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创新与创新教育创新是经济学概念,创新理论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非常复杂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产生现实不存在的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类活动。创新教育国际上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作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泛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创新活动中表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
2.创业与创业教育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创办新企业,以谋求商业利益的活动。广义指创新的事业的活动。创业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的创造者。广义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创业能力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放心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项目运作的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共同协调能力。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存创新的程度。二者目标一致,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实现人的自我评价。那么,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和原创能力。严格来说,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便某个学校称是“创业教育”,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六个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开设有创业家养成、新事业开发、新企业创立和创新;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例,除各种创新竞赛外,创业竞赛尤为凸显;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
二、黑龙江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探索,做创新尝试。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民办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创新创业科学体系尚未形成。只是单一的开设一两门简单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但黑龙江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从学校、社会到学生个个层面对创新创业都有迫切的愿望。学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升学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那就是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改的方向,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综合能力方便与重点国有高校毕业生有明显的差距,就业形势严峻,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严峻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在代的呼唤下,学历、学位教育的时代在改变,而学位不等于工作,今天社会更需要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职位求职者。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体系在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主动适应挑战社会而不是背动适应社会,二是开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三是学生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例如各种创新创业赛事,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以雄厚的学术研究为支持促进民办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性思想和观念的正确引导之下快速的发展,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当前动画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规律和地域特色等来找准发展的契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展创业途径和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设创业管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课程,创新教育与实践、创新设计、创造性思维。这也符合民办本科学生的生源特点。即,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又动脑,发挥创新长处,培养创业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成为黑龙江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动画人才能力分析
当然,在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的创新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加强研究,进一步探讨学分制的实行问题、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整合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问题等,进而促进龙江动画产业的发展。创新教育在采取导师的模式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人际沟通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活动和工作可以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并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
2.经营管理的能力学生没有经历过企业实际经营的环境,而理论仅仅通过授课的形式获得。通过接触市场,鼓励学生深入一线,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的活动,了解客户需求,掌握消费者的实际期望,了解市场需求,为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完成。创业唱歌的要素之一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创业团队能力具有互补性及其共享性的特点。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训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五、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为了响应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建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新引擎,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者的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性。就我们民办高校来说建立民办高校与社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机制,从而提升整个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改革方向。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随着创新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也已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优秀人才,而最终目标则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要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要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锻炼。
一、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最重要的是有热情,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热情或者说创业的动力就会显现出其尤为重要的作用。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能经受挫折,承受失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怕犯错,不要担心失败,要输得起,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次尝试以期最终获得成功。创新创业要强调团队合作,并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需要大家协同合作。但团队人员组成需要注意同质性不能太高,要互补才能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当然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核心知识,才有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思路。首先要有一个全校性的专责部门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其次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再次,要举办各式创意活动或比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实践性。最后,对于所实施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进行研究,以找到更加适合的发展道路。就课程设置方面,我比较欣赏台湾朝阳大学的创造力教育课程规划。在大一时开设创造力系列讲座,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让学生有创业意识。了解之后,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则可以在大二的时候选修创造力相关课程,进行实训。对于实训有结果的同学来说他们急需要实现他们的想法,那到大三时候的创意专题课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实现平台。大四时精英班的培养目标则是参加大赛,提高国际竞争力。整个课程设置相对合理,符合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教学与情境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思维能力。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让学生在选课、上课形式、选择辅导老师等方面更加自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有一定水平的师资,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一方面调动老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创新创业的人才。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价制度代替以往的考试,完善学分转换机制,甚至可以进行微型课程教育,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听相应的课程,达到一定课室数则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或者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比赛、等获取相应学分。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56-02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首先,互联网产业的不断成熟和爆发,使创业的成本和门槛降低。这个也是目前产业升级的一个趋势,即互联网+。其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质量也不高。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不乐观,更何况是中职生呢。最后,国家战略需要。如何提高中国的自有创新能力,具备一系列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是以后提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型、事业型的学生,以便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
一、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一)中职生现状
中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基础差,没有考上高中而选择了中职学校,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做出无奈的选择来到职业学校的。所以,他们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抗挫能力很弱;所以,刚毕业的他们面对就业,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毫无目标和思想准备。
(二)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中职生对未来的前途缺乏信心,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创业等问题没有过多思考,所以他们的脑海里对于创新创业没有过多的概念,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务实踏实的精神,没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是很欠缺的。
二、培养中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做好创I准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
(1)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就业形势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形势,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为此,要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特长爱好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一些公益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同时,也要学习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业信心
中职生自信心不足,总感觉自己没有考上高中,低人一等。而中国的创业教育时间也不长,经验也不是很足,所以问题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通、做透,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创业不是一翻风顺的,但是只要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可以成功的。利用主题班会、出版报、搞二课活动校广播站宣传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意识,以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本校毕业的创业者,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他们成功创业的学长、学姐们充满了崇拜感,所以他们的艰辛创业历史,无疑是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感染力的教育。所以,可以定期组织毕业生到学校来演讲自己的创业历程;还可以分批组织在校生深入毕业生创业的企业实习,让学生现场了解创业的过程,真切感受创业者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树立创业意识,从而搭建真实职业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创业素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是具有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只有一流的创造性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只有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以便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可以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理实融合、仿真模拟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同时,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业心理
