不理解
尽管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迅速,但仍然有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群体,甚至对志愿服务抱以抗拒的态度。在汶川,地震对各种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救灾初期组织管理又比较混乱,志愿者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如道路不通、补给不畅、联系中断等各种困难,余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此时遭遇到部分地方官员和受灾民众的不理解的困境,使得志愿任务难上加难,甚至无法进行,令许多志愿者不知所措。
(二)知识与技能的缺乏
1、专业知识的缺乏
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数近百万,包括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40万名社会志愿者。志愿者在赛会服务中将面临多种严峻考验,如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高效的团队协作要求、运动员及观众的文化背景差异、志愿工作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等,如果应对不良,可能影响服务的质量,甚至影响赛事的顺利进行。因此,赛前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让志愿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会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另外,对服务对象缺乏了解也会影响到服务质量。
2、服务技能的缺乏
青年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维持现场秩序,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游客意外受伤,老人突然发病,儿童与家长走失迷路等。这就需要志愿者有充分的应激能力及知识,才能正确采取应急措施,合理应对突发状况。如今的青年志愿者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有限,很多志愿者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即便经过短期培训,也仅限于理论层面,难以娴熟使用,在工作过程中容易爆发波折情绪。尤其在面对无理、面对无奈、面对奖励、面对疲劳、面对孤独等情境时,很可能导致心理困境。
(三)自身心态失衡
1、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
每个青年在真正去做志愿者之前,总是怀着满腔热血,希望自己能做出点成绩来让所服务的对象感到温暖和满意,得到他人认同。然而,由于自身能力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服务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又无法避免的事情,可能需要做很多琐碎的小事或者要面对各种矛盾,这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2、情绪易受服务对象的影响
志愿服务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不少是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志愿任务,如应急救援、社区关爱、助残助老等。在进行该类志愿服务时,由于志愿者接触和帮助的对象在物资上、身体上乃至心理上都处于弱势,他们的经历和痛苦很容易引起志愿者的共鸣,同时也会对志愿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使得任务难以继续。
二、原因
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之所以会遇到种种的困境,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正确对待,自然可以化危机为转机。总的说来,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有来自于组织的,也有来自于志愿者本身的。
(一)社会的了解与支持不足
青年志愿者遇到的困难是较多的,特别是政府重视不够和社会的了解与支持不足,是许多志愿者都提到的困难因素。志愿者需要开展针对困难群体的服务时,希望政府提供资金、场地或政策、措施的支持,一些基层政府、社区机构漠不关心;还有志愿者为一些孤老寡残人士提供服务时,不仅周围居民不理解,亲属也干涉,他们认为接受了志愿者服务,就是“家丑外扬”,是丢脸的事情。所以,要让社会对志愿服务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怀疑到欢迎,争取政府部门对志愿服务从忽视到重视,从干预到支持,都需要志愿者诚恳、热情、坚韧、细致地付出努力。
(二)志愿组织的失职
一些志愿团体习惯于搞形式、造声势,谋求引起领导重视,这就与志愿者的初衷产生矛盾。志愿者在加入组织后发现并未做实事,不免感到失望。许多组织前期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或是后续跟进不及时,导致服务过程中志愿者遇到紧急情况时得不到相应的援助,产生心理压力或怠倦时得不到心理疏导,令志愿者的工作难上加难。
(三)志愿者自身心理素质差异
1、志愿者本身的心态失衡。一部分青年志愿者认为志愿办事就是只要奉献,捐弃小我,服务大众;还有一部分认为志愿者可以乘借完成任务的机会旁观比赛,与体育明星近距离接触等。其实,志愿者是没有特权的。例如在奥运会中,更多的任务是在亚运村里做洁净、在球场外做征询办事、顶着骄阳收门票等。这就形成志愿者对任务的感觉是:“复杂”、“枯燥”、“单调”,从而对志愿服务失去兴趣,觉得有落差。
2、志愿者本人思想准备不充分,心理承受能力不高。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良莠不齐,面对问题的反应及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许多志愿者满怀热情和信心参与志愿活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心理压力时,一些心理素质偏低的人便感到难以承受,从而不得不中止志愿服务。
三、青年志愿者必要的心理准备
(一)社会舆论的理解支持
首先,社会应当对青年志愿者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且运用正面的宣传与积极的舆论,使青年志愿者能够从社会上获取正面信息,认同自己的角色及工作,坚信自己的付出有意义,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态度,同时对志愿者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其次,社会的正面反馈也会影响志愿者的心理。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正面反响是对志愿者的肯定、鼓励与支持,对青年志愿者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志愿组织的辅助
1、志愿组织服务前培训
由于青年志愿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志愿组织对其进行服务前培训是很必要的。不仅针对服务内容,还要针对志愿者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培训,要加强志愿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使他们有良好的应对能力,遇到生活上的各种逆境时要有灵活的反弹能力;要积极地陶冶志愿者的心灵,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多看到好的一面,对工作寄予期望,从总体上强化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增强信念、承受力及意志力。
2、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志愿者,咨询师与志愿者之间的一对一的个别会谈。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倾听志愿者对自身问题的描述与感受,确立希望达到的目标,利用多种影响技术,向志愿者提供观察问题的视角,引导志愿者作自我探索,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帮助志愿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志愿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个别青年志愿者进行心理辅导是很重要的,应当多倾听他们对自身及志愿工作中的体会与感受,帮助他们解决对志愿工作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对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心理应变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对志愿者角色正确定位,从而更好地完成志愿工作。
