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蜜蜂的小练笔

蜜蜂的小练笔

时间:2023-06-06 08:5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蜜蜂的小练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蜜蜂的小练笔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练笔;紧密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15-01

一、推敲“练笔时机”

多数老师的“小练笔”都是放在“课后”的,对情感性特别强的课文来说,这当然是可行的。但是,“小练笔”提供的时机,除了“课后”、“课中”,甚至“课前”都是可以的,具体得看什么课时而定。如果是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到课文,就让他们提笔做“小练笔”好像不太合适,但如果是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呢?其实,对有些课文,也还是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刚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就“奋笔疾书”的,如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用笔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自己初步认识的心里和认知感觉等。总之,“练笔时机”的把握是很值得推敲的。

二、和谐写作对象

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后的扩展性题目,它要求学生把想对贝蒂说的话写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和文本之间取得一致,走向和谐。这篇课文中虽然人物众多,大家为保护燕子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但小贝蒂无疑是学生赞赏的对象,因为贝蒂在恶劣的天气中为拯救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更能打动人,产生共鸣。学生很自然地从小贝蒂身上受到感染,得到启示。因此,在进行小练笔时能融入文本的角色中,在语境中学习写作,以写促读,以写促写。在练笔的过程中深读文本,内化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是阅读和习作达到高度和谐。

三、注重练笔方法

方法是效果的保证,有的老师布置学生写“小练笔”非常单纯,随便交代一句“请同学们完成X X”就完事,这样显得太随意。有的“小练笔”可能不需要教师多言,但是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应该做些具体的提示或指导。为他们更好地发挥做必要的铺垫,加以有效地引领。在方法上,我觉得教师与学生一起“动笔”写作是最有效的。教师的这种身体力行、潜心示范,不仅是对学生写作的具体指导,还能够打动学生,收到“亲其师”的功效。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语感鲜明的课文,对于其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的“点”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掌握写作方法。比如,三年级下册中《荷花》这篇课文,对荷花各种优美姿态的描写让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姿态,体会一池荷花的动态美。为了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院子里的杏花、桃花、梨花(这里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这些果树)等,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种花,有的学生写道:“我家院子里的桃花已经开得很热闹了。盛开的桃花挨挨挤挤的,一簇簇,一丛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引来许多蜜蜂。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从学生的小练笔中我读出了他们对经典的汲取与应用。

第2篇

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抓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如《乡下人家》一文,结尾说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文中有描写乡下人家春、夏、秋的风景,却没描写冬的景象,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教师这样引导:“我们领略了乡下人家雨后春笋的春景,门前晚餐的夏景,月明人静的秋景,可在静谧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拿起笔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吧。”于是,在学生的笔尖,将会流淌出多姿多彩的冬景图。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对于老师来说应是何等欣慰之事

二、善抓延伸点,轻松感悟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又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相关事实,或引申类似的对象,总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广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引导学生说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这段屈辱史后,引导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创意巧补白,书写真情

在文本单薄处进行“创意补白”,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大树和小鸟的一次对话,做了这样的设计:

树?摇?摇 ?摇?摇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摇 ?摇?摇?摇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第二年春天,树?摇?摇 ?摇?摇向鸟儿呼唤:“?摇?摇 ?摇?摇。”

鸟儿?摇?摇?摇 ?摇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摇?摇 ?摇?摇。”

学生补充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树和鸟儿之间的真情,同时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树被砍伐后的痛苦、无奈、无助,鸟儿找不到大树的伤心、失落,令学生记忆深刻。

四、感想式笔记,拉近联系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读后的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段。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比如学过《梦想的力量》一文,学生被瑞恩坚定执著的美好童心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教师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此做过哪些努力?打算怎样实现?就这样,老师从孩子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五、续写式练笔,走近文本

许多作家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处时,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想象,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半截蜡烛》这个剧本时,其结尾写道:“杰奎琳慢慢地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剧本到这里戛然而止。教师就让学生担任编剧,设计了多种故事结局:

有的想象:德国军官起疑心,上楼查看,发现情报,杀害了母子三人。

有的想象: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看到蜡烛熄灭,担心情报泄露,巧施计策,里应外合,引开德国军官的注意力,打发走了他们。