创业心理健康对中职毕业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就业困难的承受能力与岗位与行业的选择范围是适应就业竞争的必经之路。创业需要较强的意志力;需要自力更生;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养成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但是中职生,往往缺乏信心,缺乏自立能力,情绪多变,耐心不够。因此,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有必要强化心理培训,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树立起创业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可见,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社团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他们到企业和工厂顶岗实习,提高和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才能有所创新,在创业中才能有所成就。
(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搞拓展训练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还可以利用班会,给学生讲一些成功案例的创业者来激励他们,让他们了解这些成功者创业过程中凭着不怕失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达到了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为今后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创业者,除了具有坚强的毅力、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外,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敢于吃苦,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才赢得事业的成功。现在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差,与人难处,脾气急躁,容易发火,可以说待人处事,与人沟通等能力有所欠缺和不足,这对于创业来说是很不利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创业的艰辛过程中,需要周围身边的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允档幕础。
(六)打造创业平台,锻炼创业技能
中职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合作的模式,因为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向实习基地的车间工厂,然后再走向社会。加强实训的同时,要实行校企联合,校外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学校本身也可以创办一些实体,如形成学校创业一条街、学生创业园等。还要组建“校内+校外+校友”三位一体导师团队。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利用周末以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小的实体(像淘宝店、微商等);或者定期的搞一些作品展,让学生自我设计产品,自我推销产品,迈开创业的第一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使他们的创业技能得到训练,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然,学校还要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化手段,充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为创客提供工商、税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进而使他们自主创业。
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方面共同努力。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就业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造者,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最后培养出应用型职业型创业者。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02-03
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这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其高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多规格、多层面的、理论型、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结合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偏离了我们的教育方向,错误地选择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但应该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断得到修正,三十余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也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我国的教育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有了新的变化,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却明显滞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其教育教学目标忽视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的培养模式造成了我国相当数量的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工作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的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学得很好、掌握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创新,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检验和洗礼,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1]。
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其中高校毕业生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的更多关注,使高校教育模式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离不开行动的落实,行动的落实需要有创业的精神。
“创业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于1991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在当时被诠释为:培养最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开创性价格品质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介入主题可谓内涵丰富,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个体发展、创业投资以及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企业技术改革创新等不同角度都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创新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为目的的教育[3];而创业教育是一种使学生从单纯的就业和单位谋职者变成个体发展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培养学生开展和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从事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具备开创实践能力的人,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4]。
从本质上来看,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交集,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创新教育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开发,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如何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践。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5,6]。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总数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每年毕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学生更是数以百万计,但我国仍处于一个世界加工厂的尴尬地位,这说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生力军,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7]。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高校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8,9]。
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教育部在教办[2010]3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才是学生能够得以受益终身的法宝。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和思路
(一)制度上的变革
正确认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时转变高等教育体制和观念。从教育体制上、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上、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践环节
增加必要的实践实验设备和设施,建设适当规模的实践场所和实训基地,积极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加大经费的投入,除保证常规的基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方投入,努力建设开放实验室,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实行全天候预约开放,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出率;加大对实习、实训工厂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加大实践动手环节比例,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课题、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也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指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中高年级学生班主任或科研导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方式,积极鼓励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实验设备,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效果[10]。
(三)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以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机械学院为例,我院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者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与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反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省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同时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加入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案例、大学生KBA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创业与人生设计、创业经济学、创业案例学等新课程、新思路,培养复合型与实用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构建“教、学”平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形“教、学”团队,提供多个教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较好的创新条件,拉近大学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与各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主动为导师“服务”好,即完成导师制订的学习任务,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尽可能地协助老师解决一些科研项目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和任务,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锻炼学生的“被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等措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六)紧密结合科技下乡、社会实践环节,开展多元化的创业活动
社会实践注重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如以科技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科技推广为主的“携手农合”和“科技富民行动”;以锤炼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的“三下乡”、“星火科技”活动和“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等。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注重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提高班”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学院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生培养模式,修订了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推出创新工程,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可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可进行推广试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影,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5]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吴华,罗海萍.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7]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8]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9]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
一、研究背景