(三)志愿者自身调节
积极的心态是进行志愿服务的关键,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志愿者必要的心理准备。青年志愿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精神,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当心理问题产生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信心,适当缓解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忘志愿之初衷。
另外,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难免遇到各种难题和困境,增强意志力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目标,顺利解决困难,走出困境。如出现工作倦怠时,志愿者应立即进行自我调整,以保持旺盛的斗志。
参考文献:
[1] 李剑萍,《试论青年志愿者的社会角色》,《青年与未来》,1995年第3期;
[2] 穆青、聂阳阳,《08后的志愿者:心理复归与重新定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 叶明,《大学生志愿者心理素质提升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 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素质;调查
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大趋势,要求用“贯穿一生的教育”逐步替代“管用一生的教育”。本世纪初,我国中小学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更深层次上的全方位转轨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结构合理,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是新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急迫任务。为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更好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们对东营市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调查是科研的基础。本调查意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情况,从而探究继续教育规律和为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调查时间:2004年12月――2005年4月。
调查对象:东营市中小学教师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和访谈。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组织(校长)问卷两种,,每种问卷都采用定案式和不定案式两种编制方式,并配有导语和填表人背景资料等项目,以便作相关分析。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问卷,主要是用来验证教师自评的某些观点。
调查内容:教师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三大方面。
本次调查共向市区及3县2区城乡100多所中小学发出问卷2500多份,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回收2286份,回收率为91.44%,其中有效问卷为2176份。发出组织(校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91%。本次调查还召开教师座谈会21次,访谈组织(校长)30余次,学生座谈会10余次,所得信息弥补了问卷调查的某些不足,使调查结论更趋于客观。男教师851人,占34.51%;女教师1325人,占65.49%。
一、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够强,素质教育的深层次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还没有完全形成,改革来自教师的阻力仍然较大。
从表2看,教师深层次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大大落后于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令人忧虑。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欠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足,从而影响教师全面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
从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教师评价和组织(校长)评价都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表示满意,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本学科的发展水平掌握较差,这一点可以在教师座谈会和组织(校长)座谈会上得到验证。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还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组织(校长)评价,认为掌握较多的均未超过50%,而选择一般化和较少的都超过了50%,其中组织(校长)评价中选择一般化和较少的达68.6%。在几次教师座谈会上(共102人),当问“你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是什么?”时,教师们认为教育学\Jb理学知识欠缺的有38人,排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之后,居第二位,在组织(校长)座谈中则认为应排在第一位。座谈会上教师们谈到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反映也是心理学、教育学问题,如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感觉到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尤其是对转化差生感到力不从心等。在学生调查表中:“你对教师教学最不满意的一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最多的是“满堂灌”、“不了解学生心理”、“没有启发性”等,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心理学、教育学情况基本一致。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教师对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不尽如人意。组织(校长)评价认为教师对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多的仅占12.2%,而认为一般化和较少的分别占65.3%和22.5%。教师自评也认为掌、捏较多的才占到33.4%,而认为一般化和较少的却达到了66.6%。在”你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是什么?”座谈中,有47名教师选择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在所欠缺知识的排序中列第一位。表明教师学科教学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严重不足。
(三)在教学能力方面,基本的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好,但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根据表4的数据,可以对教师的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排序,由强至弱依次为;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观察表7还可以发现,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普遍高于组织或校长的评价,特别是对“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两项的评价。但从教师座谈会和组织(校长)的访谈中看,能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授课的教师并不多,所以,表4中教师对“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能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两项的评价偏高,而组织(校长)对此的评价更客观一些,比较符合当前教师的现状。