有的想象:在这危急关头,孩子的父亲或剧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米德叔叔及时回来,打死了德国军官……

第3篇

莫非他们的小脑瓜只能记住这丁点儿东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孩子们只是缺乏一点想象力,才不慎把原本五彩缤纷的故事涂成了干巴巴、单调调的“黑白灰”。

想象力是作文的一双翅膀,赶快启动并准确唤醒这亲爱的小伙伴儿吧。

想象力,温润如蝶

“庄周梦蝶”的典故寓意着思想的自由驰骋,孩子的想象力也可以如蝴蝶轻舞,温润丰满起来。

比如回忆一件小事,毕竟间隔久远,无法把该事件的各项要素记得面面俱到。但是当初的那份感觉总归难忘吧?此时干脆围绕镌刻于心底的“念想”展开重温性写作,调用你的想象力大胆“拾零”彼时的情节。细想之,如果你惦记的是一份暖意洋洋,那么当日的环境可以布置在午后,最好有灿烂的太阳与葱郁的梧桐作陪,对了,还有啁啾的雀儿欢快登场。随之而来的人物,可能流淌出清澈的眼神,可能怀揣了和美的微笑……相反,如果你百般懊恼,甚至体验过至今未泯的追悔,且不说自个儿曾经忐忑不安,像怯怯的小鹿羞红了脸,想必那对方的神情也或严肃,或沉闷,讲话的声调也该抑扬顿挫,语重心长了。

可见,这会儿咱们的想象力越细腻,越丰富,描绘得会越具体,越形象,如此方能加工出引人入胜的文字,犹若彩蝶蹁跹,在时光的隧道里追忆旧事,启迪当下,影影绰绰竟又清晰可见,自然不失成就出画感十足、妙感十足的佳作了。

想象力,灵动如蜂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从古至今,蜜蜂的勤劳与美好倍得人们青睐,咱们的想象力也可以比作蜂儿慢吟,沁人心脾。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雨中即景。首先,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鼻子嗅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身体和内心触碰到了什么?抓紧动起感官,让自己做雨的朋友吧。你会发现:天地间挂了巨大的珠帘,窗户缝里挤进湿漉漉的花草香,雨水时而O@,时而淅沥。再稍微用点儿心思,你定然足够分享到它赠予的故事:我驾着云朵来的呀,我从童话里跑出的呢。我扛负着神圣的使命哪!好吧,接下来,让咱们走出去,跟它来个“亲密接触”呗!任由细密的雨丝抚过发梢,但凭清亮的雨滴抚过脸庞……御雨而行,不一样的清新荡涤了整个世界……

蜜蜂徜徉花海,觅香,鸣唱,末了亦不忘抱团香香甜甜的花粉酿作佳蜜。这里的“蜜”,咱们可以引申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抒何种情,晓何种理,权借何类景。围绕着立意咱们再去筛选先前捕捉到的“景”,就像这样慢慢渗透,知情达意,想象得恰如其分,表达得恰到好处。

想象力,婉转如莺

“交交桑扈”,莺鸟的歌喉鲜活轻盈,层次富饶,实可谓大自然的精灵。知道么?咱们的想象力还可以如莺儿浅唱,婉转旖旎呢。

这里有个窍门。譬如大家常看的电视剧、大电影,纵使创意独特、构思巧妙,咱们也容易在不断“追剧”的潜意识里敲出一条线索:主角往往逢凶化吉,某大神和某小鲜必有重逢,必起冲突,必得和解……凭啥?因为主角一旦Out就没得演了,因为特定角色的品格秉性在此,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啊!这跟咱们的文字创作如出一辙。形象一点儿讲,好比莺鸟的声线是基本固定的,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行文能赖于“比较合理的推断”向前发展,所谓“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便是这番道理了。

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

蜜蜂酿造蜂蜜,首先要在百花丛中采集无数花蜜。同样,学生要写出充实、优美的作文,也应该像勤劳的小蜜蜂那样,从多彩的生活中采集丰富的“花蜜”。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晶。不少初中生在作文时“提笔万重难”,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原因何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因为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不留心观察和“采蜜”,怎不文思枯竭,何来素材描述?故此,我们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要明确写什么和如何写,就要把学生引出教室,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怀抱之中,从丰富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撷取作文的“蜜”,使学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反复观察、体验而获得实感,产生实情、说出实话、写出实语。因此说: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采集高质量的“蜜”,是写好作文的根本前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从而采撷丰富多彩的“蜜”呢?