除去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拥有成功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经验外,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一种,其本身的办学质量和生源质量与本科学院有一定差距,加上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性质,该专业毕业生会面临较严峻的就业问题。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创业机会较多,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独立学院应针对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从而在推动文化产业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缓解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从教学目标层面上来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尚未制定针对文化产业市场环境的教学规划,没有将岗位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现有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学生的专业能力尚未达到企业需求,更难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从课程体系层面上来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其中专业课又分为基础、核心和理论课程[1]。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创新创业课程大多归属于公共课范畴,没有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存在割裂,学生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从教学活动层面上来看,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学活动大多是邀请文化产业内专业人士,或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来校讲座。从西方高校丰富的教育经验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的学科规划基础上,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讲座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但有限的时间内举行的活动没有课程体系做保障,不足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深刻影响。
(二)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素养不足从教学观念的角度来看,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依赖于其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但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多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以理论灌输式教育为主,重视完成教学规划而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轻视学生个性,导致学生因自主艺术设计活动的缺乏而难以发挥自身创新思维。从教师能力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师大多在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大部分教师缺乏校外求职经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创新创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教材,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掌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乏实践价值。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不足,学生难以用专业课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结合,在文化产业市场的创新创业中,专业知识的实际价值难以有效发挥[2]。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所占比例小独立学院虽然拥有较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能够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但相对应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数量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仅有艺术设计能力,却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许多构思中的创新创业项目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条件的支持,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产生过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极少有学生真正开展过创新创业项目。由此能够看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往往因内部或外部条件影响而无法实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影响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是困扰独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3]。
三、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针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学校应通过培养其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倡导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并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增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首先,应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价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优势。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涉及空间环境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独立学院应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围绕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确定独特的身份定位。学习国外高校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开展如工作室、订制等艺术设计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开办创新创业中心,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独立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做到思维和精神的培养,拥有创新创业精神,即便学生不开展创业项目,也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精神教育为主导,开办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与业内专业人士直接交流接触,从而在交流和实践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再次,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课内容,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知识类型众多:一方面,基于文化产业市场特性需要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掌握金融、营销、理财等必备的经济知识。学校不仅要注重向专业课程的回归,而且要通过选修课程、专家讲座等方式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扩展,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同时,要通过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以推动教育与行业的融合。
(二)多主体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需要三个主体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需要依托各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独立学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度,允许有完善创新创业规划的学生休学创业并给予相应指导,从而构建弹性的创新创业环境。此外,学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社会创业实践渠道,丰富既有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引进社会中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专家人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其优势在于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条件与资源。企业应发挥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独立学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供外部环境支持,使创新创业教育能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中应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派遣优秀员工入校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传授在职场中获取的真实经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创业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为学生配备两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予以指导,并共同开展专业实训、定岗实习、项目创新等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应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宣传普及相关知识,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政府应重点通过教育立法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制度基础,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办事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保护初创企业融入自由的市场竞争。同时,要设立初创企业发展中心,为以学生为代表的人群提供咨询服务,进而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就业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从相关统计部门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学生自身却很难满足企业多层次、高水准的需求,在总的大学生失业人群中,结构性失业所占的比重非常的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路径。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自我就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种相对高级形式的就业路径。大学生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把握好创业的时机,给自己规划一个良好的就业发展方向。在实现好自身创业就业的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社会更多人的就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滞后性
其实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较,纵观我国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比较晚,并且培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的初衷。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学生自身对针对性的能力的打造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在整个校园里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形成一种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气氛。因此,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准相对比较低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
三、加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步相对较晚,专职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塑造的教师也比较少,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一个有效的指引。面对这种状况,学校应该不断的转变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打造,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教师整体的创新创业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校应该努力的创造出各种条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让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外出考察和锻炼,能够让教师深入到一线企业的就业环境当中,让教师切实的感受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的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工作者来到高校担任相对应的就业指导教师,不断的向学生教导各种创业知识和技巧,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创新创业道路。多重措施并重,有效的指引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不断的合理化、完善化教师团队结构,切实的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
2.打造和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当前创新创业的人群在整个高校的就业人群当中占比仍然比较小,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倾向于直接去找工作,却忽视了创业的可能性。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僵化死板,学校的创业氛围并不是十分的浓厚。面对这种状况,为了及时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应该革新管理观念,制定出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制度和文件,多多举办一些大学生的创业讲座或者相关系列的比赛,塑造优秀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在学校当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高校要针对学生相关的项目提供好资金和物质保障,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支持,尽最大可能的保障好、完善好、实现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
3.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想实现更多的学生走向创业的道路,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打造学生丰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只有经过相对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拥有着相对充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有效的发挥好学生自身主人翁的地位,在不断的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切实的提升好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面对着越来越难的就业季,创新创业是当前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举措,也是各个高校应该着力推广普及的理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种种的问题,这需要高校和学生集体的转变传统的思维和观念,在学生之间营造出良好的就业氛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的打造出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调动好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不同的主体都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真正的有效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大学生和社会的完美接轨。
参考文献:
[1]高强: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高等教育,2012(11).