(四)教师队伍心理素质总体情况一般,存在问题较多。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差。
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组织(校长)评价和教师自评在“优良”和“好”两个等级上比率都不高,刚刚超过一半,接近55%。虽然教师评价和组织(校长)评价在各个等级上存在差异,但对教师心理素质总体评价不高则近于一致。
从表6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四个分项指标中被认为是最弱的,强的和较强的只占54.5%,而一般和较弱的却高达45.5%。在教师座谈中,教师们也认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最欠缺的能力之一。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我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某些方面的素质缺失较大,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21世纪初我市基础教育大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根据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地现状和素质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师继续教育要科学精简专业课程,加强改进教育类课程和适当拓宽人文、社会与自然类基础课程方面的培训内容。
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不十分合理,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和人文基础类内容偏少,从而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受到很大的制约。
根据我市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应科学精简专业课程内容,加强改进教育类课程和适当拓宽人文基础类课程内容。在教育类内容方面,鉴于目前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建议除加强改进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外,还应把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等列入培训内容,提高教育类课程对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在人文类教育内容方面,鉴于当前教师文、理知识结构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建议教师培养及培训要积极创造条件,适当拓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程内容。理科教师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文科教师要学习综合性自然科学课程,接受现代科技教育。从而使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能达到文理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拓宽基础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针对调查中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现状,必须要改革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知识教育、技能培训为能力教育、创新教育。
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在以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过分重视了教师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新形势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要向教师能力培养的方向过渡,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创新素质。
根据目前国内教师继续教育已有的成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构建以问题为导引,以新知为文本,以个案为客体,以研讨为驱力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教师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素质。以问题为导引,是指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要注意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引组织教学。以新知为文本,是相对于已有的以教材为文本,针对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失衡的现状而提出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是十分熟悉的,甚至于那些要考,那些不考也是如数家珍。然而,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却往往知之甚少。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在指导应试、猜测考题上表现得十分突出,而教师角色所必需的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则显现不足。以教材为文本组织教学的传统方式,由于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加速化趋势形成鲜明的矛盾。因此,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强新知文本,包括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新情况的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教材不是唯一的客体,中小学教师身在其中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是教学研讨的客体。以个案为客体,就是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解剖教师教育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可以便中小学教师从个案中领悟带一般规律的道理。
(三)要特别重视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能承受教师职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教师职业是塑造人的工作,不仅他的知识、能力是育人的工具、手段,而且他的人格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定、个性完善,有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健全的人格还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自己的职业意义、角色,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教师的全面素质中,如果说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那么,心理素质则是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遗憾的是,在以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始把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纳入教师素质之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心理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