一、指导学生观察,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导航”和“导游”;学生则是“演员”和“旅行者”。教师要把真正的作文的“舞台”和生活的“旅程”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收集“花粉”,并凭借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人和事的真、善、美、用心去品味生活中最香、最甜、最浓的“蜜”。

二、指导学生观察,应从培养兴趣入手

培养兴趣是手段,培养能力是目的。因为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成功的源泉。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活生生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情和四季不同的“花粉”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和作文的热望。

三、指导学生观察,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要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可由远及近、由景到人;可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集体;可由上到下、由下至上……二是观察要细致、具体。常言道:“看花容易绣花难”。如果是“走马观花”的观察,效果肯定不佳,要让学生把观察与思考、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且能触景生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三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四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观察要持之以恒,要使学生懂得:只有长期观察,不断“采蜜”,才能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四、指导观察既要灵活多样,角度变化,又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

对静态物的观察,应着重看其形状、大小、颜色、重量以及数量、价值、作用等,可从整体——部分——整体或先外后里、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抓住事物特征来观察;对动态物的观察,应注意声音、动作、时间及其各种变化;对人物的观察,要动静结合,可从该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语言、神态、年纪、性格等方面抓住其特征进行观察。

五、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有的还要用手去摸、用口去问、用笔去记、动脑筋想。只有随时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具有具体生动的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采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作文也要不断创新。要杜绝作文中的陈词滥调,摒弃“陈芝麻、烂谷子”,就要培养学生尽早养成“六勤”的观察习惯:一要眼勤——多看,二要耳勤——多听,三要嘴勤——多问,四要腿勤——多动,五要脑勤——多想,六要手勤——多记多写。只有勤于采集,才能使“作文仓库”里的“蜜”始终保持新鲜。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了功夫,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展示修养,吸引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取决于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力,及充满魅力的言语表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教师的言行所吸引,从而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如:学生误读“靓”为“qian”时,我一边板书一边说:“青”春看得“见”是不是'liang'?帅哥表妹就是这个'靓'字。这样,学生在一笑之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靓”字,因此,在教学的同时我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授课时让学生感到由衷的钦佩,从而吸引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一把金钥匙,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人们因为有了兴趣,才有了创造的热情,才有了成功的喜悦。

2. 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3.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3)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4. 抓住机遇,培养兴趣

在讲课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资料等,主要获得大量的有关知识,为上好课充分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仅就教学目的而言,即已完成了大半。这样以来,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化了知识,又强化了他们的参与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齐威王,孙膑,田忌的资料以及你对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了解,比一比看谁收集的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收集情况时,学生纷纷抢着起来介绍,对什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围魏救赵”、“庞涓之死”、“战国七雄”等根本不用教师介绍,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为深入课文打了基础。

5.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寓学习与快乐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精心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会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故事、游戏、表演等多种元素优化组合,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情境的教学氛围中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我在讲“菜园里”时,首先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戴头饰的绿色的白菜、卷心菜、红色的萝卜、辣椒、紫色的茄子、细长的豆角快活的跑来。乘着学生的兴趣,我就说:“菜园里有许多蔬菜,你们去看看它们的样子,在读一读蔬菜身上的卡片,认准了就回座位。”这样,在直接兴趣的驱使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去观察,识记蔬菜,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6. 赞美肯定,焕发兴趣

第6篇

一、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明确提出:“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大纲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小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

对作文感到头痛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一、、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二、、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地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地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鲸》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鲸的外形、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7篇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来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所以语文课堂理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而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里面的课文语言精炼,文质兼美,是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的蓝本。

1 巧用教材,指导仿写

顾名思义,“习作”即“习得作文”。学生初学写作,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才能逐渐提高水平。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很多课文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小练笔,让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榜样可仿。