[2]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27-01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为设计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无缝对接,毕业生就业率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为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养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型设计人才。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提倡将第一、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提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教育模式;三是专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仍然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还比较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面都需要优化。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没有以岗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艺术设计学生进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学校设置的课程很宽泛,学生学到了很多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但是没有强化岗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陈旧。高职院校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模式设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政治》《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为公共基础课;《绘画基础》《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为专业基础课;《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版式设计》《广告设计》等为专业特色课。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没有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现代设计企业要求设计人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性思维,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学生也不能把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联系在一起。
(三)实践教学不足。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校内实训主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公司仅限于参观、考察,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司的设计项目。而且学生对生产工艺和材料了解甚微,在设计过程中,不能考虑到材料和工艺对产品的影响,容易出现设计和产品要求不一致。实践教学均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几乎没有涉及。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学校网页、广播站、报纸、论坛等媒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校园蔚然成风。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展示设计作品、创意大讨论让学生和教师们在创新方面开展互动交流;邀请业内创业者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学习和借鉴创业者的经验和技巧;举办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二)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课程贯穿到教学过程中。适当开设史论、人文、人格塑造、公关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工艺和材料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熟悉产品的使用材料和生产工艺,为设计奠定基础。
(三)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通过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等方式,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中实验室、实验设备、专业资料等都采用开放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和老师有足够空间展开工作。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熟悉设计但是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时难以做到游刃有余。因此,学校要采用聘请和自主培养等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教学需求。一方面学校邀请专家学者、业内精英担任兼职导师,向学生传授行业动态,设计新技术、新材料,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另一方面,组织本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
三、结语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文化知识、创新创业经验、专业实践方面进行长期积累。只要高职院校充分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静,刘永平,李运芝.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课题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3,40(3):169-170.
[2]哈艳,高向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6):148-150.
作者简介: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一、中美专业课教学模式
1.培养目标。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着眼于基础理论与原理,培养具有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使其能够在科研院所、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2)能够掌握多种编程语言,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3)开发软硬件软件的基本能力。可以说,众多高校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有较强的功利心,而不是致力于培养科研探究精神,对社会先进、改变世界有雄心的新一代创新人才。而美国高校则是培养能够深入掌握、理解与应用计算机核心理论和技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注重学科交融与应用,从而满足社会、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树立终身学习与奋斗的科研精神,达到更高更深的知识境界。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更利于创新人才的育成。
2.课程内容。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较为死板且更新慢、理论大于实践、学科无交叉或交叉少的通病,甚至脱离工业生产与生活实际,相较美国灵活开放、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就显得过于抽象、宽泛、过时。(1)课程设置落后。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的更新周期通常为4年,教案设计一成不变,难以将新技术、新思想引入教学,造成学生只会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创新之路渐行渐远,更谈不上主动创新与研究。而美国高校的课程设计相对灵活,能够及时地将新技术引入教学,提供人才培养的新鲜沃土,符合业界发展与社会需求。此外,美国高校并不强调培养计划的稳定性,学生甚至可以在某些课程中途注销该课程而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课程。(2)实践环节不足。国内众多高校、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输上,存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也往往是一潭死水、亘古不变。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与认知浮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与感悟。而计算机专业是偏向实践动手型的专业,且唯有实践才可探寻真知、学以致用、革故鼎新。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了离散结构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该课程知识解决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国内高校也都开设了离散数据这门课,但实践仅限于课后习题,缺失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3)学科融合过少。美国的计算机专业采用主辅修制,学生在必修课之外,必须辅修其他与本专业无关的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合作与交融,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与思维,跳出计算机专业的局限,产生新的火花与突破。而国内高校的选修课仍较多局限在计算机领域中,学生选课的空间就相对狭小,也并未提倡学生选修其他方向的课程,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学科交融,自然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未知、开拓创新。
3.课程形式。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形式多采用课堂单项输入,课堂模式单调而固定化,课后缺乏反馈,难有激发与互动的过程。而美国高校的课堂就显得丰富多样化,不仅有大课堂,还有小班辅导课、小型研讨会。此外,美国高校强调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组织、合理分工、沟通交流能力,这也是创新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课题上教师围绕每个团队的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启发,不必拘泥于按部就班的讲解与操作方式,营造自由欢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
4.考核方式。近些年来,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例如由原先的期末笔试变为出勤加笔试加大作业的形式,考核正逐渐偏向“过程”、分布式与多样化。这样的转变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考核,但仍可进一步改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培养学生探索、思辨、创新、表现能力,而不是过分强调记忆能力、机械学习。美国高校的考核结合了更多的指标,考核更细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了解学生。此外,美国高校还会要求学生将作业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包括整个项目作业的准备、发展、实现、分析、解释、评价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国内高校可借鉴的。
二、中美创业培养方式
如果创新是一颗种子,创业就是这颗种子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众所周知,创业是创新的另一种形式,创业产生的核心价值是爆炸性的,产生的科技、产品、服务都以指数增长般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飞速成长与进步。毋庸置疑,时代的创业者已经打造了许多商业帝国,促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在美国有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等,在中国有阿里巴巴的马云、小米的雷军等,创业者已经用强劲的实力向世界证明创新创业是时展进步的必经之路、必然之选。
1.建立完整创业课程体系。相较国内,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早,已然形成一套较为规范、完整、系统的创业培养体系。美国高校三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哈佛大学的聚焦模式、康奈尔大学的辐射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磁石模式。无论哪种创业教育模式,都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合理地利用资源,给学生提供全面完善的创业课程。国内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既没有一本创业教育专刊用于理论研究,也没有一所高校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国内高校也开展了一些创业教育工作,不少高校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也成立了创业孵化机构或创业园区。但大多流于表面,缺乏成效。据调查发现,只有13%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创业课程,31%的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创业教育,余下的模糊了解过创业教育。
2.专业的创业培养队伍。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从事创业教育培养的教师多为就业中心或商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并不是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样的师资队伍自身对创业过程的了解并不直接与深刻,只能灌输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相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心由60多位的教师组成,许多创业教育者都在硅谷中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工作。诚然国内并非每个高校都能拥有斯坦福这样的创业教育师资,但可为创业教育教师的提供创业培训与创业平台,提供教师进行实战的机会,鼓励教师开展创业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业教师的师资结构。此外,高校应引入校外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与创业者,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创业指导,引入更多创业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同时也能带动学生走向创业、拉动创业。
关键词:创业带就业视角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16-02
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以生态化教育为主要教学理论基础,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教学突破口,不断探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两个改革、六大措施”为主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与理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标
高校坚持生态化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为主,鼓励多种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不断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理念
高校“生态化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化教育理念把高校和社会相结合,重视学生身心全方面发展,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培养设计,利用高校与社会资源进行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要教学中心,确定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上,应该提倡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教材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上的因人而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改革
(一)加强高校学分制改革
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强学生学分制改革。首先,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学分和课时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必修课程,保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应的选修课,对毕业的学分要求适当地进行调整。另外,高校应该实施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甚至可以对授课教师进行选择。
(二)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改革
高校的课程结构应该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加强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水平。高校将主要课程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通识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高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分类,同一类别的选修课程必须保持一致;同一大类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应该保持一致,高校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精简和浓缩,保证专业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最后,课程结构中应该加入实践教学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校每个专业都应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发展空间。
三、人才培养模式六大措施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为主要基本理念,以产学研教育合作为主要突破口,不断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六大方面的改革,六大基本改革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大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对人才培养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建设、完善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制度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对生态性创业型学校的建设,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主要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加强与区域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为基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该加强把高校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道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应该加强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大力建设创新型的高校。
(二)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为加强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具备科学的工作思路,研究出一套适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业活动,深化学生课程改革,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各个专业开展相对应的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课程,保证课程质量与选课制度符合高校学生的需要。最后,高校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以教师的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带动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机制的运行。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应该以学生为教学培养的主体,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师、教学教育时间上的选择权,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为学生安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应该改变学校传统选课制度,把公选课程改为选修课程,把专业课以及非专业课模板课纳入选修课范畴之内,提高选修课程的总体质量。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以W生为教学主体地位。教学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四)加大高校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高校和企业间的相互连接。高校实训基地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进行产学研教育的基础,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校外的结合,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进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接,创建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五)建设人才培养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
高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建立团队合作的教育机制,加强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加强学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无限的教学价值。另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六)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制度
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下应该加大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学分制代替传统的考试制度,学生可以通过科研项目比赛、、获奖证书、参加校内活动等替换学分。高校学分制的能力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创业带就业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明确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目标,紧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突出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革新,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不断完善与改革原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弊端,积极推进科研合作教育,完善学生学业能力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调查分析
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9月份的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明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国家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自主创业创新的政策。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军,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能的群体,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而,挖掘和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本校及其周边大学的一些学生,通过他们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都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有50%的人想组建团队进行创业,然而有33.33%的人有这个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25%的人想法和能力都没有。这说明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方面有欠缺,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模式,形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方式改革,或者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大学生认为要想创新创业要具备以下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创新感知,领导决策,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社会适应,收集和处理信息,机会识别,销售及管理。实际上这些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因此调查者中有66.67%的人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创新创业能力。因此,能力培养是高校及社会的重大任务。但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挺好的,举办一些相关活动,比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据我所知讲座已经被功利化了,或者说演讲者的演讲没有打动人心,这种教育方法并没有起多大作用。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用积极的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的政策包括资金扶持,评各类先进有优先权,加学分,等等。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实战,让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团队真正创业,在创业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如京东派校园店,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高校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助力品牌孵化。