如《秋天的雨》一文,作者融入大自然,写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被琅琅上口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所吸引,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笔者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并运用相应方法进行练写。笔者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在动笔之前,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它的外表,闻一闻它的气味,尝一尝它的味道。让学生动用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进行观察体验,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位学生在写“荔枝”时这样表述:“……这一串荔枝,又多又饱满,像颗颗红心。拿在手里摸一摸,粗糙的外皮扎得我手心痒痒的!剥开红色的皮就露出了晶莹的果肉。塞进嘴里咬上一口,甜甜的汁水溅了出来,还带着特有的果香,真叫人越吃越爱吃……”在这里,学生不但应用准确的比喻写了荔枝的外形,还写下了吃荔枝的独特感受。

2 激活教材,引导改写

改写,就是通过合理想象,改变原有古诗词的体裁特点,进行二次创造。古典诗词语言洗练、内涵丰富,常常是“话已说完而意犹未尽”。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用现代文的题材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将《秋思》(张籍)一诗改成记叙文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读全诗,借助注释和画面插图理解诗意后,教师引导学生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场景。古诗词的改写并非诗意的简单扩展。就这首诗的改写来说,要注意原诗中的关键词“意万重”“又开封”,大胆想象诗人想写些什么?诗人想补写些什么?学生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描写了诗人的所牵所挂,还刻画了诗人写信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不但再现了诗人两次写信的内容,还描绘了诗人本身的形象。学生从改写中既真正领略了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也将领悟了的诗人的感情融入自己的笔尖。

3 挖掘教材,展开续写

教材中常有这样一些文章,写至,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放飞思绪,续编故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风筝》一课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章以省略号结束了。课堂上,有的学生觉得能找到“幸福鸟”,有的则认为不能。笔者抓住这个空白点,请学生续写故事结局。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时而沉思,时而动笔,不一会儿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精彩——

有学生这样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大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在水磨坊的各个角落找啊找,连‘幸福鸟’的影子都没看见。我们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地上,红红耷拉着脑袋,呜呜地哭着说:‘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就这么走了……’听到红红的哭泣声,大家鼻子一酸,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有学生这样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还有人边找边大声喊:‘幸福鸟’,你在哪呀,快回来啊!正在苦苦寻找之际,明明兴奋地叫着:‘找到了——找到了——’大家听到喊声,兴高采烈地飞奔而去,看着完好无损的‘幸福鸟’静静地平躺在地面上,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们都咧着嘴笑了,嘴巴像弯弯的小船,一双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灿烂的脸蛋像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

这样的练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飞翔。课堂往往能擦燃智慧的火花,闪烁别样的精彩。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份多姿多彩。

4 放大教材,进行扩写

不少课文往往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留白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技巧。语文教学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从空白处进入,领略言语背后的境界,用自身的感受去填补空白,丰富形象。

如《荷花》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看似普通的话,给读者留下了扩展的空间。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扩写,重点通过写荷花的“姿势”来体现“美”。此时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景、引用积淀的语言,把荷花描绘得惟妙惟肖——

有学生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白皙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再看看那一朵,白里透着淡粉,在水上翩翩起舞。太美了!一池的荷花,有的像一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有的像个刚要出嫁的新娘,穿着白婚纱,时而含笑,时而娇羞,时而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有的耷拉着脑袋,好像正在接受批评似的……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清晨的荷花池,景色多么迷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还有学生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弯下细腰,侧耳倾听着小鱼小虾的低语;有的仰着笑脸,分享蜻蜓、蜜蜂飞行的快乐;有的撑起一把绿雨伞,躲在伞下,好像害怕火辣辣的太阳晒伤了她那白皙娇嫩的皮肤;有的挺直腰杆,亭亭玉立,好像正在与同伴们比美……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总之,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语文教师要有资源发现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拓展教材使用的空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课文,更重要的是要让课文成为学生表达的依托和载体。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学会学习语文,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重视阅读积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材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材料的积累,在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材料可供学生写作时借鉴,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材料。课文中优美的描写,极富哲理的名言,真挚的抒情,古代诗词中的名句,都可以作为材料搜集起来,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当然,只积累课本中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大量的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大量的阅读,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作文有活水之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出课堂,以课外促课内,引导学生在阅读想象中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借助于书籍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自然和生命。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可以摘抄经典词句,可以谈心得体会,可以欣赏写作技巧,也可以质疑辨析,借此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真正把书读透。这样,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读中更好地悟,更好的写。