还有一些课堂上的创新,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讲课,老师听,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同时会举办一些智力挑战游戏、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后,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但也有欠缺。据调查,主要原因是环境氛围不够好,政策不完善,学生的这种意识不够强,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科体系不完善、单一,不体现专业特色,师资力量不够大。高校中大多数学生接受一般性的教育后,不再有其他创新创意点,没有这种想法就不会付诸实践,只有少数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会通过团队合作创业,少数人没有带动大部分人进行创新创业,因此整体氛围不够浓厚。如果政策不够完善,没有给创业的人提供支持帮助利益,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有想法有能力也不会实践。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教育培训指导,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强大,学生会失去强大支柱,遇到困难手足无措,或者说组织协调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打压,会失去信心。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广大学生认可的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的一项措施,同样是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实处的保障。对于这部分内容,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从而编写适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开展常规的创业课程,根据专业和学制的情况,设立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把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系统进行考核,普及和满足学生对基本创业知识的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改单一接受式的教学为发现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可以开展创业培训,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创业实操训练和能力培养,并从中筛选出可以跟踪孵化的项目;四是开展创业孵化指导和创业咨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五是开拓创业孵化园区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业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素养。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想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定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水平,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优良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梯队,这些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逐步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此外,要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吸收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经济管理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高校还要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加大对创业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以解决有关创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使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3.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实践是理论和能力行为化的中介媒体。所以,没有创业平台,大学生就难以掌握创业过程中实质性的问题,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缺少了外部环境和条件。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或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拓宽与企业、社会的沟通渠道,建立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经营、参与管理的机会,丰富社会阅历;通过实习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搭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让企业走进高校,等等。实践证明:我国清华的清华创业园、北航的大学生创业园、上海交大的慧谷科技创业基地等都在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增强创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工作,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进一步理解和大力支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简化各种相应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扫清障碍。
(2)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政府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3)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业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
(4)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五、结语
不管是为了缓解社会的就业问题,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浪潮。我们需要从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2]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4-77.
[3]邱文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功能效应[J].当代经济,2015,01:107-109.
[4]邢晓阳.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再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23-24.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人才 动漫 高职
[作者简介]田凤秋(1983-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周山华(1980- ),男,江苏兴化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国家社科子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漫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CA110020)、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FDY070)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招标课题“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L13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00-02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职业人才的重要职责。动漫产业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是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品质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依托,大力推进动漫人才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可为动漫产业发展增强后劲。
1.具备创新创业素质是对未来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提出了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自信自立、自律、积极乐观、执著追求、责任感、合作开放。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是未来职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主要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自我创新创业过程,达到职业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创新、创意是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创意不足,是当代中国文化娱乐乃至思想学术的共同特征。发展动漫产业,人才是关键,没有创新创业型人才,动漫产业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制约动漫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培养创新业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其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努力方向,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走职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举、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有待加强。美国、日本等动漫产业大国之所以能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原因之一是都有一大批职业创作人每年创造出大量高质量的动漫作品。在我国,目前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过于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忽视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师资队伍建设也跟不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已纷纷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基本属于通识类课程,与动漫专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实现良好的整合,可操作性不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或方法。动漫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无法搭建良好的桥梁,直接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3.培养模式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在我国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动漫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实践缺乏。健全动漫专业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是振兴我国动漫产业的内在要求。
4.缺乏长效激励和追踪帮扶机制。受政策和体制的影响,以及财力、物力等限制,动漫专业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创新价值,但大部分的创新创业活动最后只停留在设计或设想阶段而终止。另有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在学生毕业后才具体实施开展的,该阶段学校没有完善的追踪帮扶机制进行反馈总结,未形成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
三、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途径
1.一个依托。“一个依托”,即以实践为依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认识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等创造性活动。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可以多开展一些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并且在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内化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2.两个融合。“两个融合”,即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融合,专业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的深度融合。
首先,高职院校在制订动漫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动漫专业教学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将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要结合动漫行业的发展,保护学生的原创作品,鼓励将学生的优秀创新创业作品作为典型进入创意产业园进行孵化发展,形成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高职院校在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时,要加强专业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的深入融合。动漫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脱离了文化,动漫也就失去了灵魂。从最初的策划、剧本创作,到中期的动漫造型设计、场景设计、音效,再到后期的特效合成、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产品营销等,动漫的发展一直没有脱离“文化性”。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培养动漫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特色,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大体可以从两个途径开展:一是“显性课堂”,即专门开设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如古代文学、古典艺术赏析等,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文化养料;二是“隐性课堂”,即在动漫专业课程内外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动漫即文化,文化即创新”的理念。通过“显性课堂”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人文基础;通过“隐性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如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坚定执著的顽强意志、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的养成。
3.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即“学校+企业+行业”合作育人,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多方力量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并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进入社会培训机构加强专业动手能力,借助动漫企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再通过创意产业园的孵化,将创新创业点子具体落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行业等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共同利益点进行合作,促进创新创业型动漫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4.多元教法。“多元教法”即动漫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主题教学+工作室+工学结合”。
“主题教学”是源于法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某一主题提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主动交流合作,完成设计方案。主题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工作中的真实情境。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实行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等形式,学生在自主创新创业过程中实践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整合,促进教学与创业就业的自然衔接。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将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经验相结合,将校内学生的动漫基本理论与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落实并检验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创业点子,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理念的有机融合。
培养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要综合运用主题教学、工作室制教学以及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创业意识,借助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工作室制教学方法则可以孕育和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点子,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几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又紧密相扣。
5.分层培养。一个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主要包括前期创作、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个主要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人才需求可分为策划人员、创作人员和制作人员等。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的培养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如培养动漫前期策划人员,应侧重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动漫创意能力的培养;培养动漫中期制作人才,则应侧重于原画创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动漫后期制作人才则应侧重于对色彩、特效等方面的创新性思维和技能的培养。此外,动漫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参考文献]
[1]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1109504.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DQ4MDZLNEY5VE1xNU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adVJyRnl2blZiek5WRjI2SDc=,2011-05-21.
[2]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1013134685.nh&dbname=CDFDLAST2013&dbcode=CDFD&pr=&urlid=&yx=&v=MjY4MDl1UnJGeXZuV3J2TlZGMjZIYks3R3RmRXFw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Zlo=,2012-10-0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指出产教融合要深度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将自身的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相融合,将产教融合贯穿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旨在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
1.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意义
1.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智慧旅游时代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本科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存在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在很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课时不足,实践教学内容比较缺乏,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目前高校都设有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学生参与率不高,而且参与的目的性比较强,主要是为了获取相应学分,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出现了“重结果与轻过程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并没有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学校层面,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培养制度保障,因此没有激发起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为中心,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走出课堂与实践接轨,因此导致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限。
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信息化与智慧化时代,创新能力是组织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这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主要来源于实践,简单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感知难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质性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方可使学生深层次接受实践教育,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继而提高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1.2.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毕业生在从业中要有创新和创业的素养和技能,本科阶段接受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使学生秉承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团队合作,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塑造自身角色,找到个体承担的任务,并且在团队项目推进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方能取得良好成绩,导师制引导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还需要与导师积极互动,与企业密切沟通,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是学生团队能力培养的过程。1.2.3有助于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是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教学创新要以参与型和指导型为核心。通过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广泛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教学中可以探索践行各种形式的以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导游模拟情景课堂、酒店模拟创业、旅行社商业模式设计、旅游规划沙盘、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企业经营观摩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
2.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对于这个命题的研究目前没有丰富的文献指导,相关研究集中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适用于本文情境的高锲合度研究。[2]基于此,本文选用关键事件技术这一定性研究方法,挖掘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为培养路径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2.1关键事件技术
关键事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用来测试各种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人类行动有效性的研究。1954年,美国学者福莱·诺格提出该方式,并描写为“经由过程直接察看并采集人类的现实行动、提取出有用的潜在的价值信息、应用到现实问题、建立行为心理学模型的一系列程序”。该方法中“事件”是指要有完整的目标与情境,能够对受访者的行为活动做出推测和预测;“关键”是事件发生的意义,可以作为一个关键事件,不管是悲观方面还是积极方面;这种方法也因其产生了大量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作为收集和分析相关事件的客观方法,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2.2研究对象选取
关键事件技术的第一步是确定将要开展的研究活动和将要取得的结果。研究活动是了解旅游管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前后过程的相关情况,此次访谈人数为26名,受访人员大三、大四学生12人,毕业1-3年内的学生14人,男10人,女16人,均为旅游管理专业,以保证被试选择的科学性和典型性,其结果是探索和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提供相应依据,制定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培养模式。
2.3数据收集
通过访谈或直接查看资料采集数据。本文通过电话或者面谈的形式,对26名旅游管理大学生进行访谈,每次访谈的时间为10-20分钟,提出访谈核心问题前向被访者介绍访谈环节及相关注意事项,结束后对谈话资料及时整理,注意保留访谈内容的原始性。访谈的核心问题如下:(1)回忆毕业五年内有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列举1-2件)(2)进行创新创业的动机来源于什么?(3)参加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列举1-2件)(4)你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5)产教融合下需要什么的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能力?(6)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力量?(7)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硬件保障?