二、倡导随文练笔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是写作训练的现实资源,写作不仅是用其材,也可是取其法。而学生在校时间长,直接生活经验少,可以借助阅读来充实自我。随文练笔是将写作的技能训练适时融进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策略,在阅读课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即实施随文练笔。

如:在《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大自然,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到郊外走走,细心观察,如可以登来龙山,写一写《游来龙山》,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的同学写:

在一个大雾漫天的清晨,我独自一个人走在通往来龙山的小路上,周围的树木若隐若现,有时露出半个头来,有时冲我露出笑脸,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银白的“纱衣”披在它们的身上,又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在向我频频点头,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一阵微风拂过,它们又跳起舞蹈。忽然不知从哪儿传出了几声鸟鸣,好像在给它们伴奏呢!静静地,我感觉我也是一颗树,也随着它们翩翩起舞,蝴蝶在我身旁盘旋,对我说飞行中看到的美景,蜜蜂嗡嗡地对我说花儿们的新鲜事。蒲公英飞过我的身旁,告诉我它伟大的志向。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布置小练笔,写一写自已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写《蝴蝶的村庄》。

今天,吃过晚饭,安静地躺在长满野花小草的草坪上,淡忘了烦恼,淡忘了忧愁。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映入了我的眼帘,视线情不自禁地被它吸引过去。与蝴蝶一起飞翔着。

一朵花不断地在我的视线里变大,旁边的小草对它来说是大树,而花朵就是蝴蝶的工作区,一只蝴蝶停在了上面,这只黑白相间的蝴蝶,似乎是在这片树林里迷路了吧,它毫无目地的走着,终于发现了一条不太宽敞的小路。它确定了这是回家的路,欢快地飞翔着,回家的路上还碰到不少的同伴,它们开心的交谈着,一定是在聊采到不同种类的花粉,和怎样把自已打扮得更美吧。接着,我的视线又被那美丽的舞蹈所吸引,不得不说,蝴蝶真是杰出的舞蹈家,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那既婀娜又优雅的舞姿,再加上蓝天做背景,美得就像梦一样。

如教学《詹天佑》,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怀念母亲》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教学后,我布置同学们回去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注意要运用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两件事,来表达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时融进于其中,即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从而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能自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鼓励课外练笔

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写日记和随笔。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以各种体裁写入日记和随笔。新课标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的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从而触发他们的动笔欲望。例如:我校去年十佳竞选活动一结束,我就让大家写作文《难忘的十佳竞选》。有的同学写道:

四号选手郭宁楚的表演就令我惊叹不已,她为大家表演独特的手偶剧――《羊羊哈哈晚会》这个晚会的演员是我们熟悉不过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还有一位新朋友――大嘴汉堡。“大家好,我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喜羊羊。”一听这话,大家就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贪吃贪睡的懒羊羊则为我们改良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再看看同学们,有的笑得趴在桌子上,有的捂着肚子直喊疼,还有的眼泪都笑出来了。最好笑的还属那位汉堡兄弟了,只见他说道:“大家好,我就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风流时髦的汉堡,下面我为大家演唱一首《忐忑》啊~哦,啊~哦……”一听这首曲子,我就笑得合不拢嘴了,于是4号先手获得了我们班51票,这可真是前所未有啊?并且做了及时的讲评,在讲评时,还原再现了竞选活动。而后让程度差的同学二次作文。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进评改方式

第9篇

“动”起来之一――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好吃的孩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口袋里有随时可用的零花钱。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他们的口袋中有“钱”,这“钱”就是素材,靠的就是不断地积累。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我鼓励学生每月读一本书,天文地理、文学科学等方面均可涉猎,还要及时做好摘抄工作。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强调要对积累的语段、事例融会贯通,要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动”起来之二――欣赏美文,掌握方法

读和写,从来就不是独立的。阅读,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一)利用语文课本,课内引领,授之以“渔”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能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进行阅读指导,特别是其中的名家名作、美文佳作,因为它们能起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和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其内涵。

(二)设立欣赏课,课堂放手,习得“渔”技

七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独立欣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此,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美文欣赏课。在自荐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三到四名学生,让他们做主欣赏人,要求他们提前一周自选欣赏材料(片段)。课堂上,每个主欣赏人先个性欣赏,然后全班互动欣赏。到学期结束前,学生表现虽然还是那么稚嫩、笨拙,但我发现他们逐渐喜欢欣赏课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作文也似乎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了。

“动”起来之三――借鉴范文,仿写创新

名家名篇、美文佳作就是最好的范文。充分利用这些范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仿写入手习作,学会观察,学会描写,学会抒情,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表达。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是“多彩四季”, 单元习作训练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我鼓励学生以他们的作品为范本,进行仿创。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股春的气息正悄然降临我们的校园。

如果你心细,便会发现广玉兰结出了花苞,正准备冲破“保护层”绽放花儿;那梅花已开得灿烂烂,再收敛不起来了。低头看,花坛中的灌木已发出嫩嫩的芽,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娇嫩之中又带着几分青翠……

春天,最多的就是雨,一下便没完没了,犹如细丝般缠缠绵绵,牵连不断地落入河中,地上……雨一停,空气中便多了几分湿润,天空也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还特意挂了片云做点缀。

雨后的柳树喝饱了水,便一个劲地长……

蜜蜂、小蝴蝶也陆续回来了,飞舞在郁郁的草丛中,一切是那么富有生机。

天空上方多了几只风筝,循着风筝线,看见了几个孩子,他们的脸上正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这就是春天!

这位学生个性化的仿创,把校园之“春”写活了。从上面片段看,行文中有朱自清《春》的痕迹,又不拘泥于《春》,这是典型的仿创佳作。

“动”起来之四――加强练笔,勤写周记

作文,贵在常写勤练,要让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写片段,勤写周记,善于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2月26日星期六小雨至中雨

随着窗外那“滴答”“滴答”的落雨声,我的心也随之愉悦。可不是,终于下雨了。虽有些冷,但随之一想,这可能是如黎明前的黑暗一般,是温暖前的寒冷吧?

很快,就能看见小草顶破泥土,让大家望见一丝绿;很快小花儿就能绽出花苞,开出小花了;很快那大树就要苏醒,发出绿芽;很快河水不再僵硬,而是涓涓流淌;很快发黄的芦苇要褪掉“黄袄”穿上“绿衣”了;很快……一想到这些,心中怎能不激动?春天已踏着这雨的节奏来了,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静谧……

想想,我的春天也该来了吧。

第10篇

一、早起步,激兴趣,捕捉精彩。

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上策。为了迈好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我从一年级就注意创设各种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说话、写句的训练。

儿童刚入学,说话不完整,不准确。为此,在学生学习拼音时就可通过游戏开始说话训练,如“打电话”的游戏。叮铃铃,电话铃声响了,“ui(喂),你是谁?”“我是芳芳,妈妈给我买了新书,你到我家来看吧。”ui(喂)的声音不断在教室里响起,同桌的两个孩子互相打着电话。游戏使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仅学会了发音,发展了语言,还培养了想象力。学完拼音后,我就让学生每天写一组拼音句群,不作过高的要求,只要把话说明白、说通顺即可。开始学生不知写什么,没有话说,我就引导他们写自己一天的表现,生活中的小事,心中想说的话等等。从句子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们的生活、爱好和想法,以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慢慢地,学生由语句不通到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由一、二句话到五、六句话,人人都在主动学习,都有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有了写话的兴趣和一定能力。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曾写道:昨天是星期六,晚上我们一家出去散步。路上我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停下来看来往的车辆。我还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词语接龙,爸爸很厉害,我都接上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边散步,一边玩游戏,我觉得很幸福。

从这段话中看出,他们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们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将捕捉到的精彩镜头用他们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练笔积极主动,由“怕”到“愿”再到“乐”。