2.4数据分析
2.4.1数据分析工具的选用针对本次研究主题,为了从受访者的大量的访谈信息中摘取关键语句,降低大量无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也是确保访谈信息的可信度,本文采取质性数据分析工具Nvivo11对一些关键事件进行编码分类。Nvivo11可以利用强大的导入、搜索、查询等工具帮助整理访谈和分析问卷调查、音像视频等基本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数据。2.4.2关键事件编码分析编码分类是指通过对关键事件的内容进行仔细解读,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逐步建立各个维度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应用Nvivo11软件进行编码分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扎根编码,另一种是思维导图编码。本文采用扎根编码,即不需要带有明显的文献框架,但需要有一个主题牵引,研究者应当注重对访谈者原话的整理和汇总,在整理过程中抛开个人所见和固有的研究定论,在谈话记录中寻找浮现的主题,进行编码分类。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26名受访人员,对被访谈者发表的关键评论和观点进行摘录整理,首先得到概念化类属,其次对概念化类属进行归纳形成范畴化类属,最后对范畴化类属的逻辑关系进行挖掘,得到核心类属。经过深入分析概念化类属,各种类属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化,核心类属与范畴化类属也越发明晰。本研究中,通过概念化类属得到师资保障、教学保障、实践保障3个核心类属以及实践性型教师、行业专家、导师制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创新、实习合作机制、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大赛等9个范畴化类属。本文的核心类属和范畴化类属如表1所示。
3.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根据定性研究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结果,本文抽象出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如图1所示),并且对具体的培养路径进行了阐释。
3.1师资保障方面
3.1.1完善师资力量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高校要紧跟时展,为社会输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聘请教师方面,应当优选在创新创业方面和教学方面拥有多年经验的、整体专业能力强的实践型教师。此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阶段,需要教师对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帮助指导,因此需要教师也应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有更好的指导能力去应对教育教学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正规企业达成合作,定期邀请成功的行业高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优秀人士到学校进行交流洽谈,让他们向学生传授职场经验和创新创业精神。[4]3.1.2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导师制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肩负的使命之一。教师要与旅游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帮助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承担相关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一方面为旅游企业经营诊断把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5]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导师制,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导师产学研课题研究方向,本科生在投入产学研课题科研时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当中,从而得到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3.2教学保障方面
3.2.1优化创新创业课程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优化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理论的积累。要培养大学生创业内容,传授先进的创业经验和教训,帮助大学生学习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努力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弯路。比如,一方面要把选修课和必修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高校采用线下必修与网上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发挥。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设置应思量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理工科学生需要更多的管理和贸易运营商业类教育课程,而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希望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低年级学生需要更多的创业理念或价值观教育,与有创业经验的学生交流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而高年级学生更注重学习创业专业知识和参加与创业培训相关的短期实践课程。最后,高校还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创业。3.2.2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与实践是不冲突的,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科研中涉猎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这些前沿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反哺课堂授课,可以开拓学生思路,为学生打开一扇研究的窗户,开拓学生的视野。[6]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产教融合。旅游管理专业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课时中,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行业经营现状,并且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传统课堂上,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将数字化酒店创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智慧旅游与全域旅游等实践教学搬入课堂;此外,还要将创新创业大赛培训、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
3.3实践保障方面
实践保障方面主要是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酒吧、模拟导游、旅游规划等实验室,为本科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保障。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投入到旅游营销、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等研究的实践调研中,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单靠学校力量,难以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旅游管理专业要走出校门,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7]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导师与企业签订产学研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全过程,并且从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数据和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数字化管理。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旅游目的地的优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LED信息系统、公用信息总监控中心等。旅游管理专业要建立设施过硬的数字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并且与智慧旅游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多方努力创建创新创业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适应旅游数字化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刘俊贤.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及路径[J].高等教育,2017(8).
[2]闫健,刘玉威.基于MAIR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7).
[3]宋正刚,何良兴,张玉利.相机而动:创业者如何从关键事件中学习?———一个关于创业关键事件学习现象的解释性案例研究[J].管理学季刊,2017(3).
[4]吉小燕,刘爱军.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探索,2016(9).
[5]毕倩,赵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
[6]包晓晖,罗鹏.基于“二元制”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