二、抓时机,重积累,抒写精彩。

有人说,会读书的人把书读厚,我想是这些人能从作者的有限文字延伸开去,加入自己丰富的理解和想象。我觉得会教书的教师应把书教厚,即能抓住每一个契机,丰富教材外延,有机的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训练。只有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动中学习,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提高作文的根本途径就是多读。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心理活动,它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情感、思维及语言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提出疑难问题,再通过动作表演、互相对话、讨论、观察等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完《三袋麦子》一课,调动学生的创编积极性,续写《三袋麦子新传》: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同学们会动脑筋,有创意,相信38袋麦子的故事肯定会更精彩。这样让学生续编故事,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表演,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还充分利用看图说话让学生动起笔来写一写。如《小白兔迷路》、《聪明的公鸡》等,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展开想象,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可真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三、活训练,拓思维,展示精彩。

活动是培养儿童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从而获得自主发展的重要渠道。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让课内与课外相联,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相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相结合。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我没有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

1.拓展空间,积累丰富多彩的真素材

语文教学要求说话、写话指导课上重思路的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再受程式化指导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任其驰骋,使其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地开展。我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所谓“放胆文”就是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写,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要求说出真心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作文时要使学生的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允许学生自由倾吐、无拘无束,甚至随心所欲。

低年级学生好模仿,我以课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习写作的顺序,记住优美的词句,灵活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写话内容当中,而不是整篇抄写。指导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性,重点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更加准确了,描写更加细致了。如学生这样描写《油桃》:油桃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外衣,圆溜溜地有些象李子,剥开它的皮,露出白嫩的果肉,果肉里面还包着一颗跟乒乓球差不多大的桃核,油桃不但样子好看而且好吃,又脆又甜,还带有一种香味呢。

可见读写结合的指导,使学生在其间学习遣词造句,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在早期得到扎实的训练。

又如学生练笔时容易掉字漏词,造成文章不通,我采取的方法是:写前充分说,写时逐句想,写后反复读,在写话前组织好语言,同桌之间说,小组里说,直至说熟练;写话时想一句写一句,以免想多了会把两句话一起写,造成语句不通顺;写完自己反复读,同桌互换读,分小组读,同学之间展示,相互点评修改,取长补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齐展习作的精彩。

2.栏目创新,共享习作的精彩。

笋娃娃文摘:在这份班刊中设立了三个版块,“美文欣赏”――在班级中设立投稿箱,评选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刊登在这里,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段”――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诚于嘉许,乐于称道”,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观察彩报”――督促学生留心观察,积累丰富多彩的真素材,培养选材、排版、合作的能力。班报随时给学生传看阅读,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激发了写作兴趣,练笔成为自觉行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体会;尝试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而要做到这些,让小学生有兴趣写下去,有材料科写,就需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基本教学原则:

一、深入生活,从中攫取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中,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知识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阅读名篇佳作,丰富写作知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讲评。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学生就会逐渐没有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的感觉,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懒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四、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 “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我们。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着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情感。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以下“四招”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为了写好作文,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春游的建议》,春天来了,仔细观察,看哪里的景色好就去哪里。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观察较少而造成认识水平较低。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人物情感。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去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在生活中见到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多读好书,勤于积累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储备、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除了教师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精彩的语句摘录,编写在装饰漂亮的卡片上。卡片制作好后,贴在教室的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人人制作,定期更换,不断为学生提供好书信息。据我的经验,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这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三、语言朴实,情感真实

积累固然重要,但是我发现很多小学生都有这种错误的认识:用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于是,平时不注重学习写作技巧,只是一味地收集好词佳句,作文时就把所谓的“集锦”中的词语往文章中乱抄。写出的文章往往无病、词不达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其实,小学生作文最适宜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只要用恰当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打动读者。

如何才能做到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小学生在作文中只要能杷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最深的地方真实地写出来,能以情动人就行。如《东方之珠》―文,作者先概括地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并且总述了它的美丽与繁华之所在,接着从“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繁华的街市” 和“美丽的夜景”四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香港,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虽朴实,但我们读后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师生同评,学有所成

以前,学生作文都是老师批改,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现代教育飞速发展,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早已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特倾向。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的朋友关系。平时,教师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都积极踊跃发言,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有的与教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信心大增。教师此时再不失时机地鼓励:“同学们都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下面,老师再念一些文章,看看哪位医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找到病症所在。”学生们思维活跃了,如一批批良驹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产生一定的成功感。班级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与学生一起多思考、多积累、多练笔,一定能让他们在写作中将真情流露到底,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